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动物科学常识范文

动物科学常识全文(5篇)

动物科学常识

第1篇:动物科学常识范文

1、“重保护轻教育”的问题普遍存在

案例:笔者所在市某小学一年级学生患有轻微先天性心脏病,入校时班主任曾经询问孩子体质情况,由于上述原因,家长并未告诉实情。结果在一次体育课上,孩子奔跑两圈后猝然倒地,经抢救无效身亡,给家庭留下血淋淋的悲剧。分析:在每一名学生进班前,家长需如实将学生特异体质如过敏史、健康异常、家庭疾病遗传基因和先天疾病病史等情况告诉老师,便于学校教师针对个体,因人施教,也避免学生过度运动出现身体不适。但少数家长思想上有顾虑,担心学校不接收或者师生歧视,故意隐瞒事实,造成学校不知情现象,留下安全后患。

2、对学校的安全管理不知情,了解甚少,未能形成合力

案例:本校要求在上课途中学生因病家长接其离校,家长在门卫处必须出具班主任填写的统一印制的《证明条》。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生病心急,不按规定交验,与门卫发生争执,给孩子也带来负面影响。分析:多数家长对学生入校后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成绩关注较多,对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重视不足;对学校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关注的多,对安全管理、安全措施、规章制度不知情、了解少。

3、家长自身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欠缺

案例:家长带孩子乘坐公交时前拥后挤,抢占座位。更有甚者家长自己带头做违法的事,如酒后驾车、横穿马路、闯红灯、翻越栅栏等。分析:老师应该直指家长在家庭安全教育上的误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从安全教育的源头上进行防范。

二、学习知识,教会方法

由于文化程度、家庭因素、社会环境、职业背景等诸多原因,家长对家庭安全教育涉及内容不能系统全面的熟悉了解。因此,本校汇总6-12岁小学生在校外所有需要家长教育的知识,运用PPT课件讲解,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文字,通俗易懂的“转达”给家长。

1、日常生活中安全常识教育

包括交通安全常识、游泳安全常识、用电用气安全常识、预防火灾常识、上网安全知识、日常起居的自我防护及受伤后的应急处理。一是向孩子传授烧伤、烫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二是被昆虫或者其它如猫狗等动物咬伤抓伤后的应急处理,三是其他情况下紧急处理和自我保护。

2、突发事件中的逃生技能训练

一是火灾中的逃生常识:主要向火灾传授火灾中的呼救技巧、逃离火灾现场的常识、遇到室外火灾时的应对措施。二是地震中的求生技巧:如将书包放在头上、靠墙根蹲下、迅速到平地上等。三是遇到龙卷风、泥石流、沙尘暴的时候的自救方法:室内的人立即关门窗、野外的要在高处的被风处趴下等。

3、珍惜生命,自护自卫

一要了解自己身体出现的特殊情况,不逞能,不做超越自己体能范围之外的事情;二要有防人之心,三要刚柔并济,机智应对,四要救人而不舍己,五要适当收敛光彩,不要炫耀自己。

三、掌握方法,科学施教

第2篇:动物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幼儿教育;美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母亲就明白了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做出了世人传唱的事件:为了把孟子培养成为人才,孟母不辞千辛万苦三次搬家,最后把家搬到礼贤之士都在施礼的孔庙旁边,把孟子培养成了一名大学者。这一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包括广义的校园文化和狭义的校园文化两种。广义上的校园文化由外在可视的物质文化和内在的隐含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两部分组成;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那些可视的外化校园硬件设施、一草一木、石碑、壁画等物质文化。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心理、生理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的感触很是敏感与好奇,此阶段的校园文化对幼儿教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与中小学、大学的校园文化相比,作用更为突出。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校园文化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对事物的认识

