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综合工作总结范文

银行综合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银行综合工作总结

第1篇:银行综合工作总结范文

忙忙碌碌中一年时间就这么一晃而过,而这只是一个时间的节点而已。不管今天是几年几月几日过了今天,明早我一样会骑着摩托赶到单位,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认认真真的完成每一项工作。我一直觉得工作就好像基金定投,踏实肯干的工作,无止境的学习就提高收益率的途径,通过不懈的坚持某一天终会成为一个富翁。现就一年来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同事们总结汇报,不到之处,请领导和同事们批评、指正。

通过在贷后管理岗位上一年多的工作,对这个岗位的日常工作也日趋娴熟,但是到精的境界还远远不够,我时常都会在思考工作中如何既能把控住风险又能做到工作效率的提高。风险的把控这点对一个银行从业经验较为浅薄的人来说堪称难点,但是我相信从零开始或者从一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终点能够达到那里,平日闲时我积极认真地学习业务知识,先就自己读阅总行的相关制度文件和外界的法律法规,有疑问自己琢磨不透的地方虚心向领导及同事请教。我清楚一个道理专业才是王道,本年里我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资格考试,通过学习取得了统计从业资格、保险资格、个人贷款从业资格等证书,虽然现在我谈不上专业但是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专业。对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我通过对事情步骤的合理安排,一些小细节的改进,一些便捷表格的设计等方式让做以往同样的事时更快更好。

在今年8月份综合部经理调离垫江支行, 支行条件具体人手紧,我积极服从安排兼任了综合部的工作。面对工作量大、事情杂、很多工作初次接触等压力我硬着头皮顶了上去。我把综合部定位是一个服务和管理并重的工作,综合部就应该为营业网点的正常运营以及员工的正常工作在 勤俭节约的前提下 在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并要把支行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熟知所有固定资产的状况;综合部就应该准确及时的做好员工工资、奖金、福利的发放工作,当员工薪资、统筹出现问题是就应该像是自己的事情一样及时处理好让员工放心;对员工个人档案重新进行了整理,对K3人力资源系统及时进行维护,做好了支行员工人事管理工作。对于 内控管理、安全保卫责任重于泰山,加强了单位员工和保安的 安全制度学习,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完善支行安保消防制度,制定以及成功演练了支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不定期的 对网点安防设施、监控设备、消防设施进行检查,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深入开展“平安重庆银行”活动。 平时 积极 协助行领导组织推动各项工作的实施和落实,身体力行 的去做好每一件事。 兼任综合部四个多月了,虽然我尽心尽力了但是有很多事情我做得还不够好,我 自觉地接受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争取进步。

第2篇:银行综合工作总结范文

一、银行监管与合作监管

1、组织监管人员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定和监管实务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今年以来,我们监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了业务学习和实际检查技能的培训,积极树立新的监管理念,将各项政策规定和实务操作的要点融入在具体的工作中,从2015年起,我行银行业监管人员的培训重点从行政监管转向对银行业机构的非现场分析和预警上,监管人员必须作到对政策规定熟、实际现场检查技能高、非现场分析到位,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我行监管人员在参加中心支行培训的同时,督促监管人员自学有关监管业务知识,在一定的时期内迅速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认真贯彻和落实银行业监管现场会精神,加快监管电子化的步伐

3、继续严格加强对银行业行政监管、确保监管的合规性

4、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制,切实履行了监管职责。2月底前,按照人行呼伦贝尔市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呼伦贝尔市中心支行合作金融监管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和办法,完成了支行与农村信用社联社签定监管责任状、支行主管行长与监管股长签定监管责任状和监管股长与监管员签定监管责任状,制定了监管a、b制,明确了监管职责、责任和目标,使各项监管责任制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5、采取签定监管责任状和按月对新增贷款合规性进检查等措施,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进一步端正服务方向,加大支农力度,全面推动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控制和压缩大额贷款的发放。全年我支行克服了全国普遍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利用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手段对辖内4家农村信用社当年新增贷款的合规性进行按月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联社和各社,并督促其及时改正。通过检查,辖内4家农村信用社当年新增贷款的50%以上投放于农牧业,投向总体上达到合规,但部分农村信用社存在当年新增贷款的大部分发放给国有企事业单位、发放垒大户大额单户贷款和贷款抵押担保手续不合规等情况。

三、货币信贷与统计

三、取得的成绩及收获

第3篇:银行综合工作总结范文

通过在贷后管理岗位上一年多的工作,对这个岗位的日常工作也日趋娴熟,但是到精的境界还远远不够,我时常都会在思考工作中如何既能把控住风险又能做到工作效率的提高。

风险的把控这点对一个银行从业经验较为浅薄的人来说堪称难点,但是我相信从零开始或者从一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终点能够达到那里,平日闲时我积极认真地学习业务知识,先就自己读阅总行的相关制度文件和外界的法律法规,有疑问自己琢磨不透的地方虚心向领导及同事请教。我清楚一个道理专业才是王道,本年里我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资格考试,通过学习取得了统计从业资格、保险资格、个人贷款从业资格等证书,虽然现在我谈不上专业但是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专业。对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我通过对事情步骤的合理安排,一些小细节的改进,一些便捷表格的设计等方式让做以往同样的事时更快更好。

在今年8月份综合部经理调离垫江支行, 支行条件具体人手紧,我积极服从安排兼任了综合部的工作。面对工作量大、事情杂、很多工作初次接触等压力我硬着头皮顶了上去。我把综合部定位是一个服务和管理并重的工作,综合部就应该为营业网点的正常运营以及员工的正常工作在 勤俭节约的前提下 在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并要把支行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熟知所有固定资产的状况;综合部就应该准确及时的做好员工工资、奖金、福利的发放工作,当员工薪资、统筹出现问题是就应该像是自己的事情一样及时处理好让员工放心;对员工个人档案重新进行了整理,对K3人力资源系统及时进行维护,做好了支行员工人事管理工作。

第4篇:银行综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银行股板块 上证综合指数 相关系数 回归分析

