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

基础教育的问题精选(九篇)

基础教育的问题

第1篇: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

>>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缺失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探究 日本起业家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班额现状及建议 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体育新课标”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和适应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对道尔顿制的冷思考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 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问题 地平线研究项目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若干启示 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评价的一点思考 浅议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 我国基础教育研究 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应对科技发展的我国基础教育 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08-20.

[5]李少元.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5-17.

[6]于月萍.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3):12-15.

[7]沈峥嵘.“废除高考”建议引发的“教育初衷”深层反思[N].新华日报,2007-03-14.

[8]范华关.不扭曲教育才是高考改革的最终方向[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04-30.

第2篇: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 基础教育 问题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的教育取得成绩是喜人的,比如,学校校园变漂亮了,贫困住校生生活有保障了,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农村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行为习惯差,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辍学率偏高,教育教学质量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等。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家庭因素影响、教育体制有缺陷的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影响等。

一、社会、家庭因素影响

社会因素影响,现在每年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滞留在家,“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抬头,有的没文化的家长认为化大量的钱去读书,不如去打工找钱实在,这样增加对教育的负面影响,使九年义务教育的辍学率增高。

家庭因素方面影响,其一,农村的学生家长,很多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管理和辅导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任其发展,学成什么样他不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其二,外出打工的家长多,留守儿童增多,许多留守儿童无人管理,即使有爷爷、奶奶或亲友管理,但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又过于溺爱孙子,亲友不敢严厉管理孩子,结果学生同样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行为习惯差,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就差,基础打不牢,上初中,初中课程增多,内容增难,学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思学习,接着就是出现不听课、不写作业、违反课堂纪律、逃学、最后辍学等现象。

二、教育体制有缺陷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准留级,我认为是有缺陷的,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学习条件上有差异,不能一刀切;由于农村孩子在学习管理上存在问题,导致一部份小学生学习成绩差,基础打不好,但按照规定,一年级的小学生无条件的必须升二年级、三年级,赶鸭子上架,一直升到六年级;最后又以语文、数学双科几分,十几分,二、三十分或四、五十分的成绩进入了初中七年级。可想象小学都没学好,进入初中后学生能接受初中的课程吗?肯定是不行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这些农村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中的“智”这一项是不合格的。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考虑一下留级,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留级,打牢基础,不能赶鸭子上架。过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没有条件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留级,只强调读完九年即可,现在办学条件能满足要求,甚至还有剩余,特别是农村学校,班额普遍偏小,应该允许成绩差的学生留级,当然留级的次数可以限制。如不让学生留级,基础打不好,一次“欠账”还不清,从小学到初中像滚雪球一样,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有人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人每个年级只能享受一次国家义务教育经费,留级会增加国家的负担,我认为这个问题好解决,愿意留级的学生,留级期间的生均公用经费、书费可以由家长自己解决,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的家长同样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据我多年工作了解,很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父母都愿意自己出钱让自己的孩子留级,重新学习,打好基础。可是我们现行的规定是不允许,实际就是不给予我们基础差的学生重新学习,打好基础的机会。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1.结构不合理。

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由于教授基础知识学科的教师(例如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与教授职业技术学科的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村一个老师只教一门学科基本难以实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相对较多,而体育、音乐、美术、外语等学科教师则严重不足,使得农村中小学要开设《课标》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课时十分困难,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基本上都由非专业学科教师兼授,这种现状令人担忧。

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小学教师老龄化而高中教师过于年轻化,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进入初高中任教经验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缺少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年龄断层问题严重。

2.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一方面,通过招聘、招考,农村优秀教师大量由乡村向县城、城市发达地区流失,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因素之一。另外,由于农村地区条件较差,使得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有较高素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不足;再者,农村教师学历达标情况不理想,是农村教师总体质量不高的又一重要原因。很多拿到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实际教学水平与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应高度。有些地方从小学选拔部分教师到初级中学任教以弥补初中教师的不足,而小学教师的不足则依靠大量学历较低的代课教师来弥补。这样,一大批初中都没有毕业的代课教师走上了小学的讲台,而一大批学历不合格的小学教师走上了初中教学岗位。这导致农村许多地区中小学教师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更是十分缺乏。

3、教师素质不高,自我发展和提升意识淡薄

第3篇: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 基础教育

一、基本理论 

财政政策是具有公共性的,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财政的公共性源于国家的公共性。公共性是财政客观的、固有的属性。

公共财政是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主要特征是弥补市场失效和市场缺陷。而市场失效的原因就在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存在,基础教育正是一种正的外溢性很强的准公共物品。所以几乎各国政府都对基础教育进行直接投资,通过财政直接拨款方式,确保包括贫困家庭人员在内的每一适龄青少年能够有条件接受义务教育。

关于基础教育。教育是一种兼具公共品和私人品特性的准公共品。教育的公共品性质表现在一定范围内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而且具有受益的外部性,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教育的私人品性质表现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其消费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一些人消费意味着另一些人将无法消费,而且其受益具有内部性,受教育者可增长知识,提高生产技能和个人收益。但各类教育的性质又有较大的差异,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它们在受益外部性方面逐渐减小,在消费的排他性方面逐渐加大,人们受教育的目的性逐渐加强。也就是说,教育的公共品属性逐渐减弱,私人品属性逐渐增强。教育的公共品和私人品性质分别为政府供给教育和个人负担教育成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一)财政对教育整体投入严重不足

1.中国教育经费增长虽然较快,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较缓慢,没有实现《纲要》规定“本世纪末达到4%”的要求。鉴于教育经费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到20世纪末,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一要求并没有真正实现,而且差距较大。

2.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从整体的教育支出比例来看,我国财政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也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一般而言,基础教育当依靠财政性拨款来支撑的,然而,财政性拨款在总量不足的条件下分配亦不合理,政府目前对基础教育的拨款只占整个基础教育总投入的58%左右,而在高等教育的总投入中却也占到了50%左右。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不足,又导致了部分地区的教育机构乱立名目向学生收费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居民尤其是乡村居民子女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成本。

3.现行义务教育财政投入责任主体不合理。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地方各级政府成为筹措基础教育经费的直接承担者,中央和省级财政只给少量补助。

