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

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精选(九篇)

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第1篇: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

一、总体目标

认真落实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围绕《2021年交通建设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要点》,以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全面落实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重点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污染防治、扬尘治理及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管理,以行促改、以改促效,进一步强化全州交通建设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高标准、高质量迎接新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二、大排查大整治对象及方式

认真落实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围绕《2021年交通建设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对标第二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查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通过“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对全州交通建设项目和2021年全州交通运输重点工作进行全覆盖大排查大整治。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大排查发现的问题,实行现场挂牌整改,并实时跟踪督办确保相关问题限期整改到位。

三、大排查大整治内容

对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全覆盖大排查大整治,重点是对配套建设的商混站、砂石骨料系统、弃渣场、生活营地和施工作业点位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排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项目用地、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林草地(涉及林草地的)、施工许可等手续办理情况。二是施工弃渣倾倒至指定渣场情况,渣场落实先挡后弃措施情况。施工营地生活垃圾规范收集和处置情况。三是生产生活废水规范处置情况。四是施工创面落实扬尘覆盖措施,运输车辆落实防扬洒措施等情况。施工工地落实洒水降尘措施情况。

四、任务分工及工作安排

(一)自查整改(5月13日至5月31日)。各县(市)交通运输局、各交通建设项目业主负责对照《2021年交通建设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和项目环评报告及批复(或环境影响备案登记表)要求,深入开展自查。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任务清单,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切实抓好整改工作。同时,要注重正面宣传引导,强化先进典型案例发掘,充分带动各项目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性。各县(市)交通运输局、各交通建设项目业主自查情况、任务清单及典型案例(2000字内,图文并茂)于5月31日前报州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科。

(二)排查整治(5月13日至6月15日)。州交通运输局各包县(市)、包项目督导组根据各县(市)交通运输局、项目业主反馈的自查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全州交通建设项目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面排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同时,对各县(市)交通运输局、各交通建设项目业主提供的典型案例进行核实核查,提出建议意见。各包县(市)、包项目督导组排查情况、任务清单于6月15日前报州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科。

(三)总结提升(6月16日至6月18日)。州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科汇总各包县(市)、包项目督导组工作开展情况,认真总结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形成工作总结(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清单),于6月18日前报送州环境生态保护督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报送不少于2000字的正面典型案例(图文并茂)。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项目业主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强化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好本次治污降尘绿色施工专项行动的各项工作。

第2篇: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

建立健全科学、有序、长效的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坚持近期治理和长期巩固相结合,全面提升水资源质量,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为打造“生态城市、美丽”提供水环境保障。

二、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系统开展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使沿河及水源地区域环境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监管、保护补偿、考核监督等管理机制系统完备。经过综合整治,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整洁有序、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基本原则

——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各县市区政府(管委)对本辖区内河道及水源地环境和水质安全负总责;各县市区水利(水务)局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的相关工作。

——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积极推行“河长”制管理,推动河道及水源地环境管理从“行政单元”向“全流域单元”转变;加强横向协调,形成齐抓共管、互促共赢的水环境治理格局。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主要河道和水源地为重点,综合运用治理、保护、利用等多种手段,统筹兼顾上游与下游、地上与地下、近期与长远、治理与开发等情况,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有利有责、奖惩并举。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赔偿”,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和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充分发挥水环境治理监督考核的导向作用,严格兑现奖惩,提高全社会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督导考核

1.健全考核机制。市水利局“河长”制管理办公室制定出台考核标准,统一组织,坚持定期考核、日常抽查相结合,生态环境治理与水质、水情保护相结合,每月督查、每季通报、年终考核评比,考核结果予以通报。

2.突出考核重点。重点围绕“河长”制管理实施情况,队伍建设情况,“一河一策”综合治理尤其是环境整治情况,年度内各河流段断面和水源地水质情况,水体感观状况和生态修复、河容岸貌情况进行考核。

3.严格奖惩兑现。将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到位、未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对造成重大污染事件和饮用水危机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多方筹措资金

结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城镇化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争取更多的河道及水源地治理项目纳入上级“大盘子”。争取财政部门安排足够资金,用于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水源地区域要根据治理需要积极筹措项目资金,探索多渠道筹资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

第3篇: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深入地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摸清全镇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并确保在中央、省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之前先发现先解决问题,逐步化解矛盾,全面提升我镇生态环境质量和成效。

二、排查内容

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排查整治。

(一)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环保专项整治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生态环境重点工作推进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任务分工

此次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由镇政府牵头,各村(居)承担所辖区域排查整治任务,各责任领导、各片工作组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分工具体安排排查工作。工作分工如下:

