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

第1篇: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比特币;传统信用;数字化信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付系统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3-0010-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02

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11月1日,由署名“中本聪” 的作者首先提出①。诞生至今,其兑换美元的汇率上涨了数千倍。2013年11月19日,比特币兑换现实货币的比价一度达到8000元人民币。由于没有专门的中央发行机构,也没有国家作为担保,比特币在一些国家被完全禁止交易流通,但仍然有部分开明的国家逐渐在接受比特币的存在。2013年8月8日,美国德州联邦法庭裁定比特币为合法货币,且受到《联邦证券法》监管。2013年8月19日,德国政府从国家层面上认可了比特币的法律地位,比特币第一次正式的获得了一个国家认可的法律身份。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五部委联合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表示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的,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但是,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目前各界对比特币普遍存在误解,本文将客观的揭示比特币的本源和带来的启示。

一、比特币的经济学背景

比特币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货币”,面临的争议异常激烈。支持者认为,比特币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持有者不必再担心政府的干预和操纵,可以有效地规避通胀和政策风险;比特币的支付和流通不受监管,持有者可以自由进行;比特币不用承担税负。反对者认为,比特币是一场电子版的“郁金香泡沫”②,是为了让早期参与者牟利和后期投机者炒作。

(一)有利于比特币的观点

Friedrich von Hayek(1976)最早提出了“去中心化”的货币。由于央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当政府面临来自衰退、失业的压力时,很可能会强迫央行通过发行货币来解决问题,这会损害货币持有者的利益。Hayek颠覆了传统的货币制度观念,提出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废除中央银行制度,把发行货币的权利交给私人机构,通过竞争来筛选出最优的货币,实现“货币的非国家化”[1]。

Milton Friedman(1994)进一步认为,政府掌控货币发行权时,没有力量可以约束其推行通货膨胀的政策。应当建立一套比国家信用更加有保证的新型货币体系,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置一个全自动的装置来代替央行,按照特定的程序发行货币,避免政府无节制的发钞行为,维护货币持有人的利益和经济稳定性[2]。

Ben Bernanke①(2013)表示,比特币及“可能拥有长期的前途,或许能促进一个更快、更安全、更有效率的支付系统形成”。

谢平②(2013)认为,“互联网货币”早晚会有巨大的发展,未来很多种商品和服务可以进行在线支付。以互联网金融为背景,很多有着良好声誉网络社区都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以满足在线支付的需要,“互联网货币”在网络经济活动中将被广泛应用。

贾丽平(2013)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属性和现实问题,认为比特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因为要成为货币必须克服经济、法律、技术方面的多个问题。但比特币确实给货币制度带来了革命性的启发[3]。

姜立文(2013)认为,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货币,虽然存在诸多风险和争议,但与传统货币相比,比特币遵循的是科学的原理,而不是政府的信用,这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是对传统货币观念的重大革新[4]。

(二)不利于比特币的观点

Adam Smith(1776)呼吁通过纸币代替贵金属货币,因为货币本质上只有象征意义,以贵金属制作货币,是对资源的浪费[5]。Paul R. Krugman③(2013)引用了Smith的观点,认为生产比特币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把比特币当做货币来看待是不明智的选择。尽管比特币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但是根本不符合货币的真正含义,其价值完全是“预期的自我实现”。同时,Krugman引用了Paul A.Samuelson对货币的观点,货币是一种“社会发明”,无法超然社会之外存在,而比特币试图把货币的价值从它所服务的社会中抽离[6]。

Neil Irvin④(2013)认为比特币没有获得来自政府的认可,使得其不能用于正式交易;比特币供应上限受到限制,最多有2100万枚,这使得它永远不能广泛使用。

吴洪(2013)对比特币进行分析后,认为比特币的出现带来了许多问题和风险,如:投机风险、价格巨幅波动风险、社会资源浪费问题、网络犯罪问题、地下交易和洗钱的问题[7]。

王刚(2013)认为比特币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存在很大的风险;相关交易平台极其脆弱,很容易涉及洗钱和非法活动;应当将比特币纳入反洗钱法律框架严格监管,并定期评估比特币对现实金融体系的影响[8]。

张光炜(2013)从发行特征、运行机制等角度将比特币与金本位制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比特币同样面临着“特里芬难题”,最终必将趋于崩溃[9]。

二、比特币的本质及其特点

(一)比特币的本质

(一)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看比特币的“数字化信用”

比特币作为一种电子支付系统,是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用。双方只要达成一致,就可以进行支付,无需第三方支付系统的介入。换而言之,如果借助比特币的原理建立起公开化的电子支付系统,互联网交易就可以不再依赖于第三方支付系统,而是由交易者进行点对点的直接支付。

金融业的建立,离不开信用的基础。社会公众在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实际的接触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可以切身体会各式各样的金融服务,因此,对传统金融业的信用水平抱有很高的信心。互联网金融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对于公众容易造成“虚拟”的错觉,而且有一部分人群尚未接触到互联网金融,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信用水平的信心。此外,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很难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用水平。

传统金融业是基于“传统信用”发展起来的,交易过程中涉及的信用,通常由交易的双方保证,最多引入第三方进行信用增级。类似于比特币的“数字化信用”则是基于密码学原理,通过公开、唯一的算法,取得所有参与者的信任,将全体用户连接起来,交易信息完全公开、可以追溯,账户上的余额无法篡改,也不能进行重复支付。整个过程相当于由全体用户进行保证和“背书”,只要参与者人数足够多,“数字化信用”的信用水平足以和“国家信用”相媲美。

(二)从技术的角度看比特币的创新

比特币的的创新点在于:首先,交易双方进行支付,不同于传统电子支付只是“余额”一增一减的变化,比特币实现的是“金额”的真实转移,并且被公开共享的交易数据记录下来,不能伪造,也不能重复使用;其次,它是完全通过点对点技术实现的电子现金系统,借助这一系统,在线交易的双方,能够直接由一方发起并支付给另外一方,这个过程几乎没有成本可言;最后,由于支付环节从传统的三个点转变为两个点,中间不需要通过任何的金融机构,避免了交易过程中有第三方介入,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比特币这种电子支付系统,解决了信用基础和交易成本的问题。就信用而言,比特币摆脱了“传统信用”的约束,完全建立在密码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数学运算来形成约束和规则,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欺诈问题,但数字绝不会撒谎。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易,除了涉及交易双方的信用外,还涉及到第三方支付系统的信用问题。借助于类似比特币的新型“电子支付系统”,用户可以绕开第三方进行交易,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第三方介入带来的不确定性。比特币最大的贡献就是用完全确定的“数字化信用”代替了存在不确定性的“传统信用”,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就交易成本而言,借助第三方支付系统进行交易的过程中,第三方支付系统不但要提供相关服务,而且要对交易做出信用的担保,这不可避免的要增加交易成本,但通过类似于比特币的新型“电子支付系统”,用户可以直接向交易对手进行支付,整个过程几乎是无成本的。

(三)“数字化信用”的优势

1.数字化的硬约束。“数字化信用”受到来自算法的硬约束,数字化“余额”是切实存在的,无法伪造和篡改。“传统信用”面临的约束来自于规则,属于软约束,换而言之,“传统信用”不是不能违约,只是受到规则限制不愿意违约,在一定条件下仍然存在违约的可能。“数字化信用”除了受到规则限制,还受到算法限制,即使有违约的企图,也不存在违约的空间。例如,用户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本质上只是一个数字的余额,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平全有能力对这个余额进行篡改;而比特币形式的余额,则是切实存在的,如果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余额以类似比特币的技术为基础,平台即使有违约的意图,也不存在违约的可能,因为公开的算法无法篡改。

2.自我信用建设。“数字化信用”以公开的算法为基础,公信力可以得到保证,远胜于任何第三方,通过得到用户的认同进行自我建设和自我扩张。随着新用户的加入,参与者和范围不断扩张,“数字化信用”可以得到更多的担保和背书,系统会变得越来越稳定,信用水平也会不断上升。

3.公开性和透明性。由于所有的交易记录都是公开的,每一单位余额的存在和流向都可以追溯,避免了重复使用;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时间戳系统”,信息不断得到各个节点的确认,整个过程还涉及到“哈希校验”,伪造和篡改完全不可能。比特币的技术原理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起有效的时间证明系统,信息公开不可伪造,节点众多无法销毁,具有准确的时间特征。

四、基于比特币原理的“互联网支付系统”

(一)当前第三方支付系统存在的问题

1.以支付宝为主的第三方支付系统,经过前期免费服务扩张了市场份额,开始逐步进入收费阶段,对于用户而言“免费的午餐”即将消失,互联网在线支付不再是无成本的选择。

2.在线交易过程中引入第三方支付,除了便利性的目的外,也是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但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系统本身就有信用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用一种不确定性代替了另一种不确定性。

3.第三方支付系统上的余额是用户以真实货币充值形成的,本质上是个数字,余额只在服务商存在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一旦服务商违约,不能再为余额提供保证,互联网上其他交易者就不会再承认这笔余额的真实性,这会危及到用户的利益。

4.第三方支付系统上的余额存放在账户上,但本质是由服务商进行保管,用户并没有实质性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新型互联网支付系统”如何解决问题

1.“新型互联网支付系统”基于开源的P2P分布式网络建立,每一位用户都有自主参与权,支付和转移过程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点对点的支付则避免了第三方的介入,进一步节约了服务费用。

第2篇: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电子货币是网上购物、支付的理想货币,作为现代金融业务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电子符号,其存在形式随处理的媒体而不断变化,如在磁盘上存储时是磁介质,在网络中传播时是电磁波或光波,在CPU处理器中是电子脉冲等。电子货币的流通以相关的设备正常运行为前提,新的技术和设备也引发了电子货币新的业务形式的出现。电子货币的安全性,不是依靠普通的防伪技术,而是通过用户密码、软硬件加密、解密系统以及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安全保护功能来实现的。电子货币和传统货币之间的区别在于:

1.两者所占用的空间不同。传统货币以实物的形式存在,面值有限,大量的货币必然要较大的空间。而电子货币所占的空间很小,其体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智能卡或者一台计算机可以存储无限数额的电子货币。

2.传递渠道不同。传统货币传递花费的时间长,风险也较大,需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较大数额传统倾向的传递,甚至需要组织人员押运。而电子货币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传递,借助电话线。互联网在瞬间内转移到世界各地,且风险较小。

3.计算所需的时间不同。传统货币的清点、计算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直接影响交易的速度。而电子货币的计算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利用计算机完成,大大提高交易速度。

4.匿名程度不同。传统货币的匿名性相对来说还比较强,这也是传统货币可以无限制流通的原因。但传统货币都有印钞号码,同时,传统货币总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货币的匿名性。而电子货币的匿名性要比传统货币强,主要是加密技术的采用以及电子货币便利的远距离传输。

电子货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电子资金传输、银行卡、电子现金。

电子资金传输与电子支票是同义词。电子支票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使用了。电子支票系统通过剔除纸面支票,最大程度上开发了现有银行系统的潜力。电子支票系统目前一般是专用网络系统,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自己的专用网络、设备、软件及一套完整的用户识别、标准报文、数据验证等规范化协议完成数据传输。

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的,是银行提供电子支付服务的一种手段。信用卡就是一种常见的银行卡。信用卡具有购物消费、信用借款、转账结算、汇兑储蓄等多项功能。信用卡可在商场、饭店等许多场合使用。可采用刷卡记账、P0S结账、ATM提取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其他银行卡还有借记卡、灵通卡、专用卡等。其基本功能都有是用于电子支付,只是存在着一些业务范围的差异。信用卡与其他银行卡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信用卡不仅是一种支付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信用工具。使用信用卡可以透支消费,给用户带来了方便,但这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恶意透支的问题。

电子现金,又称为数字现金,是纸币现金的电子化。使用数字现金可以扩大商业机会,促进Internet上经济活动的增长。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为通过Internet,企业跨国经营已不再是大型企业的专利,小企业也可以使用这种交易工具降低交易成本。数字现金的出现意味着用户可以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好的服务。数字现金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预付卡和纯电子系统。预付卡形式即买方购买特定销售方可以接受的预付卡支付货款。预付卡与我们常用的电话卡有些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流动性。电话卡只能用于支付电话费,流动性相对小而预付卡在许多商家的P0S机上都可受理,常用于小额现金的支付。纯电子系统形式的数字现金没有明确的物理形式,以用户数字号码的形式存在,适用于买、卖双方物理上处于不同地点并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支付的情况。支付行为表现为把数字现金从买方处扣除并传输给卖方。在传输过程中,通过加密保证只有真正的卖方才可以使用这笔现金。

随着电子商务在经济领域的发展,数字现金作为支付工具将会被更多的应用于交易过程中,因此需要针对数字现金在电子商务中的会计处理作一些探讨。

数字现金也是总货币供应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随时兑换成普通现金。数字现金会给会计上的核算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汇汇率的不稳定性、货币供应的干扰上。数字现金将会增加外汇汇率的不稳定性。普通现金有外汇兑换的问题,数字现金也同样有。数字现金涉及的外汇兑换也要有汇率,这就需要Internet上设立一个外汇交易市场。数字现金的汇率与真实世界里的汇率应该是一样的,即使不一致,套汇交易也马上就会使二者等同起来。在真实世界里,只有一小部分人如交易商、银行家和外贸公司等能参与外汇市场交易。而在电脑空间里,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外汇市场,这是因为手续费低,而且无需受到国界的限制。这种大规模参与外汇市场的现象将会导致外汇汇率的不稳定。

电脑外汇市场与现实世界里的外汇市场的区别在于:

1.从一种货币的数字现金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字现金所需的费用比兑现金的费用大大降低了。因为数字现金的兑换只涉及电子数据的重写。而在现实世界里,货币兑换要涉及真实货币的流通费用,所以买汇与卖汇的汇率有一定的差价。如果采用数字现金,就不用支付这些手续费,兑换费用低。兑换费用的减少使更多的人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成为可能。

2.用数字现金购物不再受到国界的限制,因为Internet是没有国界的,因此人们很容易进行货币兑换。如果一种货币的数字现金贬值了,人们就会把它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字现金。由于数字现金的外汇汇率是与真实世界的汇率紧密联系的,这种不稳定反过来就会影响真实世界。企业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网上的购销业务,丽电子货币作为网上常用的支付工具,必将成为企业的主要支付手段。其中,信用卡在会计上已有科目“其他货币资金一一言用卡”来核算,并已有了较充分的规定。而数字现金作为一种新的支付工具,有其特殊性。它在网上流通时涉及一个汇率波动问题的同时,还涉及如何对其进行反映的问题。因此,可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其他货币资金‘,科目下设立一个二级明细科目”数字现金“,同时在涉及债权债务项目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设立一个明细科目”数字现金“。这样,数字现金和现实生活中的现金就有必要相互转化,并且转化时企业所做的分录同信用卡的处理相类似。即当数字现金不足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一一数字现金

贷:现金

当数字现金过多,而现实生活中现金不足时,可把数字现金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现金,发生的分录为:

借:现金

贷:其他货币资金一一数字现金

由于各种货币的数字现金存在着一种汇率(应和现实生活中的汇率相同),而这种汇率又是忽高忽低极不稳定的,企业在网上用数字现金进行购物时,必将面临一个汇兑损益的问题。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要涉及有关数字现金业务的核算,在会计计量中也必然引入外国数字现金单位,企业数字现金业务在会计上应有相应的处理,这种会计处理应包括企业数字现金业务发生时,如何进行与其他货币的数字现金之间折算;包括在网上以各种数字现金计价的经济业务折算为以企业记账本位币的数字现金计价的经济业务,从而进行会计记录;也应包括由于数字现金业务引起的数字现金的债权债务,因市场汇率变动承受汇率风险而发生的外币折算差额的处理。

由于数字现金业务的发生涉及会计上的核算,因而有必要新建几个科目来适应会计处理的需求。如在“其他货币资金”下设立“数字现金(某一货币)”的二级明细科目,在“应收账款”下设立“数字现金(某一货币)”。当涉及“应付账款”时,在“应付账款”下设立“数字现金(某一货币)”科目等来适应企业在会计处理上的要求,对于数字现金业务所引起的债权债务结算前所发生的折算可先将其作为已实现的损益处理,并计入当期损益表。当企业在网上在线销售商品时,按照销售时的汇率将销售收入折算为本位币数字现金人账,并按另一货币数字现金登记相应的账户。

借:应收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如美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

收到销售款时,按收到货款时市场汇率将某一货币的数字现金折算为人民币的数字现金入账,并登记相应的数字现金账户。对于折算差额则作为当期汇兑损益处理,如收益,则

借:其他货币资金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贷:应收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如损失,则

借:其他货币资金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贷:应收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当企业在网上购进原材料或货物时,根据购入当目的市场汇率折算确认货物的入账价值及应付债务,同时按照该种倾向数字现金债务的数额登记人相应的账户。

借:库存商品***

贷:应付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支付日才,根据当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本位币数字现金的金额并将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折算金额,作为财务费用处理。如收益,则

借:应付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贷:其他货币资金-一一数字现金(本位币)***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如损失,则

借:应付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第3篇: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财政赤字;货币供给;VAR模型;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一、引  言

长期以来,财政赤字增加是否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实施效果等。

一般而言,当出现赤字时,政府通过借债或发行货币以创造铸币税收入来为其支出融资。从理论上看,赤字的货币供给效应有三种:增加、不变或减少,但一般认为赤字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根据已有的文献,赤字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的理论依据可能在于:

(1)财政占优假设。在财政占优的体制中,货币当局迫于政府压力为赤字融资,央行的货币供给是财政政策的函数。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央行的非独立性和征税机制的不完善,政府更倾向于用货币创造来为其赤字融资。若央行足够独立则能更好地控制货币创造(Haan和Zelhorst,1990)。

(2)最优铸币税或通货膨胀税理论。中央政府可能使用通货膨胀税作为赤字融资的方式,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联合决策。当宏观经济政策存在时间非一致问题时,由于非预期通货膨胀的存在,债务利息的实际价值减少,意味着政府的收入增加,政府有利用铸币税为其赤字融资的激励 (Turnovsky,1995)。

(3)Sargent和Wallace(1981)指出,若赤字是持续性的,政府最终将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并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实际利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政府债务将以快于实际收入的速度增长。此时,货币当局被迫通过货币创造为政府赤字融资。

(4)赤字可能提高利率水平,当货币当局追求的是低利率目标时,央行将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以稳定利率,就会增加货币供给以抵消赤字支出增加对利率的影响。

(5)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框架下,即使央行足够独立,赤字支出也可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和利率、物价等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Thoma, 1994)。主流经济学的财政理论在外生货币供给的前提假设下,把货币供给完全归于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Endogenous)是指,货币供给是由经济活动自身创造出来的,是实际产出、利率、物价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变动决定的。内生性理论强调一国货币存量不是可由其货币当局独立决定和左右,而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活动和由此所产生的货币需求,仅将货币政策当作外生的规则性影响是不全面的。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如果资源已经充分利用,则预算亦字的增加对总需求具有正效应。总需求的扩张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货币交易需求随之增加,央行将不得不适应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增加货币供给。

此外,Hossain和Chowdhury  提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不稳定是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原因之一。在许多西方国家,迫于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压力,若央行采取紧缩货币的做法,将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将被迫减少社会福利支出或减少公共投资。此时,央行在多重压力下将不得不增加货币供给。

