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新闻文体知识精选(九篇)

新闻文体知识

第1篇: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新闻工作者应具有哪些基础知识储备呢?

1 熟悉人文学科,了解自然学科

新闻工作的人文学科属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非常熟悉人文学科知识,把它作为自己基础知识储备的根本,并在新闻工作中信手拈来、熟练运用。人文学科类别多达几十种,要全面精通它们不现实,但尽量多地涉猎它们是做得到的。作为构成一个社会现实大框架的元素并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及进程的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重点掌握的,比如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法律、伦理、哲学、艺术、民族等等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只有对自己这些重点人文学科或领域的相关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新闻工作者才能准确地反映新闻事件本质,把握时展的脉搏。新闻工作者只有重点人文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还是不够的,对于一般的人文学科或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样需要掌握,比如语言、文字、文学、宗教、风俗等等人文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往往都影响着新闻工作的质量。例如,现在诸多媒体把“空穴来风”理解为无根据的谣言,在“唯一”的后面再加上“一个”,把“始作俑者”、“倾巢出动”、“守株待兔”、“梦想”等当作褒义词等等,就是语言基本功欠缺所致;有的媒体把佛教禅宗“直指心性、明心见佛”的“禅”与道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道”混为一谈,就是缺乏相应的宗教常识的表现。别说是一般媒体,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经常犯类似低级的错误,让受众大跌眼镜。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使自己拥有足够的人文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低级错误。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人文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自然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作补充。自然学科的类别也有几十种,如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信、食品、能源、交通、航天、医学、环保等等。当今自然科学迅猛发展,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对新闻工作的影响也不断加大。新闻工作者大都是人文学科专业出身,自然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是一条短腿,很有必要补上这一课。例如,当今许多媒体经常使用“温水煮青蛙”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象,让受众信以为真,却不知“温水煮青蛙”是一个典型伪科学命题。这是因对自然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认知错误,而给受众带来的宣传误导。又如,1961年的一天,《安徽日报》一实习记者到安徽医学院采访一位老教授——国内细胞学研究权威,因缺乏细胞学知识而被“驱逐”。但他离开后即全面搜集该教授和国外的细胞学研究资料,连夜写出3000余字的专访稿,于次日送老教授审读。老教授审读后握住他的手连声说:“你前途无量!”这实习记者就是后来《解放日报》的党委书记兼副总编、《人民日报》的副总编兼华东分社社长周瑞金!由此可见,缺乏自然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会影响新闻工作的正常开展,熟悉自然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对新闻工作的作用有多大。

2 熟悉当代知识,了解古代知识

“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也好,“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也好,“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和“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也好,不论新闻的定义怎么变化,但它反映作者和媒体所处时代的社会现象这一特点是不会变化的。基于此,新闻工作者应当立足于“当代”,尽量丰富自己“当代”的人文、自然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并使之在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中占主导地位。不仅要对当代已有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还要认真学习和汲取当代新出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基础知识储备,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必要时,甚至需要对某些未知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探究,以适应特定新闻报道的需求。从大的方面看,新闻工作者如对当代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道德体系缺乏认识,对当代政府的政策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那其新闻工作是难以顺应时代潮流、维护并推动当代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例如,要是新闻工作者不了解当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相关内容,无法用当今的社会道德标准去评判是非,而以“忠、孝、节、义”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来评判是非,岂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又如何教育现代的民众!从小的方面看,新闻工作者如缺乏当代相关知识,可能会闹出笑话,甚至会影响新闻工作自身的发展。例如,目前一些媒体上出现的现代汉语中夹杂“之、乎、者、也……”等的文白混用现象,以及中文外文夹杂的“洋泾浜”现象,原因就是无法很好驾驭当代的语言文字,或是对语言文字缺乏应有的审慎态度。

立足“当代”,并非完全抛弃历史。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给后人提供了很大的学习借鉴空间,使得各个时代历史变得连贯。只掌握当代的知识而不了解近代、古代的知识,对于当代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很不够的。当代的知识它构成了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主干,而近代和古代的相关知识则是新闻工作者基础知识储备库的补充,两者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缺乏近代、古代的相关知识,同样会使新闻工作受影响。例如,一些媒体把郜子的“食色,性也”当作同时代孔子的观点,把因让秦始皇泰山避雨而受封的“五大夫”( 秦第九等爵位)松 当作五棵被封“大夫”的松树,把关羽“汉寿(地名,现四川广元)亭候(爵位)”当作“汉朝或蜀汉的寿亭候”……都是因缺乏相应的历史知识所致。又如,对于地震预测这一当今世界性难题,曾有媒体说“东汉张衡地动仪就能准确预测地震了,现在的技术到哪去了?”这是对地动仪功能认知不清的表现。认真学习并善加利用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3 熟悉当地域情,了解异地域情

所谓“当地”,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指某一新闻事件发生的区域范围,简言之就是新闻事件的具体发生地。而“异地”则是相对“当地”而言的,它指新闻事件具体发生地之外的区域。如新闻事件发生在某村庄,这村庄就是“当地”,其余区域则为“异地”;新闻事件发生在某乡镇,这乡镇就是“当地”,其余区域则为“异地”……

任何一起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孤立而突然形成的,促使它发生的除了使之酝酿、形成并主导它发展方向的内部因素,同时还有许多对它的发生起着催化和推动作用的外部因素。这个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常是由新闻事件具体发生地的域情所构成的。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面对一起新闻事件,他绝不应仅仅把“当地”当作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要素来处理,而应对这个“当地”的域情即新闻事件发生区域内的经济、社会、文化、宗教、伦理、自然等各方面的概况都有所了解,否则是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属性和特点的。例如,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事件,高明的媒体在当时对之的宣传就不只局限于该事件的本身,而是同时分析并挖掘事件发生的根源,使新闻宣传更为丰满。如新闻工作者对小岗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演革、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愿望以及当时凤阳县主要领导的暗中支持等情况不了解,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新闻宣传效果的。有时,如不熟悉当地的具体情况即开展新闻宣传,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又如,新闻工作者要是不了解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就向他们倡导道教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思想以及宣传养猪致富等,那结果会怎么样?

了解“异地”的“域情”,并非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新闻事件发生地以外区域的无关情况,而是要了解“异地”与“当地”新闻事件的发生有着某种联系的一些情况。例如,如果一个区域内发生了某起典型的新闻事件,那新闻工作者在抓住典型新闻事件及“当地”域情外,还应适当了解该事件发生的根源是否完全出自当地,有无受到异地某些因素的影响?它发生后是否波及到与之相邻或相近的一些区域?如有波及,那波及的程度又如何?……如果新闻工作者对“异地”的此类情况能够有一个较好的了解,那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反映就会更全面、更准确。立足“当地”,抓住新闻事件现象及本质,适当地了解“异地”的概况,概括两地自然社会属性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对之进行合理取舍以作新闻报道的补充材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新闻工作者更高使命,也对新闻工作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立足人文学科而兼顾自然学科,重点把握当代知识而合理掌握古代、近代等历代知识,熟悉新闻事件发生地的“当地域情”而适当了解与之有联系的“异地域情”,不断丰富自己的基础知识储备,为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2篇: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技;科技新闻;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08-02

科技新闻在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热点。科技新闻报道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科技人物、科技事件、科技政策、科技成果等诸多方面。科技新闻报道中,许多报道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不侵犯知识产权,对于科技新闻工作者而言十分重要。做好科技新闻报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科技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科技新闻真实、严谨的体现。

1 科技新闻报道与知识产权的关联

科技新闻报道与知识产权两者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相互关系中新鲜事实的报道”[1]而科技新闻核心词“科技”,即科学和技术,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标记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2]智力成果是脑力劳动的产物,包括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思想、学说、科学技术方案以及工艺制造方法等方面。从两者的定义可以知道,知识产权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而科技新闻报道则是对科学技术的报道。

