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育智能技术范文

教育智能技术全文(5篇)

教育智能技术

第1篇:教育智能技术范文

目前,基于WWW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国内外已有不少,但是它们都分别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现有的系统多以呈现材料为主,缺乏有效的交互手段。系统呈现文字材料、图片、视音频素材,配合一定的测试,学生基本上还是以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以通过系统最后的测试为知识掌握的标志;

2、系统缺乏一定的智能性。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3、由于采用超文本的方法组织教学材料,且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迷航现象且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学生容易偏离学习目标;

4、缺乏先进的学习理论的指导。多数系统仍然以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为指导,系统的设计遵循“呈现学习材料一学生反应一信息反馈”的方式,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5、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协同性和及时有效的支持,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依据一定的情景进行的,必须提供同他人协同处理问题的机制和及时的支持。

二、Agent定义及其特性

Agent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对Agent的各种研究工作,可以发现不同的研究人员都在自己的系统中赋予Agent不同的结构、内容和能力,以方便自己特定方向的深入研究。广义上讲,Agent是指具有智能的任何实体,包括人类,智能硬件和智能软件。Agent能够在没有人类或其他Agent直接干涉下独立运行,并能够根据内部状态和感知到的外部信息,控制自身行为和内部状态。Agent拥有其它实体(Agent、人、对象以及它们构成的环境)的信息和知识,并能够通过一些通信语言与这些实体进行交互和协作。Agent能够通过物理世界、图形用户界而、其他Agent集合、网络或者上述方法的几种综合来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实时产生复杂和适当的反应。Agent并不是简单地根据环境做出反应动作,而是有目的地根据承诺采取主动行为,表现出目标驱动的特性。

三、智能Agent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和MAS的特性决定了其适合改善传统远程教育的不足。在MAS中Agent之间平等协作,以协同操作来共同完成给定的任务,其特点与现代教育理论相吻合。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多年,而且有很多已经完成的模型或系统。但是在教育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模型,但离最终实现还有一段距离。在国内,对于智能的研究也比较早,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等单位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W.LewisJohnson等人的研究中提到:为了使远距离学习系统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并支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可以应用教学监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并提供指导和建议。在他们主持的高级远距离工程(ADE)项目中,提出了一个叫做Adele的教学,当学生通过网上课件学习时,Adele的备份在每一个学生计算机上运行,与每个学生交互作用。Adele负责监控学生、记录学生行为、根据需要调整课件呈现内容等。

2、蒙特利尔大学ClaudeFrasson等人的“行动者”模型中提出了一种所谓“行动者”(Actor)的教学模型,并赋予“行动者”以反应、指导、适应和认知能力。系统由多个“行动者”组成,利用“行动者”来实现教学策略以及测定哪种策略更适合于某个特定的学习者。“行动者”包括两个层次:知识层,它包括各种教学知识类型的表现;认知层,支持“行动者”的学习能力,即自我增进能力。另外内部视域和外部视域分别用于感知“行动者”的自身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知识层包括三个模块:理解、行动和控制。理解模块识别“行动者”能介入的典型情况。它的作用是探测介入的机会。行动模型包括在特定情况下被激发的反应活动。控制模块包括回答问题的知识:我是否决定介入?如何介入?介入什么?…它的作用是根据情况分析作出决定。控制和行为的结合与反应指导计划相一致。这一层要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由一组“典型情况”和“任务”来表示。典型情况描述“行动者”介入教学的机会,它包含于理解模块中。当环境符合典型情况的条件时,“行动者”就会执行特定的任务。认知层主要由支持“行动者”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任务构成。它结合机器学习技术,从对学习者不同情况下行为的分析获得更多的经验。

第2篇:教育智能技术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1.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具有词意解释功能和数据运算功能,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更新,简单的计算机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度也越来越高。要想给人民提供具有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必须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改革,尤其是要加快计算机网络教育建设,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要融入新的技术,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新型技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学习方面、休闲娱乐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为计算机网络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促进我国科技领域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技术,是一种计算机科学,是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模仿,通过计算机操作出来,形成有效数据,达到模仿效果。人工智能中包括很多方面,如语言方面、心理学方面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运用人工智能,对人的视觉、感觉、听觉等进行模拟,进而设计出具有人工智能化的机器。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及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高人们工作效率。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编程,模拟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进而有效完成智能化的系统操作。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到许多学科中,其中也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着计算机网络发展,从最初的只能进行词义解释和数据运算,发展成智能化人机操作,深刻体现出人工智能的重要作用。进行处理不确定的信息时,人工智能发挥优势,能够很快对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详细地分析,并且能够及时处理计算机中提取到的信息,把新提取到的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用户使用。之外,人工智能的协作能力也很强,通过整理数据,不同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因为人工智能也连接着网络管理,所以也能使网络环境得到优化,从而提升使用效率。

