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精选(九篇)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1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1、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知识学习是指通过课堂讲授方式分析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构建理论体系,进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实践操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知识,开拓思路,扩大知识领域,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继而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然而,“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理论研究往往跟不上实践的发展。一方面,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创新和大批人才;另一方面,理论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又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1]。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性的状态,合理地构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尤为重要。

2、课程的理论体系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基础知识模块、技术支持模块和网络应用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课程的先导模块,技术支持模块是课程的支撑模块,网络应用模块是课程的核心模块,各模块内容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构建“电子+商务”的课程理论体系,实现以商务知识为基础,网络技术为手段,实现电子商务运行新模式的教学目标。

2.1基础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对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简要的概括,包括电子商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环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和优势、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和作用等基础性理论。该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先导模块,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形成总体认识,进而为后续课程的理论教学奠定基础。

2.2技术支持模块。技术支持模块系统介绍了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网络技术模块、网站开发建设模块、安全技术模块、网络支付技术模块和物流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运行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专网技术的应用;网站开发建设模块介绍网站建设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安全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等以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的需求;网络支付技术模块主要介绍各种电子支付方式、网络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物流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物流技术及其应用,以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内容。技术支持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支撑模块,因为电子商务的运作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其前提是商务的信息化,是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

2.3网络应用模块。网络应用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核心模块。主要对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和网络营销进行介绍,包括电子交易模块和网络营销模块。电子交易模块主要对B2B、B2C和C2C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商务运作和商务管理各个阶段的各项活动,进而形成对电子商务应用的完整认识;网络营销模块主要介绍网络营销系统、网络营销常用的工具和方法、网络营销策略、网络市场调查、网络广告等知识,学生通过学习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而培养网络营销的理念,实现运用有效的网络营销手段实现营销的各项职能。

3、课程的实践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电子商务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或网络教学的直接实践,它强调的是用实践的形式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进而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接触实际问题,以知识的反复将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活动或过程,进而形成一个“经验型、创新型”实践知识体系。本实践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应用创新性实践模块[2][3]。

3.1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是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学生浏览并参与网上电子商务实践活动,更直观、更感性地掌握网络基本功能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学习兴趣。网络基本功能实践包括网络商务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使用客户端软件收发电子邮件、利用FTP上传下载文件和网络论坛的管理等等。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实践主要包括电子支付、B2B贸易流程、B2C贸易流程、C2C交易流程等操作。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主要侧重于学生体验性的过程,在于通过对知识点的实践现象加以确认,达到从现象上理解知识,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和感性地认识“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3.2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是指在对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了解后,学生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技能性锻炼,进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开发工具,进而实现电子商务运作模型。具体包括:域名申请、网络广告的制作、数字证书的下载安装及使用、利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网络推广等。因此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主要侧重于学生技能培训的过程。

第2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高职管理专业群面向工商企业的管理岗位,培养掌握基本经济和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工商企业中从事相应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群的就业岗位,首岗为工商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生产作业现场中的业务主管;升迁岗为工商企业的部门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工段长)、区域经理(助理)和基层门店店长等。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把握“四个关系”:一是“动手”与“动脑”的关系。注重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面对企业随时发生的问题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的策划、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二是“管物”与“管人”的关系。毕业生的团队融入能力以及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三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由于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因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因此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四是“单体”与“协同”的关系。学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等职业素质。

(二)专业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课模块和职业拓展课模块组成。首先,专业平台课为5门左右。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实务、管理学概论、统计实务、会计基础。开设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较宽的领域内掌握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职业技术模块课奠定基础。

其次,职业技术模块课为6门左右,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首岗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各专业方向可开设的职业技术模块课程见表1。再次,职业拓展课为6~8门,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升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组织与协同、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核算。不同的专业方向可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选择。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第一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方式;职业技术模块课在第二学年完成,采取分专业方向上课的方式;职业拓展课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职业基础课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课注重岗位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拓展课注重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涉及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包括单项管理岗位、专项管理岗位和综合管理岗位,分布在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其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按照工商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能及其相应的职业联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涵盖专业可包括人力资源、营销、现场作业、设备、物流及其资金管理等。无论哪一层级和类型的职业岗位,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均应体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以此为依据构建专业群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详见表2。

2.技能训练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技能训练体系由“点、线、面”组成。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如《市场调研与开发》课程中的“调查问卷设计”,《仓储管理业务操作》课程中的“入库、在库、出库”管理等。“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如《市场调研与开发》课程中的编制市场调查方案、信息采集与处理、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制定市场开发计划等全部训练项目。“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以及职务升迁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具体实现方式是: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第3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绿色商业 发展模式 综述 研究框架

