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教学资源范文

科学教学资源精选(九篇)

科学教学资源

第1篇:科学教学资源范文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必须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教师如何盘活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探究中成长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优化校园资源创设探究环境

学校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教学资源和教室外的教学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技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的仪器,校园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优化校园资源,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

1.1装扮实验室一片探究的乐园

实验室是学生科学活动的主阵地,实验室的布置应体现人文性、科学性、创新性,力求做到“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科学探究的活力”。一是设立自制标本区,将学生捕捉到的蝴蝶、天牛、蜥蜴、蚕蛾、青蛙、蜻蜓、蝗虫、各种鱼等制作成标本进行观察;二是设置实验材料箱,放置常用的工具、材料、活动记录卡等,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三是开辟“科苑集萃”栏目,结合“动物的生命周期”、“天气”、“宇宙”等单元主题教学搜集资料编抄报定期张贴、交流;四是建立动物图片展览区,墙上张贴150多种动物图片供给学生欣赏;五是悬挂科学家名言,组织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六是建立科技图书专柜,让学生遨游在科技书海中获取相关信息,撰写读后感,丰富科学知识,开拓视野。

1.2设置景点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在校园专门开辟“科技长廊”,介绍科技前沿信息,科普常识;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报科技教育内容;设立科学金点子信箱;在楼梯、过道墙壁上悬挂科幻画、科技实践相片等;建立“微型植物园”,组织学生到植物园播种凤仙花、杜鹃花、一串红、黄豆、花生等,亲身经历植物的播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水、空气、温度、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在田间管理中发现动植物的食物链关系,想办法消除病虫害,保护好植物。如教学《校园生物大搜索》、《大树和小草》、《各种各样的花》、《校园的树木》、《植物的叶》等内容时,微型植物园便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的乐园,他们尽情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闻一闻各种花的香味、数一数花瓣、辨一辨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等,学生从中了解很多的科学知识,体验到无限的乐趣。由此可见,校园内的科学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挖掘家庭资源拓展探究时空

家庭资源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是学校资源的补充与延伸。挖掘家庭资源,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2.1开展家庭种植饲养培养动手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往往有许多观察、实验需要一段时间才有结果。如观察蜗牛、植物的一生,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这些观察、实验内容仅靠课堂上呈现的图片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如果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开展种植、饲养活动,印象深刻,还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再如,3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整个单元围绕“蚕的一生”展开活动,为了让学生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蜕变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责任心,开展“小小蚕宝宝,大大责任心”亲子养蚕体验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同采桑叶,喂蚕宝宝、清理蚕粪,及时鼓励孩子采用画图、拍照、录像、文字等多样的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开展亲子养蚕知识竞赛,撰写养蚕心得评比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在亲情交融中共同感受中华古蚕桑文化的灿烂,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2.2依靠家长职业背景拓宽探究视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如本校一名学生的爸爸从事种菜行业,经常种植油菜、葫芦、萝卜等,学生一有空就到田园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并撰写观察日记与种菜体会;另一名学生的爸爸是个水果种植专业户,学生经常跟随他爸爸到山上学嫁接技术,每当春季桃花盛开的季节,就邀请几个好朋友到桃花园观察桃花,学习人工传粉技术;还有一名学生的妈妈在气象局工作,他妈妈带领班上学生到气象站观察各种气象仪器、访问气象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亲自测量气温、风速、风力,画气温变化的曲线图等。还有很多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进大自然,参加实践体验活动,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拓宽了科学探究视野。

