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范文

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精选(九篇)

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第1篇: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范文

[关键词]军民融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必要性;管理实践

军工企业向军民融合企业的转变,不仅要求军工企业推动军工专用技术向民用产业领域进行拓展,而且要求军工企业能够对以往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做出改革,通过深化军民融合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军民融合企业需要运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与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方法开展管理工作,通过做好全面风险管理,为军民融合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背景下,对军民融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做出清晰认知,对如何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探索与实践,对于军民融合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军民融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于逐渐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响应这一号召,许多军工企业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推出了多种军民融合项目,这既能够推动民用行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又可以为军工企业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多方共赢。但在军工企业走向军民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忽略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则可能导致军民融合企业面临不必要的风险与损失。因此,军民融合企业有必要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规划,通过开展全面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构建风险控制体系,确保企业能够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

2军民融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践

2.1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做出评价

在军民融合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自身所具有的风险管理能力做出评价是重要的基础。传统的军工企业在走向军民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从计划指令到与市场接轨,要从产业和经济协同的战略层面来思考军民融合发展的问题。军民融合企业要站在这一高度构建起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实现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已有风险的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等工作。从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评价与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的构建意义来看,这项工作以及这一部门能够在帮助企业对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做出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制定长远的风险管理规划、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与风险管理文化,从而在优化风险改进策略的基础上将风险始终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忽略风险管理能力评价工作的开展以及风险管理机构的构建,则军民融合企业所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将会流于表面与形式,可能导致军民融合企业难以识别到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风险或者是对风险危害做出错误的评估,不利于推动并保障军民融合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军民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2.2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在军民融合企业构筑全面风险管理防线的过程中,第一道防线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业务单位与部门,第二道防线为风险管理结构所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第三道防线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从三道防线的关系来看,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业务单位与部门需要负责对自身所面临的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行自我检查,并向风险管理结构所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定期汇报;风险管理结构所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则需要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业务单位与部门开展风险检查,并对这些部门与单位的自我检查和自主监督成效做出评价;风险管理结构所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需要对自身所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进展向审计委员会汇报,而审计委员会则需要监督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做出评价。对于军民融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而言,第一道防线是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第二道方向则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第三道防线则发挥着确保企业管理工作得以科学运行与有效实施的作用。

2.3对企业风险做出评估

在军民融合企业了解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对自身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做出完善的基础上,则需要对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做出评估。具体而言,风险评估工作包含基础工作、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三个方面。从基础工作来看,军民融合企业需要明确风险评估的对象、设置企业风险偏好。风险评估对象即风险评估范围的确定,它既可以是某个生产部门或者管理部门,又可以是整个业务链、管理链或生产链。如企业可以将整个企业作为评估对象,也可以将市场部门、采购部门等作为评估对象。另外,风险评估对象也可以是某项单独的业务,如客户管理业务、原料采购业务等;风险偏好的设置指的是军民融合企业在实现自身生产目标、经营目标过程中所愿意承受的风险量。风险与收益既是共同存在的,又具有着相互平衡的关系。在军民融合企业设置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不同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具有着不同的风险。因此,在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的设定中,军民融合企业需要通过开展风险管理,确保企业风险偏好与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性。如果企业风险偏好与企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不符时,则需要对发展战略做出修正,从而避免企业面临自身所不愿意或者难以承担的风险。从企业风险识别来看,风险识别是军民融合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最为关键和最为困难的环节。之所以关键,是因为风险管理识别是军民融合企业提升自身全面风险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军民融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着多元性且隐蔽性的特征,无论是外部环境因素还是内部管理因素,都可能为军民融合企业发展带来严重打击。也正因为如此,风险识别工作对风险识别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目标、业务流程做出明确的了解,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知识与工具,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对宏观经济以及企业发展具备前瞻性的认知等。与此同时,风险识别工作者需要构建起风险模型,模型一级指标必须包含环境风险、流程风险以及决策信息三大类。在此基础上,风险识别工作者可以使用现场调查法、列表调查法、财务报表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座谈讨论法、流程图法等方法,对军民融合企业是否面临风险以及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做出确定与识别。从企业风险分析来看,风险分析工作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即对识别到的风险是否会发生以及影响程度做出判断,继而为风险管理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从风险分析的内容方面来看,风险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源风险。如人才流失为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等;其次是财产风险。财产风险不仅包括资金风险,还包括专利权风险、版权风险、商标风险等;再次为法律责任风险。如企业被的情况下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并由赔偿金、辩护费用等产生资金损失。最后为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经营风险等。在明确风险内容的基础上,军民融合企业需要对风险做出衡量,即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得出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引发的结果。风险大小的确定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和概率论来完成,这些方法包括经济资本、在险价值、贝塔指标分析以及传统概率技术等。最后,军民融合企业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做出评价,在此过程中,军民融合企业需要明确分析内容、构建递阶层次结构以及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通过为各个指标赋予权重,明确各个风险的关键性排序。

2.险管理策略的确定

在军民融合企业全面管理工作中,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接受策略、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减轻策略、风险转换策略和风险对冲策略,这些策略在不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出不同的作用。风险接受策略的适用情况分为两类,即军民融合企业没有识别到风险而不得不承担风险以及风险得以识别并在军民融合企业承受范围之内的情况下主动接受风险;风险规避策略则是通过停止商业活动来避免承受风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如当客户信用出现问题时,军民融合企业可以选择停止与该客户开展商业合作来规避之后的风险;风险转移策略指的是军民融合企业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通过保险合同将风险转为保险公司承担;风险减轻策略是通过管理与控制风险中的某些元素,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者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风险减轻策略的适用对象一般为可控风险;风险转换策略则是将一项风险转换为另外的风险,如当军民融合企业面临融资危机时,可以通过放宽合作对象和客户信用标准,实现销售范围与销售额度的扩大;风险对冲策略指的是军民融合企业通过承担多个风险,实现风险之间的相互对冲,从而促使风险影响相互抵消。从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来看,军民融合企业需要根据具体风险所具有的性质以及关键性程度、影响后果等,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首先,军民融合企业需要对风险管理策略实施之后的效果做出考虑,确保风险管理策略所获得的结果与企业所具有的风险承受能力具有一致性,推动企业风险状况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其次,军民融合企业在对风险管理策略做出选择时,需要以对风险做出深入分析为基础,并对当前所具有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备选的风险管理策略做出比较,从而决定是否对风险管理策略做出变更;再次,军民融合企业在对风险管理策略做出选择之前,需要明确风险管理的优选顺序,并确保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安排、组织结构设置等能够满足风险管理策略实施的要求。

3结论

综上所述,军民融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军民融合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军民融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做出评价,而且需要完善企业中的风险管理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并针对风险类型合理选择风险管理策略,从而将风险控制在自身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任勇.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管理机制的构建[J].现代国企研究,2017(4):9.

[2]李晓松,舒绍干,吕彬.军民融合式装备科研生产风险管理研究[J].系统仿真技术,2012(3):175-180.

[3]周显杰,邓晓超.浅谈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风险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1(8):42-44.