在关于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极少,然而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将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于绿色商业研究的现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百提出“发展绿色商业”并创建了“绿色商业发展基金会”,开始了我国“绿色商业”的新纪元,“绿色商业”成为商业的时尚。自此,“绿色商业”的研究拉开了帷幕,曹静(2000)进行了“商业绿色营销市场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论商业企业的绿色经营”的思考,熊凯(2004)明确提出“绿色商业”的内涵,从商品及商业配套设施、商流与物流、营销三方面进行分析。此后柴艳萍等(2006)从环境伦理和商业的角度提出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商业的构想,朱成钢(2006)指出应该“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特别是2006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联合组织“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引起了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刘建湖(2007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提出构建“以绿色商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强调了绿色商业的产业经济生态功能,沈小静、宋超(2010)对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商业绿色采购的概念,认为商业的绿色采购主要是在商业流通过程中,以批发和零售为主要业态的商业流通企业应采取对环境最小化的不良行为,从外部获取商业企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即商业流通企业以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方式从外部获取绿色产品和服务用于销售和自身使用的行为;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学术交流中,高观分析了“绿色商业发战略问题”,周殿昆论证了“构筑绿色商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等学术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从宏观视觉论证和诠释了绿色商业对我国的商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绿色商业事业在我国商业经济实践中的发展前景、机制构建和实现路径。2010年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和成就,通过行业论坛峰会巨大推力,进一步提升了一批优秀绿色商业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了标杆,促进了商业企业绿色品牌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部分学者还对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障碍进行了深刻分析和论证。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企业缺乏绿色营销运作的的动力和能力使得绿色商业难以推广;绿色商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错位;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滞后;绿色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等制约着绿色商业的发展进程。宁薛平、文启湘(2007)对绿色消费障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绿色消费模型,提出绿色消费障碍类型,诸如市场需求障碍、价格障碍、消费环境障碍。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1957年,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直到2000年才引起国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2005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掀起热潮。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日渐成熟。Osterwalder等提出了商业模式演化的五个阶段。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商业模式的概念、要素和类型。王伟毅、李乾文从创业视觉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商业模式是创业者创意开发的最终成果,对商业模式的本质进行了研究(2005)。Michael Morris等(2003)指出,商业模式具有生命周期,包括规范期、强化巩固期、适应期、修正期和再造期。何骏对上海社区商业进行研究,把上海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归纳居住区商业模式、街坊型商业模式(2007)。2005年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侧重点,对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陈红华(2005)分析了国内外社区商业的差异性:国外社区商业以购物中心为主,一般通过政府合理规划,布局经过严格设计;而中国社区商业以住宅底商为主,往往是开发商独立操作,布局随意性很强。李曼(2006)从社区商业发展的优势进行了研究,提出社区商业具有的优势在于它是整个城市商业信心相容的基础,是未来商业重要的投资对象和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张晓娜(2008)对社区商业选择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梁云(2009)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城乡市场网络化模式、供应链网连接模式、产业联动模式、小城镇商业模式、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并以重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绿色商业的研究和商业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不够系统,鲜有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不够,技术操作层面上的较多,缺乏多学科的理论支持,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国绿色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非常必要。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框架设计

以中国的绿色商业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构建绿色商业模式体系,转变商业业态类型以引导和培育我国消费市场,提升我国商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视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相关概念、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主体进行界定,并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阐述。

其次,为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体系进行构建,这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运用商业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深入分析绿色商业的特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的有效结合,明确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趋势。第二,分别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出发,研究绿色商业体系的构建及相应商业模式的设计,结合政府推动、企业自主行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构建出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从而建立起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控制平台。第三,为政府绿色商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及企业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建设性意见。第四,从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两个层次,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实时的评价、反馈,使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得以规范,不断修正管理控制体系,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广泛运用。

再次,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理论研究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结合实际案例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成功经验,查找问题,给出建议。

实证研究工作量很大,费时费力,调研数据的取得有一定难度,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庞杂,梳理取舍困难,确定绿色商业模式评价体系要素和标准复杂,构建评价体系难度大。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理论框架设计。研究方法方面:首先,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如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其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模型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取多个省份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城镇绿色商业进行访谈、问卷、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第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传统商业模式和绿色商业模式,总结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第四,典型案例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绿色商业企业,设计相应的研究框架进行剖析,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思路方面:在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以绿色商业为主线,以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研究为目标,充分分析绿色商业的体系构建,归纳出绿色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并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进行实时评价、反馈、修正和动态优化。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具体案例,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第4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云商务空间 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 全息管理法 建筑九宫Agent分形模型