3捕捉社区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社区是小学生接触最直接、最能具体感知的生动形象的“社会”,社区生活是学生科学素质养成和发展的土壤。社区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等。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加以利用,不仅对科学教学起到了补充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我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制定了学校社区科学教育合作计划,邀请社区科普志愿者开办小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科普读物交流会、趣味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结合我县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都”,组织学生开展“走进菇乡古田”活动,聘请科技局干部、古田县食用菌研究专家来校作“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的营养价值”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参观食用菌博物馆,撰写参观记,制作菌类标本,深入市场调查各类菇的销量情况,让学生对未来的食用菌研发提出设想。许多学生还参与了栽培白木耳、秀针菇等项目,撰写种菇体会,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4借鉴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信息量大、传播快,不受时空限制,对提高科学探究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笔者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播放四川汶川地震的凄惨景象:房屋倒塌、大地出现了裂缝、树木扭曲……更有不绝于耳的隆隆声。这些生动形象的感官刺激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的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的大小是如何来确定的?”“地震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等。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成4个学习小组:社会学家组、历史学家组、抗震减灾组和地质学家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研究的问题,组成合作学习小组,通过上网浏览、筛选和整理资料,并把研究成果提交到教师指定的地震专题网站,然后在专题网站上汇报各小组的成果。整节课力求创设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由学生自己进行网络资源的搜集、研究、整理、应用,使学生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2篇:科学教学资源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教学改革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要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使科学知识超越学生的日常经验,并与日常经验情景相分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教学的价值基础,离开学生的生活情景,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学科材料对男孩和女孩来讲都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相当死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与情景分离开了。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3.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但在没有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条件选择其他的动物来代替。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1.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是指开发者对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因,这决定着开发者将开发哪些科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如是想通过开发条件性资源改善科学教学的教学条件,还是想通过开发素材性资源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等。不同的开发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开发方式,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

2.学科学教学资源普查和分析。这个阶段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普查分析,普查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点,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并可以开发的资源。3.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对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以通过改造、整合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原来繁杂的、被我们筛选出来的那些科学教学资源成为更加贴近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4.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评价。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是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它关系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能否有效的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服务,能否有效的为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服务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评价就是对科学教学资源利用后产生效果的评价。

以上四个环节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它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开发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有些环节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方法

1.筛选身边的教学资源。我们身边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进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实施条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改造就是指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具体实施对象和条件要求,对原有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变化、修改的过程。改造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转化为科学教学要素或条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学资源。整合就是指将不同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经验的等,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统整,形成新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方法。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不同内容、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的科学教学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作用。如我们可以将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环境意识相结合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是指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多个单位或个人使用的一种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学校科学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资源共享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与稀缺资源共享。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还应体现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实际条件、学生情况、教师能力和学校周围环境等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学校科学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寿建杨.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及策略[J].科学课,2009,(07).

第3篇:科学教学资源范文

一、利用乡土资源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教学,就仿佛一首乐曲的“引子”,可以达到集中注意力、明确目标、渲染课堂氛围的作用。导入的精心设计,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教师提出具有激趣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直接进入兴奋的状态,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一堂课而言,课堂导入是关键环节,教师是否能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导入的好坏,并且在课堂之中也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农村小学科学课中,利用乡土资源来导入新课,就能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更加贴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即将学习的知识能够与已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唤起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乡土资源突破重难点

小学科学教学,大部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合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的知识点,让学生拥有挑战困难的自信心。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的时候,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就能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习科学知识。

三、利用农村空闲区域建设科学试验基地

由于农村地区本身的教学仪器、教学资源的限制,所以,开展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就可以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来丰富小学科学教育。因为是小学阶段,学生拥有一定的课外实践,并且在农村之中也有很多空地。如果学校周边拥有空地,就可以带领学生尝试开辟一个“科学小菜园”,在里面种上西红柿、青椒、大葱等蔬菜,教师在指导学生根据教学来进行分类并且分期栽培植物的同时,也可以为课堂的教学提供活生生的、丰富的教学材料,这样就可以解决实验材料缺少,而无法亲自观察的问题。另外,如果种植的蔬菜有剩余的,还可以将其带入食堂,丰富学生的饭菜,让学生享受一下自己种植的蔬菜。通过“科学小菜园”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有了科学小菜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引导小学生直接参与,培养自己心仪的植物,并且通过科学实验基地,可以开展嫁接、土壤分析、植物成长等诸多方面的教学,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四、持之以恒,合理挖掘家庭资源价值

