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特色教学范文

小学语文特色教学精选(九篇)

小学语文特色教学

第1篇:小学语文特色教学范文

关键词:特色课堂 想象 互换角色 开门授课 鼓励赏识、

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和实施,看似轰轰烈烈,但语文课堂的改变并不大,仍然以高考为指向,以题海战术为秘诀,以老师授课为“主导”,以成绩为“考标”。于是语文课堂普遍还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沉闷局面。也就造成了调皮的学生越来越多,厌学的情绪越来越“上涨”。“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老师们怨声载道,对自己的教学的信心指数一天比一天“下跌”。看来,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确实像一潭死水,缺乏生气,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课堂之路,才能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荡起迷人的涟漪。

一、激励推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一点也不假。然而,我们当今的课堂却无法给学生提供多少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大部都被老师的苦口婆心占据了。老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开发。学生只能做接纳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智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其实,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丰富有味起来。比如,我在给学生复习“文学常识”和“课文有关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编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他记下来。哪知,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口吐莲花,一段段让人过耳难忘的“段子”,接二连三地从他们的口中崩出来。

二、互换角色,让学生体念教师的滋味

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感动不已。讲的是一对父亲子俩通过互换生活消除了“代沟”的故事。小熊儿子从小寄宿在托儿所长大,直到初中才搬到新家与爸妈一起生活。回到家里后,整天抱怨父母没有出息,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横挑鼻子竖挑眼,要求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个典型的城市不羁少年。大熊爸爸是某私营服装市场一小老板,与爱人辛苦经营一个门面,一年365天,除了春节休息三天,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在市场吃盒饭,晚上一到家就累得躺在客厅沙发上不想起来。他只上过小学五年级,常常为自己不能辅导小孩学习懊恼,但是并不自卑,总是从积极方面引导小孩。因为长期缺少沟通,儿子与父亲之间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隔阂,他们称之为“代沟”,每回讨论问题,双方总是各有理由,争论不休并痛苦,对方不了解自己的苦心。

为了消除这种隔阂,双方决定要换位体验对方生活,大熊爸爸来到课堂代替儿子上课,还要参加考试;小熊儿子则担当起一家之主的重担,不仅要接替父亲的服装生意,还将料理家务。

就是这样的角色互换让奇迹发生了,代沟没有了痕迹,水火也相容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所以一夜间有多少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角色互换故事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种角色互换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呢?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师,自己备课,自己学习,自己讲课,自己批改作业。我们只要把做老师(查资料、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容易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浓。最后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目的。

三、课堂沙龙,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给学生强调生字词时,如果板起面孔给学生讲:这个字怎么都不认识呢,这么简单的字都写错了……学生不但很难记住这个字词的读音、写法和用法,而且还会十分讨厌你这样的语气,因为给他们的心里造成了不愉快。他们会在心里埋怨:“我不会才来学啊!”相反,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给他们讲一些由于发音和写错别字引起的笑话,或者让学生讲一讲他们平时所知道的故事,他们就会很自觉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为了纠正读错用错字的现象,我曾经给学生讲了许多笑话,比如:“一个同学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歇)一喝(歇)。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歇)了喝(歇)’。”

“元旦时,我们全家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兵马俑)。”

“一女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学习很辛苦,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练习生子(字)。”等等。

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如同“兴奋剂”,让课堂一下充满了轻松的愉悦的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性的生机与智慧的力量。

四、开门授课,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

开放促发展,中国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语文老师不应该把自己封闭起来,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应该有计划地把其他科目老师请进来,让我们的课堂不断丰富和精彩,成为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吸取到更多的知识营养。

因此在课堂上可以请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解相关的知识,或播放一些典型的历史图象资料。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五、鼓励赏识,让学生品味人生的价值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周弘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婷婷。婷婷一岁半时错打了一针庆大霉素,造成了双耳全聋。做父母的虽然很悲痛,但并没有失去对女儿的信心。“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婷婷,你太了不起了!”婷婷在父母的千百次的鼓励下战胜了病魔取得了超乎常人的成功。10岁那年,她写的6万字的科幻童话出版了。从4年级跳到6年级,只用了半个月就赶上了全班同学的进度。只用了4年时间,学完了6年的小学课程,提前两年参加毕业考试,并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上了中学。1996年,进入辽宁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这一年,她16岁。

我非常欣赏周弘的理念和实践———赏识教育。我常想,人家父亲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小时候,孩子们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原因是父母这个时期的心态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欢乐。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也就是这种赏识,成就了每一个孩子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掌握了口语这种最难的语言形式。

凭心而论,我自己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而十分厌恶别人的“诋毁流言”,就算是善意的批评,心里也有几分不舒服,更何况是十几岁的孩子呢?所以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为他的成功而鼓掌。让学生有更多的体念成功的机会,有更多品味人生价值的空间。

第2篇:小学语文特色教学范文

首先,农村家长普遍对学生的学习不够关注,学生学前教育基础差,同时语文水平的提高与好的学习习惯密不可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在2009年曾在本校随机从高、中、低三个学段各抽取一个班进行调查统计,家长持续关注学生学习状况的占学生总数41.8%,愿意为学生买课外读物的不足三分之一。农村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识的拓展只能在学校进行。其次,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农村学生与山水为邻,以花草为友,他们亲近自然,却不会描述身边鲜活的自然景物,他们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关注生活。第三,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偏重语文的工具性,急功近利更倾向于语文的卷面成绩,而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终身学习。第四,农村学校高质量的教研活动较少,客观上限制了教师的业务提高。我认为以上四点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瓶颈。

肥沃的原野一定能长出茁壮的语文之花。执教二十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之路,努力让语文之花开遍田野。

