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含义范文

工业互联网含义精选(九篇)

工业互联网含义

第1篇:工业互联网含义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创新模式;研究

伴随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代表着全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推动新兴产业迈向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借助信息科技和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促使传统产业的转型,社会生产与百姓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状态带来的影响,高职教育也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寻求全新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途径,把高职就业创新模式和移动互联网相互融合,创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一、移动互联网的根本概述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IT领域最为热门的概念,但是在行业内没有将移动互联网定义相吻合,MBA智库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定义包含广义与狭义含义。狭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应用手机终端,借助无限通信的方法访问应用WAP的网站。广义的移动互联网指的是,用户应用笔记本、手机等移动终端,借助协议接入互联网中;独立电信研究单位WAP论坛将移动互联网定义为,借助PDA、手机或另外手持终端通过诸多无线网络实施数据交换,中兴通讯在无线通信配置制造商的方位定义移动互联网,广义的移动互联网指的是,用户可借助PDA、手机或另外的手持终端应用无线的方法通过诸多网络,来接入互联网,狭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可借助手机、PDA或者另外手持终端借助无线网络接入到互联网;百度百科的移动互联网指的是,一种借助智能移动终端,应用无线网络通信网络方法获得服务与业务的全新业态,包括应用、终端与软件三方面。应用层包含,工具媒体类、休闲娱乐类等,终端层包含,电子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软件层面包含,操作系统、安全软件、数据库等。

二、移动互联网实施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模式的重要价值

伴随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是当前社会最应该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新能够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新教育变革提供全新的机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诸多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发展与生存方面,其根本是就业和创新水平的竞争。高职院校进行大学生就业创新实践活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必然。

(一)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目前,科技在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若想获取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就要具备就业水平、创业水平、就业能力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就业能力与发展水平,提升本身的专业素质;在掌握理论知识的与专业能力的过程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其创新就业素养,使其更好融入社会竞争。

(二)是时展的必然走向

当前,国际竞争的根本是知识和经济的竞争。我国若想实现经济工业化、知识化的调整与发展,就需要迎接挑战,重点扩展知识经济,提高全民族的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我国教育范畴的重要策略是要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创新水平与知识创新,提升国民经济的综合能力,更好的应对国际竞争,实现国际经济的全新发展。但是,就世界经济发展态势而言,要更加重视创新产品与创新企业,当前劳动力市场需要大量具备就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促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但是社会求职人员,也是社会创业人员与工作岗位的创新创造人员,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期与时展的需要。

(三)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前提下,高职院校的职责是,为国家培育与输送具备较强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创新创业性人才。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建设,譬如:体系、文化等方面的构建,逐渐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是信息化与知识化,高职院校为迎合地方发展态势,在教育变革上要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围绕学生关心的重点问题实施教育,将其引入到创新创业的发展道路中。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须学习的课程当中,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具创新创业的责任性,激起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技能与知识的特征,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竞争实力,使地方区域经济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人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移动互联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创新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将移动互联网实施全面覆盖

高职院校若想更好的构建就业创新模式,就要使互联网实施全面的覆盖,具体包含高职院校的教室、办公室、班级等都需要创建带网线的互联网络端接口,根据相关资料得知,在2016年,手机网民数量会远远超出应用以往方式上网的网民用户,当前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在高职院校的师生中,至少有一部智能手机,但是不具备良好的接入热点,当前手机终端设备已经冲破以往的限制,并且进入到社会生活当中。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包括语文、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课程等。上述课程知识点都要量化为客观题,借助选择对错方法产生可以使计算机程序管理的题库。参照人才培训方案需求,在题库内放入难度不一的试题,譬如:高职高级英语、高职中级英语等,思想政治、计算机等都需要设置成题库。在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要按照章节展开复习,在学期快结束的前期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可参照每门课程实施随机抽签练习。在学期结束后,高校还可应用这套题库系统实施抽签工作,这样做的重要意义是,全面系统的掌握知识,使考试更具客观性。

(二)在强化校园网构建的同时,也要强化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构建

高职院校在强化校园网构建的过程中,也要构建计算机应用软件。假设不具备应用软件支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甚至上亿的配置都要迅速贬值,会造成浪费,在应用软件上,不能依靠购置现成配置,务必要与高职院校本身的特征相融合,应用当前的教师队伍,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征的应用软件,尤其是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供教与学生应用,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展现校园网的价值,降低隐性浪费。高职院校教师要应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以此更好的适应严峻的社会竞争环境,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身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是对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模式,展开的全面系统的探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具就业创新能力,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发挥自身的价值,为祖国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志刚.高职在校生微创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叶婧.“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辅导模式创新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01).

[3]宋琦.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第2篇:工业互联网含义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对策

一、引言

目前经济发展的十分迅速,互联网金融也同样如此,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第一,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成长的速度远远快于其他产业。在最近几年当中,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的,因此金融行业当中基本上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网络的影响,不但在业态方面受到了网络的作用,而且还逐渐的发展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会对金融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第二,伴随着网络在金融当中的不断渗透,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最近几年当中经常会出现互联网跑路以及倒闭的现象。在2015年,这一年当中发生的出现问题的平台最近大于了1000家;基本上占据了所有的平台到35%。因为在互联网金融的工作当中涉及到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而且参与的工作人员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发生风险的时候不但会造成金融体系的冲击,还会让投资者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相关概念界定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逐渐的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样的概念,而且它的特点也不断地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主要是互联网和以往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互相的融合产生的,当中包含了金融中介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但是和以往的金融行业进行比较,它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说使用的媒介也是存在差异的。因为网络呈现出来的是开放和平等以及分享这样的特征,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思维方式进行转变,必须要按照网络所具有的特点来进行工作的运行。因为主要是将网络和金融结合在一起,因此互联网金融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更加的互动和透明。在慢慢的发展过程当中,顾客能够直接使用手机和电脑这样的设备进行转账以及购买理财产品的,所以交易的时候是非常及时的而且能够移动的,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使得交易的成本被压缩,而且十分的方便和快捷。

