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产品培训岗范文

保险产品培训岗精选(九篇)

保险产品培训岗

第1篇:保险产品培训岗范文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误操作的重要方法。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包括三级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和特殊教育三方面。1)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制定安全培训教育制度,要求新入厂人员(包括新员工、临时工、外来实习人员等)必须经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一、二、三级安全教育时间累计不得少于72学时。2)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结合岗位特点,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思想、安全技术和遵章守纪教育。日常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基础安全知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本岗位的生产特点、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护措施,应急救援预案和岗位应急处置措施,生产事故案例,防护器材、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等。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20学时。3)特殊安全教育培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应进行安全培训,取得安全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并按规定年限进行复审和换证;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投产使用前要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教育;发生重特大事故和恶性未遂事故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安全教育,吸取事故教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二、隐患管理

隐患是事故的根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经常性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安全隐患排查要不留死角,全员参与。对于排查出的一般隐患要立即组织整改,对于技术条件暂时不具备整改的重大隐患,要采取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纳入技改项目,限期整改。

三、作业安全管理

动火、进入受限空间、高处、吊装、临时用电、动土、检维修、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均具有很大的风险,要严格执行化学品生产单位八项作业规范(AQ3021~3028-2008)的要求。实施作业前,必须办理审批手续、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分析、编制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作业负责人应到现场确认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向作业人员交代作业任务和安全注意事项,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发现违章行为及时制止。

四、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管理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确保变更带来的危险性得到充分辨识,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变更时,如果未对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安全措施,就极易形成重大事故隐患,甚至造成事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变更管理制度,在工艺、设备设施、电气仪表、公用工程、管理制度和人员等方面发生的所有变化,都应纳入变更管理。实施变更前,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确认,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并对变更可能影响到的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五、应急管理

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事故应急演练,评估演练效果并完善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明确组成人员及其职责。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事故现场人员和应急处置人员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置。各职能单位要做好日常应急保障工作,定期核查并及时补充和更新应急物资储备。对于应急处置人员和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专业培训,提高其应急专业技能。

六、事故和事件管理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着重加强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的管理。认真分析查找分析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及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防范事故的发生。对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及时落实防范措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安全教育,吸取事故(事件)教训。对于外部企业事故信息也要及时收集,认真吸取同类企业事故教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能力。

七、结语

第2篇:保险产品培训岗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平台;职业素养;“一二三四”模式;岗位适应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5―0141―04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对高职教育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在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完成知识向能力转化、培养岗位零距离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构建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作为金融行业“三架马车”之一的保险业,在“国十条”后行业发展的速度异常迅猛,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人才缺口。资料表明,近期全国每年保险人才需求在1.6万人左右,保险市场五年内存在70%的人才缺口[1]。但事实上却出现了用人单位对保险实务人才的大量需求与毕业生留存率低并存的怪圈。调查发现,职业素质与岗位实际工作能力欠缺,是形成毕业生高淘汰率的主要原因。针对成因,通过对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设置,凭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和优势,高职院校完全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保险人才。

一 现阶段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院校保险专业都在广泛的市场和行业调研基础上,通过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构建了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经费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践教学环节中仍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 实践教学系统与专业课程体系割裂,缺乏联动性。合理的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实践教学环节应与课程体系配套,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按照知识能力的渐进情况合理安排实践内容,使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目前来看,两个系统平行发展、各自为政现象颇为明显。

2 实践教学体系层次不清晰,缺乏系统性。“感受―模拟―理解―应用”是技能培养的一般规律,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单个实训安排难以达到实践目标,而未经有序排布的单个实训项目,则无助于岗位综合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不等于若干个独立实践项目的简单叠加,应是符合能力进阶规律的科学体系。

3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岗位对应性差。通过教学软件实现对工作过程的流程模拟,是目前普遍选择的实践形式,但往往会因缺乏真实工作情景和氛围,而仅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加之保险专业的实务性很强,目标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仅凭单纯的业务流程模拟操作,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据系统构建的原理,我院保险专业设计了与“职场层级”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实施全面教学改革和课堂改革的基础之上,通过有效搭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校内到校外有序进阶的顺序,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保险专业“岗位职业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如图1所示。

三 保险专业“一二三四”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1 “一”个实践教学最终目标

通过广泛的行业岗位调研发现,大多数保险类专业毕业生都会经历“柜面服务―市场拓展―基层管理”这一成长历程。因此,我院保险专业确立了基于“职场层级”的课程体系,并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目标。职业素养是一个总括式的概念,具体又包括职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等单项和综合能力。人文社科、保险基础知识及计算机、英语、数学、写作应用等基本技能是从事保险实务工作的职业基本能力,而具备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岗位核心能力,不仅能保证学生毕业时实现目标岗位零距离,还能使其在职场中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和成长性。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两个“抓手”

(1) “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对传统课程体系重构的过程中,引入了更加科学、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从以往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过渡到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配合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还融入了保险人、经纪人、公估人资格证书及助理理财规划师等技能证书培训内容,为学生顶岗实践和实习打下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既有与课程相匹配的课程实训,又有注重拓展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技能实践项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总时数比应至少为1:1。

(2) “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在课时分配比例上的变革,但缺乏职业培养目标、与目标岗位脱节的教学方法,使培养目标的实现成为一句空话。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及国内各院校的实践表明,在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项目教学法”是其中最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适用于保险等实用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2]。

在保险实务、保险营销技巧、保险理赔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中,以项目为中心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根据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同时,项目完成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多引入随堂实训、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促使其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团结协作,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职业能力。例如在本专业的保险实务课程中,作为教学项目之一的机动车辆保险实务,项目总教学时数为14课时,其中有6课时是随堂上机实训,由学生在实训室里完成投保方案设计、核保出单、理算核赔等典型工作任务,另有4课时以分组校外实训基地观摩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学时数达10课时。

