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第1篇: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银行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也越来越大,操作风险的管理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而且更应该着重探究银行从业人员和高级管理者引发操作风险的行为及动机,银行建立诚实正直守信公平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银行的服务也逐渐的全球化,同时技术系统的更新,新的交易工具和交易策略的创新一方面给银行带来了新的盈利点,另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增大了。尽管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各种制度来防范操作风险,但近几年来因为操作风险发生的金融案件却接连不断,这不得不引起对操作风险原因的深入分析。本文试图对文化对人的影响进而对操作风险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

一、操作风险含义的正确理解及商业银行的文化定义

1、 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 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定义包含 了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由此可看出,操作风险不同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它是一种纯粹风险,是一种管理成本,不能带来利润,不存在风险与报酬的对应关系,承担这种风险不能带来任何收入,而且操作风险一旦发生往往造成巨额损失。

2、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综合,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企业的价值观,是道德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的综合体,其核心是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企业精神。商业银行的文化是企业银行文化的分支,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银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现代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制度建立,不仅离不开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必须依靠其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制度的建立只能从外观层面防范风险,而诚信审慎的文化的建立能从根本上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操作风险的原因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从操作风险的成因来看,有许多的原因,有内部人的欺诈也有由外部事件引起的,但就近期发生的事件来看,主要是银行内部的原因引起的,特别是内部人员或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所进行的主观的故意的欺诈行为,如果有行之有效的风险文化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风险发生的概率就可大大降低。与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不到位引发的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的缺乏。风险文化建设的重点是要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树立风险管理的认同感。风险管理要确立事前防范的观念,营造以诚实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包括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金融业的职业道德规范,银行的形象,以及金融的法规制度。风险管理人人有责,使风险管理真正融入各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工作之中,时刻谨防风险的发生,形成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屏障。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约束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是操作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完善是对银行现有的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的有益的补充 。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健全和完善银行的约束激励机制,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中约束手段不多,约束形式单一,经营者能上不能下,员工基本上是有进不出,违纪人员也可以异地为官,这些为风险的发生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同时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一些员工的心里产生了不平衡,尤其是对于一些掌握一定权利的管理人员,于是就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利,采取违规操作,结果导致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

3、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不完善也是诱发操作风险的原因。风险文化的建设也能有效的预防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的操作风险。由于国有银行出资人的不到位,没有明确的责权利,使得经营着受到的监督作用弱化;同时信息的不对称,以及金融经济的复杂性,导致了银行坚守自盗的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建立诚实守信的文化显得刻不容缓,银行的制度是建了不少,但由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成文的潜规则,人情的力量大于制度的力量,结果是极大的损害了国家和银行的利益,此时就需要有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来约束有损银行利益的行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就是要从人的主观意识上抑制人的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三、建设以人为本,诚信审慎,严格规范,肩负责任的银行文化氛围,让风险管理文化在防范操作风险发面发挥核心作用。

1、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认为本,强化教育,培养员工的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原则,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创造一种义利并重的文化精神。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同工同酬待遇平等,去除正式于非正式员工的区别,在平等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员工从心里内在的维护银行的利益。

2、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仅包括银行在风险识别评估能力,风险收益,管理模型等方面形成的技术和艺术等知识面层面的建设,而且包含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员工统一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一种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精神层面。这是形成企业文化力的一种体现,而文化力又可以分解为凝聚力,向导力,约束力,激励力辐射力,它可以在银行制度缺位的地方发挥巨大的作用,它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而这体现为制度的完善合理,因此首先要加强各种人事制度、风险管理的监控制度、员工的激励制度的完善。

3、加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树立商业银行对社会负责认的形象。现在跨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硬件竞争到软件的竞争,从技术产品的竞争上升到社会责任理念及道德水准的竞争。要想建设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商业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必须主动的与时俱进,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理念,这不仅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而且也是建设商业银行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阿诺.施尔得:银行如何面对合归性挑战[J].新金融 2006.11.

[2]张建国.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J].新金融 2006.5.

第2篇: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走进建设银行分行各营业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营业大厅、一目了然的信息公示栏、详细的服务流程指南、不厌其烦的解答声……所有这些,让人感受到了文明便捷、人性化服务的良好氛围。

而这一切,都与该行多年来开展的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紧密相连。

近年来,建行银行分行坚持以“深化文明创建、打造精品银行”为主题,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多管齐下将文明创建活动同本行经营管理、改革创新、业务发展、优质服务、党风行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客户效益和自身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止末,建设银行分行贷款、存款、利润等业务指标均居区域同业首位,连续三年被湖北省银监局命名为“良好银行”;连续四届被命名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和宜昌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建设银行分行主要实行“六化”,促进了创建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双文明创建一体化。建设银行分行党委把创建工作同业务发展工作一并纳入全行目标责任制,并与等级行考核,同管理人员绩效分配直接挂钩,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分行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来提高创建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不断改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立了分行领导文明创建联系点和分行部门与基层机构文明创建定点联系制度,定期现场调研和指导工作,解决两个文明创建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同时加强行风建设,主要是建立起行务公开、民主理财和社会监督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强化对领导人员守法从业的监督。加强员工教育和合规管理,组织开展了警示教育、风险防范教育、不良行为排查、案件专项治理等,全行已连续多年没有发生案件。