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互网金融当中包含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在它的发展过程当中演变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模式。从广义这个层面来看,包含了以往的金融业务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和大数据金融等,这些模式当前也正处于发展的阶段。以往的金融业务网络化主要的含义是指银行和证券等金融机构他们在网络当中构建网上银行以及证券的来进行交易和转账等相关的服务;第三方支付主要的含义是在交易的过程当中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负责提供信息以及完成交易这样的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的主要含义是依靠电子商务在交易的过程当中所带来的数量非常大的而且并不具有结构的数据,在专业的分析的基础上,为那些对于资金具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

三、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互联网金融人才严重短缺

基本上所有的发展和成长都离不开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互联网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一时间,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专业的工作人员十分的急缺。自从2015年开始,这个行业当中出现人才不足的现象就已经十分常见,甚至有专门的新闻报导。一些专家表明了,因为在这个行业需要的人才是十分特殊的,而且当前的市场需求十分的旺盛,因此在将来的5到10年当中,这个行业将会缺乏100万的人才,而人才的匮乏必将会阻碍这个行业的成长。参考江苏省最新的互联网协会的研究数据,我们能够得到在将来的发展过程当中P2P企业将面临非常严重的人才缺乏的现象,根据预估可能会缺乏142万人,而且其他方面的业务也是十分缺乏人才的,所以单独的就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来说总共缺乏的人才将会达到300万人。不仅仅是人才的缺乏,专业的这方面的人才稀缺的更为严重。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当中的数据我们能够得到,目前这个行业基本上有85%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别的行业转业过来的,对于高科技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个行业拥有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很多的人才都是从别的行业专业过来的,所以他们基本上不具备十分完善的金融行业经验,也因此根本就没有办法把握在这个行业当中出现的比较核心的问题,所以基本上难以起到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创新的作用。高端人才匮乏的现象与日俱增。从互联网和金融以及互联网金融这样三个行业工作人员的构成比例我们在对比当中能够得出,基本上互联网金融行业所拥有的入门级别的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是在其他两个行业的中间的,但是像总监这样级别比较高的人才所占的比例远远达不到其他两个行业,也因此我们能够得出高端行业是十分紧缺的。虽然互联网金融行业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是十分可观的,但是因为它是属于刚刚兴起的行业,也因此工作人员以及相关的人才配备根本跟不上节奏。只有拥有互联网的思维,又具备十分完善的金融知识,才能够被称作比较专业的这方面的工作人员,而这些人员在目前来说是十分紧缺的,因此阻碍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新以及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

2.监管模式和手段亟待改进

目前我们国家对于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不管是模式还是手段都是落后于其他地方的。而且因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是十分迅猛的,在这个行业获得发展的同一时间,监管的模式和方法却很难跟上节奏。而且因为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很多非金融的企业也开始进入到金融行业想要谋取一席之地,以往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展现出很多全新的局面,不过因为监督和管理非常的落后,基本上并没有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即使是跨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机构也还没有成立,所以这非常容易产生不规范的行为。

第3篇:工业互联网含义范文

“低增长”背后,中国仍有潜在优势

从2012年开始,新一轮经济减速期开始。2016年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环比呈逐步好转态势,关键是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与保增长”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认识到经济下行期是淘汰落后产能、生产力的必要过程。经济周期的出现,很大原因是“预期”造成的,即在经济形势好时,往往会超额投资,“预期”达到顶峰时,便会遇到一个大的冲击,必然出现产能过剩和债务累计。因此需要快速找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保增长”结合点。

另一方面,从宏观背景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成为中国经济实现赶超的一个最佳时机。而目前中国经济实现赶超的优势来自于中国金融改革的再次推进:四五年前私募基金公司数量很多,但风险投资公司几乎是零;现在则是PE满天飞,唯独缺少好项目,现在有了投资的根基后,科技投入已占到GDP的2.1%。此外,空间优势也是世界众多经济体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持乐观态度的重要原因:过去20年间,中国发展基本是沿海的发展,按照经济学的“收敛理论”,如果两个国家采用相同的经济政策,收入较低国家的增速会比收入较高国家快;该理论应用到中国现实,则是在投资得宜情况下,内陆地区经济增速将比沿海地区快,这既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巨大动力,也是创新的巨大市场。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推动力。一是制造业企业已经意识到,靠廉价劳动力和外延式扩张不仅不会继续获得丰厚回报,甚至会被淘汰出局。二是快速工业化积累的大量资金,也为制造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制造业创新,重在学习“德国模式”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创新是动力之源。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更适合“从1到N”即“德国模式”的创新路径。

“从1到N”,就是从1到多,从有到精,不断改进,追求极致。“从1到N”也叫“跟随式”创新。德意志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他们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所以这种创新方式也被称为“德国模式”。目前德国制造业已成功带动25%的就业率,强大中产群体的存在,非常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也兼具很强的抗金融风险性。同时,德国制造业持续平稳的创新模式,更值得中国借鉴。此外,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如果这部分被打垮,必将失去经济发展的根基。

