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动物实验研究范文

动物实验研究全文(5篇)

动物实验研究

第1篇:动物实验研究范文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行系统的安排,力争做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可靠的结论和信息。其目的在于确定某种处理是否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效应。在实验设计时应遵循惟一差异原则,即在进行两组比较时,两者之间仅有因处理因素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而其他实验条件相关的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等同。然而,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反应上表现出的差别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处理的结果。另有两种引起差别的可能性,即偏倚和偶然性。偏倚是指系统性差别,它不是因组间在处理上的不同所引起。生物医学实验中统计学设计和分析的目标就是消除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2]。

1.1实验的偏倚和控制

偏倚是在研究中从设计到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的各环节存在一些人为的、有系统倾向的非随机误差,它不是由于抽样造成的,而是某种偏性使得实验结果偏离它的真值。从所选择的生物医学问题到研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验的完成过程、实验的分析与解释,乃至实验结果的发表,均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偏倚[2]。这种偏倚常常表现为系统误差。偏倚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实验条件。常见的偏倚主要有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和混杂性偏倚。必须认识实验过程的偏倚,从实验设计起直到整个研究过程结束均要加以控制。正确的实验设计可控制选择性的偏倚,事前人为控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避免和减少观察性的偏倚。对于混杂性偏倚,可将重要的混杂因素在设计阶段进行分层随机设计,使混杂因素在组间分布均衡;在统计分析阶段将混杂因素作为分层因素或采用有协变量分析方法,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偏倚,方可减少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1.2减少偶然性的潜在影响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即使是在精心实施的研究中,接受同样处理的动物,其反应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适当的统计分析可使实验人员评估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即根本不存在处理效应的情况下观察到差异的概率。这种概率越小,实验者发现真实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更有把握地检测出真实效应,有必要减少偶然性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设计确保能在“噪声”之上识别真正的“信号”。

1.3实验设计的要素

要消除生物医学实验中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就应对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这三个实验设计要素,按照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项原则进行周到的设计与控制[3]。1.3.1实验对象实验中处理因素所作用的对象称为实验对象。不同性质的实验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实验对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对象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生物医学试验中考虑动物实验对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种属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的种属与品系时,尤其需要注意其背景反应的水平。为了将反应“信号”水平最大化,常常意味着应避免选择那些背景反应水平极低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但如果采用过度反应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也同样会出现问题。动物物种选择中的其他问题,无论是实际问题(寿命、体型、易得性、对动物学特征的了解情况)或是理论问题(生化、生理或解剖结构与人的相似性),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加以考虑和权衡。②动物的数量:虽然从统计设计角度考虑可得出某项实验所需的动物数(样本含量),但所得出的数值往往很大。因此,虽然样本含量估计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精度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但基于实验的可操作性及经济原则方面的考虑,应结合统计学的计算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医学研究经验予以确定。③动物的体重与年龄: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体重与年龄应尽可能相近;动物体重的标准差不应超出平均值的10%;啮齿类等小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周,大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个月。④动物的分层:为了准确检测一种处理因素引起的差别,各处理组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非处理因素方面应尽可能具有同质性。当存在动物亚系间的差别时,有两种方法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是在结果分析阶段将亚系作为一个“分层变量”处理,包括对两个亚系的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将结果综合,得出处理效应的总结论;二是将亚系作为实验设计的“区组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使对照组与处理组中每个亚系动物数量相等。除以上所讨论的“亚系”之外,其他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窝别、体重段等也可作为分层变量进行局部控制,并据此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1.3.2处理因素设计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处理因素和影响实验效应的非处理因素。研究者希望通过对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科学地考察其效应大小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或实验因素;研究者往往忽略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的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或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是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实验效应,因此如何控制和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正确显示处理的效应,是实验设计的基本任务。1.3.3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通过观察指标(统计学常将指标称为变量)来体现。如果指标选择不当,未能准确反映处理因素的作用,获得的研究结果就缺乏科学性,因此选择好观察指标是关系整个研究成败的重要环节。指标的观察应避免带有偏性或偏倚,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尿液pH试纸读数值)或主观指标(行为测量、病理观察),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4实验设计的原则

