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

动物医学培训全文(5篇)

动物医学培训

第1篇:动物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外科动物实验课程;实验动物;动物关怀;替换;模具;教学改革

外科动物实验课程是外科学科的一个分支和培养环节,是提高学生外科技能和外科无菌意识的一种方法和方式,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开展过程中,全国医学院校每年要提供不计其数的兔及犬等实验动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操作生疏以及动物管理问题等,一部分动物资源是处于浪费状态。按照动物伦理学、动物保护法的要求和动物保护组织的意见[1],甚至是学生的抵触[2],国外诸多院校长期以来是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动物进行外科相关技能培训。根据多年的外科教学经验,认为在当代的医学环境下,寻找实验动物替代品应该逐渐提上医学教学改革的日程。结合本人在英国学习的一些见闻,谈一谈在此方面的建议和体会。

1外科动物实验课程的任务及思考

外科动物实验课程也称之为实验动物外科,是医学生接触外科操作的窗口和桥梁,内容包括了围手术期的基本操作如无菌术等,以及外科基本操作,如切开、缝合、打结、器官切除,消化道重建等内容。医学生在经过理论知识学习后,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而在接触外科实际操作之前,医学生必须对外科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相当的认识和掌握。因此,实验动物外科手术教学就成为医学生临床前期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在熟悉外科基本概念和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的基本手术实践技能。一般的教学环节和使用的动物如手术示教(狗)和实践操作(家兔)。手术示教的人员主要是带教教师以及助手,模拟患者进行术前准备、麻醉、术中操作,实践操作的主体是学生以家兔模拟患者,将手术示教内容进行反复练习。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目前医学院校使用的外科实验动物(兔和狗)在解剖上与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该环节对于学生熟悉人体器官解剖是没有帮助的,仅能在上述的外科操作技能上有一些感官刺激。拿使用最多的兔来讲,能实施的外科操作项目很少,兔的肠管很细,如使用该动物进行肠切除、肠吻合的训练,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讲,是不太可能完成的。此外,由于多人分配一只实验动物,每一只动物可能都是初学者的牺牲品,但这些动物的牺牲,能换来医学生在外科技能上多大程度的提高,是一个未知数,但在此过程中消耗大量的兔、狗。(2)有些院校因缺乏完善的动物尸体管理体系,导致动物尸体的随意丢弃,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临床手术均使用微创技术,目前的外科动物实验课,也是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教学的需要,课程需要重新设置。拿英国来讲,根据1986年动物(科学程序)法(ASPA)规定,如医学院校需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及研究,有非常严格的审批程序,更不用说拿动物进行学生的外科技能培训了。因此国外的院校很早便不断的在寻找实验动物的替代品,以此开展医学生的教育教学[3-5]。

2实验动物替代品的一些建议

关于实验动物的替代,早在1959年英国科学家WilliamRussell和RexBurch提出了3R原则: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6]。虽然该原则主要是针对科学实验的动物替代,但是也反映对所有实验动物使用的3R原则。国外很多学者在早年均发表了对教育教学中对动物使用的看法,其中DANC.ENGLISH呼吁医学的教育者应该时刻质疑医学教育中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使用实验动物[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医学领域科技发展,目前已有很多医学材料可以替代外科实验动物。

2.1模拟人、模拟道具替代实验动物

如前文所述,外科动物实验课程包含了一系列外科相关操作,如术前准备、消毒铺巾、外科洗手、戴手套等,该操作的完成完全可以使用一般的模拟人或道具即可[7],且模拟人的仿真效果较实验动物要好。对于外科技能方面,仿真皮肤、仿真肠管、仿真器官均可用于学生的外科技能(如切开缝合、打结、止血、肠切除、肠吻合等)训练,而且可以保证每位学生具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外科技能及学习主动性,而且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及培训效果[8]。

2.2离体动物内脏替代实验动物

另外一套替代的方案是院校的管理员与动物屠宰场联系,在学生的动物实验课上准备充足的动物内脏(如猪、羊等)替代实验动物,进行外科技能的培训。家畜内脏,尤其是肠管,质地及结构比较接近人体内脏的结构,被国内诸多医学院校纳入到教学大纲,进行外科技能培训之用。近几年我院在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学生进行培训时,用到了离体动物内脏,仿真程度高,培训效果较好。

