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数学范文

课程数学全文(5篇)

课程数学

第1篇:课程数学范文

一、现代数学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现代数学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数学的面貌,改变了数学是一门枯燥和简单思维的学科特点,现代数学是一种科学的语言,生产和生活中的工具以及一种数学文化。现代数学可以为小学数学提供更多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现代数学让数学表象的更加真实,有着描述自然和生活的能力,这样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自然的学习数学。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试验。提高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

2.有利于小学数学的改革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对于小学数学的认识也进行了改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成为小学数学必须掌握的知识。对于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更加的重视,而这样的学习方式需要现代数学作为基础和思想方法的提供,尤其是现代数学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为小学生问题探究提供了无数的材料。有利于小学数学的改革。

3.有利于培养新型的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课程不断的改革,教师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便于应对小学数学的改革。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存在创造性不足的问题,如果数学教师学习一些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数学教师更好的理解数学,培养数学教学新型的数学观念,减少对于重复性内容的学习,增加对于学生思考和思维锻炼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数学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路径

1.课前准备

凡是都需要提前设计,如果对于在课堂上需要渗透的现代数学没有提前到设计,那么数学课堂就不能有的放矢。教师需要精心的钻研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出一些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现代数学思想。并且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把现代数学的渗透明确的落实到各个环节,实现现代数学渗透的第一步。比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课本上一般是设计了一个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多设计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假设思想方法,应对思想方法等量变换思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课堂上课

在课堂上是最容易渗透现代数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解释应用的方法,把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有机的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一节新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进行解答来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摸具,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关注三角形的角和边开始,对三角形进行度量工作,找出三角形的特征,把有相同特征的三角形进行归类。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渗透了分类和集合的思想。还有,在对分类的三角形中,教师在讲解等边三角形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绘画的方式,通过绘画,学生们和容易发现等边三角形的对称性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在放出一些自然物质的对称图形,让学生了解数学和自然存在的关系。在进行复习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强化现代数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思考问题来加强学生对于现代数学的了解。比如,在复习多变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之间有无共同点。让学生提炼出可以运用割补方法转化成为长方形来进行推导,学习现代数学的转化思想。在进行练习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渗透现代数学。比如:在练习乘法口诀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完成数形的结合,例如,8乘6和6乘8两个式子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理解式子的意义,可以让学生理解转换的数学思想。

结束语

第2篇:课程数学范文

[关键词]拓展课程;数学探究;信息技术

基于数学探究的拓展课程是允许学生自主选修的动态性短期课程它由学科基础知识延伸的课程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

一、拓展课程的设计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数学探究有所重视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ꎻ知识性的问题多开放性的问题少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解决一些综合性、开放度较高的问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开发了基于数学探究的拓展课程

(一)课程的定位本课程以数学课本延伸知识和拓展性问题为

主要学习内容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由于拓展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趣味性、可参与性和挑战性让学生乐于参与

(二)课程的目标拓展课程以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为首要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理解数学本质发展理性思维同时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数学的兴趣与思考对数学价值的领悟以及逐步形成的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课程的教学平台拓展课程的教学将主要在配备有先进信息技术设施的数学实验室开展

在实验室里各种数学软件支持学生开展数学实验进行探究学习

二、拓展课程内容的选择

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过程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综合学习经验的形成和积累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因此拓展课程需选择能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有利于学生互动交流和发展数学思维的内容

(一)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高中数学人教

A版教科书编制了众多探究内容拓展课程主要选用附录中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内容可分为“知识探究”和“应用探究”两类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了能发现直观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还可以体会到探究学习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研究数学的重要性而应用数学知识的探究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切实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二)课本延伸补充知识

我们选取的主要是体现学科知识深化的主题例如高考题中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及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这类问题学生很难依靠纸笔画出动态变化的图形也不可能发现“动态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但借助信息技术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些单靠逻辑与计算拿不准的问题也可以在教学软件上进行探究与验证

(三)现代数学内容

将现代数学思想渗透于中学数学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思维水平我们选取了现代数学范畴中的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分形几何等内容作为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的结合点研究和发掘它们之间深层次的联系例如分形几何的图形可以用几何画板中的“迭代”功能进行绘制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通过定义点与点之间的映射对应经过反复的迭代就可以产生美丽的分形图形这为学生体会递归思想掌握迭代方法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同时分形几何的学习对高中轨迹问题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本质上看解析几何中的轨迹问题其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主、从动点(对象)的运动生成绘制轨迹图形的关键在于构造出合理的主、从动点间的映射对应关系分形图形的“迭代”绘制方法能加深学生对这种映射对应关系的理解掌握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拓展课程实施的途径

