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商业街区设计精选(九篇)

商业街区设计

第1篇: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立体交通;公共开放空间;立体绿化;人性化设计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use stereoscopic transportation,open public space, stereoscopic green and so on in the commercial area as a research object.It is order to re-integration the fragmented of urban commercial space, and to creat a humanized of urban commercial area which is attractived and vibrant.

Keywords: stereoscopic transportation;open public space;stereoscopic green;humaniz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93-02

1概述

1.1城市环境发展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涌进,城市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长,城市人口的膨胀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交通情况日益糟糕,交通压力也日益增大,环境条件逐渐恶化。人类的生存活动日益增多,每种活动方式的存在都向城市索取空间资源如建筑需要空间、绿地需要空间、公共活动场所学要空间、道路需要空间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日益突出,因此城市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二维向度而向三维的立体化格局转化。

近几十年来,城市商业街区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空中花园、人行空中步道、地铁、屋面广场、台阶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体验中越来越普遍,从而导致城市的空间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1.2城市商业街区立体化的研究意义

城市商业街区的立体化设计是运用多向度的穿插和层叠的手法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实现分合得体、整体有序。商业街区的立体化设计可以把原先被割裂的城市活动空间,如广场、绿地、公园等空间与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联系起来,如地下以地铁车站为枢纽,地面以步行街区为纽带,空中以空中步道为基础,在功能兼容的情况下,形成办公、居住、商业、娱乐及文化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商业街区空间体系。

2商业街区的立体化交通系统

2.1商业街区与城市交通链接关系

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环境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尽可能满足流动与效率,秩序与安全的要求。由于商业街区往往处于城市中心,人流密集和建筑集聚化加剧了交通组织的复杂性。因此,商业街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呈现出多维度、多样化的发展,而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则是必然倾向。

现代的城市交通本身已经形成一个立体网络,为了要把城市交通和人流从城市中引入街区,必须从地面、空中和地下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如(图1)日本九州转运站的交通体系与商业街区的关系。它们将来自城市交通中的空中人流通过空中步行天桥引入街区;地下人流主要通过地下通道和地下步行街引入街区。而这些交通系统都能有效地避免汽车交通的干扰,既方便又舒适安全,给商业街区带来可观的客流。而在同一层面上的交通,我们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特性进行组织分流。由于城市地面交通的车行系统主要是由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等构成,设计中可以利用绿化或小品等设施合理地组织车行流线和步行流线,并通过竖向交通体系如自动扶梯、电梯等将空中、地面和地下交通联系,形成完整的立体交通网络。

2.2商业街区中的交通体系

商业街区中的交通体系主要是以步行为主,车行为辅。我们将各种交通流线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分离,彻底达到人车分离。车行与人行置于不同标高,通过街区中竖向交通的连接,形成三维的立体步行空间系统。

商业街区的步行系统包括地面人行道、商业街、过街天桥(联系道路两侧)、空中步道(建筑间的联系)、地下步道(地下通道、地下商业街、地铁站点等)、中心广场 (包括下沉式广场或高架层面广场)及建筑内部空间。立体化设计是加强这些步行系统的连接,形成整体的商业街区。(1)商业街区中建筑之间的连接:通过空中步道和地下通道把建筑组群串联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如(图2)香港中环,空中步道不仅恢复了割裂的城市环境,而且还增加了城市活动的连续性和交往的大众性。并且在激发城市活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商业经济效益。(2)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的连接:内部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延续,立体化的连接使建筑内部也成为步行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图3)香港太古大厦的室内中庭与外部空间通过上下穿插、左右渗透,有机串联在一起,使中庭成为公共开放空间,模糊室内外空间的概念,便于商业氛围的营造。

3公共开放空间及绿化系统的立体化设计

3.1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商业街区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已经超越了地面环境的层次,拓展到地下和空中。因此,公共开放空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平方向的伸展,而是更多的发生在水平和竖向的立体层面上。

在商业街区大型开放性空间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不同标高处理,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如接近地面的开放空间是地面水平空间的延续,让人体验到居高临下,形成上下交流,超越了面对面交流的界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下沉式广场则可以形成温暖、 围合的氛围,具有强烈的亲和性、静态性,便于人们购物之余的休闲活动,而且还可以形成表演的舞台,使身处不同标高层面的人都能欣赏。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建筑结构的坡形剖面或台阶形大坡地,设计台阶式开放性广场,广场面向阳光或优美风景,也能成为人们乐于聚集交流的场所。

如Coco购物中心(图4),公共开放空间的形态变化通过多层次交通系统,将不同层面的活动场所串联成为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公共开放空间二维平面空间的概念。上升、下沉的相互穿插组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开放空间,更具层次性和戏剧性特点。这种立体的公共开放空间还可以提供动静相宜、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丰富了城市的风景。

3.2 立体绿化系统

针对商业街区的建设密度高、地面绿化空间少的问题,基于“立体化设计”的理念,力求营造一个垂直庭园城市商业街区。我们在设计中通过利用现有的地面公园、街边绿带与街区中空中的绿化平台、庭院、屋顶绿化、地下庭院绿化、建筑室内绿化等有机融合,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绿化景观。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绿化面积,而且为人们提供充满新鲜体验的休闲、购物、娱乐的城市商业街区绿色景观环境。

4人性化设计

物质与精神构筑了人类的整个生活领域,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同时,不断地在改造着整个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简单、单一朝着复杂、多样化的发展。由此产生了符合人们心理需求,满足现代城市要求的立体化商业街区。(1)立体化的商业街区便于营造商业氛围,活跃人们的城市生活:立体化设计使得商业空间从地面延伸到空中及地下,增加了商业街区中的商业面积,给予人们对商业文化更多的需求。(2)人车分离体系:街区立体化交通网络彻底地将人与车分离,把人们从机械交通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并在商业环境中设置休息长椅、立体绿化、景观小品等设施,营造悠闲、舒适、轻松的步行商业空间环境。(3)空中庭院:在中国传统的园林中,高处多置“台”,即《园冶》所谓:“高方欲就亭台”。 我们对“台”进行叠合地绿化设计,形成了立体式的庭院,并将庭院上升到空中,成为空中庭院。在商业街区的组团节点中设置空中庭院,能使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能感受自然,亲近自然。

5结术语

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让城市生活的各要素相互分离,彼此割裂。城市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城市集约化效应相对来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传统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聚会场所逐渐为机动交通做出巨大牺牲。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商业街区的立体化设计的研究,利用立体交通网络,整合公共开放空间,立体景观绿化系统等设计手法,营造生动宜人的商业街区,从而提升城市活力。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念雄.环境魅力与社会活力的回归 [J].世界建筑,1998,102 :20 - 24.

[2]陈晓扬.香港空中步道城市设计的启示.华中建筑,2004,(2).

