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

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精选(九篇)

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

第1篇: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一、绪论

有人说,心理健康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要想在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下成长需要极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要想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结合了我国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角色特征后,得出了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凡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环境适应能力良好、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以上的八条标准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大学生心理健康意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大学生本身有着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一样具有深远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存在校大学生心态失衡,陷入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之中,导致行为失常。如不断出现高校大学生自残、自杀、投毒、杀人等案件,类似马家爵、林森浩等这样的大学生犯罪案更是震惊全国。本人认为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六大心理问题:

1.就业心理问题。临近毕业之际,面对未来职业和人生规划之时,大学生往往无法合理的自我定位,无法清晰判断自己适合干什么以及能干好什么,理想中的自我定位和现实生活中的定位严重脱节。因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主要:过高的工作期许、金饭碗思想、利己心理、自卑与自负心理。

2.网络成瘾问题。当今社会,互联网使用极广,网络己成为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因网络成瘾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特征:网络心理依赖症、网络产生的自闭心理、网络产生的焦虑心理、网络人格障碍。

3.人际关系问题。校园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就是指大学生和周围人和事之间的关系,包括教师、同学以及整个高校校园大环境。而这个大环境带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嫉妒心、自卑、自负、害羞。

4.学习心理问题。毋庸置疑,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还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它们因学习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缺乏学习主动性、容易产生疲劳、学习焦虑、考试焦虑。

5.恋爱心理问题。大学生绝大部分渴望爱情以及异性之间的交往,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毕业时都有恋爱经历,且大部分学生对恋爱持肯定态度。但是,大学期间的他们往往心理成熟度欠佳,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6.情绪心理问题。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迅猛发展,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新思想和新事物层出不穷,高校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大学生情绪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表现:焦虑、抑郁、神经衰弱。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时代是个体心理趋于成熟与稳定的关键期,任何不良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本人认为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存在两个方面,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人格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任何个体的后天教育,最初都来源于家庭,家庭教育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父母关系及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是否一致,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家庭结构是否合理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因素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发展影响着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2)学校因素。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所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专业设置及教育教学方式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生活环境不适应,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格健全、重专业、轻素质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不理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影响:传统文化差异影响着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趋向、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大学生正常心理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倾向导致大学生三观的无序性。

2.内部影响因素

(1)人格特质不良。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2)自我认知偏差。自我认知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和体验,具体来说包括对自己性格、・能力、意趣的了解和对自我的悦纳程度,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和幸福观等的自觉反省与调整等等。

(3)人际交往障碍。诸多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影响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进而影响他们心理的正常发展。

(4)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强健的体魄为载体。身体健康与否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情感方面问题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既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又拥有高尚的品德、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2.优化环境,营造和谐有序的外部环境体系。这一方面只要包括:创建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积极有序的校园环境、培育积极温馨的家庭环境。

3.积极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很多较有成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良好的心理素质己成为大学生将来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第2篇: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134-01

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的了解、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护士已成为病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信息提供者、教育者以及帮助支持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健康教育实施不到位,有的即使进行也未能满足患者对健康信息的需求。现将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及对策分析如下:

1 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本身的主观因素

1.1.1 护理观念落后许多护理人员普遍对现代护理观缺乏全面认识,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其实现代护理学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科,不仅要研究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更要了解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2]。

1.1.2 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对教育效果的监测评价,以致不能很好地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缺少健康教育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缺乏有关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导致不能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难以对患者实施高层次的文化健康教育。

1.1.3 教育方式单一和教育时机的选择不当目前,大多护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单凭口头讲解,教育内容公式化,缺少个性特点,缺少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护士对教育时机不能很好地把握,多数只是流于形式的介绍、讲解。

1.1.4 缺少明确的质量控制办法护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知识水平。实施过程中,管理者没有一种科学的量化的考核标准,在质量控制中缺乏明确的、具体的考评指标,从而影响到了健康教育的质量评价。

