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特殊学生特殊教育精选(九篇)

特殊学生特殊教育

第1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98-01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特殊家庭的孩子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学生大多因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完整双亲的爱,并时时感到缺乏安全感、自尊受伤害,性情孤僻、古怪、自暴自弃,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低下,对生活缺少信心,没有远大理想和长远打算,遵守纪律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轻微违法行为,令班主任头痛。

一、基本现状

我校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2326人。经摸底特殊家庭状况如下:父母离异家庭学生168人,父母缺损家庭253人,长期外出家庭207人。初中阶段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在人生中可谓身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由于人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初中生的心理容易变得不稳定,容易产生烦恼。而特殊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正常家庭学生更容易迸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甚至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变态,情绪、行为上表现得相当强烈或比较强烈。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无法成为社会的“好公民”、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甚至给学校管理加大了难度,给校风、学风、班风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基本对策

特殊家庭学生中不良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有自身的消极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因此,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矫治,家庭、社会、学校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几年来,我校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矫正家庭教育的失误

1、办好家长学校。我校通过动员教育,让95%的家长参加了家长学校,目的是方面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家长的素质,努力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消除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家教失误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教育学生的积极因素,学生、家长、教师可以说是教育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2、引导家长对子女实施“温暖”教育。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和性格上产生缺陷。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家长(或监护人)在感情上要真心地接纳,努力创造条件,抹平他们心灵的创伤。特别是再婚家庭,对待非亲生子女,应该把接纳作为教育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孩子在感情上与家庭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我们要求家长,针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行为特征去认真剖析,时时调整孩子不正确的想法,尽可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担忧和恐怖。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体贴,平等地对待他们,用灼热的爱去感化他们。这样,他们总有一天会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正确教育。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上,学校无疑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品行较差者。为了矫正那些学生的不良品行,我校采取了以下的一些作法:

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为此,学校成立了“特殊生希望工程”,由团委负责,全校师生自愿捐款,每学期开展一次。对于这些同学,我们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节假日组织他们来校座谈,外出参观,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点礼物,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2、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关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我校的《群策故事集》中有许多特殊生的生动故事,事迹感人,影响深远。

第2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 特殊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Mental Health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pecial students direct impact on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ity. Therefore, 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should be targeted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 health psychology, so that students can out of the shadows, to better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self-adapt to life, the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ctively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special education,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special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asure

1 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是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殷切希望,每一位教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够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学习,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1 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其性格更加成熟。近些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对于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都应具备的素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比智力培养意义更加重大。①学生们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够促进他们走向成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用更加坚强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一名社会有用人才意义非常重大,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排除心理障碍,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1.2 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下的学生,对于良好的社会道德以及规章制度等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反,如果学生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更容易发生不道德行为,严重者可能还会产生危害社会的一些行为,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1.3 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回归主流,自尊、自爱、自强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要想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主流,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或者有一技之长,为自己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打下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以及事业心,懂得自强、自尊、自爱,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能够明确辨别善恶、美丑,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用一颗平和的心态去为人处世。特殊教育工作者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为学生走向社会、回归主流,懂得自尊、自强、自爱,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 特殊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理缺陷导致心理问题严重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自卑、自闭、缺乏自信等倾向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容易上当受骗,有较差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自卑心理严重,意志力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有较强的依赖型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行动上表现为排斥他人、自私自利,很少顾及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的感受、处境和利益。

2.2 家长思想教育观念滞后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及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教育方法、文化水平和品德修养直接影响了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果父母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叛逆、偏执的个性。②

2.3 学校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一些特殊学校,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大弊端,很多只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文化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却非常忽视,一些教师尽管知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损伤,进而产生孤独和自卑的心理,最后自暴自弃。

3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营造校园文明风气,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在校园里学生们每天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良好的校风、班风,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特殊教育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管理。要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浓厚的文明氛围,努力打造和谐校园、和谐班级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和谐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目标,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③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我们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不断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相信自我,不断完善自我,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便于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3.2 进行有效沟通,培养健康生活理念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心灵沟通,由于他们属于特殊群体,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沟通障碍,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沟通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更加重要。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排除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心理疏导和校正,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排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美好的生活。

3.3 转变观念,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家长的支持和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够重视,甚至一些家长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必要的温暖。针对这一点,学校要开设“家长心理教育”课,帮助学生家长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家校联合的教育机制,全方位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更新教育理念,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人际关系,积极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学习,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注释