因而,“中国式创新”需要多向德国学习,尤其不可忽视制造业,要提倡“工匠精神”。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消费,中国的内需扩大,中国的社会稳定,没有一样能够离开制造业,能够离开“从1到N”的创新。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现在,“互联网+”是一个热词,甚至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带来的许多利与弊,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看待“互联网+”。

第4篇:工业互联网含义范文

一、工作任务

1、坚决整治“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中出现的危害国家安全,煽动民族分裂,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宣扬和封建迷信,传播、色情、暴力、的有害信息。有力打击利用“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含有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不良内容的电脑游戏和非网络游戏。严厉查处容留未成年人在非国家规定时间内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未成年人夜间上网等违法经营活动。

2、做好“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审核、登记和换发《文化经营许可证》工作。对证照不全或不符合开办条件的,限期停业整顿,整改不合格的,关闭一批;对无证照经营的,要配合有关部门取缔一批。

3、建立“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从业者资格审查、入场登记及场地巡查等制度。规范经营行为,整顿市场秩序,有效地遏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过多过滥、格调低下、秩序混乱的势头。

二、工作措施

1、彻底清查所辖区域内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总量、结构、档次、布局情况,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力度。

2、加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日常监督管理,要通过明查暗访或者根据群众举报,重点查处容留未成年人在非国家规定时间内进入和未成年人夜间上网的现象;以及经营含有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不良内容游戏等违法经营活动。

3、对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法规和执法工作的培训。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法定代表人、主管人员进行管理法规、职业道德、业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入场登记、场地巡查制度。

4、联合共青团等组织和社会各界开展文明上网活动。积极推进聘请 “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义务监督员的工作。

5、从《通知》下发之日起,至专项治理行动结束,各地一律停止审批新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摸底与清理(5月10日至7月30日)

1、动员部署。6月1日前,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和全国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管理工作意见,按照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和《通知》的要求,明确这次“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和整顿措施,熟练掌握治理和规范“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法规和执法程序,依据本方案结合本辖区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状况,制定这次专项治理行动方案,层层部署,落到实处。

要让所有经营者了解这次专项治理的工作意义和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要求经营者积极配合,做好重新审核登记及换证的准备工作。

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积极参与专项治理工作,形成健康上网和规范经营的舆论氛围。

2、集中清理。7月20日前,各地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本辖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有害信息和违法经营活动进行集中治理和打击。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和《通知》的要求查处一批、关闭一批、取缔一批,有效地解决“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有害信息泛滥,经营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不良内容的网络游戏,以及无证经营、未成年人违规进入等问题。

3、阶段性检查总结。7月30日前,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认真总结这一阶段,特别是对有害信息整治行动的经验教训,对治理中的重点、难点和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问题,集中研究,专门解决。把群众是否满意,家长是否放心,作为检查和衡量这次专项治理行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文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检查验收工作组,对重点地区进行检查验收。各地也要组织区域性检查验收工作。对治理行动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表扬,对行动消极迟缓、工作不利,未完成专项治理任务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阶段:换证与规范(8月1日至10月1日)

1、换发《文化经营许可证》。9月1日前,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在前一阶段的摸底和清查的基础上,逐家审核现有“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场地、设备的情况,按照从严控制、从严审批、从严管理的要求,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重新审核登记,换发《文化经营许可证》。

2、规范经营行为。9月20日前,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各地要建立和完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入场登记制度,场地巡查制度,聘请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作为义务监督员,把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稽查管理工作做到实处。

3、复查总结。10月1日前,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结合《文化经营许可证》的换发工作和规范“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等措施,对第一阶段的互联网有害信息,未成年人的进入,非法经营等问题的治理工作进行复查,严防上述现象的回潮。同时,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四、工作要求

1、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统一思想,精心组织,把这次“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行动抓紧、抓实、抓好。要反对,形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扎扎实实解决“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存在的问题,重实际,求实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要积极主动与公安、工商、电信等互联网管理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与支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迅速解决所辖区域内出现的问题。对这次专项治理行动中发现的大案、要案以及为违法经营活动提供保护伞等问题,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各地要设立举报电话。

第5篇:工业互联网含义范文

互联网的信用是庞大且复杂的研究范畴,尚无公认权威的定义。在这里,将互联网信用设定松散的范围,简单说些个人的认识和看法,谈论的可能比较浅薄,仅作研讨交流之目的。

互联网本身是虚拟的,但其是现实社会和人的活动和映射的产物。所以互联网信用既有虚拟又有现实属性,现实生活、经济和政治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互联网包含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又有各种交易和支付,以及促成买卖的信息服务和平台,也包括其他工具。互联网有多个细分领域和多种模式形态,每个领域的信用有不同的涵义和特征,互联网的信用还涉及道德层面、法律层面、文化层面,同时互联网安全与信用密切相关,互联网信用与安全体系建设与规范。本文除了讨论这些,也将可能涉及更多的话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隐私、侵权、信用认证、信用档案等。

互联网信用与现实社会信用息息相关,而且二者结合日益紧密。不确切的说,互联网信用其实就是现实社会信用的表现,社会信用是内在。互联网信用绝对不等同于现实信用,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比如现实社会和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文化道德、法律规范、运行方式的差异、发展不同步、历史因素等。笔者认为,在我国现实社会信用与互联网信用都是趋好的方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源于国家对信用的重视、日益规范的法律法规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繁荣发达的社会文化。整体向好,但不排除一些反面的案例,比如“伊利儿童奶”遭网络诽谤案、唐骏学历门事件、阿里巴巴供应商涉嫌欺诈事件、不良团购网站涉嫌诈骗等,这些都体现了现实信用和网络信用密切相关联。