1、我国银行股板块发展概况

1.1我国银行股板块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银行股板块是发达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蓝筹股以其盈利丰、回报稳定、股本规模大等特点,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而银行由于其经营比较稳定,盈利水平接近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行业特点,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已经成为蓝筹股的主要品种,是股票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从世界各个股票市场来看,银行上市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从数量和结构上看,在欧美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中,金融股均占有较大比重。自1991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截止2010年末,我国沪深两市共有银行类上市公司16家,其中,14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另外两家(深圳发展银行和宁波银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各银行的上市时间及所属指数情况如下表1所示。

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全部改制上市,银行股板块在上证综合指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银行在上市第十个交易日结束后,分别进入上证180指数、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100指数以及南方小康产业指数。中国银行上市后,进一步加速银行板块的形成,带动银行板块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股重要的稳定力量。由于中国银行在上海A股指数中所占比重,有效地克服以前少数机构利用中石化拉升指数,控制市场的情况。同时,有利于防止国际游资操纵中国股票市场,为中国A股市场对外开放提供了基础。工商银行上市后大幅度提高了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并且工商银行上市之时的市价总值排在当时所有上市公司首位建设银行的上市定位以及后续与A股市场的融合过程,对中国资本市场大盘运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建设银行的上市取得又一重大进展,为中国资本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于缓解蓝筹股泡沫,确立投资者投资理念,稳定A股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银行于2010年7月15日和16日正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至此,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实现上市,中国金融改革开始了新的一页。

1.2银行股板块在十大市值股中的情况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得到2008年至2010年三年间股市十大市价总值最大股票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8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10大市值排名中,银行股板块占了4个,占总市值的比例为17.34%;2009年末,银行股板块在十大市值股票中占了5个,占总市值的比例为15.59%;2010年末,占总市值的比例达到16.39%。十大市价总值所占总市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银行股板块所占的比例却较稳定,在16%左右,占上海证券市场总市值的比例较大。

1.3银行股在上证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银行股板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中所占的市值较高,以下分析银行股板块的个股及总体在上证综合指数所占的权重情况。

银行股在上证综合指数中所占权重=■

按照以上公式,以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间各银行股平均市值来计算得到的银行股板块在上证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分布如下表3所示。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银行股板块在整个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中所占的权重为35%,比重非常大,由此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也很大。在银行股板块中,工商银行在上证综合指数中所占的权重最大,为8.24%,其次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其它的所占比重较小;同时,也可以发现,四大国有银行所占的比重较大,是上海证券市场的主力军。以下将就银行股板块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

2、银行股板块对上证综合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及处理

因银行股板块的大部分公司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且深圳发展银行和宁波银行相对其他银行而言规模较小,因此,为能更好地研究银行股板块对股票综合指数的影响,本文选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4家银行来实证分析其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情况。

上证综合指数是运用最广的指数,不论是老百姓还是业内人士,在分析股市涨跌时习惯上多以该指数为参照物,它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从1991年7月15日起编制并公布的、以全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为样本,以股票发行量为权数,按加权平均法计算的股价指数,它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基期指数定为100点。

上证综合指数的最主要优点在于它涵盖面广,以所有上市的股票作为编制对象,在股票市场股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迅速而有效的反映股市波动。作为人们普遍用来衡量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指针,上证指数的涨跌对股民有着非常大的引导作用。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编制上证综合指数时,其公式中采用的是总股本,为能从相同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银行股板块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本文在分析过程中采用的各股票市值也是根据总股本计算得到。

在银行股板块中,光大银行的上市时间最晚,其上市时间为2010年8月18日,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新上市公司纳入综合指数计算的相关要求,需在新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才能计入指数,为了能较全面地考察银行股板块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状况,故本文在此选择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间的银行股板块及上证综合指数相关数据来分析银行股板块与上证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及其对上证综合指数中的影响程度情况,相关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大智慧股票软件等。

2.2银行股板块与上证综合指数的相关分析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间的银行股板块及上证综合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间银行股板块市值的平均值为59683.91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所占的比例较大。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通常利用相关系数的大小来衡量其相关度,因此,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可以得到银行股板块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的关系。以下利用整理得到的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间14家上市银行市值及上证综合指数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银行股板块与上证综合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如下表5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银行股板块总体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7,在0.01 的水平上检验显著,这说明银行股板块股价上涨百分之一,上证综合指数有99%的可能性上涨百分之一。同时,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7,有12家银行与上证综合指数的相关系数超过0.5,说明了银行股板块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2.3银行股板块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程度分析

以上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银行股板块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以下将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银行股板块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程度。

首先,本文建立的如下的回归模型:

INDEX=α+βBANK+ε

其中,INDEX代表上证综合指数,BANK代表银行股板块平均市值,利用以上相关数据,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6所示。

从上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回归的R-squared为0.717096,相对较优,且各项拟合的参数都较显著,因此,模型的回归结果较理想,由此,得到银行股板块对上证综合指数影响程度方程为:

INDEX=83.13977+0.641754BANK

从以上回归结果方程可知,当银行股板块市值整体波动1%时,上证综合指数将波动0.64%,可见,银行股板块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投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银行股板块对上证指数的影响,通过银行股板块的波动情况来预测综合指数的变化情况,以更好地把握趋势。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股板块对上证综合指数影响的研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2008年至2010年间,十大市价总值所占上海证券市场总市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银行股板块所占的比例却较稳定,保持在16%左右。

(2)银行股板块在整个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中所占的权重为35%,比重非常大,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也很大,在银行股板块中,工商银行在上证综合指数中所占的权重最大,为8.24%。

(3)银行股板块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7,各银行各股与上证综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银行股板块市值整体波动1%时,上证综合指数将波动0.64%,可见,银行股板块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影响比较大。

由此,在日常的投资中,可以通过分析银行股板块的波动情况来推测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在达到一定目的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作量,而且推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周晋.从上证指数和沪深300的相关性看权重股的影响[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22(4):358-361

(2)孙林.金融股与沪深300指数相关度初探[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108):55-57

