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精选(九篇)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

第1篇: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理解: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中心,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面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以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科学依据

理解:首先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有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国外发展缀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第2篇: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理论创新中,科学发展观处于核心位置,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已经在干部群众中形成广泛共识,在实践中取得重要进展。同时要看到,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把全党的各项工作真正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还需要继续努力,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根据这一迫切需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前夕,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出版了。这一《读本》全面准确地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地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全面准确地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阐述了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读本》的出版,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满足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深入宣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做出新贡献。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全党的各项工作真正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他还专门就如何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作了重要指示,指出:“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还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大力宣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是当前理论界学术界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社科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根据党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围绕工作中心和大局,紧密结合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继续深入研究和阐释好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基本内涵、历史地位及其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努力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做出新的贡献。

第3篇: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最近,由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出版发行了,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它为我们深入学习、正确领会、全面贯彻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本好教材。

《读本》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需要。它在坚持发扬此前由主持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比较全面准确地勾勒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理论。通过对这个《读本》初步阅读学习,我认为,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和优点:

第一,《读本》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准确的理论定位,彰显了它的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增强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读本》肯定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准确和科学的理论定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探索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既是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认识发展的客观逻辑。《读本》基于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经验和现实依据的深入分析,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联系;论证了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反映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和新经验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只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二,《读本》正确地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许多思想、观点和命题的科学含义,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领会和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初衷和原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以人为本”这个重要命题的正确解读。《读本》根据同志的有关论述,认定“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强调“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它把以人为本顺理成章地解释为“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样,就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从而,它既肯定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一定的思想继承关系,又强调“以人为本”与中外的民本思想、人本主义有“根本区别”。尤其使人深受启发的是,《读本》还进而揭示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阐述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观点,强调了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的社会价值目标。我认为,这样理解和阐述以人为本及其相关原理,忠实于原意,符合唯物史观,有助于我们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4篇: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1、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指导地位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地位和历史地位作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第一,十七大报告指出,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伟大旗帜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十七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明确规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极大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第三,十七大修改后的在总纲中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具体阐述时,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阐述之后,专辟一段增加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这些论述表明,十七大高度肯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从精神实质上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地位,从而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任何低估和轻视科学发展观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理论上都是不利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实践上都是不利于实现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

2、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得到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广泛认同。但在如何看待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上,一些同志出现了模糊认识和不当理解。有一种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倾向。这种观点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说成是“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绿色发展战略与黑色发展战略、“共富论”与“先富论”、公平优先与效率优先、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对立关系。这种简单化、片面化的观点,要么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曲解,要么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曲解,要么是对二者进行了双重曲解,本身就是简单化、片面化的,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这种观点在群众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既不利于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又不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实践上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理论上源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是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因而才能也才能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的统领地位

发展是当代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十七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对改革开放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新部署,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

第5篇: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关键词:体育文献综述;图书资料室

目前,我们对于体育专业文献综述的撰写,没有完全利用现有的体育专业资料,从而出现对体育文献综述的选题范围不适中、大量堆砌体育文献、仅选择性地探讨文献和导言论述不清等一系列问题。体育文献综述的撰写直接影响到我们论文的质量,正确利用体育专业资料室撰写文献综述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还能培养我们的科研意识,它是体育科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善于利用我们现有的体育专业资料,重视文献综述的撰写,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

1 撰写体育文献综述的目的

第一、提供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理论和动态。为体育专业的发展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方向中的重大学术研究理论、实践问题,同时,提供最新的方法、理论、成果和动态等。第二、为科研选题和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开始的假设基础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然后在撰写文献综述。在理论上容易完善的初步设想,并形成科学假说,然后实践中选择研究方法、指标和研究对象,以确定行之有效的科学假说。二是便于示范研究项目工作的展开和论证。第三,提高教学和运动训练工作的质量。科学文化知识在不断发展,教师与教练应该了解本学科的最前沿的成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第四,有助于综合科学能力的提升。一是可以提高搜索文献资料的能力,二是可以提高对语言的阅读能力,三是可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四能提高对问题分析和归纳能力,此外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对锻炼自己的综合科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2 撰写体育文献综述必备的能力

