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

第1篇: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核心素养

1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对于学习还是处于一个很朦胧的状态,这时就应该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在小学阶段,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教师眼里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强,这时,教师一定要传递一些正能量让他们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2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没有初高中的复杂,但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阶段的数学是基础数学,是学生未来学习的一个铺垫,对以后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意义。学习数学应该是思维拓展的过程,但目前的数学教学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会影响学生后期的发展,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身上。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主动性不高。大部分教师是将一些公式从书本抄到黑板上,然后为学生进行讲解,紧接着就是题海战术来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度,这对学生没有任何帮助。数学教师应将数学原理讲解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掌握知识,这是一个传递数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真正学习到数学的本质,把握住题目的精髓。

3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3.1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就对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要想引导他们学好数学,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良好的数学意识,那么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就能对数字及运算保持敏锐的观察力,能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从而对数学知识形成亲近感。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性,从而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逐渐形成数学意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提出过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很多反映小学生现实生活的案例,教师要巧妙应用这些案例,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分一分”这节内容时,提前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将这些积木堆在讲台上,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积木这样堆好看吗?”学生纷纷摇头,这时继续提问:“那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摆放才显得好看一点?”然后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整理,这个学生按照形状将积木重新整理了一遍,然后再提问其他学生有没有整理的办法,有的学生说可以按照颜色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分类的知识,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2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小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从而培养问题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至关重要,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升与毫升”这个内容时,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森林里举办聚会,小兔子喝了6杯酒都没醉,但大老虎喝了一杯酒就醉了,为什么呢?这样的情境具有童真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的学生说大老虎的酒量不好,有的学生说大老虎和小兔子用的是不一样的杯子,大老虎的杯子大,小兔子的杯子小,所以大老虎一杯就醉了。当听到这样的答案时,就可适时为学生导入“容量”这个概念,使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这个概念的意思,教学任务在无形中得到了解决,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3.3安排开放性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度还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把握好开放性问题的“度”。例如:有一个花坛,是由四个相同的小三角形组成的一个大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边上种了10棵花,那么大三角形的一周种了多少棵花?一共种了多少棵?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必然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开始画图或摆出模型计算答案,在活跃的氛围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境界。

3.4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的新式教学方法,教师要抓住契机灵活运用。第一,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在数学教学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智力水平来进行分层教学,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度。第三,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做题时、课下或放学时间对部分学生的知识点进行二次讲解,让学生能充分掌握该章知识。第四,教师可以逐层布置教学作业,在基础知识上深入知识点,让学生尽可能的去思考、去探究。

第2篇: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回顾十年前的设计,我的教学侧重在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的寻找和内化上。从立体图形转化到平面图形后,就开始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然后就开始用这个方法验证字母、图形、交通标志、各种图案等,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节课完成这个学习内容,学生对如何判断轴对称图形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五年前的那次设计,我的教学仍然侧重在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的寻找和内化上,加入了一些对对称的事物的欣赏。但重c还是落在轴对称知识的理解上,也是一节课完成任务。

2016年的教学,是不是也这样设计?这样的设计在当下新的教育要求下,能满足发展儿童核心素养的需求吗?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的新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过3年的反复研讨,终于尘埃落定,新鲜出炉。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要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出台,是希望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笔者个人非常欣赏杭州师范大学教科院张华教授在《人民教育》2016年19期上发表的《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双基”的关系》中所表达的观点:核心素养和双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他认为是基于双基而超越双基,走向素养。双基只是路径,而素养才是目的。

《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我认为,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元素。

第一,轴对称图形是从对称体系中抽象出来的知识。而对称这个现象,本身就极具丰富的内涵。它在哲学领域、美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等非常重要。那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能有机渗透哪些思想、哪些眼光呢?

第二,在核心素养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素养就是人文底蕴中的“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我们数学老师也熟知“数学美”,美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美的形式符号、美的公式、美的曲线、美的曲面、美的证明、美的方法、美的理论等。那这个数学教学的内容,蕴含了特别明显的“美的因子”,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能有体现吗?