(3)刘任重.银行股股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612):140-141

(4)张立华,穆瑞田. 我国股票市场通信板块与其相近板块相关性的统计研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3-66

(5)彭春. 权重股对股票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0,(9):56-58

(6)华炜.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金融纵横,2004,(5):52-53

(7)赵胜. 对我国证券市场板块效应的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03 ,(4):45

第5篇:银行综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协同效应

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在进行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试点工作。协同效应是企业集团存续发展的根本,能够合理地解释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行为。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环境的支持,综合经营并不能实现协同效应,为商业银行带来效益。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协同效应的现状以及阻碍协同效应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之上,给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协同发展的建议。

1.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Synergy)源自协同学,即指共同工作带来的效应。在经济领域中,安索夫于1965年最早提出协同效应的定义:“一种使公司整体效益大于各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是通过相互的合作而导致的2+2=5的效应。”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理念相结合,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利用其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技能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取得生产成本的减少或销售收入的增加,致使整体的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的效应过程。其中,创新的实现、无形资产的共享和技术的转移等价值增值方式是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创造的根源。

2.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协同效应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初期试点过程中,主要通过与证券公司和保险业的合作来实现跨行业经营的。

2.1 业务上的协同发展

2.1.1 银证合作

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了规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开办金融衍生品业务和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使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目前,我国银行与证券之间的业务合作已初具规模。

我国银证合作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类:(1)资金业务,即证券公司通过商业银行经营网点进行客户交易资金的存管、支付和结算等业务,如银证通、银证转账等。(2)中间业务,即商业银行政府债券、企业债券,承销、发行、买卖基金,股票开户,发放股利、债券利息等。(3)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同证券公司合作,为上市银行提供贷款、融资、配股方信息支持等业务。

2.1.2 银保合作

自1999年,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开始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合作业务的范围包括:(1)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其营业网点销售保险公司产品,并从中收取佣金。保险公司所收取支付的保险金通过商业银行支付系统结算。(2)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将长期的、稳定收益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并转化为可投资的金融债券以供保险公司进行投资。(3)其他业务形式: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房地产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业务,保险公司还将保险资金注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客户资源信息共享等。

2.2 综合经营平台的协同发展-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是最典型的综合经营平台,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在采取这种模式进行综合化经营,即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控股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银行、证券、保险等开展不同业务的子公司。由于我国法律明令禁止我国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投资,故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走的是“曲线”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或收购非银行子公司,并有他们投资国内的非银行业务,从而完成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布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控股公司主要有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等。

3.阻碍协同效应发挥的制约因素

3.1 业务合作深度不够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面临着短期利益冲突和长期竞争关系,同时三者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合作氛围和经营环境。再加上市场环境和机制的约束,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盈利核心、业务结构单一。以上因素都导致了三者的协同效应并没有发挥出来,致使目前商业银行与证券、保险的跨业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特别是联合开发创新产品很鲜见。

3.2 综合经营发展缓慢

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目前只允许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与保险公司开展相互投资试点等。这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开展以收购或创设境外金融子公司为主,因此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在国内发展的脚不是非常缓慢的。

3.3 协同效应没有真正发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的银行控股公司虽已初具规模,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协同效应。首先,从内部结构来看,金融控股公司虽然形成了简单架构,但这种结构局限于表面,也未实现对所控股的非银行金融子公司的统一经营和管理。其次,由于国内外存在巨大的市场文化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而其境外金融子公司却都处于高度市场化的市场中,在这种情况下,母子公司之间实现协同效应难度较大。最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严重制约了金融控股公司协同效应的发挥。

4.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知道,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协同效应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体制,首先应该遵循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试点工作;其次,商业银行应该整合资源,促进同证券业和保险业方面的业务合作与创新,抓住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发挥协同作用的关键因素;再者,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国家战略和监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加快构建事业部制主导的组织结构,形成集团公司与各事业部各司其职、协调发展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最后,商业银行在建设金融控股公司的同时,要精心做好品牌开发管理工作,建设、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识别度,建立客户忠诚度。强大而统一的品牌对综合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为山,邵健.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协同效应[J].新金融,2008(03):25-29.

[2]朱小军.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协同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金融学,2008.

[3]李红.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金融学,2010.

第6篇:银行综合工作总结范文

一、金融电子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狭义的金融电子化又称银行电子化,反映银行内部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业务监督的电子化和信息管理的自动化;而反映在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方面,则是在银行与企业之间通过电子网络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建立起银行??客户电子联系网络。

西方各国均将银行业务电子化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投入逐年成倍增加。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的技术性投入每年以21%的速度增长;日本银行业在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上70年代初投入为10亿日元,而到了70年代后期,投入已达25000亿日元。预计在2000年,国际银行业在技术上的投资将达2001亿美元。由此可见,加快推动银行业务电子化是当前国际银行业抢占客户市场、寻求竞争优势的关键。

我国银行电子化建设从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进入全面开发应用阶段。目前,计算机、通迅技术已在银行柜面业务、清算业务、经营管理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全面应用。一卡通、企业银行、流动银行、网上银行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新产品不断推出,电子化也正日益成为各家银行创新产品、抢占市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工商银行电子化起步早、投入大、开发力量强、应用水平高,其本外币、公私业务已在大部分地区实现联网;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本外币一体化方面保持领先,其环球收付清算系统已实现与海外信息和资金清算的实时化和一体化;建设银行的个人电子汇兑系统实现了实时联网;农业银行的“缴费通”正逐步实现产品化。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贸易正呈爆炸式增长,银行作为支付中介也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网络革命”。“网上交易”、“网上银行”成了目前银行电子化工作中的又一热点。从国内来看,目前中国的四大网上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虽然与国际网上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提供的各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如网上支付、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国际收支申报等也受到了许多客户的青睐,成为现代银行业跨入新世纪的一个新特点。