认为赤字增加对货币供给无影响的理论依据在于:(1)在货币主义的框架中,若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彼此完全独立,都有自己的偏好,央行的货币供给就不受财政当局的影响。(2)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财政赤字对利率、消费、储蓄、投资等均无影响,则货币需求函数也不会发生改变,财政赤字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供给无影响。Barro (1974)的模型认为,政府支出而非赤字增加税收和货币供给。此外,有部分学者认为,当货币当局的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时,则货币当局会减少货币供给以对抗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赤字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在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下,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存在差别。

关于赤字的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Akhtar和Wilford, Laney和Willett(1983),Ahking和Miller,DeraVi(1990),Tanner和Devereux,Vamvoukas等的实证研究认为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呈正相关关系;McMillin和Beard,Joines,Barnhart和 Darrat,Gulley  等的实证研究认为赤字未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实证结果对模型设定、时期选择、变量形式、计量方法等非常敏感。

国内关于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关系研究文献不是很多,王利民、左大培(1999)阐述了中央政府财政赤字、货币扩张和铸币税的关系,张红地 (2002)理论阐述了铸币税和财政赤字融资之间的关系,曾康霖(2002)对央行铸币税和弥补财政赤字进行了理论分析,但都缺乏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拟以已有的文献为基础,探讨1978—2003年我国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并予以实证检验,为有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引言,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分析我国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机制。第三部分,实证检验及其结果。第四部分,结论与政策含义。

 

二、我国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机制分析

1.我国赤字的融资方式决定了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

从赤字的融资方式来看,赤字增加货币供给的机理在于:若政府向央行透支,央行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融资,导致货币供给直接增加;若赤字通过发行债券来弥补并且由央行在一级市场上购买,同样引起货币供给直接增加;若央行不是直接购买财政发行的债券,而是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买财政债券,也会增加货币供给;若政府向商业央行借债为其赤字融资,则赤字也会影响货币供给,只是向央行和向商业银行借债的货币供给效应不同。向央行借债直接增加基础货币而导致货币扩张;向商业银行借债的货币供给效应取决于货币乘数。如果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为零或保持不变,则借债给政府就相当于减少私人部门信贷,货币供给不变。当然,商业银行也可在借债给政府的同时不减少其对私人部门的信贷,前提是央行愿意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买政府债券、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等方式增加商业银行储备货币的供给。央行增加储备货币的压力或来自于商业银行或政府或央行自己的愿望 (降低因政府借债导致的利率上升压力或私人信贷的减少)。此时,政府向商业银行借债为其赤字融资会增加基础货币,进而增加货币供给。如果商业银行在借债给政府的同时,基础货币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不变,商业银行必须减少其超额储备,将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

传统的财政理论一般认为,政府向非银行系统的私人部门借债不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但是,若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向非银行系统的私人部门借债的赤字支出通过影响实际产出、利率、物价水平等经济变量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增加总需求进而增加货币需求;但是,Thoma(1994)认为,内生性的货币政策可能具有同经济周期阶段相关的反周期性质,当经济增长率超过目标水平时采取紧缩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减少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利率的货币需求效应比较复杂,存在几种可能性:(1)利率上升,商业银行贷款意愿增强,扩大货币供给。(2)由于逆向选择效应(利率提高,偿还能力低的高风险企业才有意申请贷款)和风险激励效应(利率提高激励借款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利率提高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也可能收缩。(3)利率提高降低私人部门的货币需求。 (4)利率提高,公众购买债券的意愿增强,政府可减少向央行融资,货币供给减少。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货币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财政直接向央行透支,以铸币税去弥补财政赤字不可避免。1994年,我国人民银行停止向中央财政透支。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政府赤字必须从社会融资渠道弥补,央行不得向中央和地方政府透支和借款,而且央行不得直接购买和包销政府债券,从而切断了央行与财政之间的直接融资渠道。目前,我国的财政赤字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债直接向公众和商业银行融资,其次是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必然影响基础货币供给,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向商业银行融资不影响货币供给。但是,根据Coats和Khatkhate的分析,向商业银行融资同样影响货币供给。此外,若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向非银行系统的私人部门融资的赤字支出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因此,从赤字的融资方式来看,尽管学术界和决策层不主张以铸币税去弥补财政赤字,但我国存在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基础。

2.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决定了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经历了几次“扩张一紧缩一扩张”的周期性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增加货币供给,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央行通过货币供给来达到控制经济增长、利率、物价等目标。总体上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理念主要是沿用凯恩斯主义的模式,即“逆经济风向行事”而不是实行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增加,而非主动调节经济运行。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各个经济主体相互作用内生决定的。周诚君(2002)认为,从我国经济短缺、过剩或转轨形态来看,我国的货币供给呈现很强的内生性。短缺经济中,由于倒逼机制,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转轨经济中,双轨条件下,我国的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不是央行所能独立控制的,而是由经济活动本身决定的,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过剩经济中,货币供给取决于意愿货币需求,在意愿货币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单纯试图提高货币供给是无效的。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我国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逐渐增强。1984年以前,货币供给主要通过信贷计划和行政指令实现,货币供给呈现外生性;1984—199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直接决定货币数量,而是通过准备金和再贷款等手段控制基础货币,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1994—1998年,我国货币供给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货币供给内生性逐步显现;1998年以后,中央银行取消信贷配额管理,货款完全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决定,中央银行集中于发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间接调控经济。此时,货币供给内生性完全表现出来。金琪瑛(1999)对1979—1998年我国货币变量与经济变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货币增长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经济货币化比率这四个变量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得出了货币变量依赖于经济变量即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结论。史永东(1999)在包括货币供给和收入的2变量系统内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刘金全、张艾莲(2003)研究了实际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对货币供给的冲击,结论是我国的货币供给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在经济扩张阶段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在经济处于紧缩阶段时,却谨慎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是依据现实经济运行条件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由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财政赤字政策的实施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此时,即使通过向公众发行债券为赤字支出融资也会影响货币供给。

3.我国的央行独立性程度决定了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

1984—1993年,在以信贷规模控制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条件下,“倒逼机制”的存在损害了央行的操作独立性,利润分成制度和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损害了央行的目标独立性。这一阶段,我国的央行谈不上独立性(汪红驹,2003)。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的独立性得到提高。但是,我国央行在法律地位上隶属于政府,货币政策的决策并非由我国人民银行自主决定的,最后决定权在国务院,降低了央行的独立性(谢平,1996)。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旧不完善,或者说是政府管理与市场相结合、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的首要特征是,国家财政作为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央银行共同执行控制货币供给和货币金融体系的职能(靳卫萍,2002)。由于我国央行的相对独立性,存在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基础。货币-

三、实证检验

 

1.模型设定和检验方法

样本区间为1978--2003年。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rMt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M1)的自然对数;Deft表示财政收支变量,为实际财政支出的自然对数减去实际财政收入的自然对数;Pt为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了,为实际GDP;Rt为名义利率。用CPI将有关变量的名义值换算为实际值。

令   。目前,央行把M1作为短期监测目标,M2作为长期监测目标。使用M1指标是因为它直接受央行控制且我国的M1与银根松紧关系密切。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在我国可能存在赤字水平影响货币供给的基础;名义利率的升降体现央行货币政策的松紧;由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也可能是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

检验方法上,首先根据水平VAR模型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VAR模型得出脉冲响应函数以识别变量系统对冲击或新生扰动的动态反应。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

2.确定水平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L

确定水平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从较大的滞后阶数开始,通过对应的LR值、FPE值、AIC值、SC值、HQ值等确定。考虑到样本区间的限制,我们从最大滞后阶数L=3开始.并根据FPE值、AIC值、SC值、HO值等选择最佳滞后阶数为3,见表1。

3.VAR(3)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根据图1,VAR(3)模型的全部根都落在单位圆以内,因此,VAR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得以满足,根据其得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4.基于VAR(3)的因果关系检验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可见,在10%的边际显著性水平上,财政赤字是货币供给的单向Granger因;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实际GDP是货币供给的单向Granger因;在10%的边际显著性水平上,名义利率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因此,财政赤字、实际GDP、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均是我国货币供给(M,)的决定因素,反映我国货币供给政策的内生性,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中央银行可以独立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各个经济主体相互作用内生决定的。由于货币供给受名义利率、实际收入、价格水平、赤字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稳定和难以预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表2,货币供给不是实际GDP的Granger因,我国货币政策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货币政策与其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受阻。

5.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innovation)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Pesaran等所提出的广义(generalized)脉冲响应函数可以不考虑变量的排序问题而得出惟一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在最近的实证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图2是基于水平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滞后阶数T,纵轴代表实际货币供给变量受各变量冲击的响应程度。

根据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在滞后约2—6年的时期内,货币供给变量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财政赤字变量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正,财政赤字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在滞后约2----6年的时期内,货币供给变量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名义利率变量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负,名义利率水平的提高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在滞后1—6年的时期内,货币供给变量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通货膨胀变量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负,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在滞后1—6年的时期内,货币供给变量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实际GDP变量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正,实际GDP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由于赤字的融资方式、央行的非完全独立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我国存在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赤字的增加是解释我国货币供给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利率管制的条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松紧可以通过利率来表示。央行控制的利率上升,一方面表明其紧缩货币的意愿;另一方面,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商业银行会减少向央行的借款,从而减少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同时,商业银行提高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企业会减少向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收缩。此外,由于逆向选择效应(利率提高,偿还能力低的高风险企业才有意申请贷款)和风险激励效应(利率提高激励借款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利率上升时,其预期收益反而下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收缩。价格水平的提高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反映央行紧缩货币以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名义利率水平上升以及价格水平提高均导致货币供给减少,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反周期性质。实际GDP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我国货币供给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实体经济增长的需要。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根据已有的文献,在探讨中国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的基础上,通过5变量系统实证检验1978--2003年我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

(1)由于赤字的融资方式、央行的非完全独立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我国存在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赤字的增加是解释我国货币供给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向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的私人部门发行债券为赤字融资也会影响货币供给。因此,需要充分重视我国赤字财政政策的货币供给效应,在货币金融体系下重新认识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功能,惟有如此才能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政策组合。

第4篇: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Abstract: Money is birth to meet the needs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merce monetary form is evolving.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digital, virtualization era, the currency form will further change. Digital currency this new currency form, will also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2016,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digital currency researchers published a series of articles that explore from various aspects. Although the present digital currency appearance remains to be seen, starting from the demand of different forms of money in different commercial peri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new currency form of digital curren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mobile Internet and globalization.

