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精选(九篇)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

第1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冠心病;分级预防;探讨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01-01

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中国的疾病结构近年发生很大变化,冠心病发病率由1957年的第五位到1975年的第二位,到1984年就已经上升为第一位。由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高,被称为“第一死亡杀手”.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根治性措施,因此对冠心病的积极预防便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疾病,甚至有研究将影响因素列有246种。许多流行病学家将影响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为: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②一些易患冠心病的生活习惯;③冠状动脉循环受累的临床指征,以及性别、年龄、家族史。这些指征并非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但可预示冠状动脉已有相当程度的病变。除性别、年龄、家族史外,其他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冠心病的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指对尚未患上冠心病的人群采取措施控制或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防止患病,减少发病率,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二级预防是指对全人群检查和发病筛查,以早发现、早治疗;对已患上冠心病的患者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措施,以预防病情复发或防止病情加重。是对病情的干预。三级预防是控制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延长或逆转病程进展,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是对预后的干预。

1 一级预防措施

冠心病一级预防是预防和减少冠心病总体负担的基石,是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两项措施:

1.1 加强健康教育:是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阻断危险因素作用从而预防疾病发生。

对整个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1.2 控制高危因素: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中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等是可以改变的;而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等。就此采用如下策略:

1.2.1 彻底戒烟,且远离烟草环境:吸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降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力,加重冠心病,诱发再梗。被动吸烟也可以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由此要远离烟雾环境。它是一级预防的关键问题。

1.2.2 合理膳食:低热量,控制体重;限制脂类和胆固醇,血脂异常是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低盐补钾;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适量饮酒。

1.2.3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限制饮食和体育锻炼使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体质指数范围内。稳定型冠心病可进行有氧运动和柔韧性运动,不稳定型不宜参加运动。

1.2.4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在青少年期就应预防高血压,目标为140/90mmHg或者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则为130/80mmHg。

1.2.5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而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糖尿病对全身血管都有破坏作用,患者处于冠心病的高度危险之中。

1.2.6 保持心理平衡:抑郁、易怒、紧张是冠心病发作的重要因素,积极调控情绪有利于自身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2 二级预防

在人群中对冠心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对病情的干预。其目的是改善症状、防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防止冠心病复发。

2.1 首先要控制好各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定期筛查早防早治:通过健康教育增强自觉检查和早期就诊意识。对高危人群和个体,通过普查、筛查和定期体检,及时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等危重患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舒张压降低5mmHg,冠心病减少21%.因此对高血压高危人群,至少每年2-4次,并做相应检查,此外儿童和青少年应每年测血压一次,20岁以上成年人除每年测一次血压外,每次就诊都应测血压借以早发现和减轻高血压带来的危险.

高血脂:总胆固醇下降10%心肌梗死总发生率下降15%,降低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可使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降低27%―35%。因此大于20岁者应五年查一次血脂;大于40岁男性、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家族史每年至少一次;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或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者每年2―3次。

高血糖:筛查高血糖的目的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对高危人群监测血糖每年大于1次,必要时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并加强冠心病事件的监测,即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和控制危险因素。

2.2 规范治疗、警惕先兆、适时转诊: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有赖于在患个体的规范治疗;警惕先兆能降低各种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有症状及时转诊于专科医院可早期明确有否冠心病事件,并确定治疗方案。

2.3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有五道防线,应全面综合考虑,并持之以恒。提倡双有效―有效药物和有效剂量。

A.aspirin抗血小板凝聚

anti-anginals抗心绞痛

B.beta-blocker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

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好血压

C. cholesterol lowing控制血脂水平

cigarettes quitting戒烟

D.diet control控制饮食

diabetes treatment治疗糖尿病

E. education普及冠心病教育

Exercise有计划、适当的运动锻炼

3 三级预防

就是预防或延缓冠心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目的是减少和控制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延长或逆转病程进展,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

重症者,采取积极、及时的抢救措施及治疗护理项目,提高抢救成功率;病情较轻提倡早期综合治疗,采取康复护理、功能恢复等,降低病残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患者的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维持治疗效果。

4 小结

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加强一级预防,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重视二级预防,提高全社区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加强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关注三级预防,及时控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冠心病患者通过实行有计划合理治疗和积极的自我保健相结合的对策,做好饮食调养、体育运动及药物预防,可以防止冠心病病情复发和恶化。

参考文献

第2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高血压病是一种国内外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病率高达10-20%,它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类型就是脑卒中,是世界第一大杀手,第二大杀手是癌症,第三大杀手是糖尿病。

下面拟对高血压与脑血管病当前研究的最新发展态势、相互关系、防治对策等问题进行简要的综述。

1 高血压与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在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脑卒中的病死率是冠心病的4―5倍;而在北美、西欧国家的冠心病病死率则是脑卒中的4-5倍。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占76.5%,高血压病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血压高6倍,且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持续时间长短、年龄和高血压类型有密切关系,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81.5%,死亡组中有高血压病史者占85%,出血组高血压患者占77.2%,梗塞组高血压患者占73.4%。

我国近年统计,约有高血压9000万人,脑卒中患者500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高达200万人,每年死亡可达100万人,在存活患者中,75%有不同程度的工作能力丧失,其中40%以上重度致残。同时,大量资料也显示,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死亡因素与高血压水平和分期有关。Ⅲ期病死率约占59.3%;Ⅱ期占47.2%;I期最低占21.5%。显然这与周围血管硬化程度有关。在我国虽然高血压致死亡原因以脑卒中的并发症最多,已超出心、肾等脏器并发症的病死率之和,但也不能忽视这些重要器官病变共同交织而对高血压相关的病死率产生影响和作用。

