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精选(九篇)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

第1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全世界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做好社区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主要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是指病因未明,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另一种是继发性高血压,约占总数的5-10%,是由于体内的某些疾病引起上的。在高血压患病人群中。90%找不到明显病因,但流行病学证实高血压的发生与某些危险因素有关。具体如下:

1.1 遗传因素 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在同一家族高血压病人集中出现,不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存在。

1.2 体重超重及肥胖 体重超重及肥胖与高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我国的人群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均证明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不良生活方式

1.3.1 吸烟 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据测抽两支烟十分钟后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吸烟者易患高血压,而且易死于蛛网膜下隙出血,同时尼古丁还影响降压药的疗效。

1.3.2 酗酒 国外调查发现,每日饮用大量葡萄酒者,其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加,饮酒,尤其是高度白酒,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

1.3.3 膳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高盐、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易致高血压的发生。我国人群食盐量明显高于西方国家,北方每人每天食钠盐12-18克,南方每人每天约为7-8克。而健康饮食是每天每人不超过6克。所以膳食中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性。

1.4 社会心理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害的社会因素增加了高血压发病的危险性。年轻时的急躁和敌视态度与15年后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显著有关。调查发现,从事紧张度高的职业,如司机、售票员,其高血压的发病率达11.30%:其次是会计、统计人员,其发病率达10.20%,这说明高血压是在从事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又缺少体力劳动者中易发生。

2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卫生部1998年起确定每年的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说明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时至今日高血压的患病率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为此卫生部调整了高血压的预防策略,提出了六个转变:

2.1.1 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 仅靠专家行为控制高血压效果不明显,必须强调政府行为,由政府部门创造支持性环境并进行必要的投入对高血压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2.1.2 由医疗科研为主向预防为主的转变 单纯发展医疗技术方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医疗费用很高,因此开展群体预防才是根本措施。

2.1.3 由城市为主向城乡并举转变 农民知识相对不足和自我保健意识缺乏,使得农村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因此防治任务也很艰巨,所以必须城乡并举,分类指导。

2.1.4 由高层向基层转变 基层卫生系统既存在治疗水平不高,又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因此强调高血压的防治必须面对基层、面对社区、面向乡村、面向人群,充分发挥和利用三级卫生保健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2.1.5 由专业行为向群众运动转变 调动人们关心自己、争取健康的积极性,并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1.6 由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结成高血压防治的统一战线。

2.2 高血压社区预防与控制的主要目标 高血压的社区预防与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对健康人群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防治高血压的发生;对高危人群通过危险因素干预,降低和控制高血压水平;对患病个体通过现患管理,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3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

2.3.1 一级预防 高血压的第一级预防的主要对象是健康人群,主要措施是避免和控制危险因素。

2.3.1.1 健康教育 向社区居民传播健康知识,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和行为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层卫生组织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广泛、持久的健康教育是一种投资小,效益高的预防措施。

2.3.1.2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体重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

2.3.1.3 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 人们一些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与高血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吸烟和酗酒和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戒烟和限酒对预防高血压有着重要作用。

2.3.1.4 合理膳食 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保持血压平稳,合理的饮食是指高纤维、高维生素、低钠盐、低脂肪饮食。

2.3.1.5 加强体育锻炼 适当运动,坚持长期有氧运动可使血压下降。

2.3.1.6 保持心理健康 及时调整情绪,适当休闲放松,保持健康心理对高血压的预防很重要。

2.3.2 二级预防 高血压的二级预防的主要对象是高危人群,主要措施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3.2.1 规范化筛查 高血压筛查最简单的方法是测量血压,通过对社区人群进行规范化筛查有利于高血压的早发现和早诊断,以便早治疗。高压压规范化筛查的要求包括:A.对工具的要求,必须定期对血压计进行标准校正。B.医务人员要认真按标准材料及技术使用血压计和规范化操作。C.按新的标准规定读数和记录测量值。在测量过程中,如发现可疑高血压者,应建议在不同日重新测量三次血压,以进一步确诊。

2.3.2.2 合理治疗 早期发现高血压后要及早合理治疗,同时教育病人积极配合治疗,防止随意中断治疗和停药,以减少复发和加重病情。

2.3.3 三级预防

第2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 认可;干预措施;健康危险因素;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