第2篇: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管理;资金;运行

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对象不仅是风险本身,还有企业资金的实际运行情况,采取的管理策略还要注意考虑人的因素。总之,企业要想长远发展,要想在经济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就要比其他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做得好。本文主要对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剖析。

1财务管理风险

1.1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筹资

风险企业在开展某项目或者资金周转不开时,需要借助外力,以获得足够的资金,筹款渠道有很多,可以向银行借贷,也可以向其他企业募资。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使被筹款对象获得超额的回报。筹资虽然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却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于借贷,时间越久,企业需要偿还的利息越多,负债也越多,企业资金链如果不能恢复正常,很容易使企业血本无归,只能折合其他资产来抵押银行贷款。对于其他的募资,企业也要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恢复正常运行,才有能力回报,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财务负担,企业会不进则退。所以筹资有利也有弊,风险也很大,企业领导人员在募集资金时,应做好相应的集资计划和偿还计划,使自己有喘息的余地。

1.2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投资

风险投资和筹资一样,在后续发展中,总是存在很多变化,受很多因素影响,使财务投资要么血本无归,要么收益甚少,在等待投资结果的过程中,企业有可能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追加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投资有效。但实际上,企业投资最后落得个得不偿失后果的事件比比皆是。并且企业将流转资金作为投资额,很有可能在未得到收益之前,企业本身就陷入经营危机,这时的企业资金周转不开,增加的不仅是机会成本,还有运营风险。所以相关领导人员投资须谨慎,投资之前,也要做好投资计划。

1.3财务管理中的资金回笼

风险企业通过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以使资金在全部回笼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利润。在实际中,企业遵循的原则是低成本、高收入,库存量变化少,会增加储存成本。另外,一些产品具有时效性,保质期限是一定的,所以企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库存量减到最少。赊销赊购是企业之间进行产品交易比较常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对买方和卖方都有一定的好处,买方可以保持本企业财务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动,卖方的产品累积量变少,只要保证应收账款和实收账款对应起来,卖方企业也就实现了资金回笼。但在实际中,这个过程是充满风险的,很难保证买方企业能在规定时间内,归还与应收账款等价的资金,很有可能发生企业资金周转不开局面。另外,卖方企业虽然应收账款还未到账,但是这一部分应缴纳的税款还是要交的,这意味着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来交税,只能用现金流来完成。这对于卖方企业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2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2.1风险回避策略

风险回避策略主要遵循风险为零原则,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只能在风险来临之前,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要完全放弃某项有可能带来风险的生产活动,将其替换成生产比较稳定或者风险比较小的财务活动。可以说,企业采取风险回避策略,使企业通过新活动获得的利益虽然较少或者有一定的损失,但在最后最差的结果也不会使企业生产运营受到影响。企业采取风险回避策略,前提一般是在企业内部风险评估人员确定了财务风险规模比较大,波及范围比较广。但这种策略并不是每次都有效,因为风险虽然可以预测,但不确定性特点也很显著,企业内部发生的财务风险有可能是受外界影响,那么对其进行管控和规避,就要难很多,相关的策略有可能会直接失效。另外,在回避风险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保证新财务活动是无风险的。

2.2风险接受策略

有的企业成立时间比较短,对企业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不是很了解,有的企业纯粹没有风险规避意识和管控意识,所以当风险来临,并造成一部分经济损失时,企业会在第一时间对风险进行分析,并对诸多风险管控措施计较利弊得失,最后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本身可承受的范围内。这是风险接受策略的过程,也是这种策略能被采纳的条件。这种策略的采纳,需要相关领导人员对企业应对风险的实际情况有个大局观,能准确果断下决策,使这种策略应对财务风险有实际意义。另外,企业在平时生产运营中,就应将这部分的资金规划出来,使其作为一个项目独立存在,这样,在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正常的运转资金不会受到影响。

2.3风险防范策略

风险防范策略最主要的是做好预防,这就需要企业内部风险预测人员发挥用武之地,预测人员在风险爆发之前,就将财务活动中潜在的风险隐患找出来,领导人员和相关的风险预防人员就会对财务活动中存在风险漏洞的环节进行完善,比如:在相关的财务交易活动中,要确保签订的合同对企业本身来说是有益的,最起码将财物损失赔偿条款明确表明出来,也可以将漏洞环节独立出来,即使风险爆发,也不会对其他环节造成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使风险以大化小,以小化无。如此,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会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险转嫁策略

风险转嫁策略,也可以看成是“祸水东引”,通过交易或合作,支付给合作对方某些利益,使对方能对棘手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达到本企业不会受到波及,保存企业实力的目的。这种策略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财产转嫁和财务成果转嫁。对于前者来说,就是在合作对方知情的前提下,将风险财产交由对方处理,使这部分的财产不至于保存为零。后者有保险转嫁以及非保险转嫁两项内容。保险是专门应对风险损失的,大多数的企业将投交保险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财务项目,如此,企业在发生风险损失时,相关的保险企业就会根据企业当初投交的项目以及份额,对应承担的财物损失作出准确科学判断。非保险转嫁主要通过合作双方签订的合同条款来实现的,在法律允许的基础上,如果对方最后同意对企业免责,那么在发生财务风险时,对方可以承担部分财物损失。

2.5衍生性工具避险策略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套期保值,主要借助衍生性套期工具,来使其获得的现金流量变动值能抵消套期工具发生风险时的经济损失。衍生性工具有很多种,对象也不同,但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对衍生性商品及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是企业规避风险时经常采取的手段。

3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3.1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在成立之际,相关领导人员就应有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并且能将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日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只有增强财务风险管控意识,才会在风险管控中,花费精力和资金。尤其是对一些难以预料的财务风险管控,比如市场风险。市场经济从来都不是稳定的,商品价格会发生无规律波动。如果企业领导人员能对相关部分的财务风险加以重视,能派专人对市场商品价格波动情况、其他竞争对手商品的销售情况以及商品价格波动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就会比其他企业先一步对市场风险爆发的规律有所了解,虽然在市场风险发生时,企业无法完全避免,但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也会降低。

3.2制定财务管理策略,建立财务风险控制

制度制定财务管理策略,建立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企业在将财务风险管理任务分配给员工时,员工才有共同努力的方向,企业对员工进行监控时,也有侧重点。制定财务管理策略时,相关人员需要对企业内部财产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需要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进行了解,需要对国家出台的相关经济、法律及政治方面的政策进行实时掌控,还要对调研后的市场风险进行研究,做好这些相关的工作,财务管理策略才有可能全面,才不会出现漏洞,给财务风险可乘之机。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主要针对生产运营环节,在每个环节的控制要点处,要有专门人员负责进行实时监控,以此来保证每个环节都是安全稳定的。

3.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成本和现金流的管理

第一,保证预算的科学准确,如此,企业在进行财务生产活动时,每一部分的资金使用都有了合理规划,这是企业进行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能使预算得到落实,资金使用率会得到提高。另外,在财务支出时,如果支出内容不在预算范围内,相关人员还要就支出资金项目进行层层审核,这是在保证资金不会出现超预算。第二,对企业筹资、投资及资金回笼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减少中间出现的各种成本,使现金流流转机会少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双方合作时,企业要保证应收账款与实际账款相符合,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应收账款到账。第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财产流转以及人员进行的财务活动均得到有效监控。

3.4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预警系统和责任机制

企业在生产运营中能对风险进行预测以及采取应急措施,是因为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中的管控要点建立了预警系统。要保证预警有效,企业就要不断对预警系统进行完善,使其提高对各种风险的敏感度。另外,还要针对工作人员建立责任机制,使其能对负责的财务风险管理版块进行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策略有很多,除了以上提到的,企业还可以引入价值工程分析,聘请专门的风险预测及防范专家,或者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素质,如此,财务风险被掌控以及解决的概率才会更大,企业遭受的财务损失才会更少,企业资金利用率也能得到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与控制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5).

[2]王婧鑫.试析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5(6).

