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数学第一单元总结精选(九篇)

数学第一单元总结

第1篇: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7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62-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本次问卷是调查内部动机在学生英语读写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过程将由三个学期完成。第一个学期将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摸底调查,之后两个学期将调动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在学期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对比两组数据,分析内部动机理论对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完成的是第一个学期自主学习情况的摸底调查部分。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由此可见,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学生学习英语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课下也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因此,学生的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不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专业特点所致;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由于缺少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

二、理论依据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van等人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该理论关注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或自我决定的,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Deci等将动机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内部动机,它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第二类为外部动机,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第三类为无动机。无动机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学习效果的达到,要靠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合作,并且尽量避免出现无动机的情况。教师的教授、考试的压力只能成为学习的外部动机,如果内部动机无法被调动,学习过程没有乐趣与成就感,教学效果就无法真正达到。尤其是大学英语读写,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在课下配合的课程。仅靠每周两次的课堂学习,远远无法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对于英语读写的教学至关重要。

三、问卷介绍

目前多数有关动机理论的调查,多是在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所得数据未免过于笼统,不能完全如实调查出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真实表现。笔者认为,内部学习动机的调动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渐进过程,教师不能强迫学生一蹴而就,学生也无法迅速调整到适应阶段。只有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强化内部动机的效果,督促学生在每一单元的学习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种内部动机的效果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本问卷不是在学期末一次完成,而是在一个学期中,以单元为单位,在每一次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问卷。本学期共三十六个英语读写课时,每四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共完成九个单元,共收集了九次问卷,每次问卷都在完成一个单元的课程后随堂发放,马上回收。

笔者选择了非英语专业大一年级的四个班级学生,共120人作为调查对象。问卷收集过程中,第一单元与第七单元,发出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份(3人因病请假),回收率为98%。第九单元,发出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3人因病请假,1人事假),回收率为97%。其他单元均发出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分,回收率为lOO%。

问卷的题目设置参考了徐锦芬等与朱?S的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以更适应本校学生的特性。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前准备,主要调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第二部分为课后回顾,主要调查学生课后复习情况。

具体数据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在课前做预习工作。第一题,是否通读本单元,并查阅生词及相关背景知识;第二题,是否制定了本单元的学习计划。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后是否做了相关的复习。第三题,是否复习了本单元所学内容;第四题,是否寻找了课外补充材料(如阅读材料);第五题,是否做了学习笔记;第六题,是否达到本单元自己设定的学习计划(所有题目选项均设置为A.是、B.否。)。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题,选A的有102人,占总人数比例85%,选B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3%;第二题,选A的有99人,占总人数比例83%,选B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17%;第三题,选A的有89人,占总人数比例74%,选B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25%;第四题,选A的有81人,占总人数比例68%,选B的有38人,占总人数的32%;第五题,选A的有110人,占总人数比例92%,选B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1%;第六题,选A的有96人,占总人数比例80%,选B的有23人,占总人数的19%。

四、问卷分析

从第一部分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在每单元上课之前通读课文,对单词、词组及背景知识进行预习,但从具体的每单元数据上看,能持之以恒的学生数量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降低;制订计划的人数,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人数呈递减趋势。从第二部分的数据看,最好的是在做学习笔记这一项上,有92%的学生可以完成,并且从具体的每单元数据上看,也坚持的较好,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最差的是在寻找课外补充材料这一方面,只有68%的学生选择完成。从具体的每单元数据上看,每一单元的课外补充材料完成的都差强人意;处在中间数据的为课后复习与计划的完成:课后复习部分,同样出现了数据依次递减的情况;制订计划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3%,可以完成计划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0%,人数平均值相差3人,比例相差3%。

五、结论

通过这些数据,笔者发现,要想达到调动学生内部动机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外部动机作用,以配合学生内部动机作用的发挥。比如,课前预习与计划制定部分。数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但随着课程的深入,能坚持预习的学生数量逐渐降低。想要学生保持内部动机的活跃,教师的辅助作用不可缺少。教师可以在每单元上课之初,提供整个单元的学习框架,介绍整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上课之初,对学生的预习状况进行检查,可采用随堂提问、请学生预先板书等方式;对单元重点,应着重讲解,如核心词汇的用法、疑难句型的分析、段落排序的讲解,与之前介绍的给学生的学习重点相呼应,以保证学生在单元结束后有所收获,达到自己的学习计划。

其次,要通过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小组合作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更能通过小范围的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小组的分配应以宿舍为单位,这样,便于学生进行集体活动。这样的小组,相对于课堂分组更稳固和持久,也更能发挥其团队作用。在是否复习和寻找课外资料这两方面上,如果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能节省专门寻找集中的时间,解决彼此生疏的尴尬,将有利于提高这两方面的数据比例。

第2篇: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关键词:Excel;高职院校;班主任;成绩统计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中,由于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同时承担理论课和实训实践课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工作。学生成绩的统计与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它也是学生各类评优评先、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评比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每学期结束,每位教师除了批改数量繁多的理论试卷和实训报告外,兼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各项成绩,统计计算班级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和名次等,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枯燥烦琐且易出错。

目前学校教师大部分都有电脑,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其中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应用最广泛的办公软件之一,它集数据管理、数理统计、绘图、制表于一体,既可以作为数据库使用,又可以完成多种表格与图表设计,而且Excel内置了数百个函数,能够完成绝大部分数理统计分析和复杂的数据运算,精度也达到了专业系统分析软件的水平,因此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可以让班主任迅速完成多个班级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工作,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下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2010级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成绩为例,借助函数功能完成学生成绩的统计计算,充分展示Excel在班级学生成绩统计中的应用。

二、建立工作表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主要由总评成绩、加分值和扣分值三部分组成。总评成绩又包括文化课成绩与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其中文化课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平时表现考核成绩由学生各月的班级考核总评值构成。在Excel中,分别建三个工作簿,取名为“过程自动化104班X月份班级考核表.xls”(以11月为例)、“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平时表现总评表.xls”、“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综合测评表.xls”,在相应工作表中输入该学期学生各项管理信息。

班级月份考核由晚自习、早操出操、上课纪律及出勤、宿舍卫生、团生活海报、团生活表现、劳动加分和其他加分共同组成。在班级月份考核工作表(以11月为例)中,在单元格A2中输入“序号”,单元格A3中输入“1”,再单击A3单元格,先按住Ctrl键,再移动空心十字光标至单元格右下角,待光标变成小实心十字(“填充柄”)时,按住鼠标左键沿行向下拖动鼠标至最后一行,可以自动按顺序生成每位学生的序号。在单元格B2中输入“姓名”,然后依次输入每位学生姓名,在C2至J2单元格中依次输入各项考核指标的内容名称,在单元格K2中输入“总分”,单元格L2中输入“名次”,完成工作表表头制作,如图1所示。工作表中各项考核指标分值由班主任和班干部成员各司其职,采取班主任不定期随机抽查和班干部每天考核的方式,打出每位学生分值。如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上课和晚自习的纪律和出勤,团支部书记负责团生活,体育委员负责早操出操,卫生委员负责检查宿舍卫生等,各自负责一项考核指标的打分,避免部分班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同时便于班干部之间相互配合和班级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最后所有数据在每月结束后的下月初由班主任统一汇总,计算总分,并向全班同学公示。