① 张福娟, 陈丽竑. 青春期轻度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心理健康特点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第3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目前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还是被众多高校以特殊化的方式进行着,他们被人为地划分在了普通大学生体育教育之外,看似照顾了他们的身体,但伤害的却是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体育教育被特殊化了。这其中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目前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适合他们身心发展需求的体育课程(教材、活动、场地、教师等);二是将他们孤立于正常体育教育轨道之外,成为了特别的群体,丧失了与正常教育环境的互动,这也成为他们日后不能很好融入社会并与社会脱节的诱因之一,因为他们不仅仅需要身体的健康,更需要尊重、理解、交流和信任。目前,许多国家已经不再使用残疾人这一说法,而以前使用的adaptedphysicaleducation(APE残疾人体育),也被adaptedphysicalactivity(APA)所取代,APA强调“平等”和“协调”。“平等”是指在体育教育中,不再以特殊眼光看待残疾人,而是作为普通的社会人来对待。“协调”是指能够让特殊群体学生以自己适合的体育参与(活动)方式与周围的学生(人)、环境(社会)充分融合,共同进步。当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APA的内涵也有了更新层次的理解。

2APA理念实施的客观支持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看法,还禁锢于只能参加轻微体育活动,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上,似乎体育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东西,或者是不敢让其触及的东西。而这种现状的产生,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更新,更需要理念上的更新。而这种技术上的更新就是需要对特殊群体学生在身心上进行科学、客观地判断,即对他们参与体育的可能性、参与什么体育活动(项目)、如何参与、目的如何等进行诊断,由此对他们的身心情况进行全局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一些偏见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而教育的目的性也就更强了。这与前面分析并不矛盾,我们将他们作为普通的社会人来对待,并不是忽视他们自身的特殊性,而是不夸大、不绝对化他们的特殊性,这才是APA理念的真正含义。而这种把握涉及如身体检查、健康档案的建立、运动处方的实施、评价等诸多方面,同时,还与组织管理、设施建设、制度建立、教师培养等相联系,因此,要做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显然需要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也涉及软、硬件的全面提升,这也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许多领域我们还未涉足,更未起步。但客观的认识必须从主观的改变开始,当我们找出了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成为了可能。

3APA理念在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体育教育能够给特殊群体学生带来什么?特殊群体学生通过体育能得到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达成共识,或者说我们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实施。首先是“生存能力”的培养。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我们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体现教育的个性化、人性化及学生的自我完善。何为“生存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体育教育,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坚强地意志品质的前提下,力求让学生学会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能够自我约束,并能与他人和社会进行良好地合作。在这里,体育教育只是特殊群体学生整个教育的一个环节,但必须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不仅要重视学校内的教育,也要谋求家庭和区域社会的合作,体育不仅要促进其健康地发展,也要培养其健康的“生存的态度”。第二、体育教育中“Normalization”的体现。1981年的联合国残疾人年,就基于“Normalization”的理念,提出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要“完全参与和平等”这一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自1983年开始进行了多年的努力和尝试。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中,许多高校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与正常学生的体育教育相分离,他们之间没有交流和互动,正常学生的许多体育活动,特殊群体学生都无法参与,或者说没有资格参与,这在形式上就背离了“Normaliza-tion”的理念。而“完全参与和平等”不仅是特殊群体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正常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让他们真正地交流和互动,让特殊群体学生展现自我,建立自信,同时也让正常学生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这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双向过程。学校教育中的“完全参与和平等”最终会延伸到社会的“完全参与和平等”,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4Normalization的潮流和APA的发展背景

丹麦在19世纪中期为了智障者的治疗和安全,将他们从日常社会中分离出去,在偏远的地方建立了治疗场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弊端越来越突显,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改善智障者治疗条件的倡议,希望让他们生活在普通人中间,这种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丹麦制定出了智障者救护的相关法律,Normalization的思潮的雏形由此而产生。这种思潮逐渐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Normalization的思潮不仅仅适用于智障者,对于其他残疾人、及至正常人群都有深远地意义。这就是追求平等的生存空间,让整个社会和谐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的曼德维尔医院举行了小儿麻痹患者的运动会,目的是促进治疗和恢复,这也为日后残疾人运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随后瑞典人尼利埃在担任国际残疾人体育联盟(ISOD)理事时,将Normalization理念引入运动会,在1984年的伦敦举行的国际残疾人体育大会,断肢及视觉障碍者也被允许参加运动会,此后,1980年开始脑瘫患者、1984年开始肢体障碍患者都具备了参赛资格。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轮椅赛跑被列为表演项目,1985年至1987年加拿大的理克•哈森用轮椅周游了世界,随后,他和他的团队向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递交了“作为人类挑战自我的奥林匹克应该包括残疾人”的提案。1988年在汉城举行了国际残疾人体育大会,这届奥运会后,残奥会与奥运会使用同一运动场馆被延续下来。随着Normalization和APA理念在残疾人运动会中的不断贯彻,这一理念也逐渐被引入大学教育。

