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科学管理理论实践精选(九篇)

科学管理理论实践

第1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开创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管理的先河,标志着人类从经验管理进入了科学管理时代。

二、科学管理理论回顾

泰罗的科学管理,是针对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提出的,其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内在冲突使劳资对立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泰罗指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成”,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一门科学。按照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泰罗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主要有:(1)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建立专门计划层。(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只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的因素;研究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基层管理与生产管理,属于管理的微观层面。它虽然解决了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却没有涉及企业宏观层面的经营和管理问题。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范式的影响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n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管理学从一诞生开始,就有两个理论范式在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这就是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

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W.泰罗为代表,人们往往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即将操作分为最基本的机械元素并进行分析,然后将它们最有效地加以组合。泰罗范式的核心是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

一方面,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使人们认识到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可以说,科学主义范式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企业组织参照采用。另一方面,泰罗的科学管理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辨识性和可重复型,其直接后果是带来了组织及其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把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管理研究和企业管理的实践

泰罗结合他多年从事机械生产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科学管理进行了探索,如著名的搬运生铁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运实验以及金属切割实验等。这三项实验从最基本的到最复杂的,都取得了成功,为科学管理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这些实验将科学管理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科学管理把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中去,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它为现代实验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分析与设计。泰罗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从事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拟定计划并指示和命令等工作。至于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的职能。(2)员工招聘、甄选和培训。泰罗认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和工作相配合,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它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3)薪酬和激励。为了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泰罗提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4)劳资关系。科学管理理论正是为了实现劳资对立向劳资两利的转化而提出的。泰罗主张,工人和雇主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力,有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四)科学管理理论的延伸――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甚至是更早的巴贝奇等人。20世纪以后,运用数学来研究管理的学者日益增多。泰罗首先提出了最优化的管理思想,主张对工厂内的一切事情,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学派都摈弃凭经验、直觉和主观判断来进行管理,主张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但管理科学学派已不局限于作业管理、操作方法的研究范围,而是扩展到整个组织的管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科学学派是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五)科学管理理论与流程再造的对比

科学管理与流程再造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考察和研究的主体不同。科学管理侧重研究的是组织中单个人的行为,是管理的微观层面,而流程再造考察的是组织层面的业务流程。其次,二者的理论依据不同。科学管理是基于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斯密的分工理论,通过对工作流程的细化、分解,试图找到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而流程再造则是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改造,从而建立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

科学管理和流程再造的思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都曾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有各自的局限。鉴于此,现代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应该把对企业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考察结合起来,把流程细化与系统整合的理念更好地应用于运营管理实践中。

(六)泰罗主义的复兴――新现代泰罗主义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管理学出现了一股对科学主义理想追求的思潮,力图对人本主义和后现代管理学的“非理性”进行消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1)的《新生产力的挑战》一文标志着泰罗主义的复兴倾向。我们把20世纪90年代的这种管理学复兴视为泰罗主义在当代的重新复苏,将其称为新现代泰罗主义。

第2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关键词:管理理论;科学化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3-0035-09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一、科学化管理理论体系

(一)科学化管理的定义

科学化管理,就是把企业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成功的管理经验提炼出来,并进行筛选、整理,形成制度、标准和规范,形成理论,从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达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

(二)科学化管理的理论架构,可以用三个“三”概括

第一个三:“三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制度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标准化:针对每个岗位,制订详细的工作职责标准。标准衡量“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

规范化:规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规范、操作规范、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制度规范等。

第二个三:“三高”(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

高质量:高质量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核心,企业从事的各项工作,无论在产品、服务、人员和管理各方面,都要追求高质量。

高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效率越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就越高。

高效益:效益一般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个人效益等几方面。高质量、高效率最终落脚在高效益上,追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回报。

第三个三:“三严”(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严肃法规)

严于律己的管理作风:管理者对自身要做到严于律己。

严格要求的管理风格:管理者对下级要严格要求。

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树立依法合规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三个“三”中,“三化”是核心,“三高”是标准,“三严”是要求。“三化”、“三高”、“三严”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科学化管理的理论体系。

(三)科学化管理的核心:“三化”

1.制度化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企业实现法治的具体表现。制度化管理对企业具有以下作用:

(1)企业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的“低文本文化”向“高文本文化”过渡的具体表现。企业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使员工更多地依据其共同的契约即制度来处理各种事务,使企业的运行逐步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些处事原则更加符合管理的发展趋势,更加有利于管理稳定性的增强,是从人治管理转变为科学化管理的根本所在,最重要的是制度对管理者同样有约束力,是人人平等的制度化,如此才能使员工更加按制度办事。

(2)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化管理意味着程序化、标准化、透明化。实施制度化管理本身就是分工,就是在提高效率,同时便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从而有利于分工的精细化,减少部门之间的推诿和由此而带来的业务损失。另外,制度化能使员工迅速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失误,因此,实施制度化管理,更加便于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和考核,促进员工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

(3)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权力失去监控和约束,制度使企业的各项工作程序化和透明化,任何时候任何人的工作都处于企业员工的监督之下,强化了对权力的监控和约束,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减小;同时,制度中对腐败行为的严厉制裁措施,也使腐败的风险和成本增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化管理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行为的产生。

企业进行制度化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推行制度,必须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增强创新意识,防止制度僵化;四是正确处理制度化管理与情感管理之间的关系;五是妥善处理非正式组织的抵制行为。