(二)基础教育领域中城乡差别明显

1.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其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均有表现:就小学阶段而言,从统计数据上看,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似乎已不明显,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小学适龄儿童数一直维持在1亿以上,即使未入学率以1%计算,小学适龄儿童未入学数也有百万之巨。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小学阶段依然存在辍学现象。较之小学阶段而言,初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更明显可见。农村地区离实现“普九”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另一方面,农村初中阶段的辍学现象较之小学则严重得多。

2.从人群结构来看,城市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没有充分考虑到流动人群的利益。随着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提出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

(三)基础教育供给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基础教育,是一种公共服务,应由政府提供,财政买单,提供教育服务是政府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公共财政基本职能之一,教育服务不应市场化。在基础教育的供给中,无论什么情况,政府都应当成为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供给者。

三、公共财政下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针对教育投入不足

1.确立公平优先的价值取向。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下,国家有必要将国民教育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来推进。切实确立“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配中,义务教育应当成为重中之重,政府应当成为义务教育的最主要责任主体,确保义务教育真正成为普适性的完全公平的福利教育。

2.各项相关制度的变迁。制度层面,增加教育投入的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分税制,改革教育投入的预算管理体制。

(二)对于城乡教育差别问题

第一,统筹中国城乡居民公共品收益分享制度。第二,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实行对贫困地区规范的转移支付。其目的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纵向与横向均衡。第三,将流入地流动人口的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

(三)改变教育产品的供给方式

教育服务不应当市场化指的是不应当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则完全移植到教育服务中来,这并不等于教育服务不应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相应改革。在教育中有限度有条件的引入市场机制;有限度的引入教育券制,实现基础教育的供给者和生产者分离,极端一点说,即使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不一定由政府来生产。如国防产品,在美国生产武器的公司完全是私人拥有的,但政府掌握着武器采购开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首先,确立差别原则,其次,保持政府对教育领域市场运作的强有力的规制。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经费管理的混乱状况,应建立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收费方式,实行收钱与花钱、管钱分离的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各级政府教育预算单列和建立定期公布各地教育经费支出状况制度的落实情况的检查,加大对各地中小学和主管教育部门的财务审计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约束和监督作用,有效避免教育经费的挪用和滥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2005年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第4篇: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

自2013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引进项目学习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项目为主导,开展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课程。在2014年寒假,学校设计开展了以“桥”为项目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科知识成为引领学生实践活动的脚手架,让学科教师引领学生高效地开展项目研究。本期,我们展示翠微小学“桥”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提高国民素质”一直是解放以来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没有突破,致使人才培育过程过分功利化,人才素质结构单一。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不少学生每个学科只读了几本教科书,只会做几道题,会做难题的进了重点大学,会做最难试题的进了顶尖大学。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休息不好,身体没有得到充足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没有形成,过早地出现审美疲劳、社会厌恶症;学生学习动力呈递减态势,厌学情绪潜滋暗长。这种内外俱损、浅层次学习所形成的素质结构何以能支撑“万众创新”呢?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学术启蒙,引导学生在主动求学、探问、释疑、究理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一定的成就感。

学术启蒙的必要性

1.保留儿童学术天性的需要

就智力品质的层级而言,学术品质是重要的一级。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学术,甚至大学本科也不怎么搞学术,学术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成人的专利,现在不少研究生也变成了导师的打杂工,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如此,有的高校专家甚至大声疾呼,中小学教师不要搞科研,教书育人就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型误导。我国的中小学生长期以知识训练为主要学习行为,是知识的搬运工,围绕着人类的已知打圈圈,即使是那些难题,也都是老师掌握答案而学生还不会的题,学生很少进行知识的重组、关联,更不要说知识的再生产、创造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儿童本有的学术天性也泯灭了,比如好奇心、探究欲、研究的心性等的丧失。为了保护儿童的自然天性,并使之延续到成人品质中,基础教育阶段有必要开展学术启蒙。

2.开展深度学习以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世界互联程度的加强,深度学习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一提到深度学习,有的人就以为是要提高难度,其实深度学习并不是难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强调学习关联、学习发现、主动学习、多维学习、跨界学习,是基于分析、评价、创新的学习,同时强调高情感投入和高行为投入。说到底,它是一种培育学术品质的学习。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中很多都是浅层学习,如背记式学习、抄写式学习、翻译式学习、理解性学习。就是一些难题的学习,也不一定是深度学习,如有的学生把难题背记下来,照猫画虎,或者以刷题长见识,这也是一种浅层学习。浅层学习必然对应素质结构的单一,如果不解决这一症结,提高国民素质仍然只是一句口号。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处置,从这个角度看,基础教育阶段开启学生的学术之路很有必要。

学术启蒙的素质结构及其意义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定位在“启蒙”二字。所谓“启蒙”,按照《当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这里讲的“启蒙”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开启儿童的学术意识

对儿童而言,学术意识是什么呢?是好奇的心理,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精神,是对事物较长时间的关注,是凡事爱琢磨。为此,学校要营造好发问的环境,引入学生不了解的事物,设置儿童还没有理解的现象场景,提供儿童能做事的机会,开发挑战园地、闯关园地等场所,及时播报学科前沿动态,显性展示各种人类研究的谜团,开放学校实验室。致力于这样的学术环境建设,学校的学术氛围就会渐渐浓起来,学术意识也会逐渐具备。

2.让儿童了解做学问的一般过程

做学问主要是揭示前人没有发现的人自身的规律、事物规律、社会运行规律以及它们相互间联系的规律。前人已经发现的规律而学生不懂得的,有些也可以按照做学问的方式做一番探究,让儿童不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开展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从中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到做学问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

3.让儿童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要解决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要去“格”。中国古人发明的“格物致知”的学法值得传承。在“格”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用上一些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检索与综述、自然观察、分类、取证、实验、数据分析、行动研究等。这些超越了传统的机械学习和重复训练,学生能动起来,深入思考,与师生、其他人、各行各业、政府机关等建立广泛的联系,也培养了证据意识、打交道和做事的能力。

4.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

随遇而安和敢于质疑、批判是中国历史的两条基本线索。在很多时代,教育导向了随遇而安,所以这些时代人才难以大量涌现。在有的时代,教育与社会的宽容度比较大,人才辈出,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质疑和批判是学术训练的基本品质,儿童在这方面有天性,但往往被打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阶段,教育和社会要给与儿童一个宽松的环境,一种世界的视野,一份追求真理的许可,引导儿童合理地质疑与批判,包括对既有知识及其体系、教材、权威、常规、常理、常式等的质疑与批判,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5.指导和改变生产与生活