很多小学科问题,都需要家庭的帮助与支持,家庭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第二课堂”,家长就是第二任教师。他们可以教会学生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科学课上,很多实验是无法立即得到结果的,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如青蛙、蚕的一生,种子的发芽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家长配合,帮助学生种一种、养一养,以便学生能够随时观察与探究。家校合作,不仅是农村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农村能够利用的优势。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开辟出家庭这一课堂,合理利用农村家长这一资源,对于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探究是非常有利的。

五、变废为宝,实现实验资源的再利用

第4篇:科学教学资源范文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了小学生课程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科学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又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启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第5篇:科学教学资源范文

一、挖掘自然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广大农村地区,河网交错,田野广阔,自然资源及其丰富,从小就生长在农村的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是司空见惯,只需要教师的点拨贯通,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潜在的科学思潮,这就为科学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自然教学资源。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和种子》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而《豌豆荚里的豌豆》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家里的菜地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

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我们要走出课堂,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开展具有农村自然资源优势的实验课堂。如在讲解《蚯蚓的选择》一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外面,让大家自己动手挖出蚯蚓,进行细致而又直观的观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引出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所需要掌握的要素,完全没有必要再按照教科书上的实验过程去实验。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观察和课外实践活动

第6篇:科学教学资源范文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 断调整,儿科的教学任务逐渐加大,生物教学资源的 馈乏日见突出,建立和完善儿科学资源库是一个缓 解矛盾的好方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但有利于教 学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内 容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前者指的是教师和教 辅人员;后者指的是教材与辅助教材建设、多媒体教 学资源库建设、教学的设备等软硬件建设。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建立 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教学风气,是教师队 伍建设的基础。我院儿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建立 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为了检查和提高中青年教师授 课水平和质量,建立专家督导制,常年聘请既有丰富 教学经验又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老专家、教授们担 任教学质量督导团成员,不定期地随堂听课,课后进 行讲评,给年轻教师予以指导和帮助,以提高授课水 平;院内还规定,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必 要考核条件;科内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申报 教学课题、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改革,定期评出先 进教师,为大家演示指导,并对优秀教师予嘉奖、优 先晋级等奖励,由此建立良好的教学风气,教学态度 端正认真,勇于革新教学方式。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教师队伍, 是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基本保证。目前我科共有博 士生导师7人,45岁以下教师士所占比例高达 77.5%,能满足学校对长年制教育的发展定位;在职 教授均能为本科生和七年制医学班学生授课,授课 率达100%;教授承担的理论授课学时数占全体教 师承担的理论授课学时数的比例大于60.0%,其中 正教授的比例大于38.0%;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毕业前5年无理论课授课任务,主要是熟悉临床工 作,掌握操作技术,提高临床实践能力,5年后,采用 阶梯式培养方式,即先给成人教育学生授课,逐渐过 渡到给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医学班及七年制医学班 授课,而且授课前必须进行集体备课、试讲,有经验 的老教师提出意见,予以指导,以老带新,传、帮、带。

2 加强教材与辅助教材

    建设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进行教学的基 本工具,能够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思想 和观念的更新。教材建设是深入教材改革、提高教 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实力的体现。近年来,我科专家主编或参加编写各类教 材20余部。其中主要教材有:参编第1〜3版《小儿 内科学》、第1〜6版《儿科学》,主编第1版统编七 年制和长年制教材《儿科学》等全国统编教材。还 主编《现代儿科学英语精要》等英文教材,作为双语 教学的教材使用,对临床医学生和年轻儿科医生熟 悉和积累儿科专业英语词汇,提高阅读医学专业英 语文章的水平,提高专业素质起到一定的作用。医 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配合医学教材的使 用,我们还将临床典型的病例予以总结和分析,编写 了一些辅助教材,如《临床病例诊治演习》、《症状 鉴别诊断学》等,近年来一些医学院校开展了以问 题为中心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 法的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重新编写PBL 教材的问题[1],这些辅助教材无疑在我们的PBL教 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参考价值。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的主体是大量的教学资源。我校儿 科学系是建国后最早成立的4大儿科系之一,现有 6个病房,9个专业及2个急救中心(NICU和 PICU),240张病床,年收治病人约6 500人次,年门 诊量为20〜30万人次,是全国综合性医院中最大的 儿科之一,我院儿科规模大、病床多、病种全等丰富 的实践教学资源,均为儿科的教学建设奠定了雄厚 的基础。但是,由于近年来市场经济和医疗环境的 影响,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当 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医学 教育,改革传统教学的手段,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和空 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目前教育技术面临 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教育技术从模拟向数字化、信 息化、网络化的一个转变[3]。