关键词:货币形态;商业发展;数字货币

Key words: monetary form;commercial development;digital currency

中D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244-03

1 商业发展与货币形态演进

1.1 货币形态发展概述

一般认为在漫长的人类经济历史过程中,货币形态的演变大致经历四个过程。一是实物货币,如家畜、布匹、贝壳等等双方认可的等价生产物资。二是金属货币,如早期青铜、铁、铜等,即更富稀缺性的金、银等,主要表现为称量币和铸造币。三是纸币,如宋代交子和官交子、明代大明宝钞,以及当前的各类纸币。四是电子货币,此处的电子货币主要是基于电子账户,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和账户结算的一类支付手段。即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各国纷纷建立的支付系统中的卡基、数基等的电子货币,以及比特币、以太坊等多种类型的虚拟货币或非法定数字货币。

马克思认为:“货币不是物,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亚当斯密认为:“货币是交换媒介,是为满换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从商业历史的角度出发,四种货币形态的出现和演进都与当时期的商业环境密切相关。

1.2 商品的交换需求促使货币的诞生

众所周知,货币最早诞生于以物易物这种最原始的商业中。由于双方交易的需求与供给需要有效的匹配,因此,使用一种双方都认可的、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作为等价物。在这种情况下,实物货币因此诞生。无论是贝壳、布匹、铜铁、金银等等,都是在同时具有货币职能的同时,也兼具着商品的本质属性。

在这一阶段,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还不够,社会形态还不够复杂,国别间区别还比较大。因此这一阶段的早期,商业主要以近距离的交易手工业产品为主,以满足相应的物质需求,而到了中后期,还兼顾着赚取商品差价,获取更高利润的目的。但无论今后的发展怎样,货币的因商业而诞生,为商业而服务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1.3 商业的兴起促使实物货币形态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人类有足够的能力跨越更大物理界限,开始用复杂的机械、船舶进行迁移和商业活动。特别是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欧洲地理大发现等历史活动,带来更大的物理空间跨度的同时,也打通东、西方两个不同文明的商业通道,形成更多的商品的交换需求。这一时期,货币形态随着商业发展而演进。金、银具有自身的稀缺性,易于保存,并得到交易双方对价值的普遍认可性和接受性,因此成为“天然的货币”。

但从历史上来看,金银货币同时存在四个主要缺点:其一,由于质量大,不易远距离携带;其二,铸造工艺容易被伪造,出现伪币驱逐良币,政府发行的金属货币被民众所抛弃;其三,由于金属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如铜、铁,而过多用以造币,使得该类物资更加稀缺,进而影响国家生产和军事水平。其四,金属、贵金属本身具有较强稀缺性,不可能短时间通过技术提升而增加开采量,因此贮藏过多的金属货币,容易使得国内用以流通的货币锐减,进而造成通货紧缩。

因此,纸币作为一种新的更加适应商业和商品流通的货币得以出现。纸币易于生产、携带,并且自身并不具有稀缺性,是商业发展的良好载体;而纸币更大的意义是促使货币形态由实物向去实物化、信用化转变。在金银本位时期,纸币主要是以贵金属持有组织的信用凭证形式用于交易结算。但纸币最核心的是兑付风险,即从兑换为纸币的原标的物。再细分后有以下两点风险,其一是本身的防伪风险,假币的出现往往对纸币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其二是发行组织的信用风险,由于铸币税金额巨大,因此无论中西方历史上,都出现纸币滥发,透支信用而导致无法兑现,最终淘汰该种纸币的情况。

1.4 近现代商业的发展促使信用货币不断演进

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近现代以来,商业和货币形态都在向前发展和演进着。彼时,商业更多由不同的区域和国家,通过分工而共同参与的经济行为,而商品则是实物商品和非实物的信用商品(如金融衍生品)共同存在。纸币的由黄金白银的代用货币,逐步向完全的信用货币方向发展,这一时期货币形态多种多样,共存历史长,相互的界限也不明显。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家地位和国际商业分工逐步确立,信用货币以及纸币真正确立货币的中心地位。尤其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确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展,使得信用货币如美元、欧元、人民币成为国家间的重要的支付手段。然而纸币除了上述在防伪和信用层面的风险之外,还有清偿风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元的“特里芬两难”问题,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

近30多年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国家商业的迅猛发展,商业系统的效率更高,货币不仅需要应对即时的交易,还需要即时反应汇率、利率等情况,而商品更是逐步向非实物化的、甚至是无形的、虚拟的、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有形的纸币越来越不能满足更加高效的、数字化的商业需求。因此基于互联网支付系统的各类型电子货币应运而生。

由于支付系统依然由各国中央银行控制,因此相比于纸币而言,电子货币同为信用货币,具有法定地位、信用保障和更好的流动性,能够满足更高的商业效率;基于中心化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验证,使得其具有更高的防伪性和系统安全性;更加利于货币当局进行统计和监管,并具有更低的流通管理成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兑付和清偿等风险。但电子货币也具有明显的风险:其一是技术风险,由于其本身的加密方式会被破译,且一旦破译之后,由于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极快,极易造成大量“假币”出现。其二是监管风险,目前各国对互联网商业、电子货币和其发行机构的监管水平都尚未十分明确,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能够快速的进行跨地区、跨国家的,快速的匿名交易,极易洗钱工具。其三是道德风险,特别是私人发行机构因自身问题,导致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则会对持有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预付卡、游戏币等。

但不论怎样,电子货币相对于纸币,都更加满足这一阶段商业对货币的需求。

2 现代商业发展与数字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1 现代商业的货币需求特点

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从货币的需求角度分析,商业的发展势必产生更新的货币需求。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正在向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方向发展。贵金属依旧是各国综合财力的象征,纸币仍然作为最主要的流通手段,同时电子货币和各国支付系统也成为全球化互联网商业的重要抓手。

这一时期货币的需求主要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同时以纸币和电子货币为主的信用货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①信用稳定。商业行为的基础是交易双方信用,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其本质就是信用,一旦其存在信用风险,轻则导致这种货币的需求量出现波动,重则将影响其发行和持有组织的信用。从近段时间欧洲部分国家相继面临信用危机,而导致国际市场对欧元需求波动可以直观看出这一点。即便是比特币、以太坊一类“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也由于技术风险,导致这些问题。

②交易成本低。货币本身应具有低交易成本以降低总体交易成本,主要是支付和流通效率高,发行和管理成本低。虽然电子货币在支付和流通方面的效率高于纸币,而纸币的发行和管理存在较高的成本,因此在其对各国国内对纸币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在国际化的交易中,各国现有支付系统依然存在交易效率低,管理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的问题,使得交易成本难以降低。

③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性。货币供应量一般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此其应该能良好的反应经济状况。但由于纸币的匿名性,使得交易信息难以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其发行、回笼存在时滞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货币政策传导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虽然电子货币易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但是由于互联网仍然存在极大的匿名性,还是会造成系统性风险。

2.2 数字货币与现行信用货币的共性和特性

目前各国研究学者对数字货币的定义和解释不一而终,本文更加认同中国人民银行对数字货币的描述。同时本文认为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形态的信用货币,其与现行信用货币具有几点共性和特性,其中共性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三点:

①防伪安全性。通过先进的密码技术和通讯加密技术,数字币具有类似于纸币的唯一性和防伪性,并且与电子货币一样,具有交易的安全性。

②法定性。同纸币及主要的电子货币相同,数字货币由央行及其授权的机构进行发行和管理,而非由私人机构或组织发行,进而也保证数字货币的币值,以及使用数字货币进行的合法交易行为受到国家的保证。

③风险可控性。数字货币根据经济需求而发行,用互联网对流通量、交易量进行实时的监控,避免因网络故障、黑客攻击、自然灾害等风险,实现资源的高效和科学配置,避免流通、兑付、清偿等更深层次的系统性破坏。

除此之外,相对于纸币或者电子货币,理想的数字货币应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三个特性:

①价值所有权的实时转让性。数字货币应具有于纸币相同的自身价值,当持有人发生支付行为时,其价值所有权也立即转让,而不同于电子货币的账户发出转账指令,再一步步的向上一级清算。

②交易的透明性。纸币和电子货币的交易并不透明,但数字货币的持有者和其货币价值所有者共为一人,因此交易双方必须确认数字货币的持有人拥有价值所有权才能完成交易。因此理论上能完整记录交易双方真实的行为,即交易是透明的。

③交易的可监管性。支付是最底层的经济活动,因此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能更好的对持有人的信用、交易行为是否合法等方面实施更有效甄别,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则会第一时间实现报警,进而不断完善监管体系,甚至可以追逃非法交易、违规使用的资金。