3 三种实践教学形式

(1) “仿真性”实践教学

根据“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配备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室,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使用保险教学软件,按照岗位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化”。在仿真教学场所内,财产保险实务、人身保险实务等课程中的录入、核保、出单、理赔等环节的教学任务即可放到实训室中,以随堂实训形式来完成实践性教学,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向单项操作能力的有效迁移。当然,单纯通过仿真教学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经验性和策略性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难以模拟的能力,必须在其他实践形式中予以提升。

(2) “经营性”实践教学

在校内引入“保险营销服务部”等经营性实践场所,可以极大地丰富校内实践教学内涵,真正做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此类经营性实践场所,面向校内师生及附近居民,以代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为主营业务,一般二年级学生在取得“保险人资格证书”之后,可经保险公司专业培训师集中培训后正式上岗,向目标客户推介保险产品、设计投保方案、进行售后服务,一旦与客户达成共识,后续承保业务转由合作保险企业完成。

经营性实践教学是保险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和商务礼仪等课程的配套实训,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成真实的营销实践机会,真正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成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之间的一个缓冲过渡环节。“校园营销服务部”、“校园保险超市”等以营销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形式,不存在法律障碍且占地面积小、经营成本很低,极易获得保险企业的支持,是完成生产性实践教学任务,实现校企双赢的良好形式[3]。

(3) “合作性”实践教学

虽然校内实践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不可或缺,但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仍然不同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真正获得提升。目前社会上保险人才需求量极大,许多有前瞻性的保险企业纷纷向学校抛来橄榄枝,校企双方洽谈签订基地合作协议,开办岗位人才培养“订单班”。校企合作有效规避了金融类企业对实习方面的诸多限制,使大规模的学生参加综合性实践成为可能。通过相对固定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任务,再辅以基地提供的岗位技能专项训练,能够起到提升职业素养的显著效果。

四 “四”个实践教学层次

1 单项实践

单项实践主要是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匹配性实践活动,以感性认知、模拟流程为主。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开发适宜的实训模块,具体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上机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校内外展开实践活动,如表2所示。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勤于思索,在完成各实训模块的学习任务后,学生还要提供过程材料和总结报告。实践表明,多种形式的单项实训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并促使学生带着实践中的问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2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项目主要通过“经营性”实践教学过程来完成,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显现,使学生实践完成“保障需求分析―投保计划书―保险产品营销―异议处理”这一完整工作流程,从而综合实践保险实务、保险营销、客户关系处理等课程,培养学生针对具体情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客户沟通及异议处理能力。

综合实践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检验与提升,实践内容既丰富又复杂,一般选择在第3、4学期及假期开设,学生分组由指导教师带队在经营性实践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除了组织学生在“校园营销服务部”开展生产性实训外,还可以全程参与合作企业的“新产品推介会”、“客户联谊”等活动,从电话预约、会场布置、客户接待、产品推介到会后跟进,综合实践保险服务与营销全过程。

3 跟班实践

跟班实践是现代新型学徒制的变种,而学徒制是典型的以技能培训为优势的职业教育形式。保险行业实战性极强,许多新人由于缺乏人脉和经验,往往会产生极强的挫败感,从而迅速主动退出行业,而跟班实践是克服行业陌生感的有效手段。在第五学期可安排学生到校外基地进行跟班实践,每组3人,实地观摩电话销售、业务拓展、核保签单、理赔查勘等岗位工作过程。此类实践应与校外基地积极合作,给每组学生配备跟班师傅,采用“传帮带”的方法,每位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增强职业认同度,在潜移默化中其职业素质会有大幅提升。

4 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现就业岗位“零距离”的有效途径。通过顶岗实践,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破解经济类专业顶岗实践难问题的关键所在。保险专业顶岗实践安排在毕业前半年,由学院顶岗实践指导小组统一负责联络与管理,力争以适应保险企业文化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链接[4]。顶岗实践之前须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严格执行实践教学期初、期中、期末的检查监控,要求各组学生按计划完成保险企业内勤、外勤等不同岗位的顶岗操作,达到熟悉企业规章制度、掌握业务处理方法、适应职场氛围及同事关系的目标。

五 结语

“一二三四”模式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围绕“能力本位”原则构建,通过多元化渐进式实践过程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度。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是孤立的系统,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校企合作机制等多方面的保障和配合。同时,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的过程,应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阶段性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不断进行修正,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破解能力培养难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智勇.高职高专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8):29-30.

[2] 李兵.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原理与设计[A].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教指委金融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保险类专业建设培训班学习资料[C].杭州: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37-48.

[3] 冯文丽,郝洁.“校园保险超市”实验教学模式及构建对策[J].全国商情,2010,(16):94-96.

[4] 林峰.高职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以《财产保险》为例[J].管理观察,2009, (8):104-105.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1234 Mode”

――Taking the Insurance Major as an Example

JIA Ya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 Jinhua, Zhejiang 321007,China)

Abstract: As a sunrise industry which undergoes extremely rapid development,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in dire need of practical talents which can adapt themselves to markets. In order to better the current elimination of graduates, the insurance department tries to organize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on the basis of scattered teaching resources integration. It observes the natural laws of working ability in a particular position, and sets up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namely the “1234 Mode”, which concentrates on 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It helps to promote graduates’ adaptability in position effectively, thus retention ratio of the insurance major boosts.

第3篇:保险产品培训岗范文

关键词:危化品;教育;培训内容;方法;思考

危化品企业,主要包括危化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的企业。所谓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正是因为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有毒和有腐蚀性的这些特性,赋予了危化品企业不同于一般生产型企业的特点。

一、危化品企业不同于一般生产型企业的特点:

1.事故发生率高。安全事故发生率高,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危化品企业未必会像危化品生产企业一样有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或是严格的生产条件。但是危险化学品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如果员工尤其是新员工不能对危化品进行正确的使用和操作的话,必然会对自身或是企业的财产造成伤害。

2.防患措施要求严格。危险化学品自身的特点,要求使用者必须拥有良好的辅助措施。一旦使用不当,除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外,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时候,设备必须是完好的,操作控制的条件要求严格,安全管理到位,具备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及在发生错误使用后的抢救方案。