1.2 患者方面的因素

1.2.1 由于社会观念及传统思想的影响,患者认为护士只能打针、发药,对护士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远远低于医生,大大影响了其对健康教育接受的能力。

1.2.2 患者自身素质差别较大。患者文化、职业、环境、素养等各不相同,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对健康知识的渴求程度,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差异。如护理人员不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会严重影响健康教育的质量。

1.2.3 心身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都与社会因素的刺激有关。患者的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都是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

2 提高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对策

2.1 树立正确的护理观

普及各层次护士现代护理理论教育,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3]。护理人员要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是健康教育实施的前提。医院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帮助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护理观。

2.2 加强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知识技能

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是健康教育实施的保障。在工作中,可根据健康教育的需求,组织各种讲座、短期培训、经验交流等,补充和完善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队伍健康教育质量。

2.3 掌握健康教育技巧,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

健康教育方式要多样化,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必要时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激发病人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总之,健康教育的实施要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选择合适的时机,调动病人及家属的主动性、积极性,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健康教育,达到理想的目的。

2.4 加强考核标准制定工作

细化健康教育考试指标,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

护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实践中,只有加强质量管理,加强护理队伍自身建设,激发护士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优质的健康教育可促使护士提高业务水平,增加护患交流,获取患者与家属最大程度的配合与支持,有效地预防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罗洪,陈伟菊,何金爱,等. 护理健康教育规范的再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2.

[2]王丽姿.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1.

第3篇: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

【关键词】新入院孕产妇 孕产期 健康知识

妊娠、分娩虽然是正常的生理过程, 但常有各种危险因素威胁到母婴的生命与健康。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卫生水平高低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1]。随着社会发展, 计划生育的实施, 人们对优生优育期望值越来越高[2]。然而孕产妇对孕产期健康知识认知情况又如何?为探讨新入院孕产妇对孕产期健康知识认知情况,本文对100名新入院孕产妇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新入院孕产妇100名,其中小学文化12名;初中文化21名;高中文化30名;本科28名;硕士及以上9名。年龄层次:20岁以下的23名;20—30岁的33名;30—40岁的32名; 40岁以上的12名。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

2 结果

新入院孕产妇对孕产期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其中胎膜早破处理方法认知率仅为9%,对何时会感到胎动、12小时胎动次数、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最佳时间、产检时间与意义、饮食与休息认知率为50%以上,其他为50%以下。20岁以下的认知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文化程度高低也影响了认知情况,文化程度高的认知率相对要高。

3 讨论

3.1新入院孕产妇对孕产期相关健康知识比较缺乏 调查显示,新入院孕产妇对孕产期相关健康知识比较缺乏,其中对胎膜早破处理方法认知率仅为9%,只有对何时会感到胎动、12小时胎动次数、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最佳时间、产检时间与意义、饮食与休息五项认知率为50%以上,其他均为50%以下。

3.2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提高她们的健康意识,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孕产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既有生理上的显著变化, 又有心理上的恐惧担忧, 她们迫切需要了解孕产期保健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因此, 通过责任医生及护士不失时机的开展健康教育, 满足她们对知识的需求。通过孕产期一系列的健康教育, 调整孕产妇孕产期的心理状态,加强了自身保健, 减少一些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广大孕产妇通过健康教育这一特殊手段破除了迷信, 摒弃了陋习,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强化了健康意识, 增强了自我保健能力。健康教育向人们讲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使母婴保健知识得到普及,提高了母婴保健水平。它架起了医护患沟通的桥梁,使孕产妇能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了孕产妇保健意识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孕期并发症、产褥病、难产率。

孕产期知识涉及范围广,内容非常繁杂,要在短期内累积建构成自身可理解记忆的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医务人员可以将孕产妇保健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易于实现的和可以逐步提高的小目标,这样可使孕产妇不断有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有利于下一步目标的实施和完成。医院定期组织准妈妈、新妈妈课堂,将孕期、产后的准妈妈和新妈妈们聚集到一起,谈谈感想,交流交流经验,并聘请有名望的产科专家给予讲课,组织一些趣味性的答题,并进行疑问解答,提高每个准妈妈和新妈妈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医务人员还应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为孕产妇服务。