撰写体育文献综述,必须要具有相关专题知识的积累和索引历史文献的能力,同时,还需具备分析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只有建立在这些基本“元素”的基础之上才能铸就万丈高楼,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献综述。

2.1 专业基础的知识

撰写体育文献综述,必须要有专业的基本知识。就算是那些熟知自己“业务”的运动训练学专家也很难写出运动心理学方面的文献综述。

2.2 索取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

撰写文献综述,还需要作者具有检索文献的能力。查找体育文献的一般途径有以下几种:1)用关键词直接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之类的数字检索平台上查找。通过检索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查找。2)通过检索工具找到相关的文献后,再根据每篇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超链接查询相关资料,如此反复查找,便可以搜索到更多的文献资料。3)通过近期出版的体育图书及体育核心期刊查询。想要了解相关问题的最新信息和动向还需要定期的到图书馆查阅最新期刊等书籍资料。图书在内容上更严格和成熟,但内容更新较慢。期刊时效性较强,利于最新科学信息的悉知。因此,在查找书籍资料时可根据研究的内容有所偏向。5)通过科研单位发表的文献资料查找。国内的体育科学研究所和体育院校都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要了解他们的研究项目和发表的文献,为我所用。6)通过参加各级各科研报告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动向。7)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检索。

2.3 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检索的文献资料,并非全部都适用于我们的撰写。我们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去糟粕,取精华,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将有关资料分门别类,有机组合,并合逻辑地进行论证。

2.4 写作论述能力

写作论述能力是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就综述文章而言,就是要求作者将已获取的资料有机合理地进行叙述取,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了解有关的历史主题、成就和现状。

3 文献综述的撰写步骤

3.1 选题

针对前期准备所收集的资料,拟定文献综述的题目

3.2 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文献是文献综述撰写的基础,只有掌握足够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才能进行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世界科技期刊的数量急剧增长,目前已达10 万余种。而其他形式的载体多得几乎无法统计。可见,查阅文献是很花时间的

3.3 拟定提纲和撰写综述

文献综述的撰写。前言,主要是读者对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进行一个初步描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下面的主体部分做铺垫。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和重点,撰写顺序可按时间先后顺序、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观点展开,它们都要从文献资料中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明确历史的发展背景,发展的现状及方向及意见。这一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较强的文献资料的引用,更应要有自己对该学术问题的看法。总结部分,是用精简的语言主要论点和主要部分进行了总结,进而得出结论,同时也说明亟需解决的问题要,以及前景的展望等等。

3.4 撰写体育文献综述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

第一,选题范围过大。 一般而言,文献综述选题范围要适中,特别是对一般综合性体育期刊来说,鉴于篇幅,不能容纳太长的文章,如果选题范围过大,不易写得深透。

第二,大量罗列堆砌文献。很多同学对文献综述的撰写就是简单的罗列,并没有以研究的问题为基点进行撰写。

第三,选题无新意。很多同学在选题是没有很好地做到原创性、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要求,使综述应该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得不到体现。

第四,文献不全甚至只是选择性的探讨文,导言叙述不清,只有文献的结论, 未交代原著结论的依据,对待同一问题不同观点未能一视同仁。

综述以上分析,对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只注意论述其中某个侧面,却忽视了其他不同的观点。这种综述是不客观而且是片面的。如对体育康复的效果,只引述其较好的文献,对差的却只字未提,这是不足取的。这只能给读者对该专题留下不全面的印象,自然不能为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

3.5 结论

第一,收集的材料要遵循全面,真实的原则。第二,注意引用资料的科学性,可靠性。第三,相关文献的引用不可省略,并且要忠实文献内容。第四,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观。第五,同学之间多交流。通过互相交流增加一些有关专题的信息, 而且通过互教互学, 可共同提高业务和综述的水平。

3.6 结语

文献综述的好坏决定了科研论文质量的高低,通过体育文献综述的写作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还能促进大家科研意识的形成、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善于收集文献资料,重视文献综述的写作,这样才能在科研中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 梁焰.论资料室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4).