文明创建深层化。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银行分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经营管理和服务客户之中,由过去“以我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上来。重点抓群众和客户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哪方面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就着力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分行建立了“行长接待日”制度,每月坚持一位分行领导接待员工,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每月开展行长“客户接待日”活动,到基层网点听取客户的心声和员工之音,及时解决客户中的问题,把客户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制度的基本尺度,从单一的销售产品转移到客户关系维护和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上来,由“为产品找客户”转向“为客户找产品”上来,通过进一步转变观念,多方面打造优质服务,真正认识和准确把握客户战略。还通过“客户接待日”活动,针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和服务障碍,进一步梳理和改进业务流程,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力度,强化后台对前台的支持,有效地提高了建行客户的保留率和增长率。

网点服务标准化。银行基层机构和网点是文明创建工程的“细胞”,为此,重点强化训练其服务不仅要文明优质,而且还要规范标准。建设银行分行在全行实施营业网点战略转型,制订了全行统一的网点服务规范,对服务环境、服务语言、服务标识、服务设施、服务礼仪、服务效率等作了统一规定。一是加快优化网点布局,渠道建设日益完善。分行加大了网点购置和装修改造力度,近几年用于网点购置和装修支出达8400万元,购置网点5家,整体装修网点17家。加快了自助设备布放和网点服务设施配置力度,改善和优化营业环境,增强网点功能,全年布放自助设备46台,完成了53家网点视频播放系统配置、26家网点电子门楣安装以及网点其它服务设施的配置工作。二是大力实施网点转型,提升网点营销服务效率。全面完成了网点一代转型工作,网点转型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客户平均等候时间由转型前的13分钟降低到转型后的4.1分钟,网点日平均销售量上升74%。三是大力推动柜面业务分流,缓解柜面业务压力。网点柜台交易笔数占比由过去的56.3%下降到现在的38.41%,自助设备交易笔数占比由过去的31.14%上升到现在的40.08%。四是构建规范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和社会形象。分行通过全面推广服务规范三十条,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客户接待日”活动,开展“迎奥运、比服务”,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活动,服务品牌和服务形象再上一个新台阶。港窑路支行和当阳市支行营业部已分别创建成全国银行业、湖北省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

二线服务规范化。本着“二线为一线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建设银行分行先后调整优化了本部内设机构和支行内设部门,进一步实行后台大集中。在支行大力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启动了机关服务基层考核评价工作。制定的考核办法把各部门的基本职责、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及服务标准等,作为规范服务基层的承诺内容,考核各部门为基层(部门)和客户的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办事效率和工作纪律作为考评内容。在考核方式上,分行采取综合考评和百分制量化考评 ,考评结果纳入部门主要负责人综合考评体系,并与部门业绩考评及薪酬分配挂钩,从而使机关作风大为改观,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监督检查制度化。为了有效促进和落实两个文明创建工作目标的实现,打造具有最强竞争力的精品银行,建设银行分行专门成立了监督检查的部门对全行实施督导检查。检查的主要形式包括内部检查、外部检查,其中以内部检查为主。检查的重点是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纪律、服务礼仪、服务环境等。各级支行和基层网点也普遍建立了检查员队伍,聘请社会督查人员对其文明优质服务情况进行明查暗访,针对查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抓好整改。推出“95533”和“800”咨询服务投诉电话,派出“神秘人”巡回检查,据总行“神秘人”在我行城区检查的30个营业网点,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国建行系统排名前列。

第3篇: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04-03

作者简介:高振兴(1984-),男,山东人,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我国国内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营销的竞争、管理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作风习惯、精神风貌及企业外部形象的总和,是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要素组合。银行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有独特的内涵,也具备企业文化的普遍特征。银行企业文化决定着银行的公众形象、社会定位及发展方向,在某种程度上说,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决定了银行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则是商业银行在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它既承载着企业文化的普遍特征,有带有显著的行业特性。

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对比

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银行业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互相并存、共同发展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起到必要的补充。要考察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既要研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也要深入研究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1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立起了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实力较为雄厚,在文化风格上表现出较明显的稳健特点。各大行继承了原有的经营基础,依托国家信用的强力支持,树立了“大行群体”的社会形象。各大行高度重视风险自控,大力抓好制度建设,树立风险合规理念,因此赢得了客户的广泛信赖。由于拥有良好的行业基础,国有商业银行在推进文化建设上起步较早,企业文化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度一致,成为金融业中的良好范例。