3.3加强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健康教育是一项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实行病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而病人家属教育尤显重要,且自我护理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以往产科病房的健康教育是以责任护士为主的针对孕产妇实施的健康教育,由于产科病房住院天数短、周转快、陪伴家属多且更换频繁,仅靠责任护士个人的健康教育及指导易使计划落实不到位。家属和陪护不良的健康习惯极易影响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只有建立整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才能保证孕产妇及婴儿的健康。因此,应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如张贴宣传画、进行专题讲座等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参 考 文 献

第4篇: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人格修养;育人环境

一、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人的终身都会产生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格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因为首先,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改革、创造与竞争并存的社会。这一社会特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有知识、有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其次,重视人格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这为他们健全人格的建塑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同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等多方面负面因素的影响。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负面因素将成为极大的隐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方向。最后从广义来看人格教育的价值。它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我们的祖先讲求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二、影响人格修养的因素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人格教育还没有适应时展的需要,人格教育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遭到长期的忽视,并且这一教育的缺失已经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因此,在如何搞好人格教育的问题上,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培养健全、健康的人呢?我想,首先从得人格的影响因素着手。人格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先天的因素是基础,而后天的因素却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的影响因素

帕金森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因为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它对人格的影响开始最早,持续最长,影响也最深刻。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经济条件、政治背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父母的心理状态、文化素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在儿童的幼小心灵上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及最终人格的形成。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爱,而在仇恨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学会的必定是仇恨。研究表明,体贴、温暖的家庭能促进成熟、独立、友好、自控和自主等人格的发展。马克思也说过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我们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2.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

帕金森把学校称为“修正人格的工厂”,可见,学校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个性。如果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和沮丧的,那么不利于人格的构建。如果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体验轻松、乐观和积极的校园生活,那么他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积极良好,有利于人格的构建。

3.教师的影响因素

教师影响着学生对人、对事、对集体的态度。首先是教师对社会如果是积极的,那么学生眼中世界就是美好的。因为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教学中。他们褒扬积极的、健康的、伟大的事物,贬责那些卑鄙的、堕落的和可耻的事物。正确的观点,认真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反之,会贻害万年。

三、健康人格的养成条件

1.优化孩子家庭成长环境

为人父母,首先要有负责任的意识,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当着孩子的面不讲低级庸俗的话,给孩子创造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孩子自然就会讲文明、懂礼貌,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其次,父母应当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不能够和睦相处,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弃,不爱他人也不自爱,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父母也不应在孩子面前谈论社会的阴暗面或任何消极的人生观,应该向孩子宣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意识。最后,可能也是最难的,就是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学校的分数并不是一切。

2.优化育人环境

第5篇: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过程

1.被试选择

本次调查在河南省各地市部分高中展开。本课题组在全省随机选择了16所高中,分别对这些学校高一和高二年级的一个班进行调研。所选的学校当中有重点高中6所,普通高中8所(城区及县城高中5所,乡级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被试的人数分布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被试进行调查。问卷题目体系中既有封闭式的选择题目,也有开放式的问答题目,既有利于准确揭示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矛盾冲突。同时,对学生和部分高中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进行谈话交流。发放的问卷题目清晰,表述准确,整体效果较好,除个别问卷中的个别题目有部分学生由于答题方式的原因造成答案无效外,其余的题目均起到了调查应有的作用。