每学期末,班主任即可对班级学生的班级月份考核统计,进行平时表现总评的计算。在平时表现总评工作表中,A列为序号(单元格A2内容为“序号”),B列为学号(单元格B2内容为“学号”),C列为姓名(单元格C2内容为“姓名”),D列至G列为学期各月份的班级学生考核成绩,H列为平时表现总评值(单元格H2内容为“总评值”),I列为名次(单元格I2内容为“名次”)。

当学期期末考试结束,班主任根据每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结合已计算出的平时表现总评值,两者综合,就可进行班级学生综合测评的统计计算。在综合测评工作表中,A、B、C列分别为序号、学号、姓名,D列至M列为各门理论课与实训实践课成绩(单元格D2至M2内容为各门课程名称,单元格D3至M3内容为各门课程所占学分),N列为平均学分成绩(单元格N3内容为各门课程的总学分),P列为权重70%的文化课成绩,Q列为平时表现总评值,S列为权重30%的平时表现总评值,T列为总评成绩,U列为加分值,V列为扣分值,W列为最终计算得出的学生综合测评值,X列为综合测评值的班级名次。

三、学生成绩的统计与计算

在三个工作表中输入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所有考核指标成绩分值,如晚自习考核得分、每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加分值和扣分值等,即可开始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功能,综合统计计算班级学生成绩。

1.计算班级月份考核。各班干部先将各自统计的学生各项考核指标分值,依次输入到班级月份考核工作表的C列至J列中,班主任再根据随机抽查结果,重点检查班干部及各位学生的考核指标分值是否准确无误,是否有出入较大的打分结果,防止部分班干部,弄虚作假。待检查确认无误后,利用SUM函数及RANK函数,计算班级月份考核总分值及名次。

由于C3至J3单元格连续,在K3单元格中输入:“=SUM(C3:J3)”,求出学号1学生的当月班级考核总分,单击K3单元格,利用填充柄功能,完成公式的复制,求出全班学生当月班级考核总分。

计算出全班学生当月班级考核总分后,确定全班学生当月班级考核名次,在L3单元格中输入:“=RANK(K3,$K$3:$K$44)”,求出学号1学生的当月班级考核名次,单击L3单元格,利用填充柄功能,即按降序方式求出全班学生当月班级考核名次。需要说明的是,RANK函数对重复分数的排位相同,但重复分数的存在将影响后续学生分数的排位。如图2所示,过程自动化104班11月份班级考核中有多名同学总分为93分,并列名次11位,故名次中不再出现12位,而是直接跳到23位。按月对全班学生平时表现进行考核,计算出总分并排出名次,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对大部分学生起到积极督促作用,在班级中营造出“人人争先,个个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班级学风班风建设。同时班主任也可及早发现部分落后学生情况,在下个月对落后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心理、生活上各种问题,使其尽快赶上,不致掉队。

2.计算平时表现总评。班主任在做好每月班级考核的基础上,由于已掌握班级学生每月的考核成绩,待学期末即可对本学期班级学生平时表现进行总评,这样按月分步完成,大批量考核数据的输入就不会觉得工作量繁重巨大。利用AVERAGE函数及RANK函数,计算班级学生平时表现总评值及名次。

在平时表现总评工作表中,D列至G列为班级学生各月份考核总分,因此只需进行复制粘贴即可。首先在已生成的X月份班级考核(以11月为例)工作表中复制相应的单元格区域,如复制K3至K44单元格区域,再打开已建立的“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平时表现总评表.xls”,在其工作表中单击F3单元格,单击“编辑”菜单,选择“选择性粘贴”选项,在对话框中选择“数值”,完成11月份班级考核总分的粘贴,工作表中9月、10月和12月各列操作以此类推。由于D3至G3单元格连续,在H3单元格中输入:“=AVERAGE(D3:G3)”,求出学号1学生的学期平时表现总评值,单击H3单元格,利用填充柄功能,求出全班学生学期平时表现总评值。最后计算全班学生学期平时表现总评名次,方法同上。

统计学生平时表现成绩时,为进一步观察学生各月平时表现变化情况,希望学生平时表现成绩大于90分的以蓝色显示,小于70分的以红色显示,如图3所示。选中学生平时表现成绩所在的D列至H列,单击“格式”菜单,选择“条件格式”选项,打开“条件格式”对话框,单击第二个方框右侧下拉按钮,选择“大于”选项,在后面的方框中输入数值“90”。单击“格式”按钮,打开“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将“字体”的“颜色”设置为“蓝色”。再点击“添加”按钮即可。重复上述操作,设置小于70分的数值为红色。

3.计算学期综合测评。当学期期末考试结束,班主任拿到班级学生各门课程成绩单后,即可着手统计计算班级学生学期综合测评。下面重点介绍对班级学生学期综合测评的统计、计算和查询分析。

(1)计算文化课成绩。由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采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统计学生文化课成绩采用平均学分绩的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的质和量。所谓平均学分绩,也叫加权平均分,是指各门课程百分制成绩乘以各门课程所占学分,求和后再除以各门课程总学分。公式如下:

以往统计学生成绩常用的求和函数SUM,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方法,已不适用于计算学生平均学分绩。通过Excel的求乘积和函数SUMPRODUCT和对单元格的绝对引用,可以巧妙解决这一问题。

在综合测评工作表中,分别在D2至M2单元格输入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所有文化课课程名称(包括理论课和实训课),在D3至M3单元格中输入所有文化课课程各自所占学分,在N3单元格中输入:“=SUM(D3:M3)”,求出所有文化课课程总学分。在D4至M45单元格区域中依次输入班级学生每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了能够及时核对成绩,需要进行窗口冻结,让课程名称、学分行和学生姓名列始终显示。选中课程、学分行下姓名列右侧的那个单元格(即单元格D4),再单击“窗口”菜单,选择“冻结窗格”,就完成了单元格的窗口冻结。这样,我们在输入分数的过程中,无论班级学生数量多少,课程名称、学分和学生姓名始终能在窗口中显示,可以随时进行核对,增加输入成绩速度。在N4单元格中输入:“=SUMPRODUCT($D$3:$M$3,D4:M4)/$N$3”,求出学号1学生的平均学分绩。其中$是绝对引用符号,$N$3表示绝对引用N3单元格,即是已计算出的所有文化课课程总学分值。$D$3:$M$3表示绝对引用D3至M3单元格,SUMPRODUCT($D$3:$M$3,D4:M4)表示对应绝对引用D3至M3单元格数值和D4至M4单元格数值,先求乘积再求和。最后单击N4单元格,利用填充柄功能,求出全班学生的平均学分绩,如图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SUMPRODUCT函数要求数组参数必须具有相同的维数,否则,将返回错误值“#VALUE!”;同时SUMPRODUCT函数将非数值型的数组元素作为0处理。对应H10单元格,该名学生该课程期末考试作弊,注明“作弊”字样,计算该生平均学分绩时,该门课程成绩即做零分处理,不影响SUMPRODUCT函数的计算。设置单元格的条件格式,将期末考试课程成绩不及格(90分)学生的成绩用蓝色显示,便于班主任今后迅速查询学生成绩及跟踪学生学习动态。

(2)计算总评成绩。学生总评成绩由70%的学生平均学分成绩和30%的学生平时表现总评值两部分组成。在O4单元格中输入“0.7”,表示70%权重,在P4单元格中输入:“=N4*$O$4”,应用对O4单元格的绝对引用,求出学号1学生的70%平均学分绩,利用填充柄功能,求出班级所有学生70%平均学分绩,如图5所示。复制图3工作表中已计算出的班级学生平时表现总评值,选择Q4单元格,执行“选择性粘贴”操作,粘贴数值到Q列。在R4单元格中输入“0.3”,表示30%权重,在S4单元格中输入:“=Q4*$R$4”,应用对R4单元格的绝对引用,求出学号1学生的30%平时表现总评成绩,利用填充柄功能,求出班级所有学生30%平时表现总评成绩,由于P4和S4单元格不连续,在T4单元格输入:“=SUM(P4,S4)”,求出学号1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利用填充柄功能,求出班级所有学生学期总评成绩。