互联网作为行业经济,其信用必然具备经济信用的特质。信用的经济学定义主要是借贷和延期支付,符合这个定义的可能是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和支付、网络借贷。货到付款能不能算作延期支付呢,不完全算,因为其充其量仅仅是相当于实体店的让用户看到并且感受商品,但是其也是种信用,是用户和电商网站之间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开展的交易。用户先付款给网络商家这也是信用,目前电子商务主要是预付款和货到付款,将来可能会实现延期支付。电子商务的信用(应该属于商业信用)是互联网信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购、团购、网络促成交易(交易包括实物和服务)都必须遵守去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和商务部最近《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

电子商务的信用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不管是B2B、C2C、B2C还是其他形式。尤其是B2C的迅猛发展,因企业经营比个人开店有更多保障,比如京东、卓越、当当、麦考林、携程、艺龙等都提升了网购的诚信度。阿里巴巴、慧聪、淘宝、拍拍等也都主动大力完善信用体系,整体电子商务信用水平显著提升。团购作为新兴模式,因为新,所以出现过系列问题,遭到曝光,但是行业一线品牌正在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大团购网站,比如拉手、美团、团宝、聚美优品、F团、24券、糯米等都根据自身特点,完善业务流程和细节,更好的保障消费者权益。另外,说起电子商务信用,不得不说的是第三方支付担保工具,比如支付宝、财付通、银联支付、易宝支付等,这些创新的支付信用工具,极大的提升了电子商务发展的“量”和“质”,从根本上促进了诚信交易。

互联网有诸多的细分领域,比如IM、邮件、搜索、微博、网游、门户、SNS社区、视频、无线互联网、客户端软件、电子政务、工具平台等。随着实名制的不断论证和实施,互联网的真实性大大增强。目前主流网站都实行了身份证认证等措施,尤其是微博等新兴业务,几大门户都很重视,刚开始就很有高度的在做。微博这样的基于真人个人广播、去中心化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极其迅速,信息审查极其复杂,但是微博的信用普遍还好,前段时间发生谣传抢盐的事件,微博运营商及时辟谣,并第一时间通报权威部门通告及最新调查结果。SNS、邮件、网游等也普遍采取了实名制,实名制虽然还有争议,但局部的实名制或许是好的开始,虽然可能让人厌烦并增加各自的时间或运营成本。互联网本身也是媒体,媒体的信用是靠广大主编和编辑还有主管单位建立起来的。中央外宣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门从今年4月中旬起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为期2个月的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这只是打击网络水军、网络黑社会和降低网络虚假宣传信息传播的开始。

互联网的信用和安全紧密相关,失信事件往往也是安全事件,黑客和木马病毒等是让互联网信用丧失的元凶。在各种IM聊天工具、网店、论坛等有时看到“中国知名网上商城全部用户资料”“北京车主资料”“邮件数据库”等被买卖,更有前两天媒体报道某连锁酒店数据库被窃取并且在网络兜售的事情,其实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大量传统企业纷纷触网,利用网络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大幅提升了营业额和加速了规模扩张。但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触网的传统企业一定要注意信用和安全,而不能只停留在功能层面。首先,用户基于信任在网站注册,网站经营者有义务对其资料妥善安全的保管,因为被窃取或被内部员工泄露,演变为安全事件,后果更加的恶劣。常见的网络信用及安全问题包括网络欺诈、虚假经营者信息、无正规票据、出售违禁品、出售假冒违劣商品和三无商品、商家宣传与实物不符、承诺无法兑现、资质不全、钓鱼网站、收取额外费用、消费陷阱、用户隐私被泄密或被买卖、用户无法享受售后服务、用户权益无法得到全面保障、网站缺乏自律等等。这些都污染了网络环境,是互联网发展的障碍。

国家曾经重点打击网络上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互联网知识产权事件包括天线视频6名高管因涉嫌侵权盗版被捕,其他的还有BT下载、网络盗播、各大视频网站互相起诉等。国家重视,企业主动自律谋求长远更大的发展使视频行业的版权保护形势喜人。但是,目前文学、电子书还有音乐等其他方面还存在些问题。

毋庸置疑,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虽然一直滞后于产业发展),伴随着互联网行业日趋成熟,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是网民素质都在大幅攀升,中国社会和互联网的信用肯定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信用就是这样,有总比没有好,有了以后可以一点一点的完善和改进。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互联网企业也都在主动寻求诚信和安全的举措和方案,比如网站备案、网站经营许可证、各种准入许可资质、身份公开与核实等,同时一些相关第三方认证应运而生。目前第三方认证主要是通过对网站域名所有者、网站备案及ICP信息、网站经营者工商注册信息、银行及税务信息、法人身份证等征信认证,有的认证还需要数字传输加密、上门拍照、陌生拜访、木马及安全措施评定、隐私保护及服务条款评定、知识产权及企业竞争力评定等等。通过相关认证和评分来督促网站重视信用,分类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市场优胜劣汰,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但第三方机构需要在实际执行中严格执行、提高权威、强化自身信用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互联网信用涉及道德层面,这部分更像大白话的信用。网站兑现承诺,诚信宣传;个人发表言论,网络交往,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在网络的一言一行都有信用可言。信用和时间有关系,有点“日久见人心”的意思。比如凡客诚品退换货很方便,质量有保证,买过的人会更加信任,同时也会推荐给朋友,形成信用的口碑。互联网上存在信用档案,信用档案是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信用重要组成。信用档案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主体(包括企业个人)等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一般会保留痕迹,对个人来说,注册SNS、论坛发贴、出让二手物品、微博博客相册、其他人的评价等等,虽然换个ID很容易,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形成了信用档案了。在互联网环境下信用档案管理体系构建原理、方法、技术及其标准等系列问题也有专门的学者在进行研究。