国家的学术力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国家的文化创新力,它作用于国家的生产与人民的生活,决定着国家发展和文明的程度。国家的学术力与国民的学术力是紧密相关的。国民的学术力提升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表现,这需要从国民儿童阶段的教育抓起。儿童利用自己的学术性思考作用于生产活动、链接生活,甚至有自己的专利,这不是在讲天方夜谭的故事,课改地区有些学生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长期以来我们以打基础的名义抑制学生的创造,把人生严格地区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成了唯一的劳动,学习分数成了进入职场的准入标准,结果是程式化和世俗化最终武装了成年前的儿童,儿童迈入成年后学习动力不是兴趣与理想,而是名与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以为,以发展兴趣、实现理想为动力的学术体制和直接参与社会改造的学术体制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兴盛起来,这有利于引导市场经济体制下逐利的思想动机向良性转化,也有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

学术启蒙的操作方式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绝不是把儿童培养成学者、学问家、发明家,而是像学者、学问家、发明家一样学习与思考。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必要的学术操练要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道风景,在这条风景线上,可以是以下这些方式。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第八次课改的重要举措,对基础教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十多年来整体效果并不佳,表现在:不少学生没有真研究,书上抄、网上“荡”成风;有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不是按照研究的规律得出来的,而是未证实的臆测。这种做法届届相传,影响极坏,污染了学校的学术空气。真而实的研究,要走完“选题-定题-议题-准备-实施-总结-反思”的全过程,引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有发现的惊喜,培育出持续研究的品格。

2.小课题研究

现在的基础教育体制里面,基本上只有教师有课题研究,未来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学习,现在有的学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历了“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的过程,资料查阅量大大增加,学术性文章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视野更开阔,对学科前沿知识也有所涉猎,比起只读教科书的效果可谓天壤之别。

3.“学-用、学-创”模式

“学-用、学-创”模式,就是学以致用、学以致创,这里面蕴含着学术品质。一方面,将知识应用起来,能发现知识的适应性和不适应性,能补充或修正原有的学术;另一方面,加工、重组、关联知识,实际上是知识再生产的过程,能发展学术。这与“市场力量”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也是相符合的,这也是对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学-研-产”模式的支撑与奠基。有的专家不经考证认为这是花里胡哨,还有的认为这是浮躁之风。应该说,现在教育界的确有类似的现象,但不能乱打板子,对于符合时代特征和符合人、社会发展规律的教改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否决。

4.实验研究

实验教学薄弱也是教育改革的问题背景。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视频演示实验代替做实验、只做考试涉及的实验,这在一些学校还普遍存在。如何营造浓厚的实验研究氛围以助推学术启蒙呢?可以从实验环境的创设、实验条件的改善、实验制度建设、实验文化的沉淀、实验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同时既重视科学实验,也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验。

5.主题学习

由于受到教科书编排思路的影响,学校课程实施往往采用分章节学习、分篇目学习的办法,按部就班,条块分割,以致于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知识原初的鲜活性与实践性,也出现了不少重复交叉学习的问题。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围绕主题发散开去,聚合起来,让不同方面、层次、向度、时空的知识聚集、冲突,能实现对事物、现象的完整认识,教学过程生动可感。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则能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索中培育综合意识,掌握综合技能,学会综合方法,形成综合能力,最终发展综合素养。这样的学习,自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术素养。

6.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学习

北京市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各学科拿出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由此诞生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这类课程除了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外,还特别强调学术性。既然这样,每次活动教师和学生都要设计完整的实践过程,活动前要研究出学习单、研究单,活动中要聚焦问题、有所发现,活动后要完成研究、有感悟与反思,而不是“到此一游”“打卡报到”。

7.其他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学术启蒙的重要手段。随着学习理论的充足发展,新的学习方式显示出了时代的优越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学术取向,完全可以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例如,以“确立主题-立项-申请-实施-绩效反馈”为基本过程的项目学习,以“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协作学习-汇报成果-评价反馈”为基本过程的任务驱动学习,以“前置性学习-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阐述-多途径讲解-多形式尝试-中期评估-寻求支持”为基本过程,同时混合各种理论、资源、环境、学习方式的混合式学习。

8.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校要搭建学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包括网络平台、平面媒体平台、现场论坛等;鼓励每一个学生递交学术文章,参与不同层面的学术交流;尊重学生的学术作品,保障学生的学术权益;设立相应的学术评选机构,研制学术激励机制;让学术成果对自身生活、社会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学术启蒙的基本规约

学术启蒙强调一种适性引导,顺天致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忌”,发展“三个基座”。

所谓“三忌”,一是忌讳罔顾儿童的年龄特点唯学术论,二是忌讳拔苗助长,三是忌讳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

第5篇: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17-02

1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该方针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张千帆对这一思想方针的社会效应予以回应,即这一思想方针的落实将有效地帮助全国各地区的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那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缩短城乡基础教育教学差距,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的关键。

2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通过对黑河市农村23所中小学师生、家长及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效果不佳,同龄学生较城市学生英语学习认知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两方面。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及资源结构欠合理

1)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不充足。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当前英语教学需要完善的硬件设备,如录音机、语音室以及播放幻灯片的多媒体设备等。然而调查表明,23所中小学均具备提供录音机的条件,但均未达到每个英语教学班一台;具备语音室的学校仅有10所。众所周知,英语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科,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语言环境,因此,日常的听、说训练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必要手段。然而,硬件设施的短缺将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班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2)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据调查,23所中小学中,英语教师106名,约占全体教师总数的17%,较其他主科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其中,30岁以下教师12名,占所有英语教师总数的11.3%;30~40岁教师53人,约占总数的50%;40岁以上教师41人,占总数的38.7%。数据表明,英语教师的年龄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中青年教师较少,揭示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人才引进机制滞后,最终将影响先进的英语教学思想的引进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农村英语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中师学历约占60%,专科学历约占30%,其中毕业于英语师范专业的仅约占10%。

