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精选(九篇)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

第1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在国内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由于学生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材使用等方面的原因,开展双语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在特殊教育专业中,部分学生是低于分数线录取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外语接受能力有限。与其他普通专业最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内普通基础教育学校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有关的课程,因此,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这个全新的学科没有一点基础,完全从零学起,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殊教育专业课堂使用教材都是用母语编著,学生对于其中的专业术语和词汇没有英语基础,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这些基础词汇和概念,如果采取双语授课,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点难以吸收,课堂效果极差。据调查,特殊教育专业多数学生缺乏对双语教学的热情,认为不如母语授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双语教师严重不足首先,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据有关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就有特殊教育学校1535所,在校残疾儿童35.84万人,其中在盲聋校就读的学生9.77万人,在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及辅读班就读的学生3.52万人,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及随班就读的学生22.55人。到2000年后,全国6-14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共750万,特殊学校1539所,在校生有37.8万,而专任教师仅仅3.1万人。一系列数字显示,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仍是一个大的缺口。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学校不多,只有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八所高校。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严重供应不足,专任教师中精通英语语言的更是极少。其次,英语语言教师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为英语专业毕业生,熟悉英语语言学科内容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普通英语语言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然而缺乏相关的特殊教育学科知识,没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经验。

3.合适教材短缺教材的选择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据调查,国内目前关于特殊教育专业的英语教材极少,课堂上使用的专业书籍都是中文的,而且知识陈旧。如果要实施双语教学,更多的是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阅读难度大是其一,而且中英文教材内容的编排方面有一些差异,英文原版教材与我国学生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不一致,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完成教材的编排及改编工作。鉴于以上三个制约因素,在特殊教育专业只能先尝试设置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SP课程是指与某种特定的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课程。ESP课程是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课程跨越的过渡桥梁。

二、特殊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探究

特殊教育英语课程的设置主要通过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实现课堂教学网络化以及加大政府和学校支持力度来实现。

1.加快英语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首先,拓宽师资培养途径。与双语教学不同,ESP教学应该主要由外语教师来承担。加强特殊教育英语师资培养,主要是加强对英语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快其专业发展。就学校而言,学校尽可能积极为教师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可以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多开展特殊教育方面的讲座或短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和形式可根据本校教师的特点、专业需要来制定计划,这样可以在短期内高效地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其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ESP课程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转移和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正是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抓住这个转型期,结合所在院校相关专业,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确立适合自己的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特殊教育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将英语与特殊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再次,加强互助合作式教学。合作教学,是指具有某一特定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合作共同教学。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意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其可行性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研究。英语语言教师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合作式教学可以弥补特殊专业教师或英语教师各自独立教学中的不足,使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帮助下,英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目标情景有足够的认识,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又能让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了解自身所面临的语言问题。学生在这样新的教学模式下既可以学到准确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使得语言交际能力在与专业相关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真正培养,进入一个模拟仿真的语言环境。

2.编写特殊教育专业英语教材和讲义首先,特殊教育英语教材的编写需要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家学者以及工作在特殊教育一线的教师等,组成特殊教育教材编写组,专门编写特殊教育英语教材,由国家教委统一管理和监督。可以参考外国特殊教育的语言教材,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结合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编写出一套具有真正使用价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英语教材。其次,特殊教育院校可以针对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在消化和吸收原版书中可用章节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自编,形成特殊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讲义。

3.加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在特殊教育英语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模式。西方国家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是借助于生动的图片、音响、视频等教学手段,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西方好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所学知识。

4.政府以及学校的教育支持首先,政府的教育支持主要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是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成功发展都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在我国,特殊教育政策法令和拨款是分离的,用于特殊教育发展的经费没有经费投入效益比的评估、监督机制。其次,特殊教育英语课程的设置离不开教育管理。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而学生直接所处的学习成长环境就是学校,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第2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国外有关从事某一类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较详细的标准和要求,也有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的制度,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法定的要求。目前国内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化”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的教师。而在特殊教育领域里,还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作明文规定。根据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关于普通教师专业化标准的规定,参考国外已有的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一些内容,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的现状和特点,笔者认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应该明确化。为此,本文拟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进行探讨,为促进我国特殊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对特殊体育内涵的诠释

特殊体育学是一门相对新兴的体育学科。近30年来,这门学科在美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亚太地区经济较发达国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有关特殊体育学学术领域问题的研究却是百家争鸣,尤其是近年来对于什么是特殊体育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至今,对于特殊体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界定。广义的特殊体育是指为那些体育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同年龄平均水平的任何群体的人提供的体育服务,包括为各年龄阶段伤残疾病人、智力超常人、体弱多病、忽视锻炼的人提供的体育服务。狭义的特殊体育主要是指为那些体育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同年中小学学生平均水平的在校残疾学生提供的体育服务。[1]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教授PaulJansma在其著作《Specia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activity,sports,andrecreation》中对特殊体育教育的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在特殊体育教育中存在着3种主要教学内容:适应性体育、矫正体育和发展性体育。适应性体育教育(adaptedphysicaleducaton)是在对传统体育活动修改的基础上,能够使残疾人有机会,成功、自信地参与体育。矫正体育教育(correctivephysicaleducation)也称之为治疗性体育教育,主要涉及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发展性体育教育(developmentalphysicaleducation)是一项涉及到体适能运动或是通过动力性体育训练计划提高残疾学生的能力的体育,使之达到一定的水平或是接近正常学生的水平。当前,这些体育教育的形式不是一直用于隔离性课堂教学中,而是被统一成一个复杂的教学计划进行施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安排,因材施教。[2]

