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第1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一、改革的背景

毕业论文既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综合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同时,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其目的应该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及运用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际的人才培养环节中却存在着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需要等问题。究其原因,很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针对这一现象和问题,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对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改为旅游线路产品设计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二、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一)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主要的特点是应用。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区别在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比普通本科院校大,而且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行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本身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导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等培养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熟练和外语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管理人才。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由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与企业行业接触的机会少。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时出现理论为主,论文选题比较空泛,既没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毕业论文的实际价值也比较小。而毕业设计则是要求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之时,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习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一,完成自己的线路设计与营销。

(二)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中也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旅游企业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急需能够直接参与和适应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联系,并且自己动手参与整个线路设计与营销过程,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开拓思维,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好地锻炼了社会与企业所需的素质与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因为毕业实习监管不严,并没有真正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实习,而是找个相关单位在实习鉴定表上盖章了事。由于没有在旅游企业中的实习经历与前期的准备和训练,再加之现在网络资源与报刊杂志的便利,毕业论文写作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形成空泛之说,既无针对性又无实际价值。另外一种是毕业论文的抄袭和拼凑现象较为严重。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就题论题式的提问,学生通常背一背论文就可以应付,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并无太大帮助。毕业设计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要完成一条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与营销,涉及旅游管理专业所学的旅游市场营销、导游业务、旅游社经营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学等核心理论课程,而且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资料分析团队分工运作,再到整条线路的市场宣传与营销,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自动性与积极性。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提高。

三、改革的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思路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校企合作单位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的鼎力合作之下,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工作与2012年正式启动。本次毕业设计改革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进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依托校区合作单位,充分发挥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的优势与能动性,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形式的思路。要求学生以团队方式运作完成以成都出发至周边2-3日游的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与营销方案。所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可是观光旅游线路,也可以是专项旅游线路,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而且要求旅游线路产品应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必须是旅行社常规经营线路以外的产品。

(二)实施方案

1.明确目标,统一认识

对我校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最初很多同学与老师不是很能接受。学生觉得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相比,需要实地考察,花费时间与资金。而且是团队运作方式,协调容易出问题。教师方面,有老师认为毕业论文改设计增加了自己的指导工作任务与难度。因此,在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专门成立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企业代表、指导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并且与师生进行多次会议与座谈,让大家明确此次改革的目的与意义,统一思想与认识。

2.学生分组,下达任务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64名同学按照8人一组自愿组合的原则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该小组线路产品的总体方案。其余小组成员依次负责旅游线路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构成要素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费用核算与市场报价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旅游行程、旅游线路产品的市场营销方案、旅游线路产品的途中导游词、以及景点导游词。指导教师对自己负责的小组下达具体的设计任务。每位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工作经历以及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选择任务。

3.实地考察,设计线路

每个小组内部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围绕以设计成都出发至周边的2-3日的短途旅游线路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旅行经验、实习经验以及相关书籍与网络资源等等,初步拟定出本小组旅游产品线路。然后由组长率队分赴成都周边进行线路的实地考察。在完成实地线路产品踩点、踩线等的实地考察之后,将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然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分工完成任务,再由小组长提交总体方案。

4.优选线路,统一营销

在8个小组提交定稿以后,学校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旅行社的企业家以及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8条线路根据线路产品的完整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以及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答辩,最后优选出一条旅游线路产品。再根据这条线路产品的营销方案,由64名同学通过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师大校园旅行社以及校企合作单位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这些平台,共同实施完成该营销方案。

5.组团游览,综合考量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宣传营销结束后,通过师大校园旅行社组团进行游览。而且被选出线路的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整个旅行团的具体运作与安排,如旅游团的计调工作、导游工作以及市场协调工作等。最后每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成绩按照项目评选和营销业绩,以及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工作量与任务难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四、改革的启示