2.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

计算机网络在进行应用时,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如实时性、高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因此,要不断提高管理技术的灵活性,保证计算机系统能正常运行非常关键。而人工技能在计算机网络中占据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不确定的问题时,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优势,有很强的处理能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把模糊的逻辑引入智能化的网络管理中,使其具备模糊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系统的使用效率。人工智能还可以对低层信息进行及时解释,进一步实现对高层概念进行推理。另外,不会占用更多资源,这也是人工智能的优势之一。在人工智能中,运算速度非常快,能够一次性解决,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处理技术,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3.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3.1网络安全管理

在网络安全管理中,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中,进行入侵检测意义重大,严重影响着网络安全。在运用防火墙技术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进行入侵检测。在当前的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中,都使用了入侵检测技术。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充分发挥入侵检测功能,提升系统保密性,从而也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形成了智能化防火墙系统。用统计、记忆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识别,从而占用更小资源,使有害行为的发生率明显得到降低。

3.2网络管理和系统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人工智能等技术出现,使网络管理发生着转变,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求解技术、专家知识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进行了综合性管理。目前,在网络管理过程中,时常会因为网络动态性等原因,导致系统出现问题,严重影响着工作进程,因此,在网络管理中,越来越向着智能化发展。在进行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研究,产生了专家级决策和专家级的支持方法,从而更加提高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使人工智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使用中,专家系统有很高的识别性、智能性,不但积累了大量专家的知识,而且还汇集了很多专家的成功经验,形成资源录入到系统当中,使系统能够解决相关问题,在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服务,运用人工智能,也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管理和系统评价工作。结束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在不同领域都可以运用,也是一项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雨琦.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发现:教育版,2016(8).

第3篇:教育智能技术范文

在原有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在课程教学中

理论与实践课程分开讲授,学生较难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传统课程体系安排中,一般先安排理论课程的学习,等学生学完所有相关理论知识以后,再安排相应的实训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没有目的性,缺乏学习的动力,对相应的理论知识点也难以理解和掌握。等到专业实训课和毕业综合设计时,前面的理论知识有些已经忘记,有些原来就没有掌握,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1.2专业课程之间联系较少

各专业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学生较难掌握大系统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力一个楼宇智能化系统工程是入侵报警、视频安防监控、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建筑设备监控、综合布线等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工程项目涉及多门专业课程的应用。在传统教学中,各专业教师之间各自为阵,各课程中有单独子系统的设计实训,但学生实际工程项目的综合设计能力仍然不足。

1.3专业中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所用技术有出入

由于课程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教师有时在课堂内所讲的内容较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技术已经落后,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2基于CDIO模式专业教学改革

3.1基于CDIO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除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更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实现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建立一个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导,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新体系。以一个实际楼宇智能化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为主导,将本专业内所以专业课程通过工程项目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引入两个项目工程,项目一用于分步教学,项目二用于综合实训。从上面专业课程系统设计中,工程项目一贯穿了所有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所有的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所有课程的讲解围绕实际工程展开,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主题性更强。各专业教师相互协作,同一个工程进行子系统的讲解,并最终实现整个系统工程的集成。在该课程培养体系中,分步骤分阶段地培养了学生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系统工程能力。工程项目二用于学生对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一个巩固和检验,学生综合应用项目一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完成工程项目的分析、构思、设计和实现,为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2.2教学课程与教学方式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前置体验”教学法,根据工程项目一,在每门课程的开始针对实际工程提出问题和任务,这些问题和任务与所学课程的概念和知识相联系,以这些问题为探究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这种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课程知识,而且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工程实战能力。

2.3人才培养评定考核方式改革

基于CDIO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毕业设计和评价方式,引入实际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方式来进行毕业设计。由导师选取实际工程项目,给出招标文件和需求文件,学生分组模拟某公司进行项目的投标文件、技术方案书、工程造价文件、施工组织方案书的编写,参与项目投标。毕业答辩模拟评标现场,进行唱标、述标,由校外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评标组,对学生所投标书及学生现场述标情况按招标文件规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选出中标候选人。评分值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组成部分。

