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规划范文

农业规划全文(5篇)

农业规划

第1篇:农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经营研究

休闲农业由于符合了现代人的减压心理,受到许多人的追捧,但是在休闲农业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旅游模式的千篇一律、没有得到合理规范的管理、农业体验活动过于单一等。因此,旅游业应当着手打造出合理的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研究出科学的休闲农业经营,提高休闲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1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一种集合度假、观光、生产、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休闲农业通常具有3个显著特性:(1)生态性:几乎所有的休闲农业都保持着原生态的乡村景象,以此作为吸引游客的卖点。(2)生产性:以当地的农田采摘、放牧、打渔等生产模式吸引消费者前来体验,在增加了休闲农业趣味性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旅游业和依靠农业生存的人们来说可谓是共赢。(3)生活性:在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趣味和欣赏原生态田园风光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生活在当地的劳动人民淳朴的人文风情。

2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应遵从的原则

2.1自然原则

由于休闲农业多数是以传统的乡村为基础而建设,在当地村民长年累月的生活下,许多田园景观难免会自然老化、损坏。因此,休闲农场在设计规划时,可以进行适当的休整和完善,切不可大兴土木,甚至为了打造更符合现代都市化的审美,而破坏了当地原有的风土人情,将整个乡村建设成充满商业化的“人造村”。

2.2生态原则

休闲农场在设计规划时要注意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农业,维持好生物的多样性。农田内的农作物在生长阶段,要注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防止农业污染,生产绿色食品。

2.3遵从当地乡土文化原则

在休闲农场设计规划时还要注重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保持当地农业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生活文化,利用文化支撑起农业发展,如此一来,整个农场的文化品味将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4季节原则

四季更替是无法人为改变的,因此,休闲农场很难维持着十年如一日的风景,且若一直一成不变,很容易让游客产生无趣的心理。休闲农场在规划设计中,应当兼顾当地农作物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配合不同季节农田内所生长不同的农作物,推出相应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娱乐体验。这样在丰富休闲农场多样性的同时,还能让游客在不同的季节体验到休闲农场中不同的风景。

3注重经营休闲农场的合理性

3.1因地制宜,自主研发产业链

每一个休闲农场都会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因此,相关人员便可以通过给不同的休闲农场不同的定位,以此衍生出新的产业链,形成自己的农业品牌。例如,某休闲农场所处地域适合种植草莓,该休闲农场便可依靠农场内所拥有的草莓基地建设草莓文化馆、草莓加工厂、草莓主题餐厅等一系列延伸板块。这样游客们在采摘草莓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到更丰富的娱乐活动,形成以草莓为主题的吃、喝、住、行一条龙服务。这样在增加了休闲农场经济效益的同时,休闲农场的趣味性也得到了提高。

3.2项目发展与创新

随着各式各样休闲农场的出现,所引发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招牌打得五花八门,但当游客们参与其中时便会发现所体验的内容千篇一律。因此,不同的休闲农场在发展自身产业链的同时,还要注意体验项目的发展与创新。休闲农场可以根据自身农场不同的主体定位,创造出针对不同人群的体验。例如,面对家庭游客,休闲农场可以建设出有利于家庭互动性的农业体验,在大多数家庭中,都是以孩子为核心。因此,休闲农场可以推出一些适合儿童体验的农业活动和科普内容,达到一种寓教于乐的旅游体验。休闲农场应在面对不同的游客群体时,制定出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营销模式。

4结语

休闲农场以田园风光为背景,与充满钢筋水泥的都市形成对比,大自然山水风光这样纯天然的条件是多数城市旅游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开发者在意识到休闲农场发展潜力巨大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其科学规划设计与合理经营的重要性。只要做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科学和谐发展,休闲农场就能在使人们拥有更多放松休闲场所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浩.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池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2016(10)

第2篇:农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情景规划;主题体验

1休闲农业规划现状

休闲农业较之传统旅游景区规划,范围相对小,产业形态相对单纯,与相关产业行业的关联度相对松散。周嘉玲等介绍了台湾省“三生一体”的休闲农业经营战略,认为大陆应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规划经验,促进共同发展。刘荣章等认为休闲农业规划应充分体现人文理念,坚持“以农为本、农游共赢、传承人文、异城市公园、循环经济”5大原则。

2情景规划理论基础

情景规划最早出现于第2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是用于军事规划。目前,情景规划法是商业领域最流行的方法论,后来逐渐应用到城市规划领域中。将情景规划融入休闲农业规划,旨在解释未来休闲农业多样化发展的可能,对其蓝图与前景进行构想,从而确定其未来发展想象与实施措施。

