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信息教育范文

中小学信息教育精选(九篇)

中小学信息教育

第1篇:中小学信息教育范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7384

国内刊号:11-4860/G4

邮发代号:2-1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2篇:中小学信息教育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基础 实用 扩展 自主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50%以上的时间是上机操作,而在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个别同学对计算机的掌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有的同学都会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制作Flash动画设计;甚至可以制作个人网页,难道我们还要让他们来学习"画图"程序吗?而个别同学碰到问题都不敢问老师,结果让也时间白白浪费了。

第3篇:中小学信息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部2000“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 内容 的呈现方式、学生的 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几年,我国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加快,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小学教师应通过专业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落实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实效性。

一、小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它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2.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 影响 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的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总结 ;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3.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1)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2)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3)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二、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学科教学或者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原来可能比较狭隘,过多的使用讲授式,今后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讲授式,因为讲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课堂所赋予的任务,提倡要增加探究、体验、实践、包括一定的研究学习,最终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多样的这样一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

2.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用的是不是 科学 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

3.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

第4篇:中小学信息教育范文

【关键词】英国,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信息化变革,课程一评估,教学法体系,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040-07

进入21世纪,信息与通信技术正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经济模式,从日常的交流,信息共享、购物、娱乐到商务、科学探索、金融和医疗。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驱动力从规模化制造业转向服务和信息产业,其对劳动力的要求也相应地从标准化操作向个性化创新转型。前者仅局限于对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和使用,而后者则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分享和共同构建。

然而,学校教育却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要求。现有的教育体系依然围绕着如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复制能力来设计课程、教学法和评估手段。这一体系的滞后随着信息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而愈发明显。英国教育大臣Michael Gove在2012年度教育培训和技术交易展(BETT2)的演讲中谈到,几个世纪以来,学校教学的基本模式还是老师面对学生讲授知识,这一点甚至从柏拉图在古雅典的橄榄树下办学授课起就没有改变过。未来学家AlvinToffler在《财富的革命》(Revolutionary Wealth,2006)一书中勾勒出两款跑车,一款叫“商业”,时速一百英里,而另一款名为“教育”,时速仅十英里。寓意非常明显:严重滞后的教育系统如何能为高速竞争中的商业社会输送劳动力?事实上,信息技术的社会化不仅要求学校教育进行变革,信息技术本身也是实现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工具。因此,探索如何在学校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与实现教育体系的变革息息相关。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动机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个案研究展示信息技术的重要教学功能;第三部分从宏观的国家教育政策和微观的学校环境两个维度观察英国是如何系统而可持续地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第四部分探讨英国的实践所带来的启示与思路。

一、为何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念在西方教育界由来已久。例如,计算机可以创造一个供学习者构建知识的环境(Papert,1980)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Suppes,1969)。在此理念的影响下,政府开始投资为学校配置计算机,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

1、兑现投资价值

计算机进入英国的中小学课堂可追溯到1980年。当时的贸易和工业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发起一项名为“学校的微机”(Micros in Schools Scheme)的规划,旨在资助中小学购买计算机。到1983年,累计投资已达三千万英镑。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公立学校逐年加大了对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投入。1997年,ICT在学校独立委员会(IndependentICTin Schools Commission)的Denis Stevenson爵士在向刚上任的新工党政府提交的一份名为《信息与通信技术在英国学校的独立调查》(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 UKschools-an independent inquiry)的评估报告中写道,ICT在学校的使用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加强学校对ICT的使用必须成为当务之急。他认为促成一个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市场和加强教师培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998年,国家教育传播与技术局(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Technology Agency,Becta)成立。这是一个非政府公共机构,负责在教育领域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督导中小学计算机设施的配备和在教学上的应用。此外,它还与大学合作进行各种调研,并定期信息技术在全国各地学校的使用状况的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依据。因此,Becta在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之间起着一个中间人的作用,为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学校推行ICT融入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一年,新工党政府的旗舰项目“国家学习网”(National Grid for Learning,NGfL)在Becta的投资和运营下正式启动。国家学习网的建立服务于三大目标:第一,将所有的学校、学院、大学、图书馆和社区联网,形成全国性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和虚拟学习社区;第二,资助学校获取最新的ICT设备和资源,提高教学水准;第三,提供职业发展培训(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提高老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和信心。在此政策背景下,从1998到2002年,英国政府通过“国家学习网标准基金”(NGfL Standards Fund)又投入六亿五千七百万英镑为学校购买ICT设备。此外,政府又从“新机会基金”(New Ooportunities Fund,NOF)投资两亿英镑为在职和新晋老师提供培训。

政府、学校和企业史无前例的巨大投入给教学前线的老师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使用ICT实现投资的价值,证明其合理性。于是,学生的测试成绩便成了衡量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2002年,Becta发表了《ICT的影响2:信息与通信技术对学生学习和成绩的影响》(ImpaCT2,"the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Pupil Learning and Attainment)。这是一项历时四年(1999-2002年),由英格兰六十所中小学参与,考察信息技术对学生成绩影响的研究。ImpaCT2总结出了三点重要发现:第一,在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现代外语的诸多科目里,ICT的使用和测试成绩呈正比关系;第二,在任何关键阶段的任何科目中,使用ICT的量与其提高测试成绩的有效性并无绝对一致的联系,因此,使用方法似乎才是最重要的;第三,使用ICT的课时的比例普遍较低。ImpaCT2的发现指向了一个提高ICT使用质量的关键因素一一教学法。

然而,“新机会基金”下的教师培训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教学法方面并不成功。它的集中化模式并不能满足老师们各有差异的实际需求。为了提供个性化的技术和教学法支持,“即时支持”(Hands on Support,HOS)取代了NOF模式。HOS鼓励同事间分享教学实践,并且在课堂上给予老师即时的支持。尽管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学校决策者的认同,但计算机设备的购买在学校的经费预算里总是远远高于教师培训成为头等要务。Beta在2008年发表的两份评估报告中写道,“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依然非常有限,老师们很少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辅助学习方面的益处”,“进步很缓慢……没有质的变化”。

