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育新理论范文

教育新理论全文(5篇)

教育新理论

第1篇:教育新理论范文

这些经典的儒家观点,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来说,确实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他让现今大学教育的软肋更加突出的呈现在大众面前。中国的大学由于市场逻辑与官本位体制的双重压力,其工具主义日益盛行,随之恶化的是,人文与科学精神也在日趋萎缩,尤其是明德、向善的教育要义基本上已不复存在。现如今的大学如果被说成是职业培训班,也是不为过的,所谓的大学似乎日益与那些只为让学员可以花钱买证的营利机构没有什么区别。大学发展过程中没有了教育之道,只有技巧、谋略或技术的培训,我们应当明白教育危机的萌芽已孕育形成了。古往今来的教育名家一直提倡道德教育,孔夫子、陶行知、蔡元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等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的发展。春秋名家苟况曾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陷,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日谗,害良日贼;是谓是,非谓非日直;窃货日盗,匿行日诈,易言日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非义谓之至贼。”这是重视道德修为的至理名言,是鼓励明德向善的教育佳句。教育明德向善,并且坚持不懈,世人就会礼让、诚信、正直,“和谐社会”也不再是空话,是指日可待的;教育轻视道德教育,人世间就会蔓延诸如苟况所言的陷、谀、愚、谗、贼、诈、诞、盗等等不良积习,这些都是不利于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样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繁荣。

当今时代,GDP上升,人民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国民的道德素质却与之相形见绌,对于这样的状况,许多学者的言论都已经在不断地警醒着我们,他们的忧国忧民,他们的真知灼见使我们意识到必须对国民的道德教育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在近几年,发生的冲破道德底线的若干起案例令广大人民群众骇然:2009年“杭州飙车案”发生时,“官二代”同伴围在死者身前嬉笑的场景灼痛了公众的眼睛;2010年广东河源数名中学生在校园外的一条小巷里将一名流浪汉活活打死;李启铭在校园内将两名女生撞成一死一伤后,嚣张冷漠地喊出“我爸是李刚”;药家鑫的极端残暴行为,李颖的“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的这番冷血极端言论,深深刺痛我们的心;……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当下个别年轻人对生命逝去的茫然与冷漠。究其本质而言,教育是为了使人性向善,应该从最基本的道德———尊重生命开始,而“药家鑫门”,连对生命起码的敬畏都缺失了,更何谈要他们散发道德的光辉?出身于中央党校的张志明教授有过这样的言论:反观我们的国民教育,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大量的“道理”。这使他们过早就失去了率真,可到了十八岁也未必懂得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懂得和遵守的“规矩”,就更别提如何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负责任了。而如果主流社会阶层的国民多是无法对自己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文化行为尤其是个人私生活领域的道德行为负责的人,多是无法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就是最危险的社会,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酿成惨剧。这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比所谓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要命得多。无论你培养了多少所谓人才,这都是国民教育最大的失败。不难看出,张教授的观点,可以称得上有理有据,一针见血。但我还是想重申的是:目前阶段道德教育的明显缺失,把大学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进,则胜;不进反退,则注定会失败。我们需要认识到主流社会对明德向善的道德标准,特别是需要养成“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习惯,否则,社会生活中唯利是图的庸俗德行和腐败的潜规则,就会自行地滋生和蔓延,相关的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

二、大学教育的发展之境:走向意识觉醒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育是指: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各国学者也各自给教育下了定义,诸如:英国斯宾塞: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法国涂尔干:教育就是系统的将年轻一代社会化。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中国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育的根本宗旨应在于明德启智,教人向善。在教育作用下,人获取了谋生之道,体味了人生智慧,领悟了生命意义,了解了生活真谛,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从而在社会土壤中扎根、生长。作为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张扬的主要基地,大学校园,应该是国家实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国崛起声中和高亢的科技创新步伐中,在争取获得诺贝尔奖的激情投入中和争创世界一流水平的进程中,我们还要冷静深思,探究我们还需要什么?还需要明德!“明德”即提升品德,明辨是非,砥砺心力,追求崇高,懂得人文关怀与接人待物之道。西方学者苏格拉底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牛根生先生也曾经在《赢在中国》讲过这样的话:“小成靠智,大成靠德”。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是坚决不用。社会发展,教育先行;育人育魂,德育为先。在大学教育中,明德向善这一要求与我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相吻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从而实现以德治国。