3.统计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题“您认为本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回答“比较好”的有227人,占答题人数的27.8%;回答“一般”的有529人,占64.8%;回答“较差”的有60人,占7.4%。第二题“您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回答“亟待开展”的有514人,占63.0%;认为“可有可无”的有227人,占27.8%;认为“没有必要”的有75人,占9.2%。第三题要求学生把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按照出现频率排序,有15份试卷本题无效。通过对801份有效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把“学习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列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比例分别为52.9%、43.1%、41.2%。第四题“上网对高中学生有影响吗”,回答严重影响学习的有20人;回答只要把握好度,不会影响学习的有709人,占87.0%。与此相关的第五题,对学生上网持肯定态度的(“可以”或“支持”)的有665人,占81.5%;认为“无所谓”的占18.5%。第六题“关于青春期性知识的获得途径”,回答“学校开设课程”的有91人,占11.1%;回答“父母的教育”的有75人,占9.2%;回答“朋友、同学”的有257人,占31.5%;回答“电影、电视、书报等媒体”的有393人,占48.2%。第七题“对高中存在的考试压力的看法”,认为“考试压力太大,影响学生生活学习”的有197人,占24.1%;认为“有考试压力但学生能接受”的有392人,占48.1%;认为“考试压力虽大,但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的有227人,占27.8%。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从完整的意义上来说,仅有一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其他的学校仅仅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些努力与学生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86.2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总体上来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花瓶式”心理教育课

不少学校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很多学校仅仅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这种情况,部分高中管理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开设心理课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升学率,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摆设列在课表之上,却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高中课程中的“花瓶”。

2.“短期培训式”的教学

有部分高中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比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的学校在学生刚开学的时候开课,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仅仅开了一段时间,就被取消了。

3.“思想政治教育式”心理课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有696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东西或者进行一些心理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原因是现在学校做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很希望能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心理座谈会。”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执行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心理影响。

4.“医、心”不分的心理咨询

一些高中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放在一个房间,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不少教师和学生甚至形成了这种认识,即认为“走进咨询室的人和走进医务室的人一样都是‘有病’之人”。这就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必然影响到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的合理产生。

三、讨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

(1)缺乏专业牲。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式的心理学和“医、心”不分的心理学,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由于心理学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人们的认识偏差,许多人都认为谁都能做心理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时,并不注重教师的专业性,而是利用本校的空闲人力资源,将其他部门的闲置人员或者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转而聘为心理学教师。因此,心理课在学生的眼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什么两样。

(2)缺乏长期性。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片面教育。同时,学校受社会和家长“看重学校升学率”的观念的影响,“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的了解,因此在学生看来总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考试结束后情绪波动比较厉害,“但学校和老师总是谈学习,谈考试,没有人谈到如何调节情绪,觉得很郁闷”。还有的学生在遇到恋爱问题的时候,面对学校、教师和家长“谈此色变”的态度和“一棒子打死”的策略,深感苦闷,却找不到可以倾诉和请教的人。

另外,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就高中生而言,高中三年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作专门的辅导和咨询。

(4)缺乏全面性。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育成绩提高服务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等方面探讨较多,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方面则时有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考虑较少。对于学生的虚荣、嫉妒、自私、卖弄、顺从、专横等心理隐患缺少关注。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教学质量=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而是应试的结果,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应对考试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庸。因此应聘用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讲座;作为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不要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进行说服教育,以免混淆学生的认识。

(2)相关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应的教育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无空隙可钻。更重要的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收到成效,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系统理论课的讲述。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应该坚持连续讲授,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学生才可能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许这些理论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二,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开展心理讲座。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力求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需要了解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文理科分班之后,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交往,和教师交往;考试前,如何应对考试,缓解考试压力;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第三,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开设书信来往的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得以倾诉、得到解答等。还可以给学生发放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书籍,开阔心理空间,主动调节自身问题。开设心理课堂,经过对某些问题的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

总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高中生现实学习、工作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素质的要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余慧娟.科学性、实效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支点[J].人民教育,1999(3).

[3]袁东.浅析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实效性的原因[J].人民教育,1999(11).

[4]吴昌顺.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J].人民教育,1999(10).

