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管理特点范文

数字化管理特点精选(九篇)

数字化管理特点

第1篇:数字化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用户服务;探讨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图书馆管理事业的一大进步,它能克服传统模式下图书馆管理所面临的服务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等多个难题,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数字图书馆在图书馆管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现结合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与特点,对其数字管理模式下的用户管理与读者服务方式作详细论述,具体如下。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图书馆,即Digital Library,其实质是一种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信息分布式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实际工作时能将各种信息加以存贮,然后为用户提供供给。数字图书馆的最大特点是能对各种信息,各种以不同载体形式存在的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然后存贮。与传统图书馆的运行模式类似,数字图书馆在运作时同样涉及到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四部分,不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处理、存储、检索与利用效率更高,且这四大环节的操作者为数字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技术手段,它能将大量的信息资源转换成数字信息存贮在计算机内,使其从分散状态变成集中状态,方便用户对信息获取;数字图书馆也是一种办公环境,它具有虚拟性、信息更新快速性特点;还有人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服务,它的依靠基础是网络,能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满足时市场需求的数字化信心产品,实现图书馆经营。总而言之,数字图书馆的产生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既提高了图书馆管理水平,又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模式与特点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模式与传统图书馆管理不同。比起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内部储存的信息资源量更多,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人的信息使用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不同类别用户的信息使用需求,数字图书馆采用团体购买方式对用户进行管理。在团体购买模式下,用户获取图书馆的授受权之后,可以在馆内自由检索,自由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资源。与传统图书馆的用户管理方式相比,该类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且不受地域、空间限制,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检索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团体购买型用户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方式是图书馆新型管理理念的体现

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维系用户与图书馆的良好关系,通过统计用户信息检索量等方式来了解用户的信息使用需求,以此改进图书馆的现有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的用户。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的关键在于,抓住潜在用户,将潜在用户变为现实用户,同时牢牢稳固图书馆与现实用户的关系,尽可能的将其转变成长期合作用户。数字图书馆现行所使用的用户管理方式能将传统图书馆模式下的“内视型”用户关系转变成“外视型”用户关系,通过完善产品服务,吸引用户眼球两种方式在,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从目前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方式来看,该管理方式由于融入了新型管理理念,变得更加重视用户关系。

2、现已形成一种新的用户管理机制

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已经将,改善用户关系列为了图书馆用户管理工作重点,即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宗旨之一为改善用户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点,图书馆开始迎合市场需求,对图书馆潜在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完善馆内现有资源信息,以方便用户的信息检索与信息利用。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利用信息共享方式吸引用户,增强了用户对图书馆的信任和喜爱。这种基于用户需求、个好的用户管理模式,能切实加深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推动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所以强调说,改善用户关系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的一种新机制,其发展具有必要和必然性。

3、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是一种新型图书馆管理战略

对现代化数字图书馆来说,用户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图书馆只有抓住了用户,深化了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图书馆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所以说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图书馆管理战略,且利用该战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能变得更加稳定、快速,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也能实现长期性。

三、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特点与变化

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与传统图书馆不同,它在传统图书馆用户服务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服务环境发生了变化

比起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环境以“馆员、馆舍、馆藏”三大要素做基础,以印刷品做主要信息载体,服务环境具有客观性、实体性。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载体形式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其读者服务环境为网络,并不具备实体性性质。所以从服务环境来看,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较之从前发生了巨大变化。

2、读者服务模式走向集成化、个性化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开始向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向发展。以用户为中心是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的特征。以用户为中心适宜按用户的要求去组织服务和资源,按用户要求理解、设计有关技术,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按用户的特点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它是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传统图书馆面对各层次的用户只能提供统一的服务,而数字图书馆则是针对每个人提供专业性的针对特定每项任务提供的信息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先进性技术特点,使其成为了现代化图书馆的主流发展趋势,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数字图书馆在用户管理、读者服务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本篇文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特点以及用户管理、读者服务模式变化的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关于数字图书馆应用优势的结论,希望得出的结论能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晓青. 论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与用户服务模式[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2(02)

第2篇:数字化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数字化

当前,艺术院校逐渐把数字化发展当作提高学校整体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给艺术院校后勤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强后勤数字化建设是后勤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速后勤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体现艺术院校后勤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为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艺术院校应着眼未来,在规划后勤管理工作中,以服务师生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数字化后勤建设内涵。

一、后勤管理数字化的概念

后勤管理数字化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和系统为工具进行的后勤管理。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后勤管理数字化一方面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另一方面是管理系统和过程的数字化。后勤管理数字化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后勤保障效率。后勤管理数字化的基础是后勤和后勤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后勤管理数据库建设,关键是要建立开放的实时的面向师生服务的数字化后勤管理信息通道。

二、转变观念,确立艺术院校管理数字化的新观念

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数字化是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对艺术院校后勤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存储,自动生成数据,供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系统,并实现为艺术专业服务的新模式。

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给后勤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诸多后勤系统应运而生,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后勤数字化的重要手段,是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后勤信息资源的共享、查询等进行科学的管理。后勤工作人员从纸质文件时代到无纸化辅助管理时代,再到现今的后勤数字时代,这是艺术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关键在思想上确立前瞻性的后勤管理意识,顶层设计的机制创新意识,数字化长期规划意识,后勤管理中的竞争意识。

第一,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要有前瞻性的意识。随着科学技术和经

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大发展发繁荣不断深化,艺术院校内涵建设正向纵身发展。后勤管理作为艺术院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保障,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即对传统艺术院校后勤管理应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把握和了解数字时代的走向,熟知艺术院校后勤管理的内涵,探讨和研究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数字化改革的发展方向、重点、难点。

第二、要有顶层设计的机制创新意识。顶层设计的核心是处理传统专业与后勤数字化发展的关系,是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数字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建设和创新的主题。首先作为艺术院校决策层的意识统一目标一致。其次要着手把后勤管理数字化纳入“十三五”规划当中,要制定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规范各二级院系后勤管理的常规应用,结合艺术专业特色保障后勤管理高效有序。