2.3标准动物实验录像、人体手术录像替代实验动物手术示教

对于动物的手术示教,国外也有很多学校提出了反对,因此这部分在国外也很少开展。活体动物的手术示教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只有周围一部分人能够看到实况,很多学生还是在实验室的大屏幕上看实时转播。鉴于此,可以将该部分替换为直接使用标准的动物实验录像播放,甚至是直接使用人体手术录像进行教学,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外科的距离,并且手术录像可以将目前的外科前沿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及时的跟上外科的发展速度。

2.4全息虚拟外科手术系统替代实验动物

全息虚拟患者及外科手术技术,是目前最适合医学生教育的一种模式,笔者一直认为医学教育应当是精英教育,全息虚拟病人及外科手术系统,可以让学生进入到超级仿真的环境中,是最贴近临床的实践操作,而且可以反复训练[9-10]。该系统的研发和技术成熟,的确可以用来取代实验动物,提高外科教学的实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1]。我国在外科动物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方面,有学者提出一些建议,但仅限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12-15]。长期以来,我们的医学高等院校不断的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如何让医学教育教学更加贴近临床实战,值得我们不断思考。英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会针对临床实用技术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如左手单手打结法,腹腔镜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等,他们没有实验动物的教学,其外科实验课程学习的内容均是临床中需要用到的技能,使用的是人造仿真替代品,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医学院校借鉴,也值得我们的医学教育者及管理者思考,如何对外科实验课程进行进一步改革,如何取代实验动物,如何使教学内容指向更加实用的外科技能。也相信人类科技的发展和聪明智慧不仅仅能提高广大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还会为动物带来更多的关爱。

参考文献

[2]包玲,陆文竞,王峰伟.医学生在外科手术学实验课程中的心理困境与应对[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7):6-9.

[7]李连兴,张析哲,冯雷.模拟人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7):5321-5322.

[8]王乃琪,严艳,李靖年,等.医学模拟技术在医学生临床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6):7-11.

[10]常实,廖胜辉,罗雄,等.虚拟阑尾切除手术仿真教学系统研发[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9):71-73.

[11]蒋宇婷.医学院校教学改革中的虚拟仿真技术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5):56-57.

[12]臧全金,闫堃,马震川,等.提高外科动物手术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1):15-16.

[13]郑科,谭金祥.关于实验动物外科教学方法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68-69.

[14]郭晨明,毕晓娟,耿贝贝,等.加强动物实验改革对外科临床操作技能教学的效果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4):19-21.

第2篇:动物医学培训范文

1.1“3”的改革

1.1.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实践环节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注重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增设交叉性、前缘性学科课程,合理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特别是全校公共基础课(如《基础化学》、《高等数学》等)。制定符合动物医学专业需要的教学大纲,适当增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增加实验实践课时。以2011级动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理论课2090学时,其中选修课297学时,实验实践课1421学时,达到理论课时的40.5%;实验实践课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为720学时,占总实验实践课课时的50.7%,保障了在总学时数不变甚至下调的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学时数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将《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物化学》统一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统一为《微生物学》,分方向的内容安排在专业课中。特别注重在课程中增加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内容,并侧重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内容。淡化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界限,以适应现代养殖模式的需求。充分利用研究所这一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传染病学》实验项目均在研究所通过实际病例开展,增加学生临床诊断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较新的课程,强化现代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1.1.2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专业人员进入课堂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邀请省内外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来校讲课。如邀请福建农林大学肖天放教授讲授《动物遗传学》;选修课《小动物疾病防治》由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机构多名执业医师根据自身特长分别讲授小动物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保定、护理等课程内容。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即进入实习前的1个学期,每周安排2个学时让合作企业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状况和需求以及先进养殖理念。

1.1.3建立教学科研协同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将科研渗入本科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研究、创新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资源共享。打通教学科研实验室壁垒,坚持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教学中心“一体化”,有意识地将一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能力。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动物医学问题,引入科研成果,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基础与前沿、生产实践应用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1.4依托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动物医学研究所不分节假日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在研究所学习。为了实现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所制定了学生实践的内容与要求,把学生的实践多次穿插在理论教学之间同步进行。例如,《兽医传染病学》等课程重新修订了实验项目,丰富、生动的病例加深了学生对《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外科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动物医学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平台、毕业论文平台和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平台,解决了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结合问题。