(一)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的整改情况。对照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中央、省环保督察组转办的群众投诉件等,全面排查、逐项核实整改情况,防止死灰复燃。同时,举一反三,系统排查梳理关联性、衍生性问题。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片工作组相关人员,各村(居)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

(二)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畜禽养殖场(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污染周边环境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农业农村办相关人员、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三)工业企业污染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工业企业偷排漏排污染物、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超标排放等违法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相关片组人员、各村(居)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

(四)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建筑施工工地、道路施工工地、拆迁工地等未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五)砖厂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手续不全和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砖厂进行全面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六)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开采手续不全、未按环评要求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或污染防治设施未正常运行、植被恢复滞后、水土流失严重、堆料覆盖、洒水降尘、喷淋雾炮冲洗平台、厂区雨污分流、废水集中收集处理等情况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七)碎石洗沙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碎石洗沙行业中大气污染治理和污水收集处理方面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八)“散乱污”企业的排查整治。重点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未办理合法手续污染严重的“散乱污”企业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九)建筑垃圾的排查整治。重点对全镇范围内建筑垃圾的乱堆乱放情况进行排查整治,规范镇域建筑垃圾堆放场所及堆放行为。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问题的排查整治。重点对全镇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禁烧宣传处罚情况,火点黑斑情况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十一)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排查整治。重点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情况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十二)黑烟车、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问题的排查整治。重点对超标排放尾气的黑烟车柴油货车、未进行编码登记或超标排放尾气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十三)城乡黑臭水体问题的排查整治。重点对城镇、农村集中生活区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十四)入河排污口问题的排查整治。重点对入河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源头等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四、时间安排

进一步大排查大整治行动自2021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15日

五、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各责任领导根据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各片工作组全力配合,各村(居)、各相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

第4篇: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审计;生态文明

我国水资源缺乏、水污染严重,水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被提升至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水环境治理牵涉面广,涉及多方利益纠葛,对生产、生活影响深远。各级审计机构作为专职监督部门,对被审计对象的水环境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审计机构应按照一定标准,运用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对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运营等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环境审计是对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督的一个重要措施,开展水环境审计有助于维护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水环境审计的高度融合

(一)将水环境审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操作性更强。生态文明要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对水环境治理进行审计,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对水环境治理项目资金流向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检查,考察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对各经济组织的水环境治理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察和监督,从而更有效地保障水环境治理资金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将水环境审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扩充了水环境审计的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审计相结合,丰富了水环境审计的内涵,迎合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为水环境审计实现“免疫”功能提供了新的方式。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水环境审计,要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生态制度与生态行为是否文明,是否有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环境管理系统及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者与员工是否具有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水环境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文明理念,延伸、扩充水环境审计的内容。

(三)落实国家政策实施的内在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严峻,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有效地解决资源审计问题,国家层面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就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等作了较明确的规定,并强调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我们意识到应当以“审计之眼”关注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加强对水资源的审计是落实资源审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实现了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上的转变。

二、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环境审计的重点

根据审计目的不同,水环境审计可分为水环境财务审计、水环境合规性审计、水环境绩效审计。通过水环境财务审计,旨在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反映了水环境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通过水环境合规性审计,旨在判断水环境治理项目是否遵守了水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内控制度。通过水环境绩效审计,旨在确保水环境项目的实施是经济、高效率和有效果的。具体包括:

(一)水环境法规制定、执行情况的审计。

1.水环境法规、政策制定情况的动态评价。为了有效地保护水环境资源,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数量庞大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这些政策、法规是政府关于水环境、水质和水的使用建立标准、进行管理的基本工具。通常,政府会规划总体水环境政策,涉及水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目标、目的和策略。这为水环境保护行动指明了总体方向和进程,有助于向需要执行政策的参与者发出公共政策的明确信号。但梳理这些法律、法规,更多的是对水环境治理起到防御作用,禁止的多,引导的少。水环境污染治理不能光靠“堵”,更多的要靠“疏”,做到“疏堵结合”。作为水环境审计的主体,要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水环境政策的完整性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水流域政府部门制定、颁布的水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执行效果,促使政府部门进一步提升、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对这些政策进行评价时,需要运用动态的眼光,分析走向。在不同时段和不同流域对水环境进行评估时,需要结合流域环境变化和国内外经验对政策进行调整,使之逐步完善、趋于合理。

2.水环境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我国水环境政策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供水、生产用水、居民用水、农业灌溉、污染控制、渔业和航行等内容。由于牵涉部门众多,政府会给予这些部门授权分工,要求这些部门对于违规排放造成河湖污染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现实中,受懒政思维影响,某些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水环境保护职责,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已有的法规政策,评估这些职能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及其监督检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具体的水环境审计审查对象有:用水项目的环评审批,监督污水排放者对法规的遵守情况,对水环境法律法规进行的解读与宣传,对公民投诉行为的落实、反馈和对环境违规行为予以制止情况的处理等。