第2篇: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市场

1 前言

1.1项目背景

湖南省永州市是湘、粤、桂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黄泥井商业街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该片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地段,这一地段建设是旧城改造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冷水滩城区原有功能的具体体现。

现状的黄泥井市场是当地的农贸产品集散地,商业文化氛围浓郁,每天有上万人在这交易,在冷水滩区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片区地理位置的商业价值愈见增长,但场地明显偏小,基地现状建筑品质较低,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肌理往地块内部延伸。人流、车流混杂给零陵路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同时,这一片区的城市形象也急需改造,规划设计新的商业市场势在必行。

1.2用地现状

基地西靠零陵路,东临任家院北路,北起解放路北,南至虎岩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90―280米。近几年来,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快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疏散,特别是零陵路沿线,旧城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黄泥井超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正是由于这种趋势。规划区内,还有永州市生资公司、种子公司、冷水滩区供销社等单位建筑为2-7层的民房和公寓,多半外观陈旧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公共活动场所,商业、办公与居住混杂,对片区的建设和景观营造增加一定的难度。

1.3交通现状

本规划区位于永州市冷水滩老城区,主要交通量集中在南北向的零陵路,以及东西向的解放路、狮岩路上。规划梅山路交通量在近期内,尚未贯通。规划区有铁路通过,近期将被拆除,沿原铁路线改造为区内机动车道。

南北向的荣辉路、任家院路段为16米的城市支路,保留一定的交通性质,交通均为居住区内交通,具备步行化可能。同时由于本次旧屋区改造的统一建设开发,梅山路等支路的建设为统筹疏导超级大市场和居住小区交通提供了条件。黄泥井市场的建设势必会减轻了旧城区的人流、交通过于集中的压力。

2 规划理念

2.1统一设计的理念原则

强调商业街区完整性与统一性,以风格统一的环境设计规范整条街道,并要求对这条街实施统一的管理。努力提高文化品位,精心设计小品、水景与绿化,整治广告与店面。

2.2“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商贸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购物,更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营造一种休闲享受的氛围,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3 规划构思

依托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改造要求,其用地性质定位为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规划打破原有的建筑布局,形成新的环境,布局划分以步行商业街为主,配置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步行街、高层商业办公大厦及生活居住的新型综合小区。完成城市商业与居住;城市交通与建筑格局;建筑密度与城市环境的改造及规划设计。使该片区成为冷水滩城区一个“以人为本”、以“商业文化”为内涵,具有功能空间多样性、景观空间特色性、环境空间可持续性的现代综合性城市商业街区。

4.规划布局

4.1功能分区

本片区的功能传承商业功能,注重各种互补功能,是综合商业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黄泥井商业街区由三部分组成:北面,中部为步行商业街,南面规划为花鸟市场。靠近零陵路建设高档写字楼,东侧为居住小区,其中西、中部为商业兼容住宅,就地安置拆迁的居民。此外,黄泥井商业街区涉及改造安置区、东面商品房小区等居住区,同时中心入口小广场还涉及市场和西侧高层区。

摘要:黄泥井商业街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地段商业价值的提升,规划结合旧区改造打造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商业街区。本文结合湖南省永州市黄泥井商业街区规划设计项目,阐述了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综合性商业街区的设计。

关键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市场

1 前言

1.1项目背景

湖南省永州市是湘、粤、桂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黄泥井商业街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该片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地段,这一地段建设是旧城改造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冷水滩城区原有功能的具体体现。

现状的黄泥井市场是当地的农贸产品集散地,商业文化氛围浓郁,每天有上万人在这交易,在冷水滩区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片区地理位置的商业价值愈见增长,但场地明显偏小,基地现状建筑品质较低,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肌理往地块内部延伸。人流、车流混杂给零陵路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同时,这一片区的城市形象也急需改造,规划设计新的商业市场势在必行。

1.2用地现状

基地西靠零陵路,东临任家院北路,北起解放路北,南至虎岩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90―280米。近几年来,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快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疏散,特别是零陵路沿线,旧城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黄泥井超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正是由于这种趋势。规划区内,还有永州市生资公司、种子公司、冷水滩区供销社等单位建筑为2-7层的民房和公寓,多半外观陈旧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公共活动场所,商业、办公与居住混杂,对片区的建设和景观营造增加一定的难度。

1.3交通现状

本规划区位于永州市冷水滩老城区,主要交通量集中在南北向的零陵路,以及东西向的解放路、狮岩路上。规划梅山路交通量在近期内,尚未贯通。规划区有铁路通过,近期将被拆除,沿原铁路线改造为区内机动车道。

南北向的荣辉路、任家院路段为16米的城市支路,保留一定的交通性质,交通均为居住区内交通,具备步行化可能。同时由于本次旧屋区改造的统一建设开发,梅山路等支路的建设为统筹疏导超级大市场和居住小区交通提供了条件。黄泥井市场的建设势必会减轻了旧城区的人流、交通过于集中的压力。

2 规划理念

2.1统一设计的理念原则

强调商业街区完整性与统一性,以风格统一的环境设计规范整条街道,并要求对这条街实施统一的管理。努力提高文化品位,精心设计小品、水景与绿化,整治广告与店面。

2.2“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商贸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购物,更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营造一种休闲享受的氛围,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3 规划构思

依托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改造要求,其用地性质定位为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规划打破原有的建筑布局,形成新的环境,布局划分以步行商业街为主,配置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步行街、高层商业办公大厦及生活居住的新型综合小区。完成城市商业与居住;城市交通与建筑格局;建筑密度与城市环境的改造及规划设计。使该片区成为冷水滩城区一个“以人为本”、以“商业文化”为内涵,具有功能空间多样性、景观空间特色性、环境空间可持续性的现代综合性城市商业街区。

4.规划布局

4.1功能分区

本片区的功能传承商业功能,注重各种互补功能,是综合商业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黄泥井商业街区由三部分组成:北面,中部为步行商业街,南面规划为花鸟市场。靠近零陵路建设高档写字楼,东侧为居住小区,其中西、中部为商业兼容住宅,就地安置拆迁的居民。此外,黄泥井商业街区涉及改造安置区、东面商品房小区等居住区,同时中心入口小广场还涉及市场和西侧高层区。

4.2业态分布

1)农产品交易市场―――依托现状商业条件,新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延续黄泥井市场的传统功能的同时,也提高对市场的综合管理。

2)步行商业街―――中心广场北侧的商铺为三层,中心广场南侧的中央商铺为三层,东西两侧为商住混合的商铺,一至二层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时尚购物街,四至六层为居住功能,作为就地安置拆迁住户。二层商铺之间设计连廊方便顾客购物。

3)商务大厦―――根据规划要求,沿零陵路拟建高层综合性商业大厦,北面的二层建筑为综合性商业空间,南面为高层公寓式写字楼,可作为办公或酒店灵活置业。

3)花鸟市场―――结合南面的虎岩公园,新建休闲型的花鸟市场,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商业环境,给城市肌理注入新的活力。

4)住宅小区―――结合安置拆迁区的就地安排,在步行商业街东侧统一规划建设住宅小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3空间组织

北入口结合辅地和植物配景,形成标志性入口广场。中心入口结合旱地喷泉和驻留平台,与对景广场形成曲线化的景观空间。此外,布置了儿童戏水区和地面喷雾设施,营造欢快的氛围。南入口简化处理,以花鸟市场中间通道的标识牌和广告牌作为引导,将真正的入口广场置于南面广场上,结合小型园林广场与喷泉。该广场位于虎岩公园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引导区景观和过渡作用。