2.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抽象性;(2)技术性;(3)经济性;(4)连续性;亦称继承性;(5)约束性;(6)政策性。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企业要进行标准化管理,需要针对每个岗位,制订详细的工作职责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管理需求,能够保证和实现总的管理目标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第二步,建立起以管理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第三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标准化管理。

这三步曲中的每一步,都要遵循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每个企业都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通过创新开辟自己的道路。

3.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就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整体出发,对各环节输入的各项生产要素、转换过程、产出等制定制度、规程、指标等标准(规范),并严格地实施这些规范,以使企业协调统一地运转。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规范、操作规范、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制度规范等。实行规范化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证明是极为重要的。

(1)实行规范化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是具有高度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只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把成百上千人的意志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2)实行规范化管理是变人治为法治的必然选择。每个员工都有干好本职工作的愿望,但在没有“干好”的标准的情况下,往往凭领导者的主观印象进行考核和奖惩,难免出现在管理中时紧时松、时宽时严的现象,并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严格管理,人和人之间可以公正比较、平等竞争。

(3)实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员工总体素质的客观要求。规范使员工明确企业对自己的要求,有了努力的标准,必然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员工还可以对照规范进行自我管理。因为规范是在系统原则下设计出来的,管理人员依据规范进行管理,也能提高立足本职、纵观全局的管理水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度化管理、标准化管理都

不等于规范化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既需要制度化,也需要标准化,但它的重点在于为企业构建一个具有自我免疫、自动修复的机能。也就是说,使企业组织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免疫功能,能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害,并且当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外部创伤后,能自动地修复愈合,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人,而主导人的意志行为的却直接是他的价值观。所以企业规范化管理必须有一套企业内部一致认同的价值观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来协调企业组织运行和管理行为,使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融为一个整体,并彼此协调照应。这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首要特征。一套系统在企业内部广泛认同的价值观体系,是构成企业组织自我免疫、自动修复机能的基础。企业组织有了这样一套价值观体系为企业组织的运行提供指导思想,才能及时纠正任何有违于企业发展正道的行为和作法,避免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行为和作法。

综上所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等“三化”共同构成了科学化管理的主体。实践证明,构建起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对有效整合制度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透明度、降低管理风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化”并不是一个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的深化而不断递进的关系。

(四)科学化管理的“三高”标准:

1.高质量

在世界三大企业管理模式中(美国、日本、德国),德国的企业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受到世界企业界广泛推崇和学习的,就连美国的企业界也普遍认为,德国的企业管理比美国更富有活力和有效。

笔者对德国奔驰、大众、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这些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产品质量、管理、服务、执行等各个环节都始终追求完美,追求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比如,德国几大汽车公司都有一整套健全的质量管理机构与体系,有扎实的质量管理措施,十分强调质量预防,大众公司各类质量管理人员就有1.6万人,不仅对产品出厂进行质量检查,而且参与到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等每个环节中,每天要从生产线上抽出两辆汽车,对1300个点进行全面检测,对所有协作厂商提供的零部件也同样进行检查,只要发现一箱外协零件不合格,此批产品就要全部退回。正是靠着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德国产品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很少因质量问题引发纠纷。

2.高效率

20世纪80年代,全球都在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分析研究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当时的经济也几乎要超越美国。通过分析和对比发现,日本企业正是充分发挥出自身民族组织性强的特点,通过形成组织整体的配合,提高了组织的整体效率,使自己的经济和企业在战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从而超越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高效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模式要从简单的控制机制向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转化,必须重视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等,不断调整、改革、创新和完善企业内部价值评估和价值分配体系,克服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利益机制,利用组织机制的力量克服管理中的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在管理中日益被各国所重视,在企业机构中设置信息中心和信息沟通体系,加强信息管理,已成为管理现代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3.高效益

效益一般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个人效益等几方面。高质量、高效率最终落脚在高效益上,追求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高的回报。

美国的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论是作为计算机核心的芯片,还是计算机的软件及操作系统,计算机的生产和制造,到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都发源和发展于美国。美国的经济模式又开始超越了日本和德国的经济模式,重新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榜样。

美国企业的成功是一种高效益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鼓励创新带动了企业效益的发展,所以美国的企业才能较好的发展。

企业如何实现高收益呢?笔者认为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管理目标明确。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不只是为股东利益服务,也必须为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员工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

(2)实行集体领导。企业经营管理由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专家共同负责和管理企业,集思广益,形成有机的决策机构,避免凭经验办事及靠个人意志决策所带来的管理不善现象。

(3)运用多角化策略。产品生产、市场开发实行多品种、多渠道方针,包括水平型多角化(指企业在产品现有的市场和生产领域内,采用新的产品策略)、同轴型多角化(即企业通过共同的纽带把现有产品和销售同新的产品和销售联系起来)、复合型多角化(指企业发展的产品和销售业务与原有的产品、技术、生产领域、市场都没有直接联系)等。

(4)注重企业领导人的培养。强调管理人员要有保持企业生命力、灵活性和职工士气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能力。选拔领导者的标准是:任何时候都要有预见能力;处理问题的效率很高,要能亲自同有关方面交涉、谈判;要有社交能力,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在遇到问题时保持沉着和稳健。

综上所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共同构成了科学化管理的标准和目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三高”中的每一个都可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企业“一招鲜,吃遍天”。不过,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从100年甚至更长的角度来观察,就会发现真正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百年老店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功实现了“三高”的完美结合。

(五)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三严”