未来银行业将更加面向客户、面向效益,以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为主旋律,不断更新金融服务手段,改进银行内部管理,并将给金融业的相关领域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尤其是对我国传统的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金融电子化对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不断深入,银行会计核算受到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银行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知识,而且要懂得各种银行业务的处理方法。因为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与其核算过程紧密结合,在很多方面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就是处理业务的过程。比如支付结算业务,柜面人员在办理诸如汇兑、银行汇票等业务时,既为客户提供了支付结算服务,也处理了银行会计核算业务。而这些业务特别是支付结算业务和外汇业务,其内部风险控制的制度要求相当严格,对柜面会计人员在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上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因此,传统手工会计核算不仅对高级的会计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其柜面人员的要求也相当高。电子及通讯技术在银行领域全面应用后,一方面更新了银行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手段,提供了快捷的服务,同时也对银行业务处理流程特别是会计操作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将柜面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要求用电子化的手段在会计核算电子化系统中加以固定化,使银行柜面核算应用系统逐步智能化。这样,对柜面一般操作人员的要求相应降低。如以前柜面会计操作人员在办理业务前必须了解业务处理规章、会计知识,甚至设计业务处理方案;而在智能化的核算系统条件下,前台会计柜面人员只须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以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就好比只须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就可以在excel系统中制作和处理一些账表,而无须去学习软件编程技术一样。由此可见,金融电子化的趋势将把银行会计人员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高级的会计管理人员,他们设计业务品种、业务流程和内控措施以及金融企业自身的理财方案;另一个层次是办理柜面业务的一般操作人员,对他们的要求不再过分注重在会计和业务处理两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而更注重柜面服务及其他营销技能。

2.对柜面劳动组织的影响。在手工操作下,银行对会计储蓄柜面服务人员的分工是固定的,他们受理各自分管的开户单位业务,控制账面存款、登记账簿,柜员间的信息是封闭的。在银行电子化条件下,各家银行都对各自的业务系统进行了改造,开发出能处理各种柜面业务的综合业务系统,将银行的数据集中,每个营业窗口的柜员只要得到授权就能处理本外币公私存贷款业务和各类结算、收费、等中间业务,银行界称之为综合柜员制。这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柜面劳动组织方式,它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彻底改变了银行以前柜面劳动组织形成。

3.对银行账务组织的影响。在手工操作下,为使每天成千上万的银行会计核算业务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完毕,银行在会计账务组织上设置了综合核算和明细核算两个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总分核算体系。前台柜员根据凭证登记分户账,抄制余额表;后台综合人员则根据凭证编制科目日结单,登记总账,编制日计表,并通过相互间的总分核对、平衡以保证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同时,为了便于前台柜面的分工协作,银行的凭证采用单式凭证,即一张记账凭证只据以登记一笔业务的借或贷的一方,如果是一笔多借多贷的会计业务就必须填制多张凭证。会计业务处理电算化以后,计算机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检验会计账务平衡,对所有会计数据进行加工,生成各种报表,计算各种收入和支出是轻而易举的事,总分双线核算的银行账务体系已没有现实意义。相反,这种双线核算的账务体系给银行业务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却制造许多不便与浪费,如在系统设计时除了要设计各种日常交易记录、分户账记录的存储外,还要设计源自于分户账的总账的存储,并且日终处理时还要进行总账和分户账之间的核对,增加了系统的出错概率。在应用上,目前银行除了打印必不可少的纸质流水账、分户账外,还应按制度的要求打印总账、科目日结单,按科目整理传票、核对总分账务,在人、财、物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如上所述银行的每个柜员可以处理各种业务,采用单式凭证的劳动分工基础也不复存在。

4.对银行风险控制手段的影响。在手工操作情况下,银行柜面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的诈骗、抢劫等。对内部会计核算上的风险,在手工操作模式下可通过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实现电子化后,随着技防手段的提高,应对诸如诈骗、抢劫风险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但对电子化系统风险以及智能型犯罪的防范能力却不尽如人意。由于电子信息替代了银行手工账表凭证,对银行账务的监督不如手工操作直接、直观,而且内部的风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整个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如系统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系统的运行是否可靠,网络是否安全,数据的处理是否正确,授权控制措施是否严密等等。同时,随着银行业务系统网络化进程加快,“黑客”对网上银行、电子联行、通存通兑、金卡工程等银行网络系统的攻击,也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安全防范课题。

三、对银行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现行银行会计制度基本上是适应手工操作而产生的,随着银行会计电子化的普及和深化而亟待改革。笔者认为,应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应区分会计人员和柜面操作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电子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应包括电子化会计系统的设计者和系统运行的监督者,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人员。前者是银行会计柜面业务系统的构架者和应用工作的监控者,应该明确:a、他们在银行会计系统建设、应用过程中,负有全面贯彻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b、他们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通信、网络知识和银行业务、会计业务等知识水平;c、对他们应提出诸如系统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资料的保管、移交等要求;后者则是一般理财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要求还是传统的。而柜面受理票据,收付现金的柜员应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有所区别,因为在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下,他们主要是按照既有规定进行操作,就如同大型超市里的售货员一样,对他们要求更多的是服务态度、工作质量,而不是会计知识和会计责任。

2.应制定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度。所谓新型的银行柜员制是指建立在银行柜面业务高度电子化基础上,前台人员打破柜组间的分工界限,由单独柜员综合处理会计、出纳、储蓄、信用卡等业务,后台柜员则负责柜面业务的事中监督和银行内部清算业务。这种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具有操作业务直观、处理业务快捷、经营责任明确、劳动组合优化等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高效的劳动组合形成,在西方商业银行普遍推行,并被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因此,它也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采用和推广。但是,国有银行采用这种新型柜员制缺乏统一的规范性管理规定,对其分类、分工、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的规定还不十分严密。银行柜员就分类来讲,大体可以分为:临柜综合柜员、事中监督人员、大堂咨询理财人员、后台柜员。这四类柜员的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均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比如临柜综合柜员的业务范围应包括所有储蓄、信用卡业务,出纳收款业务以及出纳付款的复核业务,对公会计接柜、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使用及其他会计业务。而后台柜员则是服务于前台综合柜员,办理联行、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资金清算、组织营业场的会计核算和业务培训、负责各类会计结算咨询及检查监督、负责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反馈等综合工作。他们的工作既不同于临柜综合柜员,又服务于临柜综合柜员,既办理具体的清算业务,又是营业场的管理和监督者。

