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字转型培训范文

数字转型培训全文(5篇)

数字转型培训

第1篇:数字转型培训范文

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所引导的自动化以及数据交换的广泛应用,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带来社会分工、要素配置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剧烈和巨大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财政政策需要对数字经济的分配效应进行积极的预判和应对。

首先,由于数据要素占有权的高度不均衡、人工智能规模报酬递增、数字经济网络外部性等因素,使得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更加容易出现市场垄断。拥有数据和算法优势的企业更加容易获得市场力,对消费者、同业竞争者、上下游企业制定更加灵活和精准的市场战略,从而获取垄断利润,并导致资本加速集中,加剧行业、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

其次,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在生产、服务领域的大量使用,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同时也给大量被替代的人工岗位带来了失业风险。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时期,人工智能所创造的工作机会不能在短时期超过它所取代的工作岗位。常规的人工手动、低认知、低技能的低薪工作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取代,非常规的高认知、高技能、高薪人才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不同技能的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中工资待遇差距加大,收入不平等程度与机会不平等有可能对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

最后,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扩散和全面部署过程中,资本的扩张如果没有受到任何约束,它相对于劳动者的地位将变得越发强势,劳资关系将有可能越发不平等。这一点在平台经济的发展中已经显露端倪。以实现效率和利润为目标的算法改变了劳动者的就业模式,工作变动更加频繁,稳定性更差,自营职业和合同工大量增加,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组织保护越来越弱。如果数字经济的数字红利严重偏向资本一方,那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面临不可忽视的社会成本。4在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上述挑战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政政策提出建议。第一,对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采用有区别的税收政策。对于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他们采用工业机器人或研发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并保护人工智能创新方向的多样性,增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考虑对大型龙头企业征收“机器人税”,削弱其行业的垄断地位,避免资本对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绝对控制。

第二,设立针对数字化转型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专项教育基金,用于支持技能工人的培训,以使他们更快掌握新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并进行职业调整。借助大数据及时更新就业数据,追踪需要进行技能培训的岗位,线上与线下培训模式相结合,尽快满足待业人员的学习需求和企业的用工需求。专项教育基金的收入来源可以是企业利润,也可以是来自高收入自雇者的所得税。

第三,完善更加精准和精细的社会保障体系设计,加强对数字化转型时期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灵活就业、平台就业很可能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就业的常态,由复杂算法和信息系统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和劳动薪酬支付,既弱化了劳动者对固定单位的组织联系,也弱化了政府对于劳资关系的监管。同时,已有的社会保障收益与成本的核算方式受到挑战,数字化转型中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转移支付、社会保险新政策。

第2篇:数字转型培训范文

一、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现状

近年来,上海市围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重大需求,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程,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完善农业科技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标志着我国进入数字乡村建设的新时期。随后,中央陆续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上海也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市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此外,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以补贴形式支持本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项目,全面推进上海市农业农村“一张图”管理,推进规模化主体农事信息直报、网络化监管全覆盖,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工作铺平道路。

(二)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是收集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市建立了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上海海洋大学技术转移公司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也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需求方提供供需对接、价值评估、信息、组织交易、法律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打通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让科研成果躺在抽屉里变成沉睡的“数据库”的问题。据统计,2020年上海签订农业类技术合同462项,成交金额2.62亿元,成交金额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三)规范农业技术需求方信息数据源

为打造上海农业数字化的基础,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对本市涉农数据和信息进行了归集整理,为实现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选派了200名驻村指导员开展农村综合帮扶工作,收集上海市薄弱村基本信息,并录入综合帮扶系统;对19家上海市部级农业龙头企业、7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121家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3965家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进行收集治理,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的准确性;以0.1米分辨率航空影像完成了上海市9个涉农区农业生产用地的测绘,明确了每块农业生产用地的基本属性。以上信息资源丰富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为实现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现阶段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的瓶颈

在“数字农业”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在数据采集、服务机构的专业性、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问题,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发展仍停留在基础阶段,且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难度较高。

(一)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孤岛”难以打破

数据作为数字化的基础要素,其数量和质量对于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目前,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收集的涉农数据多为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数据,而对于农业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农业企业技术需求等信息没有进行统一的收集整合。市农业农村委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主要职能为搭建平台促成交易,在线上信息采集方面发力不够大。再加上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数据没有打通,形成“数据孤岛”,使得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数据“沉睡”于各部门的数据库中,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