我院于2008年1月,对2003年7月~2007年7月,某军区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每年的健康体检中暴露有异常指标的689名干部群体进行归类建档,对健康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现将部队中高级在职干部群体对干预措施认可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筛选2003年7月~2007年7月,每年某军区在北戴河疗养院集中理论学习、疗养、体检的部队中高级在职干部,全面系统的健康体检中的腰围、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胆固醇暴露异常指标的部队中高级干部群体。

1.1.2 具有健康危险因素暴露的入选干部分组 根据健康体检中暴露的异常指标,分别归类为7组(表1)。

1.2方法

1.2.1及时电话沟通对此干部群体,通过电话或发电子邮件通知入选干部本人,讲清意图和意义,争取取得理解、配合。

1.2.2 适时健康教育抽组军区内各相关学科医学专家、教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通俗易懂的方法先后5次对入选干部按分组类别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拟定运动处方、膳食指导、解答咨询、发放随访健康登记表和健康教育手册。

1.2.3收集干预前的干部个体基础数据对入选干部系统体检并进行数据筛选,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胆固醇等数据填入随访健康登记表。

1.2.4制定健康指导书医学专家组以体检信息、随访健康登记表的信息为依据,明确诊断,拟定防治建议。并对每位入选干部从膳食营养、科学健身、药物干预、心理指导等方面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建议书。

1.2.5利用疗养因子进行干预每年在北戴河集中1个月时间,适时科学安排海水浴、沙滩浴、健身操、景观疗法等措施实施干预。

1.2.6定期进行随访和指导为入选干部邮寄或发放健康指导建议书和利用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每月随访1次。各项指标达标后,每3个月随访1次;前3个月未能达标干部的情况,报告专家组,及时调整干预方案。1年后全面复查各项跟踪指标。

2结果

入选的689名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中,绝大多数能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建立随访健康登记表,1年后仍接受随访调查的入选干部(表2)。

3讨论

军队中高级在职干部特点:一是在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新的军事斗争准备中起着统领和决策作用,肩负的任务重,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无暇顾及自身健康状况,致使亚健康状态干部比率增加。二是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军队中高级干部的健康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生理年龄已处在老年前期阶段,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四是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理论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理解能力强,进行健康危险因子干预活动易开展。因此做好此群体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应站在“保战斗力,保打赢”的高度来认识。

高血压前期、血脂异常、糖调节受损、肥胖、超重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大敌,往往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又有相互内在联系,在多因素作用下缓慢发病。对该干部群体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进行一、二级预防,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积极作用。正是因为我们的干预对象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特点,使72%的具有暴露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部积极参与干预活动,接受健康指导、建立随访健康登记表的有75.62%。结果分析:①军队多数中高级干部健康意识较强,对健康体检中检测到的异常指标能够关注,并进行定期复查,找专家咨询。肥胖组和超重组参与率分别为68.99%和70.64%,此两组参与率较此干部群体其他组参与率低,但高于同类研究有关报告的非军队干部群体参与率。②重视亚健康状态。由于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军事斗争准备日益加强,此群体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但对阶段性的身体不适或无症状的身体指标异常,能够到医院就医检查,或岗位保健和电话咨询。在高血压前期组和糖调节受损组,参与率分别为72.99%和85.94%,多数干部能充分认识到高血压前期和糖调节受损如不加以非药物综合措施的干预,就会导致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形成缠绵不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③能充分利用医院保障机制。在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参与率均为100%,此群体每年组织集训,卫生部专家组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使此干部群体能达到知―信―行的效果。④对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态度积极,在集训期间专家组织的各形式的健康教育和疗养因子干预措施活动都能积极参与,就自身健康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⑤不足之处是部分干部确因参加非作战军事行动、到国防大学学习、外出执行任务等原因无法加入到干预组或无法坚持干预的全过程。

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糖代谢受损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特点是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因素致病,一果多因,一体多病,一因多果,相互关联,共同依存。增长幅度加快,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1]。众多研究表明,其主要危险因素是行为因素,如高盐饮食、高脂肪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心理压力等[2]。一旦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医务人员只能协助病人调整身体的机能以期与疾病相适应,而无法从根本上祛除疾病。因此,通过饮食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减肥疗法及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胰岛素增敏、控制体重等系列措施,全面系统、综合防治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已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新策略。预防的关键在于注意减少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和健康危险因素的复杂化,给国人的健康观、卫生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群防着眼,个入手,使个体服务融入群体防治中。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对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化。只有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国人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才能将疾病的风险降到最低。总之,在部队高级干部群体中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多形式、全方位、科学地进行健康教育,从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402.