3.安全培训行之有效。作为危化品企业,对危化品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及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对于一般生产企业更高,更严格。因此,作为危化品企业,做好危化品使用者以及新员工的安全培训,尤其是新员工三级安全培训,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二、三级安全教育具体内容及考核要求:

三级安全教育指的是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和班组级安全教育。是企业新入厂员工正式上岗前适应企业管理、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对于危化品企业的有针对性的三级安全教育内容,更多的体现在车间及班组级的教育上。

1.厂级安全教育主要内容。一是讲解劳动保护的重要性,使新入厂的职工树立起“安全第一”和“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二是介绍企业的安全概况,工厂设备分布情况,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主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三是介绍企业典型事故案例和教训,抢险、救灾、救人常识以及工伤事故报告程序等。四是厂级教育至少保证8学时。

2.车间安全教育主要内容。一是介绍车间的概况。如生产的产品、工艺流程及其特点,车间人员结构、安全生产组织状况及活动情况,车间危险区域、有毒有害工种情况,车间劳动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车间事故多发部位、原因、有什么特殊规定和安全要求。二是根据车间的特点介绍安全技术基础知识。三是介绍车间防火知识,包括防火的方针、车间易燃易爆品的情况、防火的要害部位及防火的特殊需要、消防用品放置地点、灭火器的性能、使用方法、车间消防组织情况、遇到火险如何处理等。四是车间教育至少保证8学时。

3.班组安全教育主要内容。一是本班组的生产特点、作业环境、危险区域、设备状况、消防设施等。重点介绍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高空作业等方面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危险因素,交待本班组容易出事故的部位和典型事故案例。二是讲解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重点讲思想上应时刻重视安全生产,不违章作业。三是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和文明生产的要求。

4.考核要求。危化品使用者,是对危化品进行操作的一线员工。他们的正确操作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安全生产。因此,对于危化品使用者的考核,相对于一般的生产操作岗位来说,要求更加严格。理论上要使用者了解危化品的种类及特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需要使用者有穿戴防护用品的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劳动者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对危化品剂量的控制,以及一般的储存方式。

三、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的探索与思考:

1.完善培训制度。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编制危化品企业“三级教育”培训大纲,按照“三级教育”程序进行上岗前教育培训。健全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制度,及有针对性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教育的责任,切实提高企业对新进员工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教育培训成效,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领导重视,加强指导。通过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向企业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使企业充分认识开展“三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抓好落实。企业分管安全的领导应带头指导安全员及车间操作人员做好安全培训工作。尤其是涉及危化品操作的岗位,更需加强指导。

3.加强管理力度。现在企业内很多员工都是新员工,新员工的性格特性,要求企业管理者采用特殊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由于危险化学品的特殊性能,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力度上有所加强,良好的制度是加强管理的前提条件。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是可以被员工接受甚至欢迎的。因此在对危险化学品使用者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赏罚分明,加强管理力度。

第4篇:保险产品培训岗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影响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地市级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措施。

随着保费收入的日益增加,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日益增多,随着从业人员数量的日益倍增,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影响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是在承认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前提下,进而主张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过程,它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职能。

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是指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业的实践活动中作为职业行为内在基础的品质。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包括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

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将群体素质转化为个体的素质,并通过个体素质的完善达到提高群体素质的目的。是社会需要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

2.当前地市级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教育丞需解决的问题

(1)当前地市级保险公司存在着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偏低。据统计,美国每101人中就有1人从事保险工作;我国台湾保险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也达1%。而我国国内保险企业虽然目前共有从业人员215多万人,但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0.15%。与美国、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国内保险从业人口总量偏小,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与保险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诚信服务水平不高,诚信意识不强。部分从业人员诚信意识淡漠,违法违规展业、欺诈误导客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影响到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对5000位消费者的调查中,20.3%的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服务质量较差,3800位消费者中,10.2%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诚信度不高,23.5%的人对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满意。

(3)质量不高,专业人才匮乏,成为保险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成为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就全国185万多保险营销人员而言,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到30%,大部分是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且保险专业知识普遍缺乏。

(4)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在全国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中,精算、投资、核保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与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根本不相匹配。目前保险业中最紧缺的人才依次是中高级专业营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决策人才和精算类人才;保险核保类、产品研发类、培训类及财务高级分析类人才也存在一定的招聘难度。

3.加强地市级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教育的措施

要提高保险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诚信服务水平,培养一支服务诚信、专业过硬、社会形象良好的保险从业队伍,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要依靠各保险公司自身力量,加强队伍的诚信教育,加强管控,注意在经营中逐步培养和积累自己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社会保险工作,廉洁奉公,严守党纪、政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奉献精神。

(2)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培养后备干部队伍。制定地市分公司领导干部竞聘上岗暂行办法等考核管理制度,开展地市分公司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加强保险从业队伍的文化建设,增强改革发展活力。

(3)全面掌握社会保险理论知识及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熟悉社会保险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在社会保险中的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全面了解社会保险理论知识,深入掌握本部门业务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理论、现行法律法规条文,并对本部门业务对应的社会保险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一般掌握与本部门业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组织开展本部门业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基本掌握社会保险理论知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学科知识。

(4)建立辅导机制,强化员工绩效考核。树立新的人才观,确立大保险教育观。以多元的人才结构取代单纯的专业人才。按照管理权限逐级进行员工的培养辅导工作。各级管理者应制定员工培养辅导计划,定期记录详细辅导情况,进行辅导谈话,确保辅导效果,辅导培养情况纳入个人年度业绩目标合同。

(5)以继续教育培训为载体,着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保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是事关保险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关键环节。

1)建立在职自主学习机制。在内部网站开辟“学习园地”,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权威的专业资格考试,并对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学历证书的员工给予一定奖励,调动员工自主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建立员工分类培训制度。对不同岗位级别员工,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针对新入司员工,及时开展岗前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公司工作要求,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3)按照岗位工作性质不同,分别实施培训班、业务分析讨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培训。重点培养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组织其参加总公司举办的经营管理培训班;每年结合分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具体工作情况,组织1至2期经营决策岗位人员进修班;借助培训机构或“卫星远程培训”方式,选择知名教授或经济学家的专题课程,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到场听课。