(二)专业服务机构“少、散、弱”,数字化基础薄弱

上海缺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目前仅有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上海海洋大学技术转移公司等少数几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这些机构普遍存在总量小、人员少、经费不足等问题,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市农业农村委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也存在平台分散化、宣传范围不够广、转化动力不够强、转化保障不足等问题。此外,上海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即既懂农业技术,又懂市场,还要熟悉数字化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高校和市场也很少有专门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专业人才不足,专业标准参差不齐,导致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起步艰难。

(三)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缺乏数字化场景下有效的保护措施

目前,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条件尚不完善,科技人员申请专利、品种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大多是限于科研项目结题的需要,真正从保护科研成果的角度去主动申请知识产权的意识还不够。根据上海市科委的《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数据显示,上海近3年已转化项目中已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和专利证书的转化占总转化数比例不足10%。目前,我国已有《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但在农业领域仍存在空白区,且大数据、数字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处于探索创立阶段,如何依法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主动性,是能否成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此外,在数字化场景下,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等相关信息将会被收录在云系统,大部分流程也需要在云端操作,在应用服务器出现漏洞的情况下,会加剧数据非法访问风险,数据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隐私数据泄露,侵害科研人员的利益。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而是整合优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的信息化系统,在此基础上用新的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水平,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一)塑造数字化转型文化,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使数字技术与交易流程深度融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组织与人员要加强塑造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文化,不能将数字化理解为简单的事后记录,要形成数字化工作模式及思维,养成用数据管理、决策的习惯。政府要构建多层次的宣传网络,对于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平台及其用途要以更便捷的方式、简明的语言对受众进行宣讲和解读,推动数字化概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不仅要懂科研,了解农业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也要了解市场动态和企业需求,还要具备数字化专业技能,专业服务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中介工作。一方面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开设相关教学课程,并推动农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课程设置,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拓宽培训渠道,政府与高校、优秀培训机构以及农业龙头骨干企业合作,通过定期培训、线上辅导、现场参观、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长期跟踪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数字化转型意识,为成果转化交易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于服务的数据整合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就是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NTIS,NationalTechnicalInformationServiceCenter),主要工作是面向全国科研院所收集各种科技信息,传递给政府、产业与普通大众,从而消除产业界、政府与高校间的信息流通壁垒,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目前上海的几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虽然能够初步实现数据的集成工作,但在线上信息采集和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方面还有一定距离。上海市可以以这些平台为基础,依托“云服务”等数据技术,不断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互联网平台或数字平台,一方面打通不同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间的“数据孤岛”,共享数据资源,使现有数据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着力收集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农业生产者技术需求等相关数据,使收集数据覆盖所有对象、所有维度,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三)提升网络安全水平,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要完善数据保护机制和网络安全管理,加强数据安全和对隐私的保护。一方面要打造基于主动防御的数据、网络安全体系架构,提升数据流动和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的监管水平;另一方面要在数字资源制度保障层面上,围绕基本管理制度、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数据审查机制、数据利益分配机制、数据安全评估机制以及数据应用违规惩戒机制等方面,加强数据安全和网络制度建设。同时,要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探索加强和完善数字化背景下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也能避免数字化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利益之争。一方面需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及时将自主研发成果申请知识产权,有效避免后续纷争。此外,还可以探索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以数据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抵(质)押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品种,吸引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创业资金等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农业生产力要素的自由组合。

四、结语

第3篇:数字转型培训范文

关键词:海工装备制造;海工企业;数字化转型

0引言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海洋装备、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企业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新潮流,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资源的信息化和数据的共享化成为企业向前迈进的新动力。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国海工装备的建造实力与效率,我国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刻不容缓。

1海工装备制造特点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必要性

1.1零部件关系明确

海工装备制造业零部件个数相对固定,但是种类繁多,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对于零件个数、种类等信息的获取比较困难,耗费管理时间,在这种零部件关系明确但数据统计困难的生产环境下,对零部件的管理过程进行数字化转型,生产信息和数据的获取会更加容易,从而简化管理过程。

1.2组装过程繁琐

海工装备制造生产制造组装的过程,一般是多品种、小批量的制造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和原理通常比较简单,但组装过程和工序比较繁琐,且由于工序与工序之间联系紧密,细微的组装差错可能会造成下一道工序难以进行,因此组装过程中进行数字化转型,有利于通过数字化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1.3自动化水平较低

