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精选(九篇)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

第1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一、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出现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当前,有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同时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比如,有的高职高专院校照搬旅游本科的培养目标,有的旅游学校还挪用外国的培养旅游人才的方法,这样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使高职高专的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路径。

(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开办旅游专业的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想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全才,这样不仅造成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而且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动手能力差,这样就体现不出旅游业的综合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尽快适应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提高课。虽然课程内容全面,但没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所需课程开设。同时,高职教材良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另外,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有校内教学实训,一般都安排在本专业的实训室中进行,比如,《导游业务》课程实训时就在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训练,这样学生单科实训的单项技能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式构建

(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在确立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其次要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发展的需求;最后还要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规律及该专业的特点,因此,在培养目标中要w现以下三个特色。

1.人才培养的高级性。高职高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不一样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属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中职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服务层的技术人才。

2.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能为旅游企业培养出一线的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3.人才培养的地区性。高职高专院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必须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情况和当地的旅游特色、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重新划分课程类型。依据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职业训练课。文化基础课是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思想、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专业课是对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旅游技能方面的教育。职业训练课指的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环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旅游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

2.重新界定专业方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和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不应该包括酒店方向,应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界定为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经营两个方向。这样重新界定过的专业方向不仅可以减少相应的课程而且还使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和精简,有利于培养质量高的人才。

3.合理安排实训课。实训课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其内容有实训任务、时间、地点、实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指导教师等。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要求动手操作能力高,因此实训课必须安排合理妥当。

(三)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对于高职高专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可以改变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它不仅可以去除过多、过时的一些知识而且还可以实施“双证书”制度。这样既解决了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途径。比如把《导游基础知识》和《导游法规》安排到第二学期学习,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就可以报考方导游资格证考试,以便取得导游资格证书。

2.课程内容的整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知识的重复。例如,可以把《经济学基础》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新的课程为《旅游经济学》。

第2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一、引言

旅游经济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在交通、购物、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有力地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国民经济http://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并且促进了文化交流等社会方面的发展。2011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2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入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7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93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人们外出旅游时,在享受异地风情的同时也关注着旅游的服务质量及其产品的设计,完美的产品设计加上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成为我国现代旅游业所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抓起,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相应的教育发展也非常的缓慢,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所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我国的旅游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开设适应旅游业需求的课程,从而保证大量优秀的旅游人才投入旅游事业中,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分为高职旅游教育、本科旅游教育、研究生旅游教育,而高职旅游教育和本科旅游教育成为培养我国旅游人才的主要来源。本科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别于高职旅游教育的,他们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对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这二者教育上的差别并不明显,原因主要是因为本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衔接不上,失去了培养的目标和科研意义,因此,很多高校将本科层次的教育人为下降为高职层级的教育。针对这种现象及其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本人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就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一般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旅游管理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也体现旅游专业特色,本专业完善旅游管理作为跨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以适应将来旅游学科调整的潮流和方向,同时兼顾旅游企业管理一般内容。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旅游规划、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行业管理工作,可以在现代旅游业、饭店业及其他旅游相关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旅游与酒店管理院校与科研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通过本科层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吃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精神,会做人;有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具有较扎实的经济管理、汉语写作、计算机和外语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识面较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受到旅游与酒店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旅游与酒店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国际旅游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企业经营运行的国际惯例;掌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领域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及企业管理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不成熟的学科,本科层次所要培养的是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兼备的管理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

转贴于 http://

很难在旅游业人才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业工资偏低,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都流失了;另一方面,各大旅游企业又说旅游人才十分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重复,理论支撑不足

旅游管理学科体系尚不成熟,许多课程科目都存在相互交叉的知识,自身的理论少,而更多的是直接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无深度可言,课程内容的重复也会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旅游管理是一个涵http://盖面广、涉及范围多的专业,它不仅包含历史、政治、文学、艺术、鉴赏、财务、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还涉及到社交礼仪等公关知识与技巧。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课程内容重复量大,就会占用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