引言

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在全球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电子商务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活动之一,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0%;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跃居全球第一,总额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57.2%,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

随着企业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代市场竞争的关键手段。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状态,电子商务整合了商务活动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消费流。在横向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学术界又提出第二代电子商务的概念――纵向电子商务。董天胜(2004)认为,纵向型网站(又称纵向电子商务市场)指提供某一类产品及相关产品(互补产品)的一系列服务(从网上交流到广告、网上拍卖、网上交易等)的网站。相比较横向型网站,该类网站的优势在于产品的互补性(在一个汽车网站不仅可买到汽车,还可以买到汽车零件,甚至汽车保险)和购物的便捷性,顾客在这一类网站中可以实现一步到位的采购,因而顾客的平均滞留时间较长。

那么,纵向电子商务理论基础是什么呢?与纵向产业链各个角度结合以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华伦・雷奇(2003)在其专著《电子市场―B2B电子商务的成功策略》中用十一章的篇幅从全球电子市场的发展、电子市场的商务策略、经营模式以及经营者观念上的改变,全面地论述了成功经营电子市场的策略。陈子辰、熊励和梅益(2006)在《协同商务理论与模式》一书中,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协同论思想、和谐体系与主体模型为方法对象,以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原型系统为目标,系统地论述了协同商务的基本理论、模型方法、关键技术应用模式。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一对一链状型供需商务模式,转变到现在多对多的网络型协同商务模式,协同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级阶段。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转瞬间,世界现已进入了“云移大物智”时代。

“云”即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云计算也是从网格计算发展而来的,张润彤和樊宁(2006)在其专著《网格就是商务》中从经济、商务、管理、应用等角度研究网格计算技术,提出并初步研究网格计算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新模式―网格商务。

“移”即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商务是指通过宽带信息网采用手机、PDA、掌上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从事的商务活动。与传统通过电脑(台式PC、笔记本电脑)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相比,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

“大”即大数据(big data),“大数据”在互联网行业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规模是如此庞大,以至于不能用G或T来衡量。

“物”即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智”即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云移大物智”时代背景下的传统产业智慧化及现有理论分析

目前,基于博弈论、建模、模块化等方面的产业集群理论已经普遍存在,但在“云移大物智”时代下的传统产业如何实现智慧化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这对促进产业集群的整体转型升级、对于推动产业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5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能力本位;工商企业管理;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和素质型,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这就要求以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断地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

1岗位能力本位模式的内涵

岗位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是与学科本位相对而言的一种课程模式,内容核心是以详尽的市场调查分析为起点,强调学生在职/在岗所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二十世纪后期,“能力本位”课程模式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能力”范畴不断拓展,概念上也不再局限于早期的“操作技能”的概念,更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

2高职院校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而岗位能力本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4年底,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课题调查组针对东莞市400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1、图2-2、图2-3、所示。

从上面的图分析可见,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员工单一方面能力要求,而是要求员工成为具备全方位能力的人才。岗位能力本位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三大原则,注重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模块化教学、加大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满足就业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需要。

图2-1近三年来样本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情况

图2-2样本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图2-3样本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欠缺的能力

第二,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岗位能力本位模式下要求完善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针对其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开发)还比较欠缺,从整体上看没有统一的、系统的课程标准,尤其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地方层面与学校层面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由此导致了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盲目性,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能力本位模式下要求高职院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设计,重新进行课程设置,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方向,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来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

3岗位能力本位模式下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岗位能力本位模式下要求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调整,明确课程目标、构建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3.1课程目标确定

岗位能力本位模式下,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中高级实践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专业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快速适应企业操作层工作岗位,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3.2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力本位模式下,应侧重对学生管理技术技能的培养,重视公共基础课、夯实专业基础课、精简专业核心课、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从横向上构建“证书辅修式课程体系”,纵向上构建“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1)重视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树立“通识教育”理念,结合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保证公共基础课学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公共基础课的教育。

(2)夯实专业基础课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要夯实理论基础,保证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为学生以后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精简专业核心课

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要适当缩减,减少应用面较窄、专业性过强的专业课程,保证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企业管理职能课程有充足的学时。

(4)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

与商业领域热点更换频繁、知识更新快的特点相适应,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如开设采购管理、国际贸易实务、企业物流管理实务、商务谈判与礼仪等课程,向学生广泛、及时地传递商业前沿理论与动态信息。

能力本位模式下,就业市场对工商企业管理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只有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从横向上将课程设计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挂钩,纵向上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学习规律,构建“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的实践课程体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的专业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官灵芳.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知识经济,2014(23) 

[2]朱振光.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广东教育:职教版,2009(9) 