[2] 魏伟.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11).

第6篇: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关键词:社会科学;划界;认定

社会科学划界的问题在哲学界讨论已久,但是由于化解角度和划界出发点的不同所以争论一直存在。其实,社会科学的划界不限于科学与形上学之间的关系。社会科学划界的问题是“在经验科学的陈述或陈述系统与一切其他陈述(不论宗教性的,形而上学性的或干脆是伪科学的)之间划一条线的问题(就尽可能做到而言)。”关于社会科学划界的问题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时代。随着近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把科学与形上学、宗教及其他非科学、伪科学的意识形态区分开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一、 社会科学划界的研究概述

(一)社会科学划界研究的起步

二十世纪,社会科学也像自然科学一样,在哲学的母体中被逐渐的分化了出来。本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从经济学的发展开始的。随着社会科学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社会科学已经具备了只有自然科学才具有的形式化、定量化研究的特征,其中,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就是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在1947年,萨缪尔逊在其著作《经济分析基础》一书中明确论证了“经济学只有通过把文字表述变为数学命题才能取得实际进展”的观点。在1971年2月份,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卡尔・多伊奇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针对社会科学从1900年到1965年的六十二项成就的研究报告,该份报告表明,“二十世纪早期的社会科学成就全是理论性或定性的,而社会科学随后的成就就主要是数学方面和统计方法方面的革新或是由定量方法推导出的理论革新了。他们认为:“定量的问题或发现(或者兼有)占全部重大进展的三分之二,占1930年以来重大进展的六分之五,完全非定量的文献――认识新的模式但没有任何明确的定量问题的含义――在整个时期中是稀少的,而自1930年以来特别稀少”。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一书中就曾指出,社会科学的定量化是一九四零年后社会科学获得新成就新威望和新影响的理由之一。

(二)社会科学划界研究的发展

在此后的研究过程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科学的理论不再是一些观念或不可描述的词汇,社会科学的研究命题演变成了可以用经验模型和可检验公式的形式加以阐述的科学命题,社会科学正在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可以反复研究和论证的成熟科学。当然,并非所有的社会科学的课题都要进化到可以形式化研究和定量化分析了才算是成熟科学,就像自然科学也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形式化研究和定量化分析的一样。在研究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既然允许量子力学物理诠释问题时存在定性解释的部分,就应当允许社会科学的个别科目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无法被量化的内容。只是这部分内容不应当是社会科学的研究主流。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都应当建立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而社会科学的划界问题也只有在这会科学真正的成熟起来之后才有取得关键性的进展。

(三)社会科学划界研究的进步

在以普里高津为代表的耗散结构理论下,只要系统的行为具有足够的随机性,无论系统是自然科学系统还是社会科学系统,其历史发展进程就不具有可逆性。一方面说明社会科学具备了自然科学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证明不可逆转的特性并非人类社会才具有的特殊现象,具有研究价值。可见不可逆转性相对,但劳动与生产中的重复和社会科学的不可逆性本身不具有可比性。换言之,是否描述了重复现象并不是划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根本区别。从不可逆的研究出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键区别在于社会科学是否建立起严密的环环紧扣的理论体系。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学说就是这样一个严密的环环相扣的理论体系。该学说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并在研究该规律的基础上完整的阐述和预测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而这门学说所欠缺的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研究将这个学说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就像自然学说中也难以避免的因为大量随机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的研究结果的偏差一样,社会科学可以对过去发生的事件作出全面、准确的阐述和论证并在论证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并不能准确的预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件单一的历史事件。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对历史发展的结果作出某种程度的预测或估计。

