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育扶贫范文

教育扶贫全文(5篇)

教育扶贫

第1篇:教育扶贫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职英语策略

1.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扶贫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扶贫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缺少扶贫资源,目前很多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很难为职业英语教育扶贫提供支持,同时由于职业学校的老师人数本来就不多,再加上当地财政支持度不高,这也导致了扶贫师资难以为继,很难留住职业英语教师人才;其次是贫困地区对于教育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没有认识到接受教育才是改善贫困的重要途径,因此也就很难理解扶贫教育存在的意义,对于英语教育扶贫就不会支持甚至还有些人会反对,而很多学校也没有意识到英语扶贫教育的重要性,不愿意为扶贫工作贡献师资力量,导致英语教育扶贫的成效不高。

2.精准扶贫理念下的高职英语扶贫策略

2.1加强对高职英语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

国家要加强对于贫困地区英语扶贫工作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扶贫工作深入人心。要加强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的扶持力度,针对贫困地区的特点出台有针对性的策略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样才能够为教育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应该在教育扶贫政策上有一定的倾斜,通过政府的支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逐步改善高职英语的教育条件,促进当地职业学校的发展,为高职英语扶贫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2.2建立远程的职业英语教育平台

贫困地区的交通因素一直是困扰职业英语扶贫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课程已经具备了条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来实现英语教育的互联互通,让职业英语教育老师不受空间的限制,摆脱交通因素的困扰,在线上实施英语扶贫教育工作,可以采用网上课堂和视频通话的方式让英语老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让英语老师能够真正了解贫困地区英语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情况,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对策。

2.3实现当地教育扶贫的精准化

提升贫困地区扶贫效率的关键在于促进当地教育扶贫的精准化,因此必须不断提升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英语老师才有能力解决在扶贫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扶贫的精准化。职业院校的英语老师应该深入到贫困地区的教育一线与当地的英语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实地体验当地的英语授课过程,从而能够了解当地职业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帮助贫困地区的职业英语教育水平不断的提升,促进当地职业英语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当地政府也要创造优惠的条件多吸引高水平的职业英语教师加入到贫困地区的英语教育当中,或者成立扶贫教育专项基金用来培养当地的高职英语老师,提升他们的英语教学水平。

2.4开展一对一定向扶贫

一对一精准定性扶贫指的是城市英语教师与贫困地区的高职英语教师实现一对一的对接,通过双方的远程联系或者实地考察,帮助贫困地区职业英语老师迅速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让城市英语老师和贫困地区英语老师实现岗位互换,让城市教师有时间真正的深入到贫困地区进行一段时间的英语教学,这样能够加深对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深化当地的教育扶贫工作,贫困地区的英语老师通过在城市授课或者挂职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让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在以后的扶贫英语教育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取得更大的成绩。

3.结语

职业英语教育对于贫困地区英语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贫困地区快速脱贫,在不断掌握知识的背景下逐步的摆脱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国家要积极的宣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同时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贫困地区的职业英语教育,为贫困地区提供建设远程扶贫教育平台必须的网络硬件设备,真正的把英语扶贫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升,潘虹,陆静.精准扶贫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东中西部的案例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09)

第2篇:教育扶贫范文

推进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聚焦重点人群,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本文建议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实现“精准招生”;完善资助政策,实现“精准资助”;推进教学改革,实现“精准培养”;加强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培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精准就业”。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技能培养;条件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聚焦精准扶贫,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扶贫攻坚一个“老难题”,不仅关系到未来5年七千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更是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成为扶贫攻坚的“五大工程”之一。在未来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让更多贫困孩子拥有可期的美好未来,正成为各地不断探索的命题。扭转“为读书而读书”的传统思维,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脱贫致富能力,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一大方向和重要途径。