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我国旅游院系大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地理学院、外语学院和历史学院之下,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所在学院的特点,有的偏重经济管理学、有的则偏重语言类的学习、有的偏重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学习等等。不少学校盲目的开设旅游课程,随意的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分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人文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偏少。同时,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不成熟性和专业教师的层次较低,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师普遍旅游学知识素养不高,多是照本宣科,或是缺乏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仅仅是基于课本知识而没人任何拓展,这样也就造成了课程的不深入、不系统。

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

转贴于 http://

目前我国很多旅游高等学校都存在课程设置死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在课程设置时仅从本院系的教学人员、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当方面考虑,课程的功利性和不按学科专业的要求设置课程的情况十分明显,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有机http://的整体,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难以对路。同时,目前旅游高校教育的脱节现象还与高校领导与教师对于旅游企业需求的把握不准确相关。很多教师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并且其对旅游企业的需求一无所知,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对旅游研究与旅游实践都没有重视。

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与成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时,也为了能够达到旅游管理专业所设置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解决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存的问题,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就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块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实现知能转换,要构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平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这种对接的方式可以包括在旅游企业实习、旅游行业调查实践和参与地方旅游开发与规划设计。目前高校学生到旅游企业实习多是到酒店做服务生的形式,时间一般为半年到一年不等。这对高职或专科学院的学生较为适合,本科培养的目标是旅游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而这种落差导致了目前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去酒店工作。笔者认为,基层操作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学习到的管理原理用于实际是本科生更应掌握的内容,而这也是目前我国旅游院校面临的问题;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培养目标,旅游管理本科层次的企业实习也应当是宽口径的,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也应当有更大的自主权,在旅行社业、饭店、景区、会展、休闲娱乐业和旅游规划公司等先关行业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与实习内容。增加旅游管理专业的行业调查实践课程也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对旅游行业的考察和调研,学生能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也会学习到旅游企业的运作模式与旅游规划的原理运用。

2.减少重复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并不是旅游专业所独有的特点,其他专业也有类似的情况,这里要阐述的是由于旅游专业涉及的范围广,要学的东西十分的多,因此减少过多的重复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对老师而言,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学院要定期的开课程讨论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上讲解,这些都要做出具体说明避免多个老师同时讲授一个知识点的局面。旅游专业知识涉及面较广,因此在有限的课时里,教师应该选取更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来讲解,是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3.本科教育适应适应大众教育需求,研究生课程要加强理论与研究能力

本科教学在当今中国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具有普及性特点。大众化教育不仅要求培养的人才为大众服务,要具有大众意识,具有解决大众化问题的能力,而且办学规模应当大众化。因此,大众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的事业渠道。为此,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事业观,培养学生实现事业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职业和就业中找到发展自己事业的支撑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性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应当有所改变,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也要随之改变。教学内容上应以强化素质教育为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理念转贴于 http://

上应以如何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爱你能力为主导;教学方法上则应当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就是本科高年级课程内容的翻版,并没有注重理论上提升,因此,多数研究生并没有比本科生更多的、更坚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多数旅游研究生院并没有开设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课程,而这也将阻碍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博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4.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加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造设出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帮助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抽象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http://活思维、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像前厅与客房服务这门课就适合运用角色扮演法,像旅游地理和中外民俗这两门拓展课程来说最好的授课手段就是借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进行直观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各国风情中去,更直接的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专业课程中,导游业务中的地方导游接待程序、全程陪同导游人员接待程序等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案例中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为今后的从业打下基础。

第3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最早的一批旅游法教材的问世,各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相继开设了《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并设为专业必修课。《旅游政策法规》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理解、记忆,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和旅游业的发展