第6篇:工业互联网含义范文

本文首先探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研究,总结“互联网+”背景下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特点、现代信息服务的发展特点等内容,并对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的可行性进行概括,进一步分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和特点,并深入分析高校图书馆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建议,以期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高校读者用户对知识信息的更深层次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障碍;创新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5日

一、引言

在工业化、信息化之后,人类进入知识化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兴起并快速增长,用户对知识的渴望前所未有的强烈,取决于互联网让全世界快速走过了信息化阶段,为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经济日益繁荣。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压力,于是各种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知识服务应运而生,例如通过自媒体发文章、发视频来介绍某类知识或见解,解释某些问题或宣扬某种观点,又如谷歌、百度、维基、知乎、千聊等知识服务APP,它们的实质目的都是在帮助知识的消费者处理信息,然后向受众用户提供知识的终端产品,这些新兴的“互联网+知识服务”产品无疑会对传统的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利用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高校图书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完成逆袭,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创新性的知识服务,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和运营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信息。信息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并通过物质载体进行传递的知识内容,其本质是具体事务所带有的含义,其载体是具体的事物,比如语言和声音都是传递的信号,其所表达的含义就是信息;信息的特点是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和独立性,独立性是指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其载体相互独立的,比如同一句话,同一个语义表达方式,可以用英文表达,也可以用日语表达,但日语和英语两种表达方式相互独立;主观性、抽象性是指信息的意义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

(二)信息服务。顾名思义,是以信息为主要载体的服务类型,主体是需要特定内容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信息用户),将分散在不同载体的信息进行整理收集后使用的一种服务方式,在此过程中,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分析等步骤,只是一种资料化、碎片化、直接化的提供给信息用户,这种服务在高校图书馆里往往只是参考文献、文献检索、实验数据、辅导资料等客观存在的,并非特定的知识,是一种可被替代的机械式服务。

(三)知识。“知识”在表面上是一个很泛泛的词,很抽象又很具体的词语。辞海中这样定义: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认识的结果或结晶,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范畴。知识不同于上述信息中的文献、数据和资料等客观存在的事物,知识具有特定的分享价值、传播价值,同时也能够创造出特有价值,知识服务是基于其特定价值的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服务方式,因此这为知识服务的提出提供了基础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知识服务理论。笔者认为,知识是人类经过主观意识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加工认识,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结构化的信息资料整合城成特定的信息资源,便于利用而存在。

(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即由知识和管理组成的一个概念,也是管理领域中知识经济的新型管理活动,其管理对象是知识内容和知识过程,然后还有知识管理的价值层面以及实施层面,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人来实现是指本身所蕴含的潜在价值。

(五)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基于数据服务模式发展下的更加高级的服务形态,是依托知识资源(内容资源的高阶形态)的生产供应能力与市场用户需求高精度对接的、高级信息内容服务。综上可知,笔者认为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和信息服务,高于知识管理的一种针对受众者的个性化需求过程,其关键在于从众多信息库和信息资源中攫取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再加工、再提炼、再浓缩的价值。

(六)“互联网+”的含义。所谓“互联网+”,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定义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简单,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比如,我们常用的QQ、微信,就是“互联网+通信”而得到的即时通信;而淘宝、京东就是“互联网+零售”得到的电子商务。总之,这种虚拟的理论化加法,不是找现成的事物去做加法,而是去促进更多的新生事物的相互融合发展。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图书馆知识服务作为信息服务业的一种,也是知识服务业的一员。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从以上知识和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可知,图书馆知识服务本身就已经界定了服务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图书馆管理员和师生用户,前者可以定义为在图书馆工作的所有人员的统称,后者因为高校图书馆大多不对外开放,只对校内师生开放,所以客体不能扩大到广大读者用户。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可界定为: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指以馆员的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需求,对相关信息、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读者用户提供所需知识的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因其服务对象、服务理念、用户需求、知识储备以及服务目的特殊,自然也有其特征所在。首先,师生是知识服务的核心。知识服务既然是一种服务,其核心必然是服务主体,以满足师生的满意度为目标开展服务活动,根据师生用户的客观需求整理搜集各种有效信息,设计开发图书馆特色信息产品,提升特色化、品质化服务,为用户更好、更方便的提炼相关知识做好铺垫,达到最大满意度;其次,需求是知识服务的驱动。图书馆知识服务是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这就对师生用户的知识服务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因为知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如何形成解决方案,全力为师生用户找到对应的、独占性、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最后,增值是知识服务的追求。只有知识服务得到普及和应用,价值才能最大化,增值服务才能有意义。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信息收集、整理、提炼、加工、融合,最后形成了有价值的服务,为师生用户提高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效率,为用户创造价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逐步体现知识的价值层面。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创新。可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建立该校的读者阅读云笔记数据库平台,并对外开放读者的读书笔记,读者可以⑵湓诠ぷ鳌⒀习或科研过程中的感想、日志、学习成果、研究成果等上传至数据库平台中,读者还可以将图书馆帮其解决的问题、提供服务的过程,或问题解决的方案、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等上传至此平台。利用这些信息或知识,读者之间可以根据某一问题开展讨论,实现彼此间知识的增长与增值,最终达到信息与思想的共享,充分展示个人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积累。同时,馆员可通过长期对某一位读者或某类读者进行跟踪,了解他们的学习与工作需求,在该位读者或该类读者群向图书馆提出服务要求时,图书馆可以及时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知识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模仿“知乎”私密咨询场景――一对一的咨询。因为在传统的咨询模式下,读者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一对一咨询的场景需求,不管是专业技能上的咨询、还是兴趣爱好的咨询,一对一能够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不是一群读者盯着一类读者的问题,并且支持与问答者进行多次问答,问答内容仅双方可见,保证了咨询内容的私密性,让交流更顺畅和灵活。