一、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以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前提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利用点滴时间让学生养成多读书勤练字,多理解常感悟,多观察善积累的习惯。习惯的转变要从意识的转变开始。我充分利用晨读、课堂五分钟、每周两次语文课外活动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读报纸、谈新闻、背诗词、五分钟书法比赛等活动,将语文训练点化整为零。有时,我还利用课外活动、周末的时间,引领学生观察校园、家园、村庄等景致及人物的活动、所发生的种种趣事等,让学生通过眼观、耳听、口尝、心悟等,把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及感悟到的种种从不同角度描述表达出来。这样慢慢地,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逐渐将视野放宽不再害怕写作,开始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二、与家长沟通,形成教学合力

我经常把学生的点滴成绩汇报给家长,在家访或开家长会时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尽量提高家长的认识,争取家长的支持。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要求多认少写,二年级就能读浅显的拼音读本,还要求学生书写姿势正确,字迹工整。仅靠学生在校时间是不够的,家长的关注,督促至关重要。中、高年级课外阅读量增加,在学校的课外阅读时间远远不够,要让家长明白学生回家看有益的课外书、新闻节目、知识类节目不是“不务正业”。

三、教师因地制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应在认真学习贯彻《课标》的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在保证将各学期的知识点、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之外,对教材有增有减,从课外书籍、报刊杂志、名著等书籍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农村生活的、有时代感的文章,引进课堂。这样每节课都是新鲜的、生动的,有品味、感悟和哲思。

四、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是个艺术气息很浓的学科:写作艺术――作家,书法艺术――书法家,演说艺术――演说家。语文教师不一定有多高深的造诣,但基本的能力知识必须具备。比如语文教师至少能写出比较工整的字,且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占格等书法的基本技巧;语文教师不一定擅长演讲,但演讲稿的写作方法、演讲是怎样抓住听众的技巧要传授给学生。

语文教师应该多才多艺,要具有浪漫情怀,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并将这种热情传染给学生。

五、善于总结,强化技巧

第3篇:小学语文特色教学范文

是什么让花园实小成为了富有特色的“花园”?走进花园实小,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花园实小追求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个体开发走向学校规划,从自主建构走向社会共建,从特色活动走向特色文化。正是“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催生了花园实小丰富而精彩的特色项目,形成了花园实小多元而整合的特色格局。

从个体开发走向学校规划

1.个体开发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学校特色的打造,离不开特色教师的开拓和引领。研究表明,“特色教师在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中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1];实践也证明,一个特色教师往往就能创出一个特色项目,甚至形成一种学校特色。

和不少学校一样,花园实小的很多特色项目也是从一些有特长的教师起步的。音乐教师刘继英、电子技师教练周涌、科学教师冯立明、体育教师林海……正是由于他们有着自觉的特色开发意识和较强的特色打造能力,才让一个个特色项目在学校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1999年,周涌与同事徐雪东在参加省青少年航空模型竞赛时,听说第二年省科协即将开发青少年电子技师竞赛项目。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回来之后,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购买了相关设备,遴选了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开始了电子技师的培训。第二年,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主办的首届青少年电子技师应用电子技术比赛中,他们就获得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取得了“开门红”。2001年开始,周涌全面接手电子技师特色项目的打造。从10余名学生到30多名学生,从电路板焊接到电脑仿真操作,从简单的电子鸟制作到声控、光控、红外遥控玩具的设计制造……周涌老师带着学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电子技师特色项目在学校科技教育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特色亮点。2000年-2010年,连续十次获得青少年电子技师应用电子技术比赛团体一等奖(其中2003年因“非典”疫情停办一届);早在2002年,学校就被确认为“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单位”。

2.团队建设

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花园实小意识到,“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特色教师在特色项目打造中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如果仅仅依靠少数特色教师的单打独斗,特色项目很难取得点上的深化和面上的拓展。而以少数特色教师为核心,建设一个个特色教师团队,既可以充分发挥特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能够有效解决特色教师个体势单力薄的问题,共同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2012年5月30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研究”结题鉴定活动在花园实小举行。面对丰厚的研究成果,专家们给出了“务实、专业、有效”的鉴定结论,对课题研究给出了高度评价。“数学理解”研究是花园实小的特色科研项目,这一特色科研项目启动于2006年,当时,包静娟老师承担了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问题化教学的研究”,单枪匹马开始了“数学理解”专项研究。由于“数学理解”研究既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又立足课堂,接“地气”,很快吸引了学校数学教师的注意,一批教师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2009年,随着学校与江阴市教研室合作申报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研究”被批准立项,包括中科院顾问、数学家徐利治教授、南京大学学者、省市教研室专家等校内外力量介入研究,“数学理解”研究团队又得到了发展壮大。

团队研究保证了“数学理解”特色科研项目的研究质量,近三年来,研究团队探索出了“数学理解五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班数学理解五项能力(会举例、会翻译、会讲解、会评价、会分析)明显高于对照班;学校数学教师在江阴市级以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达13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26篇,在市级以上数学论文评比中获奖有55篇。如今,“数学理解”已成为花园实小的一个品牌,产生了辐射效应,德育、电教、语文等都开始了理解教学的研究,其中,“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理解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已被确定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

3.学校规划

学校特色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有序推进。学校力量的介入,一方面可以将处于分散状态的各个特色项目有机整合起来,促进特色项目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从而形成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学校特色;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和协调校内外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更好、更快地推进各个特色项目的发展。

多年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花园实小特色项目层出不穷、遍地开花,特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特色项目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花园实小对学校的特色项目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整体规划。

在特色建设目标上,学校秉持“让生命之花幸福绽放”的办学理念,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也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搞特色建设,而是始终指向学生的发展,让学校特色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在特色建设内容上,学校坚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观念,在原有特色项目的基础上,整体上规划了学科特色、体育特色、艺术特色、科技特色四大特色建设板块。每一板块又有若干特色项目组成:学科特色包括双语教育、数学理解等;体育特色包括国际跳棋、羽毛球、足球等;艺术特色包括舞蹈、音乐剧等;科技特色包括航模、电子技师等。