一、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作用最为直接有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的号召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努力方向,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动力。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对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帮助最为直接、最为快捷、最为有效。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及作用,努力实现“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目标。推进职教扶贫是职业教育职能特征的重要体现。从教育目的来看,基础教育主要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普通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通识性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重在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受教育者能更快融入工作,并获得就职初期的较高收入。从教育对象来看,基础教育是以适龄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此阶段的儿童尚无法在短期内为家庭带来收益;普通高等教育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由于学制时间较长、学费较高、授予的知识基础性强,学生短期内也难以为家庭带来可观收益;职业教育由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教育构成,类型有学历型和非学历型等多种,生源有小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还有社会失业人员,教育对象涉及的范围广、层次多,且其中的贫困人口比例较大。从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来看,基础教育主要传授学生将来专业发展、人生发展所需的通识性知识;普通高等教育设置的多为基础性学科类的专业,以系统的、完整的、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般性的技术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职业教育设置的多是应用类型的专业,注重专业性的技术教育和技能培养,操作性强且紧跟时代步伐,这种教育更适合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又急需获得工作收入的人群。从教育方式来看,基础教育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为主;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为主;职业教育则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实现工学结合,为受教育者提供较为充足的一线实践机会,使其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收益,带动家庭脱贫,并且有效防止返贫。推进职教扶贫是贫困地区摆脱现状的迫切需要。贫困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交通闭塞,很多地方教育条件与外界差距大,一些贫困生初中没毕业便外出务工,又因缺乏劳动技能,出现就业困难。据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介绍,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程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2.3%的家庭表示,因为缺少技能摆脱不了贫困。贫困地区的孩子的理想大都是“快点长大,出去打工挣钱”。一旦求学条件和求学成本超过贫困家庭承受能力,或对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缺乏预期,很容易使贫困家庭放弃教育之路,并陷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贫困恶性循环。“进村入户,房子最破、最穷的家庭,九成的可能是这家有孩子读高中或大学”,许多扶贫干部这样感叹,这也是备受社会诟病的“因学致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孩子免除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较为快速地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能为受教育者的家庭带来希望,为受教育者个人甚至其家庭成员带来摆脱贫困的信心,步入致富的快车道。“一技在手,终身受益”,尽管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起码可以起到降低个人及其家庭贫困度的作用。推进职教扶贫是贫困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优项选择。通过职业教育可以直接提升贫困家庭子女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中职学校毕业生的95%以上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高职院校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这两项比例4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这表明,职业教育“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效非常明显。数据表明,94%高职学生毕业3年后月收入明显增长,且注重服务贫困地区、乡镇建设、县域经济和中小城市发展;53%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发挥了服务基层的优势。另据《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近年来,湖北每年有40万以上学生通过在职业院校掌握的技能,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并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改变着自身命运和家庭面貌。其中,2014年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每月约2000元;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每月约2500元;部分专业或能力突出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起薪超本科生,月薪5000~6000元;不少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已成为企业高管或技术骨干,年薪20万元以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有尊严的劳动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中的一员。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承担者,实现了“读书一人,带富一家”的教育脱贫目标。推进职教扶贫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帮手。农民收入一般包括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通过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和作用,对贫困地区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是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多年来,一些职业院校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村人口的城市融入能力,促进了数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来自于农业收入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比例下降,来自于外出从业收入的工资性收入的比例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已成为新型农民培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工人化的主渠道。