第6篇: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

1基于社会心理视角下的SES相关研究

对于SES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者们已经提出很多种解释。例如,这种影响可能是由于遗传基因的影响、环境暴露产生的毒素、医疗护理的质量、以及心理—行为因素等几方面的可能(Anderson&Armstead,1995)。本研究只对一些主要的心理—行为因素简述之。在这个领域,研究者关注如压力、心理压力、个人因素和健康行为等个体特征(Adler,1994;Anderson&Armstead,1995)。首先,关于压力方面,低SES的人比高SES的人经历更多的消极生活事件(压力因素);此外,他们从若干特殊事件中(压力评估)觉察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反过来,许多关于儿童与成人各种各样负面的生理与健康的文献都与压力有关。已有证据能够证明压力是连接SES与健康的一种有效的中介(Cohen,Kaplan,&Salonen,1996)。因此,有研究认为,个体随着SES的下降,所经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多,也增加了患有各种生理疾病的风险。其次,心理压力发挥其作用。因为个体成长的社会环境,SES较低的人比SES地位较高的人更易于体验到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体验对身体会有消极影响,进而导致不健康的状态的产生。再次,SES较低的人可能具有不利于健康的人格特质。即,SES较低的人比SES较高的人可能更具有某种气质特质,这种特质适应于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但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可以说,对于未来的期望,SES低的人比SES高的人可能带有更多的敌意及相对悲观的态度。显然,这样的个体特性会令个体的患病风险增大。(Adler等,1994)。最后,与SES较高的人相比,SES较低的人健康行为相对较少,诸如锻炼、健康饮食以及不吸烟等。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因为可利用的资源问题。随着社区食品商店中健康产品的减少,人们维持健康饮食的困难便增加。SES较低的社区比SES较高的社区也存在更多危险,同时也不太可能有公园和场馆作为专门的锻炼场所(Williams&Collins,2001)。这些因素如何说明SES的下降与健康状况的下降有关?或许从心理学角度可以阐释。虽然上述因素中大部分是有关个体的个性特征,但如想了解儿童的健康,还是应考虑其家庭和大环境因素的作用。此外,由于在幼童与年长的青少年之间在社会认知、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差异很大,所以在考虑各种因素影响外,个体年龄因素值得注意。

2不同人生阶段的SES与健康关系模型

探索儿童各年龄阶段中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之间关系的影响力可能为SES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路径提供内在意义。众多研究者一致认同,SES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在儿童的某些特殊阶段更为牢固。为了解其中缘由,我们需要考虑那些在儿童各个发展阶段都处于重要地位的发展因素。之前,我们提出了关于SES和健康之间联系在儿童阶段可能发生变化的三个模型(Chen等,2002)。儿童有限模型指出SES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在儿童初级阶段最为牢固,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青少年应急模式则指出SES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在生命早期是很薄弱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基于该模式,同伴影响或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这类因素在青春期变得重要,它们可能在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作用。而在青春期阶段,父母和同伴共同影响着SES和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持久性模型认为,在儿童期和青春期,SES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对于这种关系其中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哮喘的严重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由该家庭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所决定。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相比,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对于医学界的不信任程度可能更高,这反过来可能导致他们对治疗哮喘的药物和行为指示以及劝告采取不坚持的态度。如果这个社会心理因素不像儿童年龄一样发生显著变化,那么我们就更可能看见SES和哮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遵循一个持久性模型。

3SES与健康的纵向关系

除了考虑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中SES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SES在儿童生活中是如何发生改变的,而且这些改变是怎样影响儿童的健康。家庭SES的波动幅度一年比一年大,而且一个儿童原先的SES和目前的SES对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例如,SES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也就是说SES影响健康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研究显示,在生命早期的SES可以预示个体成年后的健康行为(Lynch,Kaplan,&Salonen,1997),并且早期的儿童环境可预示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此外,甚至在解释了成人SES的影响之后,这些关系仍持久存在。这些发现表明,为了知道以后生活中的健康结果,找到一个合适的渠道了解儿童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作用也许是很重要的。