美国西密执安大学特殊体育学教授张加贝在《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中认为:特殊体育与常规体育的内涵不同,它主要具备5个属性:①服务对象不同。它面对的是非正常人;②教学方法不同。常规体育教学采用的多是集体教学法,而特殊体育教学则必须采用个案教学法;③课堂层次不同。常规体育是在一个层次的课堂内进行教学,而特殊体育的教学会在至少3种类型的课堂内进行;④适应要求不同。特殊体育要求教师根据每个人的问题及其轻重,经常性对体育教学的有关变量进行相应的调节、变更和改编,以确保每个人能成功和安全地完成学习任务。⑤学科形式不同。一般来说,一门体育学科多是从上位学科演绎而来的,或者多是与少数相关学科结合而成的。特殊体育学科则是与其他许多的学科融合而成的。[1]

鉴于特殊体育服务对象的特点,结合我国特殊体育的现状,本文对特殊体育的定义主要是指狭义的特殊体育,即为带有伤残和患有疾病的人提供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服务的一门学科。根据美国有关为残障人提供无偿教育的法律文件,这里的残障包括学习失能、智力障碍、情绪失控、身体伤残、慢性疾病、视力失能、听力失能、语言失能、自闭症孤独、外伤大脑、视听双失和多重残疾。

2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标准

2.1教师专业化内涵标准

专业化一般来讲是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或称教师专业社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两者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化。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C.lacey)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长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目前我国提出的教师专业化都包括以上内外两个维度——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和个体专业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已转移到了教师个体专业化。[3]

教师个体专业化(也称之为教师专业内部结构)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它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澳大利亚的埃利雅德博士等人,就教师专业化标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概括起来说,对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的研究涵盖了3个基本范畴: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意的健全。另外,舒尔曼(LeeS.Shulman)提出6点标准: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对学术与理论知识有充分的掌握;能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进行熟练操作和实践;运用理论对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从经验中学习;形成一个专业学习与人员管理的团体。[4]

我国许多学者对教师个体专业化也做了一些纵横结构的研究。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教师的专业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横向剖面”,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素养,这是作为一门专业的内在要求;它主要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专业理念、多层复合的专业知识以及履行责任和权力的各种能力;提出专业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理性支点,区分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我更新”将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趋势,是教师专业发展立足点的转变。[5]

目前,不存在一个大家完全认同一致的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但是根据对以往学者有关专业化的研究的理解,及通过笔者大量的研究,认为教师由职业向专业方向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教师的职业专业化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相辅相成,教师专业内在素质结构的成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与最终深化。

2.2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标准

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具有价值的观点,教师专业化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却显得有些滞后,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尤显突出、几乎空白。为此,本文将根据笔者在此领域所做专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特殊体育发展的状况,从个体专业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进行探讨。

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这是一份迄今为止较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它明示了制定专业化量表的基本准则。其中提到了①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做出相应的措施;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公平对待学生。②教师负有管理学生学习的责任、探讨始于目标的多种方法;注意集体化情境中的个别化学习。③教师应系统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参与教育研究,丰富学识。④教师是学校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6]这4条准则明确强调了教师自身内在的专业素质要求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用于描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极为重要。通过对教师个体专业化的透析,笔者认为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具备从事特殊体育的良好专业道德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是专业的一个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教育展望》中指出:在新的教学道德规范中,专业化和专业精神将围绕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道德定义而达到统一。因此,教育概念的实质是一项道德的概念,教师的专业化首先是以道德要求为基础的。教师的专业道德是特殊体育教师职业的基本规范,是作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专业准则。其主要体现于:

其一,投身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崇高敬业精神。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应建立在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崇高的敬业精神,包括明确认识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价值观念,积极的工作态度,坚定的工作理想和全身心的投入。教师的良好形象和魅力是通过智慧和汗水的奉献换来的。所以一个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对特殊教育工作倾注了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做到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才能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精神享受。

其二,具备特殊体育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学习机械化、情绪多变的特点,这使得教师更应为人师表。此外,由于特殊教育性质、意义、内容和我国特殊体育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建设者,就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对教育对象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无私的教育爱,呕心沥血的奉献品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合作、行之表率的品行等。

其三,应有健康、积极的个性。做特殊体育教师还应有良好的个性,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尊重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以及耐心、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等人格特质。面对社会对特殊教育的种种不理解、学生的多变等内外部压力,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做好自我调节。

