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精选(九篇)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第1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7)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Nanning 530007,China)

摘要: 通过分析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学生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高的原因,围绕提高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从课程考核、教师、学生等方面提出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与设想。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for the low pass rate of banking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e specialty in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easur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inance specialty from the course examination, teachers, students aspects to improve the pass rate of bank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关键词 : 金融专业;教学改革;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Key words: finance specialty;teaching reform;banking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77-02

0 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推动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高职院校应主动构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适应新形式、新要求。

近年来,广西经济迅速发展,到2020年将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南宁市大力实施“引金入邕”战略,银行机构入驻南宁的数量快速增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的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才能增加从事银行业的就业砝码。而诱人的薪资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使银行业近年来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职业,也带动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热潮”。因此,有必要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特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金融专业学生提高银行从业资格证的获证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 现状分析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银行从业人员入门的初级基础考核,由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实施的,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分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个人贷款和公司信贷),公共基础科目为必考科目,专业科目可自行选择任意科目报考。考试形式采取全国统一考试、闭卷、计算机考试方式进行,有题库,随机抽的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部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题量145题左右。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投资与理财、金融保险、证券投资与管理三个金融高职专业,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约为15%,通过率总体偏低。

2 通过率低的原因分析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偏低,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2.1 课程考核方面

2.1.1 该校现行的金融课程考核偏重期末考试,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考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期末笔试成绩占70%。在实际的课程考核中,平时测验次数偏少、难度偏低,平时成绩占比较低,平时成绩对总成绩影响不大,学生的平时学习相对放松,形成了考前临时突击的习惯。由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均为客观题,部分学生心存侥幸,不认真备考,考试答题靠猜,导致通过率偏低。

2.1.2 现行的金融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纸质化笔试,学生不适应资格证考试的现代化考试手段。学生的平时测练和期末考试都是纸质试卷笔试,而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为无纸化机试,由于平常没有得到充分训练,学生对考试手段陌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容易造成情绪紧张。对操作手段的不适应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2.1.3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广,学生备考难。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题量大、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要求识记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准备考试有一定难度。

2.2 授课教师方面 该校金融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一定的银行从业经历。不过,在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教学与指导方面,有些工作存在一定不足。

2.2.1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对课程的开发和对课程的把握能力欠缺,参照职业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的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教学大纲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不一致,不善于总结分析考试规律。

2.2.2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调整不够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创造性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有待加强。

2.3 学生学习方面

2.3.1 基础水平因素 从历年招生情况来看,该校金融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线较省内同类高职院校偏高,但与本科生相比,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存在一定困难。

2.3.2 学习态度和能力因素 该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少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并且考证通过的自信心不足,考证备考积极性不够,备考的主动性偏低。再加上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待加强,导致考证成绩不够理想。

3 改进建议

3.1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3.1.1 实行多元化考核 课程考核上,将职业资格考试贯穿课堂练习、平时作业、模拟考试、期末测试等课程考核的全过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评价类型有机结合,将侧重点放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上,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课程考核的最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尽可能让学生平常多练习。老师教和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如果平常测试不合格,学生可以反复自我训练,熟悉考试题型,把握考试难度,多次鉴定,不懂的教师给予指导,在平常测试中积累知识,提升自我,以练促学,从而提高考试通过率。

3.1.2 逐渐实行网上测试 通过在网上建立试题数据库,自动生成电子试卷,学生可通过在线进行自我练习或测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试题库管理系统,具备题库管理、自动组卷、在线考试、自动阅卷、指导答疑等功能,满足课程训练与考核的要求。让学生熟悉这种考试形式,以训练促考证。

3.1.3 构建课程考核试题数据库 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收集和编制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资源,并且完善试题答案、试题难度和区分度、重要程度等信息,平常测试中模拟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出题难度,让学生在平常反复的训练中较全面掌握知识点。

3.2 对教师的要求 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的关键之一。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来自企业的教师的作用,使专兼教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加强与银行证券、金融培训机构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实训协作关系;专门配备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教学效能。

3.2.1 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将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科目整合到课程体系中,把《银行从业基础与个人理财》、《职业从业资格考证》科目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职业素养,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且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用书选定为教材。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校企合作,到企业锻炼,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认真学习研究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平时注意搜集历年考试真题,总结考试规律,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多学多练,从而以训练促考证。

3.2.2 加强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新生一入校第一至第四个学期都有《金融操作技能》的实践与技能训练课程,《金融操作技能》第一个学期为教师教学;第二、三、四学期是在期末进行测试,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多运用实践教学、互动模式、案例教学等方法,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活动,设计出富有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活动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

3.3 对学生的管理

3.3.1 提升学生自信 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延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在课堂讨论中发掘自身潜能和发现自身的不足,不足的加以弥补,不断积累金融基础知识。课外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自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首次举办以来该校已连续2届夺得一等奖,学生的金融操作技能在全国遥遥领先,激发学生练习技能的热情,营造学生练习技能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给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不断提升学生自信。

3.3.2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效能感。

3.3.3 实行“双证制” 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对接,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毕业证和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这两类证书才能顺利毕业。给学生适当压力,强化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机结合,共同起作用,让学生逐步增强自学能力,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考证通过率。

参考文献:

[1]李娟,范保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9-90.

[2]王水江.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0(9):158.

[3]何牧,刘永刚,季秀杰,刘永成.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刍议[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42-44.

第2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

记者:请梁总简单介绍一下香港银行学会。

梁嘉丽:香港银行学会成立于1963年,是香港唯一颁发银行专业资格的非营利性专业培训机构。学会成立以来,致力于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及课程培训,以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银行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学会工作得到香港金融管理当局和广大银行家的支持,学会组织的培训考试和资格认证深受金融界的认同,在香港地区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目前学会组织的专业考试主要有两种,一是香港银行学会AHKIB“会士”考试,二是专业财富管理师认证考试(CFMP)。学会利用众多行业资源,分别组织了不同的委员会如培训委员会、考试评审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等,并拥有强大的师资库,由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监控考试。学会组织培训和考试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避免太过于学术性,是在学术基础上的应用。

记者:刚才您在介绍中提到香港银行学会在香港地区组织的银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和考试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请问这种权威性是如何树立和积累起来的?

梁嘉丽:我们主要是通过建立规范的考试制度和严格操控考试质量来树立权威性的。我们根据银行业务发展,组织邀请来自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大学以及海内外银行业的专业人士为银行从业人员设计针对性、实用性、理论性兼备的课程和继续教育的培训,使银行从业人员通过进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借此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权威性的树立和广大银行家的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培训和考试过程中,广大银行家的参与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考虑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不是针对某一家金融机构。香港金融业多年来历经风雨和挑战,香港地区广大银行家都见证了它的发展,香港金融业很多银行高管都是通过我们的会士考试成长起来的,现在他们又过来免费帮助我们作培训,他们认为这是贡献社会,回馈社会,为金融业发展作的一种努力。

记者:请梁总谈谈学会如何处理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梁嘉丽:我们有一套沟通机制。一是议会,香港地区各个金融机构都有代表参加我们的议会,而且都是一把手参加。每一年我们都要与他们沟通两次,其中一次是由会长主持的。每一年我们都要向会长和副会长汇报工作。二是理事会,成员有中资、外资、港资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代表,理事会3个月召开一次,一年四次。我们把学会在过去3个月做的工作和未来计划做什么都逐一向理事会汇报,我们计划推出的项目也都需要得到他们的批示,因为他们代表香港地区整个金融行业。另外,我们还有评审委员会、会员服务和对外沟通委员会,召开理事会之前,我们要先召开小组会,综合会员单位的意见后向理事会汇报。年底,我们还要召开总结大会,并对来年工作做出计划。每年年初,我们要求机构会员做一份关于培训分析的调研,我们将各个金融机构的培训需求进行归纳汇总后,拟订我们的全年培训计划。

记者:目前除金融专业英语证书外,香港银行学会与内地金融机构是否还有其他合作项目?香港银行学会在内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梁嘉丽:1995年,香港银行学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开办了面向全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的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简称FECT)。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目前,已有逾18万人参加了考试。FECT已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规范性和严密组织的考试,为内地金融系统培养了大批既懂现代金融业务,又精通外语的中高层复合人才。近些年来,香港银行学会利用自身在金融领域的综合优势,积极促进内地与香港同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内地银行、大学及培训机构、银行业协会等合作培训项目,制定切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培训策略,在互动交流、教育培训等诸多领域实现深层次的合作,促进内地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同步发展。2005年6月,香港银行学会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标志着香港银行学会为在内地扩大金融合作拓展了新的发展渠道,开始正式为内地提供专业金融服务。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先生说: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唇齿相依。我们学会愿意在两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两地金融机构互相认识交流,平等沟通合作。