第3篇: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从事金融业务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加剧了上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破坏程度。2004年以来,我国面临的网络仿冒威胁正在逐渐加大,仿冒对象主要是金融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2005年上半年共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65679件,超过2004年全年案件数,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已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信息安全管理的历史演进与现阶段的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大体遵循事件驱动(技术和管理脱节)-逐渐标准化(技术和管理逐渐结合)——安全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分析)的发展路径。

(一)以事件驱动的初级阶段时期

19世纪70年代安全主要是指物理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主要局限在大型计算机上的哑终端,安全问题只涉及能访问终端的少数人。安全管理策略处于初级阶段,由事件驱动,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流程。在此阶段的前期,只重视技术手段。后期开始重视管理手段,但是技术和管理之间脱节。许多组织对信息安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但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一种静态、局部、少数人负责、突击式、事后纠正式的管理方式。

(二)标准化时期

企业开始将安全问题作为整体考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或称运作管理)。几乎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安全策略,内容也包括了技术手段、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形成体系,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但是安全风险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时期

随着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安全管理策略也演进到安全风险管理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1.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主流趋势;在安全管理策略的演进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又融入了风险管理的分析、防范策略,从而安全管理进入了安全风险管理时期。西方商业银行已对安全风险管理形成共识。如安氏公司(is—One),认为信息安全问题最终将归结为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良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2.安全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各国的规范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国际上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英国标准协会制订的BS7799等。各国也日益重视安全风险管理,制定了许多规范。例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电子银行最终规则》、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也于2006年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给出了指导意见。

3.利用外部专业化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评估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电子银行面临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4.在许多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业界的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风险,充分衡量保持安全的代价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求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用,在风险分析中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薄弱点

(一)系统管理思想缺乏

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在全局上缺乏系统论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安全攻击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漏洞,无法形成一张全面有序的安全网络。

实践中被采用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作为指导意见的规则规范,如《信息安全管理实务准则》(IS0177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18336.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尽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层次上也比较清晰,但是还不足以作为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实践中,电子商务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过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风险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不成熟,定量分析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自身的发展历史也不过20几年,在风险分析的定量技术上并不成熟;如BS7799中推荐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实施风险评估时,往往将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划分为几个级别,将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也定性划分为1~5级,实质上是将一些按照概率发生的事件定义为不连续的几个级别,在操作上易行,但造成了度量的不精确。在进行监控和审计之后,也存在无法量化、对比的问题。

(三)忽视与原有的传统风险管理策略的结合

本质上,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无非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风险的改变,以及产生的在传统风险控制领域暂时无法明晰的新风险;现有管理策略只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或者从偏重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站在金融领域本身来分析研究较少。这种状况导致了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无法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忽略了风险的整体性,只进行偏信息和技术的研究,导致了现有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金融机构原有的传统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存在差距。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存在脱节,同样属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策略,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机构之间的扯皮,乃至缺位管理。

(四)风险管理策略无法

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

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

(三)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范畴

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全部风险放在一个框架中考虑。传统风险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都是风险管理系统中子系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尝试借鉴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度量的方法与思想,短期内将其与信用风险控制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安全风险管理框架。

(四)商业银行要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1)充分利用国内或国外能够获得的信息系统审计、外部信息安全评估等服务,采取定期评估审计、不断采取措施改善风险状态的策略;(2)在目前商业银行的组织与管理体制下,风险控制部门与传统金融业务部门的流程需不断改善,商业银行必须创造条件,加强风险管理部门与电子商务部门的交叉配合,包括各部门人员的配置、培训等各方面;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够履行安全风险管理的监控与审计职能;(3)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传统金融风险与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的统一度量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综合控制风险的能力,充分考虑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交叉问题,为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

(三)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范畴

第4篇: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范文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财务战略 管控

一、背景介绍

1962年,美国学者Alfred・D.Chandler,Jr.出版《战略与结构》[1]一书,首次将“战略”一词引入企业管理领域,揭开了企业战略研究的序幕。直到1985年,E.F.Harrison与C.H.John首次提出了“财务战略”的概念。[2]2003年,Ruth・Bender与Keith・Ward在《公司财务》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企业采用最适合本企业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的分配以及再投资的决策”。[3]

我国学者对财务战略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如刘志远(1997)、陆正飞(1999)、阎达五(2000)、黄国良(2004)、谢国珍(2006)、王满(2008)、曹玉珊(2010)、闫华红(2011)、戴天婧(2012)等。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中我们认为财务战略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企业基于公司特定目标,对未来财务活动的目标、方向、实施手段等进行的指导性规划。

二、跨国公司财务战略

当下,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财务战略的制定与管控对跨国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在本文中,跨国公司财务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对未来财务活动的目标、方向、实施手段等从总体上作出的指导性规划。跨国公司的特殊性导致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公司财务战略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系统性与整体性、范围的广阔性、风险的全面性等。

三、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管控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汇率风险、税率风险与利率风险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货币计价的收支款项、资产负债造成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汇率变动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动,同时导致跨国公司现金流量的不稳定性。税率风险是由于各国政府税收政策的变化或管制松紧程度的变化导致原预测税负的不确定性。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导致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

(二)信用风险与国家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契约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是指在对外投资、贷款和贸易活动中,外国资产在东道国面临的危险程度,这是源于因别国政治或经济形势变化而导致的外国暴露价值的变化。国家风险往往会给跨国公司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三)资本结构管控风险

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优化资本结构,保证资本成本最小化,从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跨国公司在资本结构管控中面临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筹资决策不当、投资行为不规范、资本结构缺乏弹性等。

四、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的管控原则

(一)现金流转平衡原则

现金流转平衡是财务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跨国公司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现金流转平衡对其而言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当跨国公司现金短缺时,我们建议其提高财务杠杆、增加权益资本、降低股利支付率或将资金从价值毁灭型项目中抽回。当跨国公司现金剩余时,我们一般建议其扩大内部投资或增加股利支付。

(二)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要求公司对每项财务活动分析其风险性和收益性,使公司可能获得的收益与可能承担的风险相互匹配,并据此作出财务决策。实际操作中,我们建议公司一方面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也鼓励公司善于承担风险,巧妙化解风险的不利因素,将风险转化为收益。

(三)系统性和集成性原则

跨国公司应当重视财务战略基础上的系统性和集成性管理,强调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发挥整体财务效应的优势。跨国公司应当追求系统的、集成的财务目标,各子公司在此基础上优化内部分工协作。

(四)动态管控原则

财务战略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国际市场变化莫测,跨国公司的财务战略也必须保持动态的调整。当环境出现小幅变动时,可以在稳定性前提下对财务战略进行适当调整。当环境变化导致财务战略不合时宜时,则应考虑改变财务战略,以变制变。

五、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筹资决策,优化公司资本结构

筹资决策的核心是确定筹资规模、筹资方式,力求获得资本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实际操作中,跨国公司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投资需要,确定筹资规模。第二,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筹资方式。第三,权衡筹资风险,建立偿债保障机制。筹资决策的重点之一就是优化公司资本结构。跨国公司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的优化组合,力争达到最优资本结构。

(二)规范跨国公司投资决策,合理管控投资风险

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应当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应变性和效应性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层在投资决策管控中应当注意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和投资监管体系。巧妙利用多种风险管理工具,合理管控投资风险。

(三)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控体系

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跨国公司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参考以下流程进行:第一,风险信息采集与风险监测;第二,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第三,风险度量与风险分级;第四,风险预警报告;第五,风险处理措施;第六,监督与改进。值得注意的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

六、结语

以上可以看出,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定与管控对其生存发展而言意义重大。跨国公司在财务战略管控中应当遵循现金流转平衡、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系统性与集成性、动态管控四项原则。在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制定合理的筹资决策,优化公司资本结构;规范跨国公司投资决策,合理管控投资风险;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控体系。以此增强全球竞争力,实现跨国公司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为大连海洋大学)

[作者简介:刘杰(1990―),男,山东临沂人,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盈余管理。王超(1987―),男,辽宁锦州人,大连海洋大学校团委干事,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经济管理。祝晓彤(1992―),女,辽宁朝阳人,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A.D.Chandler.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MIT Press , 1962.

