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数学学习;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7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改善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研究”(编号:XJKT2012A004)的科研成果。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招生录取分数线属于本科三批,专业设置以财经类文科专业为主,理科学习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独立学院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举步维艰,因而教师刻苦钻研,或精简内容,或降低深度及难度,均收效甚微。为改善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从而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一次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现状的测验由此展开。

一、大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适应性测验

学习适应性是指能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包括很多因素。目前,国内通用的《学习适应性测验》由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性测验研究部编制,其中国版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修订而成,属标准常模测验。

1.测验方法。在《学习适应性测验》的基础上,根据高等数学课程特点,结合被测验者在校大学一年级学生身份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大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内容涉及数学基础、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和笔记方法、理解能力、思维习惯、应试技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心身健康共10个方面。每方面各10个,共100个题目,每题共4个选项,均为单项选择题。原始分计算方法为每题选A计10分,选B计7分,选C计3分,选D计0分(计分方法不告知学生),学生只要选出一个与自己日常行为最相吻合的即可,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把答案选项涂黑。测验后,通过光标阅读器和计算机处理后得到测验分数,总分=∑单项分/10。由于条件限制,在此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012级所有修读数学课程的学生作为测验对象。

2.测验结果。独立学院中的数学课程有《经济数学》和《高等数学》两门,分别为经管类专业(包括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网络营销、国际会计等)和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的基础必修课,因而测验结果也相应地进行了分类。为求直观,测验结果都整理成表格,表中数据均采用四舍五入保留到整数部分。本次测验在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校内发放问卷12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2份。首先,按数学课程学习适应性的10个方面统计了每位学生(共1102人)的单项得分及总分,见表1。

然后,分别统计两门课程学习适应性的整体情况,见表2和表3。

最后,按照总分(标准分)的高低分为5个等级,即65分及以上为1级(优等)、55分到64分为2级(中上)、45分到54分为3级(中等)、35分到44分为4级(中下)、34分及以下为5级(差等)。统计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等级分布人数,见表4。

以上结果比较清晰地呈现了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一般情况。

二、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现状

数学作为计算机类及经管类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关系着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决定着学生今后在专业方向上的发展,通过这次测验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为代表,对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了解。

从总体上来说,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现状可概括为两点:①总体水平不高。从测验结果来看,经管类专业学生总分平均分为51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总分平均分为53分,均处于第3(中等)等级,不同学科专业差别不大。这说明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不高;②学生之间差距较大。总分最高分与最低分差距为46分(经管类)和54分(计算机类),总分标准差相对均值来说偏大(基本等于均值的1/5),这说明学生之间差距较大,不良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从数学课程学习适应性测验的10项内容具体来说,“心身健康”这一项平均分达到了第1等级,因而在考虑导致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原因时,心身健康因素将可暂不考虑。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平均分能勉强进入第2等级的只有“家庭环境”这一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情况稍稍好一些,平均分达到第2等级的有“理解能力”、“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三项,但分值仅仅是刚达到该等级的下限值;另外,对于经管类学生,平均分值最低的一项是“学习热情”,仅有40分,属于第3等级(中下),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平均分值最低的一项是“学习计划”,仅有42分,属于第3等级(中下)。两类专业学生中,差别最大的是“学习热情”这一项,平均分相差13分之多。

三、实证分析

用同样的测试问卷,在广州大学华软学院2012级计算机类专业修学高等数学的 2个教学班共132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统计见表5。

直观来看,与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计算机类学生测验结果差别不大,数学学习适应性水平相当,为客观起见,下面用参数假设检验的方法,对两个学校计算机类学生测验结果作有无显著差异分析,为满足假设检验的条件,需假定两校的测验结果(包括10个项目的结果和总分)都符合正态分布,且总体方差相等,并取检验水平?琢=0.05。选取T′检验,对平均值相等做假设检验,统计量T′=~t(n1+n2-2)。其中,与是两个样本均值,S1与S2是两个样本标准差, n1与n2是两个样本容量。检验水平?琢=0.05,自由度n1+n2-2=260+132-2=390,双侧分位数?姿=1.960,于是拒绝域|T′|≥1.960。统计量T′计算结果见表6。

从上表来看,除“学习计划”这一项 值稍进入拒绝域之外,其余各项及平均分的 值均没有落入拒绝域,这表明测验结果基本上无显著性差异,也即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的测试结果及由此对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现状的概括在独立学院中具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独立学院的一般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量表(AAT)[EB/OL].http:///link?url=fmGawyIEwNtR-gmYKfGQ13xkxWMWFmuyToM3rHUbuVKslaBDbsTxrbmi3xb3Sa_aS6jaDyTV7WlCpTraBu0jXwjukqkPpsaIxzN8CndPmLe,2010-11-17.