为了防止结果的偏倚,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最大化的表达,在进行生物医学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统计学设计的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生物医学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对等原则,即惟一差别原则,除处理因素外,对照组具备与实验组对等的非处理因素。在相互比较的各组间,除了给予的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方面应与实验组具有一致性,如相同的实验单位来源(动物种属、体重等)和相同的实验条件、操作方式和喂养环境等。②同步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设立之后,在整个研究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③专设原则,任何一个对照组都是为相应的实验组专门设立的。不得借用文献上的记载或以往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之对照。

1.5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如果需要在同一实验中同时评价几种不同的效应,实验者应该安排能区别各自效应差别的实验设计方法。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有以下几项。1.5.1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是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单因素有k个水平(k≥2)组的实验设计。即实验设计可设置一个对照或多个剂量组的实验方案。本设计保证每个实验动物都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实验人员主观倾向的影响。本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化两个原则,因此能使实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本一致,真实反映出实验的处理效应。1.5.2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简称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它将几个条件相同的受试者划分在同一个区组或配伍组,然后再按随机的原则,将同一配伍组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该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区组内的k个实验单位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更容易察觉处理间的差别。这种方法须特别注意的是要求区组内实验单位数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若有缺失值,统计分析将损失部分信息。1.5.3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从横行和直列两个方向进行双重局部控制,使得横行和直列两向皆成区组,是比随机区组设计多一个区组因素的设计。在拉丁方设计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成为一个完全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拉丁方设计中,实验处理数=横行区组数=直列区组数=实验处理的重复数。1.5.4析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又称全因子实验设计,属于多因素、多水平单效应的设计。它不仅可以检验每一因素各水平之间的效应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因素不同水平间的效应差受另一因素的影响,包括协同交互作用和拮抗交互作用。析因实验主要用于分析交互作用,当因素及水平数过多时,所需的实验对象数、处理组数和实验次数大幅度增加,故一般采用较简单的析因实验。含有较多因素和水平的实验一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5]。

2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描述统计学

2.1生物医学实验资料的类型

生物医学实验对实验对象(动物)进行干预后测定的观测指标通常有以下类型:①连续性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有数字大小和单位的数据,统计上称定量资料,如生理、生化指标,体重值,器官重量等。②分类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按某属性划分的定性类别,统计上称为定性资料,具体又可以分为二值资料、多值名义资料和多值有序资料。如某反应为出现或不出现,死亡或未死亡,有畸形或无畸形;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等。

2.2统计描述指标

描述性统计学(或归纳统计学)是对样本观察/测量数据频率分布的定量研究,描述性统计的目的在于:①对测量值或观察值进行归纳浓缩,用统计量、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表现;②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2.2.1资料的整理与探索对于某一测量指标,一般应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其分布类型。如果没有判断概率分布的理论基础,应重复以大样本测定,绘制样本的频数分布图(理论上样本量要大于100),并经统计学检验拟合其分布。2.2.2数据的描述统计量①连续性数据的频数分布:通过对样本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或做茎叶图,以确定资料分布的类型、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估计总体参数,也便于发现离群值。②中心位置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常用指标为算术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均数等。③离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常用指标为标准差和方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和离散系数等。④统计学图表:统计图包括连续性数据分布的直方图、茎叶图,表示数据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点杆图(做图时表示均数和标准差)和盒须图(做图时表示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描述构成比数据资料的百分条图、饼图,描述经时变化趋势的线图,以及预测和检验分布类型的概率-概率图(P-P图)等[6]。统计表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比较的优点。编制统计表时原则上应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避免层次过多或结构混乱。一般的统计表应为三线表,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统计表的标目应层次清楚,不宜过于复杂。

3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假设检验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情况是给予不同受试物后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说明受试物的作用。假设检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检验方法的选用依据

3.1.1资料的类型和变量的数目不同类型的资料(定量、定性)的组间比较应采用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单变量、多变量的统计检验方法也各不相同。3.1.2实验设计类型应该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以便得到处理组效应的真实结论。3.1.3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选用假设检验方法前,应了解所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否满足相应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要求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χ2检验要求样本含量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5。

3.2正态性检验及拟合优度检验

统计学假设检验须判定样本的频数分布是否符合某一理论分布,如符合要求就可按此理论分布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态分布可采用正态性检验,其他分布可用拟合优度检验。通常可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参数符合何种理论分布。

