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

第1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区位分析;道路景观分析;绿化景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75-01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凯文・林奇说过:“一个不能改变的环境会招致自身的毁灭,我们偏好一个以宝贵的遗产为背景并逐步改良的世界。”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与规划,整合景观资源,西安已经形成了我国特大城市群中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及旅游型大城市。为更好地发挥和提升西安的城市景观资源,改善城市环境,针对西安传统街区景观中韩森路街区进行调查分析。

一、韩森路街区区位分析

韩森路位于新城区与碑林区的交汇处,东起金花路,西至幸福中路,全长1600米,路面较窄,路幅为25米。道路类型属于三板四带类型,为东西双走向,中段和东段行驶车流量与人流量较大。街区北侧主要汇集小区与商铺,有规模较大的韩森路建材市场。南侧主要汇集西安工程大学和海方商城等商铺,因属于老城区主道路,是联系附近居民生活工作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东郊传统街区中较为重要的景观道路。

二、韩森路街区景观分析

韩森路街区环境以韩森寨市场和海方商城为主体的商圈,街区内韩森寨村落正处于城中村改造。周边环境较凌乱,附近居民居多,街区内缺乏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附近居民活动与健身场所主要集中在长乐公园。

(一)道路景观分析

韩森路东段与幸福路交接,东段大多为拆迁段,建筑物陈旧,人行道破损严重,电线低矮。韩森寨家具城位于万寿路的交接处,过往的车辆和人流量大,易造成道路拥堵,对于提升街区整体交通不利。韩森路南段海方商城,在韩森路与公园南路北口的交接路段,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整条街道路铺装设计不合理,雨天道路积水严重,造成过往车辆拥堵及对行人安全不利。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红绿灯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与金康路交接地段严重堵车,公园南路北通拥挤。

(二)绿化景观分析

城市道路的植栽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草坪及其他地被植物。除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等功能外,还为人们美化环境,创造良好街区景观提供了保障。韩森路街区景观道路树种主要以梧桐树和悬铃木为主。4米一株,树龄约为30年,树冠较大,韩森路与金花路交界处,种植小叶黄杨作为绿化带。对二氧化琉、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较适合西安地区种植。而整片街区绿化缺乏灌木绿化与街头绿地,这是西安传统老城区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提高整体街区景观环境不利。道路绿化较为单调,缺少了植物搭配的递进性。

(三)公共设施景观分析

城市街区公共设施景观主要包括候车亭、电话亭、厕所、管理用房、休息凳椅、指示牌、广告牌,垃圾箱等。韩森路街区道路上无任何的休息座椅和候车亭以及公共厕所等设施,垃圾桶年代已久,影响市容。路灯仅仅是起到了照明的作用,街区内灯光照明没有层次,商业照明混乱,主要建筑的整体照明不足,环境照明更是无从谈起。因为缺乏系统的灯光照明设计,街区夜景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街区照明景观应从灯光与环境、灯光与建筑方面给予充分的关注,营造商业氛围,激发街区活力。

三、总结

在整个调研活动中,总结韩森路街区景观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合。

(一)尊重和彰显历史文化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素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不断更新。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在今后的设计改造中应当完善文化体系。体现街区地域风格。

(二)安全性原则

街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充分考虑行车视距,满通安全的需要。利用植物引导视线的功能,设计出具有引导作用的植物空间,如在弯道外侧。树种选择根系不破坏路基的植物品种。在韩森路的原有的设计中采用了梧桐树,根系较大,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道路的路面以及人行道,且考虑到梧桐树种植多年,可以通过树池这种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保持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街区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街区本身出发,将片区内道路、建筑物、绿化、街道辅助设施、街区景观视觉色彩、历史文化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设计,避免凌乱和风格的不协调性。

参考文献:

第2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斑块 廊道 基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07-02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美丽的景色。在德语中,“景观”(Landschaft)本身的含义是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Turner,1987),但通常被用来描述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他当时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或者是科学的新分支,而是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过去的生态学主要研究“垂直关系”,即在一个相对一致均质性的空间内研究植物、动物、大气、水和土壤之间的关系,而景观生态学的特殊性则在于它注重研究“水平关系”,即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基于欧洲区域地理学和植被科学研究的传统,Troll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

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研究所的Langer首次对景观生态学做了系统的理论解释。他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Zoneveld进一步发展了综合的景观概念。他认为,景观生态学是把景观作为由相互影响的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来研究。Vink(1983)强调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一个控制系统。因此,他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把土地属性作为客体和变量进行研究,包括对人类要控制的关键变量的特殊研究。总之,景观生态学是新一代的生态学,主要强调异质性,重视尺度性,高度综合性。

2 景观生态学分析内涵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区域部分的绿地系统规划更主要的是基于生态方面的规划与控制;而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则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在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思考同时也必须对现有的所有相关规划作整理以确定可用用地。

2.1 绿地斑块

城区景观中一切非线性的绿地,根据其类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城区绿地斑块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易接触到的类型,其功能、规模、布局对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有最重要的影响。

2.2 绿地廊道

城区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绿地,河流两侧自然林带、道路两侧绿化带等都可视作绿地廊道。

景观大道是贯通整个景区的客流通道,是景区物质、能量、信息内外传达的走廊,而且是营造景区独特的审美意境、引导游客酝酿情绪,逐渐进入最佳审美境界的导向空间。旅游景区廊道通常有3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景区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

引景空间(prelude space)是游客从景区以外的空间进入景区之前进行预旅游体验的特定地带,是旅游空间与非旅游空间之间的缓冲区域(苏平等,2001)。引景空间的作用在于营造氛围,使游客收回思绪,消除杂念,渐入佳境,思想感情乃至身心与主景区的氛围、内涵逐步接轨,从而融汇到景区的氛围之中。引景空间在功能上与廊道具有同一性,由于其更多表现为景区与景区外空间之间连接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将其作为区间廊的一种。

2.3 基质

城区景观中的基质是指城区中城市绿地以外的区域,主要是人工的元素,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组成。

2.4 其它非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分析工作

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在现状分析的时候应该同时对现有已编制的控规、地块征用批准情况、具备改造可能的地块、相关政策等各方面相关规划、计划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分析出可能调整为绿地的“准绿地地块”,为合理规划做好前期准备。

3 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3.1 优化整合现状斑块

3.1.1 扩大斑块面积

一般来说,斑块中能量和矿物营养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大斑块比小斑块拥有更多的动植物和更完整的食物链,其生态价值也更高。在规划中,应将相邻的各个小斑块尽量整合为较少数量的大斑块,

例如可以将相邻但相对独立的、现状较分散的自然生态林地规划整合为一个较大的生态林地,扩大斑块面积,提高生态价值。

3.1.2 优化斑块边界形状

斑块的边界形状一般都不是平滑的,而是弯曲凹凸的,具有最小周长面积比的形状(例如圆形)不利于能量与物质的交换,相反周长面积比越大越有利。在规划中,应尽可能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扩大周长面积比。

理论上,最佳斑块形状应该具有多种生态学效益,通常与“太空船”形态类似,即具有一个近圆形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图1)在规划中,结合周边用地状况与地块划分,在易

在易于管理的前提下,应该有意识的将规划绿地(绿地斑块)形状与最佳斑块形状靠拢,即在核心区域外争加边界长度和边缘突出部分。(图2)

3.2 拓展和新建生态廊道

3.2.1 拓展廊道宽度

廊道宽度与其能够发挥的功能紧密相关,根据研究,12 m是一个关键值,廊道宽度在3~12 m时,物种多样性较低;如果廊道宽度大于12 m,则有内部种开始出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根据研究,廊道宽度在12~600 m宽度范围内,其生态学意义可分4级定义。(见表1)