2 高血压与脑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是高血压性疾病的主要靶器官,它可以通过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启动在小动脉和微动脉产生有卒中倾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直接损害脑。一般来说,缓进型高血压病10―20年才出现靶器官损害的并发症,而急进型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在1-2年内就可以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2.1 高血压动脉硬化。病理所见:主要累及细动脉和小动脉(直径≤lmm),病变特点是细动脉玻璃样变性,亦称细动脉硬化。由于脑组织无氧储备,对缺血和缺氧的伤害阈值很低,当高血压形成时,随着脑血管调节水平的上移,同时许多生理、生化、免疫因素均参与了细小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最终可能造成以下结果:①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②小动脉瘤和微动脉瘤形成;③较大动脉形成梭形或在动脉分叉处形成袋状动脉瘤。

2.2 高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腔梗)。以往腔梗常被误认为是“动脉硬化性脑病”,后来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研究发现并非 如此,而且发现高血压在腔梗的发生发展上起着极为重要的 作用。

病变部位多见于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动脉深穿支,这些小动脉分布在大脑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内囊、丘脑、桥脑和小脑等部位,侧支循环较少,所谓脑内终动脉的供血区。

目前主要认为小穿通支血管的高血压性透明脂质损伤,即所谓腔梗假说可能是其最常见的发病机理。

有人报告51例CT证实的腔梗患者,均有5―2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在22-28kpa之间,其中26kPa以上者多为腔隙综合症。可见病程长,血压高者,患腔梗可能性大,

临床症状重。另外,很多患者早期并无临床症状而为CT所证实有腔梗,故把高血压称为“无声杀手”并不过分。

2.3 高血压与脑出血。脑内穿通动脉外膜不发达,且无外弹力层,中层肌细胞少,故管壁较薄,这是脑出血发病率明高于其它脏器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学原因有三种情况:①脑内小动脉痉挛、缺血、缺氧、代谢障碍,从而造成细小动脉通透性增加,引起漏出性出血,或细小动脉壁破裂出血;②小动脉瘤或微动脉瘤破裂出血;③大脑中动脉与其所发出的深穿支(豆纹动脉)呈直角,易受较高压力血流的冲击,在病变的基础上破裂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占脑出血的72―81%,以至达94%,一般认为,血压增高时,脑出血自动调节范围上移对脑本身有一种保护性作用,但高血压持续时间过长,过高,这种调节能力将减弱或消失,并且对动脉压骤降的代偿能力降低。另外,血压每天是规律波动的,其特点是白天血压较高,夜间下降,午夜最低;高血压患者仍有些规律,但夜间水平高于正常。

长期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升高与白天;样,并与靶器官受损害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2.4 高血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数是由动脉瘤引起,多以先天性袋状或囊状动脉瘤为主,占90%以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的仅占10―15%,其中多为梭形动脉瘤。先天性动脉瘤多发生在脑底动脉分叉处,此处弹力膜多有先天性缺陷,在后天的血流冲击下,特别是在高血压的情况下,更易形成带蒂或带茎的袋状或囊状动脉瘤,这些动脉瘤小到针尖,大到可以压迫颅神经和脑组织。

高血压在这些动脉瘤的扩张和破裂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60%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压是高的。

2.5 饮酒、高血压和脑卒中。饮酒和高血压关系密切,但一般认为需要超过一定“阈值”时(酒精34―40s/d)尚有影响,如在日本和瑞典分别对长期中等量以上的饮酒人口调查并随访近20年以上证明:饮酒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且为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饮酒引起高血压、脑卒中的可能机制主要为:①长期饮酒者的皮质激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②肾素―血管紧张素及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增强;③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通透性,引起钾―钠泵活动异常和离子运功能障碍,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增高,外周阻力增加;④导致血小板及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功能低下,纤溶活动性增高,凝血因子减少。

在高压病中,有两种影响其脑循环的方式,一种是自动调节,曲线的上移,另一种为颅内、外血管的斑状动脉粥样硬化。两者都使血压在能安全下降的程度方面受到限制。

随着高血压的发展,长期不开放的毛细血管退化,使得机能性的血管稀少,以至成为不可逆的结构性减少。

3 加强高血压 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

经降压治疗有效的患者,脑、心血管病的罹患率仍高于血压水平相同的正常血压者,终身降压治疗带来的副反应和对社会及个人沉重的经济上负担更不待言。故一级预防是需要首先考虑的目标。它是指已有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即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个体发病率和群体发病率,所谓“上医治未病”。它的受益将在下一个10年中体现出来。

目前的至少有11种干预措施可供考虑,已证实确有效果的有如下措施:减重、限盐、增加体力活动和忌酗酒是一级预防高血压、脑卒中最有效的措施。另外,减少应激、补钾、补给鱼油,补充钙、镁、合理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饮食,补充纤维等是有效的。

为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必须加强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把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扼杀在萌芽中。所谓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病个体或群体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这些措施常包括一级预防的措施、合理药物治疗及病后咨询等。鉴于目前我国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现状,进行二级预防的意义也很重大。要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采用简便、有效、安全、价廉的药物,同时也要兼顾其它危险因素的治疗。