教师队伍老龄化和低学历,使其在英语听、说技能的训练上略显劣势,部分教学观念与?n堂组织形式也趋于陈旧,不能及时推陈出新。因此,师资结构的不合理最终必将影响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更新与改进。与此同时,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外语人才,其大部分注入我国城市基础英语教学队伍,那么最终必将导致城乡英语基础教育差距愈来愈大。

教学理念缺乏科学性 部分学校对新课标提出的对英语基础教育的要求落实不充分,在有限的资源配置情况下,对英语教学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课程安排与人员配备皆不够充实,对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与业务素质的提升欠缺关注。英语教师资源短缺,多班级甚至多年级共用一名英语教师现象严重,部分学校还出现英语教师由其他学科转岗而来,势必影响教学效果。部分英语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缺乏进步性和灵活性,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许多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不透彻,教学重点仍仅集中在学生对词汇、语法的掌握,而忽略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僵化。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处于主导位置,“一言堂”“填鸭式”仍屡见不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佳,学习压力大。

3)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对英语学习效果的评定仍集中在对语言知识的考查,通过一张试卷判定学生的学习状态,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测量。

家庭教育缺乏保障

1)监护人英语知识水平有限。受区域发展需求的限制,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一直是阻碍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每个班级有超过85%的学生反映其监护人无法对其英语学习进行辅导;仅有20%左右的小学生拥有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家庭辅导的机会,初中生比例要相对高一些。

2)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环境。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现象的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愈发严重。经走访,约1/3的儿童未能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其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也少之甚少,处于“零家庭教育”状态。当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或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解决困难,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心理障碍,慢慢失去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由此可见,在农村,家庭教育未能真正发挥其作为学校学习有效补充的辅助作用。从教育学及心理学角度可知,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主环境,与其学习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曼通过他的一次社会调查得出结论: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校教育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在学生学习中能够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能够为学校教育进行有力补充。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在语言环境缺失的情况下,将使学生面临较于其他学科更为艰难的学习过程。因此,适时准确的课业辅导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通,势必对学生英语学习目标的明确、学习习惯及自信心的养成意义重大。

3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对策

坚持国家“教育公平”的方针,加强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缩短城乡英语基础教育差距,每位英语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通过对黑河市农村中小学英语基础教育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府相关部门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始终是人们呼吁“教育公平”的重点关注内容。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硬件配备:鼓励中小学配备充足的听力、口语训练设备,如录音机、语音室等;增设多媒体设备,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便于英语教师利用现代化技术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受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影响,偏远地区农村外语人才引进困难。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倾斜,建立积极有效的农村教学人才引进机制,如增加事业编制、调整工资待遇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优化师资结构,积极引进高校外语人才。师资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农村英语基础教育中的最突出问题。老、中、青年英语教师比例失衡,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从而出现英语教学模式老化、理念陈旧等教学僵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儿童的英语基础,使农村儿童彻底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严格把关农村英语教师的引进机制,积极倾向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利用他们优秀的专业技能与素质,为农村英语基础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师资交流与培训力度,实施鼓励政策,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组织英语教师走出农村,参与更大范围的基础英语教学研讨会,开阔视野,吸取先进的英语教学经验;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开设专业素质培训班,即“校本培训”,内容应涉及英语语音、书写规范、教学方法等,校内定期进行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评优的依据;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自身实践教学中发现农村基础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切合农村实际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农村基础英语教学发展。

积极响应并参与高校帮扶工作,促进?W校及家庭教育环境建设 美国威斯康星思想为中国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强调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因此,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积极参与高校帮扶工作将意义重大。农村中小学应积极与地方高校建立协作关系,为高校英语专业在读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支教平台,同时有效利用这些外语人才资源。一方面,号召这些外语人才进入课堂,不仅能够为学校解决师资短缺问题,而且他们所具备的优秀的专业素养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英语基础教学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数量充足的支教生可以承担起关注留守儿童、帮扶家庭教育的重任。支教生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英语课业辅导,而且能够对缺乏家庭教育环境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健康人格成长,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憾,为学校教育进行有力补充。

第6篇: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

江苏省在“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道路上,已迈出均衡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坚实步伐。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立足新的起点,再创我省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新优势,必须以理性抓住“历史机会”,以智慧破解“现实问题”,在适应转型、自觉转轨、主动转变的道路上,追寻“不一样的精彩”。

一、适应转型的实质就是适应新变化

转型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马克思在阐述变化时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基础教育也不例外,正在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强调统筹向完善体系转变。应当看到:在“高普及率”基础上,保持“高巩固率”难度极大;在“高成本”基础上,保持“高投入”约束极多;在“高期待”基础上,保持“高满意度”任务极重。面对着千变万化的需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千姿万态的环境,基础教育转型的意义在于适应新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以及对这些新要求的有效满足。

适应转型就是适应变化。江苏正处于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实现“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只能从获取“体制转型红利”转向寻求“制度创新红利”、从获取“全球化红利”转向寻求“扩大内需红利”、从获取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向寻求质量型“人口红利”。而质量性“人口红利”的核心在人才、关键在科枝、基础在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致力于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具有思辨能力的现代公民,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基础教育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为可爱。

主动适应转型就是主动适应变化。一是主动认识变化。变化是有规律的,“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变化具有两重性,变化不一定带来进步,但进步离不开变化。法国文豪雨果曾呐喊:“孩子的真正名字是什么?那就是未来。”所以,培育“孩子”就是培育“未来”。池田在作倡议要把“为贡献社会的教育”变为“为贡献教育的社会”,他认为“育人”正是打开所有问题瓶颈的希望。二是主动驾驭变化。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学习“包含三个对话性实践”:与课本对话(建构客观世界),与他人对话(建构伙伴关系),与自己对话(探索自身模式);强调真正的学习包含三个因素:相互倾听,有挑战性,符合学科本质。三是主动推进变化。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隐含之义就是“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因此,只有主动更新基础教育观念,才能积极推进其变化,达到“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二、自觉转轨的要义就是体现新要求

经济转型呼唤教育转轨,教育转轨内含基础教育转轨。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省基础教育转轨指明了方向。因此,基础教育自觉转轨就应体现“真教育”、“真实践”、“真务实”的要求。