另一方面,以提高测试成绩为衡量ICT使用质量的指标相对于推动教学信息化变革的目标也存在着逻辑上的疏漏。笔者曾探讨过信息技术在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是如何超越国家课程所体现的标准的。以英国的国家课程为例:在科学课上,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模拟某些肉眼不可见的物理现象,还可以辅助学生展开科学调查,锻炼科学的思维;在学习现代外语时,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某些软件训练写作中语法的精确性,还能够通过网络视听通讯技术强化听说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果学校课程过度倾向于传授知识和内容,并且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仅限于此层面,那么信息技术支持高阶学习的教学功能便无从发挥,如创新思维和构建新知识等方面。在现有的学校课程和评估体系里,通过调整固有的教学法,信息技术的融入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效率和考试成绩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更为显著的是现有体系构成的瓶颈严重限制了信息技术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潜在阻碍了与当前知识经济相辅相成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关于英国的改革措施下文中有系统讨论。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自上而下推动的以兑现投资价值为目的,以课程标准为指标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有缺陷的。

2、培养21世纪职场素养

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另一大动因是培养学生获得有竞争力的职业技能。在信息技术引擎驱动下的经济发展有赖于知识的创新。新的概念、知识和技术在孕育出全新的产业和职业的同时也推动着工作特质的转型。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改变教育:信息技术政策的力量》

(Transforming Education:the Power of ICT Policies)认为记忆信息和执行简单重复的工作流程在当今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而灵活应对复杂问题、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管理信息、使用技术以及知识创新方面的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新的职业素养的积累和培养需要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一评估一教学法体系和学校文化做支撑。在新的体系和文化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技术素养(digital literacy)和学习方法等技能的重要性将超过知识内容本身。此外,在知识衰变周期愈发缩短、新知识呈加速度增长、知识分类愈发专业化的大环境下,交流合作和终身学习也是在信息社会保持竞争力的必要特质。

作为跨学科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工具,学生的ICT技能也正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自从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颁布以后,ICT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一直是5岁到16岁学生的必修课。1997年新工党政府在国家学习网规划中明确将提高中学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列为目标之一。2010年5月上台的卡梅伦(David Cameron)联合政府认为,ICT课程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内容和标准方面经过一些调整,但证据显示这些并没有提高教学质量。相反,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下降正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远离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相关的职业。政府的ICT课程咨询顾问Ian Livingstone5认为,简单的微软应用课和职业技能培训构成了现行的1CT课程的框架,而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对雇员的要求。他提出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用“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取代ICT,因为前者作为一门注重分析和逻辑思维的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与此同时,IBM、Facebook等信息产业巨头已和英国一些非政府专业机构如OCR考试委员会,英国计算机协会等合作出版详细的ICT课程和大纲供学校试用。目前,在结束了三个月的公开咨询之后,教育大臣Michael Gove已宣布,从2012年九月起,现行的所有关键阶段的ICT课程教学大纲(programmes of smdy)和知识目标(attainment targets)将不再做法律要求,这意味着老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和考查方式将有自主的选择权。而新的法定教学大纲将于2014年9月正式实施。政策松动的短期效应和两年后新的教程将如何应对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值得关注。

在讨论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动因之后,我们将通过几个实证案例进一步观察ICT的教学功能和发掘这些功能的教学法原则。

二、发掘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个案研究

在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学法是关键。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己不再是课堂里绝对的知识权威和传输者,而是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组织、引导和辅助学习的角色,有时甚至是学习的共同参与者,知识的共同构建者。

1、知识构建

剑桥大学的Ruthven,Hennessy和Deaney(2005)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在讨论一战中发生在法国的一场战事时,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资料,尽可能真实地让学生们体验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互联网拓宽了学生的信息来源,他们收集的资料包括图片、手记、人物传记、日记、双方士兵的家书以及战争海报。这位老师甚至还带领学生们去法国访问了这场战事的故地。通过参与还原和重组战事的全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那场遥远的战争,还微观地模拟了历史的研究方法。这个例子同时也说明,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而是将两者的长处相结合,优化教学。事实上,亲身拜访战争遗迹是任何1CT带来的体验都无法替代的。

2、知识探索

教育标准局(Ofsted)在名为《ICT在学校2008,1l》(ICT tm Schools 2008-11)的调查报告中讲述了一位女中学生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独立地设计并执行一系列研究多赛特郡和萨默赛特郡海岸的任务。经过观察,她发现风速越大,形成海浪的频率就越高。于是她使用风速表测量、比较风速,由此观察风速和每分钟海浪拍打海岸次数是否有关联。她借助计算机生成的图表分析数据,并展示了海浪冲击对海岸侵蚀造成的影响的发现。这些研究和分析进而促使她开始研究海浪冲击对卵石形状和棱角的影响。该报告还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一所地处相对贫困的城区的小学正努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讨论“社区”这个课题期间,学生们采访了在当地社区工作的一位护理人员。他们用数码相机拍下了采访过程并将回答做了详细的记录。回到学校,学生们将采访稿输入电脑,分成小组,模拟记者和受访者的角色,并将他们自己的版本录下来,剪辑成播客放到学校网站的“新闻”栏目中。上述两个例子说明,通过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鼓励自由和开放式的探索,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趣味和好奇中学习知识,更能够使他们有一种主动创造和发现知识的体验,而不仅是知识的被动消费者。创造性习得和消费性习得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他们对知识的后续发散能力方面有着显著影响。

事实上,就上述三个案例而言,即便在没有ICT,借助传统工具的情况下,探索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也更符合培养知识创新能力的趋势。因此,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这更决定了ICT的教学潜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掘。