[2]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3]黄龙生,等.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教育,2012,(02).

[4]吴也显.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体系探微[J].教育研究,1998,(12).

第2篇: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在上课一开始,我列出几个乘法算式,让学生复习一下乘法的相关知识点:

2×6=12 20×6=120 200×6=1200

复习完后,我们将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共经历了四步:观察算式、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然后我们利用这四步继续学习商不变的规律。

一、唯美情境,自信起航

今天我们先学习一道口算题:4÷2=?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在这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课件展示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商会变吗?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同学猜商会变化,有的同学猜商不会变化,那究竟怎样呢?我们一起验证一下,课件出示以下几组除法:

4÷2= 8÷4= 12÷6= 24÷12= 36÷12=

观察这组算式,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商有的会变,有的不会变。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这几道算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为什么没有变呢?

二、美妙体验,自信成长

1.观察算式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找学生说一下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此时要发挥引导作用,如按什么顺序观察,是从上往下观察还是从下往上观察?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要加以鼓励和赞许。将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其中一名学生负责将成员讨论算式的变化过程以及总结发现的规律填写在记录单上,其他学生则共同讨论算式的变化过程与规律。

2.汇报

讨论时间过后,找学生上台给大家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包括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的,最好能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讲解。

如学生1上台汇报:我们小组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的,第2个算式和第1个算式相比,被除数4乘2变成8,除数2也乘2变成4,商不变。第3个算式和第1个算式相比,被除数4乘3变成12,除数2也乘3变成6,商不变。第4个算式和第1个算式相比,被除数乘6变成24,除数也乘6变成12,商还是不变。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学生2也上台汇报:我同意你们组的发现,我们组是从下往上观察的,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相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商不变;第2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相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商不变;第1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相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6,商不变。我们组的发现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在每位学生上台汇报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或奖励。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大屏幕我们可以看到,从上往下观察,和第1个算式相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乘3、乘6,商不变,得出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从下往上观察,和第4个算式相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除以3或者除以6,商也不变,得出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那么学生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3会回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0除外,并且帮助学生验证。

师: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要0除外吗?

3.举例验证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学生可以在练习本上任意写几个算式,验证猜想,并展示验证结果。

4.总结规律

最后是总结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验证过程,并总结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教师总结道:“我们经历了观察算式、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这四步,最终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数学家也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所以我们是走在数学家走过的道路上,并且有了自己收获,每位学生都值得表扬。”

三、美丽展示,自信分享

规律总结出来后,需要有一个应用的过程,在这个环节,可以利用PPT,让学生做练习题。

根据36÷12=3,你能快速判断下面的题目是正确的吗?

例1:(36×2)÷(12÷2)=3 ( )

学生答出答案后,教师要及时说明理由:同时乘或者同时除非常重要,并且被除数和除数要乘都乘,要除都除,不能一个乘一个除。

例2:(36×5)÷(12×10)=3 ( )

回答这道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次是同时乘的,为什么还是不对?并继续提出新题型,让学生继续思考。

例3:(36÷4)÷(12÷2)=3 ( )

例4:(36+10)÷(12+10)=3 ( )

通过上面几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运用这些新认识做检测题,巩固知识。

第3篇: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当前,关于小学数学总复习的研究,更多的是从教学的角度展开,即把小学数学总复习定位在对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从而加深理解知识,扩大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的确,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教学视角下的总复习过于关注“知”的增加,而忽视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的“个体体验”与“情感发展”。因此,我们应将总复习的视角从教学转向课程。

