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第1篇: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衡阳;信息基础设施;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 , the tidc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The degree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on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mark of the ievel of society , economy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As a potential city in deveopment , it is very indispensable and necessary to construct digital Hengyang.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digital city, many important problems such as the general frame , the key technique , the safeguard system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t last , it put forward some important projects during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digital city; digital Hengya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GIS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8-0097-03

1引言

1.1背景

当前人类社会正迈向信息时代,而一个国家、地区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引起全世界政界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纷纷制订计划,力图抢占信息的制高点。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数字化的浪潮,“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字城市”等计划相应提出。

数字城市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数字城市即指城市信息化,又可以叫做信息城市(informationcity)、信息港(information port)或称智能城市(intelligencecity)。具体是指通过建设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多媒体信息网络平台,整合城市全部的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等的信息化。狭义上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地球理论,综合运用遥感(RS)、遥测(TM)、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城市空间信息资源,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理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1-2]。

1.2基本概念

1.2.1衡阳市和数字衡阳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近几年来,衡阳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体城市规划已刻不容缓。建设数字衡阳是衡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提高城市首位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数字衡阳就是利用数字城市的基本理论,基于3S(RS、GPS、GIS)等关键技术,实现城市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与环境、政务管理、信息服务等各领域的数字化,在整合城市各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制,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生产、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

1.2.2指导方针与原则

数字衡阳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关于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方针,即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标准化、开放性、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可扩充性等原则,同时要考虑到数字衡阳的大部分使用对象为公众的现实,要遵循“以人为本”、“宜人为本”的原则。

1.2.3研究内容

城市的所有问题归结起来只有3点,即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衡阳的研究内容也应依托于这3点,实现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如:城市基础地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政务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管理、地籍与房地产管理、能源管理;企业与社区、工业与商业、金融业、科技与教育、医疗保险、旅游、人们生活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1.2.4数字衡阳的目标

2001年11月8日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指出,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人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质量,并为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数字衡阳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科教、人们生活等各方面向公众提供管理与服务。同时要以数字衡阳的建设为契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同时并举和跨越式发展,带动整个湖南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2数字衡阳总体框架

数字衡阳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规模宏大,建设要搞好规划和设计。结合数字城市的理论,提出了数字衡阳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该总体框架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基础层、决策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3个部分为主体工程,以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为保障体系,构建了数字衡阳的总体结构,并搭建了面向公众服务的衡阳市综合信息平台(informationplatform)。

基础层包括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三部分。这是数字衡阳工程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策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的重要支撑。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政策、组织等。其中,数据最为基础,它包含了大多数组织所使用的地理数据专题,即大地测量控制、正射影像、高程、交通、水文、行政单元和地籍信息[2]。数据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硬数据和软数据。硬数据即关于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资源、城市建筑、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数据;软数据即关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教、历史、人口等方面的数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即建设新一代高速通信网络,实现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internet)的互联,建成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决策管理层即为城市和居民提供管理和决策的系统。本层是城市资源的管理者,并对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和关系公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以网络技术和空间信息资源为基础构建一个分布式协同计算与辅助决策支持环境。具体实现是负责城市管理和决策的各个部门。

应用服务层是建设数字衡阳的最终目的。据统计城市基础数据的用途有80%是面向公众的,而面向管理和特殊应用的加在一起只有20%[3]。可见应用服务层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字衡阳工程的优劣。初期应该重点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上教育、数字社区、智能交通、数字旅游等与广大市民关系密切的几个重要工程。

综合信息平台涵盖了决策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的所有内容,同时为二者的正常运行提供数据来源与技术支持。这是一个面向更广大公众的网络系统(如对本市、对湖南省乃至全国提供服务)。目前情况下,首先要建成数字衡阳的综合信息平台。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则属于数字衡阳的保障体系。

3数字衡阳的核心支撑技术

数字衡阳的核心支撑技术是建设数字衡阳的关键,是建设数字衡阳的灵魂所在。结合当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和衡阳市的具体应用实际,提出了建设数字衡阳重点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如表1所示)。

3.1空间数据获取技术

空间数据的获取是建立数字城市的前提,没有数据来源,数字衡阳只能是一句空话。空间数据获取技术主要有遥感、遥测、GPS等技术。其中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尤为重要,它能够提供多时相、非均质、多尺度的空间地理数据。

3.2基于网络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

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包括:OpenGIS、WebGIS标准,基于WebGIS、ComGIS的、互操作与互运算技术,空间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共享的关键是信息的标准化问题。数字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里的各行各业及各个部门,所以必须要保证建成后各部门的信息能够共享,否则整个数字城市便会变成“信息孤岛”。

3.3Metadata技术

Metadata即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信息的信息”,它在地理信息中用于描述地理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达方式、空间参考系、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是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核心技术内容之一[4]。元数据技术可以解决不同部门的重复性建设问题,并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

4建设数字衡阳的保障体系

4.1标准体系建设

在数字衡阳的建设中,标准化建设是一重要内容。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即建立数字衡阳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全球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衡阳市自身特点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化标准体系[5]。

数字衡阳的建设是一个跨多个部门及多个领域的巨大工程。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部门对技术的要求不同、习惯不同,并且由于涉及了众多的领域,所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庞大。标准化工作要结合衡阳的实际,按城市对标准的具体要求,确定所需的标准类目和内容。结合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统筹规划,需定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同时标准的研制要紧密结合衡阳市的特点,重视研制地方标准,尽可能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并争取其成为更高一级的标准,标准的研制对衡阳市的当前和将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4.2组织体系