1.严于律己的管理作风

三国时,曹操“割发代首”的自律精神使得三军敬服,从而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取得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21世纪的今天,企业管理者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1)自律是制度执行的关键。企业高层作为制度的制定者更应以身作则,带头执行,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勇当先锋,而且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当好先锋。

(2)争做以身作则的榜样。作为企业管理者,既要要求工作人员不违规操作,,更要争做以身作则的榜样。不把企业赋予自己的职责作为自己私人的特权;不把特事特办作为办私事、开后门的借口;不把自己的私人感情掺杂到对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当中。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管理者要自己从平时的细微处做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

以身作则,不以恶小而为之。

(3)塑造公平公正的氛围。一方面体现在为企业和员工服务上,创新思维、解放思想,找到公平公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体现在日常的管理考核工作中,不仅要与时俱进地修改完善管理考核制度,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性,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而且在执行管理考核制度的时候,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做到一视同仁。

2.严格要求的管理艺术

企业发展靠管理,管理才能出效益。加强企业从严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有了严明的管理,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科学的管理是企业正常的行为,离开了从严管理,企业不可能搞好,职工群众的利益也将最终受损。因此,广大职工和经营者一样,都希望企业搞好,都会拥护和支持严格、科学的管理。

从企业发展的动力来说,再好的机制,再好的技术,再科学的管理,最终都要依靠职工来参与,来完成,来实现,企业如果任意侵犯职工的合法权益,不走群众路线,必须会失去群众的拥护,一旦群众与企业离心离德,企业不可能搞好。因此,笔者强调严格管理,必须把尊重职工、关心职工、依靠职工放在首位,充分体现职工当家做主的原则,在这样的前提下,严格管理才能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从严管理的途径很简单,那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评比,看规章制度执行得怎么样,对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奖励,对执行差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处罚。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要发展,从严管理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在企业从严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感情投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从严管理是行政手段,感情投入是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结合起来,企业才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3.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深层次的内隐文化,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依托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行为方式,是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加强科学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保护人员、财产安全,将合规经营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根本转变,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合规经营是指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执业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公司内部规章制度,以及行业公认并普遍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如果违反了合规经营原则,那么就会造成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指因公司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准则而使公司受到法律制裁、被采取监管措施、遭受财产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是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存在和表现的诱因。

建立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严肃法规人人有责”的企业文化。由于内部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与每一位员工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树立这样一个意识:即每个人都是风险的责任人,每个部门或岗位都会有风险发生,作为企业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和部门内有效防范风险。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日常的工作和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将合规经营意识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

(2)建立“严肃法规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在硬件和产品趋于同化的今天,同业的竞争已不只是效益规模的竞争、资产质量的竞争,更是战略思维、经营理念、管理文化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核心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而严肃法规的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可以帮助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是创造价值的表现。同时控制合规风险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合理、有效的合规风险控制机制,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建立“主动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改变“被动严肃法规”的旧陋习,视接受规则约束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严肃法规作为变成内在的自觉行为,在接触到每一笔业务时,就要想到必须进行合规风险的审查氛围,倡导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以便及时整改。要建立有效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倡导合规经营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提高违规成本,让大家不想为、不敢为、不愿为。

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加强员工的人性管理,在执行制度中要做到赏罚分明,张弛有度,抓大放小,因地制宜,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真正让严肃法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从而有效控制合规风险,实现企业经营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从静态的要素看,管理主要涉及人、财、物三个方面,其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科学化管理把严于律己的领导作风、严格要求的管理艺术、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等“三严”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可以说,管理者个人的精神境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企业的生死兴衰。对普通员工来说,其责任心的高低决定着服务质量的好坏。人的管理不能盲目追求无为而治,必须建立依法合规、遵章守纪的企业文化,使法纪的观念深入人心。“三严”的完美组合构成了坚固的整体结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科学化管理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2002年以来,针对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存款大起大落、授信重贷轻管、部分员工执行意识淡泊等情况,笔者以科学化管理理论为指导,在全行公司条线推行以“三化、三高、三严”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整合系统资源,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效率,提升该行公司业务整体竞争力。

(一)全面推行科学化管理模式

1.建立制度化管理流程

(1)完善业务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推进前中后台分离。

(2)加强授权管理和后台集中管理,推进管理扁平化。

(3)强化营销机制建设,建立重点客户联动营销制度与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考核激励政策。

(4)完善绩效管理、条线考核、资源配置等方案。

(5)推进内控合规管理,深化风险预警、贷后管理、合规检查、内控方案制度的建设。

2.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

(1)建立员工工作日志。员工于每个工作日结束后整理记录当天主要工作,形成工作日志。部室主任定期检查和抽查员工工作日志,并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反馈。

(2)建立部门周例会制度。各二级行条线每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向主管行长汇报上周工作,部署安排本周工作,形成会议记录备查并落实;主管行长对每周工作安排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公司部每周工作的中心和重点。

(3)建立每月工作总结制度。公司业务部在月初十日内总结上月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下月工作制订计划与措施,并上

报主管行长修改完善和监督执行。

(4)建立按季考核制度。制定本部门及辖内公司业务考核及竞赛活动方案,对基层行下达任务,实施考核,兑现奖励和处罚措施;并将季度考核结果作为基层行主管行长绩效考核及业展部主任任免建议的重要内容。将客户经理人员科学化管理执行情况纳入员工年度和季度绩效考核,作为员工绩效平衡计分卡中“员工学习与成长”纬度中的重要指标。

(5)制定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制定各项公司业务管理、操作、内控和岗位责任制度;要求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制约合理,业务操作规范。