现今,很多艺术院校后勤数字化发展的初始禀赋和路径各异,后勤数字化的发展各有所长,不同的专业特色都与社会边界划分的实践和经验总结都要从顶层设计的机制创新入手,发挥其学科背景,不断完善。作为艺术院校后勤管理与数字化关系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一是把握专业特色形成有效的机制创新,实现数字化后勤管理。二是进行循序渐进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实现数字化后勤管理的竞争空间。三是突出专业特色,形成服务师生为本的数字化空间。

第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要有长期规划的意识。这是指作为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勇于改革,“不循规蹈矩”,要探索出艺术院校后勤管理的发展规律,努力发挥特色,寻找适合艺术院校发展的后勤管理的方案,形成后勤管理数字化的改革特点,从而使艺术院校的后勤管理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层面上有特色的运行发展。

在后勤管理数字化系统应用中,要有长期规划的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表演系、舞蹈系、爱乐乐团等课程教学,需要宽敞明亮的教室,面积要求大,特别是排练房等一些基功室;而对于钢琴以及声乐这样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就需要后勤工作为其准备功能小而且隔音的教室或琴房,这样有助于专业特色的学习;在炎热的夏天,舞蹈教学过程中,师生出汗多,运动量大,需要每天洗澡,后勤就要为学生练习舞蹈而准备时间更长次数多的浴室开放,这样有助于师生在练习舞蹈中更好的后勤保障;在绘画专业中,同样要有更好阳光的教室供师生学习,特别在工笔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更高,所以说艺术院校中,专业特色的不同,对后勤工作以及对教室环境要求不尽相同。所以在系统中就应该有长期规划的方案、步骤、实施办法以及管理规定,这样长期规划有助于提高教学环境和秩序,这也是作为艺术院校办学的根本和面向未来的基础。

第四,艺术院校后勤工作要有竞争意识。这是指后勤管理工作在工作使命感、责任感的驱动下,应具备创一流的意识,并在艺实践中采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在后勤管理中也要加强竞争意识,这也是作为艺术院校社会化发展趋势形成的,在体现经营服务定位、经营服务方式、经营质量状态、经营服务的适应性和更新性,都要进行系统统计和分析后,引入竞争机制,必须体现服务师生的特征。

三、建设一流的艺术院校后勤队伍是后勤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标志

作为艺术院校后勤队伍的数字化水平要不断提升,其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能力的发挥。在推进数字化后勤管理的进程中,需要建立高水平、高层次的数字化管理团队。

第一,建设数字化专业性强的后勤管理领导班子是关键。领导班子的后勤管理数字化意识应该加强,有统一的思想和团结协作、齐心合力的团队精神,有坚持推广数字化应用的共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决策、应用等水平,作为后勤管理班子中的个体而言,要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熟练数字化应用业务,提高系统应用中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只有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担当后勤管理数字化的重任。

随着艺术院校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要逐步转变到数字化应用为主,所有日常事物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所以建设数字化专业性强的后勤管理领导班子是关键。

第二,建设高素质的后勤管理干部梯队建设是后勤数字化的重要保证。后勤管理干部的梯队建设是关系到后勤数字化的管理理念、科学决策、工作任务得以快速落实的重要保证,是传统艺术院校和后勤管理数字化协作共进的重要前提,也决定了未来科学技术得以顺利在艺术院校落实扎根。所以后勤管理工作要大胆起用一批学历高,热爱后勤的年轻同志,使后勤管理数字化有足够的干部梯队队伍。而起用的年轻同志应具备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懂得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方向,思路开阔;既要有竞争意识也要有善于后勤管理数字化的能力;既要推进数字化的有效应用,又要注重自身内在的理论修养。只有这样的梯队队伍才能在后勤管理数字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保证作用。

第三,建设业务能力强的数字化应用队伍是建设后勤管理数字化的基础。艺术院校注重对艺术专业的实践和创新,而对于后勤管理数字化重视明显不足。作为艺术院校后勤管理部门承担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物质保证和生活服务的艰巨任务。虽然后勤发展方向是社会化和产业化,但由于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手段数字化,这种数字化手段需要后勤管理队伍去承载、去完成,在推进后勤管理数字化的进程中,后勤队伍要努力培养自身的竞争能力和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熟练应用水平,这样才能在后勤管理数字化进程中发挥其基础的作用。

四、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手段的数字化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趋势

后勤管理手段的数字化是在原有传统管理的基础上,采用后勤管理系统,用准确的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实现数字化管理环境和秩序,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手段要数字化,必须走借鉴与创新之路,即要善于吸取其他综合性大学后勤管理数字化的先进经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艺术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添砖加瓦,又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突破和善于创新,从而对后勤管理手段的数字化建设起推动作用。

加强后勤管理数字化的建设,其目的是与时代接轨,熟练数字化应用。但由于艺术院校观念的不解放,既要兼顾传统文化观念,又要突破数字化技术落后的应用方式。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如何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创新。数字化的后勤管理手段应当建立在师生服务的基础之上,要大力宣传,使后勤管理工作者能自觉地学习和应用。同时,也要加紧对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满足艺术院校师生实际需求,确保后勤管理手段数字化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使后勤管理手段数字化,还必须要加强后勤管理的资源建设和社会化竞争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制定合理化的工作方案,统筹全局,把握时机,取得良好的服务成果,将是后勤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标志。加强数字化的后勤管理,关键在于后勤管理手段要数字化,即是利用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

长期以来,后勤管理基本以人工管理模式为主,这已不能适应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发展的要求,难以系统地、准确地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必须以数字化管理手段,即将开发建立计算机“后勤管理数字化系统”。由于艺术院校后勤管理系统必须考虑到各专业的特殊因素,在总的管理系统中,建立相应的特色划分,从而构成后勤管理系统网格。因此,提高应以数字化手段,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学习、培训,使之管理好。这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以后勤管理数字化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3篇:数字化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 图书馆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53-01

1 数字化图书馆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有些学者认为,数字化图书馆就是指对信息的收集、管理、检索等一系列服务系统。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实现数字化的过程。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收集,并将这一作业过程最终实现计算机化。数字化图书馆是由英文单词digital library翻译过来的,简称“DL”,它与虚拟图书馆(Virtual Library,简称VL)和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 Library,简称EL)的概念具有很多相似性。因此,笔者认为,所谓数字化图书馆是指运用二进制编码的数字方式对各种历史文献、外文文献等文本、软件、声像、图像、科学数据等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技术加工、系统研究、储存等过程,在广域网上提供高速跨库链接的各种各样的电子服务。