第三,一直以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清楚,很少往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推进,笔者认为,教师要主动打破这样的格局,从“整体、综合、整合”的视角进行学科学习的打通(当然,并不是指全部融通,不要分科学习)。例如:对称这个内容在美术学科领域,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从二年级起,就开始在排队中感受对称,三年级专门有一课是对称,四年级的适合纹样也是和对称相关的内容。在美术作品创造中,美术老师也经常用对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表现作品。数学的对称和美术的对称有不同的地方,但更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整合融通,应该成为核心素养实现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思想。

二、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新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根据《轴对称图形》学习内容,设计了《走进美的世界――对称》教学主题,开展了3课时的主题式教学实践,以达到跳出知识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主题式教学,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系列化的学习与研究,让数学知识裹挟在其中,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或问题中展开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丰富数学知识学习的背景,让孩子们不觉得知识的僵化、枯燥,也能够让学生不仅仅是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而是获得综合的、丰富的、多样的的学习体验。

三课时的设计,我们分别是数学老师上、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共上、美术老师上。但三课时的设计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设计的,所以,从设计思路上讲,是具有统一性、完整性的。

1.第一课时是数学老师执教,教学目标为: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物体,引出轴对称图形,会初步判断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感受对称中的轴对称之美。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呈现天坛、民居、埃菲尔铁塔、现代建筑、罗马建筑5个建筑,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感受建筑美。从建筑特点中进行分类:对称和不对称。板块二:在对对称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呈现更为丰富的各个领域的对称物体或图案。这次提供的素材,更侧重于具有中国文化的东西,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受中国之美。适度拓展:学生例举他们所知道的对称物体。板块三:从立体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实践,来感受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内化理解:进行一些生活中的图案的轴对称性的判断。板块四:初步学会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创造图案。

2.第二课时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执教,教学目标为:学生用各种艺术创造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轴对称图形。并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一幅“秋天的风景”创意画,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互动对话,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板块二:小组交流,如果小组来创造一幅秋天的景色,想选择表现哪里的秋天?可以有哪些东西来表现?教师组织交流,确定四种场景:田野里、树林中、大海边、果园里。并要求用轴对称图形来表象场景中的每一种东西。板块三:学生分组进行创造。数学老师负责检查是否都是轴对称图形,美术老师负责解决孩子们提出来的造型问题。板块四:分享评价。每一小组上台用语言介绍秋天场景的想法,小组互相进行评价。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分别进行点评。课后小组继续完善。

3.第三课时由美术老师执教,教学目标为:丰富对对称物体的认识,从美学的角度来上一节欣赏课。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从轴对称图形出发,拓展对对称的认识:平移对称,二方连续,感受有序美、规律美。学生尝试剪出这种平移对称的图案。(联系上一节课,指导孩子们怎么剪出连续的珊瑚草、连续的手拉手同学等。)板块二:从欣赏中引出“中心对称”,感受平衡美、稳定美。学生尝试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剪出对称图案(也是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展开)。板块三:不用剪的方式,而是用蘸料的方式,来体现对称之美。板块四:引出冬天中有许多的对称美,老师剪出雪花,引发学生对美的赞叹,启发学生用这些对称的创作方式来展现“冬天的美景”。

三、新教学设计实施后的深度思考

1.进一步厘清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和初中,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其特殊性。如低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现实的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中提取教学素材,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概念和规律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要注意承载概念和规律的物理背景,使得学生的学习是感悟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设计的对轴对称图形教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创作中对这个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美妙之处。

3.转变课程知识观,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重建课程知识

数学课程必须指向儿童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核心素养,要从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创新、验证探究;要从单一的教教材转向“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不再是由零散的“知识点”或孤立的事实构成的,而是由核心观念构成。每一门学科都要从零散的“知识点”走向拥有内在联系的学科核心观念。学生的个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对话、互动过程,即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4.主题式学习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育价值