科技新闻报道分为科技成果新闻、社会科技活动新闻、科技人物新闻和科技“文本”新闻[3]。科技成果新闻主要是介绍科技知识,将科学家的科技成果和最新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广大受众;社会科技活动新闻包括科学争鸣、学术交流研讨会、科学鉴定等;科技人物新闻通常是结合科学家的生平和做出的科学成就撰写报道;科技“文本”新闻是将最新的科技论文改写后写成报道,传播科学知识。知识产权经常在以上各种类型的科技新闻报道中有所体现。同时,科学作品、科学发现和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业名称和标志经常出现于科技新闻报道中。所以,无论从表面还是从内涵来看,科技新闻报道与知识产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的知识产权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中国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3年3月,中国开始实行商标法;1985年4月专利法也开始实施;1990年9月著作权法颁布;1994年5月,中国加入了《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等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国际公约。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框架基本形成。2008年,我国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标志着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一项部级的重点战略。

在科技新闻报道中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无论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对于科技新闻报道本身的质量,都是大有益处。

第一,有利于维护科技新闻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准确和严谨是新闻的生命,更是科技新闻的生命。科技概念、科学原理和数据的运用都要严谨规范,科技事实和内容都要严格把握。科技发明者对其科技发明成果享有法律规定的知识产权权利。记者在采写科技新闻时,应该对科技成果、科技事实和科技人物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认定,严格按照知识产权法来处理新闻素材,才能够有效地对发明人的权益进行保护。如果记者对科技新闻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不仔细加以辨认,匆忙地进行报道,就很容易出现报道虚假或者错误,发生报道的过失。例如有的科技新闻报道,将几个人完成的科技成果说成是一个人完成,很容易引起纠纷,甚至将记者和媒体告上法庭。因此,对于科技新闻报道而言,认真地对待报道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报道,是提升科技新闻品质的重要体现。

第二,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一方面,它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时,承担着将这些信息对企业“广而告之”的作用,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纽带作用;另一方面,科技新闻报道在面向公众进行传播时,由于其天然的严谨、严肃与科学性,在受众眼中具有特别的“权威”。含有知识产权的内容,尤其是商标、著作等能够在传播的过程中为公众所熟知,增加了其知名度,具有推广效应,为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2 涉知识产权科技新闻报道时易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科技新闻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涉及到知识产权时,科技新闻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2.1 侵犯著作权,对专利权没有进行适当的保护

科技新闻报道中最容易侵犯的知识产权是侵犯著作权。例如,1998年,刘云萍撰写的《走进中国太空人培训基地》一文发表在1998年第4期的《中国科技画报》上,1999年1月1日,该文被《科学与生活》月刊转载,均署名为刘云萍。1999年4月9日,江西日报社出版的《信息日报》登载了署名为杨颖的《探访航天城——中国太空人训练目击记》的文章,与《科学与生活》上发表的《走进中国太空人培训基地》相比,除了标题不同并增加三个小标题外,内容完全一样。后刘云萍向法院《信息日报》的侵权行为,得到法院支持。

科技新闻中经常会用到很多分析数据,记者在无意或者故意的情况下使用或者篡改了这些关键数据的情况下容易侵犯知识产权。科技新闻记者在采写稿件时,或者收到外部投稿时,常常忽视该科技成果或者商标是否已经在法律程序上完成了对专利权的申请。在科技成果或商标尚未申请专利时,科技新闻对此进行报道却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导致科技成果泄露,其他竞争者抢注专利,给该成果的持有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2 撰写科技“文本”新闻时篡改数据和结果

科技“文本”新闻对科技论文改写,可以更全面地告诉人们新的科技成果,提供更丰富的科技信息,具有更深刻、更可靠的推广作用。但是在撰写科技“文本”新闻时,由于记者对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或者为了寻找夺人眼球的新闻点,有意或者无意篡改了科技论文的数据或者结果,侵犯了知识产权。

例如,《江苏农业科学》曾经刊登了一封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来信,称刊登在《江苏农业科学》上的《管好两优培九种子市场》一文作者不顾事实,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对两优培九的父本作了肆意篡改,严重侵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稻6号的品种权益,“在国家全面实施品种权益保护的今天,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显然也是违法的。事实上已对我所扬稻6号的品种权益产生了严重损害。”[4]

2.3 对科技人物进行报道时乱扣帽子、乱加头衔、乱写成果、乱给评价

在介绍科学家、技术专家的典型事迹时,科技新闻不仅应该报道新的科学发现,而且要弘扬科技创造者的精神风范,宣传科技工作者不平凡的业绩。在此类新闻中,需要对科技工作者和他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经常出现给科学家乱扣帽子、乱加头衔、乱写成果、乱给评价,把甲科学家的成果放到乙科学家身上,或者将合著成果写为一人独有的情况,这很容易引起知识产权争议,让科技新闻的严谨形象受到影响。或者,有的科技新闻报道对科技成果乱给评价,把具有一定水平的科技成果硬要写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世界首创”等等,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的争议。

2.4 记者缺乏对知识产权法的了解,混淆概念

记者在做科技报道时,有时由于对知识产权法的缺乏了解,在报道中误用商标名,常常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2004年5月2日CCTV《每周质量报告》披露:知名品牌地方特产“龙口粉丝”存在大量掺假现象,用低廉的玉米淀粉代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的绿豆或者豌豆淀粉,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生产厂家使用有毒的碳酸氢铵和氨水来漂白黑粉丝,将会严重威胁食用者健康。随后,大量媒体报道了“龙口毒粉丝”事件,全国许多市场将在售的龙口粉丝产品下架停售,抽样化验,粉丝行业销售一度停滞。我国现行《商标法》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当时龙口粉丝商标处于许多企业混用的尴尬境界,而记者不熟悉商标法和当前行业状况,直接使用“龙口粉丝”进行报道,造成了这一行业的整体崩盘。它们绝对不是第一个,山西陈醋、平遥牛肉等也曾经因此遭遇了行业危机。

3 提升涉知识产权科技新闻报道质量的策略

科技新闻报道具有特殊性,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规范性使得科技新闻在准确性较其他类别的新闻要求更高。知识产权属于法律的范围,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科技新闻报道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时,无疑对于科技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难免出现问题。为了提高涉及知识产权科技新闻报道的质量,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加以改进:

1)提高科技新闻记者的新闻素养和法律素养

要做好涉知识产权的科技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同时具备良好的新闻意识和较强的法律知识,缺乏其中之一,报道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培养科技新闻记者的新闻素养和法律素养是做好涉知识产权科技新闻报道的基础和重要条件。记者在采集科技新闻时,必然会遇到大量的知识产权问题,因为对于科技新闻而言,没有知识产权就谈不上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也就谈不上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科技新闻。

记者在发现新闻和撰写新闻的过程中,对科技事实和成果涉及的产权进行认定时,必须遵循知识产权法来处理新闻素材,对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的正当权益给以保护,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的所属。科技新闻记者在采访或者采写有关科技成果的报道内容时,一定要有鉴别和查证意识,慎用“自主知识产权”一词。记者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某某企业或者某专家研究出一个新的科技成果时,就把其独立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称之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殊不知该企业或者专家可能只是掌握了这项技术,但是还没有通过法律程序确定该项成果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记者在遇到需要报道尚未获得知识产权认证的科技成果时,要依据相关法律进行保密措施,并在撰写完科技新闻报道时可以提交给持有者审核,或者咨询单位聘用的法律顾问,以便提前预防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

科技新闻记者还要注意多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在报道相关成果归属时,一定要慎重下笔,如遇无法辨明归属时,也要适当模糊处理。在报道遭遇侵犯知识产权诉讼时,要积极通过法律程序和法律途径解决争端。

