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学辅导培训范文

中学辅导培训全文(5篇)

中学辅导培训

第1篇:中学辅导培训范文

关键词: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今社会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20年6月18日,湖南省委办公厅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实需要,也是时代与社会的需求。

1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主要依赖心理教师。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获得实效,让系统中的人都参与受益,笔者通过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摸索,提出开展全员参与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要形成一种模式。

2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笔者在知网中对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不少,但这些研究大多依托于一个点,比如通过线上模式开展心理教育[1],或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方案进行团辅[2],或将班主任作为开展心理教育的主体[3]。学校系统中不只有班主任,如果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学校心理教育模式的研究还有这样几种类型:申继亮(2002)提出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来实行教育[4];俞国良(2002)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内容和模式、丰富途径和方法,才能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5];沈永红、邓亚琴(2002)提出预防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预防—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6]。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

以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为矫正模式,而现今更注重心理素养的提升与心理问题的预防,受众也变为全体学生[7]。对于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依靠心理教师是无法完成的。而且不仅是学生,系统中的其他人也应该被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因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会影响学生。综合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3-3”:一支队伍、三条途径、三个目标),通过成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利用定期的氛围营造、分层辅导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校系统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让每个人都具备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心理素养,有能力自助,必要时会主动求助,部分人员能够助人,即实现发展、预防、指导的目标。

3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3.1一支队伍

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来组织实施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支队伍应该在领导组织方面和实施方面得到保障。在领导组织方面,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中层部门、班主任、心理教师均参与的小组,这是实施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组织保证。在实施方面,成立以心理教师为核心,以党员教师、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队伍,这是落实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主要力量。

3.2三条途径

3.2.1途径一:“五个一”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每年一次的“5•25”心理健康教育节、每学期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月一次的展板宣传、每周一次的广播宣传、每日一句积极话语,在全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笔者所在学校将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教育周写入学年计划,作为重大学科活动在全校开展;每学期都有一次在升旗仪式后进行的心理主题讲话;每月进行一次心理展板宣传,如在每年6月中考之际准备与考试心理调适主题相关的展板;每周进行一次广播宣传,由心理社提供相关资料与素材,广播站的学生负责播出;每日传播一句正能量话语。通过“五个一”活动,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被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更加浓厚。

3.2.2途径二:分层分类辅导提升心理素养与技能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是使系统中的每个人都参与、都受益。要让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了解心理健康、懂心理健康,对他们进行辅导与培训是必要的。对教师,我们实施分类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与学生沟通技巧、调整自己心态等方面的培训;对班主任进行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等培训;对党员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基本技能的系列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助人技巧,应对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工作坊,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协调工作与家庭,管理自身情绪。对学生,通过每周每班一节的心理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递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授心理调适技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与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对家长,在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中加入心理主题讲座、介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相关知识、亲子沟通等环节,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懂得实践。

3.2.3途径三: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协同共育在信息化时代,巧妙利用线上资源宣传心理教育是一种重要形式。线上内容获取快、扩散快,为提高心理知识的普及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3.3三个目标

3.3.1发展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发展目标,需要促进一个人认知、情绪、意志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个性品质。

3.3.2预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及应对变化的能力。

3.3.3指导目标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者,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4.1专业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专业的学科背景与学术渊源。参与者需要了解人在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与规律,并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术。

4.2结合性

心理健康教育应广泛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的每一个方面,可以和班主任工作结合、和学校活动结合、和学科教学结合,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预防大于治疗。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常识与技能,能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4.3开放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学生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为实现专业发展、自助与助人而服务。

4.3.1与医院合作医院的心理门诊通常一号难求,学校如果能与医院建立友好关系,就能保证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挂到号。心理医生诊断后同时辅助心理咨询,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愈后反应。此外,对于评估后的学生,学校很难做到跟踪,如果能与医院合作,建立联系,对跟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后续发展也有较大帮助。

4.3.2与高校合作中学可以作为高校心理系的实习基地之一。如果能有一批专业人员协助开展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的问题。中学也可以与心理教育专家合作,对家长、教师开展培训,提高学校全体人员的心理素养。

4.3.3与机构合作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得到普及与重视,现在社会上不乏一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中学可以筛选一些不错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家长、教师开展公益讲座等培训。

4.3.4与社区联系个别学生去医院评估后休学在家,学校很难做到监控。学校与社区建立联系,由社工负责关注学生在家期间的状况,显得尤为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赖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无法满足需求,全员都参与、全员都获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将成为新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邢泽轩.“互联网+教育”理念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郭菊.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内江市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3]孟庆化.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探索[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4-20.

