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精选(九篇)

中小学生法治教育

第1篇: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儿童立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教育部、司法办、全国普法办联合制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关系到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意义重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对儿童法治素养培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儿童进行法治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只有基于正确的儿童立场、顺应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法治教育,才能引领儿童学会发现和认识生活中的法律,尝试在生活中践行法律,使法治教育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将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一、小学法治教育要基于儿童立场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小学法治教育亟需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承认童年期无可替代的独立价值,承认儿童“此时此刻”成长的意义,而不过度关注未来的价值和意义。过度关注“时间上的儿童”,就是把精力放在儿童未来的价值上,没有把儿童放在当下的生活、体验当中,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成长。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从时间上理解儿童教育的未来价值是指向“此时此刻”的。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从而使儿童教育成为可能。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处在连续的和不断前进的发展变化中,而这种发展变化是有阶段性的,儿童在其发展变化的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与另一阶段明显不同的特点。”[1]教师要“看得见”儿童和他们的需求,要尊重儿童的兴趣,要理解更要尊重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儿童是独立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儿童有自己的逻辑世界,与成人世界是不同的。在进行法治教学时,教师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自己或是成人世界的逻辑强加给儿童。进行法治教育是对的,这是实现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但是儿童还是儿童,对儿童进行法治教育时不能对儿童放任自流,也不能填鸭式教学,教师需要在对儿童世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使儿童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在进行法治教学时,教师尤其需要进入儿童的世界,理解、尊重,从而内在地激励儿童对法治至高境界(自律)的追求。杜威指出:“社会必须通过教育把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传递给社会的未来成员。”[2]由此可见,杜威认为社会的未来样态是由现在儿童所受教育和生活决定的。社会这个大的有机体,未来想要成就怎样的样态,是由未来将要不断加入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新鲜血液——当下的儿童决定的。可以说,今日儿童之发展,决定未来国家之发展和命运。同理,今日儿童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决定未来国家之法治进程,这也是对儿童进行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二)顺应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而且每一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教师在进行儿童法治教育时,不仅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在此基础上更要了解儿童法治意识的发展规律,进而顺应规律,帮助学生建构法治知识体系,实现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规则意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未意识到规则;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认为规则神圣不可触犯;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表现出社会性,认为规则就是大家赞同而制定的法律;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始于11—12岁),儿童已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将规则编集成典,并自觉遵守,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3]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上,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三个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4]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是个体道德品质发展和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个体从外部约束的他律阶段逐步走向内在约束和调节的自律阶段,并逐步学习和接受当前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习俗水平),以此来进行道德判断,并调节其道德行为。依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学儿童道德发展有两个重要过渡期。其一,在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在这一时期道德认知水平从前习俗水平过渡到习俗水平。所以小学法治教育在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前法治教育”为主,包括简单规则教育、道德教育等,而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是“法治教育”,它分散渗透在3—6年级各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要突出法治意识培养。其二,是小学六年级,儿童将由习俗水平逐渐向后习俗水平过渡。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认知领域的扩大,法治教育逐渐增加,逐渐由零散化向系统化发展,所以六年级上册设置了法治专册,意在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使儿童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现实中,小学道法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多采用知识化取向的法律条文的传授教育。这种知识化取向的法治教育与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阶段不匹配。小学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要从教育场域中的儿童立场出发,顺应儿童道德的发展阶段,明白儿童对法治的认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教学目标也要随之变化。所以,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从低年级的规则教育,到中高年级的法治教育,再到六年级进行系统的法治专册教育,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和由分散向系统转化的双运动轨迹。同时,教师要明白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应定位于公民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刻板传授。通过儿童化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初步了解自己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我国颁布了哪些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这些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教师应该注重儿童作为公民的整体法治素养的提升。而现实中却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把学习法律条文作为授课的重点,把是否掌握了法律条文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评价标准。例如在进行“认识居民身份证”的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提问“身份证号码包含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利用教材“相关链接”回答问题,则此环节的教学显得“意犹未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进行一些小游戏,例如猜猜他的出生日期等等。这样能够使学生知道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是独一无二且终身不变的,还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泄露身份证号码对不对,为后面学习如何保护身份证信息做铺垫。教师如果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儿童却不知道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直接联系,这样的教学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不符,超越了儿童的理解范围,就无法达到儿童的内心。

二、小学法治教育与儿童生活

(一)小学法治教育的起点要源于儿童生活

很多小学道法教师都觉得六年级法治专册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认为自己不是法律专业人员,无法将法治内容讲深讲透,二是法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解决这些难题,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师自我学习,其次是纠正教师对法治教育的误解。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明确指出,“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社会背景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生活才是法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为法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和实际需求,反过来法治教育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儿童融入生活。一旦教师不再关注法律条文的灌输、不再拘泥于自己的困惑和生活经验,而是关注儿童的真实生活,聚焦他们的实际需求,琢磨儿童的真实心理,组织教学也始终围绕儿童生活,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教师就会发现法治教育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积极挖掘儿童生活事件中的法治教育因素,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进行法治教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关注时政新闻和法治事件,能为法治主题教育打下基础。例如,在进行法治专册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被邻居的噪音扰乱过正常生活的经历。由于问题源于真实生活,学生发言踊跃。教师随后追问:“你是怎么解决的?”有的说可以协商解决,有的说找物业解决,有的说可以报警,有的说和他吵架……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认知的冲突点设计问题,如吵架解决好不好?你认为怎么解决比较好?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晰观点,建构知识。教师再追问:“你们有没有过其他权利被侵害的经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学会通过正当程序维权,同时也知道权利的行使是有界限的。