2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比较短,虽然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有着后发优势,也具有许多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难以比拟的优点,但从文化的积累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文化积淀显然还不够深厚,一些文化优势也还未完全显现,尤其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短,其风险文化还没有经过严峻的实践考验。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文化往往更多地关注生存问题,因此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

总的来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正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而快速发展,尤其在营销文化、服务文化与创新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容及特性

1信用文化

诚信经营是金融企业发展的灵魂。金融行业特性决定了金融服务必须承担很强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对金融企业来说,诚信文化应根植于企业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和忠诚观念,保证客户、政府、合作伙伴以及同业对经营者产生强烈的诚信认同度。

2制度文化

商业银行制度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守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商业银行制度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组织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银行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主要包括产权制度、法人治理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正式制度,以及这些正式制度所依赖、反映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理念等非正式制度。研究和反思商业银行制度文化及其历史演进,对于加强商业银行制度文化建设,总结制度文化建设的经验,启发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转型是十分必要的。

3行为文化

商业银行行为文化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行为和金融服务行为中产生的,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内化于员工后的表现,是商业银行制度文化对行为产生的直接规范和约束的结果,其在于培养员工建立与本行企业文化基本价值观、核心理念一致的共同语言和思维方式,培养员工形成公共行为习惯。商业银行行为文化既包括商业银行组织及其员工的言行、活动等动态行为,也包括商业银行名称、标志、环境等静态形象。

4领导人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领导人尤其是企业的创始人存在着密切联系。企业文化的风格和内容都会体现企业领导人的理念,企业领导人的思想、价值取向、行事风格等都会给企业带来深刻的影响。银行业的企业文化则深受银行家的影响,银行家在银行的创立阶段所形成的经营风格与价值取向往往决定着银行未来的走向。因此,领导人文化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信贷文化

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银行行业特色的文化,因而也是银行企业文化区别于其他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长期以来,信贷作为我国银行业最大、最传统、最核心的经营产品之一,一直是银行业创利的最主要渠道,信贷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处在核心位置。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以及对风险防控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存款业务所能比拟的,这就决定了信贷所蕴含的特性文化在银行企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信贷理念构成了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信贷制度是商业银行制度文化形成的基石,信贷行为中蕴含着银行最鲜明的行为文化。抓住了信贷文化,就抓住了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6风险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以企业文化为背景,贯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通过风险管理体系,把风险管理的责任扩散到每个业务部门和每个业务环节,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求得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多环节、综合性和灵活性,从而把风险约束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7营销文化

营销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在市场营销中具体运用的体现,是营销特色的象征,它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内容,以企业的服务或产品为对象,是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习惯做法、机构安排、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商业银行的营销文化围绕着服务营销文化展开,需要创造一种优秀的、更重视提供良好服务和树立顾客导向观念的服务营销文化。

8服务文化

专业化的服务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金融服务业具有较为规范的服务内容和流程安排,但是,由于个体的专业水平、服务态度及理念不同,造成终端服务产品的效果差距会很大。应倡导不断改进服务,提供更好的服务,力争使服务水平超过顾客的预期。这种服务文化将有效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9创新文化

商业银行创新文化包括战略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手段创新等。如果每个员工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锐意进取,商业银行内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氛围,使整个组织充满朝气和活力。

四、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从战略高度来研究和建设企业文化

商业银行应根据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设计企业文化的理念、发展模式和制定推进措施。决策者和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建设,而且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商业银行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由专人负责,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相关制度,构建推进机制,确保企业文化健康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3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将文化建设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当今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具有现代意识的金融人才,在追求高薪的同时,更向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因此,商业银行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和主动,就必须要创新用人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把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统一起来,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激励机制联系起来,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

4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银行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等同质化倾向严重,如果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拥有不同于他行的特点。因此,各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共性基础上突出行业特点专有品牌,着力打造不同的产品文化、营销文化、服务文化、风险文化和管理文化等。

5培育优秀的“银行家”群体

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银行家”群体的培育和成长。首先商业银行应培育“银行人”——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他们具有先进理念、敬业精神和较为完善的银行专业知识;银行行长应该是受聘于董事会的职业经理人,不再是政府委派的“官员”。商业银行应使银行家群体能获得充分自由成长的机会,通过建立公平公开的竞选机制、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及严格的约束机制等,培育出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银行家群体。

[参考文献]

[1]黄津孚机遇管理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鲍宗豪决策的非理性研究——决策行为的跨文化意义[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3)

[3]德斯·迪拉(Des Dearlove)核心管理决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陈佳贵,黄速建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杜,1998

