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精选(九篇)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林业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0 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专业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置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企业元素没有进入教学内容,学生成绩评价往往忽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考核。林业技术专业迫切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根据企业反馈和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是一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在林业技术专业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行业企业优势。学院积极与森工总局下属的企业沟通合作,成立了龙江森工职教集团,林业技术专业以此为契机,开展多方位的校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全面开展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

1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共育

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依托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办学的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建设。在学院组建龙江森工职教集团的基础上,建立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黑龙江中林绿源科技有限公司及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技术骨干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以此为工作平台,探索校企共同办学的实际运行方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利用学院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和项目优势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体,大力开展校企共建。以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让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切实参与到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共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让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环环相扣,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形成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运作机制,共同培养企业切实需要的林业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2 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专业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校企双方共同深化以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紧贴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才保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促进林业技术专业持续发展。

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研究和尝试“双环境工学交替,四阶段能力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改革。在充分考虑东北地区林业产业地域气候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6学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学习、职业技能专项学习、综合技能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兼创业培训四个阶段,在校区和林区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

3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

校企双方开展对黑龙江省林业局和林业企业的随机抽样调查,对林业类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由专业教师、林业行业企业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职业岗位,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岗位分析表(表1)。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归纳确定岗位核心能力。

开发多门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针对性强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涵盖专业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多方面尝试“交互式”教学法、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为林业技术专业不同课程寻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贯彻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单项目评价、多项目评价和综合项目综合评价等工具,全面实施以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指标的课程考核方法。

4 建设和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学院企业办学的优势,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保障,坚持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利用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构建“教师进林场,师傅进课堂”教学团队培养方式。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以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双师”素质培养为导向,注重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和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的建设,将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业务精良、专兼结合、行业认可的“双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

5 校企共建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校内外现有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整合组建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紧紧围绕林业技术专业“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三大核心能力为主线,深化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校中场,场中校”的建设思路,校企双方合作建成集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师资培训等多功能的,具有高起点、高水平、高科技特点的,适应职业岗位技能模块教学的,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

中心下设森林培育技术实践教学基地、森林资源调查实践教学基地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实践教学基地三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森林培育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又下设种苗生产栽培中心、生物应用技术开发实训中心和森林保护实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关继东,贺建伟.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41-47.

[2]孟国忠,周捍东.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13-15.

[3]韩东锋,钱拴提.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10- 9413.

[4]苏付保,苏杰南,李荣珍,杨燕红,冯立新.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教育,2011.1: 57-59.

第2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宋改敏(1967-),女,河南许昌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师教育,质性研究方法;张元(1963-),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规划和指导;周婉婉(1987-),女,山东济宁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培训主管,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编号:BJA100093),主持人:吴炳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10-04

在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任务。在国家相继出台的相关文件中,都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结构、培养培训等提出了要求。本研究基于广州市属28所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之后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7所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总计撰写资料共计114,227字,在此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类属分析,根据技工类院校在师资来源、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惑和原因,以广州地区技工教育发展为例,提出我国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困难

(一)技工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

生师比是指学校专任教师数与折合在校学生数的比例,生师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规模的大小、人力资源利用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质量。合理的生师比不仅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分配时间精力,更好地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而且也是避免和减少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

根据对广州市技工教育师资来源的调查发现,广州技工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学校毕业师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3%,他们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7%,同时,教师数量特别是“一体化”师资数量差距较大。技工院校强调技能教育,对于师资要求更高,而目前技工院校生师比平均高达23.1∶1,一体化教师比例不足30%,数量严重不足。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49.3%的教师认为学校师资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教师们在谈到生师比时说:“生师比要看从什么口径统计,我们学校在编的教职工有350人,专任教师200多,7000多学生,行政里面也有一部分兼课的,职业学校行政和教学没有分开,按全校教职工口径算大约是20∶1,按专任教师口径算是35∶1。具体情况是学生一周平均下来也有28节课,老师呢,少的就是基础课老师,一般每周14到16节,多的30节以上啊!很辛苦,30多节一般来说肯定是还会有一些实操课,或者一体化的课,这样的话,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在教室里上课,还有平时在工厂实习呀!”

“基本上带下来,按理说也是特别辛苦,实操课对老师是比较辛苦的,讲的相对少一点,一天讲六节课,讲的嗓子哑了,老师也受不了。”

参照“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8号)”,技师学院生师比不低于18:1的标准,目前,技师院校的生师比大大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即教师们“周30节”的课时安排,大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处于“教学机器”状态,正像教师们感言的“辛苦”,自然没有精力参加实践、科研和教改活动,工作压力相当大。

(二)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首先,在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师资数量偏少,平均比例仅为14%,目前技工院校尚没有突破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度,通过职称结构的供给预测得知,虽然每年各级职称数量都有提升,但高级职称比例逐年下降,职称比例的合理性没有得到改善,师资质量提升的空间偏低、动力不足。

同时,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师多以本科学历为主,比例高达69.1%,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较少,比例仅为8.3%,而且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本科以下学历师资,比例达22.6%,事实上,技工院校教师有较大的学历提升需求,然而受工作量及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限制,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仍存在较大障碍。此外,专业师资分布不够平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师资偏少,团队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建设后备力量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只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发挥教师群体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整体功能,在调研中,不同学校的情况是:

“教师年龄的现状是,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偏年轻的,两头大,‘中间力量’还是不够的。像学历情况,本科的占77.8%,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研究生占2.5%,这个还算比较高的了。职称的话,高级的占9.5%,中级的占37.2%,初级的占32.2%,总体来看我们学校还算不错的。”

“我们学校的职称结构,这一块确实不太好,前期断层的比较厉害,因为学校的激励政策不到位,可以达到年限的,都忙着把手头上的事儿快干完,没空去理会自己‘那摊活’了。这一两年,大家都忙着把示范校通过了,还需要调整一下激励政策。我们统计了数据好像有40多个教师可以去申报高级职称,但是都没有去积极申报,这一两年里面,40个里面能有2-4个人‘上去’也会好很多啊!”

对于进人难的问题,某院长说:“我们招的大部分是有企业经验的,基本上都三年以下,或者是两年到三年,都是比较年轻的。那些比较有企业经验的,企业中层骨干或者是技术骨干人家不来,招不到。要么他年纪超过了我们公招的条件,要么他根本就不会去看你这个公招,他已经稳定,在企业做的好好的,又是中层骨干,又是中间力量,他为什么要来?所以比较难招。”

访谈中无论是领导还是老师都意识到,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的重要,但也透露着强烈的无奈:“因为我们是技校,跟企业接轨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直接引进一些高级职称,企业中间骨干。我们通过各个产业系的校企合作这样一些平台,去发现一些人才,把他引进过来,但学校不是太有吸引力。”

综合整个调研的现实情况看,广州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中间骨干力量薄弱,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低,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除此以外,新进教师的实践技能弱,而企业的中高级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又很难引进到学校。

(三)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表明,专任教师队伍中非师范类毕业教师比例高,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培养更多的是注重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教学规律的研究鲜有涉足。同时,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经验,技工院校每年仅有少数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师对企业生产实践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快,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位教学副院长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也意识到,确实这个学历低,每上一个档次的话,他们思维就跟不上。因为你对一个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或者是运用这种新技术、新思维去有效地处理你的相关工作,我觉得确实有一定学历水平的人才,可以有这种想法,要不那些以前技校的,他碰到这件事,只想这件事,不会有关联性整体地去思维去考虑,这块相对比较欠缺。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有好多经验在里面,也不会去总结,也不会去传承,未来这个新技术是需要一些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去担当,也有必要的。当然,我们前两年还是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