在规划中,结合国家相关规范,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以下规划思路。

(1)城市绿地中沿道路景观绿地、绿地通廊等较窄的绿地廊道应尽量大于12 m;(2)沿重要交通设施廊道的绿地(例如铁路、高速公路等防护林地),以及次级河流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规划应不小于30 m,尽量大于60 m,使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3)重要河流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以及主要山体廊道,在非城市规划建成区部分应超过100 m,并尽可能的拓宽,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3.2.2 新建生态廊道与踏脚石原理的应用

踏脚石原理简单来说,即是在斑块间没有廊道或难以靠廊道连接的地方,加设一行踏脚石(小斑块)来增加景观连接度,并可增加内部种在斑块间的运动。换而言之,踏脚石原理就是通过连续的小斑块达成廊道的作用。

在旧城区中,由于建设现状和改造难度的原因,要想在绿地结构上形成联系各主要斑块的生态廊道往往非常困难,这种情形下可以有意识将“踏脚石”以街头绿地、小游园的形式布置,替代廊道的作用,形成联系度较好的绿地网络结构。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原理在余杭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主要应用于以下三方面。

在规划目标上,区域层次以区域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基础上,建立优化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城区层次上,通过优化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斑块、廊道)而调整或构建良好的景观生态结构,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规划分析上,应用“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帮助分析,区域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是较为宏观和大规模的生态因子,城区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则是由我们平常所及的绿地、道路绿化等因子所组成。

在规划手法上,区域层次主要着眼于构建宏观的、结构上的景观生态系统;城区层次主要着手于绿地系统的构建和具体斑块、廊道的处理,例如在绿地斑块、廊道控制上引入景观生态学的佳斑块形状理论、踏脚石原理等应用理论,优化和创造良好的形态,增加景观要素的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第3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字:国省道干线;畅安舒美;建设要求;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公路养护管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价值观,以及“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十六字方针,进一步提升公路服务水平,部决定,从2013年开始在普通国道上组织创建“畅安舒美”示范公路活动。

本论文研究的“畅安舒美”工程位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境内,是重庆市省道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及沿线各镇向外延伸的经济和交通连接纽带,工程起于桃子立交桥桥头,经、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止于双坝村万盛綦江交界处,是连接綦江、万盛能源基地的快速通道,建设里程23.851公里。

1 “畅安舒美”路的内涵及建设要求研究

畅安舒美路创建的总体要求是“一个中心,三个推进、五个提高”。即以构建“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为中心,推进决策科学化、技术进步和管理规范化,提高公路通行能力、路况水平、安全水平、出行服务水平和路域环境综合水平。

畅安舒美路创建的线路,应科学确定升级改造和大中修方案。升级改造应充分利用老路,严格执行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大填大挖。鼓励通过局部加宽、修建爬坡车道、改造平交道口、桥隧替代原线路等方式,对交通瓶颈、安全隐患和抗灾能力不足等路段进行改造。

路面大中修(含预防性养护)设计应综合考虑路面损坏、平整度、抗滑和结构强度等多项指标,以全寿命周期费用最省为目标,科学比选路面改造设计方案,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努力实现大修后10年不大修。

以畅安舒美路创建为契机,大力推广应用经济、环保、实用的公路养护成套技术,加强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绿色养护技术的应用,以此带动和引领公路养护技术进步。

以精、准、细、严为管理目标,强调目标管理、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控制,建立健全各类养护工程的管理办法,提高公路养护管理规范化水平。

2 S204万梨路万盛桃子立交至綦江界段现状概况

由于本工程段于2012年年底刚完成升级改造,故本次设计研究不包括原道路的平纵、路基路面、构造物等,仅对道路全线护栏、标牌、边沟等进行完善,增加轮廓标、振动标线、避险车道等,对相交道路增设安全设施,对全线绿化进行完善,对典型路段边坡增设防护措施。本次实际改造路段全长为23.851公里。

2.1 现状优势

(1)沿途植被茂盛,地形地貌变化丰富,局部路段分布有峰林地貌、高山芦苇、桉树林和田园风光;沿线文化旅游景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以上条件有利于沿途景观的美化。

(2)万盛经开区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色怡人。有峡谷型流水景观,有独具特色的山岳型、溶洞型、石林型、泉水型自然景观,有一批宝贵历史人文景观,如距今300年历史的踩山坪活动等。以稀、奇、古、怪为特征的万盛石林、黑山风光、原始森林构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3)目前道路已基本建成,且为山区公路,打造完成后,更能体现重庆山区公路的特色。道路两侧绿化还未进行打造,故在绿化上可塑性较强。

(4)道路沿线标志及护栏已基本安装完毕,只需对个别标志及个别路段护栏进行完善和补充。

2.2 现状劣势

(1)沿线标志及护栏设置不规范、尺寸与道路宽度匹配不够美观,或提示信息不准确。

(2)道路重载车辆多,且均为运煤等粉尘粒料货物,造成路域范围内粉尘污染较为严重。

(3)全线标线受粉尘污染,无法看清;路基边缘无明显标记;导致道路边界不明显。

(4)沿途民房及电杆较多,沿线居民物品乱堆放,影响交通安全和路容路貌,且对于景观的美化有很大影响。

(5)沿线交叉道路安全设置不规范。

(6)道路沿线及典型路段无绿化,景观效果差。

3 “畅安舒美”路建设与改造方案

3.1安全设施及道路附属工程

本次设计在该路段原有标志牌设置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设计,对全线不满足现行规范的标志进行整合精简,并重新设计。

(2)标线

刨除原有热熔标线,重新铺设标线。

(3)护栏

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护栏进行调整,需增设护栏路段进行补充设置。

(4)轮廓标

①对道路全线除场镇路段和护栏路段设置柱式轮廓标;

②对未设置反光轮廓标的护栏增设附着式反光轮廓标。

(5)线性诱导标

①对道路急弯无护栏路段,设置柱式线形诱导标志;

②对道路急弯有护栏路段,设置护栏附着式线形诱导标志。

(6)道口桩

在主路与沿线较小平面交叉(如机耕道)处均增加设施道口桩,共增加108根。

(7)可倒伏立柱

在所有桥梁两端设置可倒伏立柱,两端中线各30米范围内每间隔5米设置一根,两端总计2处共14根立柱。共设置70根可倒伏立柱。

(8)平面交叉

完善平面交叉路口的交通标志,并进行渠化设计。

(9)招呼站、观景台

结合道路线形及沿线地形地貌,在人群较集中路段设置公交招呼站,方便附近居民乘坐公共汽车;在风景较好路段设置观景台,为驾乘人员提供停车休息地方,兼有观景平台功能。在招呼站、观景台两端适当位置设置标志牌,给驾驶员以提示。

(10)避险车道

对于道路连续下坡长度≥3公里,且平均坡度≥4%的事故易发路段,在道路右侧设置50米长避险车道,并在避险车道入口前500米和50米处设置预告标志和警告标志,给驾驶员以提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共设置避险车道2处。

(11)边坡防护

本次设计采用柔性防护GPS2型SNS系统对边坡进行防护。本工程使用SNS主动柔性防护网合计3145 m2。

3.2道路绿化景观工程

结合路域条件,按照城镇门户段、乡野风情段、田园风光段美化布景。本次设计除对道路全线进行补种行道树以外,对典型路段(回头曲线、废弃公路、弃土场、高路堑墙及终点位置)进行景观绿化设计,着力打造几处景点。

①城镇门户段(K0+380-K3+500):对有条件绿化的了侧补充栽植行道树;对典型路段挡墙进行景观处理。

②乡野风情段(K3+500-K10+000):保留原有野生植被,打造具有乡野风情的景观路段;对回头曲线、废旧公路、弃土场等路段进行景观打造。

③田园风光段(K10+000-K24+225.431):采用“借景”的园林手法,尽可能地使环境景观与道路景观融合在一起;对典型路段上挡墙、弃土场等路段进行景观打造。