第7篇:银行综合工作总结范文

要:银行网点经营管理是国内外商业银行管理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甚少。本文从分析目前银行网点经营现状出发,借鉴外国有竞争力模式,构思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目标,首次提出银行网点应进行综合性经营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建议

Abstract:Branch management is a great concern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but the related research is limited at presen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present situation of bank branch management,and refers to foreign competitive mode,and considers bank outlets integrated operational objectiv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bank outlet,integrated management,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2-0074-04

近十多年来, 国内银行在营业网点建设方面始终不断探索、不断进步。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各家银行为了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取得发展,在零售网点布局和经营中采取了各种经营策略,以节省成本取得最大化的销售和盈利。在网点数量和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点效能,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管理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网点转型中,也着力开展了改善网点布局、改善业务流程、加快向自助渠道迁移、改善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但相对整个金融市场环境、客户群体、业务种类、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变化来说,营业网点的发展变化仍显得相对滞后。本文重点针对网点综合经营管理——综合性网点、综合柜员制、综合营销队伍“三综合”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银行网点转型,推进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一、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经济结构单一、规模效率低下。多年来,各商业银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讲求经营网点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其结构进行改善和经营质量的提高。网点经营结构单一,绝大部分网点单对公或者单对私,或者分区经营,对公部分专营对公,对私部分专营对私。所有经营网点或者只能服务于企事业单位,或者只能面向储户;即使规模较大的营业机构,在提供各类金融产品服务时,也是自成一体,无法在一个窗口、一个柜台提供全方位服务。经营网点内部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得商业银行本来就稀缺的资源无法优化配置,更得不到高效应用,无法产生规模效率。这种传统单一的经营理念,会导致商业银行网点不重视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展推广。主要表现在:

(一)单功能对私网点占比较大,迫切需要提高渠道效能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进行考察,发现建设银行对外营业机构单功能对私网点占比33%(4541个);农业银行仅储蓄所就占比2%(371个),工商银行仅储蓄所占比5%(865个),中国银行全部定于综合性网点,但也是分开对公对私专区。考察发现银行营业机构功能单一,对公对私界限分明,为客户提供综合亟待强化。

(二)营业网点人员、功能区域需求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实现资源共享

营业网点人员安排和岗位设置受条线分割限制,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电子渠道分流后部分网点柜员闲置与客户排队并存,迫切需要推行综合柜员制;对公中高端客户服务场所需求强烈,迫切需要复用已设立的对私中高端客户服务场所,进一步实现网点资源整合共享。

(三)公私联动营销不足,迫切需要加强综合营销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零售网点一代、二代转型,实现全行零售网点统一的岗位设置和服务规范,提高了个人客户营销服务能力,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需求多元变化,迫切需要组建网点综合营销团队,公私联动实现营销资源运用最大化,推动对公、对私业务快速发展。

二、外国银行网点经营管理情况

国外的商业银行发展程度高于我国,一些先进银行的银行网点建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应分析外国商业银行网点经营建设的特点,再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色取其精华,取长补短,加快网点经营架构建设转型升级。

(一)物理性网点再次成为渠道建设的重点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西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网络的普及,网上经济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国外商业银行加快了网络银行的建设步伐,纷纷裁减物理性网点,将银行活动和顾客服务大量转移到 ATM、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自助模式。但实践证明,渠道的迁移带来了银行运营成本的下降,却没有带来相应的盈利增长。顾客大量采用自助渠道后,与银行关系日渐疏远,顾客接触机会的减少导致了顾客贡献率降低、满意度下降、忠诚度降低、新开户量减少、产品销售成功率低等不利现象。在美国的一份在线调查中,72%的受访者表示主要通过网点渠道购买产品,而人工电话服务、网上银行和语音电话服务的使用比例分别是63%、53%和42%。此外,78%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仍将通过网点购买产品。

(二)新型网点在功能和布局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 业务模式重塑。由传统的“出纳网点”转变为产品销售中心和利润中心。首先是将多数交易性业务导向自助机具,将后台操作集中到后台处理中心,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员工数量,使网点可以专门交叉销售有利润的产品和附加服务。其次是网点员工由柜员转变为顾问型销售员。冠以客户顾问、客户服务官、业务经理、个人银行家、个人金融顾问或金融规划经理等头衔的顾问销售员工,一般在网点员工总数中占到2/3以上。银行的销售员工在提供咨询的过程中实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

2. 改善内部分区设置。对网点内的每个功能区域精心划分布置,使网点的销售功能最大化已成为标准的行业做法。再造网点的经典布置是三个分区:自助区、柜员区、顾问或销售人员区。此外,一般还有客户等候区和产品展示区。通过这种分区设置既使各种自助渠道得到充分利用,减轻柜员压力,也使网点的产品与服务销售最大化。

3. 改造营业环境和条件。成功的银行网点要有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环境,使客户在其中感到舒适,使员工能够高效率地操作。过去,网点的形象设计最注重的是安全性和坚固性,而现在,网点的形象设计更注重开放透明、便于沟通但又兼顾客户的私密,并能够吸引更多客户进入。网点设计一切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达到互动的服务效果和更好的交易体验。

4. 管理方式扁平化。银行网点的业务经营自不断扩大, 银行总行与各网点形成中心—辐射式组织管理结构。总行是经营决策中心、信贷审批中心、产品创新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和后勤服务中心, 而营业网点是销售中心。

三、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目标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经营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银行网点经营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深化营业网点转型,一个科学可行的方式就是实施银行网点综合化建设,进行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进一步提高银行营销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优化营业网点业务与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力。综合性网点是指既能够为对私客户也能够为对公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多功能网点。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推进单功能网点向综合性、多功能网点转变

推进单功能对私网点开办对公业务;推进私人银行等机构受理对公业务;新设网点综合化,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开办对公业务,在柜台设置、人员配置、业务培训等方面,统筹安排,实现对公业务受理服务最大化覆盖。