2.3 数字货币满足现代商业需求的必然性

数字货币满足现代商业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的新需求,满足现代商业跨行业、跨行政管辖、跨国家等的复杂性需求。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①用技术实现更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保障稳定的信用体系。现金供应量是反映国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参数,数字货币所具有的这些共性和特性,使其供应量信息更加真实有效。特别的当其大量使用在虚拟经济和互联网支付中,将更加有效、准确、真实的反映出经济形势发展情况,有利于国家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达到货币供应和需求的有效均衡,进而保障货币本身的币值和信用,实现高效的宏观经济调控。

②用综合优势,实现更低的社会总体交易成本。首先,数字货币本身的发行和管理成本更低,有利于交易成本降低。其次,数字货币所具有的防伪安全性、价值所有权的实时转让性、透明性和可监管性等特性,使其交易的部分可实现点对点的、即时的支付,其储蓄的部分可实现即时的借贷,产生利息收益,提高社会整体的流动性。使得非法交易更少,如逃税、贪污、黑市交易等,在减少这类型交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降低其所带来的外部负效应。即是在不同国家,由于对这种交易方式的监管更加高效、可控,所以将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实现国际资本的高效流动。因此从数字货币使用的综合角度来看,将降低社会总体交易成本。

③用可追溯的交易信息,实现商业数据科学分析和挖掘。因为数字货币具有完全的、透明的交易信息,所以可以在一定的授权和监督体系之下,如有央行及其上级组织进行授权和监督管理,用技术手段对可追溯的交易信息统计和分析,区别出不同风险等级、隐私等级和信用等级的交易数据。从央行、商业银行,到商业机构、研究组织等,都可以通过这一体系,对数字货币交易数据进行商业性、研究性的分析和挖掘,为相关机构的各类型分析如经济情况、货币供应量、投资环境、消费者行为等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进一步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总结、不足及前景展望

货币是随着商业活动的需求而产生的,也是随着商业活动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实物到虚拟,而在形态上不断发生着演进。数字货币这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满足现代和未来商业活动对货币的需求,所以其诞生与商业活动的全球化、互联网化的趋势不可分割。

虽然从数字概念提出以来,就不断受到多方讨论,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信用货币。就目前来看,数字货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数字货币的推出时机尚早,一些理论问题,如其所处的货币层次、监管机制、流通和管理标准等尚需进一步讨论。

但是数字货币的应用前景将是广阔的,理论上全面替代纸币及其辅币和电子货币也是可行的,不过这个过程会相对漫长。然而即使在现阶段的一些应用场景中,使用数字货币是极为有益的。如人们进行日常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国家或企业的专项项目预算经费、公务经费使用、划拨资金使用,跨国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境外交易结算等场景中,使用数字货币可能会更加简便、快捷,也便于行政部门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严格监管,避免出现非法的交易、集资、诈骗、洗钱等行为。

由于本文水平有限,在立论、论证和结论方面存在理论分析不够严谨,事例引用不够准确,结论不够完善等不足。在本人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将进一步提升理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加强结论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Black, F ., Banking and Interest Rtes in a World Without Money, in Journal of Bank Research [J]. Autumn, pp.8-2002.

[2]Sumner , s. The Forerunners of "New Monetary Economics"Proposals to Stabilize the Unit of Account[J]. in Journal of Monetary, Credit, and Banking , 1990,22(1): 109-118.

[3]BIS. Digital Currencies[R]. 2015.

[4]Bank of England. Central Banks and Digital Currencies――Speech by Ben Broadbent[R]. 2016.

[5]P文・凯利.失控[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6]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美)哈里・兰德雷斯,大卫・C・柯南德尔著.经济思想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4,34,40,41,123.

[8]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8,21,82.

[9]张秋华.近代社会商业思想综述[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2,2:69-72.

[10]余波.专业化、分工与货币的演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2).

[11]胡进.论货币符号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2(8).

[12]王永利.央行数字货币的意义[J].中国金融,2016(08):19-20.

[13]本・布劳德本特・蔡萌浙.中央银行与数字货币[J].中国金融,2016(08):11-13.

第5篇: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作为基于网络的支付结算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文章从电子货币概念出发,不仅分析了它的发展情况,而且针对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对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货币网络金融电子商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电子支付工具越来越多。这些支付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电子货币类,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等;另一类是电子信用卡类,包括智能卡、借记卡、电话卡等;还有一类是电子支票类,如电子支票、电子汇款(EFT)、电子划款等。本文将针对电子支付的工具之一——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形式

1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

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其应用形式越来越广泛。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尤适宜于小金额的网上采购。电子货币技术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的MarkTwain银行是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货币业务的银行,早在1996年4月就获得了一万个电子货币客户。

2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

电子货币有两种主要形式: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前者主要用于网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网上的支付。

电子现金,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取代日常小额消费的钞票及硬币。Mondex卡除了拥有现金的特性以外,同时还具有一个比现金更优良的特点,即是它能安全地通过电子管道(如电话、因特网等)来作为人对人、人对商家、人对银行的远距转值。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在起步,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Mondex是目前最接近于现金的电子货币。

E-Cash是由Digicash开发的在线交易用的数字货币。它是一种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用户在开展电子现金业务的银行开设账户并在账户内存钱后,就可以在接受电子现金的商店进行购物。

二、电子货币的发展

1.电子货币的发展概况。

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电子货币的使用,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取代现金的发行,使得货币的发行费用降低;二是发行主体将由中央银行向其他主体转变。

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现在,银行卡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提现、存款、转账,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同时,世界上由网上电子货币带动的网上金融服务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网上金融业务在2004年占传统金融业务量的10%~20%,其中美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最快,欧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在亚洲,新加坡等是发展电子货币的先进地区。新加坡货币委员会的官员称,该国将力争于2008年全部改用电子化货币,货币将包括一种“电子数字脉冲”,发射装置安装在手机、掌上电脑甚至手表上,然后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届时所有商业和服务机构都将依法接受电子货币。欧洲央行也指出,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推广电子货币将成为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

2.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

从总体上讲,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由于国情的缘故和信用概念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市场基础,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被推向市场,商品经济的生存竞争意识才迫使中国的银行界开始思考电子货币的发展策略。

在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仍在信用卡业务上。我国的第一张银行信用卡,是1985年6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与国外相比,银行信用卡发展历史很短。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到2001年6月底,全国共有55家金融机构开办了银行卡业务,发卡总量达3.3亿张;银行卡账户存款余额3742亿元,仅2003年上半年交易总额达485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2.9万个,商户约10万户;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4.9万台,销售终端33.4万台。

3.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

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分迅速。据专家预测,美国在近十年内可能有12%~15%的交易将以电子方式进行,并且该发展趋势仍将不断加快。2000年有约10%的人用电子货币进行商业交易。在我国,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电子商务将会蓬勃的发展。可见,电子货币将会朝更便利、更安全、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支付方式也会趋于简单化和统一化,电子货币必然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面对已经到来的数字化时代,随着金融电子化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贸易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商务的一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系统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电子货币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电子货币系统,才能真正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1电子商务流程的简单描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并不是工业经济阶段商务活动的翻版,电子商务是将“通信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安全服务”等三项基本服务融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消费者和商家(即买卖双方)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务网络,电子商务网络便会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寻找相关信息并提供给消费者多种买卖选择。一旦消费者确认,电子商务就会协助完成合同的签定、分类、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同时,为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机构对在互联网上交易的买卖双方进行认证,确认其真实身份。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换场所。

2.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

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子商务中,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和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通过电子商务的流程可以看到,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商品流、信息流、物流,同时也涵盖了资金流的范畴。在支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利用电子货币可以安全、灵活地把货币采用匿名的形式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并在支付过程中使用。它将消费者和商家(买卖双方)与银行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可以在有关银行开立账户,在需要使用电子货币的时候,可以安装相应的软件或预存现金,但消费者与商家洽谈好以后,签定订货合同,就可以使用相应的电子货币支付所购买商品的费用。其中认证机构保证了交易过程的安全。

3.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子货币的应用和发展使网络上现货、现金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企业营销结构、营销方式、结算方式的创新;而方便、快捷、轻松的购物方式,也将极大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给零售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由于实施开放式的网络经营,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电子商务中,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与传统的货币支付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势。首先,在同样的空间内,电子货币可以存储的面值是无限的;而传统货币面值是有限的。其次,电子货币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小,能够通过通讯系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传递。第三,电子货币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弥补了传统货币管理成本高的缺憾。第四,电子货币的匿名性比传统货币要强,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易。另外,作者还认为,电子货币与传统的货币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比较大的优点。通过在交易过程中使用电子货币,商家、厂家以及消费者都能够从中得到比传统交易方式更多的信息。例如,商家可以在网络上迅速、及时地统计热销产品的销售量,可以通过用户注册信息准确地看出参加浏览或购买的用户资料,甚至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后续的市场调查,以便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快捷的反馈信息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但是,就目前而言,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于电子商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这一问题上,普遍存在着很多观点。比如,安全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很成熟、系统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数字认证技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会对电子货币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要使电子货币能够迅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进而带动电子货币的发展;另外,也要尽快出台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网络安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规范网上交易程序,正确使用数字证书。

另外,作者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研究,认为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应用对传统的价值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将会由于电子货币的应用,使得中央银行不能再通过调节货币的发行量这一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新的价值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将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将会有新的诠释,以适应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将会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冲击经济金融界的传统理论、理念。

四、结束语

拓展电子货币的业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货币金融体系电子化的实现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电子商贸、电子商务、基于安全数据交换协议的各类网上购物系统、供应链管理以及网络营销等活动的不断兴起,使得原先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系统、贸易体系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带动下,电子货币也将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旭涛,沙济彰.电子货币的技术问题.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5(1)

2.翟凤荣.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价值工程,2004(5)

3.白静.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甘肃理论学刊,2005(5)

第6篇: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电子货币 反洗钱 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金融的发展,利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已经成为当前洗钱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合法的商业活动,而且加大了全球金融业的风险,因此,加强对电子货币流通下的反洗钱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货币的概述

