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小学语文教案精选(九篇)

中小学语文教案

第1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模式

随着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案例教学法由于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小学生,同时也有利于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当中,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深入分析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由于案例教学法都是由一个个案例组成。在案例当中体现语文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二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研究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案例进行研究,能够体现问题导向的原则,进而形成“探究式”的教学机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想使教学取得实效,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采取适应小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法具有其重要价值,可以引导小学语文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进而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是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应用很多年,而且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对案例教W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因而有必要对其应用价值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同时也要应用已经取得成功的案例,加强对优秀案例的学习,并融入自己的观点,特别是要通过对“学情”的调查,进行融合和创新,进而使案例教学法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以此才能取得成效。

二是推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方面,不仅要选择良好的案例,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创新教学模式的关系,特别是要将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作为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措施,改变传统的“传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共同参与安全分析、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实施开放教学,着力提升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因而,在开展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小学语语文老师既要成为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又要成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者,更要成为案例教学法的参与者。

三是强化案例教学法改革创新。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中,因而,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推动案例教学法改革创新,使其更加符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力度,对于同一案例,哪怕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也要进行深入研究,进行改革创新。比如对于案例的内容应当多增加一些时代元素,多增加一些小学生喜闻乐道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也能够使案例更加鲜活,这一点应当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进行积极探索,积极推动案例教学法改革和创新,着力加强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5(20).

第2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从他人学习中获得高效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首要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关于案例教学法开展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应用策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完成小学语文的知识积累过程。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生因为学习经验和学习阅历有限,所以,在教学开展中要运用案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1)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积累知识,把抽象的知识构成变成形象的理解方式;(2)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学中案例的引入能让学生认真思考与学过的那些知识点产生联系,并且学生会主动探究产生什么样的联系;(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学习,从不同的视角看到问题;最后,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开展要加强师生间的共建,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措施

1.精心选择教学案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有教学案例的引进,因为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小学教学开展的关键基础,如果在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影响整个教学案例的顺利实施。案例的类型有很多种,有文字案例、音像案例、视频案例。所以,选择案例要有知识性的特点,使学生对案例阅读和分析后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比如,开展《滥竽充数》这课的时候,里面主要讲述学艺不精,不能再经受推敲的故事,但是小学生从来没有踏入工作岗位,接触更多的相关事件,所以,教师运用音频给学生播放一段同志同声传译时的音频,给学生讲解学习英语的人非常多,但真正能够精益求精的没有几个,这就要求小学生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学习知识的效率和精深程度。这个教学案例就很符合案例教学中知识性的特点,学生在案例反思中可以有所收获,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心态,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2.评析研读典型案例

当选择到合适的教学案例,通过研读开展评价是案例教学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实现呈现的教学案例,仔细分析案例中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中有价值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尽快地进入案例的情境学习中,先要对案例中的材料细细研究,比如古诗《锄禾》,教师带领学生先要逐字逐句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教师在幻灯片上播放写作大环境和作者当时的意境,在信息渗透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列举一些案例把学生引入案例情境中,根据情境提出问题,比如,讲孩子剩饭的故事,提出问题:“孩子在家里为什么不能剩饭?”答案是因为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后期学生能够适应案例教学法以后,最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案例中的因果联系,逐步地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探究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担任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任

务,所以案例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要避免专业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扭曲,同时限制学生的发展。在案例教学开展中让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得到提升,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也符合素质教学的发展理念。

第3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方案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点。创新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意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非常适合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语言特征,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设备、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育对创新意识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语文学科的教材越来越丰富,教材中既包含了文学性,又具有趣味性,两者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人物情节的变化,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国演义》的篇章中人物描写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经典名著的特点,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活动多样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采用课堂教学与户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对教材的讲解为主要手段,户外活动主要是为组织学生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知识性和人文性相互结合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比如听、说、读、写,这些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同时学生应该主动去练习基本技能,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的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措施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强行给学生灌注知识,死记硬背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严重束缚学生的思想,阻碍学生独立思考,创意能力的培养也就离教育越来越远。所以想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把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一个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思考,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水平。