第5篇: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范文

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需求,开展一定的会展项目已经成为非常必要的活动,其中会展活动也就成为最为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但是,会展项目的开展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作为会展项目的组织者必须要有很强的洞察能力和防范意识,能够在会展早期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然后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来进行会展风险的预防和管理。

一、会展项目的风险相关内容

(一)会展项目的风险来源

会展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在项目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对会展项目造成很大的影响,影响会展活动的预期目标,甚至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害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是会展项目风险的总体方面的来源。从小层次来讲,会展项目活动中会有很大的人流量,所以,会展人员的行为也是会展项目风险的重要来源,他们的行为能够直接影响到会展项目的风险的受控程度。另外。会展的设备等设施也会成为风险的来源,例如设备安置不当,设备牢固性不强等造成一系列人员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等。这些会展项目的风险来源是风险管理策略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会展项目的风险类型

会展项目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会存在多种多样的风U,这些风险由于归纳的原则不同,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类型的风险。例如,通常我们把影响会展项目目标进度的风险称为进度风险,对会展项目实施阶段产生影响的风险称为实施风险;如果按会展项目风险的来源归纳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向,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会展外部环境等原因造成的,内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会展项目开展中会展的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如果按风险的属性特征分类,会展项目的风险类型可分为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等。除此之外,会展项目风险也可分为质量类风险、预算类风险、时间类风险等。总体来讲,会展项目风险的类型不同会导致风险管理不同从而影响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

(三)会展项目风险的主要特性

针对会展项目风险来讲,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是我们研究风险管理策略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会展项目风险主要有四大特性。一是风险事件的随机性,在会展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有时会不可预料的出现一些风险事件,这类风险事件不再预期的计划或者意料之中,是随着某些突变因素而发生的偶然性事件,因此,在实际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对这种随机性事件的处理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提前做出相应的应对突变策略;其次是风险的渐进性,会展项目风险的出现往往不会是一层不变的,会随着项目活动的阶段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可能是越来越复杂化,也可能是随着阶段的不同其风险程度不断减弱的趋势,针对这种风险的渐变特性,在会展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风险的变化特点来采取相关策略进行风险处理;再者就是风险的相对可预测性,这一特性在实际上是有利于风险的管理的。在会展项目开展之前通过预测相关风险可以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及时应对项目风险,减少风险的损害;最后是风险的潜在损失特性,既然是风险就会对实际的活动造成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损失,会展项目风险的这一特性也是进行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因素,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化的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会展项目顺利的进行。因此,会展项目风险的这些特性能够对风险管理的规划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进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中必须依据这些特性来制定相关方案。

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

(一)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活动中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对可能影响会展开展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评估,然后综合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最大化降低风险,保证会展项目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特性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影响着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具有时效性、有偿性、动态性以及信息依赖性等特性。时效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时效性主要是指在会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对于组织者来讲,根据这一特性只需要分析好每个阶段的风险然后采取措施承担这些风险即可;有偿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有偿性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过程中用来防治或者最大化降低风险时所要付出的必要性的财力和人力等成本;动态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是随着会展项目活动的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的动态管理过程,当会展项目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相关风险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对风险的管理也就需要重新计划实施;信息依赖性,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首先需要获得关于风险本身的大量信息,并且分析相关信息来进行管理,因此,会展项目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信息依赖性。

(三)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项目风险的识别、项目风险的度量、制定风险的应对措施、项目风险的监测与控制。项目风险管理规划主要就是确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活动,也包括制定相关风险管理计划等;项目风险的识别指的是确定项目的风险类型有哪些,基本特性是什么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最后制定出相应的会展项目风险事件识别报告;项目风险的度量主要包括项目风险的定性度量以及定量度量等相关工作,这些相关度量工作又包括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度量、后果严重程度的度量、风险影响范围的度量以及风险发生时间的度量等;项目风险应对规划简单来讲就是制定项目风险应对计划,通过对项目风险严重性的考虑来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对严重性较高的项目风险来制定风险应对计划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对相对严重性不高的风险可以适当放松计划的制定;项目风险的监测与控制就是在整个会展项目活动过程中依据项目风险管理计划来监测风险发生及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项目风险。

三、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依据会展项目风险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风险管理

会展项目的风险相关内容主要有风险的来源、类型以及特性等,不同的内容对风险管理的影响不同。在实际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提前分析相关风险的来源以及类型,在依据风险的相关特性制定管理方案。例如,针对由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项目风险可以提前预测好这些不确定因素,制定多种应对策略来处理这类风险。对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可以在实际的会展活动中控制约束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采取多样化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需要多样化。首先需要风险的预防策略,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估计,然后事先改变 会展项目的相关计划来预防项目风险 ,避免风险的发生 。例如,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放弃某部分项目来避免风险的发生,也可以提前做好计划以及处理应对的方案 。其次做好预防和较少损失的工作,对已发生的风险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把风险带来的损失较少到最低。具体来讲,可以对相关会展工作人员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或者培训;加强现场监控,保证会场能够在监控之下进行 ;加强治安工作等。再者是接受或共担风险,接受风险主要是对于会展项目影响较小的一类风险而言的,此类风险发生时可以及时安排相关人员疏散,进行医疗救治等。共担风险主要是通过与其他组织合作来降低会展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是做好保险工作,这一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是通过借助保险机构或者公司来分担风险。多样化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能够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及时的应对处理。

四、结语

第6篇: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范文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 A

1、供应商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

供应商管理,是在新的物流与采购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管理机制。供应链管理从传统的非合作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当今企业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供应商管理从购买方与供应商关系的转变过程来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传统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采购方与供应商是对立关系,价格是双方关注的核心。采购方虽然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审查,但从总体看,双方的关系是短期的,不稳定的,供应商随时被替换。此时,采购方完全忽视供应商的利益和价值。

2) 供应链管理阶段。这个阶段采购方开始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采购中重视质量因素,通过控制供应商数量获得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这时,采购方开始与供应商一起努力改进质量、成本和交货期。

3) 战略协同阶段。在这一阶段,采购方更加注重与供应商的长远合作关系,业务及流程实现一体化,甚至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以提高合作效率。双方有一致的战略和政策,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电子信息流共享,成为战略伙伴关系。

2、供应商风险分类

本文将供应商风险归纳为竞争型风险、中断型风险、制度型风险和战略型风险四类, 便于对供应商风险进行定位分析。

1)竞争风险:包括供应商企业成本控制风险、交货可靠性风险、交货速度风险、质量保证体系风险、产品质量风险、生产加工柔性风险和技术创新风险等。这些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供应商企业竞争要素[4]的风险,可归为“竞争风险”。

2)中断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恐怖袭击风险、供应商重大事故风险、供应商破产风险和履约风险。这些指标反映的风险一旦发生, 将会给供应商造成毁灭性的损失,供应将会中断,对于买方企业来说,可能面临着重新选择供应商。因此,这些指标反映的是供应商的重大风险,风险一旦发生,供应将会中断,可归为“中断风险”类型。