4 结语

本文针对“畅安舒美”路创建工程研究,解读了“畅安舒美”路创建政策,把握“畅安舒美”路的内涵和建设要求。首先了解“畅安舒美”路的建设要求。以S204万梨路万盛桃子立交至綦江界段创建“畅安舒美”路为例,进行道路现状分析,得出现状分析结论。明确S204万梨路万盛桃子立交至綦江界段“畅安舒美”路建设与改造方案,从安全设施、道路附属工程、道路绿化景观工程等方面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普通国道“畅安舒美”示范公路创建实施标准(试行)》

[2]《创建畅安舒美示范公路实施方案》

[3]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4]JTG D82-2009《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第4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延安市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整个城市布局沿河的走向展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各种破坏,城市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随着延安市中心的东移,延安东关延河南岸的区位条件将发生重大变化,使其将承载更多,更重要的功能,如果不及时对延河南岸景观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理,将对延安中心城市的形象和城市景观造成负面影响。

规划区位于延安中心城区东关地区的延河南岸,隔河与北岸未来延安城市主中心区相望,其西望宝塔山和嘉陵山,东接李渠和姚店组团,北为延河,南到从延河北岸的210国道可目及的山脊一线。延河南岸通过罗家坪桥、柳树店桥和即将建设的泽子沟桥与延河北岸连通。总面积为573.58公顷,实际规划区面积为632.63公顷。该区未来将成为城市主中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是城市主中心区的人居环境发展及整体城市主中心区视觉景观的关键部位。

规划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谷纵横,可建设用地少,且分散布局。地质条件是基岩上覆有厚层黄土,由于黄土稳定性差,易受侵蚀,崩塌滑坡较多。该区为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春冷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雪,四季鲜明,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年均分布极不均匀,7、8、9三个月多暴雨和大雨,易引发洪水和滑坡等灾害。气温日较差大,蒸发强烈。据统计,多年平均气温8.5℃~9.5℃。多年平均蒸发量1400~1700mm,是降水量的5倍。延安终年以西南风为主,占年频率的24%,冬季盛行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2m/s,最大风速19.5m/s。生态系统已遭破坏,整体生态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功能较差。在规划区内,延河河谷呈明显的不对称性,左岸较为宽阔,发育有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右岸山体中的沟谷,汇水面积小,地形陡峻,调蓄地表径流能力低,极易造成严重的山洪灾害。

一、景观结构要素与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一)景观结构要素分析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教授通过研究景观格局的空间结构,定义了3种景观结构要素:斑、块、廊道和基质,即著名的“斑―廊―基模式”,Forman教授进一步分析这一模式,发现,模式并没有完全概括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各种景观要素,尽管斑块与廊道可以连接成网络,但是网络与斑块和廊道是不完全相同的另一层次景观结构,网络结构增加了城市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所以Forman教授把景观网络列入另一景观层次[1]。本规划区的景观结构即由基质、斑块、廊道、网络共同构成。

基质环境是指景观中具有相对一致背景的景观结构基础,是各种景观单元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载体,主要包括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植被等,在景观上形成大面积的块状、条带状以及面状结构[2]。本规划区的基质环境主要由自然连绵的山丘、片状植被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基质。连绵山丘不但是规划区的自然本底和骨架,同时也是城市主中心区景观格局的大背景,而延河南岸的山体植被,又可为延安市未来主中心区提供了良好的绿色背景。然而规划区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该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结构单一和土地利用缺乏合理规划等问题。

景观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3],主要由居住地斑块、林地斑块、湿地斑块等组成。居住地斑块位于延河南岸由延河支流分割而形成的天然谷地,主要包括泽子沟、罗家坪、柳树店、王岔沟4大居住地;林地斑块主要由人工林和果树林组成,人工林主要包括刺槐林、小叶杨林、油松林、侧柏林等,其中除刺槐呈大片种植,分布于罗家平与柳树店之间的山体之上,其余林木均呈小片零星分布,果树林主要有苹果、梨、桃、红冬、核桃、柿子、花椒等,主要分布在延河南岸一级阶地及上中部平缓坡地和人工梯田;湿地斑块主要指规划区内呈片状的湿地。

景观廊道主要由河流廊道、生物廊道、川道廊道、道路廊道和基础设施廊道组成。河流廊道主要由延河及其支流组成;生物廊道主要指线状或带状的植物要素,如沿着河流两侧以及交通道路沿线两侧的隔离带等;川道廊道主要指天然形成的各个沟谷;道路廊道主要指铁路、延河两岸道路、南北两岸的连接桥等;基础设施廊道主要指高压走廊、给排水管道等。

景观生态网络是由各种景观功能单元和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网合而成的空间网络体系[2]。本规划区的景观生态网络主要包括水网景观、道路网景观和生态网景观。水网景观是由延河以及各个沟谷内的分支水系共同组成。道路网景观由延河南北两岸纵横交错的道路、桥梁共同形成。生态网景观主要由人工经济林、河岸湿地植物以及各种灌木草本植物交织形成。

(二)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通过对以延河南岸景观结构要素的分析,现可将规划区的景观格局现状总体归纳如下:

一河两岸对立统一格局:延河居中,北岸有宽阔平坦的河漫滩和阶地,建筑物密集,城市化气息浓烈,而延河南岸则山地直逼河岸,山势连绵,沟壑纵横,山上植被或密或疏,建筑低矮量少,形成了南北截然不同的景观格局。水脉长廊串联贯通:延河作为城市河流蜿蜒穿过,给城市提供了组成城市山水景观的重要线索,为狭长的城市主中心区居民提供了可贵的水域景观。这条水脉把两岸的诸多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组成了山地城市急需的居民亲水游憩地。南北川道的城市景观延展:北岸城市建设密集狭长,南岸川道建设地区南北狭长,与北岸形成垂直关系,北岸城市化地区通过延河诸桥向南延伸,形成城市发展的南北形态格局。青山如屏的绿色生态楔入:延河南岸的山体夏秋季林灌茂密,从延河北岸推窗望去,青山如屏,绿色苍翠,纳如眼帘,浓荫绿色楔入城市主中心区。

城水绿山如歌的韵律:从延河北岸开始,先后有密集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群、延河及其两岸的水廊和滨水带状绿地、坡麓山林、起伏的群山,城、水、绿、山相互交替,组成了动感丰富、如诗如画的景观序列。

左岸城厢方直对右岸山水盘曲:延河北岸路直城方,呈现出浓重的城市景观特点,而南岸水曲山盘,轻灵动感,两相映照,相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区域景观格局。

丰富的视廊通道和大视角的制高点:延河两岸既有多条绿色生态视廊,有城市建筑景观的南北延伸走廊和道路节点,还有美丽的滨水廊道和斑块状绿地。同时,南岸有高大山体,在其制高点,可以180度的视角西望宝塔山及三川交汇地区,北望城市主中心区繁华的城市风光,东望城乡交错地区,视野宽阔,视感丰富,心理体验深刻。

二、景观总体构想

延安中心城区是在“山河并峙、河城相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山水是城市空间发展的依托,是中心城区空间景观的主体要素。特别是面对城市主中心区的延河及其沿河山地不仅是串接规划区各类不同性质和职能地块的主轴,而且也是对中心城区主中心区空间布局的重整,即包括了主中心区在群体空间层面上协调历史与发展、实体空间与虚体空间等种种关系[4]。因此,在上述对规划区景观格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景观规划框架为“一条滨水绿廊、五处交通出入口、五片居住区景观、七个景观环境节点、绿色全面渗透楔入”有序相间的景观空间格局。规划总平面图可见图1。