第2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1、浅谈成都旅行社如何做好价格竞争的策略

2、旅行社合作模式创新——以海南某地现象为例

3、广西某旅游胜地个案分析研究

4、如何做好旅行社品牌化经营——以成都某地为例

5、如何减少旅行社的回扣问题的研究

6、实证分析之广西旅行社经营现状和调查分析

7、浅谈如何优化旅行社价格竞争

8、如何开发旅游产品——以休学旅游、老年旅游为例

9、旅行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10、旅行社新产品开发研究

 

二、酒店方面

11、××酒店前厅管理研究

12、××酒店客房管理研究

13、南京酒店业服务质量问题研究——以××酒店为例

14、南京酒店业员工流动率过高现象研究——以××酒店为例

15、南京餐饮连锁经营研究——以××餐饮连锁经营为例

16、酒店前厅管理和服务质量提高的方法探讨

17、旅游酒店人才流失现象透析及解决措施

18、酒店行业开展“金钥匙”服务的意义和机制探讨

19、从酒店招聘实习生条件的变更看当前酒店的用人标准的变化

20、试论旅游饭店员工素质的提高

21、星级饭店员工素质问题分析(以某个星级饭店为例)

22、××市旅游饭店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23、论饭店管理的“人治”与“法治”

24、饭店节假日营销对策思考

25、现代饭店在推行标准化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6、提高现代饭店服务质量的探讨

27、现代饭店服务质量评述

28、现代饭店内部管理模式研究

29、饭店个性化服务研究

30、饭店标准化研究

31、对提高酒店餐饮服务质量问题的若干思考

32、对做好宾馆菜单管理的几点思考

33、浅谈如何做好酒店客房管理

34、餐饮服务质量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研究

35、如何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下改进餐饮服务质量

36、试论如何提升餐饮服务质量

37、深入探讨客房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38、餐饮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研究

第3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就业问题 就业率 提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表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旅行社、酒店等旅游行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给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就业前景。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工作的比例较低,学生实际的就业情况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相符。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业不就”或“转入他行”就业现象比较突出。和其他高校市场需求较小的专业毕业生相比,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目前,我国旅游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管理人才缺口很大,然而面对各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渴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愿意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并不把旅游业作为其就业的首选目标,如河北省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2002届毕业的90名毕业生中,截至2012年只有15名学生仍然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河北省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毕业生中,毕业生人数为79人,但只有15个人从事旅行社、酒店等相关领域工作,大多数同学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和市场营销、办公室文员等职。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行业流失率较高,跳槽现象严重。一般而言,旅游行业对学历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往往要求从基层做起,虽然提升的空间较大,但是基层工作较为辛苦。如今很多“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往往接受不了这种工作环境。因此,一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初次就业选择旅游行业后,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会选择跳槽或转入其他行业。

二、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1.目前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培养方向不明确。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层次主要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除博士外,各个层次的界定较为模糊,都按照大致相同的教育模式培养。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本的选择上,都没有体现各个层次的特点。这种大众化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旅游企业的要求。

2.高校旅游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材虽然种类很多,但大多数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好多核心内容和十几年前差不多,内容太过于陈旧,不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求。除了教材过于陈旧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只限于课堂,现在有一部分旅游专业的学校,甚至没有旅游实训室,很多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讲授过程中往往限于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现象非常普遍。但旅游业需要的是有实践经验的,毕业后无需培训就能直接上手的人才。旅游企业的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当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3.旅游行业自身的特点与毕业生认知存在较大差距。旅游行业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单位主要为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但这些企业往往都要求从基层导游、服务员做起,工作较为辛苦且薪资不高。当今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过了四年的大学教育,已经系统掌握了旅游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拥有了一定的学历,理应从事体面的部门经理等管理层的岗位,而不应该从导游、服务员做起。旅游行业从基层做起的特点,以及社会对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偏见,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相差甚远,这些都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业不就”、“频繁跳槽”现象的发生。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1.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首先,目前好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错误地把“旅游”等同于“旅游管理”,导致旅游专业的学生缺乏面对艰苦工作环境的心理准备。因此在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要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当今旅游企业对求职者各项素质的要求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提高抗击挫折的能力。其次,通过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加对旅游行业的认同感,从而避免“有业不就”现象的发生。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密切校企合作。针对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和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可以为在校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又可以为毕业提供实习基地,从而为实习生毕业后能够签约该企业打好基础。校企合作既能给在校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了解当今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又能使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物色到合适的人才,从而有利于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