“课程”这一术语源自古罗马战车竞赛的“跑道”一词,含有“人生之阅历”的意味。作为教育术语的“课程”,则为“学习经验之总体”。课程视角下的总复习,更多地关照儿童的“人生阅历”,既是对小学阶段六年数学学习经验(阅历)的回顾,也是对六年数学活动经验的扩展,更是站在新的跑道上面向未来的一段全新的履历。

将教育定义为“经验的重组”的杜威,提出这样的主张:学校所组织的经验,应当选择同学术性经验具有联系的经验、同校外的社会与产业具有联系的经验、同公共生活伦理具有联系的经验。与此对应,从课程的角度,总复习应从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道德经验三个方面来扩展儿童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在梳理与交流中整合知识经验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与技能;二是经历。按前一种含义来看,以前所谓的“双基”也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是一种理性的、形式化的结果性知识。按第二种含义来看,经验是指经历过程获得的体验,就小学数学而言,侧重于经历数学思维活动获得的思维经验。因此,这里的知识经验为广义的,既包括核心知识,还包括思维经验。

1. 在回顾中将核心知识梳理成串。总复习要促成核心知识的系统化。通过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点”连成“串”,进而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理解,更要引导学生对概念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使概念、方法、性质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在复习运算性质时,引导学生由商不变规律想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再如,由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引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而引出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通过这样连点成串的回顾与梳理,学生会发现这些核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优化认知结构,达到减轻记忆负担和“温旧知,明联系”的功效。此外,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才具有“生产性”和“迁移力”,具有迁移力的结构化知识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经验,而且可以成为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经验库。

2. 在交流中将思维经验编织为网。所谓思维经验,主要指在思维操作中开展活动而获得的经验,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证明的经验。它既可以是直接的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的经验。小学阶段,通过六年的数学学习,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思维经验,在总复习时,应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交流,将这些散落的思维经验编织为网。以类比的经验为例,复习平面图形时,可以用课件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慢慢立起来,使其中的一个角为90°。这样,平行四边形变为了长方形,最后将长方形的长边缩短,当长边和短边相等时,图形变为了正方形。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将平面图形间的联系巧妙地展现出来。进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类比:小学阶段,像这样有联系的图形还有哪些呢?由此,学生类比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类比到圆柱和圆锥等等,由一组图形的关系类比出另外几组图形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类比经验得到扩展,并编织为网,学生将借助自己构筑的思维网络在解决问题中得心应手。

二、在应用与实践中提升生活经验

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连续不断的改造或改组,教育是“属于经验、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从更一般的意义来讲,这里的经验,更多地指向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既是课程的起点,也是课程的归宿。因此,总复习中,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通过“大问题”的设计与实施来提升学生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经验(抑或应用经验)。

1. 利用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达成经验共享。学生走进课堂并非白纸一张。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无处不在的生活现象时时刻刻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便于形成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来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在分享不同的生活经验中解决问题,使生活经验在实践和交流中增值。

例如,结合农村开展的“小城镇开发与建设”,组织学生开展“购房贷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既要调查当地的商品房价格,又要咨询国家有关购房贷款的政策,还要调查当前银行的贷款利率,最后再根据自家的经济情况决定贷款的数额和每月还贷数额。有的学生家里刚刚购买新房子,有的家中则准备购买新房,本项实践活动正是借助了学生多样的生活经验,在调查、交流、计算中实现经验共享,同时明白了购房的基本流程和贷款的计算方法。正是学有所用,学生才感受到数学的“威力”。

2. 基于“大问题”设计数学活动,提升应用经验。所谓“大问题”,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地突破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总复习阶段的问题设计,要摒弃琐碎的针对“知识点”的单项训练,而应基于“大问题”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大问题”的解决中提升应用经验。

例如,复习“百分数的生活应用”,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大问题”:学校要购买50个篮球。四家体育用品商店篮球的价格都是25元,不过四家商店的优惠方式不同。A店:买10个篮球免费送2个,不足10个不赠送。B店:每个篮球优惠5元。C店:购物满100元,返还20元。D店:购物满500元,打八折,购物满1000元,打七折。如果你是学校的采购员,你打算去哪家商店购买篮球?为什么?这个问题表面只是让学生作出选择――去哪家商店买球,其实包含了大量的计算、比较、推理等数学活动,学生不仅需要自觉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更需要在充满张力的思维场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累、形成和提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经验。