在特色建设方式上,学校探索“三位一体”的路径,不仅充分调动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还有效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学校特色建设的合力。在“三位一体”学校特色建设方式的推动下,花园实小的羽毛球、国际跳棋、音乐剧等特色项目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自主建构走向社会共建

1.自主建构

学校特色“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2]。可见,学校特色带有鲜明的校本化的特征,因此,学校特色建设必须“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必须以学校的自主建构为前提、为主体、为主导的。

教师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力量,要自主建构学校特色,必须有强有力的特色教师群体作为支撑。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花园实小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特色教师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着力打造了一个个特色教师团队。

花园实小2002年就开始实施双语教育,是江阴市最早探索双语教育的学校之一,也是无锡市第二批双语实验学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双语师资,花园实小采取了“外出深造、外部引进、内部培训”三位一体的策略,一方面引进包括外教在内的外语师资,另一方面选派优秀的双语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国内各类双语教育培训和观摩研讨。学校先后有多名教师参加了无锡市第一期双语教师培训、无锡市第一期双语教育专用教材暨双语教学专业培训、环亚西文培训、李阳疯狂英语培训、夏恩英语培训等培训项目,还先后选派3位教师赴澳大利亚、英国进行交流培训。花园实小的英语教师队伍虽然整体比较年轻,但孙莺燕、徐慧、焦洁、夏菲等一批优秀教师已经脱颖而出,多位教师在全国会课比赛、江苏省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江苏省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化双语教育的成果,花园实小自编了《课堂教学实用英语300句》手册,利用暑假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双语教学培训,并在每次集中学习之前安排10分钟时间学习英语,以提升全体教师的英语水平。为了避免双语教学中“学科损伤”现象的发生,学校还让英语教师与学科教师结对子,由英语教师深入学科组,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研究,进行双语备课,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教学语言的关系。

2.家校合作

学校特色建设为了谁?成果体现在谁身上?花园实小的答案是:学生。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因此,学生特长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也息息相关。基于此,花园实小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十分注重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家长对学校特色建设的理解与配合,让家长当好“后援团”;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决策,为学校特色建设出谋划策,让家长当好“智囊团”;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让一些有特长的家长加盟到学校的特色建设中来,让家长当好“教练组”。在学校的诚挚邀请和家长的主动要求下,周林海、高玉红、刘冰、严新等一批家长都参与到学校的特色建设中来了。

2010年5月24日,从国家文化部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颁奖晚会现场传来喜讯,花园实小选送的音乐剧《带锁的日记》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金奖。这个时刻,充满喜悦和骄傲之情的不仅是花园实小的全体师生,还有一位学生家长——江阴市文化馆副馆长蔡晓英——《带锁的日记》这个节目,就是她创作剧本并参与排练的。蔡晓英开始参与花园实小的特色建设是在2007年,当时,她的女儿叶子华参加了学校的课本剧表演,学校邀请她推敲剧本、参与排练。很快,蔡晓英的女儿就毕业了,但她与花园实小的合作不仅没有因此而中断,而且渐入佳境,成果日丰。这几年,蔡晓英撰写剧本并参与排演的课本剧、音乐剧多次获得无锡市、江阴市“百灵鸟”文艺汇演一等奖,其中,音乐剧《抬驴》获第四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电视展演金奖,《带锁的日记》除获“群星奖”金奖之外,还获得过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暨第五届少儿艺术节比赛小学组一等奖、无锡市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3.社会共建

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花园实小发现,有些特色项目虽然适合在学校开展,但是,由于在活动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储备等方面不够完善,学校在开发这些项目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花园实小放开思路,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利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专业机构等资源,开展学校特色建设。

体育是花园实小的特色品牌,学校在航模、足球、象棋、围棋、田径队等项目上一直保持较强的实力。2004年10月,在江阴市教育局、体育局的撮合下,江阴市羽毛球协会、江阴利安达集团公司、花园实小三方联合筹办建立羽毛球队训练点。经过层层选拔,学校就在一、二年级近700名学生中挑选了12名学生组成了集训队。利安达出资、羽协聘请了三位专职教练员也很快到位,其中包括前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顾俊的教练刘维平。除学校羽毛球馆常年开放外,江阴市体育馆每天免费提供三片羽毛球训练场,供集训队训练专用。多方联手产生了巨大的聚合效应,2005年7月,组队还不到一年的羽毛球队首次参加无锡市小学生羽毛球比赛,就获得了女子乙组的团体冠军。据统计,建队以来,花园实小羽毛球队在无锡、江苏及全国的小学生羽毛球比赛中共获得20个冠军、21个亚军、14个季军,3名队员入选无锡、苏州的专业队,3名队员分别入选上海队、八一队和山东队。

2011年12月20日下午,花园实小迎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世界国际跳棋联合会执行主席马塞尔、国家体育总局管理中心国际跳棋部主任夏金娟、江苏棋院院长邵震中一行。他们观摩了国际跳棋教学课,听取了学校开展国际跳棋运动的汇报,对学校的国际跳棋教育给予了肯定与鼓励。在考察中,夏金娟主任还代表国家管理中心授予学校“全国国际跳棋后备人才基地”牌匾。国际跳棋是花园实小联合社会力量打造学校特色的又一次成功尝试。2009年,花园实小与江阴市少儿棋类培训中心合作,招聘了3名持有教练员培训证的教练,建成了2个国际跳棋的专用棋室,成立了低、中、高三个梯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目前,学校已经被江苏省棋院确定为“江苏省国际跳棋训练基地”,学生在华东地区、江苏省的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学校还承办了第三次全国国际跳棋裁判员培训班、“晨源投资杯”华东地区国际跳棋比赛、江苏省第二届国际跳棋教练员培训班现场教学展示等赛事和活动。