2)加强涉知识产权科技新闻报道的把关

科技新闻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记者采集到新闻出炉,其中要经历很多的环节,在各新闻生产环节上,都有着把关人。虽然说,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把关人看似不如传统媒体环境下明显,但是把关人依然在新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科技新闻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时,科技新闻生产环节中的各把关人应该进行严格的把关,防止出现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出现。

对于涉及知识产权的科技新闻报道时,需要把关人更为谨慎。对于记者采集来的新闻,编辑应该加强审核,对于其中的数据、用词应尤为注意。遇到拿不准的知识产权问题,还应该咨询相关专业的专家和法律顾问。在接到外来通讯员的稿件时,要与被报道单位和成果持有人进行信息的二次确认,对存有知识产权争议的稿件坚决不能签署发稿同意书。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在审核有关知识产权的科技新闻报道时,不能因为报道单位迫切的时效性而牺牲报道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在播出和刊发的源头就要杜绝侵犯知识产权的科技报道的产生。

通过新闻生产部门的重重把关,能够有效地降低科技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从而提高科技新闻的报道质量。

3)重视受众反馈,及时更正错误,积极进行救济

科技新闻的受众群体比较特殊,一方面它的受众是科技专家,对行业、专业知识十分精通,科学知识爱好者也在关注着科技新闻,其中也不乏对法律知识和相关报道成果都相当熟悉的受众;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接触各种信息的机会增多,科技新闻容易被检索到。面向专业化的读者,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争议或者谬误的科技新闻往往一发表就会收到受众的反馈。对于科技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侵权问题,记者和新闻单位要重视受众的反馈,做好认真细致的查证工作,及时更正谬误或者将查证事实公之于众,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产权官司纠纷,也可以促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辜晓进.现代科技新闻概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1.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

第3篇: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明辨是非能力

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用“德”“学”“才”三个字来概括。“德”是指电视新闻编辑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学”是指电视新闻编辑要有广博的学识,新闻编辑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应当具有较好的文字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应掌握专业知识。“才”是指新闻编辑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越复杂的活动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越高,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编写能力等等。

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见微知着、明辨是非。如果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不强,对那些论点或是过于片面、或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相符合的新闻没有严格把关,致使这样的新闻播出,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既影响国家政策的实施,又误导广大读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积累生活素材和提升专业技术知识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闻编辑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因为广博的知识能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面对的新闻稿件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多个角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文艺、体育等,可以说是内容繁多,包罗万象。只有博览群书,处处留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并且不断更新知识。其次,还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注意检查和核对稿件与画面的情节内容和基本事实两个方面有无差错,前后有无矛盾,是否合乎情理,是否违反科学,有无虚构、添加、嫁接或“张冠李戴”等现象;同时,还要注意把好文字声画关。因此要求熟练地掌握改稿配稿,画面组合,制作标题,内容提要等技巧,要懂得录音、录像、复制等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播的速度和质量。

三、不断提高为受众服务的能力

受众对电视人来说,就是他们要争取的市场。电视新闻观众的多少,决定着收视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电视新闻事业的兴衰。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为受众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为受众服务的思想。深刻了解满足观众需要,才能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四、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新闻编辑的生命。新闻编辑要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内容和方式。一是判断哪些信息最有新闻价值,二是要在文字上下工夫,三是采取会内外结合的方式,如每年的“两会”新闻。我们的镜头不单对准会场内,当涉及到各行各业大好形势的内容时,我们的镜头就对准了场外的工、农、企等行业改革的现场,解决了过去那种会议报道围着人头转的现象。四是头条的选择不应按官大官小去编排,对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绩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的也要编入头条。五是在按主次编排节目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对比编排,两种典型的鲜明对照,更加突出了导向意识。六是要注意地方特色和时代性,做到有的放矢。电视编辑创新的意识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

五、组织策划能力

首先,电视新闻编辑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编辑的日常工作不仅是编稿。还要组稿。同时新闻编辑在组稿时必须重点突出鲜明的思想。

其次,电视新闻编辑还应有高超的策划能力。策划项是既要决策又需设计的工作,而获取信息是新闻编辑决策的前提。媒介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编辑方针的确定、报道选题和报道方式的确定等等,都要依赖外部与内部的各方面信息。因此,策划主体必须时时刻刻追逐社会信息、行业信息、受众信息等。

六、较强的编排艺术能力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编排电视新闻,例如,在编播节目时,要根据本台的宣传宗旨和观众的收视心理,充分考虑政治类新闻节目与文体娱乐类新闻节目的有序安排,全面、系统地考虑整档新闻的框架、节目的内容,甚至每条新闻的位置以及每条新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增添裁剪、删节取舍,使政治类、经济类、文体类新闻节目有序排列,作到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性,从而实现较佳的电视宣传效果,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地传达给观众。

七、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

编辑主要是对稿件进行修改和加工,新闻编辑在编辑中会碰到各种新闻体裁,既要撰写评论,又要驾驭各种文字体裁,还要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加工修改稿件,制作标题,这就要求必须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

八、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相比较,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中编辑对象的复杂性和编辑主体的群体性,直接关系编辑工作的全局。而正是电视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作为一个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九、电视新闻编辑对新闻应有新的认识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电视新闻只是对最近发生的事的报道,而忽略了它的另一种作用,那就是它传递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传授知识性、趣味性的功能和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不矛盾。这些功能都是21世纪电视新闻的主功能。实现后一种功能,是电视新闻的本份。而传授新的知识,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电视新闻的功能的一种拓展,一种延伸。众多电视媒体现在都在大家感兴趣的新闻中插播新闻背景。如前不久在全球泛滥的电脑“冲击波”病毒,给众多电脑用户造成重大损失。这时,很多台在新闻节目中及时插播“冲击波”病毒的新闻背景资料,让观众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对防范病毒的再次发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电视新闻选题有时也必须着眼于宣传知识性和趣味性,使电视新闻成为快速可视的“大百科全书”。

第4篇: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做学生的楷模

具有真实、公正、客观的职业道德情操,是新闻媒体业对新闻传媒人才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媒体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而新闻媒体专业教师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新闻媒体专业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闻传媒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利用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未来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十几年、几十年之后,学生从教师那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也许淡忘了,而教师当时的一句话、一个观点或者一种行为,可能仍根植在学生的头脑中,影响学生的工作、学习、做人。

所以,新闻媒体专业教师要加强自律,注重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信仰、立场,引领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如果教师自己的思想道德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要帮助学生的思想道德达到较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一定不做,要做学生学习的楷模和人生的目标。

丰富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闻媒体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还要具备完整、系统、扎实的新闻媒体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专业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身的专业知识性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另外,新闻媒体专业教师还应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专业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新闻和新闻学的发展动向;同时,新闻媒体专业教师还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如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知识、外语等,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另外,新闻媒体专业教师还要将自己的学习提高这一过程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全面、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并认真地根据需要予以取舍,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最新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还要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探索精神的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如何深入浅出地表达教学内容,如可组织课堂情景模拟教学、案例讲析、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专业学习。再次,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还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洞察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个性差异,不断调节课堂气氛,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夯实新闻理论知识基础。

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闻传媒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对新闻传媒人才的需求标准是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经验。所以,新闻媒体专业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课堂理论讲授与学生自学并重,遵循课堂上学生会的不讲,鼓励学生自学,学生不会的部分精讲。在讲解新闻理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当前新闻传播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新闻理论知识,使学生不用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练习来掌握新闻知识和基本原理。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就某一个问题、某一个现象进行讨论,以研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质疑等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是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系列。比如,我们在讲授《新闻采访学》这门课程时,组织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寻找选题,制定采访计划,并进行实地采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只是进行指导。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发展,提高了他们的新闻意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了不断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是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如我们把市电视台、报社等,作为学生认知实习的一个固定场所。每学期,我们都要结合新闻学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到那里进行实习。在这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悉心学习,认真实践。通过亲身实践和感受,学生们将自己所学的新闻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固化为能力;同时,在与电台、报社员工的接触中,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做人,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闻界有句话说得好:“先做人,再作文。”这句话,无论是对新闻、媒体工作者,还是对新闻媒体专业教师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也告诫新闻媒体教育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引导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将来成为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新闻传媒人才。