三、在感悟与体验中熏染道德经验

司马光说过:“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正所谓“万事德为先”。小学数学课程尽管有着特殊的学科目标,但育人却是所有学科的基点。小学数学课程既要关注“知”与“能”,使其成“才”,更要关注“德”,使其成为“君子”。总复习阶段,尽管知识能力的梳理与应用任务繁重,但是仍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感悟与体验中熏染一定的道德经验,使其成为“社会人”。

1. 关注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缺失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12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垃圾遍地成为了媒体的报道焦点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有一种课程的敏感意识,通过设计切适的主题活动,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垃圾的危害,更能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和生活习惯,真正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基。

具体来说,在总复习时,可以先出示黄金周期间一些景点垃圾满地的画面。接着出示两则数据:“据媒体报道,中秋节过后,海南三亚3公里海滩散布着50吨垃圾;节日期间,长沙烈士公园每天产生垃圾30多吨;南京玄武湖漂满了果皮、纸杯、塑料袋,变成了垃圾湖。”让学生读一读,并交流感受。最后再完成一项实践活动:如果黄金周期间从铁路出行的人(60950000人)每人扔一张纸,把这些纸叠放在一起,大约有多高?你对随手扔垃圾有什么想法和倡议?

2. 强调自我反省。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外界的干预(教育、感化等),更需要个体自我的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直是中国人德行修养的标准。小学数学课程中,我们反对贴标签式的道德教育,而提倡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反省的习惯与德性。

例如,教师可以呈现这样一个素材: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请你求出半圆的周长。

小英是这样解决的:(1)求圆的周长:2×3.14×4=25.12(厘米);(2)求半圆的周长:25.12÷2=12.56(厘米)。

你认为小英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你认为她做的不对,请写出正确的做法。

第4篇: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老师;课外数学

经过对多年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吸取其他优秀老师的教学精华,我认为数学的学习不是三言两语在课堂上就解释得清楚的,数学的学习也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数学的学习不仅仅只学习数学知识,为了培养新一代的人才,为了让学生符合社会的发展,老师们必须放开我们的眼界,将数学的教学延展课外,延伸于生活。数学研究性教学所展示的数学其内容是丰富多彩,其思维是那样的鲜活生动,整个探究活动是那样的充满智慧和挑战,教育意义是那样的丰富完整.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更有义务去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焕发青春活力。

一、动脑——知识竞赛

其实知识竞赛的参加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有些人觉得这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他们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掌握一些更加深奥的数学知识,这很可能会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书呆子”。我不否认这个担心是有可能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我们掌握好一个平衡就可以避免许多的问题,而这个平衡就是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去研究的事情。知识竞赛只是我们表面看到的东西,参加知识竞赛孩子们会自己去做很多的努力,他们会学到更多在课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这些知识或许更加的深奥,更加的难以理解,但是正是这样才会锻炼孩子们不一样的思维,才会让他们掌握另外的数学方法。而且,数学知识竞赛也是对孩子们平时课堂上学的知识的一个升华。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会让孩子集中精力的去做一件事,教育他们做事就得一心一意。考试的参加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培养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当取得好成绩时也是孩子们的一种骄傲,更加认可自己。即使是失败,也会让孩子从挫折中总结,这真的不乏是对孩子课外学习的另一种锻炼。所以我支持学生参加知识竞赛,只要摆正心态,我认为这事是有益的。

二、动手——建模比赛

现在很多的电视节目中都有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我看过几期,孩子们努力的过程,取得的成果,不管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泪水,我都认为这是值得的。我鼓励孩子们参加这样的比赛。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是课本上的,是死的,我们得让它活过来,得让它展现自己的风采,得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应用,这样会更加吸引孩子们去学习数学。数学的建模比赛也是经过专家决定的,相信他们的决策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学生去参加这样的比赛,他们是以团队的形式参加的,面对一个课题,他们自己一起探讨、合作、研究,最后会总结一套方案,做出模型,参加比赛。这就符合了新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赛中,会去评论孩子们数学思想、方法、动手能力等,而且也会有专家指出不足,促进改进。这对孩子无疑是一个锻炼的大好机会,平时他们只是纸上谈兵,当面对灵活的应用题时也会觉得难以入手,这样的机会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灵活的运用知识。即使有存在不足,在专家的指导后,相信他们记忆会更加的深刻。而且动手能力在医学上说是更能锻炼孩子的左右脑,让大脑平衡发展。建模比赛将知识灵活化,让孩子们经历合作、失败、成功的过程,这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能体现的,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鼓励孩子参加这样的比赛。