2.2.2具备丰富的特殊体育教师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和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对人的认识活动而言,无论是观察力还是思维力,都离不开知识。

特殊体育是一门对带有伤残和疾病的人,进行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的学科。由于特殊人群具有的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殊体育学科则与一般的体育学科有所不同,它是由许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如:病理学、康复学、心理学、测量学、体育学、锻炼学等等。为此,特殊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这有别于普通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此外,作为一名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教师不仅要有所教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还要具备康复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

为此,我们可以将特殊体育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划分为:普通文化知识;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知识;专业学科教育、教学法知识(一般体育教学法知识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知识);医疗康复知识;心理学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

2.2.3从事特殊体育事业的专业能力

与教师知识一样,教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合格的富有专业化训练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独到本领,也是体现教师职业专业性和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的特有方面。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从教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的核心因素。

特殊教育领域中,特殊教育教师在其教育过程中有着普通教师从教所需的能力,也有着自身教学环境所提出的更多实施特殊教育的能力。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特殊性和身体的病态性,特殊体育教师有着比普通学校教师更高的能力要求。除了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体现于:与不同需求人打交道的能力、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与各界人士合作的能力、体育康复指导能力、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

2.2.4特殊体育教师应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有赖于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也有赖于逐渐形成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主体意识,即如何回答“我作为一个主体的我,能动的我,如何做一个自我主宰的我”的问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保证教师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教师只有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成为从教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其内容主要构成要素为: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反思;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

认识自我的过程就是不断履行时代赋予自身现实要求的过程。自我专业发展就是在教师不断学习、调节、反思中逐步发展实现。一方面,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主张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自我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特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的策略永远是最佳的。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中发展自身的经验体系,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系统知识、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地推动特殊体育学科向前发展,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特殊体育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规划、自我学习,促进专业的成长。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教师个体专业化来讲,着力强调了其漫长性和生长性。教师过去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信念、理想,都是现在从教的基础,也是未来规划的基础。所以,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人生观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规划,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迎合专业动态发展的特性。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学习、更新自我,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才能做到教学的先进性、有效性,才能接受时代的挑战。

3结论

随着全球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关注与实施,特殊体育教师作为教师成员中的一个群体,在倡导特殊人群回归社会主流思潮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的专业成长对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在其中起着最为基本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化成熟的关键。为此,特殊体育教师具备完善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专业素质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核心,也是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所在。特殊体育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的研究将是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基石。

【参考文献】

[1]张加贝.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56~58.

[2]Rudjuinbull,著;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

[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5~81.

[4]王培峰.小康社会视野中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J].中国特殊教育,2004,(1):75~78.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9~260.

[6]黄祥林.论教师专业化趋势与现代教师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61~63.

第3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辅导员的管理教育等途径让学生明白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安排学生到特殊学校见习,观察特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残疾学生的表现、体会特殊教育中教师爱心、耐心、责任心的重要性及教师的奉献精神。2.举办专题报告会。通过邀请特教机构、特殊学校的领导、特殊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等到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激发学生个人学习目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3.注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伟大,特殊教育对残疾儿童的重要性;启发学生不要只看到待遇低、工作辛苦,要品尝苦中之乐,启发学生要从内心深处热爱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

(二)构建系统化的职业知识体系,夯实学生职业发展的理论根基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能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学和学生自学获得的;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这类知识则需要学生现场观摩以及亲身实践来获得。1.重视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学校要抓好课程制定、教师教学、学生自习等各项环节,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切实掌握特殊教育的基础概念和科学规律,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形成科学的特殊教育观念,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履行教师职责打好基础。2.为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创造条件。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学生程序性知识的获得直接相关,因此,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参加各种见习和观摩活动,以便学生为将来的职业实践做好准备。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特教机构进行见习观摩和模拟仿真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1.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阿伦(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Eve)首先开发建立的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专门训练师范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各类特殊儿童各学科的教学法都可以采用微格教学来完成。利用微格教学来训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可以使学生对特殊教育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特点、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等诸要素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为其撰写教案和学案提供依据。利用微格教学训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还可以克服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困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性学习。2.多岗实习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上岗即到位、多岗位速迁移、发展有潜力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特殊教育实习,实现学生全程化和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也就是在做强特殊教育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下,拓展自闭症疗育师、语言训练师、感觉统合训练师和育婴师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主的特殊教育专业群多岗位的实训活动,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