第3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干预

高血压是以血压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它不仅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而且常伴有糖、脂质代谢异常,以及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为国内外公认的身心性疾病。面对庞大的高血压患病人群,极高的致死致残率和极低的服药率、控制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1]。

1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必要性

国外九项前瞻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105mmHg者比76mmHg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5倍。美国弗莱明翰研究34年随访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在最高四分位者比最低四分位者患心力衰竭的危险高2~4倍。而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是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和二级预防(检出和治疗高血压病人),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普及高血压知识,从社区干预着手加强高血压的监测和预防,意义十分重大。

2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发展

由高血压防治作先导的社区防治概念在60年代末由WHO心血管计划提出。近年来,国际上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发展较快。在美国,除了坚持在人群中实施高血压筛检和患者随访的方案外,又开展了多中心的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应该是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并举、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并存的新观念。1993年美国高血压检出、治疗和评价委员会就此提出了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报告。日本研究证实,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远比单纯的血压控制或单项的高危因素干预效果为佳,同时在社区慢性病研究中,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2]。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血压防治经验上,从“七五”开始,也开展了大量心血管病防治研究。1998年卫生部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血压群防群治的热潮,这既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同时也是全社会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项目的一个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有大量的经验报道及创新发展。

2002~2005年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3个大型社区实行全科医生分片负责制并利用罡正电脑专案管理系统对259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为期4年的综合管理,通过人一机结合模式管理,结果显示:管理后病人对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适当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在高血压病治疗中所起作用的知晓率明显提高;非药物治疗率100.0%,药物治疗率由32.0%升至73.0%,规律服药率为71.0%,血压控制达标率为95.0%,血压稳定者所占比率为78.0%[3]。

2005年,重庆化龙桥社区被抽查的4913例中,社区抽样调查显示该社区“患病率”为6.29%,跟踪监测血压后,又新诊断高血压患者111例,高血压患病率为8.55%,比以前增加36%。女性“知晓患病率”高于男性89%,而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63%,本研究显示年龄越轻,新确诊的比例越高,表明年龄越轻知晓率越低,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应从年青人开始抓起[4]。

200709开始,深圳市罗湖区医院以东环街农村社区≥32岁254例高血压病人为对象,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药物治疗等措施综合干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患者自身前后比较评价农村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团队规范化综合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此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之间差异显著,并对农村地区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干预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5]。

3 高血压社区干预的措施及途径

自200709,全国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防治的试点工作,实行对社区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实行建档随访、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及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合理用药等措施, 应用社区干预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干预。旨在更好改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血压水平。

3.1 全社会关注 由医疗、科研为主向社区综合干预、防治为主转变,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专业部门参与向全社会参与转变,需要政府加大对慢性病干预在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报销政策的优惠,并得到社区领导重视,有居委会参与。

3.2 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表明:1988年按部级专科、省部级、地县、乡村四个级别选取医疗卫生人员1609人,结果至少有33.1%的医疗卫生人员不知道抗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而选择血压140/9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的占60.8%;几乎所有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危险分层的概念;正确选择高血压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标准的卫生人员仅占9.5%;自述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建议非药物治疗的医疗卫生人员仅占34.5%。

因此可见,我国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是无论是对高血压的防治观念,还是在高血压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应努力跟上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具备应有的防治能力[6]。由政府主导,支持经费用于卫生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跟上国内外高血压诊疗的最新进展。

3.3 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它强调医患合作、病友互助、患者及家属参与,可以弥补分级动态管理模式的不足,特别适合高血压的日常管理。

3.3.1 正确分级及建档:高血压分级标准可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订的分级标准。1级: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mmHg;2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由社区医生对辖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分级管理,并建立“一册一卡” 动态管理档案,进行长期追踪,每个月至少上门随访一次,了解他们的血压监测情况、服药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等,并做好登记,根据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和治疗指导,反馈的结果输入电脑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并科学严谨地进行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3.3.2 健康教育内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①健康的饮食指导:高血压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习惯或膳食组成有密切关系,如钠摄入过多,钾和钙的摄入不足,热量过剩等,应以清淡、低脂、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食物为宜,强调低盐饮食,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量在6g以下,而且要严格戒烟、限酒。②治疗依从性指导:要说服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向患者详细说明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如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要向患者强调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治疗,要按医嘱服药,服药要根据血压水平、季节、气候等情况随时调整剂量,调整药物剂量的原则应该是缓慢增减。提高患者的信心和依从性。③有益的运动指导:运动可以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而且对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都很有帮助。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体质量的增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肥胖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减轻体质量也有利于血压的下降。④正确的心理指导: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焦虑和恐惧也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保持胸怀开阔、精神乐观,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等。指导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正确面对生活挫折,做到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

4 结束语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开展高血压的社区干预工作,在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大面积普查普治,降低高血压致死、致残率,提高全体国人身体素质等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跟踪国际上高血压防治的最新进展,规范全科医生预防、诊治高血压的医疗实践”已迫在眉睫。同时社区高血压的干预模式又是一项非常系统、面广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和管理,相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交流,我国的社区高血压干预一定会总结出一套成功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武爱娟.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9(12):5859.

[2] 孙凤,郭淑霞.我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其社区防治进展[J].农垦医学,2005,27(6):461463.

[3] 余信国,李静.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8(3):13781380.