2.4提高教师的实际系统工程能力和教师之间合作教学

为了设计出符合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项目载体,任课教师们必须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参与实际工程方案制作和实施等方式积累经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保持所授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一致。同时要求教师之间依据项目进行沟通,协作教学,改变原来教师们各自授课的局面。

3结语

第4篇:教育智能技术范文

一、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能力

提升的时代背景新的时代孕育新的需求和使命,当下我们正经历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呼唤思政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源泉和动力。总体来看,时代背景可以分为国内、国际两个层面,这也对提升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双重要求。

(一)国内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我国自身来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正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的,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党的指明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高校师生的共同要求。

(二)国际层面:教育技术运用深入发展放眼国际视野,信息化时代早已来临,利用教育技术辅助课堂以取得更好成效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慕课”“智慧教室”“数字校园”“微格教室”等新名词也在国际教育界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和实践。所谓教育技术,依据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即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二、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上课方式陈旧,“充电”不足现在虽然有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但其课件内容也多照搬课本,不够新颖,缺少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创新性设计。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继续采用旧版、老版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没有主动、及时提升理论素养,未能对接最新理论成果,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也缺乏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合理关切。

(二)实践跟进弱化,落实不够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但一项抽样调查显示,高达60.2%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高校普遍制定了相关课堂实践计划,而部分教师却往往以“学生人数多”“实践活动经费和时间有限”等为由极少甚至没有组织实践活动,缺少对学生实践过程以及成果展示的跟进指导,对于计划执行力度不够,未能真正展现实践教学应有的优势。

(三)信息化手段滞后,运用不力当下高校思政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能力相较于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的“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还有较大差距。当多数教师开始研究新的教育技术时,仍有一些教师不熟悉或不愿使用其辅助教学,这无形中延滞了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整体速率。

三、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理有格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当作为高校思政教师提升叙说理论能力的重要指南。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叙说理论能力,要从“学”和“用”两个层面进行。1.把握教材基本观点,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鲜活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旁征博引、引人入胜的语言内容,威而不傲、质朴真诚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的说理方式为榜样,运用贴近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语言表达方式,更要在全面理解、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课本知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联系,讲大道理、立大格局、显大智慧。2.加强实践活动设计,善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理论,高校思政课也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衔接。教师应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走进社会,切身感受、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及时做好对于学生实践活动及成果汇报的记录,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和教学热情。

(二)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有自信强调要树立“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2020年2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重要讲话文章,强调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更是教师进行授课内容选择与设计的基本抓手,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思考。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基本认识,但在传承和发展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还显然不足。不同年龄、地区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不同,因而思政课教师在课上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有选择地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教师可以积极挖掘当地丰富的历史、民俗、特产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分,并以此为话题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和接触生活中易于感知的传统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2.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的向师性与模仿心理,决定了教师的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外,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以一言一行感染学生,以一举一动影响学生,以自身辐射学生,将文化自信融入学生血液,成为符合优良传统的现代师者。

第5篇:教育智能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定位;教育信息化

当前,我国教育逐渐趋于数字化、网络化,我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很多职能呈现出分化的现象,使得我国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使得高校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平台共享及建设方面出现了众多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为了创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必须加强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及现代教育技术高校服务教学方面的研究。

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历史沿革

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的应用少之又少,对教学方面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很多高校中的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可以说仅是一种教育现代化的象征性的辅助机构而已。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在高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应用开来,并由原来的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等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但由于教育的社会滞后性,教师已习惯了粉笔、课本、黑板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高校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处于懵懂的状态,无法正确掌握并使用一些现代化教学媒体操作技能。因此,也就无法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价值最大化发挥。

二、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

我国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具体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根据现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院系进行专业教学;第二,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实验室等方面的规划与管理;第三,专业课程的录播;第四,宣传片的拍摄、整理、;第五,网络教学设备的维护与管理;第六,校园网络、服务器等方面的管理[1]。

(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挑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可以发现,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中,有一部分的传统职能和其他的职能机构存在重叠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发生了改变,新型的技术逐渐替代了以往的教学器材的使用,使得众多的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现代教育的智能领域当中。传统领域逐渐被新技术所代替,从而产生了传统职能机构和其他职能机构重叠的现象。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公共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建设。当前,由于均采用网络化、自动化的管理方式,使得人工服务比例不断降低。例如,随着多媒体教室管理职能的网络化,从而使得集中管理的模式逐渐被专人现场管理的模式取代。甚至有的高校已将该职能划分为物业部门进行管理。那么,怎样才能让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教学与管理的过程当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呢?这一问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定位分析,甚至还直接影响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适应性建设。