3.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当今各高校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及各个高校自身特点,细分目标市场,并按照目标市场的要求,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并在培养目标的要求下优化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中,首先注重应用性,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分量。具体措施主要有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使实践教学数大于理论教学数。其次,由于旅游行业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的方式满足这一要求。

四、结语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前景的同时,也对当今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各高校应该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调整,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满足旅游行业的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李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困境与竞争力的提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陈丽华,邹先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第4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67-02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参考文献:

第5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转贴于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参考文献

第6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一)就业选择过于狭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往往将自己的就业范围限定在旅行社、酒店等专业性相当强的部门,而其实这些部门经常出现人才饱和的情况,需要的应届毕业生也不多。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紧缺人才出现缺口,而这正是企业所急需的,像高层管理者、旅游规划、旅游电子商务、会展旅游等,这些都是新兴的职业,需要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将自己的就业范围放大,积极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没有什么工作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

    (二)家庭的期望值过高家长长期以来对社会上从事旅游管理人员的印象便是很体面的旅游主管、经理等高层职业。就“旅游管理”本身专业的名字而言,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职业白领、企业高管形象,这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认为本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必然是这样的高薪阶层,因此对社会的期望值也随之增高,具有一定的优越感。但当学生走出校园应聘工作岗位的时候才发现,理想与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时候家庭还是抱有原有的观念,学生心理上便形成巨大的压力,就业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三)学生文化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够突出民办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与公立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对于文化理论的掌握程度、综合素质与这些大学的大学生相比也稍显欠缺,本身就造成了在就业时自信心不强。另外,由于学校课程设置没有紧跟时展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实践经验少,操作能力弱。在实际的工作中,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策略

    (一)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规划,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性质、未来的就业方向、专业所需技能、从业人员所具备的品质等。也可以邀请学生家长进行就业的说明会,让家长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前景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适不适合从事此行业进行评估。学校也可以邀请旅行社等企业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宣讲,帮助学生明确社会和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对学生关心的就业择业问题排疑解惑。学校应注意将企业的详细情况调查清楚,对学生发展有利才可以签约,切不可儿戏。学生也应该提高就业意识,对企业进行了解,在慎重思考的基础上依法按照劳动合同签约。

    (二)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受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和社会发展影响,目前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了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譬如“公务员热”、“教师热”、“国企热”等。毕业生不愿去小公司就业,一些学生不顾自身条件及家庭环境的限制,盲目随大流,拜金心理、功利心理较强。大学生已经是思想发育成熟的个人了,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争取先就业后择业,以后再进行创业,找准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降低自己的就业标准,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克服不良的就业思想,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努力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积极就业。

    (三)努力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该广泛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多种渠道。政府、教育部、学校等单位应该保持联系,加强就业信息的沟通扩散,共同构建“毕业生人才信息网”,尤其在毕业时应积极搜集、、更新企业招聘信息,实现毕业生方便地在网上搜寻工作。同时,政府和学校应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才现场招聘会,让大学生可以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沟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积极从互联网、亲戚朋友、老师等这些渠道中搜寻工作。

    (四)企业应转变思想,积极接纳应届毕业生在历年的招聘会中不难发现,许多企业都对应聘者工作经验有限制,造成许多毕业生对心仪的企业只能敬而远之。实际上,应届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不多,但是却具有相当的活力和创新力,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其次,任何人都不是在一开始就有经验的,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作为企业应承担起培养人才的职责,对应聘者尽量不实行“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限制,试想如果所有企业都对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那么毕业生便基本没有出路了。