3.3方差齐性检验

连续性数据未达到参数法统计分析前提的第二种原因即为方差不齐。一般而言,数值愈大,其固有的变异性也愈大。例如,若某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100,其数值范围可能为80~120;而另一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300,其数值范围可能会扩大至240~360。解决方差不齐的措施是进行数据转换。若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成正比,在统计分析前宜将数据转换为对数值之后再进行分析,据此,不仅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同时还可确保其更符合正态分布。若数据变异度增加幅度与平均值的关系不太明显,采用平方根转换则更易使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某些数据经对数或平方根转换后可能仍存在方差不齐,此时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3.4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检验假设选择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应事先根据专业知识做出选择。一般而言,若研究目的仅须了解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实验者无法预测组间变化的方向以及实验者希望获得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应采用双侧检验。若事先可预测组间差异的变化方向,实验者仅对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感兴趣,实验者仅希望了解与对照组差异或正或负一个方向,则应采用单侧检验。此外,剂量设计预试验中应采用双侧检验,正式试验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可采用单侧检验。

3.5多重比较及多重性问题

生物医学实验经常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做多个变量的比较。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实验效应,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然性而有一个或多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出现显著性差别。除了上述均数多重比较导致Ⅰ类错误概率增加的多重性问题之外,其他的多重性问题还包括多次的中期分析、关注多个结局、亚组间的多重比较。处理多重性问题的原则包括:①预先计划进行多重比较;②限制比较的次数;③多重比较时采用更严格的界值标准;④多重比较具有生物学方面的依据。

3.6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的独立性

许多统计检验方法要求比较的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相互独立,如二项分布的率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但是,有的生物医学实验中观察单位并不独立。例如,生殖和发育研究中就存在窝效应:由于遗传因素、宫内的发育环境和药物的代谢环境相似,与异窝胎仔相比,同窝胎仔之间对毒性效应的反应概率趋于系统,即同窝内数据为聚集性数据,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非独立数据。在统计学分析时,忽略数据的窝内相关性具有潜在的风险;因同窝母鼠所产k个胎仔的观察值存在共性,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及k个独立的来自不同母鼠所产胎仔所提供的信息;窝内相关性愈大,其信息量愈少。聚集性数据的均数标准误小于独立的数据,因此,若基于观察值独立的统计分析方法,就会增加犯Ⅰ类错误的概率,即假阳性的风险增加,降低实验的有效性。

3.7历史对照数据的应用

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单项研究可能提示处理可影响肿瘤发生率,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想到的分析办法之一是将处理组的数据与来自其他研究的对照组动物相比较。虽然历史对照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强调的是,众多原因可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变异度大于研究之内的变异度。动物来源、饲料及饲养条件,研究期限,研究中的动物死亡率、读片的病理学家等均可能影响最终的肿瘤发生率。故此,忽视这些差异,将处理组的肿瘤发生率与合并的对照组发生率相比较,可能得出严重错误的结果,并进而明显夸大统计显著性水平。Tarone[4]曾对历史对照组的比率数据分析进行过综述。

3.8假设检验的局限性

第2篇:动物实验研究范文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时代;末端服务;共享能力

一、移动电子时代末端物流服务共享产生因素

1.共享经济的热潮共享经济从住宿、交通、教育以及生活服务等领域向制造、流通与物流领域蔓延,呈现出行业资源跨界共享,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如何提高现有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和优化配置。因此,物流行业出现共享物流模式。2.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与标准化是实现共享物流的关键。3.物流企业发展趋势所驱我国末端物流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在零售业的大促时,并且末端物流成本占了物流行业总成本的很大比重。只有共享互联才能解决物流的末端难题。4.市场与消费者的强烈需求中国已经快速成长为世界快递第一大国,截止2016年全国快递量已经达到了313亿件,约占全球快递量的一半,预计未来5—10年有望达到1000亿件。加之“懒人经济”的盛行,“懒人”对到家服务将其解救的意愿强烈,并且对快递员派件时家中无人的时差问题和快递员单日派件数量有限、妥投率低的时效问题等不满加剧。正是在我国快递市场的激增和消费者习惯“偷懒”的作用下,迫使传统物流企业寻找解决之道,从而催生了物流行业对末端物流模式的创新。