(二)水环境治理资金的审计。

1.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属于环保专项资金,对各项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延伸。重点根据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对水污染防治资金设立、安排、拨付、管理使用情况及设施运营、治理效果、责任进行审计。评价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经济性、效益性、有效性,促进资金管理相关部门履行资金管理职责,实现规划目标。

2.水环境治理设施投入和经营情况审计。要做好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投入是第一步。投资主体会将大量的资金投放在诸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网、配套设施等水环境治理设施项目的建设中。各审计部门需要对这些水环境治理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筹集、投放、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在水环境治理设施项目开始运营后,需要对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效果进行评价,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维护系统正常运行,确保上报的监测数据真实可靠。

3.农村用水资金审计。随着农村工业化的进展,农村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村用水安全项目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如不加以有效的监督管理,很有可能会被贪污、挪用或浪费,造成巨大的损失。各审计主体应重点关注用水设施建设的资金使用情况,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专项审计,揭示农村用水安全工作和管理以及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农村用水安全工程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三)水环境治理体系审计。水环境治理涉及面十分广泛,既包括环境方针政策制定的组织机构,也包括落实这些政策、职责的相关部门。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相关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很有可能会制定、选择有利于自身管理的政策。审计机关可以选择对单个政府部门的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计,也可以围绕一个或几个共性问题跨部门审计。重点关注这些部门水环境管理体系设计是否合理,不同部门有无利益冲突,政策是否矛盾。评价管理体系是否具有有效性、应急性,以促进政府部门间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协调。

三、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环境审计提升的有效措施

水环境审计是近几年刚兴起的环境审计的一部分。和传统审计相比,环境审计更多的是对环境相关指标的评价,需要用到大量的环境业务数据。为了迎合环境审计需要,达到审计效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现在较常用的审计方法有审阅法、观察法、调查法、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更多的被用于财务资金审计中。而水环境审计除涉及到资金筹集和利用情况外,还包括水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的效益评价等内容。为有效解决水环境审计问题,审计方法的选择就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外,应更多的采用目标导向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法、风险分析法、综合模糊分析评价法等独有的水环境审计评价方法。

(二)积极开展跟踪审计。根据水环境审计的特点,可将水环境审计分为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鉴证三个阶段。在水环境项目立项前,需要先对被审计项目进行风险预判,确定水环境项目风险点。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水环境保护相关内控制度的了解,结合水环境投融资预算,评估该项目的合理性、效益性。在水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实际发生的数据分析,监控重点风险领域,从而在源头上制止造假、在事中控制违规操作。事后鉴证是指审计部门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水环境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管理层适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等问题作出公允的评价。水环境审计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水环境审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内容,能够为水环境审计工作打开新局面。

(三)利用外部专家,探索水环境合作审计。由于水环境管理牵涉到环保、财政、水利、建设等多个单位和部门,故水环境审计也会和这些部门发生联系。为了做好水环境审计,共同推动水环境目标的实现,审计机关应主动加强与这些单位、部门的沟通、联系,互通信息、查找案源,督促审计整改。各审计部门在水环境审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部门专家的智力支持,进行合作审计,来提升水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合作审计时,审计部门应该做好带头和协调工作,使审计目标统一、审计程序步调一致,审计信息成果共享。通过合作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调查,建立各部门的联动机制,进而共同研究与探讨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水环境审计对投资者和社会大众的有用性,应当加强水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统一审计报告模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审计信息化系统、网络系统与安全系统,把一系列的水环境信息纳入系统中,以便提高水环境审计信息的优化配置并实现资源共享,做到水环境审计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鉴证,从而提高水环境审计质量。利用庞大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将审计、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的水环境审计信息串联在一起,实现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机制与水环境审计运行体系。实施水环境审计信息的全程跟踪与关联,解决好水环境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提高水环境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可行性,进而降低水环境审计风险。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水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有很大不同,除了要求审计人员掌握通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外,还要清楚水环境的特殊性。在水环境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更多的关注水环境事项相关的计量与报告,考虑与水生态环境相关的专门分析指标,以及水环境审计实施中协同管理等问题。作为水环境审计人员,需要交叉具备审计知识和环境资源管理知识。为有效开展水环境审计,专业的环境审计人才必不可少。为此,一方面要求各审计机关、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可以和高等院校合作,采用“订单班”模式,培养环境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审计队伍进行水环境政策法规、审计技术方法等岗前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专业技能。将生态文明观引入水环境审计,丰富了水环境审计的内容;而开展水环境审计,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开展水环境审计时,将两者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治理的要求日益严苛,水环境审计的作用愈加重要,重要性日益突显;有关水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会愈加深入,水环境审计也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厦门市审计学会课题组.福建九龙江流域环境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3,(03).