一条滨水绿廊:主要指延河滨河景观带。利用河流、堤路、河漫滩、低山山麓丘陵、铁路及其防护林组成的条状廊道,进行分段规划设计,建设成不同景观风貌相互协调的水廊、绿廊、居住区和居民自然游憩地,形成由相互穿插的自然和人工景观构成的景观风貌韵律走廊。达到从北岸看景观特色鲜明,起到能够减缓北岸城市密集建设区的视觉紧张和压力,提供居民最易到达的日常休憩地。该廊道通过堤路贯穿各个不同的地块,规划设计上要求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协调,因地制宜。其中,沿铁路布置的防护林带应分段与两侧的地块在景观上协调,使之同时起到景观林的效果。铁路以北到河堤的带状地区分成泽子沟片、泽子沟沟口东-罗家坪沟口西侧片、罗家坪沟口广场、锦绣花园住区组团、住区组团东-柳树店沟口西侧片、柳树店沟口广场、延河湿地综合公园、王岔沟沟口以东片等八个片区,其中,作为景观区片规划设计的是泽子沟片、罗家坪沟口广场、锦绣花园住区组团、柳树店沟口广场、延河湿地综合公园和河湿地综合公园等五片。

五处交通出入口:柳树店桥、罗家坪桥、泽子沟桥和规划区的东、西入口等五个出入口的功能是为规划区和延河北岸城市主中心区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亦通过桥梁或出入口地块建设形态起到区域间景观风貌延伸或转换的作用。柳树店桥、罗家坪桥、泽子沟桥等三座桥梁与沟口人工建筑共同完成景观风貌的南北转换,规划区的东、西入口则是属于南岸同质区域的景观风貌延伸。

五片居住区景观:五片城市居住区景观为泽子沟、罗家坪、锦绣花园、柳树店、王岔沟等五个片区的景观风貌建设。在彻底整治的基础上,五个片区将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基础和服务设施齐全的城市性生态住区。利用整个住区地形狭长,依水近山伴绿的环境,靠近未来的城市繁华区而又相对安静的优良宜居区位,建设相对紧凑、生态绿地相间分布、小区中心明显、基础和服务设施便利、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现代化建筑风貌相接合的城市居住片区,使之不仅与北岸的主中心区景观风貌匹配,而且成为南岸大面积山地绿色海洋中的“诺亚方舟”式人居景观风貌。

七个景观环境节点:包括罗家坪沟沟口广场、柳树店沟沟口广场、泽子沟沟口广场、陈山梁文化广场等四个重要景观节点和泽子沟桥头广场、祭风祈雨台、山神庙等三个一般景观节点。上述四个重要景观性广场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们既是滨河景观带东西方向最重要的标志性景观点,又是延河两岸南北方向的通视节点;而三个一般景观节点表现为区域性的转换-接续性特点,虽然在规划区内的景观地位比较重要,但是,它们在区域间景观连续性的影响强度上要弱的多。上述七个景观风貌点是构成区域间和区域内景观风貌关键地块。

绿面:包括铁路防护林带以南的生态林地和城市综合公园(包括城市森林公园),它们以建成延安城市“绿心”和未来城市主中心区的“绿屏”为目标,是延安生态大绿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城市居民大型休闲-游憩型公园绿地建设的重点地区。大力建设观景林地,使之春夏有花、秋有果、冬有绿,形成延安中心城区的绿色景观大背景和友好生态产品的供给地,让绿色全面渗透楔入东关城市主中心区,使其居民可以推窗纳绿。

三、结语

延安市东关延河南岸景观规划应以加大治理水土流失、人工造林及退耕还林为前提,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景观,促进区域及城市整体景观品质的提高为目的,最终使规划区成为东关整体景观格局的组成部分,城市主中心区的居住、休闲、游憩区,生态保育区和城市主中心区开敞空间的绿屏。为居民在自然山水生态景观环境中进行丰富多样的日常健身休闲和娱乐社交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让人们在体验自然优美环境的同时,也使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同时它的建成,也为具有同种特点的城市进行景观规划,提供了实践的依据。

第5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景观属性指数景观属性指数包括斑块数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边缘密度ED。此类指数主要描述不同类型斑块的特征,由此可判断优势景观。

景观形状类型指数景观形状类型指数包括景观形状指数LSI、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分维数FRAC(标准差、数值范围、变异系数)。此类指数主要描述不同类型斑块形状特征、斑块边界情况。

景观配置指数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农村居住地集中布置,坑塘水面整合利用,自然保留地面积减少。规划前后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情况见图1。数AI、邻近度百分比PLADJ、分布交叉指数IJI、斑块凝结指数COHESION。用于判断不同类型斑块聚集程度和连通程度。

整体景观结构指数整体景观结构指数包括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优势度指数D、景观均匀度指数E、斑块类型PR、蔓延度指数CONTAG。用于判断整体景观的异质性改变情况,从而判断生态系统阻抗稳定性强弱。景观指数的应用须基于一定的尺度和空间幅度,本次研究针对同一区域规划前后的景观指数变化,前后景观类型图尺度及粒度均保持一致,景观指数具有可比性。

景观属性变化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见表1。表1和图2景观属性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到,耕地占景观比例最大,具有最大的斑块指数,在规划前后都属于整个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表明该区是农业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半自然景观,规划前后这一特征没有改变。除道路外,规划后各景观类型斑块数及斑块密度均低于规划前,说明评价区景观破碎化程度不会有明显加重。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境性斑块类型———耕地、林地、园地、水库坑塘、自然保留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及边缘密度规划后有所降低,根据景观生态学有关斑块原理,斑块越大、边界越复杂,生态效益更高,表明规划后生态系统效益可能出现降低。道路用地斑块密度和边界密度随着规划建设而增加,道路建设加剧生境性斑块相互之间的隔离程度,对景观破碎化起着不利影响;区域内具有最重要生境斑块———林地和自然保留地的斑块数、斑块密度及边缘密度大幅下降,对生态系统有着明显不利影响。

景观形状变化分析除河渠、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住用地景观形状类型指数变化较小外,其他各类指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表明规划建设对于区域景观进行了较大的扰动。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境性斑块类型———耕地、林地、园地、河渠、水库坑塘、自然保留地的景观形状指数呈现基本不变和降低,根据生境斑块形状越复杂生态效益越高的原理,区域生态效益有所降低。道路用地景观形状指数大大增加,再次表明区域道路建设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耕地的分维数变化不大,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表明边界较为复杂,对农田生态系统能力保持有利;林地的分维数降低,且分维数水平不高,表明边界条件更趋近正方形和矩形;水库坑塘的分维数基本保持不变,但分维数水平低,表明边界条件趋近正方形和矩形,对生态系统能力保持不利。自然保留地的分维数大幅下降,标准差、数值范围及变异系数下降,表明边界条件由复杂趋近正方形和矩形,对生态系统能力保持特别不利,规划建设对其人为扰动最大。

景观配置指数变化分析耕地、河渠指数基本不变,表明耕地和河渠的聚集度并没有降低,破碎化程度没有加剧,邻近度百分比保持高水平,表明耕地连通性好。林地分布交叉指数有所增加,表明林地的分布有所变化。水库坑塘除交叉分布指数外,其他指数均增加,表明水库坑塘聚集化程度增加,破碎化指数降低,但分布广度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现状是以小面积的农村坑塘为主,而规划后的水库坑塘面积增加,数量下降。自然保留地四项指标均下降,表明自然保留地聚集化程度降低、破碎化程度增加、分布广度降低,此类景观配置发生了重要变化,生态系统也随着改变。规划后耕地、河渠斑块凝结指数保持不变,水库坑塘、林地指数上升,且均具有较高的水平,表明景观连通性较好。自然保留地指数下降,说明该类景观连通性下降,对生态系统能力保持不利[9]。

第6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状分析;道路铺装;功能意义

道路铺装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优化和改善乡村生态景观环境,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和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价值。根据我国现状国情,我国农村道路铺装对于材质的选择应该根据地域特点,遵循“实用、经济、安全、环保”的原则,并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民族风俗以及自然与人工环境,力求保护村庄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营造村庄个性。

1 国内新农村道路铺装现状

1.1 农村铺地要素保护意识不足

在追求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城市现代化对农村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产生了极大地冲击。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审美教育十分缺乏,他们盲目的模仿城市,对老村落进行城市化改造,农村原本秀丽的乡土景观遭到践踏,农村改造建设面临着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在农村铺地保护整治中,应保持和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和铺装形式,尽量避免实施路面工程改造,以免造成道路景观的破坏。

