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乡村旅游建设范文

乡村旅游建设全文(5篇)

乡村旅游建设

第1篇:乡村旅游建设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耦合互动;建设;“三农”问题;发展

新农村建设理念提出之后,现阶段又开始着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这是在发展农村问题上的升级版;乡村旅游概念的提出,则再次将建设农村的要求提高了。中国各级政府应该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作为发展乡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进行深入探讨,使两者之间能够实现有效互动,促进政府对于农村的投入资金能够被高效使用,进而实现乡村建设持续进步与发展。

1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共同点

1.1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都是农民

我国“三农”问题非常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国家为了发展工业,实现现代化发展,采取用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用农村支援城市发展的方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将农民与农村排除在外。由于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缺位,导致农村发展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较大的危机。而近年来所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举措[1],这些发展策略的实施必须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加以突出和巩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共同目标都是使乡村环境得到美化,改善乡村景观,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和自然环境可以协调发展,使得农村不仅生态良好,而且经济进步,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农民应积极参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将主人翁的态度和责任感发挥出来,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关利益激励举措,增加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共同理念都是对生态文明的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理念都是生态文明建设,使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达成和谐统一,两者都致力于保持并发展农村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是保持生态文明的有效且重要的途径,而生态文明的水平和程度也对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衡量意义,也是属于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部分,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前提和基础,对乡村风貌加以保持和尊重,按照乡村所具有的自然特色和人文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社会和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美丽乡村其实就是达成生态、生活、人文和乡村特色共同进步的和谐美。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要维持其自身的原生态美,在发展社会和经济财富的同时,也要保持其自然财富。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能破坏环境,以环境的损毁为代价发展经济是得不偿失的,应注重保护乡村的生态文明。乡村旅游是将环境保护与社区建设紧密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需要生态文明,强调环境美丽。因此,想要使得乡村旅游得到良好的发展与运行,就要坚持乡村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1.3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点都是对乡村文明进行保护与传承

中华文化的基础就是乡村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是乡村能够持续发展的命脉。乡村如果缺少了传统文化,就会成为空洞和没有灵魂的所在。乡村绝对不可以成为荒芜和留守的地方,不能只是我们记忆中的故园。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传承与发展乡村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美丽乡村建设对生态环境要加强保护,对乡土味道要保留和延续,对乡村风貌和乡村文化要保留和传承,要将乡村建设成为具有历史记忆、民族特点与地域特色的美丽所在,而不要只是千篇一律地规划乡村建设,导致乡村成为整齐划一、缺乏韵味的地方。乡村旅游更应注重传承历史文化的文脉。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视保护乡村原有风貌的,对于原有的树木、街道、建筑和古巷等都尽量保留,这不仅有利于展现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对于延续与发展乡村传统文化来说也具有较大的作用,而且对于乡村环境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使得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性与吸引力得到增强。

1.4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根本要素都是使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根本立足点和共同目标就是发展农村经济[2]。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是两项政策想要达成的共同诉求。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还要保持生态平衡,这不是一项“面子”工程,而是有利于民生的重大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快速转型并实现升级,使农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得到较大增长,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与进步。同样的,乡村旅游也是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和持续发展的必然和重要方式。

2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互动发展机制

2.1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一,美丽乡村建设将生态环境打造得良好而美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场所。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美化。从这个角度出发,美丽乡村建设集中了所有的乡村资源,并加以规划和运用,合理地进行布局与调配,使自然环境与生态状况得到明显发展,提升了乡村环境状况,不仅干净卫生,而且整齐美观。这些改善都是支撑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第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会统一规划与建设村庄民居、交通与基础设施等,使乡村美丽而舒适,为在城市居住的压力大、情绪糟糕而无处宣泄的人们提供一个场所,可以进行放松和娱乐,自然而然地将农村吃、行、娱、住、购等各行各业带动与发展起来,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随之得到发展,促进产业可以转型并升级发展。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到乡村旅游项目中来,摆脱只依靠国家投资、农民游离于项目外、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不足、脆弱的经济基础等不利于发展的条件。第三,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资源。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区因地制宜,以乡村实际情况为基础,按照乡村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资源特色和民俗文化的差别,以当地村落建筑、民居风貌为基础,创建同时适合居住、工作和旅游的美丽乡村。这一方面可以使逐渐消失的村落被保留下来,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另一方面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使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乡土性与原生性特点得到凸显。