4SES与儿童健康关系中的中介因素

对于SES是如何影响儿童健康,不可能只局限于从个性特征的视角去解释。例如,在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邻里特征以及家庭背景的儿童,其SES也存在着差异,这也导致儿童健康的差异。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策,它们可以影响着SES获得卫生保健以及卫生保健的质量的可能性。此外,有研究者提出,不同的社会拥有不同的信任水平、社区成员的凝聚力水平以及社区投资的水平(社会资本)。低水平SES家庭的群体很可能比高水平的家庭拥有较低水平的社会资本,反过来,社会资本促成了SES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在邻里特征方面,有几个因素影响着SES与健康的关系。邻里很少对从事积极健康行为产生阻碍作用,此外,不同隔离度的邻里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有差异。隔离社区相比综合社区有接受更少的公共服务投资的趋势(Williams&Collins,2001)。另外,在研究儿童健康的时候,考虑家庭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内部关系的质量,如他们是否具有显著的冲突和进攻,以及家庭中的支持程度等。在个体水平方面,上述的如压力、心理痛苦、人格特质以及健康行为这样的因素很可能发挥作用。另外,某些特定的心理因素可能令糟糕的健康状况中的低水平SES的个体得以缓冲。

5总结

第7篇: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情境。对中国来说,研究学校中群体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很多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通过“辅导班”培训、购买“学区房”、户籍迁移等各种途径致力于子女的教育,其所得是否有利无弊;学校除了提供教育外是否还在其他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这些对于深人理解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以及正确评价教育政策有效J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学者就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进行过探讨,但是关于群体因素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很少见。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和多水平分析方法,以中国初中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可由群体因素来解释?(3)群体因素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家庭因素展开,家庭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功能被不断证实和丰富川。对于学校的影响,在美国《科尔曼》报告之后,虽然涌现出了为数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比较而言,国内研究在此方面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有研究探讨了影响青少年教育产出的群体因素,但就心理健康而言,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见团。考虑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将从家庭因素、压力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以及学校群体因素四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父母间关系。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不和睦的父母关系会使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破坏性的冲突解决策略,并导致其养成不当的人际交往模式。间接作用观点认为,冲突型的夫妻关系破坏了家庭整体关系,并通过影响亲子关系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产生。认知背景理论认为,子女通过经验来认知并应对父母间的冲突,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根源于对这种冲突的不恰当归因和对压力的应对不良团。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父母间关系越和睦,青少年心理越健康。    

2. 家庭收人水平。社会因果论认为,身心健康问题是不良社会经济地位所导致的后果,长期生活于较低经济条件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社会经济条件过低的家庭,会因为物质资料的匾乏,导致子女缺少发展情感的必备条件。国内研究也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差异会造成初中生心理水平的差异,家庭收人低的初中生更易产生敌对、紧张、焦虑、抑郁和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川。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家庭收人水平越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压力因素    

1.未来信心。动机系统理论认为,心理状态受到个体对自身能力和环境的信念影响,消极预期会导致消极的心理状态。Beanie和Hardy发现,在压力情景下,坚强的自信心能为个体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从而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冲击困。国内研究也证实,自信水平高的个体人际困扰较少,身心健康水平较高川。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青少年对未来越有信心,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 父母期望的压力。家庭投资理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最重要的心理变量,在青少年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Marcenaro和opez发现,父母期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困。国内也有实证研究发现,过高的父母期望会增加子女的心理负担,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4. 假设4:青少年对父母期望的压力感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学业压力。一项对广东省6所中学29个班级。名初中生的调查发现,学业负担对多种心理症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习负担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lo} o Tremblay和Coney研究认为,课业负担与心理问题显著相关,前者主要通过挤占休闲和运动时间影响心理健康口。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J:青少年学业压力越重,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因素    