5 交通组织

在步行商业街中部设置中心广场,强调步行者优先的原则,建立一个安全的步行系统,实行人车分流和机动车管制交通方式。强调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在步行街区增加对残疾人的专用设施,体现人性化关怀,反映市民文明程度,强调城市对外形象。

步行街区只允许行人、非机动车通行。机动车交通利用步行街道路进出,避开主要人流,便于卸货与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并实施红绿灯交通管制。机动车流尽量控制在街区入口附近,减少对步行的干扰;步行街路宽控制在12.0m,分别为5.0m、5.0步行道和2.0m绿化休憩区,符合商贸空间的步行尺度。步行街区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行消防、急救等特殊功能用车。区内主要围绕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及商务大厦布置室外停车坪,地下停车库主要布置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商务大厦地下层。

6 街景形态

规划全区建筑以多层为主,在规划区西侧建设高层商务大厦,形成“一点”的高度控制形式;同时,通过商务大厦东侧布局的多层步行街形成有机的联系,使规划区中心的空间更为开阔,共同构筑富有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街道空间形态强调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沿街高度控制,步行街空间高度和宽度比在0.8-0.9之间,空间感适中,极具有围合感,同时又没有压抑感,收放自如。可充分利用朝夕的光影效果营造商业生活气息。

7 景观规划

7.1广场景观

广场是城市的起居室,是城市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规划根据规划区的需要设置了交通性、文化性等性质的一系列广场。在规划区的中心上,布置中心区休闲文化广场空间,并与城市开发型绿地相结合;而在步行街北面入口处布置交通性广场,引导人流进入步行街与农产品交易市场。围绕着中心文化广场,布置了驻留平台、旱地喷泉、夜景灯和张拉膜等设施。在南北入口建入口小广场和标志夜景灯,以激光灯和光灯营造夜景标志。

7.2步行街景观

在步行商业街上结合带状绿化布置休闲小景,以丰富中心区域的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适当运用骑楼、塔楼等传统建筑要素,形成视觉趣味的中心。大力组织增加小广场空间,结合支路路口分车行管理,当打破过于封闭,单调的街道空间格局。强调商店前的步行空间的缩放,丰富道路景观;取消和弱化道牙;可采用彩色沥青作为道路路面材料,丰富道路景观。

7.3建筑装饰风格

运用骑楼、塔楼等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展现商业店面的现代建筑繁华风格。依据城市设计确定的装饰原则对各商店进行装修设计,严格把关,令其在统一中求变化,使店面装修既符合商业街整体环境的要求,又造型各异,丰富多彩。

8 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59034.5

建筑基地面积:26211.3

总建筑面积:113332

容积率:1.92

建筑密度:44.2%

绿化率:30%

9 结语

第3篇: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业街;武汉;楚河汉街;规划

1 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的基本概况

武汉中央文化区位于武汉市核心地段,武昌区东湖和沙湖之间,地理位置相当于武汉市的几何中心。项目规划面积1.8km2,总建筑面积340万m2,是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人民币,倾力打造的以文化为核心,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功能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2011年9月30日,楚河汉街开业,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m2,从开工到开业仅用8个月时间,建设速度创造业内纪录。

2 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的设计特色

2.1建筑特色

商业街的特色首先取决于街道及建筑特色,汉街采用了民国建筑风格,红灰相间的清水砖墙、精致的砖砌线脚、乌漆大门、铜制门环、石库门头、青砖小道、老旧的木漆窗户,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同时,汉街将具有时尚元素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在民国风格建筑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3]。

2.2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汉街设有5个以湖北地方历史名人命名的大型广场,分别为“屈原广场”,“昭君广场”,“知音广场”(俞伯牙、钟子期),“医圣广场”(李时珍),“太极广场”(张三丰),每个广场按照广场主题布置一处整石雕刻的名人雕塑。汉街的小吃餐饮方面还是穿插了武汉热干面等地方特色小吃,景观的布置以及地面的铺设都很好的体现了地方的文化特色。

2.3景观设计特色

“楚河”贯穿武汉中央文化区东西,是文化区的灵魂。楚河全长2.2km,连通东湖和沙湖,滨河景观绿化带设计颇具特色,驳岸的处理古朴自然,整体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交响互应,很好的体现了主题。夜景的灯光设计极具绚烂,很好的照亮了楚河的景观带和和汉街的建筑群,成为城市夜景旅游胜地。

2.4公共设施设计特色

公共设施是一个商业街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街的小品设计极具历史文化品味,每一段主题广场的小品设计例如路灯,路边指示牌都很好的呼应了每个广场的主题思想,垃圾桶及其座椅的设计也同样融入了每个主题广场的文化氛围。

3 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步行街设计过于狭长和狭窄

传统商业步行街的适宜长度是600~1000m,汉街总长1500m,过于狭长的街道会令步行者身心俱疲。专家认为,步行商业街的宽度以20m左右为宜。[1]汉街的宽度设计过于狭窄,总宽度只有7~8m,而两边的建筑设计过于密集,很容易令游客在步行中产生压抑的感觉。另外,过于狭窄的街道难以保证充足的日照条件。

3.2商业定位模糊,缺乏特色

商业街定位是一个商业街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商业类型的定位要以突出传统商业街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前提。汉街集合200多个国内外一流商家及其品牌,内容包括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但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专业化, 令人感觉只是一个品牌及中外知名商家的大杂烩,没有自己专注的特色。

3.3街道绿化景观设计过于单一、平淡

汉街的绿化植物种类少而且单一,很多大的乔木选择比较牵强,而且不容易存活,街道两边的景观设计平淡而没有特点,无法很好的烘托气氛,体现主题。

3.4建筑设计不够体现主题文化

汉街的建筑设计整体和谐,但是很难体现主题“楚河汉街”这个中国历史文化意念很强的主题,整条街道几乎看不到中国古典建筑的影子。汉街中分布有最具特色的5座名人广场几乎都是中国历史人物,民国风格的建筑毕竟不能代表闻名于世的中国古典建筑,很多人并不了解民国建筑,并且整个汉街穿插了过多欧式风格的建筑,使我们这个太具历史地方风味的步行街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4 完善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规划设计的一些相关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景观绿化设计

汉街两侧的绿化应该加强,特别是休息区的绿化作为重点,利用植物的暗示作用引导空间,帮助人们建立起行进中的目标,力图使步行者在行走过程中不产生压抑的感觉。楚河沿岸两边的景观设计应该增加其丰富性和层次性,提高植物生态效果,切实保证其夏季遮荫冬季透光,考虑在冬季主导风向一侧布置常青树挡风,在向阳一侧布置落叶乔灌木,并和休憩设施综合布置。改善楚河水质,恢复临水区应有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能够把水这一天然资源结合到游览活动中来[2]。

4.2注重商业策划与市场定位

圈定目标顾客,重点分析人口因素,明确目标顾客的年龄构成、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和消费特色,从而对商业街的销售方式和商业特色有一个大致的分析。商业类型的定位要以突出商业街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前提,要有一定数量的反映当地风俗习惯的特色经营,比如突出荆楚地区的一些特色餐饮和商业品牌。

参考文献

第4篇: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业开放步街; 步街体系; 人流导向; 空间要素

Abstract:In this thesis, discussions were made about the open space walking street design attributes through inspections of outskirts of the city in Shanghai. From four main aspects of the three main walking street structures, the crowed guide design, space elements design and high value-added space, the author made a detailed discussion.