电子货币是适应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数字化货币,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货币从形式上看,早已与钱币无关,是一种通过0与1的排列组合,运用网络载体进行金融交易的货币。目前关于电子货币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这里引用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对电子货币做出的定义: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如Mondex智能卡等。而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由多组二进制数据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目前电子货币的使用是电子货币使用者用一定金额的实体货币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将现金价值预存在集成电路芯片内,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可见现在的电子货币还是以实体货币为基础的。按照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划分,电子货币有以下几种:一是储值和信用卡型,如储蓄卡和信用卡;二是电子支票型;三是智能卡型,如IC卡;四是数字现金型,指依靠Internet支持在网络上发行、购买、支付的数字现金。第一种与第二种电子货币进行支付时由于离不开基本账户需要把存款或其他资金划分另一个账户,只能视为查询和划的划拨银行存款的电子工具或对现存货币进行支付的电子化工具。第三种IC卡型的电子货币是把金额和相关的信息记录在镶在该卡上的芯片或磁条上,取代了纸币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但其受限在于流通范围有限,也要借助于一定的终端设备。第四种可以认为是一种真正的电子货币,它采用了全新的信用方式,可以脱离银行账户并且可以循环使用,货币所有人对该数字现金的控制体现在对包含有该货币数量的信息的密码控制上,这种货币正在形成和发展当中。如发达国家的CybederCash、DigiCash、NetCheque等。

二、电子货币流通下的洗钱问题

凡隐匿或掩饰犯罪行为所取得的财物的真实性质、来源、地点、流向及转移,或协助非法活动有关系之人规避法律应负责任均属于洗钱行为。一般的洗钱方法主要是通过货币走私、利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洗钱。然而随着各国反洗钱措施的不断加强及传统洗钱犯罪方法的弊端日益明显,洗钱者正在寻找新的洗钱方式,而在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其本身的无形性、网络性、匿名性、快速性等特点为洗钱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从洗钱犯罪的基本过程来看,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洗钱过程应经历三个阶段即为放置阶段、离析阶段和融合阶段。对于洗钱来说,利用电子货币洗钱模糊了这三个阶段的界限,而且加大了反洗钱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1.处置阶段

此阶段一般被认为是洗钱犯罪的最脆弱环节。即对来自犯罪活动的收入改变成便于控制而且不易被怀疑的形式,其传统方式主要有:将现金存入国内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将现金走私出境存往国外账户;或购买飞机、贵重金属等高价值物品。在使用电子货币的情况下,洗钱者可以将现金先存入银行,然后通过使用智能卡或数字现金直接兑换外币或购买商品等,由于电子货币支付体系有严密的密码体系保证了这些交易表现为较强的匿名性。

2.离析阶段

作为洗钱活动的核心阶段,即通过复杂的金融交易,以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的真实来源和真实的所有权关系,模糊犯罪收益的非法特征。其传统方式主要有:现金电汇银行后用存款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房地产及其他合法行业的投资等。而在电子货币支付体系下,可通过一台简单的个人PC就能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也不会留下任何账目痕迹,电子货币的交易能即时完成,也会不受到任何地域、时间的限制。

3.融合阶段

即将上一阶段“离析”过的犯罪收益与合法资金结合在一起混入经济、金融体系中去,让非法所得以合法的面目出现。其传统的方式主要有“前台公司”将资金“”贷回原主,增开或伪造发票等,或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为国内贷款提供抵押。在电子货币的环境下,洗钱犯罪不需要任何金融机构,只需要一台简单的个人PC机就能将资金用于投资或购买其它资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电子货币所具在的特点已经使传统洗钱的三个阶段融为一体,洗钱活动已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空间,利用电子货币能够轻而易举地将犯罪所得转移到世界的任何地方,电子洗钱已成为了更为隐秘的洗钱手段,而由于洗钱犯罪活动的危害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反洗钱的对策

1.限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现在各国的货币发行权一般都规定由本国的中央银行或准央行垄断发行。而电子货币目前各国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商家、企业或非金融机构也可以发行电子货币,而且实现跨界流通,这必将侵害一国的货币发行权及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必须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权问题,由中央银行或中央银行授权的机构发行电子货币,但必须要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并进行严格控制。

2.建立一套完善的密钥托管机制

必须建立一套密钥托管机制,使政府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电子货币密码技术中的私人密钥。由于电子货币的加密性给政府机构的监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由政府机构对所有的私人密钥进行托管,在一定条件下如为了追踪洗钱犯罪分子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就可以从托管机构那里获得私人密钥,破解相关的信息,从而较好地监控犯罪分子的洗钱活动。但其中必须要注意的是不能破坏消费者的隐私权,否则就会动摇消费者的信心,因此,只有政府机构才能建立密钥托管机构,统一管理私人密钥,并允许执法部门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取密钥,才能保证打击洗钱等犯罪。

3.扩大反洗钱的范围

反洗钱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因此首先要强化各级金融机构领导和员工的反洗钱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及危害性,把反洗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确定位、强化责任感;其次是强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它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电子货币的参与者的反洗钱意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注意监测、收集、分析、汇总可以资金的流动;最后还必须联合税务、海关、工商、公安及个人对反洗钱工作的充分认识,支持和理解反洗钱工作,最终形成反洗钱的合力。

4.建立完善的反洗钱监管体系

实行各国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和存款货币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配合的一体化监管体系,银行监管部门应该严密网络银行及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的业务审批和监管机制,并将是否实施有效的反洗钱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核内容。各国中央银行可充分利用银行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提供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可疑线索,掌握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查处,确保反洗钱取得实效。

5.建立全国统一的CA认证中心

在数字签名制度下,可以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CA认证中心核发私钥和公钥来解决客户身份确认问题,以防止客户使用不实的身份进行洗钱犯罪。客户以网络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交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的申请并下载CA证书后,开户银行应该要求客户当面提交身份证明文件,核准无误后才能批准客户使用电子支付交易工具。

6.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

洗钱是一种国际犯罪活动,对洗钱者来说,采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的最大优势就是它可以通过互联网超越时空界限,进行更具隐蔽性的跨国资金划拨,并利用不同司法管辖区对洗钱犯罪立法的差异来逃避制裁。因此,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孤军奋战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为此各国除了运用本国法律对洗钱犯罪进行预防和控制外,还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交流,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络、经验和信息的共享、反洗钱机构之间的有效配合等,这样才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共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

参考文献

[1]泰国宏李良:“浅析电子货币的洗钱问题”[J].《金融会计》,2006,(8)41~45

[2]马冰:“电子货币对反洗钱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福建金融》,2006年第8期,31~33

[3]刘成贺:“电子货币对反洗钱的挑战与防范”[J].《安全监察》,2004.7,23~25

第7篇: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有多种理论来解释通货膨胀和赤字之间关系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Barro(1976)在讨论李嘉图理论体系中持续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时认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赤字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

二是Sargent和Wallce(1981)就时间、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进行了详实的论证,指出对于给定现值的财政赤字,如果现在较少地采用铸币税(也即货币发行)弥补,即一部分财政赤字由国债发行弥补,则将来势必要用比原本更多的铸币去弥补。

三是Dornbusch(1998)等提出的分析框架,认为通货膨胀对债务存量的实际价值和实际利息率具有显著影响。

四是Wray(1997)等提出的成本效应理论,认为赤字影响总供给。

五是阎坤(2000)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

这些理论研究表明了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之间的理论关系,并为实证检验提供了理论根据。当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国家背景进行的不同时期的观察与研究,在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后,得出的结果必然有差异。但是至少能说明的一点便是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之间的相关性值得研究与探讨。

2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2.1研究方法

2.1.1单位根检验法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一种正式方法,在序列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下,对参数估计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不服从常规的t分布,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给出了检验用的模拟的临界值,所以称该检验为Dickey-Fuller检验,简称DF检验。后MacKinnon又改进了单位根临界值。但在DF检验中,常常因为序列存在高阶滞后相关而破坏是误差值的假设。AugmentedDickey-Fuller(ADF)检验对此做了改进。

(1)无漂浮项且无趋势项: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一组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假设数据是一组非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如果序列的ADF检验t统计量大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一非平稳序列。反之,如果检验t统计量小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序列是稳定的。最终的数据资料需要具有稳定性,以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要求。

2.1.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的一种方法。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验证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为序列x是y的GrangerCause,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通常还要考虑序列y是否是x的GrangerCause。其检验模型为:

检验零假设为:X是Y的非Granger因,即H0∶β1=β2=^=βα=0。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通常可以依次多滞后几阶,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Granger因果检验同时要求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非稳定的数据资料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会出现“伪相关”问题。所以本文要对数据二阶差分,以确保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

2.2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文以各年的国家统计年鉴为依据,收集了1990年到2006年17年间的数据,我们选取以各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减去100代表通货膨胀率变量(GRTI),以各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代表财政赤字变量(DDEF)。全部数据均来源于有关各年的《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见表1)。

本文对这两部分数据取自然对数后进行单位根检验,说明数据是非稳定的。在对其二阶差分的数据再次检验,则拒绝假设,显示二阶差分数据是稳定的,符合GrangerCausality检验的要求。表1为ADF检验结果。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二阶差分的数据是稳定的数据资料,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的要求。

2.3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模型设定及样本数据选择。财政赤字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当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加量超过经济增长要求的货币需求量时,超过的部分才会引起货币的非经济发行,即成为没有物质保证的空头票子。财政用这部分借款安排支出,无疑会造成社会需求总量的膨胀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此,本文拟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相应构建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有:

由表3可见,对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61205,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9958,说明通货膨胀也不是财政赤字的格兰杰成因。可见,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不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表1的观察,我们也可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例如,1996年和1997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时期最低,但1996年通货膨胀率却达到6.1%;而2002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期间最高,为2.64%,但1991年的通货膨胀率却仅为-1.3%。笔者认为,虽然这期间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但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在于: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还远没有超过由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幅度。根据我国在此期间的实际经济情况,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测算:(1)1990-2006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而货币流通速度(GDP/M)由1990年的1.224下降到2006年的0.6129,即平均每年下降4%左右,因此,在此期间,我国由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货币化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平均增加幅度为ΔY/Y-ΔV/V=10%+4%=14%。(2)1990-2006年我国的货币乘数平均为2左右,而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平均在1%左右,因此由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为M(Dgc-Dgc-1)/M=2*1%=2%。(3)综上所述,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2%远远小于经济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14%,因此,在此期间财政赤字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构建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联系机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利用VAR模型,我们进一步对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个时期财政赤字虽然对货币供给量都有一定的扩张性作用,但由于无论从财政赤字率或是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来看,我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仍然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幅度还远远小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因此,这个时期中财政赤字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虽然从现阶段看,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机制。但随着今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债市场的逐步成熟,财政赤字规模的增长有可能与利率上升建立必然联系。如果此时政府仍然任由赤字与国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那么由此引起的利率的持续上升必将迫使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以维持利率水平,而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将使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此外,当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政府信用的可持续条件将会被打破,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结果,那么就只有靠铸币税来弥补所有的财政赤字,那么同样最终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今后我国政府至少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风险的防范工作:第一,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给予法律的保证将有利于割断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的内在联系,从而限制政府直接通过向央行透支来弥补赤字的可能性。同时,中央银行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将可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间接发行。第二,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作为今后我国财政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即使有财政赤字化的情况出现,如果财政赤字能够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内,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非常小。因此,我国政府应以目前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为契机,通过建立健全现代税收征管体制、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以及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手段,为逐步缩减财政赤字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Barro.RelytoFeldsteinandBushana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6,84:343-350.

[2]Sargent,Wallace.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1,5:1-17.

[3]Sargent,Wallace.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1,5:1-17.

[4]Uribe.Afiscaltheoryofsovereignrisk[R].Europeancentralbankworkingpaper,2002,187-196.

[5]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10-14.

[6][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财政赤字与物价上涨[J].世界经济译丛,1982,(3):4-10.

[7]Darby.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4,24:32-37.

[8]Giannaros,Kolluri.InflationstabilizationandBOPcrisesindevelopingcountries[R].NBER,1985,WorkingPaper6925.

第8篇: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发达国家;财政;金融危机;财政赤字

中图分类号:F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44-03

近期,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家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在全球金融市场搅起波澜,引发了西方国家对金融危机影响新的忧虑,也敲响了可能浮现债务危机的警钟。纵观其他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水平和公共债务水平较金融危机之前大幅上升,财政状况恶化日益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财政问题的显现为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共同努力带来新的挑战,并增添了全球经济增长复苏的一些不确定性,让人们在应对自第二次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初战告捷之时难以释怀。

一、引起发达国家财政问题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期间,G20发达国家纷纷出台财政支持政策,扩大内需。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抵消金融危机影响、缩短衰退持续时间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出现复苏,一方面,发达国家政府无意或无力继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危机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力度空前财政刺激政策所造成的后遗症也同时暴露出来。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负面结果在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普遍扩大,公共债务负担亦趋于加重。2009 年,G20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即赤字率)达到9.7%,较危机之前2007年1.9%的赤字水平大幅上升7.8个百分点。这一赤字水平已大大超过国际公认3%的可接受水平,以及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3%的规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G20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率还将保持在8.7%的水平。2009年,G20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占 GDP的比重(即公共负债率)达到98.9%,较2007年78.2%的公共负债水平上升20.7个百分点,大幅超过国际公认的和欧盟规定的60%警戒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这些发达国家政府的公共负债率在2010年将达到106.7%,在2014年进一步上升至118.4%,债务负担呈逐步加重趋势。有关发达国家财政、债务和经济增长状况见下表统计。

(1)财政收支状况为政府财政收支余额占GDP的比重,负数表明财政赤字;公共债务状况为政府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经济增长状况为实际GDP增长率。

(2)列出2007年的有关数据,便于危机前后的比较。

(3)2009年度财政赤字包含政府对银行业的救援。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G20发达国家出台的财政支持政策侧重于对金融行业的融资性支持和临时性财政刺激措施,具体包括购买不良资产、直接注资、提供融资担保、增加公共开支、转移性支付、降低税收等。相对于中国、墨西哥、南非等G20新兴成员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在发达国家的财政刺激措施中占比较低,仅为总规模的1/5。

毋庸置疑,赤字财政政策有助于缩短衰退持续的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认为,赤字占GDP之比增加1个百分点可缩短2个月的衰退时间。按目前G20成员国家出台的财政刺激规模,约可缩短1年的衰退时间。从政策效用看,增加公共开支和减税措施,相比于投资开支,更有助于缩短衰退持续的时间,投资开支产生的效用则相对缓慢且滞后。

从已出台的财政支持政策中可以看出,造成 G20 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水平和公共债务负担攀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府对金融业的救援力度大且占比高。发达国家政府在2009年承诺的融资支持占这些国家GDP的5.7%,而G20新兴成员国家的融资支持仅为GDP的0.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发达国家政府落实的融资支持占承诺比例的 44%,收购不良资产占承诺比例则约为 26%。如果政府已宣布的支持政策完全兑现,发达国家的财政状况则会糟糕得多。

其二,税收收入下降。政府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着重反映在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的减征。同时,由于经济活动的下降,如企业经营效益、进口规模的下降,税收基础收缩,从而降低了政府的税收收入。此外,由于经济不景气,一些税收规避行为相对增多,也影响了政府的税收收入。

其三,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福利开支增加。随着经济状况的恶化,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普遍上升。例如,西班牙 2009 年底失业率高达20%,美国的失业率接近10%的水平。失业人数规模的扩大自动增加了政府失业保险开支,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社会救济开支。

其四,多个发达国家本身存在着结构性财政问题,财政支持政策是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负担高昂成本的无奈之举。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危机初期的赤字水平和债务存量较高,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财政支持政策,无疑加重了政府进行财政结构调整的难度,例如希腊、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一些国家同时存在着财政结构性问题,与金融危机无直接关系,例如日本、美国等国家。另有一些国家的财政本身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金融危机使债务状况恶化,例如爱尔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

二、发达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带来的风险

(一)财政状况恶化将导致政府信用风险上升

财政赤字规模存在着一个具有客观性质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规模过大,则会造成政府信用下降。在市场上,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可能招致政府国际评级的下降,同时随着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的增加,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信用违约掉期(CDS)产品的价格就会升高,如希腊政府年期的CDS 价格已从2009年11月20日的175点上升到2010年2月4日的428点(2月19日已回落到350点),从而在整体上加大政府的融资成本。在金融危机尚未消失、经济难言稳定复苏和融资成本上升的经济环境里,巨额财政赤字将导致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迅速增长,加剧财政风险,引起政府信用的丧失。

(二)过高的债务负担将严重削弱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G20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净额占财政预算总开支的比重将从2007年的1.9%上升到2014年的3.5%。日本和意大利债务负担增长过快,英国和美国债务的绝对规模很大,增势明显。G20发达国家债务利息支出净额占财政总开支的比重将从2007年的5.2%上升到2014年的 8.8%,假如把本金偿付考虑在内,发达国家政府还本付息额占总开支比重实际上将超过10%的安全警戒线。

(三)财政赤字将影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巨额财政赤字将引起要求降低赤字水平的内外部政治压力骤升。为了消除财政赤字的影响,政府必将采取财政紧缩措施,甚至大幅削减开支。当前,这些发达国家又都普遍面临着失业率大幅攀升的尴尬,民怨沸腾,因此,政府勒紧“裤腰带”,削减赤字的努力只会加剧国内社会矛盾,这将是各国政府无法回避的政治风险。例如,希腊总工会在 2010 年2月上旬组织了长时间的罢工,抗议政府财政紧缩政策,从而造成公共服务系统瘫痪。

(四)财政问题可能诱发通货膨胀

从某种程度上说,赤字财政与价格水平的上升有着固定的关系。因为赤字财政导致货币需求总量增加,而现存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却没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这必然要使经济产生一种缺口,引起价格水平提高。即使在财政赤字不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赤字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直接的关系。同时,政府债务的上升也会导致通货膨胀,最终会导致全球长期利率的上调。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政府的债务负担。最终,庞大的债务规模引起通货膨胀。

(五)政府债务高对经济发展亦非常不利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莱恩哈特(Reinhart)和哈佛大学教授罗格夫(Rogoff)发现,政府公共债务占GDP(未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比重达到90%时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反转点。通过对西方20个国家过去63年(1946-2009年)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公共债务率超过90%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平均会比公共债务率在30%以下的经济增长低4 个百分点。

此外,财政状况的恶化也会导致本币贬值,引发汇率波动风险。发达国家财政捉襟见肘,还会减少对欠发达国家的援助,从而使得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的发展环境更为艰难。

三、解决财政问题的政策选择

财政政策是为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相应地,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包括动用财政结余、增加税收、增发货币、发行公债等。动用财政结余就是使用以前年度累积的财政结余来弥补当前的财政开支不足。增加税收包括开增新税、扩大税基和提高税率,但它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不是弥补财政赤字稳定可靠的方法。增发货币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方法,至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采用这种方法。但是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的增长速度,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将带来恶性后果。因此,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只是一个权宜之计。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最易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行公债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认购者都有好处,但是,发行公债只能治标,却不能根治财政赤字问题;发新债还旧债会使债务负担的雪球越滚越大;信用级别不高的公债可能会无人问津。