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师生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项针对四川省1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的研究显示,师生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Kim等的研究也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师生关系密切的青少年,其社交能力更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6:师生关系越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社会技能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I_a Greca和Harrison研究发现,亲密的同伴关系可以减少青少年的社会焦虑体验。相反,有同伴消极对待和拒绝遭遇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高的孤独感。国内研究也发现,受同伴欢迎、被同伴接受的经历会增加青少年的幸福感。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7:同伴关系越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亲子关系。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属于教育环境的外层系统,必须通过亲子行为才能对子展产生影响。Canetti等研究发现,父母的关怀程度越高,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低。国内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人际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第8篇: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

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智力、性格健全正常,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刺激能进行自我控制,具有良好的承受能力,能较好的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意义:心理健康是社会极度重视的问题,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对维护身心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更为重要,一旦心理出现不健康表现,就可能导致成绩下降、和外界脱离,不利于健康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学生心理健康是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以及生理素质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在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教育基础上是经过长期磨砺、培养而成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教师通过讲解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不健康心理案例同学生们共同分析等来全面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全面发展,开导心理不健康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积极面对学习和未来。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1)传导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让学生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身边的人和事。(2)讲解心理卫生常识,传授心理锻炼的方法,比如运用适当自我调节、找人叙述等来消除心理障碍。(3)结合心理不健康案例,给学生讲解心理不健康的起因和不良后果,教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4)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教育学生德、智、育全面健康发展。总之作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和丰富经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不是治疗而是识别,对存在不健康心理的学生及时发现和教育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概况起来主要是和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丹方面相关,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愉悦、压抑,乐观、忧郁;开朗、恐惧等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父母爱好,成天无所事事,脾气也不好,稍有不适就会吵架、打架等,这样家庭的孩子对生活、学习的信息就会逐渐下降,心里也会产生压抑,表现十分犹豫等。

2学校因素

除了家庭学生在学校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因为同学之间他们的年龄接近、学习范围以及兴趣爱好等都很接近,他们容易交流并相互影响,所以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社会风气给人们思想和心理产生间接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使学生爱劳动、爱学习、善解人意、意志坚强等反之不良社会风气会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社会流行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4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把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问题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开办心理健康专家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让他们在学校和家庭拥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快乐学习、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样既能减少和消除各种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现象的发生,重要的是能进一步提高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时社会环境的熏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间接的影响,俗话说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社会各界和社区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杜绝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培养和造就新世界心理健康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带领学生心活动,关心贫困生、社会孤寡老人等等,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还可以以游戏为主,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他们互帮互助,营造和谐的氛围;另外也可以适当结合实验,培养学生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

3对个别学生心理不健康行为展开辅导

开设或心理辅导室,对学生开展个别辅导,促进师生关系,为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例如:有一个学生,由于他父亲就单传,到他这辈好几个大爷,叔叔,就他一个男孩,爷爷,奶奶十分疼爱,不容他人说。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有错误不让人说,老师批评几句,就在下面骂老师。有一次他不好好做操,老师说几句,就不回班级上课,非得老师亲自去请才回来,老师亲自去叫他,他还和老师玩捉迷藏。还有一个男生,十分不容人,和同学之间发生点矛盾,就不依不饶,受点委屈必须找补回来,今天找不回来明天也要找回来。有一次别人在玩耍时打了他一下,上课了,他就把人家的文具盒藏起来,害得人家课上无法写作业。最后老师从他怀里找到文具盒。对此教师不要立即就批评他,先对事情了解清楚,对其进行开导和指出不对之处,分析他的心理行为,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如何去尊重同学和同学处好关系,最后可以让他写检讨铭记自己的错误行为。

4配合父母全面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家长教子观念,让他们重视孩子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用家长的和行来影响孩子,教育还在健康成长。

第9篇: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

一、心理健康和教师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健康

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也应包括身心两大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加上健康的心理才是美好的人生。人们已将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变成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完全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主观幸福感,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如: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对人际关系的满意。谁都知道,有了好的心情生活就过得轻松愉快,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