3、交流与共享

Harris(2002)曾报告过一位中学法语老师如何在现代外语课堂上利用视频会议(videoconferencing)组织英国学生与法国一所学校的师生进行外语对话和文化交流的例子。由于视频会议的设备昂贵,这样的操作基本只能局限于试验性的研究项目。现在,由于网络2,0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许多学校开始尝试将学习的视野扩展到课堂之外。视听聊天软件Skype的“Skype在课堂”功能可以支持老师以班级的身份创建教学项目,与世界各地的同僚,学生和职业人士建立好友,分享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并寻求专业性帮助。例如,澳洲悉尼一所学校,某七年级班级在学习气候这个课题的时候创建了一个名为“搜集世界天气数据”的项目,邀请世界各地的学生共同参与这个实验项目,帮助收集当地连续三周的天气数据如降雨量,温度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参加者可以选择2012年的4、5月,7、8月或者10和11月加入。最近一次更新显示项目进展良好,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盼望北半球的同学们早日结束暑假并参与他们的项目的愿望。参与项目的已有来自印度、新加坡、越南、希腊、沙特、阿尔及利亚、尼泊尔,英国和美国的学校。创建教学项目的不仅有学校老师,还有公共服务机构。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创建了一个名为“黄石国家公园巡游者与课堂对话”的项目,面向世界各地的学校传播地质,生态,旅游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辅助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它既可以拓展学习者的视野,也有助于深度挖掘。ICT的教学潜力能否实现取决于老师采用的教学法,而其可持续性则有赖于教育系统的支撑。

三、走向教育信息化改革

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影响着教育系统的整体走向,在政府换届和经济萧条时期尤为明显。而英国从2010年到2011经历了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厘清这个时期的宏观教育政策方向有助于我们观察和理解局部发生的变化,即将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学的实践。

1、机构调整:外包与合作

2010年5月,保守党领衔的联合政府正式上台。上任伊始,首相卡梅伦便宣布全面的财政紧缩政策,以应对高达一千五百六十亿英镑的财政赤字。新政府即刻实施2010-2011年度财政支出削减六十二亿英镑的计划,而教育部门将为之承担六点七亿英镑的经费节省。教育部将目标瞄准了非营利性的公共部门。而Becta作为经费开支大户于2011年3月31被关闭。作为将第一波信息技术引入学校教育的督导者,其职能已分流给其他机构。Becta的研究职能己由教育部和伦敦大学的教育学院共同承担,而代表学校与教学软件供应商谈判以获取价格优惠的事务己由教育部负责。另外,支持学校进行免费的“自我评估框架”(Self-review Framework,SRF)网上测试的工作也己由全国计算机教育应用咨询协会

(Naace)接手。SRF是由Becta开发的帮助学校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进行自我评估的工具,包括学校ICT战略的领导和管理,规划如何用ICT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发展培训模式和合理配置技术资源等。同时,Naace还是“ICT基准”证书(ICT Mark)的资质认定和授予机构。该证书授予所有在SRF所涉及的指标达到全国公认标准的学校。在此基础上,Naace和BETT还联合发起“ICT基准学校网络”(ICTMarkNetwork),鼓励持有ICTMark资质的学校在本地将附近学校组织成社区,邀请他们参观优质的ICT课堂应用实践,面对面或通过网络探讨信息技术的使用,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学校达到ICT基准。

2、政策调整:自主化

与机构调整同步进行的是鼓励英格兰的公立中小学申请学院身份(academy status),并筹备出台5-16岁学生使用的全新的国家课程。2010年11月,新政府颁布了其上台后的第一份政策性文件:《教学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在“课程,评估和资质”一章的开头,文件阐述了新政府在教育上的主导理念,即“减少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官僚作风和集中式管理模式”。学校和学院领导者协会(Association of School and College Leaders,ASCL)主席John Dunford是这样评价英国国家课程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对基础知识的专注和凭借片面的考试成绩对所有学校进行不切实际的排名的政策压力造就了一个将狭隘、枯燥的课程作为头等要务的教育系统”。Dunford的评价其实也是对老师使用ICT时遇到的困境的最好解释。巨大的应试压力,超负荷的课程量和僵化的课程结构客观上束缚了老师使用ICT所需的创造力。即便如此,少数习惯于创新实践的老师还是能够找到使用ICT的空间一一这从另一侧面突显了老师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性。而正在逐步展开的教育改革正是主张为老师提供实现多元化教学理念的自由。截止2012年7月1日,英格兰已开放1957所学院,并且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申请加入此行列,期待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财政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新政府也正在分步实施推行新国家课程的计划。在新教程的设计理念中,国家课程和广义上的学校课程有了清晰的区分。与现行课程不同的是,新课程将大幅度瘦身,只是简明地列出重要的知识点而将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法的选择留给老师。同时,课程内容的缩减也为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全面而个性化的学校课程提供了机会。英语,数学,科学,体育的新版教学大纲将于2012年9月起可供学校使用,并于2013年9月正式成为公立学校的法定课程;信息技术(或许将改为计算机科学),地理,历史,公民教育,现代外语,音乐,艺术与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将于2013年9月起可供学校使用,2014年9月正式成为公立学校的法定课程。与此同时,政府也正在对SATS和GCSE等全国性考试的评估标准进行重新修订,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教育信息化的基层搭建

联合政府上台以后,放松对学校的统一管理,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老师,将部分职能和服务外包给非政府部门,以及鼓励形成学校间的互社群构成了宏观教育政策的基本走向。看到这一变化对我们理解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具体课题相关的局部变化以及宏观和局部层面的变化如何影响教育信息化改革非常重要。

(1)设备购买与投资的自主化

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学校的计算机设施配备问题。Becta成立之初通过巨额的投资为学校的ICT基础设施搭建和在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一自上而下的投资加培训模式很快便遭遇了过度购买而使用不足的瓶颈。公立学校在计算机设备上的投资从2001年的不足四亿英镑增加到了2008年的六点一四亿英镑,而对信息技术的高质量使用却非常地罕见,使用者很少能够充分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布里斯托尔的布鲁奈尔学院(Bristol BrunelAcademy)。2007年,当时的工党政府在该校启动之时就将其视为推动无线化学校的示范点。两年半以后的2010年2月,布鲁奈尔学院校长ArmandoDi-Finizio在威斯敏斯特教育论坛上谈到,配备刷卡和指纹识别系统等华而不实的技术使他的学校不得不为了系统升级而不断地购买新设备,并浪费了上百万英镑可以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资金。事实上,政府对于学校在ICT投资上的过多限制早在2006年就遭到了后者在议会的投诉,指责Becta和当时的教育与技能部使用过时的采购框架(purchasingframeworks)致使学校无法选择使用免费软件和中小型公司开发的技术。2008年以后,政府逐渐对学校ICT经费的使用放松了管制,解除了专款专用的限制。由此,学校可以更为独立地选择所需的ICT技术和服务,在各自整体的教学规划框架内进行投资,以避免浪费。目前,在财政紧缩的压力下,许多学校开始向绿色投资转型。一些学校通过虚拟化和云技术,将服务器迁离学校,极大地节省了能源成本,同时潜在增加了可支配教学经费。