3.确定管理与发展的“三高”标准

突出中高端客户发展战略,强化以联动营销团队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客户/项目的营销力度,提高重点客户/项目业务份额,提升客户贡献度;通过推广全程风险控制系统,保障授信业务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1)高质量标准

第一,定期形成客户、行业、产品、同业分析报告,制定本条线中长期规划、发展思路、方向、目标,重点明确,措施及时有力。

第二,保质保量完成总行和分行下达的年度、季度工作目标,指标计划完成率在100%以上。

第三,上报总行和分行的文字材料、统计报表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数据真实,体现趋势和规律,无迟报、漏报、瞒报行为。

第四,统筹培训资源,通过网络、现场、视频多渠道实施员工培训,覆盖面达到100%以上,培训计划完成率100%以上。

第五,贷后管理内控检查覆盖面100%,每年2次以上,检查有通报、有整改、有反馈;内外审检查无不良记录和违法违纪行为。

(2)高效率标准

第一,针对市场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产品等研讨会,针对问题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全行开展工作。

第二,每月上旬10日之内下发本条线业务、产品以及客户发展通报,指出成绩,查找不足,措施和要求要有针对性。

第三,每季15日之内通报二级行条线绩效,打分排名,张榜公示,当月完成对二级行绩效沟通、反馈以及整改意见。

第四,员工晨会控制在15分钟以内、部门周例会每人工作汇报控制在5分钟以内,记录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第五,提前超额完成总分行以及省行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执行过程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整改(纠偏、调整)记录或文件。

(3)高效益标准

第一,主要业务和产品收入额/业务量,存量市场份额跃居同业四大行前2名。

第二,绩效排名在全国系统内排名进入前6位;重点分行排名进入前3名。

第三,创新产品组合业务存量、增量或收益高于同业和自身业务平均水平50%以上,并获得总行产品创新评选活动优秀以上的奖项。

第四,活期存款、中长期贷款、有效客户、小企业授信、第三方存管、B级以上客户占比在全国系统内排名进入前10名,或每年上升2-3个位次。

第五,部门、条线工作受到总行、省市政府通报表扬或正向激励,上省行正激励榜表达到8次以上。

(4)推行“三严”工作作风

推行“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严肃行规行纪”的“三严”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管理者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下级,对各种违规、违法行为严肃行规行纪。“三严”的具体内容有:

第一,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技能,加强公司业务系统培训体系建设:一是结合本行业务发展及人员素质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二是历次培训有考试、有纪录、有总结;三是通过全面系统的培训,促使辖内公司业务人员熟练掌握中国银行公司业务产品特点,提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员工专业素质技能。

第二,突出“三严理念”,批评与教育结合,营造自律、和谐的合规经营文化:一是各级公司业务领导勤政敬业,严于律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员工中有较高的威信;二是各级领导对员工及下属严格要求,积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各级员工对自身严格要求,自觉遵守员工行为守则,无不良记录;四是从保护及爱护员工的角度出发,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使其他员工引以为戒,同时加强引导教育,疏通思想。

(二)建立全产品线的虚拟营销团队组织架构

针对省行本部客户营销既抓自营、又抓管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与下级行争客户、争资源的问题,笔者重新梳理营销架构,按照“三三六”(三级机构、三个职级、六类部门)组织模式,建立虚拟团队营销体系。

1.从客户筛选、方案设计、组织实施、营销评价多个层面建立全行重点客户虚拟营销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加强考核分配,调动积极性。

2.建立高层走访、分层级的定期营销制度。省行公司部门负责大型项目和优质客户的营销,指导各二级行高层定期走访、分层营销机制的建立。

3.突出授信发起能力和综合收益贡献,制定了客户经理全产品线考核激励办法,对全行客户经理实施分级管理。

4.实行省行与二级行联合发起,推动授信业务营销、管理扁平化。

(三)建立“双脑双系统,人防加技防”的内控合规与授信管理体系,加强一二道防线建设

1.推广总行CMS系统和我们自主研发的全程风险管理系统(CRMS)。依托系统实施在线评价和监控管理,把业务人员的主观分析判断和系统的客观评价有机结合,以技防促人防,建立条线授信业务风险预警和长效管理机制。

2.通过CCA(客户贡献度系统)实施授信客户差异化管理。依据客户贡献度系统实施客户细分,综合运用重点客户申报评定、客户准入、项目库核批、规模调控、额度切分调剂等业务管理手段,优先支持重点客户授信需求,优化贷款质量结构。

3.定期开展内控合规检查与培训活动。有计划、分层级开展内控知识培训,梳理制定内控操作实施细则、贷后管理补充规定以及大额授信客户贷后督导管理办法,逐级签订大额授信贷后督导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4.开展多种形式的检查督导和内控调研。成立联合检查小组和内控调研小组,实地跟踪业务操作,查找风险、强化控制,对分支机构进行100%覆盖面的内控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现场督导纠正,杜绝屡查屡犯行为。

(四)开展科学化管理模式的检查、考核与评价

1.对科学化管理模式实施检查

(1)各二级行公司部门按照《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二级分行公司业务科学化管理实施方案》中的规定对自身的管理情况展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各二级行公司部门针对所管辖的内容,对辖内基层行组织检查,防止违规操作,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3)省行公司部门对各二级行公司部门实施检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科学化管理执

行文化。

2.对科学化管理执行情况实施考核

(1)省行公司业务部将把科学化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纳入二级分行公司部主任考核范围,作为对其奖励、处罚和提出任免建议的重要内容。