主题式学习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以数学问题为切入口,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使学生置身于鲜活的现实学习环境中,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是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以学生需要、兴趣与经验为基础的课程,促进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升综合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可以带来资源的整合化、组织的弹性化、评价的多元化、师生关系的合作化。

目前我们思考的主题来源可以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基于生活真实情境问题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实验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游戏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与文化的主题式学习。无疑,《走进美的世界――对称》我们更愿意放在数学与文化的范畴来讨论。

第3篇: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学生;核心素养

G623.5

当前核心素养的分析研究逐渐深入,2014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要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核心内容,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识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概述分析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将数学的思想以及本质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形成,提高其综合性与整体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目标密切相关,对于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素养注重的使知识、能力等统一,[1]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对周围事物认识、理解等品质,使人们与周边环境发生作用而表现出的思考方式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数学问题,有些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并不直接,有了数学素养就能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数感、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等与数学直接相关,[2]数的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关系密切,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数感的建立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深入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测量、认数以及统计等数学知识技能等形成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不同领域知识时,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分析,对教材中的话、图片、例题以及习题等进行分析,[3]对知识进行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实质进行分析,了解知识技能中的核心素养,以及能够培养的核心素养,将其通过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中需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公式进行理解,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的计算,并能够正确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模型思想、符号意识、推理、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探究,使其转化为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行动以思想作为前提,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思想意识,才能够对教学行为进行外化,使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全面提升,使数学内容与实际情境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教师需要让数学知识趣味化,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有兴趣。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升与毫升”时,这一问题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记录自己家中瓶瓶罐罐的容量,以及喝的饮料瓶以及酸奶瓶的容量,[4]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升与毫升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数学知识的亲切感。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强化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数感对于科学直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数学态度以及数学素养水平。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也会有对数以及数运算的适应力和感受力,能够有目的的利用数学知识对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以及数学特点进行观察、解释,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和感受数学特征。因此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数学内容灵活的展示出来,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野营的情境,让学生从野餐到野营进行玩耍,寓教于乐,通过玩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知识。[5]再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农村小朋友进入到城市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城市学生到农村之后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知识中,学生可以通过万以内的数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描述,对较大数进行大小比较,能够口算几千几百加减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以及符号感。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情境,从生活中获得学习的素材,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使数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强化知识技能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以知识技能为主,又高于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是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的性质、定律、公式、法则等,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基本技能有测量、运算以及画图等。[6]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分类方法、模型以及推理等数学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引导同数相加的问题,通过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计算,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特点,对乘法的意义进行渗透,同时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以及读法,体会乘法的含义。在数学练习中,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有层次性的练习,积极转化直观图形、语言文字以及数学符号表示方法,深入的对乘法意义进行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书写、符号表征、观察以及操作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的了解乘法概念的思想,认识到乘法读好的简洁性,[7]使符号意识得以发展。通过图形以及实物等对乘法的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用数学符号进行交流表达,强化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5.开展多元化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建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进行检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数学教学以及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时,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在教活动中注重情感以及态度等表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实现动态化的教学评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能够使数学课堂评价更加公正、客观,提高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效性,在数学评价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发展。若教师能够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有效的把握,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使其更好的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强化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核心素养的地位,将其置于课程改革中,使立德树人的目标顺利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注重日常工作的开展,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高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提出科学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化的知识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和效果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智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刍议一――例谈数感素养的培养[J]. 中华少年,2016,33:134.

[2]王玉. 淡化细节 注重本质――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5:11.

[3]陈敏.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综述[J]. 人民教育,2015,23:46-47.

[4]陈六一,刘晓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57-60.