[3]杨帆.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D].天津大学 

[4]李选芒,赵居礼.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11-03 

作者简介 

第6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电子商务基础;教学设计

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中职《电子商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电子商务基础》一般作为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电子商务基础概念和应用,明确专业的学习内容体系。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课程的实施效果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传统一般采用理论解析加案例分析的方法。而电子商务一般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的,没有实体模型和教具,这使学生的学习几乎在没有知识基础和直观体验。同时课程本身不是某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它是综合性、概述性和引导性,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和技能暨相互联系,又独立性较强。因此,容易造成学生难以理解电子商务的基础概念、无法把握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体系、对专业的学习感到迷茫。

1.2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研究现状

在电子商务的教学方法上,国内学者主要提出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网络开店实践等,而具体到《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研究还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流程,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和作者的教学实践,取长补短,提出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电子商务基础》课程,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2体验式教学法与《电子商务基础》教学

2.1《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电子商务基础》一般包括基础概念、计算机和互联网基本知识、网络信息、网上商店开设与管理、网络营销、网络支付、物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内容,以概念、理论为主,分别是对电子商务各领域的基本知识的介绍和论述,各章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同时由于电子商务行业处于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教学必须融入当前的热点和趋势。因此课程的内容具有综合性、概述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在教学对象上,《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一般面向中职一年级学生,普遍在生活中还较少接触电子商务,缺乏实际经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高,但爱动手实践,动手水平差异较大。在教学软硬件上,《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学习载体以教材为主,理论部分表现形式为文字、图片、案例等,中职学生难以理解,且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行业的发展;教材中实践环节多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教学,但实践的操作一般跟理论知识不对应,模拟软件与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也差距较大。而且现实生活中电子商务模式众多,单纯用一套软件包含所有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不利于其理解基础知识理论。

2.2体验式教学法概述

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学者创设的真实情境,使学生亲身参与到体验活动中,透过学生的观察、感悟、思考、辩证从而获取知识,并促进学生知情合一的发展。它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该教学法在语文或德育中的应用比较多。体验式教学法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有着独特优势。首先,它以学生直接的经验为基础,学生的知识内化来源于自身参与体验,有助于知识的成功内化;第二,它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具有主体地位;第三,它能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行、情的全面发展。

2.3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参与性、主动性的优点,根据《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特点,使用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将知识理论和真实的电子商务世界相结合,实现知识的直观呈现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更有效的吸引内化,从而形成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体系。此外,在体验式教学中,实践和理论同时进行,在内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就完成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电子商务的知识概念一般是虚拟存在的,不形成直接的产品、场景或工艺流程,需要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设计体验式教学法,使其符合教学的需求。

3体验式教学法的设计

3.1体验式教学法的构成

根据《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特点,体验式教学法包含教学组织、教学资源库和学习管理三大部分。教学组织含有教材处理、情境创设、实践体验、问题引导、理论回归和课外扩展等环节。(1)教材处理是针对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舍弃过时的和生涩的内容,并补充最新的热点,这是体验式教学法的前提;(2)情境创设是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恰当选择某个或多个电子商务行业的应用标的,如电商平台、购物商城、论坛、APP、支付工具、社交网络、公众平台、网店以及其它互联网应用等,按照与理论知识的对应关系,选择和设计出学生参与体验的某个流程、功能或任务;(3)实践体验是学生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根据课堂内容可分为模式/概念类体验———如对各类型的电子商务分类、网络营销方式、网上商店组成、客户服务、软件工具等进行观察、对比、试用和情境模拟等操作。流程类体验———如对网上开店、交易流程、支付方式、商品、软文等进行一系列的流程操作。任务类体验———如针对网络商务信息收集、网络调查、网店装修基础、运营术语计算等完成指定的体验式任务;(4)问题引导是结合理论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搭建起实践体验和理论知识的联系桥梁;(5)理论回归是通过学生的辩证讨论和教师的归纳总结,将实践体验的过程回归到理论知识点,实现知识的内化,要注意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不同于其它学科有着标准化的理论和作业,教师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创新的观点;(6)课外扩展是根据需要,布置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课外的体验任务,如线下支付、营销任务、收货发货等。教学资源库包括软件工具集、素材库、操作指引表等部分。软件工具集主要指学生实践体验所需用到的软件安装包、手机应用程式等;素材库主要指学生实践体验所需用到的网址、账号、图文素材、数据、案例模板、教学ppt等;操作指引表主要是一系列辅助学生完成实践体验的操作指导文档,文档中有步骤性和提示性的指引。学习管理包括体验效果记录和学生作业库。体验效果记录是对学生每次实践体验过程和完成情况的记录,如完成时间、疑难点、知识点理解情况、作业提交情况等,以便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及时修补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作业库是对学生每次实践体验过程所完成的作业的收集,作业的形式有文档、截图、网址、照片等。

