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工业一体化管理精选(九篇)

工业一体化管理

第1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

1、管理体系的整合

管理体系的定义为: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管理体系整合也就是企业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成一个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或参照标准)的使用共有要素的管理体系的过程。

2、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准备

我集团公司决策层早在1998年就决定导入GB/T19002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于1999年取得GB/T19002-1994(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取得证书的几年来,公司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规范方式进行生产、施工、质量管理等活动,追求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随着国内建筑市场日趋一体化,建筑企业面临来自市场和竞争对手压力越来越大,顾客(业主)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不是只做一个GB/T19001(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而是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将GB/T2400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企业导入一个不仅对产品质量负责,而且对社会环境负责,对企业员工健康安全负责的更高管理境界。

为此公司决定在已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以环境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职业健康管理为核心,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

准备阶段,首先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收集相关资料,编制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度计划、培训计划,识别环境及风险的初始评审,组织编写一体化管理体系总体方案和体系文件,开展体系文件的宣贯和实施。

确定了体系覆盖范围,按GB/T24001标准和GB/T28001标准要求,进行初始评审,即对自身的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评价,掌握环境因素及危险源基本情况,为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制定管理方针、目标提供依据。这是建立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前期的重要准备工作。从三个标准整合角度出发,对组织机构做了适当的调整,明确接口,规定了岗位职责和权限。根据GB/T28001标准要求,确定员工代表。

3、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是遵循PDCA管理模式,并以文件支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原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基础上,整合了GB/T24001、GB/T28001标准的相关要求,编制了一体化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等。

3.1 一体化管理手册

一体化管理手册是针对标准要求,企业如何实施控制要求的描述。包括:

3.1.1 方针、目标、指标

原有的质量方针经管理评审、调整,增加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成为一个总的综合性管理方针。对目标、指标,确定了具体量化标准,落实的责任部门或项目(人),便于检查和考核,以保证目标、指标的实现。

3.1.2 职责和权限

规定了企业领导层和职能部门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职责和权限,而对于具体的管理岗位和操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则在相应的第三层次文件(如任职人员要求、岗位责任制)中体现。

3.1.3 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能力、意识和培训;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沟通与信息交流;纠正和预防措施;设备管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1.4 管理方案;应急准备和响应;运行控制

上述三项是GB/T24001、GB/T28001标准的要求,进行整合,在手册中统一描述。

3.1.5 其他如采购;不合格;不符合;事故、事件;合同评审等属于各标准单独要求,在手册中分别进行描述。

3.2 一体化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是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管理手册中原则性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落实。编制程序文件的目的是对所有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活动进行恰当而连续的控制,即要重视采取措施防止问题的发生,又要及时纠正已发生的问题,同时还要满足系统性、可操作性、适宜性、有效性的要求。

经过评审对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根据GB/T24001、GB/T28001标准的要求,对这些程序文件进行补充和完善。

3.3 其他相关文件的编制

3.3.1 记录

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记录,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归类、整理,合并了一部分表格,减少表格数量,以提高效率。同时针对GB/T24001、GB/T28001标准的要求,增加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的记录表格。对记录表作了唯一性编号、标识,确定了管理部门和保存期限。

3.3.2 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质量计划)

根据建筑企业项目施工要求,每一个工程都要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如果再编制项目质量计划,有重复和多余,增加工作量。为此,将二者合而为一,在施工组织设计里,增加质量计划的内容,即满足行业规定的要求,又满足标准要求,减少了相应的工作量。

4、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

4.1 资源的提供

无论是GB/T900I、GB/T24001还是GB/T28001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资源的支持。为此,在资源的配置上,增添必要的设备、设施以及人员和资金。

4.2 体系运行

体系文件的宣贯和培训

体系文件后,分层次进行宣贯和培训,使全体员工增强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意识,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使顾客满意的思想,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及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思想。

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阶段,重点是运行控制。根据三个标准的要求,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指标进行分解,制定实施措施,落实了责任人。对在建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了修改,满足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的要求。针对性地对工作场所、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和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制定各项应急预案等。同时,组织内审员到各基层

公司、项目部进行贯标、督导,保证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在运行中切实做好三级监督,即过程的监督和测量、内审以及管理评审。

5、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评价与改进

评价与改进的主要工作是指测量和评价、评审和改进二个方面

5.1 测量和评价

5.1.1 测量和监视

测量和监视是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活动。为此,根据程序文件的规定,公司每季度组织质量员、安全员、内审员和资料员等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检查。同时,接受监理人员和业主的监督。通过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检查、过程控制、运行控制、目标指标符合情况的监测提供管理信息。

5.1.2 内部审核

在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3个月后,根据制定的审核方案,进行一次覆盖GB/T900I、GB/T24001、GB/T28001三个标准要求的内审。通过面谈、查阅相关文件资料、观察有关方面工作和现状来收集客观证据。对发现的不合格(不符合),开出不合格报告,限期纠正。

5.1.3 纠正和预防措施

针对监督检查和内审中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及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出纠正措施,进行整改,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并组织相关人员对纠正措施实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5.2 评审和改进

5.2.1 管理评审

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主持管理评审会议,相关部门准备管理评审的输入:如一体化管理体系审核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效果、顾客满意度、顾客投诉处理的情况及顾客反馈的其他信息、方针和目标实施情况及其适应性等。对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5.2.2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灵魂,因此,持续改进思想体现在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与保持的全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进:

1)利用方针、目标和指标。制定适宜的激励性方针目标和指标,明确改进方向。

2)通过内、外审核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寻找改进点,在审核报告中提出改进要求。

3)通过对大量的监视和测量数据的分析,发现产品、过程、体系方面的趋势、变异、不稳定现象,利用数据分析结果,从而指出需要改进的关键点。

4)纠正和预防措施。对不合格(不符合)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

第2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一体化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是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遵循了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规律,也是由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决定的。它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经济乏力、目的性太强不利于接受、受实施主体素质制约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理顺关系营造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的社会心理环境

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必须纠正心理偏差,营造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的良好社会心理环境。一是要使人们普遍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适应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对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复杂问题,对于实现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与效益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理解和支持一体化的实现。二是要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不是只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负有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所有单位、部门及负有一般管理责任者都应紧密结合其工作履行这一义务,以利于避免二者之间“侵权越位”的嫌疑和争论。

二、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奠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必须吸收当代各类学科的知识,博采众长。现代管理科学是以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根植于人的自然、社会和实践等基本属性,着眼于组织需要,结合于生产实践的应用性学科群。它综合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以及生理学、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教育学、哲学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知识,研究如何对包括人这一决定性资源在内的组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相应组织目标,具有相当强的科学性。它虽然诞生于工业社会,或多或少带有西方文化的烙印,但它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相通性:二者都以人为研究对象,都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都直接或间接地为生产、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区分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的实施主体及责任,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的社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当前急需解决的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从社会规范层面、思想理论层面、社会价值观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上加以系统区分确定,把社会规范层面上的内容及其它三个层面上需要进行管理化规范的内容主要赋予行政司法等社会管理部门以及各种群体、社团、社区中与管理人的工作有关的部门和人员,通过政策导向、法律规约、制度管控等手段实现;把剩余的其它内容按各自特点分给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实施,并依法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管理规范;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及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应集中有限的人员和精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调控工作,收集、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决策和工作参谋。

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管理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的科学内容体系

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必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管理化。首先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宏观上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融合到我们的有关政策之中。因为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它是一面公开树立起的旗帜,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同时,政策作为党和政府意志的体现,是一种政治管理行为,比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权威性。其次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进行具体强制性约束的内容结合到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中。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抓紧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结合起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环境。”再次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求和目标具体化为可以操作的具体单位、部门的管理制度、体制、程序和目标,量化为各项评比、评选活动的具体指标,体现为各种检查、考核的具体内容,充实于各类守则、公约之中。通过上述工作,逐步建立起便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结合的科学内容体系。

五、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的有效机制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离不开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保障。当前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营造“一岗两责”的领导机制。实践表明,从事过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都能在管理工作中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从事过管理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都能自觉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在实现二者的结合中相互促进。

为此,应多进行交叉任职或多选拔具有较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双重素质的人担任领导工作,并赋予其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的双重职责,从而在领导层面上为一体化的实现创造条件。二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结合的考核机制。

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与管理者的双重素质与能力,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提供人才保障

无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或是管理者,都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要求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管理者也必须要具备相当的思想政治工作素质与能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一体化,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双重素质与能力。

其次是培养上要注意换岗锻炼。不但要注意把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送到管理岗位进行锻炼,更要重视从生产一线或管理职能部门选择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有生产经验、有管理水平的人才进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经过政工岗位的锻炼和培养,使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及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上尽快成熟起来,而后再推荐到管理岗位上去。再次是自身学习与实践上要讲究方法。

七、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一体化的重要手段运用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运用这个手段进行管理,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确实是一个值得推敲和探索的问题。

第一,应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政工人员的事情,而是企业所有管理人员都应担负起的工作和都应运用的一种管理手段,从而形成一个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齐抓共用的氛围。党政干部要主动改变过去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要主动积极地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手段开展企业管理工作,行政干部要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是份外之事的观念,把它作为天然的、重要的管理手段开展企业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依法治企、以德治企,二者合一、相辅相成的企业管理机制。依法治企就是运用各种专项规章制度、奖罚措施来管理企业;以德治企就是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手段来管理企业。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参考文献

[1]何玉光.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化工管理.2004(4):42.

第3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设计;工程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34-02

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为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及外向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增设了许多课程设计,比如工程估价、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合同管理等,并且在某些课程中还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对自己任课的课程设计任务目标、内容与基本要求都非常明确。这些常规教学手段对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这些课程设计或实践环节都是由某一门课程所设置,人为地将一个项目的整体设计割裂开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整体的认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同时,由于现行课程设计体系中每门课程均强调自身设计的完整性、综合性,难免会出现重复设计任务,这不仅占用了学生较多的业余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1]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设计作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基于项目建设程序的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程管理专业系统化课程设计内容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复合型和技术应用性的特点,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要求,结果表明,各方一致认同的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编制概预算的能力、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工程合同管理的能力、工程造价软件使用的能力等。[2]具体岗位实践能力要求见图1。

2.基于工程建设程序的课程设计内容。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今后工作可能涉及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有必要加强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强化专业特色。根据上述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可以培养方案中开设的相关课程设计内容有: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标投标、编制施工计划、编制预算报告、进行工程结算、参加工程验收、编制合同管理文件、编制竣工报告等实践环节。[3]这些实践环节看似繁杂、独立,但他们之间又紧密衔接,涵盖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旨在依据工程建设程序,让学生共同设计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依次开展相关课程设计,具体见图2。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的实施

