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科学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科学思维的培养

第1篇:科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地理学科思维;地理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2401

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形象性、辑性和空间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相关思维能力的优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最核心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强化语言表达

学生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具体形象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直接基础,通过表象概括,发挥语言的作用,才会逐渐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而高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相对有限,所以教师必须要从这一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丰富的形象思维材料,把一些抽象的难以记忆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概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读热带雨林景观图时引导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植物特点――茂密、高大、常绿、多层,以及动物特点――喜攀缘或喜暖湿。这样,很容易就让学生完成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

二、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很容易出现记忆颠三倒四、似是而非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那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湿地生态系统的讲解中,利用高台县得天独厚的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让学生发散思维,凭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所见所闻,说出湿地生态系统对本县环境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三、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揭示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就会涉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荒漠化”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以反映“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大片农田和牧场沦为不毛之地”“西亚和中亚地区频繁爆发沙尘暴”“中国西北部分土地转变为戈壁沙漠”“中国南方红壤退化”等问题,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片,看这些图片上的景观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相同点比较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从而分析概括出荒漠化的概念。

四、利用地理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演示、制作、收集资料等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经过独立探究或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而不是先将结论或原理直接告诉学生,再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等加以验证。这样,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获得知识的愉悦,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地理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来回答问题。即便遇到“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也不妨用幽默和调侃来打破僵局,如:“再没有学生挺身而出,那我就只好亲自回答了。”或改变提问的方式,降低难度,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思考上,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责备。

六、利用丰富有趣的地理思维训练素材,使学生乐于思考

结合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每一章节或每一堂课,精选一两个典型问题或范例,当作教学中的“思维体操”,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典型的思维素材,可以是具体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形象化、情境化的抽象知识,一般有以下特点:

1.可以是虚设的情境;

2.具有趣味性,能引发思考;

3.对学生的智力和认知形成一种挑战;

4.较大限度地融入地理学科的知识,甚至是学科整合;

5.能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2篇:科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探究

创新是一个国家强盛不衰的永恒动力。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就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1、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把握好原有的知识体系并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其主动性得以体现,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很多人认为创新是对原有知识的否定和摒弃,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想有创新必须在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盾的基础上你才可以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想法和观点,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不是天马行空毫无依据。任何毫无科学依据的创新也只能是空想,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创新并不像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万有引力就发现了,这么简单。试想假如牛顿对物理知识一片空白,目不识丁,他又怎么能因为一个苹果就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呢?所以创造型思维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应该有强大的知识体系,完整的科学依据作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把已经成形的优秀的科学知识体系领悟透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

小学科学课程系统编制了学生的科学小实验与创新培养的案例,例如,教学《雷雨》时,要引导学生在昏暗的屋子里用废旧电池正负极短路连接产生火花,通过让学生大声模拟雷声,来体验雷电的感觉。教学《大气压力》时,对 “一张纸托住一杯水”的实验进行改革,弥补实验的缺陷:第一,有同学认为是水把硬纸片弄湿后沾在杯口了,不能很好的证明是大气压的原因;第二,硬纸片和杯口密封不好,容易掉下来。为此,我做了如下创新:第一,用塑料薄板代替硬纸片,用塑料茶杯代替玻璃杯,在杯底钻一小孔,用透明胶布封好,在做实验时,把胶布揭开,由于水和空气接触,硬纸片就会掉落。第二,用玩具气球,剪成圆筒状,套在茶杯口上作为胶垫密封,这样装满水倒立后,无论怎样用力向下甩塑料薄板都不掉落。