    (五)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状况,总的来说还是学生自身知识、实践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校中应认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寒暑假积极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第7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人们对旅游休闲方式的普遍接受,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新《旅游法》的出台与实施,促使旅游业逐步向规范化、健康化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管理人才。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偏重理论,实践能力欠缺。而毕业生对旅游行业的期望值过高,当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时,大多转从其他行业,旅游企业只好自培相关人员;另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率高也一直为行业诟病。因此,转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偏重理论教学

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把理论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以现有培养模式为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生源充足,多数学生选专业时没有深入考察,对专业的认识仍停留在想象阶段,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入校知晓就业情况后后悔不迭或选择换专业。通常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四年中的三年安排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单就时间比例来看,实践比重偏低;且学生几个月的实践多是做基层工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旅游管理专业特殊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后起之秀,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管理理念也伴随发展,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多忙于工作,用来进行经验总结和案例收集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而相关专业的教师、学者等科研工作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也无法及时传达旅游业的即时发展状态,导致用来教育的内容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也很难与时俱进。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遭遇现实的选择

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行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通常束手无策,在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遭遇冷眼......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很多毕业生选择换行,在其他行业里摸索着学习和适应,将自己所学渐渐融入到现在的工作中或慢慢忘却。

高校学生的专业见习多安排在毕业前一年,在此期间学生们被安排到各旅游企业,尝试做各项基层工作。毕业后,有的不堪忍受旅游行业高强度的工作选择换行;有的继续深造,毕业后再择业或读博,这部分学生后期多进国家机关或高校,鲜有选择旅游企业工作的。旅游企业只能从其企业“挖”所需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思路,培养能够与旅游企业对接的可用人才。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转变现有教育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常由高中直接考入大学,期间参加相应专业实践的不多,对今后就业的认识多停留在假想阶段。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主要方式,缺乏主动性与灵活性。有学校建设旅游管理实验室,课间安排有相关实验内容,又因人数、课时、设施设备限制,达不到理想效果。也有学校建设实验基地(办旅游企业或与其合作),送学生到企业实习,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但也存在实习期短、工作简单繁重,达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在安排实习时,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跟企业洽谈,给学生轮岗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定岗之后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积极工作、表现良好的学生进入中层锻炼的机会。

(二)对现有理论课程进行整合,精选其他专业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所学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所学内容与工作需求不匹配。若延长实践时间,就要缩短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必须精益求精,不单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厚积薄发的能力。现有旅游管理的专业理论课程基本包含《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酒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等,高校在课程安排中也都加入了其他专业课程,包括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应变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理论性很强,课程间的交叉多且少有触及专业核心内容。为培养适应旅游酒店业市场发展的高级人才,学校应对课程进行重新选择、组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三)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职业发展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8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国旅游网.2007,9

2、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旅游学刊.2006,z1

3、陈秋华,张健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4、时秀云,马鹤丹,邹化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透视.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4

参考文献:

[1]王夏.职业生涯设计与旅游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07(08):191-192.

[2]郑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形成机制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08(23):38-39.

[3]郭蔚如,黄安民,傅孙萍.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6):88-92.

[4]刘薇.酒店大学实习生流失现象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学报,2008(03):80-81.

[5]游富相.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09):56-58.

[6]苗良.对饭店企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6-207.

[7]袁国贤,杨庆国.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原因及其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3):173-175.

【参考文献】

[1]张萌,李运平,温斌.培育高职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2(2)

[2]李鹏军,秦志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素质与行业要求吻合度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王丹鹤.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4]朱晓翔,习阳阳.旅游管理大学生素质能力要求调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3)

参考文献:

[1]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37.

[2]郝登峰,卓晓岚.广州市大中专毕业生跳槽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41-44.

[3]李斌.试谈基于就业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0-142.