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从积极方面考虑,明德向善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形成引领科技创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坚力量。反向观之,如果社会缺乏起码的道德元素,我们付出的劳动,我们拥有的的高科技,我们引以为豪的产品,都要无止境地被用来抵御侵犯,例如,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防护栅栏越来越高,围墙越来越严实;为防范抢劫、偷盗、违反交通法规等行为,设置了很多沿路标语和录音提示;等等。我们熟知高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要想增利避害,需要有崇高的道德驾驭;反之,如果道德良知的约束缺少,就会造成事故频发,案件四起的惨状。道德元素缺失,会给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害。因此,明德向善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在确认了明德的大前提之后,真正应该做的是,在迄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范围内,发动文教战线的知识分子,去鉴别出人类文化或中华文明中的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并加以提炼和深化,使我们拥有足以振奋民族精神的精髓,举起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旗,鸣起唤醒道德教育的号角。同时,我们应当科学地对待,而非人为地设置诸如:中国与外国、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这类的种种文化壁垒。由于大学教育中明德向善的缺失,致使社会道德、良知低下,我们所主张的先进文化也越来越模糊:镜头里尽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争风吃醋的贵妃、丰功伟业的将相、跪拜神灵的臣民,期刊杂志中充斥着舆论八卦的炒作以及“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拜金论调;痴迷于追求权势,漠视正义和理想。我们不禁诘问,学校的文化教育到底应该有何作为?所谓文化产业究竟要把我们的灵魂引向何方?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道德的失范、社会的失信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恶人当道,百姓的生活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因而降低,社会又何谈和谐稳定、持久发展呢?

三、大学教育的发展之道: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第2篇:教育新理论范文

一、职业教育新形势对高职思政课提出新要求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

高职思政课更具针对性。《决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具体见下图)。在这个体系框架中,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在构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了双重重要作用。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1](P5)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另一方面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一道,构建起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层次上基本并列,在体量上大体相当,在发展方向上立体交叉,相互打通的一个教育类型。横向上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纵向上又和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共同构建起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明显,从生源来看,包括来自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人力资源市场三个方面,从出口来看,包括应用技术性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源市场。根据《规划》要求,2012—2020年,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由2012年的964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480万人,增长53.5%。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更具有高职的针对性。从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任务。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下一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办学道路而言,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这要求高职思政课要对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道路、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教学模式、学生的特点需求、院校的区域、行业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努力使思政课更符合高职特点,在中央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共性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满足高职的个性要求,切实提高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

2.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成为高职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2]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能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的精神要求。其基本要素有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等。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职业精神与学生的职业技能高度融合,一方面,良好的职业精神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实践,不断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与精进中,学生也获得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进一步坚定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具备职业信念。培育职业精神,思政课是重要的渠道,无论是在“基础”课还是“概论”课中,都要贯穿和融合职业精神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五基本”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相互融合。

3.“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教育成为高职思政课的重要任务

在新的职业教育形势下,新型文化的培育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在产业活动中注入文化内涵,以现代文化指导产业创新,企业文化要求通过内在的文化内涵引领企业精神,凝聚企业员工,把文化融入企业产品和服务,现代职业文化则要求以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贯穿于职业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包括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要通过“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这也为思政课提出了新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思政课应对职业教育新形势的主要策略

1.教学定位与普通本科趋同,存在惯性思维,亟需转变理念,增强高职针对性。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00余所,招生人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964.8万人,10年间,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P4)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认为高职教育只是大学本科教育之下的一个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而新的职业教育形势下,对于高职教育定位的转变,要求思政课也需要做出符合高职层次类型特点的理念转变。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学科型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由于仅仅将高职教育作为一个低于普通本科教育的层次教育,使得高职教学定位几乎是完全照搬本科教育,只是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学分上略有区别,并无实质性差异。尽管这种问题对于专业课而言,比思政课更为突出,但思政课在理念上也存在着与普通本科趋同,惯性思维明显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考虑到高职院校在教学任务、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特点与需求、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等诸多方面,和本科有着明显的差异。为积极应对新的职业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在坚决贯彻中央对于思政课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要求,对高职思政课做出更为合理,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比如由于高职只开设“基础”和“概论”两门必修课,对于这两门课程与本科开设的“原理”、“纲要”的必要衔接和补充,也往往考虑甚少。再如在“概论”课中讲思想,由于不开设“纲要”课,同时高职学生理论思维敏感度还较低,更需要讲授一些历史背景性的材料。这一点在课程安排中并未被足够重视。