数字衡阳的建设由于涉及到城市的各个群体与部门,在当前的条件下,由于部门利益等,势必造成不必要的不协调。所以数字衡阳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市长工程”,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各部门,依靠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开发,并吸纳广大市民参与监督才能完成。数字衡阳的建设应采用工程化的思想,建议设立由政府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合领导机构,协调各方,实施重大决策;在联合机构下建立项目执行委员会和项目专家委员会。项目执行委员会具体负责整个工程的执行,并接受专家委员会的监督,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工程的总体设计和评估审查[6]。

数字衡阳的组织体系如图2所示。

由于数字城市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兴起的新技术,所以数字衡阳的建设要保证其技术的先进性,使用上的方便可靠性,应该委托相关高校和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参与开发与建设,特别是湖南大学和武汉测绘学院的参与,以促进这一具大工程的优质高效完成。

4.3人才培养与知识普及

数字衡阳的建设是一个具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特别是需要大量有相关技术和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的参与、开发和给护。信息人才的培养是确保数字衡阳顺利实施的关键和基础。没有一流的开发和研究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工程质量。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数字衡阳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且其用途大部分是面向公众的。所以,这就要向普通市民群众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以便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此,建议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以便使普通民众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比如,开发社区培训班、成人夜校、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等,而且应该建一个“数字衡阳展示馆”以方便市民更充分地利用它学习及获取新知识。

5建设数字衡阳测绘行业需做的几项工作

5.1 在我省拟建C级GPS或现有的一、二等三角点和Ⅰ、Ⅱ等水准网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市范围内约15310km2的D,E级GPS平面控制网和三、四等水准网。

5.2 完成全市范围内1:1万全要素地理信息,衡阳市城区、各县区及各建制镇、厂矿单位规划区1:2000全要素地理信息,市县镇各建城区1:500全要素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建库工作。及协助“数字衡阳”建设的1:10000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道路交通、水系、境界、地名等矢量数据的采集建库工作。

5.3 对市县级各建城区的自来水、市政、电讯、电力等主要管线进行全面普查工作,并建立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5.4 开展市县级规划、国土、房产、交通等方面测量调查工作,建立规划、国土、房产、交通等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并定期向社会各类信息。

5.5 建立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平台,为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信息提供一个共同载体,是各行各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具体包括: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框架要素矢量数据库、地名数据库。

6数字衡阳的作用和意义

6.1数字衡阳的几个重点工程

数字衡阳的建设将会给衡阳市带来巨大的变化,使衡阳市的整体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点建设以下工程: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数字企业)工程、城市规划与管理工程、智能交通管理工程(城市一卡通工程)、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工程、网上招商引资工程、城市综合信息系统等。

6.2作用和意义

建设数字衡阳将会对衡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具体如下:

6.2.1可极大地提升衡阳市的形象。近年来衡阳市的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衡阳市的经济地位在湖南省内,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不是太高。数字衡阳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衡阳市的信息化水平,树立衡阳在湖南乃至全国的良好形象。

6.2.2可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数字衡阳可以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传统产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6.2.3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总之,数字衡阳的建设可以大大改善衡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提高衡阳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湖南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艳,林晖,张宏.虚拟城市建设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王家耀等.关于建设数字郑东的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2):88-91

第2篇: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第3篇: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漏损管理传统漏水检测模式数字漏水检测模式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集中供水不断普及,供水企业供水量和供水管网铺设长度不断增长。但是由于管道老化、施工质量、环境腐蚀、施工破环等原因,造成我国供水企业管网漏水严重。据统计,我国城市管网平均漏水率在20%左右,漏水量巨大,同美国的8%、日本的10%、法国的9.5%及德国的4.9%的漏水率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一个日供水量50万立方米、供水成本1.2元/立方米计算,每年供水企业因管网漏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万立方米/天×365天×20%×1.2元/天=4280万元/年。由此可见,管网漏水会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损失和供水企业的经济损失。

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的管理,特别是漏损管理对于供水企业降低供水产销差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运用数字检测技术替代传统检测模式,制定系统化的工作程序,科学合理的开展供水管网的检测,及时的发现漏水点降低漏水损失成为供水企业强化供水管网漏损管理的有效办法。

1、传统漏水检测模式

1.1定义

所谓传统漏水检测是指以听音为主要手段,达到查找暗漏点为目的的方法。这也是我国大多数供水企业普遍采取的漏水探测方法。听音检测主要是依靠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利用简单的听音设备或工具,对管道及附属设施或在路面上进行听音,通过对声音的判断,确定有无漏水发生。利用此种探测方法,在最初开展漏水检测工作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漏水探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简单的漏水点大多查完,听音探测技术发展遇到技术瓶颈,探测效果就不明显了。

1.2缺陷

目前传统的漏水检测模式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检测灵敏度低,且不稳定。听音检测主要依赖人对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的感觉,只能是定性的,且不同人的听觉能力不同,相同人在不同时间听觉效果也不一样,导致最终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和不一致。其次,检测过程和结果无法控制,人为因素变化较大。听音检测主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外业独立作业,无法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检测行为和过程也难以规范,且人的变量因素大,造成探测结果不确定。再就是探测过程和结果无数据无记录,很难实现对供水管网进行深入系统持续的漏水控制。

2、数字漏水检测模式

2.1定义

数字漏水检测模式是通过建立漏损控制平台提供技术数据资料,利用数字检测技术开展漏水数字化普查,不断降低漏失率,及时总结分析管网运行状况,进行漏水评估确定重点区域,加大检测力度,从而达到有效降低漏失率的目的。漏损控制平台是数字化检测手段的基础,是实现漏水控制目标的基本保障。平台主要由供水管网综合管理系统、压力监测系统和流量监测系统三部分构成。供水管网综合管理系统是开展漏水数字探测的前提和基础,可以提供管网详实的基础数据资料,是实现管网漏水控制系统的基本保证;压力监测系统是可以开展管网供水压力管理,提供漏水声波探测工作前提评价,对漏水严重地区开展评估;流量监测系统通过采集管网流量数据,对管网漏水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今后漏水控制的目标、方向和实现的技术方法,进行分区流量监测,确定漏水分区目标和重点工作区域。漏水数字化普查是指采用漏水声波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管网声波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判断是否漏水。漏水评估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结合管网漏水状况及特点,确定漏水检测的重点区域,有针对性的开展检测工作。