5Normalization体育教育的实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中Normalization的体现,主要围绕“健康促进”、“生存意义”、“交流”、“社会参与”四个主题来进行。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特殊群体学生无论身体的状况如何,他们都有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愿望,这与有无残疾或障碍没有关系。无论他们残疾或障碍的程度和情况如何,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有多大,他们都有融入周边环境或社会的欲望和要求,而体育教育就要满足他们这一需求,并且体育是他们实现这一期望的有效途径。国际残奥会主席罗伯特曾经说过“残奥会选手必须也能够展现自我”。对于选手来说,追求的不仅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格、被社会认可和尊重,同时也通过自我挑战,成为教育别人和社会的典型和楷模。这在体育教育中同样适用,特殊群体学生经过体育学习,通过有序地运动,建立日常生活所需的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育从以往的“生存”到“有意义的生存”,从“生活”到“人生”开始转变。体育作为他们走向社会的、参与社会、回归社会的一个台阶,直接或间接地让他们得到锻炼和训练,提高了他们日常运动能力的同时,积极地面对人生,建立与正常学生相同的意识形态,构建自己丰富的人生。即通过体育参与,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在现实的环境中,不断开拓展现自己的领域,从自我表现逐渐到自我实现,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身心更加健康,而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接受新的挑战和自我实现的基础和原动力。Normalization体育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根本理念。Normalization体育教育的实现,最终是希望有利于特殊群体学生自立能力形成的完备的社会教育环境,以及推进整个社会对于他们的理解。高校的体育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措施,让特殊群体学生得以完成自我实现,最终达到社会实现。

6基于APA理念的教师培养体系

有学者提出,现在是“SportforAll”的时代,即无论什么群体都能够自由的享受体育、参与体育。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体现着其文化的特质,特殊群体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也能付出、给予和创造。体育教育就是要引导、挖掘、培养特殊群体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和才华。因此,作为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师,面对特殊群体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就需要具备竞技体育、生活体育、康复体育、休闲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特殊群体学生不断地增加,相应的教师数量也要扩大。随着特殊群体体育人口的增加,对应APA的多样化,体育教师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强。而基于APA的理念,大学生志愿者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志愿者的职业精神及职业素养,将成为APA贯彻和实现的重要力量。目前普通高校担任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师基本都是由现有体育教师兼任的,而这方面的大学生志愿者几乎处于空白。这一培养体系不仅涉及教师培养,还涉及特殊群体指导员、志愿者的培养,不仅要面对大学教育,还要面向社会,不仅涉及培养机构,还涉及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特殊群体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

第4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

1.忽视特殊群体体育教育

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形式,大部分是与正常学生在一起进行自主活动,他们大多希望自己能和正常学生一样,融入活动中。特殊群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特殊群体学生因为身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他们偶尔参加体育活动,也有些为了改善或弥补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增加体能,这部分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他们常常对集体活动有自卑感、畏惧感,把自己封闭起来。调查表明,很多高校为了便于体育教学开展,经常让特殊群体学生免修或与其他同学练习相同的项目而不考核没有针对性的为特殊群体开设适宜课程。

2.参与项目、方式少

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一些非剧烈性轻体力的活动,比如:保健课、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太极拳、体育舞蹈等。而在这些项目中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走)所占比例较大,因为这些活动非常普及,且占场地器材少,运动量、运动负荷相对较小,因而在任何学校都可以开展,特殊群体的学生都愿意参加。调查发现具有良好保健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所占的比例较少。其主要原因一是高校缺乏专门的体育保健教师;其二是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没有得到院校应有的重视,所以这些体育活动没能在高校很好的开展。

二、完善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

1.分层次教学,满足特殊群体学生健身需要

对待特殊群体学生的教学要与以往体育课程重结论、轻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一致性,忽视个体需要的教学模式相比,应有所不同和区别对待。当代体育教学倡导的是,多样化的快乐体育将替代“模式化”体育教学,各种有氧健身活动取代体能训练等等,精选重视体育健身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削减繁、难的陈旧的内容。每个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内容后,可根据需要在拓展新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学校传统等)选择拓展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这种富有灵活性的内容安排,改变了所谓“吃不饱”、“吃不了”或“吃得无知无味”的状况,能让学生精力充沛、劲头十足的进行练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境界,充分满足体育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2.教学中要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宣传