[5]魏刚,肖泽忠,Nick Travlos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7(3):92-156

[6]封资本结构选择偏好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6):54-61

[7]企业核心能力逻辑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第4篇: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于2006年6月13日在北京“中国银行业100强排行榜”,中国建设银行位居榜首。

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是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一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杂志,一直以来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对全球银行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此次排行榜是按照中国100家银行2005年底的一级资本排名的,处于榜单领先地位的是: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银行的一级资本占100家上榜银行一级资本总和的73.2%。

中国建设银行位居此次排名的榜单之首,表明建行在股改上市后资本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在国内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建设银行的2005年度业绩,截至2005年年底,建设银行一级资本达到2876.77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47.1%;资本充足率达到13.57%,提高2.28个百分点。这些指标在全球新兴市场中也处于较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首次公开发行融入的726亿元人民币资本金,以及建设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和对风险资产控制能力的增强。

此次排行榜中,除了一级资本名列第一以外,中国建设银行的税前利润、平均资本利润率、资产回报率、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贷款率最低)均列四大商业银行之首。其中税前利润达到553.64亿元人民币,列100强之首。

成功的理由

自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以来,建设银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积极推进组织机构的改革和战略转型;另一方面围绕“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优化业务流程,改进产品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各项业务获得健康发展,银行整体实力获得大幅提升。

首先,先进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建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的坚实基础。股改上市后的建行,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权利和责任清晰,建立了完善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公司治理各方独立运行,有效制衡。股东大会是建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受股东委托确定建行的目标、策略、政策及业务计划,监察、控制营运及财务表现,制定风险管理政策,以保证建行的策略目标能够实现。建行董事会下设战略发展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等5个专门委员会。每个委员会均有独立董事担任委员会成员,各委员会成员均具有资深的金融从业经历或学术背景,能够为建行董事会按照公司战略进行科学有效地决策提供建议和专业支持。监事会通过定期听取董事会的尽职报告、聘请第三方对建行外部审计师的审计工作进行抽样核查等多种方式,有效地行使股东大会赋予的权力,充分发挥独立的监督职能。而行长领导下的高级管理层在新架构中获得了应有的权力,也落实了相应的职责。

其次,加强战略管理,逐步实现打造“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股改上市后,建行集中全行智慧、借鉴境内外同业先进经验,在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业务发展战略,提出了全行的战略愿景,即“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员工提供最大发展机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为有效落实发展战略,建行38家分行及总行主要业务部门根据全行战略愿景,制定并实施了各自的三年业务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战略愿景的贯彻实施,使建设银行全行上下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通过服务、产品、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客户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真正开始了由大型国有银行向国际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变。

第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风险管理领行业之先。建设银行与国内其他银行相比,在风险管理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建行最早实施了独立的信贷审批人制度,最早使用经济资本预算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方法,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与回报的约束机制,实现风险和效益回报的协调发展。在风险管理体制改革上,建设银行始终没有停止探索和实践的脚步。2005年,建设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全部垂直管理,总审计师直接向董事会、行长、监事会报告工作;同时选择四家分行进行风险垂直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行以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风险总监直接向总行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这项工作今年已经在全行全面展开。最近,建设银行正式任命了第一位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机制的改革,有效加强了建设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整体资产质量获得提升。截至2005年年底,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至3.84%,在国内四大商业银行中最低。

第四,与战略投资者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2005年7月,建设银行与其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淡马锡私人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9月份,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开始在零售业务、信息技术和电子银行、全球资金服务、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展开合作。截至目前,已经有40位美国银行的专家到建行工作,集中推进了零售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淡马锡公司也与建行确定将主要在建行公司治理、资金交易、中小企业服务及国际融资等领域开展合作。今年4月,建行乐当家理财卡客户与美国银行的借记卡客户、ATM卡客户在两家银行的ATM上均可享受取现免手续费服务,双方联手为客户提供全球化服务,是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在战略合作方面取得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

第五,依托自身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建行一直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自股改上市以来,建行针对市场需求,研发并推出多种为客户量身定做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建设银行积极开发了专门为中小企业定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推出了“成长之路”、“速贷通”等创新产品;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进一步推广了乐当家理财卡,拓展了ATM功能;推出“金榜题名存单”、“吉祥存单”等新产品;为优质客户推出外汇理财系列产品及其它增值服务;推出了个人住房最高额抵押贷款、存贷通增值账户等个人贷款新产品。

第六,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建设银行一直以提高服务品质、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宗旨,努力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综合服务能力在国内同业中居领先地位。今年6月份,建行95533客户服务中心荣获“2006中国十大服务品牌”、“中国最佳客户服务奖”两大荣誉。体现了95533客户服务中心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较强的公众影响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建设银行营业网点的优质服务也得到广泛的好评。2005年度,建行上海、山东、青岛、湖南、厦门、新疆等分行在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均获客户和当地同业好评。大连市分行在“大连市首届最佳市民理财服务机构”评选中荣获“最高效、最值得信赖、最具服务意识的理财机构”奖;广东肇庆市分行连续两年荣获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无差错奖”。