3构建休闲农业情景模式

3.1农业大寨情景

农业大寨情景是以休闲农业特色资源要素与大寨形象为基础构筑的情景景观。休闲农业旅游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当地的农业资源,如农田、大寨。此外,还有当地在地域文化历史演进的结晶———农村文化与庆典活动,比如,方言小品的演出、民俗情景剧、坐雪爬犁以及当地的特色小吃等。这些农村特色元素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编织成一幕幕精彩的,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农村丰富多彩的,回归田园生活的农业大寨情景剧。

3.2诗画农耕情景

诗画农耕情景是依靠当地,用以表现其农耕生产生活的诗词画作,利用技术手段还原原著生产生活场景的情景景观。农业耕种活动是农村与城市旅游的不同之处,让游客参与真实的农村农业耕种活动,在田野里操作农具,体验真实的农耕情景。不同的地域、族群有着不同的农耕习惯,因此,可以发展出诸多不同的农耕文化。比如,台湾清静农场的“赶羊秀”,巴山地区的背尖底背篓提“大杵”等。

3.3实景演艺情景

实景演艺是依靠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等为主要演绎内容,通过演员的生动表演,展现当地休闲农业生活状态的文化模式。比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以玉龙雪山为背景,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当地农民为演员,以粗犷的气势、原生的姿态、质朴的歌声,带给观众最真实的丽江印象。

3.4影视主题情景

影视主题情景是营造能够为农村影视题材,提供拍摄情境场地的景观设计。在休闲农业主题情景规划中,要充分挖掘当地农业特色资源,编织专属于当地农村特色的情景景观,营造一种直观、生动活泼、感性的农村景象氛围,吸引农村题材影视拍摄者。

3.5DIY互动情景

DIY互动情景是以当地特色农村活动为依托,游客充分参与其中,同当地村民进行互动的情景景观设计。让游客真实体验农民生活中农忙时的种菜以及蔬菜采摘情景;野菜烹调,游客利用当地农村特有的野菜,就地取材,与当地农民一起烹饪,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野菜盛宴;家禽家畜的饲养活动,游客可以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参与家禽家畜饲养活动,近距离了解农村牧民生活。

3.6农家体验情景

农家体验情景是旨在让游客深入农家生活,通过一段时间的居住体验,体味淳朴农家生活的场景景观。游客到农村旅游,初心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猎奇。对他们来说,原汁原味的农家体验场景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此外,不同的地域,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因此,休闲农业情景规划的一个重大任务之一是发展以原著居民农家生活为特色的体验场景活动,让游客在当地居民家中连续居住一段时间,跟着原著居民的生活节奏,深度体验农家生活。

4结语

休闲农业主题情景规划旨在解释未来休闲农业发展多样化的可能,对其蓝图与前景进行构想,是休闲农业规划发展的趋势。同时,休闲农业的主题情景规划也是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弘扬与发展传统农村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凡礼,李胜茂等.2017-2021年中国休闲农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R].2016

第3篇:农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

1田园综合体及循环农业

1.1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田园综合体是国家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提出的新概念,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

1.2循环农业的概念及模式对比

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可控化(Regulate)的4R原则,并利用生物、环境间的互相关联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及资源的有效转换,最终建立整体经济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统一”[2]。构建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在乡村的基础上,突破单线农业模式,将以农民受益,城乡资源要素融合,改善社区生产生活空间为基础,创造舒适、宜居,满足旅游体验的景观空间。

2田园综合体种养业规划设计

2.1项目概述

民主村处于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是安州区与北川新县城之间的唯一城镇。用地面积为175.7hm2,水域及其他用地面积为171.5hm2。基地外,一座“八一水库”,农业总产值1.9亿元。

2.2总体规划

根据地形条件,将基地划分为四个汇水区域,规划创新性提出“旅游+农业”、“生态+科技”、“产业+田园”3种新业态,规划结构为“一心一环三轴五片区”,“一心”即服务中心—酒店、“一环”即道路环道、“三轴”即三条道路轴线、五区”指种植、育苗、休闲服务、游乐和养殖。园区的建成将为全区田园综合体种养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1)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农业”模式是将水果、蔬菜种植成为不规则图案,增进园区乐趣。园区依托农业种植,建立科普画廊、小讲堂、DIY活动。“生态+科技”模式是将结合“南果北种、南花北移”的理念,让人们在当地可以观赏世界各地的花卉,品尝世界各地的瓜果。“产业+田园”模式是在园区建立旅游观光酒店,与周边农业景观相结合,给游客提供“吃、住、行”全方面服务。2)旅游产品分区。由于基地内部高程不同,地形地貌高低起伏,顺应地形随形就势,主要道路平面呈曲线。规划主要道路与支路的交点作为景观节点打造,将旅游产品分为6大板块.