体育特殊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健身方法、手段的选择的科学性上还存在着误区,据有关研究报道,有79.1%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不知道要做准备活动,85.7%的学生运动后不知道要进行放松活动,87.2%的学生认为只要在锻炼中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就能达到健身的效果;对多大的运动量和强度最为适宜,如何判断、控制运动量和强度,61.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以上数据表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对怎样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了解得甚少,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科学进行体育健身知识的讲解,提高体育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理论知识水平,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与手段。同时,还要大力宣传体育锻炼对健康水平的积极影响,使学生明白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其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体育健身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

3.根据不同群体学生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教学是从个体差异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针对性强,可优化教学,它可利用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及形式,解决一切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的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处方,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教学模式,摆脱了学生早已厌倦的竞技化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能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个体,由于体制上存在的差异,其体育锻炼的目的、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也是各不相同的,体型肥胖者需要通过体育课改善自己的体格形态,减轻身体负担,提高健康水平;身体瘦弱者需要通过体育课的锻炼达到增进健康、强健体魄的目的;体质差多病者及先天性疾病者则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一些康复性体育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从而起到改善体质状况、提高健康水平;运动能力低下者则需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人档案,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并加以实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4.合理评价,激励特殊群体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考试评价只是评定学生的最后的成绩,不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不能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全面的评价。这种“终结式”的评价体制,其弊端是没有体现个体差异,不利于特殊群体的进步。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成绩考核与评价,既要客观反映特殊群体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又要考虑特殊群体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评价体育教学效果首先是一种教育评价,即必须从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评价,使其能反映出学生的各种变化,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鼓励特殊群体学生持续不断的向新的目标迈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评价的激励性、注意评价的及时性、评价的启发性;及时对进步快、成绩提高快的学生给予评价和鼓励,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并令其帮助其他学生练习,在此情况下更能激发其他特殊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信心,培养终生体育意识。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在平时的各种表现,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有所提高,就应给予合格。改变以往“终结式”的评价体制,这样能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在艰苦的锻炼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使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运动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源源不断的运动欲望,积极健身,提高其健康水平。

5.促进体育健身专长的形成,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健身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健身的前提,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健身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的体育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从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更新,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健身,以全面发展体能,掌握体育健身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传授,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也要教会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方法,知道“怎么学”。传授运动技能的途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要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并通过反复练习,使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教材和运用教材等几个阶段融合贯通,达到思维与练习、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掌握运动技能。从而使特殊群体的学生也养成体育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三、建议

1.每位体育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高校在进行技能教育的同时,切不能忽视特殊群体。

2.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以科学的、健康的观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健身意识,对特殊群体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要注意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嗜好,杜绝恶习、陋习,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心健康。

第5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生活化

如果从培养目标上来考虑,特殊教育学校同普通学校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目的是让特教学生可以做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正常人一样共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语文是交流工具,更是是思维发展的基石,只有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语文水平更高,才有可能使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同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曾经指出:生活和教育从来都是一而二、二而一、密不可分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新课改也一定要以生活为基础。在新课改观念带动下,我认为需要使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同生活实践相互结合,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及文字本来都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语言是极其讲求内在神韵的,如果失去了生活中的形象感知,是无法得到字句中情感的真实体会的;没有字句中情感的真实体会,学生又如何可以享受好作品带来的阅读,怎么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好文章。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聋生因为听力方面的障碍,要依赖视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知器官实现同外界事物的交流,这就更加强调了生活的学习源泉作用,强调了其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延伸效果。可以得出结果:旧有的讲解与灌输型教学对于特教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很不利的。学习活动必须要因人而异、以人为本,将教科书、课堂、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处,给学生以感知自然、感知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在事实、人物、过程的交流中得到更广泛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习得知识。必须使特教语文回归到多彩的现实世界里面去,以现实激发衍生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欲望,与此同时把教学目标内化成学生主体需要,使学生将语文学习自觉地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二、生活实践对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影响方略

(一)认真观察生活细节

在特教语文教材里面,很多课文都是基于生活实际而编写的,常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为例子,但因为特教学生因为身体原因而未能养成留意观察的习惯,往往无法认识到教材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在平日便关注学生生活积累的问题,认真指引学生留意生活细节、指导其做好观察笔记。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用观察过程与观察笔记来发现生活里面的现象及深层次规律,继而给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进入生活中加强体验感觉