三、动情——体验生活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装修时要思考怎样贴瓷砖用材料最少?在投资时要想怎样利用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多的回报?其实还有很多例子,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事情。孩子没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不易,或许让他们简单的体验一下生活,当一回家,他们会觉得这些生活中都要用到我们的数学知识,简单的生活确实离不开数学。好像在面对生活时其实爸妈们好像比我们更能合理的运用数学知识,即使他们学得比我们的少。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动情地体验,感受。生活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家长也是孩子们的另一个老师,新标准下我们应该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一切为了孩子出发,让他们简单的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艰辛,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动心——学会总结

第5篇: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关注体验,丰富经验感知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数学活动经验产生于数学活动,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眼、耳、鼻等多种感官感受身边事物,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证明、推理等活动,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获得不同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只有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的思维方法及情感态度等,才有可能形成数学学习经验。

如教学《秒的认识》一课,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为此,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神九发射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通过课件认识1秒、10秒、15秒等时间,让学生动手拨一拨感受1小格是一秒一大格是5秒,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接着感受1秒有多长,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教师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促进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学生只有经历了活动,才能把在活动中的经历、体会,总结上升为“经验”。

二、亲历探究,积累活动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得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先设计一个摆小棒的活动:每个学生用13根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案,要求重复摆这个图案,看看用这13根小棒做多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案。这个活动本身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摆三角形(摆了4个三角形,还剩1根小棒),有的学生摆正方形(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小棒),有的学生摆五星(摆了2个五星,还剩3根小棒)、等。接着,结合学生用13根小棒摆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13÷3),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促使学生对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等知识体验深刻、理解到位并能正确掌握、主动建构。

在接下来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结合前面学生摆小棒的例子,教师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首先结合学生用13根小棒摆三角形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如果增添小棒的根数继续摆三角形,还可能余几?会不会余3根,余4根呢?为什么?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反思的基础上,纷纷得出:如果余3根的话,又可以摆一个三角形了,就没有余数了。紧接着,教师又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增添小棒的根数,继续摆正方形即一个数除以4余数可能是几?学生在完成手中的一组除法算式后,纷纷发现:除数是4,余数是1、2、3,那除数是5呢,除数是6呢,迁移类推,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可以概括得出余数小于除数。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深刻体会到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

三、引发思考,提升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就是如何思考的经验,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就是最终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积累、逐步掌握方法的。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的要求,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观察、加强分析、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如学习《厘米的认识》时,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初步获得对测量单位的认识,经历1厘米长的物体的测量活动。这时,学生所获得的只是对数学活动现象及过程的体验。在这种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回顾、交流,实现活动经验数学化,促使有效经验的形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怎样认识厘米的,学生总结了自己的做法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说说可以通过哪些活动认识厘米?学生交流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1厘米的活动有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的一般性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实现经验的提升。

第6篇: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都是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知识主要以间接经验的方式教给学生的,使得学生只是机械化的不断模仿与复制,对知识理解不深刻.新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将数学“双基”发展成“四基”,即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融合,因此关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本质的理解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经过亲身实践获取的知识,具有感受性、具体性的特点,所谓数学直接经验指从与日常生活经验直接联系的数学活动所获取的数学经验.

数学知识中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学习借助直接经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其本质的理解.数学概念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它的抽象性体现在数学概念代表的是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之数学中形式化符号化语言的使用,使数学概念“脱离”现实更远,也就是抽象程度越高.然而概念的形成往往是指这样获得概念的方式:即以在教学条件下,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纵观高中数学教材,不难发现很多知识都是以直接经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如在学习《函数的基本性质》中针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教材首先借用函数的表示方法――图像法,画出两个函数的图像,明确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根据观察直接得出函数的变化规律,进而再总结学生的结论并归纳概括出函数单调性的一般定义;针对函数奇偶性的学习,同样采用图像法作出两组函数的图像并分别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从每组的函数值对应表中发现函数值与自变量的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函数奇偶性的一般定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数学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对具体事物的抽象,这样的设计顺理成章,很好的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初次接触的或较难理解的概念时,能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直观辨别一类事物的不同实例,归纳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理解知识本质.