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现状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人工生产为主,自动化水平较低,这种人工生产方式要依靠有效的企业管理。因此,进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引进先进数字化生产工艺和数字化生产设备,不仅可以推进企业的自动化建设,还能基于数据的分析使工人和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1.4生产计划地位重要

海工装备制造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零部件较多,工序之间联系繁杂,因此生产效率较低。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利用数据对生产方式进行优化,从而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提高海工装备制造的生产效率。

2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

2.1技术层面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海工装备制造大多数采用离散式生产,在时代的要求下,许多企业亟待转型升级,但是传统的生产工艺与数字化的生产工艺有所差别,这2种方式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工作能力和生产工艺尚不完善,会减慢生产速度,从而阻碍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尚不完善。信息科技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新兴产业,我国虽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基础还是十分薄弱。在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需要大量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数字化机械,同时企业对数据的要求较高,因此我国尚未具有完善的数字化的信息设备生产能力,数字化机械制造技术的不完善将不利于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通过对国内外海工制造企业在数字化体系建设、设计、管理以及制造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2管理者缺乏数字化转型意识

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数字技术和科技革命的支持,还需要企业内好的管理人员对于数字化转型进行管理。在海工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管理层面出现的首要问题是管理人员对于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管理政策的理解程度和办公熟练程度有限。数字化和信息科技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在开发人员开发出好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收集处理方式的同时,相关企业想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其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对信息化和数字化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带领企业职工进行工作。其次对于海工装备制造来说,数字化的管理过程依靠的是数据和管理者。海工装备制造过程中要有好的作业计划,因此要求企业内部的数据必须同步。数据的同步依赖于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才能将数字化生产的数据统一,充分应用到海工装备制造生产的各方各面。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具有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识和数字化工作能力,不论是从数据同步的角度还是从管理者的工作能力角度来说,都可以说明管理者的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强则不可能带动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因此管理者的数字转型意识较弱会制约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2.3市场的生产竞争压力

随着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海工装备的需求也逐渐增多。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当今时代的大势所趋,并且数字化的管理和生产方式已经应用在很多类型的企业当中,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时代推动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意味着企业要适应市场,必须要跟随时展的脚步投入资金,大型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往往有着眼界长远的管理阶层和强大的经济基础,因此能够顺利进行数字化改革,但是改革完成之后,对于那些没有经济能力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中小型海工装备制造制造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加剧可能会导致这些中小型企业破产或出现经营困难,这不利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就业。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危害着那些中小型的海工装备制造制造产业,这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对于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一蹴而就。

3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

3.1招聘和培养人才,促进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推动着各类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论是对于管理层面来说还是对于技术层面来说,为了海工装备制造的顺利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招聘,以推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数字经济建设。首先,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信息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这离不开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投资与支持,只有技术发展起来,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招聘和培训是更好地进行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和实施数字化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对一个企业发展方向的意义重大,因此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想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在企业职工培训时和职工考核时要加强对职工和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化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3.2简化数字化工作方式,促进敏捷智能

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方面依靠数据的获取以及对生产方式和生产计划的合理安排,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的可视化程度,提高数据分析的合理性。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之下,从这2个方面出发,促进数字化工作敏捷智能地发展。首先,简化数字化工作方式主要是要求在技术层面简化数字化工作内容,从而更快更好地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尽可能少的利用人工传输数据、同步数据和分析数据。同时也要根据传统的海工装备制造生产方式对数字化工作方式作出调整,并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模式。如图1所示,将数字化技术赋能海工生产全过程,面向全生命周期真正实现敏捷智能的初步探索。其次,敏捷智能不仅仅是对信息化技术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我国阶层式管理模式改革提出的要求,在数字化经济时代,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要适当精简下来,从而使得企业管理更加灵活变通,加快企业做出决策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3.3形成时代的企业数字文化,全面助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经济时代,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在着眼于信息技术提升和数字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数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将数字经济和数字文化相关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形成具有时代眼光的企业数字文化,对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职员和生产制造的一线员工往往是体力劳动者,并未具有先进的时代知识,因此在进行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既要强调不可操之过急,又要强调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使更多的职工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在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之后尽快找准适合自己的定位。针对数字化工作方式与企业数字文化,梳理如图2所示的转型路线规划,是目前海工装备制造水平升级的关键所在,通过将多层信息化集成为中心,从转型需求出发,覆盖全生命周期维度内的设计、建造、管理、运维等业务流程,形成“项目-工厂-车间”3层管理模式,按智慧协同、精益管理、智能建造与数据完整性管理4个模块逐步发展。

4结语

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方向,更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在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从职工的角度出发,通过管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数字化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鹏宇.浅谈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危”与“机”[J].财务管理研究,2020,(06):41-44.