毫无疑问,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发现惊奇与值得自豪的知识内容,在使求知欲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提升欢乐体验,这样教学才能变成一种活力与激情的展演。对于很多特教学生来说,可能在学习能力欠缺的时候,却更富于一种表演精神,而教材里面又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情节平台。在教授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时,可以使特教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改编故事情境、创设故事情节,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三)课堂上的生活经验提醒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词句明显同学生经验有共通之处,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的讲解时,应当有意以各类教学方法实现场景描绘,把课文里面所描绘的情景同现象情景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程度。当讲到低年级看图学词“春天”这节课时,可以预先做好准备,给学生展现出春天的图画,让图画带动学生的生活化联想,也可以用踏青、郊游并拍照的办法整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自己活动的现实场景,促进学生在多个角度理解春天来了的内涵。在朗读训练环节,虽然句子不多,但是学生们便依然可以读得很认真,在沉醉表情里面可以发现,学生真正在课堂同生活的结合中感受到了美的意韵。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生活化教学

特教学生存在先天身体机能缺陷,但是却同时拥有正常孩子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视觉缺陷学生,听力一般很强,语言组织能力差的学生,模仿水平较高。按照补偿缺陷的教育理论,当对这些有障碍学生实施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其强项因素,培养其学习情感,使学生可以将生活想象同教材中心思想结合起来,培养理解能力恢复水平,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小猫钓鱼”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在课前给学生播放多媒体动画片。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有的边看边跟说台词,有的则会不自觉地做出相应动作,课堂气氛就这样被调动起来。在欣赏完动画片后,教师可以马上发问:大家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动物?动物们都在什么位置?动物们都在做什么?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反响积极、表现热烈。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先后顺序,将小猫、蝴蝶、蜻蜓、鱼等图片依次粘贴到黑板上面,再在图片旁边标出相应的汉字,教学生认读。学生对于故事情节有了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再继续提问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小猫钓没钓到鱼?小猫对妈妈讲了什么话?猫妈妈怎么告诉小猫的?学生可以按照座位顺序组成小组,对动画片进行欣赏性讨论,并寻求相关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直观展示效果,再加上关系密切的板书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系统得到充分激发,继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总之,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达到动脑、动手、动口、动身的全面协调学习,给学生更加宽广的适应社会的沟通平台,为其继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教师是神圣的,特教教师的神圣光环下又添加了辛苦两个字,但是只要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指导下完成学习、认知生活,教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 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2] 郝良霞.小步子细分课堂,多练习强化巩固:培智语文《寄信》教学案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2(09).

第6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 生命哲学特殊教育生命本源性

人类对生命的关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心身问题和心物问题的探讨,而生命哲学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则是19世纪反对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物。生命哲学将哲学关注的主题由外转向内,其核心是人的生命以及与之不可分割的人的生活、心理状态和历史文化等[1]。用“生命”解释人类的一切活动则是生命哲学的基本内涵。其代表人物柏格森、狄尔泰等人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源,是一种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创造力量,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实在[2]。这一观点揭示了一条重要的生命法则――“生命的流动性”,即生命本身不是实体,而是活力,这种非实体的活力源自精神层面,有着不可遏止的永恒动力。在确定了恪守生命的研究本体之后,生命哲学进而用生命的发生、演变来解释世界、文化及历史,认为古代人留下的古籍、文献、民俗等是他们的生命,同时也是文化,能够书写历史。

在认识论上,生命哲学认为直觉高于理性,情意又高于认知。这使得生命哲学具有非理性的倾向,因此它也因具有“破坏理性”的一面而一直遭到许多人的批判。甚至有人因其强调意志、意识对于生命的意义而将之归为唯心主义。然而,随着其外延的不断扩大,生命哲学对人类反思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升和完善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生命哲学内涵对教育本质取向的影响

“科学性导向”是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法则,然而它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了教育对象的工具化和教育目的的功利性,而且导致“关注人性”被挤出了教育的视野,教育生命发展的本质受到了挑战。虽然在生命哲学的影响下,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亦将“生命”引入自身的范畴,但是,应在何种意义上理解“生命”在教育学中的使命和旨归,又如何判断它的是与非,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生命哲学的科学观把“科学”的概念由自然领域扩大到人文社会领域,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界的事物,而是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包括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根据这个命题,狄尔泰作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并强调研究人的生活的精神科学比自然科学更为根本、更为重要[3]。生命哲学的这种科学观启示教育应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心人性完善。在本质取向上,教育应以“培养人”作为自己质的规定,关注“人”及其本质性要素――人的生命及生命意义的提升[4]。