2.2乡村旅游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一,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窗口和风向标[3]。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对乡村环境与基础设施加以改善,比如处理垃圾和污水,修缮道路,绿化村庄等,这些举措从客观上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农村风貌。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农民也开始注重保护环境,从而优化与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这既符合“绿水青山”的要求,又契合了“生态美”的目标。第二,乡村旅游保护了美丽乡村的生态文化。乡村旅游是展示乡村建筑、乡村服饰、乡村群落、乡村语言、农民精神风貌以及风情民俗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这些传统文化也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乡土文化成为最大的旅游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持与延续乡村传统文化,同时,旅游业带来了城市文明,两者相互碰撞交流,使得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得到转变与更新,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促进了乡风的文明化发展。第三,乡村旅游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财政支撑。乡村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不断发展,比如农业、住宿行业、手工业、餐饮业、交通行业、娱乐业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经济向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乡村更加富裕,农民更加幸福。

3在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互动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乡村的主要措施

3.1将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发展

我国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过程中,应协调与组织农、林、牧等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防止各职能部门重复规划、各自为政的现象出现,从而避免后期互相推诿责任。政府部门还应该处理好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规划衔接问题。[4]乡村旅游规划应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基础,同时对其起到统领作用。美丽乡村规划则要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的功能,避免环境被破坏,防止重复建设问题的发生,从而使发展成本得以降低,资金得以节约。其次,政府部门应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专门政策和措施,并将其加以落实和强化执行,从而在制度上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保障。最后,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与激励政策,使得乡村建设可以广泛吸纳各种社会投资。

3.2对当地关键性企业加以扶植,使品牌效应得到提高

各乡村应该强化品牌建设,使乡村品牌知名度得到提高。一方面,在乡村建设中,提倡一个乡村应至少建设一个品牌,各个乡村实行差异化发展的策略,打造出适合自己乡村的特色品牌。各个乡村应将本地区的区位优势、传统优势与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自身优势变成自身特色,并进一步将自身特色升级为自身的品牌。另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应抓大放小,对于旅游企业中较为弱小和分散的,应采取重组和兼并等措施,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合并,将力量集中,打造出重点的龙头企业,企业应采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得以提升和扩大。

3.3对当地文化内涵加以挖掘,使得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

乡村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应以当地乡土文化为基础,使乡村文化内涵得以丰富。一方面,挖掘、搜集并整理乡村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载体很多,比如乡村建筑、民风民俗、民间工艺、生活习惯等,应善于发现并妥善保存。及时整理与抢救濒临消失的珍贵民俗文化,采取申请“非遗”等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比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等。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5],使游客可以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得以真实地感受。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与游客都可以自觉沿袭、传承与创造乡村的传统文化。

3.4营销渠道应加强拓宽,坚持多元化的营销措施

由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民缺乏营销观念,仅依靠单一的营销手段,导致游客了解乡村的方式只是通过朋友介绍或传统媒体宣传。这种营销模式非常传统落后,与旅游市场发展严重脱节,无法适应现代旅游业,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营销渠道应尽快得到拓宽,采取的营销策略应多元化,使得客源市场得到拓宽和增大。基于此,应使用“互联网+”模式,比如微信、微博等,将旅游信息及时,从而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是国家采取的发展“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对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互动发展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有效梳理其发展规律,实现两者互动发展,可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生活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与优化,继承并发扬乡村的传统文化,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推动乡村的振兴目标得以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谷金明.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旅游文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1(01):60-61.

[2]陈鹏阳,刘媛,刘琳洁.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发展探究[J].当代旅游,2020,18(36):42-43.

[3]赵翠玲.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0(35):1-2.

[4]刘迎华.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互动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2020(29):143-144.