[4] 戎健 ,于长青.重庆市化龙桥社区高血压知晓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5,34(4):545547.

第4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87

资料与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7月收治脑梗死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43~94岁,其中>60岁90例(94.6%)。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8例,糖尿病史12例。血脂异常28例,心脏病15例,吸烟15例。以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为主,其中表现为偏瘫66例,单肢瘫12例,表现为失语、构音困难、言语不清,语速迟缓42例,表现有头晕头痛68例,昏迷抽搐3例。

诊断方法:入选患者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进行CT扫描证实,脑梗死诊断明确,常规抽血测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必要时心脏彩超检查。

结 果

血压、血糖及血脂检测:高血压72例(75%),糖尿病18例(18.7%),血脂异常39例(40.6%),心脏疾病38例(39.6%),吸烟15例(15.6%)。其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5例,高血压、糖尿病9例,高血压、血脂异常28例,糖尿病、血脂异常8例。

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表现为心肌缺血32例,心律失常24例,其中心房纤颤10例,心脏彩超显示瓣膜病变8例。

讨 论

我国存活脑梗死患者中,2/3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要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高血压: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2]。干预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使脑梗死的危险人群认识到高血压是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②提高测压率:许多人长时间不测量血压或完全不知道患高血压病。40岁以上的人群需定期测量血压。③预防高血压,通过对暴露多种高血压危险人群的干预,降低高血压发病率。④治疗高血压,改善生活行为,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应以最少有效的剂量,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尽量减少不良反应,防止把器官损害,每天24小时应降压稳定,避免血压大波动。降压治疗的益处是通过长期控制血压达到的,所以患者需长期降压治疗,注意提高依从性,注意监控血压,切勿降压速度过快而导致脑缺血。

心脏病:如心瓣膜病、非风湿性心房纤颤、冠心病、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心功能不全等均可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心房纤颤尤为突出,多引起脑部大血管较重的大面积梗死。干预措施: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确诊心脏病应尽早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按国际标准(INR)用华法林等药物。

糖尿病:WHO和欧美国家研究认为其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3]。干预措施:脑梗死危险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重视葡萄糖耐量异常(IGT),因其具有不稳定性和可逆性,可应用阿卡波糖类化合物抑制肠道内葡萄糖苷酶,使IGT患者血糖转正常,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练,注意监测血糖,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血脂异常:应定期检查血脂,合理饮食,减少饱和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坚持体力活动,控制体重,TC、LDL 增高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增高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

吸烟:宣传吸烟的危害和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采取各种措施戒烟。

参考文献

1 李小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1):986.

第5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保健

由于疾病模式的转变,高血压的防治策略由单纯的生物学防治模式转向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综合防治模式,因此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与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本研究主要选取于2010年以来对A企业所属社区的高血压患病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对A企业所属社区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采用二阶段随机抽样法先抽取户,再抽取人,进行问卷与体格检查。

1.2 方法 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标准,所有血压计经调试合格后使用,高血压新发病例的判定标准,既往无高血压病史,经不同时间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大于140 mm Hg,舒张压大于90 mm Hg判定为高血压。超重和肥胖判定:按体重指数超过23为超重,超过25为肥胖。

1.3 常用评价指标主要有 ①政策环境改变实施情况的指标;②干预执行的次数、范围和质量;③干预活动参与率和覆盖率;④人群对高血压防治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改变率:⑤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率、治疗率、服药率和控制率;⑥疾病(重点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监测结果;⑦危险因素(主要是血脂、吸烟、体重和运动等)监测结果;⑧患者医疗费用的增减。

2 干预措施

社区高血压防治要运用健康促进的理论将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与三级预防相结合,开展一体化的综合防治。

2.1 社区参与

以现存的卫生保健网为基础,多部门协作,动员全社区参与社区高血压防治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全过程。

2.2 政策发展与环境支持

在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方面、促进高血压的早期检出和治疗方面发展政策和创造支持性的环境。

2.3 健康教育

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文化、经济、环境和地理的差异,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公众教育应着重于宣传高血压的特点、原因和并发症的有关知识;它的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以及生活方式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2.4 社区高血压防治宣传。

基层医生应争取当地领导的支持和配合,对社区一般人群开展高血压防治的宣传和教育。宣传的形式可多样。

2.5 社区卫生服务重新定位。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社区卫生服务重新定位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①医疗与预防资金重新分配,提高预防资金的比例。②将高血压防治的考核指标列人社区卫生服务常规考核体系中。③医疗保险应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激励高质量低成本的医疗保健服务。④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应建立畅通、互利的双向转诊渠道和运行机制,社区和各级医院应发展高血压防治的临床路径,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医疗保健质量[1]。

3 结果 

3.1 现状 效果调查问卷有效率99.1%,男女性别比1∶1.2,以35~44岁组与55~64岁组最多,分别占30.2%和26.5%;离退休人员占32.6%。与基线调查数据比较时,通过控制性别和年龄构成,方差分析表明干预前后两样本具有可比性。

3.2 对现患高血压的102名患者进行调查访视,其中服药规律的有42例,规范服药率41.1%。

4 讨论

高血压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象,群体的疾病应该用群体的方法来防治。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社区控制计划成功的3个关键因素是:公众教育、专业人员教育和高血压患者教育。对人群生活方式的指导,既可用于已患高血压或还伴有其他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危对象,同时也可用于广大健康人群。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重、限盐、限酒等不仅使部分高血压患者不必采用或减少药物剂量而血压得到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广大群众普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总之,开展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病情调查研究及卫生保健指导工作,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映芳. 社区健康教育在防治高血压病中的作用.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3):181-182.