(3)计算综合测评。班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由学生总评成绩、加分值、扣分值三部分组成。我院加分和扣分值规定如下,学生文化课在各级统考、竞赛中获前三名者:部级加1分,省(部)级加0.5分,院(系)级加0.3分;在各级报刊、杂志者:部级加1分,省级加0.5分,地(市)级加0.3分;担任各级学生干部工作出色者,院学生会干部加1分,系学生会干部加0.8分,班级学生干部0.5分;获院级及以上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者加0.2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奖者:部级加1分,省级加0.5分,地(市)级加0.3分,院级加0.1分;在各级文艺、体育比赛中获奖者:部级加1分,省级加0.5分,院级加0.3分;因特殊原因作出突出贡献者加1分。考试作弊者扣3分/门;有旷课现象者扣1~3分;受警告处分者扣4分;受警告以上处分者扣5~10分。确定班级学生加分值和扣分值后,综合已计算出的总评成绩,在W4单元格中输入:“=SUM(T4,U4,V4)”,求出学号1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利用填充柄功能,最后求出班级所有学生学期综合测评成绩。再利用RANK函数,就可确定班级所有学生学期综合测评成绩的名次。

四、结论

班主任在第一次完成上述班级学生成绩表的统计后,如图6所示,可以把它保存为一个模板,每次利用这一模板创建新的成绩统计表,只需将其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如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课程名称、课程学分、班级人数等)换成新的数据,那么所有成绩统计工作将会自动完成,大大提高学生成绩统计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同时当学生成绩由于某种原因需要进行修改时,因为成绩统计工作表中各项统计数据是通过公式互相联系的,当工作表中数据发生改变时,成绩统计工作表中各项统计结果会自动修改,从而保证了学生成绩统计始终是正确的。采用上述方法,本系学生成绩统计及班主任管理工作已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艳红.中文Excel 2003入门与实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雷蕾.巧用Excel进行有效的考试成绩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9,(3).

第3篇: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关键词:COUNTIF函数 教学管理 运用 公式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192-02

当前Excel软件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而该软件中COUNTIF函数对数据统计、条件运算和数据输入控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功能,灵活运用能大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笔者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对该函数运用进行归纳和总结,供大家分享和提升Excel函数的运用能力。

1 COUNTIF函数的语法定义

COUNTIF作为Excel软件中一个单元格条件计数函数,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其函数语法为“COUNTIF(range,criteria)”,Range为需要计算满足条件的单元格数目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为确定哪些单元格将被计算在内的条件,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单元格引用或文本。例如:条件可以表示为28、"28"、"〉28"、"Orange"或D3。

2 COUNTIF函数在教学管理中运用实例分析

笔者在职业技术教学管理实践中,运用COUNTIF函数在学员学籍注册、学员成绩统计、奖学金评定、免学费资金申报等方面发挥较强的条件统计功能,同时对文本与数据输入控制、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以下通过应用实例的分析和问题解决来体现COUNTIF函数的功能和作用。

2.1 学员成绩分数段人数统计

例1:学校2012级某班级41名学生,第一学期各科考试成绩如图1所示,请运用EXCEL函数统计学生总分、各科平均分、成绩排名,并对各科平均分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统计人数。

操作方法和步骤:(1)可运用SUM(D3:J3)、AVERAGE(D3:J3)、RANK(L3,L3:L43)等函数公式统计41名学生的总分、各科平均分和成绩排名;(2)单击Q4、Q5等单元格,在编辑栏内输入“=COUNTIF (L3:L43,">=85")”按Enter键确认、“=SUM(COUNTIF(L3:L43,">="&{75,85})*{1,-1})”按Enter键确认,可以计算出Q4、Q5单元格内数值,如图1所示,其它分数段人数可用此方法计算。

2.2 利用文本信息统计人数

例2:学校在统计某学年度学生免学费补助资金申请的报表数据时,需根据各年级专业学生人数,汇总统计出学校各专业学生申请免学费补助资金金额。

操作方法和步骤:引用一、二、三年级学生汇总表中的“班级专业名称”标题下的“专业名称”文本信息,运用COUNTIF函数统计各专业学生人数。操作步骤:(1)打开工作表(图2所示)单击选定J10单元格;(2)点击菜单“插入”项选择“函数”项、再点击“COUNTIF”项,按“确定”弹出COUNTIF函数框;(3)点出引用工作页输入Rang,Criteria二项数据值,如图4所示;或在编辑栏内输入=COUNTIF(一年级汇总表!O6:O1119,"*数控加工"),按“确定”J10单元格内“213”为该专业人数。采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各年度其他专业学生人数,如图2所示。

2.3 运用COUNTIF函数功能控制某列数据避免重复录入

例3:学校在统计某学年度学生免学费补助资金申请的报表数据时,学生名单信息汇总表中的“身份证号码”和“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学生编号”两项的数据不能重复,请设置数据避免出现重复录入。

操作方法和步骤:用条件格式避免重复,(1)分别选定F、G列,在F6、G6单元格输入“’+身份证号码和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学生编号”(用'避免出现科学计数法),点格式"->"条件格式",分别将条件设成公“=COUNTIF($F:$F,$F$6)>1、=COUNTIF($G:$G,$G$6)>1”,点"格式"->"字体"->"颜色",选定红色后点两次"确定";(2)再用格式刷将F6、G6单元格的条件格式向下复制。这样设定好后,如果出现数据重复则字体将会变成红色,如图3所示。

2.4 运用COUNTIF函数标识两列数据不同之处

例4:在EXCEL表格中如何把B列与A列不同之处标识出来?

操作方法和步骤:(1)如果是要求A、B两列的同一行数据相比较:假定第一行为表头,单击A2单元格,点“格式”“条件格式”,将条件设为“单元格数值” “不等于”=B2,点击“格式”“字体”“颜色”,选中红色,点击两次“确定”。用格式刷将A2单元格的条件格式向下复制,B列可参照此方法设置。(2)如果是A列与B列整体比较(即相同数据不在同一行):假定第一行为表头,单击A2单元格,点“格式”“条件格式”,将条件设为“公式”=COUNTIF($B:$B,$A2)=0,点“格式”“字体”“颜色”,选中红色,点两次“确定”。用格式刷将A2单元格的条件格式向下复制,B列可参照此方法设置。(3)按以上方法设置后,AB列均有的数据不着色,A列有B列无或者B列有A列无的数据标记为红色字体。

3 COUNTIF函数运用的公式设置归纳总结

根据COUNTIF函数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体现出该函数的功能和作用,为熟练掌握其功能,归纳总结出该函数的公式设置并灵活运用。

3.1 求各种类型单元格数量的函数公式设置

(1)求真空单元格数量设置:=COUNTIF (data,"="),真空+假空单元格数量:=COUNTIF(data,"")相当COUNTBLANK()函数,非真空单元格数量:=COUNTIF(data,"")相当于COUNTA()函数。