(2)各二级分行主管行长及公司业务部定期对本部及基层行组织实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基层行公司业务考核评先的重要依据。

(3)公司业务部对本部员工科学化管理执行情况按季进行考核,并在员工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设置“科学化管理执行情况及效果指标”。

(4)各二级分行定期向省行反馈本行科学化管理考核情况,促进工作改进。

3.做好总结、评价、激励工作

(1)对科学化管理的阶段性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积累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2)对员工和公司部主任制度执行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进行引导和激励。

(3)针对总结和评价结果中存在的不足,纳入下一季度工作,进行整改、完善、提高。

实践证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业务科学化管理模式的实施非常成功。当然,考虑到实际,一些具体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化管理的具体模式将会逐步丰富和完善。

(五)河南省中行科学化管理整体架构

综上所述,河南省中行以科学化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推进,建立了一整套符合科学化管理要求的管理体系:

河南省中行的科学化管理架构,就是以“三化”为核心,以“三高”为标准,以“三严”建设为要求,以信贷风险控制系统和虚拟团队建设为主要手段,以工作日志、周例会、月总结、季考核为主要措施,制定了以“三化”、“三高”、“三严”为主要内容的公司业务科学化管理框架,按客户线、产品线和业务线统筹全行公司业务的营销、管理、规划和考核等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全行营销资源,全面开展对全省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客户的源头营销和整体联动;强化了规划指导、培训交流、业绩考核、资源配置、任免建议等条线管理职能。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业务科学化管理的整体架构见图1。

(六)科学化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效

笔者自担任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长以来,坚持以科学化管理理论为指导,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多措并举,使得经济并不发达的中部地区省级分行,在公司业务发展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1.公司存贷款跑赢大市,竞争力稳步提升

(1)市场份额节节攀升。至2009年6月,河南省中行人民币公司存款市场份额从2004年初的9.1%逐年稳定上升至11.22%,累计提高了2.12个百分点,增量份额位居全口径金融同业第一。四大国有银行市场份额比2004年提升5.45个百分点。

(2)发展速度和增长绝对额稳居四大行第一。至2009年6月,河南中行人民币公司存款总余额达到850亿元,4年翻了两番,公司贷款增幅达到存贷款发展速度和新增总量在四大国有银行中位居第一。

(3)外汇公司存款保持竞争领先地位,存款总量稳居同业第一。市场份额从2004年初的18.32%上升至2009年上半年的32.88%,累计提高了9.8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高居同业第一。网均和人均外汇公存量居四大行第一。

(4)核心绩效指标逐年提升。经过科学化管理理论的实践,河南中行存贷款业务发展指标在全国中行系统多年来排名一直靠前,人民币存款连续两年蝉联二类行第一。同时,工作进程绩效指标大幅提升,2008年,笔者分管的5个部门,有4个部门年度绩效被总行评为A+,一个部门被评为A。

2.深化蓝海战略,产品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由笔者倡导和策划,先后成功创新推广了“工商入资e线通”、“国内C保理”、“银税通”、系列产品,形成了以“工商人资”拓展新客户及以“银税联网”扩大客户群;以“国内C保理”切入客户资金链,开拓无竞争的蓝海市场。“工商入资”系统对河南省中行客户拓展和经营创收发挥关键作用,荣获“河南省信息产业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总行产品创新一等奖并被总行在全国中行系统推广;“银税联网”已在全省范围推广并产生效益;“国内C保理”等多次荣获总行创新奖励。

3.强化科技创新,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由笔者主导创新的“CRMS全程风险管理系统”,集成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RAROC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对客户授信项目风险的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和判断。创新研发了“CCA系统”,实施客户、产品和市场细分,总结提炼营销管理策略、促进业务发展;逐步形成集营销、服务、风险控制、综合管理于一体的科学化管理创新的良性循环链条。

目前,“CRMS系统”已成为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授信管理的“电子眼”;“CCA系统”更为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制定营销策略、强化系统考核提供了强大的管理支撑。

4.贷后管理与内控合规水平显著提高

依托“CRMS系统”与总行“CMS系统”,共同构建“双脑双系统、人防加技防”的科学化授信管理体系,实现了项目自动评价和贷后在线监控,提高了授信管理质量和项目评审效率;在总行贷后管理与内控合规检查评价活动中,河南省分行连续三年被总行评为先进单位。

三、对科学化管理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本文是笔者在结合多年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管理科学理论中存在的不足,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化管理的概念、理论架构和管理模式,并对“三化”、“三高”、“三严”进行了详细解释和描述。最后以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业务管理为例,介绍了科学化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及成果。现将科学化管理理论体系归纳总结如下:

(一)科学化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1.科学化管理的理论架构及内涵。是构建以“三严”――合规文化建设为基石,以“三化”为主体,以“三高”为目标,以工作日志、周例会、月总结、季考核为主要措施的企业科学化管理体系,通过企业内部规范化建设和“三高”目标的标准化管理,形成战略方向明确,管理条线清晰,责、权、利分明的的企业组织架构和绎营机制。

2.“三化、三高、三严”的内在关联和递进关系在科学化管理理论中,三化是核心,三高是目标,三严是保障:(1)“三化”内在关系:制度化是企业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社会价值。规范化能够帮助企业形成内在的自我免疫功能,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效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害,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2)“三高”递进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工作达到了高质量和高效率,才能实现高效益。(3)“三严”是实现三化和三高目标的保障,是企业合规文化的重要组成。只有建立了严格