[2]于书翠.我国水环境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绿色财会,2012,(04).

[3]黄绪全.水环境审计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1,(03).

[4]李璐,张龙平.关于我国开展水环境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6).

第5篇: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审计;生态文明

我国水资源缺乏、水污染严重,水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被提升至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水环境治理牵涉面广,涉及多方利益纠葛,对生产、生活影响深远。各级审计机构作为专职监督部门,对被审计对象的水环境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审计机构应按照一定标准,运用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对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运营等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环境审计是对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督的一个重要措施,开展水环境审计有助于维护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水环境审计的高度融合

(一)将水环境审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操作性更强。生态文明要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对水环境治理进行审计,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对水环境治理项目资金流向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检查,考察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对各经济组织的水环境治理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察和监督,从而更有效地保障水环境治理资金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将水环境审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扩充了水环境审计的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审计相结合,丰富了水环境审计的内涵,迎合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为水环境审计实现“免疫”功能提供了新的方式。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水环境审计,要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生态制度与生态行为是否文明,是否有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环境管理系统及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者与员工是否具有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水环境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文明理念,延伸、扩充水环境审计的内容。

(三)落实国家政策实施的内在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严峻,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有效地解决资源审计问题,国家层面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就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等作了较明确的规定,并强调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我们意识到应当以“审计之眼”关注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加强对水资源的审计是落实资源审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实现了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上的转变。

二、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环境审计的重点

根据审计目的不同,水环境审计可分为水环境财务审计、水环境合规性审计、水环境绩效审计。通过水环境财务审计,旨在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反映了水环境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通过水环境合规性审计,旨在判断水环境治理项目是否遵守了水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内控制度。通过水环境绩效审计,旨在确保水环境项目的实施是经济、高效率和有效果的。具体包括:

(一)水环境法规制定、执行情况的审计。

1.水环境法规、政策制定情况的动态评价。为了有效地保护水环境资源,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数量庞大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这些政策、法规是政府关于水环境、水质和水的使用建立标准、进行管理的基本工具。通常,政府会规划总体水环境政策,涉及水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目标、目的和策略。这为水环境保护行动指明了总体方向和进程,有助于向需要执行政策的参与者发出公共政策的明确信号。但梳理这些法律、法规,更多的是对水环境治理起到防御作用,禁止的多,引导的少。水环境污染治理不能光靠“堵”,更多的要靠“疏”,做到“疏堵结合”。作为水环境审计的主体,要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水环境政策的完整性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水流域政府部门制定、颁布的水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执行效果,促使政府部门进一步提升、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对这些政策进行评价时,需要运用动态的眼光,分析走向。在不同时段和不同流域对水环境进行评估时,需要结合流域环境变化和国内外经验对政策进行调整,使之逐步完善、趋于合理。

2.水环境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我国水环境政策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供水、生产用水、居民用水、农业灌溉、污染控制、渔业和航行等内容。由于牵涉部门众多,政府会给予这些部门授权分工,要求这些部门对于违规排放造成河湖污染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现实中,受懒政思维影响,某些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水环境保护职责,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已有的法规政策,评估这些职能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及其监督检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具体的水环境审计审查对象有:用水项目的环评审批,监督污水排放者对法规的遵守情况,对水环境法律法规进行的解读与宣传,对公民投诉行为的落实、反馈和对环境违规行为予以制止情况的处理等。

(二)水环境治理资金的审计。

1.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属于环保专项资金,对各项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延伸。重点根据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对水污染防治资金设立、安排、拨付、管理使用情况及设施运营、治理效果、责任进行审计。评价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经济性、效益性、有效性,促进资金管理相关部门履行资金管理职责,实现规划目标。

2.水环境治理设施投入和经营情况审计。要做好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投入是第一步。投资主体会将大量的资金投放在诸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网、配套设施等水环境治理设施项目的建设中。各审计部门需要对这些水环境治理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筹集、投放、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在水环境治理设施项目开始运营后,需要对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效果进行评价,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维护系统正常运行,确保上报的监测数据真实可靠。

3.农村用水资金审计。随着农村工业化的进展,农村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村用水安全项目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如不加以有效的监督管理,很有可能会被贪污、挪用或浪费,造成巨大的损失。各审计主体应重点关注用水设施建设的资金使用情况,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专项审计,揭示农村用水安全工作和管理以及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农村用水安全工程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三)水环境治理体系审计。水环境治理涉及面十分广泛,既包括环境方针政策制定的组织机构,也包括落实这些政策、职责的相关部门。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相关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很有可能会制定、选择有利于自身管理的政策。审计机关可以选择对单个政府部门的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计,也可以围绕一个或几个共性问题跨部门审计。重点关注这些部门水环境管理体系设计是否合理,不同部门有无利益冲突,政策是否矛盾。评价管理体系是否具有有效性、应急性,以促进政府部门间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协调。