[5]李星云. 基于笛Ш诵乃匮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第4篇: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那么,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多数情况下在学校阶段学到的知识点,等到出了校门不到两年就会被遗忘,只有将数学的逻辑思维意识和研究方法养成于头脑与潜意识当中,才会终身受用。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存在于各个领域,数据、符号、图表、模型可谓不可忽视的信息,优秀的数学素养将会是各领域发展的基石。例如商场打折、买卖交易、家庭理财、建筑测量、科学研究、程序设计、等都需要依靠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来支持,优秀的数学素养将会是各领域发展的基石。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稳定的数学核心素养,以便在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理解并让学生获得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后,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真正能够解决实质性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例如在一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将推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逻辑感,使之一生受益。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人类智力的核心,也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所谓“发现式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做好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保护和肯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的知识,而不是一位灌输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一些问题我们的学生完全有能力经过自己的思考研究得出结论,这时候教师应该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当作学习的小主人,只有学生亲自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获得的知识体验,印象才最深刻。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数学原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生活事例融合进数学知识教学,巧妙的使抽象、难懂的问题简易化的展现出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利用化。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授关于数学的发展史,鼓励学生参加关于数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保护学生的直觉意识,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指导学生?算自己家每个月的水电费;帮助正在装修房间的邻居计算室内地面需要用多少块地板砖;计算城市中固定面积绿化区域中,固定棵树树苗的行距,株距等……学生在面对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时,会产生更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更有劲头,能够使之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四、开展实践活动,营造数学氛围

适时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十分有益。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应用中学知识、解决问题、增长本领、提高认知能力。

第5篇: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教学指导

研究中学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根据其制定符合现状的教学指导,对如今数学学科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数学学科的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素养,是人们用数学化思想思考和观察世界的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的提高也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如何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如何根据数学科目核心素养,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进行讨论。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理解

近些年来我国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常常会提到数学核心素养等词汇,比如有的教授会说,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对于周围环境的情况处理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教授认为数学素养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做出判断;另外有教授的观点表明了数学素养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能力,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期自身的努力学习所形成的某种状态。

综合来讲,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掌握了充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加以熟练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够以数学的角度来思考转化问题,然后通过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这种积极处理问题的习惯和品质。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理解,可以说是指在学习数学之后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素养,具体来说指的并非某些知识或者技巧。更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而是一种反应了数学思想的、基于数学知识却高于知识的综合、持久和阶段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数学核心素养理解为和数学教学课程具有相关性,对于理解数学本质、更深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进行数学评价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三方面,下面具体说明一下这三方面。

1.综合性

指的是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基础学习能力和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会了基本的运算方法、推理计算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需要学习思考使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这一能力实现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也能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

2.阶段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方面也会出现不同水平、阶段的差异,就好比同一个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会的方法不同,解决起来也会有难有易,有快有慢,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会出现不同层次的人形成不同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的现象,这种情况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持久性

持久性不仅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值得关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会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到的思考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的,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获得知识,而且还会长久的拥有并运用学习到的能力,成为学生的财富。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因为数学知识能够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通过逻辑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思维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更好的学习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还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一定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在掌握建模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并利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掉,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考分析联想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造性的思维往往建立在批判性的思维之上,所以说对待事物需要理性思考,在对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运用分析思维推理提出方案,最后解决问题。

四、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导

教师要创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保持更好地求知欲望,设计一个铁盒实际生活的情境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表达。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问题,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帮助,引导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很具生活实例为载体,经过教师的指导建议,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方案的确定和实际的操作,在最后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由于传统课堂上这些步骤全都省略掉了,依靠教师的讲解,使得探究性活动成为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了实践操作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更应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的数学教学并没有体现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使得数学文化仅仅停留在抽象符号和逻辑推理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逐渐了解数学文化,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明确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向学生讲解教授数学文化,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第6篇: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将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就是使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数学习惯去分析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只有将它掌握好才能从整体上全面地理解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灵活、科学地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解图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图表的多种图案,在不告知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图表的形状将其命名,那么他们就会有圆柱形、扇形、曲线形等概念;又比如,在一些根据已给数字找规律的题中,就会有潜意识的等差数列的概念等。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数学方法,同时数学知识层面也会得到扩大和提高,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会比较轻松。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牢牢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能受益一生。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智慧的体现,是人的智力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它的主人呢?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学到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去做,绝不进行“填鸭式”的被动灌输。如,讲到事物的对称性,就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现实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哪些事物有这样的性质。有的说,蝴蝶,我们的手、胳膊,甚至有的想到了巴黎的凯旋门等一些建筑物。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培养了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课程标准的改革也指出,数学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包括思想、内容、语言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它与数学素养的形成紧密相连。语言能展示一个人的思维,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是否准确、清晰。比如,学习分数“”的简化时有的同学讲:从最小的公约数“2”开始约,最后得“”;有的讲直接用“4”约也可以得到“”,可见,学生能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在解答的过程中条理、清晰地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锻炼并发展了数学语言能力。