二、移动电子时代末端物流服务共享类型

1.按照我国社会区域由于我国经济、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存在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作成本的差异,在推动解决资源共享和物流服务模式方面也存在着区别,因此,以我国社会区域为标准划分为城市末端物流和农村末端物流。(1)城市末端物流。在国家层面,开展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与共同配送试点;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也根据实际情况推动末端物流发展,推出第三方共同配送等共享创新模式。(2)农村末端物流。在企业层面,电商巨头施展浑身解数“渠道下沉”,一些创业公司通过平台整合,送“最后一公里”,拉“最初一公里”。2.按照末端物流资源末端物流面临着时差、时效问题以及人力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要改善这一现象,就必须要提升现有物流资源利用率和优化配置,因此,以末端物流资源为标准划分为网点资源共享(社区O2O)和人力资源共享(专注于众包模式的同城配送O2O)以及末端物流资源综合共享。(1)网点资源共享。社区O2O模式针对人群较为集中的社区、高校等团体,主要通过建立第三方代收平台、第三方以及投放智能快递柜的方式。典型企业如菜鸟驿站、熊猫快收等平台。智能快递柜是企业在地铁、公交枢纽站、社区、高校等人流量大的区域设立快件取货箱柜,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物联网技术对快件的识别、暂存及管理,客户经过该地点时可凭验证码在货柜中提取货物。典型企业有丰巢、速递易、格格货栈等。这类模式提供很大便捷性,而且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有助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等。(2)人力资源共享。专注于众包模式的O2O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式配送模式,利用社会闲置人力资源,就是将原来由专职快递员所做的任务,以自愿、有偿的方式,通过网络外包给非特定的群体,让其在空闲时间可以抢单、取货、送货。典型的物流企业有人人快递、达达、京东众包、闪送、E快送等,还有跨界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如滴滴推出“滴滴快递”、嘀嗒推出的“物急送”。这类模式有效地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效率,缩短配送时间,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但是也存在着用户货品的安全性无法保证,配送的专业性不够,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没有有效的法律监管体制。(3)末端物流资源综合共享。指既有自建平台,智能快递柜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解决方式。3.按照配送商品的品类按配送商品类划分,如海尔日日顺物流就是专注于大件商品的即需即送、送装一体以及售后的服务;挑食外卖,不做及时配送,主做火锅外卖;榕金集团,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集成冷链最后一公里等。综合型是配送商品种类繁多,涉及多种行业,如美团众包已向全品类拓展,除了餐饮外卖、超市货品、生鲜果蔬、甜点饮品、鲜花等,“跑腿代购”功能也补全了对小吃、烟酒、咖啡、日用品的个性化用品的配送。

三、移动电子时代末端物流服务共享特点

1.成本少、时效高、社会效益良好末端物流共享能够提供附近的消费者进行上门取货和送货到家的门到门服务,减少了“二次配送”,并且原本雇佣的快递员变成了“自由快递员”,通过弹性的人力分配改变了快递员独立承担配送的传统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末端物流共享为公众提供了自由、有偿的工作机会。2.末端物流形式多样,消费者选择自由从社区便利店到智能快递柜、“自由快递员”,从电商快递到生鲜果蔬,甚至文件、缴费等日常服务,末端物流共享为消费者提供了全品类的商品,也逐步覆盖各个领域。末端物流共享不仅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在服务时间上弹性也更大。3.信用体系不完善,安全监管成为痛点尽管末端物流共享的发展总体上向好,但也存在着突出的短板。首先,社会闲置资源存在安全隐患,因为自由快递员的资质不齐,从业资格考核太敷衍,而且管理无法统一,企业信息体系不完善;其次,信息分享过程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从而侵犯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最后,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安全等问题,由于法律领域的空白,得不到有效监督管理。

四、总结与展望

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末端服务共享能力———末端物流作为众多行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随着技术的发展,末端物流将迎来更好的时代。本文研究通过对国内企业成熟模式的研究,结合共享经济、物流的特征,按照我国社会区域、末端物流资源、配送商品的品类三个标准对末端物流进行了划分。但在实际情况下,企业常常为了扩展自身业务和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以适应市场,处于标准划分的交叉领域。虽然末端物流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加强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共享经济也将“根治”在物流领域最痛的末端配送,实现物流末端配送、消费体验需求满足及其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末端服务共享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继祥.共享物流:中国仓储与配送创新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6(7):53-56.