1.2“1”的改革

1.2.1严格选择实习合作企业选择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知名度高的畜牧行业企业,通过到企业充分调研,深度洽谈合作事宜,在双方自愿、互惠的前提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纲、实习计划、实习方案,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1.2.2采用“双导师制”每个实习企业均有一名专任教师为带队实习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实习,组织实习计划的落实,会同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每周审阅学生实习周记,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开展情况。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同时,企业也可聘请教师为专业技术顾问,参与企业的管理。

1.2.3定期召开实结报告会和企业座谈反馈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应用型兽医人才培养方案,定期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并对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剖析,不断改进实纲和实习方案。

1.3教师队伍的改革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一线学习交流,同时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途径有:

(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鼓励教师进入研究所参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根据需要分批选送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培训,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培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3)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办学的企业中担任技术员、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的自学自培,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部级执业兽医师资格培训考试。

2“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2.1推动了教学平台建设

通过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专业发展,先后获得了“教育部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福建省“兽医学一级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与兽医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生猪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疫病防控校企合作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微生物学》和《兽医传染病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也先后获得了“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和“预防兽医学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2.2实习生受到企业高度认可

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采用这一新型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近1年的企业实践,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既能从事兽医工作,又具有畜牧经营管理、卫生检验和检疫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具备能下到一线接受任何形式的就业、一生中多次就业和转向就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合作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基础理论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健康状况等皆评价较高。

2.3毕业生就业比例升高

学院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良性合作关系,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经学生、企业双向选择,可自愿留在原实习企业就业。2011年4月、2012年2月和2013年5月分别举办了畜牧兽医专场招聘会,每次参加招聘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供需比约1∶3.5,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机会增加。4年来共培养了3届292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逐年升高,达94%以上。毕业后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不管是走上科研岗位还是走入生产、销售企业,都表现出了独特的创新、创业才能,用人单位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经用人单位反映,龙岩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5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

2.4考研录取率明显提高

“3+1”兽医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强化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仍然非常重视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手并抓。除就业率升高外,考研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初步统计,由2011届的1%上升到2013届的20.8%,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且考研录取总分名列前茅,受到录取院校导师的好评。

2.5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动物专业教师队伍学历高,博士占61.1%,但实践技能亟待提高。“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强化了教师与生产实践的对接,解决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历的问题,教师由原先的“教学型”、“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双师型”教师比例由原11.1%提高到55.6%,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小结

第3篇:动物医学培训范文

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科研与教育的基础手段之一,生物医学的每一个重要发展和进步,基本与动物实验有关。在对于新近发生的病变如何采取措施时,动物实验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验中动物作为“活的精密仪器”其使用量也在日渐增加。借助于动物实验,人们已经在研究生物医学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而这种成果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实施科技创新兴国战略,在实验的研究中,必须了解动物实验中动物的生物安全,动物必须享受到物的福利与伦理[1]。

1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问题及防护

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中,动物实验是一项存在一定风险的科学活动。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风险不仅来自于传统的实验动物技术操作,也包括施加于实验动物的各种现代生物技术[2]。在实验过程中,各类生物危害因素高度密集,加之动物实验的设备、环境条件复杂,人员操作习惯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各类不可预见的情况,对生物危害因素的控制难度相对较大[3]。在动物实验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实验动物、转基因模型动物和牲畜、禽类等,但普遍存在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问题。因此,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1.1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问题

1.1.1动物性气溶胶动物性气溶胶是指来源于动物的气溶胶,无论是感染性动物实验或非感原动物实验,还是一般的动物饲养和转运,动物性气溶胶是实验动物科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生物危害来源之一。动物性气溶胶具有广泛传播、不易防范的特点,是研究动物系统内人兽共患病病原、流动传染病病原、感染性动物实验中的实验性病原菌和各种高致病性细菌传染的重要途径[4],也是人类接触动物致敏原的重要途径。

1.1.2意外创伤被实验动物抓咬、顶撞、挤压致伤是人在操作实验动物时常见的受伤原因。意外创伤也常常发生于使用注射器、尖锐的手术器械等进行动物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不谨慎、欠熟练或意外而造成操作人员的伤害。动物相互打斗所致的意外创伤,也是动物安全问题的诱因之一[5]。