课堂教学应在一种民主的气氛下进行,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唤醒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多提问,尊重学生的思考,积极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也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意愿,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真正体会到心理上的自由,从而营造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敢于回答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安排教案设计,同时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水平。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学生觉得回答错误可以重新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遇到没想好同学可以继续在想想,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提问,如果对教学有意见可以提出建议,这样学生才享有真正的自主权利。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各种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学习观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只有对生活多观察,才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观察设计课件的时候,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执行。教师做好观察前期的准备工作,观察时候应该注意仔细和重复,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主动去搜集信息。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这些课本人物的背景和特点,从而提出这个人物塑造有哪些重点和次要点,描写有哪些手法,这些意见的提出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开始,也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节课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进行讲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针对具体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不在局限于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多种解答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也就愿意去学习,愿意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学生也就愿意主动去学习,学习效果也就更好。小学生的好奇心是特别强烈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者是生活中的一段内容进行描述,引导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上课的时候,提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海底世界》时候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情景,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于海底世界的想象和向往,从而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新的思维方法。教师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设立特定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独特的见解。教学中教学方法注重灵活性,不要机械化和死板,讲究方法和策略。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苹果里的五角星》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可以联系到生活中其他出现的五角星的图案,让学生进行表达,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提升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办黑板报、广播站、当课堂主持人、课堂演示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动态,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自己撰写报告和事件。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针对实际问题不断思考和反省,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占芳.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6,35:150-151. 

第4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以下两种程序:

1.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即: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需教师做全面的讲解,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积极热烈的学习气氛,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要求学生总结收获,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实际上,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观点。这种课型是使用最多的。

2.质疑――探究――小结――应用。这种模式用于复习课,目的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受限制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或从别人的实践中学到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

二、学案导学带给我们的收获

1.学案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学案教学中,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学习中,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后进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有效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学校的小组整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同时中学生本身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小组的竞争可以督促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2.学案使学生“会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案学习中的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上课的时候可重点关注这部分内容,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同时,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尤其是学案的课堂练习巩固环节,可以把好知识关,有利于每堂课巩固教学重难点、落实学习目标。

3.学案给了师生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学生在初步完成学案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往往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有效利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往的课堂中,一些后进生学习被动,即使在学习中有问题、有思考也怯于表达,不能及时、充分地引起教师的关注,使得学习状况越来越差。而教师在批阅学案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他们暴露出的问题,可据此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尽快赶上其他同学;或是发现他们的一些闪光点,并据此有意地鼓励、引导,使其在同学面前树立自信,激发内心积极向上的愿望,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学案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避免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使教师功夫下在了课前,课堂上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对学生来说,拿到学案后,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比较顺利地理清知识点,完成学习目标。

三、学案导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凡事有利就有弊,使用“学案导学”的实践,我们有收获,也有许多问题和困惑。

1.老师对小组的讨论情况,一定要能够真实地把握起来。小组的讨论常常说得不亦乐乎,但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有的组员不参与,有的小组则是看似热烈但并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教师可以采取个别了解的方式,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摸底。同时老师对讨论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讨论、怎么让学习差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这种指导短时间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5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拼音教材;汉语拼音方案;关系;理论阐释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拼音教材(以下简称小学拼音教材)与《汉语拼音方案》之间的关系,在中师《语文基础知识》教材中只简单地提一下,很不全面,很不突出。在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学历教育专科段《现代汉语》、本科段《汉语通论》教材中则完全没有涉及。笔者从事小学教师学历教育工作多年,在实施《现代汉语》、《汉语通论》语音单元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小学教师搞不清楚小学拼音教材和《汉语拼音方案》之间的关系,更不能从理论上阐释其间的关系。有人认为小学拼音教材就是《汉语拼音方案》;还有人认为小学拼音教材是《汉语拼音方案》之外的另一套拼音方案。对此,本文将从理论上作一简要阐释。