[2]杨萌柯,周晓光.“互联网+”背景下快递末端协同配送模式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5-50.

[3]吴竞鸿,吕能芳.基于众包的快递企业末端配送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69-73.

第3篇:动物实验研究范文

【关键词】数字合成实物拍摄动画技术艺术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动画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人们对动画艺术创作的审美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实物拍摄与动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技术思维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动画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对今后我国动画艺术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物拍摄与动画技术结合的基本内容

(一)实物拍摄与动画技术的特点

在人们日常所观看的动画电影中,逐格动画、木偶动画、剪纸动画、二维手绘动画以及三维CG动画等都是动画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其创意理念以及材料种类较多,动画形象让人目不暇接。不难看出,实拍动画不论在创作效果还是艺术理念上都突出一种前卫的新颖的形象。可以对那些常见的动画制作材料进行实拍,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动画片中的场景、角色、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制作风格等都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艺术形式的转换,带给人们一种新颖且又熟悉的视觉感受,可以很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这也是实拍动画所表现出的强大实验性特征。实景拍摄较为复杂,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场景进行应用,难以把握。灵感通常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应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细节,再进行拓展创新,使之成为一个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动画艺术。动画作品远没有想象中的复杂,一个人、一台数码相机以及一台电脑即可完成最简单的动画作品。要想寻找到实拍动画技术的内在特征,就应对拍摄过程中的空间透视关系、前景与背景的比例处理以及镜头移动过程中不同角色的移动而产生的空间变化加以注意。实拍动画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人们的视觉感官带来一种新奇感受,还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实拍的动画影片通过独到的手法,区别以往的动画形式,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受。在未来,动画电影与实拍技术的结合,能够促进我国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实拍技术与动画影片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制作也在不断创新。在实景拍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传统的动画作品多采用实景拍摄,其目的是为了将场景更加真实地展现,经常是剧组跑遍全国到处取景,这种方式虽然可以给人以真实的体验,但拍摄过程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还有一些动画制作,由于需要展现大量的技术特效,抠图无实物拍摄的现象数不胜数,虽然作品有一定的视觉冲击,但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无法感受影片所表达的情感,这也是我国当下影视行业发展的弊端。实拍技术与动画电影相结合的方式将人们的观影方式不断向前推进。立体电影可以极大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使人们感受到高科技所带来的动画场景的同时,也享受到立体电影所带来的美好体验,这体现出时代的发展需要,促进了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二者的结合,既保留了原有的美学元素,又研发了全新的动画美学因素,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电影审美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智能化发展和推进,立体动画电影开启崭新的篇章,正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展现形式逐渐被世人所观看、所感知。

二、动画艺术在创作形式上的创新

动画创意的革新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水平。动画艺术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影视制作,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画艺术作品可以表达出设计者的审美以及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动画艺术创作需要不断融入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思想创意。此外,动画艺术创作虽然是一种视觉审美体验,但也要在华丽的包装下对其内在进行充实,使其成为一个外表光鲜且内心丰富的作品。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应不断对动画艺术创作方式进行革新,使其更富有创意,这也对我国动画事业的长久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要想赋予动画艺术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就应将作品的核心进行充分的展现。每个作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而这些背景的灵感都来源于作者的实际生活,因此只有将它们进行整合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当然,创作者也要不断超越自身思考方式,明确动画艺术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我国动画艺术作品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方向[1]。创作者应对动画艺术的创作策略进行创新,将动画内容通过虚拟的数字符号进行展示。创作者进行动画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利用手写板或软件生成动画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当下的动画创作多通过电脑技术生成,其中三维动画制作不仅可以呈现出逼真的动画形象,还能够对一些复杂的场景进行展示,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还应不断地对动画艺术的表现手法、镜头语言的变化做出改变。动画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在创作的过程中应与所表达的主题相统一,将观众带入到动画中。每个镜头都有其特定的语言,这些镜头语言应通过镜头的角度、灯光、机位、色彩等进行展现。创作者从动画艺术着手,对镜头语言的运用进行创新,可赋予观众强烈的视觉效果[2]。