以自觉转轨体现“真教育”的要求。“真教育”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所强调的: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因此,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学生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他有自身的内在价值;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简单适应现实;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以自觉转轨体现“真实践”的要求。“真实践”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费尔巴哈所认为的“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在推进基础教育自觉转轨过程中,必须强调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目标,强调横向分类的办学模式中所体现的教育公平,强调高选择性课程,强调提供专业的学生发展指导,坚持均衡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由注重传承的教育转向注重创新的教育,由注重选拔的教育转向注重选择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转向注重实践的教育,由注重灌输的教育转向注重启发的教育。

以自觉转轨体现“真务实”的要求。越是强调“优先发展”,越要更加冷静,认清科学决策程序不能变、勤俭创业传统不能丢、清廉务实要求不能忘;越是强调育人为本,越要更加清醒,不忘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尊严为本、以奠基绝大多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本;越是强调促进公平,越要更加理性,坚持以有教无类促进起点公平、以因材施教促进过程公平、以人尽其才促进结果公平;越是强调提高质量,越要更加智慧,主动改革接受性学习、大力拓展研究性学习、科学增加体验性学习;越是强调改革创新,越要更加自觉,突出以优先改革促进优先发展、以深化改革引领科学发展、以完善改革推动持续发展。

三、主动转变的关键就是强化新导向

江苏“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目标导向就是举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成就好每一名教师和发展好每一名校长,操作导向就是转变教育

发展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成长范式和校长管理服务方式。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打造“好学校”。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好学校是一方池塘”,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听话的奴仆的地方,不是“文明的监狱”,而是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天堂。我认为:好学校一定是吹拂着自由之风、涌动着创新之情、洋溢着快乐之感。

好学校吹拂着自由之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的前提是以人的知识、能力为核心的主体性发展。因此,学校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对两者都予以鼓励,最低限度是不去扼杀它们。在希腊文中,学校的词意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的深层价值所在。

好学校涌动着创新之情。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因此,一所涌动创新之情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好学校,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北京青年报》记者在2001年曾对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采访,近80%回答“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兴趣和好奇心”。二要善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创新的路标。李政道强调,“求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改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也要知”。三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思维的品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和创新思维。

好学校洋溢着快乐之感。有位学者曾尖锐地批评基础教育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堪称最成功的商业忽悠”、“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一半被学校毁掉,一半被家长毁掉”。其言之锐,启人深思。教育常识告诉我们:学生的生命健康快乐是不能超越的,学生的人格尊严是不能超越的,学生智力发展的个性差异是不能超越的。教学要求“超标”、教学时间“超限”、课外作业“超量”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好学校一定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通过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营造出“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塑造“好学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实现这样的要求,关键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改革传承性学习,克服重传承而轻创新、重选拔而轻选择、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灌输而轻探究等弊端,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首先,以德育为先,塑造走向高尚的好学生。德育为先旨在引领学生走向高尚,高尚源于灵魂的健康,源于现实的超越。2011年,我省一所高中所发生的“国旗下演讲风波”,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功利”。高尚还源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学生在成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的同时,还应成为“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其次,以能力为重,塑造走向聪明的好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好学生诸多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说,走向聪明的学生正是这些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走向聪明的学生的“会学”体现在勤于积累、融会贯通、用心梳理、落地生根,把他有的知识变成己有的知识;体现在能概括和简化,能多更能少,能繁更能精,能放更能收,能进更能出;体现在能弃形取神,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规律,从温故到知新;体现在敢问、会问、追问,问老师、问同学、更问自己。多问使人聪明,知惑才能解疑。体现在“学中用,用中学”,“学而时习之”。“习”就是应用和实践,“用”是“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

最后,以“挖潜”为要,塑造走向富有的好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且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因此,开发学生的潜能尤为重要。人的自我潜能由知、情、意三个方面组成。走向富有的学生,一是“知”的富有。“知”就是求知,求知就是“忍受、接受、享受”。二是“情”的富有。“情”一方面指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另一方面,指审美的情操。“情”的富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审美情操的提高。三是“意”的丰富。“立志”不仅是外在的、具体的、社会化的成就,更应是内在特质的培养。如欣赏勇敢,就应设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勇敢的人;欣赏正直,就应设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正直的人。

转变专业成长范式,成就“好教师”。多元化时代需要具有专业品质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品质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支撑着日益深化的教育变革,学习的革命引起教师自身的革命。转变教师的专业成长范式是成就好教师的最佳途径。

成就好教师的前提是“责任”。李庚南老师从教55年,当了55年班主任。她说,“我的前半生因生存而教育,后半生因教育而生存”。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是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一个人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成就好教师的关键是“智慧”。好教师的智慧,一是在于把握

教育规律。潘光旦坚守“做人造士”教育理想,他以大鱼带小鱼游的比喻趣谈“从游”般的师生关系是“大鱼在前引导,小鱼紧跟其后”。冰心称他是“理智感情保持得最平衡”的教育大家。二是根于深谙教学之道。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三是源于“一专多能”。教育家夏丏尊非常推崇李叔同,认为“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除有人格作为背景的缘故外,因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更好……”。四是基于有效教研。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区域的“教育生产力”。

成就好教师的核心是“爱心”。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予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转变管理服务方式,争当“好校长”。“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陶行知由衷而言。好校长是个“领跑人”。当好“领跑人”需要转变管理服务方式,善于思想引领,精于科学管理,能于文化建设,勤于学习实践。

 

争当善于思想引领的好校长。好校长因思想深遂而伟大,因思想开阔而崇高。好校长的思想既源于理性自觉,又源于现实启迪,在现实中就转化为“三重使命”:时刻不忘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快乐发展”是自己的第一要务;时刻不忘把自己所领导的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卓越、社会公认”的名校是自己的第一责任;时刻不忘“思教育家之虑、践教育家之行、成教育家之名”是自己的第一追求。

争当精于科学管理的好校长。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往往对人多看长处,对事多看短处。多看人的长处,则使人的长处更长、效率更高;多看事的短处,则使“短板”变长、效益更高,把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做合适的事,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展其能。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能把复杂问题简单表述,让人一听就深明其意;把简单问题深刻论述,让人一听就不敢松懈。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的境界是“管”为了“不管”,“理”为了“不理”,一切尽在习惯中。而习惯既靠倡导,也靠引导,更靠以法律为核心的刚性规范体系、以经济为核心的中性规范体系、以道德为核心的柔性规范体系。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要善于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不畏惧又有所畏惧。校长不怕坚守教育理想,惧怕违反“五严”规定。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深知办学的风险不是来自有多少不同的意见,而是来自没有不同的建设性意见。不同的声音往往音质最好,“含金量”最高,对改进工作益处最大。