事实上,教育确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神圣事业。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承载着唤醒人性、洞悉人生、彻悟人生,使混沌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唤醒的巨大使命。生命哲学呼唤对生命的尊重,以生命的视角来关注人、发展人、完善人,这本身就是教育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生命”为内核的生命哲学,因其对生命超乎寻常的关注及其独特的诠释对整个教育生命价值的回归都大有裨益。“生命”的介入使教育接近本真,并折射出教育与生命之本源性、本体性的关系,即生命是教育发生的原点,教育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教育是一个内在的、灌注着其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生命活动过程,而不是外在于其生命本体的异己力量。

二、生命哲学视野下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注生命是时代的强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作为生命多样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同样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因此,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特殊教育,要求教育直面特殊需要儿童作为人的本质,更要求整个社会提升对他们的生命关怀和价值肯定。

(一)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

柏格森认为,智力在生命面前无能为力,因此教育教学千万不能用狭隘的智力观以偏概全地对待一切教育对象和学习内容[5]。这一观点对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有着重大启示,同时也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同位性质。如果学生首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他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新的特殊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摒弃将特殊需要儿童当作成人依附者的观念,而把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在教育目的上提出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使特殊需要儿童成为他们自己的旨归。在教育方法上,要求不再针对个体之不足进行“补偿性”、“纠正性”教育,而是依据个体优势进行“发展性”、“建设性”的积极教育[6]。

(二)对特殊教育成果本位的强调

随着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有关教育实效性的探究。所谓特殊教育的实效性,即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对特殊需要儿童今后融入社会、独立生活、获得平等机会及培养其创造性一定是有益的。这一主题涉及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适当的教育。所谓适当的教育是指学生能够从中受益的教育,即特殊需要儿童在享有平等教育机会后,要从特殊教育中获益,做到生活独立、经济自主,并能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特殊教育要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品质担负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殊教育成果也是衡量“真正的”教育的一个标准,而要想达到理想中的特殊教育的成果,办学者所持的特殊教育理念十分重要。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育与生命的本源性关联表明,教师工作的对象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个充满灵性、千姿百态的生命[7]。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跳出和超越传统的训练者角色,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书”和“训练”,而在于唤醒和开启新的精神生命。教师必须从“专业的教书者”转变为“生命型的教师”,像生命哲学所提倡的那样,用生命去理解生命,以自己的心灵唤醒学生的心灵,从而在教学生涯中构建新的共同特质,即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视儿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的成果导向要求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按照柏格森的观点,直觉与体验是生命中普遍存在的力量,真正符合生命的做法则是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置于认识的对象之内,使学习者与认识对象达到物我同一,从而实现自我体验。这也启迪特殊教育在课程改革中要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核心组织教学与活动,并在其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此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并非只是教学设计的转变,还应随之配套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方明军.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教育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5):31-33.

[2]娜仁高娃.生命哲学视野下的主体性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刘琦艳.生命哲学对基础教育的几点启迪[J].当代教育论坛.2008,2:29-30.

[4]石兰月.生命视角中的教育[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12,(4):82-84.

[5]燕良轼.生命哲学中的教学理念蕴含[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4):12-16.

第7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1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社会结构日渐复杂化,学生的教育问题也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了。究其原因是家庭的变故导致学生教育问题复杂化的,给教育带来新的课题研究。

一、 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

先天性特殊家庭的学生,自小就习惯了这种环境,他们的思想一旦形成,就是固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非常稳定的。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只要老师的教育计划能逐步展开,也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应。有一个学生,我刚接触他的时候是在五年级。他父亲的一只眼睛看不见,母亲则是盲人。在学校,这个学生非常乐观,从来看不出悲观的情绪,不管严寒酷暑,饥饿贫穷,他总是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这个学生在家里是半个顶梁柱,帮助母亲做饭是他必修的功课。他烧烤的馍馍不比一个正常母亲做的差。他还帮助父亲到地里干活。据他父亲说从他三年级开始,冬天他就能独自驾着牛车往地里拉沙改造土地的盐碱了,而且还是每天早上赶在上学前。没妈的孩子早当家,此话千真万确。了解到这里,其实一切的语言教育都是多余的,因为他就是一部活教材。

后天性的特殊家庭学生,如果教育赶不上,学生的思想蜕变一夜之间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让老师措手不及,这样就很难实施有计划的教育了。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应有足够的预判,还要有足够的经验,否则是无法挽救学生继续颓废的。因此,面对不同的特殊家庭的学生,就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 特殊家庭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