第2篇:乡村旅游建设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特色;品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超过25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规模增至1.4万亿元,带动约900万户农民受益。尽管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和游客消费心理的日渐成熟,也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单纯依靠传统的“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乡村旅游初级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休闲体验需求。因此,适应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重视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作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域,以乡村风情为吸引物而展开的旅游活动[1]。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各地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以及田园风光等自然和人文资源都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吸引物。其中,乡村文化是产生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乡村文化[2]。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是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与乡村文化无关的旅游都不能成为乡村旅游[3]。尽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但是大多认同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所在。我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丰富多彩且复杂多样,以历史宗教、农事节庆、民俗、建筑、饮食、手工艺等不同形态存在于乡村地域上,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宝贵文化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必备基础和条件。其中更有许多独特的农耕生产方式、技术以及相应的传统乡村文化作为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下来,成为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的文化遗产资源,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作为传统文化集聚地的乡村,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的过程中,要大力发掘蕴含于本地区或区域内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设计中,以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消费体验需求。因此,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是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乡村旅游的基础是优美的田园景观和民俗风情体验,而其核心和灵魂则是传统文化。在规划和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独特的乡村地域文化内涵,再以现代文化创意手段进行表现形式的综合和创新,实现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不仅能够大大丰富乡村旅游活动的内涵和形式,有助于提升当地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而且能够起到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进而在进一步开发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的作用。可以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传统文化的支撑,一方面,深入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搜集和整理,将其中的相关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项目设计中,促使更多的旅游者了解、品赏和体验当地传统文化,进而达到传承和传播乡村传统文化的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乡村地区农民高度的文化保护观和文化自信观,立足乡村文化特色,在显性表达和隐性传承中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并使乡村旅游业真正成为乡村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形成鲜明的乡村旅游地域特色

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域特色和差异化、体验型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设计单一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能够提供差异化、深层次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难以吸引游客;同时,也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低和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因此,为了避免对乡村旅游资源浅层次、形式化的开发,就要通过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将文化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借助于现代文化创意手段,将当地乡村文化特色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规划和开发设计中,为游客打造差异化的休闲度假产品,让游客既欣赏到如诗如画的乡村田野风光和乡野乐趣,又能品赏到当地的特色文化,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发展。

(三)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水平和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速度

只有将乡村文化的建设、保护和传承与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正在向功能多样化、服务综合化和产品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撑和融合,特别是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不仅能够以更加富有活力和表现力的方式体现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乡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促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在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收益等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文化内涵和盲目开发等原因,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开发层次较低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集中反映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缺失问题上。

(一)对乡村文化认识的偏差,导致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南开大学的申保嘉教授认为,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应从经济中进去,从文化中出来。但是在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乡村旅游文化建设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在政府主导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过于追求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形式而忽略了当地旅游文化建设的系统规划,造成了乡村旅游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浅层次开发,甚至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引导,导致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开发商在短期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不重视对乡村旅游文化特色内涵的准确把握和深入挖掘,要么重“农家乐”接待和农林园区建设而轻旅游文化特色的挖掘与开发,要么对乡土地域文化进行任意包装,乡村传统文化被过度商品化、和庸俗化,逐渐失去其原真性,致使独具特色的乡村地域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乡村一些珍贵文化遗产消失的现象,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同时,一些乡村旅游投资商和开发商违背生态文化发展规律,忽视当地文化特色,在乡村地域上盲目建设了一些诸如微缩景观一类的伪乡村文化景观,一些与乡村当地风貌和民居等传统建筑格格不入的旅游基础设施拔地而起,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因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被“商业化”和“舞台化”,这些做法不仅导致乡村旅游文化特色的灵性和活力缺失,而且对当地原生态的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资源造成破坏,其影响是消极的。

(二)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滞后,跟不上时展要求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处于从初级阶段的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和综合型转变的过程中,而面向市场的、成熟的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产品还很少,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属于低层次开发,文化品位不高,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相邻地区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其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跟不上时展要求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对当地乡村民俗风情、文脉和其他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整理,使其失去了自身的乡村文化特色。同时,缺乏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也使得相关旅游产品开发雷同,难以融入文化创意元素,整体上文化品位不高,无法满足城市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群体差异化的体验需求,产品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和吸引力,难以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品牌,导致游客的重游率下降。

(三)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完善,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的乡村旅游多是各地方政府推动开发的,没有形成“政府-企业-村民”多方共举的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机制,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长期存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不仅过程漫长,任务繁重、艰巨、复杂,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虽然我国许多地区拥有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大部分呈现小而弱的特点,既需要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也需要相应的文化品牌来带动和提升,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但在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小而散的现状下,缺乏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明确思路和带动力量,加之当地村民往往对传统文化“传承”还是“创新”存在困惑,对一些高水平的文化创意设计还难以接受,不重视相关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使得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缺乏专业人才成为瓶颈。

三、促进我国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对策

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乡村文化。文旅结合发展健康和谐、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就要加大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力度,在政府引导下系统规划,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积极引入文化创意元素,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重视创建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构建完善的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体系。要想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让游客更好地感知和体验文化,就必须在科学保护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和文化空间建构,适度活化和有效表达文化,以旅游为载体彰显文化灵魂、激活文化记忆、传承文化精神、增强文化魅力和繁荣文旅产业[4]。