(6)要有行业性的从业人员最低准入要求以及诚信制度保证。从业人员最低准入要求包括两个环节:初次进入这个行业时要取得监管部门认可的从业资格;要靠继续教育制度。引进社会资源来强化寿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7)大力发展并规范保险职业技能教育。保险业需要大量从业人员,多数从业人员承担着一般性的保险营销工作或者代办业务,他们应当主要通过保险职业技能教育途径培养出来。

(8)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实施人才精英培训计划。在实施保险业的人才发展战略时,应当特别重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保险行业协会普遍具有培训的功能,保险行业协会又通常是有经验的、有资历的专业人士集中的机构,承担起培训精英的任务。

(9)强化员工素质,提高服务本领。端正员工服务思想。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为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制度管理体系。组织员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员工的从业理念和思想境界,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10)树立服务理念,优化服务环境。积极配合99519服务电话,及时认真地解决转来的各种咨询、投诉等来信来电,同时又设立公司的2984297投诉电话,受理客户申请,提供咨询、查询、投诉、理赔报案、保单挂失、客户回访等服务;柜面服务人员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服务礼仪,用专业和真诚感动客户。

参考文献

[1]李健.河北消费者不满保险行业突出问题[j].中国消费网,2009,6.

第5篇:保险产品培训岗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细化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开展复工复产安全生产“开工第一讲”系列培训讲授活动,集中推进,严格落实,确保全员参与,取得实效。通过“开工第一讲”使职工迅速恢复工作状态,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明确学习内容。“开工第一讲”突出安全生产政治规矩、法律规定、责任落实、制度建设、操作规范等重点,采取集中宣讲、警示教育、案例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不搞形式,不走过场。

(一)精心准备学习内容。结合我县目前正在开展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重点学习安全生产重要讲话、重要批示、重要指示精神,学习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安全生产重要工作部署要求,学习斯比凯可(山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经验做法,学习安全生产教育警示宣传片(江苏省响水县“3·21”爆炸事故、福建省泉州市欣佳酒店“3·7”坍塌事故),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教育职工严格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冒险作业,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隐患排查防范能力,保障自身安全,促进企业安全发展。突出动火、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临时用电作业等安全知识及事故应急处置等教育内容。学习斯比凯可(山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经验做法,重点从严格入场告知、活化安全培训、细化许可管理、强化排查整改、建立激励机制、等五方面学习他们的先进做法。

(二)加强新职工岗前教育。所有新上岗及岗位轮换员工必须进行安全生产专项培训和“三级安全教育”,重点组织培训讲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岗位操作规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施工现场紧急避险逃生与急救常识、事故应急处置等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三)加强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要严格落实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无操作证或操作证过期的人员要立刻组织培训复审,确保特种作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三、精心组织,确保实效。

第6篇:保险产品培训岗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保险实务 教学改革

随着保险监管制度的日益完善及保险市场运行机制的日趋规范,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愈发体现为保险营销人才的竞争,兼具保险专业知识、服务创新意识和保险产品营销能力的高职毕业生成为各保险公司争抢的热点。保险公司对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促使高职院校保险实务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保险实务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一、当前高职院校保险实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素质型教师匮乏

保险实务课程主要对接保险人岗位,实践性极强,对学生保险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支撑作用。因此,保险实务课程对授课教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保险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熟悉保险人岗位的各项业务流程,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营销技能。而现实情况是,多数高职院校保险专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师资储备不足,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素质教师和企业长期兼职教师占比低,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没有保险公司的从业经验。[1]教师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的缺乏严重制约着保险实务课程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保险实务课程实训教学不到位

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包含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的训练,贯穿于保险实务课程的课内实训环节、实训室专项实训环节、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环节、技能竞赛环节、校外顶岗实习环节。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保险实务课程只注重于对保险基本技能(投保单填写、保险条款解读等)的重复训练,而对于保险从业尤为重要的“职业礼仪、陌生拜访、营销话术、保险规划、销售促成”等核心技能缺少必要的训练。[1]对保险行业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第二课堂和技能竞赛环节未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统筹考虑,针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顶岗实习缺乏有效监控。

(三)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脱节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保险实务课程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仍然是封闭式的,缺乏保险公司的有效参与;教材及授课内容依然围绕学科的系统性进行,授课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

(四)考核方式不科学

多数高职院校保险实务课程评价仍以理论知识记忆为主体,没有重点关注学生在技能竞赛和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在现行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比重最大的顶岗实习,其完成情况主要通过提交实习手册这一单一的形式来确认,其他如假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主动参加生产实践活动等实践学习任务则缺乏有效途径来证实和检验。

二、构建基于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机制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与保障

随着对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都把校企合作作为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然而,由于当前校企合作双方主体利益诉求的不同,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是学校一头热,而学校能为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与企业的预期相距甚远,企业在度过最初的憧憬期后便丧失合作的动力与热情,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2]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的不足直接制约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与效果。因此,从保险公司的需求角度出发,与保险公司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深化保险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与保障。

保险公司不是公益机构,其参与校企合作必然服务于其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如果保险公司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只是一味向学校输血(提供实习基地、提供实训师资、参与专业建设等),而不能从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保险公司必然会失去合作的动力与热情,合作也不会持久。保险公司参与校企合作的初衷是看重于高职院校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人才储备优势:高职院校教师待遇好、收入稳定,是车险、投连险、分红险、子女教育规划保险、健康保险等保险产品的需求主体;高职院校学生规模庞大,成千上万的学生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家庭,市场容量很大;高职院校毕业生资源丰富,不乏既掌握扎实的保险理论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营销技能的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应转变校企合作理念,主动服务保险公司。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为保险公司服务的思想,把为其服务视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寻求为其提供服务的领域和方式。高职院校可在校内为保险公司提供办公场所开设校中厂――保险产品销售中心,鼓励和支持教职员工在项目中心购买车险等保险产品;高职院校可邀请保险公司定期来校向广大师生做保险理财知识讲座,增强师生保险意识,激发保险需求和购买欲望;高职院校可以为保险公司定向培养人才,将那些有意愿从事保险销售业务的学生集中组建订单班,按企业的标准与要求执行教学计划,为保险公司输送一批批极具发展后劲的保险专业人才。只要确实站在保险公司的角度,将保险公司视为自身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必能使保险公司真正感觉到校企合作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激发保险公司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保险公司只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校服务于企业的诚意,并收获一定的经济效益,保险公司才会更主动、更深入地迎合学校的合作需求,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实训教学、技能鉴定、课题研究、师资培训、考核评价、实训基地共建等工作,使校企合作的内涵得到实质性深化。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险实务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校企合作,打造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走出去,是鼓励与支持高职院校保险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在保险公司挂职锻炼,直接从事保险公司一线销售岗位,这不仅能使专业教师的实践销售技能得到锻炼与提升,还能使专业教师对保险公司人才需求与岗位能力要求有更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改革。请进来,是邀请保险公司人力部门管理人员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方案,聘请保险公司销售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协助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及校外实习指导任务。[3]