Key words:commercial open walking street; walking street structures;the crowed guide; space elements

街道是商业的灵魂,“开放步街”是人文、生态、环保的商业设计理论的现实展现。现代商业地产已经步入了设计模式的新阶段:从传统的商业街,到体现着步行精神、人文意识的商业开放步街模式;以休闲化、体验化消费模式替代目的化、生活必需化的消费模式。现代商业地产引入开放式步街的格局、空间设计以及人流导向等要素,以时尚现代的商业氛围、综合丰富的产业链结构,升华都市商业品质,以多元人性审美情趣、开放自由的美学风格,揭示日益多元的社会需求,成为都市商业向近郊迁移的过程中出现的成功开发模式,并影响着中心城区的商业更新改造。

1商业开放步街的理论发展

最初购物中心以敞开的空间格局组织类似于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形态。随着客流量的不断增多,购物中心的规模不断膨胀,这种露天式的空间格局也需要更加完善的形态,为了使购物不会受到外部恶劣气候的影响,发展出一种加上顶盖的步行体系,原本露天的购物街被宏大的拱形采光玻璃顶所覆盖。玻璃顶棚保障了内部环境的舒适性。

随着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多元发展,全封闭商业由于采用集中空调,能耗巨大,大大加大了商业运营成本;全封闭模式在空间的划分与经营模式的选择上,不利于个体商业经营者的灵活经营;全封闭的商业环境也缺少与外部自然环境的沟通;封闭的商业组合模式往往出现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而在郊区及区域商业中,低层低密度的开放步街式商业模式开始显现出各方面的优越性。

2商业开放步街的建筑设计

2.1步街格局设计

商业开放步街体系可分为主街式、主次街式和广场式三类。

2.1.1主街式步街

简洁而明确的商业格局有助于人们对空间认知的形成,主街式步街即主要由一条主街总领起整体商业空间的序列。鱼骨刺式的主街成为开放式商业布局公共空间的核心。为了营造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主街把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功能块体结合起来,配以丰富的公共开敞空间、广场、街道、露天茶座和园林景观设计。主街的核心部分常常是一个中心活动广场。这里可以举行音乐会、展览、各种派对活动等,并被底层的零售店和上层的娱乐场所包围。

上海西郊百联购物中心以一条贯穿主入口与次入口的主街联系起主要的商业空间。在这一条主街上,依次分布有西式快餐以及主力店铺(图1)。主街通过街道宽度的渐变,平台、走廊,天桥的穿插,建筑体量的进退使整个空间充满变化和活力,快餐临街设置,并逐渐将空间引入高潮——中央风情商业广场。这里有上上下下穿梭的景观电梯,以及高大的热带观赏植物,街道的空间序列也达到高潮。

2.1.2主次街式步街

在功能综合复杂的商业中心中,往往单条步街无法满足设计需求,需要多个交通路线进行组合,表现为以一条交通干道为主,若干步街为辅的步街体系。

上海浦东联洋社区的大拇指商业广场是典型的树枝型主次街布局。大拇指商业广场以其地块东北部的天主教堂的中轴线为准,设置了步街主轴,在入口处做了步街的方向扭转,增强空间趣味性。主街沿街布置了家乐福,快餐店、专卖店等。嵌入主街的中央广场设置水景,及闪亮硕大的大拇指雕塑。广场周边与快餐功能结合,为主街的空间增加了欢乐的内容。次要步街与主街呈90度走向,功能与之互补,在氛围与尺度上与主街形成对比。主街与次街分别通向城市主干道与城市次干道,在空间与交通组织上连贯完整(图2)。

大宁国际商业广场是一个大型商业办公综合体,布局摈弃了大型集中式航母式布局,代之以城市街区的理念。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在总体上分为两套交通体系,外部主要环流交通为车行体系,主要服务于酒店与办公,另一套步街体系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几组商业店铺,以步行环境为主,重塑传统街区空间(图3)。两套交通体系的有机贯穿与对比,形成了“城中之城”的交通特色。

2.1.3广场式步街

如果说商业街巷文化更多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线性商业形态的精髓,那么广场式步街设计更多透出了西方的空间设计理念。广场式步街以广场带街,通过不同体块之间彼此位置的对位、错落,形成剩余空间,呈现出不规则的总体平面形式。这里街道与广场空间的塑造手法灵活多变,形成形散而神不散的总体格局。

梅龙镇新都会利用广场式的步街设计了九大建筑体块和四个主题区域:美食之城(餐饮区)、都市之源(零售区域)、大城小景(酒店办公区)、动感节拍(娱乐、健身区)。整个空间步行系统没有明显的街道痕迹,只通过不同体块之间扭转,强调空间的穿插与过渡,通过庭院景观的主题化设计,使人感受到一系列的空间对景与变幻;并以独体商业在空间围合中独树一景,形成趣味化的空间感受。这种步街的处理手法突破了传统街道空间的界定方法,通过形成体量之间留有的空间张力,表达步行空间概念,并形成了城市柔性界面。(图4)

2.2人流体系设计

设计步街本质上是设计人流,人流导向设计是商业步街的主体。商业步街中的业态分布和功能布局必须要尽量吸引客户经过每一个可能的店铺。

2.2.1以餐饮娱乐引导人流

加强商业建筑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公共空间尤其是入口空间,其开放程度越高,就越能够增进商业建筑与城市的交流,提高商业活动的亲和度和竞争力。因此入口公共空间的业态对人流引导起到关键作用。

西郊百联购物中心出入口明确而集中,主要人行入口前分别设置楼梯与坡道,将主要餐饮区设置于主入口处,以西式快餐与特色餐饮为主;梅龙镇新都会在不同方向上沿城市性主干道和次干道设置多个出入口。其中城市主干道莲花南路设置两个主要的人行出入口。每个出入口都成为城市空间向内部空间的自然过渡。大拇指广场的主要人行入口设置在城市生活性主干路芳甸路上,主入口的正面对景是整个空间序列的主题核心“大拇指”雕塑。转贴于

2.2.2注重空间的序列化设计

步街设计的核心应体现两点:一是如何让人长久驻足;二是如何使人走遍全程。商业步街中的人流速度最慢,人情味也最浓,人在步街中的行为特征体现为逛而不是走。通过空间序列化设计,形成商业空间中的合理人流动线与聚集点,提高商业空间的流动性以及尽可能高的商铺价值。路径、节点、边界与区域提供了开放步街的基本设计模式。

大拇指广场是通过大体块方向的彼此扭转实现步街空间的开合与变化,并通过架设天桥的方式改变空间的一览无余,形成层次化序列化空间(图5);西郊百联购物中心通过改变围合街道的界面的方向与凹凸,实现街道尺度设计的多样性,强调街道的天然生成感,街道尽头出现公共活动广场,可以组织丰富的露天社会活动(图6);大宁国际商业广场通过街巷空间与室外布景化的庭院的交叠,组织出若干步行空间序列的高潮,通过架设二、三层式样独特的天桥,巧妙划分空间,增强景深与层次感(图7)。