对于前人的经验要善继承,更要善创新,并把它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畴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2、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有拥有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拥有了对知识的渴求性,才有可能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进行讨论、研究、争论,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这样课堂上,学生把老师当成同学或者朋友,教师完全退到和学生一起探究的位置,教师视具体教学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发展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想象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让学生通过使用电池、导线、铁钉、曲别针,让学生做电磁铁吸铁钉、曲别针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变化规律。并设计利用磁铁有磁性的知识来创编“钢珠掉到树洞”磁铁吸钢球的实验活动。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多提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孩子对知识对未知的探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作为我们的中学课堂常问为什么同样重要。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经认真思考过了,才会有疑问。试问如果学生关于某个知识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你怎么让他去提问题呢?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我们问学生答。而是更多的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自学,反思。在预习,自学,反思中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或者就一些很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多角度认识某个知识点。这样学生会渐渐的学会提问。当然所提问题我们要让他们尽量做到观念新,见解广,有一定高度与众不同。让问题充分表现自身特点,体现竞争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辩证的去分析,争取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提问质疑中发现自身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鱼缸里放冷开水养鱼可以吗?下雨前打雷是怎么回事?云彩是怎么形成雨的?风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4、构建创新性课堂

第3篇:科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树立典型 创设条件 多维思维 反思矫正

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较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和老师都“疲于奔命”,学生做的多,错的也多,老师就得拼命的讲学生的错题,而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科学思维,下次再遇到相似的题型甚至原题,还是按照旧的、错的思路去解题,老师就又得再讲一遍,周而复始。学生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会在“屡战屡败”中丧失信心,甚至厌学;老师们也在不断地抱怨学生教不会,学生真懒惰。怎样把老师和学生从“苦海”中解放出来,同时又能提高教学成绩?

答案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怎样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一、树立典型思维榜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展示经典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较早地纳入科学的轨道。

1.展示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展示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些规律的理解,也有利于具体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物理学家的研究思想,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启示和教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例如,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就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实验中因很难做到使玻璃钟罩内成为绝对的真空,所以不可直接由实验事实归纳得出这一结论,必须设法使这个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减少,在钟罩外听声音的变化,然后根据钟罩内气体越少,传播到钟罩外的声音就越弱这一实验结果,经历科学的思维,推想出“如果钟罩内一点空气都没有,声音将无法传播出来”这一结论。这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又被称为“理想实验法”,在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中“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时,再次用到了这种科学思维方法。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开放性探究题或极值问题。

2.讲解例题展示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

学习物理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应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发现,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展示这样的典型思维过程,给学生以示范,再通过练习,让这种思维变成学生自己的思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长期注重这种思维的培养,学生的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肯定会提高。

例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将滑片P向右移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对于此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边引导边分析,边推理边板书。判断电压表示数U变如何变化有两个思路:

一是据U变=I×R变,看I和R变,因R变增大,I减小,故无法判断U变。

二是据U变=U源-UR(R两段电压),看U源和UR,U源不变,只要看UR,因R变增大,I减小,据UR=I×R 得UR减小,故U变增大。

这一过程展示了教师解题的全部思维过程,既有思路的畅通,又有思路的阻塞,寓正确解题于思维必然之中,合乎情理。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展示解题思路,切不可将其简化成教师解题的口头或书面的表述表演,让学生在看过解题表述后,惊讶于老师思路的独特和高深莫测,或留下“老师怎么会想到这样解”的疑惑。

二、为主动思维创设条件

1.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高效率,整节课容量大、节奏快。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脑子不停地转动,一会儿自学,一会儿讨论,一会儿演算,可谓热闹非凡。但表面的热闹下牺牲的却是学生安静、独立地思考。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错;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学生题目做了不少,解题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久之,学生养成了急躁、急功近利的学习习惯,失去了主动思维的良好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主动独立的思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一定按照教师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思维和认知角度去估计学生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先将不正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

三、训练拓展多维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1.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通过不同的解法,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展解题思路。长期训练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章节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例1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去做下面这道题,并通过两种解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2:如上图所示,滑片在某两点之间移动时,电流表的变化范围(0.15~0.4A),电压表的变化范围(6~9V),求:1.R1;2.电源电压。

方法一:利用例1分析的结果,I减小,U变增大,出电源电压相等的方程9+0.15R1=6+0.4R1,求解出R1。

方法二: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U=U1+U滑,电源的电压不变,U1=U滑,U=IR,U滑 =U1=IR1,即R1=U滑/I。

2.一题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通过几个递进关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度思考问题,使思维有一定的连续性。