四、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现状与障碍

(一)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完善不够。一方面实施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资源是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研究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而高校图书馆往往比最新的信息慢半拍,资源陈旧、信息老化、更新速度慢、知识单一不丰富、缺乏知识趣味、相关专业图书技术含量低、知识覆盖面窄,造成图书馆影响力小,常常出现图书存放时间久,无人问津,图书摆设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知识库的建立和融合迟迟未见起色,目前仅有的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知识数据库各自为政,只是一味的增加数量,从未考虑知识的质量,特别是同一类型文章同时在几个数据库出现,加大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和信息的冗余,明显会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深入推敲不够,信息资源仅仅是期刊论文、毕业论文、数字化图书、会议活动等,搜索起来内容繁杂,知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二)隐性知识和信息安全性担忧。一方面图书馆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馆员个体和图书馆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图书馆外部有效获取的知识,包括馆员隐性知识和读者隐性知识。目前,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领导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缺乏交流,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影响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影响了隐性知识的发挥和利用;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是公共设施,计算机病毒盛行与更新,个人疏忽操作不当造成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的意外丢失现象频发,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愈来愈受重视,特别是学号和密码信息,可以登录校园网多个界面:选课界面、学籍界面,有的师生忘记了退出,有的在输入学号和密码时没有进行有效保护,进而泄露了个人信息,造成了信息泄露。

(三)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意识欠缺。一方面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大都认为没什么大事儿,管理员就放松了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认为每天工作犹如流水线作业一样,枯燥无味,甚是单调,对学生的知识服务不到位,知识服务意识缺失,知识服务质量低;另一方面几乎每所高校都存在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安排海归博士、国家人才计划等高级人才留校工作,默认将其家属的工作安置在图书馆当管理员,缺乏相关培训和专业学习,没有很好的监督监管机制,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服务人员素质和意识上不去的原因。

(四)师生用户信息提炼意识不够强。一方面在多数高校学生中,图书馆只是借书、还书、上自习的地方,有的只是借阅新闻杂志、体育报刊、休闲期刊等,有的甚至大学四年都没去过几次图书馆,大多数缺乏对图书馆的真正了解,知识摄取量极低,信息查询力度不到位,除非老师要求上检索课时才会熟悉一些简单的技巧,从根本上就没有真正重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导致学生对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利用率极低,更不要说搜集、整理、提炼等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平时授课任务量大,一周除了写教案备课就是整理其他教学工作,也只有在每年的和评职称时才会想起去校图书馆检索一些相关论文和参考文献之类的电子期刊,无法自觉形成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五、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以数字资源建设为基础,每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数字图书馆资源,挖掘潜在知识价值,营造知识服务氛围。在图书收藏方面,要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去繁留简,着力打造精华资源、重点学科资源、高质量书目数据库以及专题数据库,适时的购买全文数据库,增加本校知识数据库的承载能力和影响力,及时更新最新的书目和书籍,上架后要提醒读者,实现知识服务最大化、多元化、个性化、一体化的目标,进而提高师生的阅读效率和知识服务效率。(图1)

(二)建立“互联网+”隐形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互联网+”隐性知识共享平台,前期需要投资软硬件设施以及配套人员。比如,可以利用“千聊APP”进行嵌入式知识共享,鼓励师生在“千聊APP”_设个人知识共享直播,进行相关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讲座以及各种经验和技巧的传播,或者对图书馆的意见,使得图书馆与读者相互了解,营造良好的氛围。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隐性知识共享平台,需要高校加大投入力度,应尽快建立隐性知识共享平台。

(三)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员服务能力和服务素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容是为师生用户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情报产品,其本质是图书情报人员为用户提供智力服务,图书馆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校图书馆整体水平的高低,首先,面对图书馆检索系统,应培训工作人员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熟练掌握检索技巧和网络检索技术,提高面对知识服务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其信息搜索、知识整理的熟练度。

(四)强化师生的知识服务资源利用意识。利用周末开展各式各样的评书活动是图书馆引导高校学生分析、评价书刊的重要形式,也能发挥图书的教育效果,同时要不定期开设相关知识讲座,请教授专家或者是本校经验资深的教师,还可以举办读后感座谈会、知识讲座、专题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用户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五、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影响具有双面性,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师生需求多元化、知识化的时代选择,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服务与高校图书馆建设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进步,共同为高校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知识化和特色化的知识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

[2]吴秀珍.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的途径[J].图书馆,2008.5.

[3]陈扬.知识服务――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J].现代情报,2006.4.

[4]张宏武.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述论[J].图书馆学研究,2012.18.