三、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环境审计提升的有效措施

水环境审计是近几年刚兴起的环境审计的一部分。和传统审计相比,环境审计更多的是对环境相关指标的评价,需要用到大量的环境业务数据。为了迎合环境审计需要,达到审计效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现在较常用的审计方法有审阅法、观察法、调查法、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更多的被用于财务资金审计中。而水环境审计除涉及到资金筹集和利用情况外,还包括水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的效益评价等内容。为有效解决水环境审计问题,审计方法的选择就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外,应更多的采用目标导向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法、风险分析法、综合模糊分析评价法等独有的水环境审计评价方法。

(二)积极开展跟踪审计。根据水环境审计的特点,可将水环境审计分为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鉴证三个阶段。在水环境项目立项前,需要先对被审计项目进行风险预判,确定水环境项目风险点。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水环境保护相关内控制度的了解,结合水环境投融资预算,评估该项目的合理性、效益性。在水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实际发生的数据分析,监控重点风险领域,从而在源头上制止造假、在事中控制违规操作。事后鉴证是指审计部门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水环境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管理层适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等问题作出公允的评价。水环境审计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水环境审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内容,能够为水环境审计工作打开新局面。

(三)利用外部专家,探索水环境合作审计。由于水环境管理牵涉到环保、财政、水利、建设等多个单位和部门,故水环境审计也会和这些部门发生联系。为了做好水环境审计,共同推动水环境目标的实现,审计机关应主动加强与这些单位、部门的沟通、联系,互通信息、查找案源,督促审计整改。各审计部门在水环境审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部门专家的智力支持,进行合作审计,来提升水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合作审计时,审计部门应该做好带头和协调工作,使审计目标统一、审计程序步调一致,审计信息成果共享。通过合作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调查,建立各部门的联动机制,进而共同研究与探讨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水环境审计对投资者和社会大众的有用性,应当加强水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统一审计报告模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审计信息化系统、网络系统与安全系统,把一系列的水环境信息纳入系统中,以便提高水环境审计信息的优化配置并实现资源共享,做到水环境审计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鉴证,从而提高水环境审计质量。利用庞大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将审计、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的水环境审计信息串联在一起,实现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机制与水环境审计运行体系。实施水环境审计信息的全程跟踪与关联,解决好水环境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提高水环境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可行性,进而降低水环境审计风险。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水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有很大不同,除了要求审计人员掌握通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外,还要清楚水环境的特殊性。在水环境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更多的关注水环境事项相关的计量与报告,考虑与水生态环境相关的专门分析指标,以及水环境审计实施中协同管理等问题。作为水环境审计人员,需要交叉具备审计知识和环境资源管理知识。为有效开展水环境审计,专业的环境审计人才必不可少。为此,一方面要求各审计机关、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可以和高等院校合作,采用“订单班”模式,培养环境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审计队伍进行水环境政策法规、审计技术方法等岗前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专业技能。将生态文明观引入水环境审计,丰富了水环境审计的内容;而开展水环境审计,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开展水环境审计时,将两者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治理的要求日益严苛,水环境审计的作用愈加重要,重要性日益突显;有关水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会愈加深入,水环境审计也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厦门市审计学会课题组.福建九龙江流域环境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3,(03).

[2]于书翠.我国水环境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绿色财会,2012,(04).

[3]黄绪全.水环境审计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1,(03).

第6篇: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

[关键词] 国家审计;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资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1 开展国家环境审计的目的与意义

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一直以来人类都以牺牲环境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随着近些年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开始提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国家审计作为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监督者,理应将环境、资源纳入到审计的范围,从而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笔者认为,开展国家环境审计具有以下目的和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如果不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那么资源将会被不加节制的浪费、环境将受到严重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离不开政府对企业以及个人环境行为的监督,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审计来发挥政府的环境监督职能。国家环境审计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政策执行情况、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及揭露,促进企事业单位重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获得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1.2 有助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近些年,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政府为了减少环境破坏,大力提倡绿色无污染的产品生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非常严格的产品检测标准。再加上一些国家利用绿色无污染产品的名义,故意提高外国产品进入本国的门槛。以上种种因素都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实施国家绿色审计严格按照环境管理制度来审查企业的生产,有助于督促企业研发无污染的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我国出口的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市场所要求的环境标准。