(一)以农民为核心,重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在2016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文件中,曾明确提出要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使亿万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受益。农民既是乡村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承者,更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乡村文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遗产等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强烈的情感认同,因此,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以农民为核心,尊重农民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除了鼓励和支持农民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保持、弘扬文化特色外,还可以通过试点成立乡村文化保护合作组织等做法,提高农民的文化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当地农民保护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发挥农民应有的作用。失去了乡民的乡村,也就丢掉了乡韵与乡魂,游客也就无法体验到原生的乡村生活情境。只有通过乡民的参与,乡村旅游才能绽放出无限魅力[5],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更远。

(二)出台相关政策,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规划,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文化保护政策和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大对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首先,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本地区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乡村旅游文化特质,实施文化建设扶持工程,以特定文化建设项目的形式予以扶持引导,落实财政税收和奖补政策,择优支持专项乡村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园区、乡村合作社),并适时组织督查,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为乡村文化建设搭建重要的发展平台。其次,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人,以保证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再次,通过建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乡村文化轮训制度和制定专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重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的作用,形成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合力

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中不断兴起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仅是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受益者,也应该是乡村旅游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对于这类新型经营主体来说,在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将尊重和弘扬当地文化特色作为其立身之本,在整合乡村旅游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潜力,以现代文化创意理念创新文化表达,以新颖、独特、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表现方式,展现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魅力,推出面向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综合化的创新产品,积极塑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增强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培育像乡村旅游合作社这样的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并充分发挥其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优势,推进企业化经营管理机制,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最大程度地提高乡村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市场。在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论述对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旅游文化建设问题,关系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发展模式、发展特色和发展潜力。构建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体系,发掘乡村旅游文化价值,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3):509-512.

[3]杨敏,等.乡村旅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4]黄震方,黄睿.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J].地理研究,2018,37(2):233-249.

第3篇:乡村旅游建设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农产品;品牌建设

在党的报告中,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重要的发展策略。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我国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与此同时在生态环保发展理念下,乡村需要借助旅游资源,延长乡村经济的产业链,更好地为当地创造就业价值,注入新的业态活力,达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在新时期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下,乡村农产品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实施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意义

1.1有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资源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元素,当前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可以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动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虽然当前许多乡村开始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经济,也由此获得了收益,推动了乡村发展;但是长久发展下去,这种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引起全国各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内部同质化竞争。更重要的是,现有的旅游模式缺少统筹规划性,仅仅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致使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对当地的生态资源带来消极影响。而通过建设农产品品牌化有助于形成一种新型的旅游经济形式,能够有效地实现乡村旅游和农业种植的融合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1.2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传统的乡村经济模式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还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严重影响着乡村生态环境,也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导致城乡二元化越来越明显,影响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发展。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能够有效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营造生态良性的经济模式。农产品品牌化的打造正可实现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不仅延长了乡村旅游经济产业链,同时还推动农产品种植业的产业化、生态化发展。

2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现状

2.1品牌意识不强烈

第一,忽视农产品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在乡村旅游业建设开发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基于对本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宣传和推广,而忽视以农产品为核心的经济形式的建设和推广。当前农产品经济主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都是看什么农产品好卖就种什么,对于农产品种植缺少规划统筹,因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中呈现出单一化种植和销售。长此以往,农产品供需链不平衡,难以对外赢得市场份额,甚至使得该地的乡村旅游缺少吸引力。第二,缺少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理念。展开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并不是单单一个农民可以实现的,而是要求自上而下掌握本土农产品特色和农产品优势所在,完善农产品加工生产链,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而当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产品种植和销售都是面对当地游客的,农产品销售表现为当地流转的特点,无法拓宽农产品对外市场。同时农产品的相关生产标准还未达到先进标准水平,因此同知名品牌相比较,更是缺少竞争力,容易在日益激烈的农产品竞争中落败。

2.2品牌建设政策不齐全

第一,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建设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乡村旅游开发,重视乡村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存在指导力度不够、无法将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的情况。如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化建设需要搭建全区域统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化发展,展开现代化市场营销推广;但是事实上当前地方相关部门所能够提供的扶持仅仅在资金和政策上,对于技术层面、上下游沟通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位现象,对打造农产品品牌的支持和指导不多。第二,农产品品牌培育保护制度不完善。在信息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发展的初期,只有做好品牌保护,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并且形成良好的品牌文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农产品品牌保护机制不全,一些农产品公司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无法扩大经营。另外在现代经济社会下,营销推广至关重要,其能够潜意识地提升自家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更有利于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但是当前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活动中,未能够将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而是仅仅将农产品当作是旅游的附属品而非是旅游名片。