第3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 个体化; 心脑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39-01

《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了“上医治未病”。什么叫治未病呢?这就是一级预防,就是在没发病时去防病,就是对多重危险因素在源头的综合控制。心脑血管病是老年人最常见、最主要的疾病。也是增高老年人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中年期往往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因此,需要综合治疗。07年4月始我们对本辖区内的居民6000人进行统计,其中40岁以上2662人,07年4月~08年4月发生CCVD 11例,CCVD的发生率为183.3/10万,40岁以上CCVD发生率为413.2/10万。本文将这个人群定为CCVD高危人群,在社区居委会的配合下,对这个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在人口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CCVD发病人数07年12例,08年10例,09年7例。09年发病率116.67/10万,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262.96/10万。

CCVD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医护人员对其干预对象进行详细的干预计划讲解,家访、电话随访,每周电话随访1~2次,每月至少家访1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每季组织1次干预组成员交流会。连续干预3年。

1 干预血糖

1.1 社区内按住宅区建立干预健康教育档案,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等)、有无糖尿病家族史、FPG、BMI、TC、TG、血压值,主要生活方式。对空腹血糖大于6.8 mmol/L或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者制定干预计划。措施如下:在社区内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提倡健康合理的饮食、适当限制每天进食总量,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糖尿病教育,特别是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如肥胖、不适当的营养及生活方式等。改变生活方式半年后血糖仍不稳定的给以降糖药物干预。

1.2 小结:通过连续3年对糖尿病一级预防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较单纯一次性书面健康指导效果有明显差异,达到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目的。3年来社区内糖尿病发病人数是,07年6例,08年4例,09年3例,发病率07年100.0/10万, 08年66.6/10万, 09年50.0/10万,社区内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达到了一级预防的目的。

2 干预血压

2.1 社区开展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了解有无高血压。我们按住宅区建立干预健康教育档案,个人基本情况,有无高血压家族史、血压值。对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90毫米汞柱者进行规范治疗。措施如下:合理饮食 限制钠盐过量摄人;增加钾的摄入,补钾有利于排钠;增加钙的摄入,降低脂肪的摄入量。适量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减肥。通过以上生活方式的干预,半年后血压不稳定者,给以降压药物干预。

2.2 小结:3年来社区内高血压发病人数是,07年27例,08年23例,09年18例,发病率07年450.0/10万,08年383.3/10万,09年300.0/10万,社区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达到了一级预防的目的。

3 干预血脂

3.1 按住宅区建立干预健康教育档案,个人基本情况、有无心脑血管病家族史、FPG、BMI、TC、TG、血压值;主要生活方式。跟据干预对象基本情况制定干预计划,对他们开展健康教育活动,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对绝经后的妇女,有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族史的健康人,肥胖者,需6个月检测1次血脂。对于总胆固醇大于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大于4.1mmol/L,高密度脂蛋白小于1.0mmol/L,甘油三脂大于2.3mmol/L者列为重点治疗对象。措施如下:合理饮食 粗细搭配,少吃动物脂肪,忌食动物的内脏,选用降脂食物如木耳、大豆、山楂等。适量运动 ,防止体脂和血脂增多。戒烟,限酒,不饮咖啡,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咖啡因可刺激血脂及血糖增高。适量饮茶,饮茶能消除油腻饮食达到减肥效果,但不要饮浓茶。注意生活规律,心理平衡:情绪紧张、过度兴奋,可以引起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脂代谢紊乱。所有血脂异常者首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经过以上3至3个月生活干预血脂过高者,或已有冠心病者,给于降脂药物干预。

第4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高血压发病率和死亡率日趋增高,但人们对其危害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因此,控制高血压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延长寿命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亿,属于高发国家,50岁以上的有1.4亿,他们大多集中在社区[1]。国外研究表明,基础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2]。因此,做好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疾病护理,对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为通过护理干预达到以下目标: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我们对6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采取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运动指导等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60例老年高血压病,年龄60~82岁,平均72.5岁;病程1~25年不等。其中,男36例,女24例,临床多半有头晕、头痛症状,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护理措施