[4]刘奎颖,郄丽娜,黄春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48-52.

第9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世界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势头最强劲、服务特色最明显的产业之一。据 WTO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因此,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在就业形式多元化、供需市场不断调整、行业人才要求高标准的背景下,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就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状况:基于2个案例分析

(一)访谈对象

分别选取1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和1名在校生进行访谈和分析。

某高校2012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小嘉(女生),广州人,现在某美容美发公司做助理(半年)。曾在某国企做过后勤服务(1年)、某房地产公司担任办公室助理(1年半),毕业三年跳槽2次,皆因企业经营困难结构性辞退员工。三份工作按月薪酬(含各类福利)分别是3000、5000、4000。

某高校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小张(女生),韶关人,现在大二第二学期,在学校期间曾获得三等奖学金1次,担任班长,学生会秘书部副部长,已考取导游证,有1次带团经历;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马”比赛志愿者。

(二)访谈内容

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质量的相关问题展开访谈。

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小嘉毕业临近三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三个行业,可以看出职业选择不太稳定,当被问及本人时,也承认“大学期间有做过一些职业规划,但就业时受到挫败就很快就被,然后现在陷入了没有规划,迷茫的状况”;小张大一期间上过职业规划课程,也参加过职业规划大赛,因此她“准备以后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电子商务行业”,目前也朝着这一方向在学习充电,不过小张也坦言“不清楚目前的规划到毕业时能否找预期的工作”。

关于专业认同感的问题。小嘉和小张高考填写志愿时“旅游管理专业”都不是第一选择,但对这一专业也不反感,随着大学期间学习的深入,逐渐对专业有所了解,认同感也不断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成绩也不断提高。

关于就业与实习的问题。小嘉毕业后,没有选择酒店或旅行社等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和职业,原因是“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不广以及对专业能力要求不明显”,因此,她情愿选择办公室、后勤等对专业要求不高的行业和职业。小张也曾到旅行社带团实习,发现旅行社和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很严重,旅游从业者门槛低等问题也很突出,影响她今后的职业选择。

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小嘉目前从事美容业,她认为这是权宜之计,今后还是希望考取公务员,但不考虑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认为这一专业和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并且薪酬不够吸引人。同时,通过小嘉了解其同班同宿舍同学,发现该班级30人,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仅5人,大部分都所学非所用。经随机调研,部分毕业生也认同小嘉的说法,认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突出,且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随快,但市场不完善,准入条件不明确,影响了就业信心。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小嘉对自身职业能力、就业目标存在不自信的现象,认为求学期间对专业既能掌握不够熟练,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毕业时对与专业有关的行业和就业认知度也不够,导致就业质量不高。而小张也认为目前参与到旅游管理的实习体验还不多,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今后是否在本专业发展信心不足。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反而有所下降(具体见表1、表2),表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间存在严重错位。

因此,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旅游业的广袤发展空间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适应意识;而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注重理论教学,毕业生缺乏行业和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严重错位,导致了旅游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也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以及行业发展不健康这两类“双输”局面。如何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

二、脱离市场需求: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相脱轨

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设置时,主动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够,更多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较少考虑市场发展的新变化,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和职业期望关注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轨,与就业市场脱轨,也与学生发展期望值相脱轨,当学生毕业就业后,未能顺利从事本专业职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相脱轨

旅游行业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特色性,要求从事旅游管理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综合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受到学时的限制、教学条件的制约等,高校每学期对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开设的课程数量、学分数、教学形式都过于理论化、大班教学化、应试化,无法针对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培养方案与企业以及行业的实际要求不相吻合,导致学生走出社会后难以学以致用,屡遭挫折。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相脱轨