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财政赤字增长的速度,财政赤字问题则可以得到控制。 经济快速增长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因失业的降低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消化财政赤字,改善财政状况,是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方法。

此外,通货膨胀也可降低政府的债务负担。通货膨胀将对已形成的公共债务产生贬值影响。在通货膨胀的作用之下,公债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减少了,实际上是对国债持有者征收了通货膨胀税。显而易见,国债规模越大、通货膨胀率越高,政府对国债持有者征收的通货膨胀税就越多。实际上,通货膨胀是政府减少自身债务的一种隐蔽方式,像巴西、墨西哥等经历过高通货膨胀率和巨额国债的国家都曾采用过此法。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处于通货紧缩边缘。因此,利用通货膨胀手段并不是减轻债务的有效方法,而且这一方法将增加政府融资成本,并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利益。

当然,在极端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可以不计经济再次衰退后果而停止现行所有财政支持政策,冻结除养老和抚恤金以外的经常性开支。此外,财政困难的欧盟成员国家可以申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欧洲中央银行的援助。

四、对当前发达国家财政问题的一些深度思考

(一)发达国家的财政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一场金融危机平均持续时间为2.5年,其中85%的危机事件持续1-4年,最长持续8年。在金融危机难以在短期内消失的情况下,财政状况的改善自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从发达国家经历的30个巨额财政赤字案例来看,赤字水平需要调整的幅度从5%-20%不等,调整所耗用的时间从3-15年不等,其中多数调整时间长达6-7年。对于目前发达国家的巨额债务水平,假如要把公共债务率在2020-2030年之前降低到60%可接受水平以下,G20发达国家必须从2010年开始将财政赤字3.5%的水平逐步调整到2020年财政盈余4.5%的水平,并在2020―2030年的十年时间里维持这一盈余水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政赤字和高负债并不像通过对银行业大量注资似的可以一朝一夕即解决的经济问题。

(二)紧缩财政政策将主导未来

当前的财政问题已成为G20发达国家挥之不去的阴霾。为避免财政风险的发生,减轻内外部政治和社会的压力,发达国家政府将不得不紧缩财政,严格财政纪律。由此,降低赤字水平以及减轻债务负担将成为未来财政政策的重点和主调。同时,在紧缩财政政策的主导下,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受到牵制,对未来经济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

(三)利用通货膨胀转嫁财政风险值得提防

解决财政赤字问题,除削减开支、增加税收外,最主要的还是两种方法,一是促进经济发展,让税收自然增长;二是发行货币。在目前形势下,经济增长显然不足以支撑税收的高速增长。所以,个人认为,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将成为必然的选择,而且现实的通货膨胀水平为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提供了操作空间,但是,鉴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救市措施已被货币化,未来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非常大。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采用的措施和手段来看,他们动用印钞机解决问题是一点都不会客气的。当通胀出现时,公共债务还会自动缩水,更是一举两得。届时,损失惨重的将是那些持有发达国家公债、货币资产的投资者。

(四)债务负担对未来实际利率升高十分敏感

名义利率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加上实际利率。虽然通货膨胀有助于减轻债务负担(目前发达国家很低水平的通货膨胀不足以产生这种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大额注资将提高人们通货膨胀预期,在财政赤字水平和债务负担明显升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上升不可避免。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债务占GDP比例的大幅提高,往往引发实际利率的上扬。政府公共债务占GDP比例每增加20%,便导致实际利率上涨20-120 个基点(0.2%-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如果实际利率在2014年升至5.1%(相当于1985年的利率)的水平,发达国家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及赤字率均将提高3.5个百分点。因此,身负巨额债务的政府对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会变得诚惶诚恐,实际利率水平的升高将兀然成为影响发达国家未来经济稳定的死穴。

在金融危机后期,严重的财政问题将拖累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并必将成为全球经济未来几年的一个主要挑战,而不再掌握货币发行权的一些欧盟成员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将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西方政府财政及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第9篇: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区块链将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将促进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规则的改良,构建共享共赢式的金融发展生态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人类信用创造的一次革命,它能让交易双方在无需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情况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价值转移。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时代效率更高的价值交换技术,互联网由此从传递信息的信息互联网向转移价值的价值互联网进化,这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借势转型,将内生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场景互联网化。

 

一、区块链的特征与不足

 

(一)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1)去中心。在区块链中,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分布式的结构体系和开源协议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自中心”,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区块链又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是多中心或弱中心。当物联网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节点时,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发生改变,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

 

(2)去信任。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采用一套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下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区块链实质上是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所有的规则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达,参与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交易背书或者担保验证,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通过算法为参与者创造信用、产生信任、达成共识。

 

(3)时间戳。区块是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和代码打包而生成的,下一区块的页首包含上一区块的索引信息,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链。记录完整历史的区块与可进行完整验证的链,形成了可追朔完整历史的时间戳,可为每一笔数据提供检索和查找功能,并可借助区块链结构追本溯源,逐笔验证。所以,区块链生成时都加盖了时间戳,形成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因此区块链的数据可靠性很高。

 

(4)非对称加密。区块链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特点。在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中,一方面,密钥是所有参与者可见的公钥,参与者都可用公钥来加密一段真实性信息,只有信息拥有者能用私钥来解密。另一方面,使用私钥对信息签名,通过对应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确保信息为真正的持有人发出。非对称加密将价值交换中的摩擦边界降到最低,能够实现透明数据的匿名性,保护个人隐私。

 

(5)智能合约:由于区块链可实现点对点的价值传递,传递时可以嵌入相应的编程脚本,通过这种智能合约的方式去处理一些无法预见的交易模式,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种可编程脚本本质上是众多指令汇总的列表,实现价值交换时的针对性和条件性,实现价值的特定用途。所以,基于区块链的任何价值交换活动都可通过智能编程的方式对其用途、方向和各种限制条件等做到硬控制,省去了以法律或者合同软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能耗问题。传统货币银行学体系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高度安全,在区块链构建中也同样存在不可能三角。比如,在比特币的实际应用中,其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硬件的快速膨胀,在“挖矿”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转移到硬件成本和电力成本等。所以,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益成本收益后,让其技术功效发挥至最大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存储空间问题。由于区块链记录系统中自初始信息的每一笔交易信息,并且每个节点都要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数据区块,所以,每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的话,网络压力较大,每个节点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3)抗压能力问题。基于区块链构建的系统遵循木桶理论,要兼顾所有网络节点中处理速度和网络环境最差的,所以,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推广至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其整体的抗压能力还有待验证。如果每秒产生的交易量超过系统(最弱节点)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队列进行排队,带来不良用户体验。

 

二、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可能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金融行业中,区块链技术将首先影响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交易数据库等金融基础设施,随后该技术也会扩及一般性金融业务,比如信用体系、“反洗钱”等。这是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其将首先切入信任要求高且传统信任机制成本高的基础设施领域,过去,基础设施都是公共产品,而区块链新技术和新制度使更多人有可能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是要利用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生产系统,把金融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

 

当前的信息互联网可统称为TCP/IP模型,HTTP是应用层中最重要的应用协议。在价值互联网中,区块链是在应用层里的一个点对点传输的协议。它的价值与信息互联网中HTTP协议的价值是一样的。区块链的巨大潜力和前景就是可以重构传统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与核心生产系统,而不仅仅停留在APP等应用层面。这是因为,在网络层次,区块链是建立在IP通信协议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的;在数据层面,区块链这一数据库系统是崭新的,明显优于现有金融体系的数据库;在应用层面,基于区块链的登记结算、清算系统以及智能合约、物联网能大幅提升效率,区块链上的金融活动是可编程的金融。.

 

(二)数字货币

 

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纸币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应由央行主导,体现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5页)

 

区块链技术在比特币上的成功证明了可编程数字货币的可行性。英国央行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发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这可增加金融稳定性。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篡改,如果数字货币重点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可选用这一技术。不过,目前区块链占用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太多,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推广应用。

 

(三)自金融

 

如果从服务的角度、从非货币创造角度来看,现代金融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实现去中介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金融。不过,这种可能性还不完全,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金融基础之上的,无法跳出来,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区块链可分为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公有区块链就是像比特币这样的,认可了协议,就成为区块链的组成部分。私有区块链仍然是要获得许可的,银行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审核。私有区块链非常近似于一种自金融的形态,公有区块链更类似于对私有区块链底层的支持和保障。当区块链技术普遍应用,金融管理技术的第三方化普通呈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金融就完全成为可能。

 

三、区块链应用与金融监管

 

区块链技术是目前唯一无需第三方就可用于记录和证明交易一致性和公司财务准确性的工具。因此,它可以满足潜在监管者和公众对于审计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在金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发展仍受到现行制度的制约。一方面,区块链对现行体制带来了冲击,因为其去中心、自治的特性淡化了国家、监管等概念。比如,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挑战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调控权,导致货币当局对数字货币的发展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这项新技术也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法律和制度建立将会严重滞后,导致区块链运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增大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区块链金融技术一旦在金融业普遍展开以后,监管的去金融属性化就产生了,监管职能、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将会被重新界定。比如,证券借贷、回购和融资融券如能通过区块链交易,监管部门就可考虑利用这个公共账本的信息对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不仅高效而且可靠。从宏观金融视角看,当自金融时代产生以后,货币创造和传导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格局将会变化。从微观金融视角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与商业已经难以区分,将超越分业和混业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需要从这个视角来探讨。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仍需要中心化的部门提供规范和保障支持。监管机构可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美国证监会委员Kara Stein认为,监管机构需要处于引导位置,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并快速响应其潜在的弱点。比如,区块链技术希望打破特权和人为操纵,让计算机算法实现“信用自由公证”。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监管,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交易面临的投机和洗钱风险就很高。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需要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得到合理运用。同时,还要提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