现代的数字化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对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模式的根本改变,并逐步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领着当代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热爱。

2 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点

数字化图书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模式:(1)服务主导型模式(SOA),用统一的界面向读者提供本馆的数字化特种馆藏;商用的网上联机电子出版物或数据库;因特网上有用的文献信息资源。(2)特种馆藏型模式,将本馆SQL的珍藏资源数字化,提供网上共享。(3)商用文献型模式、商用文献型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有其自身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资源丰富

图书馆文献资源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利用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对文献信息进行高速的、有效的数字化处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个体文献信息和整体文献信息的数字化,采用各种信息识别、转换、压缩、储存以及保护技术等等,进而促成文献信息资源的充分数字化。

2.2 资源共享

现代社会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图书馆也不外如此。数字化图书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各种文献资源的最大共享化,将信息资源配送到各个需要信息的领域。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就是要力促馆藏资源的共享化。

2.3 信息网络化

数字化图书馆将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文献资源里面,既能提高文献资源的运行效率,又能保证资源的快速更新和传播,便于人们进行网上查阅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进行论文撰写、远程教学、自教自学等多个方面。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以及资源传播的网络化是数字化图书馆的鲜明特色之一。

此外,信息的虚拟化,信息工作的产业化、信息人员的专家化、信息提供的智能化等等也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点,它们都体现了数字化图书馆的丰富内涵。

3 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

数字化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也是改变传统图书馆运行模式的方式之一,我国有必要构建数字化图书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数字化图书馆。

3.1 高效管理

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科学的管理是重中之重。首先是知识管理方面,管理员要对数字化图书馆里面所储存的各种智力资本进行开发、组织和运营,将知识创新理念运用到知识繁殖和知识传播的过程。对知识进行服务管理、组织管理、资本管理等等,及时最新知识。其次是用户管理方面,保证用户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又能保护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用户在使用数字化图书馆时也要保证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这样,数字化图书馆才能健康发展。最后是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基础信息资源的建设,对数字化图书馆加强管理,对各种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2 版权保护

由于数字化图书馆也属于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保证作者的著作权得到保护,又能让人们享受到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时候,可以对核心的、具有技术秘密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密处理,实现标准化的有效管理。读者在下载或者复印馆藏资源的时候,有必要进行登记和汇报,在使用下载的文献资源时,也要注明作者和文章出处,保护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而对破坏数字化图书正常运行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数字化图书馆的良好运行环境。

3.3 资源服务

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可以采购电子文献,对各种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完善网络技术设施,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和网上知识服务体系,提供人性化的资源服务。通过将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资源,方便、快捷,用户可以快速查询资料。同时,图书馆的管理员也要提高自身的素养,为读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向读者介绍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教会读者如何正确地使用数字化图书馆,发挥图书馆管理员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引路人作用。

4 结语

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发展任务,数字化图书馆对于完善我国教育改革,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我国特别是高校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对于大学生进行科研创作、学术创新也是有力途径。重视并发展数字化图书馆也是我们的长期发展目标,值得我们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 李真真,孙媛.关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10,15-16.

[2] 刘军.建设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之我见[J].沧桑,2008(1):187-188.

第4篇:数字化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 科技档案 建设 探索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档案管理领域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尤其在代表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科技档案领域,档案数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数字化科技档案的管理和建设正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数字化科技档案作为一种新的科技档案形式与传统档案一样具有保存价值,需要对其归档、保存以及应用等方面的严格管理,在信息时代大量数字化科技档案不断产生的背景下,加强对数字化科技档案的管理,对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收集积累、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1]。

1.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内涵分析

简单理解,数字化科技档案是科技档案在信息化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形成于特定的数字设备中或者产生于数字应用的环境中,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保持介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分别经历了磁盘、磁带以及光盘等多样的数字化载体 [2]。与传统纸质的科技档案最大的不同就是数字化科技档案在存储介质上以数字形式进行存储,因此,在很多性质方面,数字化科技档案与传统纸质形式的科技档案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稳妥有效地对数字化科技档案进行归档及其归档后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描述数字化科技档案的特征。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存在形式呈现多元化,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多媒体以及命令文件等等各种格式的文件形式,从特点上看,数字化科技档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具有非人工直读性。数字化科技档案采用数字式代码存储于某种载体上,必须借助计算机解码或者专用设备将其转换成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可识读的记录才可以识读。第二,具有对专用设备及标准的依赖性。数字化科技档案与数字化设备的软件和硬件等存在密切的依赖关系,包括设备的状态、硬件的兼容情况以及软件的规范程度等都会对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归档及其归档后的管理产生影响[3]。第三,存储的信息具有易更改性和可变性。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信息以数字编码形式记录在载体上,信息内容与形式相对独立,对其进行增删更改方便。第四,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可分离性。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信息内容可在不同载体上同时存在或相互交换,而在内容上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第五,信息具有可共享性。随着网络化传输模式的普及,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信息受时空的限制越来越小,可方便的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交流,查阅和利用便捷,信息共享性好。第六,具有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信息形态更加丰富,具有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特征。

2.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进行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涉及到收集归档、接收移交、保管和利用等不同步骤,基于这些步骤出发进行数字化科技档案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以下方面[4]。

第一,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收集归档。数字化科技档案涉及到文本文件、图形文件以及图像文件等不同的文件格式,其收集积累的方法也有别于传统纸质的科技档案,在收集积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数字化科技档案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的数字化科技档案文件要充分考虑到技术特性方面的差异,根据存储载体、记录信息标准以及压缩算法等多方面的不同特性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其内容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另外,数字化科技档案不同文件在读取和还原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生成环境的信息资料,如不同的软、硬件环境等,因此对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收集积累还要包括这些相关内容。数字化科技档案归档后要进行整理工作,对数字化科技档案进行科学整理是将来对其管理和利用等工作的基础。对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整理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进行分类、排序的组织整理工作,将基于不同载体存储的零散杂乱的数字化科技档案进行有序的分类、标引和组合;其二是组织建立数字化科技档案数据库,目的是实现对数字化科技档案进行分类和编号,使所有的数字化科技档案成为有机的整体,数字化科技档案在数据库中的数据名称和类型涵盖了对科技档案相关信息的详细描述,其中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科技档案文件格式、描述、以及相关记录信息等内容,文件特征部分包括档案的形成部门、形成日期、载体类型、载体编号、设备环境特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等),文件记录特征包括记录的结构形式(物理、逻辑)、记录类型、记录字符及图形音频、视频文件格式、文件载体、型号:数量等。

