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选(九篇)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1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1.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1.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1.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1.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

合理设置课堂环境

2.1课堂目标结构

有关课堂环境对学习动机影响的系统研究始自多伊奇(M.Deutsch,1949)提出的目标结构理论,它是在勒温(Lewin,1942)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多伊奇认为,由于团体中对个人达到目标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不同。研究表明,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对抗、相互促进和互相独立三种形式,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三种现实的课堂目标结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在个体化目标结构(individualisticgoalstructure)中,个体是否成功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注重的是自己对学习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在这种情境中,个体寻求对自己有益的结果,而并不在意其他个体是否取得成功,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大量研究表明,三种课堂结构激发的是学生三种不同的动机系统。

2.2竞争型课堂结构激发以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竞争激发了学生用社会标准进行比较,而社会标准充分地提供了关于一个人的能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唯独最有能力、最自信的学生的学生动机得到了激发,而能力较低的学生明显感到,将会在竞争中失败,他们通常回避这种情境。一般来说,他们所采取的回避竞争和社会比较的方式是,选择极为简单或极为困难的学习任务,而回避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情境中,中等难度的学习(即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是最恰当的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提高更快。

2.3合作型课堂结构激发以社会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合作情境涉及到为共同目标而工作,因此,在合作情境中常常出现帮助行为。帮助既是援助他人,也是承担合作学习中的工作,帮助和合作是不可分的。研究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合作情境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共同努力。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在合作情境中,每个成员都尽全力为集体的成功而工作,积极承担集体义务。

总之,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第2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抗挫折心理教育 教育策略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正处于日益成熟的阶段,当学习、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即没有满足的心理需求时,便比较容易出现不满的情绪,从而产生挫败感,如果不能及时地消除这种挫败感,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中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在体育学习中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学习目标不能顺利实现,从而产生急躁、郁闷及自暴自弃的心理。为了使中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敢于应对学习中的挫折,并积极主动地战胜它们,下面笔者就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解决抗挫折心理教育问题展开了详细论述。

1.鼓励学生面对现实,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中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但心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并且不具备较高的道德意识。因此,他们通常不能用正确的眼光认识现实。中学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遭遇挫折后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在中学体育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效率较低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教授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积极地监督和敦促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当学生由于困惑厌烦放弃体育课学习时,教师应不断地赞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抱着成功的信念,获得最后的胜利;当学生遇到挫折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学生以冷静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上好体育课,并且勇敢地面对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担负起重要的教学责任。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视现实的意识,并使其意志得到不断磨炼,积极地指导学生的体育学习,鼓励学生坚持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并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挫折心理教育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致使学生遭遇困难和挫折的因素有很多,教师应对存在的各种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和竞赛目标,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避免学生再次遭遇挫折。教师不能歧视学生,而应按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和实际体能情况将其分成若干个小组,使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点。在课余竞赛中同一年级可以分出甲、乙、丙组,分别进行同级别的比赛,从而既体现全班的参与意识,体现群众性,又可以达到提高运动兴趣的目的。在体育达标中可以按提高率计算成绩,调动体质较差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努力学习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有效避免学生产生挫折心理,达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水平的目的。

3.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挫折环境,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好应对挫折的准备,为其创设合理的挫折情境,使学生的意志得到有效磨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使学生在风吹、雨打和骄阳下依然坚持上体育课,以此培养学生勇敢接受挑战的勇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耐久跑训练中,以此磨炼学生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毅力;在学生测验失败、比赛失利时,引导学生依然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失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教师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吃苦的意义,不断磨炼他们的性格和毅力,使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积极乐观地应对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当然,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创造的挫折环境,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达到最佳效果。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地创造挫折环境。挫折经验的获得往往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一种不经意的自然结果。如果老师有意识创造的挫折情景被学生获知,将会产生怠慢和反感两种教育效果。前者会使学生被动应付,把吃点苦、经历点不平当做是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提高相关能力;后者会使学生容易退缩,对体育学习产生反感。二是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倘若教师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差异性不了解,那么挫折教育便会起到比较消极的作用,使学生很容易在挫折面前产生畏惧心理。此外,教师在创设挫折教学情境时,也应鼓励学生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面对挫折,积极主动地迎接困难和挑战,赢得最后的胜利,而不能给那些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创造挫折环境,避免他们陷入挫折中不能自拔,从而无法提高学生应对体育学习挫折的能力。

4.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师生进行心理交流

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感,使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还能够使生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体育比赛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为使学生拥有学习体育的良好心理状态,必须努力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如在体育练习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学习和进步;在举行体育比赛和体育测验时,既要充分鼓励赛场上运动员发挥最大实力,又要积极地组织没有参加体育比赛的学生为运动员加油助威,使生生之间建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及团结协作的关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学习的关心及对学生团结关系的维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认真了解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那些关系不好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调节和疏导,使他们摒弃不愉快,油然而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心理交流和沟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昌剑,王红英.寓心理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J].中国德育,2006(07).