3.2体验式教学法的框架模型

如前所述,体验式教学法由教学组织、教学资源库和学习管理三大部分,每个部分之间及其各个环节都相互联系,由此形成整体的教学框架模型。在体验式教学法框架模型中,教材处理是在课前准备中进行,情境创设是对实践体验的设计,也包含对学生体验作业的入境介绍和引导。选择什么样的电子商务标的,设计学生参与哪些实践体验,如何与理论知识对应,是情境创设中要解决的问题。实践体验环节可以与问题引导环节同时进行,由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也可以体验后再问题引导。实践体验环节需要用到教学资源库中的软件工具集和素材库,而操作指引表是必要的教学资源,它可以辅助基础薄弱的学生顺利完成体验任务,也可以指导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率先开始下一个任务,从而降低教师单独台下辅导的局限性。教学资源库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可以在校内学习平台、网络硬盘、网络文件中心、教室主机共享文档等各种渠道建立。理论回归是体验式教学的归宿,教师需要对体验过程作出分析归纳,引导学生辩证讨论,学生在独立的真实的体验过程后,形成知识的内化,更有可能形成独到的创新的理解。此环节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效果记录和学生提交的作业作为的下一课时教学设计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体验式教学法的总体框架,而具体到每课时的教学设计,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环节补充与完善。

3.3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它的实施流程有以下7点。(1)学生基础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调查学生对互联网操作和应用的熟悉程度,制定体验任务要以此为依据。(2)制定教学计划。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增减,明确适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章节,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到体验式教学法。(3)教学资源准备。对适合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章节,选择相应的电子商务体验标的,进行账号注册、软件下载、试操作、选择或制作模板、撰写操作指引、收集图文素材等教学资源的准备。(4)课时教学设计。每课时的具体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动态的改进和完善。(5)课程教学实施。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部分,是体验式教学法的最终实现。(6)课程考核设计。除了课程的教学,课程的考核也可以将体验的内容融入到传统理论试题中,并可以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环节。(7)教学效果评价。根据课程考核、学生座谈、课堂记录等资料对整个课程教学效果作出评价。

4体验式教学法的情境选择策略

要成功实施体验式教学法,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体验标的至关重要。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淘宝、京东等几个的经典例子。

第一,要有行业广泛性。电子商务已经开始融入到各行各业当中,教师在选择体验标的时,不应只选取大型的综合电商,还应当涉及各行业细分中的典型例子,如中粮我买网、本来生活网、美团、12306、爱回收、蚂蚁短租、大众点评、去哪儿、赶集网、时光网、各航空公司官网、林氏木业、猿题库、电子政务等等,各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有不同的特点,广泛的行业选取有利于扩宽学生的思路,更好的理解电子商务各基础知识。

第二,尽量选择近年的热点。电子商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行业,教师在选择体验标的时应尽量选择近年的热点,增减教材内容,使理论知识跟上行业的发展。如个性化定制生产、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生活类O2O、在线家居设计等互联网+的应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线下支付,打车APP软件、P2P众筹、车联网、智能家居、微信公众平台等热门应用,甚至工业4.0、智能制造等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也可以作为介绍的内容。

第三,有利于学生进行体验。教师应当结合中职生的兴趣和可操作性,选择合适的标的。例如选择时光网,既可以透过它的电影票销售业务,学习电子商务的中介模式,分析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也可以真实的在线选座购买电影票,学习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又能通过网站中的影评,学习网络营销中的口碑和软文营销。

5结语

本文提出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可以有效改进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对本专业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要成功实施体验式教学法,要求专业教师不断了解行业动态、更新业务知识,同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对教法不断改进,将多种教学方法合并运用,这样才能最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段采莉.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5(34):181.

[2]孙晓庆.基于翻转课堂《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设计[J].电子商务,2015(08):75~76.

[3]杨钰.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基础》中的应用———以物流支撑体系为例[J].学理论,2014(20):222~223,286.

[4]李海英.《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探析[J].电子商务,2015(04):74~75.