四、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生活和数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比如,报纸当中公布的股票行情、电视中的福彩节目等,这些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可是我们在课堂上对此完全忽略、不屑一顾,只字不提。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数学学起来才是“活”的。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时,就应该让学生画出居住地与学校之间的地理位置图,再让他们运用这一定理找到最近、最适合、最快到学校的途径。这些实际的事情避免了数学与实际脱节,在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探究的心理倾向,在生活中也会时时注意学习数学知识。

五、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第7篇: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问题―互动”

近几年,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核心素养格外关注,自从提出核心素养之后,也就说明人们开始注重教育领域人才的培养。而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产生的,也是人们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对社会的全新挑战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从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以及总结汇总等方面入手,对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时,一定要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从主观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在教师引导和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如斑马线、桌子的两条对边等,之后可以问学生:“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是平行现象?”从而引出平行线的学习。在导入课程之后,教师还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实现互动,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我们在过马路时都会看到地上有斑马线,同学们可以说一下它们有什么特征?”这时可以将之前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互动欲,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整合教学内容

在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时,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

的,要对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将它们有效整合在一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就是一种神圣的存在,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以教材为主,这样不仅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多姿多彩的图形”的教学时,教师不能只给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还应该利用多媒体、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使学生对图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有哪些图形,“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我们教室中都有什么图形?”从而实现教学中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另外,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可以与其他学生结合在一起,如与道德学科实现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道德时感受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时引发问题。总之,要想实现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中养成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等,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教学,“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初中数学教学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现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将课程看作一个系统的、动态的整体,而教学目标着重体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从而实现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问题―互动”式教学一定要在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融合,重点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旋转”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旋转的概念,了解图形的旋转以及中心对称等方面的内容。基于该种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关于中心对称的图形,如有的学生做了一个风车,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想到做风车?风车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会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育,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在这种“问题―互动”模式下,还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与教师交流,会更利于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定要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引起重视,在“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以及总结汇总等措施的实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以后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性;教学策略

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观察身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的现象。笔者通过对这些教学异相的分析,加之实践凝练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以实验性数学学习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形成与常规教学相融合的初中数学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一、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内涵

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是指为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获得某种数学结论、验证某种数学猜想而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从而进一步把这种探索活动的方法、经验、精神等,自觉内化为学习数学的一种思维方法,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此数学实验与大学数学重视的“思想实验”不同,其以“物质实验”形式存在;也与物理和化学的科学实验不同,是数学思维的辅助工具,并不能代替数学推理证明。它提倡的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重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体验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核心素养。

二、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过程性策略

1.选择工具,进行操作观察。

初中数学实验性学习的前提是“做”数学,其离不开动手操作,离不开实验工具。工具来源于自己动手制作、现成教具、软件等。有了合适的工具,学生便可以根据课题目标,进行操作,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直觉,培养想象力,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垫。

案例1苏科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探究实验。

实验工具:装有几何画板软件的计算机。

实验内容:(1)打开几何画板,作☉O,在☉O上依次取四个点A、B、C、D,并顺次连接。

(2)顺次选中A、B、C三点,点击“度量”菜单下的“角度”,量出∠A的度数。同理,量出∠B、∠C、∠D的度数,观察猜想,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之间有何关系?