《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33年(1605),远在400年前,我国就产生了第一个由外籍传教士编制的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方案。自此之后,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陆续编制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汉语拉丁化方案。19世纪末叶以后,当时的爱国知识分子群起提倡文字改革,终于在20世纪初形成了一场中国文字改革运动。随后又引发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文字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共创制了1 200多个各式各样的拼音方案。1956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采纳各种拼音方案优点的基础上,编制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群众代表对该“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磋商和修订。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决定把修订后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批准。现在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2月1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拼音方案,可以说,它是我国300多年来各种汉语拉丁化方案和文字改革运动的结晶,也是我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的经验总结。①

《汉语拼音方案》是根据普通话语音系统,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字母制订的一个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的方案。在小学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其目的就是让小学生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帮助小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因此小学拼音教材和《汉语拼音方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说它们有密切关系,是因为它们之间不是对立的。小学拼音教材是在《汉语拼音方案》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总结,逐步形成的,它是《汉语拼音方案》教学法改革的产物。没有《汉语拼音方案》就不可能产生小学拼音教材,可见小学拼音教材不是《汉语拼音方案》之外的另一套拼音方案。

虽然小学拼音教材与《汉语拼音方案》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说小学拼音教材就是《汉语拼音方案》,因为它们之间的性质有所不同。其一,《汉语拼音方案》是唯一合法的拼音方案,具有群众性、科学性和法定性,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随意更改;而小学拼音教材就不具备这一特点,为了达到多快好省、事半功倍的目的,它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其二,《汉语拼音方案》代表了普通话语音系统,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基础;而小学拼音教材是为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而编制的教材,属于教学语音系统。由于它们的性质不同,因此在组成零件上就有许多区别。下面将《汉语拼音方案》和小学拼音教材的声母和韵母列成表格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而从理论上阐释它们之间不同的原因。②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声母方面,《汉语拼音方案》有21个声母,而小学拼音教材有23个声母,比《汉语拼音方案》多了y,w两个声母。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y,w是不代表音素的,作为字母,y,w在音节中只起隔音符号的作用,它可以使多音节词连写时音节之间的界线清楚,不致产生歧义。例如fānyì(翻译)这个双音节词,后面的音节如果不用y和前面的音节隔开,就会误读为fānì(发腻)。因此,《汉语拼音方案》规定:i、u、ü和以i、u、ü开头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自成音节时,都必须使用y或w。具体地说,韵母表中i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自成音节时,要用y开头。如果i后面没有别的元音,就在i的前面加上y,例如iyi(衣);如果i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i改写为y,例如ianyan(烟)。韵母表中u行韵母自成音节时,要用w开头。例如uwu(乌);如果u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u改写为w,例如uenwen(温)。韵母表中ü行韵母自成音节时,不论ü后面有没有别的元音,一律要在ü前面加y,加y后,ü上两点要省去,例如üeyue(约)。《汉语拼音方案》中关于y,w的使用规则如此复杂,小学一年级学生按照这样的规则学习拼音,肯定是非常困难的,从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也是不科学的。因此自1963年以来,小学拼音教材就进行了教法上的改革,直接把y,w作为声母教学,y读作i(衣),w读作u(乌)。y,w同其他声母一样,可以和韵母相拼。如:y-aya,w-awa。小学拼音教材采取这种变通的处理,就避开了复杂的y,w规则的教学,大大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韵母方面,《汉语拼音方案》有39个韵母,其中单韵母10个,复韵母13个,鼻韵母16个;而小学拼音教材只有24个韵母,其中单韵母6个,复韵母9个(包括er),鼻韵母9个。这是不是漏教了ê,-i(后),-i(前),ia,iao,ian,iang,iong,ua,uo,uai,uan,uang,uen,üan这15个韵母呢?完全不是。原来,小学拼音教材简化了《汉语拼音方案》韵母的教学内容:

(一)单韵母ê单用时只能拼写“”一个字,ê的主要作用是和i或ü组成复韵母iê或üê。因为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只有韵母iê和üê,没有ie和üe,为了减少书写麻烦,所以就把iê和üê省写为ie和üe,这样既不会发生误会,又提高了书写速度。③又因为小学拼音教材把ie和üe作为复韵母教学,所以,ê就没有必要单独进行教学。

(二)小学拼音教材把y,w作为声母教学,在教学韵母时,只要教会a、o、ai、ao、an、ang、eng、ong,就可以用y或w拼出ia、iao、ua、uo、uai和ian、iang、iong、uan、uang、ueng这11个韵母的读音。因此,小学拼音教材不再单独教学这11个韵母,从而减少了教学零件,促进了拼音教学。

(三)《汉语拼音方案》没有整体认读音节,而小学拼音教材有16个整体认读音节,即:zhi、chi、shi、ri、zi、ci、si、yi、ye、yin、ying、wu、yu、yue、yun、yuan。整体认读音节是独立的音节,它的内部构造不是拼合关系,所以认读时不需要拼音。整体认读有四个好处:一是单韵母-i(舌尖后)和-i(舌尖前)发音比较困难,既难教,又难学,小学生不易掌握。小学拼音教材把它们和声母放在一起,组成zhi、chi、shi、ri、zi、ci、si整体认读音节,这样就可以避开-i(后)、-i(前)的单独教学。二是ye音节中的e是ê(详见上文),因为ê不单独教学,整体认读后既可以回避这一矛盾,又便于小学生学习。三是yi、yin、ying、wu、yu、yue、yun、yuan这8个音节不便于用声韵相拼的方法拼读,整体认读后,不但排除了拼音的困难,还可以少教一个鼻韵母üan。四是可以省教《汉语拼音方案》中加y,w或改y,w的规则。

从上表还可以看到,小学拼音教材是把er作为复韵母教学的。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er是用两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的单韵母。er中的r,既不是声母r,也不是辅音韵尾,它只是一个表示发音时卷舌的符号。小学拼音教材大概是从形体特征考虑的,把er列入了复韵母。

此外,小学拼音教材不教iou,uei,uen的基本式,直接教省写式iu,ui,un。《汉语拼音方案》规定:iou,uei,uen前面没有声母,自成音节时,要用y或w开头,写成you,wei,wen;iou,uei,uen前面加声母时,省写为iu、ui、un,例如xiu(休),tui(推),chun(春)。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iou,uei,uen这三个韵母跟大多数声母相拼后,中间的元音o或e会在不同程度上变得不明显,主要元音的位置移到了i或u上。实行省写,既反映了语音的实际情况,又可以缩短拼式。由于小学拼音教材把y,w作为声母教学,所以,只要教会韵母ou,ei,en,当韵母iou,uei,uen自成音节时,可以直接用声韵两拼法拼出you,wei,wen的读音。Iou,uei,uen前拼其他声母时,就直接用声母和省写式iu,ui,un相拼。这种教学法的改革,可以避开iou,uei,uen省写规则的教学,有利于减轻小学生理解和记忆拼写规则的学习负担。

小学拼音教材还有一点与《汉语拼音方案》不同,即不单独教学字母表(名称音)和隔音符号。④

综上所述,小学拼音教材与《汉语拼音方案》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又有不同的性质。小学拼音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变通的方法,尽量减少拼音教学零件,把y,w作为声母教学,规定16个整体认读音节,省教15个韵母和儿童难以理解的各种拼音规则,不教字母表和隔音符号,使汉语拼音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加快了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速度。

注释:

①吴玉章.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应用[C].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18.

②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61-62.