1.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顺序。通常课程设计是单独安排在几周的时间内集中完成,所以课程设计之间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程序,考虑课程设计任务之间的专业知识要求及学生的任务强度,分步骤安排在不同学期,具体见表1。

2.课程设计的选题。考虑到进行课程设计一体化,即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按一个具体项目的实施来安排,所以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实际工程为载体,再现实际岗位的真实情景。因此可以选用真实具体的小型工程项目,比如普通商品住宅、公寓、写字楼或厂房等项目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资料,使学生经过一个较为完整的建设全过程。

3.制定完善课程设计系列指导书。要进行课程设计的一体化改革,那么必须事先确定各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统一各课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将前面课程的设计成果资料作为后续课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各门课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及成果资料要求见表2。这就需要加强各门课程设计指导教师间的协调合作,使指导教师都认可一体化改革能带来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正式实施前,各指导教师统一协调好,选择适当的工程项目为基础资料,各指导教师明确各门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内容、要求、进度安排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系列指导书,通过系列指导书也能够使学生在开始就明确某一门课程设计在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中的作用及前后关联的顺序。

4.课程设计的组织。安排课程设计除了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综合素质的培养。前面也提到对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需要专业人员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及工作协调能力,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工程设计时,团队分工协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过程中采用“精讲、多练、勤思考、分组讨论”等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4]因此,课程设计的一体化要求各门课程设计分组完成,小组成员统一,每个小组成员在5人左右,当然在分组时应考虑到基础不同的学生尽量在各组中实现平衡分配,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小组讨论决定总体设计方案,分配各组成员具体任务。组长的人选可以因课程设计不同而变换,这样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有可能担任一次组长的角色,培养工作协调能力。成员之间分工不分家,努力营造各小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沟通能力。

四、结束语

工程管理专业工作贯穿工程建设项目从前期决策、规划设计、准备、实施到运营的全过程,对项目进行总体策划、成本、工期、质量控制及组织协调等任务,以实现工程预期目标。进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项目建设全过程,得到更好地专业化及系统化训练,提高其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伟,李锦华,焦爱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的设想[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9).

[2]佘渝娟,黄志玉,杨柳.工程管理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张小富.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设计课程教改的设想[J].高教论坛,2010,(1).

[4]李松,方晓波.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4).

[5]胡季英.工程招投标模拟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J].四川建材,2012,(6).

第4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 党建工作;党建管理;管理体系

一、概述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党建工作虽然也围绕企业改革的形式和中心工作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代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目前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自身建设不足

企业的党建管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管理方法,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党建工作中注重以往的管理经验,加之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缺乏严格的管理体系约束和引导党建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地发挥党建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传统的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管理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党建管理的需要,使企业党建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企业党建管理只有不断加强企业党建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优化党建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企业党建管理与时俱进。

2.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有待提高

企业党建管理体系由于没有制定党建管理体系的标准,使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在党建管理工作中无法科学的进行管理,对企业党建管理较为混乱,导致许多党建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对党建管理的要求,因此,提高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成为企业党建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好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才能切实提高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质量,使党建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使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进而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建立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重大,科学的企业党建管理体系是企业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企业党建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党建管理自身发展,有利于提升党建管理的质量,有利于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党建工作的科学管理。以下将简要谈谈建立企业党建管理体系的意义。

1.党建管理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建立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落后的企业党建管理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企业党建管理体制,建立企业党建管理质量体系符合党建管理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到党建管理工作自身发展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深化改革,吸收传统党建管理中有效的管理方法,调整企业党建管理结构,使企业党建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为企业的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提升党建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建立企业党建管理体系是提升党建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进行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总体的目标和方向,企业党建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地保障了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此基础上,利于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党建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和有序,此外,建立党建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党建工作的管理实现了制度化管理。同时在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下,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进行管理,对于提高党建管理的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优化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关键在于坚持和改善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见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现代企业党建管理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针对传统的企业党建管理的弊端,下文将针对企业党建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优化企业管理体系的策略。

1.明确党建管理工作的工作目标

党建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引入先进的质量体系和管理方法。明确党建管理工作的工作目标,运用先进得多质量管理体系原理,是企业党建管理工作最根本的要求。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目标要按照管理体系的要求,紧密结合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对党建管理工作的工作目标具体运用到每一项实际工作中,使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企业党建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可以有效地防止党建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促使党建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2.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的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积累下来的有效的工作方法,为现代企业党建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发展现代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时候,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持续创新发展,可以不断取得党建管理的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只有把继承与创新统一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才能不断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使企业的党建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企业党建管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求变,二是要在产业结构上创新求变。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就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循序渐进地推行企业党建管理

企业党建管理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这是因为党建工作范围大、涉及面广,企业党建管理工作要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行。在企业党建管理工作中,树立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互为一体、紧密联系的意识,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企业党建管理的效率,不断修正企业党建供作在实践中的偏差,逐步对党建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推进企业党建管理工作。同时抓好试点单位,总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推行和推广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认识,可以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和负面影响的出现。

第5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板石矿业公司;精细化管理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52-02

1 矿山企业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背景和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做好企业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把常规管理结合自身的实际引向深入管理的一种理念和管理模式。