(一)课堂专题探究课

在课堂教学中某一学习内容教完后教师可上一节或多节探究课例如圆锥曲线教学中通过题目我们发现椭圆可能具有某种性质这时我们可以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进而猜想双曲线、抛物线是否有相关类似的性质并借助计算、图形变换、逻辑推理来验证或否定猜想然后给出严格的证明通过探究学生能够获得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数学知识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专题探究是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探究的内容水平较高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实施中教师要设置有梯度的引导设问帮助学生开展不同水平的探究学习

(二)开设校本课程

我们依托数学实验室开设了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通过独立探索、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环节完成课程学习校本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拓展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开设校本课程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避免仅凭教师爱好开发的现象发生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碎片化”

(三)进行研究性学习

对于应用型数学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学会对数学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基于数学探究的高中拓展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需要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帮助教师理解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积累了课程开发经验为今后课程改革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云.高中数学教师用书中探究内容的教学指导探析[J].教育导刊2016(12).

第3篇:课程数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目标

拓展性微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来说,微课程追求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聚焦于解决较小的或特定的问题或知识点而设定的。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比较,微课程的设置切入口要小,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或者合作研究,有利于学生操作与实践、交流与合作,不仅仅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因此,拓展性微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既能够达到拓展的目的,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活动开辟新的空间。本文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实践中对于目标的设置作出肤浅的阐述。

一、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目标设置的基本现状

(一)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目

标设置存在严重的学科化倾向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于数学学科微课程设置的针对目标明显具有学科倾向,以应试教育为特点,让学生在微课程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技能,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在当前的教学工作环节中,虽然课内课程与微课程教育活动都一直呼吁重视学生的素质与技能教育,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依旧受到知识的限制或教育规定执行力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对于微课程设置的内容仍然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课题设置封闭,不具有开放性,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完全打开,解决问题策略单一。

(二)微课程目标设置没有突出

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思维活动固化在给学生规定的时间组织开展探究活动时,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比较程序化,解决数学问题遵循的是某种线性思路和惯性。整个活动过程中,思维没有得到开发,学生对于问题解决依旧是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的结合。思维负面的影响,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分析解决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思维受到禁锢。

(三)针对微课程目标设计微课

程探究的内容单一,缺乏主题学习的创新性小学数学微课程探索活动主要是具有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内容,以教材学习活动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结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的内容,适度拓展与应用。很多教师虽制定了翔实的学习目标,但缺乏创新性的课题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单一,有些只是简单的课堂学习内容的重复。微课程辅助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成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体现创新性、实践性与时代性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体验到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目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创新性

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学习活动,一般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为主,通过合作探究、交流与讨论等方式展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敢于创新,主动实践。因此,目标的设定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基本出发点,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让学生敢于创新解决问题,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例如:“七巧板”这可拓展性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微课程教学设置只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影子”,给学生搭建探索的平台。然后让学生自主实践操作,在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感受,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样的主题活动设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展现的形式以及多元化评价标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注重生成性,七巧板本身是一种生生不息,永远在创新与变革中的一门数学艺术形式,作品也不断改进,新的构思不断生存,学生的探究空间巨大。活动的目标设置强调了自主性,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的必要指导为基础,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的过程,思维火花迸发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了数学核心素养。

(二)注重实践性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以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可以是理性思考实践,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实践等。例如,针对教材中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由于在限制的时间内,学生对于可能性“大小”还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这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题:自己做一个转盘,涂上红色、黄色和绿色三种不同的颜色,且占据转盘的面积大小相同,然后动手实践,记录结果;也可以设置问题:“要使指针转动后偶尔落在绿色区域,而落在红色、黄色区域的次数差不多,应怎样涂色?”先试着涂一涂,再转动若干次,看看结果怎样?这样的微课程拓展性探索活动,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动手实践中,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富有个性的设计。