(二)推进营业网点柜员向综合柜员制转变

实施对公柜员综合受理业务;实施对私柜员综合受理业务;实施网点后台人员综合化。

(三)推进营业网点综合营销队伍建设

整合营销资源,提高市场扩展能力,打破部门、条线界限,最大程度地促进各业务条线人员、产品、渠道和市场等资源实行联动营销。突出专业专注,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度和忠诚度,从根本上改变客户基础薄弱的问题,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组建综合营销团队,整合网点的营销岗位,培养复合型营销人才,提高综合营销能力。

四、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的建议

基于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的目标,为推进综合性网点、综合柜员制、综合营销队伍“三综合”建设,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功能区域,提高网点资源利用效率

综合性网点必须结合对公客户业务办理特点,灵活安排对公柜台办理对私业务,即在对公业务空闲或不影响对公客户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对公柜台可以办理个人存取款、转账等业务量占比较大、单笔耗时较短的对私业务。专业、专注为对公大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原则上对公存款日均余额不低于20亿元,对公贷款余额不低于10亿元的一、二级分行所在城市行、专业支行以及为特定客户提供服务且一级分行认可的综合性网点,可设立一个重客服务中心,为大型央企、全国性和总行级战略客户等高端对公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一揽子金融服务。中心内可不单设对私柜台,但能够为该类客户提供个人业务服务。原则上对公存款日均余额在3亿元以上,对公贷款余额在2.5亿元以上的综合型网点可设立对公金融中心,为对公存款日均余额50万以上及大中型有贷中高端客户提供对公、对私、投资理财等各项金融产品与服务。客服务中心须优先复用已设立的私人银行和财富中心;金融中心须优先复用理财中心,实现网点资源有效利用。

(二)推行综合柜员制,支持网点综合化运营

其一,结合对公、对私业务量情况,合理安排对公柜员办理对私业务,打破对公、对私柜员业务分工限制,缓解对私客户排队严重状况。其二,结合单一对私网点对公客户需求,选取1至2个柜台安排对私柜员办理对公业务。对已部分实施综合柜员制的网点继续推进对私柜员综合受理,促进网点对公业务快速发展。其三,整合、复用网点对公、对私授权和后台业务人员,结合对公、对私后台业务处理量,合理安排网点后台业务人员数量,促进网点人员转向营销服务岗,实现网点人力资源有效利用。

(三)加强综合营销队伍建设,提高市场综合拓展能力

1. 组建综合营销团队。综合营销团队是在综合性网点内组建的,负责对公、对私所有客户和产品营销的常态化、任务型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网点负责人、营销主管、网点客户经理、网点产品经理以及其他兼职营销人员,或者上级行、海外分行专家。团队成员不分对公或对私条线,开展综合营销。网点负责人是综合营销团队的主要责任人,对高端客户须出面营销,对紧急事项应第一时间做出响应。

2. 统一工作流程,明确营销重点。综合营销团队根据营销对象,围绕“确定对象——制定计划——实施营销——售后服务——考核评价——总结表彰”等“六步法”,制定营销工作流程。柜面内营销侧重于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开展公私联动营销;柜面外营销侧重于开拓市场,在专注营销目标的同时,结合客户需求,精准营销;“三大一高”客户须利用经论证后的、成熟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开展综合营销。

3. 兼顾专业、专注, 强化营销针对性。综合营销团队应立足于网点客户资源,开展对公、个人理财、结算和小微企业、小额无贷户、企业关联人等所有客户市场营销。须根据所在网点的规模和客户结构有所侧重,特别是对公重点客户集中的网点,要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专业专注营销对公产品,同时联动营销个人产品。

4. 有针对性开展员工职业生涯培训,增强员工归属感。加强网点人员综合能力培训,围绕网点综合服务转型,新转岗的综合柜员、综合营销人员岗前培训面须达到100%;资金结算、公司、个人存款与投资、电子银行、小企业等业务条线须针对营业网点不同岗位员工,开展产品知识分级培训,每三年至少轮训一次,每名员工累计参加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0天。对营销服务岗位员工,须重点加强服务理念、沟通能力、营销技巧等技能培训。关心网点人员职业生涯,积极推进人本文化建设,关注营业网点员工成长,建立适应营业网点综合化转型职等序列,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激励、人文关怀等手段,增强员工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胡青.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公司业务服务浅析[J].当代经济,2012,(4).

[2]周艳华.试论商业银行网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金融经济,2012,(10).

[3]申正波.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8).

[4]贾明琪,李成青.新银行监管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J].西南金融,2011,(12).

[5]陈华.基于新网点主义的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2).

[6]郭春胜.着力培育营业网点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农业银行下沉管理重心的关键举措[J].现代金融,2012,(1).

[7]代星军.对国内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几点思考[J].东岳论丛,2009,(5).

第8篇:银行综合工作总结范文

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情况和效果

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实践形态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在分业监管架构下,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跨业设立或投资股权形成子公司的模式。二是在同一行业监管范畴内设立或投资股权形成子公司的模式。三是金融机构开展一些综合化的金融业务。试点主要围绕前两种模式开展,表现为金融机构投资设立、控股或参股子公司的形式。

按照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部署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工作审慎推进。截至目前,有8家试点银行投资设立了基金管理公司;4家商业银行获批成为投资入股保险公司试点机构;7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7家金融租赁公司;2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2家信托公司。我国的银行业监管部门在试点工作过程中高度重视综合化经营风险问题,始终把握审慎性原则,注重加强相关监管体系建设,严格控制试点范围、进度和节奏。截至目前,试点进展总体上保持稳健态势,风险基本可控,并积累了一定的监管经验。从总体上看,已开展的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基本能够按照国务院的工作要求稳步开展,对新形势下银行业如何适应企业和居民多元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初步探索。

初步建立了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监管框架,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是制定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做到制度先行,有法可依,采取分小批准入等措施,有序、稳妥推进试点。