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在进行的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我们学会也提供了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如划定考试范围,定义考试深度和宽度、订立行业标准等。订立行业标准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对已经在行业内工作的人,使他们有一个努力方向,为他们搭建一个向上的阶梯;二是为没有进入金融行业的人设计一个门槛和路线图。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发展都很快,整个金融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在金融行业内积累人才,而且还要到其他行业寻找人才,把他们吸引到我们这里来,并且把他们留在金融机构,这就需要培养他们,为他们的发展作规划。为金融业的发展储备生力军,这也是我们银行学会的职责。

记者:香港金融业的市场化人才培训起步较早,请您谈谈香港银行业对“人才发展思维”的认识以及对内地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

梁嘉丽:对“人才发展思维”的认识,我将其归纳为三个三点,也就是九点。一是在培训内容上,是知识、技能还是操守:二是在培训目标上,是入职,在职还是升职;三是在培训手法上,是教育、培训还是发展。我们不能单单注重于一点或是一类人的培训,而是要将九点连成一个方块,将培训对象适合的几个点挑出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作一套全面完整的设计方案和职业规划。

目前内地正在建立的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已成为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执业水平的重要保障措施,围绕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这个核心,香港银行学会将利用自身优势,加速推进国内金融业培训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协助培养中高层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助力内地金融市场发展,迎接国际化挑战。

小资料

金融分析师。全球仅有3.5万人通过了考试,中国大陆目前只有50多人拥有金融分析师资格。

精算师。目前我国拥有的保险精算师不足100人,主要来自两个体系,一个是北美的精算师体系,另一个是英国皇家精算师体系。我国从1994年开始培养英国皇家精算师。

第3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1-0045-04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1.11

笔者在常州某职业学院从事会计从业资格的教学与培训工作,但是近几年的考证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将从课程定位、教材分析、教法探索、学法建议、课程展望5个方面来探索该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课程定位与教材分析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常州某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法律意识,提高会计道德素养,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对会计基本技能教育与训练、出纳实训、企业环境与会计认知、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进行了系统学习。后续还将深入学习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法实务等课程。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试行会计从业资格的无纸化考试,第一批试点城市包括常州、扬州、镇江。从无纸化考试以来,考试题型、题量、时长不断变化,考试要求不断在改革。从2014年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时间由每年1次变为每年两次。因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库(新版)正处于对接和测试阶段,故2015年上半年仍延用旧版的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库,2015年下半年开始使用新版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库。在教材上,我们使用的是根据最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写的,于2015年4月出版的教材。这本教材并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作为考试用书过于理论和书面化,没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这是课程团队需要改进的地方,后续会征订适合五年制高职的教材,并配备考试习题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主要有两大知识体系:一部分为财经法规,包括会计法律制度、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培养学生的会计法律意识。另一部分为会计职业道德,从道德层面规范会计行为。教学过程中,我们强化每个知识点的训练。除此,学生利用手机也可以进行学习,关注的有关会计类的微信平台,让他们时刻能了解财会动态,也能进行习题的训练。2014级会计专业五年制高职班的学生正备战明年上半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授课过程中也给学生推荐了几本习题集,可以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的寒假期间作为考前的强化训练。但是,不断变化的考试,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要求比较高。往往教材上新增和变化的内容,还没有配套更新的习题资源。所以课程团队也在自编相关的习题资源,供学生练习。

二、教法探索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如笔记本电脑、ipad)、实物教具、微课视频等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在教学方法中,课程团队主要运用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提问答疑等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几种方法也可以相互结合。(一)案例分析法例如讲授税收法律制度中的税款优先原则时,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学后,自行找出案例的结论并总结成表格,如表1所示。(二)任务驱动法在任务驱动方法下,课程团队主要通过“讲解演示、现场实操、检查指导、案例练习、展示点评、学生评价”等过程展开教学,还可以辅助微课等工具,也可与翻转课堂结合在一起运用。(三)翻转课堂在授课过程中,课程团队还会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有组长。由课代表建立“财经法规讨论群”,每个组长都是群里的成员。老师在上课前提前布置下节课的任务,学生在课后准备,组长将组员成果拍摄成图片或视频,在课堂上通过QQ汇报本组成员完成情况,展示学习成果,反馈出任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进行教与学的互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控制手机QQ的使用,只有组长才有使用的权利,汇报结束后必须和其他同学一样,将手机放入黑板旁边的手机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例,该项票据是商业往来中一项重要的结算工具,通过支票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票据的填制有了基本的了解,如何举一反三,运用于银行承兑汇票,是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团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教学:1.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教材银行承兑汇票的相关内容;(2)模拟银行承兑汇票使用过程中的人员角色,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位组长,组内设立5个角色: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企业A,承兑银行B、收款企业C和被背书人D及其开户银行E。过程中由出票企业A填写,并交B银行承兑后交由收款人C,C又转让给被背书人D,D最终向自己的基本存款开户银行E提示付款。(3)印制任务材料(案例、空白票样、各类章)2.课中实施(1)提出任务。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最常见的使用流程,提出本节课的总任务——学会银行承兑汇票的填制与使用,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情境。(2)实施任务。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自行填制银行承兑汇票。学习小组内分角色相互讨论、分析,尝试根据任务材料互助完成填制和流转银行承兑汇票,教师巡视各学习小组练习情况。(3)反馈任务。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中,通过组长汇报本组成员完成情况,组长通过QQ把每组填制的银行承兑汇票上传至QQ讨论组,反馈出任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进行教与学的互动。3.课后反思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理想,个别小组在填制过程中会出现日期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填写、金额错误、选错章、印章模糊不清、背书不连续的情况。而部分小组在填制过程中发现自己填制错误后,使用修正液、胶带纸等不正确的修改方式,这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强化和提醒学生注意的。(四)提问答疑最后一个方法也很重要。“提问”其实就是阶段性的考核,比如(1)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舞弊,2年内不得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2)被依法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之日起5年内(含5年)不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3)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终身不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4)对于伪造学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资历证明,或者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期间有违纪行为的,由会计考试管理机构吊销会计专业技术资格,2年内不得参加考试。把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中所有不能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提问,起到复习和强化的效果。“答疑”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解答学生在阶段学习中的疑惑,根据他们反馈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学法建议

纵观以往考证失败的原因,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准备时间不足是主要原因。建议学生增强信心,课程的难度并不是让人高不可攀的,既然决定了考,就做好吃苦的准备;重视学习资料,教材、习题册、光盘;关注错误,重视弱点,温故而知新;重视学习方法,会看书,带着思考学习,善于归纳总结,利用口诀法和联想法科学记忆。(一)善于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把重难点的知识归纳成表格进行记忆,如表2所示。(二)口诀法在掌握会计法律制度中13种违法行为相关责任主体应承担的罚款金额时,可以将其归纳成三大类,第一大类10种,单位三、五(即三千到五万),个人二、二(二千到二万);第二大类2种,单位五、十(即五千到十万),个人三、五(三千到五万);第三大类比第二大类多了五、五(即五千到五万)。通过口诀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联想法在掌握会计人员回避制度的内容时,即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担任出纳工作。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直系亲属进行理解和记忆。出纳不能从事的工作以及记账人员不能兼任的工作也可以用相同的记忆方法。

四、课程展望

第4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每年的考试次数不定,2020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拟举办5次,具体考试安排还是以官网通知为准。同一个考生一年内参加考试的次数是没有限制的,中国证券业协会安排几场考试考生就可以报名参加几场考试,无论哪个城市,两次报名时间重合都是没有问题的。

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由中国证券业协会负责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证券资格是进入证券行业的必备证书,是进入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财经媒体、政府经济部门的重要参考。自2015年7月起年满18周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员,都可报名参加入门资格考试。入门资格考试合格的,均可参加专业资格考试和管理资质测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

现将《建设银行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我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行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遵照执行。

附件:建设银行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人事部统一部署和人职发(1990)4号文件《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精神,结合建议银行实际,现就建设银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银行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已经结束,从国家人事部下发4号文件起,各行要在逐步完成复查、清理指标、投岗、考核等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二、要正确理解文件精神。4号文是贯彻治理整顿、深化职称改革的政策性、导向性文件,中心突出了设岗、考核、聘后管理,坚持了聘任制的基本原则,是健全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制度的配套措施,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建设银行深化职称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指明了方向。在贯彻执行前,各级行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统一认识。

