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精选(九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

第1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93-01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与方法。相应地,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也必须发生变化。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评价作为一种活动,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一堂课或几堂课的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对教与学的水平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帮助师生找出存在问题和明确今后改进方向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那么,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也不仅仅在于比较、鉴定和选择,而且具有多种功能。

1、激励功能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学校而言,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找出典型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督促教学水平差的教师向好的方面迅速转化,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2、改进功能

主要指促进师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对教师而言,通过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找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来说,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和缺点,以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3、导向功能

主要指使教师明确并达到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标准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依据,同时也是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的尺度。评价活动可使教师努力按评价标准要求自己,并努力达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从而为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造必要条件。

4、鉴定功能

主要指为学校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可能性。必要时,其评价结果可作为教师晋升,进修、人员调整、以及学生升学、评优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5、研究功能

指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促使广大教师,特别是教学骨干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例如,在设计和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除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外,同时还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弊端,反映教学改革要求,力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还是以传统课堂评价为主,存在问题主要有:

1、课堂评价价值观错位

传统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科与知识,即课堂评价的价值观关注“知识为本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只注重教师单一知识传授,而数学老师只关注着讲好数学知识,这样重智轻能的课堂评价怎能跟上新课程的脚步?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在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时,应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关注学生情感体体验。

2、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偏颇

以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当主体,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特征,它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心,只要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难点突破,教材分析透彻,教学环节完美就是一节好课,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导致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严重缺少对学生活动描述。

3、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评价方式,把教师和师生作为评价对象,为了选出少数优秀观摩课,接受评价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学业上的失败者,课堂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这种价值多元的评价的也并不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优劣排位,而是评价的积极导向功能,而伴随这种评价功能真正转变,创设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才能更有利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重构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这些智能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问的智能关系,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加德纳批判标准化考试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其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实验研究、实践探索,对教育教学评价的构建及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确立课堂教学评价维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到底可以确定哪些评价内容,建立怎样的指标体系,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标准,很多教育专家从教育评价的模式出发来确定评价内容。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应从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评价及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效果六个方面进行确立。

第2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就小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兴趣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非常重要的环节。兴趣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带着兴趣学,思维就敏捷,学习的效果就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可能就会事倍功半。在具体教学中,建议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是从直观教学入手,培养学习兴趣。数学是抽象而枯燥的,要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教师就必须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并通过活动将数学直观化,化抽象枯燥为形象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是从观察思考入手,培养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是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引导小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透过事物表象抓本质、找规律,才能达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没有观察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推理概括能力,更无法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去观察思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又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三是从动手操作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儿童的智慧集中在的手指尖上。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动手做数学。比如,通过量身高,帮助学生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通过量体重,帮助学生理解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概念;通过拼图形,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重视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即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采用的互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其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有时是促进者,有时是合作者,有时是帮助者,有时是激励者。教师要根据小组活动的实际情况,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对于一些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更应及时与鼓励和支持。

二是优化组合。小组合作交流,一般以4~6人一组为宜。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保证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实现差异性互补。这样可以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并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三是教会技能。在合作交流中,我们发现,导致合作交流活动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缺乏合作交流的社交技能。因此,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和独立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能力。

三、重视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指的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反思性回忆。反思的内容既包括对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包括对学生表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情况的分析,从而查找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

一是反思教学设计。重点是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预测到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否预测到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设计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如果基本预测到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说明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反之则是有差距的。

二是反思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总会有不合适的地方。通过反思,教师就可以找到它的不足之处,并有目的地进行改进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是反思学生反馈。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四、重视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重视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问题一 情景教学中滥设情景,脱离实际应用

分析 为了实践课程标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情境的强调,以至于认为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于是就费尽心机地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了很多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情境,出现了情景(真情景、假情景、虚情境)一统课堂的情形。这些情境往往在短暂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就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之外。一些老师对于多媒体效果的过分追求降低了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减少了对于教材内容的思索。