第6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了解首次卒中的病因学机制,对于积极有效地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首次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4种类型: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梗死、心源性栓塞、腔隙性梗死和原因不明型。腔隙性梗死的患者常伴发糖尿病。

如果明确首次卒中类型为腔隙性梗死,可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正确干预而减少卒中再发的风险。如果已明确首次卒中为房颤诱发心源性栓塞,则适宜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加华法林(抗凝)干预。如果是其他亚型的缺血性卒中伴发房颤者,使用抗凝干预效果并不理想,而患者却必须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对于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的患者还需加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水平。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还有稳定血管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以防脱落的作用。

首次发生脑出血的病因学机制分为高血压性出血和非高血压性出血。对于那些反复发生于脑实质的出血,需要高度怀疑存在隐性血管瘤或血管淀粉样变性,这种情况依靠单纯的降压治疗往往无效,必须在降压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干预措施祛除病灶。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故在对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前需要明确初次卒中发作的类型及相关的危险因素。

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发病机制,可考虑选择做下列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生化全套)、心电图、头颅CT、颈动脉B超、头颅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超声心动图、心脏Holter、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甚至脑血管造影(DSA)等。如果需要,还应检查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沉、c反应蛋白、抗心磷脂抗体等。

建议:对已发生脑卒中者选择必要的影像或其他实验室检查,尽可能明确患者的卒中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针对病因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

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脑卒中无论是初发还是再次发作,高血压都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患者血压水平>160/100 mm Hg可使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首次卒中后的患者,不论既往有无高血压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近来有研究表明,虽然脑卒中患者约80%伴有高血压,但在卒中发生后由于脑血流自动调节作用,仅1/3患者继续存在血压水平偏高。卒中后急性期过度降压会导致全脑低灌注或脑白质疏松,是卒中后痴呆发生的重要基础,因此,降压需平缓。

研究表明,舒张压保持在>80 mm Hg时,每降低5 mm Hg,卒中再发风险降低15%。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PROGRESS)结果证实,对于先前有脑卒中史或TIA史的患者实施降压治疗可以减少卒中再发的风险并可降低发生痴呆与认知障碍的危险。

建议: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②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

抗血小板聚集

对于缺血性卒中后的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证明,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率中再发的风险。一项欧洲卒中预防试验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缓释剂的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的预防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出血等不良反应。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应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情况等)做出合理的选择。

建议:①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一150mg/日,1次服用。②也可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 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 mg的复合制剂(片剂或胶裳),2次/日。③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 mg/日。抗凝治疗

使用抗凝剂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只有在诊断为房颤(特别是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才适宜应用抗凝剂。过大强度的抗凝治疗并不安全,目前监测INR的推荐指标为2.0~3.0。

建议:对已明确诊断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剂量为2~4mg/日,INR值应控制在2.0~3.0。如果没有监测INR的条件,则不能使用华法林,只能选用阿司匹林等治疗。其他心脏病的干预

除房颤诱发心源性栓塞患者需积极采取合理的抗凝措施外,其他潜在的心脏病均将大大提高栓塞性卒中的复发风险。因此,建议针对病因积极处理原发疾病。例如,心肌梗死是卒中发生与复发密切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既往有心肌梗死或卒中时发生的心肌梗死,应该维持心输出量,给予B受体阻滞剂、ACEI制剂以及适量的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可改善这种危险。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以产生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栓子,故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凝剂。

建议:针对各种心脏病的病因,处理原发疾病,并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率中复发的风险。

颈动脉狭窄的干预

有症状(TIA或小卒中)的轻、中度颈动脉狭窄者首先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更应慎重处理。必要时可考虑是否行外科手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大剂量联合应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可通过摄入蔬菜、水果、豆类、瘦肉、鱼类及增加了维生素的谷类食物来保证达到叶酸、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B12的推荐需要量。国际上目前正在进行的VISP和VITATOPS项目,旨在进一步评价联合应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效果。

建议:①合理膳食。②对于高半胱氨酸血症者给予口服叶酸2 mg/日、维生素B6 30mg/日、维生素B12 500ug/日。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的患者都有发生完全性卒中或二次卒中的危险,且很可能在初次卒中后2周内发生。因此,寻找并治疗TIA的原因,预防第二次更严重的卒中,在中青年卒中患者显得十分重要。应积极祛除包括高血压、血液动力学异常、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血症以及动脉狭窄在内的多项危险因素。一旦患者出现TIA时,应给予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

卒中后血脂与血糖的管理

第7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三级预防;社区护理与管理

原发性高血压是原因不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损害,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遏制高血压高峰的到来,保证人民健康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社区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病人,控制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

1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1.1年龄及性别:男女发病率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

1.2地区差异:高血压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

1.3职业因素: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2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2.1体重超重、肥胖:体重因素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我国的人群研究结果,无论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均证明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2.2膳食高盐、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中国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为每日12~18g,南方为7~8g。膳食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膳食高盐是中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的膳食结构又加重了钠对血压的不良影响。

2.3饮酒: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表明,男性持续饮酒者与不饮酒者比较,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高40%。

2.4遗传因素:父母有高血压史者高血压患病率高,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史者比仅1人有高血压史者患病率高。