1.1.3外界生物入侵与意外释放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设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并不能彻底杜绝外界各种昆虫和动物的进入,外界生物对设施内的生物安全可构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入侵动物如果重新回到外界,也可能将设施内的生物危害向外扩散,如将感染性动物实验设施内的病原微生物带出设施并造成区域性的动物或人群感染,或者是重组DNA的意外释放。而实验动物的意外释放是指由于各种非预期的事件导致实验动物离开其生活的规定范围,包括笼具、饲养室和实验动物设施,从而脱离人的控制。意外释放通常源于动物的逃逸,有时也见于人为释放[6]。

1.1.4废弃物实验动物饲育及实验工作产生的“三废”,即废气、废液和固体废料中含有大量生物危害物质,在设施内积累可危害设施内的环境、动物和操作人员,一旦泄漏到设施外,后果可能不仅是污染环境,还会导致所在地区动物或者人群感染疾病,危及当地的公共卫生和安全[7]。

1.1.5人兽共患病动物是实验室中人兽共患病的主要传染源。目前大约有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可通过动物或动物产品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类[8]。实验动物设施内发生人兽共患病对工作人员、实验动物都具有严重的危害,可导致感染动物及人的发病、死亡,以及科学研究的中断或失败,病原一旦逸出设施造成外界疾病传播和流行,还将危及公共安全。

1.1.6病原微生物除了200多种人兽共患病和实验性病原体意外感染[9],以及致敏原的干扰,实验动物还可能受到其他的动物传染性疾病的侵袭。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的病原微生物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0]。对实验动物产生特异性的病毒、细菌等感染病原虽然并不能引起人的感染,但是,实验动物并非实验性死亡的主要因素,有时实验动物即使生存下来,也会由于疾病的消耗而虚弱,抵抗力减弱,易感性增高,在各种应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给动物感染暴发流行埋下了隐患,最轻微的后果是带菌、带毒动物对研究观察的干扰。

1.1.7基因修饰动物运用现代模拟生物学技术手段实现基因改造、转移与重构的人体疾病模拟动物,既可能造福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又可能对人体健康和海洋生物品种及自然环境造成灾害[11]。特别是如果利用这些模型动物的科技人员并无法确保正确合理的运用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使其逃逸到大自然中,与同类型哺乳动物进行遗传物质的交流与传代,其结果将很难预想。这可能会通过改善动物种类之间的竞争关系,而破坏原始种类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均衡。

1.2防护措施

1.2.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动物实验企业须建立生物安全理事会和实验动物使用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法规、标准,科学管理,规范操作。要建立完善的各项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实验室备案登记管理制度、实验动物引进、繁殖和运输管理、制定动物实验室操作规程、卫生防疫管理制度、研究废弃物元害化处置机制、突发性重大生物安全事件的紧急预案管理等[12]。

1.2.2抓好日常管理与培训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测工作,做好实验室设备、仪器、安全设备监管与使用,监督消除隐患工作。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传播生态安全理念,提高安全意识,包括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大纲、建立从业人员培训大纲等[13]。

1.2.3加强福利伦理委员会监管伦理委员会对动物实验结果的评审内容,须兼顾科研要求、动物利益、伦理学、生物安全性等方面的内容,对生物的安全性风险也要加以评价[14]。实验动物中心应当设置兽医管理队伍,发挥其在控制、防止和管理实验动物感染,特别是人兽共患病方面的功能及其对实验操作过程的监督作用[15]。

2关注动物的福利和伦理

近年来,动物福利意识和伦理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实验动物实践中处理好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实验动物,依据社会的道德标准规范人类的行为是医学研究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医学研究中,以动物实验的伦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科学研究工作,才能在动物实验中更好地体现实验动物的福利关怀[16]。

2.1实验动物伦理实验动物伦理是指人们对实验哺乳动物报何种看法的问题,也包括了人们对实验动物研究过程的深度反思,实验动物自身价值的分析,以及人们对实验动物道德基础的建立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探讨。实验动物伦理学是在确保动物实验成果科学和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人类的活动对实验动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动物伦理学方面探究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其基本原则即为“3R”原则,包括Reduction(减少)、Replacement(替代)和Refinement(优化)[17]。“3R”原则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进行动物实验的职业道德标准,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推动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实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的核心[18]。