(二)小学法治教育的过程要贴近儿童生活

1.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体验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对外界环境的不断感知中,将获得的经验转化、建构为知识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体验式学习必定是要经过“做”来达成,即杜威的“做中学”,也有早期“学徒制”的影子。人的道德成长源于真实的体验。将体验式学习方式应用到法治教育中,如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参观国家机关、采访人大代表、模拟“场外代表”进行社会调研提出议案等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相应的知识及经验,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及经验内化。教师要明白经验的发展是开放的,因为它没有呈现结局,唯一的结局就是生长,是一种没有结局的结局。例如教师在教学“身边的国家机构”时,要以“在场因素”(即儿童自身的经验、体验以及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调查采访自己身边的国家机构,通过“拍一拍、查一查,访一访”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拉近国家机构与学生的距离。最后,学生通过交流最终实现“不在场因素”的学习,使学生从自身经验和体验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2.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只教授法律知识是完全行不通的。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法律条文比较晦涩难懂,儿童无法产生共鸣,这样最终达不成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法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法治内容与现实案例的结合,这样的法治教育才更具有生命力。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鲜活的案例,运用视频、文字、剧本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案例,学生在案例情景中进行思考、探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走向生活世界,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例如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教学,教师可以选取网民“辣笔小球”诋毁戍边英雄被刑拘的案例,来说明《宪法》对人民权利的保护。案例直观,有时效性,能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政新闻的习惯,也能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学法治教育的终点要归于儿童生活

小学法治教育的终点要归于儿童生活,即知行合一。仅仅只学习法治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践行法治,把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掌握法治理论可以指导法治实践,而法治实践又能够检验法治理论学习情况,两者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法治教育,达成法治教育的目标。知行合一才是法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行”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将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使儿童更好地实现社会化,最终让儿童更好地融于生活。在法治教育专册中,始终贯穿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遵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学生需要完成从“知”到“行”,完善知识建构的闭环,实现知识建构的循环往复。例如“身边的国家机构”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布置课前调查作业,让学生了解各级国家机关是如何划分的。课上,教师讲解后,再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放学路上观察区法院和省法院,自觉进行反思,通过“再次实践”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该教学设计源于儿童生活,经过教学实现了知识的进阶,高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了儿童生活。通过课前调查作业设计,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国家机构,使国家机构在学生认知“够得着”的地方,学生带着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来到课堂,教师设计学生“蹦一蹦”能够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完成“知”的重构。课堂结束后,教师又设计轻松好玩的扩展作业,让学生在放学路上再次观察身边的国家机构,将课堂上所获得的法律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学以致用,最终做到知行合一。此外,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做好课上“加法”和课后“减法”,尤其需要做好作业设计和建立评价机制。课前调查作业和课后拓展作业等体验式作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领儿童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学习的趣味与价值,从而帮助学生达成课堂目标。教师还需要建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来保证学生有效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从而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并非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法学理论的学习,更不是生硬的法律知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死记硬背。教师绝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需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关照儿童现实生活,用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法治教育,在其心中植下法治信仰,为中国培养适应“社会理想”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霍力岩.试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0(06).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同样明确: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在教育,法治思维的方式和法治信仰的形成关键在学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从一开始就根植于每个孩子的头脑深处,让法治素养伴随、滋润他们的成长。

一、法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法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公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和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及其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其在法律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把现代法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让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

作为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更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事关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培育,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道德教育,才能树立起坚实的遵纪守法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法治教育,才能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2.坚持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法治教育也不例外。开展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治理念。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三贴近原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应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识能力,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适应其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其形成与其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法律素养和运用法律手段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开展法治教育是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实现依法治国的有效路径。青少年法治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以在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全民法治教育的合力。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法治教育,在学科教育的过程当中,向学生渗透一种法治思想。利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政治)、历史等课程及其他课程当中渗透关于法治、规则方面的教育内容。如小学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中有“纳税问题”,学生在学习税率计算的同时,教师可以渗透进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诚信做人”的道理;在思想品德课上通过开展案例分享、时事评论等活动,作为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一个平台,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与各种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法治教育是一项时间跨度很长的教育活动,在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专题教育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比如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各种集会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法治安全教育;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期间开展围绕以学习、遵守宪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在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通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

3.创新形式开展法治教育。正如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一样,法治教育也需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让抽象教条式法律知识变为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在美国费城的宪法中心,宪法宣传片可以拍摄出令人动容的史诗大片水准,宪法发展史中的事件和人物也可以设计成各种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的游戏。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应当创新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收看、收听法治宣传片、法治电影和法制专题节目等,使中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法律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法治教育的目标。