如今在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的新闻职业道德精神的新闻传媒人才,新闻媒体专业教师不但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还要在传授新闻理论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引导学生做人。具体地说,就是新闻媒体专业教师在传授新闻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时刻提醒学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不盲从社会潮流,不迎合低级趣味,不搞假新闻,不出现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新闻媒体专业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养成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社会,用自己的笔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的良好作风。

总之,新闻媒体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对教书育人含义的认识,以教书育人为自己的天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业务和科学文化学习;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闻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具有敬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

第5篇: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综观以往的研究,往往只针对新闻话语的其中一方面。比如以“新闻写作”、“写作风格”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和书籍,其实是关于新闻话语语言规则方面的研究。而对新闻话语的批判性研究又多侧重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认识新闻话语在社会认知、社会交往及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功能。作为“语言系统与文化环境的交汇点”,对其研究不应该只突出其中一方面,因为这两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本文主要探讨新闻话语的文化符号学向度。

新闻话语的策略性规则可谓多种多样,因为题材与体裁的不同,以及传播语境的不同,会侧重于其中几种策略性原则。

不过,记者运用此策略性规则而不是彼策略性规则,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即记者倾向于使用该策略性规则,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会自觉不自觉的与记者所在报纸的风格相符因为记者不能直接发表其新闻话语的文本,而是通过所在媒体机构的编辑。记者、编辑等都是新闻传播者,因为“记者从事新闻报道,必须同他所工作的媒体保持价值观念的一致性”并且,即使不完全是,其风格也多少代表着一个国家新闻话语的风格。

一、新闻话语的社会认知功能

(一)事实认知

提供信息是新闻最重要的功能。丹尼斯·麦奎尔在《大众传播理论》中,把“信息功能,即提供有关世界上的事件和社会情况的信息”置于媒介五大功能的首位。报纸新闻也不例外。

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每分每秒个人生活圈之外的世界都在不停地发生冲突和变化。个体无法到达每一个现场,亲眼见到或者亲耳听到事件发生的过程。但是,人们却很关心个体之外的世界,唯恐自己落后于个体之外的世界。

如此,人们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去了解外部的世界。新闻则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因为新闻注重时效性,其在第一时间,传播事件的最新情况因为新闻具有可信性,大多数新闻是客观真实的报道因为新闻的可接近性,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的、大批量地复制成为一种可能……这些都使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佳媒介之一。

(二)价值观认知

受众希望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有关事实的信息,并对该事实作出判断,以实现观望周围的世界、并尽可能的使自身的行动能够适应周围世界变化的可能。但是受众又不满足于新闻只是信息的载体,特别是当媒体数量激增、受众越来越容易接近获得信息的媒介时,新闻信息繁芜而不易轻易作出评判。受众开始依赖于媒体显性的或隐性的观点,新闻也就不再只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了。新闻开始向个性化发展或者提供独家报道或者提供独到见解。这两种形式都是实现价值观认知的最有效形式,价值观的认知即意味着对某一种观点的认同。

二、新闻话语的社会交往功能

(一)内部社会整合与互动

我们己经了解到,新闻话语能够实现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包括事实的认知和价值观的认知。但是,新闻话语的社会功能并不止步于此,新闻话语的传播者还希望人们据社会认知而作出反应接受之。因为“告知和劝服是新闻话语传播的两个层次,前者要人们理解传播者对某个事件或情境的叙述,……期待受者建立与叙述者所预期的一模一样的文本再现情境模式后者则……期望将隐匿的言语行为获得受者的接受,从而实现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通过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简单地讲,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新闻话语通过不同形象的塑造,实现受众对对象国的认识。这种认识将影响并引导受众实际社会生活,或者以“竞争的态度”,或者以“敌对的态度”,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新闻话语的社会权力功能

(一)新闻话语是权力的象征

从新闻传播者个人来说,新闻话语对事实的传播具有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特点就一个国家来讲,新闻话语侧重于某一类事实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对受众的影响是,“多数情况下,报纸可能不会成功地影响人们怎么样考虑问题,却能有效地决定人们思考什么问题。”

当社会中某一集团或阶层掌握新闻这一媒介的时候,势必会侧重于报到有利于集团或阶层利益的新闻事实或是不利于其他阶级利益的新闻事实,作为“对新近发生事实报道”的新闻因此而倾向于对一定层面意识形态的提升。这种提升作用,使新闻话语具有控制人的思想意识乃至行为规范的能力。

(二)“话语权”与“话语霸权”

新闻话语的权力功能是指就新闻话语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容易与其混淆的概念是本文第一章出现的“话语权”,也是当下日常生活中被大量应用的一个词。

作者的理解是,话语权是指个人或集团发表意见、观点的权力。也就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具有言论自由的权力。但现实生活中,言论自由的权力已被狭隘化在媒体上发表言论的权力。因为大众传媒以其广泛的受众和重大的影响力,成为发表意见或观点的一个重要媒介,所以成为争夺话语权的重要资源之一。

而在全球传播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话语霸权”,即“当传媒的话语权过度发挥时,其话语权就成为一种霸权”。这是因为一定的大众传媒代表着某一集团或阶级的利益,所以该“集团的话语权”构建起传媒的“话语统治权”,这种话语统治权使它有能力扭曲接近整体的传媒空间,并以其覆盖能力,消解其他集团的话语力度。根据大众传播学的“知沟理论”,发达国家—如美国—在全球传播中,凭借其高科技手段,占有大量媒体资源,使新闻流通呈现单边性,并因此出现新的殖民行为—通过新闻话语等大众传媒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结束语

通过研究中发现,“新闻话语”的研究,提供了认识新闻及新闻传播新的角度。作为语言系统与社会环境交汇点的新闻话语,必须遵守语言的构成性规则,如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须遵守英文的语法要求,中国新闻奖作品须遵守汉语的语法规则,否则新闻话语根本无法传播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属性。一定社会文化下的新闻话语,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客观的和发展的眼光对待两种形式的新闻话语,才能促进文化上的心理认同,使新闻话语更好地建构一个文化上的自我,发挥其丰富的社会功能。

除语言学、文化学外,新闻话语的研究可能会涉及更多的学科知识,故已吸引政治学、社会学等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随着越来越多学科知识的融入,也将不断扩大新闻学的研究范围,并提高其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姚里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

[2]俞香顺《传媒 语言 社会》(第一版)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

第6篇: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知识社会

在整个20世纪中,媒介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似乎都与无线电技术率先在军事领域内的发展有关,从无线电通话到电台广播,从卫星上天到电视上星,从计算机互联网络到因特网传输。反过来,广播、电视、因特网这样的媒介形态变化,往往又是在战争中凸现于媒体形态变化之中和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空前影响,从而促使从国际到国内的所有新闻传播活动能够整体性地与媒介形态变化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在国际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人这样进行描述:“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唱主角的新闻媒体是广播,越南战争中是电视,那么在科索沃战争中则变成了互联网。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因特网了解到空袭的真实情况,并感受到死亡的真实和战争的冷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广播新闻媒体最为风光的时期,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成为电视新闻媒体独领的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则是因特网新闻网站引导新闻传播新潮流的时期。所有这一切,都与战争有关。只不过,在将这三次战争的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问题悬置起来之后,一个必须看到的事实就是,这三次战争不仅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小,从世界大战到局部战争,而且战争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从十多年到几个月,但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覆盖面越来越广,因而对于新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说,战争的影响程度并没有减小,反而有可能更大。