2.3分区规划

打造涵盖“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以高新技术为契机,以生态休闲为原则,最终形成“民生、生态、经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新业态。

2.3.1种猪场

种猪场功能区规划应将出产区、生活区和办公区分隔开。合理规划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并将污染源设立在下风向,同时考虑猪舍建筑相关因素:如隔热性、采光性、防疫卫生等。

2.3.2经果种植区

经济农作物、果蔬栽培区,并以3.3hm2为基数因地制宜将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3.3-4.6hm2的用于种植的独立地块,每个地块内设500m²农家小院一幢,同时,在此基础上增添其它服务功能,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生产、生态循环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3.3苗圃种植区

根据地形进行布置,占地面积最大的炼苗区,处中心位置,用道路分隔,便于抵达;其余几个区域围绕布置,管理区位于北部,靠近主路,交通便利;自控温室处在南部,而育苗区则位于西部。

2.3.4酒店接待服务区

项目整体分为景观广场、酒店公共区域和花田景观区。根据现有地形进行布局,整体呈由西向东向,地块附有大片花田绿地。

2.3.5游乐园

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儿童游乐区、成人游乐区、游泳池、休闲运动区等。根据现有地形进行功能布局,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根据地形优势设计一些需要高差的设施,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方设置休闲设施,依据原有水塘设计游泳池及儿童水上乐园,减少工程造价。

3结论

本项目通过案例研究,同时结合项目区位条件分析、政策分析、基地现状分析,在“旅游+农业”、“生态+科技”、“产业+田园”3种新业态上,更深入的进行田园综合体种养业规划设计。同时,要达到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和目标,解决现阶段“三农”问题,还必须找到农民的诉求点,尊重意愿、参与规划,深度挖掘农业产业链价值,注入科技元素,促进资源化利用,建设真正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三生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参考文献

[1]史云,杨相合,谢海英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形式——田园综合体[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4):320-326.

第4篇:农业规划范文

川中丘陵地区由于不平坦,其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而言,存在许多局限性

。1.生产规模、集约化难度大由于不同程度存在坡地和谷地,地势不平坦,不易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存在局限性。

2.蓄水、保水功能差,干旱现象较严重由于地势不平坦,同一地域落差大,一遇下雨涨水,雨水很快就从坡地流入沟地,进入小溪、小河、大河,不易蓄水保水。遇到天旱,由于蓄水保水功能差,蓄积的水量有限,很容易出现旱灾。抗旱一般都要一级甚至几级提灌,成本极高,农业生产严重受挫。

3.土壤墒情严重恶化川中丘陵地区除河坝地段有一些平坝外,可耕作地基本都有一定坡度,有的坡度还相当大,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土壤墒情变差,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恶化。

4.生产成本高无论是保持农业生产的水、肥等生产资料成本,还是农作的劳动力成本或是运输成本,都相当高,很不经济。

二、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优势条件

川中丘陵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地形条件差,但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有一定优势。大都分布在温带及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件下,无霜期较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海拔高度一般在300~1000m范围,对于许多温带和亚热带农作物而言都是较好的自然生长环境。

三、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的现状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川中丘陵地区绝大部分都是以农作物栽种为主、经济作物为辅、渔牧副业补充的农业经济格局。长期以来,尽管农业生产成本相当高,但以粮为主的格局始终未打破。究其原因:①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量剧增,农民迫于维持生计,所以不愿放弃粮食生产。②农民素质不高普遍,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模式及项目不易接受。即使接受了,也不易产生出很好的效果。因此,不想也无力去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③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结构的初期成本高,农民无法承受。④对不利自然条件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花大力气改田、改土、改水,都是想将坡田地改为可耕种的耕地,但由于成本太高,投入又有限,收效甚微。

四、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原则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成本高,效益差,加之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这样的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因此,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现有经济模式进行调整优化。调整优化应遵循的原则: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做代价。在追求产量及收益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给生态及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能耕则耕,不能耕种则不要强求。②效益最优原则。发展农业要算好经济账,要尽可能以低成本去开发和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及费用要尽可能低。多年来,由于处于温饱线之下,粮食需求为第一需要,农业的最大目标是提高粮食产量,往往忽视了劳动力、自备农用生产物资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有时即使考虑了,也计算得很低。实际上,许多农业生产是处在亏本经营的境地。③是注重生态效益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川中地区在全国生态系统的位置,特别是水资源及环境的保护要给予充分重视。川中地区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不仅对当地,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生态和环境都有极大影响。④市场化的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农业经济要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让市场机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配置、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业综合服务等诸多环节发挥作用。