第7篇:工业互联网含义范文

【关键词】网络销售;传统销售;互联网;淘宝

一、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含义

(一) 网络营销的含义

与许多新兴学科一样,网络营销同样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完善的定义。广义地说,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都可称之为网络营销(或叫网上营销),也就是说,网络营销贯穿于企业开展网上经营的整个过程,包括信息、信息收集,到开展网上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阶段,网络营销一直都是一项重要内容。(百度百科)

(二) 传统营销的含义

传统营销是一种交易营销,强调将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顾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消费者已经习惯这种固定的模式,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很强的交流性,可以看到现实的产品并体验购物的休闲乐趣,同时也更取得了大众的信赖。

二、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冲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底,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8.0%,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增长了14.6%;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分别比半年前增长了5万和4.3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74429M,IPv4地址总数59945728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4.8%和44%。

可以看出,经过十年快速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正是在庞大群体的支撑下,网络营销得以实现---网络营销是指借助于国际互联网完成一系列营销环节,达到营销目标的过程。网络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共享,进入障碍为零。

从营销学角度看,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由迈卡锡教授提出的4P组合,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进(Promotion)。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企业的利润,而没有将顾客的需求放到与企业的利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而网络的互动性使得顾客能够真 正参与整个营销过程,而且其参与的主动性和选择的主动性都得到加强。

在网络时代,人员推销、市场调查、广告促销、经销等传统营销手法,将与网络相结合,并充分运用互连网上的各项资源,形成以最低成本投入,获得最大市场销售量的新型营销模式。网络营销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营销构建的宏伟防线。

(1) 对标准化产品的冲击

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因特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因特网厂商可以迅速获得关于产品概念和广告效果测试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测试顾客的不同认同水平,从而更加容易地对消费者行为方式和偏好进行跟踪。因而,在因特网大量使用的情况下,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商品将不再是天方夜谭。

(2) 对营销渠道的冲击

在网络的环境下,生产商可以通过因特网与最终用户直接联系,因此,中间商的重要性将有所降低。

(3)对传统营销方式的冲击

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用户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方便地实现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一体化的多维信息共享和人机互动功能。"个人化"把"服务到家庭"推向了"服务到个人"。正是这种发展将使得传统营销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结果将可能导致大众市场的逐步终结,并逐步体现市场的个性化,最终将会以每一个用户的需求来组织生产和销售。

显然,网络营销模式对于传统营销模式的冲击式剧烈的,那么,到底孰优孰劣,我们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对比分析。

三、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的优劣势对比

(一)信息传递方面:

1、网络营销的优势

(1)低成本:在传统营销模式中,制造商生产出成品后往往通过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渠道对外销售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产品信息的传递需要经过许多环节,这样便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成本,而网络营销则以其优越的信息传递能力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外,,互联网内的虚拟空间还具有无限扩展的特点,节约了大量的宣传板,条幅等传统的宣传工具。

(2)高效率:信息在互联网中可以光速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样可以是商家高效率的将产品信息进行扩散,并且可以使消费者更有效的进行选择并进行购买。

(3)随时随地:销售与购买不在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地点,商家与销售者可以通过互联网24小时进行销售与购买信息的交换。

(4)一对一传播:通过互联网可以使市场细分到一对一的程度,卖方可以针对某一买方发E- MAIL,甚至可以量身订做广告。

(5)互动性加强:通过qq、msn、阿里旺旺等网络交流方式,商家可以更加有效深入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意见,并据此来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更加有效地调整改变。

(6)信息量大:通过互联网这个传播速度快,信息含量大的载体,商家以及消费者都可以获得更为大量的需求与购买信息。

第8篇:工业互联网含义范文

前几期我们陆续报道了数字城市建设的现状、物联网带来的新机遇、电信运营商打造的通信基础,它们都渗透到了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构成若干“神经元”。其中,物联网当之无愧成为今年最火的概念,那么,业内专家怎样看待物联网呢?本期将为您带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委员侯自强的观点,由《计算机世界》报独家刊发。

挖掘信息社会的“神经元”,每期都有新内容,我们欢迎您参与讨论,投稿和交流,请发至.cn。

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框架,具备基于标准和公有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从应用来看,物联网最终的目标是成为服务网络。

物联网仅仅才开始

■ 工业和信息化部 通信科技委委员 侯自强

互联网过去连接的主要是人,现在增加到物,它将和环境进行交互。物联网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和个人,比如改善个人安全,更有效地保障个人健康。未来的互联网包括了物联网(IoT)、媒体网(IoM)、服务网(IoS)和企业网(IoE)四大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演进方向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将连接万亿个设备,把物理和虚拟世界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数据库,完成从信息到知识的演化,从而能够推理和解决问题,变成服务型互联网; 另外,互联网还将具备地理位置的嵌入能力。

所以,物联网的定义应该有两重含义,第一是要把物连接到互联网上,第二是要把和物相关的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物理对象被无缝连接到互联网,成为业务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框架,具备基于标准和公有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特性和智能接口,并和信息网络无缝整合。

物联网的挑战

物联网的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安全、隐私、数据保护、全球性资源控制、资源治理问题,我们不能忽略的关键因素还有标准的设置和互动性,例如频谱、通信协议和标签格式的确定。

我国传感器网络标准进展情况: 2006年,全国信标委开始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传感器网络标准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7年,国标委正式批准在全国新标委下成立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组; 2008年,工作组开始准备管理文件,在11月无锡会议上初步取得工作组内的认可。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现在有成员单位近80余家,共同推进中国传感器网络系列标准的制定。2009年9月,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了PG1(国际标准化)、PG2(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PG3(通信与信息交互)、PG4(协同信息处理)、PG5(标识)、PG6(安全)、PG7(接口)和PG8(电力行业应用调研)等8个项目组,开展具体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从业务的不确定方面来看,物联网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一个问题是业务为谁而做?是服务于消费者、企业,还是行业应用; 其次是业务的投资,谁来投资,回报率如何?再次,新业务的模式、价值链、供应链问题尚无法确定; 最后是监管的法规和治理。这些问题都只有在物联网的成长过程中边发展边解决。