三、认真搞好复查验收工作。根据人职发(1989)4号文件要求,各行对首次评聘工作要认真进行复核。通过复查,清理整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开展经常的评聘工作做好准备。总行将对复查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检查是否合格,作为能否开展经常性评聘工作的前提条件。

四、要扎扎实实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前提和基础。各行要应用职位分类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工资总额和工作需要,按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因事设岗。从现在起,凡是没有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的要认真设置,岗位设置不合理的要进行调整。在做好岗位设置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经常性的评聘工作五、进一步明确、落实岗位职责。在按需设岗的基础上,明确、落实岗位职责的工作任务、职责权限、任期目标和所具备任职资格的条件,使受聘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做到有职、有责、有权。并以此作为考核、评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六、严格聘后考核制度。为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总行拟定了《专业技术干部考核办法》(高级师)。各行可参照总行的考核办法,根据人职发(1990)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拟定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办法。考核工作要坚持政治标准,以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任期届满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续聘、低聘、解聘的主要依据。并建立健全考核档案。

七、改善宏观控制办法。转入经常化后,增补聘任各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额所需增资总额已列入国家增资计划将专项下达,并列入各主管部门年度工资总额计划。总行对各分行今后不再采取层层下达宏观控制指标的方式,而是在国家人事部每年批给建设银行的专项增资限额内依据各行的业务发展规模、人员构成、岗位设置并考虑自然减员、调动、解聘等因素,在全行范围统筹调剂使用。各行要认真清理首批下达的宏观控制指标,将指标转换为岗位,做为设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并根据本单位事业的发展,工作任务、人员变化提出增补、调整岗位的方案,报总行审批。总行在国家人事部下达的增补岗位数额及所需增资指标内,根据全行高、中、初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在逐个单位审查复查、考核、清理指标1、设岗四项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批复增补,调整岗位方案,下达增补岗位数额及所需增资指标。

八、加强聘任管理工作。总行进一步加强对评聘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称改革的政策规定,彻底清理首次评聘工作中制定的一系列不符合规定原则和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规定、办法。针对首次评聘工作中涉及到的有关问题,尽快完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聘后管理制度。

九、重新组建评委会,进一步改进评审方法。根据总行修定的《评委会组织法》的原则,重新组建评委会。总行组建高级评委会,负责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评审。中、初级评委会报上一级人事部门批准组建。评委会的评审工作每年举行一次。各级人事部门要加强对评委会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改进评审方法,对不同系列,不同层次各有侧重、实行考试(含答辩)、考核、评审相结合,客观公正地测定申报人的任职条件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水平,择优选拔人才。总行将组织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进行论文答辩和外语考试,组织申报中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进行专业考试和外语考试。各分行组织申报初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促进人才成长、创造平等竞争不环境的重要条件。

十、要坚持思想政治标准,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严格掌握思想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要求参加评聘的专业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热爱建设银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讲求奉献。思想政治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得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十一、学历和资历。为了保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构成的合理性,转入经常化后,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严格坚持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和《实施细则》所规定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资历等基本任职条件。

对国家教委承认的全日制正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见习期满考核定职。即毕业分配工作专业对口,见习期满,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对其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合格后,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不需再进行评审。具体规定是: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聘任“员”级职务;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含见习期一年)可聘任“助师”级职务;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聘任“助师”级职务;硕士学位或双学士学位取得者,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年可聘任中级职务;博士学位获得者,可聘任中级职务。

国家教委承认的“五大”毕业生,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必须经过相应任职条件的评审。

“专业证书”持有者可以证明他接受过本专业培训,学习过某个专业大专层次的理论知识,其专业技术水平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不能作为学历依据。

先参加工作后取得学历的专业人员,其申报评定任职资格的专业年限不能连续或折半计算,只能以毕业后从事本岗位专业工作的时间计算专业年限。

十二、不拘一格选拔人材。为广开才路,积极为优秀中、青年人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对确有真才实学,在专业技术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而不具备规定学历条件的专业人员,经严格考核,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为此总行制定了申报高、中级职务的《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破格办法》,经国家人事部审核同意后即可执行。

十三、调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由调入单位负责办理。系统外调入建设银行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1)若不改变职务系列仍从事本专业工作,经过现岗位工作一年时间考察,由本人提出申请,经调入单位考核、评审确认任职资格,按工作岗位需要聘任相应的技术职务;(2)若变更工作专业,应在现岗位工作一年以上,按现岗位的管理办法和任职条件要求,重新考核,评审任职资格,聘任相应的技术职务,并按新聘职务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系统内调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聘任。调出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原聘任职务自行解除,只介绍其任职资格。

十四、行政领导(副处级以上)一般不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因工作需要兼任的,必须符合相应的任职条件,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占用本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数额,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兼职手续。总行管理的干部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由所在单位写明兼职理由,报总行人事部批准;分行管理的干部兼任专业技术职务报所在分行人事部门批准,并按规定程序评聘。

十五、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离退休手续。转入经常化后,不搞“评后退”,即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人员,不应再评定任职资格后才办理离退休手续。

十六、有关统计员、计算机软件人员、经济员的资格考试,要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当地有统一要求参加考试的,各行应积极组织报名参加。考试合格者,不再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领取由国家人事部统一印制的资格证书,全国范围有效。

十七、要严格划分经济专业工作岗位和一般经济工作岗位的界线,从严控制经济专业工作岗位的设置。经济专业工作岗位系指在建设银行经济管理,工作中,需应用经济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行使计划、决策、指挥、监督、协调和调控职能的工作岗位。凡从事一般经济工作与建设银行业务不是紧密=相关的, 不能列入建设银行的经济岗位,亦不能作为计算专业年限的依据。

十八、已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按规定程序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委会上未通过者,不得以任何理由通过复议办法去解决,必须按规定程序下一年度重新申报评审。

第6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

商业银行顺周期经营模式下的资本管理

回顾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一系列事件链条可以发现,危机中最早遭受冲击和损失最严重的金融机构,是那些经营高杠杆,不受最低资本充足率约束的机构。与商业银行受到资本约束和严格的资本监管不同,这些金融机构的杠杆率畸高。高杠杆率背后基本经营基础的缺失,使这些机构往往面临稳定的流动性的考验,对市场形势的反转抵抗力极为薄弱,在危机袭来时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应该承认,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稳定,使得因危机导致的持续性经济衰退局面没有出现,银行经营中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即对于最低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事实上稳定了市场的信心。但我们也应看到,商业银行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安全,尽管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优于投资银行,但如果金融危机继续加深,损失的不断加剧以及市场信心的丧失,其抗风险能力也将不可避免的受到侵蚀,将可能给其稳定性带来真正的考验,并引起整个金融系统的恐慌。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稳定器,此次金融危机让业界开始关注银行经营的顺周期模式问题,以及在这一模式下银行管理中的许多问题。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经营具有与所处经济环境高度的周期相关性,银行信贷业务与经济的周期性是一对孪生姊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也来自于经济周期波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的顺周期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增长和资产市场上升时扩大信贷,降低授信尺度和贷款利率,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和资本金,借助于经济高速增长拉升银行的业绩表现;而在经济增长放缓和资产市场趋冷的情况下,则提高贷款标准,削减信贷投放量,并增加损失准备等反向操作措施。这将可能使企业的经营因为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而陷入困境,造成银行的贷款损失,并影响到GDP的增长。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美欧等国银行业采用顺周期发展模式的银行在危机中普遍采用了收缩业务规模,提高信贷标准的做法以应对危机,而这最终恶化了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使各方陷入万劫难复的泥潭。应该提及的是,商业银行还存在资本吸收危机的防线,也正因为银行的资本是保障存款人利益的基石,所以各国监管当局往往要求银行在任何情况下都维持充足的资本基础。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行资本充足率这一防线并没有阻止危机的发生,一些银行的资本很快被侵蚀,资本账户的规模根本没有能力抵挡风险损失的金额,这直接影响了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并最终导致市场信心全面崩溃,使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扩散。究其原因,本质上是现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问题。现行资本监管制度过于简单,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的相关性,使得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式也具有强烈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信贷资产质量趋好,资产风险权重系数变小,对资本监管的约束力同时被弱化,导致银行在资本管理上放松要求,不顾实际的进行信贷规模扩张,造成了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的形成;而在经济衰退阶段,因为银行资产质量处于下降趋势,资本监管的约束力被强化,银行资产管理并未随之进行动态调整,使得其供给信贷的能力受到抑制,既延长了经济衰退的时间,也对银行的持续经营造成诸多障碍。