“当北约的空袭展开后,南斯拉夫的安全部门便采取行动,没收了欧洲电视网(Eumvision)新闻部设在贝尔格莱德饭店临时演播室里面的大部分设备,包括电脑和卫星传送设备,以阻止外国新闻媒体对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进行实况报道。于是美国的CNN、3C、CBS、ABC、Fox及其他西方国家广播公司的”电视信号便无法传送。紧接着,南斯拉夫又驱逐了全部西方记者,认为他们的报道有失公允。本想抢得科索沃热点新闻的西方记者这回一下陷入毫无用武之地,然而一个有着663年历史的修道院所建立的网站在战火中却发挥了新闻报道的作用。”修道院本来是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但是,战争将它卷入了尘世,向世人陈述人间战争的事实真相。

“Serbian是一座塞尔维亚东正教修道院,1997年9月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其内容原本是介绍本院历史、宣传教义,由于该修道院位于阿尔巴尼亚边境,正好地处北约空袭的中心地带,未曾想一下成了向全球新闻的网站。它将及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立刻通过网上的电子邮件、邮件列表和实时交谈等传播方式,向外接滚动处于北约空中打击之下的这一地区的情况,其中包括巡航导弹攻击的情况。许多关注该地区战况进展的各国记者、政治家和外交家们都曾接收Serbian电子邮件组的信息。正是因特网使得身处中世纪建筑之中的修道士们获得了运用手中的键盘向世界发表看法的机会。…

因特网使修道士也能够成为记者,实在是对“人人都可以是记者”这一新闻传播活动理想,具体形象生动地进行了一次现实性的实践。这些修道士,虽然没有受过职业道德的培训,但是,具有人人应该达到的起码道德水准,想来是不成问题的,何况他们的宗教献身精神也许会使他们的道德境界,不仅超出一般人,而且恐怕也要超过一般的记者,不然的话,他们就不会在战火之中,“运用手中的键盘向世界发表看法”。

更为重要的是,修道士尽管没有受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但是至少在学习教义、领悟教义、宣传教义的过程之中,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与表达能力,能够明白什么是事实,怎样才能说清事实真相,这就难怪他们能够使修道院成为“向全球新闻的网站”,使发表的看法成为真正的新闻而不是无知之见,更不是别有用心地造谣,因而使得众多个人乐于接受他们发来的信息。当然,也许有人要说,修道士们通过网站新闻,仅仅是因为战争促发的偶然现象,如果换成一般人,在国内和平的日子里,又会怎么样呢?

让我们回到中国来,看看一个网民是怎样在网上新闻的故事:1999年“4月15日,有一署名‘tiu’的上海网友,于17点57分将一则主题为‘飞机坠落!!’的帖子贴到了北京著名的新浪网(SINA)网站的‘谈天说地’论坛中。内称下午4点许,一架飞机坠落在离其家1.5公里处,接着简要描述了他所目击的事故现场的情况。18点05分就有人跟帖:‘真的?快跟踪报道!’。论坛(BBS)是网络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供网友们自由地交流信息、发表见解的园地,但任何网友都知道其中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无从验证,以及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参与其中者不多,影响力毕竟较小。然而,新浪网于18点11分以快讯形式在‘国内新闻’栏目中报道:‘一飞架机今天16点在上海附近失事’,紧接着,在18点14分、18点22分、18点33分发出的报道中,都主要引用‘tiu如’提供的信息,其中还特别表示‘感谢网友tiu的现场报道’。于是最初论坛中的一则帖子便成了网站正式的新闻,从而使信息迅速扩散”。

这就表明,以网名掩盖着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站上提供新闻信息,至少要过两道关,第一道关是“任何网友都知道其中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无从验证”,这就降低了无中生有进行造谣的个人机会;第二道关是网站对网友提供新闻信息要进罚验证,才正式在新闻栏目中进行报道,这就杜绝了虚假新闻在网站上出现的个人机会。一般地说,如果个人向网站提供的新闻信息,考虑到网上存在着这样两道从自律到他律的关口,用什么样的个人身份,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都已经是无所谓了,只要个人提供的新闻信息是事实就行。由此可见,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机会来实现一下“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的新闻传播活动理想的。

“据上海《解放日报》报道,该报通讯员、闵行区法院的法官潘士权于当天16点15分便通过热线给报社打去电话,告知有飞机坠毁消息,记者立即出发……然而由于各种因素,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时效性要落后于网络媒体,但毕竟电视媒体具有优势,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都在当晚18点30分的新闻节目中播出现场画面。另外,由于各种因素,新闻媒体网站播发相关新闻也晚于新浪网很多,如新华社发出第一条消息在新华社网站陕讯’栏中的时间已经是22点02分,而有关报道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网站中,已是4月16日的事了。”在这里,使用“由于各种因素”这样模糊的字眼,已经成为解释所谓“传统新闻媒体”为何延迟新闻报道的一种最普遍的说法,从根本上看,主要是进行新闻报道必须经过层层“把关人”的过滤与审核,导致“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时效性要落后于网络媒体”。

关于就飞机坠毁进行新闻报道中所出现的种种差异,本身立即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网上新闻”的新闻现象,对这一现象即刻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在时效性和报道自由度方面,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商业网站在新闻方面显然已树立了争第一的意识。尽管今天还不可能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方面与传统媒体‘叫板’,但依据自己的优势,对传统新闻媒体某些方面开始构成的挑战已显现出来。”

这一结论中的一半,即网络新闻传播活动在“时效性和报道自由度”方面具有优势,是无可争辩的,而结论中的另一半,即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今天还不可能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方面与传统媒体‘叫板”’,还值得加以关注。就“新闻报道的深度”而言,既不应该局限于所谓的深度报道这样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更不应该将进行深度报道视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专利,从根本上看,新闻报道的深度,一方面在于新闻信息的信息量较大,另一方面在于新闻信息的较为全面,而新闻信息量较大正是新闻信息较为全面的基础。正是在因特网上,通过“链接”形成超文本,实际上就能够将所有与某一新闻相关的信息集合在一起。

关于因特网上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超文本,比尔?盖茨曾进行这样的描述:“假如你正在看电视,看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与英国首相在一起,你想知道她是谁。你用电视的遥控器指着这个人,这个动作就会带给你关于她的小传,还有最近出现过她的其他新闻的报道名单。指着名单上的一件东西,你就能够阅读或观看它,无数次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在全世界范围收集视频、音频和文本信息。”

如今,比尔?盖茨的设想已经变成现实,随着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在因特网上组合成网络新闻,更是将所谓的“快新闻”与“慢新闻”一网打尽,显示出网络新闻前所未有的深度。1998年1月17日深夜,麦特?德拉吉在他的个人网页上了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迅速掀起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绯闻报道狂潮,因而被称为“麦特?德拉吉现象”。而比麦特?德拉吉更早获得这一性丑闻的《新闻周刊》,却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抽掉了这条新闻,因为该刊的把关人认为这条新闻涉及到隐私权,而没有想到克林顿总统是一个政治性的公众人物,理应置于舆论关注之中,因而社会大众的知晓权应该得到尊重。这也是“麦特?德拉吉现象”能够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998年9月9日,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将有关克林顿总统性丑闻的调查报告移交国会。9月11日,众议院投票表决,决定公开这份调查报告。于是乎,这份长达400多页的调查报告,随即在12日下午2时20分首先通过因特网公诸于世。很难设想,这份调查报告除了作为网络新闻进行之外,还可能以报纸新闻、广播新闻或电视新闻这些形式来进行新闻传播。