第二,数字化科技档案的接收移交。对于数字化科技档案文件,其形成单位在进行移交工作之前和档案保管部门在归档之前,需要对归档的数字化科技档案文件载体及技术环境进行检验,并要求达到100%的合格率水平。在接收移交环节主要进行的检验项目包括对载体的检验以及对归档数字化文件的检验,通常包括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检验等,同时还要进行各类辅助说明资料的检验和验证。

第三,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保管。对于数字化形式的科技档案,其保管不但要符合纸质档案的基本要求,还由于其存储载体的不同特点,在保管方面要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在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存放方式上,要根据不同的存储介质如磁带、软硬磁盘和光盘等采取不同的存放方式,此外不同存储介质对存放环境的温湿度控制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具体保管中要实施严格的控制,避免使其受到尘、光、火、磁等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要定期检查保存状况,并通过采取信息加密、电子签名、身份识别、防计算机病毒措施以及备份和信息迁移等不同手段来维护数字化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5]。

第四,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利用。数字化科技档案建设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根据数字化档案的特点,其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践中采取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基于电子阅览室阅览、信息复制、出借和基于网络的在线利用等方式。在对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应用中,通过档案部门来开设电子阅览室是当前档案部门提供利用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主要方式,电子阅览室配备专用的阅览设备,能够为利用者提供良好的阅档环境,同时还有利于控制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使用情况和保护数字化科技档案。复制是根据数字化科技档案的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的特点向利用者提供复印文件以及拷贝在各种载体上的档案复制件的利用方式。出借通常是因为工作特殊需要而借出数字化科技档案存储载体的情况,通常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控制。基于网络在线利用是指通过网络实现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利用活动,其中的网络可以包括内部的局域网服务和外联的互联网服务,采取网络在线利用的方式目前是数字化科技档案利用中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利用方式,具有其他应用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其服务范围广、利用方便快捷,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结束语

步入信息社会以来,以数字化形式承载的科技档案越来越普遍,数字化科技档案在许多方面均有别于传统的纸质档案,这些差别为数字化科技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因此需要从数字化科技档案的特点出发,研究适用于数字化科技档案建设的有效方法,加强对数字化科技档案建设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丽亚.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一点认识[J].机电兵船档案,2014,(1):81-82

[2]傅钰,汪正西.装备机关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5):108-109

[3]张灵.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之我见[J].档案管理,2014,(1):91-92

第5篇:数字化管理特点范文

一、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概述

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是指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北京数字档案馆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首先,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是一个整体,体系内各项标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其次,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的组成单元是“标准”,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的形式反映该标准体系的概况、总体结构以及体系内各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标准体系框架可简单地看做是标准体系表的结构性框架,主要是对现有相关各级各类标准进行系统梳理与概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分类依据,形成条理明确、层次清晰的标准组成架构,以方便全面、系统了解标准体系。

二、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的作用

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是北京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作用如下:

一是促进北京市档案局(馆)与各区档案局(馆)以及各移交单位档案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利用标准化手段,增强文件归档及整理、编目、管理、移交接收等业务的统一化,促进不同单位之间的业务协同;增强档案信息资源的规范化,促进信息共享。

二是确保北京数字档案馆各个子系统之间、北京数字档案馆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北京数字档案馆与其他数字档案馆之间的互联互通。按照统一标准开发建设数字档案馆及其子系统,整合现有应用系统,开发开放性的对外接口,实现全方位的互联互通,避免系统孤岛、信息孤岛。

三是确保北京数字档案馆建设安全可靠。数字档案馆建设,无论在管理制度还是在技术手段和措施方面,都要求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标准化,可以规范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规范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数据、业务活动的安全等级要求,统一安全技术措施,保障系统正常运转以及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安全。

四是规范北京数字档案馆建设和运营。北京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大型信息系统工程,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管理要求,可使整个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有章可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北京数字档案馆有序、高效地建设和运营。

五是服务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工作。通过构建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能够全面梳理当前现行相关标准,分析确定数字档案馆所需标准的类目和主要内容,研究制定标准制修订计划,为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

根据北京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在充分遵循现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档案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构建一套涵盖数字档案馆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标准体系,并通过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相关标准规范的贯彻和实施,进而确保数字档案馆规划科学、设计合理、运行规范、管理有序并具有与其他数字档案馆或其他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的能力。

四、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路

数字档案馆的本质是借助信息技术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全程管理、高效管理和便捷利用。按照这一本质特征,可以提炼出数字档案馆涉及的三个主要研究对象,即:信息技术、档案数字资源本身和档案数字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就应涵盖此范围内涉及的信息技术、档案数字资源本身和档案数字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所需要的所有标准。在建设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的过程中,主要遵照以下建设思路:

(一)注重现有相关标准的借鉴和引用

在建设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时,要注重借鉴和引用档案信息化领域现有有关国际、国家、行业及其他标准,要充分研究现有标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中的可用性,并将现有标准融入到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因此在建设数字n案馆时,要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为今后档案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和广泛深入应用打好基础,避免走回头路和不必要的重复投入。

(二)注重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是由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标准规范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动态性、指导性的文件整体。数字档案馆建设既要遵循电子政务相关标准要求,又要遵循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要求;既要考虑档案的需求,又要兼顾文件的需求;既要考虑电子档案的需求,又要考虑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副本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传统载体档案辅助管理的需求。因此,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要整体考虑,统筹兼顾,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三)注重信息化建设与标准化建设的相互作用

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促进。标准制定给信息化建设起指导作用,同时信息化建设又反过来验证标准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两者相辅相成。

(四)注重不同标准间纵向和横向的逻辑关系

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标准,需要顶层设计,既要考虑横向分类,又要考虑纵向兼容,还要综合分析每个标准所要管理的方向和侧重点,将各个标准纵横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这样才能完整地覆盖整个数字档案馆标准规范建设需求,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