二、通过职业教育为扶贫攻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开发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粗放扶贫,精准扶贫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具针对性、管理更加精细化。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是最好最精准的扶贫。要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针对不同家庭的贫困原因进行精准定位、靶向施策,坚持就业导向,提供政策支持,推进改革创新,使家庭困难的青年学生在职业院校“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毕业后“懂经营、善管理、能致富”,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应当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贫困家庭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机会,实现“精准招生”。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高中阶段普职教育比例,建立省域范围内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保持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实行中职学校注册上学制度,加大中职学校招收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大龄社会青年的力度。各中职学校要深入贫困家庭,对初高中毕业生、大龄社会青年进行调查摸底,弄清他们的学业基础、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兴趣爱好,推荐他们接受职业教育。逐步打通中高职有机衔接的上升通道,加大高职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的比例,高职院校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对贫困家庭子女单独划线、单独录取;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招收农村考生的专项计划,主要向贫困县倾斜。创造条件,支持贫困地区学生到东部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支持贫困县初中毕业生到大中城市示范性中职学校就读。通过这些举措,使贫困地区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能学会一项实用技能,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让贫困家庭的孩子“真正学得起技能”,实现“精准资助”。目前我国建立的“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覆盖了90%的中职生和20%的高职生,切实减轻了困难家庭供应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然而,由于城乡差距过大,能继续求学的贫困孩子比例仍很低,且随着发达地区孩子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贫困家庭子女与其差距在无形中被拉大。即便有机会继续求学,其支出对贫困家庭仍是重负。必须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资助政策,在全面享受现有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予以最大限度的拓展。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全部免除学杂费,按每生每学年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行学费减免,高校内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职教资助一小步,人生前进一大步”,通过资助体系的完善,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压力,帮助更多寒门学子完成学业。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帮助贫困家庭孩子多样化成才,实现“精准培养”。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要给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市场大潮中立住脚。为此,要改革办学模式,推进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一体化,建立和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探索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以高中为起点的“3+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在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逐步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更加公平的多次选择、多条路径的发展机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制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从教制度,推动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双证式”(学生毕业后除拿到普通毕业证书外还拿到绿色证书)课程改革模式研究、“六连结构”(课堂、基地、农户、实体、农校与高校连为一体)教育模式研究、“教育扶贫示范田”基地建设,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改变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的倾向,让有升学意向和能力的学生进入高层次深造,又改变单纯“升学教育”的倾向,让掌握技术的学生带着技术进入市场,实现顺利就业,产生良好的教育、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家庭人人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精准培训”。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阵地,发挥涉农高校的优势和作用,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分别对在家务农、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开展菜单式培训。具体操作上,可通过晒专业、晒工种、晒师资、晒设备、亮时间表“四晒一亮”活动,向社会公开所有职业学校的基础培养培训能力和培养方向,建立优先面向扶贫村全体村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包”,供全体村民自愿选择,按需施教;还可以从涉农部门挑选业务精通、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精干技术力量,组成培训小分队开设流动课堂,采取贫困人群“点菜”、专家“主厨”等模式,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授、现场答疑。同时,组织和引导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进入职业院校参加学历教育或技能培训,让这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脱贫致富能力。据统计,2013年底,全国贫困村中,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两后生)398万人,其中未参加职业教育的352万人,每年新增“两后生”100万人。对这部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实施职业教育,提素质、学技能、稳就业、增收入,就能从源头上提高新生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阻断贫困世代传递。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实现“精准就业”。让贫困家庭学生稳定就业,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有效办法。职业院校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探索集约化顶岗实习;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切实加强校企业合作和订单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重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采取“2+1”(2年专业学习、1年企业实习)培养模式、工作室平台的构建(模拟或仿真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岗位创业教育培养(在岗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特长和资源进行创业)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就业管理部门要建立贫困家庭大学生实名制信息库,摸清核准学生家庭背景、学业情况和就业创业意向,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创业教育培训,举办专门招聘会,挖掘适合性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对高校毕业后服义务兵役、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制度;对回乡自主创业的贫困家庭毕业生,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贴息政策;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行救济性安置。通过以上措施,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就业或创业,达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的。

三、为职业教育扶贫创造更充足的保障条件

长期以来,受“轻视劳动,鄙薄技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加上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不愿意孩子从事生产建设一线工作,导致职业教育两大矛盾突出:一是国家强烈需求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的矛盾,即国家重视、社会不认可;二是职业教育出口好与入口差的矛盾,即就业旺、招生难。要破解这两大矛盾,就必须创造条件,使职业教育的扶贫富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得到根本性提高。

1.办学规模保障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将高中阶段教育增量主要用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合理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市(州)重点办好2~3所有较强影响力的中职学校,在县(市、区)集中力量办好1所标准化的中职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支持职业院校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涉农特色优势专业,满足地方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需要。推进对口结对帮扶,统筹安排国家、省示范高职院校、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二对一”对口帮扶贫困县中职学校;建立城市优质职业学校与县域职业学校“一对一”帮扶制度,实行联合开展招生、共同组织教学、协同推荐就业,带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