3)制度风险:政治制度变革风险、文化冲突风险

和制度创新风险。这些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制度方面的风险, 包括企业外部的社会政治制度变更风险和企业内部制度风险两个维度,可归为“制度风险”类型。

4)战略风险:战略投资风险、制造战略柔性风险和业务外包风险。供应商决定实施何种战略投资、采取何种柔性制造战略、是否实施外包策略,均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这些指标反映的是供应商战略的风险,可归为“战略风险”类型。

3、供应商管理对策与措施建议

挪威著名的风险管理学家Aven T在研究天然气和石油采购业的风险决策时, 提出了风险管理的二维矩阵(Uncertainties-Expected Consequence,以下简称U-EC 矩阵)。对风险因素的特征加以描述和定位,将风险决策问题分为复杂决策问题、高级决策问题和标准决策问题, 并且提出了各种不同风险问题的决策方案。这里,借助Aven T 的U-EC 矩阵,我们对其加以改进, 提出了如图2 所示的风险频度-风险损失(Risk Frequency-Risk Loss)二维矩阵,以便于对以上的四类供应商风险进行分析, 并给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与措施建议。

1)竞争型风险。此类风险通常是伴随供应商企业的运作而存在的,很难根除,其根本原因是市场变化导致的需求变化。由于企业很难精确的把握顾客的需求,导致此类风险在供应商企业运作中的大量存在, 常常成为长期困扰供应商企业的“病痛”。此类风险的主要

特征是风险发生的频度较高, 单次发生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损失不会过大, 但需要注意风险累加损失可能会伴随风险发生频度的增大而快速的增加。按照风险频度-风险损失矩阵的分类,可将竞争型风险定位为高级风险(Advanced Risk)。供应商企业在处理此种风险因素时应着重的关注于降低其风险发生的频度, 避免由于风险不断发生而造成风险累加损失快速增加的可能。具体可通过准确把握顾客需求来降低此类风险发生的频度,如建立基于顾客需求的信息系统、与供应链其它节点企业增强信息交流等。

2)中断型风险。此类风险的主要特征是风险发生的频度较低,但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很可能造成供应中断,许多案例均说明了这一点。如2000 年美国新墨西哥洲的飞利浦电子公司晶片厂的大火造成了对爱立信的供应中断, 最终致使爱立信损失近4 亿美元,为爱立信退出移动电话的直接生产埋下了祸源。按照风险频度-风险损失矩阵的分类,可将中断型风险定位为高级风险(Advanced Risk)。与竞争型风险不同的是,中断型风险是风险频度较低,而风险损失较大。因此,处理此类风险应着重于降低风险的损失,具体可

通过一些社会手段来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如Bogataj D等人提出的购买社会保险的方法。另外,对于买方企业来说,也可以通过增加同一零部件供应商总数来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给企业及供应链带来的影响。

3)制度型风险。此类风险对于供应商企业及所在供应链的影响是较为复杂的。短期来看,其主要特征是风险发生的频度较低,风险的损失较小,可以定位于标准型风险(Standard Risk),般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随着供应链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入, 此类风险往往表现得比较激烈, 企业与企业之间常常会由于制度之间的不协调、相抵触、相矛盾而给供应链整体造成损失,严重的会中断供应关系。因此,从长期来看,此类风险可以转化为中断型风险。企业在处理此类风险时,应着重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 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 从双赢或多赢的角度实现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协调。

4)战略型风险。此类风险对供应商企业及所在供应链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一旦风险发生,其主要的表现是供应商企业将会失去目标, 企业内部将会出现紊乱现象,会同时激发众多其它风险因素同时发生,企业正常运作没有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企业制定战略的慎重,战略型风险往往不会发生,可以定位于标准型风险,甚至不是风险因素。一旦其发生会激发很多其它风险因素同时发生, 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风险损失可能无法估量, 战略型风险则迅速的转变为复杂型风险(Complex Risk)。处理此类问题时,应从风险预警的角度去考虑,重在预防,如果此类风险发生,供应中断、供应商企业破产都有可能发生, 此时再去处理已经于事无补。可以通过建立供应商风险的预警系统来实现对此类风险的预警和监控。

第7篇: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范文

关键词: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控

1引言

在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简政放权大背景下,众多基建类国企通过PPP项目由设计或总承包等单一角色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综合角色转变,以期寻找利润的新增长点。然而在新形势下,部分投资决策易盲目跟风而判断失误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存在较高风险。现阶段PPP市场已进入了整顿规范期,非规范操作PPP项目将被清退,但PPP仍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基建投资的重要模式,未来能落地的PPP项目必定是符合新要求的PPP项目。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做出投资决策和得到决策效果之间存在着时滞,越早管控风险,成本代价越小,效益越明显。如果若干年后由于效益不佳或不规范被清退才发现投资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延误了扭转劣势的时机。国有大型设计公司(以下简称“设计公司”)近年来投资建设PPP项目数量巨增,实缴出资额及承担风险逐渐增大,对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将带来新考验。面对上述新形势、新要求和新考验,做好投资决策风险的管控工作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了公司能否通过开展PPP项目实现“拉动主业保增长、拓宽领域促转型”的发展目标。设计公司要想推进PPP业务科学发展,首先须依据自身总体发展规划来制定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再据此制定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方案。因此,管控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须从两个流程展开,首先是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其次是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笔者将按照上述两个流程对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控对策.

2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分析

2.1设计公司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的风险分析

设计公司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是为实现设计公司总体发展战略,针对设计公司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投资原则、投资方向、投资规模等方面的选择所做的统筹安排。该战略规划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制订完成后,报投资评估委员会(由公司内部的技术、经济、法律、财务和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简称“投评委”)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后报公司董事会决策通过。对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形成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梳理是该决策流程风险管控的基础工作,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2.1.1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意向与公司发展目标是否匹配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意向是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PPP业务需围绕公司发展目标进行布局,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实现投资拉动主业,降低决策指令失误。2.1.2公司内部投资能力内部投资能力风险分析是对公司内部各种要素,如资金能力、人才、综合技术服务能力、组织机构等进行分析,以把握公司的优势与劣势,为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①资金能力:资金能力决定公司是否具备控股能力、基本具备参股能力或不具备投资能力;②人才:公司是否具备对PPP业务涉及的工程、法律、商务等各类专业领域知识度熟悉和掌握的专业人才,且他们与执行PPP项目的应用匹配程度都决定了公司投资风险高低;③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公司如具备7个面向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整体策划、谈判、资金及融资、规划设计、项目成本及统筹管理、实施环节技术优化、运营维护的综合服务能力,可降低在PPP项目推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失误,提高效率;④组织机构:公司具备灵活应变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PPP项目投资决策顺利进行。2.1.3公司投资环境通过对外部投资环境中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对PPP投资业务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要素,为制订与实施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提供风险管控的基础。具体风险要素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类。宏观风险包括信用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信用法律风险,如政府PPP项目决策程序不规范造成决策失误和过程冗长的风险、政府不履行PPP相关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所产生的信用受损风险、不同政府部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与PPP政策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导致项目中止或失败所产生的法律风险等。经济风险,如非经营性PPP项目财政支出未处于对应本级政府财政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风险、经营性PPP项目产生市场需求变化、收益不足或者收费变更等风险。微观风险指同类型企业在各自资源、资质业绩及市场开发模式上同质化竞争,竞争越激烈,实现公司投资战略的风险就越大等。