第4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伦理教育 人才培养

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多类有身心障碍的特殊儿童,人性化和人本化是特殊教育专业的重要特点。特殊教育关注教育对象从出生到成人的全生涯持续成长,具体到基本的进餐、穿衣、如厕、动作、语言等点点滴滴,广泛至医疗、教育、社区、家庭、全社会的行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诸多方面,最终融汇、凝练于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欣赏。因此,特殊教育是人性化的职业,这一职业最需要爱,最能表达爱[1]。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特教师资的重任,特教师资的人性化成长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特教专业的要求,促进这一成长的渠道很多,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尝试构建“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服务为基本的切入点和载体,将专业伦理教育、社会服务意识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将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教育共同体固有的伦理特性使得特殊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存在着道德与利益、善与恶、应有与实有、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等矛盾冲突[2],唯有将伦理教育融入特教师资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高尚职业情操的新型特教师资。为此,我校特教专业的老师们通过编撰专业伦理教材,进行职业伦理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地位、性质和意义,了解特殊教育工作的平凡与伟大之处,提高他们对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通过观摩特教影片、参观特教机构、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到特殊班级当义工、去偏远地区的特教学校顶岗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获得的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在陶冶其专业道德情感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职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建立康复训练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其专业道德的教育与养成;不仅注重发挥传统的校内康复训练实训室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功能,而且积极拓展校外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这两大专业实践基地。这种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特殊儿童、了解特殊教育现状和亲自进行相关专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因此,本模式是探索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养成性教育的一次尝试,对于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没有直属于自己的临床教学实验基地的特教师资培养单位来讲,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公益性、经济性和灵活性,是优质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可采纳的重要模式[3]。

(三)依托基地,服务社会。

特殊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纵观特殊教育的先进国家和地区,个别化、生活化、支持、生活质量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也在朝这些方向发展,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新形势下,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适合特殊教育实践的需求。因此,临床操作能力强,能思考和处理多种教学情境,满足特殊儿童多样化教育需求,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型特教师资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追求的必然目标。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特别注重发挥各类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师生大胆地“走出去”,把众多实践基地作为平台,在增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自己专业情感的同时,通过师生双方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二、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解决实践教学中,重实践能力培养、轻职业伦理教育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特教师资培养往往极其倚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除了重庆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极个别学校外,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大多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很少,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所谓的专业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直接导致特殊教育的临床教学和管理经验匮乏。而在比重极其有限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伦理教育的问题。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师生双方创造了广泛接触特殊儿童、体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种种独特际遇的机会,在与他们互动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专业道德情感,磨炼职业道德意志,最终转化为积极的专业道德行为。

(二)缓解特教机构师资短缺、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

我国现代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至今不少特教机构(尤其私立的康复机构)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师资缺乏、办学经验不足、专业技术缺乏等问题,本市的特教机构在这些方面的问题更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从2010年3月起至今,组织、协调本专业骨干教师,为本市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和聋儿康复中心进行教师培训,共计200余学时,主题涉及“智障儿童的评估及智力品质的培养”、“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手语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游戏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等。这种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体,通过特教师生与基层特教机构的频繁互动进行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提高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基层特教机构师资不足、理论知识缺乏的弊端,在优势互补的诸多活动中,开创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家庭是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成效将极大地影响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任何家庭都面临着或多或少自身很难意识和解决的问题,特殊儿童家长、家庭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尤为大。目前社会提供给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系统还很不完善,社会对于这类儿童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方面得到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某些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于被动、回避、等待及无奈的状态。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观的指引下,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免费送教上门,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为其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和教育技能培训,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四)解决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很难协调一致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特教实践中,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几乎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虽然偶有沟通,但是这种交流缺乏系统性,很难做到围绕共同关心的特教问题,开展多主体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中,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成为积极的活动者,我们开放校内康复训练室,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训练场地,为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提供康复训练与教学设备,并提供专业训练技术及教学理论支撑。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实施个别辅导教学,并为特殊儿童接洽适合于该儿童的康复机构或特教学校。他们组织策划家庭学校的联谊活动,邀请康复训练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参与,相互之间进行专业问题的探讨,构建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教育模式,促进特教事业的共同发展。

三、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教育,各项实用、高效的教师通识性或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和相关的特教康复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教学能力和技巧,把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提高。

特殊教育学生能够进行接案,熟练地运用诊断评估工具,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个别与团体教学。学生运用独特的构思,设计出盲文摸读辅助教具、自闭症儿童结构化教学沟通板等一系列教学用具,获得特殊儿童的喜爱和家长及学校的一致好评。熟悉特殊儿童的各种类型,根据不同障碍类别进行专业护理,并给予特殊儿童家长正确的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科研论文,并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和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屡获嘉奖。

(二)师生的职业情感明显提升。

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们广泛参与助残日活动、自闭症日宣导活动、残奥会宣传活动、特教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的个训等活动。这些专业实践活动,使师生双方置身于特殊教育的诸多真实情景,增加了对特殊教育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了发掘特殊儿童潜力,使其平等参与社会的意义。师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也由最初的不了解甚至排斥,逐步转变为喜欢从事这一职业。在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三)社会效益明显。

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陶冶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操,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开阔本专业教师的专业视野,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特教机构师资和理论知识不足的缺憾,受到他们的好评;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特殊儿童的家庭生活质量,改善特殊儿童家庭和特殊学校的合作关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文京.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成长与“特殊教育教师道德修养课”的开设,求索与创新――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十五周年专辑,2005:52.