(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进度缓慢

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技工教育现代化进程,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对技工教育师资的特殊要求。但就目前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而言,一体化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办一流技工教育、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瓶颈。

对一体化师资的培养,根据经验和共识,大家说到:“专业本身要做强,这个主要通过企业实践。我们通过老师集中性的去企业实践,觉得效果真的完全不同,有质的变化。一般地,连续半年到一年这个效果是比较突出的。我们以前一个留校的技校毕业生,是竞赛的选手,他当时只是一个搞钳工的,后来到企业跟项目,跟那些企业工程人员,一个个项目去做,给他这样一个环境去锻炼,现在真是能够独挡一面了。有的去了半年,有的去了一年,这些老师到企业学习的话,成长非常快。”

(五)培养培训体系亟待健全

技工院校师资培训次数不足,机会偏少。调查结果显示,49.8%的教师认为现有师资培训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现有培训多针对专任教师,忽略了技工教育系统其他层次人员的培训与提高。针对专任教师的培训,也存在形式单一、缺乏系统等问题,各级各类专任教师的职前教育培养和职后教育培训体系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状态,缺乏具有统筹性的系统专业培训。另外,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数量偏少、利用率低,赴国内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习的机会也不足。

对于出国培训,老师们体会颇深:“送出国培训回来都说变化可大了,收获特别明显,对这个比较认可。主要还是教学理念、方法上的收获很大。另外,我们这两年还请一些外教进来,连续两三年吧!这块也是蛮好的,每一次来都是六个星期,真实进入课堂里,也去跟踪一些年轻的教师,专业上肯定有一些新技术引进来,对于课堂的一些教学管理,包括他们教师的那种行为都会影响到教师,德国人严谨重细节,他们会很明确地提出来我们的教学环境设备摆放的不合理等。不要指望老师们会一下子做出什么东西,但慢慢渗透的话,就会影响后续工作的方式方法,教学上的一些行为。”

总体来说,目前技工教育系统培训体系正在探索建立阶段,师资培训呈零散、多样化特点,未能形成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师资培训系统。

二、我国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一)按需加大投入,稳步提升师资队伍规模

扩大师资数量规模,建立科学合理的生师比,是保障和提高广州技工教育质量的条件和基础。未来技工院校师资规模需稳步提升,以改善生师比居高不下的现状,相应减少教师教学压力,强化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上,首先要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就目前教师来源渠道看,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教师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都较小,说明这两个来源渠道还有扩大的空间。为此,要制定宽松的引进企业高级人才的政策和优厚待遇,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充实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努力达到《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2]8号)所要求的,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25%以上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大对师范类院校及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招聘数量。其次要优化职称结构,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机制,不断提高技工教育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

总体上,要根据技工教育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职称评聘方法,探索技工教育系统正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确保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保持稳中有升,优化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有针对性地通过新增、晋升等调整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在资金和时间上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优化师资队伍的职业资格等级结构;根据技工院校创新发展需要,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应重点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以硕士研究生为重点,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将学历提升与评优、晋级、提干、结构工资等挂钩。

(三)优化系统分类培训,健全教师培训体系

鼓励专业教师的学历提升并制定相应激励政策,为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管理干部提供相应的国培、省培及其他形式的培训,将学历长期培养与各类短期培训相结合;其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将专题培训和出国培训结合起来;再次,全面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将青蓝工程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针对整体、团队、个人的多种培训形式,对包括校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等各类人员,实施多层次多类型有针对性的全员培训,落实配套经费资助,确保培训工作成效,切实提高技工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四)加强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第3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重庆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优化结构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了解重庆市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对于调整与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制定切实有效的师资培养措施,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对重庆市6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重庆市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笔者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涪陵职业技术学院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了解到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教师队伍数量情况截止到2005年底,被调查统计的学校共有专职教师1327人,其中公共基础课教师372人,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725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230人,占专职教师的比例分别为28.1%、54.6%和17.3%,在校生为23972人,生师比为18.1:1。

专职教师分布情况

专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情况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分布情况为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教师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8.9%、42.2%、22.5%和6.4%。其中专任教师中,副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助讲、无职称教师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8.7%、40.1%、19.3%、5.6%(见表1)。

专职教师职称与年龄结构分段情况专职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为:30岁以下320人,31~35岁270人,36~40岁315人,41~45岁194人,46~50岁81人,51~55岁70人,56~60岁77人,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4.1%、20.3%、23.8%、14.6%、6.1%、5.3%和5.8%,平均年龄为35.9岁。其中,40岁以下的副教授、高级讲师108人,41~50岁的副教授、高级讲师183人,51岁以上的副教授、高级讲师93人(见表2)。

专职教师学历结构情况专职教师学历分布情况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85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43%;具有本科学历的986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74.25%;具有专科毕业的185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3.97%;具有专科以下学历的71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5.35%(见表3)。

专职教师来源情况专职教师中,毕业后直接任教的963人,由其他高校调入的62人,科研机构调入的9人,企业调入的124人,其他单位调入的169人,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72.6%、4.7%、0.7%、9.3%及12.7%(见表4)。

“双师”素质教师基本情况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共有354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6.7%。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的237人,中级职称的117人,各占教师总数的66.9%、33.1%;30岁以下的15人,30~40岁的127人,41~50岁的194人,51岁以上的18人,各占教师总数的4.2%、35.9%、54.8%、5.1%;具有硕士学位的75人,学士学位的205人,其他74人,各占教师总数的21.2%、57.9%、20.9%(见表5)。

转贴于

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的“双师”特点不明显一是双师型教师人数不足。被调查的6所重庆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仅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6.7%,数量上远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评估基本合格(30%)的比例,缺乏师资尤其是缺乏“双师型”师资已经成为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经历不够,经验不足。调查显示,重庆市高职院校中,专职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77.3%,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基本上是由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来的,他们大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实践经历不够。三是教师或者说学校,对学历提升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兴趣浓厚,但对“双师”素质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以上诸多因素导致学校师资队伍的“双师”特色不明显。

教师数量有待增加,学历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从数量上看,被调查和统计的学校中共有专职教师1327人,在校生23972人,生师比为18.1∶1,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师数量不足,专职教师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业务提高、进修和实践锻炼,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人才市场上一些长线专业和非热门专业的教师过剩,而一些与经济建设联系紧密、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的教师很难引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目标未能很好实现。

教育经费投入有限,人才流失较大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专项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培训的费用主要由学校自己筹措。同时教师的待遇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了教师队伍的人员稳定。人才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热门专业的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主城区以外的学校教师流失严重。

加强重庆市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将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常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院、系、处、室的政治学习,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深入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活动,把教师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建立表彰、奖励优秀教师的制度,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三育人”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教师素质的中心议题,使师德建设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加强培养与引进,改善学历结构高职院校应在改善待遇、创造环境等方面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人才,积极采取措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发挥他们在提高整体效能中的作用。近年来,我院加大“引进、培训、特聘”的力度,积极引进生产单位、企业的“双师型”教师,精心组织在职研究生培训,对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在职攻读和参加定向培养来提高学历,引导教师从事科研,加强科研意识,使科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鼓励教师千方百计到地方、到行业、企业中找项目,在科研项目中培养教师。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改善来源结构引进毕业生时,应在满足专业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源自“五湖四海”,积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引进那些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符合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工程师、工艺师、会计师、工程技术人员等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来源结构。