2.1健康教育 对初入院患者介绍高血压常识,在候诊区内制作宣传栏和展板,编写有关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小册子发放给患者。根据患者不同阶段、不同的健康问题及时指导。手把手教病人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针对患者情况讲解疾病知识,针对高危人群和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系列讲座,使患者了解疾病进展、预后的相关知识,掌握饮食、用药注意事项。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出院时明确告知定期复查项目、时间等信息。

2.2心理护理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身疾病,长期的精神压力、紧张、焦虑和恐惧也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当老年患者机体受到环境等不良刺激时,可引起情绪激动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在临床护理中,加强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分析心理紧张的因素,明确心理紧张与血压的关系,指导患者逐步加强自我修养,保持精神乐观、胸怀开阔、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等,学会对自己有益的保健方法,消除老年患者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达到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目的。

2.3用药护理 告知患者及家属常用药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明确长期坚持服药对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重要性,坚决避免老年患者无故停药、不坚持长期服药、自行用药等错误行为,嘱患者在服药期间不可饮酒、抽烟和饮用西柚汁等含有影响肝脏正常代谢的食物[3]。协同家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注意不良反应、保证患者坚持用药的同时,帮助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措施,并将书面材料提供给患者及家属,告知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服药,不可擅自变更。

2.4饮食护理 完善健康饮食可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病,帮助降低血压并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等相关知识。引导老年患者要戒烟、限酒。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少于6g为宜,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豆制品,增加钙、钾、镁的摄入,杜绝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保持二便通畅,以防因大便困难,便时用力而引起突发血压增高。

2.5运动指导 体重的增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肥胖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减轻体重可以减轻循环负荷,有利于血压的下降。指导患者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登山、游泳等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每次运动时间30~60min,要一周至少三次。

3结果 60例患者中56例患者血压控制平稳,4例患者血压控制一般。

4讨论

第5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糖尿病(DM)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高血糖状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DM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现在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我院将所辖社区居民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针对本社区的特点,对中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开展三级预防,综合防治等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DM的危险因素

1.1 遗传因素:多数学者认为DM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1.2 肥胖:无论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角度,还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肥胖和DM都存在着密切关系。有资料统计,大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中老年DM患病率比小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高2倍[1]。

1.3 饮食因素:研究表明总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对DM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某些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水平摄入为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4 体力活动少:国内外随访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和DM发生呈负相关,是该病保护性因素之一。陈金钰[2]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摄取,降低组织胰岛素抵抗。

2.5 社会经济状况:中老年DM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发达国家中老年DM患病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在不发达国家,富人的DM患病率比穷人高。

2.6 高血压:高血压与老年DM呈强关联,据WHO报道DM病人高血压者20%~40%,高血压不仅是DM的并发症,还是DM发生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2.7 其他:妊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生活事件、衰老、药物、退休等因素也可能与中老年DM有关[3]。中老年DM大多数是在基因遗传基础上,各种后天环境因素共同累积的结果。

2 DM的防治策略

DM是终身性疾病,不可治愈,但可预防和控制。一级预防:通过整合策略,对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控制DM危险因素。中老年DM一级预防应摆在优先地位,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二级预防:及早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变疾病的进程,延长部分恢复期。三级预防:实施干预措施以防止中老年DM的主要并发症及残疾。中老年DM的综合防治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健康教育,这五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协同作用,增强效果;此外还包括戒烟、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心理健康以及提高依从性等。

3 DM的社区干预形式及措施

3.1 形式: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板报、宣传栏、发放健康手册、观看电视录像、体检、咨询、监测血糖、监测尿糖等,成立糖尿病之友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3.2 措施

3.2.1 健康教育:中老年DM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同时应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2.2 肥胖者控制体重:老年肥胖者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能减少DM的发生。肥胖者少吃含糖多和脂肪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和维生素多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过分撤取,保持正常体重。

3.2.3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老年人经常参加适量活动,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等(以饭后1~2小时为宜,运动时间20~30分钟)或做家务劳动可降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老年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3.2.4 提倡合理膳食,优化饮食结构:老年人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能量的过分摄取,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糖、盐、酒及胆固醇摄入,如:动物肝、心、肺、肾、蛋黄、肥肉、鱼子等;多食蔬菜、纤维素和矿物质;三餐食物要均匀搭配,主食以米、面及适量的杂食为主;蛋白质以大豆及豆制品为宜,不含胆固醇,可起到降脂作用;提倡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占总热量的30%以下。按1/5、2 /5、2/ 5的比例分配三餐,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并要定时定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治疗。