4.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法治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贴合学生实际、近距离接触法律的体验互动式校外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如组织小学生参观人大、法院等单位,参与旁听法院案件审理,使其了解法律规定的不同国家机关的职能;组织中学生参观律师事务所、公安局等机构,开展模拟人大、模拟法庭等法治实践活动,通过近距离接触法律案件,使学生置身真实的法治环境下,带给他们直观的冲击,使其心灵上受触动,进而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和内化法律知识。

第3篇: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其主要任务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依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保持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维护稳定,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集中的地方,个体行为易群体化,治安问题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容易激化,甚至引发政治性事端。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校园秩序,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十分重要。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公安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担负保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64所,其中:小学40所,中学2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成人培训中心1所,职业教育中心1所,中心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总数35400人,其中小学学生20169人,初中学学生13766人,高中学生1465人。全县教职工总数为2675人,其中:专任教师2073人(小学专任教师1297名,中学专任教师776名)。全县学校总面积为1659604平方米,建筑面积146577,教学用房90086平方米,其中:小学教学用房面积54308平方米,中学教学用房面积35778平方米。教育系统人员众多,涉及范围广,因此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学校稳定工作是我们首要的任务,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一年来,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综治办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努力为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今春,教育局、直属学校、中心校及其初中领导班子进行了部分调整,为保证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我局重新调整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各学校也建立了“一把手”为组长的相应领导机构。还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领导干部和群众组成的调解员队伍,负责各级各类学校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今年4月,教育局专门召开了由各乡镇场学校校长等多人参加的综合治理、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制定并下发了《___县县教育局20__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工作实施意见》,并与各学校签订了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了责任、确保了稳定。各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为学校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证。

二、加大校园周边治理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今年初,在县综治委的领导下,我们与公安、

司法、工商、文体、城管、防疫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对全县中小学校园周边的摊点、游戏厅、网吧、违章建筑等进行了专项清理,主要工作有:

1、建立学校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

在原来配备专职副校长的基础上,聘任机关干部担任法制副校长,并明确了职责。各学校法制副校长也积极开展工作,招之即来,做到了每周到校1-2次,帮助排查基层学校安全隐患和违纪事件、教育转化双差生、协调学校与周边单位和居民的关系等,及时处理和汇报涉及学校安全稳定的疑难问题。

2、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1)、专项治理网吧。

3月份,我们积极配合县综治委组织的网吧专项治理活动,大力宣传网吧对在校生的危害及治理网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广大师生远离网吧、拒绝网吧、告别网吧。同时通过有力措施有效制止学生进入网吧。

2)、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

①、按照《___县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关于全县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方案》要求,成立___县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进行了职责分工,专项治理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教育局、公安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分头召开领导班子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根据职能分工有针对性地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布署。教育局于4月14日召开全县中小学校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传达了县综治委及教育局专项整治方案精神,下发了《___县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整治排查摸底登记表》,利用一周时间集中总结了全县学校幼儿园周边治安中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

②、检查摸底情况。

一是校内消防安全隐患:部分学校由于建筑规划不合理,存在消防安全漏洞。二是学校施工点安全隐患: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正在进行扩建和施工,个别学校的施工场所防护措施不全。三是学校周边200米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隐患:部分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经常出入网吧等娱乐场所,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业,对少年儿童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校内治安安全隐患情况:个别学校有不良社会青年随意出入的现象。

③各部门整治情况。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对学校环境进行了整顿,要求相关学校对不合格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了限期整改,确保了师生安全;联合县文体局针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进行了专项排查整治。在各个网吧进行了拉网式排查,规范了网吧的营业,杜绝了青少年的出入,从登记、连接等方面提高了网络管理的监控、管理能力;工商局对县城学校周边50米内的摊点进行了两次排查,对我县一中和实验小学进行了重点集中整治,规范了学校周边的乱设摊点行为;防疫站成立了三个专项整治行动小组,两个小组负责乡镇学校,一个负责城区学校,对学校周边的饭店、小吃部、商店及学校食堂的食品进行了排查整治。

三、积极开展稳定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治理重点、难点问题

1、坚持、完善“三项排查”报告制度。

20__年,我们把排查矛盾纠纷、热点、学校安全作为保持教育系统稳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我们建立了矛盾纠纷、热点、学校安全隐患三项排查报告制度,强化了基层治理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的工作责任。特别是在“两节”、“两会”等敏感期间,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对苗头、治安隐患、矛盾纠纷、非法宗教等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都进行了认真的摸排、监控,确保了教育工作的稳定发展。

2、认真对待工作。

建立健全接待制度,各局长亲自轮流参与接待工作,全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全年室共受理群众问题和案件22人次,其中来信4件、来电12起、来人6人起。对问题和案件都及时处理,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公开处理3起违纪案件,通报一年来动态,为全县的社会政治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强化法制安全教育,营造守法护法环境

我们紧紧抓住法制安全教育不放松,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坚持以课堂、讲座为主渠道,把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纳入课程计划,要求各学校每两周必须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其他学科也要积极进行德育渗透,杜绝简单的知识传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教育学生人人知法,守法,护法,收到良好效果。二是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法制安全教育。各学校通过举办法制报告会、法律知识讲座、竞赛、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在师生中大力普及《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在安全教育日,组织学生学习交通、消防等安全知识以及自救、自护技能。3月份,在县政法委的组织下,我们组织了法制教育图片展,在各个学校巡回展出,使近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建立“双差生”帮教