完善管理模式,建立激励机制要建设好教师队伍,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模式、管理规划、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以及积极的激励机制。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教学事故、教学失误考核管理办法》、《教师工作规范》等各类管理规程、办法,严格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学院通过质量考核,引入了竞争机制,激励了教师。制定了《骨干教师选拔标准》、《学术带头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还设立了优秀教师奖、优秀教学成果奖、教书育人奖等各种奖项,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重视学术梯队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通过以老带新、生产实践、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来督促、指导青年教师过好“三关”——教学关、实践关和育人关。通过拨出专项经费,用以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课程进修”、“在职攻读学位”、“产学研合作”、“专题讲座和研讨班”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学术水平。我院除选派30多名优秀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外,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科学技术研究,为三峡库区经济建设、移民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服务。近年来,承担各级产学研合作项目就有14个。在开展产学合作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双师”队伍,又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面向社会从工程技术人员中选拔教师和兼职教师;利用带队下厂实习、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顶岗工作,使其掌握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核等,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要求每一个专业教师必须掌握1~2门专业应用技术,支持教师到工厂、企业、农村、酒店等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学校应在出版、科研、学术活动、进修提高等方面给予教师支持和帮助;在晋级、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给崭露头角、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教师“开小灶”,给予特殊培养,破格提拔。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努力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机制留人”,留住本校优秀教师,吸引其他单位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绍元.中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1996.

[2]李广达.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1,(1).

第4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字】:“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探讨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 matter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 whole production line to train skilled personnel as the main target, emphasiz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vocational schools level.Keyword: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explore

中图分类号:F8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职业教育师资发展水平不平衡。职业学校教师担负着专业技能教学任务,有些教师是从师范学校毕业或从普通中学文化课改行教授专业课,善于教授书本教材知识,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不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学生学不到真正的先进技术,毕业后无法胜任工作,或者找不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学非所用。

(二)、职业教育岗位整体薪酬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双师型”人才。很长时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收入分配制度与人力资本地位不相适合,工资水平的增长难以与职业院校发展形势保持同步,大部分院校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的薪酬远低于其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

(三)、教师的来源单一,缺乏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或从其他院校调入。虽然很多院校对专职教师提出了专业实践的要求,但是由于来源单一,工学矛盾等原因,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现场指导能力都处于弱势,与职业院校真正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渊博和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职业教育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存在着“轻教学、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等问题,这在无形中引导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发表著作和完成论文等硬性指标上,而忽略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的概念与作用

“双师型”教师概念是职业教育界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而提出的。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双师资格教师应符合的条件,以及各个职业院校的普遍做法,“双师型”教师的普遍定义有以下几种:①双师即双职称,具备不同系列的两种职称的教师;②双师即双证书,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同时获得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③双师即双素质,既要具备高水平专业理论和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又要具备熟练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操作。④双师即双来源,既有来自专业院校和教师资格培训院校的教师,还有来自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综合以上四种定义,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教师是以专业素质和行业素质为内涵,以教师职称和技术行业职称为外在特征,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熟练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双师型”教师在本专业中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把专业教学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完成职业教育理论和技能的教学任务,开拓创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所以,构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探讨

目前“双师型”教师资源稀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①引进对口专业的优秀人才。通过文化和技能考试,择优录用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引进对口专业的工程师。②对本校既有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的任教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例如,技术性强、危险性大的电工专业,电工技术集电子、电工、钳工、计算机等技术于一身,电工专业的教师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应系统培训电工、钳工和计算机知识,并将课程整合;电工专业教师专业应达到技师水平,其他相关专业应达到高级工水平。③到专业对口的合作高校或国外培训。相比较而言,专业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技术水平领先,定期安排职业教育师资到高校培训进修,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对于研究认真和工作努力的专业教师,应适当提供机会去国外培训,让教师学会操作先进机械,掌握高新技术。④深入生产一线,提高实践技能。例如目前十分热门的汽车维修专业,要掌握发动机修理、汽车电子等技术,要能拆装行走系统,钣金校正汽车外壳等,教学难度很大。教师应深入汽车制造和维修工厂,逐个岗位进行实习。

四、“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细则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各个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这给职业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职业院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师资人才的竞争。建设素质高、高效精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院校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则是建设精英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加强绩效管理,规范绩效考核,综合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让绩效评价结果与劳动合同续签及劳动合同年限确定、职称评聘、学科带头人评选、职务晋升、培训深造机会、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从而催进“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人才。

“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设计方案:

考核对象:所有在岗师资。

考核原则: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

考核组成员: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年级班主任和教研组长为成员。

考核绩效分配原则:采用100分制,加分不封顶,奖励分值20元并根据学校效益及奖金总额水平定期调整,教师个人绩效工资=绩效考核得分*20元。

考核内容:

第一部分 教学工作量(40分)

规范要求(40分):考核教师自然周工作量多少,自然周工作量包括教师实际上课课时数。按照实际课时情况确定平均工作量,教师满课时分值为40分。

扣分标准:1.满工作量的教师绩效得满分;2.工作量超出的,由考核组成员核定计入加分,班主任教师加5分;3.因学校安排造成工作量不达标的,视为达到工作量;因教师个人原因协商减少工作量的,相应扣分。

第二部分 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过程(25分)

备课(5分):备课书写清晰,内容齐全,体现学科特点;教后总结具体充分,能够体现教学情况,总分记5分。由教研组评议,教导处二评和校长室总评,优秀记5分,良好记4分,一般得3分,较差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

课堂教学(5分):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得当,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态度端正,因材施教。总分记5分。由教研组评议,教导处二评和校长室总评,优秀记5分,良好记4分,一般得3分,较差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多次考核按照平均分数计算最终得分。

实践技能培养(10分):能举一反三,将教学内容反馈到实际操作当中;善于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亲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同时获得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总分记10分。由教研组评议,教导处二评和校长室总评,优秀记10分,良好记8分,一般得6分,较差得3分,不合格不得分。

其他(5分):教师应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按时完成记5分,没按时完成的后续补完后得3分,没完成不得分。课时调配由教导处安排决定,教师不得私自调课,发现一次扣3分,上课迟到15分钟以上记旷课,扣3分。

第三部分出勤(10分)

规范要求: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按时参加考勤。有事需提前向校长室请假,电话请假销假后需补齐相关手续。病假需出示医院证明,特殊原因请假者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教师在上班时间外出必须落实外出登记,写明外出原因,不履行登记手续的视为擅自离岗。考勤人员必须公开公正执行考勤制度,不得。

评分标准:一个月内出满勤记10分,以学校考勤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迟到、早退、值班不到岗和无故不参加会议者每次扣1分,累计5次者本项得0分。教师因个人原因请不超过一天的短假,2次以下不扣分,2次以上每次扣0.5分。教师因个人原因请假超过一天,2次以下不扣分,2次以上每次扣1分。教师病假、婚假、产假、丧假等按照学校管理规定进行管理,超过规定时间的按个人原因请假处理。

第四部分教学科研成果(15分)

教学质量(5分):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学校的考查科目质量调查中合格率80%以上,组织参加各项专业相关比赛。合格记5分。

科研成果(5分):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科研培训,不无故迟到、缺席,合格记5分;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参加各种教学论文评比和课件评比,每季度完成一次以上参赛任务,合格记5分;积极参加向有关专业刊物投稿的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文章被刊用或得到奖项加2分;每获得一项相关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加3分。

学生满意度(5分):每月组织学生民主不记名满意率测评。满意率90%以上记5分,满意率80%以上记4分,满意率60%记3分,满意率60%以下记0分。

第五部分师德建设(10分)

评分标准:遵纪守法,服从学校安排;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成果突出。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关心学生,有教师风范。合格记10分。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本项记0分:教师有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例如有偿家教、校外违规兼职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无正当充分理由不服从学校安排,未完成规定教学任务。

第六部分其他加分项目

教师主动申请或承担科研课题研究,并按照计划完成,按校、县、市、省、国家等级课题分别加2、4、6、8、10分;

教师个人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各类专业竞赛,获得校、县、市、省、国家等级奖项的分别加2、4、6、8、10分;

教师撰写论文或教学经验材料,在相关正规刊物发表的,每篇按照校、县、市、省、国家等级分别加2、4、6、8、10分;

备注:获得校、县、市、省、国家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在以上加分的基础上再加上5、3、1分。

【参考文献】:

[1]李永康.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屈孝初.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学报,2006,(4).