第7篇: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

一、应试教育依然占主导地位

在学校见习的这几天,我发现学生们所学习的知识和十年前笔者初中学习的知识内容很相似,老师讲授的内容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字:背。从对学校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在学校中不如过去严重,但依然阴魂不散,绝大多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只重视语数外等考试的几个学科,现在学校教学情况仍是上面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抓什么,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被考试牵着鼻子走。学生上了初中就是为了中考,所以一切课程仍旧是应试教育的倾向,老师和学生成天围着语、数、英等只有考试的学科转,家长和老师都觉得初中生很可怜。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一个学校的好与坏全都看学生成绩而定,这就促使各个学校在考试学科的考试分数上较劲,这就对其它学科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张扬的培养。在初中学校初一、初二使用的是新教材,按常规课程安排,教师只要正常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但是我所在的听课班级老师讲课速度过快,孩子们反映每天课上只能跟住老师记笔记,一点思考理解的时间都没有,而就此我也和该科目教师沟通过,老师讲因为还有一年多就中考了,为了赶进度只能“捞干的”来讲,这让我不得不思考,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理解不是更主要吗?据我了解,蒙古贞中学取消了大、小晚自习,所以教师上课时间相对以前缩短了一些,所以任课老师为了提高考试分数,无休无止地加班加点,拼足力气、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或考查学科的课时,原来每天的自习课有时也会变成教师的课堂授课时间,自习课被各统考学科的老师瓜分了,变成了学科教学课。记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教育即生活”,如果学校能够冲破分数与功利的桎梏,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生活的鲜活、生动和丰富的特质,让教育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健康、快乐、自主学习和自由创造成为这段生活的主旋律,他们就能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幸福成长。

二、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失去了生气勃勃的生活世界

进入中学的班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生们疲惫的面庞,然后我特意看了一下班级的课表,每天满满的九节课,中间下课休息仅10分钟,尤其到了下午时间,天气炎热的时候学生们早已没了学习兴趣,而一线的教师仍然很激情澎湃的讲着或者批评学生们的不专心。而且我发现了学生们除了学习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孩子们的生活全都被各种科目占有,无论是当前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没有留给学生娱乐的时间,也没有留给学生动手制作的机会和条件。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的共性压抑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影响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挥,培养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没有个性,学生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学生们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家园。教育本应该是培养拥有人生智慧和美好生活的人,而不是只会生产分数的机器,而现在社会却是一个崇尚分数的教育环境,当学校生产出一个个分数的追随者,也就注定多了一??精神的流浪者。可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却似乎正让孩子们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气勃勃的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恰恰是教育世界的根基,失去根基的教育,其有效性和意义从何谈起。我们的学生走进了校园,却失去了生活的家园、精神的家园。不管是以什么名义、出于什么目的,孩子们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家园,在这样的家园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沐浴春风,无拘无束地享受童年的乐趣。

三、教学方式陈旧,学校教育缺少“创新性教育”

第8篇: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各个学校纷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组织和实施学校改革。其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如一朵绚丽的奇花,争相在全国开花结果。白山市第21中学在东北师范大学的直接支持下,本着大视野、大目标、大教育的思想,在全校上下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验,我们学校已经基本完成了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体系,运作方式、评估体系,全面推进心理素质教育。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框架和内容 (一)建立专门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机构和科学教育体系 《中学德育大纲》(新版),在前言中指出:“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在大纲德育内容中,把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列为第八项。而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在理论基础、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有根本不同,无法替代。另外,从严格定义上讲,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教育力量都可以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大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完成初中生健康心理过渡,也迫切需要全校,全方位的密切配合。 基于这种认识,我校成立心理素质教育专门教育机构-心理素质教育室,成为全面负责指导和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完成初中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中枢,为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员保证。 为了使我校心理素质教育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心理理论的指导下,在全面研究学生现状基础上,制定并通过了《白山市二十一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大纲》(草稿)《大纲》从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实施途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任务等几个方面作了规划和布署,原则上确定了我校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操作体系。 二十一中学心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在工作、学习和社会中保持安宁状态,并能全面健康快乐成长的具有迎接未来挑战和各项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二十一中学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1. 智力心理的完善教育:包括学生有意注意培养,“五形”的感知能力培养,记忆力的训练和提高,丰富想象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以及考试心理的自我调适,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等。 2.情绪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理智感和自信心,并能令其指导自我情绪行为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克服自我不良情绪,抵制其它不良情绪暗示的能力;能控制或调适自我情绪,能达到保持经常性情绪稳定的教育。 3.意志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能加强自我行为监控能力和耐挫能力的教育。 4.交际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培养男女同学正常交住、真诚友爱,团结互助的能力: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术,能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关系,爱交朋友,具有友谊感的教育;能用语言表达自我情感;能自由地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良好的自我意识,愉快地接纳自己的教育。 5.人格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绪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具有勤奋、认真、诚实、爱国、谦虚、自信、俭朴等正确的道德行为教育;具有优良的性格、气质结构,培养积极行为的生活态度的教育。 6. 适应环境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对现实环境进行客观的正确的观察,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企图逃避的教育,能迅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并能随时保持精力充沛和良好的自我感觉的教育。 7. 自我评价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能客观地评价个人自身的优缺点,并能毫不隐讳地改正缺点,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不气馁;能客观地正确地对待他人评价,不要盲目相信舆论和旁人的表扬批评的教育。 8. 心理行为的自我完善教育: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初中生自我角色扮演的教育等。 9. 职业指导教育:升学考试前后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指导教育等。 为了能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和完成教育内容。白山市二十一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室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与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课内外,校内外,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指导,发挥各自功能和积极作用,互相配合,初步形成一个以预防教育为主,心理监控、治疗为辅的立体实施教育体系。《大纲》从心理素质教育课到其他学科教学,从专业心理教师到班主任工作,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心理测量和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到选修课程与课外活动,家庭教育、校园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规定各方教育力量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共同完成心理素质教育任务。 (二)心理素质教育进入课堂教学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素,而心理素质教育中的课堂教育则是实现诸途径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二十一中学,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把心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 1. 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二十一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室在一无经验、二无教材、三无专业心理教师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适合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具有科