第6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 市场营销学 双语教学 案例教学 模式

一、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两种语言的),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且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通常指英语和汉语)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和学的媒介的教学。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方式,也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评价等内容。双语教学模式可分为:沉浸式、维持型、过度型、多维互动型及双语互动模式。在实践中考虑到不同院校师资状况、硬件设施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展开:一是半外型,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混合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教师运用英文和中文交错讲授;三是全外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根据南华大学经管类本科生英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在大三时开设市场营销双语课程,因此时学生基本上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可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讲课时,教师应尽量突出英文名词术语和重要理论,注意现实性和由浅入深,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

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案例的编写与选择,还是案例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来进行的。

2、深刻的启发性

案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突出的实践性

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做出相应的决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转化,以弥补学生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缺陷。

4、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进来,在案例所描述的情境中,充分体验案例角色,随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存在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在此互动过程中相互学习。

5、结果多元性

案例教学的答案或结论,往往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对同一案例,学生们虽然了解的是同样的情境和信息,但对同一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案例教学中不存在标准答案。

三、市场营销案例选择原则

1、突出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适度、适用的双语教学案例。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营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原汁原味的英文既能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发达国家在市场营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又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2、案例的启发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那些内容新颖、具有首创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视角独特,独具慧眼,具有启迪心智,激发创造力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案例的经典性

案例教学应是既能很好地体现市场营销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市场营销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它们典型地印证了相关的营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营销理论知识,这些案例能使学生将营销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终知识转化为技能。

4、英文案例应篇幅短小精悍、信息适中

由于受授课时数和课堂时间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等因素的限制,不宜选择篇幅过长、环节过多、信息超量的案例。否则,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讨会超出相关理论的学习范围,不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四、市场营销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

1、列举案例法

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营销理论、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的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解释理论。对于说明型案例,一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外专门花时间研究。将此类案例运用在课堂中,可采用两种基本方法:陈叙式,教师先告诉学生基本原理,然后用简单英语讲解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营销原理;启发式,教师先把案例以及与原理有关的问题告诉学生,并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请若干学生用英文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在学生的相互补充和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从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和掌握营销基本原理。

2、评析案例法

评析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让学生了解发现与处理问题的全过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3、讨论案例法

讨论案例法是指对某一主要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无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课堂外进行认真的准备,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有足够丰富或精彩思想参与交流。教师应认真选取英文案例,仔细阅读并熟悉案例设计的相关问题,课前将英文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生词、短语,弄懂语法结构,并用英语记录下所思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可讲解一些专业术语和一些较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然后用简单的英语口语介绍案情,再用英语提出相关问题供大家分析和讨论。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五、市场营销学双语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1、准备环节

课前,教师应对英文案例及其相关背景材料熟悉和准备,记下语言难点,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多种解决方案进行预测。教师应事先把英文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熟悉案例提供的每一个情节和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一个基础环节,要求学生消化解析案例所提供的信息,调动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为课堂讨论做好分的准备。

2、讨论环节

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难点,可以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及能够理解的英文案例,或从比较简单的、易于讨论的英文案例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培养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案例教学。教师先用英文对案例的内容及相关情况做简单介绍,然后给出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时尽量把不同学习能力和英文水平的学生分在一起,每组要指定或选出小组长,由组长负责本组的讨论,组内成员各抒己见,要求以英文为主,辅以中文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自己的决策和方案,同时学员之间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此外,进行全班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

3、请学生回答问题阶段

在分析讨论案例的同时,教师可用英文按顺序提出如下问题:本案例说明了什么营销原理;案例中提出了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对所学的阶段性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同时起到把讨论引向深入的目的。

4、教师总结归纳环节

此阶段,教师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评析。主要包括:对案例体现的营销原理进行再次强调,使学生加深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的,不够确切的问题,再次进行评析,并以正面激励为主。搞好总结,有利于内化提升,即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六、市场营销学双语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依托原版教材,兼顾实际需要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保证双语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原版案例的内容一定要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构成挑战。同时,教材的选择要坚持适用性原则,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双语教学中,要克服国内多年来传统教学模式,改变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轻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单纯教,学生单纯学的传统教学思维和方式。双语案例教学要以英语为媒介,通过对案例分析和讨论,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的英语情境