2.2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分析

在第一个决策流程结束并形成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后,即进入第二个流程——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依据PPP战略规划制定PPP项目具体运作推进方案并付诸实施。由于第二个决策流程决定了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因此该流程风险管控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依次是PPP项目意向跟踪阶段、立项阶段、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阶段、投标及投资审批阶段。四个阶段中关键环节是投资意向协议签订、PPP项目立项报告(项目建议书)评审、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审、投标及投资审批。接下来,对这四个环节进行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分析。2.2.1投资意向协议签订环节该环节处于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初始阶段,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与地方政府部门运作对接,推进设计公司与政府间战略合作意向文件签署。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对从各种渠道捕获的PPP项目信息源初评的科学性的判断,将直接决定公司是否需要主动发挥自身前期策划、规划设计的优势,与政府主动达成合作意向。该环节的风险在于投资意向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尚未锁定项目,仅是公司与政府进行投资沟通内容和跟踪意向的确认。2.2.2项目建议书评审环节该环节处于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PPP项目投资还处于“有一个想法”时期,对“想法”可行的初步判断是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做出可行与否的评审实现的。该环节的风险因素在于做出判断的团队人员的知识结构、经验层次是否互补;评审环节是否建立了责任制;是否存在区分评审责任的相关程序和措施即形成评审结论前的讨论过程是否被完整记录,记录是否都进行签字确认,有哪些不同意见等。项目建议书通过评审即对PPP项目做出公司内部立项的决定。一旦该环节决策失误,后面进行的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准确度将下降,造成公司损失。因此,要加强PPP项目建议书评审环节的风险管控,从源头上降低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2.2.3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审环节完成PPP项目内部立项后,要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必须对PPP项目进行详细论证,然后据此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该环节的风险因素在于可行性研究过程是否客观准确、研究内容是否全面完整、采用的评估方法及评审工作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等。在可行性研究中须对PPP项目展开深入细致的尽职调研、技术和经济论证,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含前期手续)、交易结构、运作方式、盈利模式、融资方式、对社会资本方的要求、采购方式、保障措施、实施程序及时间进度安排等,通过重点分析财务效益,作多方案比较,提出结论性建议,确定PPP项目投资可行性,为项目最终决策提供依据。2.2.4投标及投资审批环节投标审批环节,指通过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后的项目,在参加政府组织的资格预审后,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报请公司董事会审议决策是否参与正式投标。审议通过的项目再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向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报备。在集团投资主管部门形成专业评审意见后,由公司按照上级集团审核要求,带报价条件参加投标。若中标,公司将中标项目报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进入投资评审环节,形成专业评审意见后,由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提请集团总裁办公会审议,落实完善总裁办公会的审议意见后再提交集团董事会决策。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根据集团总裁办公会和集团董事会决策意见办理项目投资批准文件。至此,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流程全部结束。投资审批是公司的上级集团根据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最后审批及决策的环节。该环节是PPP项目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关,将直接影响公司未来的效益和发展方向,风险因素在于决策审批人员设置是否合理、审批过程科学民主程度、审批权责明确程度等。

3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控对策

在对上述两个决策流程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要素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风险要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3.1设计公司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的风险管控

3.1.1详细考察分析PPP投资业务战略与公司主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对公司发展目标、主业发展方向进行认真审视和分析是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风险管控的第一步,同时必须贯穿整个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控过程。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意向提出前须充分研究公司总体发展规划、财务规划、基建行业走势及宏观政策导向等。3.1.2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评估并针对性地改善公司内部投资能力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应构建投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产负债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等)对公司财务资金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另外须定期结合已实施的与拟投资项目类似的PPP项目成功案例,对公司PPP人才、综合技术服务能力、组织结构与PPP业务的适应性和PPP业务技术领域的先进性进行分析,发现公司风险状况,制定应对措施,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3.1.3运用工程咨询方面的大数据分析化解公司投资环境风险须充分发挥公司高端咨询的先导作用,利用好工程咨询团队针对公司拟开拓的工程热点领域和重点地域的前瞻性系统研究成果,建立诚信区域的资料库,为公司进行PPP业务战略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由工程咨询团队对市场经济等宏观信息进行收集并储备相关数据,采用专业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定期报送投资业务主管部门,作为制订PPP战略规划时规避风险的评估依据。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投资行业接触面广、对接机会多等优势,注重积累、寻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目标企业和行业,不断探索与其合作的路径,合理预估聚合社会资源的难度,积极组建与PPP项目需求相匹配、政府方认可的战略合作联盟,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降低PPP业务投资风险。

3.2公司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管控

该决策流程从项目信息获取开始,至制定并审核投资方案并对其进行审批完成后方结束,因此须从项目属性和评审(估)环节进行风险管控。在项目属性方面,有以下三点管控方式:第一,须加强项目信息筛选和投标前评估,杜绝源头亏损,如关注政府财政支付能力,重点跟踪已做过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论证的入库项目,保证项目合法合规;第二,对所有项目做到先算再揽,通过设计合理的投资回报报价及计算方式,判别项目内部收益率等指标能否满足公司PPP项目投资财务评价基准值;第三,对由于项目工期延误所引起的成本增加进行敏感性分析,以便在法律文件中提前规划对政府方的约束等。在评审环节方面,公司可采用授权批准、文件控制记录、内部经济责任等三个风控措施,第一,PPP项目投资决策必须履行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内部初评、投委会专业评估和评审、公司董事会审议、集团总裁办公会审议和集团董事会决策审批共五个基本程序,明确规定PPP项目审批流程及各级审批权限,做到授权批准控制;第二,对所有的PPP投资决策包括评审意见等以书面文件形式予以记录,发挥信息支持、监督备查的作用;第三,建立PPP项目投资决策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逐步推行终身负责制,避免投资决策权责利不清造成决策失误等。

4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有效管控的几点建议

对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进行有效管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来看,科学的体系、制度及平台是有效管控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顶层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并推动PPP项目投资决策能否真正落地。

4.1构建科学的PPP项目投资决策风控体系是管控

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前提设计公司应按PPP项目投资决策的两个流程(PPP业务投资战略规划决策和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分别建立严格的风控体系,再对两个流程进行分类细化,形成PPP业务投资战略规划、项目选择、项目立项、项目评估(审)、项目审批与决策的完整PPP业务投资决策流程清单。首先,须明确评审论证规则、决策标准等,从而实现流程控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其次,在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流程中,须高度重视自身战略附加值,审慎评估自身核心竞争力、主业导向和投资能力对公司后续业绩的影响及风险程度,重点解决PPP业务投资原则、规模和方向问题。在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流程中,各环节的风险管控力度直接决定了投资决策能否发挥价值。

4.2建立严格的PPP项目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和专家论证制度是管控

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关键设计公司应充分考虑业务操作执行(投资业务主管部门)、评审(投委会)、投资决策(董事会)、监督四个层面职责分离,如以投资业务主管部门作为执行层负责PPP相关业务初评、跟踪执行等具体操作,投评委负责PPP战略发展规划、PPP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评审,公司董事会做出公司内部的最终决策,再由独立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通过上述岗位分工形成内部牵制,建立完善的PPP项目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可防范PPP业务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各种隐患。此外,在投资决策前须通过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形成推动科学决策的合力,通过不同部门的专家力量多头审视可行性,充分发挥公司专业齐全的前期投资评估优势,主动挖掘优质的PPP项目,引领公司转型升级。