4~6岁是孩子的语言、智力、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这些方面的发展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无法分开。所以,幼儿园阶段,应特别注重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的建设,以让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个初步印象。比如在校园墙壁上描绘出色彩鲜艳的动植物,在楼道两旁悬挂图文并茂的图画,包括传统节日的文化图、国学经典中的精髓礼仪文明、做人的诚信、智慧等内容,还有民间剪纸图案:民族风情、梅兰竹菊、国粹京剧脸谱、皮影艺术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把一些生活常识:交通指示灯、火警号码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孩子在有意无意的观察、活动、嬉戏中了解一些常见的事物与生活中的常识。江苏一所幼儿园的墙壁设计就非常有趣。一楼是“动物乐园”,墙壁上一分为二,一半画上家禽、野兽等二十多种动物,且每个动物的旁边附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另一半则写着“我和动物是好朋友”这样的字样。孩子在课余时间、活动时间常常去和墙上的小动物进行对话,有的小朋友竟然和他喜欢的动物做起了游戏。这种设计既让孩子认识了动物,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还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真可谓一举三得呀。二楼的墙壁上则画着他们这座城市的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电影院、医院、公园的内的亭台楼阁等内容,这样的设计会让孩子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环境,等他们真的到了电影院他们会对这一环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校园文化浸润了教师的智慧与良苦用心,能让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获取生活养料。

二、对颜色的感触

心理学家说过:“颜色是情感的语言。”幼儿对色彩的喜欢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同时色彩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色彩虽无好坏之分,但环境中适宜的色彩搭配能使人感到温馨、舒适,不适宜的色彩搭配则如同噪音,令人烦躁不安、心情压抑。在上幼儿园之前,孩子大都喜欢大红大紫的颜色,对艳丽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可是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即三四岁的时候,他们对于颜色的兴趣发生转移,会更加喜欢各种明快但柔和的颜色,在那种氛围中他们的心情似乎更加愉悦,性格更加开朗。所以,幼儿园的教室墙上往往描绘着黄绿搭配的“心情书”“成长树”“美丽的花园”等图案,幼儿看到这些画面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睁大眼睛,嘴角挂满笑容,痴痴地望许久。实践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颜色会有更加明细的认识,赤、橙、黄、绿、青、蓝、紫对他们来说渐渐地明晰了起来。

三、对规则的遵守

校园文化既有硬件设施建设,也有内在的软件建设。人文环境、制度建设等是校园文化的软文化。先来看人文环境的影响。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记者采访他时,问到:“你在哪个学段学到的知识是最多的?”他回答说:“我在幼儿园学的知识最多,在那里我学会了饭前洗手,学会了说‘谢谢、对不起’,学会了双手给长辈递物。”由此可见,人文环境对一个人的终身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幼儿园教育中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做饭的师傅、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应和谐相处,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再来看制度建设。在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从小就向孩子灌输规则的重要性,让他们做一个守时、守制度的人。另外,还要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品德。提及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常常会忽视活动文化这种软文化。其实,幼儿园中常常会搞许多活动,如亲子活动、体育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对家人、教师的尊重、感恩之心,对伙伴的关爱、关心等优良品质。有人说:“未来社会的人才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这种情商,既包括对规则的遵守,也包括灵活的人际关系。学校的各种活动正是孩子情商和品质培养的重要平台。

四、对智力发展的刺激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从出生到4岁能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7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这就说明孩子的智力有将近一半是在幼儿园阶段获得的。可见,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对孩子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硬文化、软文化都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到刺激与促进作用,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对所有的事物都比较敏感,对周围的环境、人物、事件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校园文化会对孩子在感官上起到冲击作用,进而刺激智力的发展。总之,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优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开展好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薛桂华.浅谈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幼儿园每日活动之中[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175.