二是提高准入门槛,进一步明确试点银行应提出达到或高于自身现有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的商业目标和商业计划;在一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达不到预期商业目标和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的,要主动退出相应市场。如对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该时间期限原则上为3〜5年,对寿险公司可适当延长至7年。

三是建立“防火墙”,强调有效隔离,禁止关联交易、互保互换等业务。已发生的按照100转换系数纳入资本充足率和信贷额度考核,将或有负债转换成真实负债,并相应计提资本和拨备。同时,入股资本在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全额扣除。

四是初步建立了并表管理制度,制定印发了《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

为推动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的改革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对转变银行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状况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经过综合化经营试点,我国的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或跨行业产品创新力度得到一定增强,中间业务实现较快发展,顺应企业金融服务多元化要求,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完全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理念,有助于逐步改善盈利模式,降低长期资本消耗风险。

银行综合服务协同效应初步显现。试点进一步加深了银行业和相关金融产业的合作联动,提升了信息共享程度,部分实现了业务优势互补,对部分投资目标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带动效应。以金融租赁为例,目前金融租赁业总资产较试点前增长549.43%,净利润增长739.07%,资本充足率由15.2%上升至26.19%,不良资产率由3.95%降低至1.25%,拨备覆盖率由32.25%提高到181.6%。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迅速成为我国租赁业中的主要力量,快速扭转了机船租赁等领域被外国租赁业垄断的局面。又比如,银信合作业务规模目前已突破万亿元,占全国信托资产总规模接近60%;银行投资设立的8家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约2300亿元,约占基金行业规模的10%;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方面,目前刚批准两家银行购入保险公司股权。不过,一些领域试点时间相对较短,试点机构数量相对有限,业务发展模式及其与银行的协同效应也还有待培育和观察。

推动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逐步探索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随着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的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进一步改善,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从传统的以存款、贷款为绝对主导的业务架构,逐步转变为资金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正在探索建立以客户或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银行经营制度。

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综合化经营形态多样,适用监管要求有待统一。当前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实践形态较多,其中既包括中信、光大集团等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也存在像中石油等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入股多家金融机构,既没有纳入我国国务院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总体规划安排,也尚未建立起类似并表监管和“隔火墙”等配套风险管理机制的形式。

监管协作机制的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有待加强。我国金融监管奉行分业监管模式,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各自的监管部门之间联席会议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约束力。综合化经营试点以来,不同金融行业间仍然存在试点准入标准不统一,并表管理建设进度不一致等问题。同时,日常监管协调难度大,尚未形成常规性、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在某些领域监管职责尚未根据各自监管目标取向进行厘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并存。

综合化经营试点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试点过程中发现部分机构综合化经营的领域与自身战略协同性不强。一些机构在经营领域上求大求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此外,试点目标容易集中于规模大、牌照意愿强的银行,一些试点持续期较长,影响了试点与非试点机构竞争的公平性,进一步增强了机构“早占早得”的政策投机心态。

关于推进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几点思考

从国际实践看,综合化经营业态的本质是由一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的,取决于自身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而不存在“分业”抑或“混业”的简单区分。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需要,根据现阶段试点经验,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具有一定探索价值,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现有的综合化经营试点大致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但相应的配套机制还不健全,需要认真评估,客观分析,不断完善,审慎推进,并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简单、实用、透明原则。即保证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模式、产品和机构数量简单有限,便于监测风险和发现问题;坚持综合化经营试点具有明确的实体经济真实需求导向,并必须充分体现收益性,具备商业可持续性和合理性;坚持信息充分披露,防范不合理的关联交易和相关风险。

风险可控原则。综合化经营试点应限定在较小范围内,绝大多数机构仍将以传统业务为主。注意甄别现实市场需求和非商业性非理性的冲动,始终将坚持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做到分批有序试点,控制好节奏,注意积累经验,能试能停。

制度先行原则。建立相应的试点工作法律法规,明确游戏规则,及时进行总结、修改、完善。

突出主业原则。坚持综合化经营试点机构的跨业投资和经营行为必须以围绕其主营业务为核心,有利于提升主营业务的服务效率和竞争能力,同时节约机构成本、市场成本和社会成本。

下一步政策思考

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需要对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试点统筹规划,安排好轻重缓急。同时,在试点机构的选择上应根据战略需要和比较优势进行调配,突出业务侧重点和试点典型性,避免综合化经营试点集中于某一类或某一家机构。本文认为,当前需要关注和考虑如下问题:

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综合化经营试点监管体制。针对金融控股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投资设立或入股不同行业的金融机构等情况,逐步建立与其风险水平相适应的约束管理机制,按照风险关联性明确监管主体,理清监管职责,建立监管安排。

加快推进监管协作机制建设,提高跨行业风险监管效率。我国完全有必要加快完善监管协作机制,切实发挥监管协作效力。可以考虑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对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予以确认,赋予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更高的议事规则依据,适当扩大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切实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形成合力。对于联席会议反复磋商未能达成一致的问题,可报请国务院的金融旬会制度研究决定。

明确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做到能试能停。下一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试点机构战略目标的制定和执行要求,制定试点机构资本回报率不低于本机构主营业务,商业回报率不低于目标行业平均水平的具体考核目标。按照目标行业的基本商业运行规律和经济发展条件,明确分档设定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等试点观察期限。配套建立严格的平衡记分卡制度,定期进行测评和相关后评估。对于在规定观察期限内未能实现试点目标,达不到监管要求的,可责令其出售跨业试点资产,退出相关行业。同时,应进一步坚持明确的审慎性指标,包括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2%(比基准要求高50%)、中小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比基准要求高25%),其中普通股占比不低于7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流动性始终良好、大额风险集中度远低于标准线10%到15%,不良贷款基本上能做到持续、真实双降等要求。此外,控制好试点节奏和范围,按照“成熟一家审批一家”方式进行审批。有针对性地探索建立综合化经营的差异化准入机制,探索建立有限牌照机制,根据试点机构战略适宜度和风险管控能力赋予其在跨业领域的业务资格。