如在例2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这两点间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强化训练,还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使学生既多学到了一些解法,又对创新思维作了检查、批判,锤炼了思维。

四、反思矫正错误思维

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深入挖掘,找出思维上的漏洞,让学生从根本上进行反思和纠正错误。

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因此,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错误的根源,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给学生一个研究争论的空间,让学生在争中分析、争中反驳、争中明理、争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正确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思,看到庐山之真面目,找出病因,并及时给自己注射一针“疫苗”。那么这种错误资源不是更有价值了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在尝试错误后的反思过程中得到优化。

第4篇:科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

1、用多媒体激发兴趣。通过电教媒体的声色效应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来培养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例如:先通过多媒体播一个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投石激浪,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兴趣。实验是现实生活现象的提炼,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实验操作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使所学知识易记难忘。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小学自然《二氧化碳》时,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二氧化碳的生成实验,然后又演示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在魔幻般的变化中,使学生兴致盎然,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3、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兴趣。新课标理念的特征之一是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组织实践活动是通过场景的再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一次作文活动;一次手工制作活动;一次购物活动,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求知识的契机。契机而运,拙法成巧。

二、挖掘教材,注重思维求异性的培养

教材只是思维训练,文化学习的一种载体。教材本身就是有多样性,可塑性,甚至是片面性。教师可挖掘教材的深度,注重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一时疏忽,扼杀的可能是一位科学家、学者甚至是一个教育思想家……”有的教材特别是试用教材,问题的答案并非单一,学生的信息有悖于标准答案也非错误,教师千万别扼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而应留给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地保护好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注重教材的片面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质疑问难(对范文本身不是质疑,对教材的未解之惑质疑,对教师质疑)。正是训练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好契机。例如:在一次自然考试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鱼离开水就会死亡。有一同学竟给了一个“×”,并附注“有些不会”。就连写进了革命歌曲的鱼儿离不开水的真理都被他否定。然而,教师毕竟保留了这份童真,也的确在非洲有一种肺鱼能在陆地上生活几个月,这不能不说是创新思维闪现的火花,是对教师的质疑,对教材的挑战。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的想象、幻想、怀疑、联想,甚至是类比,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得出富有个性的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南朝刘勰说:“文之思,其神远矣,故翁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初容,视通万理,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至。”有的文章虽然训练要求不高,而往往主旨在文字之外,所谓的弦外之音是也。因此,教师可创设问题的情境,引水疏渠,提升思维的高度,培养发散思维。歌颂人间的真、善、美,深化了教材的内涵。这样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捕捉信息,通过类比、推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教育追求个性的解放,必然导致思维的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环境、活动环境,才会有灵感的迸发。创新思维的闪现,墨守成规只能使学生钻入知识的躯壳。数学中的购物活动,自然教学中的实验操作活动,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为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依据。通过学生的群体活动,个体活动,集中学习,自主探求来培养不同个体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5篇:科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学;思维导图;创新思维

一、引言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创新载体的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创新的根本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科技报》《科学画报》等陆续刊登了大量介绍国外有关创新思维的文章;中国创造学会筹委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等创新思维研究组织相继成立。与此同时,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持续跟进,并逐渐步入新的层次。

据脑科学研究,创新来源于对左脑右脑的协调应用。左脑擅长逻辑思维和推理,它依据现有知识并在现有理论的框架内得出结论,不产生新的知识;右脑的非逻辑思维则创造新的理论和观念,孕育新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家托尼・巴赞提出思维导图概念以激活大脑的创新能力。思维导图通过激活右脑的活动将左脑内的相关基础知识读取出来,就产生了创造力。既然思维导图可用于中小学基础创新能力的提升,那么应用于高等教育也有相应的效果。

在高等教育的工科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过程,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在未来,将思维导图与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将工科学生培养为合格工程师,更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

二、传统工程教学方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比较

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以学会事实性的知识、术语、内容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单一的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方式,最终培养掌握某工程领域相关知识的工程师。这样的工程师在毕业后需要继续在单位资深工程师引领下完成实践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培养设计、实践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培养有设计、实践、跟踪服务能力的工程师。这样的工程师具备快速适应新项目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工程师需要能迅速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创新以引领科技潮流。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是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

