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第1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这一侧面,谈点粗浅认识。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

优良的人格,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这种学生,缺乏积极进娶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急起直追。

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专项历史资料(历史题材的邮票、火花、明信片、书法艺术作品等)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2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一)只注重知识教育,忽略情感教育

由于历史本身具备文科性科目的主要特征,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禁锢,导致对历史科目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教育,对一个历史人物、历史时代或者历史事件通常都是着重于分析和指导学生理解它们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他们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情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带过。情感是人的基本特征,而失去情感教育的教学,也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理念。

(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由于很多中学对历史的教学并不重视,所以历史教师很少是专业的人才,通常都是临时通过学校教师队伍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师专业甚至兼职进行教学,以至于这些历史教师对于历史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机械性地重复历史教材和课件中的固定内容,更不用说向学生表达教材中历史事件中的精神和情感了。

(三)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注入,从而导致教学课堂过于枯燥,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出现走神甚至出现犯困、逃课等不良状况。这也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习氛围的塑造,造成历史教学过于形式化的表现。

二、中学历史情感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情景教学,通过视听觉感悟情感

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和表情,而教师在开展中学历史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增加情景教学,由于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情景教学的开展基本要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即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资料进行扩展。例如,分析《清明上河图》的创造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向学生展示通过放大后的图示,从而让学生通过放大后图中的人物细微表情和动作进行感受作者创造作品时轻松的心情和忙碌的社会背景。

(二)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增加历史方面的讲座

为了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各大高校要完善现有教师队伍水平和能力的培训和考评工作,让历史教师通过教育的方式理解和学习情感教育的含义和方式,同时可以邀请当地历史专家来校开展历史讲座,讲述一些历史中未能在教材中出现的故事或者事件,从而通过情感传递,间接完成历史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学传递工作。

(三)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赛,构建历史学习气氛

为了保证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深刻性,历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赛活动,这也是由于学生之间没存在身份、地位、阅历以及年龄的差异,所以进行思想交流会更加随意和流畅,而辩论赛是学生通过对自身观念的表达、论述以及对他人观点的过程,开展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学生思想个性化,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开展课余参观活动,体会历史建筑中蕴含的精神

第3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摘 要: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离不开人文素养教育。文章从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在落实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广泛收集历史素材落实人文教育等方面,研究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1;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99-01

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人性教育,它的核心要素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中学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教育学科,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人生境界,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化,广大教师开始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并开始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资源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教师要了解历史的人文内涵,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明确人文教育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实处。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树立素质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激活课堂,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烽烟”时,为了挖掘本课的人文内涵,加深学生对鸦片战争性质的理解,教师可就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和探讨会发现,这场战争不是由林则徐禁烟而引起的,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侵略者也会发动战争。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句话来加深学生对“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这一性质的理解。总之,历史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具有深刻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人文资源,培养学生内在的人文精神,从而落实人文教育。

二、在落实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认识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不断认知的过程,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简单的知识掌握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落实历史基础知识外,教师还要有效地向学生传达历史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这样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和感悟历史教材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思想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授“劫难中的抗争”这一课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怎么办?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得出了很多答案。他们都把自己当成朝廷官员,把处理新疆地区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这种角色定位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了更好地凸显历史的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讨论: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地区?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就左宗棠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的这一做法是否正确展开探讨。学生们在历史学习中认识了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广泛收集历史素材落实人文教育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历史中有许多素材可以借鉴和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这些素材,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搜集这些素材,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人文精神的理解,有效地进行人文教育。例如,在讲授“社会的变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照相和电影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认知,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老照片、旧服饰,然后建立班级展览角,展示学生的收集成果。在收集和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认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并加深对中国社会的变化反映了时展的必然性的理解。又如,在讲授“伟大的开端”时,为了更好地再现“”发生的时代背景,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和插图、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同时结合“”的口号“外争、内除国贼,取消21l,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以及最终斗争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当时青年学生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精神,也让现在的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历史中有许多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掘,合理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崇高理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历史涉及知识面广,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学科价值的体现。因此,历史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俞海燕.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周启瑞.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8).