第3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思维方式

现代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体育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情绪是人的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而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目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孩子表现出束手无策,不善于与人交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竟、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常期的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

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力。中学阶段的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方面,现行的中学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育教师们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这就使学习活动充满兴趣。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不是不爱练习,而且不喜欢枯燥、压抑的练习环境。

创设以形激情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有些教师却忽视这份信息的传递。非但自己不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一声命令,一句否定,把整个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扫而光,就会引起学生心理烦躁、紧张,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接受知识。反之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从你赞美的目光,赏识的注视,肯定的点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体育课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助互学的心理环境。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组建合作小组“兴趣小组”,采取“集体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步。

体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教育因素,以情施教。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点,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美好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体育教师要以敬业爱生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以真挚的爱求得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施玉忠:转变观念,实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师友》杂志社,2003年第6期。

第4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任课教师;职业道德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相对于各门专业课程来说,心理课程课时较少;由于局限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之中,心理素质教育课应有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较为稳定而持久、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任课教师在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纯的依赖于少数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1、课前备课时,应挖掘教材深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的乐趣。

2、在授课的过程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注重进行认知训练和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3、精心设计学科作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

4、采用适当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评价尽可能客观公正。在课外互动中,力图建立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

1、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本科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更为注重岗位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作为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确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2、授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

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时长、班级人数等诸多原因,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十分有限,常常只限于自己所教的课程当中,因而,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不够全面的。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整体的学习气氛,学生的面部表情,可靠的提问反馈等方面关注学生。针对大学授课人数众多、课时集中等情况,可以采取“区域法”,将学生化整为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

3、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式的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在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应注意辅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时,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自我优势。通过介绍成功就业的典型案例,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

4、做好留、降级学生的心理疏导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成绩总体下滑,多门课不及格被留、降级的学生也明显增多。这种现象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生活管理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使学生自己的心理也受到巨大压力。留、降级学生一般心理较敏感,对新班级缺乏认同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困难,导致长期处于后悔、自卑、孤独的情绪下,一旦有外界刺激就很容易心理失衡,易产生过激行为。

任课教师应该善于发现留、降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大学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融入新的集体、新的环境。

5、面对突发事件,开展心理干预

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逐渐减少;与老师的沟通多局限于课程之上:与同学(通常以宿舍为单位)之间却因为年纪相仿、兴趣相投,住宿、学习、生活全部在一起,比较容易建立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有时甚至超过了一般血缘亲属关系。而一旦有学生发生意外事件,比如意外受伤甚至死亡,与之关系密切的其他学生情绪会出现极大地波动,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挫折心理,协助学生适应、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6、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

针对大学生处于心理生理转型期的情况,任课教师应坚持以正面教育和耐心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在课后的交流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心态面对学生。充分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避免把心理素质教育简单的医学化和课程化。

第5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学

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育针对的是青少年,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并行并存的时期。其身心的发展相互交错,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一、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无疾病;一个是心理健康,心情舒畅。两者健康,才称得上健康,缺一不可。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存在着心理问题。权威调查显示,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家长期待等压力,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焦虑厌学”“考试恐惧”“学习障碍”“网络成瘾”“敏感叛逆”“青春期躁动”等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辅导与矫治,则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使我们能及时了解当前中小学学生实际面对的各种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明确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方法、特点和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开展这项研究的目标是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科学地调查研究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重点、难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心学生心理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实施原则及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体育课的特点,运用体育理论,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工作就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体育工作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二)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原则。

1.体育教学之中针对心理胆小的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中胆小脸红、怕羞、自卑感,可多安排参加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学生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

2.体育教学中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拨河等,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怒,容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级拳、越野、射击等动作缓慢、持久的项目锻练。有利于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对于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均有裨益。

3.体育教学中针对情绪激动的学生。古代有一高僧卧云曾说过:“静神养气”,静神养气对人的身心十分有益,学会身心放松对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有相当好的调适作用,要求学生静下心来,或站或坐着,闭上眼睛,心里默念静神养气四个字,然后做深呼吸,吸气要缓慢,节奏感顺畅,然后慢慢呼气,呼气要细、长,速度比吸气还要慢,反复几十个深呼吸,会使人感到身心放松,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第6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为他们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体育与健康是永远分不开的,体育课程标准形成了五个学习领域,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2)体育教育不再单单是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加强调了“情感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心理品质等多维目标的培育;(3)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运动本身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比其他学科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为体育教学服务。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很难想象,一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经常讲要“为人师表”,教师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健康的因素,对症下药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早期学习的强化对象――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学校的影响主要是教师经验的影响。这些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给儿童的心理打上深刻的烙印,并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行为当中。