从特色活动走向特色文化

1.特色活动

尽管特色活动不一定就是学校特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特色活动蕴含着学校特色的基因,学校特色往往就是从一个个特色活动起步,并慢慢发展完善起来的。花园实小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丰饶土壤,孕育并滋养了学校特色。

社团是以兴趣和特长作为联系纽带的,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学校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特色建设中,花园实小要求学生人人参加一个社团,人人拥有一项特长。学校打破班级壁垒,让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相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融合到一起,组建了舞蹈、电子技师、航模等十几个社团。学校把每周五下午的两节课作为社团活动时间,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

2012年4月28日,花园实小举行了艺术节总结颁奖和闭幕仪式,历时一个月的艺术节宣告圆满落幕。今年的艺术节以校花梅花为主题,师生一起种梅、赏梅、写梅、画梅、咏梅、学梅,活动多种多样、精彩纷呈。艺术节还收到了学生关于梅花的摄影作品155件、征文80篇、书法75件、小报93份、绘画72件,充分展现了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累累硕果。艺术节只是花园实小众多特色节日中的一个,此外,花园实小还每年定期组织双语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普节等。特色节日集中展示了学校特色教育的成果,让师生收获了喜悦,收获了自信。

2.特色课程

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脱离课程与教学的学校特色建设,在课程与教学之外另搞特色,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性误区。学校特色建设首先需要关注学校课程与教学特色的形成。”[3]花园实小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有效地避开了这一误区,一方面在学科课程实施上体现校本特色,另一方面,选择一些相对系统、成熟的特色活动、特色项目,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提到学科课程特色实施,不能不把视线转向花园实小的英语学科。新课程伊始,学校就十分注重英语特色学科的打造,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开设英语口语课程,并选择一年级数学、健康,三、四年级科学等适宜的学科,开展双语教学实验。英语特色学科的打造很快就取得了成绩:2005年6月,学校六年级学生参加江阴市首次小学英语毕业统考,平均成绩就名列全市第一。近年来,学校有多位学生在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苏省“时代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双语短剧更是连获大奖:2006年-2011年,双语短剧连续六年获“无锡市双语教育展示电视演播活动”一等奖;双语短剧《半夜鸡叫》还获得第五届“魅力校园”全国校园文艺汇演节目、指导、演出一等奖。

学校特色建设离不开特色校本、特色课程的构建。近年来,花园实小尝试开发了羽毛球、国际跳棋等校本课程,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定课时、定地点、定教材、定教师,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实效。以国际跳棋校本课程为例,学校有国际跳棋专用教室和专业教练,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国际跳棋课,二至六年级则利用活动课及课余时间开设推广课,课程实施规范有序、严谨高效。目前,学校正收集素材,准备编写以校花梅花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3.特色文化

“学校特色建设不能为特色而特色,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相匹配、相吻合的学校特色。”[4]学校特色建设不应脱离学校文化而单独存在,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和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文化追求妙合无垠、水融,不仅要在学校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下进行建构,而且要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成为学校文化的新的生长点。

花园实小从学校的校名中得到启发,经过数年的努力,初步建构起了以“尚美”为校训、以“让生命之花幸福绽放”为办学理念的学校文化体系。围绕这一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体系,学校特色建设注重开发学生的品德之美、智慧之美、体魄之美和情感之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尽情享受教育生活的幸福。譬如,在国际跳棋教育中,学生在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的严谨训练中体验着智力体操的乐趣,在“棋错一着,满盘皆输”的棋理中体悟着人生的哲理,在跌宕起伏、胜负交替的棋局中学习着情绪的调控,在坚持不懈、永不言弃中磨练着坚强的意志,在激烈对抗与握手言和中增长着交往的智慧……小小一盘棋,不仅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还折射出了学校“尚美”文化的温润光泽。

花园实小特色建设受益于学校文化,同时也充实和发展着学校文化,让学校文化更为丰满、更具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活动频繁,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勾连,共同建构了一种和而不同、生机勃勃的特色文化生态,共同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尚美”文化格局。有了这些特色项目的充盈,学校“尚美”文化不仅有了骨架,而且有了丰满的血肉,有了丰富的表情,有了细腻的情感,有了深邃的思想,真正成为了一个顾盼生姿、温暖可亲的“花仙子”。

参考文献:

[1]吴为民.特色学校与特色教师[J].江西教育科研,2002(5).

第4篇:小学语文特色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53-03[作者简介]赵海燕,浙江省宁波市戎徐小学教师。

常规阅读课的机械枯燥和公开教学的华丽登场,成为学生语文世界里两道极不协调的风景。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以学定教”这四个字。作为一名有着整整20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本以为凭着经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得心应手,但是,当真正面临如何实现“以学定教”这个话题时,笔者才发现自己脑中竟然是一片空白。《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二部分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第十二条规定:“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先初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思路;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最后内化、升华,练习、运用。要注意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防止肢解课文或离开课文搞孤立的语言训练。”建议中提到了“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笔者认为这是阅读得以呼吸的“土壤”。品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识别、吸收、理解、回忆和表达,缺一不可。那么,语言特色“品”什么,该如何“品”呢?

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一课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在品味文本语言特色方面的教学心路历程。本课共安排了三个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三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不同的是,作家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截然不同:《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一文,侧重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侧重抓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则侧重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这三个片段,把每一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典范。那么,每一个片段我们要带领学生“品”什么?如何去“品”呢?在这一课的设计过程中,因为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不同,笔者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试图找到撬动学生阅读的关键点,寻求品读语言特色的最佳途径。

一、设计一:以阅读为核心――教教材

主问题: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描写小嘎子表现的句子。

1.研读赛前:“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从“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等语句中你看到了小嘎子的什么特点?