[2]陈秀编.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22.

第5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特殊体育被赋予比普通体育教育更复杂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其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决定着特殊体育教学课堂的多重属性[5],这要求特教体育教师具备多种教学能力与手段,成为掌握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性体育教师:一是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在内多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技能;二是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经常采用调节性手段,以适应不同群体(或个体)的需要;三是体育教师教学需应用更多相关学科知识,如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社会学、病理学、损伤学、康复学、护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特殊体育的多重属性决定着全纳体育课堂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也体现出特教体育教师多重融合性的职业素质特点。

2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主要成分

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形成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6]。个体素质由多种心理品质所组成,是关于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之间和谐发展的综合结构。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特教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主要反映在其知识结构成分、能力结构成分和非认知因素成分上,各成分之间是互相影响、和谐发展的。

2.1特教体育教师的非认知因素成分

非认知因素包括除知识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全部心理因素,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由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发展意识构成。

2.1.1高尚的师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学习机械化、情绪多变的特点,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教育对象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无私的教育关爱;对特殊教育工作倾注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具有严于律己、善于合作的行为表率;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能够在长期的工作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精神享受。高尚的师德是特教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2.1.2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体育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7]。特殊体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教育教学理念概括起来包括:全纳教育提出的“平等参与共享”,是特殊体育教育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对特殊群体的体育需求,“健康第一”仍然是特殊体育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特殊体育要以“康复健身”为基础,强化“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特殊体育活动融汇游戏性、竞赛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快乐体育意识,奠定终身体育的良好基础。

2.1.3自我效能感

通俗的理解自我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效果的一种积极暗示和主观判断,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它影响体育教师的知觉、判断,继而影响体育教师的课堂行为[8]。患有残疾的儿童,无论是智力水平还是身体活动能力,与正常儿童都有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学生、家长和自我的认可,因此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个性,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尊重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耐心、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等人格特质。在面对社会的种种不理解、学生的多变性等内外部压力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做好自我调节。

2.1.4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保证教师不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其内容主要构成要素为: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反思;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由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和特殊的个体,因此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9]。特教体育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中发展自身的经验体系,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系统知识、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成长为特殊教育的专业人才。

2.2特教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10]。它是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作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和体现出来。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的系统结构属性。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2.2.1创新能力

特殊体育由于教育对象个别化差异的复杂性,应用知识、技能的综合性,成熟经验、案例的匮乏性,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可以说,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关系到特殊体育能否发挥其应有价值和存在的必要,关系到特殊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成败。特教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2.2.2学习能力

随着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到特殊体育中,如融合体育、矫正体育、适应性体育、发展性体育、全脑型体育等,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学习的能力,不断汲取特殊体育最新教学科研成果,洞悉改革发展的进程,系统反思自身的实践,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特殊体育教育改革步伐。

2.2.3教育教学能力

这是特教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特别强调从心理上如何帮助学生放下封闭心态,积极融入到全体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领悟特殊体育的教学规律,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探讨始于目标的多种方法;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和行为指导策略,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在集体化情境中实施个别化教学;具有全面领悟教材、正确示范、准确表达的能力;具有对教学的监控能力,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以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衔接统一。

2.2.4沟通协作能力

特殊教育注重融合性教育,强调不同课程、不同形式教育的综合效果。体育教师更因其职业特点,沟通、交流与交往合作能力将左右其能否达到事业的理想境界。在特教课堂上,体育教师必须细致的了解学生的身体、思想与情感状况,与众多学生和谐共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在课堂外,体育教师不但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合作,同时也需要与社会或专业机构联系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2.2.5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造成了教学组织管理的相对困难,小到对学生个别化的组织管理,中到对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训练队与运动会的组织管理,大到与家长、社区合作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组织管理的才能与艺术。高效的组织管理可以随时掌握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变化,果断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使群体活动的体育效益得到发挥。

2.2.6康复指导能力

特殊体育的一项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矫正体育,改善其身体、心理的障碍性残疾,促进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因此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诊断、评估有特殊需要学生身体障碍程度的能力,康复指导的能力,制定和修改个别化教育计划,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动作、行为、心理、情绪等问题进行辅导。

2.3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人的能力与知识紧密联系,并以掌握知识为其形成的基础。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是在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特殊体育包含了教育学、体育学、特殊教育学、特殊体育学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了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2.3.1学科性知识

由于特殊人群具有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殊体育学是由许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因此特教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还要具备特殊心理学、特殊体育生理学以及体育康复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

2.3.2条件性知识

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活动所应具备的特有知识,是教师将特殊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如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以及特殊体育竞赛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有助于使教师帮助学生客观、全面、深入地掌握特殊体育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达到使残疾儿童医疗疾患、康复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从运动中获得乐趣,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3.3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驾驭课堂活动,解决所面临各种问题的知识,即体育教师关于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12]。由于体育活动受诸如对象特征、条件状况、方法手段适用程度、内容的选择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研究所教授的每一堂课学生的表现,活动的成效,才能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特殊体育活动实践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3.4一般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作为一名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这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在越来越注重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追求体育文化价值的现代社会,特教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能把握特殊体育的人文价值。