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以上种种不良因素的作用,其心理发展将会受到阻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除了文章前面所说的心理问题外,还普遍存在多动、好攻击、过分依赖、逃学等不良倾向,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行为及形成因素,做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朝着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

1.在备课过程中要备好“心理健康教育”

2.场地、器材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3.课堂气氛活泼轻松,师生关系和谐,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4.教学方法灵活,注意因材施教,突出心理教育

5.活动过程中加强情感交流,渗透心理教育

四、开展心理专题教育活动和心理辅导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雨天在室内进行专题教育,给予启迪和引导,帮助他们防止和克服心理障碍;对于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灵驿站”进行个别谈话辅导等方式解决;对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及时识别,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或转移到专业的心理诊治部门。

另外,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QQ群或家访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卡、心情记录卡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五、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1.学会放松

首先让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节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谈心

当你遇到心理困惑时可以找你信得过的人谈心,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家人,甚至是其他人,让别人倾听你的困惑、分担你的忧愁,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

3.写日记

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心理障碍。

4.进行自我心理测试,定期检测自己的心理状况,为自我调节提供依据

六、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鼓励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活动,使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的身体做保障,同时积极的运动能改善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对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根本保障,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可塑性也很强,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期。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心理教学环境,耐心引导,对症下药,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健全发展的下一代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中学生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方面变化比较快,心理活动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同步、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和家庭高度依赖,特别是由于生理方面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变化。此时,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更为明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使他们表现出厌学、偏激、急躁、冲动、叛逆等一系列心理现象,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导致许多心理问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由此可见,我国中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国内大量资料表明,心理障碍已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头号大敌。作为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还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使身体器官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起到调节心理、发展乐趣的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的体育教材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因素,抓住这一特点研究它,并及时进行引导,就能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有以下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相应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依赖性强

这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表现信心不足,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他人,心甘情愿地置身于从属地位,遇到事情总想依赖他人,不能自立或自给。这种不良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拼搏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在双杠教学中,学生练习“杠上支撑前摆下”,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独立完成,总想依靠别人帮忙。这时候教师应该走到学生身旁,让学生产生有“安全”的感觉,并且给予表扬与鼓励,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让他们体会到没有他人保护帮助,自己也能独立完成任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自信心。

二、意志不坚定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中学生意志发展迅速,在遇到困难时,乐于独立思考,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能力逐渐增强。由于中学生意志发展不够完全成熟,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常常半途而废,毅力不坚强。而体育锻炼一般都有激烈、紧张相对抗,艰苦、疲劳相伴随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参加一些有较长时间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活动。例如,拔河(一对一对抗,两人实力相当)、俯卧支撑(采用俯卧姿势,原地支撑5分钟)等项目。在练习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最后取得胜利的先进事例,增强学生的拼搏精神。在锻炼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自控能力差

自控能力指的是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控制。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易急躁、冲动、缺乏足够的忍耐性,遇到不顺心事就心浮气躁,不是动嘴就是动手动脚,与人相处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这些学生让他们多参加慢跑或者棋类等一些缓慢、持久的活动项目,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改善。练好自控力,增强自控力,就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些失足,多一份珍重。

四、心理承受能力弱

心理承受能力指的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防线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不仅给他们带来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且给他们成年后人格的发展留下隐患。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焦虑的学生,适当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如田径、篮球、乒乓球等等。因为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例如,田径比赛中,百米跑运动员几乎并驾齐驱冲刺的时刻,乒乓球比赛决胜局比分交替领先的时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把优势变为胜利,落后的一方如何后来居上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伴随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只有经历这种情景的考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五、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人的成长、发展、成功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的必要前提。每个人都希望受人欢迎,因为受人欢迎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现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不懂得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没有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学校体育活动不仅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还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频度,缩短了他们之间交往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安排一些篮球、排球、拔河等集体活动运动项目,让他们在运动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团结协作。同时运动规则规范了人的行为,使同学之间都较好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融入感情,感情又在运动中加强,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强,可塑性大,这一时期能否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今后发展。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比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比赛中失败的原因,增强学生必胜的信心。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是一个锻炼大舞台,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现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08(4).