档案,责任到人,严格管理,有效的遏制了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发生。一年来,我县无一起违法犯罪案件发生。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校园事故,组织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教师认真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用手册》,收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五、强化监督,学校安全得到切实加强

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分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局领导和有关科室在学校安全工作中的责任。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3月份,对各乡镇场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检查,发放整改通知书21份;制定下发了教育系统消防预案和学校消防器材配备标准;并对各学校微机室进行了安全和技术指标大检查,排除了隐患。五一期间,对校舍安全进行了安全大排查。6月份,对学校饮食卫生进行了检查,保证了学生饮食安全,也保证了高考顺利进行。加强安全教育,制定了《___县中小学安全教育实施方案》,分别从校内外活动、卫生防病、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家居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等方面提出了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六、大力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专项教育活动,做好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斗争工作。

针对我县中小学中发生的学生参与宗教活动和传阅非法信件等的不良现象,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大范围意识形态领域专项教育活动,由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统战部等多个部门联合组成了专项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全程监督,领导小组还深入学校,分组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计划,确保专项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同时建立了专项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开展了“六进校”(1、理想信念教育进校;2、国情(区、州、县、村情教育)进校;3、民族团结教育进校;4、法律和政策教育进校;5、国防和稳定教育进校;6、科技知识进校。)和节假日星期五返校工作,充分利用“六进校”工作的固定或不固定形式(固定形式:国旗、广播喇叭、墙报等。不固定形式:各种智力竞赛、朗诵、演讲、讲座、班会及文娱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要求县直学校、各乡(镇、场)学校将每学期第一个月定为法制宣传月。全县各中小学能够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大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和无神论教育,同时邀请政法干警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教育经费紧张,专项工作的投入还很有限,部分学校的安全设施还没有得到及时改善。

2、基层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安全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工作需继续加强。

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充分认识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任务

第4篇: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规划》明确,教育系统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优势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内容系统深入、形式生动多样、效果扎实显著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和法治实践,切实提高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公务员、校长、教师、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与氛围,进一步提高教育部门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的水平与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落实法制教育课时与经费

《规划》指出,要着力解决法制教育在课时安排、师资配备与培训、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落实国家普法规划关于中小学校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要求,真正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进入课堂主渠道,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明确,要科学规划、系统安排各教育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与体系,按照法治理念、法律常识、一般性法律知识和专门性法律知识的梯度,循序渐进安排相应教育内容,着重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突出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养成。

探索以法制教育统筹专题教育

《规划》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法制教育内容。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消防、禁毒、国防、知识产权等专题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在地方或者校本课程中增加法制教育或者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探索以法制教育统筹、整合各种专题教育的形式与途径。

《规划》进一步明确对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学理论、法律知识的教学要求;鼓励高等学校重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开展以提高法律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鼓励高等学校发挥法学专业教育的资源优势,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和社会普法工作,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

入学考试将增加法治理念内容

《规划》提出,逐步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律知识纳入对学生知识和综合素质考察的范畴。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入学考试中适当增加反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宪法知识、基本法律原则及常识的内容,引导学校重视开展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关注社会法治实践。

第5篇: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完善普法机构。成立云南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领导、指导、统筹协调全省教育系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由厅长任组长,分管厅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办事机构设在政策法规处。各地各校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地、本校法治宣传教育规划、计划的制定,并做好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

(二)制定规划,明确普法重点。印发《云南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和《云南省教育系统2011-2015依法治教规划》,针对教育系统的群体特点,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学校校长、教师、青少年学生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深化“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活动。

(三)专款专用,保障普法经费。“六五”普法期间,省教育厅每年均安排普法宣传等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保障普法工作顺利开展。2011年安排20万元,2012年安排25万元,2013年安排45万元,2014年安排40万元,2015年安排80万元。各地各校根据实际设立普法工作专项经费,专款专用,重大活动有专门经费予以保障。

(四)加强监督,确保普法成效。省教育厅完善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普法工作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机制,促进法治宣传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将“六五”普法纳入对州、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二、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及公务员法治宣传教育

(一)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省教育厅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与各部处室、直属事业单位签订《云南省教育厅依法治教工作责任书》,明确要求“积极组织部门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学习档案”。2015年7月,组织开展了“法律进机关”活动情况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

(二)加强厅机关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学法。2014年5月,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系列讲座光盘和案例读本配发各部处室、直属事业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2014年6月,邀请云南大学杨临宏教授为全体干部职工作“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建设法治政府”专题讲座。2014年12月,邀请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维川同志作“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讲座。

(三)开展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2011年12月,为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素质和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组织全厅在编在职公务员、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参公管理工作人员,开展行政强制法学习考试和行政执法培训考试,全厅共180人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行政执法证。

(四)面向全系统组织开展法治培训。2014年7月,举办全省教育系统法制骨干专题培训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近270人参加培训。2015年10月,举办全省教育系统依法行政专题培训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近280人参加培训。此外,“六五”普法期间,组织全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公务员参加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法治培训达1 300多人次。