(二)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岗位能力的教学项目与教学内容

在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够用”的要求下,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保险人岗位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兼顾保险从业人员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对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实现理实一体和课证融合。[4]在保险公司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围绕保险人保险规划方案设计、保险产品销售与咨询等核心职业能力,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五个理论教学项目(认识风险与保险、保险原则解读、认识财产保险产品、认识人身保险产品及熟悉保险监管制度)和六个实训项目(保险需求分析、保险规划方案设计、保险职业礼仪训练、保险销售技能训练、保险单证填制、保险承保与理赔)。

(三)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体系

灵活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推行保险实务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场所与实践场所一体化、考试与考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研究保险实务课程“工学交替”、“企业课堂”实施方案,将保险实务课程中操作性很强的实训教学项目,如保险营销技能训练、承保与理赔教学项目等移到保险公司及实际工作环境,由保险公司的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客户拜访、话术演练,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改革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突出保险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采取理论笔考、技能竞赛表现、实战演练综合测评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突出“过程化、能力化、成果化”三原则。

(四)校企合作,开展保险技能竞赛,以赛促学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筹下,与保险公司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基于保险行业标准的保险规划方案设计竞赛和基于真实产品销售的保险产品营销竞赛实施方案。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技能,实现以赛促学的目标。

(五)校企合作,共建保险实务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保险公司经过多年的积累,总结出了许多销售经典话术、陌生拜访技巧,拥有丰富翔实的销售成功案例、骗保案例、核保疏漏案例、理赔纠纷案例等,这些资源是高职院校所欠缺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益。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险实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保险实务课程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教学团队于2012年9月全面启动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团队运用系统化的思维统筹教学改革,深入研究保险公司与学校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从与友邦保险广州分公司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着手,将深化与保险公司校企合作的层次和内涵作为保险实务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学校与友邦保险广州分公司完善了互聘机制,保险公司每年接受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熟悉保险公司业务,学校吸收保险公司管理人员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选聘优秀保险公司员工担任实训指导老师和校外实习指导老师;保险公司专业人员全程参与保险实务课程教学项目的设置,根据保险人的实际岗位任务,构建了集理论、方法、实践操作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有效促进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方式的推行;友邦保险广州分公司在学校设立保险产品项目中心,吸收那些取得保险人证书的同学进项目中心开展车险业务,项目中心每年五一前夕和十一前夕举办保险产品营销竞赛,主打产品是旅游意外伤害保险,让学生在真实的产品销售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保险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一年多来,金融专业学生对保险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增强,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参加保险销售人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接近100%。与此同时,学生对保险行业的看法有了极大的改观,对保险人岗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于职业发展的定位也进一步明晰,有志于从事保险销售的学生大幅增多。教学改革的推进,极大提升了2010级和2011级友邦保险订单班的学生的保险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绝大多数订单班学生一毕业就能顺利进入保险公司熟练展业,基本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保险从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刘爱华.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谢朝德.论保险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3]张伟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7).

[4]潘红艳.以项目为核心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第7篇:保险产品培训岗范文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1 建立健全责任制约机制

责任是安全工作的灵魂,健全责任制是确保责任有效落实的前提,要抓好安全管理就必须把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作为贯穿于安全生产的一条主线。望云煤矿始终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在矿长与各部门负责人签定《安全目标责任状》和《火工品管理责任状》的基础上,进行了四级分解,将每项工作细化到了岗位和个人。在新员工的管理上,新员工上岗前,必须签定《师徒合同》,形成了员工之间互保的责任机制。在责任追究考核机制中,坚持由“事后追究”向“事前事后追究”并重转变,严格执行问责制和责任倒查制,不论资格多老,贡献多大,只要发生安全事故一律严肃追究查处,维护了安全指标考核的严肃性。

2 强化风险预控机制

望云煤矿不断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提高超前防范能力,扎实推进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首先对岗位危险源进行风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制订了防范措施,按要求每月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并做好记录和建立相应台帐,实现超前预测、超前管理、超前防范,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坚持执行班前半小时隐患排查制度、矿井每周一次全面排查和每周井下三次、地面一次的安全检查等制度,真正做到了以查隐患为手段、促整改为重点、防事故为目标,实现了隐患排查、登记、上报、监控、整改、评价、销号、统计、检查和考核的全过程闭合管理。在此基础上,望云煤矿还高度重视节假日、年初、年末、重大政治活动等特殊时期的安全管理工作,坚持专业专项检查、日常安全检查相结合;动态检查和静态检查相结合;科队自查、安全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重点对关键时段、关键部位、关键作业、关键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抓好了“四个关键”的安全,真正做到保障细致入微无漏洞,全面防范无死角。

3 积极创新考核机制

一是推行了安全绩效工资切块管理,每月在生产各队绩效工资中提取20%作为当月安全考核工资,进行量化、细化考核,将安全与每位员工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并逐月考核兑现,奖惩分明,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在全矿范围内营造遵章守纪、规范作业、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行了“明星班组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实行百分考核制,每月按照考核标准评出最佳班组、最差班组。每月将考评结果张榜公示,进行重奖重罚,并将考核结果存档,作为年终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是积极推行了个人安全工程帐户管理,通过运行,将安全压力传送到现场每位作业人员身上,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实现安全工作平稳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积极推行风险与利益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在全矿推行了全员安全风险抵押制管理,实行月考核,季兑现,全面形成了安全经济利益共同体。