第4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例如:在讲授“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时,课文对秦的建立、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疆域等都一一作了介绍,涉及的子目有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焚书坑儒、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秦朝的疆域等。从教材内容看,涉及面较广,似乎庞杂而松散。其实这众多的教学内容都在体现一个主题: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已确立的主题编成下列讲课提纲:一、秦的建立。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3.焚书坑儒;4.北筑长城、南凿灵渠。三、秦的疆域。主题的确立,使这节课的繁杂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叙述开来。教师要从更高的角度对这一中心进行深化和拓展,有的放矢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使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突破。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通过机械记忆向意义识记发展而进行的,且越来越偏重于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有效的意义识记再配以积极的思维方法,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为此,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历史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物的特点,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意义识记,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其内在联系,提高教学质量。在确立主题时,一般以一节课一个主题为宜,这样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每讲授一课主题,在学生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兴奋点。如果一节课出现了两个或多个平行主题,则学生大脑中两个或多个兴奋点之间会互相抑制而影响教学效果。在确定主题时往往有两种情形:一是由现存教材归纳出主题;二是根据确定的主题重新组编教材。第一种情形即通过对一堂课中教材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的结合点,即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教学。

如《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武装起义》这一课,讲授了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各地武装起义、保路运动三个独立的事件,怎么来确定这一主题呢?首先要了解这一课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由教材可知这一课的前一课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讲述孙中山创建同盟会和领导革命活动,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渐推向高潮。而这一课的后一课是《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讲述了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被,从而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因此从整课来看,它在辛亥革命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个历史事件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反映革命形势的成熟。这样我们便找到了这些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合点,因而也就确定了这一节课的主题:革命形势日趋成熟,进而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第二种情形则是要求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材作适当调整乃至重新组编,以形成新的课堂教学主题,这种调整有时只是个别教学内容的移位。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定显得尤其重要。它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并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历史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素质教育理论,树立历史教育素质观,努力探索将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的教学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地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必须把握好教学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强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多规格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舒佰敏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普安县第二中学

第5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1.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很多学生及其家长认为历史是“副课”,不如主课重要,所以在学习中根本不重视,认为这门课程并不重要,平时不需要付出劳动,只要在中考前背背就可以了,甚至在历史课堂上有的学生写所谓的“主课”作业。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从正面引导,告诉学生,历史学科并不是副课,并不是不重要,首先从历史所占分值和课时安排上说明历史和主课是一样的;其次突出历史的重要性;再次联系生活实际,指出应用历史知识可以增强能力,创造财富。

2.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摆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应用多媒体、实地考察、编排历史剧、撰写小论文等等。

二、在形成学习方法中应用创新教育

当然,有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要背背就可以了,所以,他们抱着书本,死记硬背,我教过一个学生,只要你笼统问他,他都能回答,如问西周的分封制,他能把争端都背下来,但当我问他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时,他就回答不上来了。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些实用的方法,跟大家分享。

1.用理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历史。

我们经常会碰到朝代更替、历史事件,对于这些知识,我们不妨用公式记忆法来学习。如学习夏朝的建立,我给出公式:朝代=时间+人物+都城,然后要求学生从书中找出来,最后就得出: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学习秦末农民起义,列出公式:事件=时间+人物+地点+经过+影响,通过读书,得出: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农民响应+第一次大规模起义、鼓舞人民反抗暴政。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每遇到可以用公式的地方,自己就总结出来了。

2.用歌诀学习法来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初步接触历史的同学很容易混淆知识点,所以在学习时我会利用歌诀来辅助学生记忆,如记中国古代史历史朝代,用歌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三、在情感价值观中应用创新教育

第6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育 人文精神 培养方式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在西方,古希腊人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而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出现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欧洲的思想家对“人文”的含义赋予更丰富的内容,指的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基础上的个性、自由、权力、人的尊严、价值、情趣、人格、人性、人道等内容。

总之,“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它既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又是对人类未来命运与追求的思考和探索,还是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更是人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心和改善的态度。它以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青一代的……当我把‘人文学科’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业知识。”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突出了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人文主义精神理解、诠释历史,并发扬人文主义精神,已成为历史教育的关键。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是历史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历史教育,更是承担着人文精神涵养的重要责任。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积极倡导人文精神的教育,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使学生增强公民责任意识,更好地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为学生的成长服务。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寓人文精神于历史教育中呢?

三、中学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一)历史教师应做人文精神培养的先行者。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能否较好地弘扬人文精神,关键看教师有没有较高的人文意识。如果教师不注重人文精神,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呢?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为适应人文教育的需要,必须培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品质,让教师做人文教育的先行者。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见多识广、旁征博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专业内涵,否则就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平时可研读司马迁的《史记》、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国史研究动态》、《世界史研究动态》等书籍、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历史的大海中精选出人文素材,教化学生。除此之外,优秀的历史教师还应该追求自己的个性,追求历史学者的博大精深。只有厚积薄发、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历史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