(三)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

思维是数学问题探索的核心。数学微课程设置目标必须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基础,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实践探究的整合,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又必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围绕问题展开思维活动,通过认真探索,积极思考,对学生视野的开拓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以及个性化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帮助。总之,针对“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的目标,教师不仅要认真组织实施这样有价值的微课程活动,同时对目标的把握必须准确到位,唯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根本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课程数学范文

(一)情境创设流于形式现象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情境的强调主要集中在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第一学段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在第一学段中对于情境的强调,同时,标准还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了实践课程标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情境的强调,以致于认为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于是就费尽心机地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了很多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情境。这些情境往往在短暂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就让他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之外例如,有些数学教师喜欢将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人物、奥特曼、虹猫蓝兔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引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无疑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人物的引入往往只是为了简单的呈现一个题目和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关联很小。这种对于教学方法的尝试固然重要,但是这种流于表面的应用,不仅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反而是他们对于动画人物进行了过多的联想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率。这种流于形式的情境创设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而且表现于教学手段上。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很多学校的优质课程的评比都将多媒体课件作为必备的条件毫无疑问,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注意力的唤起与维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的老师在多媒体使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老师对于多媒体效果的过分追求降低了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减少了对于教材内容的思索。

(二)对合作交流掌控不当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对于数学教学中合作交流的强调,目的在于减少我们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的“一言堂”。增强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及团队合作的意识。但是在我们日常施行的过程中却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为了体现自己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对课程内容不加区分的进行小组讨论。如有的教师在教关于各种算法计算顺序的时候也进行讨论。对于这种已经约定俗称的定理和规则的讨论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交流与合作,反倒让学生对于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产生质疑。针对上述问题,教学者首先要明白了实施的必要性和条件。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是受到一定外在条件的限制,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或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需要与人讨论、分享的时候开展。因此,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交流时要选用合适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要在具备了内容适合讨论、学生意见不同、出现思考困难、答案没有定论等条件后安排小组合作交流,效果就比较好。其次,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贯彻的原则有分组合理分工得当。在小组成员的划分上,要注意学生在能力和性格、情绪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体现互补性。只有互补的小组才能保证小组的稳定,并使大多数成员在合作与交流中获益。同时,小组成员也要定时流动,以保持新鲜感和竞争性。二是分工得当小组成员之间应该根据成员的特点合理分配角色,为了便于促进成员社会性的发展要定时的进行角色互换。特别是小组长的角色,应该让每个成员分别担当,可以使学生在担当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促进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发展。

(三)对于课堂趣味性的理解不全面

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强调课堂的趣味性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中所强调的重要维度之一。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于课堂趣味性与游戏之间的理解存在误区,有的教师认为趣味性就是上课要做游戏。例如,有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复习异分母相加减的规则,让10个同学各举从1到10中的一个数字,自由组合来寻找分数相加的公分母。一时你推我挤嘻嘻哈哈一阵之后时间过半,学习新知识已经时间不足,只能继续玩。该教师下课后一直抱怨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太费时间,而且得不偿失。这显然是对课堂趣味性与游戏之间关系理解不全面的所导致的。我们认为:数学教学要有趣,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要设计游戏。尤其是不了解学生注意力变化特征盲目设置游戏。课堂的前十几分钟是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是教学的黄金时间,如果此时设计过多的游戏将花费不少操作的时间,就事倍功半了。而且有些教师过于强调游戏的复杂性,要花不少时间来讲解游戏规则,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把握游戏的规则,以及如何赢得游戏的胜利上,结果数学问题反而不重要了。从解决的对策来看,我们认为要端正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源于生活,如果教师选取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利用他的生活经验作为理解的基础,对该问题产生学习的愿望,因为人们对身边的一些现象都是希望自己能够了解并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因此,要突出数学的有趣,可以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花工夫。这样,就让学生进入富有童趣的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又让他们从中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获取更多数学知识的愿望。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

(一)作业:教师先做——“探时”

作业是完成教学的必须途径,而作业过多又是增加负担的源头。由于各学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互不相干”,很容易形成多头布置“重压”学生的情形。对此,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所有让学生做的作业,教师首先要做过,在此基础上预判学生做相关作业的时间。腾出了更多时间,学生要多做“实践作业”,更多地走进图书馆、科技馆等校外教育资源,拓展学习领域。