1.2 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流失

在我国农村,一些先致富的农民,丢弃了原有对家乡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审美观,他们盲目的模仿城市,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城市化改造,原本展现农村特色的乡土元素日渐消退,这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倒退。在农村道路铺装中,诸如古色古香的小方石路、别具风味的砾石铺地等,均可营造出农村古意盎然、安宁静谧的生活氛围,应给于保留并使之传承。

2 新农村道路铺装的功能意义

在所有铺地要素中,唯一“硬质”的结构要素便是铺装材料,并且铺装材料在聚落建筑景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铺装材料,是指具有硬质特性的自然铺地材料或人工铺地材料。主要的铺装材料包括沙石、砖、瓷砖、条石、水泥、沥青等等。

2.1 划分空间界限、引导行为动向

道路铺装具有划分空间、引导行为动向的作用。道路铺装可构成景观空间的界限,通过同种材料铺砌形式的丰富变化或不同材料的各种选择构成景观空间界限感。例如,新农村主干道道路的硬质铺装与隔离绿化带的交界线就是划分农村交通快速与慢行空间的分隔线。道路铺装在划分空间的同时还具有引导行为动向,划分景观空间功能的作用。地面铺装可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利用铺装形式,引导农民行为动向。例如,在新农村环境景观中,常采用直线型的线条引导直线流动的通路;在需要停留的场所,时常采用无方向性并且形式灵活多变的辅料引导暗示居民此空间为休憩活动。因此,休憩活动空间在设计上就特殊的材料而言,方砖或是石板有角度的铺装时常能营造出一个富有温暖和亲切感的景观交汇中心空间,能够带给过往路人休闲自在、轻松自如、不拘不束的情趣与氛围。所以,这种形式的铺装适用于村落道路的停留点和休息地。

2.2 协调视觉比例、构成景观空间个性

道路铺装具有协调视觉比例,构成景观空间个性的作用。环境景观中材料铺砌形状间距的疏密、铺装材料体积的大小、铺装面积的大小等都能影响地面铺装的视觉比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当出现较大面积的地面铺装、铺装形体较大且延展性较强这一情况时,会使新农村的休憩、游艺或是运动空间产生一种宽敞、透气感;当铺装较小且紧缩性强的情况出现时,则会使农村休憩空间产生一种压缩感和亲密感。

除此之外,铺装的色彩冷暖关系以及材质本身的质感,也会带给路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有些农村道路铺装改造大量使用沥青和混凝土,这显然与农村柔美的田园式环境不相和谐。像沥青或混凝土这类的材质往往产生一种冷清、无人情味的感受,所以在农村聚落建筑景观中应当减少使用。与此相比,具有不同形状、大小和色彩的砾石是一种最便宜的铺装材料,它作为铺装材质时可以随意自然的组合。砾石路面特性疏松、质地粗糙,能够形成自然闲适、质朴素雅的视觉效果,更加适合用于乡村环境之中。

2.3 影响游览速度

道路铺装具有影响游览速度的作用。地面铺装的宽度、铺砌线型等方面都对农民在景观园内的游览速度和节奏有一定的影响。铺地面积越窄且铺料光滑适宜行走时,则行走速度越快;铺地面积越宽且铺料越粗糙难行,行走速度就越缓慢。铺地的线型也很微妙的影响着农民行走的速度和节奏。如村落多数给人以柔美宁静的秀色田园之感,景观空间中多设计一些自然弯曲的小径、汀步,会给人以轻松活跃的感觉,使人行走悠闲缓慢;直角转折的小道则会带给人们急促、拘谨之感,使人行走急切快速。

3 结语

在我国新农村景观环境建设中,应特别重视道路建设。道路设计不仅要求与地域乡村环境和谐,而且设计上要力求科学合理。比如过境交通一般不穿街而过,进村的道路一般也有一定的弯曲度,迫使车辆减速,避免干扰住户。田间道路路面用粒料加故土,也可用泥土烧制的土砖铺面,防止雨天路滑。此外,在街巷铺地保护整治中,应保持和采用当地传统的材料和铺装形式,比如,石料丰富的地区人行道可考虑用砖石铺砌等。

新农村道路铺装一定避免拷贝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模式,既要尊重历史,讲究风格,做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就像那些婉转于古老街道的小方石路,古色古香、别具风味,又未尝不可在当今新农村道路建设中运用。新农村道路铺装要做到在继承当地民居优秀传统的同时,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且为村民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新建农村道路建设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真正创造出具有各地农村特色的道路景观。

【参考文献】

[1]顾小玲.新农村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顾小玲.风景园林设计[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

[3]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日]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金兆森,等.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思考

引 言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指从美学角度,以满通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道路空间的美观、路用者的舒适性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使驾驶员、乘客及行人感觉安全、舒适、和谐。它是涉及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及空间设计、道路美学、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1、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素与特点

1.1 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素分析

总的来看,道路景观设计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第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高山、湖泊、数目和光照等,而这些因素在设计的角度又往往体现在视觉分析方面。即设计者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道路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进行的分析,为满足视觉的连续性,及舒适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

第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建筑房屋、道路、广告、各种附属设施等,而此类因素设计者往往从文化因素角度出发,对其研究分析进行设计。道路景观要素中文化方面的要素主要指构造物的色彩、造型、名胜古迹、广告等。由于部分城市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城市风格。那么其道路的风格也应该与之协调,现代气息十足的城市在色彩上会更加时尚和艳丽。古城里则不适合安放大型的广告画等。

最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交通心理因素是集合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交通心理因素指设计者从道路使用者的感官出发,对道路使用的便利性、通畅性以及和谐感出发进行分析研究,使道路景观的设计能满足方便行人行走,驾驶员行车。

1.2 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特点分析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形态构成的重要因素。从花坛座椅到路牌广告,从带状的行车绿化到点状街头花园.从中让人们领略到充满关爱的道路景观特色。因此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

①体现人文关怀。人是使用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参与。城市的建设应从使用者出发,悉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表现出人文的关怀.如残疾人坡道。

②规范高效的标识系统。道路本身的功能是有效的组织车流人流,使其快捷安全的到达目的地。城市市民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对城市道路提出了要求。根据路段性质和周围环境,从行人的行为出发,合理设置各种标识,成为城市街头的特色景观之一。

③精细的构思。“细节体现品质”。道路中很多精细之处,如花坛和道路中各种管道在地面的出口,人行道的铺装、道路缘石、排水沟等精美装饰,会给街道增添很多优雅气质。

④植被绿化程度。城市应高度重视城市中绿化环境的培植,这不仅有利于街道的空气净化。噪音控制和城市景观等有形环境,同时也在引导着城市文化这一非物质的社会环境形成。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传统的原因,或者城市管理不严、立法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道路景观缺乏整体性、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沿街整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欠佳,城市道路两旁建筑、绿化、设施等景观要素设计缺乏统一考虑。

②景观缺乏尺度感、层次感。不同的道路由于其功能、形式的不同应有不同的景观尺度及层次,然而设计上不考虑尺度及空间层次。导致道路景观乏味且单薄的例子随处可见。

③道路景观设计缺乏特色。主要表现在无视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忽略不同城市居民之间的不同观念和不同生活习惯,不能如实地反映城市特有的面貌和风采。

④景观设计缺乏文脉意识。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原有城市道路景观风格或特色的尊重,不能够有机地处理新增元素与原有景观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道路两旁新建建筑不能与其周边传统建筑协调一致。

⑤景观设计缺乏人本意识。主要表现在道路建设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忘记了道路景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提供舒适优美的交通空间。

3、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考

①以人为本的适度设计。人性化的设计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设计思潮之一,也应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思想中的主流,即道路景观设计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既要对道路的功能和性质提出要求,如交通是否通畅安全,空间场所是否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城市道路附属构筑物尺度设计是否合理等,也要对道路的设施、小品进行研究、设计,使之能够符合人的尺度,给使用者以良好的感官体验。