趋势。

一、高等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不是法律研究或者担当律师等,而大多是和旅游行业有关的职业,如旅行社工作、导游员、酒店服务或是旅游教育等工作。有鉴于此,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是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服务、商务、公关、营销、管理等业务能力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院校从事经营管理教学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内容大多涵盖面太广,没有完全立足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过于面面俱到。同时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基本技能。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法教程》(第三版)一书为例,全书共有十六个章节,涉及到旅游与旅游法制建设、旅游法律关系、旅游保险、旅游交通、食品安全以及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管理、导游与领队人员等法律法规,同时还包括有关市场规制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税收、价格等法律制度,如此宽泛和专业的法律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大学一年级时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这种思品政治类的通识课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和专业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所要求的法学基础知识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的,而且彼此之间也缺乏衔接。这样导致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理解旅游政策法规的一些法律条款、进行法理分析时确实存在相当的困难,自然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三)教师缺乏法学专业背景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是旅游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餐饮管理、客房管理等等。教师们的专业方向大多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或是酒店管理专业还有就是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因为涉及到法律的课程就是《旅游政策法规》,学院没有必要为了这一两门课专门聘请法学专业的老师,也基本没有法学专业的人员来应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岗位。这就导致只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讲授《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虽然说旅游涉及的范围很广,但要上好这门课还是需要非常专业的法学知识才能结合旅游政策法规和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全面把握好这门课,否则老师都不是能很好解释清楚相关的法律条款,学生更是如坠云里,一头雾水。

(四)教学模式传统缺乏创新

与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旅游政策法规》涉及到旅游业六大构成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的法律知识,学习这些法律知识必须要先解释清楚法律条款,才谈得上运用它们解决旅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程内容和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讲授式。虽然有些部分可结合案例、分组讨论、集体辩论等措施,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但仍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学习心理。

二、高等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根据高校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具体体现,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是以旅游为业,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需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而应当是结合旅游专业,有选择地重点学习旅游政策法规律的相关知识。例如,旅游保险法律制度、价格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内容就没有必要作为教师讲授时必讲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行学习了解,如有疑问可以请教老师解惑。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现行旅游法律的规定,又可以使对法律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得到了扩展,这种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安排值得一试。

同时对于必讲的现行的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模块设置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即按照旅游业的六大构成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设置六大模块,再加上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旅游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和旅游纠纷解决法律制度,一共九个模块来进行教学。总之,构建《旅游政策法规》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以旅游者为中心,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为支点,旅游者的旅游行程作为串连线,搭建《旅游政策法规》的教材内容。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1、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或教师在模拟情

景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演练,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设计场景扮演角色,以课堂表演的形式展现。如旅行社的设立、导游证的申领、旅游合同的订立、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投诉、旅游纠纷等内容,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场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申请设立旅行社的个人,导游员,旅行社工作人员和游客,旅游者,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工商、公安等行政管理人员这些相关角色,模拟处理问题的整个流程,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和熟悉。

2、案件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旅游法规实践互动式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案例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其典型性,又要考虑其时效性和实用性。如:每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十大旅游案例就可以引用。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大,引起行业关注的真实事件或情景也可以引用。

同时,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配合角色扮演使情景再现,如导游小张在一次带团过程中,兜售物品,索要小费而受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惩罚,同时还牵累了旅行社,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导游、旅行社经理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导游小张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争论过程、旅行社经理的自我辩解以及处罚的法律依据、处罚结果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相应规定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图表展示教学法

所谓图表展示教学法就是把一些需要识记的知识点通过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本课程的很多的法律条款都是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光靠死记硬背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就发现学生刚刚才背下的法规条款,下节课一提问就已经忘了一大半了,或是记忆的不清楚。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利用图表的方式来让学生记忆知识点,既一目了然,有直观的映像,也可以对知识点有宏观的把握,便于记忆掌握。在本课程中可以设计成图表形式的知识点,如导游人员的职责及行为规范,领队人员的职责,特别是导游人员的计分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图表分别就扣10分的情形归纳列出,扣8分的情形归纳列出,扣6分的情形归纳列出等以此类推。其他的还有如,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旅游安全事故处理,旅游出入境主要证件及申办程序,旅游消费者的权益类型。

本课程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应该本着因材施法,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自己则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一个引导者或者指