(二)上课:讲究质量与效益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与课堂教学效率偏低、教学质量不理想相关。一般而言,教师的授课能力越强,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就高,即使做作业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教学过程五环节,教师不仅要过关,还要有所作为,从而防止由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通过多做作业来弥补的怪圈出现。

(三)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做到五个“一”:“看一看”,让学生看书本;“想一想”,该思考几个问题;“考一考”,提出问题,当堂考核;“议一议”,大家讨论对不对?错在哪里,为什么?“练一练”,当堂完成作业。

(四)坚持“四清”的教学过程管理

“堂堂清”:当堂训练,形成能力,不把问题留到课后;“日日清”:今日事今日毕;“周周清”:周末普查每周所学的知识点。“月月清”:月月调查每月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

(五)定期召开后进生家长会议

其实总体成绩差就差在少数后进生身上,如果定期召开后进生家长会议,与他们多沟通交流,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全班的活动、小组讨论和个别学习等多种形式和多种手段,积极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并进而采取适当行动的教学活动。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注重方法,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的正确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从小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模式

常言道:“教无定法”。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必定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关系密切,如算一算家中一年的存款利率是多少?这个月你用了多少钱?妈妈今年48岁,儿子的年龄是妈妈的1/2,儿子今年多少岁?……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将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数学问题,应用到探究式学习当中来,认识到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小树立起“学数学真有用”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有关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个性。在教学中,可运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确认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深化迁移。在这一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能力被充分重视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给学生,俗话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在这里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2.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在确定教学活动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后,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既是对习惯“灌”知识的教师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对习惯“等”学习的学生的一种挑战,所以需要有一定的支持系统来给予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备课要以关注学生为宗旨。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知识。从这一认识出发,教师在完成教案的同时,必须仔细分析学生情况,针对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学案”。其包括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主要内容、需要准备的学习材料、学习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教师的期望等。其中有些栏目要根据学生实际,做到因人而异。例如,预期的学习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定,使其有变化。其他栏目则由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填定:学习的收获、还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的问题。这些栏目主要为下面的教学法反馈与矫正提供有关信息。这一教案的实施,使教师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

(2)及时进行教学小结。每堂课的教学小结不能流于形式,要求教师对每一堂课要进行反思、反馈及矫正,为此,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小结应有一张反思卡进行记录。探究式学习中如何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更好地符合探究式学习的要求,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可能做到一课一思,认真填写反思卡。反思为下一步的调整提供了条件,同时,这样的反思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同时还可以实施学生谈话制,教师要制订好谈话的目的,设计好谈话的内容,根据目的的定向性选择一部分学生进行座谈,记录学生的反映,并写下教师的座谈体会。教师根据以上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方法,使教与学的活动尽可能地达到预定的理想目标。

3.组建探究小组,注重交流评价。

(1)组建探究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时代学习的潮流,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被广大教师所运用。应该做到:第一,合作学习应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必须在学生个体有“合作需要”,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愤”“悱”迷惑之时,陷于苦求不得之际,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第二,有明确合理的探究目标,互相尊重与配合,明白各自的职责,避免依赖性,增进依存性。第三,确保探究时间,不走过场。第四,允许学生自由的组合,肯定各自的探究方式与过程,以便学生放松地学习。

(2)注重交流与评价

第一,注重学生倾听。提出会听要求:聚精会神听、边听边思考分析,讲完听完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如乘法分配律,可用图形、字母、文字等来表达,只要言之有理。第三,不过早评判。要善于引导争辩,在辩中明理,懂得尊重事实;在辩中寻求多种解题策略与方法;在辩中互学善辩;在辩中共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必须遵循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努力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使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什么是“研究”?在科学技术领域,研究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创建或产生人类文明史上新的知识或技术为目的,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和实验;二是以验证和修正已有的知识或技术,验证已有的假设为目的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实验。什么是“研究性”?就是与研究的上述特性相类似或具有研究的部分特性。什么是“学习”?“学”是以了解、接受和理解未知对象为目的,以了解、理解和接受人类社会已经创建和产生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国家或学校所规定的内容为根本任务的认知活动。“习”是以重复和应用已知对象为目的的认知活动和行为。关于“研究性学习”,近几年,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最得了不小的成绩。目前,对“研究性学习”的诠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原则是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地去发展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有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是以自主性为前提条件的,没有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无法去研究,更谈不上创造。开展研究性学习,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从方法、技巧上给学生以帮助,教会学生学习。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中介,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问题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个性品质。