第3篇:动物科学常识范文

比如,在进行“鼠宝宝找朋友”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言游戏教学。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出示PPT课件,为幼儿的语言认知创设情境。课件生动形象、直观趣味地展示了幼儿喜爱的各种小动物,如小鸭子、小花猫、小青蛙等。在出现这些动物时,课件自动播放它们的叫声,增强了幼儿的听课效果。很多幼儿情不自禁地想模仿这些小动物们走路的姿态以及它们的叫声。于是,教师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动作、语言的模仿训练。通过课件的刺激,幼儿很快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名称,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在语言描述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启发幼儿在进行动作和语言的体验过程中,注意理解、体会“跑、跳、爬、跪”等动词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的动作模拟为幼儿创设动作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鼠宝宝的朋友。是那个会跑但不会跳的小鸭子?还是那个会跳但不会跑的小青蛙?通过动作语言使鼠宝宝找到了自己的小朋友。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了幼儿对小鸭子、小青蛙、小花猫、鼠宝宝等动物行为特征的认识。课件的使用为幼儿搭建了通向语言运用的桥梁,促进了幼儿语言认知能力的形成。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落实幼儿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改革必须深入实施实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幼儿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参与到语言知识的教学中,通过语言活动让幼儿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实现教学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的目的。”我们知道,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很直观的,对动态的信息接收很快。因此,我们幼儿语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言教学环节,让幼儿成为语言活动的主人。通过动态的信息展示和幼儿的直接参与,培养幼儿的语言认知技能,灵活幼儿的语言思维,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幼儿在语言活动的实践中进行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达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进行生活主题“认识十二生肖”的教学时,由于教材上的图片较小,并且教材呈现的都是静态的图片,这些知识对幼儿的刺激不够敏感,很难使幼儿正确、全面地描述出十二生肖的顺序,很难理解十二年一个轮回的概念。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点击白板上相应的动物名称,白板上立即出现相应的动物,并配以“我是……”的语言提示,让幼儿跟着课件中每种动物的介绍进行跟读训练。当每种动物都出现完之后,教师利用一个大的板面进行总结,伴着动感的乐符,出现字幕:“老鼠前面走,跟着老黄牛,老虎一声吼……公鸡喊加油,黄狗半夜守门口,肥猪天天睡不够。”幼儿在课件的刺激下,主动进行了十二生肖的语言描述。通过几次训练,很多幼儿掌握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及十二年一个轮回的概念。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语言教学,使幼儿深刻感知了每一年一种属相,十二年一个轮回的规律,并提高了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生活常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想象的空间

第4篇:动物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1现有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困惑

1.1教学培养存在偏移现象

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数量偏移,生源质量下降。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生源仍然短缺,完善教育方式的投入相对不足,教学培养质量下降,微生物学领域科研人才全面素养较低。课程设置偏移。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在高校学习了较多医学相关知识,由于医学研究生专业划分较细,单科性与行业性明显,导致他们接受较多的是微生物学专业技能学习与培训,对专业之外的领域知之甚少,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较少甚至取消。培养目标偏移,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人文和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2教学培养中科学素养培养不足

教学方式明显本科化的趋势,严重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设置等多方面的原因,研究生教学大都以任课教师大班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必要的课堂讨论和实验环节,不利于研究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涉及内容范围较窄,主要包括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然而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涉及的内容范围都较窄,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不能在专业基础上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研究视野狭窄,适应能力较差,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缺失

科研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微生物学是在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以及信息科学相互渗透融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对环境影响的正面教育作用减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价值观的扭曲和信仰的缺失,对医学研究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削弱了其对真善美的追求,造成人格缺陷,出现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坚定、处事不理智、目光短浅、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历史使命感,甚至诚信的缺失。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5]。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两个方面,前者是依靠个人内化的道德力量实现,后者是通过个人遵循外化的行为规范来实现,两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虽然培养中也意识到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既没有相关的课程、教材,也没有专业的师资;教育形式单一、僵化、流于形式;教育与科研训练相脱节等。偶尔也开展一些理论的宣讲,但仅仅只是传授理论,没有案例的分析和具体实践的引导,加之学术训练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研究生的知行脱节。

2完善研究生全面培育模式的做法

为加强培育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2.1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培养兴趣,加强科学和人文素养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微生物学的科学研究工作量大、周期长,没有兴趣支持就很难坚持下去。此外,微生物学是一个涉及大量实验的学科,决定了从事这门科学的研究就必须学会更多的实验技能和具备良好的实验思维,没有兴趣的支撑,这一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培养优秀的微生物领域的研究人才,必须先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在课程安排上,在专业课设置的同时,针对近年流感等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的流行状况,增加微生物学前沿进展、科技成果和人文常识等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对微生物学研究和人文知识的兴趣。同时,作为教师,培养研究生的兴趣因人而异,多方面地引导学生,例如,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进行解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查阅文献、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发现学生兴趣点,有针对性进行后续的科学研究培养。有了好的开始,接下来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了[6]。通过改变微生物学研究生知识单一,加强学生基本的人文常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仅利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同时能够开阔科研视野,更多的在不同学科交叉边缘去寻找问题,解决科研问题。