[3]刘正周.管理激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 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90-02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灵魂,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院校能否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基础。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每个专业群都至少与一个国际知名或国内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的专业发展战略指导下,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校企双赢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依据不同专业的各自特点,在原有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共建基地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基于专业建设的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

1 专业建设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的“产学研互融”合作模式

专业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的产学研互融合作模式,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与模具行业企业多年合作探索出的学校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将学校教学、企业生产、为企业的技术服务、技术攻关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产学研结合。

学院模具专业与中国汽车模具制造企业“四小龙”之一―― 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全方位合作,由订单培养发展为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出企业全程参与教学的“三化模式”,即校企合作机制化、实践教学系统化、模具人才职业化,自觉将行业要素、职业要素融入教学,模具专业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培育下成长起来,已经成为全国的品牌专业,毕业生得到所就业的国内300余家企业的好评。模具专业毕业生以研修生身份到日本就业,他们娴熟过硬的技术和敬业精神得到日本当地企业的赞赏,日本媒体对此作了公开报道。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都在96%以上,由顶岗实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占80%以上。校内模具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行业支持下,充分发挥既是天津模具行业研发生产基地又是实践教学场所的双重功能。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企业设计生产模具并开展技术服务。这些模具开发、技术改造等攻难克艰的项目,既是学院模具专业教师提高动手能力的项目,也是实践教学中取之不尽的真实典型工作任务。如成功研究制造了用于中国海军驻索马里护航舰队使用的护航定位仪的模具和产品;与企业合作研制的燃油蒸发控制净化器注塑模具,获全国模具新产品技术创新奖;为企业设计制造的汽车碳罐壳体注塑模具和电器插座芯盖注塑模具,分别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精模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精模奖”二等奖,均是参评单位中唯一获奖的高职院校。汽车碳罐注塑模具及产品因具有低碳环保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环保领域,已占据全国汽车市场该产品份额的20%以上。学院模具专业与天津模具行业同进步共发展,校企合作不仅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同时为天津模具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模具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市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被评为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模具专业教研成果―― 《高职模具专业以校企深度融合为支撑的实践教学系统化研究与实践》,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 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融合的“双主体育人”合作模式

大连机床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组合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及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其洽谈合作时,了解到大连机床集团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并由此扩展到企业的发展战略,成功地与大连机床集团达成全方位共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共识。首先,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与大连机床集团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大连机床集团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主要成员,并通过论证共同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校企共同建立了从人才培养培训、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到该企业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整机展示、营销、维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大连机床区域技术服务中心为“校中厂”,承担企业新产品展示及学生的实训教学,并逐步承担企业在天津地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承担专业教学改革,形成了校企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发展,共为育人主体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从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入手,以企业数控机床产品的应用、维护等过程为导向,根据各工作岗位的专业核心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项目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双主体育人合作模式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立足我国职业教育特色和本校实际,从六个方面体现了“双主体”育人:强调校企共为育人主体的责任,建立企业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互融的教学基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一模式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依据行业技术规范及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机床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大连机床集团的合作中,还促成了大连机床集团在天津建立研发制造基地的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20亿元。首期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这一项目带动了天津机床行业的发展,加快了天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的构建。同时,大连机床集团天津研发制造基地将建立服务于机床研发、制造、销售、维修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这一培训机构将作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厂中校”,承担企业员工及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相关专业师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工作。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以各自优势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一合作模式,也是专业对接产业,促使校企共同融入区域经济,提高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有效尝试。

3 专业建设与国际标准对接的“递进升级式”合作模式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与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合作共建自动控制类专业,提升专业建设对接国际标准的水平。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是电气连接和电子接口领域、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世界市场领导者。菲尼克斯电气是为电力、电子、通讯、机械、建筑、石油、化工、航空、交通、铁路运输、汽车制造、工业自动化行业提供世界一流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世界电连接顶尖级专业厂家,是INTERBUS现场总线的发明者及其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在海外32个国家设有子公司,56个国家设有销售处和代表处。学院与菲尼克斯从设备引进建立实训基地,到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改革课程、技术培训,直至建立奖学助教资金,校企合作实现了递进与升级的合作模式。

3.1 形成与国际化水平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课程体系

充分认识专业前沿技术、先进教学方法学习引进的重要意义,将现代控制的INTERBUS现场总线设备及技术引进,与自动控制类专业嫁接,运用菲尼克斯电气自动化产品进行案例教学;将INTERBUS现场总线应用技术培训、应用资格考试内容等优质课程资源和职业能力国际标准引入课程,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专业课程的标准、内容,与国际化水平企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相对接的全新课程体系,实现了职业能力标准的国际对接。

3.2 建成适应国际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学团队

学院聘请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技术副总裁客座教授,同时,应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的邀请,派专业教师赴德到菲尼克斯德国总部、到国内南京参加培训。“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升了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3.3 建立了功能持续扩展的校内实训基地

2005年由菲尼克斯公司无偿提供现场总线管控一体化实训基地所需的全部软、硬件设备,充实模拟制造生产线综合实训系统;继而,学院连年加大投入,在建立了现场总线管控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校企共同持续建设,使其功能不断扩展:配置机电一体化柔性模拟工装底层机械设备,建立了INTERBUS现场总线实训系统;底层设备配置模拟液体混合循环系统,建立了FF现场总线实训系统;建立网络控制及ERP实训子系统,实现了信息控制一体化。递进式合作有效推进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使其适应学生在跨国企业就业的技能培养。

3.4 开发了适用课程改革的一体化教材

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学院专业教师与菲尼克斯公司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现场总线技术与实训》《电机与机床电气控制》等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并发行,在专业教学中灌输了新的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并确保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质量。

3.5 建立服务企业的产品推广及技术培训中心

学院成立了菲尼克斯华北地区产品推广及技术培训中心,负责对菲尼克斯电气集团的中国北方用户进行现场总线技术培训工作;校企共同推进INTERBUS现场总线应用资格考试项目,为企业产品推广提供配套服务。对于扩大企业影响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3.6 建立奖学助教资金

菲尼克斯每年向学院提供一定额度的奖学助教资金,用于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的科研与创新,鼓励优秀的学生。通过奖学助教活动,激发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在自动控制类专业的合作,从引进设备建实训基地做起,瞄准国际标准开发教材、培训专业教师、改革专业课程,以应用资格考试的形式考核专业教学质量,以建立奖学助教资金的形式激励师生,走出了国际合作发展建设专业的新路,也使与国际标准对接的“递进升级式”合作模式成为其他专业国际合作的示范。

基于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实力,促使高职院校建成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贴产业升级、融入行业发展、提升国际化水平的专业及专业群。

参考文献

[1]王保军.订单培养校企双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36-37.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29-31.