导者。

(三)有针对性的增加教师培训进修项目

教师的培训进修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在高校而言,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目前在高等院校面向教师的进修培训机会还是很多的,一般来说,平均每年有两次去外省高校学习进修的机会,在本省完成的也不少。但进修的内容一部分是针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如笔者所在学校贵州师范大学安排教师去西安外国语学院培训外语。一部分是教学技能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是专业讲座培训。而针对教师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进修并不多,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层面可以考虑根据教师所教授课程来为广大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这样起码可以帮助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教授《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修完善和补充法学知识的不足,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旅游政策法规》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因此大多数院校对于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因此显得比较单一,存在重结果、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其实在教学中本课程也有很强的实践性环节,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也是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之一。所以在对本课程的考核中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进行,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本课程应本着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并重的考核原则,来设置考核方式。可以取消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建立“运用知识与学习知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即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含出勤、作业)×10%+课堂评价(含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提问等活动中的表现)×30%+期末卷面成绩×60%。

三、小结

第4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前言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旅游管理和地理科学相关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在国内,由于教材编者的学科背景、编写目的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各版本的《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存在差异。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地理学》课程的研究以教学方法为主、教材探析为辅,整体研究比较薄弱,针对《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进行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和地理科学相关专业的《旅游地理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位不高、甚至被忽略

在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自主发展课)三级课程设置体系中,部分高等院校将其设置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而很多高等院校仅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甚至专业选修课(自主发展课)。还有一些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仅在旅游景区等部分方向开设该课程,而在酒店管理等方向直接删去该课程,无视其在酒店选址与规划、酒店综合业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并狭隘地认为“学习方向决定就业职位”,与“宽基础、多能力、高素质”的高等教育培养趋势背道而驰。

二、内容不精、经常遭混淆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复杂,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但是很多高等院校对于其课程内容的传承和创新投入不够,出现了将其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混淆,在《旅游地理学》课程中大量讲解后者的内容,甚至用后者代替前者的不妥之举。在教学中受到教材的约束与禁锢,以书为纲,而在旅游大发展、大变革,旅游学与地理学交融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旅游地理学》教材普遍有部分陈旧、过时甚至错误之内容,教师亟需自主更新、自我整合。

三、方法不多、难以有新意

传统的“三中心”(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和被动型、依赖型、重复型的教学方法[1]在高等院校《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依然极为常见,教学方法陈旧且单一,无法适应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教学要求和学生知识需求。很多教师过于依赖过去知识与经验,无视新思想、新理念、新动态,在教学方法创新上举步维艰。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旅游地理学》课程应该从地位、内容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三个维度进行改革和发展,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今后《旅游地理学》的改革和发展主要包括:

1.提升地位,形成层次课程结构

《旅游地理学》课程应该是旅游管理和地理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由其衍生出来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影响等核心知识模块,应该以专业必修课的形式进行重点教学与学习;由其衍生出来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经典知识模块和邮轮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知识模块,应该以专业选修课(自主发展课)的形式进行深入教学与学习。形成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自主发展课)互为补充、课时合理[2]的层次课程结构。

2.整合内容,形成系统课程体系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应该是“专业基础+方向差异+动态反映+地域特色”的系统课程体系。具体而言,专业基础部分是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旅游者行为、旅游空间、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旅游承载力等必备基础知识;方向差异则是指根据专业不同方向灵活调整学习内容,旅游景区方向可以涉及景区项目规划与建设等内容,而旅行社方向可以涉及旅游线路策划与组织等内容,酒店管理方向可以涉及酒店选址与规划等内容,会展方向可以涉及商业选址与规划等内容;在旅游大发展、大变革,旅游学与地理学交融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旅游地理学》教学内容要将智慧旅游等内容融入,动态反应行业新潮;同时,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区域性,立足地方特色,使学生在学习一般性理论知识的具备差异化优势[3]。