美好的明天

综合经营实力的提升,使建设银行成为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最强的商业银行。截至2005年年底,建设银行贷款余额达到24583.98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10.4%,根据人民银行资料,增长速度在四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近11.9%。信用卡业务增长强劲,发卡量达312万张,增长89.1%,为中国第二大银行卡发卡行,根据人民银行资料,享有18.1%的市场份额。个人住房贷款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稳步健康发展,2005年年底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482.19亿元人民币,增长12.5%,位居同业领先地位。2005年底,建设银行实现经营收入1287.14亿元人民币,实现税前利润553.64亿元人民币,列国内同业第一。各项经营指标持续改善,平均资产回报率达到1.11%,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达到21.59%,成本收入比45.13%,均达到国内外同业的领先水平,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充分肯定。

第5篇: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受信主体的银行借款客户对硕士论文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更了解,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作为授信主体的贷款方银行则对客户的相关财务信息和风险了解不够,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通过银行信贷征信,能够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信用的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

1.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我国和征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结合本国银行业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以便能够对解决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和提高我国银行业竞争能力有所借鉴。

中文摘要

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硕士论文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第6篇: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1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银行体制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中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根本性缺陷是商业银行改革难以深化的焦点,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1.2 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中国很多商业银行目前这种具有极强行政色彩的内部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经营目标以及运行环境的转变。

1.3 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落后 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论是在度量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还是在对信用风险管理结果的检验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

1.4 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中国的银行业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银行承担了过多的财政性职能,商业性信贷业务和政策性贷款业务并未加以区分,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国家对它也无风险责任要求,因而中国长期以来没有银行风险方面的法规。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引导国有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另一方面开始重视外部的金融立法及银行内部的配套制度的建立。但在这些制度中信用风险方面的规定非常粗线条,并有大量的空白,其科学性、完整性还有欠缺。

2 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改革银行体制 要把中国商业银行建设成为优秀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只要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御信用风险能力。而要成为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因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根本所在。为了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1.1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和商业银行的办行规律,按照国际惯例,以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大股东派出董事人数,派出董事的股东单位不再派出监事,增加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增加中小股东单位派出的监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与外部监事的作用。提高董事、监事的独立性和职业素养,促使其实现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董事、监事逐步形成职业阶层,实行资格认证;建立董事、监事市场退出和禁入机制,可以仿效国外成熟的做法,实行每年更换三分之一的分批改选制;建立对董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问责制度,加强对其尽职情况的管理、考核与监督。

2.1.2 股权适度集中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股权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对人的监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当股权过于分散时,某一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会因为成本与收益相比过高而减弱,从而出现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当一家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又很容易出现“一股独大”及控股股东通过内部关联交易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

因此,股权的适度多元化才会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1.3 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 银行家作为经营管理银行的企业家是银行机制创新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主体,是银行机制创新的必要条件。通过完善高级管理层的选聘机制,使经营管理者由行政性选择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转变,形成并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人缺位问题,在经营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或者说银行发展之间建立一种创新的激励相容机制。

2.1.4 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 传统的薪酬制度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利润、资产质量等事后会计指标,对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反映具有滞后性,与银行远期盈利能力或未来经营业绩没有联系。建立经理股票期权或员工持股计划等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会使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解决由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利益不一致所产生的问题。

2.2 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2.2.1 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与上市等途径,已经实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明显改善,并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政策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控制委员会及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等专门的委员会,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制度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为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工具的运用提供必需的组织基础。

2.2.2 设计新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 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还要求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可用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和贷款限额,监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确定准备金规模,贷款定价,分析利润等。由此可见,信用风险管理涉及银行许多部门的工作,新的信贷管理流程要与内部评级系统相匹配。在信贷组织架构上,改变以往的“块块”管理模式,按照“条条”来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业务品种、不同行业、不同金融工具来设定风险控制与监督岗位人员,由总行风险控制部直接管理。

2.2.3 公开披露信息 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公开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据以做出投资决策和评估公司价值的基础是真实全面反映该公司状况的财务报告。董事、监事需要随时获取信息来使自己对银行的整体情况、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机遇、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等有一个完整详实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监督银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应建立管理层向董事、监事定期和不定期报告的制度,使董事、监事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监控银行的运行状况。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是投资者信心的基础。同样,银行对公司信贷活动的决策,也依赖于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