2.3品牌建设技术尚未发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对于发展农产品品牌化提供硬件支持。而事实上,一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还未能够实现这些技术、平台的高效应用。如,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使得乡村的交通设施越发完善,而与之相适应的乡村物流体系也越发完善,在打造农产品品牌过程中原本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方式,展开营销推广,并且借助现有的交通体系完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而目前,乡村旅游的农产品都是借助旅游业进行销售和推广的,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3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1提升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意识

第一,提升对农产品生产的重视意识,挖掘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在现有的乡村旅游模式下,忽视对农产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农产品以单一化形式发展,同周边地区形成同质化竞争趋势。对此各个乡镇要提升对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重视程度,基于各个乡村旅游模式、本地自然环境,挖掘具有地理特色的农产品。如,某地区重视对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展开对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查明该乡镇各个村居的土壤、气候特点,最终发现某些乡村土壤富含硒,因此推出富含硒的农产品品牌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重要方向,而其他的村居则根据当地的其他优势资源,打造其他的农产品品牌。第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目的是挖掘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农业同当地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推进农业同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的融合发展,由此打造出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态农产品,推动农产品朝着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其能够适应国际化的农产品竞争趋势。

3.2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政策制度

第一,实现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地。针对政府部门相关政策无法落地的情况,应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升级,提升政府的服务职能。一方面各项政策制度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基于各个村落的实际旅游开发、农产品种植情况来制定,如此才能够提高各项政策的实际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是政府应对乡村旅游开发同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统筹指导,通过研究制定推动旅游产业和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深入融合的配套政策文件,以资源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投入,并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当地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和开发中。第二,完善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并不是单凭政策引导就可以完成的,其需要搭建起相关的制度体系,为农民的农产品品种优化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民的农产品营销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对此需要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提供各种支持。例如,导入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确保农产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参与到品牌化、产业化建设中。

3.3构建品牌化建设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第一,构建乡村旅游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经营策略。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容易出现缺少规范化管理、而后品牌流产问题。归根究底这是因为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过程中,缺少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采用的经营策略过于僵化,无法应对市场经济环境。对此应构建起新型的经营理念,采用最新的农产品产业管理技术。如,有的乡村农产品经营发展是走特色农产品道路,则可以采取在乡村内组建农村合作社的方式,由专门的合作组织进行该乡村特色农产品的对外经营,实现对农产品品牌的规范化管理。第二,建立农产品信息化网络开展营销推广活动。在建设好农产品品牌之后,如何推广和营销该品牌成为重要问题。随着“互联网+农产品”形式的发展,当前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展开对农产品的品牌营销,讲述农产品品牌文化,挖掘农产品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如,可以借助“抖音”等自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品牌情感创建。另外还可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平台,从技术层面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4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对于乡村资源和乡村空间实现充分利用。当前在乡村旅游三农与综合论述资源开发中实现对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和应用,有助于发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将生态环境引入到旅游中;有利于实现对乡村特色资源的全面开发应用,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应从顶层设计上实现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从技术层面上做好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的营销推广,更应从经营策略上创建起具有地域民族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对资源破坏性的经济成本探讨[J].农业经济,2017(2):60-61.

[2]罗艳屏.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江口村乡村旅游开发的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18(11):40-43.

[3]房元凤.浅析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8,20.

第4篇:乡村旅游建设范文

关键词:慢旅游;特色小镇;构想

“慢旅游”起源于1986年意大利卡洛佩特里尼倡导的慢食运动,它是从“慢生活”里延伸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慢生活的惯常表现形式是慢城的建设。2011年11月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生态之旅”通过国际慢城联盟认证,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现在也是中国国际慢城联盟所在地。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国际慢城已有九个,慢城的建设和申报在多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慢城”建设的过程中,“慢”生活的理念逐渐融入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过程中,慢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主导方向。特色小镇如火如荼,目前我国省级以上的特色小镇数量已超过2000个之多。到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将逐渐被深层次的体验休闲游所取代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将成为“慢旅游”的主要构成和慢旅游开发的重要物质载体,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又为特色小镇的休闲旅游开发提供多种可能性,慢旅游和特色小镇的结合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