3.创新方法,形成多元教学路径

第5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本文在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技能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课程优化设置策略,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2.1.1 课程类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一是公共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三是实践课程。由此可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摒弃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设置模式,将三种类型的课程教学分开进行,缺乏相互配合和联系。这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型设置容易导致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对立,课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以及课程结构与实际工作脱离,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1.2 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会将实践课程集中安排在某个学期内完成,与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符。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批实习,一部分学生接受文化课程教育,另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然后在后半个学期相互调换。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有限,教师资源、设备资源都不能满足实训要求,很容易导致实训课程只是流于形式,制约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2.1.3 选修课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但是,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实践选修课程较少,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实践选修课程,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实践选修课程受到教师资源、教学设备、预算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高职院校存在缺乏教师资源、教学条件有限等问题,必然会导致实践选修课程设置较少。第二,由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实践选修课程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教育管理部门对实践选修课程的开设缺乏有力支持。 

2.2 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 

2.2.1 课程内容严重重复 

目前,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存在严重的重复性,课程内容重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知识点教学存在重复。例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心理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心理学相关知识。但是,为了增加整体学时和学分,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还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导致两门课程存在严重的内容重复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重复讲述知识点;第二,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解释。由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学科,但每个学科的知识背景截然不同,容易造成同一知识点的多学科多角度解释。例如,针对“旅游”理论概念的讲述,在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解释完全不同,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概念混淆问题。 

2.2.2 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却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互脱离。首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落后,教材版本偏旧,教学内容中缺乏旅游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其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仍然采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材,理论知识过于抽象,缺乏实践性;最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工作岗位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建设 

3.1 课程结构的调整 

3.1.1 重新设置课程类型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知识拓展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基础文化课程等。高职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专业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包括旅游管理学课程、旅游地理学课程、旅游经济学课程等。高职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对旅游管理知识的理解层次。知识拓展课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区域性旅游知识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旅游行业相关的知识,提高对区域性旅游文化的理解层次,帮助学生形成宏观的职业旅游管理意识。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包括顶岗实习、阶段性实训和毕业设计等课程,高职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实践操作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技能水平的提升。 

3.1.2 增加实践课程时间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充足的实践课程时间能够使学生锻炼个人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就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包括综合实训、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等。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视,制定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并有效推进和实施。对于综合实训这门实践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训练,积极与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以获得良好的职业体验,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实习这门实践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的寒暑假进行阶段性实习,第六学期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撰写实习报告。

3.1.3 合理设置选修课 

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选修课普遍存在问题,本文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解决。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向教师和学生宣传选修课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设置选修课的目的,确保选修课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学生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选修课进行学习。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选修课管理制度,包括选修课考核评价制度、选修课教学评价制度等,以规范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活动,考查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情况。其次,高职院校要做好选修课服务与管理工作,推进选修课考核方式的改善。积极调整教学时间,尽量缩短占用学生周末自由活动的时间,设置多样化、个性化的选修课考核方式,以出勤记录、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对学生选修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增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选修课。增加实践选修课需要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经费,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3.2 课程内容的更新 

3.2.1 筛选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努力改变课程内容与社会就业需求相互脱节的问题。一是可以删除过多的文化基础知识,淘汰已经落后的专业学科知识;二是坚持实施“双证书”制度,将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知识增加到课程内容中,不但有效解决了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3.2.2 综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将筛选过后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课程内容之间能够有效连接。例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这门基础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形成一门新的课程《旅游经济学》;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严重重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献文,陈承欢,刘志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第6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1.学生重新认识导游工作,形成健康的职业价值观

《旅游法》在诸多方面重新规范了旅游市场,虽不能肃清所有不合理、不健康的旅游行为,但对净化整个旅游业环境有利,可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强的法律后盾,有利于学生重新认识导游工作,在校期间形成正确健康的职业价值观,与行业发展相对接。

2.给导游工作带来冲击,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更加彷徨

《旅游法》第36条规定:“旅行社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不得获取回扣。”这项规定的出台,可规避一直以来旅游市场上的不正之风,但同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导游收入大幅减少。导游人员工作压力大、职业收入没有保障等现实问题,会使学生对未来从事导游工作缺乏信心,在职业选择上更加迷茫,给高校旅游职业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旅游法》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1.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优化课程设置