第6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师资队伍;特殊教育;专业化;残疾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60-02

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特殊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很短,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对全国16个培养特教教师的师范院校(系、专业)进行的调研分析显示,一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近三年新进的教师中,随机抽取45名教师进行统计,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有22人,占总数的48.9%;其他高校调入11人,占24.4%;科研机构调入的有4人,占8.8%;其他单位调入的有8人,占17.7%。由此可见,师资来源渠道过窄。突出的问题是,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相当部分新任教师既未经过教育学、心理学培训,也未经过实践训练就承担过多的教学工作量,既不具备师范素养、教育教学技艺,同时更难以胜任高等特殊教育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根本需求,对高等特殊教育教学力不从心,难以保障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

2 师资结构不合理。对抽样调查的292位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见表1),在职称结构方面,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显著偏少;在学历层次方面,具有高学位(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明显不足。

3 师资培训脱离社会需求。在高等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高等特殊教育招生数量逐年扩大的同时,社会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期望值逐步增高,对学校的监督力度越来越大,对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不仅重视在硬件上大量投资,改善办学条件,而且加强师资培训放,将其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在提高教师的数量和素质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高等特殊院校师资培训的投入与学生总量的增长及教学质量的要求尚不协调,缺口相当大,教学质量平平,专业特点体现得不充分,特殊专业技能(如唇语、手语等)不够精湛,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水平上,无力承担知识更新的任务,缺乏对高等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法的研究。摆正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师资培训的关系,使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师资培训与社会需求尽快接轨,是目前高等特殊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失衡。在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的影响下,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学科与专业结构很难跟上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导致高等特殊教育教师存在跨课教学、教学与科研分离的现象。一些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半路出家”,从普通高等教育转为特殊教育,其专业素养与科班出身的特教教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失衡,间接地制约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据统计,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4%,远远低于全国24.2%的平均水平。目前,国内仅有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几所院校举办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仅2000多人,且主要集中在聋人服装设计、盲人推拿按摩、计算机等有限的几个专业上。

二、加强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1 统筹规划与分级建设。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根据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全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行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特殊教育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制定人才引进、教师聘用、教师培训与培养的总体计划与目标,科学地建设和调整师资队伍。同时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符合本学科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使师资队伍在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学缘等方面不断趋于合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使学校与高等特殊教育同步协调。

2 突出重点与合理平衡。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重点支持优先发展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特色学科。例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把特殊教育、社区康复、学前教育、聋人服装等四个专业重点作为学院的重点规划和发展学科;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术团队;并注意将相同、相近学科的师资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以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学院将全面考虑各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与需要,兼顾文理工各学科的平衡发展,使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取得建设的协同效应。

3 内培外引,重在培养。坚持“引进和稳定并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引进与专业建设相协调”的原则,重视新增学科、专业和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师资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例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采取措施,促进人才引进、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有效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学院自2008年以来共引进各类人才9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博士3人,硕士61人,改善了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 专兼结合,重在管理。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师结构应该多样化。专任教师是基础和骨干,但要以社会为依托,根据需要广泛聘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有很多优势:一是兼职教师有广泛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保证较高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实践技能有特殊要求时,能提供先进的实践教学;二是在社会需要和学校教师不足韵情况下,有利于解决教学急需;三是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打破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小而全的封闭的办学体系;四是有利于专业的变换和提高办学效益;五是改善对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师资培养和管理的模式;六是有利于形成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高等特殊教育办学机制,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预测来调整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时兼职教师的引入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有的由系部负责,有的归口到教务处,相比专职教师,对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业务学习、教学工作考核等比较放松;来自企业、科研院所、康复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点。因此,加强管理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的必要保障。

第7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研产” 师范院校 影视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200-02

一、“学研产”教育模式与影视艺术专业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具有三大功能: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研产”其实就是高等教育这三大功能的具体体现,并且将这三大功能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对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高校来说,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初步研究科学问题的能力。而“学研产”的培养模式给全面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提供了很扎实的基础。对于影视艺术类专业来说,有此模式为支撑,对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影视艺术专业,尤其是广播电视类的专业,是一门比较新兴的专业,起步较晚,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相关的教育理论、教学大纲、课程体系以及师资状况等因素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学研产”教育模式给影视艺术专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支撑。尤其是的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不像专业院校有影视艺术教育的培养传统、学习环境和实践渠道,更需要在“学研产”教育模式下培养自己特有的影视艺术人才――即全面的影视艺术专业化人才。这就使得影视艺术与“学研产”教育模式分不开了。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大多数高等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无论教学和科研基础薄厚,无论是理工擅长还是文史主导,无论是艺术类、还是综合类院校,都应着时代潮流和利益驱使来开办影视艺术专业,影视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起来。

二、师范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现状

总体来说,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不同,师范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一般都是从电化教育专业发展、衍生而来。师范院校开展影视艺术教育更多的从技术方面、实际应用方面为本培养影视专业人才,为了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和专门技能,又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修养,专业设置时,还会联合文学、美术、音乐等相关相近艺术专业,共同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在这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视艺术教育,普遍具有以下一些问题:

1.培养人才的偏离性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在师范院校中存在,在其他开办有影视艺术专业的综合类、理工农林类大学中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大多数院校在影视合流教育趋势的影响下,将电影、新闻、电视、动画、网络、文学、播音主持、表演、广告、设计、摄影、录音等与影视相关的领域综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培养。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目标显得笼统和偏颇。有些以培养广播电视采编为主的专业,在培养教育过程却是注重电影理论知识的培养;有些学校培养编导、策划方向的人才,却在培养过程中侧重技术方面的学习;还有些学校则是以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为侧重的目标,却培养成为信息传播为主的教育。培养人才产生偏离性现象。

2.教育方式复杂多样

教育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受到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影响,选择适合本校的教育方式来发展影视艺术类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文化也随之不断的繁荣。影视艺术专业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需求越来越高,成为新兴热门的专业,尤其是播音主持、表演类的专业受到许多高等院校的青睐和追捧,筹备和创办也相对快速一些,许多与影视艺术领域相差较远、文化积淀相对少的高等院校,常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开办本专业;而综合类高等院校更多的则是靠文学、新闻等传统优势学科来发展影视艺术教育,其文化理论储备非常雄厚,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理论、艺术批评、文化剖析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但其对影视基础、实际操作和技术技能方面薄弱。科学理论研究占据优势,而社会实践方面相对较差;理工类院校与综合类相反,其注重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艺术素养的教育。

由此可见,影视艺术教育的方式很多样繁杂的,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从电化教育专业发展起来的影视艺术教育,具备一定的相关设备和技术支持,但在艺术修养、审美理论方面却不能很好的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技术和艺术之间发展是“两张皮”的状态。在教育方式的选取上也是摇摆不定,总体上还是偏向技术学习和实用技能的方式发展为主。

3.课程体系不完善

一个专业的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架构,对于影视艺术专业,尤其是电视相关专业,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课程架构,主要是吸取电影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电视艺术简单拼接,来进行相关的课程教学。因此,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带有很浓重的电影专业课程的影子,甚至是照搬照抄电影专业的课程。而电影和电视这两门艺术领域虽有共通之处,但有一定区别,这就使得电视专业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凸显出电视艺术的独特之处,课程设置有所欠缺,课程体系显得不完整。