第7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复合型

一、前言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专业知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在短短几年时间从最开始的13所学校迅速发展为有300多所本科院校、8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每年学生有数万的规模。,电子商务知识体系涉及经济、管理、技术和综合四个领域,是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人员是知识紧密结合,同时具备较高经营管理素质的专业人才,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将自己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于一些不同的领域及企业。通过差异化的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和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即可避免因人才培养的同质化所导致的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的直接竞争。缓解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使不同领域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差异化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

二、人才培养中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和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专业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节欠缺。有许多高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学校提出了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如有不少学校在其教学计划中如此描述其培养目标: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具有扎实的金融、经济、贸易与电子商务理论、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网页制作、网站建设等知识:具备从事国际、国内商务贸易和网络营销能力;具有维护电子商务系统和参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实际能力;面向电子商务相关的金融机构、商务网站、企业等一线工作的高级实用性人才。这种“万能型”的培养目标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的精力和时问有限,同时兼顾多个方向。势必造成学生最后没有了“专长”,出现学生学过网页设计但比不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但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精通;学过高级贸易但却不能胜任国际贸易实务工作等等。二是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电子商务人才并不符合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企业往往需要的是能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人,而不是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干不好的“全才”。

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之所以不能顺利找到工作,不知道应聘何种企业、何种职务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不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往往设置论文15到22门之多的核心课程,虽然本意是为了培养“多面手”,但实际繁重的科目、割裂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知识构成上不系统、专业上不精通。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学校必须要很好地对自己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进行定位,目前一些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细分,比如分为:网站建设方向、网络营销方向和物流方向。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的不同细分方向,但不管怎么细分,却都使得这样一个大而广的专业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至少在大专业的背景下有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专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综合素质也会比较高,在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如何来实施,如何来培养这种人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并把它落实到实处。

目前,各高校都在寻求电子商务教育与自身优势的结合,也做了不少的尝试。例如,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并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根据学校的优势,培养集商务、经管、计算机应用技能于一身的面向IT、电信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中央财经大学将电子商务专业设在信息系,这样电子商务专业即可借助学校经济与管理等优势学科的实力,又能结合信息系较强的信息力量来发展,以培养以商务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的应用型人才。北京交通大学则依托运输专业的传统优势,将电子商务专业设在交通运输信息管理工程系,将电子商务以运输物流为主体。江西财经大学将电子商务专业设在国际贸易学院,旨在培养能开展电子化国际贸易的专门人才。

三、复合型跨学科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两方面的问题,两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问题。根据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在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自身的特点,构建“宽、厚、多、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宽”就是宽口径,指具有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就业机会多的特点;“厚”就是厚基础,指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基础和扎实的基本技能;

“多”就是多方向,指要涉及两个或以上专业、学科,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高”就是高素质,指高水平额科学文化素质、高境界的思想道德、高智能、更稳定能力结构的心理素质和高体能的身体素质。这一培养模式的实现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各要素来完成,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建立灵活的教学组织,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等。

1.人才培养方案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专业的培养方案,构建了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特色。我校将本专业设在信息学院,目的也是为发挥信息学院的特长,结合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培养学生不仅掌握商务管理、营销和物流等知识,而且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商务活动,掌握相关软件开发的技能,以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生源、师资及就业岗位统计,将本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以技术为主、兼顾管理与经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模式的依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市场定位应确定为:在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应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服务面向的区域上,应立足于伟区域经济服务,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类型等实际情况。以确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的人才市场的需求。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主耍目标的专业建设方针,加强基础理论教育,选择最佳的知识载体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形成以“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模块课+实践环节”为特色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确定“素质培养十行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的,素质培养与行业应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一方面通过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心素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屯子商务专业的知识、能力,具备本专业所应有的基本素质,能为行业应用服务。另一方面为达到在电子

商务技术、金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企业、企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某方面的应用,必须提供学生的素质培养,是学生具备某一应用方向所需要的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专业,这个特点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商务活动的规律,它以商业活动为中心,涵盖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各个方面。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计算机学科与经济管理类学科是电子商务专业的理论基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主要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它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依赖与上述学科的发展,但又不等同于它们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掌握的是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开展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如商务安全、供应链管理、网络营销等。重视基础。文理交叉,强化实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按照人才培养内涵发展模式的要求,从电子商务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整体上把握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i内在规律及其对专业教育的影响,按照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分类科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重视基础教学,强化实验教学,构建“理论注重基础,实践强化能力”的特色课程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技术特点,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意到了以下一些问题:注意计算机、商务、管理三方面的知识搭配、跨学科内容内容的交叉和安排,以求建立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专业知识体系,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在宽广的知识框架内。实行模块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开”、“闭”的各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

(1)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包含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其中学科基础课主要用于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专业必修课基本上为教育部规定的10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

(2)专业拓展模块

专业拓展模块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便于学生横向掌握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可分为:电子商务综合、电子商务经济、电子商务管理和电子商务技术。在编排课程时,我们将经济类、管理类和信息技术类的相关基础课程设置在专业拓展模块中。