在案例教学中,针对英文案例中词汇量较多,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专业内容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的困难,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定义、原理、术语,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深入理解案例的语言障碍。

4、处理好“大案例”和“小案例”的关系

“大案例”是指“哈佛式案例”,其特点是文章篇幅长,信息量大,内容详实,但往往晦涩冗长,结构松散,初学者不易抓住主题和难度较大;而“小案例”是指“德鲁克式案例”,其特点是文字简短,内容精炼,观点鲜明,便于阅读和分析,但其难度较小,信息量有限。因此,在双语案例教学中应把“大案例”和“小案例”结合起来,通过德鲁克式案例学习,抓住主题,掌握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哈佛案例学习中,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数据着手把握本质,深入思考,精辟分析,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5、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全英文案例教学

双语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勉强使用原版案例,硬性推广双语教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双语案例教学的初级阶段,授课要做到由浅入深,对英文案例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语句进行解释,如此可减少部分学生因听不懂英文授课而产生的畏惧心理。随着教学的深入,应逐步减少中文讲授的比例,用英文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的习惯。

(注:本文为南华大学教研教改课题《双语案例教学范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06L04。)

【参考文献】

[1] 李利: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4).

[2] 吾水龙、周运锦、陆音: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 王趁荣: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J].科技信息,2006(3).

第7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73―01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改这条路上,导学案已被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所接纳和运用,笔者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探索,对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现与同仁分享。

一、导学案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识字,喜欢阅读,喜欢交际,对说话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想办法让自己设计的导学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长久保持。教师在设计语文导学案时,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说起来,让导学案有一定趣味性。首先,要全面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业状况、兴趣爱好,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多点激发兴趣的内容,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点,让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枯燥乏味的导学案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知识,使学生乐于完成导学案,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课文的路线图,在重难点的突破过程中,设疑是相当重要的。设疑应考虑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既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又要让中等生看到激励,还要让学困生看到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学习,并在最近发展区内自主探究,获取知识。鉴于此,教师要勤于学习,乐于钻研,倾力实践,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功夫,精心设计,抓住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用最大的能力去学习。

二、导学案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以促进其身心发展。导学案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和平台。笔者曾经没有意识到导学案的重要性,课堂中虽然有小组合作学习,但大多数的讨论是上课时即兴提出的,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当少,常常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但是在使用导学案后,确立了“教学生本”的理念,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不再全部是笔者的“天下”,讲台已经变成学生学习的舞台。学生通过导学案,在预习过程中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得部分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切磋,人人参与,取长补短,这种学习方法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新知。实践证明:学案导学的方式确实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一课一得的效果,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价值体系。

三、导学案的设计要以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为依托

第8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56-03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课堂教学在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已经开展了5年的时间,导学案在语文教学组中使用得较为系统。本文以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为了解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意见及看法,使导学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帮助高中阶段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我们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全年级学生(420人)、高二全年级学生(40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以书面问卷匿名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导学案的编写体制、导学案的使用以及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具体感受等。共发出学生问卷820份,收回有效问卷809份,问卷回收率98.7%。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期待。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语文阅读课上,你最希望的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方式”这一提问中,有41.35%的学生选择了“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老师指导相结合”,28.8%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看书学习,有问题再请教老师”,29.7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全程讲解”。说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还是比较依赖的,当然,也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导学案展开小组讨论。在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时,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一般做法,有57.76%的学生选择了“求助小组同学”,27.99%的学生选择了“求助于教师”。在学生喜欢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方式中,大部分学生更加倾向于“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主的讨论交流”,占到68.7%。说明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希望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更期待老师在导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显然,作为高中生,学生更愿意也更接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自我思考和体悟的时间,但同样也渴望在遇到疑难时可以与同学进行探究,或者得到老师的指导。这不但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同样符合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比较明确,同时也认同教师的主导地位。那么,将课前预习、课中疑难的探究、课后复习形成文字形式的导学案,就是能够满足学生期待的、保证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载体。