3.2.5 健康及科学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宜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

3.2.6 药物干预:药物干预预防DM的临床试验涉及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奥利司他和格列齐特等,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药物干预预防DM是有效的,但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等非药物干预的疗效日益突出[4]。

3.2.7 避免服用损伤糖耐量的药物:老年人体质弱,患病比较多,在治疗时应首选作用比较温和、不良反应少、不损伤糖耐量的药物。

3.3 高危人群筛查:对中老年人从病因上预防DM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0岁;(2)有DM家族史;(3)肥胖;(4)曾患妊娠糖尿病;(5)曾娩出过体重> 4 500 g巨大儿的妇女。DM筛查不仅要检出隐性患者、未被注意的显性患者,还要检出糖耐量降低者。

3.4 加强老年人群的血糖和尿糖检测:为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加强对老年人血糖、尿糖检测,尽可能控制和纠正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以及吸烟等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已确诊者尤其须定期检查心血管、肾、眼底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通过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干预,采取控制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DM综合防治等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治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晓红,扬 泽.北京市2型糖尿病高危年龄人群危险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

[2] 陈金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和自我功效[J].现代护理,2002,8:801.

[3] 孙纪新,朱俊卿,张建新,等.河北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及防治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01.

第6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卒中复发风险高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的和不可干预的这两种。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家族史;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少动、肥胖、脂代谢异常、吸烟和高血压。刘教授说,“我们必须努力降低这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调脂、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糖、戒烟、减肥、戒酒、合理饮食、适当活动等,这些都是患者需要采取的各类预防措施。”

为规范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和缺血性卒中预防,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颁布了《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和《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二级预防是指防止卒中复发所采取的措施,这是临床医生重要的治疗目标之一。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全面治疗包括:明确脑血管病患者,并进行治疗、康复,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减少有创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生存率。

刘鸣教授指出,临床上,降压药、他汀类降脂药和抗血小板药是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前两者是针对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治疗历来是卒中二级预防的重中之重。如何针对不同的卒中患者给予最有效、最合理的抗血小板药物,是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如果胃肠不好的患者,还可以选择精确肠溶型药物,以降低药物对肠胃的损伤。

卒中患者治疗存在三大误区

临床上很多患者对卒中认识不够,往往存在一些治疗误区。临床上患者要注意二级预防治疗中容易存在的以下三个误区:

首先,对于卒中预防不重视,甚至对一些高危因素的预防不以为然,甚至更愿意用未经验证的保健品、偏方来代替医生开出的正规药物。殊不知卒中属于“争分夺秒”型的高危疾病,从而延误了宝贵的预防机会。

其次,很多患者不能坚持治疗。预防卒中一旦用药往往就是长期的,对于降压类药物及阿司匹林这类抗血小板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用药。有些人刚开始服药或住院期间还很规范,但时间一长就掉以轻心,往往停药后不久就又发生脑卒中。如果二级预防做得不好,从理论上讲,几乎每次复发的症状都要比前一次更严重。

第7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针对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

脑卒中的预防分为两个级别,其一是针对没有发生过脑卒中的高危人群的预防,叫做一级预防。高危人群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甲亢等患者,针对这些人群的预防可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饮食调节、运动疗法、定期体检等几方面进行。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高血压被认为是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的人比无高血压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高7倍。长期持续的高血压不仅会加速动脉硬化,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且在突然增高血管内压力时,可导致脑内血管破裂发生出血性脑卒中。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合理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等疾病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因此,这类人群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之外,还要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安全有效的中成药,比如通心络胶囊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

饮食调节高危人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少吃肥肉、减少食盐的摄入、少饮酒、多吃水果蔬菜。

运动疗法适度运动可预防脑卒中发生,据统计,四十岁以后的男性积极运动比不活动的同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低30%;实践中,以每天快走30分钟为例,脑卒中的概率可降低30%。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防止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

脑卒中的复发率很高,尤其是首次卒中后六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卒中再复发后,死亡率和致残率要比第一次更为严重,其中有25%的比例因为复发而导致死亡,所以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经治疗好转以后,应及早通过二级预防防止卒中再发。专家指出,卒中的二级预防主要包括正确评估首次发病机制、控制危险因素、调整行为危险因素、干预血管危险因素等四方面内容。