二、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把握

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他人的认知而获得的知识,即他人的认知成果,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具有概括性、简约性的特点,所谓数学间接经验指通过创设情境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数学经验.数学的经验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直观经验,但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简单积累,也要重视直接经验所指向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数学知识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借助间接经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和手段以及具体操作原则,是对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数学规律的更一般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始终,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长期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呈现,最终通过学生的自身创造性劳动,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教材也有很多数学知识是以间接经验的方式教给学生的.如在学习分析基本初等函数时,就是以间接经验教学为主,教材或者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套分析函数的思路,学生掌握了这样的一套思路,就只需要结合具体的基本初等函数,自觉地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及最值等角度展开研究.正是学生掌握了研究函数性质的完整体系,总结出一般规律,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简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思维.

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融合: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增强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指出:学生的知识经验发展的进程是从积累直接经验开始的,然后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和交往使直接经验的意义得以拓展和丰富.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学生从亲身实践中获取的直接经验是其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只有将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对间接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真理”.从哲学视角看,数学的直接经验既是数学的起源,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人的间接经验的获得是基于直接经验的生成而获得的,是从无数的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中获得的.

第7篇: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经验作为一种感性认知,既包括经验的事物,又包括经验的过程,活动则是强调思维的活动,所谓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的探究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尊重知识生成的客观规律,从已有经验的积累,到直接经验的获得,最终获得经验的符号性现象。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所以可以引导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实践,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直接领悟获得具体经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更不要说学生参与具体的操作活动了。一般来说,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进行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通过获得具体经验,促进学生方法的积累。

比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一”这一知识内容的时候,我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折纸的方式得到、,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最初的操作经验,随后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探索,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活动经验中,在共同探索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操作经验。通过在探究合作中的交流,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认为数学是一门生硬、晦涩的学科,而是认为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学生直接领悟并获得具体经验,发挥学生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于一体的学科,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是灵活的,学生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具备合乎逻辑的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通过回顾反思活动,进而内化为合乎逻辑的经验,这种经验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理性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在“平行和相交”这一课教学中,我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直线位置的判断,随后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图片,鼓励学生上台用鼠标点击,来呈现出平行和相交的区别,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平行、相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将这些现象画在纸上,随后再进行分类总结:自己绘制的图中哪些是平行现象?哪些是相交现象?平行与相交的区别是什么?在布置课后习题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结合课堂上所获得的操作经验,课后运用平行、相交等知识用硬纸板设计小房子。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操作之后,回顾总结得出平行、相交的概念,加深理解平行与相交的区别。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仅仅关注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验证,逐步将合乎逻辑的方法是由自己总结出来的,最终促进课堂有效性的生成。基本活动经验在获得的过程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内化为符合逻辑的经验,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的精髓。(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第8篇: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基本活动经验 积累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活动经验能使知识、能力与活动对接,能使数学思想和体验情感得以升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对于促进课堂各要素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加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谈几种具体方法。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积累抽象的活动经验

原型用直接经验上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将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化,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实现抽象活动经验的自主化、个性化积累从而形成数学知识。如现实生活购物中我们建立起货款应不超过可支配资金的直接生活经验,在学习不等式后将其抽象为一种不等关系并用符号表示,通过求解不等式(组)得到购买方案,这一活动促使学生积累构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关系的基本活动经验。在遇到类似的购物情境时,学生会自觉进行数学化,将问题抽象成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问题。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所经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使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成为积累抽象活动经验和增强应用意识的基础。

二、构建知识网络,积累类比探究的活动经验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相关性或相似性,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得出结论,明确探究的方向和要点,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类比探究的活动经验。如: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明确性质是由图形的位置关系得出度量关系,判定是由图形的度量关系得出位置关系,积累了图形性质与判定的研究经验;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类比引导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得出对边的位置关系,进而探究边、角、对角线的度量关系获得性质,再由四边形边、角、对角线的数量关系判定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积累从边、角、对角线研究四边形的活动经验,为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奠定基础,从而强化几何图形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类比探究经验的积累。