1.1 科技进步要求企业企业管理精细化

从全国冶金矿山自身的特点来看,矿山企业具有生产工艺流程长、工序环节多、劳动密集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生产流程的停滞,不仅生产任务完成不了,而且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上升。

1.2 集团发展目标要求管理精细化

当前,钢铁企业正处于大发展的转折阶段,集团公司与首钢重组,在资金、技术和发展规划上给集团公司创造了机遇。学习首钢、融入首钢,是集团公司在自我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任务。板石矿作为通钢主产业的原料基地,在这样的一个大发展的氛围中,如何做好管理工作,使管理出效益,这迫切需要管理精细化。

1.3 系统管理的思维要求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

板石矿业公司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在过去的50多年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各种管理理念和技术,在目前管理科学方法井喷的时代,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能够保留发展起来,无疑是先进的。

2 板石矿业公司精细化管理体系系统构架与实施

2.1 系统构架

精细化管理不是孤立的,一个具体单元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必须是完整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才能发挥作用。根据精细化管理的内涵,遵循PDCA循环理念,板石矿业精细化管理体系构架分为基础体系、决策体系、指标体系、责任体系、措施体系和考核体系6大系统。

①基础体系。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实施给精细文化的培育提供了一个平台,要求我们打造具有矿山特色精细文化。制度是一项工作能够落实的具体保证,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注重制度制定和落实,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制度文化,然后通过反复的稽核使得制度得以落实。制度和文化构筑成了板石矿业公司精细化管理一个基础保障体系,使精细化管理模式顺利实施。

②决策体系。一个管理模式构建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这就需要有一个推进决策体系的支撑。板石矿业公司精细化管理推进决策体系主要任务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对推进进程中的出现的问题精细汇总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成型的好经验进行推广和应用,同时也负责对整个精细化管理工作推进情况的评价和意见的反馈。

③指标体系。板石矿业公司精细化管理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体系构成:一级为矿业公司精细化管理指标体系,由矿业公司年度利润指标、产量指标、质量指标及责任指标构成。二级为矿业公司机关部室管理指标体系:由经济技术指标体系、经营控制体系、职能管理体系构成。三级为各生产单位及辅助单位精细化管理指标体系,由生产单位和辅助单位12个指标体系构成,承接了上级指标体系。

④责任体系。根据板石矿业公司管理层级的实际情况,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了确保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实现各个指标有人管,各项工作有人抓的管理目标,我们构建了责任体系,包括单位组织架构图、责任体系图、领导分工、岗位职责。

⑤措施体系。措施体系是指标体系实现的执行体系,目的是通过措施手段保证指标体系的完成,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包括各项工作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再造,各项工作的工作标准,岗位操作标准、各项工作涉及的岗位制度等。最终形成一项工作,一个流程、一套标准、一个制度。

⑥考核体系。只有应用了合适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板石矿业公司精细考核体系实施与各考核系统匹配的精细化管理方法,包括精细化管理达标考核、专业责任制考核、经济责任制考核等。

2.2 系统实施

自矿业公司学习首钢“三创”经验,推进精细化管理活动开展以来,板石矿业公司把构建和实施精细化体系作为一项重点管理工作来抓,通过全面规划,制定了方案,确定了具体负责管理部门,把全员参与和强化执行作为系统实施的保证。

①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板石矿业公司精细化管理体系实施由人事部、经理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负总责,人事部为牵头部室,按照整个构架体系的要求,整体规划,明确分工,制定了板石矿业公司精细化管理推进方案,并由人事部负责实施落实。按照方案要求,对基层单位和机关部室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审核,做到每一个层面都有针对精细化管理方案,然后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②目标分段,确保成功。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时,注重目标的分解,把精细化管理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分阶段制定目标,一步一步的实现最终目标。从理顺公司制度入手,结合公司现行制度情况,对全公司的制度进行了统一梳理,理清了板石矿业公司的制度基本状况。板石矿业公司的制度分三个层面,简单以“树”的形式来说,第一层面是经过修订的矿山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各项规程,这相当于树的“主干”;第二个层面是个车间和部门为了细化管理制定的各种细化制度和规定,这相当于树的“枝桠”;第三个层面是班组临时性补充的管理规定,将具体工作导入规范化的一个途径,这是制度的“树叶”。

③精细到位,逐步推进。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的短板,如果存在短板,水就会从短板流出,水最多装到短板的高度。解决掣肘发展的“短板”,就要靠精细化管理。板石矿业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之初,就从精细化管理入手,精细到位,补齐短板。为了更好地推进精细化管理,重新理顺工作流程、修订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各基层单位也结合自身特点在理顺工作流程时,修订新的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供电分公司负责矿业公司生产电力输送的维护,公司共有变电所6个,由于板石矿业公司是老矿山企业,各个变电所的设备没有相同的,供电公司立足这一特点认真针对每一个变电所的所有设备完成了操作规程的编写,使得每一个岗位上的操作员工对所管理的设备精细到每一步骤。选矿厂设备科针对设备是选矿的生产主体这一实际,开展了承包、联检、点检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对设备进行统一编号,明确具体管理责任人,做到每一个设备都有运行记录,有去人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和运转率。