(二)学生对导学案编写体制的评价。在“你使用的语文阅读课的导学案包括哪些部分”的提问中,重难点、课前准备、课堂研究、达标测试是导学案中最常出现的部分,占所有选项的80.45%。这一数据说明,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地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并且设计了一定的环节对课程知识的重难点进行了反复的强调。而情景创设、作业布置、学法指导是不常出现的部分,只占到总量的17.76%。

导学案学法指导的弱化,其实是弱化了导学案“导学”的作用,也就是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具体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就很难说实现了课前预习的目标。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学法指导,对即将展开的课程内容并没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也很难实现课前预习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影响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有53.25%的学生在“你对老师每次发放的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总体满意程度上选择了“一般”。结合导学案的主体内容可知,导学案的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情景设置,导学案此时等同于一张张的讲义和练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导学案失去兴趣甚至有厌倦情绪,这就违背了编写导学案的初衷。可见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直面如何“导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一重要问题,这也是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问题。

20.39%的学生在“你认为导学案在什么时间使用效果最好”的提问中,选择了“课前、课中、课后均使用”。说明学生在为何使用导学案、何时使用以及怎样使用导学案这些问题上,认识是不充分甚至是比较模糊的。其中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担任着主导角色的语文教师,并没有透彻理解导学案的内涵,没有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导学案的使用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对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目的不能理解透彻,在课堂上的操作必定是失误连连,不能发挥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效果。这一现象在“你的语文老师是否在语文课堂上配套使用导学案”有所体现,28.32%的学生选择“偶尔”,30.31%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只有37.89%的学生选择“经常”。教师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

(三)学生使用导学案的体会。30.01%的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导学案中的各种知识点的内容讲解,是否注意培养了你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中,选择了“时而注意时而没注意”。显然,学生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受不到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初衷,感受不到导学案在阅读课文时给予他有效的帮助。导学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反而成为学生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资料。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同学合作探究、讨论问题以理解掌握知识的作用,30.59%的学生认为“相互启发,培养了能力”,36.26%的学生认为“有些作用”,但仍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仍然是形式主义,效果与以前差不多”。基于学案导学的合作课堂教学,并没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找到适合的合作方式,学生没有在合作讨论中得到自我提升,这也是导学案得不到重视、导学案的使用不到位的具体体现。

在语文阅读课上讨论时会出现的现象中,41.35%的学生选择了“讨论结果达成一致”,余下将近60%的学生选择了“讨论场面不热列,讨论不起来”或“难以达成共识,草草收场”又或者“讨论无秩序,乱轰轰”。可见课堂的讨论时常是以无效收场,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并未较好地在讨论环节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没能及时地对学生讨论冷场的情况给予引导;同时也反映了导学案的问题不适合学生讨论,导致讨论冷场。

27.76%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语文的复习“很有帮助”,51.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或“帮助不大”。对于课后如何使用导学案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导学案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地体现课后复习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也是不到位的。有21.81%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他的最大帮助是“按照导学案预习,简单方便”,20.39%的学生认为导学案“训练了解题思路”。

24.93%的学生认为通过导学案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有31.73%的学生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培养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8.78%的学生选择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35.8%的学生在老师使用导学案后,认为自身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有得到提高或者有所提高。学生在使用导学案之后,仍然能够感受到自身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的收获,可见,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是可行的。

(四)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对于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的评价和建议中,学生集中表达了如下观点:一是希望能够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和合作课堂的学习,提升语文成绩和能力。二是导学案编写时重复的内容过多,形式较为固定,引导不足,更像是抛出题目供给学生解决,希望导学案的编写能有更多的新意。三是导学案中较难的题目,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讲解。

综上所述,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的导学案,从编写到使用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必须承认,导学案的使用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学情。但是,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编写和引导导学案使用的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上的使用要有高度的认同,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掌握方式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