2.2改进培养方法,创新精神体现科研人员的重要品质

创新精神是科研的灵魂,没有创新,一切的科研都是空谈[7]。对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创新精神不仅是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更有助于提高其科研能力,进而不断推动其研究事业的进步。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必须要有在科研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现这一切,就必须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克服对权威的过度迷信[8]。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学习模仿、简单继承”为主的学习方式和笔试为主的考核形式,应该开展以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多种教法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以提出问题、自学、讨论教学、查阅资料、总结的教学模式,增加学习交流平台,拓宽知识面不只局限于自己专业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从发现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9-10]。另一方面,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也不可取。实验课中增加实验课时、设计性实验项目和实验技术的培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与研究实践,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而且从综合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11-12]。除此之外,在研究生的教育中,为了收获更好的效果,可以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导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导师更多地承担着引导的作用,不过早地否定学生,又及时纠正错误,注意在微观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展现自己,锻炼其科学逻辑思维和独立科研的能力[13-14]。只有加强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提高科学素养,才能为微生物学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好的人才。

2.3深入实践,注重团队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目标

学科发展分化出大量的新兴学科,更趋向于大交叉和大融合,微生物学专业的科学研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多为大量的综合性课题。团队合作精神是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发挥团队协同作用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价值取向更注重个人奋斗,团队协作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从小在学校接受的团队合作方面训练较少,缺少报告演讲、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中交流思想的机会,学生口头表达、人际沟通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较差[15]。在课堂教学和自学中可尝试采用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团队学习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RegRevans提出,导师在专业知识讲授中,引入“木桶理论”、“狼性文化”等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在培养过程中将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与研究课题组组成学习和研究团队,通过周例会研究生微生物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文献抄读、研究结果汇报等形式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促使研究生思考问题更加全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其团队内部合作精神和团队间交流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报道知识更新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而20世纪末则为3~4年,自保罗•朗格朗(PaulLengrand)和埃德加•富尔(EdgarFaure)提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以来,研究生无疑是引领学习型社会形成的中坚力量。医学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更新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认知,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研究生的学习体现在知识积累、素养提升、学会科研、耐得寂寞,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仅是基础医学研究生论文写作及科学研究生涯的必备条件,同时促进素养能力提高,使学生对知识的筛选更加具有学术性,对生活和世界理智审视与哲学思考。科研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科研和耐得寂寞是科研活动的最佳条件。在研究生的教育中不仅强化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研究生学习的意义。

2.4开设伦理学,强化人文伦理教育,健全研究生人格

健全的人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对于一个医学研究者来说,这更是必不可少的。伦理学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直接有效的途径,伦理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然而在医学特别是微生物学领域里,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课题。实验动物是微生物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对动物的尊重意味着对人类的尊重,然而目前我国的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实验动物伦理学教育并不理想[16]。国外,实验动物伦理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多个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使用实验动物。我们应加强研究生的伦理学教育,特别是跟其微生物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动物伦理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动物实验伦理学观念,掌握和遵循科学研究中的“3R”原则:即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善待实验动物,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医学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导师应积极地引导研究生如何正确合理使用动物,尽可能地优化实验方案,能采用离体实验的不采用整体动物实验,能用低等动物的不采用高等动物进行实验,能少用动物就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数量。用最少的实验动物,得到更科学的实验数据,提高实验动物的使用效率。同时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避免一切的实验动物无价值死亡,如因为操作不当等非正常实验处死,更应重视实验动物疼痛和实验仁慈终点,合理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或镇痛剂等,减轻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安、不适和疼痛,让动物进行无痛苦的安乐死。这是一个人格健全,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学研究者应该必备的品质。通过生命伦理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科研素养,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2.5多方面培养,提高学术素养,加强诚信意识