2.2优势

数字漏水检测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建立漏损控制平台,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分析管网运行情况;检测工作程序化,过程和结果易于规范和控制;运用仪器设备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剔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检测效果提高一倍以上;提高了检测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漏水数据档案,分析确定重点漏水区域,保证漏水探测工作的持续改进;探测结果客观,能够对管网整体漏水状况进行评估。

3、数字漏水检测模式在保定市供水总公司中的应用

保定市供水总公司始建于1956年,现供水服务面积近110平方公里,用水人口95万人,担负着市区市民和工商企业的生产生活供水任务,供水管网总长达1018公里。保定市供水总公司高度重视管网漏损管理,于1998年成立了测漏班开展供水管道漏水检测,购置了听音杆、管线仪、相关仪、听漏仪等听音检测设备,变被动维修为主动找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新型管材的逐步应用,利用传统漏水检测模式发现的漏水点逐年减少,对降低供水产销差效果不是很明显。同时,我公司不断完善管网基础资料管理,建立了供水管网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地理信息管理、管网基础资料管理、用户管理、管网模拟运行管理、管网模拟水质管理、事故处理管理、管网规划管理、水源辅助调度管理等功能,为开展数字漏水检测提供了完善的基础。2004年我公司又购置了漏水声波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管网流量压力实时监测系统,逐步将传统漏水检测模式转变为数字漏水检测模式。在实际工作中,首先根据供水综合管理系统中管网资料数据,制定合理的检测方案,确定检测区域;然后利用漏水声波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管网运行情况进行采集、分析,并结合管网流量压力实时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综合得出检测区域管网运行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漏水现象;发现漏水异常,组织人员进行及时定位,减少漏水损失;同时定期对管网维修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确定重点漏水区域和管段,有针对性的加强检测。

1998年至2004年采用传统漏水检测模式进行漏水检测时,检测供水管线1900余公里,发现暗漏点140处,挽回漏水损失430万立方米。自2005年采取数字漏水检测模式后,检测供水管线5600余公里,发现暗漏点278处,挽回漏水损失900万立方米。按照供水成本1.2元/立方米计算,挽回经济损失为:900万立方米×1.2元/立方米=1080万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采用数字漏水检测模式以来,检测管线长度、暗漏点数量、漏水损失较采用传统漏水检测模式相比都有了成倍的增长,足以证明采取数字漏水检测模式的技术先进性。

第4篇: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消费者市场,2014年全国网购规模高达4508亿美元,占消费品销售总额的10.7%。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政府陆续出台的支持性政策,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诸多积极的推动因素。

埃森哲2015年的《寻找中国经济的数字化红利――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显示,在经济各个领域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将推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而这种转变已经积蓄了巨大势能,促使数字化即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消费者很成熟,企业技术还不足

资本投资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的数字化却主要由消费者拉动。随着中国进行数字化转型,网络消费者已变得更加成熟,热衷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与中国消费者全面拥抱技术相比,中国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却明显不足。在游戏和社交网络等网络服务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并在2013年成为全球总值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但是,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仍存在巨大差距,虽然也开始利用数字技术管理企业,不过就目前情况而言,这项工作还仅仅只触及表面,尚未充分挖掘出数字技术的潜力。

中国不同行业间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程度差别也很大。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为代表的领先网络企业,拥有非常卓越的用户基础,并且在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和云计算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电信和银行业等被大型国企统治的主要行业,基于巨大的规模经济和丰富的资源,也积极支持应用数字技术,虽然其等级结构和避险倾向不利于其提高创新能力。

相比之下,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各个行业则处于落后地位,不仅承受能力有限,而且其自身以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基础的低利润业务特性也导致其对数字化转型缺乏紧迫感。此外,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华为、联想和中兴等中国企业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供应商。但在软件和服务方面,却鲜有领先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IT开支方面也存在类似的不平衡,软件和服务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

提升数字化密度,跨越转型鸿沟

埃森哲最近的一项全球高管调查发现,相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在不久的未来,数字技术将会对其企业起到重要作用。很显然,中国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都意识到了飞速发展的数字创新,并希望积极利用技术推动增长和提高竞争力。

但事实上,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的数字化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呢?埃森哲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共同测评的“数字化密度”,揭示了中国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对于“数字化密度”,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可持续性业务董事总经理李广海是这样解释的:“一言蔽之就是数字技术,以及数字业务,数字的应用在经济体里的渗透率,或者覆盖率。”

对一个国家的数字化密度测量,主要衡量的是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而非仅仅针对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测评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的数字化密度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位,居荷兰、美国和瑞典之后。

基于对数字化密度得分卡的综合分析,埃森哲认为可以通过提升三方面的数字化程度来提振经济表现――投资于数字资本;打造数字机构和数字市场;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

1、投资于数字资本

中国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应当重点关注商业环境和经济基础设施的质量问题,这是企业增长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具有支持性的灵活数字基础设施需要长期统一的战略投资来鼓励数字创新和应用。

2、打造数字化机构和数字市场

决策者必须确保市场已做好适应数字化的充分准备。这条路径重点关注互联网覆盖、网络商业活动、组织灵活性、社会态度、政府数字政策、监管环境以及开展数字业务的便利性等方面。要想取得进展,需要重点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网络文化,发展本土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并以制定数字友好型政策为优先考虑。