④加强领导,大力协同。精细化管理推进与落实是一项跨部门、跨专业、跨系统的系统工程,因此板石矿业公司成立以总经理为首的精细化管理推进领导小组,全面筹划、指导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人事部作为牵头部室负责各个专业和系统间的协调推进和检查。正因为有了领导层的支撑,管理责任才能执行到位,才能保证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⑤标准先行,管理达标。矿山人都知道,矿山的生产是粗放型的大机器工业作业,矿区的作业面积大,生产工艺链条长,作业点多。如何把这样一个矿山企业纳入到精细化管理体系中,是板石矿业公司年初就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最终把一切活动纳入标准,学标准、讲标准、管标准、带标准成为各项工作管理达标的突破口。

选矿厂碎矿车间在学、讲、管、带标准走在了矿山精细化管理的前面。对碎矿车间来说,转变观念,接受精细化标准最难的不是新员工,而是“老矿山”,他们大多是生产骨干,该车间能过通过学标准,讲标准,在员工中培养了规则意识和规范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应用到工作中,员工懂得了这样意识,就懂得了工作如何摆放,设备如何点检养护。为了巩固这样的标准,碎矿车间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用考核保证标准的实施。同时对执行标准好的实施示范区制,通过标准先行,碎矿车间各项管理优先达标。

3 板石矿业公司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3.1 统一整合了原有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真正做到了精

细管理的融合与创新

板石矿业公司是一个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大型国有矿山企业,多年发展积淀了许多成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目前仍在执行的管理达标考核、经济责任制考核、专业责任制考核、绩效考核等一直在矿山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一年的实际运行,我们感到实施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不是独立在这些管理方法和理念之外的,更多的是融合发展。

3.2 全员参与,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操作水平

人是精细化管理的主体,板石矿业公司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体系之初,就注重将人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从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休息环境和完善工作标准入手,让员工受益,主人意识不断增强。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使工作程序更加流畅,员工工作环境改善,形成了热爱员工爱工作,热心钻研业务的风气,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员工操作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幅度提升。

3.3 精细化管理推行,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

板石矿业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来,全矿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的改进,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得到优化,锤炼了员工队伍,提高了员工素质,鼓舞了士气。同时也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把“三创”经验和精细化管理活动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很多员工都能结合自己的岗位实践,提出合理化建议,解决生产中的问题。选矿厂能够把员工参与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抓,把员工参与管理纳入了绩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 板石矿业精细化管理体系实施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选准、选对突破口。精细化管理不是去搞一套高深莫测,让大家觉得又新鲜又搞不懂的东西。板石矿业公司通过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规范员工的行为,让员工看到精细化带来的变化,从心里真正认可,把精细化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循序渐进、持续改进、落实到位,精细化管理就能不断的攻坚克难。

启示二:建立一套容易理解、便于执行的操作标准。只有在各个工种和岗位间建立了标准,员工才知道怎样去做,做到什么标准,工作才能更好地执行。操作标准的建立要结合实际,做到易于接受。

启示三:制定一条最优化的精细化管理实施参考路径。精细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方法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没有成形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把精细化管理融合到适合自身管理的工作中,找到一条最优化的实施路径,把融合创新作为参考,再全面推广,精细化管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6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 地方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32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054- 02

当前国际上最完整、最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就是精细化管理。伴随着山西省地方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构建完整、高效、科学的现代经营管理体系已成为我省地方煤炭企业的重要工作。地方煤炭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挖掘,于是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成为地方煤炭企业的必然选择。

1 绪 论

1.1 地方煤炭企业提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背景

我国能源的主体是煤炭,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的基础。山西省的地方煤炭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粗放型管理模式,造成企业面临管理层次复杂、工作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竞争力薄弱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地方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多年以来,地方煤炭企业都在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而精细化管理理论的提出指导地方煤炭企业逐渐探索出一种跟自身发展实情相符的科学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通过设计、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地方煤炭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事实证明,地方煤炭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这是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地方煤炭企业必须接受的考验。地方煤炭企业只有积极改革自身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基于企业的发展实际,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才能跟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相适应,从而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1.2 地方煤炭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对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理念深信不疑,地方煤炭企业也不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煤炭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大构建科学管理体系的投入力度,争取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在现实的发展环境里,大多数地方煤炭企业在设计新的管理体系时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地方煤炭企业的管理基础偏弱,不具备构建系统的、完整的管理体系的基础条件。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地方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并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查找地方煤炭企业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从而对地方煤炭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实施优化,使地方煤炭企业的管理效益得到最大化提升。

2 地方煤炭企业目前推行精细化管理存在的瓶颈问题

2.1 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地方煤炭企业在建设方面是以国内的高级别、高水准为参考的,例如同煤集团地煤公司,它的整体设计年产量是800万吨,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采矿、挖掘设备[1]。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企业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在一些煤炭储备丰富的开采区域的矿井,其管理理念受到国家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带来的影响和地方发展条件的限制,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2.2 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偏低

当前,一些地方煤炭企业青年员工人数众多,他们给企业带来了青春活力,同时也加大了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难度。由于青年员工拥有个性张扬、追求自由等特征,地方煤炭企业单调乏味的工作使他们心情沉闷。而老员工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等问题,对于当前的一些新思想、新技术缺乏适应能力,其业务综合能力偏低。同时,老员工跟青年员工之间极容易在工作当中发生争执、产生隔阂,这对企业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地方煤炭企业需要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来解决这一问题。

