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高效沟通策略精选(九篇)

高效沟通策略

第1篇: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稳步扩大,高校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就业压力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严峻。在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及时跟踪和掌握研究生思想动态,探索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策略,实现信息在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的有效传达,对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发展,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条件下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沟通的特点

传统条件下,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基本上采取聊天、开会、座谈或咨询辅导等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这些完全公开的交流方式不能完全满足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者的沟通交流效果。

1.沟通形式及场所单一,师生缺乏深入沟通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的交流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面对面交流以及电话沟通的方式,例如办公室谈话、教室开班会或是学生活动间隙的交流等,辅导员与研究生交流的场所局限于办公室、教室、运动场和学生宿舍。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还是电话沟通交流的方式,研究生普遍感觉只能无条件服从安排,导致沟通中的信息损失较多。沟通方式的单一,导致研究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很难实现师生间的深入沟通。

2.被动交流感觉强烈,缺乏主动沟通交流

研究生作为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因其在年龄、生活阅历、思维习惯、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着与本科生截然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导致研究生个体间差异极大。经常是辅导员主动约谈研究生,而研究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主观上不愿意找辅导员寻求帮助,而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再向辅导员求助。因此研究生在和辅导员沟通交流时的被动交流感特别强烈,部分研究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或者戒备心理,导致辅导员和研究生之间缺乏主动的交流沟通。

3.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沟通时间难以保证

辅导员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耗去了上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经常性的加班和手机二十四小时待机的紧张工作状态,还有经常性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年终总结等工作使得辅导员没有充足的精力与所有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情感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二、新媒体给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沟通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给研究生学习生活带来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研究生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日益变得简单易行,成为研究生的一项基本学习技能。有些研究生通过投机取巧、实验数据造假或篡改他人数据等方式拼凑文章。在研究生群体中发生的学术造假现象会给社会造成较恶劣的影响,对研究生的就业等各方面也有非常不好的影响。一部分研究生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沉迷于网络和虚拟的游戏世界,在网络中寻找所谓的生活的意义,荒废了学业导致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而退学。一些研究生人际交往逐渐减少,自我封闭加剧。随着新媒体与研究生生活联系程度越来越高,部分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手机网络上面,长期生活在网络中,仅在虚拟世界中与同学老师交流,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2.新媒体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要求,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拓展工作途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等”。这说明新媒体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的巨大影响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新媒体在改变研究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打破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深刻改变了辅导员的工作学习方式。新媒体平台的交互、自主、平等、快速等特点都要求高校辅导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和能力。辅导员只有与时俱进,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任何沟通过程都包含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介体、沟通环境、沟通渠道等五个基本要素。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沟通模式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沟通成为把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介体等因素融合在一起的复合体。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辅导员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直面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挑战,不断创新与研究生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和实践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1.强化新媒体意识,不断提升辅导员信息素质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不能故步自封,不但要坚守传统条件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模式,而且要敏锐地觉察到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强化新媒体意识,主动学习和使用最新的新媒体技术,学习运用微信、微博、QQ、飞信、博客、易信、BBS等各种社交软件,及时关注掌握研究生学习状态、思想动态和情感动态等。对网络法律法规、网络流行语言、网络道德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结合日常的工作实际,探索新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努力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处理群体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来开展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2.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研究生沟通交流的主动性

辅导员要转变传统的主导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辅导员要充分肯定研究生的主体意识。新媒体环境下与研究生进行平等沟通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研究生保持密切互动交流,发挥师生共同的聪明才智,解决研究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沟通交流环境。辅导员要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现实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新媒体工具积极开展各项互动活动,加强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的交流,让研究生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来,通过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更要让广大研究生主动接近、深入了解辅导员,在互动沟通交流中加强联系、加深彼此了解,有效地改善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被动局面。

3.建立新媒体沟通平台,弥补传统沟通方式的不足

建立新媒体沟通平台,将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方式与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相结合,不断加强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其沟通交流,充分运用音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对研究生进行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沟通和宣传,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应用新媒体成熟的技术搭建辅导员与研究生互动交流平台,及时传递与研究生密切相关的学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学术讲座、评奖评优、资助育人、就业指导、实习招聘等相关信息,依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送有针对性的信息。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手机飞信、微信、QQ、微博、博客等增强与研究生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并处理研究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师生情感,提高师生沟通的效率。新媒体沟通平台的建立,使得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日益科学化、流程化、网络化,达到新媒体有效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目的。

4.建立新媒体监管引导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的有效沟通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需要加强与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学生干部的密切沟通交流,密切关注研究生的网络动态,始终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在新媒体平台上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尊重研究生的话语权,对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等引发的网络讨论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加强与研究生的互动沟通交流。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主动占领新媒体网络阵地,引导研究生思考辨析学习生活和情感中遇到的问题,传递正能量,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第2篇: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一)沟通的技巧、策略

沟通的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和策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沟通指大学生与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时,沟通的技巧和策略更为重要。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资源利用策略,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才能进行有效的交互进而有效地开展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对资源进行甄别,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二)元沟通策略的应用

元沟通策略是指对沟通过程的认知和控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沟通效果的评价与反思。同时元沟通策略贯穿于沟通的全过程,在沟通初始阶段大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并选择合适的沟通对象;在沟通的沟通实施阶段大学生需有意识地自我监控,注意运用在网络环境下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在沟通的评价和反思阶段,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外界评价来衡量沟通的效果,并通过反思及时调整沟通的策略。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框架的设计