三、创新开展教职工及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教育

(一)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网络学习和竞赛活动。2014年开展云南省首届中小学法律知识网络学习和竞赛活动,全省共有1 050所学校的20万余名中小学生、教师及家长参加了竞赛活动; 2015年,全省共有 1 105所学校的28万余名中小学生、教师、家长参加云南省第二届中小学法律知识网络竞赛活动。

(二)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2014年,组织教师及大学生参加“教育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省教育厅获杰出组织奖,曲靖市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10篇作品获二等奖,7篇作品获三等奖,56篇作品获优秀奖。

(三)组织参加宪法知识竞赛活动。2014年,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参加司法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全国普法办开展的“全国百家网站暨中国普法官方微博宪法知识竞赛”活动,成绩突出,省教育厅获优秀组织奖。

(四)在《云南教育》杂志上开设“教育法治”专栏。2014年9月起,在《云南教育》开设“教育法治”专栏,以案说法、法规解读、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每月刊登1~2篇法治宣传文章。

(五)与教育部同步举行中小学宪法晨读活动。2015年12月4日上午,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司法厅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承办云南分会场活动。全省各地积极组织中小学同步举行中小学宪法晨读活动。

(六)组织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2015年11月,组织参加教育部开展的首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全省共1 554所中小学校的584 538名中小学生参加,参赛人数居全国第六,326 037名中小学生进入复赛。省教育厅荣获优秀组织奖,另有12家州(市)、县(市、区)教育局、337所学校获奖。

(七)开展“学法守法――送法进校园”活动。自2014年9月起,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云南法制报社联合开展“学法守法――送法进校园”活动。《云南法制报》每周安排1期《校园与法》专刊,截至2015年底刊发65期,刊登稿件700余篇,向学校捐赠报纸9 000多份。

第6篇: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法治教育;校园欺凌;教育预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至此,校园法育工作进入了快车道。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着力于法育基础性工作,从四个维度全面施知识课程、特色活动、行为示范、环境氛围“四育人”,在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 建设校园法治文化,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知识课程育人

教育部2012年颁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后,学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始把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普法教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德育教师开发出有亮点、有特色、有实效的系列校本课程:《校园违法行为案例选编》、《法律知识我要学》、《法律伴我一起成长》等,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年终考核体系、纳入教师工作量,持之以恒的做到“有课程、有师资、有课时、有考核”的“四保障”。同时,学校校园网开设了法治教育窗口;校园广播站专设法治教育板块,定期播放;校刊《实践者》开设法治教育专栏。通过知识课程的法育工作,青少年学生初步掌握了与自身成长相关的基本法律常识,强化了学生的法治观念,从法律知识层面初步预防了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问题。

二、特色活动育人

活动作为育人载体,是学生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学生法治理念的认知必须经过校园活动的体验,才能不断巩固,进而深化为法治信念,转化为法治行为。学校组建了教师法治教育工作室和学生法治教育活动俱乐部(名称:兰州三十四中“法禾”俱乐部),坚持将法治教育系列化、常态化、特色化,结合现有中国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和纪念日,每月开展不少于一次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如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5・19”旅游日、“6・5”世界环境日、“6・26”国际禁毒日、“10・4”世界动物日、“11・9”消防宣传日、“12・4”宪法日等。系列化、常态化、特色化的法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切身实践体验中,获得法律的存在感,感受法律的尊严。

三、行为示范育人

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因此,学校特别重视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家长行为的法育示范和榜样作用。

学校着力于依法治校,教师着力于依法从教,以身示范,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培育学生法治信仰的示范者和榜样。具体来说,学校以章程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学校依法治理结构和自我监督机制,从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遵循民主公开的程序,健全师生参与的渠道,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切实通过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学生会等组织,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包括教师申诉、学生申诉的校内权利救济、纠纷解决机制和纠纷解决渠道,切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矛盾、纠纷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着力于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防止粗暴的惩戒对学生成长的伤害,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廉洁自律,以法治化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带动学生。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日常行为中是否遵纪守法、是否依法处理邻里关系、是否遵守交通法规、是否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多年来,学校主动承担对学生家长的法治教育的责任,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等机会,通过举办家长法治大讲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每月举办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开通家长法治教育校讯通等活动,做好家长法治信仰、法治思维、诚信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法治观念浓厚的家庭环境。

通过行为示范育人,让法治思维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挂钩,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

四、环境氛围育人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加入法治文化设施,就会成为一本活的法育教科书,成为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载体。

学校教学楼里建有楼道法治文化区:内容有中外法治历史人物、中外法治经典名句等;楼外广场建有法治文化长廊:有弟子规、二十四孝、中外法治文化故事、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史、法治社会热点等;教学楼后面的绿化带、花园,随处可见一块块造型各异、雕刻精美的法治文化石,如“尊崇宪法”“敬仰法律”“崇尚法治”“与法同行”等,它们起到了法治文化的渗透力、亲和力、吸引力,发挥了滋润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每位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总之,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学校法治教育弱化、家庭法治教育虚无以及社会成长环境中负面因素影响等。所以,校园欺凌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够避免的,既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完成,更需要学校努力做好校园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探索建立遏制校园欺凌问题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多面向的法治教育》 曹义孙 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