[2]刘俊艳.传统外贸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障碍与对策——以OEM型青岛家居纺织业为例[J].科技导报,2020,38(14):126-133.

[3]黄梓桢.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以浙江汉帛服饰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9,(05):119-123.

[4]王友发,周献中.国内外智能制造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2016,(04):154-160.

第4篇:数字转型培训范文

【关键词】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

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创新为突破口,有利于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增加行业竞争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为员工提供高效的生产力工具。金融服务业数字化强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分析信息,实现数字化业务服务、数字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产品提供以及风险控制。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本质是对金融科技的数字化,是更高级的信息化运用。研究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与措施,不仅能够为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也能为其他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雄安新区从2019年起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雄安新区的战略地位和高标准的建设必然对金融服务业转型提出了更高、更强烈的需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雄安金融科技中心的定位。但雄安新区现有金融基础较弱,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布局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另一方面而言,雄安新区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正好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试验与发展的空间。

(一)数字化转型环境建设不断优化。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保障。5G是雄安新区布局中的重要部署。2018年联通已完成130个5G站点部署,实现了核心区域覆盖。近年预估新区5G站点将到达200个。良好的通信环境为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另外,智慧雄安建设启动,在多个领域均提出了数字化建设要求,这对数字化转型而言是重要的机遇。从现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来看,银行、证券、保险、债券、基金、信托等各类市场资源都围绕建设数字化金融平台而定位。而未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迁入,对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政策红利。雄安新区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也成为了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良好机遇,将助推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创新力度和速度。

(二)数字化转型范围不断扩大。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种类不断多样化,范围不断扩大。新区金融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已经落地。中国银行运用区块链技术参与新区的土地补偿,发放了新区首笔占地补偿款;作为国有四大行第一家在雄安挂牌经营的中国农业银行率先在新区推行人脸识别技术,率先推广聚合支付、民生缴费、线上刷脸、视频远程操控等数字化服务,新区110万居民中,持卡比例将超过80%,行政村与数字金融服务点比例达到1.28,居民在村内即可办理大部分金融服务业务,实现数据精准的数字化反馈。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市场监督、征信、税务的相关信息,实现金融服务业对客户立体画像,去精准的评估客户的需求,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实现对客户的精准化服务。

(三)数字化转型技术水平逐渐提高。雄安新区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线运营,通过签发数字信用凭证,向相关企业支付工程款。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金融的交易与确权,以数字信用凭证将资金流、业务流信息全部上链留痕。利用数字化手段使算法替代人脑去提供数字化金融服务,在节省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服务体验和支付效率,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及杠杆。在区块链技术数字化应用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依托自主研发的工银玺链,也为新区打造了搬迁资金区块链管理平台和雄安工程建设资管区块链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也为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一站式的融资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方式选择。2019年,雄安新区被指定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并被人民银行选定为首批DC/EP试点城市,这也对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先行先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构建打造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全国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标杆。

二、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培养引进成本高,专业人才匮乏。截至2019年,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约2,266人,但大多数集中于基层服务岗位。数字化转型相关人才基础薄弱,尤其是转型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复合人才,数量、质量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化转型进程。由于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发展起点较低,各类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难以吸引一流人才在雄安新区落户就业,人力资源成本比较高。2019年,雄安新区GDP为215亿元,仅占河北全省的0.6%,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人才吸引不利。当地金融服务业机构缺乏整套人才培养体系,雄安新区境内大多为乡镇或农村,现代化城市尚未建成,缺少高等科研院所,本地原生人才缺乏。