2.3 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大多数地方煤炭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还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种规章制度有待健全。同时,在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各个业务工作环节的员工应当承担的职责不够明确。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源就在于地方煤炭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地方煤炭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体系之后依然无法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效益。因此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4 精细化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大多数地方煤炭企业在职员工数量较大,日常的生产业务流程也较复杂,所以员工工作行为不规范、生产作业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这时就需要地方煤炭企业加强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努力将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明确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的职责,做到责、权、利的对等、明晰。

3 地方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设计的原则

通过实地调研,在对地方煤炭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业务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之后,笔者通过梳理有机地将企业的业务结构跟组织结构结合在一起,描述为九大经营管理体系,分别是:计划体系、仓储体系、采购体系、供应体系、销售体系、财务体系、考核体系、统计体系、文化体系[3]。企业在设计精细化管理体系时,应当综合考虑这九大经营管理体系,设计出跟企业自身发展条件相符的地方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其设计原则如下:

一是并联管理地方煤炭企业的部门及业务原则,促使为地方煤炭企业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在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得到体现,强调为工作设置流程、为流程设置组织结构的原则;二是地方煤炭企业的管理效益应当追求整体最优化,重视在精细化管理体系中体现整体流程的系统优化,消除利益分散主义和部门主义,以追求地方煤炭企业的整体利益为终极目标;三是地方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应以业务集成化为设计原则,促进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得到实现,进而依据新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将地方煤炭企业的过程控制、结构控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四是要遵循业务流程简约化原则,从而简化地方煤炭企业的工作程序,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此外,地方煤炭企业在设计精细化管理体系时还应当遵循创新性的原则[2]。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煤炭企业就必须拥有持久的创新力。创新力可以促使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革和调整,从而更好地跟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实现企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创新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地方煤炭企业来说,在设计精细化管理体系时需要针对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经营问题、发展问题开展细致而深入的探讨、研究,以实现业务的均衡发展。

4 地方煤炭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营造精细化管理氛围

地方煤炭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涉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因此,作为企业的员工,每个人都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和业务行动上形成共识,使地方煤炭企业的日常工作得到顺利开展。而地方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的全局范围内融入精细化管理理念,督促员工积极参与精细化管理,清晰认识并掌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内容,在企业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细化管理氛围。

首先,地方煤炭企业应当大力提倡理念的创新,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使地方煤炭企业的基层员工及管理层都能够在工作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业务目标、服务理念等方面实现理念更新,从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将精细化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应当大力提倡管理的创新,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正视自身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融入精细化管理,加强对业务细节的把握、控制,从而有效完成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第三,应当大力提倡科学技术的创新,将精细化管理作为出发点,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及科学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最终提升地方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2 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地方煤炭企业应当在全体员工范围内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员工的精细化管理理论认知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促使精细化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4]。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地方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地方煤炭企业可以积极利用每周的例会、每天的晨会等对员工实施轮训,并在培训活动中设计讨论环节,鼓励员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促使青年员工跟老员工之间积极交流心得体会,改善各自的学习和工作。

此外,地方煤炭企业的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并将内容编写成学习手册,争取企业内部的员工人手一本,通过业务操作流程及管理规范的学习促进员工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帮助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更加规范、合理。当然,企业还可以有效利用煤矿厂区的黑板报、宣传栏等设施开展宣传教育,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氛围。同时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最终有效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4.3 加强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地方煤炭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竞争环境的变化,建立各项精细化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思路及制度的实施得到保障。当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之后,企业应积极组织员工开展学习活动,促使员工在工作中有规范可循、有标准可依,促使企业的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化、科学化和精细化[5]。针对精细化管理建立起相应的反馈制度。无论员工在实践工作中做得多么细致,也无法完全避免问题的发生,这时就需要反馈机制发挥作用,一旦问题发生就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实情,尽可能降低企业的损失。当然,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就需要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完善来实现流程的表格化,从而建立全面的台账管理机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作为考核员工绩效的量化指标,并由地方煤炭企业的专业考评委员会针对表格信息完成检查工作。

4.4 强化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执行力

在以往粗放型管理模式中,地方煤炭企业内部存在工作不规范、体系制度不健全、考核管理制度不严格等现象,需要企业从内部加强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执行力,以便员工能够更好地实施精细化管理业务流程。对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都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如果员工不能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企业就要及时作出人员调整。如果有员工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定要给予相应的处罚,而对于实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企业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探究解决方案,使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当问题解决之后,企业应当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巡查考核工作,确保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规范、流程等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以确保其实施成效。

5 结 论

地方煤炭企业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受到自身管理水平及管理体系的限制,要想实现效益的最优化,就必须对管理工作有较高的标准与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地方煤炭企业应当着力研究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状况、成效,使精细化管理体系得到完善,最终成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地方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都朝. 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下石节煤矿为例[J]. 经营管理者,2013(30):26-27.

[2]贺军. 煤炭企业“七步渐进法”推进精细化管理变革的设计[J]. 经营管理者,2014(2):66-67.

[3]成雪梅. 内部市场化管理在煤炭企业精细化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 企业导报,2014(5):30-31.