3、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

埃森哲对数字企业的定义是,能够通过利用信息、企业资源和数字技术,打造独特的客户体验,从而取得成果,并最终实现增长。在寻求数字世界成功的战略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可以通过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推动创新,实现增长。这包括制定数字经营战略,以新的业务成果为目标;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探索更优化的全新客户渠道;向新市场进行有效扩张;以及采用新的定价和盈利模型,实现利润最大化。

激发数字化潜力,把握增长红利

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在最宏观的层面上揭示出,数字化密度在五年内增加10分(百分制),就将推动发达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提升0.25%,而新兴经济体的增幅可达0.5%。预计到2020年,中国则有望实现4180亿美元的增加值(见图),也就意味着数字化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超过四千亿美元的红利。

研究发现,为了实现数字化的全部潜力,中国必须确保数字技术覆盖所有行业和企业。为此,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领导者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埃森哲认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化红利,有三条有待加速发展的转型路径。第一条是继续投资于数字资本,即进行商业环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条是支持数字机构和数字市场建设,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网络文化,发展本土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并以制定数字友好型政府政策为优先考虑。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路径则是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中国企业高管在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动增长、培养新型数字化企业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企业不仅应当专注于通过数字技术,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还应当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推动创新和增长。此外,他们还应当积极探索产业物联网,寻求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5篇: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探讨

一财政与财政政策要研究财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但是,目前学术写作论文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再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和企业财务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刘邦驰,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论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公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国主要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支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笔者也将主要从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以财政支出项目为自变量的柯其分别表示财政支出结构中某一项目支出增加1%时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百分数,这样我们就用产出弹性来描述财政支出的结构效应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调节作用。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2006)我国1989—2005年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分类统计数据为样本区间。相比较高,而在1996年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为不利的,税收负担相应较轻,实际该年税收负担为10.3479%,与其他年份相比较低。经过去除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且高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低,低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高,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现在我们转入,采用排除非税因素影响后修正的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所得到的回归效果比较好,调整的R2为0.317,F检验值为6.115,各回归变量的T检验值均能通过95%的检验,从系数项来看,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3.866,即表明税收负担上涨1%,经济增长率下降3.866%,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6,即税制结构变化1%,经济增长率变化0.6%,影响系数较小。这样的结果与理论上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相符,我国现行税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修正后的税收负担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从数据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应该说是1983年税制改革的延续,1983年是税制结构和税收负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设立所得税,税收负担从1982年的11.25%,猛涨到1983年的18.55%,在随后近10年时间内,税收负担不断降低,最低时为10.167%,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税收负担才得以不断的提升,到2004年达到18.839%。也就是说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缓解了税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从税制结构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业以利润形式上缴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类税收,直接税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仅在10%左右,通过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税体系,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随后持续减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税体系的建立,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3.953%,随后几年逐渐升高,2004年达到39.0463%。从求解出的结果看,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起越来越有利,非税环境越来越有利,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步体现,反过来说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在1983年税制改革前也出现过,所以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税收作用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税制必须进行改革。

第6篇: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

(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国主要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支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笔者也将主要从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以财政支出项目为自变量的柯其分别表示财政支出结构中某一项目支出增加1%时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百分数,这样我们就用产出弹性来描述财政支出的结构效应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调节作用。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2006)我国1989—2005年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分类统计数据为样本区间。相比较高,而在1996年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为不利的,税收负担相应较轻,实际该年税收负担为10.3479%,与其他年份相比较低。经过去除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且高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低,低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高,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现在我们转入,采用排除非税因素影响后修正的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所得到的回归效果比较好,调整的R2为0.317,F检验值为6.115,各回归变量的T检验值均能通过95%的检验,从系数项来看,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3.866,即表明税收负担上涨1%,经济增长率下降3.866%,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6,即税制结构变化1%,经济增长率变化0.6%,影响系数较小。这样的结果与理论上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相符,我国现行税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修正后的税收负担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从数据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应该说是1983年税制改革的延续,1983年是税制结构和税收负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设立所得税,税收负担从1982年的11.25%,猛涨到1983年的18.55%,在随后近10年时间内,税收负担不断降低,最低时为10.167%,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税收负担才得以不断的提升,到2004年达到18.839%。也就是说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缓解了税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从税制结构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业以利润形式上缴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类税收,直接税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仅在10%左右,通过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税体系,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随后持续减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税体系的建立,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3.953%,随后几年逐渐升高,2004年达到39.0463%。从求解出的结果看,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起越来越有利,非税环境越来越有利,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步体现,反过来说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在1983年税制改革前也出现过,所以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税收作用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税制必须进行改革。

第7篇: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 石油井下仪器 维修系统设计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市场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新一轮的石油供需矛盾已经形成。而资源的有限性,如何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提高油田的开采率和利用率,已成为各大油田不断采用新技术,不断更新设备的原因。而石油采收过程中诸多可变的因素,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测量,尤其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数字化石油井下仪器维修系统的设计能够保证石油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与利用率,能够避免或减少因设备及系统问题为生产带来的困扰,从容更好的为生产中的质量监测把关,保证石油生产的安全。