(2)求文本型单元格数量设置:=COUNTIF (data,"*"),假空单元格也是文本型单元格,区域内所有单元格数量:COUNTIF(data,""""),逻辑值为TRUE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TRUE)。

3.2 求大于或小于等于某个值、单元格数据的函数公式设置

(1)求大于50、等于50、小于等于50单元格的值设置为:=COUNTIF(data,">50")、COUNTIF(data,50)、COUNTIF(data,"

(2)求大于等于E5(单元格)、等于E5、小于E5单元格的值设置为:=COUNTIF (data,">="&$E$5)、COUNTIF(data,$E$5)、COUNTIF(data,"

3.3 等于或包含某N个特定字符的单元格数量的函数公式设置

在EXECL中查找和替换时,代表任意单个字符,*代表任意多个字符。如果要将工作表中的"?"和"*"替换成其他字符,就只能在查找框中输入~?~和~*~才能正确替换。

(1)如“两个字符、两个字符且第2个是B和包含B”的函数设置为:=COUNTIF (data,"??")、COUNTIF(data,"?B")和COUNTIF(data,"*B*")。

(2)如“包含D3单元格的内容、第2字是D3单元格的内容、"你好"”的函数设置为:=COUNTIF(data,"*"&D3&"*")、=COUNTIF(data,"?"&D3&"*")、 =COUNTIF(data,"你好")。

3.4 两个条件求数量的函数公式设置

(1)对大于10且小于等于15、大于等于10且小于15的函数设置为:=SUM(COUNTIF(data,">" &{10,15})*{1,-1})?、=SUM(COUNTIF(data,">="&{10,15})*{1,-1})。

(2)?对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

4 结语

通过对COUNTIF函数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实例运用的分析、函数公式设置的分类和汇总,能体现Excel函数具有强大统计运算、分析汇总等功能。由掌握“条件统计函数”并灵活运用而窥豹一斑,因此,可增强学习Excel软件的兴趣,掌握该专业技能,为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俊京,杜垒.Excel中If和Countif函数在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5):160,185.

[2] 张敏.基于EXCEL函数的学生成绩分析与管理[J].农业网络信息.2006(5):157-158.

[3] 张冬梅.巧用countif( )函数录入新生信息[J].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2012(10):39-40.

第4篇: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一、课时 “预学单”的结构性

教师要想做到课时预学的结构性,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后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第一课时――同级混合式题。学习该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感知这类式题的运算顺序。因此,就运算顺序的掌握,笔者制定的目标是:在解决应用问题、分析与计算相关式题的过程中,逐步归纳抽象出运算顺序,并学会用递等式计算式题。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编制解决问题、分析式题与式题计算这三类习题,具体呈现如下。

“四则运算(一)”预学单

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们将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四则运算。请尝试完成下面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的运算规律。

1.我会解决问题

要求:用综合算式列式计算,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仔细观察上面的这些综合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有规律吗?把你发现的规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始,先请学生独立完成“预学单”,在三种不同的题型下回顾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积累用于归纳运算顺序的素材;接着思考“预学单”中的第4题,引导学生尝试概括相应的运算顺序;最后组织小组交流后进行集体反馈,总结规律。

课时预学学习材料的结构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概括、自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预学单”中的学习材料要能够从不同的维度为学生积累学习的素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或归纳总结,在对已有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数学发现。在“预学单”设计时,一些全新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则或数学规律,一般不作为预学的内容。如上面的“预学单”,由于“用递等式的格式计算多步综合式题”这一种书写规定是全新的,学生之前都是用直接写出得数的格式来完成,这是一种数学书写的规定,需要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因此不作为预学作业时的书写要求。

二、单元“预学单”的结构性

应该说,教材的单元编写体系已经十分关注单元学习材料的结构性,大多数单元都有单元主题图,并由单元主题图提出有关联的问题。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分析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结构体系,然后再构想各个课时之间共同的学习思路,进而编制出具有相同结构的各个课时的“预学单”。

如前面列举的四下年级“四则运算”这一个单元,教材把“四则运算”分成同级混合式题、二级混合式题与有括号混合式题这样三类。这三类混合式题,教材都由“冰雪大世界”为主题引出学习材料,且都在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运算顺序进行概括,因此,后面两个课时的“预学单”,可以参考第一课时的结构组织。如第二课时二级混合式题,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一组“预学单”。

4.我发现了规律

仔细观察上面的这些综合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有规律吗?把你发现的规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具有单元结构性的“预学单”,有利于策略的迁移、思维的延续和数学知识的结构化。如上述“预学单”与第一课时的结构相同,只是增加了上一课时新学习的递等式计算的要求。学生在完成这份“预学单”时,可以依据上一节课的学习经验,自觉地总结出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不同单元间“预学单”的结构性

不同单元“预学单”的结构性,就是指能够把数学知识体系上具有内在联系的单元看成一个学习结构来设计“预学单”。如五上年级的“小数乘法”与“小数除法”两个单元,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可以从“数量关系”的视角找到这两个单元的联系,设计具有结构性的“预学单”。

人教版教材 “小数乘法” 例1创设了“买风筝”的情境,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而“小数除以整数”例1创设了“晨跑”的情境,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两个数量关系式没有形成直接的“逆运算”关系,从不同单元“预学单”的结构性考虑,这两个情境可以整合成同一个情境,编制成如下的两份“预学单”。

“小数乘整数”预学单

同学们,整数乘法我们已经都会计算了,那么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呢?它与整数乘法有什么联系呢?相信自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1.“我解决”: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3.“我发现”:回顾刚才的计算,说一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依据是什么。

上面这两份“预学单”,相对应的两题之间都存在着互逆关系,学生可以自然地利用到“小数乘整数”中的学习经验,自主地归纳“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第5篇: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关键词: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PPS抽样;电力消耗量

一、原理介绍

(一)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的N个单元中,以此整批抽取n个单元,使任何一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都相等,任何n个不同单元组成的组合被抽中的概率也都相等。当总体单元之间差异不大时,简单随机抽样简便、有效。

(二)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又称为类型抽样或分类抽样,即在每一层中独立进行抽样,总的样本由各层样本组成,总体参数则根据各层样本参数的汇总做出估计,这种抽样就称为分层抽样,所得样本称为分层样本。当总体规模N与样本容量n都较大,总体单元之间的差异也较大时,可以采取满足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大的分组原则进行分层抽样。

(三)PPS抽样

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简称为PPS抽样,它是一种使用辅助信息,从而使每个单位均有按其规模大小成比例的被抽中概率的一种抽样方法。当抽样单元规模差异很大时,经常采用不等概抽样,即每个单元入样的概率不相等。

二、抽样估计方法在全国电力消耗量估计中的应用

(一)简单随机抽样估计

1、样本容量的确定。调查全国电力消耗是以省(市)为抽样单元,从我国31省(市)去掉自治区按照30%的比例抽取10个样本单元先做一个小型试验来估计样本容量,具体步骤如下:由于此次调查的目的是用2013的全国各地区电力消耗估计2013年全国电力消耗总量,因此先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直接抽出2012年10个样本单元计算出S2,Δ2,其中S2=1N-1∑Ni=1Yi-Y2,Δ=zα2ν(y),最后利用样本容量公式n =S2z2α2Δ 2计算出所要抽取样本单元的个数,其中S2代表2012年电力消费的总体方差,Δ代表极限误差。最后计算得n=12。

2、抽样框。样本容量确定之后再次利用SPSS直接抽取样本单元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浙江、福建、湖南、广西、四川、陕西、甘肃、宁夏。