2.教师队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准备不足,需进行高职教育方针政策的培训。自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尤其是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教育部和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加大了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近年来思政课教师获得培训的渠道增多,效果显著。然而,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仍然更注重对中央新政策、教材修订精神、教学方式方法等的培训,而有关职业教育的理念、方法等的培训较少,不能满足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形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系统工程,思政课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职整体教育系统的关系密切联动,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相互配合促进,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密不可分,不是孤立的因素。因此,思政课教师除了应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方针,掌握课程最新要求之外,还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和高职教育目标、培养模式等的政策。当前,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的准备显然不足,还未能与高职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等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高职思政课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特点、规律、政策的培训,使高职思政课更有针对性。还应对高职教师进行适合高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讨和培训,使高职思政课并不一味模仿本科教学,仅有数量的减少和层次的降低,而是成为独具特色的教学。教师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能忽视,而这种科研教研活动也应是适合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科研教研。从2014年7月开始,教育部已经组建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宣讲团,奔赴各地进行职业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尽快领会贯彻会议精神,转变观念。

3.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不足,需要借鉴高职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尽管高职思政课教师也在孜孜以求地探索教学改革,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这种改革往往仍然停留在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变上,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针对性。2006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16字方针,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要求职业教育“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2]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也应成为思政课重要任务,既不能和普通本科雷同,又不可能完全照搬高职专业课的路子,而是要创建一套符合高职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创建中,可充分借鉴专业课的模式,同时不能脱离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由于教育对象相同,高职针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思政课也可以借鉴。比如说“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这种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同样可以引入,通过设置任务,项目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思想发展和道德培养,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同时,对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也有明显的认识深化。例如,对于电力类高职院校,在讲授“基础”课时,在“任务驱动”模式下,教师讲授可充分结合学生电力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需求、职业精神、职业文化,既增强了内容的针对性,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再如,“概论”课讲到“科学发展观”这个内容,对于山西的煤炭职业院校,可设定项目导向:为什么说“山西成也煤炭、败也煤炭”?为什么说山西陷入“资源诅咒”的怪圈?为解决这个问题设置个项目,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研讨,并在当地进行一定的调研和实践,得出项目解决方案:要想走出“怪圈”,就必须科学发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讲清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不单单是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了。教学模式的改变,包括着从教学内容的重新构思,教学方法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乃至与学生实习实训尤其是顶岗实习的衔接,考核方式的综合设定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较为成熟的科学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既具有个性和独特性,也具有在一定范围、一定类型的高职院校的可推广性。目前教育部已经注重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择优推广,而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择优推广和示范,则更具有重要价值。

4.培育职业精神和“三种文化”,应该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对职业精神和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培育培养,成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但这个任务的完成,不是孤立地专门去讲授职业精神和“三种”文化,而是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尤其是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培育职业精神和“三种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总学时较少,思政课占总教学时数的比例,也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思政课的课堂学时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应充分利用好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尤其是顶岗实习的期间,探索高职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的职业精神,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培育,并不能纸上谈兵,而要知行合一,要融合情感教育、体验教育、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等多种方式,这一点高职院校有明显优势。应充分运用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或教学项目,学生长时间的顶岗实习过程,既是职业技能培养的良好手段,也同时是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树立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培育职业精神的最好时机。思政课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应该是两张皮,应该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师本身也应熟知和热爱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既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也应该是职业精神的倡导者,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培育者。应实现与企业优秀员工、高职院校优秀校友的紧密互动,使他们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还应在优秀企业和顶岗实习单位,建立大量的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和职业精神培育基地。

第3篇:教育新理论范文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4整合资源及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第4篇:教育新理论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管理创新;信息论分析方法;综合性;客观性

成人教育是当下十分火爆的概念,顾名思义,便是针对成年人的继续教育。指的是许多已经工作的成年人,为了丰富工作之余的人生,或者是体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去成年人继续教育学院自愿报名参加成人教育课程。由于成人教育往往针对的是已经工作或者未接受正式高等学校教育的成年人,其学习时间,学习课程的设置都是十分有限的,再加上其非强制性,因此容易导致管理的不规范性不严谨性。这样一来,对于成人教育的管理便是十分有难度的。笔者认为,将近年来实现的信息论与成人教育的管理相结合,创新成人教育的管理,用新的理论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或许或未成人教育带来一丝新的活力。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分析信息论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再探索以信息论为指导的的创新成人教育管理的问题。

一、信息论的概念、原理与方法

(一)信息论的概念

关于信息论的概念笔者在前文中已有所提到,信息论的英文名称是:informationtheory,翻译成中文是信息理论的意思,具体指的是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信息,通信系统,密码学,数据传输,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二)信息论原理

信息论的两大研究热点是数据传输和数据压缩,这也是本文中将提到的重点分析方法。数据传输指的是,将数据同一个地方传输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者是将一项数据主体传输到一个信息客体;通俗说来,就是将大量的数据进行传输和解压分析,将大量的零散的庞大的数据库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和研究,最终得出最合适的综合解决方案。