(五)注重档案数字资源的特点和生命周期研究

数字档案馆管理的对象主要为档案数字资源。相对于传统载体档案,档案数字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检索方便,易复制,能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二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具有易共享性;三是易被修改,真实性存在考验;四是技术依赖性强,随着软硬件环境的改变及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档案数字资源的可用性需重点关注。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电子文件在形式上模糊了各阶段文件的界限,实质上其实是更密切了各阶段文件的管理。档案数字资源是整个标准体系的核心,标准体系内各项标准的最终服务对象都是档案数字资源,因此,应注重研究档案数字资源的特点和生命周期,为建立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五、北京数字档案馆的业务逻辑架构

数字档案馆的标准规范,归根结底都是为业务服务的,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建设要紧密结合数字档案馆的具体业务,因此,就很有必要分析提炼出数字档案馆的业务逻辑架构。

结合北京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任务,根据档案数字资源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综合管理、业务需求、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按照“抓住主线、多维度分析”的思路构建北京数字档案馆的业务逻辑架构。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综合管理。综合管理包括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行政指导意见、管理过程和相关技术的评价和评测等,这些都是数字档案馆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是档案数字资源业务。按照档案数字资源生命周期划分,主要包括档案数字资源的收集归档、移交接收、保管维护、利用销毁等管理过程。

三是档案数字资源实体。作为被管理对象,是指电子档案和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副本,主要包括文书、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记录,是整个数字档案馆管理的核心。

四是信息技术。即档案数字资源管理所用到的装备和系统,装备(硬件)主要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传输设备、销毁设备等,系统(软件)主要包括:生产软件、管理软件、备份系统等。

五是安全。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因此信息安全和人员安全也是档案数字资源管理领域中必须考虑的要素。

据此,我们可以建立北京数字档案馆业务逻辑架构图。如下图:

六、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北京数字档案馆业务逻辑架构,结合标准体系建设的特点和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框架具体设计见下图。

(一)数据标准

数据标准是整个档案数字资源的基础,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类或简化。本部分应包括元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封装标准、数据格式标准、目录标准等。

(二)业务标准

业务标准从档案数字资源管理角度应分为电子档案管理和档案数字化两类。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包括收集归档、移交接收、保管维护、存储备份和利用销毁等。档案数字化标准与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差异在于其需要有数字化加工的过程及相关标准。

(三)系统标准

系统标准从软件和硬件两个角度划分。软件标准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开发、测试、实施等标准。硬件标准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安装部署、测试、实施标准以及系统评估测评等。

(四)安全标准

安全标准是保障档案数字资源本身和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要求,用于规范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建设。安全标准分为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其中,安全技术标准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等标准。

(五)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可分为政策法规、通用管理标准和评估评测标准等,具体如下:

1.政策法规。北京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运行、业务开展和数据管理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政策法规(特别是档案和信息化有P政策法规)的宏观指导,都需要在这些政策法规规定的框架之内运转。

2.通用管理标准。数字档案馆管理的事项很多,涉及的标准也很多,但各个事项对应管理要求中的一些基础性要求却是相同的。为此,有必要从全局出发,根据这些共同要求,专门制定通用管理标准,服务于数字档案馆各个事项管理,服务于数字档案馆整体管理。

3.评估评测标准。若要实现对数字档案馆的有效管理,需明确标准体系内各项标准是否齐全,相关管理措施是否得到落实,设备设施和机构人员是否到位。为能够全面了解以上事项并进行有效考核,应规定详细的管理指标项和考核办法,用来对数字档案馆进行评估评测。

七、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表

第6篇:数字化管理特点范文

【摘 要 题】数字信息化

【关 键 词】数字档案馆/数字化档案/it集约化服务/集成平台

数字档案馆的出现给现代档案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短短几年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成绩斐然,电子文件中心、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等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档案资源管理的热潮在档案行业得到迅速开展。档案利用者在查档、用档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快捷的优厚待遇,档案工作者也逐渐改变往日的手工粗放管理方式,开始利用网络、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开展现代化管档。不可否认,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给国家、机构和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给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于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之间还需要经历更长一段的磨合期,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信息系统的建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何谈信息化的有效利用与滚动发展,加之档案工作者几乎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了解、学习、跟踪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这无疑使档案工作者萌生了众多的困惑和忧虑。而且,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发展与运行维护的技术复杂度、资金的持续投入、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数字档案馆对it人才的高度依赖性及其与传统档案馆之间的职能交叉已经开始制约着数字档案馆的发展;“双轨制”的运行模式更是给档案工作者增添了不止一倍的工作量。这些棘手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数字档案馆才能顺利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作者基于it服务最新理念,提出采用集约化运营模式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观点,通过 it资源的集中建设、it服务质量的有效加强、it技术含量的累积增长,来提高数字化档案馆的社会效益,旨在以最小的成本消耗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

1.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

各行各业信息化及其快速发展已经且正在不断地形成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归档并形成电子档案以记录信息社会的历史活动,传统档案馆开展服务创新加强馆藏数字化加工也将积累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信息,这两类信息统称为数字化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者正是为了归档、接收、整理和保存这些不断累增的数字化档案资源,并想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国家、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查档、用档等服务,数字档案馆才应运而生。由此得出结论:数字档案馆可以作为信息社会数字化档案的终极保管机构。建设数字档案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记忆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2.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职能

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的为出发点,可以确定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主要职能:

(1)集中统一永久保存信息社会产生的各类数字化档案信息,引领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方向,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安全。

(2)为传统档案馆提供滚动完善和持续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以方便档案工作者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接收、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整合、管理、传递、处理、鉴定、编研和提供网络化查档、用档服务等各类档案管理工作。

(3)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查询与检索等服务,包括当前政务公开背景下产生且移交到档案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档案馆内部经鉴定后允许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等。