3、估计方法。本篇论文中采用了三种估计量,分别是简单估计、比率估计和回归估计,具体计算过程只列举了比率估计,但后面对三种估计量进行了对比。

对全国电力消耗量进行估计时,选取工业增加值为辅助变量,经过计算检验二者相关程度较高,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37,适合做比率估计。

由表一可以看出,比率估计和回归估计的精度要高于简单估计的精度,前两者估计精度相差不大但回归估计要略好于比率估计。

(二)分层随机抽样

1、样本容量的确定。首先根据各地区电力消耗量绘出折线图发现各地区电力消费差异比较大,因此可以根据电力消耗多少将30个地区划分为三层。第一层包括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六个城市;第二层包括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十一个城市;第三层包括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西、海南、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十三个城市 。

然后按照比例分配确定每一层的样本单元数:利用公式nh=n×NhN;接着用随机数表在每一层里面生成样本单元:其中第一层样本单元分别是河北、山东;第二层样本单元分别是山西、辽宁、上海、安徽;第三层样本单元分别是北京、吉林、黑龙江、海南、甘肃。

2、估计方法。点估计

lrs=∑Lh=1Whlrh=∑Lh=1Whh+βhh-h=1508.302

方差估计(不能事先设定各层的回归系数βh)

将βh取为第h层回归系数Bh的最小二乘估计bh,bh即为样本回归系数:

bh=∑nhi=1yhi-hxhi-h∑nhi=1xhi-h2

v(lrs ) = ∑Lh = 1W2h 1-fh nh nh -2(nh -1)s2yh (1-r2h )= 3109.784

3、精度比较。将分层抽样三种估计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总结于表二中进行比较。从表二可以看出,对于全国电力消耗量抽样估计方法中,比率估计的效果最差。

(三)PPS抽样估计

1、样本容量的确定。在PPS抽样中最常用的是按照总体单元的规模大小来确定单元每次入样的概率。在对全国电力消费抽样估计中选取各地区工业生产总值Mi来度量规模,总体的总规模为M0=∑Ni=1Mi,每次抽样中第i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用Zi表示,Zi=MiM0。

根据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的样本容量n=12来确定PPS抽样中样本单元,根据k=M0n来确定样本间距k,在1~k用随机数表产生一个随机数,并确定相应的初始地区,以后在总体中每隔k个地区抽出一个地区作为样本单元。在对全国电力消耗进行PPS抽样中赋予每个地区与Mi相等的代码数,将代码数累加到M0,每次抽样都产生一个[1,M0]之间的随机数,设为m,则代码所对应的地区被抽中。

根据公式k=M0n计算得k=7034949,在1~k之间利用随机数表生成6642828时所抽到的城市无重复,且它处于河北的代码范围,因此河北作为抽中的第一个样本,以后每隔k个单元抽出一个作为样本单元。最后抽得样本分别是: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新疆。

2、计算估计值

(1)总值估计。根据所抽出来的这12各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作为辅助变量,来估计2013年全国电力消耗量。采用汉森―赫维茨估计量,由公式HH=1n∑ni=1YiZi计算得HH=47997.211,由此可以得2013年全国电力消耗的估计总值为47997.211。

(2)方差估计。总体总量的抽样方差由公式(HH)=1n(n-1)∑ni=1(yiZi-HH)2计算可得(HH)=33662680.22。

三、不同抽样估计方法效果比较

通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PPS抽样分别对全国电力消耗总值、均值、方差及电力消耗区间估计,不同的方法估计出的效果有所不同,精度比较如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选取不同的方法对全国电力消耗量进行估计效果略有不同,用分层随机抽样估计方法估计的结果最好,简单随机抽样估计和PPS抽样估计结果相差不大,后者略好于前者。

四、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估计、分层随机抽样估计和PPS抽样估计方法对我国电力消耗量进行估计,计算并分析比较最后得到分层随机抽样估计效果是最好的,因为简单随机抽样估计是一种最基本的抽样估计方法,当总体单元差异不大时效果较好;PPS抽样估计适用于抽样单元规模差异很大的估计,而本文案例所估计的电力消耗量,地区之间有差异很大的,也有差异很小的,所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估计方法,满足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大的原则,因此可以得到较好的估计效果。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分层抽样抽样框较复杂,费用较高,误差分析也较为复杂。(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第6篇: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关键词] DEA模型 农业上市公司 经营效率 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重点。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龙头农业企业的代表,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更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价可以采取财务比率法、回归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平衡记分卡法等,但由于这些方法需要对各评价指标人为赋予不同权重,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本文试图从被评价对象间的相对效率分析着手,运用DEA模型作为评价方法,对我国34家农业上市公司2007年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DEA模型的原理

1978年, 著名运筹学家A. Charnes等提出了基于相对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DEA的基本思想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 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 以DMU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 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 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 同时还可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或弱DEA有效DMU的原因及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1.评价决策单元总体有效性的C2R模型

设有n个同类型的决策单元,对于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p种类型的产出。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i种投入指标的投入,y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r种产出指标的产出。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计算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为松弛变量。θ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满足0≤θ≤1。此模型称为C2R模型,是DEA的基本模型。

(1),则第k个决策单元为DEA有效,表明决策单元k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技术有效是指从技术角度看,在决策单元的经营过程中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佳的产出效果。规模有效是指决策单元的经营活动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

(2),但至少有一个,(i=1,2,3,…,m),或者至少有一个,(r=1,2,3,…,p),则决策单元k为弱DEA有效。有某个,表明第i种投入指标有数量的投入没有充分利用;有某个,表明第r种产出指标与最大产出有数量的差异。因此,此时决策单元k的经营活动不是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3),则决策单元k不是DEA有效,即决策单元k的经营活动不是技术有效也不是规模有效。

(4),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不变;,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递增;,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递减。

2.评价决策单元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

1984年,A. Charnes等在C2R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用于评价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该模型比C2R模型增加了约束条件。σ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

(1),则决策单元k为技术有效。

(2),但至少有一个,(i=1,2,3,…,m),或者至少有一个,(r=1,2,3,…,p),则决策单元k为弱技术有效。

(3),则决策单元k非技术有效。

根据DEA的理论,决策单元k的总体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因此,可直接根据决策单元k的总体效率和技术效率计算规模效率。

三、决策单元和评价指标的确定

1.决策单元的确定

农业上市公司是我国农业企业中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农业技术先进、经营业绩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率对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而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DEA理论,为了使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决策单元必须属于相同类型。因此,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规定,以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4家农、林、牧、渔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即研究对象),对其经营效率进行评价。

2、评价指标的确定

运用DEA模型对农业企业经营效率评价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投入和产出评价指标。因此,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农业企业经营效率的特点,即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体现农业企业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要求。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客观性,DEA模型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一般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是评价指标个数的2倍以上。所以,本文研究选取的评价指标为13个(决策单元为34),其中投入指标5个,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工资、成本费用等。投入指标是对经营效率起负向作用的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产出指标8个,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资产周转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利息保障倍数、股东权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产出指标是对经营效率起正向作用的指标,指标值越大,投入产出效率越高。

3.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的资料来自上海聚源数据有限公司的财讯网站。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按新准则的标准只能收集到2007年的财务数据。因此,本文只对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分析。

4.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项投入和产出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同时产出指标中的原始数据还存在负数,如果直接代入DEA模型运算,就无法进行DEA有效性分析。因此,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后全部原始数据的值都将在0至1区间内。根据DEA理论,无量纲化处理后,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会发生变化,对决策单元经营有效性的评价结果也不会产生影响。无量纲化处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设(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