(二)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持欠缺,核心技术运用水平有待提升。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有限,难以对较有深度的金融数字化技术进行消化,与主营业务难以深度融合。虽然新区内不少的金融服务业机构加大了对数字化的资金投入,但是普遍面临技术短板,欠缺对金融科技手段的实际应用,大量服务场景还有待深度挖掘。目前来看,新区内的部分金融服务业机构,由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受众较小,一些金融服务数字化建设,例如数据库、区块链等,基础数据规模较小,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字化标准建设不完善、数字化应用整合困难,仅为满足监管和报表报送的要求。换言之,数字化转型仅仅是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副产品”。产品数字化不等于数字化产品,雄安新区很多金融服务业机构只是把传统的产品放到线上销售,而不是重新定义并发现价值,形成数字化产品。

(三)转型与传统方式产生冲突,推进过程忽视创新。数字化转型与金融机构自身系统的兼容程度问题有待解决,产品业务的融合程度还有待挖掘。在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延续了几十年的风险管理方式,在数字化转型的情况下,可能会受较大冲击。另外,数字化转型的制度、流程和系统尚不健全完善,会产生大量与传统方式存在出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隐私保护、金融风险、法律合规等。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并不是要求金融服务业去实体化,也并不和互联网金融所追求的目标相同,而是利用数字科技手段通过转型为传统金融服务业增添发展动力。新区在转型的推进过程中,忽视用户体验,单纯地使用数字化手段去刻板取代人的服务。目前,新区内金融机构并未能够很好地运用数字化手段去帮助促进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不规范的数字化对传统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形成了拖累。

(四)创新意识落后,数字化转型面临外在挑战。各类金融创新由于缺乏监管,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大量问题,于是一些政策陆续出台对此限制甚至禁止。对于新区的数字化转型,也可能会面临监管与创新有所冲突的问题。雄安新区的绿色金融风险控制已经根据以往的建设经验开始着手,但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金融风险敞口大,非正规金融融资渠道的广泛存在,使得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新区的金融业务相对单一,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监管缺乏经验。金融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实体经济,雄安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现有产业结构落后,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5%,开发深度浅,一些企业面临关闭、搬迁或转型。存贷款数量少,需要外来资金注入。在资金水平有限的前提下,贷款企业却大多分布于传统行业,这些行业往往高污染高排放,为金融服务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带来了阻碍。

三、推进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措施

(一)注重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双向建设。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双向建设。人是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新区必须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在当下新区数字化转型面临人才需求与流失的共同压力下,更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为金融科技人才在新区发展谋求切实的职业出路,并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奖励支持。吸引懂数字化技术、金融科技的人才投入到新区数字化转型的建设之中;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现有人才培育,通过业内培训使数字化转型理念深入人心;选择一批优秀员工,接受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培训,这样更有利于新区数字化转型发展。

(二)注重核心技术能力建设与数字化手段有效运用。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要注重核心技术的有效运用,因地制宜助力雄安新区建设。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有先进的科技能力做支撑。在技术层面上,针对薄弱环节和重点研发方向集中资源投入,依据自身禀赋和实际需求选择技术研发及应用模式。新区要努力整合金融数据信息,打破数据孤岛,建设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标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积极与其他科技企业协同展开生态共建,深挖区域优势、把握机遇、积极面对挑战,要深刻掌握数字化手段的内核与外延,深挖核心技术运用,瞄准金融服务业行业难题,用数字化转型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三)兼顾多种业务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需要兼顾各方因素、实现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本身不会颠覆金融服务业传统的业务模式,应是从内到外全方位的转变,是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重塑,目的是帮助传统金融服务业取得更好的发展。数字化转型应以业务应用、客户需求、行业难题为导向,逐步利用转型契机发挥数字化手段在降成本、提效率、革新服务模式中的效用,促使金融科技在业态内得到有效运用。要兼顾好转型与金融普惠及绿色金融的关系,以白洋淀生态保护与城乡建设为依托,将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和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有机结合,构建与新区绿色发展相适宜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利用金融科技以及数字化手段有效汇集各类绿色金融资源数据,帮助实现绿色金融长足发展。新区金融服务业应主动调整业务模式,推动主营业务与数字化转型更深层次融合,依靠传统平台、客户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转型良好发展;要积极与相关科技企业合作,打造技术生态系统。