五、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最优模式

针对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本着可持续发展和效率最优等原则,其经济模式应确定为:旱地以种植林果业、草业为主,水地以种植水稻和养鱼为主。增大经济林果业种植,扩大森林覆盖面积,特别是大幅度减少土上作物的种植,尽可能避免耕作坡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高成本,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达到固沙、保墒和改善生态的多种功效。

六、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途径

川中丘陵地区自然条件特殊,气候条件好,适宜动植物生长;地形及土地条件相对较差,极易造成环境及生态破坏。要实现经济模式的优化,就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多角度入手。

1.积极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当前川中地区经济模式优化的捷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将25℃以上的坡耕地,尽可能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25℃以下的旱地,以种植蔬菜和优质农作物为主,水田以种植水稻和稻田养鱼为主。这样,水土流失少,利于生态的优化,也避免了农业生产的高成本。

2.抓好工业经济的发展无工不富,没有一定工业基础,仅仅依靠农业或第三产业,经济仍发展不起来。经济基础差,农业投入就很少,农业的负担也会加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制约。

3.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用管理现代企业的办法,进行农业生产和开发,可以极大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切实优化农业经济模式。

第5篇:农业规划范文

1.1农业科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还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尤其是我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作用更显突出。

1.2农业科技是发展都市农业的根本动力

发展都市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我市的具体体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是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还是依赖科技和资本投入。在农业全面市场化和加速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条件,农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越加紧密。我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劳动力价格较高,如何依靠科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产业化程度和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

1.3农业科技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力量

资源紧缺、环境恶化是进入工业化的必然反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又要承担自身的涵养功能和承载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功能。唯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解决发展农业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改高耗低效的资源型生产为低耗高效的科技型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资源短缺和持续利用问题,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总体要求

2.1指导思想

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为科技应用的主体,坚持自主创新、引进吸收、集成利用和转化推广相结合,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与提升常规技术相结合,坚持科研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重视提高农民吸纳技术的能力,创新科技服务体制和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2.2总体目标

建立政府为主导,农业科研、推广组织为骨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应用体系,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推广一批对我市农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集成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支省内领先的创新人才队伍和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知识型农民队伍。

2.3主要任务

高新技术规模明显扩大,常规技术得到较大提升,在生物技术、精深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技术、种子种苗技术、动植物保护技术、资源利用和环境改良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技术到位率,到2010年,组织实施100项农业共性关键技术、30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主要动植物良种及配套技术覆盖率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领先。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举措

3.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科研要面向生产,创新要着眼于应用。要根据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体现“创新突破、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取在高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提升、紧缺资源技术替代、产业领域拓展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3.1.1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从品种选育、技术攻关、加工流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要改变科技资源投入与配置上的部门分割、重复配置、利用低效的局面,整合科研资源,充分利用在杭农业科研力量,联合农业骨干企业和园区,实行产学研合作,创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平台的创新载体、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的功能。

3.1.2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组织的创新能力国家农业科研、推广组织要坚持科研面向生产,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农业科技需求,加强分工协作,搞好项目设计,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吸收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农业科研人员领办合办农业科技企业和科技服务组织。

3.1.3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其它产业比较,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弱和种类单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调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应用的主体。

3.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农业科技必须以应用主体的需求为导向,面向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生产实践和市场变化对科技的需求,才会有源头活水,才会有持久动力,才会有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2.1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县二级要根据提升产业的需要,每年确定一批实施面大、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注重技术的集成创新和配套完善,以项目为载体,以示范点为窗口,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宣传培训为途径,提高技术实施效果。

3.2.2发挥国家科研、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科研机构在抓好技术推广的同时,要重视发挥三方面的功能:一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科研与生产及时有效的对接;三是加强培训指导,促进知识更新。农业推广机构要发挥农技推广的主体作用:一是要确定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应用面积;二是坚持高新技术引进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技术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关系,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重视抓好减灾防灾、病虫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四是推进标准化技术实施规模。

3.3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构建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推广体系;二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民营科技组织、大户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主体;三是建立乡镇责任农技员制度,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四是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支持特派员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

3.4重视拓宽农业科技服务途径

农业信息化是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要重视发挥“农民信箱”、“农技110”、农业信息网站在农技推广和综合服务上的作用;要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搞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下乡和科技人员进万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实在、技物结合、产销一体的配套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