一、简析数字化石油井下仪器维修系统

知识经济时代,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成为这一时代的三大技术支撑。而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使得各个企业或工程在生产与开发环节特别注重对装置设备的维护与维修。以期提高装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增效的目的。数字化井下仪器维修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集成后,通过对井下测量设备的维修来实现油田的开发来提高和优化井下仪器的成套综合技术。数字化石油井下仪器包括数字声波、阵列感应、阵列声波等,在产生设备和维修检测时,通过仪器回传的数据判断工作是否正常。而与井下仪器相配套的地面处理系统有Atlas的5700系统可以配合井下仪器进行随时检测,但需连接6514遥测短节(LDT)。现有的数字化石油井下仪器大多采用总线式的结构,通过仪器总线(IB)与LDT连接,。IB总线作为LDT短节与井下仪器通信时遵守的物理协议,其包含了4个传输通道,分别是CMD、M2、M5和M7。

而维修系统是基于保证生产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行。其维修系统不仅包括对井下仪器的管理与维修,还包括对相应设备的改进与创新。通过对维修系统的合理设计,可以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及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将井下仪器的测量与管理者的决策,数字化信息手段与井下仪器维修结合起来,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生产生活建设,提高石油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实际应用水平。

二、简析数字化石油井下仪器维修系统的现状

通过对数字化井下仪器维修系统现状的了解,有助于从实际中寻找最佳的设计方案,优化和提高井下仪器维修系统的综合技术和科技含量,真正的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数字化石油井下仪器维修系统的设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只有对其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采用一些建设性的设计意见与方案,以期设计出最适用的维修系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降低设备的生产成本,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井下仪器在实际生产中总线会与其他检测设备相连,会占用地面系统的宝贵使用时间,若装置出现故障,维修人员也需要在井下进行维修,这样会增加维修的负担,也会造成一定的不便。同时,维修系统的投入成本较高,风险大。对井下仪器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要求其在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通过数据的采集,数据信息的传输,对实际的检测进行分析与整合得出最优的维修方案。

三、浅谈数字化石油井下仪器维修系统的设计

基于以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需要在设计中寻求解决的方案。根据数字化石油井下仪器的特点,设计出一套仪器总线的数字化井下仪器维修系统,为了更好地利用维修系统,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可将仪器总线与测井仪器直接相连,实现对测井仪器的参数设置和工作控制,显示测井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测井数据。将电脑作为人机交互式接口,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软件更新、功能扩展等。维修系统通过系统提供的人机界面,实现对测井仪器的收集、保存、处理和显示,通过数据的传输来实现对仪器的生产与维修。通过界面操作来选择相应的测井设备,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关参数,维修系统将会把设置成的数据转换为对应的命令,发送到井下仪器中。

通过对软件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如使用HLA/RTL来构架该维修系统,能够满足维修时协同操作的要求,实现系统的扩展。对数据结构和维修训练模块进行设计,可通过查看节点的功能,碰撞检测功能,装配拾取等方式来实现。对故障诊断模块进行设计,并结合故障诊断模块及其维修信息的相关数据,为维修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故障诊断,数字化的检索与匹配,罗列出可能出现的结果,根据输入故障的关键现象,运用相关的模式匹配获取输出结果集。这种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在维修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也能够降低实际维修的成本,保证生产流程的运行,提高石油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附加值。

参考文献

[1]一种高速实时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杨灏;党瑞荣;汤小松.

第8篇: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7.5%――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温总理强调,GDP增长目标调低,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即使增长速度降低,7.5%的增长也已是全球大经济体中的最高经济增长率了。不过,肯定有炒家会说增长放慢等等,而建议沽A股。但一两年后,这些炒家会说7.5%已太高,有通胀压力,又要建议沽A股。今时中国经济增长率只要不低于6%已可以。为什么是6%?因为这样才可提供每年2000万个新增职位,以免失业人多。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2011年,CPI在年中触顶后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全年同比涨5.4%。今时通胀受农产品尤其是猪肉价格影响大,而农产品售价又跟物流成本及销售费用的征收有关。中央也在解决问题中,估计今年猪肉价可平稳,物流成本可下调,但要留心中央一直要开放物价使之与国际市场接轨,即电价、汽油价及工资迟早要加,使得通胀率难再长久见3%的水平。

900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一数字与去年持平。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之际,能稳住就业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每年城镇新增人口900万之外,大专、大学毕业生每年还有2000万,故每年新增就业职位不可少于2000万,此即GDP增长低于6%,中国社会的稳定性便有难。

50%――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城镇化会带来经济增长,但城镇化会使农村中空,故中央会开始着重农乡建设。

8000亿――2012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地方债2500亿元。上述数据较2011年均出现回落。8000亿元赤字不算多,因为中央有不少国企资产,必要时上市并令其分红便可。不过,如中央要国企多分红,就要留心国企可留用资金将减少,不利其发展。

14%――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货币增长不应只计增长率,还要计流转率。中国货币流转率只有约4倍,在金融发达之国则是8倍。随着中国金融制度、金融产品逐渐完善,货币流转率提高时,这个14%的增长率将可带来较多的货币使用量。

10%――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这是个痛苦的数字。中国企业要增加这10%中的利润,就要换代转型,不可以再靠蚁工的山寨业。

2.5――PM2.5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短短半年间,PM2.5完成了从民间热词到官方标准的转变。强调,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换取经济增长。

700万――新开工700万套以上保障性住房。保障房建设的推进,既能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带动的投资又能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1.2万亿――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三农”投入的持续增加,说明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依旧是中央政府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数额不少,关键在于怎样分配和是否分配到位。

笔者加的两组数字是:

100亿养老基金每年亏上百亿元,再这样下去,中国的老人如何过活?