4.师资结构不健全

在我国,与影视相关的专业艺术高等院校很少,仅有寥寥几所,再加上影视艺术专业开展较晚,发展时间短。各个高校在发展影视专业初期师资力量会很薄弱。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高校原有专业的相关教师,这些教师大多都是学习物理、无线电、教育技术、美术、音乐、文学、新闻等专业出身,对影视艺术领域的理解不够透彻,有重技术轻艺术,艺术门类、文化理论不准确等问题所在。长此以往,电视艺术人才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和束缚。

5.实践渠道不给力

实验课是学生实践最基础的方式,学校的实验设备、场所等硬件设施是实验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条件。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电化教育专业的实验设备、场所可以与之共用,但由于设备的造价高、更新换代迅速,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实验设备的更新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实验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实验设施的使用之间存在矛盾,日常实验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

专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影视艺术专业的专业实习环节总体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在管理机制上还需要提高,个别的学生对实习的消极态度需要完善管理体制来解决。学生的影视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念在专业实习中会受到制约,这是需要亟待协调的一个问题。

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的解决措施

面对师范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和吸取各类院校开办相关专业的经验教训,结合教育教学质量,处理好各个教学培养环节,借助“学研产”的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1.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促进影视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高校创办影视艺术教育是要培养成电视专业人才,还是电影、网络、新闻等专业人才要非常明确。这样,在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管理等方面才能有的放矢,在引入优秀的师资方面才能更好的为相应的专业服务。从而培养出全面的、为社会做贡献的专业人才。

2.依托固有优势,确立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

师范类院校的固有优势就是影视艺术专业是由电化教育专业发展起来,有很深厚的技术层面的基础,实验使用的设备(摄录、音频、编辑、照明等)和场所(录音棚、演播室)都很齐全,具备了一定的影视技术方面的理论体系。相比于综合类等其他高等院校,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给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也为“学研产”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师范类院校可以利用这些固有优势,以“学研产”教育培养模式为理论支撑,确立一个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理论知识雄厚、实践技能熟练、科技创新思维强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来说,最重要的解决好的问题就是艺术修养和技术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就是将艺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操作很好的融入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又能建立起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将学生自己具备的艺术理论体系和技术技艺技能,应用到实际实践创作中去。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理论知识的能量,制作成作品,为社会和自身发展服务。让有能力的、优秀的学生将自己实践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和自我具备的只是理论体系相结合,将影视艺术和技术相结合,从中领悟出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从而实现了“学研产”的完整结合。

3.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设立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之后,课程体系设置成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师范类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借鉴其他同类院校或者相关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可吸取电影专业的课程体系,取其精华,再与电视艺术的本体特征相结合,来进行课程设置,从而组织教学。要避免盲目的照搬照抄,直接将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课程完全挪到培养电视专业人才的课程中,或者是只将表面改成电视专业,而没有深入到本质当中。

课程设置要符合学校校情、学院院情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虽然都是师范类院校,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公共课的开设就不尽相同。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就需要考虑到公共课和专业课在每学期的比例问题。让学生更舒服的掌握不同的知识,科学的建立好知识结构;学院内部主要是要调整好实验创作类课程和实验设备、场所之间的矛盾,将实验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中进行,提高实验设施的利用率,避免实验创作类课程之间产生时间冲突,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和学生创作的流程;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类型之间要科学合理的安排,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成长和发展。

课程设置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要进行调整。师范类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总体来说还是有重理论轻实践之嫌,需要加大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增加实验课的课时和创作课的数量,尽量设立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的把“学研产”三者结合起来。

4.积极引进优秀、创新型的师资力量

由于影视艺术专业起步时间晚,电视艺术也只有二十来年的时间,师资资源更多的是靠其他理工类、艺术类专业出身的教师来担当,摸索。影视艺术科班出身的教师数量较稀少,质量上、知识架构、教学技能和经验方面都有待提高。师范类院校可以借助自身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深厚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对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潜移默化进行师范专业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耳濡目染的获取一些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得当教师的一般性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专业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影视艺术科班出身的教师,提高影视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通过高层次、高学历的学习经历和经验,鼓励教师做好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5.集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拓展实践的渠道

对于师范类的影视艺术专业来说,实践的硬件设施虽然齐全,但是实践创作的环境相对滞后,实践渠道也相对要窄。

对校内来说,优化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保证实验设备的良好和实验场所的正常运作,创造优良的实践场所。在技术技能课程的教学中,要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次数,激发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业余时间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课外创作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集合学校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创造良好的实践创作环境,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成立“影视制作小组”“摄影小组”等方面的社团活动,建立学术作品创作大赛为学生创作提供条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以学校或学院为单位,加强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拓宽专业实习的渠道,也可以在学院内部将各个专业之间的实习实践资源进行相互共享,通过学校学院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为学生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实践领域,增强实践机会。条件成熟还可以筹建和创办实习实践基地,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有秩序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专业实习的质量。

四、结语

“学研产”培养模式,给影视艺术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基础和理论支持,对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科研辅导,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雄厚、实践技能熟练、科技创新思维强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技术技能和艺术文化修养,促进影视相关工作领域的健康成长,更好为社会服务。让影视艺术这一新兴专业健康向上、蓬勃繁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21世纪艺术教育格局中的影视教育发展分析[J].电影艺术,2004(5)

[2]朱毅峰.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

[3]母华敏,腾朝军.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电影文学,2010(18)

[4]刘育涛,王华君.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J].电影文学,2011(23)

[5]欧阳宏生,闫伟.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访谈[J].当代传播,2010(4)

第8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48-02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然而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自身因素等影响,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改革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全过程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通常说来,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多是学校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先进性、科学性和推广性。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实施的主要载体,最能体现其特征和人才培养规格设计的内涵。然而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理论课程偏多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以往概念模糊、定位不明,导致教学理念存在偏差,甚至一度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就是简单的降低理论课程难度。再加上一些院校,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热门方向,一哄而上,缺乏对生产和实践的了解,欠缺实践经验,不能合理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要求较少,学生的知识技能单一。

2. 课程明显落后

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课程建设不系统,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所采用的教材甚至还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写的,陈旧的内容已不适应现今社会的需求。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内容,走上社会后根本无法与现实环境衔接。

3.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依然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之所以被普遍运用,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样考核,时间较为集中,可以节约多种成本。但是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说,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的考查,而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只是通过闭卷或开卷,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显然很难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进行考核。

4. 人文素质培养缺失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将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样做势必会导致学生在某些非智力、非技能的因素欠缺。降低德育目标,单纯重视技术能力培养,只能够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低素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虽能暂时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但最终却不一定能够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

5. 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低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具有教师的修养和能力、工程师(技师)的经验和技能的一种复合型人才。而目前,较多的职业院校只是将是否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作为衡量是否为 “双师型”教师的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注重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高技术人才,因此,高职学校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培养。河北电大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不断的改革,积累了很多经验,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推动力。