(三)信息论的分析方法

信息论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信息量的识别和分析来进行的。通过对信息库中的信息量进行识别和分析,找出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信息量,然后对这些信息量进行总结,最后达成一个统一决策。信息量分为自信息量和互信息量。自信息量指的一句话中或者一个事物中本身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例如,“今天下雨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出许多不同的自信息量,包括,“今天天气不好”,或者“今天不出太阳”等信息。而互信息量则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就是两个事物或者两句话之间的共同性。例如,“今天我早起”和“今天他早起”这两句话之间的互信息量就是“早起”这个关键词。将信息论分析方法放在我们所研究的成人教育管理之中来看,信息论分析方法在这里可以分析,庞大的成人教育数据管理库中的信息,找出其互信息量和自信息量,并对互信息量和自信息量进行提取和分析,从而为更好的创新成人教育管理系统提出一个优先的决策。

二、以信息论为指导创新成人教育管理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信息论的概念,原理与相关的方法,接下来笔者将研究以信息论为指导的创新成人教育管理的具体实践和方法。笔者认为,要想研究信息论指导下的成人教育创新化管理,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成人教育管理的问题。信息论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他主张将庞大的信息量综合分析,最终得出信息与信息实现的相关联性,从而在这些相关性和共同性中寻求一个最优解。因此如何将信息论和成人教育管理完美结合起来,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将信息论理论透彻理解的情况下,再将成人教育的实际问题代入,方能找到合适的方案。第二,是创新问题。在成人教育管理日前落后,日渐松散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将其管理拉紧,更需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科技和创新的成果,融入到其中来,制定合理的新的制度,让成人教育不仅仅是松散的,甚至随意的。而是像普通的高等教育一样建立起一个教育和学习的体制。笔者认为,要想达到以上两点目的,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注重开放性和共通性

信息论是一个综合的理论,它的原理是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共同性分析和解读,从而找出信息量与信息量之间的交叉,使得使用频率最高的信息量成为关键词。因此开放性和共通性就是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要将,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关系打通,让信息与信息之间得到充分的交流,不被阻塞。放到具体的成人教育管理方面来,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一个体制的问题,当然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一件事物如果要好好的管理,首先一定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的框架,而这里所说的体制便是成人教育的基本框架。从上面的分析看来,这个框架一定是要具有开放性和共通性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首先是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不仅仅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或者是专业与专业之间,甚至在行业与行业之间,都需要确立友好合作的关系和开放的态度。成人教育应当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为那些渴求知识有无法再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的成年人们提供知识的殿堂和心灵境界提升的场所。因此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类似于大学交换生的活动,除此之外,一切开放性的态度都应该在这里得到采用。接下来是共通性的问题。与开放性不一样,共同性并非集中于态度方面,而是转而关注一个学校的体系。主要的体现便是,学校专业的设置,课程的配备等,需要得到良好的合作。

(二)有其“管理者”必有其“管理氛围”

我们在第一点中已经讨论了基本体制的确立,和开放性态度的培养和共同性学习体系的制定。那么第二需要考虑的便是管理者的问题。只有有了一个良好的体制,才能考虑接下来的问题。同样,也只有有了一批优秀的管理者,才能考虑学员质量的提升。因此,提升认为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氛围以及管理效果都是密不可分的。同样解决这一点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管理者的素质提升;毋庸置疑这一点是重要的,管理者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员的素质,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培训效果。第二则是管理氛围的创造。科学家曾经论证过,同样能力的人,在不同的氛围环境下。会展现出不同的素质。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也是对管理者进行积极督促的一个好的办法。首先,关于管理者素质的提升笔者有以下建议:第一,在招进管理者时,进行第一批筛选和良好的入职培训。筛选应该分为素质筛选和知识技能筛选。,而入职培训应该更加强调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只有能够安全通过筛选和入职培训的优秀人才,才能够进入成人教育机关进行教学和管理。这样做从源头上避免了管理者教育水平层次不齐,或者管理者素质水平达不到要求的问题。第二,在管理者的工作过程中,设立良好的监督和奖罚机制。监督能够更好的督促管理者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偷懒,不敷衍;而奖罚机制则能够在鼓励的层面促使管理者在进行良好的管理义务外,还为整体教育提出自己的意见。第三,确立淘汰和更新制度。对于懈怠,懒惰的管理者,应当适时的给予淘汰和更新。给予新人更多的机会,也对现有的管理者施加无形的压力,是他们能够更加有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其次,关于管理氛围。笔者认为,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有时甚至比管理者能力顶尖与否更重要,事实也证明如此。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能够是身处其中的管理者感受到工作的热情,积极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奉献感,也能够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关于管理氛围的提升,笔者有以下建议:第一,在管理者入职时,举办破冰活动。“破冰”,便是在新的管理者与老的员工之间建立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新的管理者更好的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环境当中,也是老员工们为新员工的加入不至于感到不适应,这一点对培养整个环境的融洽感是十分重要的。第二,定期举办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活动。例如聚餐,交流性的会议和节日前的狂欢派对等等。管理者也是人,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有时在工作上难免造成的小摩擦,也可以因为这些小小的活动和日常的交流得到化解。同时也会培养员工对成人教育机构的信任感和爱戴感。第三,在机构的日常培训中加入对和谐氛围的宣传活动,提倡良好的工作气氛,并使管理者发自内心的接受这样的观点。