3.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特点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以永久保存数字化档案信息为根本,以为档案工作者提供数字化档案的接收、管理、利用、鉴定、编研、展示为宗旨,以提供it资源供应服务为主体运营模式的集成服务平台。基于此平台,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开展档案鉴定、文件归档、档案收集、整理、分类、查询、检索、统计、编研、成果汇编以及开放档案信息等各项档案业务工作,不需要关注档案信息存放的物理位置,不需要担心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安全性风险,不需要考虑如何申请信息化专项资金、组织和招聘技术人员开展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及运行维护等工作,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为承担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任务的it工作人员提出档案管理的业务需求。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架构、应用软件的研发、信息系统的实施、数字档案馆的运行维护、滚动发展以及it资源管理等技术工作从传统档案馆中剥离出来,建立以精通信息技术、跟踪档案业务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并能够将档案工作与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使用的档案工作者团队,开展面向档案工作的it集约化服务。这样一来,档案工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钻研档案业务,开展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社会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永久保存、集成共享、传递处理、网络访问、完整有效等众多技术难题则集中于数字化档案馆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即便这样也比让每个档案馆设立计算机处(室)来开展软硬件平台的购买、安装和维护,做数据备份、数据迁移、异地保存等措施要安全和可靠。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运行维护的主要特点是以低收入的供应服务方式或连锁加盟方式以维持其滚动发展和持续改进。档案业务的规范性及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性决定了电子文件归档、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开放档案信息、数字档案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共享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是能够基于一个通用的软件基础架构和服务平台来实现,即使不同档案门类的信息标引、著录项、数字化存储格式等有所差别,也能够实现集成化的统一管理。当然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之初,需要在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领导和监管下,首先应开展各门类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格式、存储标准、访问模式、管理规范等的建设,作为建立通用数字档案馆服务平台的指导性文件,面向服务的开放的基础平台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服务平台之上的各类应用系统则是根据需求的深化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功能扩充,每个即将加盟的档案馆只需要设置其基本配置,定义其运行管理模式就可以享受数字档案馆提供的各种信息化服务。可以推断,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服务费将远比各档案馆自行购买设备和建设各类应用系统并开展运行维护的费用要低很多,这是因为it服务集约化数字档案馆的软硬件平台、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应用软件系统等都是一次开发,多次共享使用,而且还将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后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保障其先进性、适应性和发展性。

4.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

当前,国内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单一型和区域型两种主流模式,单一型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是在单个档案馆内部开展馆藏数字化加工、接收电子文件归档、整合馆内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的门户网站等工作,通过门户网站提供该馆的开放档案信息服务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查阅服务;区域型数字档案馆则是以一个区或市为单元,以档案馆的业务为中心,除了开展档案馆内部的各种信息化建设、实施和系统应用外,还通过网络为相关档案室提供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在档案形成单位进行归档的同时,将纸质文件归到档案室,将电子文件通过网络、载体或接口系统传递到数字档案馆系统中,实现了一个区域内部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集中存储。这两种模式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数字档案馆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滚动发展与运行维护也取决所依附的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更准确地说是依赖于档案馆的决策者和档案馆设立的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的计算机处(室)的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认识和跟踪发展的水平,其局限性和风险性不言而喻!加上信息化滚动发展的持续投资,从长远角度必然会限制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从国家全局来看,这两种建设模式存在着档案行业it资源重复建设的弊端,在全国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的前提下各自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也必然会造成未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难的新问题。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观点的提出,是希望能够站在国家信息资源战略和行业全局建设数字档案馆的高度,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适应和谐型、节约型、发展型、信息资源广泛利用型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不仅需要缓解信息化建设中因技术人员与业务工作者认识不统一而产生的各种制约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矛盾,而且能够保障数字档案馆的高效运作和长期发展。这一观点的基本要求包括:

(1)机构重组:将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在组织上进行分割,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再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开展各项工作。

(2)人才分类: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分为业务型和技术型两大类,分别承担数字档案馆和传统档案馆的各项职能。

(3)职能分割:数字档案馆

保管网络系统中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统档案馆保管纸质档案和各种其他介质档案。

(4)相互关系:数字档案馆为传统档案馆提供开展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档案展示等各项服务,传统档案馆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各种业务需求。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互动发展、相互促进,分别以数字、纸质形式记载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图1给出了三种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是一个面向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集成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档案信息实施集中统一、标准规范地管理,同时为多个传统档案馆提供从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到应用程序、信息访问、信息等软件资源共享和网络计算机运行维护的各种it服务,每个传统档案馆不需要再单独设立it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不需要单独购买和管理服务器、存储器等硬件设备,不需要花钱购买软件系统或者重复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档案馆内部的管理也更加有效,这是由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思路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式有着行业上的差别,人员管理及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

当前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

第7篇:数字化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建构模式 管理新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225-01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而且信息社会的特征在日趋凸显、日趋发达的状态下,推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提速增效的显著变化,引发社会变革的工具是计算和互联网,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覆盖越来越广泛的社会生活,数字图书馆即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产物。数字图书馆在承接传统图书馆功能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与计算机技术架构起公共信息中心和枢纽,以为读者提供媒介信息阅读来提速便捷纸质信息阅读,无疑,数字图书馆的是时展进步的标志,也是图书馆业发展进步的标志。

一、数字图书馆的建构模式

信息时代,发达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利用仍是领先的,一些信息化强国在发展数字图书馆方面已经在超前探索和实践。“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发展,将形成数字图书馆三种主流模式即特种馆藏型模式、服务主导型模式和商用文献型模式。”①特种馆藏型模式、服务主导型模式、商用文献型模式,这三种模式亦堪称是与当下社会信息化水平所相称的。

特种馆藏型模式:这种馆藏模式可以一分为二地区别,即公开的特种馆藏模式和壁垒式的特种馆藏模式。公开的馆藏模式具有信息共享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图书馆馆藏的独家拥有和独家使用的状态,通过建立图书馆联盟的形式,提供给联盟各方共享,也包含对于有需求读者的有偿。在通过公开特种馆藏模式的同时,壁垒式的特种馆藏模式也是存在的,这部分馆藏具有私密性,但其藏储手段是数字化的。

服务主导型模式: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就是为公众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服务主导型模式即是满足公共图书馆功能的模式,也可称之为读者服务模式。“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以三种主要数字化资源为基础,由统一信息访问平台、网上参考咨询(VRD)平台为两翼组成,提供不同数字图书馆的互操作;网上参考咨询平台主要解决用户在访问数字图书馆时的疑问。这两个平台对一个实用的数字图书馆是不可缺少的。”②