当前,不少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未摆上重要议程,简单的一日游、一周实习以及在学校周边地区简单参观作为实践教学,导致原本设定较为合理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一些高校受到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局限,有些高校尚未建起酒店管理模式实验室、旅游讲解实操室,也较少组织学生到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等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导致培养的学生更趋向理论型、知识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较少,由于实践能力的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未能成为高素质的旅游行业人才,因而脱离旅游行业从事其他行业,导致旅游业的巨大损失。

(四)高校旅游管理学生职业期望与就业相脱轨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求学学生中,相当比例是被调剂到该专业,并非第一志愿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自身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不够强。此外,社会和媒体一些关于旅游业、旅游导游的一些负面新闻媒体等对学生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从求学开始就存在消极、抵触甚至消极情绪,要么寻求转专业,要么学习不主动。还有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认为旅游管理就是做导游、在旅行社或酒店工作,就是负责吃喝玩乐,或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面广、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强,进入门槛低、晋升渠道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决策。事实上,这些肤浅活片面认识都与旅游管理就业不相符合的。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与保护等问题,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接触,都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期望有所差异,因此,部分学生就业后的不适应性由此而生。

(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活动与就业相脱轨

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更多通识教育和校园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等,这固然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偏少,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活动质量不高,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理论,缺少机会运用理论,对专业的认知仅仅来源于课堂,第二课程较为乏力。例如,模拟导游、旅游管理突发事件技能大赛、旅游文化战略调研、旅游规划调研等创新创业类主题实践活动,都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更与就业相结合,这些偏偏是高校目前所缺乏的。

(六)高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就业相脱轨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国旅游管理教育起步较晚,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很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或转行而来,并且高学历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教师和专家较少。部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学历与科研,不注重教学或实践,导致教师难以胜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旅游教育。例如,有些高校专业教师从来没有考取导游证也没有从事过旅游管理的实践实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理念、制度、机制到教学实践等,都要进行改革创新,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对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个案访谈,以及结合当前教育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进行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决定行动,针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病,当务之急是要从深层次的理念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以旅游管理职业技能为主线,开展教育模式理论创新。换言之,要改变学科型、纯理论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旅行社、新型旅游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旅游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新型人才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以旅游管理实践为特色、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切勿把旅游管理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缺乏特色化,也切勿把旅游管理打造成旅游专业,缺乏高端化。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型极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也需要足够的实践平台和资源。因此,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可采取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三位一体”。课内基础实践阶段主要包括旅游管理知识课程演示、课堂体验、课堂互动,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外实践强化主要包括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专业竞赛、课堂作业课外化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文化基地进行;校外实践深化阶段主要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定期见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和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三段渐进式”实践环节紧密,学分互通、学时互用、学习互动,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要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业畅通互惠互利的渠道,引导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校友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建设一批常态化的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总之,要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真正在实践教学中增强见识,提高职能,整体上形成就业竞争力。

(三)优化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协同创新培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目标。要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遴选一批优质企业,通过订单式的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作为培养主体,共同选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进行素质培养,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引导,以行业为引领,确保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人才适应性强,用得上、留得住,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人力资源,更为缓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提供突破口。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为注重的是标准要高,资源要好,切勿把学生当作企业的实习生和临时工,否则,培养的人才只打上某个企业的烙印,而并非旅游行业优秀人才的标签。例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集团董事长同时兼任中旅学院院长)的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让学生在4年大学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到各个部门顶岗操作,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的潮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极强,旅游行业大有作为,因此,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结合社会和国家政策,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体验。要立足大学的学校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以创新引领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从组织动员、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氛围营造等方面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一是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概论》《商业计划》等选修课,开展创业大讲堂、创新与创业论坛、创业咖啡沙龙,对旅游创业理论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介绍;二是培育创业竞赛文化,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时,鼓励学生结合旅游行业新常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优秀项目要进行一对一导师制的培育。三是推广创新创业实训,为有意向落地、创新特色较为明显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发挥“互联网+”的时代特色,鼓励旅游管理学生开展新型旅游方式创新,打造新的旅游行业模式。

(五)加强师资建设,建设“双师型”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