虽然危机已暂时告一段落,但未来银行金融机构的损失可能还将逐渐暴露出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07年到2010年间,发达国家银行体系的信贷资产减记总规模将达到2.8万亿美元,将是目前已经披露的资产减记规模的三倍。会计上的大规模资产减记和亏损确认,将引起美国和欧洲等国涉案银行资本金规模的大幅下降,银行业面临较大的挑战。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银行体系已经获得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门在内的大量资本金注入,但资本注入的速度远赶不上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的速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估计,整个金融危机中美国、欧洲、日本金融体系的债务损失将达4万亿美元,其中接近2.5万亿的损失将由银行体系承担。这意味着如果将今后两年的损失准备提前到当期拨备的话,这些国家所在银行的有形资本金将消耗殆尽,银行体系实际上在技术上已经处于破产状态。金融危机爆发后学界和业界的一个重大的共识是,传统对于银行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已经不能很好地揭示其损失抵补的能力,而需要创造新的概念取而代之。西方国家的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者已经不再满足于识别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标,而是更多的关注于更具损失抵补能力的资本充足率概念,如有形资本充足率指标,这一指标为TCE/TA,其中TCE为有形普通股东权益,即股东权益减去优先股和无形资产后的值,TA则指有形资产,为总资产减去无形资产。有形资本充足率较现在使用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能够在银行出现问题时较早的受到警示,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工作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并从中借鉴和吸收有效经验,确保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资本基础。当然,现行资本监管框架和体系存在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信贷业务不能很好适应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2004版的新资本协议对此反应也不充分,延缓了银行做出反应的能力。但国际银行监管界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应补救和应对。我国商业银行应从长期持续经营的目标出发,先知先觉地率先在监管部门作出反应之前,先行进行资本管理政策的调整和改进。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进的战略理念

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于资本管理手段,维持充足的资本基础,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满足银行业务持续经营要求的资本金需要,以支持正常的业务经营。二是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使银行破产时对存款人的负债得到合理偿付。当然,银行进行资本管理既是为了避免自身出现麻烦,也是为了适应监管部门的要求之举。所以,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待资本管理并进行相应准备,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和更对路地开展工作。在现实运营中,商业银行也往往根据监管当局对其监管资本,即一级监管资本和二级监管资本的外部要求,在内部进行相应的资本核算准备。

从监管当局的角度出发,作为政府公用事业部门,要求银行维系一级资本目的在于保持其运营的可持续性,二级资本目的则在于保护银行破产时存款人的利益。对于一级监管资本而言,考虑到这个指标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银行的可持续经营,则在监管上就应考虑一级资本能够弥补和吸收极端情况下银行未能预见的损失,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也正在朝着这个方面转变。考虑到监管的动向正在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在进行一级资本管理时,就应该重点考虑能够充分吸收损失的原则。目前商业银行经常采用发行次级债等债务工具的方式补充其资本金,时常利用混合资本工具等资本管理手段,但一些混合资本工具要求进行规则的付息安排,这影响了银行保护其财务资源和吸收损失的能力,并侵蚀了资本金基础。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应该控制混合资本工具的使用,在资本管理上必须保证对一级资本的有效可支配性。对于二级资本而言,由于二级监管资本设立的目的是保证在银行破产和未能持续经营时,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现实中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上往往通过资本工具安排上的“次级化”来实现上述目标。如通过发行次级债,增加资本需要的缓冲层来达到目的。目前,我国许多银行也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来补充资本金。但同时应认识到,就中国的现实而言,短期内并不存在商业银行倒闭破产的现实风险,尤其是资产规模巨大的银行更是具有“太大而不倒”或“太关联而不倒”的属性。实际上中国的实际情况是银行出现问题时,不仅存在“大而不倒”,也必定出现“小而不倒”和“少而不倒”的现象,即便对于那些非国有控股完全私有的银行也基本上没有倒闭的现实风险。基于各级政府对于金融事务的介入和对这一块资源的看重,在较长的时期内银行因大规模存款挤兑或倒闭的可能性并不大,各方也存在政府不会让经营失败的银行倒闭而坐视不管的预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进行二级资本的管理与银行监管目标变革方向的相关性不大,商业银行需要扩大的应该是一级资本金的数量,而不是二级资本金的数量。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因未来对于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不同定位,我国银行业应该在资本管理上的理念上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和实际安排。在先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国已经开始使用“有形资本金”的概念来计算银行资本充足情况,我国银行业应及早采用这一资本管理理念,在资本管理中实行稳健的资本过滤政策,审慎进行资本金的计算。首先是关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特点是没有非货币性资产物质存在,在经济形势逆转时其会计账面价值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无法抵御银行损失,商业银行在进行资本计算时应考虑将这部分资产占用的资本全部或部分扣除。其次是关于物业投资和其他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从流动性来考虑,这类资产在市场形势紧张时难以获取其公允价值,实现交易也需要一定时间,银行在资本计算中应考虑将其扣除。实际上,银监会也对银行购置物业明确了标准,要求银行不能购置自身业务用途之外的物业,这也是保障银行资本基础的务实做法,我国商业银行应切实贯彻执行到位。再次,为避免双重资本计算,商业银行投资子公司的资本金应扣除。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已经呈现较为明显的趋势,商业银行目前可以投资设立基金、租赁、信托公司、保险、村镇银行等子公司,相互之间的资金拆借较多。但投资或借贷给子公司的资金,在经济形势紧张时可能被占用而无法及时调回总部使用,实际上这种资本金的用途极其有限,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金数量时应将其扣除。当然,在实践中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另外的资本储备基础,财政部对商业银行在财务纪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如目前的实缴资本金制度,还要求银行在在盈利年间按盈利的5%~10%提取一般储备金和企业发展准备基金,商业银行可以使用这些储备金弥补亏损,股东同意时还可以转增资本。此外,财政部还要求银行根据风险资产余额,从盈利中累计提取不低于风险资产余额1%的风险准备金。这些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基础,加大了防范风险的防线,但正如上面的分析,根据未来资本监管风向的变化,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并非安枕无忧,仍需进行加强。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进的展望与建议

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如何调整我国商业隐含现有的资本管理框架,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尽可能地消除经营顺周期缺陷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成为银行业资本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可能的改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改革商业银行现行资本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资本管理框架。为了消除银行经营中顺周期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应该改变目前根据巴塞尔协议进行资本管理的工作模式,在资本管理框架中加入一定的反周期因素。商业银行现行的资本管理是静态管理模式,即商业银行只要满足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和资本确认标准即可,资本充足率反映随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不足。我国银行业应在资本管理中建立起动态资本监管框架,以平滑和应对经济周期的不断变化。在动态资本监管框架下的具体实施策略上,商业银行可考虑设立双层准备充足率制度,即在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之外,再根据宏观经济状态、政策层面的变化、信贷增长率、资产价格、进出口变动等指标,设立一个目标资本比率。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使资本比率保持在目标资本比率以上。当经济形势反转,将资本比率定位于最低资本要求之上,目标资本比率之下。这一制度可使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动态化,保证资本金要求对经济波动的平滑性,减轻信贷资金对于经济周期的振幅。此外,根据动态资本监管的思路,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在资本管理中引入非风险性标准,如设定最高的杠杆融资比率等,即当银行的杠杆率达到目标水平时,即使其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要求,也必须其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收缩调整。这将更为做实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基础,使商业银行的运营更为稳健。

因地制宜,改进商业银行资本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以来,随着资本市场工具的增加,国际银行业关于资本的定义和范围日渐扩大,资本的内涵也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为了监管资本套利目的,许多西方银行设计了混合资本工具,银行利用混合资本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这一工具的缺陷却明显存在。此外,新资本协议中建立了进一步评估交易账的机制,要求银行对流动性较差的产品和交易账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并允许银行采用自己的模型计量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敞口。但这些机制在金融危机中却未完全发挥作用,基于此,商业银行应当检验该类风险的资本充足性,有效敦实资本管理的基础。总之,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的一段时期里,银行利用各种创新金融工具建立起了复杂的资本结构,在危机爆发之后,其中一些金融工具的价值急剧贬损,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却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缓冲和吸收风险的作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吸收这些深刻教训,进一步严格资本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并提高对资本质量的要求,这将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