商用文献型模式:适应文化、出版、传媒等商家的需求建立起这种商用文献型模式的数字图书馆,这类图书馆-般既建有索引数据库、又建有全文对象数据库,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我国的书生移动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

二、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创新

数字图书馆条件下,传统图书馆已经形成和积累的管理经验已经不适用,进行管理创新成为必然。

1.图书管理系统高信息化建构

传统图书馆是以直至文本形式来管理图书信息资源的,而数字图书馆则需要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是由馆员和计算机共同构成的对于图书和文献信息输入、输出、维护、加工的系统,不再仅仅依靠“人”的管理因素,扩展到了“人机并用”的管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构建起的图书管理系统需要开发和打造,使之更具备紧密性的、即时性的、跨越时空的、高效率性互动和联动。互动即管理者和服务者的互动,联动即馆际间、馆商的联动,使得信息化管理功能凸显并不断提高水平。

2.服务方式的高信息化实施

数字图书馆条件下,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不会改变,单位读者服务的方式则必须适应图书管理系统的高信息化,继而显现出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高信息化,这种特征对图书馆员的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挑战,图书馆员对于读者的服务方式必须予以创新。需要创新的方面包括: 如何高效地利用图书馆的网络平台,如何高效地实施网上信息导航服务和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如何针对特色读者群提供特色服务等。反映在诸多变化中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关键点是高信息化的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第8篇:数字化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矿产资源;勘察;方式

“数字化”是矿产勘察发展趋势,按照数字系统布局方式进行调度控制,实现了现场勘察作业流程一体化,推动了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优化。结合3S技术对矿产资源勘察提供科学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矿产勘察方案,体现了数字矿产技术应用特点,实现了勘察模式及改造的一体化建设。

1“3S”技术特点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新时期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优化转型,矿产资源利用体制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这些都是形成高效采矿方案的重点。从科学技术转型角度考虑,矿产勘察将朝着数字化、科技化、信息化等方向转变,促进采矿业优化转型与发展。

2数字化矿产勘察趋势的思考

2.1科技化

数字化矿产资源勘察体系中,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指导资源建设,帮助企业构建更具创新性的开发模式,减少各类资源的浪费。对于不同勘察模式中,要更好地利用资源结构布局平台,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勘察操作方式。只有结合不同类型的矿区层次,才能选择相对应的数据库系统,从而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操控体系。科技化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建设提供指导依据,标志着采矿区生产作业流程科技化转型。

2.2功能化

数字勘察运行功能实现升级改造,职能上,数字平台协同采矿系统实现综合化调度,为区域采矿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功能上,利用数字系统进行规划改造,保证数字系统运行与矿产勘察的最优化,这些都是勘察单位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功能模块,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种数据处理任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勘察作业一体化,为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加快资源利用机制建设。

2.3最优化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储存量丰富,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关系着区域发展水平,如何科学利用矿产勘察技术极为关键。数字技术是现代采矿业的先进技术,矿产勘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资源,构建具有数字化特点的采矿作业模式,帮助企业构建科学的发展机制,从而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3数字勘察系统构建及功能布局

3.1勘察系统布局

贵州地质资源储存量丰富,对数字平台信号的管控任务量很大,如果依照民用通讯设施建设开展,一方面资金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维护成本也非常高,国内企业现阶段还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工作。矿产资源勘察可采用纯B/S的应用架构,支持各种主流的浏览器,无需安装任何插件。设定应用系统要结合矿区布局特点,从多个角度采取针对性的调度体系,进而实现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形成更加稳定的资源构架体系,消除矿产勘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2勘察模式应用

(1)地理系统。通过矿产资源勘察与分析,能够为地区采矿作业提供科技化平台,为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提供综合保障。以“3S”技术为指导实现资源一体化利用,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更加先进的勘察模式,提高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为了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勘察单位要充分利用3S技术平台,发挥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应用优势,解决传统服务机制平台存在的缺陷。科学技术辅助勘察单位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地理信息数据管理模式上的缺陷,提高了勘察单位宽带地理信息水平。勘察单位积极引入信息科技作为平台,为数字化操作模式调整提供指导依据。

(2)数据系统。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下,利用新技术构建勘察平台,从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多年的发展,数字勘察的信息管理范围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张,企业运行采矿模式实现了优化升级,软硬件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勘察人员要结合地质、构造环境,科学布局勘察系统方案,把各项设备落实到位,确保获得的地理数据与实际情况一致。企业需要按照矿产资源结构布局及发展样式,从多个方面进行数字调度与转型,才能更好地利用地质资料,加快矿产开发与利用。

(3)网络系统。3S技术设置了多道数据认证标准,地理信息服务只有在安全认证指令下才能获取虚拟操作权限,否则系统自动关闭展示功能,这也是虚拟数据人性化控制技术特色。3S技术是地理信息工程核心支撑,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可提高动态展示效率,从多个角度呈现勘察单位网络结构模型。设定现场快速调度与指挥平台,建立矿区的数据系统平台,为矿产资源勘察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现场调度具有科技性特点,结合现场矿区布局特色及应用模式,构建符合现代科技资源利用体制的发展模式,加快数字化矿产转型。

(4)管理系统。出台相应的部门规章和煤矿成本价计算规则,引导企业以数字勘察水平为主要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改变以最低价为主要手段的中标方式。按照数字技术应用优势,明确数字勘察监督机构作为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机构,从监督实体数字勘察转变为主要监督煤矿各参建方的履职行为;对一些管不好、管不了的建立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推进数字勘察保险制度。推进煤矿监理企业向煤矿总承包、煤矿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转型。我国要从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增强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从多个角度研究矿产资源利用模式,为资源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赋予技术单位法律功能,有效制止一些数字平台的违法活动。

4结论

总之,数字化矿产勘察模式具有先进性特点,按照地区规划与利用机制展开调查,构建更加实用性的数字勘察模式。不断调整现有的资源勘察平台,明确地方政府的数字勘察监管职责,完善“数字勘察、高效开发、综合利用”的数字勘察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数字勘察目标任务考核体系。通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水平已有了长足进步,但还需积极引进学习数字平台信息管理的最新技术,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骏,颜钢锋.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技术及其实现[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9-251.