(2)教师职业培训模式的多样化

尽管由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是有一定成效的,但在深入到继续投资和挖掘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的阶段时,其弊端就凸显出来,即僵化的管理模式和ICT创新探索的内在理念之间的冲突。教师培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在第一部分,我们谈到学校信息化初期的ICT培训多以集中化统一培训为主,并在不甚成功的开始之后转向注重个性化和即时性的模式。同时,为老师提供成功的教学示范也是富有成效的培训模式。Haydn和Barton(2010)的研究表明,给予老师足够的时间和信任,他们能够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有所创新。这意味着,在上述这些培训模式之外,建立分享的机制对于成功实践的推广,对于探索和尝试过程中的启示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在《教学重要性》白皮书中提议构建“国家培训学校”(National Teaching Schools)。培训学校与其伙伴(可以是大学或者地方教育当局)合作,为其他普通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者进行职业发展培训。此举旨在鼓励表现卓越的学校带动普通学校改善教学,通过学校间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而“ICT名册”(ICT Register)则是由以信息化教学见长的学校组成的联盟,致力于支持其兄弟学校运用ICT教学。ICT名册以线上运营为主,通过分享教学视频和疑问解答提供服务。如果说ICT基准学校网络,国家培训学校和ICT名册都是以精英学校为原点将高质量的实践向周边辐射,那么“TeachMeet”则为老师提供了自由市场式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TeachMeet通常在每年一度的BETF设有展位。

(3)学生参与学校的ICT事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网络”(the Schools Network)的倡导下,学生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学校的ICT政策制定过程中。“学生数字化领导者网络”(Student Digital Leadersnetwork)通过挖掘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长处并鼓励学生在同学和老师中间传播优质的ICT使用方法,以培养学生参与ICT政策的规划与制定。有意成为数字化领导者的学生必须通过网络向the Schools Network提交一段视频申请全国性的身份认证。获得认证之后,学生数字化领导者团队可以向学校申请购买所需设备的资金。学校网络还会在假期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数字化领导者展示各自学校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例如,2012年的会议在位于泰晤士河谷公园的微软英国总部举行。在主题演讲和研讨会之外,学生领导者们还有机会与微软员工进行互动。

四、启示与思路

通过观察宏观教育政策走向和涉及信息化教育这一具体问题的局部变化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即教育政策赋予老师和学校的自由度越大,创造性的理念和实践便越是层出不穷。无论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为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学校,非政府专业机构和企业三方之间或内部的各种模式的资源配置创新,都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必要条件。然而,实现这一切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教育的主导理念向注重学习方法和信息的分享,鼓励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转型。实现教育理念转型的关键落脚点在于教学评价。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始于本世纪初。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旨在“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事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质量”。2003年,在国务院的倡导下,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式实施,通过配置三种远程教育模式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也开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同一年,教育部通过《(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提出要“加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并“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张建武教授(2011)和他的团队调查发现,尽管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基础建设已见成效,但信息化教学的普及率依然很低。究其原因,他们指出了两大鸿沟: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与教育信息化要求之间的鸿沟;现有的教育模式与信息技术所能发挥的效益间的鸿沟。

在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方面,英国的经验也许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从早期统一的,针对信息技术技能的单一培训模式逐渐演化为目前以教师需求和具体学科为导向,以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为目的的多元模式。英国的经历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的。学校的技术支持和领导者的信任是鼓励教师尝试教学法创新的重要保障。第二,学校内和学校间要形成活跃的交流和互动机制,鼓励以信息化教学见长的学校和老师作为示范,带领兄弟学校和同事进行探索和实践。

由于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普遍以应试和掌握教科书知识为导向,阻碍了学生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基础的学习原动力,致使学生缺乏脱离书本理论并联系实际应用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在思科,英特尔和微软公司共同发起的《促成教育变革的拍档》(Partners in EducationTransformation)研究报告显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重要技能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信息与技术素养。克服两者间矛盾,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充分发挥的一大前提条件便是对评价体系做出修正。这不仅包含增加形成性评估的比例,还应包括评估标准的改变。报告给出了一个尚待开发的评估案例。考生面临这样一个情境:假设自己是国家公园的护林人,并且急剧增加的野兔正在威胁着公园的生态。考生要回答的问题是,公园是否应该引进更多地山猫,如果是,多少只,为什么。与传统笔试不同的是,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与专业护林员的交流,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收集野兔和山猫的相关资料,用软件经过分析和汇总预测可能的结果。他们要将分析提炼成示意图和表格,制成多媒体并结合其他来源的信息做公开展示,为自己的推荐方案辩护。

可以预见,这样的评估模式在设计,开发和操作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这与当前的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是一脉相承的。尽管短期内我国在教学评估的标准方面还不可能做出这么大幅的调整,但在评估设计方面有意识加入上述一些元素将有助于推动教学法朝注重知识的探索、构建、交流与共享的方向发展,也将鼓励老师探索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用。

第5篇:中小学信息教育范文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其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质。

那么,什么是信息素质呢?为了正确理解这一概念,不妨从素质谈起。

何谓素质?素质的原意是“既有之质”,狭义的解释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也就是通常说的遗传或天赋;其广义的解释,或者说在“素质教育”这个词组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个人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并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是可塑造和可发展的,是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辩证统一,是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也正如此,才谈得上素质教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尚未看到信息化社会的曙光,不可能提出现代意义的信息概念,不可能认识到信息、物质、能源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也不可能产生“数字化生存”的观念。同样地,也未曾提出信息素质的概念。所以,在以往的教育文献中,几乎看不到信息素质的提法。