[5]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23(7):70-73.

[6]沈永红,邓亚琴.论中小学生“预防-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2(12):77-78.

第2篇:中学辅导培训范文

笔者从乡中学校的教务处获得了一份关于全校学生留守情况的统计数据,全校注册学籍的学生共有216人,其中单亲留守儿童为118人,双亲留守儿童为43人,单亲留守儿童指的是孩子的父母一方在外常年打工,双亲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打工,将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的数字综合起来,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占到学生总人数的74.5%。此外,我也从教务处得到了一份关于全校学生独生子女情况的统计数据,全校注册学籍的学生共有216人,独生子女家庭为4人,非独生家庭为212人,而且在我同很多同学的接触中了解到,大多数家庭都有三个以上的孩子。这样造成的情况是,本来家里的孩子就多,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对孩子们的教育肯定会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们良好的人格、性格和心理状态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作用是学校教育所无法弥补的,父母常年不在孩子们身边极有可能使孩子们产生性格或心理上的缺陷。造成大量中青年人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落后,只依靠在当地种地的收入根本不能满足家里的日常开销,我们前面也提到,整个乡没有一家企业,当地村民在当地没有打工的机会。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要依靠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作为我们师范院校来说,其实也是可以尽一些微薄之力的。留守儿童最缺的是父母和亲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的内心非常的孤独和自卑,各地的师范院校有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老师和学生,这些师范院校可以和当地山村开展一种长期的留守儿童志愿心理疏导活动。大部分的孩子在暑假和寒假里都是在他们自己的家里度过,很多孩子的家里只有老人,我们师范院校的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志愿者可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将这些孩子组织起来,多开展一些活动,辅导他们做寒暑假的作业,让这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以及社会对他们的爱,这无疑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二、对乡中学学生父母文化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自编《关于某中学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对乡中学的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在我收回的187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39位同学父母(20.90%)的最高学历是小学,有131位同学父母(70.06%)的最高学历是初中,有15位同学父母(8.02%)的最高学历是高中或中专,没有一位同学父母的最高学历是大学专科及大学专科以上。教育部曾经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专项测量与分析,测量中国孩子的学业水平,并分析学生学业水平与父母学历高低的相关性,数据表明,父母的学历越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就越优秀。这也足以说明父母对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和辅导的重要性。一般认为,学历越高的父母在教育和辅导孩子方面的能力会更强。而乡义务阶段教育阶段的孩子的父母的学历大多为小学和初中,父母自然对他们孩子学业水平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在各地的师范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开展面向山区农村居民的成人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应该是教育孩子方面的,对山区农村地区的父母实施再教育也应该纳入到我们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中。党中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绝对不仅仅是中小学阶段才应该去做的工作,尤其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只有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来武装自己,才能让自己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很多山村的父母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因此山村的广大父母朋友应该本着为下一代人的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不断地充实自己,尤其要学习和教育孩子相关的知识。

三、对乡中学教师实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乡中学是我所支教的学校,全校注册学籍的学生共有216人,三个年级,六个班,教职工共有26人,一线教师18人。据调查,全校共有14位教师(77.80%)的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共有2位教师(11.10%)的年龄在31岁至40岁之间,没有一位老师的年龄在41岁至50岁之间,共有2位老师(11.10%)的年龄在51岁至60岁之间。根据以上我们对乡中学教师情况的了解,我们认为乡中学在师资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严重缺乏教学经验丰富并且安心本职工作的骨干教师