2.2.3减弱楼层商业系数

按照商业规律,商铺租金随着楼层的增高成倍数递减,在商业步街设计中,在保障底层店铺最大化的商业效益之外,还应当特别注意高楼层商业店铺的商业价值,进而实现整体商铺的均好性。因此,在商业建筑中应当将垂直交通如室外大台阶或自动扶梯设计在非常醒目的位置是一个普遍的商业原则。

西郊百联购物中心在主入口两侧分别处设置两部室外楼梯引领商业气氛;在内街空间序列初始,两部自动扶梯将顾客引至世纪联华的二层;步街尽端的广场中,动态的景观电梯非常惹目。当人流到达中央广场后,楼梯沿立面内弧形成了非常和谐醒目的要素。外廊的尽端又以景观电梯作为空间的终止符;次入口处,宽大的自动扶梯先把人流引导至地下一层主力店,使地下空间显现出选择的优先权。大拇指广场在入口的主广场处设置了大面积的台阶,将人流引导至平台层,这里聚集了餐饮及一些健身项目,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梅龙镇新都会也在主要广场中设置宽阔醒目的室外台级引导人流,并成为庭院中的重要构图元素。

2.3空间要素设计

街道的本质在于生活的体验。从步街的空间构成要素看,随着近几年美国捷得商业建筑事务所的产品在世界遍地开花,捷得的商业设计品牌也因此得到一致公认和瞩目,甚至被作为一种成功的商业定律在广为倡导。我们需要借鉴的不仅是其看得见的独树一帜的曲线化的布局形态,更重要的是对空间中所承载的热烈商业氛围与熙熙攘攘人流的思考。捷得定律的根本出发点可总结为:创造独特体验。并获得两点启示:1、对有目的来此消费的人群提供独特深刻多元冲击力强的独特体验;2、一个项目要取得商业的成功不仅要吸引那些有购物需求的人,也要让更多的“额外人流”将其视为必然的目的地,并最终促使其开放消费的意愿,并提供多样化和参与性的空间。

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服务人口数量对商业步街的规模、尺度、设备设施、规划、景观设计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注重体验的步街设计要素主要体现在:一、街道构成形态的地域化、生活化、自然化,看似随意而天成,实则苦心经营;二、沿街业态构成的合理性、引导性、丰富性,即与日常消费习惯与行为特征吻合。三、步街构成要素在色彩、形态、构成等方面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四、独特的共享空间景观设计,如地景设计,利用植栽、座椅、水池、铺面、指标等,塑造轻松休闲氛围。

现代商业步街的空间设计要素还表现在对建筑结构、构造技术、灯光照明、表演、广告、多媒体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上,通过各种高端的设备技术,将先进的声、光、电、信息技术结合,创造一个高体验的综合商业步街环境(图8、图9、图10),并综合不同的消费层次与需求,按动静形态、人流密度进行适当分区,兼顾24小时的商业活动,创造一个适应未来商业发展变化的高体验性步街环境。

在现代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体中,步街空间往往会与机动车交通的通道发生交叉,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在交通安全的基础上使得各空间各得其所。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在人车流交叉处使用了步行斑马线与路障,保障人行与车行有条不紊。

2.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开放商业步街满足了传统上人们“以街为市”的消费心理,为现代社区提供了具有复合城市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具有以下主要设计特征:

其一,开放商业步街设计注重与城区、周边区域的协调性,既特点鲜明又与周边融为一体。通过开放步街的不同格局将不同的体量组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旺场,有效围合在进行消费过程中容易散失的客流。

其次,开放商业步街更加注重综合性功能在空间上的关联与互动,强调功能之间的依存和共生关系;并突破了传统商业设施简单的营销方式,更加重视室外展示、表演、活动、休闲、餐饮、娱乐等空间设施,通过室内外空间的穿插与融合,以及室外商业环境的创造性塑造激发出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与购物行为;

其三,开放商业步街以城市化的景观空间组织动线,循环贯通,内外空间富于沟通和交流休闲性;它以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为主要服务功能,通过餐饮功能实现入口人流的吸纳,通过高附加值空间的组织和主力店铺的合理分布,有效围合空间,聚集人气、商气,充分体现空间的包容、宽容、谦和开放性。

最后,开放商业步街的空间要素包含了各种商业店面、建筑空间、广场绿地、园林小品以及宜人的生态环境、人文要素等各种元素,步街完整而有活力。

商业步街设计作为商业设施与环境的一种重要设计形式,不是固定的静止存在,而是应当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发展与调整的弹性,因此设计一个能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步街体系是作为商业项目的特殊需求,也是未来步街设计所应当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1] 时代楼盘.都市生活新体验——上海大宁国际商业广场.32期.P55.

第5篇: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住区商业街空间形态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大城市住宅社区化、城市功能区中心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显著,消费者就近消费的行为使中心商业街空壳化也更加显著。商业分布呈现离散化、多元化的特点,由传统商圈向拓展。于是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放弃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争夺,转而进入社区,使得社区商业的发展在近年来颇受重视和关注。同时,社区的发展要求社区功能更加完善。居住,不再是新型社区唯一的重要功能,交往游憩、购物娱乐,甚至工作,都在社区内展开,使得社区向着多元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社区在满足社区居民的居住功能之外,开始承载更多的生活内容。社区将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延续,社区商业街,则不可替代地成为了社会生活的空间载体。

1住区商业

住区商业,以一定地域的居住区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务。狭义的住区商业,是指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饮食等基本需要的商业服务。广义的住区商业,还包括文化、教育、体育、会所、交通等社区配套服务。在发达国家,住区商业占整个商业零售额的比例一般高达40%。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在未来10年内,我国的社区消费,也将占到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30%以上。可见,住区商业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城市商业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

2住区内部的城市空间

住区内部的城市空间,是指住区中具有城市属性的空间,如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等。可见,住区商业街也属于住区内部城市空间的范畴。但在住区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中,常常忽略了其城市空间的属性,单纯作为商业功能场所来考虑,缺失了对城市空间的人文关怀,忽略了城市空间的形式需求,导致住区内部城市空间序列的不完整。

3住区商业街与住区内部城市空间的复合共进的需要

住区商业街是住区商业形态中的一种,具有商业街和居住区的双重属性。住区商业街,是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向住区中的延伸,是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界,是为满足居民日常购物和消费的需求,以及为居民提供其他各种服务而建的。笔者认为,住区商业街,应在保证商业空间品质的同时,兼顾公共空间的营造,促使住区商业与城市空间的复合共进。

4住区商业街的7种空间模式建议

同时,对住区环境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商业的规、位置、组织方式,以及空间形态作出准确的定位,并据此进行设计和开发。

4.1半街模式

半街式是指街区在特殊的地貌环境下,形成一边路一边房的格局,这类街区通常形成于滨江或滨湖的场地环境中。本质上是为了获取更好的自然景观,但合理地嵌入半街模式商业街却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半街商业街模式,将商业建筑沿双侧布局变为单侧布局,有意识地引导商业设施沿道路的一侧发展,或将服务内容联系紧密的设施集中在一侧发展,减少了横向过街人流,简化了道路的交通功能,从而提高了购物环境的安全性、舒适度。