学性、实用性、时代性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设置课时,列入课表,参加教务处统一管理。从1995年开始,经过三年多的学习、探索、实验、总结,在心理素质教育课中一直坚持“三性”的原则,即科学性、实用性、渗透性。事实证明,“三性”的教学模式对坚持初中教育改革,保证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实效作用。 一是科学性原则。在初中生心理素质教育课中坚持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要求心理素质教育课要本着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科学性的教学指导思想。这里我们分别就教材、教法两方面浅谈初中生心理教育课的科学性原则。 (1)教材组织的科学性。 在师大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和撷取各地心理素质教育的资料和经验,组织本校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操作性原则:体现在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根据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反馈、同学要求设置专题课,如初中生饮酒心理的矫正,如何提高记忆力等;另一方面精心设计适合四十分钟教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有张有弛,主次分明。 教材的趣味性原则:每节课一个中心,一个兴奋点,多采用一些心理实验和心理技术,将诗剧、小品、角色扮演、讨论,联想等引入教材,使学生乐于接受。 教材的全面性原则:四十分钟无法涉及的内容,渗透到教材后的课后阅读中,使对初中生教育全面、系统。 (2)教法选择的科学性。 好的教材,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课堂中针对不同课的结构和实际内容,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模式。 A.讨论教育课:本课的主要内容由全体同学讨论完成,之后采用心理剧的方式,教育和影响学生,如在《告别气管炎》中,初中生吸烟心理、吸烟危害由共同讨论完成,然后一起编排了一场由吸烟患肺癌的同学与医生的对话,强调初中生吸烟的巨大危害。 B. 动手实践课。本课型的所有内容都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中导出。之后再辅助相应的动手实践题。例如在《帮你成为科学家》中,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全都是在同学动手操作之后完成,如知觉情境因素,就是让同学们用三笔连接几个点。 C.竞赛提高课,本课型主要是分组分人竞赛,普遍提高学生能力,如在《谁是记忆高手》中,就是通过各个组掌握技术之后,记忆词组的竞赛,达到学以致用。 三种课型并不是孤立使用的,有时也互相渗透,灵活运用,共同达到教学目的。 二是实用性原则。心理素质教育课的宗旨是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那么我们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解决学生哪些实际问题,取得哪些效果呢? (1)掌握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自己,明确自己。 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初中生了解了自己的发展特征,有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例如初中生由于性器官的成熟,性意识开始萌芽,出现仰慕异性或单相思等心理问题。当了解是初中生正常的心理状态时,便能很好地使初中生面对“性”问题。正如一位女同学所说,“真的是您帮助了我,使我逃脱了自责,忧郁,悔恨而无法自拔的深渊,我现在又可以象以前一样,面对面地与男生交往,再也没有了那种负罪感……”。 (2)掌握初中生自我心理调适技术,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初中生由于身心的不断发展,心理处于矛盾重重的动荡期,现实和未来成为思考的主题,每个人的个性已变得逐渐分明,产生了许多期望和要求;同时这种变化又使他们无所适从,难以应付,而产生彷徨、苦闷、困惑和失落等。因此,加强学生心理自我调适教育有突出作用。如一位患病的同学给我的一封信中她说:“……可能是您的存在,才有我的存在,因为如果按照我以前的性格,经历了这么一次巨大的“风波”,也许我早已进入了“鬼门关”,更不用说安慰我的那些小病友了……”。 (3)掌握初中生自我角色的扮演技术,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 随着初中生年龄增长,自我意识,自我感受也不断增强,强大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日渐突出,能否更好地扮演完善自我角色至关重要,那么涉及学习指导、职业指导、人际关系技巧指导等知识可以帮助初中生参与生活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形象,达到扮演角色满分。在一位同学的《我的成功》一文中,作者不无感触地说:“心理素质教育课教我的方法果然有效,我由原来班级第十名进步到第二名,由年部第六十名,进步到第七名,而且做题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位曾经非常“马虎”的同学的由衷喜悦。 在心理素质教育课结束时,我们制定了八个小题,考察了学生对心理教育课开展的态度。测查结果说明我们受到了同学的欢迎,对学生心理的确有帮助。测试题及每题所占人数比例如下: 序号 测试题 人数 比例(%) 1 你喜欢心理素质教育课吗? 694 100 2 你喜欢心理素质教育课教师吗? 693 99.9 3 你喜欢心理素质教育课现在的教学方法吗? 686 98.7 4 你以前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吗? 72 10.8 5 你经过学习,明白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吗? 682 98.3 6 你觉得自我心理素质有提高吗? 670 96.5 7 你觉得心理教育课有必要继续开吗? 694 100 8 你认为心理素质教育课对自己有帮助吗? 694 100 三是渗透性原则。 1.心理素质教育课对其它学科的渗透 每个学科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心理素质教育课不能单单停留在一个方面,它应多角度向其他方面渗透,如学校教学、德育、学校管理、和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2.通过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育 二十一中学在强调心理素质教育课的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又不断注重加强其他学科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例如在《加强语文教改工作,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实验中,研究了当前心理素质教育和语文学科特征,提出语文教师心理素质教育任务、目标等。一年之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明显提高,下面是实验前后班级的SCL-90测量的数据单项因子对比表。 SCL-90两次测量变化表(强度心理障碍值) 序号 单项因子 测试时间 减少人数 降低幅度 (%) 1995年10月 1996年5月 1 躯体化 8人 1人 7人 87.5 2 强迫症状 12人 6人 6人 50.0 3 人际关系敏感 11人 5人 6人 54.6 4 忧郁 10人 2人 8人 80.0 5 焦虑 9人 2人 7人 77.8 6 敌对 13人 4人 9人 69.2 7 恐怖 9人 6人 4人 44.4 8 偏执 5人 1人 4人 80.0 9 精神病性 8人 1人 7人 57.5 10 其它 7人 3人 4人 57.1 总分 7人 1人 6人 85.7 (三)加强学生心理了解,寻找初中生特定年龄段心理特征 要成功的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掌握初中生特定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注意其发展的时代性,多变性特点,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了解,收集信息体系。 1.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实现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的一体化。个别咨询与指导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所以“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新版《德育大纲》)。在明确心理咨询的学校性质基础上,二十一中学确定了学校心理咨询的四项主要任务是: 第一以教育发展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初中生特定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青春期的发展目标与影响因素、促进学生最佳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等。 第二以校园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内容,感知、记忆、理解、应用书本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规律;智力的自我开发;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学习方法的自我检查和调整;应试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应挫能力;人际交往的技巧;个人与师、校矛盾处理;个人专长的确定和兴趣的培养等。 第三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学生心理卫生的条件、因素;学生情绪、意志的调节;青春期性心理卫生指导;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引导等。 第四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咨询内容:青春期常见心理障碍的矫正和治疗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疑病症等。 在心理咨询体系建设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是扩大咨询对象,包括学生、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二是扩大咨询方式,包括门诊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等;三是精心设计门诊咨询记录表-《心理咨询记录表》;四是注意坚持预防咨询为主,治疗模式为辅的心理咨询理论模式。即利用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辅导和帮助,促进其心理矛盾完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五是在实践过程时,形成并坚持了信赖性、艺术性、发展性、整体性、坚持性、保密性、预防重于治疗的七项学校心理咨询必须遵循的原则;六是经常利用非门诊日的工作休息时间、课间间隙时间和非心理咨询室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知心朋友”晤谈式咨询;七是在心理咨询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建立依赖关系-搜集来访者信息-诊断明确目标-实施具体指导-追踪反馈、巩固和发展咨询成效-影响他人”的心理咨询过程的六大步骤。 2 . 心理测量和心理对比档案 心理测量是凭借标准化测量工具对被测量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比较客观的测量的一种方法。 