合理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商业银行损失的动态拨备制度。在实践中,银行可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则主要用于抵补预期损失。一般而言,商业银行预期损失水平都是根据以往的违约率数据推算得出,拨备计提水平随实际违约率的变化而变动。但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如经济上升期违约率较低,经济衰退期的违约率较高,这也意味着银行的拨备制度具有很大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期趋于下降,在经济衰退趋于提高。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这一特点,也进一步强化了银行信贷的周期性波动。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一个前瞻性的动态拨备制度,改善现有的顺周期缺陷。如可考虑在盈利状况良好的经济上升期加大拨备计提要求,以增强银行在经济衰退时期的风险抵御能力。但在我国,这一制度的执行可能还存在一些障碍。考虑到拨备本身会改变银行的盈利状况,股东的态度并不明朗,且考虑到动态拨备制度涉及对于未来的主观判断而难以直观描述,以及这一制度变革涉及到银行与会计和税收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问题,这一制度的建立仍需逐步推进。

改进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计量体系,完善压力测试。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因为金融机构大量发展了多元化的表外衍生产品而产生,事实上的监管套利行为深化了银行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上,还需要改进现有的风险计量体系以配合。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应拓展风险资产的范围,将以前未曾涉及的资产纳入到风险计量体系中,同时适度调高交易账户以及表外项目的风险权重,并根据资产组合集中度情况采用递增的风险权重,以避免银行在某类资产上的风险过度集中。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完善压力测试方法,在已有的数据资料不完整(长度不足以覆盖完整的经济周期)的情况下,压力测试可以有效地弥补现有风险计量的缺陷。但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经历来看,银行机构在压力测试方面的工作并不令人满意。这次危机反映出压力测试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于银行面临的最差情景估计不足。目前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大多以市场下跌15%和20%作为最差情景的假定,这大大低于此次危机中市场的实际下跌幅度。其次,监管当局缺乏压力测试硬性的监管要求,各银行机构在压力测试方面的工作差异较大。再次,从频率和时间选择来看,各银行机构进行压力测试的频率不够高,而且大多集中在风险显现之后。特别是一些银行出于声誉考虑,对结构化产品的风险没有实现完全转移,对此类情景必须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新资本协议要求压力情景反映经济衰退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通过压力测试发现银行的风险脆弱性和集中度风险的具体指向。但从目前看来,商业银行的这一工作还需要完善和加强,从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来看,需要强调压力测试方法在资本管理中的重要性,针对已有缺陷进行相应的调整,全面建立压力测试的框架,这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操作中,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关注风险的“次轮效应”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反应给市场环境带来的压力,使用更严格的压力测试标准,增大对最差情况的估计,提高压力测试频率,尤其是需要增加在经济繁荣和银行经营状况良好时期的压力测试,并从公司治理角度建立起经常性的压力测试机制等。

第7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

2009~2010年压力测试回顾

2009年:宏观经济欠佳,银行势头良好

2009年5月,欧盟经济和金融事务理事会组织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欧洲主要的跨国银行进行压力测试。2009年的压力测试针对欧洲银行业的弹性情况展开,以完善宏观政策制订的信息依据,但不会通过此测试来评估银行的再融资需求。2009年的压力测试是以2008年底的经济情况和各银行年报为基础,时间跨度为2009~2010年,针对22家主要的欧洲跨国银行,覆盖了欧洲银行系统60%的资产。2009年的压力测试主要结果如下:

在反映宏观经济情况的基准条件下,从整体上看,参加测试的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最小值4%而言,将达到9%。如果宏观经济情况以极端条件为基准,将有可能给银行带来潜在的信用和交易损失。

在极端条件下,2009~2010年间潜在的信用和交易损失将可能达到4000亿欧元。但是,即使在极端负面的情况下,银行仍有能力将资本水平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极端条件下,参与压力测试的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也将普遍维持在8%以上,并且没有银行会出现低于6%的情况。

银行系统的弹性情况反映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近来的银行收益预期增加,二是公共领域通过资金注入和资产担保等方式提高了银行资本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支持银行测试结果保持乐观。

2009年的压力测试活动是建立在“如果”条件模型和一系列假设下的。因此,测试的结果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制约,2009年压力测试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全欧洲范围内的银行水平。

2010年:怀疑声中持续乐观

与2009年情况相似,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受欧盟经济和金融事务理事会委托,组织了2010年全欧盟范围内的银行压力测试。2010年的压力测试也是在和欧洲中央银行、欧洲委员会以及其他20多个国家监管当局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2010年压力测试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对极端情况下,银行欧洲银行系统的弹性情况进行测试,为宏观政策制订提供参考信息;二是对银行针对包括风险在内的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风险吸收情况进行评估。2010年的压力测试有91家银行参与,覆盖了欧洲市场65%的总资产。此次测试以极端条件为假设持续了两年时间,直至2011年底。2010年压力测试主要集中在信息和市场风险方面,同时还包括欧洲债务危机扩张的问题。测试主要结果如下:

在极端条件和额外的风险冲击下,2010~2011年银行系统遭受的综合冲击和将由此遭受的交易损失将达5660亿欧元。

作为常用的银行应对冲击的弹性状况衡量指标,参与压力测试的银行整体一级资本充足率在极端情况下,由2009年的10.3%跌至2011年底的9.2%(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最小值为4%,压力测试设定最小值为6%)。

银行一级资本中约1970亿欧元为政府截至2010年7月1日前提供的资金支持,这笔资金约占一级资本充足率总额的1.2%。

在风险冲击的极端条件下,测试中有7家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跌至6%以下。

另外,2010年压力测试过程中,6%的一级资本率设定值只服务于压力测试本身,测试中未达到设定值的银行机构将接受相关监管机构针对其测试结果的分析,来评估这些未达标银行的再融资需求情况。

2011年压力测试解读

基本情况

与以往不同,2011年的欧洲银行压力测试将由新成立的欧洲银行监管局主持进行。欧洲银行监管局是于2011年1月成立的新的组织,职责在于监管欧洲金融系统稳定,负责执行2011年的银行压力测试是其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基于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实施的两次全欧盟范围内的银行压力测试经验,欧洲银行监管局主导的2011年银行压力测试将和包括欧洲系统风险理事会、欧洲中央银行、欧洲委员会等在内的监管机构合作。这次压力测试将是欧洲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的金融行业弹性测试框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委员会主导的欧洲保险业压力测试平行进行。

自2009年以来,压力测试是用以评估个体机构乃至整个行业弹性的重要监管工具之一。2011年的压力测试充分考虑了2010年压力测试的结果和相关改进,并吸取了包括欧盟经济和金融事务理事会、欧洲经济和金融委员会等在内的其他机构的建议,从而使2011年的测试更加完善。不同于前两年,2011年的压力测试除了评估欧洲银行系统的弹性情况,还评估单个机构的具体债务偿还能力和某些极端假设环境下的压力情况。

2011年,欧洲银行的测试对象规模和2010年相当,覆盖了欧洲银行系统总资产的65%,参与的银行占到了欧盟各成员国银行机构的50%。具体来说,2011年的压力测试参与银行达到91家,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大型银行都名列其中。在这个高度整合、覆盖面涉及所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压力测试过程中,当参与机构的资产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50%,将不再强行纳入其他的测试对象,如果有额外的银行机构想参与测试,只被视为自愿的被参考对象。参与测试的机构通过大小、业务形式以及风险形式区分,以便于欧洲银行监管局评估由宏观经济变化冲击带来的不同影响。

模型架构

如图1所示,2011年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的模型架构和前两年的架构基本保持一致,依然采取的是通过将宏观经济指标映射到银行内部反映数据、最后反映到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方法来衡量银行的弹性。

测试解析

2011年的欧洲银行压力测试模型形式大体上沿用了2009年和2010年的模型框架,但在细节的设置上是历年来最完善的。测试模型的主要运作方式是通过对未来的宏观经济情况的一系列合理假设,将假设的经济数据转换为银行对应指标的数据,通过综合分析银行数据得到银行的弹性情况。这些银行弹性情况的测量指标就是压力测试的结果,欧洲的宏观政策的制订者将通过参考这些数据,完善政策制订信息。