学生在学校里,要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里就学习文化知识而言,除了个别的学生积极上进外,大多数学生还是有问题的,学习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多。在家里没有父母的关照,或者是照顾得不够全面,他们在思想上就放松了对学习的重视,造成学和不学都一样的错觉。这里,我就单独谈谈因突发事件造成的特殊家庭的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问题。一是要做好思想的稳定工作,二是要改变教学的策略,不能以其他同学的标准来要求他。有一个学生,他的父母在车祸中突然去世,他一夜之间不说话了,整个人的气场完全变化了,令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无法看到以前的他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动员所有的老师跟他谈话,动员所有的同学跟他聊天。沉默了一周后,他终于开口了,表达出对世事的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学习文化知识上也就一落千丈了。那么,做人做事方面,不能一落千丈啊!我就要在这方面下工夫教育他,让他起码做个思想健康的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慢慢地,他的情绪稳定了,以一个合格的人走出了校门,融入了社会大家庭。

三、特殊家庭学生的理想教育问题

特殊家庭的学生,因为父母的教育赶不上,或者父母的关爱缺失,他们往往是对前途渺茫的,觉得学与不学是一样的,未来不知道干啥才能摆脱目前的这种窘境。如果老师以名人名家的事例教育他们,那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而应该实事求是地以该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制定未来的目标,就是告诉他们怎么样做才是最有效的摆脱困境的办法。有个女生的父母离异了,她父亲因此对其母亲恨之入骨,也就在孩子面前将其母亲形容得一无是处。这就给这个女生造成了心理的阴影,让她感觉到长大后的生活就和母亲的现状一样,整日在地狱里生活,所以她就不敢去想以后的日子,一想就害怕。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对她有针对性地实施了理想教育,过了一学期,该生的思想变了,不再那么悲观了,整个人也放开了许多,最终考取了省内的一所大学,为人生画了一个完满的感叹号。

四、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教育问题

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事方式,都与日常所受的教育相关。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这样的学生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期望他一夜之间改头换面,要做长期的准备。首先,老师要有预案,预防他出现大的错误;其次,万一发生了不理想的事情,老师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事不能这么做,应该怎么做。而有的时候,学生明明知道不能做,他偏要做,问清楚事情的根源,对症下药方能治病救人。有一个学生的行为非常极端,他在做事前就说他要干什么,不多日就真的这么做了。老师找他谈话,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离开老师的视线,他就是非连连。后来通过多次的沟通,我才知道他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原因是母亲和情人好上了,经常到情人家去过夜,父亲也破罐子破摔,经常喝得醉醺醺,回家就骂该生怎么的不争气之类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能急,慢慢地开导他,告诉他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不能拿报复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美好人生,不能因父母的原因而废弃自己的理想追求,相反更应坚定信心,走出农村,远离目前的这种压抑的家庭环境,去寻找自己的湛蓝的一片天空。几年的坚持努力,这个学生最终到外省去上大学了,我想他在那里应该是有一方生存的净土的。

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远远不止上面所谈的这些方面,每个特殊家庭的学生,就是一部特殊的教材,因家庭的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的性格脾气不同,学校的教育环境不同,诸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教育问题。老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制定不同的教育的策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教育他们茁壮的成长,教育他们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第8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生活语文

生活语文,顾名思义,就是将语文教学进行生活化,是专门针对智障儿童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智障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更加重了特殊教育的压力,对于生活语文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钻研和探索,合理设置教学教材,让学习氛围和环境更加地贴近智障儿童,使其在生活语文的教学中,逐渐掌握生活所必需的的一些常识,为实现智障儿童正常生活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

一、以学生自身为核心,认识周边事物

智障儿童的生活语文教学,首要是对自我的认识。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我”的特性,并将之细化,比如实物、身体、衣服、家庭、教师等。由于智障儿童的智力缺陷,他们更容易接受来自直观的刺激,教师可以通过卡片、视频以及自身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来感受自我,比如在身体的认识中,教师可以指着自己的双手、双脚和头部为学生介绍,在一遍遍的重复讲解之后,让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人体认识,接下来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指着学生的四肢提问,从而确定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简易游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设计简易游戏,可以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通过游戏增长知识。比如在认识“水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卡片将苹果、香蕉和梨的样子对学生进行反复讲解和认识,然后取出实物,让学生拿着卡片去一一寻找,并大声说出水果的名字,通过这种带有趣味性的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获得成长。

三、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促进智力的成长

智障儿童终究是要步入社會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适合的社会实践,这样做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可以对学生的智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讲解我们的生活环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到菜市场进行一些简单的采买,通过这种带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活动来让学生逐渐认识生活,融入生活,以达到与实际社会接轨的目的。