(3)拖动点A、点B,看结果如何变化。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几何画板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工具,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发现、猜想、验证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2.提出猜想,引发数学思考。

在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获得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自主提出猜想,这个环节是整个实验学习过程的关键,对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至关重要,也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探究实验。

用同样大小的两种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片,按照如下的方式拼正方形。

思考:第1个图形有1个小正方形。

第2个图形比第1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3个图形比第2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10个图形比第9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100个图形比第99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你还有什么发现?

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串,提高数学实验的思维含量,引发数学思考。从简单的图形开始观察,提出猜想,探索规律。通过这个数学实验,学生能提升自己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3.讨论交流,走向深度学习。

在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产生猜想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升华猜想;要帮助学生勇于呈现形成概念、揭示定理、发现方法的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实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进行高阶思维训练。

案例3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探究实验。

把一个正方体表面沿着棱剪开,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先猜想,再剪一剪,与同伴交流。你能把得到的图形分类吗?

分类如下——

1222型:中间两个面,只有1种基本图形。

2141型:中间一行4个做侧面,上下两个各作为上下底面,共有6种基本图形。

3231型:中间一行3个做侧面,共3种基本图形。

433型:中间没有面,两行只能有一个正方形相连,只有1种基本图形。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将图形分类,学生经历这样“悟”的过程将有利于他们对分类思想的进一步认识,走向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三、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实践意义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模式的研究,个案的探索,理性地总结出操作流程的规律。这不仅表现为一种教学方法,更是内化成了师生教与学的一种思想,填补了数学教学相关研究的空白,提供了初中数学教学可借鉴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第9篇: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基本思想;教学

G717.38

教育总是和教学分不开的,在笛Э紊希我们要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对于数学的学习而言,体会、感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思想比数学知识具有更高的概括抽象水平,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思维活动,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之后几乎没有几乎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学生毕业之后不到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我认为,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充盈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智慧。

史宁中教授在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中指出:课标中所说的“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推理、建模的思想。三种思想对应三种具有一般意义的能力,即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些思想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呢?如何培养这些能呢?我做了如下分析:

一、抽象

对于学科来说,抽象是数学的首要特征,抽象为推理提供了对象,抽象了,才能广泛的应用。数学抽象思想存在于学生概念、命题的发展过程中。由抽象思想派生出的、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思想、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对应思想。

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例:数形结合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为问题提供简洁明快的途径。如,在教学《蚕丝》(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时,教学1.2×1.25时,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1.2×1.25=1×1+0.2×0.25,怎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呢?其实学生们稍微有点“数形结合”的意识,画个草图,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因此,学生是否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是否能在解决问题上主动养成动手画一画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必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小学数学几乎每一节课都有量或形的抽象活动,都在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抽象,发展抽象能力奠定基础。可以说,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对于学习研究其他领域的问题,对于今后在各种场合,面对事物错综复杂的多种因素,主动进行舍去次要因素,提取主要因素的分析活动,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基础训练价值。

二、推理

数学推理思想存在于数学内部的发展之中。推理思想作为数学的一个基本的思想,无论在小学还是在中学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较适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以渗透的主要有:归纳思想、类比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

以归纳思想为例:归纳是指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解题应用这种归纳的思想方法,不仅能发现现成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而且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命题。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体会并自觉运用归纳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设计让学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学生经历“猜想探索验证”的过程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长×宽×高,从而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凭推理辨别真伪,证明结论,是数学的精髓,是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模型

模型思想通常也叫做“数学模型”或“数学建模”,它是用数学语言和工具,对现实世界的一些信息进行适当的简化,经过推理与运算,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是正确的,就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在小学阶段适合渗透的主要有: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

真正的数学建模是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从隐到明,从不完整到完整。如,旅游计划:创设情境为自己计划用5天的时间外出旅游,所需费用大概是多少?学生很喜欢去外面看一看,在他们的心里都有一些憧憬的地方,这个话题能很快的激发学生的思考的欲望。自己为自己设计旅游计划,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如旅游地点、交通、住宿、吃饭等问题,通过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从中提炼出问题,体会数学有用、数学好用,爱上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