我们一般认为教龄越长,经验越丰富。从表2中能够看到,在乡中学的师资队伍中,年龄段在20至30岁的教师总人数占到了77.80%,而且这些老师的教龄大都为3至4年,教学经验不足,而且在与这些年轻老师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大多有不安于本职工作,大多有随时跳槽的心理准备。原因主要是当地落后的生活和交通条件。因为乡距离县城接近100公里,并且从壶关县到乡里基本全是山路,非常难走,车程大概是三小时,车费是20元,每天有两趟车。大多老师都不是本乡人,所以几乎所有老师都寄宿在学校。教师没有办公室,学校没有自来水,他们需要挑井水用。教师在食堂里基本值能只有土豆和白菜这两种蔬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作为我们师范院校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我们的师范院校可以和贫困山区的教育部门合作,定向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培养一些老师。我们可以要求这些被培养的对象必须是当地生源,因为一般来说,从当地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学生更有可能长期在自己的家乡工作,这对当地师资队伍的稳定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我们的师范院校和贫困山区的教育部门合作来组织或招募本校以及社会上的一些心理辅导和文化艺术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可以定期为山村的一线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慰问演出等活动,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我们前面提到,乡中学教师的生活和交通条件特别差,尤其是年轻教师很难适应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除了有关部门应大力提高他们的生活和交通条件以外,我们也应该想办法做好这些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让这些教师认识到山村中学教师的圣神职责,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2.从教师对教学设备与教学实践结合使用的情况来看,两者的结合状况非常不理想

我们前面提到过,乡中学的大部分老师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老师,虽然他们也会经常会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他们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却显得十分肤浅。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在听各位老师讲课时发现,老师们用多媒体教学更多地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去朗读课件内容,而且据了解他们所使用的课件大多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教师基本不加修改就直接拿到课堂上去使用,课件的质量很难保证,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很难真正地去实现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优势,很难达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为解决山区农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师范院校可以和当地教育部门合作,经常选派一些大学教师到各个贫困的山村进行教学设备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与指导工作,这项工作不能只走形式,要把多媒体教学相关理论的传授和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指导相结合起来,而且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就看到明显效果。

3.从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乡中学的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

第3篇:中学辅导培训范文

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两个中部地区地级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第4篇:中学辅导培训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美术辅导创新方式

美术、摄影是与民众比较贴近的活动,并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是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只是在实际的群众文化美术创造过程中,美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由目前的群众文化美术辅导工作现状来看,辅导工作人员、创作队伍、作品质量方面均存在相应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助力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就需要重视对群众文化的大力发扬,在充分了解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自身所具特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对相关辅导工作的创新与落实途径进行探究,有效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

一、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特点

(一)公益性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是一项公益性活动,以民间美术爱好者自身实际需求为依据,由群众文化站向相关文化馆进行报请,以对恰当的场地进行找寻。同时聘请具备较强专业素养、能力的人才,对参与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的人开展免费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美术专业的精准性,还能够使一些美术爱好者对相关专业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重视有效学习与研究,进而能够对更加精美的作品进行创作。

(二)群众性

广大民众是群众文化的重要主体,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是在群众自发下,以对美术艺术的热爱为基础,全身心投入美术创作中。而参与美术创作活动的人均有属于自己的工作,他们只是在业余时间开展美术作品创作。所以他们在美术创作方面能够投入的时间非常有限,而所创作的作品有着较强的随意性,通常是以自身思想变化而随性发挥,创作方面具备较强的灵活性,但是却缺少良好的专业精准性,甚至有时创作的切入点较为尖锐。因为是自发形成的,所以参与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的大众在文化水平、年龄、民族等方面存在相应差异,创作美术作品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三)多元性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广大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活动,所以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通常是以活动对象为依据,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开展创作活动。例如,书法爱好者,通常就是应用毛笔、钢笔进行书写。可是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年龄比较小的书法爱好者,因为活泼好动,精力比较充沛,更加喜欢在野外进行书写,于是“水写笔”就应运而生。对“水写笔”进行应用时,需要在拥有较大活动场地的广场、空地,所以要在室外组织相关活动,并且学生开展活动的时间通常为晚上。因此,因参与美术创作活动的人员不同、活动场地不同,会明显增强活动形式的多元性。(四)多样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因为受到参与人员自身相关因素的影响,辅导内容会存在相应差异。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美术艺术培训机构繁多,但大部分培训机构面向的是小学或者中学的学生,在培训机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素描、儿童画进行学习。因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长大后拥有一技之长,所以很多家长、孩子都被美术培训机构所吸引。小学阶段学生通常是对一些具备丰富儿童色彩的美术作品进行创作,中学阶段学生一般是对石膏画、人物画进行学习。与文化馆相较而言,美术培训机构的指导更具针对性,但文化馆培训是免费的,是一项纯公益的活动,因此受到了初学者的欢迎与喜爱。可是因为规格相对较低,有着很强的基础性,美术艺术水平较高的人不适合学习。