[2]陈文敏.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3(9):50-51.

第9篇:数字化管理特点范文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从原材料的选购到加工,再到最终的建设,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最终质量。为了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设置量化的标准,通过具体可测的数据来规范施工的过程。数字化管理就是这样一个量化的过程,也就是将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其中包括施工要素的数字化、施工信息的数字化、施工项目的数字化等。数字化管理从最大的限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为建筑施工提供了完整的数据资源。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如实现了信息的量化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约工程造价等。数字化管理能够具有这些优点的主要原因是数字化管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了很大固化的标准,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处理。建筑工程数字化管理的实质内涵就是通过数据来表示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处理。通过对信息的管理来实现对建筑项目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就称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这一概念与传统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有所区别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主要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实时的传输和分配,例如:使用电子计算机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并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建筑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的过程就是将所有的数据进行量化的表示,通过数字来表示所有的信息。可以说,信息化管理提供的是一个平台,而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在平台上进行信息的表示和传输。

2建立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步骤

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需要根据工程结构对建筑工程的项目进行分解。项目分解的原则是建筑工程的施工量。对项目分解完成后需要对项目进行分类编码。编码必须在所有的项目的分解完成后进行。第二个步骤是根据每一个模块的特点进行项目建设内容、造价、工期和质量的确定。造价包含工程成本、工程价值、工程收益等几个方面。工期包括相对工期和绝对工期这两个方面。工程质量则是指一个标准量化的质量准则。在建筑工程的数字化管理中,这些数据都需要通过数字来表示,同时加上一定的数据进行辅助的表示。在完成了以上工作后就可以进行具体项目的施工管理、在进行实际管理前,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这一个过程是整个数字化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收集和整理,才能确保数字化管理的准确性。若在这一阶段发现任何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反馈。当建筑工程施工开始后,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也正式开始了。这一个过程中需要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对施工过程的进度进行跟踪管理,并就信息进行收集。对收集到的信息需要与相关的标准进行匹配。根据管理的工作内容,收集的信息也需要按照工程造价、工期、质量等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将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与前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数据间的差值,从而掌握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果。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就可以得出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在完成了上述步骤后就可以进行处置环节。这一过程主要是形成检查的结论,从而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管理、每一种检查结果的形成都是由特定的原因所导致的。找到原因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以上这些步骤就是数字化管理的一个完整的流程,可以看到,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使得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更加的高效、便捷。数字化管理的过程将所有的管理项目分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过程,进行分项、分层管理,最后将这些项目进行整合,实现综合的管理。

3从数字化管理到信息化管理

数字化管理是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建设工程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应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监控系统、信息集成技术等。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善施工技术、施工手段等来提高建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从内涵上来看,信息化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是实现产业优化的工具。数字化的管理过程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当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应用到信息化的平台上时,就能将两者的优势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极大的提高建设工程施工的管理质量,促进建筑产业的整体发展。数字化管理的过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并且设置了量化的管理模式,为建筑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施工现场产生的大量数据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下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标准化的运行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的管理进程。当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形成后,只需输入相关的数据就能进行信息的自动整合,只需要通过机械的自动运行就能够完成许多工作内容,极大的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还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并通过电子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一体化管理,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表的自动绘制,从而提高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可以说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与发展为建筑施工的信息化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并且制订了严格的标准化管理程序。

4工程结构的分解

4.1模块的特征性质

建筑施工的数字化管理是建立在模块分解的基础上的,而模块的分解需要按照其特点的特定和结构特征来进行。为此,在建立数字化管理模式前,首先要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对工程项目进行分解。一个建筑项目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并且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组合在一起。在进行项目的分解时同样需要遵循这些原则、分解完成后的项目也必须具备一些特定的特征,例如:项目的唯一性,质量、造价、工期的合理性,模块的独立性,模块之间的关联性等。每一种特性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模块的唯一性就保证了每一个模块都是唯一的,各个模块之间没有内容和结构上的重叠,并且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唯一指定的逻辑位置。质量、造价、工期的合理性保证了每一个模块都具有可实行性。模块的唯一性使得每个模块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因此每一个模块在造价、工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只有确保这些方面的合理性才能确保模块的价值和意义,否则分解就是无效的。各个模块在组合后应当是没有交集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计算的重复或遗漏。但同时,模块之间又必须是相互关联的,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项目组合完成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实现综合的管理。另外,在模块的分解时还要符合施工的规范和标准,不能违背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否则分解的项目就没有准确性的保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4.2工程结构分解的依据

在进行工程结构的分解时,主要的依据是《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根据这一文件的要求,在进行工程结构分解时的主要原则是保证模块的唯一性、科学性、关联性等。在具体项目的管理上又有许多细化的标准。例如:在地基与基础的施工中,针对有无支护土方、地基类型、桩基类型、地下防水系统、混凝土系统等都有不同的管理标准。在主体结构的施工管理中,针对混凝土结构、木结构、钢结构等也有不同的施工标准。另外,在建筑装修、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建筑电气施工、智能建筑施工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的依据和标准。在进行工程结构的分解时,必须根据模块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分解依据,做到分解的合理、有效。

4.3工程结构分解的方法

在进行工程结构的实际分解时,可以将工程项目分解为项目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等几个部分。项目工程是建筑项目中的第一级别,也是最为常见的级别。事实上,项目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中所有项目的统称,将所有的基础项目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称为一个项目工程。单项工程是指在一个建筑工程中所有能够独立存在并且发挥作用的项目,它们都需要进行单独的设计和施工。单项工程的规模有大有小,但只要其在功能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则都可以被称为单位工程。单位工程根据其功能不同还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市政工程、土木工程、水电工程、智能工程等。施工部位块是一种新型的分解类型,它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实体划分而产生的一种分解方式。它的具体分解方式是在单位工程的范围内,根据建筑的空间结构对施工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的分解。这种分解方式通常是根据楼层的纵向结构进行划分,确保每一个区块都具有完整的几何形状。通常,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数字化管理过程中,都是讲单位模块作为基本的分解模块,主要是由于这种模块在规模大小、内容层次上都是较为容易管理的。在这一模块下,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已有的模块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以此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