(三)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机遇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基于这种情况,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把握机遇,将自身优势最大化,加强自身职能定位,以此来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此外,虽然我国高校内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越来越多,但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很好地服务大众呢?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平台之间缺乏一定的关联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建设者本身的出发点所带来的局限性及实际操作困难性。所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凭借自身的优势、长期的教学经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胜任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与建设工作。加强对高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切实加强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此外,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能够以更加专业的角度、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教学质量,为师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目前,在教育的信息化和教学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合理规范和规划教学资源,为高校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这不仅能够应对当前所遇到的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还能为高校的信息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发展新型职能定位的优势

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完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不但需要学校具备较高的综合技术能力,而且还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从宏观角度规划设计学校,了解社会需求。这样一来,就能够极大地保证整个教学资源平台,以及教学资源最大化的应用。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力度,首先,需要高校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拥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来规划、组织整个项目的有序运行。从大局观念出发,全力建设集数字化、交互式于一体的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学习平台。其次,还应积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最后,还应建立一支优秀的研发团队,不断研发教学资源,从而保障整个教学资源库拥有新鲜的血液。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其他部门相比较而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自身的专业性、综合服务性、管理协调性、组织性等众多的职能优势。因此,也就比其他的职能部门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一)综合性专业技术优势

现阶段,我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包括诸多方面,例如,学校教学设备的前期采购,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语音实验室、计算机室的管理等。所以,高校信息技术中心在相应的多媒体信息、网络、通讯等方面,和其他的职能部门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长期服务经验优势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致力于教学一线。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习惯,以及各门学科的教学属性等方面均已了如指掌。所以,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设计的时候,其能够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的教学习惯出发,将三者进行相应的结合,所设计出的平台才会更加具有实用性。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凭借自身的优势,能够快速地获取教学资源,并实时更新信息,而且还能为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相应的服务工作。

(三)广泛的部门沟通优势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将其价值最大化。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学校教务处、学校网络中心等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在制作信息的时候,需要各个院系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是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的重要力量。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通常要和各个部门进行直接沟通。例如,为学生部、教务处、学校宣传处等提供直接的服务,因此,它也就拥有广泛的部门沟通经验。所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凭借自身的众多优势,能够科学、有效地协调相关部门,从而完成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更好地完成联络工作。

四、加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新型职能定位的建议

(一)创新教学方法

1.最新教学方式的追踪。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高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2.针对课程的信息化进行教学研发。高校应加强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充分掌握师生的需求,然后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特点,从而研发出最具信息化的教学方式。3.针对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进,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以往传统的学习模式,不断开发学习途径,探索更加科学、合理、个性、实用的学习方式与平台,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二)规划公共教学资源技术

1.公共教学资源的策划与建议。当前,在对教学资源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全局性的视角进行宏观把握,对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使用及更新,进行科学、规范的设计。2.公共教学设备规划与预算。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凭借长期的实践经验,长期致力于公共教学设备服务工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创新建设,应结合高校的资金、发展规划,从而制定出更加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的公共教学设备规划与预算。3.公共教学设备建设技术方案。根据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例如,计算机、语音设备的维护经验,设计出公共教学设备建设技术方案,为高校的建设提供具有权威性的技术审核依据。4.制定编写校级技术规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的教学设备,按照技术规范、故障排除方法,以及教学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的整合分析,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

(三)规范与管理教学资源平台

1.构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平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实现信息化备课、多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的模式。这是教育工程推进教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2.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建设。建设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能够将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使得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率[2]。3.建设公共教学网络课程。当前,公共网络课程教学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等。因此,加强公共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重要职能。4.公益性讲座与社会大学资源。现阶段,众多的高校纷纷开展公益性讲座、视频公开课,然后将这些教学资源放到网上,全校师生共享资源,学生可根据自我需求来浏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可以效仿这种模式,制作网络视频、文字资料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扩大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影响。总之,在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成为现代高校标准配置的三大教学辅助机构之一。面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发生的变化,高校要准确把握其新型的职能定位,这样才能对教学技术、教学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的调配,实现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化、专业化的管理,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6):47-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