三、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线,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设计的项目是开放式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要实现创新就要激发出自己最可贵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好奇心及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这种能力的发展。学生需要为一个有待研究的开放式项目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这时思维导图就凸显魅力了。

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要求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有关思维导图绘制方法的训练。目前,常见的思维导图工具有16款,如XMIND、Mindmaps、FreeMind等。教师可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项目进行预习,预习时要用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方案设计画出来,明确这些方案需要哪些措施去实现,哪些措施是可以实现的,哪些需要学习。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的主要特点是能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培养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思维导图的绘制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首先,中央图形是其重中之重,是核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逻辑思维能力迅速锁定主题及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其次,中央图形的分支以树枝的形式从中央向四周发散,要求学生发挥发散思维,充分联想,提供尽可能多的设计方案;再次,在分支上,学生应运用自主探究能力判断分支的重要性,越远的分支越不重要;最后,通过组间同学的合作学习确定节点来联络各分支。

教学实施中需要执行如下步骤:①教学情境导入;②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及师生探讨交流;③组间合作学习;④成果展示;⑤教学反思。

(1)教学情境导入。教师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用思维导图建立项目与实施方案之间的联系,利用已知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迅速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

(2)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及师生探索交流。学生采用发散思维对给定的工程项目进行文献检索或实地调研,了解项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场所。甚至可以和当前最新科技技术相结合进行联想,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学生还可以思考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并将其细节化,明确项目的主题和关键词,从而开展思维导图的绘制。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思路和想法,反过来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这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有反馈的良性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主导,营造积极、奋发的教学环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指导。

(3)组间合作学习。每个项目小组自发分工,每人都有不同的任务。组员之间彼此需要合作交流,利用集体智慧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每个成员要明确自己的关键词,保证既分工又合作。最后合并成小组的工程项目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在教室走动,倾听个小组的讨论和观察每个组员表现,便于组间考核。

(4)成果展示。各工程项目小组集体到讲台上展示小组的项目设计思维导图,可以有一个同学介绍整体思路,其余同学介绍自己的分支以及组间合作交流关系。其他项目小组成员有责任提出不同观点,对组员的设计思路进行提问,这样保证该小组思维清晰,思辨力强,并且可以对别人的提问进行批判性吸收,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项目思维导图。这样学生真正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记录、考核,重点观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是创新的源泉。

(5)教学反思。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完项目方案设计后,分别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回顾课堂的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根据学生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反应及任务完成情况,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学生应通过教学反思,对自己的项目有更深次的理解,重新改进自己的思维导图,扩展思维,让学习成为有反馈的闭环,从而激发创新思维。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工程教学方法注定要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将思维导图引入工科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提出该方法的教学实践过程以及在工程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关系,为工程教学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篇:科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从教会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入手,培养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开始,是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学中, 我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如学习《植物的花》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花的基本构造。学生通过对花的直接观察,会说出花的名称、香味、颜色、花瓣的多少,甚至花开放时的姿态,但对花的结构特征却很少有人涉及。我就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 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什么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什么?花蕊是否都 相同?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 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个部分组成,这就 是完全花的构造。在《果实》、《种子》、《昆虫》等课的教学中,我都从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观察入手,使 被观察的事物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我除了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外,还注意在课外养成 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写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独具慧眼,捕捉 信息,培养直觉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点,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 在学习《声音》一课时,学生在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比较是否每把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 都一样?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当我问为什么会不一样时,学生的思维就相当活跃,当思维充 分发散后就会作出种种假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尺子伸出桌面长 短不同,振动的快慢就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在教《空气》一课时,为了要让学生掌握空气是实实在在 占据空间的这一知识,一开始我就提问道:老师手中有一只杯子,现在我把它倒放到水里浸没,你们说杯子里 面是干的还是湿的?学生们兴趣盎然,作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我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而是让学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点,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围绕问题组织研讨,培养集合思维