对策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这种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需要的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它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教师就要善于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新课一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教师邀请学生参加“数学游艺活动”的动画形式再现旧知识,目的是为了扫除学习新知的障碍,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问题二 小组合作中缺乏合理的指导

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比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更好,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互学习方式进人了课堂。但实质上,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课堂表面的热闹。学生们并不知道小组合作干什么,要探索什么,更不知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对策 一是选用适当的小组活动内容,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二是强化小组合作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强化每个学习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小组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三是分工具体,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事可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四是适时参与,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合作保证,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三 探究式学习未能实现在“探究”中“发现知识”

分析 一是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无需花太大的努力,只要沿着教师框定的“道路”前进就可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表面上,所谓的探究活动是开展得很顺利,但在这成功的“探究”背后,学生有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是一个大大的疑问。二是过于强调结果,缺乏对创新思维的保护,这种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三是无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不管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做出硬性规定或统一的要求,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化学习。究其原因,不少老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还是掌握知识,其实这违背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学会学习、在“做”中学会生存的初衷。还有的教师担心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后难以收场,或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便设定了学生探究的步骤或“路径”,好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对策 一是尊重差异,倡导自主探究。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必须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关注探究过程,合理评价。对于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一棍子统统打死,一旦发现学生的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再进行评价;对那些虽然有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超常规的想法,教师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教师要放开手脚,减少课堂预设,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问,不怕学生出错。

第4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27-1

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好几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喜人局面。但是近几年来无论是走进我市的高中数学课堂听课还是到省级或外省的高中数学课堂听课,笔者都觉得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数学教师常常抱怨自己上课是在对牛弹琴,仔细想想,问题不在学生,根源还在老师。为什么呈现给牛的不是草,而是琴。这说明我们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人就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以此与各位老师进行切磋。

问题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不够,教学目标的制定――形式化

在日常教学研究中,有些教师在谈到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总觉得与数学学科有点绝缘,认为那是语文、政史等文科教师的事,数学课堂就是稍显枯燥的推理、运算的课堂,没有情感而言。还有一些教师一说起情感目标,首先想到的是一些英雄、科学家这些成功人士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故事,或是他们甘于奉献的感人篇章,这些都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狭隘理解。

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等等都真切地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教师还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你们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的动作,一句赞美的话语,都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它能给学生带来欢愉和力量,其作用难以估量。笔者建议教师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深入学生当中,让学生体验到你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你的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更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问题二:师生地位不平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语言:大家把教材给我翻到某某页,大家把这个例题给我记下来。在课堂中,若学生回答不正确,就严厉地批评学生,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大家想想在如此严师的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对教师只能敬而远之,压抑自我,自己的看法不能讲,困惑不能说,问题不能问,也没有机会得到同伴的帮助,最后只能是充当知识接收的容器,老师说啥就是啥,爱怎讲就怎讲,学生只有老老实实地听。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

问题三:将教学内容进行任意的拓展和延伸

大多数的数学教学都以灌输式,填鸭式和模仿式为主,即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学生模仿课本和教师讲解的例题来解题,再通过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这种数学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只能做到照葫芦画瓢,而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现在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的题目太简单,往往不重视教材教学,而是通过课堂内外大量的同类型练习来强化学生的记忆,这种过程只是让学生通过记忆来解题。很多学生力所不能及,这就出现一些学生在陪读,由于失去信心而产生厌学情绪,而相当多的学生在浩瀚的题海中日夜苦读只能换来一句高分低能的评价。数学是一门重视逻辑联系的学科,如果数学题是一棵大树的枝叶的话,那教材所阐述的定义、定理、推论、公式、性质则是这棵大树的根,失去了根的大树是活不了的。数学教学必须先让学生长出根,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思维的理解。

问题四:过程性反思、阶段性总结不够

常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你让我上课没有问题,如果让我写文章,那可是难上加难,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他缺少必要的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反思不是埋怨,不是责怪,不是推委,而是自我负责,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拿一句电脑操作语言来说:我们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

1)反思你对数学教材做了怎样的处理?教材处理考虑了前后关系没有?