一、慢旅游背景下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一)是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慢城”理念经发酵,“慢旅游”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乡村经济逐渐进入后生产主义时代,乡村生产性功能将逐渐消解为消费性,所以消费乡村是满足人们个性化休闲和“慢旅游”需求的主要途径,乡村旅游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和面临新的转型。《“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以“慢城”理念为视角的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正是乡村旅游市场化和个性化的体现。

(二)“慢城”与特色小镇在可持续发展观上是一致的“慢城”是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它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在“慢城”申报、维护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学者们对“慢城”理念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慢城”绝非是慢发展或不发展,实质更是一种稳固的、持久的发展,科学性、转型性和理性发展是其本质。这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相一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倡“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这与“慢城”理念是一致的。所以在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过程中,依据村镇特性,构思、建设“慢村”以及以“慢”作为休闲符号特色小镇的建设,“慢城”的建设和申报等研究思路是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生态宜居”的解读和再现。“慢城”对于我国而言还是个新事物,有限的研究文献中学者普遍认为这一理念可以应用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在个别地区已获得实践性的阶段成果。南京市高淳区的桠溪镇就凭借“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的名声发展农家乐,加快小镇特色化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脱贫致富。

(三)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农业农村部牵头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的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多次提及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2018年初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文化和旅游部将抓好重点工作,其中之一便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和重要引擎。2018年9月国务院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强调“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之路”。以“慢旅游”为切入点,以特色小镇为载体,结合自身优势,打造“慢城”“慢村”等工程,促进一批有独特慢旅游韵味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二、慢旅游背景下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的“基调”

(一)乡村特色小镇建设要以乡村性为主线从慢旅游角度来说,这类小镇重要的目的是供人们放松,享受到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模式。慢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既要包含绿色旅行、慢节奏旅行、深度旅行和精神旅行四个特征,还需要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保持乡村的味道:保留村味。乡村一直是中国人传统精神文化寄托的载体,尤其是在城市化普及的现代,人们对于农村的留恋和向往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强烈。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空间必然进行或面临重新选址和规划。慢旅游背景下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营造乡村的休闲氛围,把田野、农房、老树、溪流等元素意象化到小镇的具体创意中;乡村所特有的道路、建筑等设施还要保留其植根于乡镇所特有的土壤中。为了烘托特色小镇的“村味”必须要坚决摈弃城市化的元素,删除一切“快”的元素,从而满足人们放慢脚步、感悟生活的“慢旅游”的市场需求实现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土味。这里的土味和洋味对应的,慢旅游背景下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坚决杜绝对西方特色小镇的照搬照抄。实践证明,照搬西方建设起来的特色小镇的吸引力差、生命力弱,造成“特色小镇无特色”的尴尬局面。我国目前申请到的9个慢城都是因其传统文化丰富显著而上榜的。所以,慢旅游背景下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充分挖掘我国所特有的传统乡村文化的元素,这是开发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条件。充满人情味。现代化的生活和高科技水平造成今天人们交流的骤减和人情的冰冷,“慢旅游”正是迎合了人们交流的需要。村镇居民的淳朴友好的态度也构成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小镇的建设首先要是宜居的,其次在小镇的空间中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做文章,增强居民和旅游者的互动,打造慢节奏的休闲元素,迎合市场需要。体现品位。特色小镇建设中“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甚至众多俗气的商业项目林林总总,品位低俗。“慢旅游”主题的特色小镇要引以为戒,根植于特色小镇中的慢旅游项目在体现村味和土味同时,还要有高级感(高级感指的是格调和气质)。特色小镇的独特格调建设还需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着手,以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慢旅游目的地。

(二)乡村特色小镇建设要以绿色为主题以“绿”为特色,这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慢旅游的本质要求。旅游产业纵向的产业链条环上要体现绿色和环保,特色小镇建设横向布局上要把“绿”元素体现在生活之细节,贯穿开发之始终:出行的绿色化。国际慢城联盟规定,慢城市必须限制汽车的使用,汽车在城市街道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0km/h。基于此,建议特色小镇的区域中或选择区域倡导游客步行或者将共享自行车融入小镇的交通系统中,将“慢”基调贯穿特色小镇的日常出行中。例如高淳区桠溪镇的花田骑行就不仅做到出行绿色化,同时也是对其特有的山居休闲生活之旅的完美体验。住宿的绿色化。特色小镇的住宿建筑形式要杜绝高层建筑的建设,而应以当地的传统民居、乡村民宿为主;在住宿风格打造上不能与当地的住宅违和,要做到“修旧如旧”,突显休闲品位;在住宿设施的材料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在住宿的设施设备选择绿色节能产品。餐饮的绿色化。首先,在小镇重点开发农业观光园、种植园和采摘园等项目,这样不仅节省绿色餐饮成本,同时也是慢旅游产品开发在农业旅游的有益尝试。其次,一定要建设相应的储存设备,保证餐饮食品的新鲜性和绿色化。再次,挖掘当地的特色餐饮文化,开发独特菜品,在观赏性、参与性上多做文章,从而满足游客的“味”,抓住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环境绿色化。首先,为了营造慢旅游环境氛围,广告牌和霓虹灯设置要尽可能的少,同时必须配套噪声管理系统和环保的城市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其次,为烘托绿色主题小镇要广种绿树和花草,建设绿色生活环境。这样既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一种选择,又符合和响应国家倡导的“特色小镇首先要宜居”的政策。