从“麦特?德拉吉现象”的迅速发生,到斯塔尔调查报的公诸于世,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报道的深度,显然已经是大大地超过了“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

从“传播的广度方面”来看,如果是从地域的大小来看,因特网的地域规模,已经大大地超过任何一家报纸、广播、电视的地域规模,因为惟有因特网是全球性的,这一点自然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如果是从受众的数量来看,则要根据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在进行区分之后,再作具体结论。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到1999年6月底,全世界使用因特网的人数超过1亿9000万,若以全球60亿人口来计算目前全球网络人口比例为3.17%,但是出现了地域性的分化——北美洲的网络使用者超过1亿,占全球网络使用者总数的54.8%;欧洲有将近4500万网络使用者,占全球网络使用者总数的23.5%;亚太地区有3400万网络使用者,占全球网络使用者总数的18%;非洲、南美洲及中东地区的网络使用者有700万,仅占全球网络使用者总数的3.7%。由此可见,越是发达国家较多的地区,使用网络者的人数也就越多,比如说,美国的网络使用者人数已经达到9580万,而巴西的网络使用者人数才350万,仅仅从绝对数字上进行比较,美国与巴西之间就相差20多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MC)先后于1997年10月、1998年6月和12月、1999年6月和12月共进行了五次有关因特网在内地发展状况的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分别是:1997年10月1日,上网用户数是62万;1998年6月30日,上网用户数是117.5万;1998年12月31日,上网用户数是210万;1999年6月30日,上网用户数是400万;1999年12月31日,上网用户数是890万。对于这一调查结果,有人表示置疑,这是因为根据国际知名的专业商业咨询公司IDC的调查,1999年底中国一上网用户数为570万。

据说,出现这样大的数字差距,是因为两者之间使用的定义和调查方法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尽管CNNIC的数字更具有”官方性,且被看作衡量国内网络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兴网站影响力的第一标志,甚至直接影响着国内外数百亿风险投资深入中国网络经济领域的进程与取向,被国内到海外的股市视为中国的‘.CORD.’企业股份沉浮的重要因素。但其所使用的定义和调查方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因而在数据方面未尽严谨,作为老牌咨询公司IDC的调研相对较为专业”。

即便是如此,也可以看到在短短三年内,中国内地的上网用户数是以几何级数在增长的:从1997年的62万到1998年的210万,再到1999的890万(或570万)。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之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1999年是“政府上网年”,大量的政府公用信息开始向社会大众开放。由此可见,文化体制的改革,促使其在制约上更加宽松,对因特网的中国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如果以网络用户占国民总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内地890万网络用户占124810万总人口比例,仅为0.7%,不仅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极大,而且距全球平均数也相差甚远。说到底,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取决于综合国力以及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在网络使用者数量与网络人口比例上,所表现出的巨大差距,也就导致了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的“传播的广度方面”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巨大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差异的现实存在,只不过证实了在“新兴的数字技术和转型的文化期望”之间,具有着内在的根本联系。

这一根本联系就表现出人类文化的现代转型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由第一次现代化转向了第二次现代化。“一般而言,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现代化变化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目标。作为发展目标,现代化指落后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和发达国家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不论是过程还是目标,现代化都是动态的。第一次现代化(经典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尚处在发展之中。”

在所有这些形形的,有关时代、经济、社会、文明的命名中,可能只有知识时代、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知识文明比较费解,而理解的关键则在于什么叫做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不过,进行理解的出发点则是知识革命。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1997年发表《国家知识评估大纲》指出:“主要受技术创新的推动,世界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当今人们称之为的知识革命。”

这样,“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的发展,世界经济迅速转型,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具有三大特征:知识产业比重上升,知识劳动者比重上升,知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知识产业一般指与知识和信息生产、传播和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包括知识生产业(研究与发展等)、知识传播业(教育业、信息业和文化业等)和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部分医疗服务和政府民用服务)三大产业。”比如说,美国的知识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在1958年为28.6%,1980年达到34%,而到了1996年已经超过50%。“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根据工作特点,把劳动者分成知识劳动者和非知识劳动者,知识劳动者是从事生产和传播知识与信息的劳动者。知识劳动者一般受过良好正规教育。知识产业是知识劳动者密集的部门,其他产业部门知识劳动者的比例也在上升。”如美国的知识劳动者占全国劳动者比例,1958年为31.3%,1980年为45.1%,而到了1986年就已经达到52.6%。

“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不仅表现在国民经济中知识产业比重和知识劳动者比例的增长,而且表现在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比如说,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即知识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在1987年为50%,而发展中国家在1987年平均只有14%。”

这样,“随着工业经济的衰落,知识经济崛起,人类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社会的来临,于是乎,人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命名: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以及后来的网络社会、数字社会、学习社会、智慧社会等等,如1998年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发表《知识社会——信息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报告,2000年八国首脑会议通过《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因此,“许多专家认为,用‘知识社会’来命名这种新社会更为合适,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是知识社会的早期阶段”。

“知识社会第一个典型特征是社会知识化”,知识成为发展动力,而高等教育普及率(在校大学生占20—24岁人口比例),到1998年,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是日本,已经达到43%,而最高的是加拿大,已经达到90%,人口最多的美国也达到了81%。

“知识社会第二个典型特征是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成为发展平台,而因特网普及率(因特网用户占人口的比例),到2000年,美国达到50%。

“知识社会第三个典型特征是创新社会化”,创新成为社会行为,创新经费的来源,美国在1996年,企业来源为65%,政府来源为32%,其他来源为4%。

“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

到1998年,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一共有48个国家,已经或准备进人第二次现代化的知识社会发展阶段,而中国全国34个地区中,北京准备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台湾和香港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他地区部分实现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处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与知识社会发展阶段并存的状态之中。

第7篇: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专刊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所设的栏目或编辑的特刊。较新闻报纸而言,内容更加丰富。报纸的功能是传播新闻、舆论导向社会功能,丰富生活娱乐功能,刊登广告等。新闻版报纸主要是报道新闻,传播新闻,除此之外就是广告功能,而专刊与副刊可以更好的履行其他各项功能。因此专副刊是对新闻版报纸状态的延伸,功能的延伸,内容的延伸,方式的延伸。

新闻性专刊:是对某一领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提供背景解释、深入剖析的专刊。它侧重从事实方面对现实生活所发生的变动提供解释和剖析,不同于新闻版所坐的简洁、迅速的报告。只要是出于阐释、剖析的需要,古今中外所发生的事实均可在选用之列。一些报纸在经济、科教、政法、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往往辟有这类专刊。文字平实,新闻性、阐释性比较强。

学术性专刊:探讨各类学术和理论问题的专刊。它偏重从理论上对社会和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研讨和剖析,阐发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新见解,传播科学前沿的新知识。其知识性、思辨性、探索性和争鸣性都比较强。

服务性专刊:为读者提供各类服务性信息和知识的专刊。它偏重从实用性方面提供有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卫生保健、求学就业、交友择业、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信息与相关的知识。实用性强是它的重要特点。

社会性专刊:以观察社会、探索人生为主要内容的专刊。它以生动的事例和深刻的哲理,着重从品德修养方面探讨人生的真谛,探讨人间应该有什么样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教化性和情感性都比较强,是这类专刊的显著特点。

二、专刊的作用

第一,专刊是以特殊的方式反映并引导社会舆论,传播先进思想的手段。可以运用侧面间接的方式,说一些新闻版不能或不便说出的话。

第二,专刊是读者深入了解外界重要变动的窗口。如果说新闻版的报道是新闻的第一次开发,那么刊所做的便是新闻的第二次开发。专刊时效性要求比较宽松,且有一定的专门性,它可以从容地提供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材料,追溯它的发展历程和前因后果;可以展望前景、预测未来。