第7篇: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2005年xxx教育局“四五”普法工作汇报 文章作者:甲卯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8日12:39 2005年xxx教育局“四五”普法工作汇报 我市教育系统的“四五”普法工作于2001年十月份正式启动。五年来,我局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司法局、市政府法制办和依法治市办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全系统“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稳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稳定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以层层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为手段,确保“四五”普法规划依法治理工作的启动 “三五”普法结束后,我局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实际,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讨论,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01年10月份制定并下发了全市教育系统第四个五年普法规划,并于10月底召开了由区县教育局、市直及厂办学校负责人参加的“三五”普法总结和“四五”普法动员大会,市政府办、市司法局、市政府法制局、市法制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由此拉开了全市教育系统“四五”普法工作的序幕。 会后,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各校,高度重视,按照规划和会议精神,召开了“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动员会,进行层层发动,制定了规划,健全了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狠抓普法工作任务的落实工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绝大多数学校,都普遍成立了“四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办事机构,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基本上达到长期有规划、年度有计划、阶段有重点、事事有安排,有力地保证了普法宣传活动深入、有序地展开。 二、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增强教职工和全体公民的法制意识 向广大教职工和全体公民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市依法治教的前提和基础。年初市教育局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普法和依法治教工作,并制定下发了《新沂市教育系统普法和依法治教实施意见》,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普法工作和依法治教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要求各学校、各单位加大工作力度,真抓实干,力求实效,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 全市教育系统精心组织,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有效地开展多种层次的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学校领导、教师和行政执法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师资培训、专题讲座、考试考核等不同方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执法干部及教职员工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激发了他们宣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推动“四五”普法的顺利实施,市教育局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举办了县区教育局、市直学校、部分厂办、民办学校分管领导、保卫科长法制培训班,专门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同时还结合新庄孜矿小学“刮脸”事件,对教师进行以“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要内容的“三法”考试,并将三法考试的成绩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内容。与此同时,各县区都广泛开展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在今年春秋新学期开学前后,针对严峻的流生较多的情况,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亲自带队,组织近千名中小学教师下村、走户,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义务教育法》宣传活动,极大地唤起了社会各界学法用法的自觉行动,形成了浓厚的法制氛围,推动了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向纵深发展。 三、以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为重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在普法教育中,我们始终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在市综治委、市普法办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全市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有效地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 首先,加强调研,统一思想。在改革新形势下,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探索抓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先进思路和工作方法,召开了德育工作研讨会,收集论文150余篇,50余篇文章获奖;深入学校、家长、社会中了解青少年思想现状;积极与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强联系,交流探讨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青少年法

制教育必须抓得早、抓得严、抓得勤,必须与教育的全局工作相结合,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 其次,明确任务,完善措施。为配合“四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实施,年初,我局专门发了文件,提出了依法治校的标准;召开了全市教育法制工作会议,部署了全年普法与依法治教的任务,并就法制教育基地、警校共建、优化法制教育环境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校长、教师对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四五”启动年学校法制工作的重点,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各学校基本上都能按照要求,分解和落实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有所抬头,我们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在全市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了法制教育。各校以教育部推荐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读本》为教材,普遍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为了使宣传活动落到实处,××县等部分县区还举办了培训班,邀请市司法、公安等部门领导作法制专题报告等,取得良好效果。 与此相适应,针对各个时期的重点,有计划地安排专项活动:二月份开展“百万市民承诺,百日道德实践”活动;三月份举办了综治宣传月活动,各学校累计出黑板报、专栏、墙报等约700个,组织“综治宣传一条街”活动;,四月份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广泛参加“3.25”的安全教育日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饮食卫生安全知识教育为中心的活动,累计组织安全知识抢答赛、安全教育演讲比赛200多场次;五月份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突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一主题,组织学生上街头宣传,向社会各界宣传安全常识;六月份开展了“珍爱生命,拒绝”的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出专刊、专栏600多个,组织广大师生认真收看“安徽卫视”关于拒绝的系列报道,培养了广大中小学生的识毒、拒毒能力,提高了他们自我防范意识。 有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市一中、二中、三中、王庄中学等十三所学校以军训为载体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坚持对高、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化训练,系统讲解《兵役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实践证明这一活动既能锻炼同学们的体魄,又能提高同学们的自立、自强和生存自保能力以及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新沂市报》对学生军训活动进行了报道,市委、市政府及淮南军分区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四,以点带面,重在考核。在实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学校教学为主要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题研究作深层次探索,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应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普法教育活动,使全市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各校在日常教学中,均设置法制教育的课程。同时,学校还在其他课程、班队活动、主题班会、时政学习中加入法制教育内容,并将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列入考试范围。 四、以建章立制为基础,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育和学校内部管理的直接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有利于使教育的行政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三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建章立制、加强课题研究、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不断探索和加强依法治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要求明确,重在落实和督查。我们在下发的《新沂市教育系统“四五”普法规划》中,向各校明确提出了抓好依法治校工作的具体要求,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把加强依法治校工作作为中心任务之一,确保教师、教材、课程的落实,各校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依法治校的实施意见。为了使这项工作不流于形式,市教育局结合年度综治工作检查,加同志学法不深入,浅尝辄止,法制意识淡薄,缺乏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普法教育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即对教育系统内部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的力度较大,对全市群众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相对薄弱,实际工作做的较多,理论总结尚不形成系统等。 下一步打算: (一)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首先,进一步提高对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十五大确定的依法治国方略,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法律,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其次,要加强教育普法工作。把1986年以来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普及,作为依法治教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抓好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学法,特别是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加强培训。同时,面向社会,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形成知法、守法、依法履行职责的良好氛围,为全面实施依法治教奠定基础。 第三,加强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要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 第四,进一步狠抓各项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从“依法治教”的高度来衡量和要求,进一步强调依法治教,狠抓教育法律法规的具体落实工作 (二)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按照《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为指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效果。 同时,抓好教师普法工作,提高法制教育水平。树立“普法工作师生并重,教师为先”的思想,将教师普法作为抓好学生法制教育的首要任务加以落实,使全体教师在教书育人、依法办事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 (三)进一步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提高学校法制工作水平。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在制定依法治校工作规划,研究法制教育计划时,充分发挥和依靠法制副校长作用,保证学校法制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xxx教育局 2005年8月18日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第8篇: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法治教育;弊端;法律精神;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D92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40-2