要求、严于律己、严肃法纪的三严文化,才能确保三化的执行和三高的实现。

3.对科学化管理内容要求的归纳总结

(二)科学化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通过河南中行的科学化管理实践,可以看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对有效整合制度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透明度、降低管理风险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1.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建设。科学化管理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健全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规范人、财、物的管理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意识,规范员工行为,有力地保障企业健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2.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达到“三高”标准。通过规范化建设,能够强化精细管理、过程管理,做到深耕细作,精益求精,推动各项工作达到“高质量”标准;通过加强时间管理,做到了突出重点,事半功倍,推动各项工作达到了“高效率”标准;通过加强绩效管理,建立企业文化,做到了优质高效,卓越发展,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社会美誉度,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协调统一,达到“高效益”标准。

3.有效推动“三严”内控文化的建立。科学化管理在三严理念中突出了重点业务和关键流程,灵活运用重点、抽样和突击检查方式,提高了内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杜绝屡查屡犯行为,显著提高内控合规工作质量。

(三)科学化管理对当代企业的指导借鉴意义

1.科学化管理理论是笔者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并对发达国家、世界500强的管理经验进行大量实证分析,并最终提炼、抽象和归纳出来的理论体系,因此具有很强的推广和指导意义,尤其是对金融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科学化管理理论是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理论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化管理理论以科学的制度体系和管理规范指导企业的工作,不仅明确了发展的“三高”标准,更强调了风险控制和员工内控合规文化,强调员工学习培训,有利于企业实现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均衡协调,降低管理成本。

3.科学化管理集成了过程管理、精细管理、学习型组织等先进管理理念,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扬和继承。员工日志、月总结、季考核等规范化的管理措施,从时间和空间上强化了企业的过程管理,三高标准体现了精细化管理内涵,三严要求更是体现了合规文化的内涵。

应当看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对它的探索和研究永无止境。科学化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管理学的总结和升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围绕现代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1Stephen P Robbins,Mary Coulter.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M].Pearson Education,Inc,2006.

[2]F・W・泰罗著,曹丽顺译.科学管理原理fM]75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P・德鲁克著,孙耀君等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C・I・小巴纳德等著,孙耀君等译.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D・A・雷恩著,孔令济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姜英来.一次读完30部管理学经典[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8]哈罗德・孔茨.管理理论丛林[J].管理学术杂志,1961,11(3):182-186.

[9]施宙,张永风,王茗.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讲技创业月刊,2009,(2):146-147.

[10]周朋程.基于系统思考的西方管理理论研究[J].经济论坛,2009,(12):112-114.

[11]袁妙或.产权理论对企业年金管理的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2009,(8):123-124.

[12]刘彤.浅谈激励机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37-40.

[13]薛绯,王立新,曹如中.关于知识管理若干理论前沿问题的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2009,(2):102-105.

[14]茅宁莹.关于知识管理重点与难点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149-152.

[15]冯菲,陈兆仓.论人性是管理的基础―从泰罗、梅奥与麦克雷戈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09,(8):35-36.

第3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tailed analysis of project management must be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and put forward the project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method. Should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project, causes the enterprise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scientific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是与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的,它从最初为业主提供招标服务以及施工阶段的监督和管理服务发展到现在的为建设工程的全过程服务,即既包括实施阶段又包括决策阶段,其管理的内容囊括可行性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概念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工程招标(编制招标文件评标合同谈判),适应国际国内建筑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把我国的建筑市场培育发展得更加完善,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为了发展工程项目管理,适应国际国内建筑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把我国的建筑市场培育发展得更加完善,使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必须科学化。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的目的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到统一方向,促进发展。规范化以后,可以形成合力,实施科学管理,强化管理绩效。从2000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的《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也是服务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等,都是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的文件。我们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按法规、规程、规范和标准办事。

2在思想上要有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就是敢于创造、敢于改革、敢于做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我国对“施工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是超过外国人的;我国制定的《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是外国没有的;只有具备创新观念,才能把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为国际领先水平,而不是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跑。

3坚持使用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法

最主要的方法应该是“目标管理方法”,即“MBO”方法。它的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即工程项目管理以实现目标为宗旨而开展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责任明确化的活动。目标管理方法要求进行“目标控制”,即控制投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四大目标。控制进度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工程网络计划”方法。控制质量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它的本质是“三全”、“一多帐”,即“全员、全企业和全过程的管理”、“管理方法多样化”。ISO质量体系标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不是控制方法。控制安全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安全生产管理费用专款专用,监理在建设工程中安全的监督管理。投资(成本)、质量、进度和安全四大目标的关系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每个工程项目的四大目标之间都有最佳结合点,不可能四者都优,更不能偏废某个目标而片面强调另一个目标,应做到综合优化,以满意为原则。

4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必须实现计算机化或信息化

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具有强关联性,管理业务又十分复杂,有大量的数据计算,有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现在两项建设的差距都很大,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真正用好网络计划,必须实现网络计划应用的全过程计算机化,且有待于企业整体管理素质的知识化。工程项目管理是高科技应用的广泛领域。

5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要抓两个重点

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核心是摆正项目经理与企业的关系,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派到项目中的代表人,两者是上下级关系,不能是合同关系,也不宜搞承包;项目经理应是一次性的,不搞永久性的;项目经理部是企业派出的管理班子,把项目经理部作为成本管理的中心,而不要搞成营利中心。