二、 社会科学的认定

(一)社会科学研究划界的标准

当某一项研究成果需要被认定为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即需要对科学研究的属性进行社会科学的划界时),应该将该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研究者的价值观分开考虑。应当用也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划界标准去检验该研究的包括价值事实陈述在内的事实陈述部分。具体地说,对该科学研究成果的事实陈述部分应当包括:核对事实、检查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程序的合理性、检查该理论前提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与理论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比较研究的事实结论与其他背景知识的相关关系等内容。可见社会科学的研究划界应当是一个严谨的、严密的、完整的、系统的过程,不仅应当设立严格的标准,也需要严格的遵守着这一标准去划界。

(二)社会科学研究划界的检验

在肯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前提下,对有价值的需要准确判断的社会科学成果划界的检验有以下两个方法:

其一,对措施性、建议性的事实陈述作进一步的可行性论证。换言之,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着负责的积极的促成但是不盲目冒进的科学态度,对提出的措施的可行性、实施条件、实施背景、技术条件等等一系列与建议或者提出的措施息息相关的实际的技术性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检验。

其二,对研究的意义、重要性等略带主观色彩的评价的价值事实陈述的验证,应当根据提出意义和重要性时社会的一般价值标准去评价和检验。如果对研究的评议者仅仅是出自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观去评议和检验,那么这样的检验结论是不应当也不可以作为对研究成果的最终判定结果的,而且这样的评议不论结果如何都不会也不应当影响已根据科学划界标准检验过的社会科学成果的科学性。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著.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D].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第55页.

第7篇: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共中央文献教研室编辑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摘编》两本书供我们学习。这两本书分别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收入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同志、中央文件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通过近期的开展学习,我感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几点体会: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方面面,促进社会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关心群众、让群众有该有的权利,才能凝聚人心,齐心协力,战胜和推动我们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3、“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就是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通过参加学院支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坚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学习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本,水平之源。必须坚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媒介上获取知识和信息,而且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从日常学习生活中获取知识,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踏入社会、服务社会、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学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在学校期间,我们要高度重视学风的培养,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踏踏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锻炼好身体,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我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我们应该起到榜样作用,带动宿舍成员及全体同学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大学生,特别是一名预备党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自己的处人处事能力,着力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奉献精神。

第8篇: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一、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走进社会主义殿堂》一书除了导言以外共有十二章,每章前面都有精湛的引言。在简要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前的社会制度,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该书从历史的视角详细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一种空想的社会思潮发展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又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一枝独秀到全面开花,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从单一的“苏联模式”到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论述过程是在大量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既有宏观论述,也有诸如对东欧剧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微观辨析。读这一部书,就像读一部史,读者犹如也融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感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艰辛,体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惊心动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胜利是必然的。

二、内容全面系统,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目前,有关社会主义发展的学术著作很多,但《走进社会主义殿堂》有自己的特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的历程。这部著作的内容既全又新,“全”是指它的内容涵盖面广,这部著作在开篇简略地论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为详细介绍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全书除了对中国、朝鲜、越南、古巴、老挝五个世界上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详尽的论述外,还对英国工党、瑞典社会、法国社会党、意大利社会党、俄国和东欧的民主社会主义等形形的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托派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等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说这部著作在内容上“新”是指它包含了其他相关著作所没有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新理念。这部书不仅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而且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论述了如何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还有一个更鲜明的特点就是,这部著作在对问题展开精辟论述的同时,还编排了一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历史图片,有相当一部分图片资料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材料。这些历史图片的插入使这部著作在不失学术性的同时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这样既克服了纯理论性著作的单调性和枯燥性的不足,也打破了以往学术性著作很难吸引非本专业的普通读者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提高了这部书的收藏价值。