2005年,我们依托已经开发的中国医科大学盛 京医院网站,建立儿科网页,搭建儿科学精品课程管 理平台,初步完成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我们 收集上载大量的相关资源,主要有①文本库:收集儿 科学各专业的电子教案;各层次医学生的教学大纲 及实习指导;临床常见病的诊疗常规和常用的操作 常规;习题库等。采用Word文件格式,可以进行段 落和/或全篇拷贝。②多媒体课件库:根据教学大纲 分别制作中文和英文教学的授课课件。采用Pow¬erPoint 文件格式,可以在网上直接查看。③视频教 材库:录制部分章节的授课录像。采用流媒体技术, 可在网上即时点击播放。通过资源库的建立,教师、 学生、年轻医师和进修医师均可以通过院内局域网 或与Internet连接的计算机上获得资源库信息,实 现远距离传输,满足目前儿科学教学信息化、网络化 的需求,为教师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从事教学研 究提供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作为年轻 医师和进修医师临床培训的辅导站,为医学工作者 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一个理想的医学信息网站,进而 也推动了我院儿科学教学信息化、网络化事业的发 展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4 教学设备等软硬件建设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能大大提高教学质 量,为实现教学现代化提供必备的条件。院内拥有 全套网络设备,电子阅览室,师生可上网共享资源。 每病房至少配有6台电脑,儿科还自购多台台式电 脑和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数码相机和摄像 机、复印机等。儿科独立拥有1间实习教室,内配有 整套可供实习应用的电视录像转播系统,方便课间 实习、生产实习同学利用。另有多功能学术活动室 一个,内设投影系统并与医院影像诊断PAC系统相 连,为讲座、病历讨论及出科考试答辩等活动提供了 场地,同时活动室里还收藏大量儿科学及相关基础 医学图书,20多种中外文医学期刊,购买的视频教 材、录音带心脏杂音或心音的听诊),录制业务学 习小讲座的授课录像以及重要的临床操作过程的录 像等,可以充分满足实习和临床教学的需要。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建设, 我院儿科学 于200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被推选参加国家 级精品课程的评选,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手 段已显单调,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和培养跨世纪合 格的医学人才的需要,适时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PBL”教学、“启发式”教学、整合式教学等教学方 法,收效甚佳,与此同时,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出 了许多新课题:教师需求量大,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 间投入,如何构建PBL教材和整合教材,制作PBL 病例和录像来弥补PBL网络图书资源缺乏的问题 等。教学评估等环节管理,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与实践, 形成了一支不仅具有过硬专业知识,而且懂教育理 论和教学方法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骨 干教师38人,其士生导师6人,硕士导师16 人。组成结构为:知识结构:博士 18人占47.4%), 硕士 19人占50.0%),本科1人占2.6%);年龄 结构:35岁以下教师5人,35〜50岁的24人,50岁 以上9人;职称结构:教授/主任医师14人,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人, 讲师/主治医师5人。在本科生教学中,高级职称 授课学时数所占比例达90%,高级职称人员实践 教学学时数所占比例达70%以上。

第7篇:科学教学资源范文

科学教学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环境资源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科学教学,原先就称自然教学,说明科学的奥秘很多就在自然界之中。和自然界亲密接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大餐。