4 加大质量标准化管理机制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安全现场管理的核心,也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标准工作抓不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就不牢,现场安全就没有保障。为此,望云煤矿首先成立了质量标准化办公室,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为目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细化、量化了11个专业的标准,确定了检查周期,制定了考核办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在创建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中,望云煤矿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狠抓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首先从物料码放、管线吊挂、巷道照明、轨道铺设入手,使井下巷道实现了“亮、平、直”;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注重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做到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严格考核,使工程质量合格品率达到100%,优良品率达95%以上。其次以突出精品管理为主线,强化了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环境的建设,最终展现出了精品采区、精品队组和精品个人,促进了质量标准化向高标准、高品位的提升。通过省质量标准化专家组的验收,望云煤矿连续七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化矿井,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 加大安全装备保障机制

为了改善安全装备水平,提高矿井综合抗灾能力,本着“专户专储、专款专用”的原则,对提取的安全费用,望云煤矿设置专用帐户,实行专款专用,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仅2012年至2014年底用于一通三防、机电运输、安全救护等方面的安全费用投入达到2191余万元,其中“一通三防”瓦斯防治投入1146万元,机电运输安全保护设施投入493万元,安全救护及其它投入552万元。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采用和上马,有效遏止了灾害事故的发生,改善了安全生产环境,安全装备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矿井防灾能力得到加强,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6 推行安全文化建设机制

坚持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核心,牢固树立“安全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大于一切”的理念,通过理念塑造、亲情培养、警示教育等,加强安全心理文化建设,培养训练自我控制素质,营造“不愿违章”氛围;加强安全环境文化建设,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宣传教育体系,营造“不能违章”氛围;加强安全素养文化建设,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营造“不敢违章”氛围。同时,紧紧围绕国家开展的“保护矿工生命,矿长守规尽责”主题实践活动和组织开展“3.18安全警示日”、“安全生产月”、“百日安全无事故”等警示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各级安全意识,使安全文化的软实力变成安全发展的硬动力。

7 注重职工教育培训机制

人是安全工作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在安全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为此,望云煤矿依托自有的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周二、周四职工安全例会、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大力推进山西省煤矿“六个标准”进课堂,对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安全技能培训教育,所有从业人员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按要求派送到有相关资质的部门进行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新员工上岗前或换岗前要进行岗位操作技能培训,确保对操作规程、应急处置等相关知识做到应知应会,并实行师徒传、帮、带管理。特别是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投入生产运行前必须对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确保职工熟悉性能指标、工作机理,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安全操作技能,做到安全规范操作。同时在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中,不断创新安全培训制度、方式、内容和手段,不但增强了教学者与参训者的主动性,更实现了安全理论知识与安全生产实际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安全培训效果和矿工安全生产能力。

第8篇:保险产品培训岗范文

综上所述,寿险业以业绩为导向、委托营销体制下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考核机制,容易将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绑定形成利益同盟,造成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两方受益、消费者一方受损的利益格局。不规范的培训会强化销售人员可以违规营销的暗示和信号,销售人员违规营销的额外利益也会刺激保险公司放任不规范的培训,因此,双方都会极力掩盖违规行为,努力维护既得利益。培训在销售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好培训环节,提高培训质量,就可以培养合格的销售人员队伍,进而引领销售的发展脉络,最终提高销售品质,减少或者根除销售误导行为。反之,对于不规范的培训,如果保险公司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可行的纠错矫正通道,销售人员缺失独立的职业操守,必然培养出大量的“庸人型”、“坏人型”的销售队伍。这种类型的误导行为涉及范围较大、情节恶劣,极易引发群访群诉、集中退保等重大事件,严重侵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销售培训的基本情况,笔者对河北省寿险公司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培训的审批、组织、实施及内部监督等环节存在缺陷或者漏洞,培训人员、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等内控活动较为混乱等。不合规的培训培养了不合格的销售人员,不合格的销售人员必然导致不合规的销售行为。

(一)内控管理制度和体系尚不完善,内控执行力低下

一是培训活动在组织管理、财务预算、实施执行、风险控制及内部监督等方面尚未建立流程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运作管理体系,尤其一些保险公司风险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空白或者漏洞,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如何控制管理风险、如何完善防范体系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及时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委托培训、多头培训及分散培训的实际现状,使公司缺少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或者难于有效监督。少数公司未建立对违规培训的内部责任追究制度,放任和助长了短期趋利的培训行为。二是虽然部分保险公司能够建立较为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但是基层分支机构学习贯彻情况较差,实际效果相对预期目标大打折扣。比如,有的公司规定培训教材应由总公司编写印制,电子培训课件经加密处理不能修改,定期审核整理培训教材,但实际上从分公司到中心支公司,对产品培训课件进行修改,违规培训销售人员。比如,有的公司规定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讲师,使用总公司材,但实际上大部分为兼职外勤讲师,使用自己整理的销售话术进行新人培训。

(二)组织管理科学性较差,实施运作较为混乱

一是培训实施载体多种多样,管理难易程度不同。培训班、研讨会议等大型集中培训经审批或经有权人同意后,管控手段较为丰富,管理难度相对较小。早会、夕会等小型日常培训一般未经审批,次数频率大,累积时间长,分布范围散,特别是对培训内容、培训人员的管理难度较大。二是保险公司直接举办的培训少,一般对新产品、销售新人直接培训,其他培训主要通过委托和以点带面的传承转训方式,增大了变动几率。制销售人员自行组织实施培训,讲授保险产品、营销技能及销售政策的现象较为普遍,增加了管理难度。三是培训管理部门配置不合理,垂直传承模式的培训效果不好。有的保险公司市级机构甚至省级机构无专门部门,支公司或者营销服务部仅仅配备培训岗或者兼职讲师。分业务条线或者分销售渠道独立培训,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统一性和权威性较低。个人营销、电话营销渠道培训部门隶属于业务管理部门,银行邮政渠道几乎无培训部门,仅在省级机构和市级机构业务管理部门下设培训岗位或科室。