三、实景拍摄结合动画产生新的表现形式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技术看似虚无缥缈,其实在影视行业中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影电视的制作过程中,通过与非线性编辑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将艺术效果进行充分的展示。即便是虚拟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在影视作品中得以展现。任何创作背景都离不开现实感悟,因此,不论是角色的设计还是场景的布置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现,而将实拍技术与动画影片相结合,可以将作者内心所表达的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产生共鸣,观众所感即是作者所想,如此才是影片的成功关键[3]。

(二)电脑数字合成技术

素材是实现各种技术手段的重要前提,素材越多,向人们展现出的内容也就越丰富。通过电脑软件将多种素材进行处理,使其在统一的画面中进行展现,这种技术手段被称为数字合成技术。电脑数字合成技术与传统的合成技术有着很大的差别,电脑数字合成技术是在计算机的支持基础上展开编辑工作,利用计算机图像学原理实现对海量素材的整理,简化了素材整理工作的难度,其艺术效果得以展示。一些大制作的影视作品都采用了电脑数字合成技术,因其强大的表现力和高效的工作方式在业界得到广泛的认可[4]。

(三)动画制作

所谓动画,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动的画面”,其将视觉暂停原理展现得惟妙惟肖。随着社会的发展,实拍技术与动画影片结合逐渐改变了动画只为儿童服务的观念,吸引着不同年龄的人群,其独特的展现形式让人们对动画的印象发生改变,并渐渐享受动画所带来的乐趣。数字技术将传统动画角色与真人结合起来,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增添了动画的乐趣,使画面产生了三维空间感[5]。

四、动画创作中实物拍摄与动画技术的结合

(一)数字虚拟与实拍制作技术

数字虚拟世界就好比人们的想象力,新奇有趣且浩瀚无边,为人们的创作带来无限的可能,将镜像内部的潜在能量进行深入的挖掘,留下那些真实的、令人感动的画面,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炫耀技术的表现形式,而是通过技术让人们感受感官审美体验[6]。

(二)动画与实拍画面色彩色调结合

色彩的张力感与视觉冲击有着直接联系。色彩的张力感越强,人们所感受到的视觉冲击就越强烈,其产生的效果也就越突出。艺术动画影片的色调调整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内容,整体色调的控制与色调的色相、纯度、明度以及面积有直接联系,并且与观众群体的审美经验有关,这就需要更好地去把握观众的审美特点[7]。

(三)实景拍摄与动画技术结合

在艺术动画创作中,场景的展现与人们的内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或扣人心弦,或让人屏息凝视,或使人眼前一亮。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应将人们的感观放在首要位置,要想实现这一感受就应借助灯光、场景、色彩以及气氛的配合,通过环境的烘托来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二维动画技术可以将人物造型、动作造型与拍摄场景进行结合,使画面线条更加流畅、自然,而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场景与任务进行完美的融合,以此实现实拍技术与动画影片相结合的视觉效果[8]。

结语

第4篇:动物实验研究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实践应用;效果;方式

一、前言

物联网本身具有着较为明显的移动性和广泛性,随着当前WiFi的持续覆盖率不断上升,4G网络的不断普及,为现代通信技术取得了极强的发展成果。移动通信技术对于当前物联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能够为不断推动物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前提环境。

二、物联网的基本情况

针对于物联网,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内涵理解,对于我国来说,如果从字面上面理解的话,主要是指物品之间的关物联网联性。然而,针对物联网的深层含义进行解析的话,就能够发现,其主要是指,在感知手段的作用下,针对实物物体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感知,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促进物体和物体之间实现良好的联系,从而实现物体信息远距离的传输,进而针对实物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自我智能化管理、监控的网络。物联网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水平较高,能够积极开展相应的信息处理工作,针对不同实物之间的信息进行关联性处理,其构成部分较为集中,主要是信息传输网络部分、信息感知和控制部分以及信息应用方面。物联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广泛性的连接各个对象,能够促进实物和实物、实物和人之间的信息连接。同时,物联网的使用,对于信息的安全性要求在不断提升,信息传输以及共享,是物联网运行过程中的重大优势,相应的需要有良好的信息保障机制作为支撑。

三、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有效应用

3.1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情况

移动通信技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取得了良好的进步成果,现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是4G移动通信技术,该项技术将3G和WLAN方面的技术进行有效集合,能积极传输高质量的视频图像,上传和下载的速度都是十分之快,同时还能够提供出大量数据、语音以及视频方面的服务,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着更快的通信速度,通信方式也更加灵活,同时智能性更高、兼容性更平滑[1]。