2.教育经费保障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各级政府要建立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普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到位;确保新增财政教育投入主要用于职业教育;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均不低于30%。同时,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社会资本的引进力度,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

3.硬件条件保障

支持城市职教园区和市、县职业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集中力量扶持特色职业学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帮助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区域性、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4.师资队伍保障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为贫困地区职业院校补充更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学校可将20%的编制员额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逐步使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推进专业教师招录方式改革,对专业性强、实训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可以先面试后笔试;对急需紧缺专业技术岗位可直接引进。鼓励职业学校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探索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实施高职院校对口支援中职学校计划,通过交叉挂职、师资培训、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等方式,培养教学与管理骨干。

5.舆论宣传保障

扶贫先扶志。一个贫困学生成才的故事,不仅能点燃全家的希望,也会带动乡邻。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广泛宣传“技能改变个人命运”“技能提高生产质量”“技能提升生活品质”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大力宣传职业院校“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的办学优势;深度挖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鲜活典型,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讲好教育脱贫的故事,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通道。

参考文献:

[1]征玉韦,王德军.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功能之比较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1):5-9.

[2]夏军.别让孩子陷入贫困代际传递—我国贫困地区教育问题观察[EB/OL].

[3]练玉春.2015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N].光明日报,2015-07-16.

[4]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报告[R].湖北省教育厅,2014.

[5]王进思.法治新常态下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2):1-7.

第3篇:教育扶贫范文

李庄村是山东省省级贫困村,北邻济南长清区双泉乡,属纯山区村。该村下辖5个自然村,有270户776人。村内共有耕地1248亩,绝大部分为丘陵沙土地,农作物产量低。目前该村共有享受政策的贫困户110户232人。李庄村致贫的原因主要有:因病致贫、缺劳力贫困、就学造成贫困、灾害造成贫困、自然生存条件差贫困、缺乏增收项目贫困等(见图1)。1.1缺劳动力贫困。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村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大多年老体衰,这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脱贫的难点。这类贫困户家庭成员由于年老多病丧失了劳动能力,重活累活干不了,正常生产活动无法维持,没有家庭收入来源或收入很少。导致家庭长期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难以通过自身努力脱贫。1.2因病致贫。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我国很多地方存在,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的贫困户不但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且被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能力和精力脱贫。由于该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较为落后,而村里的青壮年又常年在外务工,老年人、小孩、妇女等留守人员看病成为一大难题。1.3自然生存条件差。我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李庄村也不例外。农业是农民的经济基础,但山区普遍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很低;再加上地形复杂,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村民观念保守,主观能动性差,制约了经济发展。1.4缺乏增收项目。对于贫困户来说,来自社会和政府的捐赠,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要实现根本脱贫,必须有产业支撑,否则只能达到短期脱贫目标,缺乏可持续性。依靠产业脱贫是贫困群众增强“造血”机能,实现稳定增收的关键,但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等都是制约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关键因素。1.5其他原因。个别的贫困户是由于天灾导致种植作物减产减收,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甚至死亡等原因致贫。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有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经济影响不显著,而有的贫困户则是因为供养子女读大学而致贫的。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另外,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在个别贫困户内心还存在,这也是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2卫生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模式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作用,特别要在本地的职业教育扶贫过程中,总结出职业教育有效、精准的扶贫模式,进而在高职院校中积极推广。2.1健康扶贫。作为一所服务本地群众的医学院校,应依托医药卫生行业优势,结对帮扶慢性病患者。“因病致贫”是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的负担比较重,返贫率比较高。卫生职业学院应成立扶贫帮扶小组,积极对接特惠保险、大病救助等政策,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相关扶贫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使其能知政策、用政策。积极开展扶贫义诊活动,向贫困户普及卫生健康知识,防止大病慢病的发生。为扶贫对象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结对帮扶贫困户中的慢性病患者,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询问病情、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政策性补贴等。2.2职业教育扶贫。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改变人们对卫生职业院校的偏见。同时从自身出发,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与本地经济的结合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用最好的就业成绩说话,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引导贫困人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全国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学院宣讲团进驻贫困村的中小学,在给学生健康查体、培训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的同时,积极宣讲职业教育的优势,把职业教育的理念传导给学生;也使广大群众明确,职业教育在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逐步消除因学致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至关重要。2.3技能培训扶贫。贫困人员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谋生致富的技能和思路,即使外出打工,也大多是干体力活,不但劳动强度大、长期与家人分离,而且收入普遍偏低,勉强维持家庭开支,很难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同时,由于贫困群众要兼顾劳动生产,很难集中时间、地点学习。因此,要积极与村镇干部对接,用村委作为培训基地,卫生学院培训部的师生可以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以方便村民、方便培训为前提,将课堂搬到贫困村。对村民进行刮痧、艾灸、保健按摩、养老护理、营养配餐、月嫂等各种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尤其是中年妇女的就业技能。这些培训不耽误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使得村民生活、生产、培训“三不误”,确保每一名有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员圆满完成培训。如此一来,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可以通过劳动局组织的技能考试,获得证书;文化水平低的,争取通过学院组织的技能考试,拿到学院发的证书,实现有条件的贫困户“1户1人1技能”全覆盖。同时,积极对接本地的月嫂公司、按摩诊所等,为这些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就近就业提供帮扶。