(二)制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

历史教师教学一定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灌输,不能唱独角戏,一灌到底,独断专行。老师要像指挥家一样,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力求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其中提到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肥沃土壤。陶行知说:“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能自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与信任,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如在教授如何评价商鞅时,我征询学生的意见说:“司马迁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变法时严刑法治,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被车裂。而苏轼认为商鞅变法独断专行,虽使秦国很快国富兵强,并统一六国,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迅速灭亡。同学们认为这两人对商鞅的评价正确吗?你们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学生分小组展开激烈讨论,然后纷纷发表意见,我再点拨、总结,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不能只看他的一面,而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始皇的暴政,商鞅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这样学生对商鞅就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学生在这种“体验”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升华为人文精神。

(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

曾说:“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教育中充满了以情感人的元素。

历史教育不是只要求学生背诵那写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育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打交道,是丰富多彩的。如在教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我们把“一国两制”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这一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认识人生的价值。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诗歌为线索,将元老、辛亥老人于右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作为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束本课,使整个课堂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教育合一的效果。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中,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在这种氛围中教授历史知识,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无形注入了教学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文精神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历史教育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提升学生的人文教养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使历史学科充分体现其独特的社会人文教育功能,从而真正做到以史育人。当然这绝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历史教育者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任鹏杰.历史教育:现在思想人格[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7.

[2]何文.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3).

[3]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5-6-5.

[4]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九五”教育规划课题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华文出版社,2001,3,第1版.

[5]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第1版.

[6]王晓林.历史的属人性与主体的创造性[J].历史教学,1997(5).

[7]李军.素质教育改革更应注重人文精神[J].江苏教育研究,2000(3).

[8]张桂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历史教学,1999(7).

第7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会用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学生进入情境中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有时会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主观性,他们觉得自己的感觉就是结论。然而这种感情有时很偏激,它不能让学生宏观地看待历史,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这种感情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就很难正确看待历史知识。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话题谈起,教师问学生有没有玩过《大航海时代》系列的游戏,有许多学生很喜欢游戏,他们对这个游戏很热衷,教师引导学生给其他同学讲航海的故事,其他学生被波澜壮阔的航海冒险故事吸引,他们慢慢地进入情境。通过学生的讲述和教师的讲述,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慢慢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感。学生会觉得当年欧洲的文明远远不如我国,然而他们却逐渐走向富强;而我们原先是富饶文明的国家,现在却远远落后于西方的文明,那就代表我国的文明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全盘接受西方的文明才能走向富强。如果学生以偏激的态度看待历史,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历史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横向和纵向地评估我们国家的发展。学生会看到近十几年来,我们国家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先进国家,我们之所以综合力量不能超过先进的国家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我们的文明落后于先进的国家。教师通过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再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感情,学生能同时用感性、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

二、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实践地看历史

高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后,会对历史事件发表种种看法,他们觉得历史中提到的人做的事情全部都有问题,却不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考虑历史局限性,他们觉得如果历史中的人们有自己这样处理事情的思路就不会犯历史错误。学生用这种理想化的状态看待历史,也不容易看到历史的真相。教师要用引导学生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历史。比如引导学生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有些学生看到西方民主制度的先进性,就认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是最好的,中国共产党明明看到先进的民主制度在前,却不使用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有私心,他们的行事并不是如中宣传的一般。学生如果不能了解目前我国民主制度实现的难度,就会持这种偏激的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偏远的农村开展劳动,学生只有亲自去极偏远的农村才会了解到农村的通信不够发达,人们从客观条件上无法开展民主;偏远农村人民教育水平低下,对他们普及民主知识非常困难;偏远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吃饭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了解“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意义,以后他们思考虑历史问题时就会从现实的角度思考。

三、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历史

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被情境中的价值观感染,他们的价值观就会产生偏差。部分学生认为历史真相是唯一的,只有坚持历史真相,才是做学问的态度,抱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对不同的观点持排斥态度。如果学生不能以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就难以得到历史的真相。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认为明代的制度是封建官僚制度,而清代却是半奴隶半封建制,那么明代的制度一定更先进,清代的制度一定很落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要谈论一个制度,不能单从一个角度去分析,而要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学者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让学生阅读学者如何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制度。

四、结语

第8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化;英语教学;必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英语毋庸置疑已成为了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尤其是在我国,在众多的外国语学习中,英语学习占据了强势地位。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其教育目标: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这要求大学生们不仅要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更要掌握我国的历史文化,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任。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现状