2.研读赛中:“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想想嘎子在猴儿似的蹦来蹦去的过程中,他在想什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3.研读赛后:“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比赛的结果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案例反思]

这一设计是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进行的。“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为主问题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对小嘎子人物的剖析,让学生懂得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这样的教学更多的是侧重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强调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在字里行间穿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文本有更为深刻的解读。这样做的不足是学生缺少自主体验和语言实践,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感受到这样描写的好处,教学也没有起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作用。“教教材”成为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集体无意识”――重点突出,但缺乏落实,没有突破。这也是语文课高时低效的原因所在。

二、设计二:以任务为核心――用教材教

1.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写好一个人物吗?老师的建议是――读别人的故事,写自己的文章。自由朗读第一个片段,画出表现主人公小嘎子的词语。你们能用这些词语写几句描写小嘎子的话吗?并说一说你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嘎子。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小嘎子的呢?这是老师教给大家人物描写的第一把小钥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

3.描写小胖墩的语句有哪些?这是老师教给大家的第二把小钥匙――抓住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4.对比阅读。请同学们读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你们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用了怎样的构思方法来塑造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你看过的电视情节或读过的书中有这种构思吗?例如大家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三叠式构思”――同样的情节重复出现几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层层递进,一步步深入刻画人物的形象。这是老师教给大家人物描写的第三把小钥匙――用“三叠式”突出人物特点。

6.内化应用。现在就请你运用老师教给你的描写人物的三把钥匙打开你写自己文章的思维之门。请你想象一下,如果让小嘎子和小胖墩再赛一次,场面会怎样?

[案例反思]

这节课突破了原来一个片段一节课的框架,将前两个片段整合在一节课内,重点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练笔。教学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既让学生品读感悟,又让学生亲自“试水”,学以致用,设计独具匠心,很有实效性。但是,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学习所有描写人物的方法,虽然学习面扩大了,但学生很难真正深入领悟到某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在练笔部分,由于描写人物的方法较多,学生并没有将其全部消化吸收,很难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最重要的是,学生只是刻意地模仿在课堂上梳理出来的方法,并不真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语言特色的品味由于目的性过强,反而失去了语言本身的魅力。任务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让学生有囫囵吞枣的感觉。如何站在学生阅读的起点,让学生真正品读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呢?

三、设计三:以言语实践为核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品味文本语言特色――连续动作的描写

1.你知道人物描写都要描写哪些方面吗?描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小胖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

圈出描写小胖墩动作的词(跳、退、闪、脱、叉)。在一句话中用连续出现的几个动作就可以写出小胖墩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试着做一下这一连串动作。这一连串动作虽然简单,但却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动作的连续性和速度。

2.文中还有一段话,描写的是小胖墩和小嘎子摔跤的场面,动作描写紧张有趣,下面请大家圈出描写小嘎子摔跤动作的词语,自由练习,要注意读出动作的速度。

小结:小嘎子和小胖墩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摔跤的一连串动作,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小胖墩的机警敏捷、争强好胜、沉不住气的个性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对比不同文本语言特色――特写动作的描写

1.自由朗读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填写学习单:次序头的动作手的动作心理1把头摇了两三摇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2他把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3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4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恐费了灯油2.动作表演,突显文本语言特色。现在,老师就来扮演一下这位严监生,同学们当导演,指导老师的动作,同时请同学们客串一下其他角色。

(1)(伸手的动作特别有力)对吗?(不对,严监生已经奄奄一息,动作不可能那么有力,应该很虚弱)老师重新做动作(把头摇了两三摇,伸出两个手指),学生一起接读大侄子的问话。

(2)老师做第二个动作(他把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为什么严监生这样做?(因为大侄子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心里很着急)学生接读二侄子的问话。

(3)老师做第三个动作(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学生齐读奶妈说的话。

3.为什么严监生只有这几个动作?同学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4.刚才这两个人物描写的片段,虽然都是进行动作描写,但却有明显的不同。你发现了吗?(小嘎子是连续动作描写,严监生是特写动作描写)都是动作描写,作者为什么选用不同的方式?连续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机警敏捷的小嘎子,特写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奄奄一息、吝啬的严监生,这就是动作描写的精彩之处。

(三)应用文本语言特色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

今天我们读了别人的文章,相信大家可以创作出自己有个性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老师有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视频,大家在观看时要注意猪八戒的一举一动,用一两个简单的动词记录下来。看完之后,请大家写一写猪八戒吃西瓜的情景,看谁描写得最有趣。

[案例反思]

同样是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不同的是,本节课教师关注到了学生自己读书所不能及之处,紧紧抓住连续动作和特写动作的描写,采取对比赏读的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不同的描写所表达效果的截然不同。对于文本语言特点的品味,教师采用读一读、圈一圈、填一填、演一演、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当中,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生动,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特色有了具体、鲜明且深刻的认识。最后的写作环节,学生学习、运用动作描写变得具体可行,有的放矢,实现了一课一得。同时文本的价值被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出来,充分发挥了文本欣赏经典、品味经典、学习经典的引领作用。品味语言特色,要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出发,把握学生阅读的拐点,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魅力无限的语言世界。

《人物描写一组》三个不同教学案例给了笔者深刻的启示:

第一,源于师本的文字解读。教师的文本细读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点的“源头之水”,离开了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品味语言就无法实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同一类文本也有各自不同的表达特点,教师首先要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然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储备进行合理取舍,选择学生需要且必要的、表达独特的“点”展开教学实践。

首先,语言特色的解读要有深度。教师对语言特色点的把握要有深度,不能面面俱到。如第一、二个教学片段,教师虽然也在引导学生品味描写人物动作、表情、神态的语言特点,但是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也会达到这样的水平,教师的引导过于表面化。其次,语言特色的解读要有厚度。不能停留在对语言特色点的感知层面,要把它放在同类或不同类的文本中,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关照语言表达特色的“面”,这样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够如鱼得水。

第二,走向生本的语言实践。语言实践是阅读应该坚守的阵地,只有借助文本的语言特点,给学生提供真实、宽松、有梯度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经历阅读的理解、习得、积累和运用过程,让文本的语言特色纳入到学生的语言体系当中。