1. 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电大在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加大力度,选择技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通过改革与实践,已基本解决了教学内容繁杂、技术应用性不强的问题,形成了一些高职教学内容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革新。河北电大在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加大力度,选择技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通过改革与实践,已基本解决了教学内容繁杂、技术应用性不强的问题,形成了一些高职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是加大高新技术在教学内容中应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也走上了技术化道路。要想办好高职教育,就必须增加高新技术方面的内容,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所以,我们关注、紧跟社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沟通等形式,及时调整、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主流技能和成熟技术,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加强教学课程内容的技术应用性。二是扩展新型教材和特色专业教材。学院注重教材建设,在采用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同时还着重校企合作开发实践环节教材。我们注意到,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的变化,出现了例如电子商务、物业管理等新型专业,这些专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三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复合化。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过于分散、杂乱,为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就应当加大课程内容整合的力度。通过将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科学地整合,形成符合教学需要的复合型教材,这样就减少了教材在内容上的重复性,改变了因过于强调学科系统的完整性而带来的教学内容冗杂的状态。

(2)教学结构的革新。教学结构反映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制订培养方案都以培养出能够切实应用高等技术的人才为目标,结合学校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和学生现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这一过程实行了两次分解和两次整合。第一次分解与整合是针对职业岗位。第二次分解与整合针对技术岗位的能力。

2. 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存在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普遍较低,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不够合理。统计表明,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所占比例不能满足需求。并且,大部分专职教师来自于传统的师范院校,这不符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师资队伍是开展专业教学和教育改革、实践的主导者,是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改革进程和教育质量的高低。高职院校教师的功能作用远远高于传统普通教育模式下的教师作用。教师必须同时满足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两方面的要求。高职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全面的综合素质。另外,年轻的教师和传统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展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河北电大在专业建设中,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采取兼职、外聘相结合的办法,积极选拔和引进教师。(2)坚持积极的思想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3)积极鼓励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4)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5)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改革活动,及时总结改革成果,编写论文。

总之,学校要使教师培训渠道多样化,加强公共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强化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构建一支实力雄厚的高职师资队伍。

3. 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会在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中起到带动作用,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考试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指挥。“应试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当下的社会状况和人才选拔制度下“应试教育”是不能废除的。考试是否能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考试制度的改革。改变考核的标准,考核内容不只局限于掌握知识的数量,而是按培养方案所拟定的目标和要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这样,考试就会成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推动力。

考试改革的工作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减少理论知识考查的门数与比重,增加素质能力方面的考查项目;第二,在考试的形式上,不仅仅只是采取笔试的形式,而是将笔试与其他考试形式结合起来;第三,在阅卷标准上,鼓励一题多解,鼓励创新思维,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为有创新思想的答案酌情加分。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改革学校、教师的教学态度,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书呆子”。 在考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特有方式,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推行多种多样的实践考核制度。例如,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加入了“技能考”环节,以考促学,加强学生与教师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学生通过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免试相应的课程;加大平时成绩,实行弹性分数,给予任课教师较大的自,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如工程专业参加的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财经专业参与的海峡两岸珠算珠心算通信比赛等等,对于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彰。

4. 产学结合道路上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社会建设需要而培养人才的,所以要产学结合、走产学一体化之路,以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产学结合的培养方案有利于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革新的必要途径。

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五个改革方向。第一,随社会形势的变化和行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专业设置。第二,征询行业的资深人士或企业的管理者在学生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并请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参与专业设计,规划教学内容,制定培养方案。第三,加强实训教育。利用企业或单位的资源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的实践融入到真实的企业运行中去。第四,联系企业提供教师的科研条件,使教师与技术人员合作,联合开发新技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丰收。第五,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利用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将企业的精神文化引入学校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素质。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要取得长远发展就要进行改革。跟紧时代步伐,及时发现问题,立足改革,抓住机遇,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木秀.高职教育中 ASP 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12).

[2]赖利君.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01).

[3]高怡新.ASP 网络应用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第9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现状;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22-06

作者简介:雷海艳,女,硕士,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教学及高职教育;魏宇,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教学及高职教育。

所谓郴州“两城”建设是指郴州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是郴州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心。在《郴州市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资源和特色产业,推动职业教育义务化,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为此,职业院校一方面要主动适应郴州经济的发展,提升对社会的贡献率,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以社会为中心引导教育行为,通过有效的运营,形成对社会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另一方面要主动引领郴州经济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明确办学定位,突出职教特色,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努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型人才,为促进“两城”建设服务。

一、郴州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对接的现状

1.专业体系主体上适应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纲要》中指出,郴州“十一五”期间要培育形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机械化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包括旅游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务业、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以郴州A职业学院为例,A学院是以制造、经贸、旅游和建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目前设有7个系3个教学部。开设了机械制造、机电电子、会计金融、经营管理、旅游酒店、信息技术、建筑装潢、矿山安全等专业群,共开设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会计等31个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由此可见,学院的专业体系主体上适应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

2.人才供给数量与就业岗位基本上符合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近三年,学院有3652名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基本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具体就业情况如表1。

由上表可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1%,对口就业率达到84.5%。而且每一年的就业率、对口就业率是逐年递增的,就业岗位基本上符合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

3.人才培养环境、师资基本上满足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

(1)人才培养环境持续改进。郴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教育强市的战略,从整合教育资源、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促进“两城”建设的高度出发,大力支持A学院新校区建设。2009年9月学院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办学,学院总面积500余亩,总规划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形成了七大相对独立的校前区、教学区、实训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绿化休闲区、教工生活区。

(2)师资结构大体上符合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郴州“十一五”期间要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A学院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打造名师”的方针,通过“内培外引”等一系列措施,着力建设了一支由名师领衔、教授带动、“双师”素质、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青年教师为后备、专兼结合的金字塔式师资队伍,构建了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的师资高地,学院共有专兼职教师224人,国家高校名师1人,省高校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6名,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具体分配如表2、表3。

从表2可知,正高级5人,副高级99人,中级72人,初级46人,无职称的 2人,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2%、44.2%、32.1%、20.9%和0.9%。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共有 126人,占教师总数的56.3%。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5人,副高级职称的76人,中级职称的35人,各占教师总数的2.23%、33.9%、15.6 %。

从表3可知,具有硕士研究生或硕士学位45人(含在读23人),占教师总数的 20.6%;具有本科学历的209人,占教师总数的93.3%;具有专科毕业的 7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4%;具有专科以下学历的1人,占教师总数的0.4%。由此可见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双师结构、学历结构符合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

4.科技服务符合郴州产业发展的需求。学院遵循职业教育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面向社会,为企事业单位举办岗前职后培训班,专业技能培训班,并运用学院的国家技能鉴定站向社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及其鉴定工作。

从表4可知,学院为社会培训2458人,其中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扶贫培训、中企小业职工技能培训、雨露计划培训、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分加为35%、29.7%、11.4%、3.6%、20.3%。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特色,为郴州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5.科研成果为郴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全院教师的科研活力,催生了一批国家、省级优秀科研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为郴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1000多篇其中获各级优秀论文奖30余个,拥有省级精品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3项,部级精品课程1项,部级精品教材2本特别是帅先开发的10余门高职高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六位一体”创新型系列教材(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得到同行一致好评。

由表5可知,高职院校从2009年到2012年申报立项课题68项,其中部级2项,占2.9%;省级项目20项,占29.4%;市级项目7项,占10.3%;院级项目39项,占57.4%;已结题项目40项目,占58.8%。

二、职业教育服务郴州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郴州市相邻的广东省韶关市建有高职院校1所(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赣州市建有高职院校2所(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相比,A学院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差距,如表6。