4.2立体化模式

立体化商业街是指除了地面以外,街道两旁的建筑还可以依靠过街天桥和地下的通道相连,形成一套具有独立于地面街道的步行系统,包括空中步行商业街和地下步行商业街。立体化的空间模式,通过灵活地组织交通,合理地利用自动扶梯、室外踏步、坡道、室外楼梯及天桥步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上下迂回,缩短交通长度,以提高商业街的竖向交通便捷度,即各商店竖向关系上与街道空间联系的方便程度。此外,通过空间的叠合利用,还可以增加土地利用率,加强商业空间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创造新型的商业空间形式。

4.3扩大化人行道模式

扩大化人行道是针对商业街人行道空间尺度不合理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形态模式。具体是指商业街的人行道应适当扩大,以同时满足通行、观看和休憩的多种需求。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环境的边界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这一“边界”现象同样存在于街道空间中,商业建筑门前的人行道具有边界性特质。但这一边界要么只被作为通路使用,要么其作为通路的特性被忽视了。扩大化人行道模式,使商业街的“边界”空间兼顾通路和停留的需求。此外,商业建筑空间的价值及其提升由诸多因素决定,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商业建筑空间的最大化体现在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并使其在此区域停留。如果说,人车共存模式是商业街聚集人流的手段和方法,那么,扩大的人行道则为人流的驻留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创造了驻留的可能。

4.4景观商业街模式

绿化景观是住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之一,是衡量住区品质的重要方面。将绿化景观与住区商业街进行复合,形成景观商业街,在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增加了商业街所需的人流量,此外,舒适的开敞空间、优美的绿化景观,更好地营造了商业空间氛围。在景观商业街设计方面,也存在着两种情况。在传统商业街设计中,多以商业本身为重点,再搭配适当的景观布置。在景观商业街模式中,商业中的景观氛围营造受到高度的重视,着重以景观烘托商情,营造风情商业,换一句话说,就是将商业配套植入已

设定景观主题的景观环境中去。

4.5下沉商业步行街模式

随着高层住宅在住区中普遍使用,建筑结构的需求带来了更多的地下空间。下沉商业步行街模式就是将这些地下空间从完全的停车或库房功能中解放出来,结合公共绿地和室外开敞空间,成为下沉商业步行街,在入口处或中心局部联系下沉广场,形成空间节点,给人以多样的空间体验。

4.6与公共空间复合模式

相对于城市广场的标志性而言,一般来说,商业街应该更具生活性。单调的公共空间,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去使用,将不能发挥其作用。商业街需要具备大量的吸引元素,让人们有步入其间的渴望,反之,将会由于缺少吸引力而形同虚设。可见,人们对于商业街和公共空间二者有着极其相似的需求体验。与公共空间复合的空间模式,就是有条件地将公共空间与商业街进行复合利用,此外,商业街间断有局部的扩展,形成小广场,或有小街分支通至紧邻的广场,丰富空间感,制造小高潮,这样增加商业街的趣味性、娱乐性的同时,也为公共空间带来人气,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4.7中心岛模式

由于住区形象或住区规模的需要,商业街可能会建得很宽,这样的空间尺度势必与商业街所要求的空间尺度相矛盾。而中心岛式商业街则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心岛式商业街的空间构成模式,是两侧单向环形车道+中心岛。其要点除了增加了一个中心岛之外,还需要将商业街原来的双向车道形式改为两侧单向车道式。这里的中心岛可以是商业建筑或公共活动场所,也可以是绿化景观。这样,就将原来过宽的商业街分解为两条半街商业街。当然,根据设计概念的不同,也可能还会提供中心岛商业(休闲广场式商业空间)。同时,单向车道也为步行者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步行空间,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和休憩场所。

4.8延续至商业中心的商业街模式

特别的功能中心,如大型商场,超市或大型停车场等设施,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住区中具备可达性的道路或街区结构,使行人很容易到达目的地,如果将商业中心看作是住区的功能中心,功能中心有效影响范围是90~120m,那么位于商业中心之间的联系道路就具有了更好的聚集人流的特质,适合用作商业街。延续至商业中心的商业街模式就是将两种商业形态的建筑空间相结合的设计,起联系作用的街道必须仔细设计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流。应使它们尽可能地窄,并使行人能看到两边店铺里陈列的商品;保证车辆较少,使人能够轻松地穿越街道。此外,该模式形成的点线集合的空间形态还能更好地满足商家的空间需要,以及人们体验式购物的需求。

结语

第6篇: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业街区;座椅;隐性化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52-01

一、商业街区座椅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大

当前,商业街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调查,大多比较繁荣的商业街区日人流量5万人次。而如此多的人共享的座椅却少之又少。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抱怨户外座椅的数量太少或间隔距离太远,不能满足使用需要,但是盲目增加座椅的设施的数量,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空间不足

在现阶段,城市家具设计的不够人性化是国内步行商业街区的一个通病,由于商业街区店铺林立,加上人群较多,使得街道家具占有的空间极为有限,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的时候,如涌的人潮让这个缺陷表现的尤为明显。人流量不断增长,现有的座椅也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

(三)设计不合理,利用率低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城市家具设计还是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并且创新意识薄弱。当今西方国家十分注重这方面的设计。相比之下,国内的花坛与人们总是保持着那种“敬而远之”的姿态。草地上面插着的牌子永远是“禁止入内”,而有些喷水池只有在节假日才可以“一显风姿”,并且尺度太大,人们只能远远了望。这些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隐性的定义

这里说的隐性不是把座椅藏起来。隐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空间不足,需求量大,不能盲目增加座椅的数量,使得拥挤的商业街区更拥挤,所以我们要在不影响整个空间的前提下,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休息需要,这时把座椅的隐性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在哥本哈根的城市调查中,发现有一种边界效应,大多数人更喜欢或站或坐于街道空间的边界,所以那里的建筑有很多壁龛、台阶、石凳与凹进之处,这些细节非常适合人的休息和驻足。这些凹凸的连接面给人直观的“港湾”似的心理暗示,给人的休息停留创造了条件。

三、座椅的改变

(一)造型上

隐性座椅要易于人识别,能使人在不远处能意识到座椅的存在,所以在造型上凸显出来。另外,舒适度也是隐性座椅要考虑的问题,不能以节省空间,节省材料作为前提,而是要以人为基准,在能满足坐者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问题。室外椅、凳的坐面高度应在35~40cm,宽度不小于40cm,长度视设计容纳人数与空间环境的大小而定。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以100~110度最为舒适。在步行街节点处的面积较大的区域,以及与商业街区相连的广场内,适于设置供人长期停留的休息空间,这里的坐椅应设计为有一定私密性的、便于交流的样式;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与桌子作组合设计。

(二)色彩上

隐性的座椅在色彩上要特别重视,如果色彩运用的好,即使不设置指示牌,没有夸张特别的造型,人们也会从色彩上就辨别出来。所以色彩在城市家具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另外,商业街是热闹的还是静谧的,这也与色彩的运用相关。它与街道所烘托的热闹或精致的特点应相对应,比如热闹的步行街道座椅用鲜艳的色调和相对密集的数量突出欢乐气氛,而相对静谧的小巷则可能用淡雅的色彩突出其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功能上

商业街区是一种临时性的场所,人的流动性大,停留时间较短,街区座椅只是给人提供短暂性的休息区域,如果功能上较单一,既占用空间,又浪费材料,得不偿失。当前功能多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南京正洪街和上海南京路上,都采用了座椅、花坛的组合设计作为休息类街道家具的形式;还有把座椅做成雕塑形式,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将休息的功能融入到花坛、雕塑、水景、车障等的设计中去,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些多功能的次要休息设施。座椅设施的布局充分考虑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布置在公共空间区域或建筑的周边,空间中的花台、树下,会比随意布置的座椅更受欢迎。

四、总结

在日益拥挤的城市中,我们考虑的不仅是造型的奇异或者大面积的占用空间,而是应该在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之间、自由空间与可利用空间之间,引入新的对话场景和体验,阻止现代设施的可见性的膨胀。隐性化设计并不只是针对座椅而言,其他的城市家具也需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限度为更多人服务。

参考文献:

[1]谢佩,盛起.城市街道座椅设计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理工大学,2008期.