三、凸显展示交流,积累合作分享的活动经验

不同学生对数学的多样化认知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密切相关,然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往往使他们产生的认知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展示与交流可以使学生消除认知误区的同时,获得更多不同的思考经验,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体会到交流分享的重要作用,在反馈的合作学习中取得分享交流的活动经验。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时,通过学生小组展示“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连接边上一点与各顶点、连接多边形内上一点与各顶点、连接多边形外上一点与各顶点”四种辅助线的作法,形成共性认识――利用辅助线将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已知三角形内角和解决。学生在分享过程中,认知得到拓展,经验得到升华,从而积累有效合作分享的经验。

四、引导反思总结,积累思辨的活动经验

思考经验的积累,不仅在于问题的解决,还在于对问题的类化比较,对知识应用和知识间关联性和差异性的理解。课堂总结提升中,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析不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核心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规整,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同时在反思中,产生新问题走向新领域研究,实现学习过程源流相承。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理解“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性质,与已有轴对称知识整合。教师再适时抛出问题:等腰三角形的腰上是否都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什么样的三角形三条边都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学生用已有根据轴对称探究的经验展开思考,由等腰三角形引向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内在联系的研究。反思总结,让学生思辨成为一种习惯,有利于学生思辨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将思辨经验应用到新的探究领域。

五、精化练习应用,积累数学建模的活动经验

应用数学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实质是用数学模型对实际事物的一种简化。如在一块三角形钢板上,如何截取一个正方形的钢板,其面积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在三角形中画出正方形,并通过计算说明其面积最大?在这一过程,学生将裁钢板简化为三角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借助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数学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在利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应用意识,并在反复建模活动中积累建模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应基于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直接经验为基础,注重课堂学习类比探究,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总结思辨,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建模过程中得以实现,最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系化理解和对数学思想的渐进式感悟。

参考文献:

[1]刘同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2013.

第9篇: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氨氯地平;学习记忆;大鼠;血管性痴呆

【摘要】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作vd动物模型,动物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氨氯地平组,氨氯地平0.3~0.6 mg·kg-1·d-1连续给药8 w。通过morris水迷宫、避暗行为学及病理学实验,观察氨氯地平对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 水迷宫实验中,氨氯地平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第1天的游程明显缩短(p<0.05),第5天的朝向角明显变小(p<0.01),潜伏期、平均速度及第7天在2 min内穿越平台的次数、在平台区的逗留时间、在平台象限内的逗留时间、平台区象限内的游程占总游程的百分比、朝向角及平均速度均无显著差异,第3天及第5天寻找平台的策略由周边型、随机型转为趋向型、直线型增快(p<0.05及p<0.01);避暗试验中,氨氯地平组大鼠第2天的错误次数及错误潜伏期与模型组比无显著差异。病理结果显示,氨氯地平组皮层神经细胞数无明显减少,核固缩、深染的坏死神经细胞及嗜神经细胞现象较模型组减少,海马神经细胞数无明显减少,排列整齐,结构清晰,坏死细胞比模型组少,氨氯地平可减轻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所致vd的病理变化。结论 长期应用氨氯地平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关键词】  氨氯地平;学习记忆;大鼠;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d)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为脑血管性、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肌梗死、血脂、脂蛋白及炎症等〔1〕。氨氯地平属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主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的治疗〔2〕。学习记忆障碍是vd的主要临床症状。国外文献报道应用氨氯地平可以提高学习记忆功能〔3,4〕,但长期应用氨氯地平对vd患者学习记忆的影响未见报道。本实验从行为学、病理学方面探讨长期应用氨氯地平对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药品

wistar大鼠7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400 g,由吉林大学动物研究中心提供,批号:scxk(吉)20032007。马来酸氨氯地平片为东北制药总厂产品(批号:20070101);tche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批号:20070925。