1.3 有助于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很长时间以来,人类都是认为环境资源是无价值的,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错误观念一直指导着企业的生产行为,导致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并且毫无顾虑的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以及废物。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开始考虑环境的价值性以及环境损耗,国家审计在对企业资产以及成本进行评估审核时,开始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将环境资源纳入企业的资产,这一做法有助于企业正确核算生产成本,从而保证国民生产总值的正确性。

2 找准国家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

目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内容过于单一,虽然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监督企业环境行为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唤起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也没有得到有效、严格的规范。要想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找准切人点、扩大审计的范围、丰富审计的内容。笔者认为,国家审计应该从以下五个切入点着手:

2.1 开展政策有效、政策执行审计。对人们所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大气、土壤等进行检查,看是否按照国家环保规定进行保护和污染治理,同时揭示符合环保标准的大气、水、土壤等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情况;对重要环境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矿产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审计,看是否遵循国家关于节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定,揭示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等损害生态平衡的行为,同时还应揭示违法买卖环境资源的行为;对环境资源交易市场进行审计,看是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资源交易政策进行资源的买卖活动,揭示违反资源市场管理的行为,促进资源市场健康、良性的发展;对国家鼓励生产绿色、无污染以及使用环保设备的优惠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分析优惠政策是否落实、是否对企业的环保行为有引导作用;对生态功能区建设情况进行审计,分析国家生态保护以及治理政策是否切实执行,揭示生态保护不规范行为。

2.2 开展环保专项资金设计。环保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区域建设等环保活动,环保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是否以较高的效率使用等将直接关系环境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因而,国家审计应该对环保专项资金的筹集、用途、收支等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对于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挪用专项资金、浪费专项资金的行为给予揭示。

2.3 开展资源环境项目审计。主要是对重点建设的或实施的资源环境项目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便:第一,对于比较重大的,国家组织和管理的环保项目进行审计。比如废气、废物、废水等排放监管体系的建设项目、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项目、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项目、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项目等,主要审计以上项目的可行性、建设情况、实施情况;第二,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重点行业的脱硫设施项目进行审计,比如钢铁制造业;第三,对于重点矿山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及治理项目进行审计;第四,对于环境资源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计,揭示违规建设行为;第五,对于环保建设项目的审批流程进行审计,揭示审批过程中存在的收贿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2.4 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有些企业虽然在开展环保活动,但是该环保活动是否能够起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作用,还需要国家审计部门对环保活动的绩效进行审计。同时,国家环保政策是否有效、是否落实到位也需要通过环保绩效审计才能知道结果。目前,我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一是对环境政策的有效性、约束性进行审查,揭示环境政策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进行审查,揭示法律法规执行部门对于违规行为采取惩罚、惩治措施的情况,分析其是否切实执行了环境资源或保护的法律法规;三是对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等进行审查;四是对环境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审查,揭示建设成本以及运行之后所能带来的环境效益。

2.5 开展资源环境责任履行审计。将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分配到各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甚至每个公民,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办法。为了保证各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能够按时、认真的完成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必须通过国家审计对其进行监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环境责任履行审计:首先对环境责任目标分解、分配情况进行审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其次对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揭示敷衍了事或浪费环境资源的行为;最后对于未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所受惩罚情况进行审计。

3 加强国家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所遵循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完善,不能给政府审计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影响了政府审计的权威性。同时,没有出台专门的政府审计准则,使得很多审计环节缺乏规范的标准作指导,可能导致审计结果不够准确。因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和建立国家审计的法律法规:第一,修订国家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修订宪法,目前我国的宪法中还没有明确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环境审计的权利和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审计的开展。其次修订审计法,审计法是明确规定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程序以及审计人员责任的一部法律,但是这部法律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将环境审计的有关规定添加进去。因而应该修订审计法,对国家环境审计的内容、程序等加以明确规定。再次修订环境保护法,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只是明确了各级环境部门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但却没有明确国家审计机关对环境部门、其他政府部门、企业等的环境行为具有监督和约束的权利,更没有明确审计机关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因而应修订环境保护法;第二,构建国家环境审计准则。国家环境审计准则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环境审计总则、具体实施细则、审计范围及内容、审计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审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等。通过构建国家环境审计准则来指导政府的环境审计工作,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

3.2 明确国家审计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少,主要是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节约资源以及减少三废排放方面进行审计,因而笔者认为国家审计应该拓展审计范围,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国家审计的权限:第一,对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审计。包括对重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审计,比如矿产、森林、海洋等,揭示这些重要资源的浪费或破坏现象;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进行审计,比如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分配情况,各部门以及企业是否严格按照国家环境标准来治理环境污染等;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区的整治情况进行审计;对土地使用、出让以及转让情况进行审计。土地是归国家所有,是人民共有的财产,为了防止国有资源遭到损害,应该开展土地使用以及转让情况的审计。第二,将环境绩效纳入到国家审计的范围之内。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绩效审计,分别是对环境资源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等进行审计;对政府出台的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优惠政策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等进行审计;对重要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建设情况、安全情况、运营效果等进行审计。