第8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管理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情况和规律对于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明确受教育者在教学的影响下技能、知识、个性发展等因素的形成特点以及变化情况

二、高职教学管理中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必要性

(一)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作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疏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就社会现状来说对高职院校存在普遍的偏见由于这种偏见的存在使得高职教育在政策支持、建设环境、教学设施等各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加剧偏见的形成和对学生的不利影响[1]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使得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加剧了高职学生的自卑感和自我认识的偏差多方面的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和自我认识偏差的压力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急剧增加心理问题多发

(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水平不高

由于高职教学管理难度在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影响下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提高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来源范围不断扩大职业学校中专毕业生、高考低分考生等都被录用到高职院校中学生在心理素质、文化水平等方面的整体水平不高[2]长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使得他们对自身的学习信心不足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一系列的问题对高职院校的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教学管理中来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疏导为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保障

(三)对高职教学管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的过程中结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理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对高职教学管理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对高职院校教学的管理不仅是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对老师的管理同样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老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认识提供了帮助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使得老师能够对专业课的设置以及教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对学生的了解方面教师能够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的措施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建设

1.建立心理咨询室不同的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心理发展状况也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引导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咨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导并解决重要的是心理资料属于个人的隐私学校在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以免出现由于隐私泄露引发的其他管理弊端2.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课的开设可以更直接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学生一些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导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进行自我疏导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能够寻求正确的宣泄方式从而使得学习效率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度提升[3]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

高效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从而带动班级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来说班级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使得学生的归属感和班级凝聚力不断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和自觉遵守管理制度的主体意识得以增强从而降低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的难度

(三)制订教学计划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计划的实施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现状和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考虑和科学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不断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降低管理难度

第9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一)设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用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因为,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是某种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特定环境中、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表现形式,是这一理论得以发挥实践功能的中介,从而使特定条件下的教学结构和功能得到统一。

设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有效的教学模式以简洁、直观的形式向其他教师提供了某种特定条件下教学过程的整体形象及明确的信息,提供了结构、程序、操作方法,这就便于教师接受,使之能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

设计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不是人为的凭空捏造而成的,他需要设计者有多方面的功底。无论在理论方面、实践方面、学识方面、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修养。设计教学模式要注意客观性:要客观反映某一教学过程的结构;科学性:要符合教学过程规律,符合教学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世界上没有能同样有效地解决一切教学任务的、万能的教学模式;针对性:它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要注意简明、操作性强。

总之,对于教学模式的选用,教师应由没有模式进入到有教学模式;由掌握运用现成的教学模式到走出模式,取得教学上的自由;最终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1)总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2)分目标

在四个学会这一总体目标下,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各年级的学习特点,分别制定心理素质教育的年级目标。

初一: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

初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高一: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为学生的文理分科提供咨询帮助;

高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文理分科后的学生生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

高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形成正常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

2.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八个方面:

(1)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妨碍他们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2)健康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学习是中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情感与一般疾病关系密切,更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的心境;了解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规律,初步培养健康的高尚情感;学习并掌握“制怒”的方法,培养幽默感等。

(3)坚强意志教育。意志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缺少明确的行动目标,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等,是当今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重大缺陷。坚强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设一定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等。

(4)人际适应教育。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和社会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积极有效的交往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和源泉。人际适应教育包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愉悦地接纳自己;形成学生的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社交技能。

(5)反应适度教育。人的行为反应,无论敏捷与迟缓,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现实;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不断进取。

(6)青春心理教育。中学时期,是学生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性生理现象的产生,性心理的萌发并逐渐趋向成熟,为中学生增添了无数的烦恼与困扰。青春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性道德心理教育;性审美心理教育;性法制教育。

(7)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升学志愿与职业的选择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社会的现实需要、家长的殷切期望、教师的诸种想法与学生自己总是不能完全“合拍”,因此,升学与择业常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冲突。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包括:升学考试前后的心理教育;升学与职业选择指导;职业心理准备教育。

(8)健全人格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个性陶冶、塑造、形成的重要时期。健全人格教育包括: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模式

根据中学心理健康课的特点,结合实际可以试行一种课堂结构,它可以概括为:“引人话题一一创设情景一一展开讨论一一树立样板一一联系自我一一反馈矫正一一总结深化”这样七个环节。我们称它为“七环节教学法”。现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分述如下:

引人话题(前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同学的来信,我们咨询时接触到的同学们关心的话题,或者是我们发现的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

创设情景(依据):可以利用小表演,投影,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展开讨论(基础):通常我们是提出问题,再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树立样板(重点):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必然希望听到老师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因此,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正面来树立同学们的行为方向。

联系自我(手段):我们认为,同学们在学习中,如果不将所学内容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树立样板后,我们通常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他们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反馈矫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自我,学生会暴露出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为他们提有利于其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