3结语

卫生职业教育贴近人们的健康,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的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招生也受到热捧。因此,卫生职业教育在攻坚脱贫中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年老多病是贫困户致贫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提高贫困户看病报销比例(有些地方甚至达到100%)。政策扶贫固然重要,但全社会的参与也很重要,如卫生职业院校的健康扶贫一方面使贫困村民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意识、防病治病意识,提升了生活质量,获得了幸福感。因此,职业教育扶贫还需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促进政府、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目前,中职教育在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注册入学,还应该加大对社会青年的招生力度;高职教育改革单独招生政策,对贫困家庭子女单独划线,单独录取[2];实施技能培训扶贫模式,以送技能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的扶贫方式为贫困户增加收入。总之,卫生职业教育的扶贫模式多种多样,但重心只有一个,就是要助力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

参考文献:

[1]唐娜娜,付洪涛,郭英才.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脱贫的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6):173-175.

第4篇:教育扶贫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以为社会提供服务。通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使扶贫对象掌握一门技术参与到社会劳动中,从而助其脱贫。这是完成脱贫工作的重要途径,各部门必须提高重视。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

(一)当前的扶贫定位

为保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性,职业教育通过精准定位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首先,明确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贫困者的实际情况。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合适的教育培养计划。其次,做好人才需求定位,保证对贫困对象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再次,做好地方环境定位。了解地区有哪些可开发的资源,从而对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教育与培养,促进当地脱贫致富工作快速完成。最后,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定位。根据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个体收入水平、备选对象的健康状况等条件,确定扶贫对象的选择标准,确保扶贫的有效性。

(二)当前的扶贫模式

第一种政企合作模式,即政府负责资源保证、政策引导等工作,企业进行实际的管理与执行。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后,企业要组织经验丰富的员工对贫困人员进行工作讲解与技能培训,或是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进工、进企学习的机会。第二种长短期培训模式,即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特征决定其教育时间的长短。对青少年可进行长期培训,对成年可进行短期培训或定期培训,使职业教育符合扶贫对象的时间要求,提高精准扶贫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

(一)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

当前,职业教育招生的范围过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甚微。所以职业教育要创新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招生对象从原来的学生群体向贫困的、需要技术的群体扩展,如农村贫困地区人员。

(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首先,优化人才教育方法。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即教育方法不当,教学效果较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要求教育水平必须提升,保证教育扶贫对象切实掌握技能。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机会,确保其掌握相应的技术。通过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技能培训、经验积累的机会。既利于提高扶贫对象的专业技能,也利于为其提供入职就业机会。此外,职业院校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深造机会,建立一条职校、专科、本科的升学路径,为贫困者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其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不满足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质量,有关部门要重视实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观念。同时,政府应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与平台,为其实现脱贫致富提供良好的机会。最后,加强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的内容多是固定的,不利展开专项技术教育工作,不利于精准扶贫的技能教育要求。所以,职工院校要对扶贫技能教育进行调整。首先,根据地域发展对其进行技能教育。以基层职业教育院校为例,其主要扶贫对象多是农民,所以应大力发展涉农技能培训。其次,通过公开职业教育的技术培养内容及其就业方向,让对象自行选择以实现按需施教。最后,教育人员必须保证教育质量,确保扶贫对象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此技术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脱贫的职业教育目标。