在以上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框架,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的过程的四个阶段,即角色定位、沟通的实施、沟通效果的评价、反思与调整为切入点,通过元沟通策略在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将沟通的循环过程有机地串联起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沟通行为是框架中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交互循环的动态过程,即角色定位、沟通的实施、沟通效果的评价、反思与调整四个环节为主线,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网络环境下的沟通对象为依托,构成了观察和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框架。框架构建的初衷是明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过程的要素,分析各要素的内在作用机制,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影响某些要素达到提高沟通效果的目的。但框架是开放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在实践中吸收新的子要素、子过程;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沟通的过程可能是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的反复。

三、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策略

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框架为方向指导,我们给出以下策略来提升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发挥主体性

在网络环境下沟通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沟通态度。大学生如果能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沟通,珍惜每一次沟通并将之作为锻炼自己沟通技能的机会,则可以让沟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沟通的方式更加灵活和有趣,从而达到沟通目的并提升自己的沟通技能。反之如果持无所谓的态度,忽视甚至故意破坏良好沟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不仅达不到沟通的效果,还会养成一些坏的沟通习惯,间接影响现实中沟通行为。在现实中沟通的时候,沟通对象与我们面对面,我们基本清楚对方的身份、学识等背景,也能观察到沟通对象的表情和举止。而在网络环境下沟通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甄别沟通对象,在沟通过程中不断对沟通的内容进行思考,加上自己理性的判断。这种策略在面对网络时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当大学生的沟通是与学习资源进行沟通时,沟通对象的选择也非常重要。由于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往往是交迭的,会耗费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因此学习者应科学地管理时间。另外,学习者要克服网络环境下的技术障碍和网络学习带来的枯燥感,进行有效的意志控制,排除学习干扰。最后,应将现实中和网络环境下的沟通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现实的沟通和网络环境下的沟通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两种沟通的特点,强化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习惯,同时弥补自己沟通中的不足。

(二)沟通策略学习

大学生应不断总结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并有意识使用和验证这些技巧。掌握良好沟通技巧的途径之一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学习,即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习惯,比如在沟通的过程中思考对方为什么这样说;如果换做是我,我该怎么说。除此之外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的资料或书籍学习沟通技巧。最后,学校层面也要注重对大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为大学生创造锻炼沟通技巧的环境,规范大学生的沟通行为。

(三)反思与调整

第3篇: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关键词: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概述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求同存异,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第4篇: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截至2014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组织“走进央企”系列活动已持续六个月。活动期间,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走进央企进行调研采访。被媒体誉为“最难采访”的央企也一改往日形象,主动敞开大门,与社会各界坦诚相见。国资委并且在官网开设活动专栏,意在让各方“走进央企、了解央企”。

与之相应,国资委在2014年1月正式下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提高中央企业品牌建设水平。该意见提出,到2020年末,要涌现一批品牌战略明晰、品牌管理体系健全、品牌建设成果显著的企业;形成一批产品优质、服务上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诚然,包括央企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都在努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有意识地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项目的投入,如降低碳排放、环境保护、减少浪费及提升服务效率等,借此来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最大限度地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但很多时候,企业付出的努力却未得到明显的社会回应,公众尤其对国企、央企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还颇有微词。

“央企的社会贡献率与它的社会美誉度不成正比。”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近期回复媒体相关置评请求时说。一直以来,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中央企业备受各方关注,可以说始终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什么造成一方面企业很努力地在履行相关社会责任,一方面却又不被认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沟通问题。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社会责任与价值沟通领跑的责任品牌时代。责任品牌作为一个新事物,企业对于责任品牌的需求或认知方面还处于初期阶段或探索阶段。应该说,责任品牌的建设首先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沟通渠道与沟通策略。对责任品牌的沟通渠道和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和调查分析,有助于为企业开展责任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责任品牌沟通的对象和价值

企业要实施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必须建构在与其投资人、员工、消费者、政府、供应商、非政府组织(NGO)、社区、媒体等等所有利益相关方以及社会公众对其企业愿景和品牌价值观充分认知与认同的基础上。而没有一个清晰的、有针对性的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机制是很难解决企业发展战略中遇到的沟通问题,更无法起到最大化传递品牌核心价值的作用的。

责任品牌作为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管理与实践的新一代品牌类型,在塑造过程中需选择适合的沟通渠道、制定科学的沟通策略,面向内外利益相关方广泛的传播,从而实现在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互动中负责任形象的累积。责任品牌的沟通渠道和策略,架起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桥梁,有助于传播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打造负责任的品牌,提高企业的责任竞争力。

全方位利益相关方沟通

如何有效地与各利益相关方建立沟通,传递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是所有企业都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现在仍然有很多企业将沟通看做是企业外部市场行为,是针对销售对象或与商品竞争相关的市场环节采取的沟通措施或推广活动。其沟通目的则是为了强化商品价值在销售过程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对于因产品高度同质化而导致竞争力削弱的众多品牌而言,沟通只能是暂时的杯水车薪。

当然还有就是以国企或央企为代表的垄断型企业,其经济作用和市场地位使其承担更多的是整个国家或某个城市的民生福祉的责任而非市场份额争夺,其更主要的沟通目的则在于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如何采取更具亲和力的沟通方式,最大化地提升自身的品牌声誉和品牌信任度,解除因不良事件导致的公众消极心理。

然而,这些沟通都是比较单一的或表层的,往往只能解决个别问题或达到部分目的。责任品牌的沟通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全方位利益相关方沟通与传播机制,让各利益相关方认识到品牌与其利益的息息相关性,从而形成对品牌的认知甚至认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品牌所呈现的社会价值根植于公众心里,从而塑造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形象,最终让企业获得持久的品牌感召力和价值提升。

责任品牌沟通的价值

要达成全方位利益相关方沟通这一目标,仅仅依靠传统的沟通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相关方沟通。它是建立在洞察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品牌关系以及需求与认知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了解外部利益相关方――投资方、供应商、社区及顾客等对企业的实际期望与企业社会价值之间存在的认知差距,还要解决企业内部员工、组织及部门之间存在的责任意识差异,再通过有针对性的沟通策略与传播方案加以弥补。