1.2 方法

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3〕制作vd动物模型,将术后7 d大鼠按体重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氨氯地平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自来水;氨氯地平组给氨氯地平(0.3~0.6 mg·kg-1·d-1),连续给药2个月后进行水迷宫实验、避暗实验,实验期间继续给药。水迷宫实验连续7 d,前6 d在1、2、3、4象限4个不同的入水点,测定大鼠到达平台的时间、游程、朝向角及平均速度;第7天撤掉平台,测定大鼠在2 min内穿越平台的次数、在平台区的逗留时间、在平台象限内的逗留时间、在平台区象限内的游程占总游程的百分比、平均速度及朝向角。水迷宫实验结束后,进行避暗实验。避暗实验记录大鼠第2天进入暗箱潜伏期和大鼠被电击的次数(即错误次数)。在行为学测定后,快速取出大鼠脑,甲醛固定,做病理切片,观察其大脑皮层、海马的病理变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morris水迷宫实验

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大鼠第1~6天到达平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或p<0.05),第1~6天到达平台的游程明显延长(p<0.01),朝向角和游泳速度无明显变化,第7天大鼠在2 min内穿越平台的次数、在平台区的逗留时间、在平台象限内的逗留时间及平台区象限内的游程占总游程的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1),朝向角和平均速度无明显变化。第2~6天寻找平台的策略由周边型、随机型转为趋向型、直线型减慢(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氨氯地平组大鼠水迷宫试验第1天到达平台的游程明显缩短(p<0.05),第5天朝向角明显变小(p<0.01),到达平台的潜伏期和游泳速度无明显变化,第7天大鼠在2 min内穿越平台的次数、在平台区的逗留时间、在平台象限内的逗留时间、平台区象限内的游程占总游程的百分比、朝向角及平均速度均无明显变化,第3天及第5天寻找平台的策略由周边型、随机型转为趋向型、直线型增快(p<0.05及p<0.01)。见表1~表6。

2.2 避暗实验

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大鼠第2天避暗的错误次数及错误潜伏期无显著差异。与模型组比,氨氯地平组大鼠第2天避暗的错误次数及错误潜伏期无显著差异。见表7。

2.3 病理改变

假手术组皮层、海马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模型组皮层、海马神经细胞排列松散,核浆分界不清;氨氯地平组皮层神经细胞数无明显减少,核固缩、深染的坏死神经细胞及嗜神经细胞现象较模型组减少,海马神经细胞数无明显减少,排列整齐,结构清晰,坏死细胞比模型组少,明显减轻了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所致vd的病理性变化。见图1。表1 氨氯地平对vd大鼠到达平台时间的影响表2 氨氯地平对vd大鼠到达平台游程的影响表3 氨氯地平对vd大鼠到达平台朝向角的影响

表4 氨氯地平对vd大鼠到达平台平均速度的影响图1 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e,×100)表5 氨氯地平对vd大鼠第7天水迷宫实验的影响表6 氨氯地平对vd大鼠到达平台策略的影响表7 氨氯地平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3 讨 论

vd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的进程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控制高血压是vd的重要预防战略之一。氨氯地平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它的半衰期长,能够提供24 h平稳血药浓度,降压作用持久平稳,不良反应少,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quartermain〔5〕在18月龄小鼠的被动回避实验、水迷宫实验、条件反射和主动回避实验中发现单次给予氨氯地平能够促进小鼠的学习行为,并且训练后给药还能够逆转小鼠的记忆缺陷。quartermain报道氨氯地平长期应用可以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6,7〕。因此,氨氯地平对学习记忆有改善作用。

氨氯地平长期应用对vd患者学习记忆的影响,国内外无文献报道,本研究从行为学及病理学方面探讨了氨氯地平对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可改善vd大鼠水迷宫行为学实验的相关指标,明显减轻了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所致vd的病理性变化,提示长期应用氨氯地平可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杨丽丽,白玉海,等.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0):12268.

2 徐 丹,孙晓江.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j〕.世界临床药物,2005;26(9):53740.

3 pitt b,byington rp,furberg cd,et al.effect of amlodipine on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occurrence of clinical events prevent investigators〔j〕.circulation,2000;102(1):150310.

4 zanchetti a,bond mg,hennig m,et al.calcium antagonist lacidipine slows down progression of 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european lacidipine study on atherosclerosis (elsa),a randomized,doubleblind,longterm trial〔j〕.circulation,2002;106(19):24227.

5 quartermain d,hawxhurst a,ermita b,et al.effect of the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amlodipine on memory in mice〔j〕.behav neural biol,1993;60(3):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