《旅游法》的出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适度更新。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设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加强相关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2.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旅游法》对旅游行业行为进行了规范约束,在旅游教学中应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现有的教材中《旅游法》有一定的更新,但是其他相关教材如《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对《旅游法》相关内容未同步更新,这就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旅游法》规定的实际要求。

三、《旅游法》影响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1.加强专业教师培养

各高校或者地区应组成学习联盟,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旅游法》专题宣讲活动,让教师深刻理解旅游法规,对传统教学中一些与旅游法不相适应的内容、手段及时进行调整改革。应鼓励教师在授课之余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到相关旅游企业挂职锻炼,获取相关经验,搭建“双师型”专业教师梯队。

2. 整合现有课程体系,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

课程体系应针对《旅游法》的影响进行优化设计,如为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可增设“旅游综合职业能力”“旅游职业道德”等训练课程;在相关课程如“导游实务”“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教学内容中要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实训课程中可增加《旅游法》专题实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与职业岗位对接。

3.活跃旅游社团,学习《旅游法》知识时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

可有效利用专业社团,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活动平台,让更多学生一起共同策划、组织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借助这一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竞赛,将《旅游法》相关知识作为考点融入其中,整体策划过程由学生自己把握,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

一方面,应该拓宽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渠道;另一方面,要想深化校企合作,须采取多样化方式,如充分发挥由校企合作所带来的较强的资源优势,实现学生学习、实习、工作一体化,通过实践深刻体会《旅游法》精神。

总之,各高校应该认真学习、领悟《旅游法》的精神,将《旅游法》的最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社会各行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在不断更新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遵循“学以致用、一专多能、建业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显特色、强素质”为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凸显专业特色、增强培养内容的实用性和培养方式的实践性,努力探索个性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之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业务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及经营管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结合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大力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具有较好的本科理论基础,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旅游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研究旅游市场(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wwW.133229.cOm

突出专业特性,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要求具备未来发展能力,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适合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科研和旅游教学等工作。同时也要突出地方特色,既要立足于广西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又要突出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能切实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现在我国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 %、专业基础课约30 %、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专业实践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课程所占比重过小,在客观上忽视了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进入实际岗位并实现角色转变。① 因此,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目前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旅游专业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我国关于旅游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旅游管理专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搭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保障。在充分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培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来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因此,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可以主要确定为“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同时,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积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同时为满足考研、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需要设置若干个辅助方向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人文和艺术类课程,旨在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基础文化素质薄弱的问题。“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努力拓宽专业口径。不同的就业方向还可根据专业需要,在“专业基础必修课”里增设其他必要的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中的“就业方向模块”主要按就业需求设置,每个专业设置若干个模块,形成专业方向群。“辅助方向模块”根据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要求设置,学生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任意选修。

同时,需加强旅游专业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应本着权威性、适用性及先进性三原则,选择部级优秀教材;鼓励、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代特色鲜明、实践指导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及教辅材料;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三、人才培养方式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实战性