3.3 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由于环境审计在近些年才被提出,所以非常缺乏环境审计经验丰富、知识较扎实的人才,因而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设立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并配备专门的环境审计人员。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主要是由那些从事财务审计的人员来完成,很多地方都没有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环境审计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审计、财务等知识,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资源、环境等学科的知识,因而成立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资源、环境知识的审计人员是提高国家审计工作水平的前提;其次,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环境审计人才。一方面从社会、高校等招聘具有资源、环境、审计等知识的优秀人才,作为环境审计的储备力量。另一方面对原有的审计人员加强培训,主要是拓展他们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同时鼓励现有审计人员到高校、研究所等交流学习;最后,创新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可以通过向经验较为丰富的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先进的环境审计方式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加强各级审计部门、各地区审计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来互相借鉴和共同研究新的环境审计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唐树伶.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定位研究[J].商业会计,2012,7.

[2]石雪梅.我国环境审计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2012,4.

第7篇: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

1 农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 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往往指的是进行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而每种生物凭借其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对于自然环境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而全球不同的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故而,农业生产必须要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等处罚,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1.2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业生态一般指的是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具体来说,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保护农业环境的生产安全。(2)保护农业生产资源的安全。(3)保护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物安全。(4)保护农业生产产品的安全。

所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和基础,是人类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2 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受到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之后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根据标准进行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三废”对土地、大气和资源的污染无疑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农民自身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肆进行农药和化学药品的释放,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工业的发展对于大气污染也是相当严重,随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全球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 水资源污染且紧缺严重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的是总量丰沛平均紧缺的情况。而我国农业用水量几乎占据了总用水量近70%作于。而且,我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的情况。所以,上升到农业生产层面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将面对严重缺水的情况。而且,由于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

2.3 水土流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的水土流失已经接近了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近4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还将会持续上升。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已经造成我国土地荒漠、草原退化和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最终,我国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水土沼泽化、盐渍化以及肥力缺失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4 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 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现阶段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定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国环保部门联合农业部门重点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推广,逐步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 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要素,也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没有耕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我国水污染的频发。所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故而,我国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4 结语

不得不说,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生存危机。而这种农业生产危机的源头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故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针对现阶段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定要加强治理,积极防范,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

依据xx号文件要求,就我县20*年度环保目标完成情况自查如下:

一、环境质量目标(总分xx分,自查得xx分)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总分xx分,自查得xx分)

全年监测1xx次,据市环境监测通报,COD和NH3达标率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得xx分。

(二)、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总分x分,自查得x分)。

例行监测达标率100%,得x分。

(三)、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控治我县没有此项任务。

二、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单独考核项目,自查得满分)

一是完成了年度减排任务。二是治理工程上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并通过验收,排放无超标排放现象。三是结构调整方面,关闭了xx纸厂xx分公司制浆线和xxx纸厂。四是规范编制了总量减排计划年度方案,“三大体系”运行正常,污染减排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及时上报了减排信息资料,无环境综合整治污染反弹,无瞒报谎报情况;完成了减排任务,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自查污染减排得满分。

三、环境综合整治(总分xx分,自查得xx)

(一)、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情况(总分x分,自查x分)

完成了xxxx牧业公司xx牧业公司畜禽养殖污染限期治理任务。计x分。

(二)、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满分x分,自查x)

完成了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一是xx县xx化工有限公司完成停产治理;二是我县xx乡xx村完成省级生态文明村建设,并通过验收,三是完成了xxx牧业公司、xxx牧业公司限期治理;四是关闭了xx纸业xx分公司制将线和xx纸厂。自查得6分。

四、工业污染防治(总分xx分,自查得xx分)

(一)、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情况(满分x分,自查x分)

上级检查、抽查、监测中,没有超标排放现象。得x分。

(二)、建设项目环评执行(满分x分,自查x分)

上报市审批xx个项目,县级审批xx个项目。没有未批先建和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环保政策建设项目。得xx分

(三)、规划环评我县无此任务

(四)、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满分x分,自查得5分)

一是我县严格落实了环保“三同时”制度,得x分。二是完成了年度环保竣工验收,得2分。

(五)、国家、省重点监控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运行及联网(满分x分,自查x分)

xxx公司、xxx酒精公司、xx化工公司等重点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安装率、正常运行率、联网率100%。计5分。

(六)、违法案件查处到位情况(满分4分,自查得4分)

查处违法案件xx起,查处结案率100%。得4分。

(七)、污染源普查工作情况(满分3分,自查得3分)