责任品牌传播的重要特点是结合企业自身运营和行业实际,在满足利益相关方期望和需求基础上,选择不同的沟通渠道,制定相应的沟通策略,针对利益相关方进行精准、有效的传播。企业在传播的过程中,结合公司的责任实践议题,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和方式,与传统的品牌沟通渠道相比,更具针对性、建设性。企业通过开展责任品牌传播,能够让股东、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公众等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增加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度,消除不必要的责任误解,树立企业负责任的品牌形象。

同时,责任品牌传播能通过各利益相关方反馈意见,及时对品牌建设策略进行调整,保障公司品牌建设的顺利进行。企业通过推进责任品牌建设,创新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方式,有利于整合现有资源,利用自身优势,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责任品牌沟通的策略模型

为评估责任品牌沟通策略的有效性,在选择责任品牌传播的渠道和策略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科学有效的评估依据,构建责任品牌传播评估模型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在参照典型品牌传播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传播的内容、对象、介质和渠道等传播要要素,初步构建起一定的沟通策略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企业面对利益相关方恪守企业承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尽义务和应尽义务时,还要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愿尽义务。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讲,愿尽义务是指企业应该为社会繁荣、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和贡献;从服务意识来说,愿尽义务其实就是企业为提升服务获得更大的满意度,所提供的附加服务;从品牌角度讲,则是品牌将商品价值转化或是提升至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的体现。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声誉,重视企业愿尽义务行为是企业品牌快速获得社会及公众好感度的最佳途径。而这也是责任品牌沟通工作的重要一环。

责任品牌沟通策略的制定与应用

对于沟通策略,企业首要面对的是与各利益相关方需求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其次,再针对沟通对象进行沟通渠道规划。整体来看,这种规划涉及沟通策略的制定、实施、监控和调整等环节,从而才能保证企业在推动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责任品牌建设时,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准确地理解企业传递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价值主张。

沟通策略的制定即是在充分了解国内外品牌沟通现状的基础上,吸取成功经验,根据评估模型有目的地制定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能够有效传播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品牌沟通策略。具体在沟通策略的选择过程中,需要以推动责任品牌建设为目标,以责任品牌实践和管理为核心,深入开展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沟通。

沟通策略的实施则要求在明确各部门具体职责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目标,有组织、有秩序地展开责任品牌沟通工作,保证沟通策略的顺利实施。以广州供电局为例,在责任品牌沟通策略实施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行动,具体实施不同的沟通策略。

第5篇: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关键司:初中音乐 课外活动 沟通策略

一、沟通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音乐课外活动中教师沟通观念淡薄

音乐课外活动中教师无沟通或沟而不通,都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沟通过程中,“信息延迟、信息失真、信息过滤等造成的沟通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比如信息源可能是不明确的、不可靠的,”如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课外活动的环节尚不清晰;发送的信息没有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学生、学校管理层、家长没有正确领会音乐教师的意图和要求;“发送信息时选错了通道”,例如音乐教师请他人转告,“使得沟通延误,沟通对象没有能够对信息做出信息源所期望的反应等”,例如音乐教师告知了课外活动中需要学生、学校管理层、家长配合的方面,但是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另外,沟通双方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也可能很难建立有效地沟通。”

(二)音乐教师沟通三维度水平有待提高

初中音乐教师沟通水平,在三维度方面的体现有:“沟通的认知维度体现,包括初中音乐教师对沟通的目标的认知、教师沟通时自我形象的认知和自我监控水平的认知三个方面。”具体说,就是初中音乐教师“自我认知的情况、对沟通对象的认知情况、对课外音乐活动等情境的认知也即对沟通环境的敏感情况、体验对方的体验和感受的水平、在沟通中自我情绪管理的情况、对沟通关系的把握情况。”初中音乐教师“沟通动力维度的体现,包括音乐教师沟通的自信水平也即沟通动机和沟通焦虑情况。初中音乐教师沟通技能维度的体现,包括非语言技能的运用情况、教师言语技能和倾听技能的使用情况、运用沟通原则情况。”

(三)音乐教师沟通策略实施要素结合不够

从沟通实施过程划分,沟通的要素有:沟通主体、客体、信息、信息通道、文化背景、反馈。在音乐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音乐教师没有充分考虑从以上沟通要素来实施沟通策略,沟通的有的放矢就无从谈起。

二、初中课外音乐活动教师沟通策略

(一)组织信息的策略

1、信息沟通的具体化策略。必要信息可以用Who――与谁沟通,Why――为什么沟通,What――沟通什么,Where――在哪里沟通,When――什么时候沟通,How――如何沟通。”

2.信息沟通的简明化策略。(1)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节约自己和沟通对象的时间,同时也是尊重人的表现。(2)沟通者要善于从沟通对象的角度对思考信息的组织方式。(3)认识到沟通对象在付出时间听取信息后所能获得的实际效用,即不要不需强调为沟通对象做了什么,而要强调沟通对象能获得什么或能做什么。

3.信息沟通的清晰化策略。一应选择精准、具体的语言,避免生僻、难懂的语言;二应使用短句,一句只表达一个意思;三应突出信息重点。四要提高自身表达能力,提高说服力;具体而言,音乐教师在沟通时,尽力提炼、力戒陈述的冗长无味,注意组织语言、概括有用信息。