然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日益普及并对现代教育产生极大冲击的今天,明确指出信息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通常表述计算机系统的最简单的框图是:

输入处理输出

人们向计算机输入数据,经计算机系处理后,输出信息。

从信息论角度看,这一模式酷似人的生存模式。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不断地、主动或被动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经神经系统筛选、分析、处理后输出言论或动作,人的这种生存能力通常被称为智力。从信息技术科学的观点,智力就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

国家教委于2000年11月14日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地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一指示,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十分深刻,至关重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根据《纲要》的精神和以上对信息素质的讨论,应该得到这样的结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应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从实施素质教育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性质

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性质。以下从“综合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1.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

“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学科本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开始进行综合课程的教改试验。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常被分为三个方面,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三者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授计算机“学科”的内容。

片面追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路,不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各章的标题几乎雷同,都是“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只不过低年级少一两项,或难度低一些而已。目前,一些中小学已经在多个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受“学科”界限的束缚,信息技术教师反映“真不知道应教给学生点什么”。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使信息技术教学严重受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应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且有意义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科”界限,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例如,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两者毫不相关,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举的例子,是为举例而举例,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本来可以事半功倍、一箭双雕,却因为“学科”壁垒而无法实现。

实际上,信息技术科学是涉及众多学科的边缘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信息技术学科性。我们既要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性,也要重视它的工具性,它既是文化课,又是操作课,或者说是劳动技术课,从某种意义上,还可视为其它各学科教学的工具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完全可发适当开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计算机美术课、计算机音乐课等等。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同时应适当淡化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既有利于完成《纲要》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也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率。例如,可以不去计较是信息技术课,还是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或其它学科的课。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应用了信息技术,就不妨先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创建一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课。

2.不片面追求“实用性”,强调基础性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培训,它强调的是素质养成而不是职业训练。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片面和机械地执行“实用性”的原则,而必须强调给学生打好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侧重于从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角度,选取计算机科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地提出“社会需要什么,就教学生什么”的主张。

我们不反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相反,我们认为必须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计算机文化的熏陶,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我们主张信息技术学科是一种综合课、操作课,或者说是“工具课”。学生要用计算机写文章,用计算机绘图,用计算机作曲,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学习日程或管理图书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这里的“使用”,与社会上的所谓“实用”是有区别的。首先,我们没有必要使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软硬件。例如,社会上“实用”的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而我们教学中用Windows的画图板,或LoGo语言、QBASIC语言画图。其次,“实用”关心的是产品,而我们关心的是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而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也就越适用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可能有意不用先进、易用、“傻瓜”式的软件,而选用基础的、能说明原理的,其界面和操作方法规范且具有可迁移性的软件。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引进高、精、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这些设备和软件应该更多的用于辅助教育,而不一定适用于作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对象。

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仍应突出“基础性”的原则,不能简单地提“与社会需求接轨”,不能试图把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同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实际需要简单地和直接地一一对应起来。

3.强调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注意发展性

虽然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怎样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档资料和上机实践相对独立地获得使用某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模型”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其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其信息素质的目的。

三、中小学住处技术教学可以而且应该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括程序设计内容,应该让青少年学一点计算机高级语言。这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并且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计算机语言是构成计算机文化的主要内涵,其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人工语言之一就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的出现与发展使语言和知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引起思维概念和推理的改变。随着计算机语言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语言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专家们断言,掌握或至少了解计算机语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古今中外语言教学在基础教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小学生不仅要学习本民族语言还要学习外语,然而在计算机文化日益显示出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当代,基础教育中的语言教学当然应该包括计算机语言。

第6篇:中小学信息教育范文

下面,我通过自身几个方面的尝试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应的德育工作。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立志为祖国效力。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时刻不忘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例如,在一节以“圆明园”为德育主题的信息技术课中,我通过“历史上的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今天的圆明园”三个情境,在引导学生复习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习圆明园的有关知识,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以及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地,本节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是学会对信息素材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教师在课前安排学习任务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通过网络搜集“历史上的圆明园、圆明园的建筑、圆明园的艺术以及圆明园在政治上的 意义”,并要求小组课前商议好方案,目的是引导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能力。课间,教师首先进行关于信息加工的基本知识的讲解,然后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在听取小组搜集素材和拟定方案的汇报后,根据各小组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指导,最终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展示成果。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课后反映,他们不仅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在展示和汇报的过程中更是体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全过程,提升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并且在共同交流、学习中促进了友谊。

二、培养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百事孝为先”“孔融让梨”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学科分工有什么不同,首先要做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并发扬光大。教育学生学会善待身边的亲人,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促进学生完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良好开端。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E-mail的使用》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并发送六一儿童节贺卡或者新年贺卡,以及发送温馨祝福语等教学环节,既达成了为学生讲授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和引导学生掌握电子邮件的收发技巧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又渗透进行了尊敬长辈、爱护同学的德育教学工作。现在,在我的学生当中,有很多敬师爱师的好学生,但也有少数同学觉得“老师教我,天经地义”,在校内或校外遇上老师,不主动问好,甚至装作没看见,低头匆匆躲过,更有甚者居然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所以,在发送电子贺卡的这几节课上,我有意识地加强同学们的情感交流,让同学们把平时想跟老师说又没机会或不敢说的话,写在贺卡上,用E-mail把同学们的心里话和祝福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同学们听到这,都非常兴奋,在贺卡上写下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老师的祝福。有的同学写:“老师,我对您的第一印象是冷酷,但接触久了,发现您是一个温柔的人。”有的同学写:“老师,上次其实不是我的错,是小冰的错,但我又不敢顶撞你。”还有的同学写:“老师,是您让我爱上电脑的。”,通过这一张张的电子贺卡,一句句稚嫩的话语,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也充分表达了学生对教师深厚的感情。很多同学也用这样的方法把自己不敢或不好意思对父母说的话,发给了他们的父母,来表达他们对父母的感激。