②建立道路景观设计规范体系。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往往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完善的相关政策与规范体系将成为道路景观开发设计的重要基础参照。道路景观设计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包括设计管理、实施维护等一系列规范,将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从图纸文本向现实转化的规章保障。规范体系有利于道路景观设计工作在对总体空间的指导和对环境与景观元素的具体控制下有序展开。它有利于排除个体利益或偏好的干扰,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工作有序开展,并保证城市道路拥有优美且实用的公共空间。

第8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综合整治;用地;规划设计;河流;城市

规划背景

根据《鞍山市战略规划》,鞍山城市空间未来发展形态为 “东控、南进、西拓、北调、中疏” 。北调即为调整用地结构。南沙河贯穿市区北部,本规划结合整治南沙河,将南沙河地区建设为高档生态居住区。

鞍山是全国重要防洪城市,现南沙河防洪标准很低,仅为10-20年一遇,城市防洪及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南沙河整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规划注重南沙河廊道生态环境的塑造,使之成为整个城市生态网络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廊道。整治后的南沙河规划水系面积约5.41平方公里,改造工程从七号桥至长大铁路桥段,改造河长约11公里,建成后将在劳动路桥下游150米处至陈家台桥段形成长4.7公里、宽160米景观水面,在七号桥下游300米至上游形成长1.1公里、宽120米景观水面,形成景观水面总面积90万平方米,蓄水108万立方米。

现状概况及分析

南沙河发源于千山仙人台,是流经我市城区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积458平方公里,河长67公里,上游有大孤山、千山、眼前山、胡家庙、金家岭和风水沟等6条支流在陈家台以上分别汇入南沙河以后流经城区,经沈大高速公路入辽阳县境内,于辽阳县汇入太子河。

南沙河在鞍山境内全长41公里。城区内水域面积约 6.4 平方公里,沿河两岸增加湖面36个,滨水可开发地块76个,面积约15平方公里。

该区域位于主城区北部,横穿区域的道路有:劳动路、胜利路、曙光路、陈台路、魏北路、越岭街、千山中路等。跨河有四座桥梁――北部的劳动路桥、胜利路桥、东部的魏北路桥和南部的七号桥。占地约19.8公顷的鞍山一中为省示范高中,位于区域的南部,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在鞍山一中西侧已经形成规模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面积约95.6公顷,但沿线现状用地较混杂,工业、仓储、弃置地、苗圃、耕地、危房及居住生活用地相互穿插,严重影响南沙河沿线景观,亟待开发建设。

规划范围内总用地面积1525.3公顷,居住用地343.29公顷,其中现状居住用地69.69公顷,规划已建或待建居住用地126.59公顷,村镇居住用地147.01公顷,学校用地23.49公顷,公共设施用地24.48公顷,市政设施用地10.02公顷,工业用地205.52公顷,耕地399.20公顷,苗圃用地30.95公顷,水域用地面积76.1公顷,弃置地257.0公顷,道路广场用地155.25公顷。

南沙河滨水绿化带(劳动路―七号桥)全长约10400米。

二、规划理念

本着建设生态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图唤醒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南沙河流域从河道治理、景观风貌、城市建设等方面统一考虑,整体规划。通过注入新功能,以文化环境为基础,增加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及该地区的吸引力。

城市定位:将南沙河地区的定位于:城市休闲、娱乐、改善城市生态的区域,并制定以下规划原则:

1、塑造特点鲜明的个性化空间景观环境

2、方便南沙河风景带与城市的联系,做到人性化设计

3、注重南沙河廊道生态环境的塑造,使之成为整个城市生态网络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廊道

4、提高南沙河的自然资本价值,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规划布局

本次规划西起中长铁路,沿沙河向南至千山东路七号桥,北至建材街,东至环市铁路,南至鞍千路和生产街。本次规划总用地面积1525.3万平方米。

南沙河地区地处城市北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该地区将结合南沙河的整治,建成一个具有文化休闲功能的、高品质的生态住宅区。该居住区以滨水景观为特色,以高标准生态环境为支撑,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1 南沙河沿岸道路规划

通过结合现状道路的基础上完善道路系统,在综合交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南沙河地区道路分为四级网络结构。一级道路为城市主路、二级道路为城市次路、三级道路为城市支路。四级为沿河道路。道路布局形态概括为“七纵四横”。穿过南沙河的主要道路四条,分别为劳动路,胜利路,魏北路和千山中路。规划另建三座跨河大桥联通南北交通,分别为曙光路桥,陈台路桥和越岭街桥。

3.2 南沙河沿岸功能分析

南沙河沿岸除已建成区、无污染产业区和高新产业开发区外,其余沿线按照功能可分为:休闲生态区、生态住宅区、滨河高层区、文化产业区和休闲度假区。各区通过自然空间、文化空间、居住空间之间的相互融合,创造多元化环境,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

3.3 南沙河沿岸用地结构分析

南沙河沿岸共划分成六区一带――太平居住区、陈家台居住区、河北居住区、灵山工业区、高新产业开发区、七号桥旅游休闲区和滨河景观绿化带。其中,高新产业开发区已经建成;太平居住区也在大面积建设中,灵山工业区已具规模,下一步的建设方向是河北居住区、陈家台居住区和七号桥旅游休闲区。

3.4 居住用地范围

南沙河沿岸用地结合河道的景观规划,形成适宜居住的滨河居住区――太平居住区、陈家台居住区、河北居住区。南沙河沿岸居住用地分为已开发居住用地和待开发居住用地。已开发(现状或已审批)居住用地面积243.71公顷。其中,现状保留居住用地面积69.69公顷;规划已建或待建居住用地面积 126.59公顷。待开发居住用地面积 439.42公顷。

3.5 南沙河滨水住区概念规划

南沙河滨水住区含生态住宅区和滨河高层区。

1、创造多元化环境:

构建内容丰富的公共活动体系。建设具备多元化生活内容的综合性现代住区。

2、构筑良好的生态空间:

该区应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地貌,结合现状河道走向布局住宅组团和中央绿地,提供便捷、多样的公共空间。建立水体的循环利用体系。

3、通过南沙河水系的整治,带动鞍山市城区面貌的更新,提高鞍山市文化和环境品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南沙河滨水住区形态概念设计:

1、建立综合功能区,激发滨水区活力,拓展新兴产业,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使滨水地区融合城市生活、休闲、旅游等多元内容,激发滨水区活力。

2、让绿色重返南沙河,让市民接触自然。建立由连续的沿江绿地和景观节点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确保可持续发展。

3、改善可达性与亲水性,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加强和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以便提高滨水区的可达行。并采取多种结合景观的防汛措施,提高亲水性。

3.6 生态防护规划

南沙河地区的生态元素服务功能可分为灾害防护、休憩娱乐、自然保护、城市隔离、防洪排涝五部分。

生态保护的目的在于明确各个地块在分级保护区中的定位,在总体上限定各种建设活动和游赏活动。为了将南沙河地区建设成生态型居住区,更好地保护南沙河,南沙河地区设定了六种防护体系,分为公路防护、公园防护、市政廊道防护、河道防护、铁路防护和河水防护。

3.7 景观系统分析

改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开辟活跃的公共活动岸线,创造具有都市特征的滨水景观。整体上通过水体、绿化及两岸各类建筑等景观要素的规划设计,营造出特色鲜明、地域标识性强的区域景观环境;另将高层建筑,标志性建筑,景观节点,雕塑小品等沿沙河两岸线性展开布局,把南沙河两岸塑造成步移景异的滨水画卷。

3.8 南沙河滨河公园分布

充分考虑该段作为城区的特点,通过修建高标准的道坝结合的防洪堤防,结合翻转坝、污水截流、绿化南沙河,在陈台路、胜利路、曙光路和七号桥处分别形成四个景观节点,并由南沙河两岸的亲水河堤路相连,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生活和休闲娱乐环境。滨河段设计以堤坝和亲水平台为基础,重视沿岸的亲水性及景观性。