二、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重要性

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是广大群众在生活点滴中不断积累,并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实现的,群众是开展艺术创作的主导者。而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便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铸就了很多杰出画家。所以在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过程中,怎样落实相关辅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目前的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人们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重视对群众文化队伍的有效建设,注重对辅导工作的落实,可以显著提升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

三、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多元思想持续涌现。各行各业想要获得更好发展,就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所以在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过程中,想要更好的落实相关工作,就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剖析其中存在的缺陷,然后与新时代进行充分结合探寻新的方法,进行适当改进与完善,以促进我国美术文化事业的良好、持续发展。目前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缺少完善的制度。在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过程中,因为缺少全面、完善体的制以及规则,所以,无法铺设坚实基础,难以实现对上层建筑的建设。因此,建立更加完善、全面的体制,是目前开展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工作的关键;第二,在新时展背景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工作拥有多样化选择。所以传统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紧随时代潮流在不断实践中探究新方法、新方式,以落实对相关问题的解决;第三,人才是落实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如果缺少足够的人才就会严重影响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高效落实。可是在实际的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过程中,人才不足问题十分突显。四、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工作的创新方式

(一)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新时展背景下,群众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着相应的挑战与机遇,而想要有效把握相关机遇,成功应对挑战,就需要重视对领导班子建设的有效强化,要求领导阶层能够重视对相关工作的落实,建立更加完善的领导结构,显著提升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从而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同时在群众文化美术创作与辅导过程中,为了保障群众主体的安全以及利益,应重视对相关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相关立法,对法律中存在的空白地段进行填补,确保文化活动的高效、顺利开展。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对相关制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增强人员自身行为的规范性,有效促进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工作的切实落实。

(二)重视人才培养

在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工作中,因为工作人员自身缺少明确分工,所以工作效率低,甚至是出现工作拖沓问题,严重影响文化活动的良好开展。部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不仅不利于对其自身特长的有效展现,还会对群众知识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新时展的大环境下,想要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就需要重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切实培养。第一,重视对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引进,在此过程中应关注人才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进而建立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团队;第二,重视对现有人才的有效培养,定期组织相关的专业培训,还可以组织现有工作人员到发达地方学习先进知识、方法,并对所学习、掌握的新知识进行积极分享,进而使队伍整体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此外,政府应注重落实有效投资,在保证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知识、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组织其参与有效的业务培训,显著提升其服务意识以及能力,使其能够为群众更好的解决问题,为广大民众素养、修养的明显提高提供可靠保障。

(三)充分运用大数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对多样化手段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而大数据技术就是具备显著功效的一种手段。大数据是一种IT行业术语,指的是无法应用常规软件工具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需要通过应用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对海量资源实施高效的专业化处理,并获得大量的、具备较高价值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投入成本,还能够增强相关决策的准确性以及可行性。在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就能够对这些数据信息实施深层加工与分析,进而对目前群众文化美术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了解,并有效改进与完善相关缺陷。此外,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群众数据实施有效分析,并进行明确归纳与分类,有利于对群众自身实际需求产生确切了解,以便于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所以在对团队体系进行有效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相关软件的改进,在同一网络平台录入所有信息,显著提升群众文化美术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四)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作进行有效融合,是各项工作的良好、高效开展拥有了更加宽广的平台。移动互联网作为PC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就是对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使两者成为一体,是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应用和移动通信技术充分结合并实践的活动总称。具有明显的便携性、定位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创造诸多便利。在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工作中,应追随时展的脚步,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更好的落实辅导、信息等相关工作,降低工作事务的繁琐性,使工作人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美术创作、辅导创新中,实现对工作模式的有效优化,从而为群众文化事业的良好、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五)重视推广、宣传