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不讲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例如,在一次信息技术考试时有几个同学由于操作失误或其他原因导致机器出现非法操作的情况,造成文件损坏,但是没有把情况如实向老师反映,而是擅自拷贝其他同学的作业,以求蒙混过关。更有些“聪明”的学生在自己不会做的情况下把其他同学的作业当做自己的交上来“完成任务”。我对这两种抱有侥幸、投机取巧心理的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同时,我们以此事为例,也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教育,让同学们明白:在学习中应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信息技术课上所教授的复制、粘贴等技术知识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投机取巧。对于那些帮助别人作弊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友谊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关爱、互相帮助,培养他们做一个诚实的人。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第7篇:中小学信息教育范文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版权所有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第8篇:中小学信息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时代一门重要的学科。处于世界信息技术教育领先地位的美国,在中小学是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呢?本文在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阐述的基础上,从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启示。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为学习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育活动。前者中掌握信息技术是教育的目的,后者中信息技术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工具、手段和方式。综合以上观点,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信息技术教育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

就学习信息技术而言,在学校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开设相应的专业化课程,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基础等来达到学习目的。而要达到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目的,应将重点放在开设相应的学科渗透式课程,即把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到各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992年美国学者doyle将信息素养能力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正确决策的根本,判断所需信息,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源,制定获取信息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技术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信息与现有的知识综合起来,并对其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从中选择正确信息使用。”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其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条件。

三、信息技术教育既要有理论支持,也要有实践支撑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具有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些内容,因此任何一门学科所要具有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教育都要具备。同时,信息技术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等等。

基于以上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分析,我们从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硬件资源建设以及教师培训这三个方面来了解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近况。

四、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美国中小学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课程,具体内容也五花八门,但总的说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课程设置层次多样化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拥有不同结构和层次。例如在有的学校只有高中才开设信息技术课,某些学校则初中和高中均开设信息技术课,而有的学校从小学就开始开设该课程。

2.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内容涵盖范围广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包括五大类,分别是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和网页制作以及软件应用,其中幼儿园和小学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一些计算机简单操作,如键盘的使用、简单文字处理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可以育教于活动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软件应用课程(如e-mail,office办公软件)和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vb等)大部分学校会在初中阶段开设。网页设计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在高中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

3.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名称不同,但教学目标一致

我们知道,美国的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制,因此,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如技术课程、教育技术课等。名称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信息技术课。而在我国各中小学都统一称为信息技术课。尽管存在着名称上的差异,但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电脑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对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取和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得以提升。

五、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建设

自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计划以来,在联邦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美国中小学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有了很大的发展。美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nce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在2000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调查报告可知:所有公立中小学校在1999秋季(学年初)全部接入互联网,至此,美国中小学全部上网的目标基本达成。据统计,中小学学生电脑拥有率为每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每9名学生则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75%的学校1996年是拨号上网,而3年后的1999年63%的学校已经变换为专线上网,剩下的23%的学校更换为其他上网方式(如isdn、无线连接、光缆调制解调器等)。学校上网的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和所在学区,有72%的学校得到美国州政府及联邦政府专门项目的支持, 约90%的学校则是得到所在学区的支持和帮助, 30%的学校接受了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和工商企业的赞助, 30%的学校接受了学生家长或家长所供职的公司的支持, 约15%的学校通过收取老师和学生的上网费来维持。

六、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培训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充当很重要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美国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好坏决定了其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因此美国社会从多方面作出努力来加强教师培训以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美国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提倡把30%的教育技术投资用作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培训。依据新的教学标准,美国联邦教育部还通过一些联邦项目(技术知识挑战基金、艾森豪威尔教师进修计划、明星学校、职业教育等)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合作,来配合教师培训工作。这一系列措施对美国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七、对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美国是世界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麻省理工学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用logo语言来对幼儿园儿童进行教学实验。

从上文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无论从硬件设施到课程的开设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那么,为何会有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内部因素分析

美国各州的中小学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在这些中小学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主要的有两个:①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上文可知,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分为五类。在这五类课程中,程序设计类和网页设计类课程属于比较抽象和高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c++,java类编程语言的学习是在大学本科阶段才开设,而美国学生在中小学就能接触到这些课程,这无疑对美国中小学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②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提高美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美国社会各界为此齐心协力做了很多工作。美国中小学自身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培训方面,美国中小学提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且培训内容较为注重实用性。如美国纽约州长岛半空山学区在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时,会请相关教师代表参与其中,这样计划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美国部分地区相继颁发了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将教育技术水平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之一, 同时,该州中小学教师等级水平技术证书和管理水平证书标准也于2000年9月开始实施。

2.外部因素分析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所以能领先世界,除了学校的努力,也离不开外界的支持。首先,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资助和扶持。例如,美联邦教育部在《1998~2002年战略规划》中指出:“到1998年,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的美国公立学校的比例要由1996年的14%上升到25%,1998年以后,这个比例还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美国中小学中要有50%的教师在2001年前有能力将高水平的教育技术及高质量的教学软件融入中小学课堂中,而学生拥有现代多媒体电脑的比例将提高到20%,接受计算机使用和因特网方面的综合培训的教师、学校行政人员以及在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国各地方政府机构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也是相当大的,如纽约州每年将会有20亿美元用作信息技术教育开支。其次,企业积极参与。美国在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特别重视企业参与。政府设立了良好的教育投资机制, 给予表现良好的企业免税政策,很多企业对此也表现得相当积极,因为这样做可以为企业赢得很好的声誉。例如,英特尔公司1999年拿出7000多万美元用于资助教育项目的实施。除了资金外,美国企业还会用无偿捐献教育物资的方式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美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方面,无论学校自身还是外界社会对此都作出了努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国加以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岑建君主编.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孟宪凯.美国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对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科普版),2005(9).

易红郡.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学科教育,2001(3).

洪 明.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演进和现状[j].电大教学,2002(2).