1000斤中国今时13亿人,在数年后会增至16亿人,粮食增产是必须的。要达此目标,要靠袁隆平等人在种稻米上下工夫,能亩产广泛地达到千斤,中国才不致出现缺粮之苦。

第9篇: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4月8日~9日,新华三Navigate 2017领航者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以“引领新IT 助推新经济”为主题,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ICT的颠覆与演进等多个角度诠释了一个字――“新”,即新经济、新IT、新生态。

站在数字经济的潮头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7年的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4万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达30.1%,总量超过日本和英国之和,位列全球第二位。未来,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比重还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已经迈入了数字经济新时代。

2016年,“新经济”一词首次被写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经济与数字经济是可以划等号的,数字经济是对新经济特征的具体描述,它对信息化技术变革与应用的描述更为具体详细。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具体表现在城市管理、行业变革、民生服务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在本次大会上,新华三首发《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通过对中国40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数据和指标进行客观分析、研判,从城市信息基础、城市服铡⒊鞘兄卫怼⒉业融合等诸多角度进行打分,将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划分成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领先阶段,处于发展阶段的城市数量最多。新华三通过调研发现:数字化技术在民生、治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部分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民生的改善和城市治理的优化。

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虽然已经成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比如数字化手段主要还是用于提升效率,应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再比如,很多城市存在“重规划,轻运营”的问题。

城市的管理者可以参考《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的研究结果,了解自身的问题,找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弯道超车,贵阳在大数据领域实现突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新华三专门成立了数字经济研究院,未来对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研究还将更加深入。新华三计划在2017年将100个城市纳入研究范围,2018年扩展到300个城市,覆盖国内80%~90%的人口。

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对全球产生影响,比如中国在3G、4G、5G网络方面的自主创新,中国的BAT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滴滴打车、大疆无人机、摩拜单车等引领全球的创新潮流。目前,中国数字经济正加速从消费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数字化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重要抓手。有机构预测,2020年,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创造数十万亿元的大市场。

技术与应用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了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表示,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双轮”驱动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本次大会以“引领新IT,助推新经济”为主题,也试图更好地阐释新IT与新经济之间的联系。

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就是新IT。新华三提出的新IT,其实就是IT的“云”化,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大互联、大安全四大支柱,其目标是满足各行各业传统应用与新兴应用的需求。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云计算已经从以“应用‘云’化”为特征的“上半场”,进入了以“‘云’生应用”为特征的“下半场”。新华三的主要精力也转向支持原生云应用和相关业务模式的创新。

在本次大会上,新华三宣布了有关云的几个重要项目和新产品:“云筑百城”计划,将在3年内建设100个城市云、10个行业云,招募100家顶级合作伙伴,带动3000亿元投资;同时成立“新城市运营联盟”,赋能合作伙伴,打造新城市运营生态;H3Cloud OS 2.0,全面支持原生云应用和云的超大规模部署。

于英涛进一步解释说:“全面云化是指整个IT体系成为‘云’一般的结构,从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资源池化开始,与大数据平台紧密融合,同时囊括了由传统网络、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组成的大互联平台,再加上面向全局的大安全防护,并将创新的服务和模式纳入进来,最终构成新IT体系。”

新IT对传统IT是一种颠覆,它拓展了新的市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孕育着新的商机。新市场呼唤新的领军企业。新华三能否担起重任?

2016年5月6日,新华三正式启航,到现在近一年的时间。新华三希望以新IT领航者的角色,以“应用驱动,云领未来”为核心纲领,帮助客户实现IT云化。咨询机构数据显示,新华三在国内政务云市场排名第一,已经建成12个部委级政务云、18个省级政务云和200多个地市区县级政务云。另外,新华三还在行业云和云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技术方面,新华三连夺国产虚拟化软件和超融合架构市场份额第一,并且在不久前赢得了OpenStack黄金会员席位。

如今,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而大数据产业也成了数字经济变革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于英涛表示,新华三致力于成为卓越的数据引擎提供商,为各行各业的开发者提供标准化、端到端的大数据平台。经测试,新华三DataEngine的采集速度是业界平均水平的3倍,开发大数据应用的时间缩短了30%,维护效率提升42%。于英涛强调,新华三是以研发和技术立足的公司,目前公司拥有研发人员5500多人,专利申请总量超过7200件,研发投入占公司总收入的15%,2017年公司研发投入的增长将达到34%。新华三将驾驭技术与应用的“双轮”,推动数字经济的增长。

新IT怎能没有新生态

数字经济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生态经济。无论从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IT创新的维度和速度来看,没有任何一家厂商可以大小通吃,仅凭自己的力量就能提供齐全的产品线,或者不依靠合作伙伴而单打独斗。尤其是在云生态中,每个厂商与生态圈中上、下游的厂商其实都是互补关系,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竞争,但从大环境来看还是合作优先。

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合作伙伴最关心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根据新华三给出的测算:到2020年,传统IT和CT产品市场的规模为1724亿元,云计算、大数据和大安全这三个新华三重点开拓的新产品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600亿元,而生态合作所能达到的市场规模是不可估量的。新华三如果依照原来的“准直销”模式,继续覆盖传统IT和CT产品市场也许不成问题;如果用在云计算、大数据和大安全这三项业务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如果想实现更大幅度的增长,就必须找到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在大会上,新华三谈到了新经济、新IT、领航者,而实现这些“新”的最有力支撑是新生态。“我们要构建最完整的新IT生态解决方案,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增强OEM和转售的能力。”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王景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自主营销的基础之上,我们更加突出伙伴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华三及合作伙伴在技术和业务上的互补优势,为客户提供应用驱动的IT解决方案,共迎新IT带来的新机遇。”

王景颇为新华三的新IT生态战略设立了一个“小目标”:建立完备的生态圈资源池,2017年在每个主要的行业发展5~10家深度融合的方案合作伙伴,与云计算、大数据、大安全领域最具实力的合作伙伴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在销售上,三年内生态合作比重逐步提升到30%。