三、建设“慢旅游”乡村特色小镇的思路

(一)建设“慢旅游”乡村特色小镇要突出特色无论是慢旅游的休闲还是特色小镇的建设,“特色”无疑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慢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建议从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乡土文化着手进行特色的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样、源远流长,从此处进行挖掘策划,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巨大带动力量,尤其是对海外旅游者形成巨大吸引力;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是要以地域特色为主,充分挖掘地方的特色文化元素,尤其是民风民俗等,开发时强化无形文化的体验感是重点考量的问题;特色小镇的乡土化不仅是体现在房屋、道路等有形实物的“乡土”味道,更要把乡土生活的原生状态再现,打造“慢生活”。但凡成功的特色小镇都必定有其自身的特色,这一特色不仅可以体现在有形产品上,也可以贯穿无形的服务中;不仅单一地体现在产品开发中,还可以体现在经营管理和环境设施建设中。

(二)建设“慢旅游”乡村特色小镇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这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对特色小镇明确提出因地制宜的创建要求。一方面,慢旅游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建设要结合小镇资源赋存现状开发慢旅游项目,突显旅游品位。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设计及建设要保持其原真性,因原生资源的吸引力大而且持续的生命周期长,往往受到旅游者的喜爱,同时也是地方旅游项目的特色来源;对于人文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本地资源的特性,并深挖延续表层文化背后的元素故事,融入并活化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还需综合考虑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互补,最大的发挥当地资源联合体优势,进行科学的定位,开展科学性和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开发。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的开发条件进行小镇开发规划建设。在小镇开发规划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本身的资源优势,可以立足于景观,也可以立足于人文;因地制宜的布局产业,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与周围景观,人文,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共生性的建设原则;特色小镇的设计、建设、经营管理的人力投入也建议从本地资源获取,涉及的规划建设单位也建议以本地为主,从而使设计、建设、经营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既节约了成本又造福于本地。

(三)建设“慢旅游”乡村特色小镇要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基于慢旅游而建设的特色小镇必须首先满足安全标准化,主要包括住宿环境和条件的标准化,饮食产品卫生的标准化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等,这是特色小镇旅游开发及经营的基础。必须建立以“慢”为核心元素的标准:首先应对小镇居住人数和旅游承载力加以限定和控制;其次必须限制汽车的使用,对汽车的时速加以限定,霓虹灯和广告牌尽量减少;再次必须有一个噪声管理系统和先进污水处理系统等,这有利于营造特色小镇的“慢”特性和品质。特色小镇建设的个性化可以在产品、服务、经营方面加以营造。积极打造“慢游”“慢宿”“慢行”“慢食”和“慢购”等具有鲜明标签的“慢”旅游产品;服务人员尽量用小镇内原住民;服务方式和元素要从当地人生活环境中取材并提炼;经营主体主要以当地居民为主,经营方式提倡消费的便利和自助。慢城国际联盟指出“慢城必须要保持小镇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与自然状态个性化;要体现出对小镇、居民、客人的关心呵护;支持当地手工艺人与本地商业的发展;推行健康的饮食与生活方式”等,这些为探索特色小镇个性气质提供了灵感,同时也揭示了无论旅游产品还是旅游经营与服务的个性化打造都须植根于特色小镇之本地土壤的道理。