(三)专、兼职培训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培训成效不高

一是兼职和专职培训人员并存,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背景上,专职培训人员以大专学历为主,全日制金融保险专业人员较少。职业背景上,主要从业务销售人员中培养,销售技能水平较高,依法合规知识欠缺。兼职培训人员主要从事销售及销售管理工作,多为制销售人员,专业认知能力较低,依法经营意识淡薄。兼职人员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主要分布在承担销售任务的市级机构以下分支机构。以某保险公司为例,全省专职人员75人,兼职人员122人,兼职人员主要分布在支公司。二是检验培训成效的标准是能否“生产”和“培养”出专业高效、诚信规范的销售人员。当前,合格、优秀的销售人员仍然是制约寿险业发展的人才短板和稀缺资源。培训中侧重产品功能特点、营销展业技能及销售队伍管理等内容,轻视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诚信教育等内容,就会培养出先天诚信不足的销售人员。包括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常态化的持续培训管理体系尚不成熟,以相对成熟的个人营销培训体系为例,通常包括新人入司、衔接转正、主管育成等流程,但是营销员大进大出、频繁流动,只有少数高级销售人员才能接受较为全面的培训,销售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四)培训材料管理漏洞较大,违规问题突出

一是培训材料包括培训教材、培训讲义、电子课件及产品说明书等材料,简单分为制式材料和非制式材料。制式材料由总公司或者授权省级分公司编写印制,非制式材料可以由其他分支机构编写印制,非制式材料从使用数量和使用频次上多于制式材料。当前,分支机构擅自修改制式材料,使用不合规的非制式材料误导销售人员进而误导消费者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有的公司修改总公司的产品培训课件或者自行提炼总结营销话术进行培训。有的公司通过研讨会、经验分享刊物等培训方式向销售人员违规销售案例和违规销售话术。培训存在的问题长期不能改正、完善,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最终影响销售人员的素质和销售行为的品质。究其原因如下:短期趋利、粗放经营的不科学发展方式和重业绩、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从根本上导致保险公司对培训工作不重视,培训在决策中处于次要地位。委托的营销管理体制和既得利益格局使市场参与主体产生维护现状的惰性,对改进问题消极被动。保险监管部门对培训管理尚有制度空白和常态化的监管缺位,没有对保险公司改进问题产生压力和推力。

对策建议

如何规范培训行为,培养合格的销售人员,减少并根除销售误导行为,需要构建政府监管部门、保险公司、销售人员等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监督管理体系。因此,保险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科学决策、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外部政府监管“有形的手”和保险公司自我约束“无形的手”两种作用,以加强培训监管为抓手,通过提高违规成本、健全奖惩机制来严格监管,形成对保险公司的倒逼机制,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内部管理、自觉主动改进完善培训管理工作。

一是整理完善现有分散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有关销售培训的保险监管政策,堵塞制度空白和缺失,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吸收借鉴行业较为先进合理的经验做法,科学论证决策,抓紧制定有关销售培训的监管制度,比如,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培训合规负责人,严禁“以会代训”、误导培训。规定培训人员资质,严禁营销员自行组织培训活动。规定保险公司对销售人员集中进行产品培训,严禁营销员传承转训进行产品培训。规范培训用语,严禁使用“存”、“取”及“利息”等用语。明确规定培训材料编写印制管理权限,加强对电子培训课件的管理,严禁私自修改培训材料。

第9篇:保险产品培训岗范文

【摘要】结合河北省以环境倒逼机制促产业转型的实际状况,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型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经验,提出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转型;就业;劳动力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环境治理条件下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研究,编号:201401515。

【作者简介】杨艳军,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张国义,河北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哲学。

2014年1月,绿色和平组织了中国74个城市2013 年的PM2.5 年均浓度排名。根据排名,全国污染最重的前十个城市是:邢台、石家庄、保定、邯郸、衡水、唐山、济南、廊坊、西安、郑州。其中,河北省占了7个,可见河北省大气环境形势极其严峻。大规模雾霾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阻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钢铁是名副其实的耗能和污染大户,其粗放发展与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产能过剩和雾霾受到全民诟病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的产能压缩已箭在弦上。为此国务院提出五年内全国要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河北作为钢铁产能最大的省份,压减任务最重,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必须压减粗钢产能6000万吨。这不仅会造成河北省钢铁行业大量从业人员转岗或失业,还会给相关产业如商贸、物流、餐饮等带来很大影响。由于涉及范围广泛,人数众多,如果不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不仅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经济滑坡,阻滞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解决由环境治理、经济转型而带来的河北省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对河北省钢铁行业压减产能过程中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河北省经济转型期存在的就业问题

经过对河北省钢铁工业的调研,发现河北省在经济转型期和治理污染过程中存在以下就业问题。

第一,涉及人数多,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据初步测算,2014年至2017年,全省钢铁行业因压减过剩产能和治理大气污染会流失约60 万个岗位,其中,直接流失岗位约20万个,间接流失岗位约40万个,致使就业总量压力加大。一方面,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钢铁行业产能压减,造成大量人员下岗;另一方面,新兴支柱产业还未培育成功,产业断崖导致就业岗位不足,短期内骤然增加的数量庞大的下岗职工安置问题难以解决。同时,为治理大气污染,2014年至2017年,河北省还要压减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重量箱玻璃,又流失约40多万个岗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全省高校毕业生35.5万人,2014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36.78万人。城镇化过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进入城镇寻找工作机会。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河北省的就业压力。