二十一中学在东北师大专家的指导下,采用《中小学智商表》《艾森克人格量表》《SCL-90》等国内通用的心理量表以及学校根据学生情况自制的《时间测量表》等二十几种量表对全校两千多名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对比档案、分析、整理测量数据,反馈回的信息资料用于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一是建立“测量-整理-反馈-实践”的操作体系,在每次测量数据整理分析之后,向有关领导、政教处、教务处汇报并召开班主任会,介绍情况,进行相应指导,以利今后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学校日常管理、德育、教学工作,形成良性的心理素质教育循环。 二是规范心理测量过程,使心理测量数据收集科学化、准确化、制度化,同时建立训练有素,具有应变能力的心理测量队伍。 三是建立心理测量数据的整理体系,如五级分类入表,三类红、黄、绿三色标签入档SCL-90心理档案制度,九色标签性格,九类性格入表,四类P值入表的艾森克人格测量心理档案制度等。 四是建立心理对比档案的整理、保管工作。设立专门保管心理对比档案原始学生测量,数据分析材料的办公室、档案柜,妥善保存。 (四)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建立完整的课后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二十一中学就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实施重要性,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1. 开设选修课。在学生学习《大纲》要求以内的必修课外,学校设 置心理素质培养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生动活泼地发展。 2. 建立心理咨询小组,大胆地引进学生参加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实 践证明,经过专业训练,完全可以建立起一支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队伍。 3. 编辑出版《今天》校报。心理素质教育室于1995年开始定期出版《今天》月报,由于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受到了学校、老师、同学、家长的欢迎。 4. 开展“芝麻开门、金钥匙”活动,培养现代化人才。 5. 积极利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宣传,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参加心理素质教育。 (五)建立心理素质教育科研体系 培养“学者型”教师是二十一中学一贯宗旨。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也非常注意实验研究和经验积累。 三年来确定了《初中生心理素质教育教程教法实验》,《心理素质的渗透教育》,《心理技术在语文教学上实验》,《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包括时间、考试等小课题实验)。在广泛实验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获省市论文比赛交流大奖六次,市优秀课一等奖三次。 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几点体会 1.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1)心理教育是时代教育的主题之一,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20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三张“通行证”的观点。人的一生中应该具有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一张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创造力,,而且一个人缺少第三张,前两张就不能得到发挥,而第三张通行证的获得也决非一日之功,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素质。因此,国际社会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等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主题,强调人的潜能开发,重视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塑造,重视意志,情感状态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越进步,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就越成为现代教育的时代主题。 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是现代政治、经济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得上现代化国家。 (2) 心理教育早已成为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每千名学生就有一名专业心理工作者,从事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品德、学习择业及情绪方面的问题。心理学家还设计了许多心理技术和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日本提出21世纪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在这个目标中,除体魂健壮之外,其它各项目标都属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⑶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下,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培养现代化人才是教育的主要目标。现代心理学也指出,青少年成才需要三个条件: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客观因素。在智力因素和客观因素既定的情况下,关键就是要看是否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即人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说未来的残疾人,已不是身体缺陷的人,而是心理有“缺陷”的人。 2. 心理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明确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标准之一,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首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中指出“人的身心及其它方面尽可能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想要完善素质教育,离开了心理素质教育如何构建安宁的生活状态,保持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完满的状态。 3. 心理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需要 许多心理学家和家长面对众多孩子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向全社会发出呼吁:“中小学生处于危急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构筑新的‘希望工程’势在必行”。 (1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号召 1990年总书记在中国少先队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中阐述了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大意义。江总书记说:“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青少年的需要,在人的六个发展关键期中,初中阶段至关重要。学生处于儿童期到青年期的过渡,是幼稚和成熟的集合体,是人一生中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如人际适应,情感反应,学习生活等都迫切需要帮助和指导。 (3)基础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现状的需要。 八十年代初,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这颗幼芽才破土而出,并开始显露其勃勃生机,但成绩中也有许多问题。 一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 二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归入政教工作,使心理素质教育目的不明确,不利于实际工作。 三是基础教育学校中,缺乏专业训练教师和专门教育机构。 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深化和发展水平的竞争,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他在报告中再次重申“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化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相信,在高举邓小平教育理论旗帜,学习十五大报告精神基础上,以百倍的信心和坚忍不拔地努力踏踏实实工作,加快心理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步伐,发挥我国“大教育“优势,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9篇:基础教育的问题范文

>> 分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研究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存在问题与对策选择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农村基础教育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后撤点并校时代”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反思 反思我国现代基础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 发展我国GIS基础教育的思考 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之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意义 中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刍议当前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刍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我县基础教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顾明远.建设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3]葛新斌.农村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究竟位居何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