第9篇:中小学信息教育范文

本文选取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二十四个研究热点进行了简要的选题论述,内容涉及到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育管理、课程改革、课程整合、电子教材、人才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网络教育、网络伦理、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政策法规、教育产业等多个方面。文章对关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动态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 研究 热点

作者简介:陈海洋教授,原为大学系主任,近年转向基础教育领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络科技时代》杂志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电教办电教技术开发专家组成员,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理事,海南省科技教育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海南省中小学计算机教研会副理事长,海口市政府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海口市计算机教研会副理事长,海口市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海口景山学校校长。

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作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英明决策: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一石击起千层浪,一场全球瞩目的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浩大系统工程,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迅猛速度在神州大地蓬勃展开,方兴未艾。一直作着教育现代化强国之梦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有着数千年教育历史包袱的中国基础教育界,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洗礼既是一场痛快的创新,也是一种痛苦的弃旧(这使人不由得想到了一部畅销书的古怪名字《痛并快乐着》)。这场深刻、广泛的教育大革命所引发出的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问题,令人瞠目结舌。《国际歌》云: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当然也应靠中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为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身体力行地去研究探索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变革,以实现新时代教育的全方位大革命。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很多,本文只着重探讨人们近期关注的部分热点选题,旨在抛砖引玉。

1、 1、 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

释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那么,既承担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中小学必须信息化,中小学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事实所证明的雄辩命题。而如何认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如何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倒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会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无疑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切莫等闲视之。

2、 2、 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其相匹配的新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释义:

由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势必对中小学传统的教育观

念、思维模式形成巨大冲击。可以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观念、思维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再分析再认识的过程。有专家说得好,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维模式问题,应该运用全新的思维模式,从根本的思维模式转换入手。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最大的障碍便是滞后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换言之,教育观念、思维模式的转变应成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最重要的任务。因而理所当然地要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时空观、教学的质量观、终身教育观等诸方面作深刻的反思与深入的探讨,从而推陈出新地形成能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3、推荐选题:《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释义:

传统中小学自发的教改实验、研究,往往既不注重理论的指导,也不注重理论的升华,因而效益不显。其实,任何改革都需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教育改革当然不能例外。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就会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轻视理论, ...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发生恰恰相反的方向去。” 教改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方兴未艾的教育信息化事业,亟需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思想基础与理论武器。这里应强调的是,我们既需要借鉴

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也应注意从如火如荼的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果如此,则既能有效指导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又可以为丰富当代国际教育理论的宝库作出咱们特有的贡献。

4、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释义: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看来,不少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还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他们只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建设,而对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圈:一方面在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却大量闲置,对一线教学改革上起不到多大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参观、炫耀用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要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物理环境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显然,信息化物理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重视信息时代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效益。

面临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我国中小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作为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将要引起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也必将导致制约我国中小学教改实践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5、推荐选题:《现代教学设计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释义:

教学设计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它既可看作教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视为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专家们认为,现代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系统整体原理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操作程序。”教学设计包括了三种活动:教学分析活动、教学决策活动和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活动。教学设计着重创设的是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条件、经验、情境、资源等。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有着科学依据和应用天地。它连接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

不难看出,现代教学设计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尤其是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6、推荐选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释义:

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自然无从谈起。因而,为学生创造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也就成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具备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功能的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常规电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决不仅指硬件系统,而是硬件、软件、潜件三者有机组合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2、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3、促使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

7、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利用》

释义

这里说的教育资源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来进行。换言之,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教学活动便难以顺利展开,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时下不少中小学赶浪潮斥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网的设备设施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种被形容为“有路无车无货”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已成为制约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瓶颈”。因此,为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解决已迫在眉睫。

8、推荐选题:《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研究》

释义

本文所指称的“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涵义为:服务于中小学教学需要的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存储与传播(呈现与控制)教与学信息的现代教材类型。其实质也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着教与学信息和教与学控制策略的计算机软件。冠以“现代”二字,旨在与传统音像教材(如电视片、幻灯投影片、录音带等)的区别。现代电子教材以其“信息容量大,检索方便”、“教学信息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交互性”、“非线性”等突出优势,深受迈向现代化的中小学教改实践的青睐与追捧。因而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也自然成为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9、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内容的拓展》

释义

面临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严峻挑战,“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这种以往看来是勿庸置疑的常识问题,竟成了教育现代化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知识总量的过重,学习内容的陈旧,并不是简单一个“减负”就能解决的。教学内容的变革,既有“量”的增减问题,更面临“质” 的拓展与更 新。信息技术声势浩大的推波助澜,使得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大变革成了加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同时,多媒体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为教学内容的及时拓展、更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10、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

释义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一针见血地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正唯此,“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和最关键的环节。面临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冲击与挑战,中小学不唯课程内容要变,课程结构、课程体制、课程评价都得加以变革,或者说,旧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变革已迫在眉睫。就课程的本质与课程的功能来说,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小学的新课程体制应成为一个开放体系。

可喜的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拟订的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力图体现新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与学习观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套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选择”等特色,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来说,无疑有着非凡的启迪意义。

11、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释义

针对按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的严峻事实,中共中央1999年6 月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特别强调:“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江总书记告诫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思考。

所谓“创新型人才”,一般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基础与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与任务,正是要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2、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释义

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越来越引起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面向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信息素养。专家们认为,基本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信息时代的社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基础。正因为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生活、学习的基本素养,所以被誉为“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

因此,“信息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综合指标,也就是说,必须将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尽快整合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中,唯此,才能有效推动中小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这,也就是信息素养应成为以“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最重要内容之一的全部理由。

13、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变化》

释义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小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由以往只利用黑板、粉笔、文本教材等传统教学手段,采用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正逐渐向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当然亦不排斥必要的传统教学手段的配合)进行交互式开放性教学的局面转变。新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时、空局限,促进了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效益。

14、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评价的变革》

释义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标准,一直成为制约着中小学教学活动、教改实践的“紧箍咒”,高考指挥棒的无限魔力即为明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既然以“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当然免不了要拿传统的教学评价“开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水到渠成地催化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变化,理所当然地为全新的教学评价注入“以学习者的满意度为核心”“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为终极标准”的价值内涵。

15、推荐选题:《中小学CAI与课程整合》

释义

前些年兴起的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浪潮,对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时至今日,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借助中国基础教育特有环境的庇护,依然未寿终正寝。“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新世纪的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注射了一支雪中送炭的强心针。“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各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其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已被视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核心,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16、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的变革》