(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为第i个决策单元第j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

由于篇幅有限,无量纲化后评价指标的值没有列出。

四、经营效率分析

将无量纲化后评价指标的值代入C2R模型和C2GS2模型,运用lindo6.1软件运算,运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1.总体有效性分析

2007年总体效率值为1,并且所有松弛变量均为0的农业上市公司有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4.12%,表明这15家公司总体有效,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构成有效生产前沿面。总体非有效的公司有19家,占55.88%。非有效的公司的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7370,意味着平均而言,非有效的公司有0.2630提高总体效率的空间。全部公司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8530,标准差为0.2031,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1家,占61.76%,北大荒公司总体效率值最低,仅为0.3101。2007年总体有效公司中的绝大多数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而大多数总体非有效公司是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为特征。

2.技术有效性分析

2007年有19家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值为1,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55.88%,表明从技术角度看,这19家公司达到了技术有效,在经营过程中投入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也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技术非有效公司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1.12%,技术效率平均值0.7375,说明这15家公司平均有0.2625改进各项投入利用效率的余地。全部公司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842,标准差为0.1987,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4家,占70.59%,北大荒公司技术效率值最低,仅有0.3154。19家技术有效公司中,总体有效的公司占15家,有4家公司属于总体非有效。 2007年技术有效的绝大多数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业,技术非有效公司中的多数是以非农产业为主业、农林牧渔业为辅业的多元化经营为特征。

3.规模有效性及规模效益分析

规模效率等于总体效率与技术效率之比。2007年规模有效的公司有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4.12%。规模非有效公司为19家,占55.88%,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395。全部农业上市公司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662,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7家,占79.41%,通威股份公司的规模效率值最低,为0.6681。

从规模效益看,2007年15家总体有效公司处于最佳投入状态,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产出,实现了规模效益。19家总体非有效公司中,有12家公司的∑λ小于1,即12家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占总体非有效公司的63.16%,平均∑λ为0.9211,表明这12家公司加大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产出。另7家公司的∑λ大于1,占总体非有效公司的26.84%,平均∑λ为1.1909,即这7家公司规模效益递减,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五、结论

根据对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等的分析,得出结论:

1.从整体上看,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较高,但部分公司的总体效率变动较大,也有部分公司总体效率相对较低。总体有效公司中的绝大多数主业明显,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经营活动。因此,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专业化建设是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正确路子。

2.总体效率较差以及总体有效转变为非有效的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从事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非农扩张严重,农业上市公司不“务农”,表现出明显的“背农”现象。由于技术、管理、资金、市场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多元化经营失败。因此,农业上市公司在选择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时,应高度关注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3.多数农业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技术效率高,但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因此表明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更主要依靠于公司各项投入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

4.近半数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尚未取得规模效益的大多数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只有部分公司规模效益递减。对规模效益递增的公司,则应增加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而对规模效益递减的公司来说,实际的投入水平已经超过其最佳投入量,投入过多而利用水平低下,导致经营效率下降。因此,应在保持适度经营规模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充分提高各项投入的利用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AN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10:1261-1264

第7篇: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二 实践活动背景: 适逢甲流席卷全球,疫情进入爆发阶段,中国也受到波及,大多数省份都有确诊病例,高校出现集中爆况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然而多数大学生重视学习而忽略了适当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帮助。

三 实践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会议讨论阶段:

a:10月初,班级讨论实践主题,并确定实践方向和目的;

b:10月29号班委初步讨论,构思整体实践流程;

c:10月30号召开班级会议,由班长向全班传达班委讨论结果,并进行班级讨论,决定实践形式、实践版块、分组情况、所需器材和具体实践时间等,决定以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传单宣传等形式,并分配任务。根据任务安排分成四个小组(见附录一):第一组,大学生超市宣传小组(8人);第二组,运动场采访小组(6人);第三组,宿舍教室问卷调查小组(6人);第四组,摄影小组(4人)。初步决定于11月2号进行实践活动;

2)材料准备阶段:

a:由班委提出问卷调查问题,班长汇总,并经大多数班级成员修改,制成《体育锻炼与健康问卷调查》表(见附录二),由班长打印发放到各小组负责人手中;

b:摄影小组准备4套拍摄工具;

c:签字笔每人准备2只,干净白纸若干;

(二)具体实施阶段:

1)、11月2日中午12:15——1:00第一组在大学生超市和数字化附近进行问卷调查,发问卷调查表,由摄影组进行现场拍摄,保存好问卷调查表和拍摄资料;

2)、11月2日下午4:00——6:00第二组在运动场对进行锻炼的学生和休息的教师进行拍摄、采访;

3)、11月2日下午4:00——6:00第三组对教室的学生进行采访及问卷调查,晚上9:00——10:00对宿舍的学生进行采访及问卷调查;

4)、第四组由负责人合理分配拍摄人员,跟随各组进行拍摄;

(三)后期总结及宣传:

1)、11月4号之前由第一组收集各组调查情况,汇总调查结果,结合学校情况制成宣传单,中午的时候在大学生超市进行传单宣传;

2)、由王超同学总负责活动电子杂志的制作,由其选择制作小组人员,对照片和活动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

3)、讨论选出一名学生对电子杂志作品的讲解;

四、注意事项:

1)、如果遇到下雨天气,活动推迟一天举行(对天气没有要求的小组可按计划进行);

2)、发现问卷调查表不够时,小组负责人要提前和班长打招呼,并尽快解决;

3)、各小组在进行调查和采访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措辞妥当;

五、预算:

复印调查表: 200(张)*0.1元=20元

宣传单: 100(张)*0.1元=10元

签字笔: 10(只)*1.0元=10元

第8篇: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前元音;发音错误;元音声学图

中图分类号:H1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3

引言

二语语音发音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交际效果。正确的发音和辨音是一切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二语语音习得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也成为近年来二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一个方面。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二语发音,尤其是英语元音的发音并非易事,主要原因在于元音从肺部发出后,没有或很少受到阻碍,发音人很难直接感受到其发音的确切位置,故元音主要是依靠听觉,即根据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以及唇形的圆展所引起的不同共鸣而进行分类(罗常培,2002)。国内外对于英语语音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正负迁移等方面。研究者们受 Lado(1957)和 Selinker(1972)启发,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母语对二语语音习得的迁移情况(Hecht 1982;Nicole 2010),且相关文献大多将汉英两个音位系统进行对比(何善芬,1987;苏岚,2009;艾玉,2016)。相比而言,从声学角度来考察中国学生英语语音产出影响的文献,尤其是对英语元音发音错误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春雨、卜友红(2009)使用实验语音学理论以及语音分析手段,直观地反映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读英语元音时出现的错误,并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原因,从而有利于学习者针对性地纠正其元音发音错误。殷学侃(2011)通过使用声学数据绘制的元音图,研究学习者声学元音图上元音变体的分布区域,分析英语学习者的元音发音错误。元音变体的分布区域过大,表明学习者的英语元音发音方法不稳定,分布区域交叉严重,则表明学习者不能区别元音图上相邻元音的发音。

纵观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研究,笔者发现文献中有关陕西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研究极少(吕芬,2012;姚美蓉,2014),近几年研究者开始关注陕北方言对英语语音发音的影响(艾玉,2016),但仍缺乏对整个陕西地区英语学习者的发音情况进行研究。陕西是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省份,方言种类较多,使不同地区英语学习者的发音带有很重的方言色彩。本文拟从声学角度对陕西地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前元音发音常误加以分析,以期总结陕西地区英语学习者的五个英语前元音/i:/、/i/、/ei/、/e/、/?/(将双元音/ei/也划为英语前元音是参看了Prator和Robinett,1985)发音错误的主要类型及规律。