第7篇: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方向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057-02

城市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线状空间的一个分支,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街道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商业步行街作为时展的产物,己然成为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休闲消费娱乐的途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商业步行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商业步行街其景观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觑。

1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城市商业步行街区域所占用城市用地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商业步行街购物的消费环境和品质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所以对于人们商业步行街的重视程度愈加的高。对于商业步行街的发展,首先要保证的要素之一就是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不仅能突出一条商业街区别与其他街道的特性,更重要的是若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较为创新、有吸引力,那么便会增加人们对于此条街道的兴趣,促进提高其在商铺中的消费水平及频率,同时消费者还可在消费中释放自身压力,于精神及物质上得到双重享受。另外,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其精神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城市之中商业街的文化上,而景观设计就是步行街文化的彰显,在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方面要加大重视程度切实做好景观设计。

2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步行街上设施配备不齐全

商业步行街的日常客流量大,仅以北京市王府井商业街为例,王府井步行街全长780m,宽40m,每天人流量为60万人,节假日的客流量更是达到120万人。大量的客流量带来了对步行街设施配备需求的增大,使得设施配备出现了严重的不足,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对于人流量巨大的王府井商业步行街来说,无论是垃圾箱亦或是路灯、电话亭、信息指示牌的配备都是达不到需求的。垃圾箱数量达不到标准,间距过大,会导致步行街环境的破坏;步行街上路灯缺乏,亮化不合格,不但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反而会加大消费者在街上的安全隐患。消费者遇到紧急情况时需要电话亭,寻找方位时需要信息指示牌,步行街的必备设施的数量不足,是步行街无法更有效的体现便利特点的障碍。

2.2步行街空间设计缺乏人性化

现今的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缺乏人性化。公共厕所的数量与实际需求不符,找不到厕所,街道上的商铺大多不愿意借不消费的顾客厕所,如厕难己然成为现今造成顾客对商业街景观设计不满意的原因之一;其次,步行街上供休息用的长椅数量过少,以王府井为例,王府井设立4人座椅共50个,实际高峰坐8~10人;临时加座544个座高峰期可供1044人休息,69.5%的被调查者认为休息座椅数量严重不足,5%表示位置不好与节假日该地区高于46~60人/(m・min)的人流量相比,休息设施十分缺乏。长椅不配备遮阳伞,行人遇到高温或者雨雪天气得不到庇护,且长椅的舒适度不佳。此外,街道上也存在用于残障人士的设备缺乏的情况,如不具备盲人专用通道。加之因街道宽度不够引起人流拥堵,大大降低群众满意度。

2.3商业步行街绿化、美化不过关

商业街的设计要注重如何给营造消费者一个舒适美观的消费环境。建筑立面要达到整体上和谐统一,设立在街道上不仅不能起到与街道相互呼应,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大大降低了街道的观赏性。招牌广告上,一些商铺的广告牌设立的杂乱无章,不具有装饰性和美感,也会破坏商业街的和谐气氛。地面铺砖与商业街整体的建筑风格不符也会给行人压迫感,降低对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好感。有些步行街上绿化也不到位,缺少花坛和树木以及绿色植物,也使商业街的美感度降低。

2.4商业步行街上交通,安全等问题

商业步行街进出口没有防护栏,不具备停车位和自行车停车处,造成车辆进入步行街,人车冲突。加之街道本来就狭窄,无法同时容纳人车,形成交通拥堵,不仅行人逛街不便,也可能危害到了街上人群的人身安全。因商业街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步行街上常常会出现人员混乱的问题。乞讨人员以及卖艺人员,这些人长期停留在街道两侧,也会造成街道的拥堵,增加安全隐患。商业街上缺少派出所或保安处,行人遇到紧急状况无处寻求帮助。这些都是商业步行街所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3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发展方向

3.1基础设施方面

在商业步行街的基础设施的配备上,要增加垃圾桶、路灯、电话亭以及信息指示牌的数量。对于垃圾桶之间的间距应保持在50m左右,采用现代风格与步行街总体风格相协调;街道照明方面,要360°无死角,同时路灯的亮度要适中,不能过亮也不能过暗。

此外街道还应加设电话亭,可投币可插卡,方便外地游人。街道每隔一定距离架设信息指示牌,对于厕所、休憩设施、电话亭、停车场、餐饮设施、公交站、保安处位置等给予提示。且定时向行人宣传防盗小贴士,保障行人财产安全。

第8篇: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德化步行街;公共设施;地域文化;策略

一、德化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设施与环境脱节

德化商业步行街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缺乏整体规划,各自独立,使得商业街道空间与城市建筑和街道内部各元素之间缺乏必要的功能和空间联系,难以形成有机整体。德化商业步行街的形成有着自己的背景与特色,但是目前的公共设施设计几乎全部抛弃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没有自己个性,能够体现和强化地域特色的公共设施很少见到,文化背景和街区环境设计没有能够真正的影响到公共设施的设计。

(二)缺乏地方特色

郑州德化商业步行街是一座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生活变迁的缩影。德化商业步行街中的公共设施很少考虑的地域因素,对木地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现代化的设施很多,带有地方民族传统特色的设施很少,相似雷同的公共设施很多,有个性的公共设施很少,全球化的发展致使公共设施与地域文脉特质的联系被国际化和统一化取代,不同地域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逐渐失落,城市失去了特色,失去了自我。商业步行街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只有在认真分析当地的文化特质、历史背景,结合现代化的设计因素,才能真正营造出具有特色的步行街。

(三)传统文化的衰落

德化商业步行街是在原有历史传统商业的基础上改建来的,在改造建设过程中拆毁了以前的古建筑,为追求表面的风格协调或者传统特色,破坏了历史文脉的“真实性”,破坏了传统文化氛围,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考虑欠妥是这些问题的根木所在。公共设施的设计离开了传统文化这根支撑柱,其魅力也就失去了大半。很多公共设施就是简单的复制品,简单罗列到一起,让德化商业街没有主题,没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

二、德化步行街改进策略

(一)传统元素的引入

德化步行街是有着“百年德化”之称,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古街,由于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地方的传统元素。著名的商战文化、名店文化、德化街名字来源文化、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机等具有很多令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元素。因此,步行街中的公共设施改进中在满足基本功能的条件下,根据步行街的特定场所空间结合这些元素传递步行街的文化气息,使得公共设施最终和步行街整体环境风格相协调。