3结束语

第6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河南省特殊殊育学校教师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特殊教育专业精神以及特殊教育实践能力水平较高,而特殊教育理念与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则比较低,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主要的问题:一是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认为特教工作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假期长,工作压力小,并不是来自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意识,也有教师认为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从事这项工作的。可见,目前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并不太高,缺乏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职业倦怠感明显,专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二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甚至连阅读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少。三是调查显示,特殊教育科研课题少,科研层次较低。主要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师个体科研行为较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职称评审的需要,绝大多数教师科研意识淡薄,针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少之又少,科研能力明显不足。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认识有关,许多特殊教育教师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较少关心特殊教育整体改革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科研意识。河南省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特殊教育教师不赞同教师参与科研,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们的事,自己没精力也没能力搞科研,很少有教师把科研作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学历提升及专业培训有待加强

学历影响着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比如,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必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而且要学习必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并取得特殊教育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河南省本次调研对象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本科学历仅占15%,专科占45%,教师学历亟待提高。二是专业培训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69%的老师非常渴望得到培训,尤其是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师专业培训。但是,当前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又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调查中也有31%的教师认为培训对教学的作用不大。首先,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其次,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绝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去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城市学习,不利于特殊教育教师获得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不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

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思想素质

一是牢固树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职业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对象性活动的展望。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价值观最根本的表现,以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相统一为基础。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理想主要体现在对待特殊教育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三个方面。特殊教育教师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当今社会,随着职业竞争加剧,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研究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重要课题。二是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职业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特殊教育教师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事业即特殊教育,热爱和关心自己的每一位残疾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负责。这是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的核心。三是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各行各业都要求职业人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特殊教育教师承担的是人类社会最复杂、最艰巨的教书育人事业,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脑力和心力。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7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1.1开设特殊体育课程的必然性

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师范院校要有计划地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努力在学生中普及特殊教育知识,以适应随班就读教学需要”,这说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特殊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体育专业教师存在短缺现象,兼职教师、非体育专业或未接受特殊体育专业培训和进修的教师占有相当比例,达到本科学历的更是寥寥无几,严重影响特殊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时代的发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对特殊体育师资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具有残疾人体育专业知识的特殊体育师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普通高校开设特殊体育课程,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特殊体育师资培养,将是解决我国目前对特殊体育人才需求的最佳途径。

1.2开设特殊体育课程的可行性

目前在高校开设特殊体育课程有了较好的环境,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颁布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等法律、法规为课程开设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国际上一些国家体育专业特殊体育课程的开设为我们提供了经验,虽然在国情与教育制度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但在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仍然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其改革经验仍有可借鉴性;再次我国各地、市特殊学校、特殊班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特殊体育实习提供了实习基地;最后,高校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体育专业必修课程为特殊体育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特殊体育课程,无论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师资研究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其他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长。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特殊体育课程是完全可行的。

2特殊体育课程设置

2.1增设特色课程

开设特殊体育教学课程,除了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其它等课程模块外,应增加残疾人体育运动方向,其课程特点应突出地表现跨学科、跨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比重,突出开设特殊体育教育课程的特色。如在专业必修课中可增设残疾人体育的相关课程,如:残疾人体育、特殊儿童体育游戏教学、残疾人体育运动项目与规则、残疾人体育竞赛医学功能分级等课程;同时可增加体现职业技能的课程,如盲、聋、弱智等儿童的心理健康与预防、训练、康复类课程;而在专业限选课中,可增设特色型选修课,如聋童舞蹈,残疾人管理、残疾人体适能检测,残奥会与特奥会运动课等。除了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外,还可以安排大量的实践课,如实验课、参观、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实习等。加大学生教育实习周数和实习次数,以丰富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经验。

2.2丰富教学内容

特殊体育的教学对象是一些身体残缺或智力障碍的学生,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残障对象而安排有针对性和特殊性的教学内容。

2.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办好一个专业的重要工作,由于残疾人体育工作是我国逐渐受到重视的一项事业,专门培养残疾人体育社会工作人才的学校寥寥无几,许多教材目前还比较缺乏。因此发挥每一位专业教师知识、技术和能力优势,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开发和编写工作,编写具有较高学术的供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社会工作专业方向使用的自编讲义。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部分有关残疾人体育方向的课程没有统编教材。因此,各高校可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要求教师编写或修订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新理论。