3.2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有效应用

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积极使用移动通信技术,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能够在物联网中发挥作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形式较多,主要是集中在了通信传输网络、移动通信中断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平台方面。第一,移动通信终端,是物联网信息接入中的重要终端设备,能够跟随着网络信息节点的移动而发生移动,这期间的信息节点以及网络通信并不会受到地点和时间方面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加直接有效的作用。第二,移动通信网络信息管理平台,能够针对网络设备、系统运行以及具体的用户业务等方面情况进行良好的、有效的维护和管理,这样能够提升网络系统本身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更加增强物联网系统的运行效果[2]。

3.3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将移动通信技术积极应用在物联网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和优势,促进物联网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传输顺利进行,增强信息共享效果,便于物流行业的良好发展。现阶段,移动通信技术的覆盖效果,受到空间和时间限制方面越来越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联网传输功能的效果也逐渐明显[3]。通过物联网能让人们更加全面、智能化的了解到实物世界的相关内容。在未来的发展时,想要积极提升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效果,就需要积极开展融合贯通工作,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和应用特点。移动运营商需要不断秉持着良好的创新精神,积极研究和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积极建立起相应的感知网络解决方案和信息管理平台,为客户积极开展相应的信息管理和处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将移动通信技术作为基础性的技术手段,将能够更好的激发物联网的发展前景,更好的适应时展的变化情况[4]。

结束语:

移动通信技术,有效结合了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在当前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将其积极应用在物联网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将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有效应用,适应了当前社会的发展态势,是信息创新技术的有效体现,能够更好的促进实物信息共享,满足人们对于物联网的相关需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将移动通信技术积极应用在物联网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保持着良好的创新力,不断发挥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才能够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华,楼惠群.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通信,2011,38(1):38-40.

[2]周皓.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0):102-103.

[3]徐劼.物联网中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18(10):53-53.

第5篇:动物实验研究范文

1.1知识目标

(1)了解公母畜生理结构及发情生理,掌握其发情鉴定与输精方法;

(2)掌握公畜采精方法及精液品质检查、稀释和保存方法;

(3)了解母畜妊娠诊断的方法;

(4)掌握母畜分娩与接产及难产救助;

(5)了解家畜各繁殖力指标及衡量办法。

(6)掌握种畜的选留与改良方法;

1.2能力目标

(1)根据母畜发情表现正确判断适时输精时间;

(2)正确采集精液并进行精液品质评判、合理处理精液(稀释与保存),熟练进行输精操作;

(3)正确进行母畜妊娠诊断;

(4)根据母畜分娩情况进行接产及难产救助处理;

(5)正确统计家畜繁殖力指标;

(6)合理选留与改良种畜禽。

1.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处理和分析问题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爱岗敬业、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

2课程实施和建议

2.1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2.1.1教学重点

(1)母畜发情鉴定与输精方法;

(2)公畜采精方法及精液品质检查、稀释和保存方法;

(3)母畜妊娠诊断的方法;

(4)种畜的选留与改良方法;

2.1.2教学难点

(1)母畜发情生理;

(2)精液品质检查及适时输精;

(3)母畜妊娠诊断的方法;

(4)母畜分娩时难产救助;

(5)种畜的选留与改良方法;

2.1.3解决方法解决方法是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片、视频)、实训操作、增加动手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的后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主要通过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的任务,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放映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或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关于事物及其现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并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形成深刻的、正确的概念。整个教学贯彻“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教学评价

2.3.1学生成绩考核改革由原单一考试方式,采用笔试、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课程考核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平时表现三个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分段考和期考。技能考核是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性技能考核。平时表现包括平时测验、提问、课堂练习、学习纪律、技能抽查、技能考核。

2.3.2构建多元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改变由学校单一考试评价的模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学生评价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系。在校期间学习学生,学期结束时,由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方综合评价。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时,由学生自己、企业员工或企业主管、指导老师三方根据评价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2.4课程实施建议

2.4.1教学环境与设备条件建设要求具有良好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有专业技能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和生产实训基地。保证“课堂一养殖场”、“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教学开出率为100%;“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而实现本课程的所有教学任务以现场技能实训完成,从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