第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产业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兴起,对高层次、高技术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就业拉动作用,而其产业链的延伸又具有明显的带动就业作用。但由于钢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大多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比较低,一些职工尤其是40岁以上的职工常年在一个单位从事一个工种,技能单一,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当前针对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一些大龄下岗职工学习能力较差,短期内很难达到高端产业要求,不能顺利实现职业转换。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给就业工作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首先,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对不同失业人员有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两种制度。而且失业保险支出渠道窄,失业基金积累较多,即使参保单位长期参保缴费,也很少或甚至得不到失业保险基金的支持。如2013 年钢铁强市武安市征收失业保险费4791 万元,支出失业金仅为406万元,严重制约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其次,由于民营企业失业保险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等多种原因,很少为员工办理失业保险,而环境治理中压减产能的多是民营企业,导致其员工失业后得不到失业保险的救助。最后,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我国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医疗保险等难以在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有效接续,影响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二、国外产业转型与就业转移的成功经验

(一) 德国鲁尔地区

鲁尔地区原来生产煤炭和钢铁,但20世纪60年代遭遇廉价石油的冲击,以钢铁、煤炭、重型机械为主的单一的生产结构显露弊端,发生“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钢厂关闭,煤炭停产,工人失业。为解决危机,鲁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①制定总体规划。鲁尔区颁布了“鲁尔发展纲要”“鲁尔行动计划”“矿冶地区未来动议”等规划,并先后制定《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环境基本法》等法律法规,来保证规划实施。同时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改造。1968年以来投资超过200亿欧元。②实施“鲁尔新兴计划”,提供优惠政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行业,重点是生物和医疗技术行业,计算机、软件、通信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③重视职工转岗培训,促进就业。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研发能力。通过经济结构和产业变化,鲁尔实现成功转型,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二) 法国洛林地区

二战后,洛林的钢铁、煤炭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洛林的钢铁业景气不再,产量直线下滑。以后,欧共体规定,成员国必须停止一切补贴,洛林的钢铁业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危机。为了走出困境,洛林开始向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成功从一个老工业基地转变成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及复合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就业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其主要做法如下:一是转换发展思路。在山区支持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食品业,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发展汽车、电力、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烟草加工及化学、服装、食品等工业。其中,汽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三是成立矿区工业化基金和矿区再工业化金融公司,为电子、化工等企业提供贷款,实现矿区再工业化。四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吸引周边和邻近国家参与洛林地区的经济建设。五是对下岗职工提供退休、创业、培训等优惠政策。三、河北省经济转型期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路径借鉴国外其他地区的转型经验,结合河北省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 调整布局,发展绿色农业

在转型过程中,应该以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由于下岗职工中多数为农民工,为实现就近就业,应该加快发展绿色农业。首先,优化特色产业布局。立足比较优势,重点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果菜、中药材、种业、花卉业产业发展;减少对水、农药、化肥的使用,生产有机产品,推广绿色食品工程;发展绿色、经济的海洋分层次生态渔业养殖模式,推进低碳渔业产业化。其次,发挥环首都优势,建设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在环首都经济圈打造成风光秀丽的农业生态带、舒适的休闲旅游带和健康养生带。最后,加快建设优势明显的各类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利用高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 无中生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战略性新兴工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创造出对其他行业的产品需求,促使其他行业扩大生产规模,继而带动相关产业就业的增加。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及京津冀一体化的部署,应积极承接京津功能外溢和产业转移,加速一般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制造环节向河北转移,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等,尽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点。如唐山市路北区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设立电子科技产业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金安硅谷聚集了400余家电子产品经销商和60余家以机器人、3D打印等为主的新型业态科技创新公司。石家庄栾城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设备以及高端技术装备,引进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三) 有中生新,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要鼓励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打造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稳定就业岗位。一是加大研发力度,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专项、强基工程、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等相关政策,支持钢铁企业联合下游用钢行业开发能耗低、性能高的钢铁材料。二是积极进入上游资源开发领域,保障资源自给率,提高经营稳定性。三是设立物流企业或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实现由材料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变。四是涉足相关配套领域,与建筑、装备制造、交通、能源等行业建立高性能、环保型钢铁材料生产应用合作机制。河北钢铁集团为应对近年来钢铁行业环保压力增大,产品市场需求减弱等问题,适时推出“特钢”营销模式,通过差异化营销、子公司直销等方式,巧打“高端”牌,上半年共出口精品钢材327万吨,较上年同期提高64%。

(四) 加大扶持力度,发展第三产业

吸纳就业的任务并不能仅仅依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实现。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在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开拓更多的劳动就业空间,顺利承接劳动力的转移。一是结合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开发红色旅游、海洋旅游、农业休闲旅游、草原旅游等项目。二是借2014年8月《京津冀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的契机,利用京津的人、财、物的支持,发展河北省文化产业,如演艺业、体育建身业、动漫游戏业、文化娱乐业等。三是重点打造一批电子商务网站和知名品牌,发展无污染的电子商务行业。如石家庄市制定了《石家庄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14-2018)》。按照《方案》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18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7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7%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比例提升到90%以上,中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70%以上。预计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5万人以上。

(五)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人员素质

职业培训对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能力、促进劳动力产业之间转化以及减少结构性失业问题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解决就业压力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到首位,要重视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使转岗、转业人员都能得到规范的岗前训练,使劳动力素质、技能大幅提升,及时有效地满足快速变化的产业发展需求。一方面,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体系,鼓励成人继续教育、技能和职业的再培训等,对发展再就业的教育单位、提供再就业岗位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优惠,对已缴纳失业保险且不裁员的企业,给予转岗培训补贴、稳岗补贴。另一方面,企业要树立继续培训员工的意识,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全面提升钢铁企业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使其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创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并努力做好小额贷款等创业服务。

(六)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从失业保险金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岗位补贴、社保补贴,以稳定就业、稳定岗位。要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完善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各类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国民待遇,简化针对城乡转移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保险转移接续手续,统一城乡就业政策,解决目前城乡居民的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系列问题,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 王栋.京津冀协调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经济论坛,2014,(8).

[2] 张彦.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社会保障的视角[J]. 商场现代化2011,(1).

[3] 胡尹燕,陈昕彤.经济转型视角下扩大就业路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2).

[4]刘华,侯秀芳.调整河北产业运行机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11,(8).

[5]王殿茹,于玲.冀中南地区张北制造业基地发展路径[J].河北学刊,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