3特殊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在《残疾人体育工作“十五”实施方案》中提出:“加强特教学校体育师资培训,抓好特教学校(特教班、特教学院)校园体育活动,逐步在高等体育院校和普通院校体育系(专业)开设残疾人体育指导课程;组织力量编写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系列教材和普及读本,进行专项科研,将残疾人体育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依据特殊体育的发展和《方案》要求,将培养特殊体育师资模式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设选修课,主要介绍有关残疾人体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残疾人个体在学习和掌握体育技术和培养运动技能方面与正常人的差异;能为残疾人制定出一般的教学计划,掌握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体育教学的一般方法和手段,满足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需要,保证残疾儿童、少年个体在体育教学中参与活动,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学习,树立正确观念,提高为残疾学生服务的意识,自觉的成为特殊体育的志愿者。

第二阶段:进一步学习残疾人体育教学有关方法、内容以及残疾人康复知识,并通过实习获得实践经验,能够根据残疾人个体特点制定出适合个体发展和康复的锻炼计划;能够指导残疾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进行体育活动;能够满足中等特教师资、特殊学校师资和残疾人活动中心指导员的需要;能够进行残疾体育器械和康复设备的调试、使用和维护;能够组织基层体育活动和竞赛;掌握特奥会和残奥会有关知识,成为特奥会和残奥会的志愿者。

第三阶段:参加有关残疾人体育教练员课程的培训学习,掌握初级残疾运动员训练知识,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学校、基层残疾运动员的训练,为高一级运动训练打好基础,为高级训练输送人才;掌握一般比赛的组织方法,能够组织基层体育活动和竞赛;掌握特奥会和残奥会有关知识,成为特奥会和残奥会的志愿者。

第四阶段:通过理论课程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掌握从事高等学校特殊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水平、能力及现代化特殊教育技能;具备从事特殊体育科研能力,能为特殊体育的发展提供指导;掌握现代特殊体育发展的前沿知识和管理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为高等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特教体育师资。另外经过高级教练课程的学习,掌握残疾运动员高级训练知识,具有对残疾运动员进行高级训练能力;掌握特殊体育运动管理知识,成为特奥会、残奥会的组织者、管理者;具有对初级教练员进行指导能力;掌握从事高等学校特殊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的基本理论水平、能力及现代化特殊教育技能;为高等学校特殊体育专业提供师资。

通过这样一个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较系统的学习掌握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政策、法规知识;学习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具有指导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残疾人个体特点制定出适合个体发展和康复的锻炼计划;能够组织社区以上的特殊体育活动竞赛工作;能够满足中等特教师资、特殊学校师资和残疾人活动中心指导员的需要;能够进行残疾人体育器械和康复设备的开发使用、调试、维护等工作,满足现代特殊体育的发展对多层次、多种人才的需求。

第8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祝平(1980-),女,安徽淮北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滕祥东(1960-),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研究员。(北京 100075)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研究 ”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116-02

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现状来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学历偏低,除部分教师来自于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之外,大部分教师来自于普通教育系统,基本没接受过特殊教育能力训练,教师特殊教育技能等参差不齐。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界定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三层含义:教师范围为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特别是独立设置的院校的专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侧重于教师职后教育与培训;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具有独立的职业标准和任职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文献资料检索来看,国内外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大多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研究;二是分类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三是为特殊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保障的研究。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很多,如安鲁赫和特纳的研究、凯兹的研究、格雷高克的研究、富勒和鲍温的研究、伯顿的研究、麦克唐纳的研究、饶见维的研究等。其共同的特点是把教师的专业成熟或专业化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于1995年通过了《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以法律的形式将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107条核心知识要素固定下来。1990年,日本颁布的《教师执照法施行细则》明文规定: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兼修普通教育学校教师证书的学分和相应特殊教育领域规定的专业学分;菲律宾也有类似的相关规定。1995年,俄罗斯高等教育委员会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53条一般和专业知识要求。瑞士特殊教育的教师培养与培训,主要通过师范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和大学相关专业教育的方式进行。

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特点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内容方面较为丰富,制定政策和标准较多,对如何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对如何保障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更少。

我国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多从师范教育、教师培训和教师管理方面进行倡导,目前,国家层面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1994年,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7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制定”。2009年,全国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但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未做明确的成文规定,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在实践层面也未有实施。鉴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关注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研究。例如:特殊教育师资培育比较研究(马庆发,200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陈小饮、申仁洪,2008);特殊教育教师应符合的标准(包万平、李金波,200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甘开鹏、郑秀娟,2009)。

我国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特点是:宏观研究多,可操作性研究少;基础特殊教育研究多,高等特殊教育研究少;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有待研究。

从以上的概述可以看出,虽然教师专业化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不是新生事物,但对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目前还未有人将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专题研究,在如何评价和保障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还有待开展。这说明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行深入的挖掘,是个可以开垦的学术园地。

三、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共选取全国5所残疾人高等院校的在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两个系列(聋、盲)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现状开展调研,分析并确定影响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