2.3 提高风险测量水平

2.3.1 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 由于信用风险仍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多面对的最重要的风险类型,作为信用风险计量工具和技术平台的内部评级体系,就成为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一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受高额成本投入的制约,国内对信用评级法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经营规模较大、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建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部分起步较早的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非零售业务领域的二维(债权人、债项)内部评级体系,工商银行已经达到了初级内部评级法的要求,能够对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并开始逐步向高级内部评级法过渡。同时,零售业务领域的内部评级工程也在建设中,有的银行已经完成了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等主要评分卡技术的研究和上线。而对于资金实力和信息资源受到限制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采取多家银行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2.3.2 试行并积极推广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压力测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商业银行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

从2006年起,少数国内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了压力测试的研究和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7年1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标志着压力测试工作在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展开。

第7篇: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1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银行体制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中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根本性缺陷是商业银行改革难以深化的焦点,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1.2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中国很多商业银行目前这种具有极强行政色彩的内部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经营目标以及运行环境的转变。

1.3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落后 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论是在度量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还是在对信用风险管理结果的检验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

1.4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中国的银行业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银行承担了过多的财政性职能,商业性信贷业务和政策性贷款业务并未加以区分,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国家对它也无风险责任要求,因而中国长期以来没有银行风险方面的法规。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引导国有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另一方面开始重视外部的金融立法及银行内部的配套制度的建立。但在这些制度中信用风险方面的规定非常粗线条,并有大量的空白,其科学性、完整性还有欠缺。

2 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2.1改革银行体制 要把中国商业银行建设成为优秀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只要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御信用风险能力。而要成为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因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根本所在。为了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1.1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和商业银行的办行规律,按照国际惯例,以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大股东派出董事人数,派出董事的股东单位不再派出监事,增加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增加中小股东单位派出的监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与外部监事的作用。提高董事、监事的独立性和职业素养,促使其实现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董事、监事逐步形成职业阶层,实行资格认证;建立董事、监事市场退出和禁入机制,可以仿效国外成熟的做法,实行每年更换三分之一的分批改选制;建立对董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问责制度,加强对其尽职情况的管理、考核与监督。

2.1.2股权适度集中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股权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对人的监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当股权过于分散时,某一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会因为成本与收益相比过高而减弱,从而出现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当一家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又很容易出现“一股独大”及控股股东通过内部关联交易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

因此,股权的适度多元化才会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1.3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 银行家作为经营管理银行的企业家是银行机制创新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主体,是银行机制创新的必要条件。通过完善高级管理层的选聘机制,使经营管理者由行政性选择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转变,形成并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人缺位问题,在经营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或者说银行发展之间建立一种创新的激励相容机制。

2.1.4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 传统的薪酬制度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利润、资产质量等事后会计指标,对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反映具有滞后性,与银行远期盈利能力或未来经营业绩没有联系。建立经理股票期权或员工持股计划等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会使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解决由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利益不一致所产生的问题。

2.2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2.2.1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与上市等途径,已经实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明显改善,并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政策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控制委员会及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的委员会,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制度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为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工具的运用提供必需的组织基础。

2.2.2设计新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 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还要求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可用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和贷款限额,监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确定准备金规模,贷款定价,分析利润等。由此可见,信用风险管理涉及银行许多部门的工作,新的信贷管理流程要与内部评级系统相匹配。在信贷组织架构上,改变以往的“块块”管理模式,按照“条条”来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业务品种、不同行业、不同金融工具来设定风险控制与监督岗位人员,由总行风险控制部直接管理。

2.2.3公开披露信息 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公开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据以做出投资决策和评估公司价值的基础是真实全面反映该公司状况的财务报告。董事、监事需要随时获取信息来使自己对银行的整体情况、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机遇、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等有一个完整详实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监督银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应建立管理层向董事、监事定期和不定期报告的制度,使董事、监事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监控银行的运行状况。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是投资者信心的基础。同样,银行对公司信贷活动的决策,也依赖于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

2.3提高风险测量水平

2.3.1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 由于信用风险仍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多面对的最重要的风险类型,作为信用风险计量工具和技术平台的内部评级体系,就成为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一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受高额成本投入的制约,国内对信用评级法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经营规模较大、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建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部分起步较早的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非零售业务领域的二维(债权人、债项)内部评级体系,工商银行已经达到了初级内部评级法的要求,能够对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并开始逐步向高级内部评级法过渡。同时,零售业务领域的内部评级工程也在建设中,有的银行已经完成了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等主要评分卡技术的研究和上线。而对于资金实力和信息资源受到限制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采取多家银行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2.3.2试行并积极推广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压力测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商业银行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

从2006年起,少数国内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了压力测试的研究和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7年1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标志着压力测试工作在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展开。