6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必须与建筑市场运行的正常化相结合建筑市场运行的正常化为工程项目管应当做好以下工作:审查施工单位施工进度计划,确认其可行性并满足项目控制性进度计划要求;搞好土建与安装的配合,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请安装人员一起参加;根据进度计划配置人数、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使投入的人力、设备、周转材料确保工程进度;为了使工程按合同要求进行,建设单位一定要严格执行合同,按合同要求及时支付工程进度款,以确保工程进度;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工效可以在不增加成本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开好进度协调会议,及时协调各方关系,使工程施工顺利进行[2]。

4、工程造价控制

工程造价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管理[4]:

4.1人工费控制管理

企业内部要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计算出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为把人工费用严格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定额员负责结合降低成本计划编制人工费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劳资部门负责审批人工费结算单。

4.2材料费控制管理

应控制材料用量。加强材料管理,严格用料制度,对施工现场耗用较大的辅材实行包干。为把材料费的使用严格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材料员负责编制工程用料和施工用料计划并严格执行,成本员负责库存材料的收、发、存的细则核算。

4.3机械使用费控制管理

机械设备员负责编制机械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对一些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实行租赁制,可以提高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利用率,既加快施工工期,又减少费用。

4.4其它直接费控制管理

施工员负责结合降低成本计划编制其它直接费用使用计划并监督执行。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严把质量关,减少返工浪费,减少因场地狭小等特殊情况而发生的材料二次搬运费。

4.5间接费用控制管理

控制间接费,主要是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成本员根据项目计划成本分析资料和降低成本计划编制间接费使用计划,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各项支出均按财务规定支出,严格坚持“付款凭证”制度。

5、结束语

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和工程进度三大目标的控制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工程项目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项目目标控制的根本任务,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特别是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建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改善我们以往的一些不足的作法,适时提高管理水平,改革现行的体系,加强工程管理,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从而提高建筑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建国.浅谈建筑工程管理.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156~159

[2]夏光.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方法探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0卷第1期,29~32

第4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本土的管理科学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中国的特定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创建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已经成为管理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分析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创建基础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立足于中国的管理实践,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作为实践途径,对中国学派进行全面的实践性研究。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明,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化的推进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还取决于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程度。自新中国建立之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管理科学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与国外现代管理科学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能够科学指导我国管理实践的系统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本土的管理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作为一个处于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许多经济现象都是特定国情之下出现的独有产物,具有不可借鉴性;同时,中国五千年积累形成的传统文化也决定了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独有性。在这种情况之下,单纯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科学理论,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攀升,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表现令世界瞩目,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也在全世界倍受关注。探素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道路,建立中国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构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无疑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创建基础

特定的环境下衍生出特定的管理理论,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变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与之相适应的产生和发展出种种的管理理论。诸多的管理学派彼此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基于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出对于管理的理解,是一个阶段或一个视角的总结。在目前主流的管理学派发展中,以美国的管理理论体系为主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国与西方的管理环境存在差别却是不容置疑的,大量的西方经典管理理论在中国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管理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相应的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的发展也显得尤为迫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者都逐渐地发现在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中,需要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国的古代管理思想和近代管理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特有问题。中国的古代管理思想是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环境下孕育产生的,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管理文化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背景的管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以安邦定国为主,以人为核心,强调整体的协同,尤以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儒家、墨家、孙子、韩非子等为代表。道家讲求运用自然之道,认为管理本质是一种遵守自然之道,运用自然之道来达到管理目的行为。儒家以天道观为基础,认为管理本质是一种以道德为引导,借助相应礼节来加以规范的行为。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交利是他们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本质是博爱,是为人谋利的行为。孙子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计策、决策等实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以取得上下齐心、国家太平,并保证在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认为法治是政治管理思想的核心,认为管理本质是以“法”治民。在我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中,“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都能够得到体现。在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也蕴涵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如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种树郭聚驼传》、宋代范祖禹的《帝学))、明代张居正的《帝鉴》、洪应明的《菜根谭》等。在中国历代史书(如二十四史)和兵书(特别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也包含了精湛的管理思想,中国的古典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以及明清笔记中,也有不少管理智慧和用人之道。

从管理实践层面看,中国历代的儒商如先秦的范蠢、子贡和白圭,明清的十大商帮特别是徽商和晋商,近百年成功的老字号如北京的同仁堂等,20世纪海外成功的华人企业家如台湾的王永庆、香港的李嘉诚和霍英东等都有其成功的管理之道。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管理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这一时期,蒋一苇提出了“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以及“两制四全”管理体系。“两制”即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四全”即在企业建立全企业、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是我国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首钢的“投入产出总承包”,海尔的‘旧清日高管理法”,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法”等,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2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国情具有自身的独有特点,我国的改革开放自身就是中国式的管理变革,在经济制度、产业制度、社会制度、生产制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独有性,西方的管理科学和理论并不能直接套用。目前从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和理论。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管理的历史思想和现实实践的科学理论,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研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必然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20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阐释方面。21世纪以来,则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探索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思危提出从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看,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是非常必要的。李京文院士认为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已成为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创新,应该是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中提炼一种共性的管理理念,总结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等单位对于创建中国学派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大力倡导和支持,在课题研究方面一直将我国管理科学问题当成重点问题,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奠定在未来l0-20年中逐步建立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学科基础,对中国管理学相关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后相关研究成果显著增多,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管理学报》自创刊之日起,就设立了“中国管理论坛”等栏目,刊发了一些研究成果,推动了关于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2008年3月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管理学在中国”的概念与研究意义、管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文化情景的管理问题及中国管理学派的创建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2008年11月召开的中国管理学年会中也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深人研究和广泛探讨。