一、动物资源

在教学《寻访小动物》第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在小区、学校或公园里仔细观察能观察到的小动物,并写好观察记录表。课始,让同学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教师适时地进行表扬,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接着,让学生提出在观察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并研究方案。在分小组研讨研究方案后,进行集体交流、互相提问,并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进行交流,参与评议,对他人研究的方法、结论提出质疑,并乐于互相合作。在教学《寻访小动物》第二课时,学生带着第一课时的研究方案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与校园中的小动物进行亲密接触,有的放失地进行探究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植物资源

在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校园里、公园里、原野、路边等一些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在科学教学中,如能对它们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感知形、味、色等,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的材料,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容易形成完整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积累到许多自然资料,而且为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奠基。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我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各种小草和大树(校园内的小草和大树种类很少)。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种类的小草和大树,接着又带领孩子到学校附近的生态公园去观察。学生不仅认识了书本上介绍的蒲公英、车前草、狗尾草,还认识了书本上没有介绍到的草坪草、薰衣草、鬼针草……认识了泗阳名树意大利杨,还认识了各种果树,及常见的松柏类等。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了小草与大树的区别,还知道了小草与小草、大树与大树之间的异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比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多而广,觉得有趣的多,而且对于新知的感知直观形象,不易忘记。像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能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其求知欲,真是学在自然,乐在自然。

三、环境资源

城里与农村相比,虽然没有山青水秀,河道纵横,岩石、土壤;但是城里与农村的天空都是一样的。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云、雾、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农村有,城里也有。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衰减。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知自然现象,科学课上学生既能上得生动活泼,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又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第8篇:科学教学资源范文

[关键词]STEM科学教育;小学;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82-01

相较原有的科学课程,STEM科学教育更加适应这个时代,更加适合我们的儿童。想要高效地开发STEM教育资源,我们作为小学科学的一线教师可以做些什么?

一、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技术是STEM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STEM视野下的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离不开学校硬件技术的支持。

1.电子白板

与老旧的幕布投影相比,白板可以很好地体现交互性,把很多原来由教师完成的活动,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转换成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活动。电子白板的出现,大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课例】在“食物的消化”一课的教学中,涉及让学生完成人体消化器官的拼图,以了解学生的前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在下面发言,教师在PowerPoint(或黑板)上完成拼图。在完成后续教学后,安排纠错环节,同样是学生在下面说,教师在上面演示。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说得多,做得少,容易失去兴趣。所以我利用白板进行教学,拼图的环节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学生在白板上演示。由于白板操作简单,学生参与度很高,并且白板上的元件可以随意移动,拼图可以反复利用,免去课件制作方面的很多麻烦。

2.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室较普通教室而言,不仅仅只是多了几台电脑那么简单,如果说电子白板实现了一位教师与一位学生的互动,那么多媒体教室就为我们的课堂搭建了一个教师与全体学生互动的平台。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搭建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平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机会。

【课例】在“太阳系”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前知识较为缺乏,且认识的对象具有遥远、抽象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呈现大量的图片或者文字材料,这就容易导致“填鸭”式教学。但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这节课,书本上的寥寥片语明显是不够的,这种情况放在普通的教学环境中就会形成教学困境。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我将教学地点转换至多媒体教室。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我事先在学生机中准备好大量的有关太阳系知识的文件包。在简单的导入后,师生共同学习太阳系运行的三维动画,初步了解太阳系的外观和运行状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星进行深入学习,然后互相交流分享。

3. Ipad “电子书包”

Ipad“电子书包”就是一台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脑,可它的教学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轻便上,作为学生的学习助手,它具备了所有学习所必需的软件。学生在课前可以将自己准备的预习资料导入到ipad中,课堂上通过网络与全班同学共享,大大丰富了课堂的知识内容。如果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及时拍摄下来上传,由大家共同研讨,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课例】“消失了的恐龙”一课主要围绕恐龙的种类名称以及恐龙化石的发掘流程展开。学生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恐龙的书籍,懂的比老师还要多。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前回去收集自己喜欢的恐龙资料,整理成资料卡,存进ipad电子书包。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先整合组内的资料卡,然后分享到共享文件夹,小组内选派代表利用ipad进行讲解展示。