三、指导思想明确,目的性强

该书无论是在论述社会主义思想各个发展阶段还是在对前苏联、朝鲜、越南、古巴、老挝等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以及各种社会主义政党和流派进行论述时,都坚定地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很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都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执政后,为了使苏联走出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困境开始以“新思维”作为指导思想对苏联实行改革,从而使各种反对派有机可乘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了剧变。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时候,很多人对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该书在这一章节谈及社会主义命运和前途的时候,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了这一问题,并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因此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它必然能够战胜资本主义,从而使人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信念。

第9篇: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关键词]波普尔 否证论 辨证

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证伪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经验的检验,但总有一天,这种潜藏着的错误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经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进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波普尔认为,科学也包含错误,也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相反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它们想解释一切,但是它们什么也没有解释。这就是波普尔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

波普尔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则是没有意义的。波普尔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P1TSEEP2。P1是初始问题,TS是试探性理论,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P2是结果,新问题的产生。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当然,波普尔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历史领域。“行为从而还有历史,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

证伪主义者把科学看作试验性地提出的一组假说,目的是为了准确地描述或说明世界或宇宙的某些方面的行为。但是,不是任何假说都是这样的。在证伪主义者看来,任何假说或假说的体系,要被承认具有科学定律或理论的地位,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如果一个假说要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它必须是可证伪的。我们就从这几个简单断言的例子来看,它们从在所指的意义上是可证伪的。

a.周末从来不下雨。

b.所有的物质受热都膨胀。

c.在靠近地球表面的地方松手将某一重物放开,如果不被阻挡,就垂直下落。

断言(a)是可证伪的,因为只要观察到有一个周末下雨就能被证伪。断言(b)是可证伪的。它能被大意是这样的观察陈述证伪:某一种物质,在某一时间,受热不膨胀。比如,接近冰点的水,这样断言(b)被证明为伪。(a)和(b)都是可证伪的,并且是假的。断言(c)也许是真的,虽然如此,它们在所指的意义上是可证伪的。某一重物被松手放开时往上“掉”,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也无逻辑上的矛盾,虽然也许这类陈述从来没有被观察所支持过。断言(c)是可证伪的,即使它也许是真的。

如果存在与某个假说相矛盾的逻辑上可能的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这个假说就是可证伪的,如果这个或这组陈述被确定为真的,就会证明这个假说是假的,就是可以被证伪的。

这里有几个陈述不满足这个要求,因而是不可证伪的。

d.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

e.在欧几里得圆上,所有的点与圆心等距。

f.所有单身汉都是未婚的。

没有逻辑上可能的观察陈述能驳倒(d)。不管天气怎么样,它总是真的。断言(e)也必定是真的,这是由于欧几里得圆的定义。假如在一个圆上的点不与圆心这个定点等距,那末,这个图形就不是一个欧几里得圆。由于同样的理由,断言(f)也是不可证伪的。

证伪主义者要求科学的假说,在我们已经讨论的意义上是可证伪的。他们坚持这点,因为一个定律或理论,只有通过排除一组逻辑上可能的观察陈述,才是提供信息的。如果一个陈述是不可证伪的,那么,这世界不管可能具有什么性质,不管可能以什么方式运动,都和这个陈述没有冲突。陈述(d)(e)(f)没有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什么东西。科学的定律或理论按理论应该给我们某些有关世界事实上如何运动的信息,而一个理论要有信息内容,它就必须冒被证伪的危险,因而排除了它在逻辑上可能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的运动方式。比如,“所有行星围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这一定律是科学的,因为它主张:行星在事实上作椭圆运动,排除了正方形的或其他形的轨道。正因为这个定律提出了关于行星轨道的明确主张,它就具有信息内容,并且是可证伪的。某些可被认为科学理论典型的组成部分的定律,就可表明它们满足可证伪性标准。“不同的磁极互相吸引”,“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以及类似的定律能够很容易被认为是可证伪的。

那么,如何认识和评价波普尔的否证论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波普尔的否证论虽然有他的缺陷,但是在思想进化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他的贡献是不容被忽视的,我们应该辨证的去看这一理论。