第8篇: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业扩报装; 风险控制

一、内部控制在企业应用中的局限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制度的重要反映,经历了内部牵制、控制制度、会计控制、整合控制、风险管理等发展阶段。1992年COSO的《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①强调对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该框架一经即被企业广泛接受和采用。2002年美国国会和政府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②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信息披露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将COSO《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作为企业合规要求的主要参考标准,该法案进一步推动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实施。2004年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强调风险管理对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保证,体现了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的演变,但该框架由于是主要延伸了内部控制的思路和方法,大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与内部控制的差异不大。

内部控制对企业控制风险、完善内部制度和规范管理程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对企业影响的加剧,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制约了复杂风险的管理需要。

(一)风险观的局限

内部控制将风险的概念定位于损失的可能性这一表述,关注于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制度和流程的遵循等流程层面的风险,但对制度和流程之间的联系、决定制度与流程的企业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整体层面风险关注不足,而这些风险恰恰是企业影响最大、最应关注的风险。

(二)控制手段的局限

内部控制手段往往局限于规范流程上的审批、审核、权责配置等有限手段,缺乏针对战略及业务等整体层面风险的战略性措施和结构性管理手段,如业务结构的调整、客户导向的管理机制、外部合作关系变化等高级手段,而这些是解决整体层面风险的必需手段,也是落实流程内部控制的基本依据。

(三)控制机制的局限

内部控制强调以制度和流程为基础的日常控制程序,主要体现在对业务流程固有风险的常态化控制,对流程相关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和需要整合管理的风险通常无能为力,并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资源变化而需要实现的优化控制。

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③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更加关注于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并将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未具体明确与内部控制的整合方法,因此在复杂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上仍主要借助内部控制的方法。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④是对传统内部控制的继承和发扬,并借鉴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一些风险管理方法,拓展了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和整体风险的关注,但在如何实现对企业整体层面风险与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仍未具体明确。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

传统的内部控制难以适应风险的变化和整体层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发展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对业务流程上的风险控制缺乏有效手段,因此,综合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通过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的方法解决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并以其形成的风险解决方案为基础,结合内部控制落实流程上的风险控制,即通过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整合解决企业各层面的风险。同时,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进一步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以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基础控制风险,继而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风险管理的方法解决传统内部控制的局限,特别是解决企业整体层面风险;二是在业务流程上相应采用内部控制的手段落实整体风险解决方案,并解决流程层面的风险;三是强调风险为导向的控制策略与内部控制措施。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方法结构如图1所示。

具体来讲,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需要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风险管理组织职责、内部控制手段等方面实现整合,表现为一个闭环的管理过程(如图2所示)。

(一)整合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以业务目标为基准,考虑到业务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因素,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业务目标的影响角度实现对整体层面风险与流程层面风险的整合评估。同时,分析风险的具体成因和影响方式,并确定需要重点管理的风险。

(二)制定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

基于风险管理目标和不同的风险及其特征,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包括规避、接受、控制、转移等,以及实现控制策略的具体风险控制方案。风险控制方案包括整体层面风险的风险管理措施、流程层面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等,为优化组织职责和具体落实流程内部控制提供指导方向。

(三)优化风险管理组织职责

根据风险控制方案调整或优化具体的组织职责,并利用内部控制的方法明确业务活动的制衡关系、重要的决策授权权限和关键业务环节的分工界面等。特别需要强调,在业务流程中落实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职责关系,根据风险控制职责分工、风险管理专责机构的定位等,将具体职责与关键控制环节结合起来落实。

(四)落实流程内部控制

根据风险控制方案,实现内部控制措施对风险控制方案在具体业务流程中的承接和落实。同时,在流程上设置关键控制点,具体规范控制措施、控制责任、控制方式以及控制检查手段等,并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及标准。

(五)监督与改进

强调风险管理第二、三道防线的作用,通过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检查及时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同时,采用内控自评价和内控审计等实现内部控制的改进及持续提升。

三、供电企业业扩报装业务流程的应用实践

供电企业的业扩报装业务是指为客户提供新装、增容及变更用电,从受理申请到正式供电的全过程,包括为客户提供用电咨询、受理用电申请、设计供电方案、供电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装表接电等14个主要流程的全过程服务,涉及营销、客服中心、生产技术部、发展策划部、计量中心、调度中心等多个职能与业务管理领域,业务与管理的复杂程度较高。其中,客户服务中心履行业务的主体职责,发展策划部、生产技术部、调度中心、计量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法律部履行辅助职责,营销部履行政策及制度标准制定和监督检查职责,但基建部、监察部、风险管理主责部门的职责在现有业务中未有体现。

供电企业的业扩报装业务主要采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和流程体系,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行政法规、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已经实现了对一般流程风险的有效控制。然而,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不确定因素对业务的影响显著,传统的内部控制已难以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

(一)业扩报装业务主要风险与风险特征

通过对业扩报装业务风险的整合评估,确定了业务相关的12项风险和若干风险点,包括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多经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廉政监察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设备设施风险等。其中,风险主要集中在确定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供电工程设计与审查、供电工程施工、电费管理与监督检查等几个关键环节。各项风险反映了不同的风险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多经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廉政监察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反映出的风险特点主要是影响整个业务流程的整体层面风险。其中,多经风险反映了供电企业与附属多经企业之间的管控关系模糊、关联交易不规范和供电企业对多经企业保护等问题对业扩报装业务优质服务的不利影响,并可能由此产生违规和廉政风险;管理机制风险主要反映了流程部分管理职责缺失、部分部门的职责定位不合理、组织职责不明确和流程环节工作界面不清晰等问题对业务流程的影响;廉政监察风险主要反映在业务流程廉政问题显现和相关廉政监察机制缺失方面的问题,可能仍将产生廉政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主要反映了客户招标和直接收取工程款项的管理方式可能违背“三不指定”(即不指定工程设计单位、不指定队伍、不指定设备材料)的要求,并可能产生廉政风险。

・生产设备设施风险反映了供电企业因电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电网布局不合理等原因产生的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其他风险,包括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等,主要反映了供电企业在业务活动的流程设计与执行方面的问题。

(二)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

为有效控制业扩报装业务风险,采用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优化和提升供电企业业扩报装业务流程内部控制。首先明确业扩报装业务风险控制的主要目标:

・保证符合国家、行业法律法规要求,满足国网公司基本政策和公司内部制度规定。

・确保接电运行后电网安全可靠。

・合理控制接电成本、线损成本等,并努力提高业务收益。

・客户导向,为客户提供高效和高质量服务。

・杜绝业务过程中的廉政与行风问题。

基于风险控制的目标要求和风险偏好,以风险为导向,并根据各项风险的特征,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其中:

・多经风险采用风险控制策略,调整与多经企业的业务管控关系,规范关联交易和业务过程,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并在设计与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工程招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等活动中按调整后的方案控制。

・管理机制风险采用风险控制策略,增加基建部门、纪检监察部和风险管理专职机构在业务流程相关环节中的作用,优化客服中心在业务中的定位及具体职责,明确业务相关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关键环节的工作界面。

・廉政监察风险采用风险规避策略,增加纪检监察部在易产生廉政问题流程环节的监督与检查职责,并规范具体的检查措施。

・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采用风险规避策略,调整客户招标模式,规避合同风险,并取消代收工程款项的规定。

・生产设备设施风险采用短期风险接受的策略,短期内接受该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长期通过设备设施的发展、更替等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及影响。

・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等各项流程层面的风险根据其风险特征,分别采用风险规避或控制等策略措施,并明确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责