正确评估首次发病机制这对于积极有效地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解患者第一次卒中的发病机制、发病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合理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甲亢等都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如果能将这些危险因素有效稳定在理想范围内,就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和致残程度。

第8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090-02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而人们的健康意识却相对滞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的不合理饮食,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快速增长, 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与上述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脑肾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成为对人类健康的首要威胁。全国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60%的就诊病人为慢性病人[1]。重视三级预防,全面构筑针对慢性病的各道防线已刻不容缓。

1 慢性病对健康的危害

高血压作为最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造成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从110/75mm Hg(1mm Hg = 0.1133kPa)开始,随者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性持续增加, 血压>180/110 mm 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性增加10倍,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危险性的40%,冠心病事件约15%,心血管死亡率33%,总死亡率20% [2]。我国高血压人群存在 “三高”――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如何提高人们对高血压危险性的认识,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综合控制高血压及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病残率,将是今后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胆固醇是增加最显著的危险因素, 血总胆固醇(TC)降低1%, 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降低2%, 他汀类治疗3~5年可使冠心病患者、冠心病高危患者、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卒中和猝死等严重事件的发生率降低20%~40% [3]。

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致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通过健康促进手段,可使糖耐量减低,从而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46%,即一级预防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干预和强化治疗即二级预防可使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眼底病变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30%~60%,明显减少与糖尿病有关的死亡。同时在发病后做好三级预防即防治病残和医学康复工作,可预防或减少后遗症和功能障碍,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二者并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对靶器官的损害是高风险的联合,血压水平相同的高血压患者,有无糖尿病使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差10~20倍[4],因此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恶性肿瘤已成为一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肿瘤病因除了与机体因素有关外,80%~90%由环境和社会生活习惯引起,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消除职业性致病因素、识别并消除医原性致癌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等是预防肿瘤的重要措施。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及时治疗癌前病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患病率、病死率,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医务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唤起全社会共同参与。

2 慢性病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存在许多问题:健康教育工作深度不够,普及面较小,人民群众防治知识欠缺,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大中型医院为基础的诊断和治疗服务,重个人、轻群体,重治疗、轻预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巨额卫生资源更多地投向了疾病晚期的被动治疗,而不是用于主动预防。胡大一等著名专家多次提出:全国心脑肾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防治亟待实施新思维新策略,要转变目前慢性病的防治模式,变以医治病人为重点的“下游干预”为防止危险因素生成的“上游预防”,变经验医学为循证医学,变单学科对单一危险因素干预,为多学科联合进行多种危险因素综合控制, 从以大医院为中心的治疗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预防。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三级预防是慢性病预防控制的一道道防线。

3 如何做好慢性病防治

发达国家多年的防治经验表明: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和病人治疗管理活动,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关键措施。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提供连续、长期、整体和个性化的卫生服务,是实行慢性病综合干预措施的最佳途径[5]。通过健康管理,倡导社区居民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引导大家遵守健康的“种子(S-E-E-D)”法则:即①睡眠(sleep)法则 :合理睡眠、午间小憩;②情绪(emotion)法则: 情绪稳定、心态平和;③运动(excise) 法则:有氧运动、动静结合;④饮食(diet) 法则: 科学饮食、营养均衡(包括戒烟限酒)。教会慢性病患者掌握冠心病二级预防的ABCDE策略:即A. 阿斯匹林(aspirin)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nhibitor)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B. 受体阻滞剂(blocker)和控制血压(blood pressure control);C. 降胆固醇(cholesterol lowering)和戒烟(cigarette quiting);D.合理饮食(diet)和控制糖尿病(diabetes control);E. 运动(exercise)和健康教育(education) [6]。增强人们防病治病的主动性、自觉性和依从性,使之能积极参与到健康维护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早日实现构建“全民健康社会”这一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静,杜雪平.有关冠心病社区防治的现状和问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 6 (4):226.

[2]李莉.高血压治疗:从临床指南到临床实践[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 (3):67-71.

[3]“十年百项”会议资料.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 (8):63-646.

[4]陈国伟.高血压与糖尿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4):200.

[5]谢广宁,李应光,王继泉,等.现阶段高血压防治工作现状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4,2(4):486.