第三,专刊是传播各类知识的课堂。新闻版传播知识要受到新闻报道的限制,它只能在某些新闻或配发的资料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专、副刊传播知识不受此种局限,传播的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新鲜知识,又包括读者不熟悉的旧知识以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知识。

第四,专刊是丰富读者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园地。专、副对文化事业的推动,既表现于开展文艺批评与学术争鸣上,也表现于对新人的培养上。

第五,专刊是突出报纸个性的手段。与新闻版相比专、副刊在各报内容设计,栏目设置方面有更大的选择余地,编辑可以根据各自的读者对象,设计与众不同的专、副刊。

第六,专刊是报纸联系读者的重要纽带。专、副刊的内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能够雅俗共赏,表现手法又灵活多样,更易于为各阶层的读者接受,因而吸引广大读者。

因此,一个好的专刊,往往成为报纸或者是杂志吸引读者,走向成功的桥梁。

三、关于专副刊,业界有两种说法

一是从属说。认为专刊是属于副刊的一种,是专门性、专业性副刊的简称。这种说法,并不否认两者在性质、功能上的差别,但看重的是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

一是并列说。认为两者在性质、功能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两者应并提,当然也并不数典忘祖,否认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其实,两种说法并没有原则的区别。但考虑到副刊一词在人们的概念中往往与文艺色彩联系在一起,而专刊极少有文艺色彩,因此不列为副刊的一种,也不无道理。再者,如上所述,在现代生活中,读者对专刊的需求越来越大,专刊在报纸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强调专刊与副刊并列更有其现实意义。关于专副刊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前面的论述已从不同侧面作了回答,这里用一句话做出科学的界说,可以作如下表述:

副刊是报纸上文艺色彩较浓、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都刊名。

专刊是报纸上用文章形式(一般不用文学体裁和消息体裁)深入阐释新闻事件、阐发理论见解、介绍各种知识和实用信息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

有些业者不辨别所载内容的性质,统称上述各版为”专版“。”专版“是一个含义宽泛的词语,它既可以指专门刊登某类新闻,也可以指专门刊登某类知识的专刊。因此专刊与专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四、专刊与新闻的比较

(一)相同之处:专刊与新闻版同为报纸组成部分,它们同样服从于报纸的板报方针和编辑方针。具体来说,就是板报宗旨、指导思想、政治态度、报纸水准、报纸风格、读者对象以及所承担的任务方面与向你问班应该都是一样的。

(二)专刊有别于新闻版的特性:专刊同新闻版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像新闻版那样,报道刚刚发生的新闻,而是对新闻的延伸。这种延伸是指对新闻版的整体的延伸,并非是对某篇消息的补充和解释。这种延伸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功能的延伸。报纸的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播知识、普及教育;提供娱乐,裨益身心;播载广告,促进产销。在这几项功能(除广告功能外)中,新闻版主要承担第一项。而专刊则是其他几项功能的户主要承担者,所以说专刊是对新闻版承担功能的延伸。

2、事实、理论、知识等内容的延伸。

3、状态的延伸。新闻版反映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变动,即呈现的是一种动态。专刊作为新闻的延伸,其主体部分呈现的是静态。

4、方式的延伸。二者在选材的角度、信息的流向、选用的题材等方面有所不同。

专刊和杂志都是用非新闻题材传播思想、理论和知识,提供文化享受,在这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专刊比杂志读者面更广,时效性更强,篇幅(指单篇作品)更小,在专业性方面也不如某些杂志那么强。作为新闻纸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专刊同杂志比,更具有较强的新闻性。这种新闻性是指所载内容与客观外界正在发生着的变动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刊所载的内容更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

2、用非新闻文字作为主要形式,对新闻版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解释、补充或引申;

3、专刊缩写的内容是静态的,但是借用了含有动态的由头。

五、分类标准

第一,“专”与'广"。从选材范围来看,专刊限定在一个专门的领域,即限定在某一专题或专业的领域。副刊,特别是综合性副刊,则是反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

第二,“硬”与“软”。从题材的性质来看,专刊的新闻性从总体上看比副刊强。专刊可以直接对新闻事件提供背景的解释和理论上剖析,而且比较系统。副刊只能是以小见大、侧面取材,抓住一个由头生发开来,新闻性自然比不上专刊。专刊的题材性质比较严肃,“硬性”的较多;副刊的题材比较轻松,“软性”的比较多。

第8篇: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电视新闻出镜播音(口播),即由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播)在电视屏幕上出图像播报新闻稿件的电视新闻。出镜播音,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一个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的实践训练环节。采用分组训练、视频观摩、课堂模拟、点评提高、微格训练等教学方法,在教师引领提示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各章节学习任务,进行实践操练,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 :出镜播音;行动导向;视频;观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05-03

作者简介:任超荣(1963—)女,北京市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演讲与口才教学、古诗文鉴赏。

基金项目: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行动导向式‘学与做’在《电视播音与主持》教学中的运用”(项目编号:JG2012-06)

电视新闻出镜播音(口播),即由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播)在电视屏幕上出图像播报新闻稿件的电视新闻。它具有可视性,以有声语言作为传达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辅之以体态语。出镜播音,是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传媒技术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训练环节。

专业特点与区域行业需求

目前,新疆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高职院校比较少。我院为适应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北疆,面向周边乡镇县市,及时设置此专业,以满足疆内各地州县市及周边省份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准职业技术岗位(群),明确人才定位,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学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导向,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科学的突出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依托新闻媒体行业,探索培养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的新思路。培养具备新闻媒体传播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际工作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新闻宣传文化传播的一般政策法规和特性,了解新闻媒体受众的特点,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和媒体人意识,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知识技能和广播电视科学文化知识;能从事新闻采访、拍摄、编辑、写作、评论以及报纸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工作,能基本胜任采编、记者、宣传、播音、主持、现代文秘等一线岗位的高等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既有职业针对性,又有岗位适应性。

该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与实践,普遍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和计算机操作、组织策划协调、社交活动、敏锐的新闻观察及采编制作等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印刷厂、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从事新闻采访与编辑、报纸编辑、新闻网页制作、播音主持、婚庆典礼主持、大中型企业庆典活动主持等工作,也可到各级政府部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工作。有丰富新闻专业知识和熟练技能的专业人才,将会有广阔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空间。

在校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到奎屯电视台、奎屯报社、奎屯印刷厂、农七师广电局、各县市媒体单位等校外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通过顶岗到岗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习中提高实际操作工作能力。毕业时,学生必须取得高职高专英语B级以上(含B级)证书、计算机一级以上(含一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证(二甲以上,含二甲)、新闻从业人员资格证、秘书职业资格证,并获得社会公益服务、企业实践和学生科技社团等经历。毕业后工作一年以上,可以考取记者证。

学生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有: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新闻采访基础知识;掌握新闻写作和评论基础知识;掌握电子排版基础知识;掌握播音与主持基础知识;掌握报纸编辑知识;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知识;掌握摄影摄像基础知识。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具有新闻采访能力;具有各类新闻写作的能力;具有电子排版的能力;具有报纸编辑的能力;具有播音与主持的基础能力;具有新闻网页制作和管理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一般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摄影摄像基本能力;具有阅读本专业外语文献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立业创业能力。

出镜播音的“学与做”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有40门课程,属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电视播音与主持”,是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播音与主持基础知识和具有播音与主持的基础能力。广播电视的语言传播,是传播主体(如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外景记者等)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电声系统,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一个从稿件(话题内容)准备到实际播出的过程,有录播、直播和转播。