要想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然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大量的英语教材偏重于西方历史文化、宗教知识、和生活习俗的介绍,尤其是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更开设了诸如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已经得到了相当地重视,反而是我国的母语文化的传播始终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我国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然而介绍这方面的英语读物却寥寥无几,至于相关的英语教学资源更是几近于无。虽然我国的高校英语专业会开设一些涉及到中西方文化对比,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这样的相关课程,但还远远不够。总体来讲,英语文化的输入和汉语文化的英语输出严重失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们无法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的历史文化,更无法将其介绍并传播到世界,从而谈不上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在这个纲领性文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中,提到“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明确指出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必须重视中国历史文化教育,扭转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衡现象,切实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有利于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当代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力量,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学好汉语,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面对英语处于世界语言霸权地位的现实。英语利用信息和文化影响了世界语言,中国的语言文化已经受到了严重地冲击。因此,必须要在中国的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净化汉语,捍卫中国文化”,使其重新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对待和吸收西方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冲击。将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促进我国原有文化的健康发展,并将其向世界推广。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生们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它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是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显然,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是既要了解它国的语言文化,更要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后者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内容和保证。如果大学生们连本国的历史文化都没有掌握,或只知皮毛,他们就不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用英语向其他国家介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从而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就要使其掌握中国的历史文化。

3.有利于英语学习

奥苏伯尔(D.P.Ausubel)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母语文化不仅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有负迁移,即干扰阻碍作用;而且还有正迁移,即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找出汉语和英语中共性的内容,并比较两种语言中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进一步促进英语学习。此外,经过多年的母语浸淫,大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汉语运用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语言思维定势。他们不可能完全脱离母语文化去学习英语。正如德国英语教学法教授 Butzkamm说过的:“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既要承认母语干扰英语学习的一面,也要积极地利用母语帮助我们学好外语。

三、结论

总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培养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更是学好英语知识的需要。大学生们应该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英语学习很好的联系起来,用对比的方法,充分发挥汉语知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Ausubel,D.P.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1968.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陆魁秋.主体文化与交际能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2010年07月29日.

第9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1.进行历史课教学的同时,运用历史课强大的学科教育功能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环境,明净而整洁的教室;温文尔雅、服饰得体的授课教师,干净漂亮的板书,以及教师艺术化的授课语言,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这个审美的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为进一步深入教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历史这个审美的客体本身是美的。人类历史由低向高波浪式向前发展,该过程中有一马平川的大踏步前进,也有历史的迂回、反转或倒退。历史教育中可以渗透许多美的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既讲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的壮丽美,又讲历史人物人格的崇高美,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灵的体验和美的感受,促使学生在美的伴随下学习和探索历史规律,主动学习。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进行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辨别历史上的美与丑的能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美的事物,又有丑的事物,美与丑的斗争始终存在。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辨别美丑,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什么是历史的美呢?符合时代精神、正义的、进步的、积极向上的事物是美的,相反,保守的、反动的、邪恶的、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事物是丑的。美与丑的斗争无时不在,而且在美与丑的斗争中,代表美的力量开始时是渺小的、幼稚的,代表丑的力量往往是空前强大似乎坚不可摧。随着历史的发展,丑与美的力量此消彼长,丑恶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美的力量会变得强大起来,胜利终究属于美的一方。另外,美和丑不是绝对的,丑的东西往往用美的外表装扮,拨开迷雾见本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的丑恶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辨别美丑是历史课的任务之一。例如:在讲世界史德法西斯势力形成时,介绍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发展势力,大量民众被口号吸引并被绑上对外侵略的战车。随着历史的发展,纳粹反人民的本质逐渐暴露,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下失败,丑恶被美的事物取代,但是美和丑的斗争还在延续。

3.发挥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引导学生创造美的人生。历史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学习历史知识和观点,鉴古知今,并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史为鉴,用历史美武装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结合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品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真善美的合一是为美育。把追求真、善、美相结合,从而提高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修养。著名的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崇高教育等高级情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头戏。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历史课要培养的学生的高级情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意识,否则教师很难将学生带到应用语言等手段创设的历史审美情境之中。如果教师以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讲解祖国的历史,则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就无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绪,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丧失,德育教育更无从谈起了。爱国主义教育还应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起来,一般来说,认知越丰富,情感体验得越深刻。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知有促进作用,但是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并非适合任何时间和地点,而要选择合适的“启情点”。例如:我在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节课时,先讲解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到抗战前中国面临的巨大危机的情境中,日军的铁蹄已震动了国门,中华儿女为救亡而奔走,学生深深地被打动了,师生一起低声唱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学生的情绪激昂,纷纷表示不忘国耻,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以情感人、以情导学、以倩促学,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强化。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育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特殊功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我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开端。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对摄取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分析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用换位法进行思考,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的成果既合理又有新颖性,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美育可以调剂精神,愉悦身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