压力测试的模型有三个主要模块。模块一是设定宏观经济的两种状况:基准情况和极端情况。这两种经济情形的假设是测试的基本假设,沿用了2009年和2010年测试的模型设计,并都以前一年秋季的宏观经济数据为基础对测试年份的经济情况进行预测(测试一般从测试年份的年初开始,假设的情况都是以预期情况为基础)。模块二是在两种经济运行情况中,设定一系列对银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数据,对假设的宏观经济框架进行填充,这些数据将成为银行在测试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数据。模块三是银行通过评估在假设的宏观经济情况下自身业务衡量指标的变化,来测试银行的抗压力水平,最后得到的综合结果即是银行的弹性水平。

三年压力测试变化分析

总体来看,三次测试的方法、基本模型设定基本都没有变化,但伴随主流宏观经济背景的变化,测试的组织和参数设定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主导机构变化。2011年的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的主导机构是欧洲银行监管局,而2009年和2010年的测试主导机构是受欧盟经济和金融事务理事会委托的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欧洲银行监管局是2011年成立的新机构,作为欧洲金融政策制订迈向统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就是维护欧洲金融系统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欧洲银行监管局的压力测试工作与其“前辈”一脉相承。同时,为了保证压力测试的效力,测试一直是在和多个相关欧洲机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些机构包括:相关国家监管机构、欧洲中央银行、欧洲系统风险理事会和欧洲委员会等。

第二,参与对象变化。2011年的欧洲银行压力测试参与银行规模和2010年规模相当,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但是相比2009年的测试规模有了长足进步。2011年压力测试的参与银行达到91家,这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欧洲主要大型跨国银行,覆盖了欧洲市场总资产的65%和参与测试各国50%的银行机构。2011年和2010年压力测试的测试效力可以推广到整个欧洲地区,而2009年第一次测试的对象仅包括22家欧洲的大型跨国银行,测试效力不具有在全欧洲推广的能力。

第三,测试目标变化。2011年的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的目的包括三个方面:评估欧洲银行系统的弹性情况,为宏观金融政策制订提供参考;评估单个机构的具体债务偿还能力;评估某些极端假设环境下的压力情况。相比2010年和2009年的测试,2011年的测试目的范畴扩大了很多。2010年和2009年的测试目的相似,主要在于评估整个宏观银行系统的弹性情况以及抗压能力,以提供可供宏观金融政策制订参考的信息,但2010年和2009年的测试缺乏针对单个银行机构更多细节能力的评估。

第四,宏观假设变化。宏观假设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包括两个情形设定在内的宏观数据设定,二是为完善测试职能的相应其他宏观经济条件假设。2011年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的宏观经济数据设定和2010年相似,相比2009年要温和很多,比如对极端情况的设定,2011年和2010年的GDP设定都维持在了-1%~0之间,相比2009年低于-5%的设定要温和许多。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这三年的经济运行变化情况。2009年,金融危机的“余威”依然显著,受低迷的宏观经济状况影响,对极端情况的假设比较悲观;到2011年,世界经济处于缓慢的恢复上升期,这种设定也就随之缓和了许多。同时,在设定数据的内容上也有一些变化。2011年的测试对宏观经济情形的设定主要集中在GDP和通货膨胀率,而2009年的测试还重点考虑了失业状况和欧美主要市场的资产价格情况,其中就包括房地产价格。此外,2011年的宏观假设条件相比2010年和2009年都更为完善,在基本数据设定的基础上增加了零增长等宏观假设。历年压力测试对当年宏观经济情况的假设如图2所示。

第五,受影响因素变化。较之前的两次测试,2011年的压力测试受债务危机的影响程度更深。与前两次测试相比,2011年的测试处在“后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而债务危机可以被认为是金融危机在“后危机时代”的演进,如在2011年的测试中表现较差的银行主要来自希腊、西班牙等受债务危机冲击较严重的国家。较之前两年测试所关注的房地产价格等影响因素,2011年的压力测试显示出了债务危机影响这一新特点。

2011年压力测试结果不容乐观

对2010年压力测试过于乐观所抱有的质疑终于在2011年的压力测试结果中得到了证实,2011年压力测试的结果与2010年相比不容乐观。在刚刚的2011年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结果中,各项指标较2010年都出现了大幅下滑,2010年测试带来的乐观情绪被一扫而光。

此次测试对2011年压力测试的通过标准进行了调整: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10年的6%降为5%。测试结果中,有8家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5%,核心一级资本赤字达25亿欧元,16家银行在5%~6%的水平徘徊,也即在2011年压力测试中有8家银行未获通过,有16家银行在“及格线”上徘徊,未通过测试的银行数量占到有效银行总数的近10%。未通过的银行主要集中在债务危机影响较严重的西班牙和希腊,这也印证了早先评论界对债务危机影响银行业的担忧。

第8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

【关键词】综合改革;改革方案

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

一、改革目标

本次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围绕着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期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总目标中有七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服务于总目标。第一,完成对金融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以网络课程来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第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彻底转变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第三,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落实在教学的每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第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以校企合作来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科研资源等,强化学院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以期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机制。第五,对金融学所有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改革,紧密结合金融专业各类证书考试。第六,改进实践教学工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工作较好的衔接,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整个本科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第七,建设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团队,包括科研方向将逐步转向实务领域,教学团队的成员的实务能力的培养等。

二、现状概述

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简述为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现有在编教师12位,校外实习基地外聘教师多位,专业方向分为银行、证券、保险、理论四个方向,其中在编教师中证券方向4人,银行方向3人,理论方向4人,保险方向主要依托于保险教研室的师资。金融学专业现开设课程60门,总修读学分为170学分。所有课程分为四个模块:通识平台课、学科平台课、专业平台课、实践创新平台课,四个模块之间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以上四个方向展开,以2012版修订后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汇编》为依据。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讲授为主导,并依托金融实验室开展实验与部分课外实践活动。在考核方面,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专业基础课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组卷考核,选修课和主要专业课的考核形式多以闭卷考试或课堂考查为主。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有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开放项目、各类实习、毕业论文几个方面。近几年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开办了多期全校性的“模拟炒股大赛”、“期货模拟交易比赛”;实验室开放项目成果对实验教学的支持作用表现突出;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比重不断增加;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方面,主要依托于学校与学院层面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目前,金融学专业教研室层面主要从事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对新进教师进行辅导,定期针对教学、科研集中开会等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机制。

三、改革方案

本次专业综合建设改革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学科平台中的大部分课程和专业平台中的所有课程借助教师发展中心的BLACKBOARD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力争在3年内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由选课的自和自愿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对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考取这些证书。第三,考核形式的改革,主要分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课程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与闭卷考试,除了期末采取计算机组卷的闭卷考试外,还应加入计算机组卷的单元考试。2.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成分将有重大创新。比如:与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课程考核将加入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部分;期货、股票等金融产品的限期模拟交易的收益率以及排名将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现场答辩、上机操作、当日行情分析讲解等将作为期末考查的新形式。3.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建设与考核改革。部分选修课程将实行考教分离,考核环节由证券公司或银行等合作单位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方案,由合作单位完成评分环节,最终由任课教师、教研室审核评分工作。第四,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服务于计划保送研究生和考研的学生。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具体的改革措施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