公众看电视听广播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基于事实的报道,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是公众关注新闻、捕捉事实的关键点。新闻只有交待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真实可信。正是基于对新闻六要素的把握,人们面对一则新闻时,才可以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来说,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消化接受新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出镜播音,就是要揭示新闻的六要素。播音员、主持人要做到以有声语言为主干线或主线表情达意、言志传神,以适应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广播特点和声画和谐、赏心悦目的电视特点。电视播音与主持是电视传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手段和宣传形式,具有声画结合的特点。作为语言传播主体,播音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屏幕上,要恰当处理意、情、声、气的关系,以达到自如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因情用气、以气发声、以声传情。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的节目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主持人节目、现场报道、晚会直播等。随着电视业的蓬勃发展,电视播音与主持的语体特点越来越鲜明,样态也日趋丰富。目前,有学者称之为“屏幕语体”。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对屏幕语体有基本了解,出镜播音的实践训练,要贯穿学生课程学习的始终。

(一)课堂观摩

出镜播音(口播)要求交流感、讲述感更强;要有体态语辅助,忌语气生硬、面容呆板;因有先进的音频扩放设备和卫星传送,咬字、发声力度要稍弱;语速稍快于广播新闻播音,慢于电视新闻片配音。

电视新闻出镜播音(口播)的内容大致有5种:导语、串联类;公文类;快讯类;背景、知识类;新闻评论类。

课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实行动导向式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播音与主持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观看一个个新闻视频。在获取信息知识的同时,着重看新闻播音主持人出镜播音的眼神、妆容、姿势、播出形式、吐字发声、音画面切换、播出效果等,分析各类不同节目播音主持的语体特征和艺术风格。增强学生对出镜播音的感觉及感性认识,加深对播音与主持能力的理解。通过视频观摩,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理解,激起练习模仿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表演欲。在一次次仿真模拟训练中,学生体会到了出镜播音的魅力,学会了基本的播音操作。

(二)模拟播音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精心选取相应的新闻视频资料,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互动点,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出镜播音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模仿训练的积极性。

每播放一则视频,要求学生记下新闻标题、主要内容、主播性别或姓名、播出时间、新闻时长,简评新闻价值,注意主播表情神态、语速和表达,并有意去尝试模仿如何出镜播音。

观看观摩之后,利用教材或自选自编的新闻材料,进行模拟播音。一个学生在讲台上试播,其他学生可以用手机录像,可以记录,小组互动讨论,积极发言点评,指出优点及不足,互帮互助,及时改进提高。也可以把学生录的模拟播音的视频,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播出,集体观看,播音者自评,学生代表评议,教师指点总结,发现问题、指点门径。课堂上,学生分组展示、单个展示、微格训练、专业点评互评,教师参与评价进行引导,把握节奏进程,推进教学,提高全体学生的出镜效果和播音水平。

为了深入了解实训情况和提高播音水平,一个月的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微格教室进行出镜播音训练,对热点话题即兴发言、实习见闻总结交流、小组采访制作节目展播。教师率先示范,学生依次上台演讲播音。可采用小组节目展播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每组4人分别上台播报,播报形式内容不雷同;学生自行熟练使用现有多媒体播放设备,互为搭档补台;选材可选课本训练材料和案例,或另选自编;每组1人主持,负责推介每个播报者的特点、新闻主题要点,串联起4人的播报内容;训练时要记录,不要求全程纪实,记有用的播音经验体会、实训者的明显不足、值得学习借鉴的点,对播音表现简要评语。课堂训练时,人人出镜,模拟播音。中心组成员负责留心每组每人的表现,学生共同思考“怎样学习和练习播音与主持”、“如何模仿自己最喜欢的播音员主持人”、“策划一轮播音与主持大赛并且制定比赛评分标准”、“出镜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各组长小结,中心组点评,教师总结明确提升要求。

行动导向式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合作研究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所以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和学习计划,开展采访、调查、讨论、查阅资料、观看或阅读新闻、制作校园新闻等活动,掌握必要的看新闻、抓新闻、做新闻、播新闻以及主持节目庆典活动的能力,对学习中所获取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展示。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训练,要求学生逐渐养成新闻人的职业习惯,随时捕捉新闻素材,保持良好的播音主持意识。各组学生采新闻发新闻,找话题做节目,丰富课堂学习内容,这就是在“做中学”。在一起观摩了新闻联播的播音视频后,根据教材训练要点与提示,让有主持播音经验的学生,以章节提供的训练材料示范,带动全体学生的播音学习和训练。有时候反过来,让没经验的胆怯羞涩的学生先播报一条新闻,大家一起分析点评,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共同提高。教师在学生的“做”(模拟演练和互评)中“教”播音,抓住关键加以指点,让学生有趣训练、有意训练、有效训练。

教学中可播放科学发声的视频、播音时的话筒摆放法、胸腹式呼吸法、屏幕语体、新闻语体、金正昆商务礼仪讲座等视频,强化学生的发音标准和播音意识。视频资料在突出播音主持这一教学主题的同时,增广了学生的见闻,涉猎了多方面的知识。

结语

笔者承担的“电视播音与主持”是跨专业的新课型,属于教学转型和创新尝试。在充分了解该专业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行动导向式“学与做”的过程中,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秀环.播音主持快速入门十八招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罗莉.实用播音教程·电视播音与主持(第4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3]冷晶.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第9篇: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1.目前电视新闻媒体编辑人员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节奏和工作效率却是疲态尽显,面对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显得茫然无措,这其中不乏有很多原本的电视新闻受众群体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无暇关注电视新闻,而是选择更为便捷的网络媒体获取新闻,还有一部分受众群体由于网络等多媒体的飞速发展,信息量激增使得受众心灵趋于疲惫,对仍墨守成规的电视新闻,提不起原有的兴趣。这就导致很多新闻编辑为了能够重新挽回受众群体的关注度而虚夸假报新闻,捏造莫须有的新闻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还有一些新闻编辑一味的媚合大众的关注点,而放弃了作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操守和职责,过分的关注一些低俗和媚俗的新闻事件。而同时还有一些新闻编辑由于自身素质相对较低,而又怠于提高而导致其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舆论的导向,从而导致个人工作效率不断降低,受众群体不断的减少。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个人利益而将道德底线彻底抛弃,在新闻编辑中刻意隐瞒一些负面新闻,捏造虚假事实,蒙骗受众群体,还有一些新闻编辑尸位素餐,对于辛苦在外采集新闻的记者的工作成果不甚重视,草率编辑而使得原本较为具有价值的新闻变得索然无味。

2.电视新闻编辑应有的素质论述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部门、舆论的导向以及新闻活动的核心,其工作的每一分钟都需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肩负起巨大的社会责任。所以首先要具有非常良好的政治素质,每一则新闻的播出都是一次舆论的向导,都会对社会大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新闻编辑要具有非常良好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在向群众播报新闻的时候,除了要准确无误的阐明新闻事件的始末缘由之外,还有有针对性的就新闻事件本身做出一定的评价,向观众传播正确的理念,并通过新闻事件传递一定的舆论信号;再次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新闻的发生会涉及到社会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有有良好的知识修养和广泛的涉猎,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

3.电视新闻编辑素质提升的策略探析

3.1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业务素养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然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完善,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要在日常的工作之中不断的磨砺个人的专业水平,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来拓展自身的业务水平,例如要对负责新闻采集的记者的工作有所掌握,同时也要不断的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确保每一则新闻的播报都能将新闻事件的本质展现出来。对于新闻采集工作的了解主要是因为编辑的工作往往只是处理一些文字和图像,但是对于文字和图像的生成并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容易造成对于这些新闻组成部分的误解而产生播报的失误。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有效的掌握新闻事件的本质,正确的编辑新闻事件的文案,确保新闻事件对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3.2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新闻工作肩负着非常巨大的社会舆论引导责任,在工作中要力求严谨和务实,对自己编辑的每一则新闻都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同时也要确保新闻事件的正确导向作用,这就需要新闻编辑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尽心竭力,除了要保证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之外,还要考虑社会对于新闻事件的反响,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