2)分析了学生的学情没有?

3)是否在意你的教学是否真的有效?

4)课堂提问有无随意性的问题?课堂提问是否照顾了多数学生?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恰当处理?哪个问题或提问的问题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

5)更关注学生的学还是你的教?

6)上课的总体感觉如何?有效性如何?

第5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92-01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活动总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情意,思维,激励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即“创设情境,激智”。这就要求从教学行为上去创设情境,在教学心理上落实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意因素。在数学科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 “问题情境”的形式设置教学情境。因为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所以“问题”是解决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 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 题”开始,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因此,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师生重组旧知识,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活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就是“问题”的教学,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 问题”一方面依据于教材,另一方面取源于学 生,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再加工DD“问题”的设计,通过悬疑设问,由易到难,巧设梯度,层层推进,达到教学的目标。下面从教者的角度浅议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1、“问题”的设计要具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的宗旨。显然“问题”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宗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就能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也为问题的解决做好了铺垫。

2、“问题”的设计要具导向性

强化双基,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问题设计的导向所在。“问题”取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强化了双基,“问题”围绕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又突出了重点。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中扎实双 基,并认识夯实双基的重要。

3、“ 问题”的设计要具整体性

“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就是围绕课标对“问题”的设计作整体的考虑。注重从同一模型、相近题类和方法的归类等形成问题链,不仅产生布局设计的整体效果,也同时取得相似强化的特出成效。

4、“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而且也产生于学生阶段学习中的存在问题,即针对性问题又明确意向地去进行“问题”设计,针对目标,查缺补漏,纠偏纠错。

5、“问题”的设计要有很强的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DD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 究者、探索 者。所以数 学问题的设计更应有助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绝不包办,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就是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的再思再问。

6、“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之一是:手段DD目的分析策略,它的基本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问题的解决。因此,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7、“问题”的设计要具深刻性

学生中不良习惯的表征之一:“眼高手低”。他们往往热衷于大题、难题的习作,疏忽对小题的思考与研究。作为教师适时地从小题研究入手,并进行拓展性的“问题”设计,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取得“小中见大,揭示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是“问题”设计的深刻性。

8、“问题”的设计要有创新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 能的开端,创新学习也由此开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 计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地重现于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猜想和发现,从而发现新规律,掌握新知识。

第6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114―01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提高艺术性,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利用典型课例展开问题延伸,体现文本生本思维的有效对接,要在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推出教学问题,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学问题设计还要体现趣味性,要有一定难度系数,给学生造就挑战自我的机会。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问题设计时,还要关注其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性教学原则。

一、对应设计,体现文本生本思维契合

数学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等学科特征,这也是很多学生感觉数学难学的原因。教材学习内容有系统性,教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有效整合教学积极因素,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契合点,这对科学设计教学问题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个体学习基础、领悟能力、学习习惯等不尽相同,表现在数学感知能力方面呈现差异性。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要考量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给出梯度性教学问题。为不同群体学生量身定做教学问题,体现的正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问题设计还要具备启发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良好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二、多元展示,创设适宜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问题展示方式众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个体回答或者集体回答,这种问题投放方式过于程式化。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问题投放时,需要进行多重考量,提升问题投放技巧,形成重要教学契机。教师口头展示、黑板书写展示、发放问题纸条、多媒体展示、学生提出质疑等方式,只要合理选择,都能够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数学教学离不开课例讲解,教师将教学问题融入课例之中,用问题贯穿课例,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思维形成鲜明路线图。