6月中旬前完成了污染普查入户调查,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分析上报,11月底前建立了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得3分。

(八)、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情况(满分2分,得2分)

xx酒精公司通过了验收,得2分。

五、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分8分,自查得8分)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验收(满分2分,得2分)

我县污水处理厂按期完成了验收。计2分。

(二)、城市污水管网配套及收水情况(满分6分,得6分)

完善了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收水率7x%以上,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计6分。

六、生态环境保护(总分10分,自查得10分)

(一)、《农村污染防治规划》(20*-2020)编制(满分2分,得2分)

按要求及时上报了《农村污染防治规划》有关材料。计2分。

(二)、优美小城镇的规划编制,我县无此任务。

(三)、生态文明村创建(满分3分,得3分)

按照《20*年xx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县xxx村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通过验收,计3分。

(四)、生态示范区或生态县建设情况

我县没有此项目标任务

(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我县无此任务

(六)、秸杆禁烧情况(满分4分,自查得4分)

未发生焚烧秸秆现象,计4分。

七、辐射及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总分6分,自查得6分)

(一)、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满分2分,计2分)

严格执行“月报告和周报告”制度,无安全事故发生。计2分。

(二)、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满分2分,计2分)

完成zz个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计2分

(三)、放射性废源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固废集中处理率(满分2分,自查得分2分)

经排查,我县无放射性废源、废物,计1分,自2006年起把所有医疗机构废物纳入了南阳市废正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置,自此固废、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了100%,计1分。

八、和应急能力建设(总分5分,自查得5分)

(一)、工作(满分3分,自查3分)

20*年我县妥善处理上级交办、转办件36件,立案率、优质办理率100%,无重信重访、恶性上访、集体上访现象,计3分。

(二)、防范重大环境安全事故(满分2分,计2分)

第9篇: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范文

虽然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都是生态环境的固有调节属性,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尽管它们都强调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但前者强调的是生态环境可能会遭遇的极端危险情况;后者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规定情况,并不一定是极端情况。其次,在陈述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时,前者主要是通过定性方式从微观层面来诠释环境影响;后者一般是通过定量方式从宏观层面来诠释生态环境问题。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生态环境的环境适应性越高,其可靠性就越强。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试验中可靠性和适应性因素的考虑也要有相关的区别性。环境试验应该先于可靠性试验,是验证生态环境稳定和其基本属性的基础。然后模拟生态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环境的适应性加以考虑和试探,这样检验一些环保措施的有效性。

2.环境预防和治理工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很多活动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虽然生态环境具备一定的自净功能,不过一旦污染物超过一定范围,环境就无法发挥自动恢复功能,无法保持其持续循环状态。而以上所提到的污染后的范围就是所谓的环境容量。在这个容量内,人类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净化,而尽可能的限制释放污染物质是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方法。工业污染危害极大,其污染物大多为未被充分利用的物质。不过人们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与预防的,所以限制环境污染物质的释放成为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目标。对于环境的各个方面展开的环境保护工程如下:

2.1水污染预防与治理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技术由来已久。在公元前两千三百年,凿井技术的出现使得大量人口集中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原始的村落。而后持刀守卫水井制度能够从武力、制度等方面给予当地的水资源必要的保护。之后顺次出现了地下排水道、明矾净水等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与治理了水污染。而国外也不乏水污染预防与治理技术,漂白粉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生活中水污染的危害,活性污泥法的发明有效的降低了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有利于水资源的自动恢复。这些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尽可能的降低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从而实现治理效果。当然,通过法律明确限制污染物排放也是预防与治理水污染的有效方法。

2.2大气污染预防与治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提高。但是现代化生活所依赖的电器等不断排放出对大气不利的有害物质。冰箱与空调是人们夏天离不开的制冷工具,不过二者在使用中所释放的氟氯昂能够对臭氧层造成巨大的危害;汽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但是它所制造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污染生活空气,危害人身健康。为了有效的预防与治理大气污染,诸如除尘、工业气体净化等技术逐渐出现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各国更加重视无污染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力求通过大气自身的力量净化污染,恢复其正常循环状态。

2.3固体废物预防与治理

各国关于固体废物的预防与治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古希腊的填埋方式成功降低了固体垃圾的数量,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当前,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等技术显著减少了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物。

3.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

3.1环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由于环境受到人类生活污染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环境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最佳状态。而目前人类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断破坏环境,逐渐把自己放在与环境相对立的位置。环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通过专业技术、经济、法律或道德的手段来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长远发展。

3.2环境适应性对环境工程的意义

有效的环境保护技术是加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屏障,而后期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监察、分析与试验工作是为了改善和评价确定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另外,环境工程合理的技术研发与管理协作工作也是保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各个环保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