第9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高职学生的增多,高职学生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各类生产线上的高知识水平劳动主力,如果心理不能正常发展,必定导致严重的后果,高职院校中的特殊学生作为高职生中的特殊一类,更应根据其特殊性,有针对性有区别地进行引导改善,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实现高职院校里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随着商品经济的汹涌而上,人们的社会家庭意识与传统家庭观念发生了极大的碰撞。其结果是离婚率升高,出国人员剧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种社会家庭状况的改变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带来了相当数量的校园特殊学生。他们或者是单亲家庭孩子,或者是留守孩子。

此类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很容易成为特殊的一群。由于他们长期缺乏正常的完整的来自家庭的关爱,心理容易发生种种扭曲,与人交流困难,自我封闭;自卑感强烈;学习积极性极低;性格叛逆;情感脆弱;畸形早熟。这类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容易产生障碍。由于难以沟通,不易教育,师生关系也往往恶劣,在对这一类特殊学生群体中,常常出现恶性循环的状况,即老师越来越反感学生的言行,而学生也反感老师的做法,两相抵触,最后导致教育失败,给学生自己和学校、家庭、社会都带来极大困扰。

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室,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热线、邮箱,并有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但是,这一类心理辅导,对于此类学生来说仍然形同虚设。他们或者没有勇气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或者根本对心理辅导不屑一顾,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对待此类学生,必须要采用其他的途径和方法,以特殊的心理教育来引导他们找回自我,避免在青春期这样一个人生中的特殊时段出现自我放纵和自我迷失的情况,让他们懂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而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教育呢?我认为:

首先,应注重情感教育。如何让学生把握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同时体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以某高职院某女生为例,父母离异后,最忌讳别人在其面前提及其父母家庭,也不能容忍别的同学谈及分手等事。对别的同学表现出的家庭幸福的情形非常反感,甚至发展到在校门口看到来探望子女的家长都感到嫉妒痛恨。在学校,由于敏感过度,一次作文题为《我的爸爸妈妈》,她竟然撕掉本子和老师发生冲突。在最初接触到这位女生时,我们尽量避免提及婚姻家庭等她极为敏感的字眼。然后给她播放一些关于同情离异家庭倾向的电影,一起观看。她一开始很容易被激怒,随即哭泣不止,后在我们的劝抚下倾诉了她的内心。在内心被压抑的委屈、愤怒、孤独得到暂时宣泄之后,我们趁热打铁,与其父母联系,让他们明白子女的感受,懂得即便婚姻选择是很个人的事情,也应该在婚姻解散后对孩子担起应有的责任。在心理辅导老师与家长沟通之后,家长逐渐改变了夫妻离异后斗气式的对孩子的不闻不问,开始增加与这名女生的接触,女生的情绪慢慢变得平和。也能平静地接受父母的新生活方式,甚至鼓动父母开始新的生活。2年后,当这名女生毕业时,她的父母已各自组成新的家庭,而她也从两年前的敏感、脆弱、忧郁、易怒,变得沉静宽容,能以己度人,逐渐成熟。

水满则溢,越是封堵此类学生的情感世界,他们爆发时破坏力越惊人,越容易给人和他们自己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及时合理的宣泄,再加以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所谓为川者决使之导,即是此理。

其次,应抓好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亲人、师生、同学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与支持。

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某高职院的一男生,来自山区,父母远在浙江打工,工作非常忙。从小他就缺乏照顾,独立性很强,但性格过于内向,排斥与人的任何正常交际。他拒绝参加一切校内外活动,上课时拒绝发言回答问题,课余总是躲到一边发呆或者自习。他学习认真,但成绩始终徘徊在中下等,我们从班主任的反映中意识到,长此以往,这个男生走上社会就业将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他将很难在这个外放、交际型社会里找到立足之地。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针对他的特点,我们让他最喜欢信任的专业老师,在班上成立了若干集体协作小组,完成某小项目。这个项目,必须大家协力完成。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平时性格比较开朗、幽默的同学与他一个小组。一开始,他非常反感与这些嘻嘻哈哈的同学在一起,甚至要求老师将他调到其他小组去。但渐渐地,他感受到这些同学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热情、活力,逐渐融入到这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方式中去,他的细心谨慎又恰好弥补了其他小组成员的粗心,两相得益。协作小组结束后,我们又给他的班主任建议,将他推荐到他所感兴趣的摄影社,经常参加野外采风摄影活动,提高了他的课余生活质量,也开阔了他的心胸。这个成功的个案也让我们认识到,很多学生的自闭,是因为缺乏适当的环境,在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为此类特殊学生创造适宜的环境,引导他们回归到正常的心态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