3.9南沙河沿岸主题公园整体构思

一、规划原则:

1、强调生态,建设生态型居住区及南沙河风景带

2、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原则;方便南沙河风景带与城市的联系。

3、个性原则:塑造特点鲜明的个性化空间景环境,21世纪城市的发展与竞争绝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环境和文化的竞争。独具个性的城市特色更能吸引投资,发展旅游,加快发展

二、规划构思:

南沙河滨水绿化带(劳动路―七号桥)全长约10400米,绿化带由南沙河南岸30米绿带组成。范围由劳动路起,千山东路(七号桥)止,中间经胜利路、曙光路、陈台路、魏北路、越岭街等五条道路划分成六段沿河绿化带。并形成四个公园和三个景观带

三、规划手段:

1、在城市带状公园中融人适量经济林,将绿地建设和游憩设施建设相结合,适量开发一些以生态为主题的休闲游憩项目,可带来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土地价值。

2、利用城市公园除带来 “绿色收入”外,还能提升周围土地价值,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从而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3、沿河城市带状公园可以成为发展都市旅游的重要资源。规划将鞍山的历史文化浓缩在南沙河地区的主题公园中。南沙河带状公园分别以钢铁、鞍山的市花-梨花及鞍山特产南果梨为主题,分别营造出”梨花伴月”、”南果飘香”、”流水行云”的意境,同时以知春及品秋、营造出”花好月圆”的效果,达到这条狭长河畔与周边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仿佛是河流自身在讲述它的过去与现在的故事。

第9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道路绿化;植物种类;频度;丰富度;植物多样性;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TU985.12+2(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74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29

作为直辖市、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城乡统筹试验区的重庆市,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正在进一步加快;道路是城市交通的脉络,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而城市道路绿化是一个城市园林绿化形象和水平高低最直接的体现,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塑造现代化城市风貌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道路绿化不仅对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也是一个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它以“线”的形式广泛地分布于全城,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诸多绿地,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重庆市主城区概况

重庆市主城区位于重庆市的中部,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河谷地带,冬季短,夏日长,雾日多,日照少,风力小,湿润多雨,水热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0~18.6 ℃;年平均降水量较为丰富,为1 000~1 300 mm;平均相对空气湿度为78%~83%;年平均日照时间1 000~1 300 h;地带性土壤类型为中亚热带黄壤;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1.2 调查区域

选择重庆市主城区的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7个行政区的道路绿化带,包括216条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次干道绿化带;4个交通环岛绿地;22个立交桥绿地,总样本数为242个。

1.3 调查方法

采用实地踏查法,记录所调查道路、交通岛和立交桥的名称、绿化植物的种类、绿化的形式和景观效果。道路绿地包括行道树或行道树绿化带、人行道绿化带、车流分隔带、街旁绿化带等,还有面积大于1 000 m2的交通环岛绿地、面积大于1 500 m2的立交桥绿地。调查时间在 2015年3、4月。

1.4 多样性指标的测度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直接统计每个样本中植物种类以及相对多度、相对盖度、出现频度来衡量绿地绿化植物多样性及丰富度水平,各指标计算方法见文献[2],其中相对多度统计在每条道路绿地随机选取200 m长的路段为一个统计样方,在交通岛和立交桥绿地则随机选取50 m×50 m的样方作为一个统计样方。

2 结果与分析

2.1 道路绿化植物的种类分析

道路绿化起着美化市容、遮荫护路、隔音防尘、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在调查区域内的242个样本中,共有绿化植物105种(不含临时摆放的季节性草花),隶属47科80属,其中木本植物95种,占总数的90.47%,多年生草本植物10种,占总数的9.53%。由于木本植物及多年生草本植物对街道环境适应性强,管理粗放,因而道路绿化中较多地使用了木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被调查的植物中,蔷薇科(Rosaceae)植物应用最多(8属10种),其次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3属8种)、木犀科(Oleaceae)植物(3属7种)、棕榈科(Palmae)植物(5属6种)、苏木科(Caesalpiniaceae)植物(4属4种)、樟科(Lauraceae)植物(2属4种)、小檗科(Berberidaceae)植物(2属3种)、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2属3种)、桑科(Moraceae)植物(1属3种),其余的科均为1属1~2种。虽然这9个科只占总科数的19.15%,但植物种数却达48种,占了总种数的45.71%,这说明重庆市城区主干道绿化物种多样性不高,需增加其他树种,提高物种多样性。

2.2 道路绿化植物的频度分析

在乔木层中, 出现频度较高的是黄葛树[Ficus virens Ait. var. sublanceolata(Miq.)Corner in Gard. Bull. Sing.],其次是榕树(Ficus microcarpa L. f.)、银杏(Ginkgo biloba L.)、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t],其出现的频度分别为38.0%、32.2%、26.9%、26.4%、24.0%、22.3%、21.1%、20.7%。在灌木层中, 出现频度较高的是红木[Loropetalum chinense(R. Br.)Oliver var.rubrum Yieh],其次是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 Hort.)、小蜡(Ligustrum sinense Lour.)、蚊母(Distylium racemosum Sieb. et Zucc.)、白花杜鹃[Rhododendron mucronatum(Blume)G. Don]和锦绣杜鹃(R. pulchrum Sweet)、海桐[Pittosporum tobira(Thunb.)Ait.],其出现的频度分别为31.0%、28.5%、27.7%、23.1%、21.9%和21.9%、20.7%。黄葛树是重庆市的市树,加之树形高大、树冠庞大茂密,景观效果好,所以老城区的道路多做行道树,在新建道路的节点和交通岛内又多做景观树,因而出现的频度较高;榕树、天竺桂是20世纪80、90年代引进的树种,在新建道路上广为应用,出现的频度亦较高;银杏和桂花则是近十年来随着直辖市的成立而种植的,出现的频度也比较高。在草本层中,出现频度较高的是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 f.)Ker-Gawl.]和结缕草[Zoysia matrella(L.)Merr.][3]。

2.3 道路绿化植物的丰富度分析

在乔木层中物种丰富度(此次调查主要用平均相对多度及相对盖度来衡量)居前6位的树种分别是黄葛树、榕树、桂花、天竺桂、银杏、紫薇。这6种乔木优势突出,对重庆市道路环境适应性强,被普遍用于主城区的道路绿化,在其他绿地类型中使用频度也很高。此类数量多、综合表现优良的树种成为了重庆市道路绿化的基础树种或骨干树种,奠定了整个城市道路绿化的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重庆市道路绿化的风貌。

在灌木层中物种丰富度居前6位的树种分别是红木、小蜡、金叶女贞、白花杜鹃或锦绣杜鹃、海桐、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Thunb.)Decne. et Planch.]等,这些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灌木被大量应用于道路绿化中,主要用于片植或绿蓠,而八角金盘耐阴,立交桥下几乎都有种植。

2.4 道路绿化所用常绿和落叶树种的多样性分析

在调查道路绿化所用的95种木本植物中,常绿植物有60种,占63.2%;落叶植物35种,占36.8%,常绿与落叶植物的物种比例达到了1.7∶1。在乔木层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比例为1.2∶1;在灌木层中,常绿灌木与落叶灌木的比例更大,达到了4.4∶1。从数量上看,在道路绿地随机选取样方中所调查的18 362株行道树中,常绿乔木有14 558株,占79.28%,落叶乔木有2 804株,占20.72%。常绿和落叶乔木的数量比达到3.8∶1,没有一条道路的行道树是单一的落叶乔木,均配置有常绿乔木。重庆市冬季阴冷、夏季炎热,在道路绿化的乔木层中、尤其是人行道上常绿乔木过多,有利于夏季的遮荫,但不利于冬季的采光[4]。