(二)实施沟通的渠道策略,应化解抵触

1.和善幽默,保证沟通渠道通畅。与人沟通时候,先消除对方的抵触心理,适度适时幽默,心理学中态度 ABC 理论告诉我们:A,态度 B 行为 C 结果,当人们做出行为时,人们的内心态度会与之趋于一致,本来不喜欢的人,一旦做出友善对方的行为时,人们的思想态度上就会渐渐接受对方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达到效果。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幽默的运用越来越重要,幽默被 成为“无国籍的亲善大使”,幽默用生动形象、鲜明活泼、委婉含蓄风趣机敏确切的语言,笑声中提出建议或意见,从而使得对方改进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2.认可观点起步,保证沟通渠道通畅。音乐教师无论是和家长还是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层沟通,记得要从大家认可的观点说起,不知不觉中让沟通对象发现了自己的偏执,并乐意地接受音乐教师的观点和建议。如果要沟通对象同意建议,让他连续说 3 个“是”。“说服对方,让那个对方就范不是赢家,要赢得对方的心才算是高手。”

(三)音乐教师沟通能力的自我培养

1.了解自身沟通优势。音乐教师大多性格开朗、多年师范类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使他们有一定的肢体语言表现力、非言语沟通表达能力较强。他们往往善于把握语言节奏感而且声音悦耳。多数人是学校文艺活动多面手,学校文艺活动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能歌善舞的专业特长在文艺表演中担当演员、主持、节目总监导演,不少人还是校际活动的宣传联络员。

2.了解教师职业的沟通局限性。 教师行业特点决定了沟通的相对封闭性。

教学交往方式固定、教学对象单一,局限于师生、师师交往;交往对象年龄阅历相仿。交往对象处于校级内循环与外界交集少;教学交往的依据是国家审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定向、教学方式相对固定。以上客观实际和其他职业的沟通对象多元化、沟通方式多样化等特点截然不同。因此,音乐教师应当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职业特点的沟通方法和策略,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张冠李戴。

3.注重日常的自我培养。沟通无时不用,无处不在。要改善提高沟通的方法很多,日常训练方法天天观察,日日比较,月月提高。(1)用好镜子。提醒自己经常面带微笑,即使电话沟通时,对方也能够感受到。(2)妙用录音录像,观察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3)日记感悟。点点滴滴记录下与人沟通的感悟,生动对照。(4)善待周围同事朋友的评价。不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做个有亲和力的人。(5)阅读沟通有借鉴意义的书目。如《沟通成就你的一生》《女性与沟通》《沟通秘笈》《我好,你也好――人际沟通分析》。这些书籍深入浅出,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和案例,生动中不发深度,严肃中不乏幽默;读一读想一想,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次次心灵的对话。

三、结论

总之,在实际工作应用中,音乐教师关于课外活动沟通方面的自我培养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将成为教师沟通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音乐教师只有对多种沟通策略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沟通效果。

参考文献:

[1]梁蔚红,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3

第6篇: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关键词] 有效沟通 战略执行力 战略制定 战略执行

当今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综观我国多数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轨迹,它们往往不乏好的战略,而所缺乏的是卓越的战略执行力,这已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原因何在?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是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沟通,进而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已成为我国多数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战略执行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在当今迅速变化的世界里,企业时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威胁。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技术创新日益加剧,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员工的素质日益提高,其文化背景越来越复杂,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为了能快速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对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威胁进行评估,正确评价自身能力和竞争地位,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然而,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并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好的战略还需要卓越的战略执行力与之匹配。战略执行是企业对战略设计方案进行有效实施的一整套系统化流程,包括计划、行动、控制、调整和再实施。战略执行力就是企业执行战略的能力,即综合和协调企业多种资源和能力,通过一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方式、进行战略控制的系统流程,将战略目标与战略实施结果相衔接,以一定的战略实施效率确保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能力。战略执行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获得持久竞争力。而要获得这种持久竞争力,仅仅停留在战略制定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战略执行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关键。战略执行不力将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陷入困境,难以实现持久发展。美国《财富》杂志的相关研究显示,在美国,大约有70%企业失败并非缘自低劣的企业战略,而是因为所制定的战略没有被有效地执行,经过精心策划的企业战略只有不足10%得到有效执行。而全球平衡计分卡协会中国分支机构――博意门推出的《2006中国企业战略执行调研白皮书》也显示:“中国竟有83%的企业战略执行不力!”目前,战略执行已成为困扰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提升战略执行力实乃当务之急。

二、有效沟通是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的基础

企业战略执行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内的信息沟通系统好像人体内的神经系统,既能够将企业运行所需要的信息反馈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将企业的愿景、战略意图、管理者的指令反馈到企业实施操作层面,为短期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形成一个闭环。然而,信息沟通系统对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对于企业组织内部、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知识的分享、应用和转移,将员工个体知识集聚为企业整体的知识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有效沟通是企业提升战略执行力的基础。企业战略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取决于战略是否具有可执行性,战略是否得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各种资源和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协调,以及战略执行能否得到有效控制。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效果。有效沟通对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的主要作用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沟通提高战略的可执行性

只有当企业制定的战略是切实可行的,才谈得上企业的战略执行力。通过有效沟通,企业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获取外部环境的信息,识别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同时更真实、客观地评估内部资源和能力,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战略。这是企业战略执行的前提。在这个战略制定转化为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有效沟通也同时转化为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2.有效沟通促进战略认同

只有员工对战略的普遍认同,才能有企业卓越的战略执行力。有效沟通可以促使企业员工就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计划、战略实施及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所应承担的责任等形成共识,自觉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激发员工执行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战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3.有效沟通促进战略协调

战略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战略体系上包括公司层战略、事业层战略、职能层战略等一系列战略,在每一项战略执行过程中又涉及诸多步骤、环节、部门和人员,需要对企业资源统筹、协调使用。企业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资源在战略执行中所产生的效益是企业战略执行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有效沟通,企业可以更准确地掌握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各项战略、各个战略环节的资源需求,并有效地整合资源和合理地配置资源,使资源使用在战略执行中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