诚信是学术的生命,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医学科学研究的后备军更应该具备诚实、信任、公平、尊敬、负责任的学术素养[17-18]。在一个研究团队中,学术诚信是科研团队培养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中科研态度不端正、学术浮躁等缺乏学术诚信的例子屡见不鲜,有研究调查46.9%研究生认为“将别人论文拼凑成自己的论文”“经常”或“时有”发生[19]。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是一个以实验为主的科研群体,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很多的时候会出现实验结果跟预期不一样,甚至出现无结果的情况,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良好的学术诚信,就会出现窃取别人的实验数据,甚至编造假实验数据的现象,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016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教育-预防-监督-惩治”的防御体系,强化学生的学术诚信。首先,研究生培养和课程讲授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树立学生实事求是,诚信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自律意识[20];同时提高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师德的道德情操、观念和品行,在科研过程中营造一个诚信的氛围,要把诚信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加强对研究生的实验数据、课题报告的监督,从开始的时候就杜绝一切的抄袭,作假行为,制定合理的考评制度,缓解学生的压力。对论文作弊行为零容忍,对于从事学术造假和抄袭,违反《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等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依规追究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3总结

第5篇:动物科学常识范文

学前儿童科学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应从早期开展进行,以适应和推动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全面贯彻《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纲要》。方针政策的实施,目前在城镇很容易普及。但在农村,特别是条件很差的区域,实施的难度相当大,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学前儿童失学。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误不能误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学前教育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少年能强起来吗?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农村儿童所占全国比例之大,而现有留守儿童在农村也是占很大的比例,这对我国“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将提出巨大的挑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是科学兴趣的培养,也是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促进农村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达到教育的目标,在农村实施科学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山区,在农村实施学前科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幼儿科学教育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比如,让幼儿感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体验雨天与晴天的天气现象的不同;碰触缤纷多彩的动植物世界等。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的眼界源源不断的得到开拓;使幼儿认知结构趋于丰富和完善;使他们的认识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不仅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引导幼儿经历科学发展的过程,即观察、分析、比较、分类、概括、实验等过程。在教师设计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学习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在广泛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为其思维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认识物体的弹性,幼儿是通过教师备好的材料(如皮球、弹性玩具、橡皮绳等)进行操作和探索,才发现其中的秘密。在认知了物体弹性后,教师启发幼儿思考生活中其他具有弹性的东西,幼儿会想到气球、妈妈的脸蛋、沙发、枕头等。此过程中,幼儿迅速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充分的思维联想。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也学习对物体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分类概念。例如,认识鸡、鸭、鹅之后,幼儿会通过他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功能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形成“家禽”的概念。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起,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不仅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经验,而且学习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农村,虽然自然物质资源很丰富,但缺乏大人的有意性指导,他们就会视而不见,当然就不会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就没有他们的探索欲望的培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的对周围的事物、环境漠然处之,显然就没有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科学教育在丰富幼儿科学知识各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科学教育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声音、色彩、以及事物相关的变化等,都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秘的好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对操作探索的满足感,对获得知识的成功感等。例如,在探索“磁铁的奥秘”时,如发给幼儿几块磁铁和各种各样的铁制品、塑料的制品、陶瓷制品,让他们自己摆弄,幼儿积极性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了,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铁制品能吸起来,不是铁制品就吸不起来,饱尝发现的快乐。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情绪情感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在活动中幼儿也会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一旦战胜了困难,获得了成功,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就会滋养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探索精神,并成为下一次探索的动力。另一方面,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助于消除幼儿的消极情感。如幼儿接触和认识大自然时,对大自然产生亲近感,对生物有仁爱之心,这种爱心便是长大后形成的道德感的必要基础。幼儿害怕某些动物和自然现象,其重要原因是由于缺少对这些动物和现象的认识。比如狮子、老虎等动物是孩子最害怕的,但在认识了动物世界后,幼儿懂得人类应该和动物和平相处,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农村,为了生活,青年夫妇大多数把小孩生下后就双双南下打工,把还嗷嗷待唷的幼儿放在家中,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一群隔代的老人,因为年老和知识缺乏的问题,不说情感方面的培养,就连最简单的成长培养教育都缺乏有意性。长此以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伴随他们的是将是心灵的枯竭,造成他们青春不应有的许多事件就此发生,这也是造成这群孩子犯罪率高的主要因素。在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可以限制这方面的不就有的事件发生。