调查中还发现,老街道中的乔木树种比较单一,多数样地只有1种乔木树种,乔木树种的总数也偏低,以黄葛树、榕树居多,这不仅与城市道路绿化的历史有关,也与道路绿化的特殊性有关,但也反映出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化树种较为单调的问题,多样性还有待提高。相对乔木而言,灌木因其种类丰富、适应性强、选择条件相对宽松而使灌木层的多样性相对较高;灌木层是道路绿化中最活跃的“音符”,提高灌木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其色、质、姿、香、韵等特性,结合人为的整形、搭配,会使道路植物群落在立面上形成变化丰富的层次。

2.5 道路绿化所用树种景观的多样性分析

植物丰富多样的观赏性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前提,植物景观的多样性是组成城市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每种植物的枝、叶、花、果都有其特有的观赏价值,其形态、色彩、质感、风韵各不相同。有时以姿态万方令人神往,有时以冠大荫浓引人入胜,有的色彩变化丰富,有的芬芳沁人心脾,各观赏要素相互构成了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不同植物间的搭配组合更使植物景观富于多样化。在调查道路所应用的植物中,包含了许多观赏植物多样化的特征,如观花的植物有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 Desr.)、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桃花(Amygdalus persica L.)、樱花[Cerasus yedoensis (Matsum.)Yu et Li]、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紫薇、黄槐决明(Cassia surattensis Burm.f.)、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 L.)、紫荆(Cercis chinensis Bunge)、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木芙蓉、桂花、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 D. Don)、杜鹃类、红木等;观叶植物有银杏、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 f. var.atropurpurea(Jacq.)Rehd.]、鸡爪槭(Acer palmatum Thunb.)、青榨槭(A. davidii Franch.)、千层金(Melaleuca bracteata F.Muell.)、金叶女贞、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y Dress)等;观果植物有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H. L. Li]等;以绿荫为主要特色的植物有黄葛树、榕树、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 L.)、香樟、天竺桂、广玉兰等。不同植物的观赏特性各不相同,共同组成了多样化的城市道路植物景观[4]。

植物是城市道路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构成要素,随着物候的变化,其色彩、形态、气质等表现各异,从而引起道路景观的季相变化[5]。从调查的道路绿化植物中观花乔木的出现频度来看,桂花、木芙蓉、紫薇、桃花、黄槐决明、紫玉兰等出现频度较高(15.5%~24.0%),这些观花乔木植物适应性强,十分适宜本地气候,景观效果较好,故均在道路绿化中广泛应用,对道路景观的季相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2.6 道路绿化所用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多样性比较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指在当地自然植被中,观赏性状突出或具有景观绿化功能的高等植物,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6]。在调查路段所用的95种木本植物中,乡土植物仅有银杏、楠木(Phoebe zhennan S. Lee et F. N. Wei)、黄葛树、银木(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 Hand.-Mazz.)、复羽叶栾树、火棘、小蜡等11种,占10.47%,其余均为外来植物,即外来植物种类占了89.53%。虽然在重庆市主城区里有些外来植物的生长优于乡土植物,但乡土植物在适应性、抗性(耐寒、耐旱、抗风、抗病虫害)等方面的优势是很多外来植物无法相比的,尤其在抵御异常灾害性天气方面,外来植物要逊色得多。由此可见,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化现有乡土植物的应用现状不能较好地体现该市的地理优势和生物多样性的地方特色[4,7]。

3 道路绿化建议

3.1 增加道路绿化中乡土植物的种类

国家园林城市对绿化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要达到规定标准,更需体现出现代城市对生态建设的重视。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化中乡土植物的种类应用较少,而重庆市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河谷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于许多外来的亚热带、温带园林植物生长,并且重庆本地的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仅重庆市缙云山就记录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 704种(含亚种、变种、变型),分属于202科870属[8],但目前在道路绿化中应用的种类极少,例如南川木波罗(Artocarpus nanchuanensis S. S. Chang,S. C. Tan & Z. Y. Liu,)、四川山矾(Symplocos setchuensis Brand)、北碚榕(Ficus beipeiensis S.S Chang)、四川蒲桃(Syzygium szechuanense Chang et Miau)、光叶石楠[P. glabra(Thunb.)Maxim.]等非常适宜在城区绿化,今后应逐步加大资金投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这些乡土植物进行发掘与驯化研究,以丰富城市道路绿化中乡土植物的多样性。

3.2 调整行道树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适宜比例

重庆市主城区气候特点为冬季短,夏日长,雾日多,日照少,尽管调查显示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树种比例为1.2∶1,但数量比却达到3.8∶1,落叶乔木中除悬铃木做行道树用于遮阴外,其余多做观叶和观花用于景观(观叶有银杏、鸡爪槭、青榨槭等;观花有紫玉兰、桃花、樱花、木芙蓉、紫薇等)建植,形成了主城区行道树基本全是常绿乔木的格局,这不利于冬季道路的采光。今后要综合考虑满足冬季采光、夏季遮阴的绿化要求,同时形成一定的季相变化,结合其他城市的经验,笔者认为,重庆市主城区行道树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在数量上以1.5∶1为宜。

3.3 增加具有独特观赏性的乔木植物

据《重庆市园林植物名录》记载,重庆市具有观花功能的木本开花植物约有120种,但调查显示道路绿化中应用的木本观花植物只有26种;具有当地独特的乡土景观植物应用也较少。由此可见,道路绿化应用更多种类的木本观花和乡土景观植物还具有很大的潜力。例如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川滇金丝桃(Hypericum forrestii N. Robson)、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 Hemsl.)、南川木波罗、色木槭(A. mono Maxim.)等都能适应本地的气候,且都有较好的生长势,并且能够表现出独有的观赏特性,建议今后在道路绿地中加以应用[9,10]。

3.4 打造特色景观道路

重庆市主城区是典型的“寡日照”城市,而且秋冬季温差小,观叶植物大多表现不佳,因而打造观花特色的景观道路就显得尤其重要。但从观花植物在道路中出现的频度来看,重庆市主城区各条道路景观有很大的相似性,缺乏景观特色。建议在重庆市主城区因地制宜地分别建设多条具有观花特色的景观道路,如梅花路、玉兰路、蓝花楹路、黄槐决明路、合欢路、木芙蓉路等,用不同的花卉反映季相的变化[11]。

3.5 开发林下耐阴灌木及地被植物新种类

重庆市主城区林下耐阴灌木及地被植物种类少,景观较为单一,多数林下绿地空间地被植物为麦冬,而立交桥下阴蔽的绿地空间仅有八角金盘,种类单一明显。因此耐阴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开发应立足本地资源,适当引种补充,进一步加强林下耐阴灌木、草本植物新种类的推广与利用。首先应该查清本市耐阴灌木及地被植物资源的家底,初步确定可开发利用的灌木及地被植物种类;然后进行观察、研究、筛选、驯化,取得成功经验后示范推广,从而增加城市道路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丰富林下及立交桥下绿地的景观[12]。

参考文献:

[1] 唐亚森,张 铮.哈尔滨市主干道绿化树种组成及结构分析[J].林业勘察设计,2007(3):56-59.

[2] 马克平.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J].生物多样性,1994,2(3):162-168.

[3] 张庆费,夏 橘.上海城区主要交通绿带木本植物多样性分析[J].中国园林,2002,18(1):72-74.

[4] 林 萍,彭建松,普晓兰.昆明市城市道路绿化中植物多样性现状及评价[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22(4):26-29.

[5] 郭建斌.地域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分析应用[J].中外建筑,2010(2):98-100.

[6] 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 19(7):63-65.

[7] 梁尧钦,何学凯,叶 E,等.北京市建成区植物多样性及空间格局的初步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13):1777-1784.

[8] 熊济华.重庆缙云山植物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黄丽霞,秦 华,杨振华.重庆地区色叶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西南园艺,2005,33(5):32-35.

[10] 王寒冰,王海洋,张建林.重庆市绿篱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J].西南园艺,2006,34(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