首先,语言实践要基于文本,有精度。文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话题,同时文本的语言特色提供了言说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顺畅地表达和交流,但这还不够,教师的指导要精讲精练。文中连续动作和典型动作的描写更加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师要把握这一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提供更为精当的语言实践点,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语言实践要跳出文本,有广度。在学生感知了语言表达方式后,教师要及时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激发学生言说的热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

语言特色的品味,通过文本的关照、多元的对话、深度的文字密码解读、学生广阔的生活背景、文笔的诉求,使阅读的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延展,同时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增加,从而使阅读做了一次“深呼吸”。

通过这节课的三次教学,笔者切实体会到了教学效果的差异,也找到了“以学定教”的核心所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主线,更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节点。本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让笔者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让自己的成长做了一次“深呼吸”。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语文特色教学范文

一、外语特色彰显在学校办学理念中

思想引领行动,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会对学校各个方面工作起到导向、引领作用。外国语学校要打造学校特色,首先要考虑的是外语特色。这一点,在目前知名的所有外国语学校都可以得到体现,而办学理念对办学特色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么,外国语学校如何践行自己的办学理念呢?

1.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坚持全面发展。外国语学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开齐、开足国家规定所有课程。为全面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校要定期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体现外语见长。外国语学校必须突出外语特色,强化外语教学,首先是强化英语教学,在教师培训,特别是出国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其次,除英语外,还可逐步开设韩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外语小语种课程,并由专职教师执教。再次,学校应通过定期举办外语特色活动,如外语文化艺术节、境外夏令营(冬令营)等国际交流活动,全面加强学生的外语素质培养。

3.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实现中外兼容。中外兼容即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兼容,这一点首先应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氛围中,包括学校所有重要标识语均应使用中、英文双语书写。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本土情怀,包括举办母语节、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大力加强母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既做有根的中国人,又做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千万不能为突出外语特色而忽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甚至沦落为洋奴。

二、外语特色体现在教学师资配备上

外国语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应是相当精良的,这一点应体现在现有外语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及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

1.外语教师配备“1+1”。即外语教学由本国外语教师和外籍专职教师组成。本国外语教师主要负责日常英语等外语教学,包括日常教学的组织与考试。外籍专职教师主要负责外语口语课程,包括执教口语课,组织开展外语角、暑期校内全外教夏令营等活动。在这一模式中,本国外语教师和外籍教师要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外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1+1模式的采用,有助于外籍教师的引进、口语课的开设常态化,有助于优化外语课程教学结构,促进学校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根本改变传统外语教学中学生会写、会听、会读而不会说的不良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

2.外语教师培训“1+1”。即外语教师培训由国外短期培训和国内暑期全外教培训相结合。其中国外短期培训主要集中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培训内容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培训对象为英语学科的骨干教师。国内暑期全外教培训由来自美、英等国的专职全外教,对学校所有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培训场景应选取在国内重点大学的外国语学院。通过国外培训和国内培训的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可有效提高外语师资水平。

3.学校外语氛围“1+1”。即外语教师氛围和非外语教师氛围相结合。外语教师的氛围营造,包括外语课堂、外语特色活动如外语文化艺术节、外语角。而非外语教师的氛围营造,主要包括非外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应会说日常英语,会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当然这一点对非外语教师来说有点难度,但对学校而言势在必行;因为外国语学校,特别是知名的外国语学校的国际交流是比较多的。学校领导应在重要场合进行强调,并带头学习外语、讲外语。此外,学校应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外语元素,在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中重视外语氛围的营造,包括使用双语标识。

三、外语特色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上

1.“教材1+1”,即英语教材由中方教材和境外教材组成,以中方教材为主,境外教材为辅。中方教材以教育部统编教材为主,全国外语学校实验教材为辅。境外教材主要是国外原版中学教材,如3L教材《看听学英语-Look,Listen & Learn》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G亚历山大(《新概念英语》作者)专门为非英语国家的中小学生编写的一套绝版经典教材;该教材实用、有趣、地道的语言,使学生学到规范的语言和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该教材自问世以来,风靡全球,成为全世界非英语国家中小学教材的权威典范。教材1+1,使教育部统编教材、全国外语学校实验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有机整合、优势互补,有助于开阔师生国际视野。

2.“课程1+1”,即主修1门外语课程(英语)与辅修1门外语(韩语、日语等小语种)相结合,以及课内学习国家规定英语课程(包括英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与课外学习英语社团课程相结合。其中,辅修的外语小语种课程,包括韩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可逐步开设,不能一哄而上,学生也吃不消;英语社团课程,如英语经典赏析、英美国家概况等,可由教师申报,学生自选。

3.“教法1+1”,教师每节课教学,既要体现学校教学模式的学科特点,又要突出本学科的教学特色。学校教学模式的体现,要从学生上课、自习、课外“三位一体”整体设计,让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实现双赢,把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高效对接,把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各科教学的归宿点。外语学科的教学特色应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入手,以学生的“视点”改造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悟”能力改造教学,把让学生尽快独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外国语学校教学的第一定律。

4.“管理1+1”,即把传统的行政班一分为二,组成两个小班,分别由两名英语教师执教。英语教师首先要从大班的教学模式中迅速转变过来,脱离对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上的依赖,把自己当做小班的班主任,制定一系列的小班管理措施;其次,要深入了解、关心小班的每一位学生,才能在管理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再次,两个小班英语教师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在日常教学时分工,在早晚自习和辅导时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使每一名学生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好的发展。

5.“活动1+1”,即国内的外语特色活动与国外的外语特色活动有机结合。国内的外语特色活动,如外语文化艺术节、校内全外教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国外的外语特色活动,如境外短期游学活动、模拟联合国国际交流活动等。通过国内外外语特色活动,可有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全面提高外语水平与综合素质。