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具体调整和优化业务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组织职责,包括:增加基建部对工程设计图的审核职责,增加风险管理专职部门对关键控制点的风险控制检查职责和监察部的廉政风险检查职责,调查客户服务中心独立现场勘察和中间检查的职责,强化营销部业务程序与标准的控制职责,强化发展策划、生产技术、调度中心和计量中心在相关环节中的风险控制职责等。

同时,具体明确业扩报装的不相容职责、主要授权审批权限,并规范各部门在关键流程上的分工界面等,其中:

・不相容职责包括供电方案设计与供电方案审批、供电方案设计与供电合同审批、工程咨询与工程招标、设计图审核与工程招标、工程招标与中间检查及竣工验收、装表接电与运行检查等。

・授权权限包括受理客户申请、确定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设计图审核、施工单位审核、中间检查、竣工验收、确定计量方案、供电合同审批等权限,在企业内部领导层和部门间合理分配相应的授权。

・工作分工界面包括客户中心、营销部、发展策划部、生产部、基建部、调度中心、计量中心、经法部、风险管理专职部门、监察部等部门在前期咨询、用电申请与受理、现场勘察、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设计、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审批、工程设计与施工招标、工程设计图审核、工程施工、中间检查、竣工验收、签订供电合同、装表接电、常规运行等环节的具体工作分工界面。

(四)流程内部控制

基于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并在完善风险控制职责的基础上,采用流程内部的方法具体落实风险控制方案,包括:

・明确业扩报装各项流程的流程目标,流程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并以流程图和流程说明的方式规范具体流程程序。

・确定各项流程的关键控制点,规范控制点的控制部门和控制岗位、具体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标准、控制的制度与标准依据、控制频率和控制方式等,形成内控矩阵。

・选择关键控制点,确定控制点的检查方法、检查责任和检查频率,作为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

・根据确定的流程内部控制措施,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标准,落实业扩报装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制度保障。

(五)监督与改进

业扩报装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采用过程监督、内控自评估和内控审计的方式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过程监督主要基于内部控制检查的方法,由风险管理专责部门按照关键控制点的检查方法检查关键控制点的执行情况,并由纪检监察部检查廉政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及时改进。

・内控自评估主要由业务流程相关部门定期对本部门的内控执行情况做出评估,并提出自我改进的意见。

・内控审计主要由内审部门根据年度风险评估情况,选择业扩报装业务相关重大风险,执行重大风险相关内控审计。

四、结语

第9篇: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范文

(一)会展项目的风险来源

会展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在项目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对会展项目造成很大的影响,影响会展活动的预期目标,甚至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害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是会展项目风险的总体方面的来源。从小层次来讲,会展项目活动中会有很大的人流量,所以,会展人员的行为也是会展项目风险的重要来源,他们的行为能够直接影响到会展项目的风险的受控程度。另外。会展的设备等设施也会成为风险的来源,例如设备安置不当,设备牢固性不强等造成一系列人员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等。这些会展项目的风险来源是风险管理策略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会展项目的风险类型

会展项目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会存在多种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由于归纳的原则不同,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类型的风险。例如,通常我们把影响会展项目目标进度的风险称为进度风险,对会展项目实施阶段产生影响的风险称为实施风险;如果按会展项目风险的来源归纳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向,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会展外部环境等原因造成的,内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会展项目开展中会展的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如果按风险的属性特征分类,会展项目的风险类型可分为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等。除此之外,会展项目风险也可分为质量类风险、预算类风险、时间类风险等。总体来讲,会展项目风险的类型不同会导致风险管理不同从而影响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

(三)会展项目风险的主要特性

针对会展项目风险来讲,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是我们研究风险管理策略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会展项目风险主要有四大特性。一是风险事件的随机性,在会展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有时会不可预料的出现一些风险事件,这类风险事件不再预期的计划或者意料之中,是随着某些突变因素而发生的偶然性事件,因此,在实际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对这种随机性事件的处理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提前做出相应的应对突变策略;其次是风险的渐进性,会展项目风险的出现往往不会是一层不变的,会随着项目活动的阶段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可能是越来越复杂化,也可能是随着阶段的不同其风险程度不断减弱的趋势,针对这种风险的渐变特性,在会展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风险的变化特点来采取相关策略进行风险处理;再者就是风险的相对可预测性,这一特性在实际上是有利于风险的管理的。在会展项目开展之前通过预测相关风险可以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及时应对项目风险,减少风险的损害;最后是风险的潜在损失特性,既然是风险就会对实际的活动造成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损失,会展项目风险的这一特性也是进行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因素,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化的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会展项目顺利的进行。因此,会展项目风险的这些特性能够对风险管理的规划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进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中必须依据这些特性来制定相关方案。

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

(一)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活动中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对可能影响会展开展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评估,然后综合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最大化降低风险,保证会展项目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特性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影响着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会展项目风险管理具有时效性、有偿性、动态性以及信息依赖性等特性。时效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时效性主要是指在会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对于组织者来讲,根据这一特性只需要分析好每个阶段的风险然后采取措施承担这些风险即可;有偿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有偿性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过程中用来防治或者最大化降低风险时所要付出的必要性的财力和人力等成本;动态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是随着会展项目活动的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的动态管理过程,当会展项目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相关风险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对风险的管理也就需要重新计划实施;信息依赖性,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首先需要获得关于风险本身的大量信息,并且分析相关信息来进行管理,因此,会展项目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信息依赖性。

(三)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项目风险的识别、项目风险的度量、制定风险的应对措施、项目风险的监测与控制。项目风险管理规划主要就是确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活动,也包括制定相关风险管理计划等;项目风险的识别指的是确定项目的风险类型有哪些,基本特性是什么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最后制定出相应的会展项目风险事件识别报告;项目风险的度量主要包括项目风险的定性度量以及定量度量等相关工作,这些相关度量工作又包括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度量、后果严重程度的度量、风险影响范围的度量以及风险发生时间的度量等;项目风险应对规划简单来讲就是制定项目风险应对计划,通过对项目风险严重性的考虑来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对严重性较高的项目风险来制定风险应对计划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对相对严重性不高的风险可以适当放松计划的制定;项目风险的监测与控制就是在整个会展项目活动过程中依据项目风险管理计划来监测风险发生及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项目风险。

三、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依据会展项目风险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风险管理

会展项目的风险相关内容主要有风险的来源、类型以及特性等,不同的内容对风险管理的影响不同。在实际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提前分析相关风险的来源以及类型,在依据风险的相关特性制定管理方案。例如,针对由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项目风险可以提前预测好这些不确定因素,制定多种应对策略来处理这类风险。对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可以在实际的会展活动中控制约束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采取多样化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需要多样化。首先需要风险的预防策略,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估计,然后事先改变会展项目的相关计划来预防项目风险,避免风险的发生。例如,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放弃某部分项目来避免风险的发生,也可以提前做好计划以及处理应对的方案。其次做好预防和较少损失的工作,对已发生的风险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把风险带来的损失较少到最低。具体来讲,可以对相关会展工作人员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或者培训;加强现场监控,保证会场能够在监控之下进行;加强治安工作等。再者是接受或共担风险,接受风险主要是对于会展项目影响较小的一类风险而言的,此类风险发生时可以及时安排相关人员疏散,进行医疗救治等。共担风险主要是通过与其他组织合作来降低会展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是做好保险工作,这一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是通过借助保险机构或者公司来分担风险。多样化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能够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及时的应对处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