一、研究方法

1.实验语料与受试

本研究参考了美国语言学家Peterson 和 Barney的著名的共振峰测量设置,即包含在/hVd /辅音架构中的系列元音,基于一致的/hVd/Y构,从19个英语元音( 中元音除外) 选取与本研究相关的单词,即: heed, hid, hayed, head, had, 这五个单词中的前元音分别是/i:/、/i/、/ei/、/e/、/?/。参与本研究的中方受试为30个来自陕西不同地区的学生,其中包括15名男生和15名女生。他们分别来自西安(6名),渭南(6名),宝鸡(6名),安康(6名),榆林(6名),这30位学生为长期生活在方言区的学生,且英语发音深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实验开始时,他们刚进入陕西一所高校学习,且大多从8岁开始学习英语,有将近10年的英语学习时间。

2.实验工具与步骤

实验工具是一张印有heed, hid, hayed, head, had五个单词的元音单词表,SPSS Statistics统计分析软件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语音研究所的PRAAT语音分析软件。本研究的录音工作是在笔者所在大学的英语语音室中完成。发音人在语音室中通过Sennheiser MKH-416麦克风将所给单词自然朗读并录入语音室New Class语音软件中。录音前,笔者先依次朗读单词,再给发音人充足的时间熟读单词,以防止出现因不认识单词而将音读错,影响实验结果的现象。录音结束后将结果整理到电脑硬盘中,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录音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每位受试者朗读语料中的单元音相关数据,最后用Excel以及SPSS软件对所提取的录音数据进行发音错误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与讨论

研究过程中发现陕西地区男女生发音时有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分别将男女生发音的错误数量做了详细统计,实验得出的具体数据见下表,表1是陕西学生前元音发音错误数量统计表,表2是根据表1的数据做出的陕西学生前元音误读比例柱状图。

表1 陕西学生前元音发音错误数量统计表

前元音 heed/i:/ hid/i/ hayed/ei/ head/e/ had/?/

错误数量(男) 4/13.33% 9/30.00% 4/26.67% 8/53.33% 5/33.33%

错误数量(女) 3/10.00% 8/26.67% 2/13.33% 6/40.00% 4/26.67%

总计 7/23.33% 17/56.67% 6/20% 14/46.67% 9/30%

表2 陕西学生前元音误读比例柱状图

从表1和表2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30位陕西学生在发五个英语前元音/i:/、/i/、/ei/、/e/、/?/时,元音/i/的发音错误数量所占比重最大,为56.67%;元音/ e /的发音错误数量所占比重次之,为46.67%;再次为元音/?/,发音错误数量所占比重为总人数的30%;元音/i:/和元音/ei/的发音错误数量所占比重较少,分别为23.33%和20%。由此可以看出,在五个英语前元音/i:/、/i/、/ei/、/e/、/?/中,陕西学生发音出错最多的是/i/和/e/两个元音;出错较少的是/i:/和/ei/两个音,/?/的发音出错频率居中。

元音/i:/和/i/的发音错误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学生用汉语的“衣”的发音来代替英语元音/i:/ 和/i/的发音,表现在发元音/i:/时稍长,发元音/i/时稍短,且发音时,舌身抬得太高,与上颚产生了磨擦。英语元音/i:/和/i/虽然与汉语“衣”中的韵母i相似,但两个音有本质上的区别。英语元音/i:/是长元音,发音比汉语拼音的i长些,而元音/i/是短元音,发音要比汉语拼音的i短些;同时,发英语元音/i:/时,要求舌端抵下齿,舌前部压低,避免与上颚接触从而产生摩擦,发音时牙床几乎全合,双唇扁平,向两边咧开并成微笑状。而发/i/时,舌端抵下齿,舌前部压低,避免与上颚接触从而产生摩擦,口稍开,舌肌肉较松驰,是短元音。

英汉两种语言的元音系统并不相同,学习时应该避免以汉语的方式来进行英语的发音,掌握英语的准确发音。第二,在元音/i/的发音错误比例中,将长短音混淆的错误发音占很大比重。由于陕西地区的方言发音中没有长短音的区别,部分学生在发/i/时,将短元音/i/发成长元音/i:/,发音时持续的时间较长,且不能很好把握舌前的高度及口形开口程度。第三,在发英语前元音/i/时,陕西学生的舌位普遍偏高,靠前,并且容易将此音与元音/ei/混淆,尤其表现在陕西男生方面。图1为陕西宝鸡一位学生读单词heed, hid, hayed的声学图,可以看出该学生在发三个单词时区别很小,单从听录音方面很难区分三个元音。

再者,在前元音发音错误比例中,/e/与/?/的发音错误率分别为 36.67%与45%。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受试者不能区别/e/与/?/两个音的开口度。发音理论中明确表示,发/e/音时,上下齿间可容纳一个食指的距离,唇型稍扁,类似于汉语的“咩”音;发/?/音时上下齿间可容两指(即食指加中指)的距离,尽量把嘴上下张开,舌位压低,喉部紧张,舌头的状态近似要呕吐时的位置。虽有发音理论的指导,部分受试在发/e/音时开口过大,而发/?/音时又过小,且音长偏短。第二,部分受试不能区分/e/音和双元音/ai/,从录音上可以听出部分受试者将head读成汉语的“害的”,且不在少数。研究其原因发现受试者在发/e/音时,口腔有滑动,而滑动仅是英语双元音的特征之一,单元音发音时并没有这一特点。因此,在发/e/与/?/两个音时应防止口腔滑动,建议摆好发音姿势后保持不变,而发双元音/ai/时应加大滑动幅度。图2为陕西榆林一位学生读单词head的声学图,从图中可看出在读该单词时,音高线部分有波动,而非平缓过度,即发音时出现了滑动现象。第三,部分受试者发/?/音时容易给该音后面加上鼻音/n/或/η/,像汉语普通话中的“an”音,很难区分had和hand的区别,尤其表现在陕西男生中,图3所示为陕西榆林一学生读单词had的声学图。这种加音现象又称为插入音现象,指发音时在单词的辅音或元音后添加另外一个语音。本研究也证实了巫玮、肖德法(2011)基于PETS 口语语料库研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加音现象的部分研究结果,即发现学习者加音错误主要分为元音后加辅音。巫玮(2011)也解释到其原因是认为学习者在英语发音过程中,习惯性或者无意识地将母语语音和英语语音之间建立联系,利用两种语言的相似点来学习语音发音。

二、结语

本文从声学角度对陕西地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前元音发音常误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陕西地区英语学习者的五个英语前元音/i:/、/i/、/ei/、/e/、/?/发音错误的主要类型及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陕西地区英语学习者来说,在五个英语前元音当中,元音/i/的发音错误数量所占比重最大;元音/ e /的发音错误数量所占比重次之;再次为元音/?/;元音/i:/和元音/ei/的发音错误数量所占比重较少。五个英语前元音/i:/、/i/、/ei/、/e/、/?/发音错误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长短元音不分,表现在元音/i:/和/i/不能^分;第二,对于陕西地区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前元音的习得会受到汉语元音的影响,尤其会受到汉语相似音的发音影响,具体表现为元音/i/与/ei/以及汉语元音ei互相混淆,不能区别;元音/e/与汉语ai音之间不能区分;第三,英语元音后有加音现象出现,如发音时给英语元音/?/后面加鼻音,读成/?n/或者/?η/,与汉语拼音an相似。本研究一方面可为陕西地区的英语学习者准确的掌握英语前元音发音提供指导,也可为从声学角度进行汉语或汉语方言对二语的影响研究提供启示。但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并没有将五个元音所包含的所有语境都统计在内,且参与的受试也只来自陕西的个别地区而并非所有地区,这些因素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2] Peterson. G. E. & Barney, H. L. Control Methods Used in a Study of the Vowel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M], 1952.