3.参与性原则

研究学习的参与性原则是指: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研究性学习“重在参与”,强调“人人参与”。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指导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和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习惯和道德品质。而要实现这些基本目标,学生不亲自参与是不行的,只有参与研究才能真切地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真正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上,重要的是要指导每一个学生全程参与研究过程。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指:研究性学习以“研究”为手段,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离不开研究,研究是为了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独立探索、研究提出的观点、答案都是创造,从而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成功体验。

(三)研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1.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讲授,使学生的“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具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自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努力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1.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素材”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传统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转化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上来。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材中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让“自主探究”取代“知识传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

第5篇:课程数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微课教学

数学文化教学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小学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了解知识的起源和意义,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声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不仅无法全面讲述数学文化,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微课教学的利用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微课是以网络为依托的,网络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文化教学资源,教师运用微课开展数学文化教学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从而使数学文化教学的开展更有时效性,同时也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现状

(一)教师对文化教学认识不足通过对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小学现状来分析,多数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依旧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重点,所开展的教学计划和目的也只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于知识的起源和背景以及数学文化的教学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知识的讲述也只仅限于表面,对知识背后隐藏的意义和运用策略却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同时也无法理解知识的背景和意义,甚至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内容出自于何处,久而久之也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偏低除了教师对数学文化教学的不重视和缺乏足够的认识之外,还有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书评偏低,在教学中只能采用传统的“板书”开展教学。而新课程教育改革对现代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再加上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的开展必须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微课为依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却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因此导致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无法完成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目的,更影响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存在问题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教学资历较老的教师而言。由于他们在以往的教学中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几乎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更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更无法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文化教学,更别提开展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文化教学了。

二、小学数学文化微课课程的开发策略

(一)选择学习内容时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小学数学文化微课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注重几项原则。首先是要具有一定的情趣性。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强调的不是枯燥的数学符号和公式以及运算等,而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要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到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游戏教学以及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奇妙之处。其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并且精彩又富有教育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故事和事迹都符合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接受知识和知识的新手能力,重点选择一些和教材相关,但是有高于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宽学生的视野。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知识点是否可以运用微课开展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开展一些教学实验以及动手操作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一遍微课视频,这样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注重多元性原则,因为多样的文化产生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同时多样的教学思路和方式又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两者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选择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思维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找到适合学生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背景[1]。例如在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在选择数学文化教学内容时,首先就需要对班级内的学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教学,并且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课件,这样才能使学生被相关的数学故事所吸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开发首先,紫傲雪数学文化微课课程的开发需要小学教师以教材为载体,并且对于内容的开发要高于教材,知识面还要宽于教材。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不仅是数学教学在主要载体,也是数学文化教育内容的引导和依据。在选择教材内容的时候,教师既要以核心知识为重点进行拓展,同时也要在课堂教学时结合核心知识对教学进行文化渗透,而对于课外数学文化教学的补充,教师可以结合核心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加深入地挖掘其文化内涵。[2]例如在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圆》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圆的特征进行相关的文化教学。比如某教师开发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微课课程,并且通过动画来演示车轮如果设计成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等分别进行滚动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对本节知识点有更深刻的感悟,并且也加深了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拓展训练进行教学,教材中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或者教材中有一些比较开放的练习题。并且这些练习题通常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维,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同时也对学生感悟知识提供了多元化以及多角度的途径。再例如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然后再把这个长和宽分别增加,之后计算出正常之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在面积上有什么变化和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画图、假设等等。

(三)微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由于微课在教学中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所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按下暂停,先思考问题,再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当问题解决之后再继续观看视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3]除此之外,在现行的小学苏教版教材中,从一年级开始每一册的教材都安排了“你知道吗?”的数学阅读内容,这些阅读素材都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主,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培养和人文精神启蒙的作用。但是却由于内容以及文字表述的限制影响了这一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有时候尽管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文化,但是却由于时间和教学要求的限制,在课堂上也只能浏览一遍。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精选的内容制作成微课课件,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观看,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文化和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文化微课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开拓小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小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发展,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微课对小学数学文化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小学生对数学文化和背景有明确的认识,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数学成绩的提升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勇.微课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的实践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2]方益平.让“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