(3)专业特色模块

专业特色模块用于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不少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对专业定位不明确,在找工作时不知道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课程时没有侧重点,导致没有专业特长。专业特色模块就是针对当前社会市场需求,将专业技能分类,让学生选择某个方向发展。系统的学习该发展方向所应具备的知识,从而掌握某项专业技能,帮助其能顺利就业。如果说专业拓展模块是横向拓展的话,那么专业特色模块就是纵向深化。我们根据对相关就业需求的统计分析,将专业特色模块分为:商务管理类和商务技术类。商务管理包括市场调查、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等方面;而商务技术类表现为数据库技术、编程语言、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

(4)专业交叉模块

电子商务作为复合型学科,具有跨学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很多其他相关学科。有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喜欢这些相关学科,希望毕业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或继续读研深造,这时专业交叉模块正好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

第8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in City College of Jilin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as well as personnel cultivating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newly established in 2012,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as analyzed, and the measures to achieve objectives were proposed.

关键词: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3+1模块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urriculum system;3+1 modul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31-02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这十年中,独立学院为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都是定位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大的趋势也决定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本质原因也是由于社会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学校对工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

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实品质,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能,未来能够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采用“3+1”教学模式为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改革重点,即将理论课程集中在前三学年进行,最后一个学年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此种教学模式具有突出实践环节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成效。

2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由通时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将现有的全部专业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三大类:经济管理类课程、法规类课程、房地产类课程。每一类课程中的具体每门课程在课程的内容上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重复的部门删减掉,适当增加学科前沿和职业资格考试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缩减不必要的课时,重新分配学时,对于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适当增加课时量,调整课程设置的顺序。

3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模式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在学生的就业和职业选择上下功夫,本专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倾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城建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估价师和物业管理师等,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房地产制度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等,学生在校期间就经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就业后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也有所提高。

3.1 理论课程现状 “3+1”课程体系改革中的“3”指的就是在三年中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在改革初期,很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于此种设置存在了一种错误理解,认为就是要把四年的课程都压缩在三年时间内完成,认为教与学的担子都太重。实际上,“3+1”模式的本质要求是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难学的课程和简单掌握的课程相结合,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相结合,很多教学内容重复的课程相结合。

3.2 实践类型课程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仍然采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前三年半学习专业知识,最后半年进行实习,在最后半年的实习中,还要不停的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忙于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近几年,通过和学生的不停接触和实际工作体验,发现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理论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中难以平衡,一直是令学校和社会备感困扰的问题。根据重新修订的课程安排,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一共有三种类型,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其中“3+1”模式中的“1”年实践,主要是集中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大,学校安排和组织实习难度大,单位接收实习也难,所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中实习的模式在操作中是有一定困难的。目前建立能满足学生数量的实习基地还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方面,实习基地的选择难,实习基地本身缺少课程实习教学的必要条件、应有的经验以及接待学生的时间。现有的实习基地中,能够指导学生的工作人员,由于水平和素质的关系,并不能完全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而本校的教师也是常年注重理论教学,脱离实践,对于工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难以指导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不能满足企业所期望的回报,反而有时候会因为接待实习学生给企业造成间接损失,对后期的指导实习课程往往也加以推辞。

4 实行3+1课程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1”人才模式培养的过程中,“3”的课程是“1”实践的基础,这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好的“3”的课程设置,学生没有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思路、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技术以及基本的操作实践,“1”实践中也很难开展,学生在实习乃至工作中便会感到诸多问题。如果没有“1”实践,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那也失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专业课教师配备 “3+1”教学模式的教师配备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过去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要求就是能够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改革后,除了完成要求教师能够讲授理论教学,对于“1”实践的内容,教师也要求给予大量的实践性指导。还要求教师具备带队去企业实习中,能够给予及时的合理的理论性指导能力。要努力建立一支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也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允许其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社会和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工作。

4.2 教材配备合理 “3+1”教学模式的适用,会整合大量相似和重复课程及内容。那么以往的教材就都存在过时和不配套的现象,所以编写适合“3+1”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专用教材,又是另一个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4.3 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3+1”模式中的“1”实践,是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目前的学生自主实习和学校集中实习相结合,都有其弊端。独立学院的优势之一就是办学形式灵活,可以借助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师资,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基地。

参考文献:

[1]赫桂梅,李珊,黄晨.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双线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2(28).