2.2实验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福利是指研究动物与其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与生理完全舒适的状况,分为康乐与福利,前者强调实验动物自身体验到的良好状态,而后者则强调人类对实验动物康乐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及采取的有效措施。满足动物需要是动物福利的第一宗旨,即使动物在康乐的状况下生活,目前广泛接受的动物福利是“5种”自由[19],分别为拥有不受饥的自由,拥有获取新鲜饮食和空气的自由,拥有生存健康的自由,拥有不受死亡、疾病、伤害、恐吓的自由,拥有能够自由开展所有正常行为的自由[20]。总之,动物伦理是人们赋予动物实验进行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动物福利则是人们应该给予实验动物的有利前提条件。

2.3实验动物福利及伦理审查实验动物福利及伦理审查的基本准则是充分考虑动物的利益和研究人员的权益,在综合评估实验动物所受的影响以及合理利用动物需要的基础上,实施科学审计。包括了动物保护法、动物权益、科学伦理、科研需要、生态安全,特别是关于转基因动物伦理问题等各方面内容[21]。坚持了动物保护法原则,严禁无意义地滥养、滥用、滥杀实验动物,也禁止缺乏科研意义和社会价值或不必要的动物实验。

3结语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保护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不仅是保护工作人员自身免受感染和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与扩散,还包括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需要人们关注实验动物应该得到的福利待遇,希望人类给予实验动物更多的伦理考虑。

参考文献:

[1]PulinaG.Ethicalmeat:respectforfarmanimals[J].AnimFront,2020,10(1):34-38.

[2]张永斌,郭学军.高校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2):91-93.

[3]谢忠忱,江轶,黄开胜,等.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2):1-5.

[4]郑云昊,李菁,陈灏轩,等.生物气溶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科学通报,2018,63(10):878-894.

[5]魏强.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5,25(6):75-78.

[6]李鹏辉,张宗兴,徐新喜.生物安全实验室初级防护设备和废弃物处理设备现状及发展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21,42(5):59-65.

[7]李润林,董鹏程,陈靖,等.实验动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现状和对策[J].中兽医医药杂志,2020,39(6):85-88.

第4篇:动物医学培训范文

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承担了基础医学部下属15个学科35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及科学研究任务。综合分析,基础医学实验室目前现状主要具有几个特征:①实验室多、分布范围广,且相对独立,管理难度较大;②实验室功能齐全,拥有大批精密贵重仪器;③实验的类别及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④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⑤多个实验室使用了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部分实验还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⑥部分形态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有潜在感染威胁的人体及动物标本;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三废”物质及过期或失效试剂、药品需要规范处理。

2基础医学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

长期以来,基础医学部在部属各实验室的密切配合及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加强日常安全警示与检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基础医学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注重对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治理,力促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杜绝安全责任事故,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为使各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安全检查有法可依,我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规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结合基础医学部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实验室管理规则》、《基础医学部实验室物品管理规定》、《基础医学部化学试剂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等多项管理制度,确保规范化管理。

2.2明确安全管理责任

落实安全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基础医学部作为学校的二级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个教研室、实验中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基础医学部下属学科众多,实验室分布广、数量多这一现状,基础医学部实行教研室和实验中心三级管理制度,各教研室和实验中心的负责人是实验室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实验教学中,要求所有代课教师都要严格填写《实验登记簿》,教师对实验室财产及所有学生的安全负责。对于开放性实验室,要求各实验室必须明确开放性实验的指导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实时监控学生的安全状况。明确安全责任人,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并非是要追究某个责任人的安全责任,旨在促进安全责任人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安全隐患的治理和日常的安全检查上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我部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安全知识培训班,先后有8人参加了安徽省芜湖市卫生局举办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班;部属各个实验中心都设置有兼职消防员,积极参加校保卫处定期开展的消防演练,增强防火意识,提高防火、灭火技能;我部不定期邀请消防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官给全体教职工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通过消防官兵翔实的图文资料和切实的感受,以一个个深刻的教训,警示全体教职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4保持安全检查工作的常态化运作

安全检查对提高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自2007年以来,基础医学部坚持安全工作的月查制度,重点对各实验室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危险物品的保管与处理、贵重仪器设备的保管与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检查组由各实验室一些高年资的教师组成,大多采取实验室之间交叉相互检查的方式,促进相互监督和学习。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对基础医学部难以排除的安全隐患,积极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检查组根据《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对各实验室的安全状况进行考核,年终评比年度安全先进实验室。目前,已有4个实验室先后获得基础医学部年度“安全与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2.5明确安全工作重点,确保实验室安全