4.有效沟通增强战略控制力

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战略控制必不可少。战略控制的基本任务是实时或有预见性地发现战略执行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以保证各个环节、各个成员在战略执行中不偏离预定的目标,确保目标的完成,同时对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监控,评估所制定的战略是否切合实际,并对不合实际的战略作出相应调整。因此,战略控制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而通过有效沟通,企业可以及时掌握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相应信息并及时反馈,增强对战略执行过程的控制力,促使企业战略顺利执行,从而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

三、战略管理中有效沟通的实现

有效沟通对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应科学地分析阻碍有效沟通实现的障碍因素,科学地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不断改善企业的沟通状况。不少学者就此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构建企业沟通文化,为有效沟通的实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为有效沟通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健全企业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为有效沟通的实现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技能,为有效沟通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方法和手段。这些建议对有效沟通的实现具有建设性的意义,理应成为企业实际工作的指南。笔者对此不再赘述,仅就战略管理过程中如何促进有效沟通的实现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1.构建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双向沟通机制

战略制定需要充分、准确地掌握与企业内外部环境有关的大量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决策,而管理层本身所具备的信息量和能力往往难以达到这一要求,这就需要管理层去进行广泛的沟通,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此外,企业所制定的战略只有被员工所理解、认同,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因此,为使战略制定正确并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一方面应将决策层的战略宗旨、战略意图、战略目标及战略制定依据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员工,做到“上情下达”;另一方面,还应使员工对战略制定的反馈意见及所掌握的战略信息能够及时传递至决策层,做到“下情上达”。此外,还应让员工参与战略制定,这是战略制定中最便捷、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2.将有效沟通纳入战略执行计划,明确战略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成员在有效沟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企业战略被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类别的战略执行计划。综观目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状况,多数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往往缺少相应的战略沟通计划。对此,企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缺少了战略沟通计划,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就难以真正实现。一般而言,战略沟通计划应包括战略目标、沟通的目的、沟通的主客体、沟通内容、沟通时间、沟通方式、沟通的时间步骤等。作为战略执行计划之一的战略沟通计划,是战略执行中正式沟通的指南和标准。除了这种正式沟通计划以外,企业还有计划地采取其他的沟通方式,以及构建合理的非正式沟通体系,并加以积极的引导。通过正式沟通计划与非正式沟通体系的有机结合,更广泛地促进战略执行过程中有效沟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辉刘思峰:论企业战略执行与控制系统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06(1):81-84

[2]韦华宁:中国企业战略执行障碍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56-60

第7篇: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沟通的制度化建设,需要央行设立一个专门的沟通机构,全面负责沟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沟通政策的实施环节很多,对专业知识水平、沟通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央行沟通部门的人员中,不仅应有熟悉货币政策操作,能为央行高层沟通提供专业支持的人员,同时也应有熟悉沟通技巧、善于与媒体沟通的专业人员。除了设立专门的沟通机构,还应建立起相应的沟通评价体系,对中央银行沟通策略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选取评价央行沟通有效性的指标,建立动态的沟通评估指标体系,是央行沟通制度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沟通制度化建设的内容中央银行沟通的最终目标中央银行的沟通目标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沟通动因的角度,央行的沟通目标主要表现为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提高央行政策的有效性、提高央行的可信性和普及公共金融教育四个方面;从管理预期的角度,中央银行沟通的目标表现为创造信息和降低噪音两个方面。也有观点认为,中央银行沟通的最终目标应当着眼于公众“恰当预期”的形成。什么样的预期才是恰当的呢?如果公众能够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政策所传递的信息,那么公众形成的对央行政策决定的预期与央行的未来政策路径保持或趋于一致,这样的预期就是恰当的。“恰当预期”的形成,有赖于央行与公众的有效沟通。一个向公众大量信息的央行,固然可以获得较高的透明度,但是如果公众未能真正理解央行传递的这些信息,那么公众就无法形成恰当预期。

为了引导公众的理性决策,中央银行沟通应该有明确的最终目标,即引导公众形成对未来政策决定的恰当预期。中央银行沟通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沟通的中介目标主要表现为透明、责任感与可信性三个方面。可信性可视为沟通的远期中介目标,而透明、责任感则是沟通的近期中介目标。实现公众对货币政策决策过程和政策决定的真正理解,是提高透明度的理想境界,而沟通则是谋求透明从而提高预期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工具。在实现引导公众形成“恰当预期”这一最终目标的过程中,透明可看作是中介目标。在这三个中介目标中,可信性最为关键。若中央银行缺乏可信性,想引导公众形成恰当的预期是不可能的。而要建立并保持较高的可信性,通过提高透明度从而提高央行的责任感甚为关键。另外,央行保持操作独立性,是促进可信性提高的另一重要推动因素。可信性很难获得,但容易失去,有时要重新获得失去的可信性更加困难。此轮危机爆发后,部分国家中央银行的可信性不断降低,独立性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后危机时代,中央银行需要建立更为合理的政策框架,并针对新框架强化与公众的沟通,以重新获得危机前较高的可信性。制定中央银行沟通政策为了提升央行沟通的可信性,充分发挥沟通引导预期的作用,央行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沟通政策,对沟通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约束。沟通政策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沟通目标、沟通对象、沟通内容、沟通渠道、沟通时机等多个要素。虽然大多数央行并未制定明确的沟通政策,但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沟通的相关环节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沟通政策的制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货币政策沟通的内容比较明确,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框架、货币政策决定及其依据、经济预测以及未来政策意向等方面;货币政策沟通的渠道不断拓展,包括会后声明、通货膨胀报告、货币政策报告、会议记录、投票结果等。相对而言,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沟通政策的制定方面面临的困难更大:金融稳定缺乏明确定义,金融稳定目标难以量化,只有少数央行被赋予明确的金融稳定职责;中央银行并非支持金融稳定的唯一机构,它与金融监管部门、存款保险部门等组成了金融安全网,共同肩负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很大程度上,金融稳定源于市场约束,中央银行的角色在于支持市场机制的发挥而不是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等等。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央行在金融稳定沟通制度化建设方面,相比货币政策沟通,挑战更多,风险更大。央行金融稳定沟通的主要渠道包括《金融稳定报告》,央行官员发表与金融稳定有关的演讲,接受与金融稳定有关的访谈。英格兰银行早在1996年率先《金融稳定报告》。目前,全球大约有50多家央行《金融稳定报告》,随着实践的发展,报告的内容更为丰富,分析工具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瑞典中央银行实践经验借鉴瑞典中央银行沟通实践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制定了明确的中央银行沟通政策。通过《瑞典中央银行沟通政策》这份文件,瑞典中央银行为其沟通实践制定了基本策略,公开、易懂、客观、及时成为其沟通遵循的基本原则。《瑞典中央银行沟通规则》进一步具体化了上述基本策略。瑞典央行专门设立了中央银行沟通秘书处,负责协调、指导、促进中央银行沟通。