在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美术创作是重要内容,通过对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有效发展,可以引导人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发现、创作与传播美,从而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美术创作活动。所以文化部门需要由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角度着手,与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结合,有效找到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基准点,重视对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大力宣传。在社区组织与开展美术创作展览活动,通过新颖、丰富的内容以及形式有效吸引群众的关注度,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对群众进行美的熏陶,显著提升其审美意识与能力,增强群众的生活品质。相关部门需要以该地区群众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喜好为依据,并与当地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组织一些拥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工作人员,对展览主题以及中心进行明确,注重对展览形式的有效创新,显著提升展览效果。例如,在社区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以“传承传统文化”、“名家讲坛”“艺术博览会”等为主题开展交流活动。同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形式开展大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展览活动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为群众开展有效的作品讲解,同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师,以便于开展有效的现场指导,引导群众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开展艺术创作的方式。此外,文化部门可以不定期的为群众组织美术创作交流会,使其能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吸取他人技巧,增强自身创作能力,让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创作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部分,有着鲜明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创作、辅导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不利于群众文化美术活动的顺利、高质开展。这就需要以群众为基础,由群众自身实际情况以及需求出发,重视对相关经验的总结与积累,通过对制度体系的完善、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对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宣传工作的落实,实现对群众自身艺术素养、专业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有效满足其精神生活,从而为我国精神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滕昭慧.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和辅导工作[J].中国民族博览,2018(08):60-61.

[2]倪占双.如何做好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和辅导工作[J].参花(上),2020(06):135.

[3]徐苏洋.在与时俱进中追求发展———浅谈群众文化工作中的美术创作[J].大众文艺,2020(24):5-6.

[4]何庭轩.新常态下群众文化活动中美术教育工作开展策略[J].美与时代(中),2020(06):99-100.

第5篇:中学辅导培训范文

(一)教育实践中对人性关注的缺失

很显然,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来看是失败的。社会各方面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等现象。大学教育更也是如此,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前的“教”和“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人格教育的缺失,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法对人生做出规划,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大学校园成为了他们混文凭的地方。大学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首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这需要以学生完善的人格为依托。然而中国教育在思想人格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在人格方面出现“断层”,无论从能力结构还是成才观念上都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原来憧憬的大学身生活产生失落感,出现目标和能力上的空白区。

(二)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严重复杂的心理问题

有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自控能力与心理抵抗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大学里更加复杂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再者学生的生存适应力差,从在父母身边的被保护与被指导到大学生活的亲力亲为,自主、自控与自我服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缺乏自主意识与自控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关系,无法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情绪,久之很可能发展成抑郁症,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心理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大学生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通过心理体现出来,使得行为表现与特定的社会化境,人文环境交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掩饰性和复杂性,对其他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是校园安全的潜在隐患。

(三)大学的扩招,自费,选择就业等问题已经出现端倪

由于大学的大量扩招,招收的学生个性更加多样化,兴趣也各有不同,这就给高效的教育带来更大挑战。现代的教育应该提倡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全面性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引导性的教育模式。择业的自主性产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每年都会有因为找工作问题而发生的自杀事件,这就凸显出了辅导员在就业规划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高校内的就业择业辅导课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教育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高效管理层应该尽快注意到这种转型,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成功就业。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心理层面的缺失

(一)育人与自我发展层面的缺失

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和市场调研,总结出高校辅导员认为自身缺失的问题主要有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不足;学生们认为辅导员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有待提高。学习能力体现了辅导员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与工作激情。而其他能力都是关乎辅导员对于辅导学生的工作是否能胜任的关键因素,这些能力的缺失不仅影响辅导员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正常交流与合作,对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培养都是不利的。

(二)育人理论与辅导技术的缺失虽然说现代大多数高校都不再设置班主任,辅导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班主任的角色。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引导为主,因此辅导员必须懂管理,会育人,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所想,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讲究育人的艺术性与技巧性也是辅导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完全是照抄前人的模式,不能将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甚至有些做法过于偏颇。至于心理层面的交流与辅导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产生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辅导员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探究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相应的交流技巧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

三、辅导员工作的心理学建议

(一)选拔过程中注重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高校相应管理部门在选择辅导员时应该综合考虑参选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专业知识以及面试表现等因素,并对他们及时的进行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有能力胜任者,然后再利用一段时间对入选者进行实际检测,看其是否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同时高校应该完善对相应人员的任免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力来减少任人唯亲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辅导员的任免更加透明化,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辅导技巧单一等问题。多数学校每年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与财力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辅导员对这种形式的培训往往存在抵触情绪,或者无法提起足够重视,这就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有必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机制,使之成为高效管理的一种制度,同时要不断地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对这种培训提起足够重视,真正满足辅导员们提高辅导水平的愿望。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安全感

辅导员作为一种长期和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其身心安全往往受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影响。再者辅导员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校区内,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辅导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辅导员的安全感既来自外在的人际和谐,也需要练就自身的坚强与独立。所以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