三、建议

针对当前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使用情况,我们提出了如下合理化的建议:

(一)教师应注重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打磨教学的各个环节。(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确保对导学案的使用目的理解透彻、高度认同。认真研究导学案的编写方法,力求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适合各种类型课堂的成型导学案模板。(2)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合作课堂教学形式为基础,以导学案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进授课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3)注重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对语文课堂上使用导学案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并力求得到学生对导学案使用的认同。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依托导学案进行预习、讨论展示和总结反思等工作。将导学案的作用最大化。三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讨论、勇敢展示、敢于质疑,将学生的难点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地解决,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感。

(二)学生应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课程学习。(1)学生要加强对导学案的理解和认同。课前要分配足够的时间完成导学案课前学习的相关内容。在课前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务必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有个人专属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2)学生要培养乐于合作和分享的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的讨论环节。导学案的最佳载体是课堂中的合作讨论,只有勇于暴露问题,乐于合作和分享,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对课前疑惑的问题、课内的重难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升。(3)要学会在课后将导学案功能最大化。导学案的使用分别体现在课前的自主预习、课中的讨论展示、课后的整理复习。学生往往会忽视对导学案的课后整理。实际上,经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和课中的积极讨论,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该说已经实现多次重复,学生在课后对导学案的整理,实则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待到一段时间学习结束后,整理过的导学案将会是学生复习相应知识的重要载体。

(三)学校应重视导学案的使用,积极推进学案导学的进程。学校要给导学案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是要多方面给予教师相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要建立健全以导学案为依托的课堂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在课堂中正确使用导学案的意识。推广实用的课例,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第9篇:中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商务英语逐步成为涉外交际的重要工具。而案例教学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法,为商务英语教学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使中专学生得到分析和处理所面临问题的锻炼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各岗位的责任,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中专商务英语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的理解,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中专学生一般在中专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内容仍旧与初中一样,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计算机操作为辅。而到了第二学期开始逐步增加一些专业课程。例如对于中专商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商务英语一般是在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商贸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训练初步利用英语进行沟通,并结合语言环境,充分巩固和理解之前所学过的关于国际贸易单证、报关报检以及国际物流中的一些专业知识。

2、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得到分析和处理所面临问题的锻炼机会。

中专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状决定了中转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应该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中专阶段的学生年龄大概在16-18岁,喜欢接受新事物,表现欲强烈,而案例教学法创设的案例环境、具体问题,能给学生机会去思考、解决,是学生难得的展现自我的舞台。

3、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还可让学员设身处地体验组织中各岗位的责任,学习运用“职权”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角色扮演使严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演员,他们可能是经理、进出口商、报检员或者是商等等,通过真实的角色扮演,可深入了解所学的知识背景,更扎实地掌握相关英语表达和专业术语,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案例分析法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所包含的基本环节

1、案例准备:

中专商务英语教学主要涉及商务函电、外贸合同、外贸单证(商业发票、装箱单、保险单、海运提单、信用证)的填写与制作等。教师应以这些作为案例背景着手收集、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场景具体内容,教师仅适当提供意见作为参考。 转贴于  2、分析与讨论:

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般4-6个小组,每组4-5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辩论,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课堂上分析讨论时,通常是少数性格外向、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居于主导地位。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最好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然后每个小组委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一分析、阐述并作小结发言。教师应尽量给每位同学机会,并且不同的案例委派不同的代表,这样可将机会给予更多的学生。案例的分析、辩论必须注意自己的组词组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珍视难得的发言机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辨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案例总结:

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并非是简单地给出所讨论案例的答案,况且很多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并评述本次讨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等等。

三、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商务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控;另外,案例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案例教学的组织应该是师生合作进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并鼓励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媒体、互联网等先进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学生一般都没有实践经验,教师不必担心讨论不起来,但一定要有理论知识作底衬,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调整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应根据语言教学实际情况、中专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商务英语教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维德·w·埃维营 揭开哈佛商学院的奥秘[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