根据金融市场及其他沟通对象的反馈,2008年5月瑞典中央银行了《瑞典中央银行沟通政策:单独附录》,对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沟通策略及规则做了说明。2012年4月,瑞典央行增加了一个附录,对与金融稳定相关的沟通策略及规则做了说明,制定了针对金融稳定的沟通政策。不仅对正常情形及危机背景下,瑞典央行金融稳定沟通的方式做了特别说明,而且明确了承担金融稳定沟通职责的主体。在正常情形下,只有瑞典中央银行执行委员会的委员才被授权代表瑞典央行金融稳定方面的政策声明;金融稳定部门的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可以对金融稳定相关事宜发表评论。而在危机背景下,沟通职责完全集中于瑞典央行沟通秘书处。上述安排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在危机时期瑞典央行“用一个声音说话”;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瑞典央行同其他管理部门保持协调一致。正是基于对沟通制度化建设的重视,在对中央银行透明度的排序中,无论是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还是金融稳定透明度指数,瑞典中央银行都位居前列,在沟通政策实施的诸多具体环节都成为“先行者”,表现为:向外央行的政策利率预测,在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署名委员们的观点,1997年继英格兰银行之后开始《金融稳定报告》。

作者:彭芸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第8篇: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关键词]行为科学 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工作

[分类号]G350

行为科学作为上世纪50年展起来的新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与研究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的理论,从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中揭示了人们行为的普遍规律,有效地控制和预测了人的行为。基于这些原因,本文试图将行为科学的相关理论与竞争情报工作流结合起来,提出一些全新视角的竞争情报活动模式,为竞争情报方法和技术的拓展提供新途径,这不仅是对现有情报活动模式的一种弥补和拓展,更重要的是为竞争情报工作者提供全新的视野,从而提高企业竞争情报规划、收集、分析和分发过程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1 行为科学对竞争情报需求的影响

情报需求是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明确组织内部对情报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在竞争情报需求阶段,涉及的人员主要来自于组织内部,包括竞争情报工作者和情报用户。首先,竞争情报工作者向情报用户发放事先拟定的需求调查表,然后,将收集来的需求调查表进行整理汇总,最后将需求结果反馈给情报用户,并通过反复的沟通协作,不断修正需求调查表。整个过程贯穿了人际沟通行为。行为科学认为,人际沟通过程中存在5个基本要素:信源、信道、信息、信息接受者和反馈。从不同角度,人际沟通方式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等。结合不同沟通方式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增强沟通效率。上述过程可表现为如图1所示的行为模式。

可以发现,在这一行为模式下,使竞争情报需求工作高效率开展而不致使情报最终产品与情报用户决策需求出现脱节现象的关键是两方合作与沟通的互动关系。首先,竞争情报工作者与情报用户进行沟通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①竞争情报工作者与基层情报用户的沟通属于平行沟通。竞争情报工作者应以工作同事或伙伴的身份,以非正式沟通的形式与其交流。因为它方便易行,速度快,效率高,通过口语或者身体语言来传递信息,能反映人更真实的思想、意图和态度等,从而使竞争情报工作人员挖掘出基层情报用户对情报的不同理解和各种要求。②竞争情报工作者与高层战略决策者之间的沟通属于上、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是为了更好地让决策者理解竞争情报工作者的想法和需要,下行沟通则是为了更好地让竞争情报工作者明了决策者的战略意图和要求,以此作为下一阶段情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可靠依据。此种方式应多以正式沟通为主,它正确性高,内容详尽,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另外,在此过程中还涉及另一种人际关系沟通形式: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如图1所示,图中的①和②属于单向沟通,③属于双向沟通。单向沟通速度快,但缺乏反馈信息。针对这一缺陷,需求调查问题的表达形式应力求简洁明r、通俗易懂,尽量避免出现专业术语,否则会导致情报用户答非所问,增加情报人员的工作量。双向沟通能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且易于对情报用户的意图做出判断,但沟通速度慢。因此,竞争情报人员在与情报用户进行反馈时,应采用口语沟通方式,并以上一轮调查所得的需求结果为基础,和情报用户达成共识。口语交流时,竞争情报人员应时刻关注情报用户的晤言和形态,充分理解其所表达的态度和思想,进一步挖掘出其各种隐性需求,并对需求结果中不太理解的地方进行必要的重复。通过对上述两种沟通方式的改良,可以促进双方思路的融合,提高双方需求的一致性,有利于竞争情报后续工作的开展。