3高血压的社区预防与控制

3.1主要目标:高血压的社区预防与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对健康人群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对高危人群通过危险因素干预,降低和控制血压水平;对患者个体通过现患管理,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3.2高血压的三级:

3.2.1第一级预防:主要对象是健康人群,主要措施是避免和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一、二、三、四、五。指高纤维素、低盐及低脂。一是指每日一袋牛奶;二是指每餐主食二两左右;三是指每日3~4分高蛋白食品;四是指4句话:有粗有细;不咸(每日食盐控制在6g以内)不甜;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指每日500g蔬菜和水果。如坚果、大豆、豌豆和深色蔬菜、香蕉等。

3.2.1.1长期坚持散步、慢走、打太极拳、骑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不要选择短跑、举重、跳高、跳远等无氧运动。

3.2.1.2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和高血压有直接的关系,吸烟人群高血压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吸烟人群;少量饮用葡萄酒,如一天一杯可使血压降低,但过量饮酒可加重高血压,所以烟限酒对预防高血压有着重要作用。

3.2.1.3平衡心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精神压力、心理应激、情绪紧张也随之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为此,及时调整情绪,适当休闲放松,保持健康心理对预防高血压也尤为重要。

3.2.2第二级预防:主要对象是高危人群,主要措施是早发现(规范化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3.2.3第三级预防:主要对象是患病个体,主要措施是积极治疗、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残疾和死亡的发生。充分利用社区及家庭资源,开展康复治疗和病后医护咨询教育高血压病人科学安排24小时的生活,做到缓慢起床-温水洗漱-适当晨练-耐心排便。早餐清淡-中午小睡-晚餐宜少-充足睡眠。

4护理

4.1护理评估:①健康情况:既往病史、日常生活方式②身体状况:③理社会状态;④理查体及辅助检查。

4.2护理措施:

4.2.1心理护理:病人要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焦虑;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呼吸、心理训练、音乐治疗等。

4.2.2合理均衡膳食:脂脉<每日摄入总量的30%,盐5g/日,胆固醇<300mg/日,多吃蔬菜、水果、摄入足量的钾、镁、钙,戒烟酒及刺激性饮料等。

4.2.3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提倡有氧运动,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40分钟,出现头晕、心慌、气短、极度疲乏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

4.2.4遵医嘱给予降压药,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说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嘱病人坚持正规治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达到降压目的后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维持血压平稳,降压不宜过快过低。注意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漏服、补吃上次剂量或突然停药,以防血压过低或突然停药引发血压迅速升高及某些不良反应。许多抗高血压药物具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良反应,应注意预防应指导病人不要在临睡前服药,病人起床或改变姿势的动作不宜太快,洗澡水不宜过热,床活动时穿弹力袜,站立时间不宜过久,发生头晕时立即平卧、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

脑部供血。外出时应有人陪伴。

4.3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定期监测

4.3.135岁以上者第一次就诊,应监测血压;

4.3.2至少每月自测血压或到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站测量血压1次,并记录;

4.3.3指导测量方法:做到四定,血压计定期检测,定血压计、定时间、定部位。

5社区护理管理

5.1首次就诊

5.1.1低危患者:每6~12月监测血压,如血压≥140/90mmHg开始服用治疗药物。

5.1.2中危患者:每3~6月监测血压,如血压≥140/90mmHg开始服用治疗药物。

5.1.3高危患者: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同时将改变生活方式作为辅助治疗。

5.2随访复查:

5.2.1低危患者:每3个月至少复查血压一次,同进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每年复查一次血脂、血糖、肾功能及眼底。

第8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098

资料与方法

应激性溃疡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8~62岁。

出血诱因:1例雷电击伤5天后出现应激性溃疡大出血,2例手术后(其中1例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脾切除术后5天出血,另1例左肾肿瘤切除术后1天出血),4例近期劳累加饮酒后出血。

临床表现:本组均无肝胃脾病史,出血以突发性无痛性呕血及解黑便为其特点,出血量大,迅速表现休克症状。

结果

1例雷电击伤后出血,经胃镜检查证实胃黏膜糜烂出血,给予保守治疗痊愈。1例外伤性脾切除术后出血,虽经保守治疗,而家属拒绝接受再手术,终因反复出血全身衰竭而亡。5例均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手术治疗,作胃体切开、胃底、胃体黏膜散在出血点缝扎止血,其中2例作胃大部切除,Billroh-Ⅱ,术中证实为胃黏膜糜烂出血、痊愈出院。

讨论

应激性溃疡是机体受到严重应激时使胃黏膜受到破坏引起十二指肠黏膜发生浅表糜烂溃疡及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综合征。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但已知有许多诱因引起本病,如严重创伤、烧伤、感染、休克、手术、药物刺激等。本组7例,2例手术后,1例雷电击伤,4例劳累加酒精刺激,使机体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管痉挛、胃黏膜缺血缺氧;血管活性胺和多肽的释放,组织胺释放增多,使胃酸分泌增高,以及胃黏膜损害。文献报道,正常胃黏膜屏障的破坏和H+逆向弥散是关键。目前命名亦不统一,如急性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简称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将其出血称急性胃黏膜出血(AGMB),而烧伤并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称柯林氏溃疡(Curling’s)。目前可统一称为应激性溃疡。