第8篇: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政策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大,如果商业银行出现经营管理不善甚至倒闭就会波及到其他银行,严重的还会造成金融危机,危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安全,导致国家经济衰退。而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可以将银行的危机消灭于萌芽中,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二,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于社会个人和企业,这类资金不能承受较高风险。如果商业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来保证从社会上融入资金的安全,并且不断提高融人资金的效益,就会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强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就可以规避、分散、转嫁、控制和化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就能够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从而提高银行的声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银行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不完备

从法制建设看,银行风险管理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十分重视经济法制的建设,并确立了金融法制体系的基础框架,但是我国金融运行的法制环境还远远没有完善,风险管理仍然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另外,法律制裁不严厉,监管措施不到位,缺乏对个人责任的追究机制。从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看,银行风险管理缺乏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估机构。这样就难以保证投资者获得真实、及时、全面、公正的市场信息,从而减少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此外,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银行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管理工具。

(二)风险管理文化缺失

美国一位银行家曾说过:“一个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徒有形式”。尽管风险管理已成为国际主要银行关注的焦点,但是,风险管理文化因其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内涵,则难以被直接观察到。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来看,员工普遍没有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更多的是作为口号而存在。要想倡导和强化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意识,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并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屏障,还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引导。

(三)内控体制不健全

首先,商业银行在制定规章制度时缺乏系统的风险防范考虑,也没有考虑与其他部门的衔接情况和具体操作部门的实际执行情况,导致规章制度在制订时就不够完善。此外,由于新业务、新政策的实施,原有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订,也会导致业务的混乱和风险的产生。其次,内部稽核机制不完善,不仅内部监督力量配备不足,监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缺乏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体系。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

(四)风险管理粗放

由于管理体系、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多数商业银行既没有明确赋予风险管理部门作为全行风险集中管理的部门对业务部门的再监督职能,也没有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全行各项业务检查活动实施再检查,而是将风险工作分散在各个具体的部门。这样风险信息散布于各业务部门,决策层难以及时地得到各类风险的完整信息从而进行有效决策。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仍沿袭着从总行到省分行、地市分行、县支行的“四级管理、四级经营”的分布式管理架构,致使上级行对下级行缺乏有效控制,不仅破坏了纵向专业分工,还严重影响了经营与风险管理效率。

(五)风险量化管理落后

现在国际银行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国际大银行将主动控制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就成为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正式将风险计值法从信用风险推广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此外,鉴于信用风险仍是关键的风险,专业人员仍继续对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进行完善和补充研究,试图建立更为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然而当前我国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如何缩小与先进银行在这方面的差距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宏观外部环境

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其次,要督促商业银行全面引入客观、诚信、公正履行职责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监管,允许中介机构参与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并强化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促使中介机构全面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商业银行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树立其良好的形象。

(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的防范必须要通过拥有风险管理文化的员工来执行,所以说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文化包含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将这些要素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然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它需要董事会的承诺,管理层的推进,老员工的躬亲示范,以及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

第9篇: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 发展 建设

商业银行不断强化银行内部文化建设以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就是通过有目的和计划来确定商业银行价值观念及目标,打造商业银行企业精神,建构商业银行企业道德规范,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调动商业银行全体员工的热情、提升商业银行员工素质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行为。本文从商业银行企业特征及其存在价值理论出发,以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为视角,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与对策。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殊性

通常所说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同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相结合的实践产物,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企业性质促成商业银行文化的形成必然是一种企业文化,并且具备一般企业文化所拥有的基本特点。商业银行因其行业特殊性质,又促成了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拥有如下特殊性: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的服务特征。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其经营与发展的本质是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产品服务、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的过程。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的诚信特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讲诚信的企业,它不但是社会讲诚信的象征,而且还是社会讲诚信的保卫者。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的风险管理特征。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具有风险很高的行业,其本身是管理风险的操手,即承担、转移风险并且在管理风险过程中取得效益是商业银行的根本职能与生存的基本前提。

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指的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利用持续运行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并且被全体员工认可遵守的企业精神、价值理念、企业经营道德观以及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其是商业银行通过长期金融服务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以服务、诚信、风险等文化为核心思想的文化管理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提高市场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资源系统理论。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重组、股改上市的陆续完成以及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商业银行由过去的封闭型公司转型为公众公司,其经营思想与管理形式也逐渐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基本上实现建立了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相比当今国际国内银行业的实情,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构具有以下特征:抓银行精神文化建设只注重内容宣讲而未做到切实落实;抓银行制度文化建设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是否能明显取得效果;银行执行文化建设只突出抓标准而忽略内化功能;银行抓物质文化建设只注重其外表形式而缺少发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