(二)与步行街整体环境相结合

公共设施是商业步行街和城市景观公共系统的重要构成因子,是城市形象体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德化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的设计应注意与街区整体环境的融合,使得公共设施与步行街空间环境、城市环境、公共设施之间相互协调。德化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设计与街区整体环境的融合可以从公共设施与城市环境、公共设施之间的相互协调融合两个方面来考虑。例如德化步行街旁边的二七纪念塔,可以从塔的造型元素中提取造型,应用到街区中的路灯设计中,这样可以使公共设施自然的融入到周边的环境。

(三)增加公共设施的体验式设计

现代产品设计正朝着体验式的方向发展,在步行街公共设施设计中,增加体验式设计,能让步行街整体形象得到很大的提升。体验式设计强调产品与人的互动,使人对产品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以今天对一个产品好坏的评价标准来看,功能的实用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方面,取而代之的事人对产品精神层面的追求上升到第一位。同样,公共设施在城市发展中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它还要承载着城市文明精神和居民生活方式的体验。比如,德化步行街中小吃文化,可以原型再现当时的吃饭的座椅,让人坐在椅子上像是回到了德化以前的街道。仿佛自己回到了从前,在德化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进行了一次穿越。

(四)增加公共设施的线索设计

在现代大部分步行街中,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划分,因此有很多指示系统的增加,指示系统可以让人们对整个街道的功能有所了解,但是在步行街体现文化功能时就很难再用指示系统进行表示,为了步行街在文化功能上有更多的体现,可以在步行机中借助公共设施来进行线索设计,即以公共设施为载体,将一个街区的文脉要素用一些主题进行串联,让人们能够根据公共设施的引导来对整条街区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的向前探索,这样既可以增加人们的乐趣,也能让步行街中人的了解街道的文化内涵。比如,可以在阴井盖上作出德化步行街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布。

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入、与整体环境相融合、增加体验式设计和线索设计等手段,进行公共设施的再设计,希望可以让德化商业步行街增加更多的文化底蕴,重新展示出昔日的文化风采。

【参考文献】

[1]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国勇,尚娜.公共设施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9篇:商业街区设计范文

[关键词]:陕商;滨水商业街;景观设计

1、当前国内滨水商业街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滨水空间与旅游商业的结合也日益加深。通过对城镇滨水区域的景观营造,既能塑造出极具特色的小镇旅游环境,同时能创造本土的特色,提升城镇的旅游风貌。 但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拿来主义只是一味的模仿跟风,一方面我国的滨水商业街设计,忽略了当地城镇形态、地方特色、文脉的延续性等。在许多实际案例中,商业街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趋于雷同,缺乏景观内涵,没有地区的特性,通常只是把水体作为一种制约或有利因素运用到设计中。商业建筑与水域之间存在着空间与心理上的距离感,不能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优势,不能满足人们的亲水性需求。而且设计耗资非常大,而往往只注重了外在形式,忽视功能的滨水商业街景观不受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过去的只是单纯的在旅游商业街内观赏风景以及消费购物,远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期望,而能够体现地域自然与化特色,风俗人情的地区以及亲水性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此。滨水空间需要避免大同小异的现象,研究与当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融合的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尝试把陕西商帮文化融入到滨水空间之中,希望通过努力让滨水空间在符合当地居民要求的同时,也能吸引城镇旅游,从而保护了地域环境以及民族特色,对未来特色自然资源和地域性文化同滨水商业街景观塑造时提供探索性参考。

2、陕西商帮文化概述

商帮,是以省(县)籍乡土亲缘关系为纽带,以会馆为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人集团。这种商人集团化经营模式是明代初年“食盐开中”政策的产物。而以“输粟换引”为主要内容的“开中制”是明政府为陕西量身打造。原因有三:1、陕西是明代边防重点地区。明代的陕西布政使司管辖着西北的广大地区,将陕西的粮食输送边关换取盐引,路近省费,符合交易成本最低化原则;2、陕西是产粮区。八百里秦川自古是中国的精耕农业区,明代陕西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中上,西安府在明代全国产粮最多的164个府中排在第四位,是西部粮食输出的主要地区;3、陕西是十三朝古都,从秦汉以来陕西商业的趋前发展就使陕西商人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使得陕西商人能够抓住“开中制”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乘势而起,成为明代初年产生最早的输粟换引的商人集团,号称“运粮大军”,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天下第一商帮。

山西商人的特质:1.弃儒从商2.商业意识3.三硬商人。陕商被誉为“人硬、货硬、脾气硬”的“三硬商人”。他们恪守“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这在明清时的商界有口皆碑。4.重名轻利5.优越自负6.不惧风险7.富而思乡8.厚重质直。

3、项目总体概况

本文引用的案例位于以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皇家沙苑景区内。大荔县古称同州,交通便捷,东滨黄河,南临渭河,西接壤,北靠镰山,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处在陕晋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要位置,旅游资源丰富,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丰图义仓,陕西省首个村级农业公园――畅家农业公园;福佑古寨景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尊天马术场,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同州湖”景区及沙苑国家沙漠公园。

商业街景观不仅可以依托上述自然和人文资源,而且商业街位于整个皇家沙苑的北侧,水系部分南北走向,东侧为寺院,西邻陕商会馆,建有戏台及休闲广场,形成完整的景观布局。在商业街内各种形式与功能的绿化构成了统一完整的绿化体系。力求通过点、线、面的系统来组织景观空间,在小镇中形成大大小小有主有次的园林群。注重空,间序列的设计,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各个景观之间互相渗透,并形成景观通廊。

4、设计理念构思

在立意构思和景观营建中运用西商帮文化的并运用了部分体现乡土精神的符号,使整个作品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情上的共鸣。应该深入的挖掘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元素和符号,并且在这些元素和符号的表达过程中,运用多种丰富的手法凸显地域特色,彰显乡土情怀。

主要探索在乡土景观营建过程中历史文化(陕商文化)、造景元素(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西口等)与造景符号(斗拱飞檐、拴马桩、石雕、砖雕、木雕工艺等)之间的关系,分别从自然环境、乡土历史文化、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挖掘关中地区的乡土景观元素、提取展现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关色),分别从景观雕塑、硬质景观、建筑装饰、植物造景等多种乡土景观元素来表达营建。

5、结语

陕商文化附着于滨水景观,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城镇滨水景观承载着陕西的地域文化,滨水商业街设计需要借鉴更多的学科理论和实践方法,使之更为广义和多元化。滨水空间设计带给小镇空间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滨水空间的

规划设计对旅游小镇乃至城镇的发展都有着关键作用,比如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为城市旅游注入新的活力等等。如何塑造滨水空间,不仅能延续环境生态场所空间,反映文化内涵,成为旅游区的主要观光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此类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重点研究目标。

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对商业街景观设计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遵循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创造人性化的商业街外环境,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与文化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未来,生态与人文的共赢,以便设计出地域文化内核的城市商业街区景观,才是创新城市设计、城市个性回归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日本河川治理中心编.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刘云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