物联网还将引发新一轮安全问题――物联网创造了一个新的病毒和黑客的活动空间,病毒的问题、可信度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林林总总。设想一下,你今后出去随时被摄像头捕捉着,一整天的活动都在各种探头下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势必影响人的隐私。这才仅仅是一个摄像头的例子,如果把各种传感器都调动起来,可能还会产生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政府的治理条款,从某种程度上说,物联网的复杂性不亚于互联网。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它应使用开放协议,支持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包括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标记、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事件处理。很重要的一条是,物联网应发展可扩展、安全和语义丰富的中间件来推动现实世界数据进入各种互联网应用。 实际上,从支撑环境来讲,它应包括三大部分: 传感器、传输平台、处理平台。处理平台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未来的语义业务,未来的连接不仅仅是传感器相连,和传感器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都要联接起来,而且还要进行理解。物联网包含处理平台、中间件、具备语义理解能力的环境,在整个体系中,最下边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网络,中间有一个接入层,然后进入到核心网络。实际上,接入网络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可以是固网,也可以是移动的。我国电信运营商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中间的环节实际上就是宽带和NGN。

另一个问题是智能在哪里,是在网络中间还是在网络边缘?从分布智能的优化技术来讲,涉及网络边缘和中央信息系统的角色问题、业务平台和对象生命周期数据的互用性和集成问题,这个体系模型结构应该是开放的、自治的,而且不是为某一种应用而设。应采用体系结构模型推进物联网,建立起开放的治理方法,而不要网守、锁定某些重要业务或处理功能。

在整个系统中,物联网仅仅是应用关系链的一个环节。在智能交通、医疗保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应用都牵扯到一个复杂的关系链,而物联网只是第一步,只有把系统部件都配齐,物联网才可以发挥作用。所以,未来物联网体系结构中,关系链是关键,我们的对象可以是传感器,可以是RFID,甚至可以是一些文字,只要是携带感知信息的载体,都可以接入物联网,反过来还要有一个执行机构。

开启应用驱动力

物联网刚一出来,就引发了业界的兴奋,连相关股票都开始疯长。但事实求是地讲,我国物联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只有少量专门的应用项目,零散地分布在独立于核心网络的领域,而且多数还只是依托科研项目的示范应用。它们采用的是私有协议,部分基于IEEE802.15、ISA等标准,这也显现出物联网尚无完善标准体系的尴尬,协议标准的缺失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这个市场不要盲目乐观。

物联网离不开应用,所以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一定是结合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应用来做的,工业、农业、环保、安全等应用都是物联网发展的驱动力。

第9篇:工业互联网含义范文

这就像一场“总理记者招待会”,但提问者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远比招待会上的记者更有代表性;这就像一场聊天大PARTY,但聆听者如此之众,远不是任何超级会场所能容纳;这是国家总理与网民的一次在线交流,但看不到避实就虚的外交辞令,态度之诚恳、语言之朴实,让人屡屡难抑心中感动。

2月28日,互联网再次沸腾了。这天下午,总理用了两个多小时,与网民来了一次充分的“零距离接触”——内政外交,无所不谈;家事国事,俱无回避。一再强调,自己是“带着心来的,带着诚意来的”;网民们一再提醒,希望总理“喝点水”,千万“别累倒了”。其情其景,充满暖意。

如果说去年6月20日胡主席与网民的首次在线交流,还更多被解读为一种信号意义,体现着**“对网络功能的重视”的话,那么这一次,我们已经无法简单停留于“信号意义”了——它的意义已经深刻地浸入实质层面,表现的俨然已是:中国“互联网政治”正在渐入佳境。因了这种“渐入”,网络成为距离**最近的窗口,每一个公民被激发出旺盛的参政热情;因了这种“渐入”,执政者得到了全面把握社情民意的体验;因了这种“渐入”,国家意志与民众意志正获得极大共鸣。

说中国“互联网政治”渐入佳境,决不仅仅因为中央领导先后与网民做了几次平等的交流,“给了网民面子”,这个断言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各级官员问计于民、邀请网民“拍砖灌水”的举动屡见不鲜,从政府邀请网民组成调查团调查官方结论,到网民表现“意见领袖”风范被选为人大代表,政府层面不断释放善意;网民正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从监督官员台上台下、讨伐官员飞扬跋扈,用“人肉搜索”把腐败分子拉下马,到对国家政策真诚地出谋划策,网络的正面作用得到不断凸显。虽然互联网发展仍然问题不少,但其对于整个社会一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讨论问题的积极意义,丝毫不能被遮蔽。

无意神化网络的功能。互联网本身只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公共平台,人民喜欢这个平台,是因为可以自由表达,可以保留个性,可以形成互动,可以凝聚群体力量——这些都是可贵的民主体验,也契合了人类发展的需求。网民的本质是一种类型的公民,网络民意被重视的本质,是一些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尊重。既然网络可以做到,就更有理由要求网络之外的现实世界也能够做到。

我们对互联网政治充满期待的根源就在于,互联网时代可以为中国传统政治赋予新的内涵。仅以28日在线交流为例:“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是对公民权的敬畏;“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这是对道德的自觉;“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要感谢农民工兄弟姐妹们,最重、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是你们干的”,这是对劳动者的尊重;“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注定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这是对社会公平的忧虑;“我倒不是关心我的锻炼问题,我关心的是现在青少年学生们的锻炼问题”,这是忘我的情怀……类似基于尊重公民权利的理念,有理由在网络时代唤起更多的同行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