商业银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独具一种特别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持续创造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金融行业本身所有的特征及本身企业的价值理念,对本企业员工附有极大的亲和力及很强的凝聚力,内化在经营活动期间,给竞争对方造成难以学习和仿效,从而促使本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金融核心竞争力是依据企业能力理论作为基础整合企业资源与创新等理论而总结出的管理科学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企业的一种内在品质,是通过长期积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服务与竞争以及金融等三种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精神。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商业银行应当逐渐树立企业文化的建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产品及其服务本身拥有着极高的同质性,这就促使任何一家银行的任何一种产品及服务都很极易被其他银行所效仿,及至很快被更新和替换。不管是创新,还是营销模式,都只是具备一种手段,其最终结果的实现是“软环境”即企业文化的功劳,企业文化的竞争具有异质性及不能效仿性,它是自身企业在特定的经营实践活动总结出的经营观点及价值理念,具有自身的特征特点。

企业文化建设不但表明一个企业形象树立的标志,而且还与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是现代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典。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将转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原因主要蕴含在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对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是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体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建设对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重要作用是通过科学合理认证的。而企业绩效管理与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因经济发展及企业竞争层面的不断提升而颇显日趋重要(章涛,2012)。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追求的是综合国力的发展,而作为企业则追求的是企业力,并将企业力总结成:企业力等于商品力加销售力加形象力,且不管此公式是否全面,但就其涵盖的内容足以说明了企业力的大小取决于文化因素。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知识重组的产物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组成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本因素至少应当包含商业银行企业的价值观、奖惩机制、经营观念、品牌服务意识以及企业形象。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自身企业通过长期经营活动中积累产生的结果,它充分体现出企业对即有知识储存的运用能力和根植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其发展具有分明的途径依赖性,形成于企业的显性与隐性知识的长时间作用中。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创新是商业银行企业的灵魂。人们在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服务、制度等创新问题,对商业银行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脱离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林德发,2012)。

(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推动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动力

文化有发展之概念,而核心竞争力也具备动态发展概念之说。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作为亚文化不但具备突出的时代特点,也具有突出的行业特征。

推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举措

强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不但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发展及竞争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新时期适应股改的需要。商业银行通过进一步强化企业文化的创新,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文化同发展战略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由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衍生出来的公众眼中的银行形象及发展方向,从某种角度上说,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的建构决定着自身的竞争力(黄丽萍,2010)。

(一)加强领导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首先要组建一个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系,采取“一把手”工程,促成领导机构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领导们之间的有效协调。其中包括:制定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以及中长期规划;分析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促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关系的有效顺利进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组织活动要有总体规划等。其次是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整顿作风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够把领导与员工们紧紧地联在一处,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共同目标前进。一般企业文化的建立都是由下向上形成,而对其的宣导却是从上至下。领导干部得到员工的肯定、信任程度是企业凝聚力促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坚持不断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始终学以致用思想,进一步增强学风建设;坚持发扬勤俭廉洁传统,进一步增强生活作风建设。

(三)以人为本严格规范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将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紧紧结合在一起。尊重员工的创新意识,在商业银行领导统一带动下,有顺序地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形成群策群力领导员工共建局面。给商业银行营造一个上下同心、共同谋求发展的良性坏境。与其他行业比较,银行业的特殊经营环境易造成管理上出现的风险及漏洞。因此,商业银行在倡导“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下,应严格规范企业制度机制,做到切实落实。

(四)建构良好的制度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商业银行构架规范的企业制度文化,对企业员工能够起到鼓励及约束作用。商业银行在坚持规范经营发展的同时,应当建构严谨规范的企业制度文化。具体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考核奖惩机制。这也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文化的体现。唯有科学合理的长效奖惩机制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及动力,而不具备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就不会把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动力调动起来。应当建立严格的对内调控约束体系。坚持遵规守法经营,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增强企业风险调控能力。

(五)大力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并不断强化银行品牌影响力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不仅对本企业员工有凝聚力和奖惩约束力,同时还面对整个社会展露自己的企业形象,这是广大社会公众及其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对银行的具体评价,是商业银行产品、员工素质以及公共关系等在广大社会公众及商业银行员工中的整体印象,是经过社会认可的企业精神、价值观等外观表现与综合体现,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外在的真实体现。商业银行企业的形象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经营的成败,其所发挥的作用极大地超过银行现有的有形资产。因此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象好的企业就能赢取客户,最终赢取市场(郝国强,2010)。

结论

如果说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之一,那么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其需要长时间的灌输、渗透和培育。而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强调在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坚持不断创新,才会拥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若想获取行业竞争优势,就一定要强化本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并且内化企业文化深入银行经营管理的整个层面。对于那些正处于转型期的商业银行来说,就更加需要强化本身企业文化建设,确立本身文化建设内涵,建构适应本身发展战略并且拥有可操性和有利于提高本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系统,为把本商业银行培养成为国际一流银行而充分发挥主观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阳长征,周永生,李慧敏.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商业时代,2011(24)

2.章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

3.林德发.企业文化创新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初探.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