目前,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的教育模式,我国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质是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旅游管理技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从当前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旅游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至关重要。②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公益劳动、课外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必修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先进理念,具备在旅行社、旅游行政等部门的工作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包括:各类旅游企业及旅游行政部门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基本接待和业务沟通,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具有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旅行社、酒店、旅游风景区为就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为此,需要修读相关主干课程。如就业方向为“旅行社”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行社、导游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熟悉我国旅游业及相关旅游部门方针政策及法规;(3)了解国际旅游业服务及运作规则与惯例;(4)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习惯,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必要的选修课有:“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模拟导游”“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礼仪礼容”和“旅游促销概论”等。就业方向为“酒店”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游业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掌握酒店各部门运作模式及其业务;(3)了解国际酒店业发展及服务惯例;(4)了解我国旅游业方针政策及法规。必要的选修课有:“客源国概况”“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和“旅游礼容礼仪”等。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具备上述专业文化素质之外,还应具备其他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体素质结构表现在以下各方面: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根据以上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本专业的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的总要求是:扎根实践、面向实战。在课程设置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设置实验实训环节,要求获取相关学分。实验实训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训、参观、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科学论证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与学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学时与学分比重,努力建构体现主体价值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明确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并在课程设置计划表中进行明确规定。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明确每门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的内容、学时与学分,并在课程计划表就每门课程的“实验实训”要求列出所需的学时和学分;加强教学计划和实践过程的管理。每门旅游课程的实践环节都应在开课前设计好整体教学计划,包括旅游实践教学目的、内容、方式或途径、学时、考核或检验方式等。在学期见习环节,要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分解为学期目标,每学期分阶段、递进式地开展旅游见习或实训活动,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间断地熟悉旅游环境、锻炼旅游管理能力。一般来说,学期旅游见习安排在期中或假期进行,同时,必须在课程计划表中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明确见习的内容、时间和学分要求。加强旅游实践计划和过程管理,制定四年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包括见习的目的、内容、途径、时间与地点、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在毕业综合实习环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锻炼学生的旅游综合素质为目的,尝试顶岗实习,实习时间视专业需要而定。除了实践教学要求之外,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可以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每学期进行创新项目评比,择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促进在旅游管理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实践的良性互动。

第8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在旅游酒店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场景中,有效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本文通过具体论述、专业情境再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旅游酒店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全面提升旅游酒店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

专业情境;旅游酒店管理;教学模式

专业情境再现主要是以科学的理论内容为主要的基础,紧密依托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创新性、真实性和自主性等特点,通过将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到旅游酒店管理过程中,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探究精神。

一、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模式在旅游酒店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在当前旅游酒店管理教学过程中采用专业情境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营造客观真实的工作环境,强化师生互动,从而更好地完成旅游酒店管理的教学目标。通过将专业情境再现的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到旅游酒店管理过程中,不但能够全面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而且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理实结合的目的。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旅游酒店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专业情境教学法,有利于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2.扩充思维的灵活性与跳跃性。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到旅游酒店管理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并通过创设专业的情境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全面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3.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在旅游酒店管理过程中采用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有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从而全面提升旅游酒店管理的教学效率。

二、专业情境再现的旅游酒店管理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活动中

旅游酒店管理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旅游方面主要包括旅行社运行体制、旅游产品开发、旅行社营销管理、技术管理、客户与产业关系管理、导游技能等内容,而酒店管理则主要包括餐饮业务管理、房务管理(前厅和客房)、二线酒店发展的市场营造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以便全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酒店管理过程中的岗位需求。在旅游酒店教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需要做好理论知识的准备之外,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客观真实的工作情境,如酒店餐饮业务管理。同时,还需要紧密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沟通讨论,让学生设计一份能让顾客满意的菜单,促使学生总结归纳菜单的筹划和设计要领。其中,当涉及旅游方面的“导游词讲解”等方面的内容时,便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旅游景点,并让学生在一边观看的过程中一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导游的真实工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二)老师应逐步增强专业情境再现的驾驭能力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酒店行业也迅猛发展起来,所以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便需要老师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驾驭能力,指导学生深入旅游和酒店进行实践学习。同时,还应该密切关注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态势,不断结合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创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旅游酒店管理的真实案例,并将其合理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各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没有最好的教学手段,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手段。然而,旅游酒店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将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便需要老师准确判断哪些知识点适合采用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法,而哪些知识点教学并不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逐步突破旅游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例如,相关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合采用问题情境再现法,即需要立足于专业知识,合理设置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针对“斟酒的方法”的内容,老师便可以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巧;关于“导游的相关知识点”,老师便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扮演导游,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点。但是,需要老师注意的是,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方法应用于旅游酒店管理教学过程中时,需要老师建设相应的实践基地,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以便最大限度地提升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专业情境再现的教学模式,对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和专业的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旅游酒店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便需要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读性,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专业教学中的乐趣,从而全面提升旅游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作者:陈静 单位:金湖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9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93-01