学生在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在教《鸟》一课时,我就让每个学生自己介绍所认识和熟悉的一种鸟,并介绍 它们的特征。在介绍中有的学生把蝙蝠也误说为鸟类,我也引而不发。当学生介绍完之后,我就启发学生寻找 鸟类的共同特征,并与其它动物进行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伪存真,得出了鸟类动物的特征。开始把蝙蝠 误认为鸟类的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因为蝙蝠没有羽毛、喙,不是卵生,所以它不是鸟类动物。教学中围绕问题 组织研讨,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 想。这就使集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情感,引发灵感思维

在自然课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才 能融知识、技能为一体,促进灵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水的浮力》一课时,我就安排了玩橡皮泥的一个游戏 ,请学生想办法使那块下沉的橡皮泥能上浮。很多学生从铁船能上浮的现象而引发把橡皮泥捏成船形,使它上 浮。同样在《电流》一课教学中,我也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电流和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后,要他们亲自组装简单 电路,并且鼓励他们组装像警察岗亭上的红绿灯,能分别控制。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激动不已。正是这种实践 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对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起到了催化剂 的作用。

第7篇:科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五个方面。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过创设问题环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营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好奇的不断摆脱。”而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有好奇心才会有学习的动机,才会有发明创造。一般来说,好奇心强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迫切,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无限拓展性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通过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商讨论方式,使学生主动去读书、去探索、去感悟,从而获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这个过程在某个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2.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实践和操作为特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遇上了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蜜糖中泡大的孩子。虽然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依赖性也十分强,遇到困难是不会考虑自己如何解决,而是习惯于在家靠父母、在学校靠教师来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无法真正地适应实践工作和适应市场与产业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活动中,他们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望,有活动的热情,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竞赛的兴趣,从要我学改为我要学,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一切从学生出发”的思想。教师要根据情况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的兴趣与能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动手能力。

2.创新性原则教师必须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能只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现状,挑战现状,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教师还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弥补各种必修课给学生的知识结构造成的禁锢,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发展兴趣爱好。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利用其专业特有的优势,提倡其进行跨校、跨院、跨学科地选修课程,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多元化的知识补充有利于更好地完善专业知识的学习。

3.实践性原则要求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学生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归纳总结出符合学生的经验方法。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区别于其他的专业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和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教授时,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阶段课程的学习,开展一些相关的竞赛活动,以激励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重视操作技术的培养,特别是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开发。

4.循序渐进性原则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分层次、分阶段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VB教学中,我先教学生了解VB的界面,学会使用VB的一些常用命令按钮,了解各个命令按钮的作用,等大家掌握了这些知识后,讲解一些简单的程序,再讲解程序的结构,如条件、循环等结构,最后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编写各种各样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要求其编写较复杂的程序,使该程序能够完成较复杂的任务;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先要求其编写较简单的程序,在其掌握各种知识点后,再要求其编写较复杂的程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8篇:科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会计思维;思维导图

1会计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方式和习惯。就会计而言,会计思维可以说是会计专业人员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对其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对会计事项、会计实践和会计规则等进行概括性认知的一种能力,其内容包括逻辑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

2会计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不管是对初学会计的在校学生,还是已入职场的会计人员,培养会计思维都是其顺应学业和职业需要、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必须。从教学来看,中级财务会计是本科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讲授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和账务处理的能力。由于其涉及的业务多、内容抽象、知识点零散等特点,对于仅有一些会计基础知识而缺乏会计实践经验的本科生而言,要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确实有较大的难度。但是,企业的经济业务总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不管外在形式如何,其内容实质都是企业资金的变化。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并学好这门课程,教学中就必须要让其了解课程的特点,运用会计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这种思维成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3会计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

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基于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本文认为,会计思维的培养应侧重于逻辑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3.1树立会计的系统观和平衡观