(四)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雄安新区金融服务业要积极转变理念,注重文化建设与风险防控,提升数字化转型认可度。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重塑危机意识,必须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二是要转变经营方式、组织文化理念,对标数字化企业,打破不利于发展的条框束缚,回归市场客户需求,建立融合的创新文化。三是要重视风控建设,建设业务前、业务中、业务后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和防控体系,定期跟踪获取信息,实现人工层面上的最后一道风险预警,金融数字化变革仍要遵循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在享受数字化转型带来行业提升的同时,也应重视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晓莉.浅析我国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21,2:96~98

第5篇:数字转型培训范文

[关键词]湖南动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建设数字中国”列为主要目标,提出通过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措施,打造数字经济。强调,推动产业数字化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1]。新世纪以来,湖南动漫产业因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一度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受自身发展因素及外部竞争态势等情况综合影响,动漫湘军的产业规模与发展质量均有所下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契机,分析湖南动漫产业发展新思路,既能带动动漫产业转型升级,又能为湖南打造数字经济引擎、推进产业数字化探索新路径,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

一、湖南动漫产业面临的困境

动漫湘军一度引领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但随着时展,先发优势逐渐丧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动漫产业的发展逐渐赶超湖南,导致动漫湘军在产业内的影响力下滑至第二集团。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龙头企业的领军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宏梦、三辰等动漫湘军龙头企业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但是龙头企业在衍生产品专卖店模式开发过程中遭遇盗版、仿冒等版权保护问题,加之自身转型过快,导致生产能力受到影响,逐渐丧失行业龙头地位,也使得区域内产业整体发展受到拖累。其次,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如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虽然动漫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区域经济较为发达,为动漫企业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财政补贴,在动漫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一定的高等教育资源予以支持。相较而言,支持力度不足是动漫湘军骨干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最后,产业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早期湖南动漫企业发展较快,不仅因为湖南具有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还得益于金鹰卡通等播出平台,相互形成了一定的合力。然而在产业由大至强的过程中,湖南尽管提出过组建动漫集团的设想,可是由于不同资源分属于不同领域,整合难度大,整合力度小,产业之间良性互动不够,未能形成合力。

二、数字时代湖南动漫产业的机遇

进入数字时代,湖南动漫产业在政府支持、经济发展、技术力量等方面仍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应该抢抓数字经济机遇,推动产业快速、有效转型。首先,政府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湖南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动漫游戏创新基地建设,加强动漫关键技术研发,打造湖南动漫游戏品牌,推动动漫、旅游融合发展。根据湖南省“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今后一段时间,湖南将实施动漫游戏精品工程计划,开展动漫行业侵权盗版治理,办好长沙(国际)动漫游戏展,以长株潭都市圈、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依托,实现动漫、游戏产业的融合发展。由此可见,“十四五”期间湖南省将围绕动漫产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各项政策,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产业发展基础依然牢固。近年来,湖南动漫产业逐步走出下滑困境,开始朝着“V”字形复苏方向发展。湖南动漫游戏及相关业务年度总产值2019年为326.7亿元[2],2020年为370.4亿元[3],2021年上半年达到215.6亿元[3]。整体看来,湖南动漫产业虽然横向上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但差距拉大势头得到及时遏制。在企业层面,湖南拥有“动漫第一股”拓维集团、全国为数不多的卡通卫视金鹰卡通等头部企业,依然能够发挥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湖南动漫产业后续整合集聚发展提供骨干力量。最后,数字技术潜力日益积累。动漫产业数字化发展是湖南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大数据(湖南)体系的建设,湖南加强了VR、AR等数字技术在动漫产品研发中的应用。未来动漫产业将配套建设数字孪生及视觉预演多场景应用链,推动动漫创意与数字创新之间的相向而行,在行业内加快培育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数字动漫骨干企业,有望通过数字技术衔接动漫、游戏、文旅等众多产业,形成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圈。

三、湖南动漫产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时代,湖南动漫产业应围绕数字技术的产业应用,破解产业发展困局,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加速带动动漫产业数字化发展,有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一)打造技术平台,筑牢数字化转型升级基础