诊断:文献报道应激性溃疡多在5~10天发生。本组7例,2例在5天后,1例在术后1天发生出血,4例近期劳累加酒精刺激后出血,与文献报道相符。本组均以突发性无痛性呕血和解黑便,呕血量大,为此,结合病史,有诱发病因存在,而既往无肝胃脾病史者,应考虑本病。

治疗:①留置胃肠减压:为使出血性病变有较充足的愈合时间,胃肠减压能有效吸除胃酸及积血和其他胃内物,缩小胃黏膜表血积,保护胃黏膜,另可以从胃管内灌注盐水+去甲肾上腺素,使胃腔降温,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而止血。胃肠减压有利观察诊断,根据胃肠减压引流量出血多少,引流是否通畅,而做出进一步的治疗。本组7例,6例因胃管反复堵塞,血块多,而保守无效。5例手术证实胃腔有较多血块积蓄。②奥咪拉唑(洛赛克)应用:常用奥咪拉唑80mg加入等渗盐水20ml中静脉注射,而后每12小时使用40mg,出血停止后改为20mg,1次/日口服。③西咪替丁静滴:西咪替丁0.8~1.2g/日,出血止后改用口服雷尼替丁0.15g,2次/日。④手术:本组7例,1例雷电击伤并发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并发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而亡,5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笔者认为,在保守过程中,经积极抗休克、输血、止血治疗仍反复出血、胃肠减压管被血块阻塞引流不畅者,掌握适时手术时间,宜行手术探查。本组1例左肾肿瘤切除术后第一天出现呕血、解黑便、迅速进入休克、经积极抗休克、止血、输血对症治疗,胃肠减压仍反复有鲜红血块引出,借鉴1例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并发出血保守治疗无效的教训,果断行再手术,证实为胃底、胃体黏膜糜烂出血,作胃底、胃体黏膜出血点缝扎止血而达到痊愈。本组5例手术治疗,均纵形切开胃体,3例作胃底、胃体出血点缝扎,2例作胃大部切除。我们体会到,对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就大胆果断作手术治疗,患者全身情况差、年龄在30岁以下,宜作胃底、胃体黏膜出血点缝扎;年龄在30岁以上,全身情况好,宜作胃大部切除;对高龄或危重病例而再手术需谨慎态度,掌握适时手术时间,手术宜简单易行。另外术中对胃牵拉或肠钳钳夹过紧,易加重糜烂黏膜损伤,操作务必轻巧。

预 防 根据心脏血管疾病的形成机制和流行病学,采取综合性三级预防措施[2]。对健康人群应控制危险因素以预防发病,是一级预防;早期发现无症状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发展,是二级预防;对患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其加重和复发,是三级预防。一、二级者基础不同,但很多预防措施基本相似,主要是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这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预防。①加强健康和卫生宣传教育;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起居;③适度的体育锻炼;④不吸烟、不饮烈性酒;⑤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治 疗 ①改善冠脉循环,改善心肌缺血;②减少和防治冠脉痉挛;③防止诱发因素;④降低高黏血状态;⑤有高血压者进行降压治疗,使血压保持适宜水平;⑥对高脂血症给予降血脂治疗;⑦适当体力活动,防止过度劳累;⑧防治心律失常;⑨治疗有关疾病;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止冠心病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预防心绞痛发作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0.6mg或消心痛5~10mg,1~2分钟内即可缓解,也可将亚硝酸异戊酯0.2ml,压碎后吸入10余秒即奏效。②工作应妥善安排,防止过度用脑和重体力劳动,应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初发或发作突然变为频繁而加重者,应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短期休息和疗养。轻体力劳动或散步对于一般病人可减少心绞痛发作。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过快或突然用力的动作,如追赶公共汽车或在大风或雪地上快步或长时间行走。在任何情况下有心绞痛发作时,应停止活动,安静休息。③与一般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样,饮食方面须限制富含动物脂肪与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应使体重逐渐减轻。避免一餐过饱。茶与少量咖啡,如不致引起明显的兴奋或失眠,可以饮用。小量非烈性的酒,或许可帮助起扩张血管及镇静的作用。心绞痛患者应尽量不吸烟。④高血压、贫血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都能增加心脏负担而使心绞痛加重,应予积极治疗。在已发生心绞痛或疑有冠心病的患者,以上所述各项对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绞痛的防治措施,对预防心肌梗死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二级预防;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危害日趋严重。目前,脑卒中发病后临床治疗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在公众中普及脑卒中的防治知识,针对发病原因或诱因加以预防,降低发病率,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途径及最经济的方法[1]。我国是脑卒中大国,卒中患病率居全球第二,卒中患者的复发率位居全球第一。卒中的二级预防是指有过一次急性卒中事件(包括TIA、脑梗死等),防止再次发生卒中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减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再发卒中的唯一有效方法。

1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1控制疾病所致的危险因素:国内外均有资料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心律紊乱、血液的高凝状态、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小板聚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目前均被视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3]。除脑血管的自身老化硬化外,其他许多疾病可增加其发病的危险性。研究显示复发性脑卒中与初发性的危险因素本相同[4]。

1.2 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样会增加脑卒中再次复发的危险性[5]。研究显示,长期吸烟、酗酒[2]和脑卒中后便秘的患者[6]复发率增加。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进儿茶酚胺释放,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而诱发脑出血,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胆固醇增高,脂肪沉积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卒中的复发。乙醇则可直接刺激血管,使血管失去弹性,从而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卒中复发。便秘会使颅内压增高而容易引起脑出血。另外,国外还有文献显示,那些不愿意活动或不活动的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性更高[5]。