(一)团队建设改革

目前金融学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学副院长1名、院长1名、川大在读博士1人、专职辅导员2人、兼职辅导员1人、特殊情况休假1人、实际以教学工作为主的人员只有6人。根据目前的情况,团队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将一些有教学能力的,对教学工作有热情的,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人员吸收到专业的团队建设中来。这样既可以解燃眉之急,又可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以在编教师为主导。可以考虑每年定期向教务处、人事处报送外聘计划,该计划包括外聘人员的基本信息、拟从事的工作(课程建设、课程考试、独立授课、课外指导等)、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第二,鼓励在编教师考取金融领域的职业证书,对于国际性的、考试费用较高的证书考试,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三年之后,金融学专业的年轻任课教师的授课资格方面,应考虑其是否持有金融领域中与课程相对应的证书。该项条件也可作为后续进人的标准之一。第三,组建科研团队。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科研方向不统一,专业背景差异大,需要进一步作资源整合。另外,为了达成培养目标,日后的科研内容应侧重于实际的、微观领域的问题研究。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考虑加入合作单位的人员。第四,继续引进人才。近几年可以抓住国有银行降薪的契机,引进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证券公司的中高级投资顾问等。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借助BLACKBOARD平台使用翻转教学法,对专业课程进行网络平台课程建设。网络平台课程建成后要能实现三个目标:1.所有课程重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资源完成对课程完整的学习。2.网络课程的资源丰富,足以支持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完成自学,并能通过课程考试。3.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4.采用网络课程教学后,大幅度丰富教学内容,难度较低的知识点全部由学生课外自学完成,课程的总体信息量比传统讲授模式下要有大幅度的提升。第二,对课程学时进行调整。选修课部分可以采取课程学时分割、课程配对选择的新模式。本次自评估中,专家提议开设18—20学时的小课,以提高授课效率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根据本条建议,本次教学改革将银行、保险、证券三个方向的选修课进行重修整合,对关联性较高的两门同方向选修课程压缩课时,两门课总共36学时,一门课18学时,1个学分。学生在选课时,必须两门课同时选择。在开课时,两门课同一学期开设。例如:证券方向的选修课中《金融衍生工具》与《期货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关联紧密,内容叠加较多,可以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必须两门课程同时选择。前半学期开设《金融衍生工具》,18学时,后半学期开设《期货理论与实务》18学时。在二年级初次进行选修课选择时,给学生安排一次选课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组合对专业方向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第三,结合专业类证书考试,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目前,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金融学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主要针对以下几个考试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课程内容调整的大致思路如下,以证券方向为例。基础课部分:证券方向主要结合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和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包括五门课程:《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根据目前的培养方案,《证券投资学》为该方向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进一步调整教学大纲时应以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的《证券基础知识》课程为蓝本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该课程需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网络授课资源与课堂讲授资源的内容加总起来,必须全部涵盖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证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的所有考点。选修课部分:《证券投资分析》对应《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对应《证券发行与承销》;《基金管理》对应《证券投资基金》,这些选修课全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使学生可以提前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尽早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再比如,《金融英语》课程应直接与金融英语考试挂钩,在每年前半年开设,因为金融英语后半年考试。该课程的教材选用金融英语考试的指定用书,并配备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辅导用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考取金融英语初级证书。该课程需要建设网络课程资源。银行方向、保险方向也将以以上思路展开课程改革。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从事保险专业工作的人员较少,建议压缩保险类课程门数。第四,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主要有《Matlab在金融领域的应用》、《ARCmap在经济领域的应用》、《ARCview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金融物理学导论》、《金融地理学》、《金融职业道德操守》(参考注册金融分析师一级考试必考课程《金融职业伦理道德操守规则》)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主要服务于科研。因此,每门课在正式开课的前学期,先开设几次课外讲座,为任课教师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另外,该类课程主要适合于计划考研、保研的同学学习,因此在课程选择时应设置一定的基点标准,符合标准的同学可以选择该课程,该课程的考核应尽量宽松,目的只是为有这方面兴趣的同学普及该课程得基本知识。第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改革的主导思想有四:1.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应加强分阶段考核;2.强化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在基础课中的作用;3.选修课的考核形式要趋于多样化;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考核。下面针对以上几点,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改革思路。例如《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选修课,其总评成绩可以分为三部分:考勤、收益率排名、期末现场投资分析三部分,各占一定的比重。其中,收益率排名可以针对选课的同学开一学期的模拟证券投资组合大赛,即学生通过实验室的比赛,自由选择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组合,最终期末时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总收益率排名来确定该项成绩。最后期末时,教师选择当日的一支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个分析报告,该报告交由与我院合作的证券公司评分,评分标准应事先由证券公司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再比如《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可以考虑建设计算机题库,题目的选择应加入银行从业考试的题目。题库建成后主要用于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加现场答辩的形式分小组进行。上机操作主要使用金融实验室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员业务模拟软件》。第六,积极联系实习基地,邀请其工作人员参与到我院的教材编写、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另外,翻转教学法在当下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基础课全部采取网络课程———翻转教学法和传统接受两种教学模式并行,以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听课方式。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都应注意同一个问题,就是不再将一些简单的理论讲授来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基本概念、理论等简单内容全部放到网络资源中去,由学生自学。课堂上应大量使用案例和讨论等新形式。为了更好的整合教学资源,计划在部分课程中,留出2到4学时的课时,使用在线视频由合作实习基地的人员参与或在线视频或音频讲授课程。

(四)实践教学改革

第一,模拟比赛改革。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理论教学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基本处于单独运行的状态。下一步对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着力于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逐步分解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自学平台等多个方面中去。例如:股票模拟大赛与期货模拟大赛可以逐步变为经济学院对外宣传的途径之一,以及为全校学生普及金融知识的平台,而不再作为专业实践环节的主要构成部分。日后将直接面向不同的课程,根据课程的需求,专为金融班学生开设比赛,比赛的规则设定将更为严格。比如,当前期货模拟大赛的起始资金为1000万,而日后的专业性比赛中,起始资金仅10万元,操作不慎极易暴仓。比赛的结果也会在相应的课程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第二,毕业论文改革。本专业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毕业论文撰写完全遵照学术论文的撰写模式进行,与培养目标相背离。计划加入体现实践性的行业研究报告、行情预测分析报告、银行金融产品设计方案等新形式,计划在未来三年中,实践性论文题目应占到论文总题目的50%。教研室在进行论文题目拟定时,可以邀请合作单位参与,共同给出论文题目,最后的论文答辩学术型题目和实务型题目分开答辩,实务型题目的答辩必须由合作单位的参与。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改革。目前我院申报的该类项目中,金融占比最高,但创新项目全部属于学术研究类,创业项目与金融完全无关。建议下一步创新项目应与实务创新或科研领域涉及MATLAB、金融地理等前沿挂钩,创业项目应鼓励学生使用立项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或是投向银行理财产品,项目运作过程邀请实习基地的相关单位参与指导。

(五)教学管理改革

这部分改革主要涉及教研室的制度建设问题。在学校和学院的框架下,进一步给出具体的措施来保障以上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以上几方面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内容简单阐述。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本营的作用,除了招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辅导外,还应加入各类专业证书的辅导。改进奖惩机制,对于辅导同学考取证书的导生应按考取证书的人数给与奖励。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邀请导生,申请教室和实验室的使用,自发性的开展学习。鼓励导生自定辅导课程计划,招募学生开展证书考试类的辅导,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由于教学改革的工作量巨大,金融教研室人力有限,可以考虑借助大学生学本营,为需要助教的老师招募网络课程建设助理。第三,对于每门课程的建设思路与规划,应由教研室主任单独约见每位教师共同商讨,关联课程的改革方案应由相关课程教师与教研室主任共同讨论,及时将改革进展报送主管院长。第四,改革过程本着转变思想、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推进。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给老教师足够的空间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科研长项,与年轻教师和校外合作人员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作者:孙光慧 杨黎琼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第9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

2011年10月初,在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背景下,比利时政府宣布分拆德克夏银行集团(Dexia)。令人费解的是,该银行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差,早在2008年年初,这家银行就获得比利时银行金融与保险委员会(CBFA)批准,成为比利时第一家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的银行。更令人诧异的是,它在2011年上半年顺利通过了欧洲银行业监管局、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委员会联合进行的压力测试,而这次压力测试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估欧洲金融机构抵抗风险的能力,包括抵抗欧洲债务危机的能力。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巨大反差不禁让人对压力测试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压力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欧洲银行业监管局的前身是欧洲银行监管机构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1月1日。今年3月,它组织对欧洲的90家金融机构进行了压力测试(德克夏银行集团是其中之一),测试2011~2012年间各家金融机构抵御压力事件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压力情形对金融机构损益的影响、对风险加权资产的影响、对核心一级资本的影响和对风险缓解措施的影响。

欧洲银行业监管局的做法听起来逻辑性很强。第一步,确定宏观经济恶化的主要因素,选取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生、美国经济低迷导致欧洲内部和外部需求减弱以及美元贬值作为测试的压力情形。第二步,确定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测试的起点(Baseline),及压力情形导致的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状况。以实际GDP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政府债券收益率、股票价格、房屋价格作为测试的宏观经济指标。第三步,通过计量模型或模拟技术,量化宏观经济指标变化对每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和资本的影响。很明显,每个步骤中设定的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和采用的量化方法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比如,此次压力测试假设欧元区总体股票价格下跌15%,区内每个国家股票价格下跌的幅度是根据各国历史上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使用MSCI指数),通过2010年10月29日至2010年12月1日间股票日收益的标准差进行校准。其中,15%的下跌幅度是否合理及校准选择的时间段能否合理代表2011~2012年股票价格下跌幅度都很容易遭到质疑。此次压力测试还假设美国经济低迷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影响欧洲地区,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分别为2.2%和5.6%,并假设美元名义有效汇率贬值4%。这些假设的合理性如何也未可知。再如,假设参加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2011~2012年间的资产负债表与2010年相同,产品组合也完全相同,在此期间到期的资产、负债由完全相同类型、相同风险状况和相同期限的资产、负债来代替。这样的假设看起来完全是出于测试方便的目的。