为了将上述战略目标切实落地,新华三提出了四大行动纲领,可以概括为16个字:边界清晰、规则前置、组织保障、支撑到位。具体来说,边界清晰意味着客户群、营销模式、合作领域、管理边界都要明确,即“耕者有其田”,给合作伙伴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规则前置,遵循行业和市场规则,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组织保障,实现制度化管理,降低合作门槛,减少人为干预,成立专门的部门与生态伙伴对接;支撑到位,提供渠道自主营销支撑平台,制定全方位的激励政策,提供市场拓展资金和品牌方面的支持等。

王景颇特意谈到,新华三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为合作伙伴赋能。比如新华三成立了生态实验室,以及新华三大学合作伙伴学院。顾名思义,生态实验室就是向生态合作伙伴敞开大门,实现新华三在基础架构方案层面与合作伙伴的深度对接。

“做大市场,共享生态,共同成长,这是我们秉承的新生态合作理念。”王景颇强调说,“共享生态要优于共建生态。”共建生态是从解决方案的层面说,新华三自主研发的产品与合作伙伴的产品组合成整套解决方案并交付。有资金和技术实力,能够与新华三共建生态的合作伙伴可能只占所有合作伙伴的10%,还有90%的合作伙伴要如何覆盖呢?这就是共享生态的价值所在。大量的共享生态伙伴可以利用新华三的营销平台,以及他们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新华三与共建生态合作伙伴联合打造的解决方案,让这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在行业中得到快速复制。共享生态的概念体现了伙伴优先的原则,也让新华三的方案销售事半功倍。

行业客户和合作伙伴为什么会选择新华三?“因为我们的创新投入,因为我们有深刻的行业洞察力,因为我们服务专业,因为我们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于英涛总结说。

遇到了数字经济这一新的时代机遇,新华三凭借深厚的研发积累、解决方案的沉淀、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能力、有魄力以新IT、新生态助力客户实现全面云化转型。让用户和合作伙伴更加信任和支持新华三的创新与颠覆。

赋能新城市云运营

云计算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也有人说,云计算步入了2.0时代。如果说云计算的“上半场”还是在谈概念、跑马圈地,那么“下半场”就必须来点真格的,在应用上多下下功夫。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云计算产品线总裁吴健归纳出云计算“下半场”的典型特征:第一,云原生应用越来越多,以前人们主要谈论的是将应用和数据迁移到云,而现在,更多的企业从一开始就生长在云上,这就要求云计算厂商必须具备更全面的能力,特别是强大的PaaS能力,包括中间件、容器、DevOps等;第二,云计算不是卖一大堆产品,也不是建一些基础设施,而是要真正的运营起来;第三,坚定地执行云优先战略,不论做任何事或采用何种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都要先有“一朵云”,“云”就是基础设施,同时“云”与各类新技术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新华三正式启航不过一年时间,它正从容不迫地步入云计算的“下半场”。新华三在中国政务云市场排名第一,建设了数十个部委级政务云、省级政务云和地市级政务云;全面领先行业云市场,在政府、融媒体、电力、教育等众多领域都搭建了行业云平台;积极建设云生态体系,参与国家云计算相关标准的起草,并与腾讯、微软等合作推动混合云的发展,其实,新华三在云计算方面的家底儿很厚。在本次大会上,新华三提出了“应用驱动 云领未来”的响亮口号,再次表明了投入云计算的决心和信心。

进入云计算的“下半场”,围绕云生应用进行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是重中之重。新华三已经在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做好了时浮U饩褪切禄三反复强调的技术与应用“双轮”驱动的战略。

吴健归纳说:“从技术驱动的角度看,我们的云计算产品已经从底层到上层,全面升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大规模云计算应用和运营;从应用驱动的角度看,为了支持越来越多的云生应用,我们即将推出3个产品――H3Cloud AE应用引擎、H3Cloud CE容器引擎和H3Cloud OC云运维平台,它们都是围绕云生应用和云运营设计的。”吴健还特意谈到了新华三推出的“双模PaaS”,它既能支持传统应用,也能支持云生应用。

“我们之所以能在云计算领域攻城拔寨,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我们可以提供场景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吴健表示,“针对不同行业,我们可以提供定制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在本次大会上,新华三有两项重大:第一,“云筑百城”计划;第二,成立新城市运营联盟。新华三雄心勃勃,计划在未来3年内建设100个新城市云、10个行业云。

在新华三之前,国内也有一些公司将城市云作为发力点,与各地方政府合作,先在当地建设云数据中心,为政府相关部门或某些行业用户提供云服务,接下来进行招商引资,建立新经济发展产业链。新华三的“云筑百城”玩的是不是相同的套路?

记者猜测,既然新华三敢提出建设100个“新”城市云,成立“新”城市运营联盟,那么这个“新”字应该蕴含着新意吧!

吴健的回答证实了记者的猜测:“ 我们所说的‘新城市’不同于以往的智慧城市的概念。未来的‘新城市’应该有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最基础的云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且拥有完备的合作伙伴生态,从而更好地支撑上层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式。”

过去,一提到智慧城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盖新楼,兴建数据中心,跑一些应用。新城市云从应用出发,围绕云计算、大数据构建新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平时,人们能够看到的是地面上的各类城市建筑和设施,而支撑这些设施运转的就是新城市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云,就是新城市基础设施。”吴健的话掷地有声。

从新华三的基因来看,它最擅长的还是基础架构,提供端到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设备维护。但是,吴健反复强调,“云”最重要的不是建了多少数据中心,而是真正让“云”运营起来。

“云计算必须能够长久地运营,否则就有成为烂尾工程的可能。”吴健表示,“以前,新华三只是提供云基础设施,最多参与系统的运维,但是从来没有参与过云的运营。新华三现在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的技术、平台和经验,赋能云运营的主体,可能是行业用户,也可能是合作伙伴。”