二、编写适合小学阶段的STEM科学教育校本课程

我们现在沿用的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囊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宇宙的相关知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实验和体验活动来识记科学知识。在我看来,相较于“为什么”,现阶段的教程更加强调“是什么”。

当然教材的编排要以学情为基础,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逻辑思维水平较低,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直观感知为主;但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很好地理解、设计一些稍复杂的实验。STEM科学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处在一个设想实验阶段,仍需要科学教师们更多地去尝试和努力。

第9篇:科学教学资源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运用策略

《科学》课程是一项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实验实践为主的一项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与实践。但是在农村学校,由于实验器材相对短缺、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足、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有效的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有效挖掘资源

《科学》是研究生活现象的一门科目,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小学生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更多的案例教学,而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配备不足,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农村潜藏的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常见的稻谷的生长过程,从最开始的种子、到育苗、再进行插秧、收获,就是植物生长的一个周期。在农村很多学生都会参与农田劳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教学素材,就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感知,提升教学效率,这是城市学校教学中无法实现的。

又比如在教学《温度与水的变化》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中见到的水都有哪几种形态?各种形态的水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水在加热的时候会变成水蒸气(气体)、在寒冷的时候会变成冰(固体),而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液体的形态存在的。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夏天早晨草丛上的露水是天上下的雨吗?秋天草上结的霜是下雪了吗?为什么有些地方雪景很漂亮,而有些地方不会下雪呢?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各种形态之间的变化以及温度对于水的形态的影响,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认识水的变化,以便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感知。

另外在科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观察在变化中的事物里发现事物的本质。“要求学生认清周围事物中显然易见的特征”。我们应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归纳出显著特征,使学生在观察中从变化中见不变,从现象中见本质。比如在教学《温度与水的变化》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霜和雪的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水由气体转化为固体,由于气体的密度较小,在转化成固体的时候就会比较蓬松,会形成雪花状,北方冬季常见的窗上冰花也是气体转化为固体的一种形式。

二、有效利用资源

在小学时期,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理较强,同时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表象的水平上,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现象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观念,有助于建立起理论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多安排学生动手做做、量量、摸摸、数数、看看,通过运用有效的资源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比如在教学《磁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磁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通过磁铁之间的翻转、移动来让学生感受磁铁的特性,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到磁铁是有两极的,同时大小不同的磁铁其磁力也是不同的。认识到磁铁的性质之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地球上也是有磁场的,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根据这一规律制造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运用地球磁场与磁铁的性质来制作指南针……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制作简易的指南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究对于学习的知识有一层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磁铁相关知识的学习。

又比如在教学《电》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简单的电路连接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当中家里的电路情况,让学生感受一般电路故障的原因。之后教师还可以使用铜线来制造“短路”情形,让学生用手触摸处于“短路”形态下的铜线,感受铜线的高温,让学生认识到一节1.5V的电池短路尚且如此,生活中220V的电压短路将会造成更大的危险,引导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三、有效进行教学

课标中指出《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提出了各种假设后,最想做的是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我们没有必要急于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操作之前和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都记录下来。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技能与科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沉和浮》这节课的时候,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不管沉还是浮都受到水的浮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测量的方法来研究沉与浮;学习用简易的材料在家里做浮力的实验,从中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让他们认识到物体的沉浮规律与它们轻重和体积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教师就可以用变量控制实验进行研究,比如相同的物体在水中、在油中的浮沉区别,引导学生通过识别变量、控制变量、运用典型的结构材料进行验证,反思变量控制实验的结果,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

总而言之,在农村小学《科学》科目的教学存在的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挖掘、善于运用,多交流、多学习,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