第9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

(中南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摘要】 根据心身疾病的发生环节即应激源、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病理生理反应和发病原因采用三级预防。具体措施是: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方法以有效预防心身疾病[1]。【关键词】心身疾病;预防【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68-01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具有心理生理上的障碍,因此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6];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偏头痛) [4]。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身疾病近年来患病率迅速增加,调查表明,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心身疾病占1/3以上。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早就提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均臻完善的状态。"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0]。

1.发病原因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巴甫洛夫、坎农等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肯定了心理活动或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和社会、心理、生物三个方面有关,但就具体的疾病而言,有的以生物因素为主,如感染、中毒等;有的则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特别是通过大脑、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变化,造成心血管、胃肠、内分泌、肌肉等组织器官功能的改变,引起恐惧、焦虑、紧张、担心、激怒、悲观、失意等各种情绪反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消化停滞等生理反应。人体在长期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下,会使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免疫功能降低,产生抗体减少,使得病毒、细菌趁虚而入,最终引起身心疾病的发生[11]。2.临床表现:常见典型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另外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遗尿、阳痿、糖尿病、肥胖症、神经性心绞痛等都属于心神疾病范畴。在这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心理因素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8]。 3.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包括心身疾病的发现、治疗和处理,也包括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以及如何增进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1三级预防:认知评价是第一道心理防线,受人格特征,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情绪调节是第二道心理防线,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线,因此可采用三级预防[1]:(1)第一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长期反复刺激并导致心理失衡的措施,关键在于培养比较完整的健康心理素质。 (2)第二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导致心理失衡阶段发展成为功能失调阶段的重要措施。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第二级预防核心。 。 (3) 第三级预防是针对患者在经历心理失衡、功能失调进入躯体疾病阶段情况下,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这个阶段不仅依靠有效的药物,还应充分估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3.2 三级预防的具体措施: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里干预、药物治疗等方法。(1)个体预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要动员全社会参加,而且在儿童时期就要予以重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没有规律等,会使心身疾病的发病明显增多,因此需要采取心理、社会干预措施,转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处置危机因素。如本人是A型性格之人,或双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重点预防对象。

(2)社会防御 完善社会支持体制,增强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增强,会使心身疾病患病率明显降低。 (3)心理咨询 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加强危机干预。在社区和各医疗单位要重视开展心理咨询业务(包括热线电话咨询)。经验与实践证明,此项措施能有效地缓和心理、社会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减轻痛苦,克服危机,对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4)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目标 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个体生理素质存在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患性。尽管精神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反应则根据个体而定,有些人可能以心血管为主,而另一些人可能以胃肠反应为主。 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学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这属于治本,但不容易。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压。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的在于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或改善某种行为症状,如减轻冲动.多动.破坏,以便为教育训练提供条件。我们在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中,首先仍需要重视药物治疗,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减轻病人症状,缓解和控制病情,以促进疾病转归,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也是控制疾病极其关键的一环。但是,某些心身疾病在依赖于药物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心理调整与治疗环节,平时要注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戒怒慎思,心情愉快,并重视减肥和运动健身等,通过身心兼治提高疗效,促进病情好转,减少复发和反复的机会。此外,精神药物如抗焦虑、抗忧郁药物的及时应用,对防治心身疾病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 4.小结 心身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面对这一特殊病症,世界各国都在长期关注和研究这个特殊病症,并在诊断、病因、医疗、康复、教育、心理等领域进行了不断探索。研究表明早期干预防范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确实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1]苗丹民 石茹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现代康复》1999年第3卷第10期[2]许丽遐 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病因及其预防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年05期[3]康民

谨防心身疾病 《心里与健康》 2002年第09期[4]杨放如 心身疾病的病因、分类、诊断及其综合防治 《中国医刊》2005年第07期[5]沈晓林 懂艳 浅谈社会、心里因素与心身疾病 《临床医学》2005年第11期[6]姜良铎 付义 心身疾病与心身状态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年第10期[7]彭宗义 心身疾病100例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第11期[8]彭碧芳 吴建兰 临床常见心身疾病的调护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年 第2期[9]侯永梅 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10]燕殿学 刘浅荣 李红娅 综合医院门诊心身疾病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医学杂志》2000年02期[11]邢芳 浅谈护理科普在预防心身疾病中的作用 《黑龙江医学》2004年第10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