第7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必须以管理系统的完善做基础,才能确保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要从法律体系上、制度规范上进行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避免和制止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和管理工作存在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管理措施,避免和消除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类隐患。

2落实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责任

在这个环节上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使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者认识到危险化学品管理的责任,要通过教育实现管理人员责任感的提升。二是将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化工企业要建立以法人为主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通过层层分解和逐一落实,将管理、责任、权利三者统一起来,明确每个人对于危险化学品的职责,做到安全人人管、危险层层抓的局面。

3加大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系统安全和全面管理的物质保障,无论从安全工作上出发,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都需要加大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在提高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和管理设施的装备水平上,达到机械、人员上的安全。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投入要利用新科技元素,要以新技术和新工艺为途径,从新材料和新设备的角度拓宽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范围,加深对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落实层次,以科技水平提高实现对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从系统、细节和根本上避免安全隐患的积累,确保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万无一失。

4提高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是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确保化学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应以经验交流、技术培训、学习深造等方式提升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安全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要重点对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法律意识,牢固树立依法经营的思想,全面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企业在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时要充分考虑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尽可能配备或聘请危险化学品专业人员来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懂管、能管、会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从完善企业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力度、理顺管理体系、提高安全投入、加强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提高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

第8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济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管理

自步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同时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走势。中国的经济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不断推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相关的经济发展规则,使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不断走向更为合理的方向。我国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相关政策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形式和相关的政策规则不断发生变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对我国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现有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大环境下面临的发展机会和挑战也同步增加,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现有的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没有意识到现有的发展形势和信息化对于企业的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速度较慢同时与企业的契合程度低导致管理效果不佳。企业需要及时地对现有的经济形式和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并有效利用信息化的科学技术,真正落实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推动企业在复杂的发展条件下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1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创新意识及能力不足

企业的管理工作一般是由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领导人员来制定,并由企业管理人员来执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各个部门需要共同配合相应的管理方案来实现对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形式的巨大变化,往往企业在几年内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都较几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过去使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通常不能很好地保障企业管理工作的进行。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通常没有意识到现在经济形势变化的速度以及信息科学发展的程度对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具体作用,长期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也没有对管理的效果进行考评。企业缺乏对现有的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没有意识到合适的管理创新对于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的作用。企业同时缺乏实施管理创新的能力,企业内的员工受到企业整体的氛围影响,大多数是完成相关管理工作就满足,但没有对管理工作做到进一步提升,所以导致管理创新一直很难实现。

1.2管理体制和实施落后

企业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因此企业会制定专门的管理体制和管理部门来实现对管理工作的实施与控制。但是在企业中制定适合一定时期的管理体制需要对该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等共同参考分析,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领导等共同研究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都较多。但是在管理体制投入使用后,企业一般都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沿用该管理体制,当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也很少反思是否与管理体制有关,直到管理体制暴露出巨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工作时企业才会重新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都会受到影响,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于管理体制的实施也存在创新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沿用过去低效的管理方法,没有对企业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实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工作。

1.3缺乏创新人才

企业实施相应的管理工作一定与企业内的管理人员以及与管理工作有联系的工作人员有关,所以要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同样需要控制企业的员工能力与素养。现在企业内的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招聘以及从各个部门的基层中提的,在企业内工作的时间较长。企业一般过于注重企业的盈利,要求员工能够合理完成相关的工作即可,但是对员工没有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一般企业内的员工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机会。企业由于没有意识到创新企业的重要性,以及创新要从实际的工作人员身上而企业工作人员的现有工作能力和素质并不能完成管理创新的问题,但是企业没有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能力的拓展,所以现有的企业由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了企业整体的管理创新不足。企业也缺乏对管理人员的创新激励机制,所以企业内的管理人员一般缺乏对管理工作创新的积极性。

1.4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低

现在我国处在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时代,所以国内的很多企业都开展逐渐应用信息技术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当中。企业的管理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现象,所以仅仅依靠管理人员自身来完成相关的管理工作很难达到有效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的目的。由于大多数企业并不是从事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工作,所以对现在国家的具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了解不够,也没有对已经应用相关信息技术到管理工作中的公司企业进行调研,所以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创新不足。信息化管理创新开展不足,企业整体的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并在与应用于信息化管理的企业竞争时出现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错过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期。

2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2.1提高创新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营并在越来越复杂的发展环境中拥有更为强劲的发展活力,需要对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来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长期有效性。要想保证企业能够有效地开展管理创新,首先需要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相关的领导人员了解到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正常管理工作的作用以及企业开展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同时实施管理创新还是我国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稳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传统的管理方法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被淘汰,企业需要对管理创新加强重视,并将管理创新工作作为保持管理工作长期有效的重要手段。提高创新的意识要求企业在员工中对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做出及时的宣传,并结合企业自身做出需要创新的地方,在全企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也需要不断优化企业的管理创新环境和条件,并不断向创新能力强的国内外企业进行借鉴学习,确保创新意识能够深入人心,同时能够掌握如何应用管理创新的方法,更好地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

2.2管理体制创新

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管理体制并直接受到该体制的影响,所以要想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需要从实现管理体制创新来入手。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在原来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其他因素来共同参考,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可能的发展形势来做出预先的规划,保证该管理体制能够较长时间地服务与企业的管理工作。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从管理体制的改革上实现,管理体制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目标来,实现企业的制度化规范管理。同时需要在企业中建立流程管理体系,更加合理地对企业当中的管理工作流程实现有效地统筹规划,协调企业的管理工作。管理体制的创新还应该从动态创新来实现,主要因为建立适合企业一定时期的管理工作的相关体制需要企业较多的资源和精力,所以可以持续地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通过不断地根据所处时期的发展和管理特点来调整管理体制,能够保证企业的长期有效性。管理体制的创新也需要从所覆盖的各个工作环节来进行创新,从各个环节分布创新来带动管理工作的整体创新,并反馈与管理体制同时实现创新。