6.“升学1+1”,学生既可报考国内高校,又可报考国外名校。报考国内高校,包括参加全国高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外语院校组织的小语种的提前单招等。报考国外名校,可通过教育部AFS项目提供的美国名校2+2直通车、中外合作办学、PGA高中国际课程、学生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等方式进行。因此,对于外国语学校来说,升学成才的途径无疑比其他学校更宽广、更多样。

第6篇:小学语文特色教学范文

【关键词】班化 英语课堂表演 参与形式 环境文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安排角色表演环节,它是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所必需的重要因素,更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而在小班教学中,角色表演更是优势明显,它能让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着大班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一、同样的课堂别样的参与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总觉得在大班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太费时间,表演面窄也不充分,往往流于形式,失去意义。所以每当教材上出现此类活动的时候,我总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或背诵对话内容,将这一部分只做几组练习就草草结束。一些有困难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原本就不太愿意展示自己,这样更不利于教师对这些学生的了解。教师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时间久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而在小班,一个班的人数仅20-30人。因此,学生的人数越少,他们受到的关注和教育机会则会更多。利用小班的这个特点,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角色表演活动时,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更能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不同评价。例如,在教授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一课时,我扩充对话、改编内容,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他们带上自己制作的人物和动物面具,分别扮演了熊、金发女孩、兔子、鸟等角色,随着情景的重现,既加深了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避免了在大班课堂上只练不演,或者走形式的情况,有效地发挥了角色扮演对每一位学生的感知和理解的促进作用。

二、同样的课堂别样的形式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自制能力差,特别容易兴奋。而大班人数较多,做起活动来,课堂秩序会显得混乱。这样无疑增加了教师课堂组织的难度,导致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或进行缓慢,最后直接影响课堂效率。

小班班级规模小,学生的人数少,与大班同样的教室,小班可以活动的空间相对变大,座位排列十分灵活,更有利于表演活动的拓展。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科目的要求,可以根据表演内容的需要,也可以依据所授课的特点,安排不同形式的座位,组合不同的表演小组。这样学生可以创设更多的情境和活动,而不是大家站在座位上,简单地对话。这样的表演不会局限于语言,表情和手势,还可以加上各种夸张的幼鳎进行小组之间PK,讨论等活动。

例如,在教学Seasons这个单元时,我根据教学内容,把课桌排列成四大组――春天组、夏天组、秋天组、冬天组,让每一位学生自由找朋友,同时操练句型……然后根据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讨论各个季节的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更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

三、同样的课堂别样的环境

每单元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通过展现现实生活中一个对话场景,来进行教学。在大班的课堂中,我们却时常受制于空间小,人数多,无法展示对话场景,使对话教学失去了真实语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就难以提高。

小班的课堂空间大,教学环境布置独特,更有利于角色表演的情境设置。角色表演利用这个优势,可以设置各种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表演起来犹如身临其境。这样既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也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了拓展。

例如,在教授I’m hungry一课的单词时,我将教室里的讲台装饰成营业柜台,在黑板上贴满各种食品和饮料的图片,让学生穿上营业员的服装,实景表演购物这个主题。在活动中,学生们兴奋地挑选着自己想吃的食物,“玩”得不亦乐乎。

四、同样的课堂别样的文化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在大班教学中,如果涉及西方文化内容时,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往往我会选择下载一些相关视频看,或是找一些图片做成PPT,边看图边讲解。虽然学生很感兴趣,但失去体验的文化,也是索然无味的。

第7篇:小学语文特色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创造性设计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语文作业要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能让学生在自主作业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积极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的特点

首先,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讲究趣味性。机械重复、单调的作业,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讲究作业内容、形式的趣味性。比如设计“古诗文配画”“灯谜识字”“经典文章佳段感悟”等形式的作业,学生做起来就会既好奇又有趣。其次,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应注意层次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可以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选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提高。再次,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应注重实践性。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是从实践中提高的。作业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把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最后,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应渗透开放性。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时,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充分利用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好奇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作业时遵循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在玩耍或日常交流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增长语文知识。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有创造性,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开发潜能、习得方法、掌握规律。“个性化作业”是教师针对学科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指定学生在课内外所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必须通过分析、比较、联想和想象,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综合建构才能完成。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传统作业往往是命令学生做作业,单调、机械、呆板。而个性化特色作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如将“根据拼音写词语”改变为“拼音乐园”,将“组词”改写成“找朋友”,将作文改成“我是小作家”等。这些新颖别致的语言洋溢着童真,散发着温馨,体现了人文性。这种人文关怀,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激发他们的潜能,进而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三、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的表现形式

个性化特色作业,可以以拓展性作业、想象性作业、跨学科作业等形式出现。第一,拓展性作业。此类作业是由文本所引发的相关知识的链接。比如,有关的诗词名句、故事、知识的列举等。拓展性作业可分为课外阅读、资料收集、广告宣传、续编故事、展开想象等五类。第二,想象性作业。个性化特色作业体现想象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创造。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发现、思考、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三,跨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是通过图画、连环画、漫画、图表或其他形式反映个性化阅读。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可操作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的注意事项

首先,开放性作业涉及的知识应该是学生已掌握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或关心的,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要避免偏题、怪题。其次,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再次,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虽然是学生已知的,但解题策略应该是非常规的、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的,对学生要具有挑战性。最后,问题的解答要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到答案。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转变观念,不能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使语文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参考文献:

[1]杨润东.国内中小学家庭作业质量提升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15(24).

[2]潘玉堂.作业创新开启学生轻负高效学习之门[J].中国教育学刊,2011(08).

[3]程丽阳.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4(02).