第9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一)CBI的理论基础

CBI以内容为基础,把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有机融合,又称“内容本位教学”。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在EFL(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教学中都十分推崇CBI这种基于某种主题或某种学科来进行教学的模式,CBI开始被普遍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被认为是目前最成功的外语教学法之一。CBI以内容为依托,以语言学和认知学理论为基础,更倾向于“实用与真实”的教学效果,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取目标语的实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将专业主题与语言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CBI“提倡把语言作为学习内容的媒介,把内容作为学习语言的源泉,使学习者通过学习内容,而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来获得语言能力”[2]。Krashen的二语习得假说(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为CBI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的语言环境很重要,“要类似于母语的习得环境”,语言的习得依靠“有意义、可理解性的输入”,二语习得应专注于“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习得是把可理解性语言当作学习内容的媒介而自然获得语言能力。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更注意的是语言信息的交流,而不是语法规则,将有助于其对第二语言的掌握。CBI的另一理论基础来自于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师应为首次学习某个概念或技能的学习者提供引导框架,等学习者熟练后再撤除该框架。学习者通过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获得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不仅需要听、说、读、写、批判性思维等过程,还需要高水平的内容知识来对这些过程进行操作。而CBI强调将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全面结合起来,力图为第二外语学习者提供多种机会,使其在交际环境中进行真实的语境交流,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

(二)CBI的教学模式

在CBI教学模式中,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分割,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动强调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CBI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approach)。主题模式围绕某个或某几个特定主题组织教学,主题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题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主题模式适用于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者,对学习者语言水平要求较低,旨在通过学习内容来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水平。这种模式的授课过程围绕主题,通过结合各项语言技能以及论述有关主题内容展开综合训练,并逐步深入。该模式以主题为核心,因此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对新信息进行学习和评价,学生所接触到的材料符合他们将来的职业需求。课程模式(sheltered-contentcourses)。课程模式是用目标语讲授学科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知识。该模式将语言视为专业学习的媒介,各类专业课程教学材料的难度符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专业知识水平。学习者主要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语言能力的学生。该模式要求授课教师应精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并且可以熟练运用第二语言帮助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的输入,从而获得目标语言能力。辅助模式(adjunctcourses)。辅助模式是一种“专业课+语言课”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试图在同一门课程中通过辅助的语言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并跟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学习者需要借用语言技能进一步掌握专业内容。专业课和语言课的教学大纲需要经过协商,语言课应围绕专业课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辅助模式主要针对各类高等院校学习者或预科学习者。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forspecialpurposes)。该模式的授课内容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是指“内容和目标由特定学习者群体的特殊需要而定的语言课程”。教学过程既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也具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教学材料来自实际工作岗位或相关学科范围,专任教师引导学习者使用英语展开专题讨论和研究。学习者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或科研活动的形式,在学量学科内容的同时锻炼和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无论采取以上哪种模式,CBI的基本教学理念都始终贯穿其中,即课程的出发点或组织原则是围绕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学习重点是通过目标语获得专业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言技能。

二、CBI教学模式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国内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都比较缺乏的问题,比如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强调语言基本功的培养,旨在通过语言素材学习语言和关于语言的知识,对材料的真实性、实用性和现实性要求不高,而以话题为基础的商务英语教学能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CBI将语言与专业融会贯通,使教学变得既有内容又有形式,同时兼顾“语言知识”和“专业内容”两种需求,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我国的商务英语学习者除了商科生和少数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习者外,大部分都是在高校就读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语言能力,但是缺乏经济、管理等专业商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更谈不上商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目前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围绕商务和英语两大核心,不仅开设了语言技能类和商务英语基础类课程,还专门设置了商务专业类课程。但是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商务专业课程和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脱节、商务英语课程专任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结合上述对国内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应具备很强的应用性和复合性,课堂教学应该既是语言技能型教学,又是商务内容型教学,强化学生使用英语解决商务问题、提供商务服务的能力。从这一点上看,CBI对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商务英语兼具商务专业性和英语语言性两种特点。CBI旨在通过学习和了解商务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专业内容缺失的问题。CBI主张将英语看作一种语言工具,从而实现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为了结合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CBI应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群体。一般来说,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中,主题模式应占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与商务内容的学习相比,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才是重点。但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仍需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商务领域的语言材料,为下一阶段学生掌握商务知识、培养商务能力打下基础。在较高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商务专业知识难度逐渐加深,特定的商务内容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成为主导,学生的语言技能不足以帮助他们获取相关专业知识。此时,教师可以运用课程模式,将商务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传授商务、语言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安排有效的教学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比如,以英语为媒介,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等特定专业知识。同时,商务专业教师可以与语言教师密切合作,采用辅助模式,帮助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自由沟通,学习相关商务专业内容。另外,CBI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执行者,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要求兼备语言知识和专业内容两项专长。教师担任的角色不是单纯传授专业技能,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专业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高效轻松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及时给予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也可以促进其自身从普通语言教师到复合型语言教师的转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