(三)幼儿科学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直接影响其心理过程的发展,也影响着儿童个性的形成。许多科学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与教师、同伴的相互交往,协调人际关系,互相交流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在一次大班活动“神奇的力”中,教师分组向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引导幼儿玩这些玩具,有的人一个人玩,有的几个人一起玩,玩过后,自由交流自己的发现,幼儿之间形成和谐、友好、互相的关系,营造了一种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合作的学习气氛。幼儿与教师、同伴一起观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自己在园地种的小苗慢慢长大;一起操作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一起思考人们如何使自己凉快,怎样才能使物体移动等。这方面的事例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认知发展是社会性的前提,幼儿除了在其他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外,在科学教育中也学习了守规则、和谐、合作、相互依赖等概念。如不能拿别的小朋友的实验品,不妨碍别人的活动,更不能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爱惜玩具教具等。这些概念的获得有利于幼儿学习并逐渐形成社会性的行为方式———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利益。在农村,大多数小孩是老人在照顾,他们的成长过程属于无意性,陪伴他们的主要是老人、孩子和小动物,本来就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还能谈得上促进社会认知能力吗?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信心、创造性的发展

充分的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任何人都需要的良好品质,使人勇于步入现实世界,并怀着乐观的期望迎接生活。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来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在幼儿早期,对自己能力的良好感觉受成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内部感受。怀特曾说过:“无人能授予儿童有能力的体验,谁也不能给予别人有能力的感受。”教师所能做的,只是为幼儿变得有能力提供许多机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正是给予幼儿这样的机会,它允许幼儿自己决定使用什么方法,独立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去感知、操作和探索。一旦幼儿有所发现或成功地解决了某个问题,不仅为他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快,而且能使其感受到是用自己的行为所发现、所获得的成功,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给予不同能力的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显示能力的可能性。科学活动的实践证实了学前儿童都可能在有趣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成功,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正处于创造力的萌芽期但是创造力又是一种最容易受压制和挫折的能力,需要得到成人的保护、鼓励和培养。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气氛。广泛的教育内容和丰富的物质材料,宽松、自由、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活动,在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幼儿设计的太空中房屋、能钻透地球的汽车修理厂用蜡笔把纸涂满就发明了“不湿纸”等都是表现出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前面几点来看,大多数农村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科学情感溃泛,就更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培养了,加之社会认知水平的欠缺,所以说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性的发展等于是空谈,这样的儿童进入初级教育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幼儿园科学教育为幼儿提供知识基础。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获得了有关自己身体的知识,认识了身体的各部分及其功能,从而更乐于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例如,幼儿掌握了鼻子的作用和鼻子容易受损伤的知识,就会很快克服抠鼻子的毛病;幼儿在认识蔬菜时了解到蔬菜具有营养价值,对身体有益,也乐于改掉挑食、偏食的习惯。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愉快的探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往往会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玩具、教具,面对这些可玩、可学的东西,幼儿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温度”这一常识时,教师会给幼儿准备实验用的一杯热水、冷水、一瓶红墨水等,活动时幼儿根据教师的引导大胆操作,最后知道“温度”这一常识,知道“冷、热”的秘密。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去尝试,体验到了愉快的心情。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不仅使幼儿能够感知事物美的特征,形成美感,而且使其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思维灵活,促进智力发展。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态度、社会性、自信心、创造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是其它领域的渗透,是科学兴趣、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它不仅能让幼儿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而且能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求知欲,还会使他们耐心、细致地重复完成一个任务,使他们根据可靠的证据去辨别是非,纠正错误,学会机智地去寻找信息和帮助,尊重他人的意见等。所有这些良好的态度,都会使他们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求知态度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幼儿科学教育与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紧密相连。在农村,前面我们讲到大多数学前儿童缺乏认知、科学情感、社会认知水平和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就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知识,使他们逐渐成长成为无意性的儿童、青年,当然对社会就缺乏责任心,并将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学前科学的开展在农村开展将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作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任。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