多年前,湖南争取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级联席会议办公室支持,依托三辰卡通、拓维信息两家公司组建了两个动漫技术平台,并向省内动漫企业提供开放使用服务。[4]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湖南动漫技术平台要解决如何建、怎么用等问题。1.带动数字动漫技术研发。数字动漫技术是动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发达国家动漫产业的发展均得益于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应用广。参照当年的组建模式,目前打造湖南数字动漫技术研发平台,首先政府部门要设立相应的专项引导资金,为技术研发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运行支持;其次,企业应积极参与技术的研发,为高技术人员参与数字动漫技术研发工作提供薪酬等方面的保障,为平台开展技术试验等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在湘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其中,相关专业研发专家要积极将数字动漫技术研发作为科研攻关重点方向,争取早日研发出标志性成果。2.推动数字动漫技术应用。目前,湖南动漫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头部领军企业较少,企业规模状况决定了数字动漫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足,甚至出现企业应用数字动漫技术难问题。湖南数字动漫技术研发要作用于企业生产,提升动漫制作产能与质量,就必须推动数字动漫技术在中小微企业中的应用推广。在此方面,可以采用政府投资、高校研发、企业应用三位一体的数字动漫技术研发推广策略。具体而言,由政府承担研发费用、高校主导研发任务,降低企业在数字动漫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成本;企业借助政府搭建的数字动漫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免费或者低成本使用数字动漫技术。当然,企业在应用中出现或者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反过来推动高校改进研发。3.开展数字动漫技术培训。数字动漫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企业员工。目前湖南动漫产业数字化转型,除了技术使用成本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高技能员工不足的问题。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要依托数字动漫技术研发平台对企业员工进行成规模的培训,提升企业员工数字化生产能力,从人员数字化技能层面助推动漫企业发展;同时要着眼长远,考虑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湖南动漫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人员的需求。因此,在整合各个高校数字动漫技术研发力量的同时,推动高校已有的动漫专业向数字动漫方向转型,以专业的提质培优回应产业的转型升级,方能为湖南动漫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支持。

(二)推动交互融合,拓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渠道

动漫产业与教育、旅游等其他产业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产业数字化意味着所有产业都可以通过“数字+”方式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长期以来,湖南动漫产业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天闻动漫是全国ACG资源聚集地,宏梦卡通是全国影视动漫排头兵,金鹰卡通卫视是国内第一家卫星卡通频道,以手机动漫为主业的拓维信息是国内互联网企业50强。综合分析,湖南数字动漫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与手机游戏、教育、旅游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1.加快手机游戏数字化。以动漫为基础的手机游戏,由于载体便捷、契合消费者游戏时间碎片化等特点,日渐成为游戏开发领域的重点。湖南手机游戏的发展,主要以中国动漫第一股拓维信息为龙头。根据拓维信息的年报,2020年公司手机游戏收入约为2.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7.97%,同比增长15.43%。[5]但手机游戏也面临体验感弱、操作性差等问题。从微软收购游戏内容研发商动视暴雪可见数字经济与手机游戏之间的互动融合必将加强。因此,湖南应该在拓维信息现有发展基础上,出台培育措施,大力推动3D建模、实时渲染等数字技术在手机游戏中的应用,以数字技术提升手机游戏的体验感,增强游戏的操控性,抢占手机数字游戏发展制高点。2.推动教育内容动漫化。动漫本身就具有教育作用与育人功能,尤其是针对低龄段群体。长期以来,动漫产业与教育事业之间联系不多、关系不紧,既没有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又没有达到提升教育成效的目的。以数字技术手段,在低龄段群体尤其是小学、幼儿教育阶段开发动漫化教育内容,可以提高这一年龄段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为湖南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领域,增加动漫产业产值。具体而言,可以横跨教育事业和动漫产业成立协调机构,遴选适合动漫化的各级各类教育内容,采用数字技术完成内容的动漫化创作,在低龄段群体喜闻乐见的动漫影像中提升教育效果,增强育人成效。3.开发数字旅游云产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旅游业遭受重创,基于手机平台的云旅游却异常火爆。根据腾讯的《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20)》,2020年文旅产业“用云量”增长速度超过400%[6],云南等多个省市开发了“一机游”等数字旅游云产品。湖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数字旅游云产品的开发,既能对冲疫情对湖南旅游造成的负面影响,又能为数字时代湖南旅游发展探索新路径。当然,开发数字旅游云产品不能简单运用VR等数字技术对线下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而应该围绕旅游者消费的新需求开发新业态的数字旅游云产品。为此,湖南应该以部分旅游龙头企业与核心景点为对象,加快探索“动漫+旅游”的云产品开发路径。

(三)组建产业集团,整合数字化转型升级资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