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多是普通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缺少特殊教育专业素质的教育。截止到2011年,全国招收残疾人的高等院校发展到22所。但是在残疾人高等院校教授残疾学生的教师,职前几乎没有专门接受过特殊教育基本知识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他们的专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成为残疾人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短训班、函授和教师进修的方式组织和实施教师培训,培训渠道与形式单一,大多培训形式大于实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且我国还尚未建立负责组织和实施教师培训的专门管理和监督机构,也没有对教师提出必须培训的要求,难以满足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影响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薪资待遇与社会地位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相比普通高校教师工作量大,除了要熟练掌握所教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掌握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所付出的工作努力与他们所得的报酬不成正比,且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没能享受国家对特教教师的特教津贴及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在残疾人高等院校也未能落实,在严重影响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积极性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调研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薪资待遇与当地普通高校教师水平相当,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比普通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低。超过半数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对特教津贴不满意,对特教津贴满意态度较低。

3.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专业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与准则,没有标准就没有教师评价与考核,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育、培训内容、资格认定方面就缺乏依据与规范。在国外,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等都制定了各自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目前,我国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方面,在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方面,尚未出台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相关文件。

4.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资格的认定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特殊教育教师任职的资格标准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只有达到规定要求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只要求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未要求取得相应的特殊教育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也是按照普通高校教师规定的认定程序进行。在残疾人教育观念、特殊教育理论、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职后自学和实践摸索,这样不但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还严重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议

为了普及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研究与调查成果,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开发出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开展对高等特殊教育院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培训将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其科学性、系统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结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规范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聘任制度

从法律层面建立和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制订出各领域分类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如听障生教师专业标准、视障生教师专业标准),即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高等教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具备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从事特殊教育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育教师上岗证书,在普通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课程,普及特殊教育知识,必须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化把好基础关。

2.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应通过改革思路、方式,积极、主动地面向和服务于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适时调整培训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丰富原有的特殊教育理论及指导特殊教育实践,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学术会议,进行专业教研活动成为在职培训的有效补充,继续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

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建立健全表彰制度,定期对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宣传,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减轻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在评选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对从事特教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4).

[4]陈小饮,申仁洪.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4).

[5]包万平,李金波.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6]杨福义,张福娟,刘琳.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6).

[7]姚晓燕,马宇,等.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节选)[J].现代特殊教育,2007,(9).

第9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一、特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包含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特殊教育康复理论、特教学校学科性知识、学科信念和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特殊学生发展和成长阶段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残疾学生交往、互动的知识;特殊教育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技能包含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反思创新能力、职业特殊能力。专业情意包括对特教事业的深刻理解,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认知认同程度,对工作群体的向心力和奉献精神。

二、微课的概念及其应用

微课是近年来由国外微课程传入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类型。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届微课大赛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中,对微课的概述如下:

微课的概念:“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的类型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其它类型。

三、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

微课资源的开发,首先能够促进特校教师明确课程目标,全面把握教材、分析教材,促进特教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其次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提高特教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特殊教育基本功;通过对微课课程资源开发,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反思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开发与利用,从而加强对特殊教育事业事业的理解和对工作的向心力。

1.规划内容,合理选题

微课选题是微课的核心。微课主题的选择首先要确定学科知识点,做好内容的整体规划;然后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或某个教学过程进行选择。可以是学科知识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也可是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过程,可以是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也可是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2.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在明确教学内容后,教师基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巧妙的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要对教学的环节、过程、具体内容、教学语言、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快速引入课题,内容讲授线索清晰,合理安排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和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

3.实施课堂教学,制作微课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课按照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呈现形式,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策略常常内隐于教育实践情境过程中。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展示其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即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化、精细化。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 以视频为载体记录、再现和诠释真实的课堂。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掌握并使用相关的现代教育设备与技术进行录制、编辑和处理。

4.拓展其他教学资源

微课是一个有机组成体, 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还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专家点评、学生反馈以及课堂练习等教学资源,丰富了微课的内容。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理论与技术,保证资源使用的方便性。

四、微课对特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微课不仅是特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特教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它无论是对残疾学生的学习还是特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互动改进与提高

微课以它的资源多样、情景真实吸引残疾学生,以它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是内容变得更加精简,以短小精悍更加符合残疾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能够促进残疾学生的学习,补偿残疾学生的缺陷。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学生的人数的减少,多重残疾更多的体现在他们身上。特校教师要求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材施教,加强残疾学生的个别化教学。

2.利用微课,提高特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通过微课的制作与使用,不断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在微课的使用和更新过程中,不断提高特校师生信息素养,从而逐渐“微课”资源从量的累积到质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在广泛共享微课资源的同时,通过开展对资源的讨论、评价等活动,借助师生的群体智慧促进资源内容的不断更新丰富,从而使资源达到新的扩展和提升。

3.基于教师教研,促建特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微课为教师提供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课堂教学和超媒体环境,为研究课堂教学、激发教师自主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微课是由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

微课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特殊教育领域方面的开发与应用更是尚未见正式的研究。作为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式,我们要密切关注新的教育教学动向,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注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特殊教育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22期

[2]吴安燕、陈继良、张弘毅.《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研究》.《软件导刊》,2013年6月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