1.3 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水平:社会的老龄化,使脑卒中高危人群日益增多。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缺乏,往往会延迟最佳抢救时机,并且会对患者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甚至终身残疾。国内外均有调查显示,大部分患者及家属不知道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应立即卧床休息,若运动头部会加重病情,七成以上的患者对疾病康复及预防知识掌握不够[7]。

1.4 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心理因素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重视。研究显示,脑血管意外患者会出现自卑、挫折、孤独、焦虑、抑郁、敏感、依赖性增强等不良心理问题[8-9],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影响患者回归社会及康复,而且也加大了患者复发的概率。

1.5 其它 冬春季节为脑卒中多发季节,有研究显示,低温气象环境对老年人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显著[10]。监测脑梗死后患者的纤维蛋白水平对预测近期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有重要的意义[11]。脑卒中后未进行或坚持康复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率较高。男性、高龄和微量白蛋白尿等也是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12]。

2 护理干预

2.1 原发疾病的护理 遵医嘱运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作为脑卒中二级预防措施。包括阿司匹林单一疗法,氯砒格雷单一疗法,以及口服抗凝血剂、他汀类药物、降压药、降糖药等。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特别是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应将各疾病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血压、血糖大范围波动。定期到医院体检,早期发现异常症状早期治疗。兰丽梅等[13]实施首诊负责制,家庭病床管理模式比传统病床家庭管理模式更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遵医行为,利于患者康复。另外,护理人员可将这些常见慢性病知识通过学术讲座、科室展报或小册子发放给患者,或者走进社区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活动,让患者了解常见慢性病的发病机制、早期异常症状和体征,做好原发疾病的控制工作,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2.2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脑卒中患者应戒烟,限制饮酒甚至禁止饮酒。张书平等[14]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措施,对知识反复强化使患者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自觉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减少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对于有便秘的患者应积极对症处理,鼓励患者多喝水、吃纤维素高的食物,排便时给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以防因便秘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卒中的再次发作。指导患者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少到人多的地方,做好预防工作。合理搭配三餐饮食,既要保证营养供应,又要考虑原发疾病对饮食的限制,三餐定时定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英国食品标准局建议应用“膳食平衡盘”来指导饮食,水果蔬菜占每天食物摄入量的1/3以上[5]。

2.3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 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与脑卒中复发有很大的关系,应定期进行家庭照顾者和患者的疾病预防知识指导。刘昭君等[15]研究显示,实施患者及家属协同护理模式比传统的常规护理更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促使其主动参与康复锻炼。还有研究指出,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家庭访视,持续评估不同时间的危险因素并制定个性化二级预防措施,说服患者遵从治疗,对其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进行指导训练,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率[16]。而且,由神经专科医护人员进行社区干预随访,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预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有效控制导致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17]。另外,临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也可使患者和家属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积极配合各项康复工作,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脑卒中的复发[18]。

2.4 心理护理 患者的信心、工作学习应激事件、不幸生活事件、亲友关心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对腩率中患者复发有重要作用。针对脑卒中患者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应加大社会支持,鼓励家属多关心体贴同情患者,让患者多参与一些决策的制定和康复活动,鼓励患者自主完成各项力所能及的活动。开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加生活兴趣和爱好;鼓励患者多与康复效果较好的病友沟通,利用榜样的力量提高康复信心;改善社区医疗,加大康复服务工作的力度,医护人员家访应在肯定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措施上,提出正确的改进方法,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少脑卒中复发概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促进康复。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在脑卒中的预防领域有了长足进展,对脑卒中人群预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还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护理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护理干预。此外,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促进脑卒中人群改变自身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是护理工作者今后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宫丽娅。苏秀宁.韦运杰.社区居民对脑卒中认知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7851―7852.

[2]王霞,石金香.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研究I-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5):44―45.

[3]Lewington S,Clarke R,Qizilbash N,et a1.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a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61 prospective studies[J].Lancet,2002,360(9349):1903―1913.

[4] 罗义云.65例老年复发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贵州医药,2009,33(4):379―380.

[5] Lawrence M,Kerr S,Watson H E,et a1.A summary of the guidance relating to four lifestyle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stroke[J].J Neurosci Nurs,2009,5(10):471―476.

[6] 苏永静,张振路,张小燕,等.卒中后4周内便秘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4):800―305.

[7] 王利群,王利民,关青,等.脑卒中家庭照护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状况及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4):2420―2421.

[8] 张小燕,张振路,吴婉玲。等.脑血管意外病人的・tl,理状况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4,3(5):4-5,13.

[9] 陈华琳.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05Z):83―84.

[10] 谢静芳,叶琳,秦元明,等.气象环境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447.

[11] 李少清,黄玉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5):939-941.

[12] 杨琴,董为伟.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复发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3):224―225.

[13] 兰丽梅,彭惠兰,杨秋菊,等.社区护士首诊负责制家庭病床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3):80一81.

[14] 张书平。赵莉,杨.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同型半胱氨酸相关知识的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7,22(17):57―58.

[15] 刘昭君,殷积彬,潜艳.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9,24(3):23―25.

[16] 鲁萍,黄一文,傅秀霞,等.护士家访对首发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9,24(4):280―28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