(三)不受影响,只做自己

在当前的社会上,成人教育仍然是受误解和影响较多的一种,许多人会认为这只是成年人们交友或者是撷取更高学历的一种捷径,极少有人将它与真正的知识挂钩。然而我们所要创立的新式成人教育机构并非是这样的,因此在很多政策体系方面可能会与别人的期待有所差距,因而受到质疑。然而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有前景的新兴事物,在最初的发展阶段都是受到质疑的,因此,笔者给出的建议便是:不受影响,只做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从体制的确立到管理者素质的提升,最后到管理氛围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真正有质量的成人教育机构。

参考文献:

[1]薛良,郑如斌,杨育新.试论基于信息论视角下成人教育管理方略[J].经营管理者,2016(34):473.

[2]陆铁军.信息论视角下的成人教育管理[J].科技风,2013(22):238.

第5篇:教育新理论范文

(一)教育内容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在教育内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能力、心理健康程度的自我评判能力及保持健康心理的调控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内容,如环境适应策略指导、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性心理教育、智能训练、情感教育等;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行为矫正;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开发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层面,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开展系统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历史传统、民族精神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思想素养、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以遵纪守法为重点的法治纪律教育。

(二)教育主体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才,主要有三支队伍:一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能够较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因而辅导员能够发现并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他们能从专业课教师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和技能技巧的指导;三是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既从技术上支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又以专业的技能和水准帮助前来咨询的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体包括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广义的教育主体则涵盖了高校的全体教职工。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

(一)教育性质的统一性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性质方面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哲学意义上,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物质以外的所有事物都属于意识的范畴,其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还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意志、情绪等。从认识的阶段看,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感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理性认识,二者都是意识层面的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属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不可割裂。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外部世界,实现主客观统一。大学生只有正确、全面地了解自我和社会环境,才能进一步探索深层次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等问题,进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教育对象的统一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大学生为对象,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运用心理学相关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生活各方面研究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二者都强调将大学生的知、情、意外化成行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行为,从而有效地解决人生发展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育目标的统一性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等,教育目标是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机统一,二者都服从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调控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和新问题时难免产生畏惧、烦躁等不良情绪,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态、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优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理想相结合,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可见,二者在教育方向上虽各有侧重,但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着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教育功能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虽然在教育方法与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心理或思想层面发挥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互补,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良好的巩固作用;心理失衡、心胸狭隘、思想偏激的人难以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相反,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能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直接相关,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和科学的理想,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一般具有辩证思维,在遇到困难时心胸豁达、立场坚定,具有克服并解决问题的坚强意志,能积极快速地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健康。可见,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是拥有健康心理的前提和基础。从实践层面看,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前后矛盾有关,或是由他们面临的现实环境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冲突所造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教育内容相互支撑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互有交叉、互相支撑。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涵盖了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二者存在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帮助大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倾向性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思想行为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原理与最终目标一致,在教育内容中都包含了知、情、意、行等元素,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紧密联系;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远大理想和高尚品格的人往往拥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能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耐力适应环境甚至改变不利环境,最大限度地维持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受到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身心健康的学生更有效,能使其更顺利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内心信念,最终在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高校中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纠正心理偏差、缓解心理问题、化解心理矛盾、促进心理健康,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紧密结合,从心理、思想两方面开展学生的知行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内外一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觉悟,使教育效果相得益彰。

(三)教育方法互通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过于强调大学生的社会属性,而应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遵循个体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和彰显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互相借鉴并融会贯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大多建立在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测量、摄入性会谈等方法能帮助教育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内心;运用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方法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促进大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进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可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和方法可以获得大学生心理层面的接受,进而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观念,将由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价值认同,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和方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向大学生施加影响,其教育方法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具有主流性和宏观性,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因注重具体问题而局限于特定情景。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互相借鉴教育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并积极开创二者结合的教育新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在教育实践中互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