[3] 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209-231.

[4]艾玉.关于陕北方言在英语语音中的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探究[J].山东:山东社会科学[J].2016 (S1): 532-533.

[5]何善芬.英语语音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几个方面[J].外国语,1987(6):70-73.

[6]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吕芬.西安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影响[D].西安:西北大学,2012.

[8]尚春雨,卜友红.基于实验语音学的英语元音偏误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6):135-137.

[9]苏岚.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R].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

[10]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巫玮,肖德法.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加音现象研究[J].外语学刊,2011(2):80-83.

第9篇:数学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1 利用Excel函数统计学生个人总分、平均分、排名等项目

2 统计总人数、及格

>> 让成绩分析智能起来! Excel使成绩分析与汇总更智能 成绩分析化繁为简 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成绩分析及应试策略 借助Excel2010让成绩分析更加可视化 成绩分析指标及其系统应用 学生成绩分析系统 基于MATLAB的班级成绩分析 成绩分析引发的思考 成绩分析预测模型的构建 学生成绩分析系统的设计 数据挖掘在课程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CET成绩分析的行动策略 基于聚类的学生成绩分析 大邱世锦赛女子20公里竞走成绩分析 基于SPSS软件的高职技能培训成绩分析 EXCEL函数在成绩分析中的全面应用 心电图教学改革后的成绩分析 大学英语读写课期末补考成绩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Excel自动生成网页,学生成绩网上查

用分类汇总做成绩统计

期中考试结束了,各位教师是否开始忙于成绩的统计和分析?这里汇集了几位老师的实战经验,让我们和原始计算器说再见,借助Excel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吧。

统计项目Excel来帮忙

运行Excel 2003,在成绩表第一行中输入以下内容:学号、姓名、各考试科目名称、总分、名次,输入学号时,用填充柄自动填充。在学号下方依次输入“总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总分”、“均分”、“最高分”、“最低分”。

各段成绩格式不同

选定所有录入学生成绩的单元格,进入“格式条件格式”,在“单元格数值”范围中填入“80”与“100”,单击“格式”按钮,将单元格数值设置为自己喜欢的格式:如数值颜色为蓝色、字形为倾斜等,这样,在80到100之间的分数在输入后自动变为蓝色并倾斜。确定,返回条件格式对话框,单击“添加”,设置60到79、小于60分等分数段的格式(见图1)。

(1)

个人总分

单击总分下的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SUM(C2:H2),在下一个单元格中输入=SUM(C3:H3),然后选定这两个单元格,将光标移动到两个单元格的右下角,到变成细十字,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拉至最后一名学生,以后只要输入学生各科成绩,每位学生的总分即自动求出。

个人名次

在Excel中可以用单元格自动排序的方式给成绩排序,但不好处理同分数的名次,利用RANK函数则没有这样的问题。

方法是:总分位于I列,名次位于J列,在第一名学生的名次单元格中输入=RANK(I3,$I$3:$I$59),该公式的目的是排出I3单元格的数据从I2到I59所有数据中的位次(假设该班共56名学生,学生的姓名、成绩等数据从第3行排到第59行)。在第二名学生的名次单元格中输入=RANK(I4,$I$3:$I$59),然后拖动鼠标,选中这两个单元格,利用自动填充的功能,在每个学生的名次单元格中输入RANK函数的公式。这样只要将学生各科成绩输入到对应的单元格中后,RANK函数即自动求出该学生的名次,同分数的名次则自动排为相同的名次,下一个名次数值自动空出。

各科逐一分析

以“语文”为例。在“总人数”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C3:C59),在“及格人数”单元格中输入= COUNTIF(C3:C59,">=72"),在“及格率”单元格中输入=COUNTIF(C3:C59,">=72")/COUNT(C3:C59),[满分为120分为">=72",若满分为100分则为">=60"] ,“总分”单元格中输入=SUM(C3:C59),“平均分”单元格中输入=AVERAGE(C3:C59),“最高分”输入=MAX(C3:C59),“最低分”单元格输入=MIN(C3:C59)。以上公式输入后可利用自动填充功能填充其他各科的公式(见图2)。

(2)

每科各分数段人数

可用FREQUENCY函数来实现。在(A67:A74)区域输入39、49、59、69、79、89、99、109(即统计出40分以下~120分范围内组距为10的各分数段人数),同时选中c67至c75单元格区域,输入公式:=FREQUENCY(C3:C59,$A$67:$A$74),按下“Ctrl+Shift+Enter”组合键进行确认,即可求出c67至c75区域中,按A67: A74区域进行分隔的各段数值的出现频率数目。其他单元格可用自动填充功能实现。

有时要将优秀人数和不及格人数统计出来,在语文优秀人数的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C3:C59, “>=80”)(假设各科的满分为100分)。及格人数改为>=60,不及格人数改为

保存为模板文件

在“打印预览”中,按下“设置”,单击“工作表”标签,选中打印风格线,单击“页眉/页脚”标签,单击“自定义”,设置表格标题、页眉、页脚、纸张的大小、页边距,调整字体、字号、单元格的宽度及高度,然后“另存为”为“模板”,取名为“成绩统计”,确定,保存为模板文件。

最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已建立的模板来处理学生的成绩。启动Excel,执行“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在对话框中出现的“常用”标签下找到已建立的“成绩统计”模板,双击,出现了原来的模板文件,输入学生新的成绩总分、各科的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最高分、各学生的总分名次即自动统计得出。最后打印输出,既美观又便于分析。

联机汇总各科成绩

利用Excel提供的共享工作簿命令,在局域网中对Excel文档联机处理,可以快速汇总各科、各班级的成绩。

在局域网中的一台电脑上新建一个Excel文档,命名为“学生综合成绩表”,设置好格式后存入一个专门的“学生成绩”文件夹,右击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共享,弹出图3所示文件夹属性对话框,在共享标签中找到“网络共享和安全”,在“共享名”框中输入“学生成绩”(名称可任意),注意在图中圈中的两个复选框中必须都打上钩,设置好后,录入成绩的教师就能在任何一网微机上打开此综合成绩表。

(3)

(4)

光能打开还不行,所有人都能同时编辑,还要打开“学生综合成绩表”的“工具”菜单,选择“共享工作簿”命令,在“编辑”标签中勾选“允许多用户同时编辑”,同时“允许工作簿合并”,这样就可以多个人同时编辑了。

最后,所有录入成绩的教师从各自电脑上打开“网上邻居”,找到学生综合成绩表所在的计算机名称、共享文件夹名称――“学生成绩”(如果设置了密码,要告诉大家),打开学生综合成绩表,按学科、班级录入各自的成绩,并注意随时存盘,存盘时会有如图4所示提示。若单元格被其他用户更改,在单元格中会有批注提示用户,可防止数据冲突。使用此法,能充分利用现有电脑及教师资源,提高效率。

本文相关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