因我部实验室数量、实验类型及项目数都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及特点,突出工作重点。

2.5.1化学试剂使用安全

我部各实验室或多或少都会使用到各种试剂,其中医用基础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验室试剂的使用量尤为巨大。我部对各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严格要求,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要求各实验室严格执行“三废”回收利用制度,确保“三废”处理后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鉴于部分实验室空间不足,致使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试剂不能完全单独存放,基础医学部积极调整实验室房屋资源,设立化学试剂室,对各类试剂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严格通风和安保措施;针对部分实验室将普通的房间用作实验室,没有符合规格的通风设备,师生的身体安全隐患较大等实际情况,基础医学部积极协调,为相关实验室安装通风设备,确保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要求各实验室严格建立试剂的使用台帐,对各个学科每年低值易耗预算中化学试剂的采购量严格控制,要求各实验室必须在在弄清楚实验室药剂库存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的编制,严禁一次性大量购入试剂,导致库存积压、大量报废试剂,在严重浪费的同时,造成不必要的环境危害。对于教学、科研中使用到的氰化物、砷化物、汞化物等剧毒药物及国家管制的麻醉药物[2],基础医学部实行专人管理,并统一配备保险柜保存。

2.5.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工作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工作的特殊的工作环境,由于工作内容的独特性,有可能会对工作人员产生危害。人类研究微生物的同时不断地受到微生物危害,甚至感染严重疾病,危害到生命安全。另外,不时出现不明微生物及遗传工程不断产生新的微生物,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往往难以预料对此类微生物进行实验的危害程度,因此受感染的危险性就更大[3]。基础医学部鼓励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人员参加各类生物安全专业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和国家相关法令,认真学习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3月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严格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要求为标准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2.5.3形态学科实验室的安全工作

形态学科实验室经常接触到人体的各类器官和组织标本,标本可能有艾滋病、肝炎、麻风、结核、痢疾等传染病以及各种癌症等,且标本多为未固定的[4]。形态学实验室最常用的固定剂是福尔马林,它是腐蚀性强,易挥发的液体,刺激性较大,对人的粘膜、眼睛损害较大。我部各实验室高度重视各类标本处理的规范化运作,对送来的标本及时固定,用有盖的桶或封闭的容器盛装,取材的实验技术人员能够穿隔离衣服、带口包,开启所在间房的通风设备,并在工作完毕后能作必要的灭菌、消毒处理。因冰冻切片的组织都是新鲜未固定的,可能有强烈的传染性,我部实验技术人员严格防范,若发现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时处理,并对冰冻机进行清洁、消毒,以保证操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各形态学实验室切片机的刀片非常锋利,稍不注意会引起仪器的损毁和人员的损伤,我们要求实验人员用完的废刀片要放在收集利器的箱内,避免伤害其他人员。目前,我部形态学各科实验室未出现一起学生、实验技术人员、带教教师被标本感染及实验器械伤人事故。

2.5.4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

基础医学部所有实验室的动物使用均由各实验室根据所开实验的需要,确定所要购置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由动物中心统一提供,不许捕获野生动物来替代实验动物,严禁通过不明、不正当的途径购置。实验动物在运输中应严格遵守运输规定,由专人负责运输全程,处理好动物的饮食、粪便的排放等问题。实验动物应在实验前一天内运至相关实验室,不得在实验室长期饲养,严禁将有病的动物运至实验室。若实验动物患有人畜共患性疾病,应立即隔离,视情况进行焚烧、销毁。实验室如有剩余的实验动物,不得随意处理,均需交回动物中心进行处置。实验结束后,实验动物的尸体要统一收集,并由实验动物中心人员送到指定地点去焚烧,严禁随便丢弃。

第5篇:动物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动物实验;教学改革

动物实验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医学上的很多重要发现都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研究和验证。医学院校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实验动物进行医学科学研究,这对于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贵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在2017年为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实验动物学》的实验课,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着重对具备基本实验动物操作基础的学生开展本科《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1学情分析

本门课程授课对象为医学实验技术大三的学生,由于在大二时开设了机能实验课,学生在机能实验课上做过一些相关的动物实验,操作对象以小鼠为主,有一定的实验动物操作经验,因此对于小鼠的基本技能操作较为熟悉,实验课动手热情不高。