第一,相对于证实来讲,唯物辩证地去理解证实和证伪,证实有存在的价值,而证伪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摧毁理论的。根据波普尔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而证伪原则只适用于全称命题而不能用于单称命题,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恩格斯和列宁也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波普进而用“证伪主义”来代替“归纳法”更是另一回事。无疑,“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都应是开放的和自我批判的。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因为很明显,在科学中,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反证有时候不仅不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反而能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

第二,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关于“归纳问题”,并不是波普尔首先发现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来自于对归纳方法作为知识成长逻辑基础的质疑,但这并不是一个原创性的发现。十八世纪的休谟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因此,波普尔正确地称之为“休谟问题”。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偶然上升到必然。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因为他认为,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康德不满足于休谟对问题的解释,他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把后天经验加以整理、组合,把理智的可靠性传输给经验,从而使经验科学成为可能。波普尔指出:“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验地正确’来摆脱这个困难。但是我认为,他为综合陈述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这种机敏的企图,并不是成功”。波普尔面对“归纳问题”,他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他说:“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尔作了这样的工作,他“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波普尔就是这样克服休谟和康德的不足之处的,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从问题到观察,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他却轻而易举地说,那纯属私人的事情。实际上,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波普尔是无法回避的。

第三,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尔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其公式如下:((TP)•P))T。P是一个陈述系统的一个结论,T包括理论和初始条件。这个公式读作如:果P可以从T导出,而且如果P是假的,那么T也是假的。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表面来看,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并不是如此简单。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波普尔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那么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待检理论为假;初始条件为假;或者二者都为假。假如是第二种情况,即初始条件为假,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然而,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也就是说,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因此,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否定”,但这个“否定”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而海王星的发现,补足了背景知识,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看,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尔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那么,他的其他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成问题了。

第四,波普把科学进步的作用加以绝对化,把科学看作是脱离人,脱离人们的经济关系,脱离物质生产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借以实现的全部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似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增长,这是错误的。我们从《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可以看到,波普怎样“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证明了历史决定论是错误。这一论证的核心是,人类知识增长对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因而,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预测。这个论证从逻辑上讲是无懈可击的,但其基本观点则是错误的。首先,在波普看来,知识就是猜想,就是假说。那么,作为猜想和假说,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的“科学知识”如何对社会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其次,退一步说,即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无论这个作用如何重要,对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成为决定的作用。其实,科学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相反。

尽管波普尔的理论有着诸如此类的不足,但是,他的哲学贡献却在于对归纳问题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以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而不是“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陈述的划界标准,并以“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为科学知识的成长提出新的解释。波普尔早在18世纪3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了这个想法,无疑是具有原创性的。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但他坚决否认这是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划界标准。在这个问题上,波普尔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有着尖锐的冲突,后者认为,只有逻辑命题和科学(经验可检验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而波普尔则坚持,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标准绝不是“意义”的划界标准。相反,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他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所以说,波普尔证伪主义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黑乌鸦也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而只要一只白乌鸦就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

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第三,波普尔在证伪过程中使用的试错法在今天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其方法是首先提出一个理论假设,然后,再看我们能否找出反例,以做出证伪。再提出另一个更符合事实的论证,然后,重复使用试错法。可以说,试错法是没有休止的。基于波普的证伪原则,科学理论永不能被证实,我们只能将“不好”的理论除去,留下较好的假说,但永不能说那一理论为最后的事实。总括而言,我们只能找出“假”的理论,但不能有“真”的理论。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试错法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基于演绎逻辑和证伪原则之上的方法。这种方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今天,不唯上,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求异批判,敢于标新立异,这种创新思维应该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

尽管波普尔的理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他以独特的风格,一反传统的思想主张,推动了思想史上的一次转折,使这种异端学说在今天甚至成为了常识。但这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常识,而是改写了人们的科学观、历史观与社会演进观的意义重大的常识。在这个意义上,波普尔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一流思想家的行列,在思想史上他的理论也是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奥\维特根斯坦著.郭英译.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