在学习《绝对值》时,教师展示课例:两辆汽车,第一辆沿公路向东行驶了5千米,第二辆向西行驶了4千米,为了表示行驶的方向和所在位置,规定向东为正,分别记作正5千米和负4千米。这里的正数和负数只能代表汽车行驶的方向,汽车实际行驶距离是多少呢?学生给出答案:第一辆车行驶5千米,第二辆车行驶4千米。教师继续设计问题:这里的5和4能不能看成是+5和-4的绝对值呢?绝对值如何定义呢,它有什么特性?如果将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表达,该如何操作呢?学生思维随教师问题设计行进,很快抵达问题核心。教师列举具体实例展开讨论,逐渐引入绝对值概念,并通过深度解读认知绝对值特性,完成绝对值定义数学。

三、创设链接,升级课堂教学维度品质

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投放时,需要充分考量学生学习认知基础和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感知生活,这对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质有重要帮助。数学学科认知涉及领域广泛,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时还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使学生结合多种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认知品质。

第7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14-01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或解决问题的中心内容,它让学生产生问题,领受“任务”,并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认知与个性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对于数学课程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有效地提出数学问题的行为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具体表征之一,同时也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方面。具体的,可以从数学知识发生的关节点上、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点上、学生思维的症结点上,创设问题,促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问题情境的探究性作用

所创设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广泛的类比、联想与猜想;还要有挑战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举例如下:

案例1假如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分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分之间,你父亲在离开家之前得到报纸(称为事件A)的概率是多大?

这是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1、这是什么型的概率呢?(学生几乎都不用想就回答:几何概型。因为学生知道这节课正在讲几何概型的内容)。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用几何概型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吧。首先可以设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

2、你知道事件A发生时x,y的大小关系吗?(学生很容易想到y≥x)

3、你知道x,y的取值范围吗?它表示什么区域?(学生根据题意回答:6.5≤x≤7.5且7≤y≤8,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它表示是一个正方形区域,面积等于1)。

教师这时画出几何图形,然后讲解:根据题意,只要点落到阴影部分,就表示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即事件A发生,所以用几何概型公式:

。当课例讲完后,学生几乎没有领会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

课后反思:本例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的方法,同时感受数学模型的思想。但是该教师缺乏应有的提问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力度不够,未引领学生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学应有以下改进:

1、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父亲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报纸?(可以分小组讨论,用生活经验迁移课例教学)。

2、送报到家(事件A发生)的时间早于父亲离开家的时间,能用一个变量表示吗?(引导学生定性猜想,勾勒出数学模型,到此时学生就理解了为什么要建立二维坐标系)。

3、对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如何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定量刻画,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度发展,x,y之间的关系向点(区域)转化,即事件A={(x,y)x≤y,且 6.5≤x≤7.5且7≤y≤8},它表示一个正方形区域)。

4、事件A发生在图形中如何刻画的?也就事件A发生在那里?(类比线性规划知识,得出事件A发生在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上)。

如此创设认知冲突问题情境,使得学生思维波澜起伏,使学生能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二 、问题情境的适时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问题有一定难度但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现区”,促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而富有成效。

三、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两点:

1、把握问题情境的科学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内容要科学,有针对性,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表述要科学,结构要合理,由易到难。

2、注意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效果,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有较高的比值,教学目标与个人的教学需求相吻合。

总之,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逐步爱上数学,真正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参考文献:

[1]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第8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一、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与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提出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比年还大的时间单位吗?”等等。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提问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一位教师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联系本校周五准备召开的运动会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小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两家相差多少米?”“小明家比小华家离体育场远多少米”……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呈现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了收集信息,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深入读本,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促使学生对教材进行精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例如:从观察年历卡二月份的天数发现了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后,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结合教材注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结果学生提问:“‘通常’和‘一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说‘通常’?”“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有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来判断哪一年是不是闰年呢?”……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精读教材、读透教材的欲望,又激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科普知识介绍中。

第9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摘要:分层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增强他们的学习的信心,也有利于“冒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有所获、尽力发展,对学生可能出现困难的较高层次习题,教师要准备些铺垫性的小题,以便在学生思维上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通过搭上一级“阶梯”学生就会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中顺利的解出所求的问题。