引言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在多大程度上被信仰,决定了法律的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被实现。在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期间,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环节。法治教育则担负着这一重任,但目前我国法治教育仍有诸多弊端,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需要。因此本文试从多个方面揭示这些不足并给出对策。

1 法治教育内涵的界定

在探讨我国法治教育的弊端之前,必须首先明确界定法治教育的内涵。法治是指法律之治,是现代民主国家用来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的国家治理方式。它只能根植于民主国家,任何非民主国家都不可能产生法治,因为建立在非民主之上的法治自始就失去了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因此法治教育应当是民主国家为了自我延续与稳定发展、传递这种自始蕴藏在民主国家身上的理念而开展的活动。所以法治教育必然是“与民主、自由、平等、理性等联系在一起的”[1]。而当前我国实施的是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虽一字之差,却与法治教育相距甚远。后者包含了法律的价值与精神,前者则没有。因此如果一定要把我国目前的法“制”教育称为法治教育的话,那么就必须找出其漏洞并补充填补,使之真正成为法治教育。

2 当前法“制”教育的弊端

2.1 指导思想的错位

法治教育的中心应重在培育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参与意识。而我国当前法治教育的定位在于培养一个守法的公民,仅仅把法律看作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法律不仅仅是行为规范,它背后还体现着现代民主社会的主体精神、理性精神与责任精神。如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等6机关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到: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为根本目标。

2.2 授课教师的缺乏

法律是一门关于善良与公正的艺术,它以为人民提供安全感为己任,它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这样一门学问须接受系统的法学教育才可获得,未曾系统的学习法律,也就无法准确的向学生表述法治课程的内容。因此法治教育课程的老师应当是毕业于法学院的专业学生。但现实情况中,教授法律课程的老师往往是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的老师。本文作者曾在徐州当地几所中小学做过调研,发现在讲授法律课程的老师中,法律专业出身或者通过司法考试的老师的比例是零。大多数仅仅是被短暂地培训过几节课程,连老师自己都说:“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很难从法理上给予合理、正面的回答”。显然,缺乏系统法律知识的老师不能适应法治教育的要求。

2.3 缺少适合法治教育开展的教材

如前文所述,法治教育是基于现代民主社会对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社会成员的要求展开的,因此法治教育课程的教材必须体现法治的精神与内涵。美国对于法治教育教材的要求是“增加学生关于司法系统,政府,民主下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发展公民参与方面的技能,如,作出决定,批判性的思考;同时会有助于形成学生对于法律,司法系统以及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积极态度”[2]。由此可见,法治课程教材不应仅仅是普法与预防犯罪。而这往往是我国当前法治教材的通病。以本文作者所在的徐州地区为例,经调查发现,教材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部分学校用思想品德课教材或者政治课教材替代法治课程教材;②有教材的学校教材内容侧重于普法,特别是重点放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如部分中小学采用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中小学法治教育》系列教材、《中小学法制教育》等均以普法为主要内容,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③易于青少年接受的形式没有体现在教材中。调查发现,在选用的教材中,说教方式是最普遍的。而应试性的知识灌输自然效果不佳。

2.4 教育方式老化且缺乏实践性

主要问题有:①课程单一。授课内容以简单的普及法条为主,尤其注重预防青少年犯罪。②集中授课、强制灌输现象多现。由于中小学校不重视法治教育的开展,因此为了“应付”教学任务,不少中小学以把所有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一次集中的法制讲座的方式来开展法治教育。这种强迫的、不分教育对象的、内容雷同的、强制灌输的讲座,效果自然不会有多大。③缺乏实践性。法律不仅是一种逻辑,还是一种经验。实践参与在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性课程内容的掌握,研究、思考、交流与社会参与技能的培养,有关法治、民主、权利、义务等概念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实践应当是法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目前中小学的法治教育局限于书面知识的传授,缺乏内容丰富、富有意义的实践方式。