第8篇:小学语文特色教学范文

一、读写结合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多读和多写非常重要。这是扫除阅读障碍的一步,也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一步。初次读文识字,可以是各自自学,可以是小组自学;可以先识字后读文,可以先读文后识字,也可以边识字边读文。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今天的识字教学,不应满足于学生会说字形结构,会照本抄写,或是会组几个词,而应更好地发挥汉字的表意功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思考、想象、描绘能力,用最科学的方法识记,而且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个字,并且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就会活跃,表达能力强。读,首先要教学生会读课文,会读生字等。读书不能满足于学生读通课文,而要使他们能够做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用心地读,读出各自的疑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生字要勤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只有词汇越丰富,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写出优美的文章。

二、角色互换教学法

角色互换教学法是指在适当的课堂上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自己以一个老师的角色来教学生。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采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角色互换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己来教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哪个部分的知识点不容易理解,能更清楚地知道用什么方法教才能使学生更明白、更易接受。

三、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教学能够迅速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多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经验等方面的故事,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质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

四、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能达到“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

五、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1.要适应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教育和言语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工具性学科。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读写结合法、情境法等。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每节课都要体现总的教学要求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脱离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服务的针对性。

2.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素质发展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如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多采用角色互换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有利于学生方方面面的素养得到发展,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

3.要考虑教师的水平与特长

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一般来说,教师往往喜欢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他就越能找出最适应特定教学情景下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性允许他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法。

第9篇:小学语文特色教学范文

 

目前,电化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几乎进入普及阶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少教师大胆地运用电化教学,不断地发挥它的独特作用,达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提高了教学质量。电化教学为何如此有效?现在从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等方面来思考它的心理学基础。

 

一、学生的注意

 

从学生的注意力来说,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仍占有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而无意注意的引起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材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对比的、活动的、新奇的事物都容易吸引小学生,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而抽象的道理和概念却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电化教学以声、光、形、色为优势,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它能以鲜明的色彩令小学生注目,以生动的图画令小学生惊奇,以变幻多端的形象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化小为大、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止为活动,浓缩的可使之扩展、并列的可互相沟通,从而使小学生能极其鲜明地、完整地感知事物,认识诸多事物。比如,幻灯、投影等媒体,可在屏幕上通过主要客体和背景客体的对比,颜色、明暗的处理,视角的变换,蒙太奇的组合,突出主要客体或它的某些部位,从而给学生以强烈、新奇的刺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媒体所展示的知识内容上来。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琥珀》一文时,为了说明琥珀的形成必须经过急剧的地壳运动——海水上涨、陆地下沉,可为学生演示一框动静对比的图片,即将绘有蓝色海水的基片固定不动,将绘有高山及森林的动片往下拉,这样就很形象地再现文字内容,学生也容易理解。

 

又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可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片中“近看大榕树”的特写镜头,并按下暂停键,使画面定格,让学生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把握“大榕树枝叶繁茂、厚重、紧密”的特点,认识到大榕树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到大榕树的静态美。

 

在课堂中使用电化教学,教师若能遵循学生的无意注意的特点,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并充分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互相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就能使他们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并始终保持在学习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儿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一般的他是按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顺应学生这一思维特点,教师除了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外,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直观表象材料。因为直观表象不仅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而且也是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在这些方面,电化教学有很大的功能。它可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形的图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利用视频、图片、音响等电教媒体,可在学生面前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景、意境,将第一信号的实物展现于学生的眼前,然后对照用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所写成的文章。这样,抽象的语言和具体实物同步,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使学生得到非常实在、具体、真切而又牢固的认识。词语教学,可用图文对应的方式,给词语概念以形象的支撑;句子教学,可用图像揭示重点句、难句的含义;讲解讨论,可用图例解难释疑或印证语言描写的事实;分析结构,可用图例帮助其理解思路。抒情性的课文,可以图现其“情深”;记事性的课文,可以图露其“质实”;写景性的课文,可以图显其“景美”;常识性的课文,可以图晓其“真知”。这样,在课堂中,电化教学所提供的大量直观表象,不仅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而且通过直观表象的桥梁作用、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也易于认识课文中事物的本质特点以及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意旨,深切地体验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的情感

 

从情感来说,小学生的理性情感虽然开始发展,但还不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具体性,多与实际事物、直观形象相联系的。那些带有情绪性的具体事物和情节,能特别强烈地诱发他们的情感;而那些抽象和枯燥的说教往往使他们无动于衷。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电化教学,一方面幻灯、投影等媒体可为学生提供能触发情感的画面,创设课文情境,使其身临其境,诱发其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视频、音响等媒体可为学生提供带有强烈感情的有声语言,即音、形、义相统一的完整的语言。这种语言对学生情感的打动、感染最强烈,较之课文中无声的书面语言——不完整的语言对其的感染有天壤之别。因为,在语言的音、形、义三者中,表达感情作用最大、最活跃的是语音,最有生命力的语音。所以,培根称失去了语音的书面语言是“不完整的语言”。学生通过无声的书面语言,所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十分有限的,而音响等媒体所提供的有声语言,能把文章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感,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褒贬情绪色彩,不走样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处于强烈的情感氛围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如果能合理地安排电化教学,做到视听结合、形神兼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那么,将能更好地从情感上叩击学生的心弦,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抓住小兴安岭美的特点,播放视频资料,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景依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课文的朗读录音。这样视听同步、形声一体,使学生进入“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美好境界。

 

另外,从感觉知觉来说,越是鲜明具体的形象,学生越是易于感知,越是利于观察;从记忆来说,小学生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即使是记忆抽象的材料,也主要还是以具体的事物为基础;从想象来说,学生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离不开表象,不断地积累形形色色的表象素材,其想象的发生才有可能。小学生以上这些心理活动,都离不开直观具体的材料和形象的支撑。这也是它与电化教学运用的特点“一拍即合”的原因。

 

综上所述,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生理特点,在许多方面为语文电化教学的运用提供了可靠的心理学依据。在语文课堂中,只要我们能遵循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精心选择、设计电化教学,正确使用、演示电教媒体,并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服务于教学目标,就一定能高效率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