关键词:灌输式讲授探究式教学多思多变

新的课程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让我们的数学成绩并不是那么的让人乐观。那么原因到底在哪儿呢?结合我的工作实践,我谈一谈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方面:

1、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动,学生看,学生总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整个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硬性输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发挥,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创新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而导致数学成绩很难提高。

2、部分老师搞题海战术

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超过了学生的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的心理。

3、对数学后进生的态度

很多老师对数学后进生有的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态度,有的不知从那个方向入手,用那种方法,所以最后不得不放弃,这样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成了一句空话。

4、部分老师上课前没有真正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课的一个前奏,是能不能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没有备好课的原因是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认为数学只是“计算”和“证明”,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做练习,只要会做题就行了。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意识不强。

2、很多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前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忽视了这个环节

3、自学能力差

许多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差,看过教材后找不出问题的重难点,说不清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并且也提不出问题。

4、学习数学的主动方面

对于练习中不会做的题或作业中做错的题,好多学生很少问,觉得老师都会讲,所以不用问。甚至,对于老师不布置的题目不主动去做的原因就是老师没有布置。课堂教学中老师布置的自学或思考讨论时,很多学生消极参与,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

5、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些同学用在数学方面的时间比其他科目多,但成效不大,成绩仍然不理想,数学学习成为一件“费时难讨好的工作。”其关键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6、成绩的两极分化

一般情况下,学生到了八年级成绩会明显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况,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优生积极参与,后进生往往无动于衷。

二、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要想大面积的提高数学的成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开展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学生听课有的放矢,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变了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局面,真正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供了机会。在预习前,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初步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初步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模糊点

3、尝试着做一做随堂练习和课后习题

通过预习,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结合学生特点,认真钻研教材,精通教材

教师在上课前要吃透每一节课的内容,做到“入乎其内,在乎其中,出乎其外”从而把握中心,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要了解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课时居高临下,应付自如。

(三)分层设计练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超过了学生的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的心理。因此,对练习作业教师要精心选编合理布置,不能搞题海战术。

分层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增强他们的学习的信心,也有利于“冒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有所获、尽力发展,对学生可能出现困难的较高层次习题,教师要准备些铺垫性的小题,以便在学生思维上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通过搭上一级“阶梯”学生就会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中顺利的解出所求的问题。

(四)开展“满足优生,促进中游生,带动后进生”的活动

在教学中,通过开展“满足优生,促进中游生,带动后进生”这样的活动,使全班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由于班级中优生、中游生、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所差异,在教学中难以兼顾,满足了优生又无法顾及后进生,只抓后进生又满足不了优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于是开展了上述活动,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具体的做法如下:

1、对优生进行竞赛辅导,同时精选一部分“多思多变”的题目,进行题组训练,做到讲一例,练一类,带一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中游生开展某个专题的讲座和讨论,使他们的知识上的模糊点不断减少,逐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3、对后进生进行有目的的辅导。长期以来,如何转化数学后进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数学教师,有时确实令人束手无策,不知从哪个方向入手,用哪种方法,以至于最后无奈放弃。如何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呢?知识的缺陷是后进生存在的共同问题,也是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在辅导时的方法如下:

(1)所选的题目起点要低,阶梯要小

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所补知识阶梯要小,知识点要细,提倡“细嚼慢咽”,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内容要精,重在基础

对数学落后的学生知识的补习,不同于对一般的学生的系统复习,关键要找准他们学习上的具体困难。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在补习时,应紧扣教材,着重于基础,抓常见问题,重点问题和易错问题。

(3)练习要勤,适当复习

根据后进生“一放即忘,一做就错”的弱点,在他们基本掌握新知识后,仍需要不断的总结和练习,尤其是重点内容,需要再重复时注意要讲究点方法,要有点新意,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培养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要适当降低要求与作业的难度,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瞬间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通过开展“满足优生,促进中游生,带动后进生”的这项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及时回收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