进一步加强并表监管能力建设。坚持广义的风险监管并表,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内部交易、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内容,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强并表监管机制建设。继续完善监管要素、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完善非现场监管信息监测、跨市场监管控制、跨业经营资本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制度、IT、人才等并表管理体系建设。

第9篇:银行综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监管标准;流动性风险指标;模糊层次分析法

1.引言

2009年9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明确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中国银监会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结合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也于2011年4月末推出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监管标准)。对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在新监管标准指引下,银行业正在面临一次巨大的变革。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受到规模、管理水平和能力等自身条件的限制,流动性风险管理比大型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2.新监管标准下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

2.1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模式不合理

中国银监会的《新监管标准》在全面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前瞻性,有机统一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在新监管标准要求下,尤其在流动性监管方面,引入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建立了流动性风险量化标准着重强调了流动性约束,要求监管更加细致严格。然而在新监管标准要求下,国内中小商业仍坚持传统的业务模式,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缺乏有效合理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具体表现为无法实时动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风险的度量、监测、控制和报告缺乏独立性和时效性,导致流动性管理措施无法有效执行;无法对资金流进行有效预测,综合权衡风险,合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分布结构;缺乏与银监会监管标准相符合的流动性监管措施;国内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日趋多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2.2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存在局限性

银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关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工作,采用了流动性监管指标评价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监管有众多指标,比如流动性比例、存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拆人资金比例和拆出资金比例等,现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主要有4个: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实践证明,以上指标在监管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流动性监管指标已难以充分揭示流动性风险,这些指标只是一种事后反映和静态控制,不能准确把握整个银行的流动性供需变化和缺口变化的。从实质上来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动态性变化的特征,同一银行不同时点的流动性变化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Basel III提出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两个新指标,两个新指标弥补了上述不足,因此银监会在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中提出我国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分别达到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均不得低于100%的监管要求。《新监管标准》中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调整为: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新的流动性分线监管指标有助与中小型商业银行改进流动性指标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2.3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手段有待改进

当前,国际上先进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已经进入动态化、数量化、模型化时代,并且大量使用VAR值、压力测试、情景模拟、蒙特卡罗模拟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同时,国际先进银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形成了一套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尚处于定量风险判断的初级阶段,对国际广泛使用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无论在认知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上都远远不足。从技术层面上看,《新监管标准》对银行的数据质量和系统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计量、监测和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然而,对于分布广泛,业务相对单一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涵盖了银行表内外各项业务、涉及多条数据,而且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性,监管机构还对报表中庞杂的项目设定了严格的检验条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难以满足如此苛刻的技术要求,大部分计量工作依靠手工完成,准确性差,耗时长,往往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完成一次测算,指标监测频率低。

基于以上现状,短时期内《新监管标准》指引下,现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评价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不适用。因此,在《新监管标准》下,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模型势在必行。

3.建立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的选择

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阶段,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资产流动性的监控指标;对负债流动性的监控指标;资产负债流动性状况的指标。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在《新监管标准》要求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侧重定量测量,动态分析。所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在结合《新监管标准》关于流动性风险指引,引入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的同时,仍需要从自身流动性管理现状出发,结合资产、负债特征,在与新指标相结合的条件下,保留并优化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超额备付金率,核心负债比例等流动性监管指标。同时增加商业银行市场信息指标,综合反映资产负债流动性指标,推动中小商业银行业构建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和监测指标体系。

3.2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按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发展,以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划分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核心资产流动性指标、核心负债流动性指标、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

3.2.1 核心资产流动性指标

资产流动性指标主要包括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款比率、流动性覆盖率。

(1)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是指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货币资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目前,超额备付金是指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超过存款准备金率的那部分存款,即按规定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账户,存入一定数量的准备用于支付的款项。由于这个存款账户和法定存款准备金使用同一个存款账户,因此超额备付金就是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数量以外保留的准备金,其应达到的数额用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来衡量。计算公式: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备付金额/存款总额×100%

(2)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内的现金净流出之比,是衡量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程度的指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00%。计算公式:流动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内的现金净流出×100%

(3)存贷款率是评判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通常是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而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越高,就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反之,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较低,说明银行还有多余的头寸,可以利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的贷款或进行投资。计算公式:存贷款比率=银行贷款额/银行存款额×100%

3.2.2 核心负债流动性指标

核心负债流动性指标主要包括核心存款比率、核心负债比率、短期投资比率、中长期贷款的比率。

(1)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对来说较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的存款。该比率高的银行流动性能力也相应较高,计算公式: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存款总额×100%

(2)短期投资比率是一个正面的流动性指标,短期投资所占比重越大,则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同现金指标一样,该比率越高,则银行的机会成本越大。计算公式:短期投资比率=(短期同意存款+同业拆出+短期证券)/总资产×100%

(4)中长期贷款比率指标是存贷款比例指标的分解和补充,中长期是以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为限。该比率若接近或等于1,表明资产负债对应平衡:该指标若小于l,则表明出现流动性缺口小于l,则表明出现流动性盈余。公式:中长期贷款比率=中长期贷款总额/(中长期存款总额+中长期债券总额)×100%

3.2.3 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

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比率、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利率风险率、资信评级、净稳定资金比例。

(2)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总额之比,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5.结论

在银监会《新监管标准》指引下,本文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特点,分析了目前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在原有流动性测量指标基础上,结合国际新流动性指标发展趋势,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实际出发,建立了一套综合的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因素,从核心资产流动性、核心负债流动性、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三大方面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指标体系从动态角度,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相结合,不仅涵盖了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等传统指标比率,而且将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与《新监管标准》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评估流动性风险指标,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率、流动性缺口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资信评级等动态指标,构建的综合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为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依据。

通过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指标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2个流动性指标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确定的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进行评价,并最终得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的总体得分。在《新监管标准》指引下,该综合流动性指标体系的运用使得银行机构及投资者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更加合理,从而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现代经营理念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林颖,关小虎.解读巴塞尔流动性风险监管新指标[J].经济研究参考,2012,31:59-66.

[2]杨伯元,杨小菊.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2:69-70.

[3]侯勇,黄儒靖.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3:74-7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