4月8日,新城市运营联盟刚刚宣布成立,便在当日举行了第一次闭门会议。据吴健透露,联盟伙伴讨论热烈,会议很有成效。新城市运营联盟的首批发起单位主要包括紫光集团、新华三、紫光云数、微软(中国)、科大讯飞、国美集团、东软集团等共16家。其中,紫光云数特别值得关注。众所周知,紫光集团正在逐步完善“从芯到云”的战略布局,新华三是紫光集团云网业务板块的核心,而紫光集团旗下的紫光云数同样是云板块的一颗重要棋子,其主要职能是为企业级用户提供融资、建设、运营的一体化新IT解决方案的运营服务。

紫光云数注册地在南京,注册资本10亿元。它将在IT投融资、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提供新IT运营服务,也将承担新华三的融资项目,为新华三提供新的运营类商业模式。“新华三负责建设城市云、行业云,提供基础的云平台,而紫光云数负责运营。这也是我们赋能云运营的一个具体体现。”吴健表示。

新华三通过开放自己的平台和能力,赋能云运营。作为新华三的合作伙伴,又要肩负起怎样的责任呢?“我们与合作伙伴之间其实是相互选择。首先,双方要有相同的战略目标和合作意愿,致力于新城市云的运营,从以前主要销售产品转型为服务和运营;其次,合作伙伴自身要有一定的运营能力。”吴健表示,“我们会给合作伙伴留出充足的空间。新华三不仅不会碰数据和应用,更不会直接参与运营。我们提供的是平台,协助合作伙伴进行运营。”

新华三提出赋能云运营,也是公司文化的一种延续和体现。“我们一直抱着合作、包容的心态,基于分享机制,愿意与合作伙伴一起做大市场,协调整个生态的发展。”吴健告诉记者。

新华三云计算产品线业绩每年翻番增长,去年带动其他产品线的销售收入总额达到40亿元左右。

新华三云计算的业务在快速成长,团队规模也在不断壮大。2016年12月12日,新华三与成都高新区签署了《成都高新区新华三集团云计算运营总部及研发中心投资合作协议》,其云计算运营总部和研发中心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新华三将在当地建立云计算研究院,开展相关人才培训,打造百亿元云计算生态圈,项目规划总投资约50亿元,首期投资约10亿元。

吴健透露,新华三在成都设立的云计算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目前200多名员工已经到位,预计今年底将扩充至300人,明年达到五六百人,后年突破1000人。今年4月底,该公司将正式运营。

前不久,新华三获得了OpenStack黄金会员资格。吴健表示,新华三将积极拥抱开源,为OpenStack开源社区多做贡献。

“行业云+”金融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兴的技术似乎都具有一种魔力,在“+”后面的无论是哪个行业,都会带来旧貌换新颜的惊喜体验,零售业O2O带来消费的便捷,农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可以实现精准扶贫,医疗与大数据对接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是“行业云+”金融呢,又会产生怎样剧烈的化学反应?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数金)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在IT圈,兴业数金经常被当成金融服务创新、云计算应用创新的样板来宣传,但是当笔者在4月8日举行的新华三Navigate 2017领航者峰会上听兴业数金总裁助理李山河介B,截至2017年3月底,兴业数金金融云业务已签约超过300家银行客户,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民营银行。这一情况还是有些令人意外,毕竟兴业数金从2015年12月正式开业到现在只有大约一年半时间。

在OpenStack领域,兴业数金还拥有一个更闪耀的招牌――第一个OpenStack金融行业云。如此种种,到底是云计算成就了兴业数金,还是兴业数金让金融行业云名声在外?你是不是和笔者一样好奇,兴业数金是不是有独特的“炼金术”,它背后的“贵人”又会是谁?

在新华三Navigate 2017领航者峰会上,行业云、城市云是提及最多的名词。新华三在“云筑百城”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3年内建成100个新城市云和10个行业云,金融行业赫然在列。

何为行业云?行业云是指由行业内或某个区域内起主导作用,或者掌握关键资源的组织建立和维护的,以内部或公开的方式,向行业内部组织和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的云计算平台。

作为兴业银行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排头兵,兴业数金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建设银行云、金融行业云,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的应用。兴业数金依托金融行业云、互联网和来源于兴业银行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和数据积累,为金融同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型金融企业提供服务。

兴业数金可以为同业提供IaaS、PaaS、SaaS等多种不同的服务,甚至还有容灾服务、针对非银机构的专属的虚拟数据中心(VDC),以及融合了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的云端服务等。“凭借我们的专业性,以及对IT风险的管理能力,我们可以帮助同业加快新业务上线的速度,降低IT成本,避免业务风险等。”李山河表示,“我们输出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金融管理能力和经验。背靠兴业银行多元化的业务,我们与中小型银行合作,将自身丰富的金融产品输出到二、三级城市和农村的金融机构。”兴业数金与新华三从2016年开始合作,看中的就是新华三在IT基础设施方面的能力,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等,特别是网络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各行各业,基础设施云化都是大势所趋。行业云是金融行业未来几年主要的发展方向。”新华三中国区副总裁、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杨文胜告诉记者,“新华三非常重视行业云的建设与发展,但新华三自己并不参与行业云的运维,而是与战略伙伴合作,提供云的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兴业数金选择新华三帮其构建数金云平台网络,在保证业务安全、可靠的同时,还要满足业务快速迭代和应用创新的需求。

面向数据中心生产系统的SDN对性能、安全性等的要求非常高,成功的应用并不多,而兴业数金算是其中成功的代表。“新华三软硬结合的解决方案兼具高性能和灵活性。”杨文胜表示,“新华三在金融行业的SDN实践是领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