(三)健全精准扶贫保障机制

第一,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相关部门必须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的教育扶贫经费应向职业教育倾斜,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其一,确保职业教育学生的补助金额与普通高校学生的补助金额一致。其二,各项教育费附加在职业教育上的应用比例要高于30%。其三,发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融资渠道,确保其教育经费充足。其四,建立资金使用监督部门,确保资金专项应用。第二,完善资源保障机制。当前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短缺,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效果,政府及相关院校都应促进其资源完善。一方面,完善教学的基础设施,使其向信息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使扶贫对象掌握现代化技术,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完善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根据教育的形式与目的完善师资力量,可以聘请企业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人员进行授课,更好地实现职业技术教学目标。第三,完善宣传保障机制。当前,许多贫困人员不了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工作,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影响了该工作的有效落实。为此,相关人员必须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正确了解职业教育及其精准扶贫工作。首先,着重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知。其次,突出宣传职业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形象。要以实际案例为根据,提升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最后,以真实的故事为贫困者点希望,并帮助其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向,为其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第四,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目前,职业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其扶贫工作效果偏低,学员就业得不到有效保障。这需要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政府应通过保障政策与激励政策,呼吁企业关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象,为其提供就业机会,进一步保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完成。

结语

保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创新,使其符合时展趋势。职业教育人员要了解贫困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保证扶贫教育的精准性。同时,各相关部门要针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制定发展策略,促进此项工作实效性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瑛.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定位、模式分析及推进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4):183-184.

第5篇:教育扶贫范文

关键词:教育扶贫;艺术教育;MOOC课程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艺术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并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和大众的生活变得密不可分。学校艺术教育在育人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功能。[1]因此,给农村孩子普及艺术知识,可以补充他们缺乏的基础艺术相关知识,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子洲县艺术教育普及的现状

(一)艺术教育课程开设不足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腹地,深处高原山区,全县现有各类学校153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小学124所,幼儿园3所,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村学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因为交通不便,山路复杂,大多数年轻父母都外出务工,留有老人和儿童在家乡生活。这样的客观原因便导致了子洲县的学生在教育资源方面与外界脱节,只能保障基础教育,而艺术教育、课外活动却十分匮乏,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寥寥无几。

(二)全力推进艺术教育事业发展

2018年3月份开工建设的子洲县第一小学已经完工,并于2020年正式招生,子洲县第一小学位于子洲县城以西,占地面积70亩。建有教学楼、办公楼等基础设施,还有全民体育健身中心、游泳馆、艺术教室等现代化教学场所,是子洲县政府精心打造的包括教学、教研、综合实践、德育活动为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基地。这所学校的建成便是子洲县加强教育事业发展,同时,通过教学设备的改造,配备更多的艺术教室来弥补子洲县在艺术教育上的不足。

二、子洲县艺术教育普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度低

由于子洲县的地理位置特殊,经济比较落后,导致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而一些年龄较大的家长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间接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甚至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仍认为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为“可学可不学的杂课”,即便是在课程表中有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在实际上课时也是敷衍了事,甚至变为自习课或是被语数外等主要学科挤占,艺术教育便在如此淡薄的意识下变得形同虚设。

(二)艺术教育相关的师资力量匮乏

在子洲县,从事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并不多,并且在一部分农村学校中,艺术教师都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很少有教师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艺术教育培训,不能满足农村艺术教育的需求。事实上,大多数农村艺术教育教师的能力需要提升、视野需要拓展。因此,在一些农村学校,与艺术教育相关的教师紧缺,甚至有些学校的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由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教师代课,目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艺术涵养和专业能力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已建立的艺术教育评价和测试体系不能完全落实,导致农村相关教师教学压力小,积极性不高。[2]