德克夏银行集团是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对于列入银行账簿的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此次测试的做法是,如果内部评级结果相当于标普和惠誉的AAA级、穆迪Aaa级,在压力情形下也不进行降级;相当于标普和惠誉的AA到A-级别及穆迪Aa2到A3级的,在压力情形下下降两级;相当于标普和惠誉BBB+及穆迪Baa1级以下的,下降四级,但不会低于CCC级。评级走势如图1所示。出于保守目的,计算预期损失的违约概率以外部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不同级别客户两年累计公司违约率作为替代,违约损失率设定为40%;而且,无论是销售目的(Available for Sale),还是以公平价值计入损益的股权暴露与列入交易账簿的风险暴露处理方式相同,使用同样的估值折扣率。其他以公平价值计价的资产都按照全部持有到期来处理。

德克夏银行集团压力测试结果不算太差。在压力情形下,2011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预计为11.6%,2012年进一步下降到9.3%,最终监管结论是不需要增加额外资本。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该银行集团资本充足率的实际状况分析,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2008年到2010年末,核心一级资本比率和资本充足率都不断上升,2010年末核心一级资本比率水平甚至远超过“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在此期间,不良率虽有上升,但绝对水平仍保持在低位。单纯从这两项指标考察,该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在逐步改善,很难与银行被分拆的命运关联起来。

压力测试结果还显示,税后净利润由2010年盈利7.24亿欧元变为2011年亏损5.84亿欧元,看起来压力情形的影响已足够严峻。而实际情况是,2011年上半年,德克夏银行集团被迫加速出售资产,导致资产的公平价值向下调整,仅这一项亏损就达到了35.67亿欧元。

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已在压力情形之外

德克夏银行是一家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银行。2008年年末,对欧盟国家的总风险暴露占德克夏银行集团风险暴露的71.1%,尤其是对法国和比利时的风险暴露合计占到全部风险暴露的34.6%。2008年和2009年,对希腊的风险暴露都未见单独披露。2010年,对希腊的风险暴露占集团风险暴露的1%。按照当年集团风险暴露5476亿欧元的总额推算,对希腊的风险暴露约在54亿欧元左右。据披露,截至2011年6月30日,德克夏集团对希腊的暴露绝对额为41.62亿欧元,这意味着2011年上半年该银行对希腊风险暴露主动压缩了约22%。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为了评估欧洲债务危机的可能影响,此次还专门就欧洲债务危机进行了压力测试。按照测试规则,被测试的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务如果列入交易账簿,根据压力情形下的利率变化和信用利差拓宽程度,使用市场风险折扣对估值进行调整(如表2所示)。如果债务列入银行账簿,则设定保守的违约损失率水平,测算在压力情形下的违约概率变化及相应的准备金水平。出于保守目的,还设定了提取风险准备金的最低水平。

虽然列入交易账簿的债券的估值折扣已较为保守,但德克夏银行集团列入银行账簿的希腊风险暴露份额更大。由于国家的内部评级模型往往由历史违约率推断得出,而国家历史违约率和损失率相对其他内部评级法下分类资产而言非常低,即使是处于压力情形下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也很容易低估风险。以希腊债券为例,在未违约之前,选取标普1981~2010年CCC级公司类债务人2年期平均累计违约概率(理论上违约概率值应高于国家的违约概率)36.79%、违约损失率40%进行计算,压力情形下的预期损失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也仅为14.72%。而据2011年上半年财务指标披露报告,德克夏银行集团在2020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希腊债券总额为17.97亿欧元,之后到期的债券为23.65亿欧元。该银行预计2020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债券损失在21%左右,为此提取了3.77亿欧元的准备金。

压力测试恰忽略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德克夏银行集团的业务线由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公共和批发银行业务、资产管理和服务组成,其中,公共和批发银行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和公共部门。2008年,该银行的长期承诺金额高达3626亿欧元,融资主要依赖回购交易、中央银行借款、政府担保产生的银行间存款和非银行存款、信托存款、大额存单等短期资金来源,这种模式曾广为市场诟病。金融危机期间,德克夏银行集团因对美国风险暴露金额较大,在无法依赖市场获得流动性情况下,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政府对该银行在2011年10月31日之前到期,及2008年10月9日至2009年10月31日间签约、发行、更新合同的负债、债券和证券进行担保,总金额高达1500亿欧元,以化解暂时性的流动性危机。2008年9月,比利时、法国政府对德克夏银行集团的股东增资60亿欧元,帮助其恢复清偿能力。意识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后,2009年,该银行通过出售165亿欧元资产和发行460亿欧元有政府担保和无政府担保的长期债券方式来改善流动性。即使如此,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似乎仍没有实质性缓解,如表3所示。2011年3月,德克夏银行再次向欧洲央行融入175亿欧元。但进入二季度后,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德克夏银行集团已很难再获得短期融资。

此次压力测试虽然评估了压力情形下利率变化对德克夏银行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影响,但未对流动性风险进行专门评估,如表4所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比利时监管机构从2009年6月30日开始,要求德克夏银行集团按月计算压力情况下要求的流动性和可获得的流动性比例。然而,据该银行2009年年报披露,监控指标(压力测试比率)没有超过警戒线(100%),其仍然可以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变化。2010年及以后压力测试比率的情况在年报中语焉不详,也没有明显的流动性风险提示。

压力测试的实践道路仍然很长

“巴塞尔协议Ⅱ”第二支柱下巴塞尔委员会将压力测试的功能大致归结为七类:对承受压力下的风险暴露进行前瞻性评估,针对压力情形建立风险缓解策略和防范计划;提升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理解,便于监控风险的持续变化;设定风险偏好和容忍程度,使风险暴露与确定的风险偏好和容忍程度保持一致;对“厚尾风险”进行量化,重新评估建模假设的合理性;从资本、盈利、流动性等方面全面评估银行抵御压力情形的薄弱环节;纳入资本和流动性规划及战略决策过程;就银行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程度、风险暴露和风险缓解战略进行内部和外部沟通。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对压力测试的有关监管要求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涵盖压力测试目的、范围、程序、风险因素和压力情形选择、监管机构评估等要素在内的压力测试监管体系。然而,受制于技术和判断能力的制约,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压力测试结果偏离实际的状况。德克夏银行通过了压力测试却仍难逃被分拆的命运充分说明,压力测试的监管要求与实践之间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压力测试过程比压力测试结果更重要。全面的压力测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践中,从“巴塞尔协议Ⅱ”第一支柱的压力测试到第二支柱的压力测试应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将确立压力测试的目标作为开始(目标决定了压力测试的范围及结论的参考意义)。目标确立的范围越窄,压力测试贴近现实程度的干扰因素越少,结果越具有参考意义。确立压力测试目标后,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及银行可能受到影响的风险暴露范围。对外部环境变化程度的把握,需要有专业机构定期跟踪和预测(此次压力测试对宏观经济指标在2011~2012年间的预测基本都来自欧洲央行等专业机构,并尽可能保守处理)。在此之后,设计压力事件。虽然建立压力事件与风险因素的量化关联关系在技术上颇为复杂,但更关键的还在于为构建两者关联关系而设定的基本假设是否适当(此次压力测试假设德克夏银行集团在2011~2012年间资产负债规模与2010年保持不变,这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该银行一直通过出售资产降低杠杆水平,资产规模不断缩小是2011~2012年的基本态势)。最后,压力测试应该定期进行,成为银行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融入内部经济资本的管理过程,不断总结最佳做法。

不能过分高估资本充足率的作用,更不能“陶醉”于不良率低的现状。实践中,资本充足率结果不仅滞后于实际风险状况,而且随着风险模型的广泛运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和模型的预测结果紧密联系在一起。受制于数据不足、模型技术缺陷等约束条件,在模型预测结果难以被证明充分保守、审慎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水平难免脱离风险的真实状况。更为可怕的是,高估资本充足率会误导决策层对风险状况的判断,甚至延误采取处置措施的最佳时机。“巴塞尔协议Ⅲ”倡导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机制,保证风险预测的质量和基于风险预测结果的风险管理工作质量。考虑到风险预测模型的专业性及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完全对称,如果不能激励银行在内部形成有效的模型风险控制机制,仅依赖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一定还会有银行通过压力测试结果却仍步德克夏银行被拆分“后尘”的案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