由表6可知,郴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师编制严重短缺,教师总量不足,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2.培养的学生郴州留不住,大部分流向外地区。江西环境工程职院、江西应用技术职院、广东松山职院均有自己的校办实体或与当地企业签订了定单培养协议或采用与当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等方式,学生毕业后就能零距离上岗,大部分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从表7可知,每年留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不足7%,能够留在郴州的则更少,到郴州基层艰苦岗位的几乎为零。大量的毕业生尤其是优秀毕业生都到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经济发达地区,究其原因,一是年轻人向往大城市,二是珠三角、长三角、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收入高。

3.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专业和课题建设都明显体现出地质矿藏和林业特点,已形成了

以项目带动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考虑课程设置的良

性发展模式。郴州是有色金属之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冶炼、矿产品开采和加工。作为服务于郴州经济发展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比较少,而且力量也显得非常薄弱,导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难以在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得到解决。

从表8可知,我院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重点专业、教育部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的建设差距较大,没有充分应用当地经济发展特色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4.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依靠教学系部人才、科技资源优势,采用“公司+专业+项目”的模式,利用公司已有的11项资质证书,承担地勘行业和地方产业的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103项,实现年产值1000余万元。A学院虽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教科研人员不在生产第一线,对当地企业需要不是很了解,导致许多科技成果只停留在论文或报告上,成果转化率不高,没有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科研成果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性不强,导致企业急需的科研成果不足,出现科研成果被大量闲置的怪圈。

5.产学研融合度有待提升。A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没有建立自己的校办实体。而江西两所职院,都成立起了校办实体,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基本上每个系部都有自己的实体公司,年收益近千万。

6.实习、实训基地有待扩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设有68个实验实训室,其中电工电子实训基地被列为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有设有65个实验实训室,有117个校外实验中心和生态实验基地,包括14000亩的林业科技实验中心和1000亩的生态实验基地。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拥有多媒体教学中心、网络中心及其他实验、实训室128个。而A学院校内各种实验、实训室只有58个,校外实训基地则更少,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求。

三、职业教育服务郴州“两城”建设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产业全面融通。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努力从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学制度、实践基地等方面,实现与产业的全面融通,大力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高技能型人才。

(1)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设置模式。在《郴州市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第六章第4节规划(加快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有色金属博物馆、交易中心、期货交割库等平台建设,形成有色金属的“全产业链”模式。)第5节规划(积极规划建设小埠村高尔夫球场、汝城热水镇直升机场、飞天山别墅区等高档休闲项目,吸引高端游客)。为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创建本校的特色专业。为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引进师资,开设金属冶炼专业、高尔夫球、民航服务等专业,为郴州“两城建设” 提供急需的人才。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对口式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职业技能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努力把专业培养、服务当地、促进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对口式的培养模式。具体做法:一是开设校企合作班。在招生简章上注明学生顶岗实训的安排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工资待遇,让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有明确的方向;新生入学教育时带他们到企业参观,让他们及早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感情;专业技能课程从企业选派部分主管、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上课,将工艺技能直接引入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社会和岗位需求;学生到企业实训,进行现场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岗位工作,实现教学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企业再次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毕业前的实训可以直接到企业就业,达到就业的“零距离”。二是,采取订单式培养。学院在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引入。一是把企业文化教育列入课程,二是邀请企业家直接向学生宣讲企业精神,三是在组织学生进企业观摩学习、顶岗实习的时候,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四是在建设生产性实践基地时,突出企业文化的氛围营造。

(3)推进教学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双证”培养制度。高职院校要积极实施“双证”人才培养制度,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密切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努力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改革课程设置与学习时间安排格局,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给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以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制度,推行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4)校企共建共享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职业院校应积极主动的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一是,与企业共建专业性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与企业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2.创新社会服务机制,与产业全程融合。

(1)创新科技服务方式 ,拓宽科技服务渠道。①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服务网站;②利用媒体、报刊、广告加大科技宣传力度;③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为社区、农村、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活动。

(2)成立产业技术联盟,进行技术攻关。在《郴州市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第九章第1节规划中提出:“推出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研究、联合培养或培训基地。”为此,职业院校就应积极主动成立产业技术联盟,进行技术攻关,服务郴州“两城”建设。①职业院校要引进符合郴州产业发展需求的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入驻,并结合学院的科研力量为郴州两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攻关服务;②职业院校可在市场上建立技术服务所,把科研机构、高校、民间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汇集起来,为企业牵线搭桥,开展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③职业院校可发挥整合作用,上引下联,将一批企业、农户、个体工商业者吸引到自己周围,建立技工贸、产学研联合体,为知识、技术的利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④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达到校企共赢目的;⑤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高新技术企业、骨干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实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

(3)创建培训示范基地,进行社会培训。在《郴州市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第九章第2节规划中指出:要将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郴州技师学院建设成为湘粤赣区域职业技术人才培训主阵地,建设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为此,职业院校应发挥自身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创建培训示范基地,加大社会培训力度,为郴州两城建设培养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①返乡农民工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富民行动,大力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职业院校可联合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教中心等建设一批农民培训学校,积极实施返乡在乡农民技能提升工程。针对农民培训存在时空上的矛盾也可采用半工半读、远程教育、教师下乡指导等学习形式,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创业能力;②对待岗人员开展技能提升或转岗培训。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精品专业、示范专业、实训场所、创业创新基地等的资源优势,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大力开展待岗人员技能提升或转岗培训,把职业院校办成企业职工培训部和劳动力资源库;③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④退役士兵免费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根据退役士兵转业后的就业岗位或自主创业的方向提供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由于退役士兵基本素质比较高可采用现场培训或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不断提升退役士兵的职业能力;⑤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采取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努力做好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3.争取市委市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解决职业院校发展瓶颈。

(1)建议政府按规定核定学院编制,满足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争取到市委、市政府和编制管理部门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两城建设这个大局着眼,立足地方需求和学院实际,按照湘编办[2009]21号、湘编办[2009]22号文件精神重新核准学院编制,以满足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2)建立职业院校研发人员走进企业的引导机制。以高等院校为基础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大量高校研发人员的存在及其研发活动融入企业,是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政府的职能部门应制订有关政策,建立院校研发人员走进企业的引导机制,支持企业与院校进行研发力量融合。一是,政府要资助校企合作。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资助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院校研发人员的研究课题或者院校将其实验室和试验基地设在企业或联建;二是,政府要鼓励企业就近引入人力资本,将企业的研发项目委托给院校或合作进行研发活动;三是,建设院校研发人员融入企业的良好环境。

(3)构建高职院校提供科技服务的保障体系。政府应出台和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并与相关组织和机构共同努力,统一组织、实施、协调和管理科技服务业的各项活动,建立起综合性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加大对高职院校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以保障高职院校在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不受到科技和资金的制约。

(4)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出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建设一批适合产业发展方向、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各种大型的、功能齐全的公共实训基地,并免费向高职院校开放,加大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

(5)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①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作用,树立“技工也是人才”的观念,营造“重技术、重能力”的氛围;②建设技能人才“示范工程”,树立能工巧匠典型,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实行重奖,形成让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的导向。

(6)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会。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就业准入政策法规,增加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用人单位在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情况的监察执法力度,对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追究企业法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7)采取激励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长期服务郴州“两城”建设。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很少能够留在郴州就业,到郴州基层艰苦岗位工作的几乎为零。为此,政府应该采取激励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长期服务郴州“两城”建设。①比照《湖南省2012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公告》中选聘“村官”的办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为职业院校学生到基层艰苦岗位任职指明出路并提供政策保障;②对合作办学培养郴州“两城”建设中急需的艰苦岗位基层技能人才的用人单位和学校给予适当减免税收等政策鼓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