前言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旅游管理和地理科学相关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在国内,由于教材编者的学科背景、编写目的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各版本的《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存在差异。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地理学》课程的研究以教学方法为主、教材探析为辅,整体研究比较薄弱,针对《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进行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和地理科学相关专业的《旅游地理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位不高、甚至被忽略

在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自主发展课)三级课程设置体系中,部分高等院校将其设置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而很多高等院校仅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甚至专业选修课(自主发展课)。还有一些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仅在旅游景区等部分方向开设该课程,而在酒店管理等方向直接删去该课程,无视其在酒店选址与规划、酒店综合业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并狭隘地认为“学习方向决定就业职位”,与“宽基础、多能力、高素质”的高等教育培养趋势背道而驰。

二、内容不精、经常遭混淆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复杂,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但是很多高等院校对于其课程内容的传承和创新投入不够,出现了将其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混淆,在《旅游地理学》课程中大量讲解后者的内容,甚至用后者代替前者的不妥之举。在教学中受到教材的约束与禁锢,以书为纲,而在旅游大发展、大变革,旅游学与地理学交融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旅游地理学》教材普遍有部分陈旧、过时甚至错误之内容,教师亟需自主更新、自我整合。

三、方法不多、难以有新意

传统的“三中心”(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和被动型、依赖型、重复型的教学方法[1]在高等院校《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依然极为常见,教学方法陈旧且单一,无法适应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教学要求和学生知识需求。很多教师过于依赖过去知识与经验,无视新思想、新理念、新动态,在教学方法创新上举步维艰。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旅游地理学》课程应该从地位、内容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三个维度进行改革和发展,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今后《旅游地理学》的改革和发展主要包括:

1.提升地位,形成层次课程结构

《旅游地理学》课程应该是旅游管理和地理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由其衍生出来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影响等核心知识模块,应该以专业必修课的形式进行重点教学与学习;由其衍生出来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经典知识模块和邮轮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知识模块,应该以专业选修课(自主发展课)的形式进行深入教学与学习。形成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自主发展课)互为补充、课时合理[2]的层次课程结构。

2.整合内容,形成系统课程体系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应该是“专业基础+方向差异+动态反映+地域特色”的系统课程体系。具体而言,专业基础部分是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旅游者行为、旅游空间、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旅游承载力等必备基础知识;方向差异则是指根据专业不同方向灵活调整学习内容,旅游景区方向可以涉及景区项目规划与建设等内容,而旅行社方向可以涉及旅游线路策划与组织等内容,酒店管理方向可以涉及酒店选址与规划等内容,会展方向可以涉及商业选址与规划等内容;在旅游大发展、大变革,旅游学与地理学交融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旅游地理学》教学内容要将智慧旅游等内容融入,动态反应行业新潮;同时,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区域性,立足地方特色,使学生在学习一般性理论知识的具备差异化优势[3]。

3.创新方法,形成多元教学路径

《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传授式的理论讲解+学生自学式的理论探究+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式的理论应用+全媒体、多载体式的课堂呈现+实践调研式的案例研究”的多元教学路径。具体而言,借鉴“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课下自学在先,师生课上互动在后,教师传授式的理论讲解+学生自学式的理论探究+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式的理论应用,可以将学生所思、所想、所疑与教师所讲、所输、所虑相结合;全媒体、多载体式的课堂呈现将实现《旅游地理学》的“零距离”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设备,创造出立体动态地理空间或地理环境,以便教师和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教学和学习[4];实践调研式的案例研究则是走出课堂: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结合,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5]。

另外,增加旅游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在《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人数比例,将 “从旅游看地理”和 “从地理看旅游”两个视角结合,也是《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人才与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梅,于丽丽.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76-178.

[2]乌铁红,李文杰.试论高校旅游专业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3):83.

[3]韦福巍,黄荣娟.论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以河池学院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9):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