(1)系统观。所谓系统观,就是进行会计核算要始终以财务报告为中心,以财务报表的编制为逻辑主线,日常的会计处理都是为期末编制财务报告服务的。所以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时,心中必须要有个整体观,知道所学的内容与财务报告之间是何关系,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举例来说,存货是资产负债表中一个重要的资产项目,其报告要求是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而其日常核算方法有两种: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在计划成本法下,存货日常的收发存均按计划成本进行登记,因此,在期末需要进行存货成本差异的分摊,以将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成实际成本,这样才能与其期末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报告价值。(2)平衡观。所谓平衡观,就是在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时,要明确认识到会计核算就是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进行的动态反映,资金的来源与占用始终保持一种平衡关系,每个账户的记录都“有来有去”,这也就是会计记录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会更容易理解经济业务的核算原理。在取得存货的业务核算中,不管企业以何种方式取得存货,其资金的变化都是一种资金形态转换成另外一种形态,只是过程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外购方式取得库存商品的资金动态图示为:货币—在途物资—库存商品;通过委托加工方式取得库存商品的图示为:货币—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库存商品;自制方式取得库存商品的图示为:货币—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以上取得方式中,最终都是货币资金转化成了商品资金,其过程的不同决定了商品价值的不同,但资金变化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商品取得过程中的各种消耗最终变成了商品的价值。这体现在会计核算中就是各项资产的价值按照业务流程依次在各账户中进行结转,比如在自制存货过程中,货币(“银行存款”等账户)结转到“原材料”账户中,原材料价值又结转到在产品价值(“生产成本”账户)中,生产完工后再结转到产成品价值(“库存商品”账户)中去。以上几个账户的记录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关系,与实物的流转一一对应。

3.2应用思维导图培养会计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让学生对会计知识结构树立起系统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因其直观性、系统性和明晰性而被广泛应用到各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鉴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多且复杂抽象的特点,教师可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各章各节的知识讲授中。在课程导入阶段,用思维导图将准备要讲授的内容框架呈现给学生,让其有个整体感;在课程小结阶段,再用思维导图将所讲授的内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认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记忆,从而培养其逻辑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强、操作性强、业务范围广、难度大的课程,其理论知识中大量的概念、规则、原理、方法需要学生去理解、记忆和应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会计逻辑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培养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充分应用思维导图,则能更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芹,张英.我国会计思维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董利亚,史炜.会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J].中国培训,2017(8).

第9篇:科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能力优劣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理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要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学生如果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就更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解决问题更有创造性,能更好地配合好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教师时时刻刻都重视培养好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就必然要研究如何把每一节数学课上得活泼一点,生动一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结构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评性,即思维的五个品质。

1、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敏捷性指数学学习中思路清晰,解决问题迅速,又能当机立断,不优柔寡断,不轻率从事。

2、数学思维的灵活性。灵活性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灵活不固执己见和习惯程序,善于发散思维,解决问题能足智多谋,随机应变。

3、思维的深刻性。深刻性指思路广泛,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善于深入的钻研和思考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分本质的特征,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正确认识与揭示事物的规律,并能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与后果。

4、思维的独创性。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方式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表现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之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同化到以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利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多通道的,善于用简捷的方法解决问题;表现在创造活动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想象力。

5、思维的批判性。批判性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武断不孤行。不轻信不迷信“权威”的意见;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易被偶然暗示所动摇。

二、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

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其中以思维力 为核心。通过培养,可以将这种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概括能力的增长,还能加速其综合努力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达到发展智力的层次,它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方法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敏捷性。在数学教学中,也有一个速度训练的问题,就是教学大纲强调的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研究发现,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普遍特点,就是在运算时思维过程敏捷,反应快,演算速度快;相反地,数学水平较底的学生运算的时间往往是水平较高学生的两三倍。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也同样有一个思维发散的问题,如思维的多端性、伸缩性、精细性、新颖性等,这就是思维的品质之一―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寓于思维的敏捷中,其主要表现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地引起联想,建立自己的思路,并能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节,及时有效地高速思维过程,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智力深刻性,而且也要求促进他们智力的逻辑性和抽象程度的发展。数学能力的个体差异,实际上就是数学学习中思维的智力品质的深刻性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对问题能够全面、细致、深入的思考。中学数学对深刻性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概念、公式、定理及解题思路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独创性。数学作业的独立完成,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解题中独立地起步,比解题本身显得更重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新颖而独特地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