2.5 良好法治教育环境的缺失

法治教育不仅仅依靠于言传身授,周边的环境也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法治社会中,这种影响必然是有益的,但在法治社会尚未建立或者说法治氛围不浓厚的社会,这种影响往往也就是有害的。当前我国的社会现状并未为法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律信仰的缺失,导致人们对法律的“感情”不深。“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一法理名言很好的解释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法律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加上理性文化淡薄,人们本身也对法律缺乏认同感,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法律信仰并未普遍地确立。②有法“未”依。我国在2010年就已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w系,然而尽管法律已相对健全,法律实施并未做得很好。纠纷发生后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通过找关系,通过熟人或是有威望的人居中调和加以解决。即使进入到法律途径,法律规定也并没有被很好的践行,找关系依然是重点。法律被如此漠视,孩子自然会受影响。

3 改进策略

①如前文第一段所述,法治教育内涵着民主国家的基本要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公正。因此,要转变目前法制教育的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普法教育、宣传媒介等更应把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作为重中之重,进而塑造公民积极的守法精神[4]。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和法律实践技能。②选拔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老师和出版适合中小学阶段学习的法治教材。怎样的老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在法治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老师是关键的一环。因此法治课程老师必须从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拔,或者将受过法律培训的专职法律教师配备到中小学中去。法治教材则必须改掉过去“法制”教材中浓厚的德育培养意识和功利性的法律灌输部分,专以法治课程内容为主。③丰富教学形式,开展多样的实践化教学。除了传统的学堂式教育外,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模拟法庭、法律情景剧、法律影视剧观赏等。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法治教育的社区参与制度。美国社区参与制度主要包括将社区资源人士邀请进入课堂或在课堂中模拟社区,形成“课堂中的社区”、通过学生走入社区,在社区中同资源人士在司法机构中共建“社区中的课堂”等形式。通过社区参与制度,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关于法律系统、法律程序、立法过程等方面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遥不可及的[5]。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必将会比单一的填鸭式教育效果要好。

参 考 文 献

[1] 黄艳娥. 西方现代公民意识培育与我国的借鉴[J]. 求索,2011(08):174-175.

[2] Leming Robert S. Essential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R].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s National Law-Related Education Resource Center,1995.5.

[3] 沈英.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第9篇: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学校要发展、要改革、要创新,只有走“抓学习、促管理、出成效”的道路,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与“教书育人、文明育人、法律育人”的有机统一。我校以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为突破口,以不断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增强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以争取一流教学质量,育有用人才为目标;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加强依法治校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加强法制学习,完善依法治校网络

我们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学生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全校师生对照规定从严自律,注重实践,评估、反馈、奖优惩劣,使我校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序列化的道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领导对依法治教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学校把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纳入了学校的总体工作规划,从组织、制度、评估、激励四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构建了学校依法治校的管理机构,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形成了校内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

二、建立职能机构,明确依法治校职责

为提高学校依法治校决策,民主管理水平和高效监督水平,维护校园稳定,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建立了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负责法制教育工作、师生校内申诉、学生伤害事故调解等。

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党政协同,会同学校工会共同讨论通过,并报市教育局审定批准后执行。学校《章程》合法、公正、公开;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依法治校实施方案》,全面负责学校依法治校实施工作;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宣传、落实、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教师权益保障即保证提供教育教学必要条件;保障教学、科研、进修的权利;工资足额及时,参与民主管理,保证校内申诉的权利;具有监督权、重大政策决策权;及时了解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学生权益的尊重和保障:受教育权、人生权、财产保护权;收费项目、标准公开,无乱收费。

法制教育工作小组的职责是:结合教育系统“四五”普法教育活动,做到“四落实”:计划、教材、师资和课时落实;负责社区、家庭协调、联系,定期听取意见,保证法制教育的普及;学法、用法工作的交流与总结。

师生校内申诉小组的职责是:宣传、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受理并处理师生校内申诉;以书面形式宣布处理意见。

学生伤害事故调解小组的职责是:制定《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工作常抓不懈、警钟常鸣,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等制度,努力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好应急处理,负责向上报告。

三、重视过程管理,规范依法治校工作

(一)规范办学行为

《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教育专门法律以及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 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规定性文件。这些法律、规定、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我们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课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以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法制教育。在法制教育上具体做到了三点:一是明确了学习内容,根据教育部、司法部门关于《加强中学法制教育意见》和《中学生法制教育基本要求》的精神,重点进行有关《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常识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对学生进行形象的法制教育。二是采取了法制教育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分散在各科教学之中,学校以政治课、社会课、语文课等教学为主要阵地、主渠道,保证这些课法制教育的落实。三是校内外、班内外延伸。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一些适合儿童的活动。

(二)落实保障机制

强化监督,发挥职能作用。学校实行党支部作保证,校长行政负责,为第一责任人。工会民主监督,实行教代会制度,一方面传达学校旨意,让教师的思想与学校保持一致,增加学校的凝聚力、战斗力。重大决策经教代会通过,实行校务、政务、财务三公开,促进了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