(四)建设“慢旅游”乡村特色小镇要与“三农”互为依托特色小镇多植根于农村和农业,同时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旅游的载体在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客观存在又是发展的必然。农村是小镇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利用“户户炊烟”的农村气息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和环境需求以外,更要注重保护农村的灵魂——原真性不被破坏,从而实现持续发展。农民是建设特色小镇的主力军,农民也是特色小镇文化的另一种实体展示方式。基于小镇的长远发展考虑,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尊重农民的原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农民印记,以这种独特的农民文化留住游客,这也是特色小镇的特色的一种强有力的彰显方式。另外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以激发当地以农民为主的居民对旅游的积极态度,这更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慢旅游的生活环境,增加特色小镇的吸引力。农业是特色小镇开发慢旅游的重要载体和实体再现。目前建立的特色农业观光园,种植园和采摘园等因其有效满足了旅游者项目参与和对地方生活融入的需求而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市场活力强。特色小镇的慢旅游开发一方面应在农业观光园和采摘园的传统项目中注入新鲜元素,考虑因地制宜的加入文化元素和夜晚经济的符号;另一方面建设特色小镇要与农业综合体、休闲农场等新型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相对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洋.特色小镇商业建设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江苏苏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9(04):162-164.

[2]胡翠霞.休闲旅游与农村特色小镇建设的对接研究[J].农业经济,2019(11):48-50.

[3][8]郭红芳.基于慢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6):60-61.

[4]江东芳.慢生活理念下郑州市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商论,2018(22):58-59.

[5]王翩.慢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8(07):59.

[6]杨凡.特色小镇营造“同质化”的反思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53-56.

第5篇:乡村旅游建设范文

乡村旅游规划尽管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要协同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旅游经济而忽略生态保护。打造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乡村旅游基地不是纯粹的开发农村天然的自然景观环境,而是在专业性的旅游管理建设中,做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概论》立足新时代乡村旅游建设内容,从乡村旅游概念、起源发展、资源要素、旅游营销与管理等诸多角度,全面论述了乡村旅游规划所涉及的建设性内容。该书专业性十分突出,编者从旅游管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入手,结合当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对乡村旅游战略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乡村旅游规划重在开发与利用,即开发乡村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将其打造为具有浓厚乡村文化氛围的旅游景点,以及利用乡村地区天然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自然美学格调的乡村旅游风景景区。乡村旅游开发重在“造景”,造景是旅游景点规划的重点,乡村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农业产业,将其打造为具有乡村质朴美感的景区是乡村旅游规划的正确方向。如山林可以打造为林木景点,加入凉亭建设和山林楼梯建设;水果、植物培养产业可以打造为果园、花卉观赏景点。农业产业旅游规划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农业产业一方面是根据乡村地区独有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土壤和水源条件进行农业种植,因而产业自带旅游绿化造景,可以吸引游客的到来。与此同时,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品的营销,如乡村樱花园景区规划,在樱花盛开当季宣传樱花观赏景区的开放,在樱桃成熟季节又以采摘樱桃、售卖樱桃为樱桃园旅游规划目的,促进旅游观赏和采摘营销的联合管理。

现代乡村旅游虽然以开发和利用主要内容,但是整体的旅游规划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发展。乡村旅游部署中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表现为旅游开发的保护和相关生态文明法制法规的制约,现代工业化背景之下,城市地区许多原有的自然地带严重受到破坏,乡村经济的发展尽管十分紧迫,但是不能盲目地开发,旅游开发重在保护与利用,如果乡村旅游规划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质朴与天然,那么乡村旅游景区也不会受到游客的青睐。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之下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生态建设和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一方面指乡村环境的优化,通过乡村房屋美化、交通道路修葺、环境净化以及绿化带建设来优化乡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则指的是资源的保护。近年来对于乡村经济的开发越来越频繁,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到了破坏,包括天然煤矿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对乡村传统质朴气韵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农村原本自然之美的保存。乡村文明建设指的是乡村居民自我行为思想的优化,整体上表现为对居住环境的文明保护和自身思想文化的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在生态建设中需要做到保护,在文明建设中则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乡村旅游业尽管需要进行产业的营销发展,但旅游背后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单方面通过大规模的生产与营销来达到。旅游规划究其根本是一种以观赏游玩性为主的产业,乡村地区旅游业之所以吸引诸多游客,正在于其身上所具备的天然美感,如果乡村旅游规划没有做到生态保护,不仅会破坏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还是降低乡村地区的旅游价值。在文明建设方面,乡村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环境的文明优化和农民的文明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法律法规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和旅游产业对农民思想的启发。乡村旅游建设受到政府性的协助,在所有的旅游产业中,旅游项目要保护旅游地区的环境优美和文明发展,提高旅游景区的美化程度,由于旅游业的规划,农民对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先进的发展策略,加上旅游法规的制约,会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