2 行为科学对竞争情报搜集的影响

竞争情报工作者在上一阶段得出的需求结论的基础上,确定信息搜集范围,进行具体的情报信息收集工作。现今情报收集来源极为丰富,比如媒体杂志、行业协会、政府出版物、展览会、公司产品介绍、上市公司年报、联机数据库和因特网等。如果针对某一情报需求,情报工作者以上述多种方式面面俱到、一丝不漏地将信息收集起来,即便最后确实获得了有用的信息并得到了结论,也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更为严重的是,若最后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或结论,或此信息最后被证明是虚假的,那么这就等于在正确的时间里做了错误的事,最终导致竞争优势的丧失。

因此,搜集情报应首先明确信息的可靠性,通过去伪存真,缩小信息的搜集范围,达到减少情报人员工作量的目的。在这一阶段,涉及的人来自组织外部,即信息传播者。因此就需要分析信息传播者的行为特性,其中包括一手信息传播者的动机以及二手信息传播者的态度。行为科学中的个体行为理论中提到,动机是行为的原因,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动机和目的。如果只看外表的行为,即“眼见为实”而忽略内在的心理状态,往往无法深入了解行为,甚至导致错误的判断。例如,前南德集团公司的牟其中曾多次称其公司在俄罗斯发射了两颗通讯卫星,最后却证明是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从中可以看出,有些竞争对手领导人为了显示自己在位时的业绩而故意在公众场合下夸夸其谈,或者大肆宣扬自己即将实施的经营策略。又例如,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在网上消息,这些消息有的过于陈旧,有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其中可能存在故意散播虚假消息,有意误导、扰乱竞争情报工作人员,并将其引入错误搜集领域的信息提供者。因此,竞争情报人员应从客观角度出发,从信息传播者的性格、社会角色、价值观以及常规的行为特性等方面着手,预测出其传播动机。二手信息传播者主要涉及到专家对事物所持的态度。态度也是个体行为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个体对环境中任何事情的相对稳定的看法、想法,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成分三个要素组成。一个人的态度像过滤器,外界众多的影响通过过滤作用,只留下那些与态度比较一致的影响。所以,即便是专家(比如股票评论家)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预测时,也不免会受到自己多年形成的认知法则、积累的经验及主观色彩的影响。对此,竞争情报工作者应防止诸如专家的评论总是最准确的、最可靠的定型效应的影响,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应谨慎使用。

3 行为科学对竞争情报分析的影响

竞争情报分析是整个竞争情报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已收集的关于竞争对手的零散信息整理汇总成彼此关联的情报并转化为有价值的、利于决策和战略制定的情报结论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指出:“在每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的假定。行为科学认为,人是影响决策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包括个人因素和群体因素。其中,领导作风理论将领导作风分为专制作风、民主作风和自由放任作风。专

制型领导,决策重心在领导本人,其思想、意志和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民主型领导决策取决于团体中的公意,由多人组成的决策团体来共同制定出的,放任型领导决策由群体中的个人自行主张。因此,在这一阶段,行为科学主要考察的是竞争对手领导人和决策团的相关行为特性,找出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分析竞争对手的思维模式、决策风格或性,预测其竞争反应模式,并相应地制定出自己的应对策略。

3.1 竞争对手领导人行为分析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于刺激的反应,又是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实现其预定目的的过程。人的活动,就是满足某种需要,实现某种动机的活动。研究人的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就必然研究人的需要和动机。结合企业特殊环境,分析专制型领导人决策行为,可总结为图2所示的一般模式:

具体可以从个人因素、所处文化环境和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等方面进行考察。

・个人因素。如表1所示:

・社会因素。影响领导人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所担任的社会角色。领导是社会人,同样也是文化人。来自不同国界的领导受各自文化的影响自然会表现出形态各异的行为。比如,美国企业提倡个人主义和创新精神,注重效率;日本企业重视团体精神和人本主义,韩国则注重勤劳。而社会角色因素也有助于竞争情报工作者理解人的行为。行为科学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某一特殊位置以及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分析社会角色的意义在于能使竞争情报人员正确理解竞争对手领导人的地位、权力、义务、行为规范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使竞争情报工作者对竞争对手领导的行为模式和决策风格进行归纳总结。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结合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借助这一工具,竞争情报人员可以了解竞争对手领导人决策的个人风格,增进对他人处理问题反应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洞察力。

3.2 竞争对手决策团体行为分析

民主型领导人会运用讨论与意见沟通的方式与决策团成员共同分享决策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的战略决策行为就表现为决策团行为。在分析竞争对手决策团行为时,竞争情报人员应先通过收集竞争对手决策团的决策历史记录,判断其对于以往的决策是否具有延续习惯,即决策惯性。如果竞争对手决策团历来都表现出几种相似的行为,可以通过了解其人员组成结构(包括学历、工作经历和特长等)来判断出整个决策团的能力组合和角色组合情况,由此总结出其一般的决策风格和反应模式,并可预测其下一步决策行为。比如,有的人战略思维能力强,有的人实施行动能力强,有的人则技术水平高;有的人担任分析工作,有的人进行成本预算,有的人则负责组织管理工作。但如果竞争对手决策团的历史决策信息表现出一种杂乱无章、前后行为无明显联系的情况,那么竞争情报人员就应对其进行全程监控。

基于以上对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的分析,笔者将其总结如表2所示:

4 行为科学对竞争情报的影响

竞争情报分发是竞争情报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下一轮情报循环的开始。竞争情报的分发工作是将分析工作产生的情报产品发放给情报用户,其目的是使竞争情报产品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为组织中的各级人员所用,并产生效益。值得注意的是,情报产品不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产品”。组织中不同情报用户对情报实效、情报内容等方面的需求是各异的。从行为科学观点出发,作为竞争情报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员工是根据知觉而不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员工是否能正确地感知和理解情报信息决定了其对情报产品的态度。知觉是个体为使其对所在环境赋予意义并组织和理解感觉印象的过程,它是个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对环境事物做出的主观解释。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知觉对象和情境,它们决定了竞争情报产品的内容、类型、质量和数量以及情报环境。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的个性、动机、价值观、态度等主观因素。在竞争情报产品时,应根据组织管理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及不同情报需求的时间和人员,将正确的情报产品在正确的时间递送给正确的人(情报内容)。高层决策和管理人员关注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性信息,因此,应向他们提供具有较高战略价值的专门情报总结,并进行有效的以语言形式为主的双向沟通;中层人员关注的是与企业运作管理相关的信息,因此,应向他们提供一般战略价值的预测、评估、行情等形势分析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情报简报,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沟通;基层人员则关注的是与生产运作有关的业务操作信息,因此,应向他们提供以书面形式为主的具有战术价值的每月竞争数据和信息简报。知觉对象因素主要表现为情报产品,通过对大小法则、强度法则、对比法则、动感法则、重复法则和新颖法则的运用,可以影响知觉对象因素。比如,动感法则认为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易于感知,所以,要重视不断提供动态的数据和信息,特别是对最高战略层。重复法则认为经常重复的事物比只出现一次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所以,对于某个对组织具有重要战略影响的情报,应在情报产品上多次提及,使相关人员把握正确的战略或战术方向(情报数量或频率);新颖法则认为新颖的事物容易被感知,因此,情报报告可以将声音、文字、图表、图象化技术等多种形式(情报类型)融入报告中,以增强情报的理解度和消化率。情境要素包括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建立长期有效的竞争情报组织制度和必要的激励制度,使每个员工意识到情报产品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竞争情报工作链中,形成“重情报、用情报、传播情报”的组织文化(情报环境)。结合上述行为科学中的个人知觉理论中的三个影响因素对情报产品的分析,本文将其总结如表3所示:

第9篇: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关键词]通用商务英语;商务沟通;交际能力;沟通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144-03

作者简介:姜峰(1982-),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商务英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职业话语分析和体裁分析。

基金项目:2012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跨文化商务沟通与黑龙江省国际化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22129。

一、引言

目前,在国内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度强调书面沟通的格式要件和语法结构的准确性,在相关研究中,也对商务沟通中格式要件和语言准确有一定侧重。这不仅导致对学生商务沟通能力培养与建构的偏差,而且让学生误以为格式要件和语言准确是商务沟通的重点。而在现实商务工作语境中,尽管会与母语是英语的人士沟通,但绝大多数是和非英语母语者进行业务往来,使用的不再是传统的“标准”英语,有限的语言水平和非标准的语言用法不会阻碍沟通的顺畅和成功,沟通的有效性已经胜过语言的准确性。

二、通用商务英语沟通现实解读

(一)使用现状

Bartlett & Johnson(1998)提出,国际商务中有一种正在发展的英语,虽与标准英语显著不同,但它有自己的标准,且被非英语母语商务人士广泛接受并使用。非英语母语商务人士通过使用它更易互相沟通。Ellis & Johnson(1994)对此类英语进行过阐述:在词汇和表达方面不像传统英语那样丰富,也不太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可见非英语母语商务人士在商务沟通中使用的英语是不同于英语母语者所说的“标准英语”。与Firth将英语作为通用语(English as Lingua Franca,ELF)的定义有相似之处:为连结母语不同和文化不同的人们,选定英语作为交际语。在实际商务英语沟通情境中,使用的是一种共用的、文化中性的交际语,即通用商务英语(English as Business Lingua Franca,EBLF)。通用商务英语在商务沟通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从2011年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可以看出,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据5席,欧洲国家占3席。可见同非英语母语商务人士进行业务往来是主要趋势,通用商务英语的作用越显重要。

Johnson & Bartlett(1999)认为国际商务英语的发展遵循语言共性(universals of language):带有规则特征和简化形式,但这些非标准的特征和简化形式并未带来沟通问题。Louhiala-Salminen等人(2005)对瑞典和芬兰公司合并组成的两家跨国公司进行观察,分析两家公司的商务英语沟通情况后得到类似的结论,即非英语母语者的词汇和句法水平几乎没有妨碍沟通。可知在商务英语使用中,沟通的有效性胜过语言的准确性。

(二)能力维度

通用商务英语沟通中涉及广泛的沟通能力。Van Ek(1986)认为沟通能力由六方面组成: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策略技能(strategic competence)、社会文化能力(sociocultural competence)、社交能力(social competence)。其中语言能力即指词汇语法结构的准确性;社会语言和社会文化能力是针对社会文化语境的认知能力;语篇能力指书面语篇的衔接策略;社交能力涉及身份认知与建构;而策略技能是Van Ek重点强调的一项能力,即通过运用言语或者非言语策略以弥补语言知识差距与沟通障碍的能力。Douglas(2000)更加具体地将“专门用途的语言能力(specific purpose language ability)”视为由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策略技能(strategic competence)和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构成的能力,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正是通过策略技能相互关联互动,从而形成用于专门用途的语言能力。

不难看出策略技能是通用商务英语沟通的关键,不仅可以缩小语言水平不足产生的沟通隔阂(communication gap),同时辅助商务沟通目的和内容的实现。

三、通用商务英语沟通的策略范式

关于非英语母语者对ELF的使用,Firth & Wagner(1997)表示对话双方共同构建的有意义的互动;当存在误解和不规则语言时,ELF对话双方仍认为他们的谈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的。可见ELF沟通中双方均具合作性并追求共识,在商务语境下形成“言语调适”和“且不管它”的沟通策略。

(一)“言语调适”策略(speech accommo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