(三)艺术教育相关设备不完善

目前,尽管子洲县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配置有所改善,但仍有一些学校管理和使用不当,造成相关设备损坏,艺术设施有所流失,导致有些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有的学校音乐课只提供钢琴和电子琴,艺术设备只有闲置已久的画板,缺少颜料等必要的艺术用品。因此,保证艺术教育正常开展的前提必须是艺术教育相关设备的完备,否则艺术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艺术教育MOOC课程创设探索

(一)MOOC课程创设背景

为实践教育扶贫,考虑子洲县地理区位特殊,路况复杂,可以采用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形式普及艺术教育。MOOC课程是以视频和交互式练习为基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点组织模式和学习模式,借鉴MOOC的三大平台:Coursera、Udacity和edX,以视频的方式讲授知识点,辅以穿插交互式练习,以强化知识的掌握。MOOC课程视频采用微视频的方式,长度一般为10分钟左右。[3]我们结合西安培华学院的三大艺术类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资源整合,选择对应的教师、学生进行趣味化的艺术教学。秉承普及艺术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接受艺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和MOOC网络课堂相结合,建立起艺术教育信息交互和教学资源共享桥梁,以点到面地进行艺术教育的入门普及,让农村儿童对艺术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鼓励他们掌握在线学习方法,促进传统的课堂模式与网络MOOC形式相融合。

(二)艺术教育MOOC的趣味化教学方法

MOOC课程并不是课堂教学视频的网络播放,要针对课下教学内容重构后进行精心录制,使之适合在线学习。重构包括对原有课堂教学内容的规划、拆分、调整、精简、修改、添加和完善等操作,使得课程的脉络主线更加清晰可辨。[4]将复杂的艺术教育基础知识简单化、趣味化、精简化是教学方法的重点和难点,将课堂内容进行重构,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摄影摄像基础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知识板块,知识点较枯燥且复杂。光圈、快门、感光度三个参数的综合运用是其中的核心知识点,也是学习摄影摄像的根基,而农村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知识点,所以应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进行趣味化教学。所以我们编排了《我是小小摄影师》系列趣味课程,向学生系统、形象地介绍了相机的部件、使用方法以及常见参数。如将相机的镜头比作人的眼睛,将进光量比作流动的水,而快门就是控制水的阀门,感光度就是带有砂石的水等,这样趣味的比喻更易理解,也更贴近生活。

(三)MOOC课程创设的问题和思考

从编写教案到挑选录制设备场地、录制MOOC到最后的剪辑制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一便是MOOC平台的选择,国内的MOOC平台大多不支持用户自己课程视频,自行搭建网站服务器所需投入的精力和成本巨大,最后只能选择一个互动功能相对较少的平台进行投放,实际效果不如设想的理想。其二便是学习成果验收较难,所录制的MOOC不能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成果验收,只能通过习题的方式进行初步的测试,而艺术教育更多的是靠作品和理解,所以在这一方面有所局限。其三,学生只看不做无法得到锻炼,艺术知识更多的是和实践相关,学生只是停留在看的层面,无法得到提高和加强,甚至无法理解所学知识。所以,艺术教育课程光靠MOOC还是不够,还需要线下进行实践和感悟才能全面地理解贯通,“MOOC+线下翻转课堂”互相配合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MOOC课程是集视频、测试、互动反馈于一体,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实现大范围的课程共享,为学生群体提供质量高、小而精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环境,备受瞩目。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提高其创造力和表现力,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县(市区)区如子洲县一样,艺术教育普及度仍然较低,资源仍旧匮乏,因此,艺术教育扶贫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抓住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契机,利用MOOC等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在多种模式的实践下不断认识、改进,进而促成艺术教育的普及,形成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隋月.艺术教育的功能[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165.

[2]杨方芳.关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12(03):166.

[3]余永红,赵卫滨,蒋晶,等.MOOC及MOOC对于高等教学影响[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2):2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