1 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度的估计

3 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

4 不脱离周围的客观环境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的发泄和控制情绪

9 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的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满足个人的基础需求。

(三)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所谓压力,是人们对周围客观环境和社会舆论的一种主观感受。心理压力适度,可对人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如果对外界压力产生过度反应时,则可能对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幼儿教师在工作环境中处于充满竞争的工作压力中,肩负着学校、社会、家长的殷切期待与重任,面对着领导、同事、家长、孩子众多的人际关系,经历着飞速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加之时代对教师方方面面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幼师必须都能轻轻松松的应对。

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理念,他们要不断加强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和新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另一方面,面对岗位竞争和家长的盼望,他们要不断自我“充电”自我加压。而面对自己的家庭,教师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人父母,教师和所有父母一样承受着应试教育带来的竞争压力,加之工作繁忙家务沉重。因此,家庭的压力也直接伤及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在现代紧张和繁忙的工作生活中,遭遇心理障碍与疾病的人们越来越多,健康的心理对人的发展意义重大,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体现在哪儿呢?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工作环境、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当今社会对教师的个人素质、师德修养、教学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若一个教师不能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话,那就很难胜任最基本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教师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大量研究和事例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格奠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重要。教师不仅是在对孩子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和品质。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内涵也包括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

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人格魅力还辐射着周围生活中的一大片人。教师不仅是孩子心目中榜样,更是全社会的楷模,为人师表的教师被当作阳光下最受人尊敬的人。而教师的言行将通过孩子和家长,间接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对为人处事的准则的界定甚至人生信念的养成。

二、教师如何维护和保持自身心理健康

(一)认识反省自己的情绪,及时清除情绪垃圾

当自己不快乐或情绪认知出问题时,要善于认清情绪发生的原因是生理方面的不舒服,还是人际关系不好,或是工作生活压力大等等。当意识到这一切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时,应立即反省情绪反应源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要多想事情好的一方面,避免对他人的渴求和批判,否则造成双方伤害,接纳挫折学习让步,承认有好些事自己也会无能为力,不再积压痛苦的情绪。

(二)要改变命运先改变习惯,改变习惯从今天开始

1 由情绪容易激动、紧张,改变为冷静下来,放松自己。

2 由逞强好胜,好高骛远,改变为平淡踏实,愿居人下。

3 由做事拖沓,改变为提前完成,拖沓是成功快乐的大敌。

4 由多愁善感改变为“看得开,放得下”“看开”不是“看破”,而是看出人生的意义,尤其是看到人生的正面价值。

5 由自大自满改变为活到老学到老,“满招损谦受益”不要做井底之蛙。

象孩子一样永远做一个有求知欲而没有学问的人。“故步自封”的结果是“江朗才尽”,让自己永远拥有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永葆弹性,不固执不自满,这样就能永远活出真正的自己,让自己越变越好。

(三)学会抚平创伤重建自我与人生信念

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人生在世,什么灾难、不幸和痛苦都可能遇上,关键是面对最坏的情况时,首先是冷静地接受它其次积极主动地改善它,使不幸和灾难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受创伤者本人不要充当“伪装的坚强者”,而要真实的面对它,化解它,对自己感受到的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尽量倾诉出来。因为交谈之后我们变得完全熟悉那些所畏惧的事,而觉得好像克服了它。

(四)注重人际互动,妥当处理人际关系,给自身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人世间的真假、善恶、美丑,并没有定论。任何人多看其真善美的一面,不渲染人间的假、恶、丑,那随时随地心中就会充满幸福。做一个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人,做一个自我肯定,不卑不亢,自知又自信的人,做一个既不忽视外在美又很看重内在美,明白外表并不等于魅力的人,做一个待人接物间接婉转、善解人意、言词恳切、宽厚待人的人。

三、做一个快乐而心理健康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