2.3培养创新人才

企业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工作与管理人员和实施人员的联系十分紧密,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工作的效果,企业如要想要实现管理创新,需要从企业工作人员的培养方面来实现。由于企业员工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同时能够接触到的新型管理也较少,所以企业需要为相应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培养机会,通过该培训需要提升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提升他们的工作创新意识,进而提升相应的创新能力。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创新建议需要认真研究,及时地应用其中有效的部分,肯定员工的创新工作和创新意识。企业同样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能够针对企业管理而提出的相应创新方案得到应用的及时奖励,保证员工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企业需要保障对创新人才的资金投入,从人才创新来带动企业的整体管理创新。同时可以将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使员工意识到从自身的工作开始创新进而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实现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对企业来说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对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有积极的意义。

2.4实施信息化管理

现在我国处在信息化社会,所以企业的管理工作同样需要结合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创新。信息化管理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目标来建立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企业的实时动态管理,同时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优化和创新措施,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同时企业可以应用ERP系统等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来合理整合和配置企业的资源来进行管理,并可以更加合理地完成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各个部门更有效地完成相关的工作。信息化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数据管理,并可以合理地存储管理的具体流程信息,推进管理工作更加合理规范地完成,同时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有效地作为监督机制的载体,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可以推动企业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现有的企业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创新,对原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都有提升作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继续提供更多的创新动力。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同时对企业自身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情况,需要从自身的管理创新来实现。现有的企业管理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较为落后,所以企业需要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解决在管理创新中的问题并推动管理创新的实现,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在未来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作者:张喆 单位:山东省体育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赵立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探讨[J].中国商论,2015(18).

[2]祖丽华.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3(17).

第9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价值;构建途径

一、企业文化管理的概念及内容分析

(一)企业文化管理的概念

企业文化会影响到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所以企业应加大对其的关注度。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的升华,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保证企业文化整体有效性和全面落实执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员工以正确的方式为企业工作,在企业中发挥自身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营造出和谐友好的工作环境,对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

企业文化管理中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总结而言具体分为了以下几方面:其一,对企业标志的管理,也就是对企业中具有独特意义的符号进行管理,这种符号所表达的很可能是企业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是企业外在形象的一种;其二,文化环境管理。文化环境管理能够使企业内拥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满足更多员工对于工作环境的需求,使他们在这种环境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其三,氛围管理。氛围管理就是企业的工作氛围管理,工作氛围管理能够使企业通过某些途径将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现出来。

二、对企业文化实施管理的意义分析

(一)能够保证企业氛围更加和谐

社会文化环境是否良好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有序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就等同于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员工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良好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则要通过对企业文化管理来实现。在企业文化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保证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企业的形成一般是创建者出于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前期发展中是混乱不堪的,在长时间发展中就会形成对企业发展具有一定价值的企业文化。而对企业文化管理其实就是对企业内部员工思想及行为的统一,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人员进行约束。意识形态在企业的正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的过程中,企业文化是关键因素之一,员工角色认同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企业文化管理可以实现对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的有效结合,形成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企业价值观可以将其积极的思想灌输给员工,帮助员工提升团队意识,并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引导员工行为。

(三)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是一种隐形的软实力资源。通过对企业文化管理能够保证企业运营活动规范进行,同时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成功吸引众多人的关注和认可,这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注入了动力。所以,企业文化管理的竞争力价值在能够反映企业精神面貌的同时提升企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而大量优秀人才的加入同样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当前企业在管理企业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过分注重形式

如果企业只是将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结合具体情况形成具体的内容,只是重视对企业形象的树立和宣传,并没有对内部企业文化管理规划实质性的工作,那么企业文化只能沦为一种宣传工具,其真正价值得不到体现。

(二)没有突出企业文化自身独到特点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肯定会有着自身独到的性质和特点,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是跟随着企业的发展与管理而形成的,是企业相关个性化的体现途径。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创建时一味的效仿他人,导致企业文化存在相似或相同现象,无法体现出自身独到的特点,也因此体现不出企业自身的魅力所在。

四、有效管理企业文化的途径研究

(一)提升整体管理的系统性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有着很强的系统性,更别说对于企业来讲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提升管理的系统性,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与此同时,还要优化企业环境,建设和谐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在和谐的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注重对企业文化传承的管理

企业文化会涉及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覆盖到企业全体员工中。但是由于企业员工有着很强的流动性,如果出现大批量的更替就会使原本建立的挂历体系发生变动。所以,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应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保证其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在员工入职时就进行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培训,并且经常组织相关宣传活动,保证所有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使其得到良好的传承。

(三)确保管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企业文化的创建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很长的建设周期内企业要保证企业文化管理的实用性,确保企业文化感染到每一位员工,让员工积极的了解企业文化。另外,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应结合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增强企业生命力,提高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理的同步性,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只有⒁陨洗胧┞涫档轿唬才能保证企业文化管理的使用性,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四)将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管理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其进行管理时需要结合企业整体管理制度实施,保证企业管理不会影响到员工的思想和心态,让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让两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为企业健康发展树立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发展过程中少不了企业文化的支持,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改善企业整体管理状况,促进员工素质的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这对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十分有利,所以,企业应重视对企业文化的管理,结合实际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