释义

教育信息化给中小学教育管理带来的思考是,并不是一拥有校园网等信息化教学、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就会飘然而至。不少曾以拥有一些电脑公司拼命吹嘘的“校长办公系统”为荣的学校,其管理的僵化落后依然如故即为明证。教育信息化的确可以给中小学带来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但是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除了拥有信息化的管理设施外,还必须配套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现代教育管理机制乃至新型的办学模式,同时也必须由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教育管理人员来实施。这就是说,面临教育信息化挑战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其变革应是全方位的。并且这种冲击力很大的变革,很有可能对中小学相当数量的经验型管理干部的既得利益带来威胁。因此,教育信息化无疑要求我们相当数量的不怎么先进的中小学,对随教育信息化而至的教育管理现代化,除了应有的物质准备外,还必须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17、推荐选题:《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释义

新兴的网络教育正以其“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变为现实,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条件,促进教育的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等明显而独特的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方兴未艾的网校、教育网站建设热潮即是有力佐证)。专家们认为,强调学习与 生活融合的网络教育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是人类学习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全球最大的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预言:“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宣布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项意义深远的巨大系统工程,使网络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同时,我国特殊的国情,也使得中小学普及网络教育尚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急剧凸现,如网络教育的理论指导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教学形式的变革问题、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师资队伍的网络意识与网络教学能力的培养问题、教育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问题及网络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狠抓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花费足够的精力,去认真应对尚属薄弱领域的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

18、推荐选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释义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国家教育部要求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说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要能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花大气力,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专家们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相执不下。其实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有这么几点是可以肯定的: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因教学对象的年龄及接受能力而定(如中学与小学的教学就不同,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也应有别);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3、教学内容对“学习计算机(learn about computer),用计算机学习(learn with computer),从计算机学习(learn from computer)”三者都要涉及,并要注意三者融会贯通。

此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编写、选择,课程的具体设置,教法、学法的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都值得中小学一线教师费心思去研究一番。

19、推荐选题:《服务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技术》

释义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当然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的教育现代化,打造了全新的技术平台。这种信息化的技术平台,促使教学环境、教育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促使教育教学设施的网络化,完善了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等等。可是需要提醒的是,对绝大多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的兴趣与重点不应专注于信息技术本身(那是IT界的正业),就象以往中小学也不去研究建筑技术、电教设备的制造技术一样。中小学应采取拿来主义,关心的重点应在“何种信息技术能为中小学教改所用”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服务于中小学教改”。换言之,服务于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技术应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这种专门的研究领域要求中小学从应用视角与效益视角来关心、研发诸如校园网络技术、教学软件开发技术、电子阅览室配置与维护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中小学急需的教育信息技术。

20、推荐选题:《中小学网络信息伦理研究》

释义

本文所指称的“网络信息伦理”,意为“人们通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社会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信息网络尤其是国际互联网对中小学德育来说,可谓是一柄双刃剑。其正面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为中小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文化环境与网络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与创新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社会化程度。但同/!/时,社会信息网络日益强大的开放性与难以监控性,使得中小学生难免各种电子信息“海洛因”及多元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侵蚀,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因此,新型、健康的中小学网络信息伦理观的树立与操作体系的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了。

21、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释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被视为教改的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的角色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不唯对师资培训的内容有很高的标准,对培训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对我国的中小学来说,教育信息化的任务重,时间紧,光依赖国家主管部门来培训,恐是杯水车薪。校本培训、自我学习,看来会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的主流形式。因此,这种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可持续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教材、培训的方式方法、培训的体制、培训效果的评价等,理应得到全体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2、推荐选题:《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的教科研》

释义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更何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问题亦将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花很大的气力,去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所引发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就研究领域来说,它应该是全方位的;就研究方法来说,它应该是开放的;就研究的出发点来说,它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至于具体的研究项目,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开发研究,是现实研究还是超前研究,悉听尊便,只不过不要忘记一个根本点:即就研究目的来说,应该服务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教改实践。

23、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研究》

释义

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因素是 多方面的,其中政策法规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面。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未免显得有点滞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项兴师动众的浩大系统工程,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其给教育的发展战略、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都将带来巨大影响与变革,因此亟需建立一整套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目前因缺乏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标准化指标体系和管理评估体系而引发的麻烦并不罕见(如校园网的建设、共享资源库的建设、经费投入等)。问题在于,符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际,能正确指导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并非靠少数官员、少数秀才闭门造车就可以一蹴而就,它需要对中小学一线教改实践深入、真实的了解,它需要有结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际的认真研究与艰苦探索,质言之,它需要广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者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

24、推荐选题:《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

释义

有人戏言,教育信息产业是“钱”途似锦的大产业,此言不诬。撇开高等教育不说,即以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据统计,全国就有小学生约1亿4千万名、初中生约6千万名、高中生约1千2百万名。按中国的民情风俗,家长在孩子教育的投入方面十分慷慨。北京易启程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家庭中,教育支出排在家庭消费第一、第二位的比例高达75.8%。由此可见中国基础教育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人心,有专家指出,中国要么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软件进口国,要么就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软件出口国,中国的企业家无疑会选择后者。新兴的网络教育,专家们预言,将成为社会的第三大需求领域。至于国家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实施“校校通工程”,明眼人更不看出其中的无限商机。因此,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极有可能带动中国民族信息产业的调整,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笔者感兴趣的是,中小学能受到信息产业的追捧,这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应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大好事。这里要提请对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感兴趣的企业家注意的是,既然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的市场是中小学,其产品与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中小学师生及家长,因此只有了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支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会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换言之,企业家应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一道来关心、研究、培育新兴的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市场,加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本文既冠以“举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当然不止于以上所述,但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

其一,以上所举课题,只是对该研究方向泛泛而谈,点到即止。其实每一个课题都可以延伸子课题深入研究下去。例如《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研究》子课题就可以有《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形态构成及特性》、《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教学设计》、《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开发编制原则》、《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内容选择》、《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中小学”区别性特征》、《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应用规律与教法、学法》、《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效果分析》、《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评价》、《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开发编制的技术手段》、《基于远程教育的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所涉跨文化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