2教学改革内容

2.1创新改革实验内容,紧扣基础,适当扩展实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针对学生上过机能实验动物内容的情况,精简实验课内容,减少小鼠的基本实验操作内容,加入豚鼠、家兔、斑马鱼等不常操作的实验动物,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基础,并适当扩展实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创新性地改革实验内容[1]。不同种类的动物尽量安排不一样的内容,并穿插实验动物模型的一些相关制备方法,将基础操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先安排学生复习小鼠的抓取固定等基本操作,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为采用链脲佐菌素注射制备糖尿病小鼠模型,观察糖尿病动物模型的一些典型特征(如多尿、消瘦等),称量小鼠体重,测定小鼠的血糖值,引入糖尿病动物模型制备成功的标准,并对其进行解剖和病理取材,既让学生复习了动物的基本实验操作,学习了动物疾病模型的制备,观察动物疾病模型各项指标及模型的成功标准,对如何安排和实施动物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减少了实验动物的用量,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还可以向学生强调3R(减少、替代、优化)原则,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数量。通过创新改革《实验动物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开展动物实验,进行科学研究。具体教学内容见表1。

2.2把握学科前沿,引入实验动物学新技术,吸引学生兴趣,拓宽眼界根据本实验动物中心现有的动物实验设施、仪器和设备等,因地制宜,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加入近年来实验动物的新内容,安排学生参观屏障系统和IVC实验室,使学生对屏障系统和IVC实验室设施布局、操作流程,以及屏障系统内饲料、垫料、笼具的清洗和消毒,独立通气笼盒的结构、维护和使用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根据本实验动物中心的斑马鱼养殖系统,特意加入了斑马鱼的相关实验,如让学生辨别斑马鱼的雌雄,斑马鱼交配,观察斑马鱼的动态发育过程,既了解了斑马鱼的发育过程,又引入发育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此外还购进了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荧光染料,增加了小动物活体成像的原理及演示实验。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开展的实验(如转基因技术等),就采用PPT讲解结合电教片放映的方式开展。随着新内容的加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如:学生在设计肿瘤药物实验的时候,就会优先选择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的方法。

2.3鼓励学生开展自主设计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初步了解动物实验饲养相关知识及如何使用动物实验设施后,根据动物种类讲述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并合理安排各种动物实验的必备技能,如:各种动物不同的给药方式、血液的采集、麻醉、药物剂量换算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在专门的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结合实验动物学课程所学的知识,以团队的形式自主设计创新实验,并将实验方案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师生一起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去设计动物实验,以及强调设计动物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并选取一些可行性好的设计方案以开放性实验课程提供给感兴趣的同学操作。综合应用各种动物实操技能,让学生充分调动所学所做,将所有知识进行融合,科学正确地制定动物实验方案,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动物实验的认识、运用和实践[3~5]。

3教学效果

3.1教学初期由于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知识储备不了解,该实验课以基础实验操作为主,由于学生在机能实验上已进行过部分基本操作,动手热情不高,对本实验课积极性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内容,加入了参观屏障系统、糖尿病动物模型、大鼠创伤模型的制备、小动物活体成像以及斑马鱼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学生们都比较认同,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评分由2017年的78分上升到2018年的90分。

3.2《实验动物学》是1门多学科、多内容交叉融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内容范围极广[6]。特别是对一些已有部分操作基础的学生进行教学要有创新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在充分考虑授课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实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引入一些药理学的基本操作,制备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以及一些实验动物的新技术、新方法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自主设计动物实验,全方位地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加深对实验动物应用的认识,形成“基础+应用+前沿”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7~10]。

参考文献:

[1]王芳,张文慧.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与改进[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21(3):72-74.

[2]崔淑芳,江鹏亮,余琛琳,等.实验动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8):122-123.

[3]袁进,吴清洪,顾为望.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2):215-217.

[4]张爱华,曾文滔.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7,27(3):93-95.

[5]余琛琳,崔淑芳,汤球,等.《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32-735.

[6]刘建卫,章明星,潘建明,等.中医院校本科生阶段开设“实验动物学”选修课的探索[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8,28(11):123-125.

[7]周智君,俞远京,苏志杰.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课程学习与从业证书培训相结合[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6,26(7):90-92.

[8]肖春兰,盛雅洁,王禹斌,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9,39(6):496-498.

[9]师长宏,张海,张彩勤,等.基于从业人员培训的实验动物教学改革[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6,26(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