关于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国内外学者专家都进行了深人系统的研究。一部分的研究集中于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研究和现实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有相关的文章发表,如《“红楼梦”经济管理思想》、《中国古代行为学研究》、《现代管理学中的古为今用》等,但总体上数量甚少。国外学者把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经营管理并且进行管理方面研究的,以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较为突出。中国古代典籍如《论语》、《老子》、(孙子》、《三国演义》等,受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有些企业甚至将它们用作培训经营管理人员的教材。欧美学者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同样也给予高度关注,如美国的丹尼乐?雷恩于1979年写成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就论及了中国古代孔子在管理思想方面所作的主要贡献。另外一些研究则集中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有的研究注重于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注释和介绍,希望作为在中国实践的指导;或者是加卜中国的现实情况做验证.其结果还是说明了所引进的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功用,体现全盘西化的特征。有的研究则主张本土创新,按照西方理论模式,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具体特点,演绎出解释力更强的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有的研究比照现代西方管理概念试图构造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具体侧重于管理哲学和管理科学。这些理论都把贯通中西管理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管理实践作为重要目标。

在实践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台湾学者曾仕强从实践应用角度出发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总结为一系列管理原则,典型代表是提出中国式管理的M理论(曾仕强,2003。该理论不仅尝试性的进行了理论体系的概括,其实用性导向原则也具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自发的形成的中国管理模式也备受关注,如海尔管理模式、白沙管理经验等。2007年11月30日,金蝶公司联合中欧国际T商管理学院主办的“2007中国企业管理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超过巧。名企业家、企业管理者、资深管理学者,他们就“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这个议题进行了深人探讨。

3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创建中国学派

现代管理科学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从现代管理科学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学科、不同技术领域相互渗透、结合、交叉以至融合,特别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推动了现代管理科学向实践应用问题的转化。

管理科学与管理理论必须基于特定的管理实践,与特定环境结合,与特定的人和事物结合。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中国的特有国情和发展环境,中国的管理实践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现实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千头万绪,互有联系,呈现出系统复杂性的特征。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国情之下产生出现了大量的实际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之下,古代的管理思想和西方的管理理论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现代管理科学是扎根于一个国家、地区特有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基础上的科学,21世纪的新中国与孕育出大量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西方国家不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所推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创新和变革也是之前从未尝试过的发展过程,因此,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不能生搬硬套来使用,也不能简单的加以改动,更不能削足适履,改变中国的管理实践来迎合西方管理科学的需要。

管理科学是学以致用的科学,其研究需要透过实践现象的表面,把握管理问题的本质,从丰富的中国管理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深层次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理论,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变和升华。中国改革的社会实践和管理创新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应当基于中国的管理实践,融合古今中外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将管理科学与中国管理实践相结合,通过深人全面的实践性研究,指导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并在解决过程中提炼出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人系统的研究下去,这是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具体创建过程中,则要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作为创建途径。每个特定情况之下的管理实践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在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中,借鉴西方的实证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分头进行研究。对于古代的管理实践案例,如都江堰、大运河等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提炼出适用于现代情况之下的古代管理思想。对于国外的管理实践案例如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可以为中国所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近现代的管理实践案例如三峡工程、两弹一星等则是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从中概括出特定情况下中国本土所出现的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于以往三个方面进行综合集成的整理和归纳,继承和学习古代和国外的管理实践精华,结合近现代管理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用以推进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中国的管理实践。

第5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1总体特征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进而具有技术性特征,决定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技术性内容实践教学可以在实验室模拟进行(当然也可以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进行),因为这些技术性内容可以在实验室人为复制。与此同时,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决定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除了可以在实验室模拟进行技术性内容实践教学外还必须开展只能在现实社会中而不能在实验室里进行的人文社会性内容(主要是指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基于这种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机制架构)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对人文社会性内容进行感悟与认知),因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人文社会性内容无法人为准确复制,如果勉强进行,则只能将人文社会性内容进行机械的和形式上的复制,而其中的核心内容则很可能被。因此,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总体上包括实验室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完全真实的实践教学。

2具体特征

相较于高校经济管理理论教学而言,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具有以下具体特征:

2.1综合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本身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是综合性的,同时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对人的培养也是综合性的和全面的。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既重视学生经济管理操作技能、经济管理职业能力和经济管理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行为模式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2.2开放性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队伍、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过程、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等,学生面对的不是概念化的、模式化的经济管理理论结论,而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经济管理现实生活,学生接受的是生动现实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这种身临其境的开放式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具有经济管理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功能。此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之开放性还体现在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搞活,即减少对经济管理实验实践时间、内容、人员等方面限制,尽可能做到根据学生需求灵活安排,满足学生经济管理实验实践训练需要。

2.3情境性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现场教学与模拟教学。在现场教学中,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在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包括安排学习者到实际经济管理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参与到真实经济管理职业角色中去。在模拟教学中,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尽量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现实经济管理问题情境,创设与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真实情境相一致的职业情境。无论是在现场教学中还是在模拟教学中,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之情景性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养成一些重要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体验某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进而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综合职业能力。

2.4体验性在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动手独立完成一定经济管理操作任务。即使在分组的情况下,学生也应分工合作或轮流执行经济管理操作任务。在经济管理操作任务执行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经历以及眼、耳、手、鼻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经济管理客观现象并于感知过程中开动大脑思维机器,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经济管理理性知识,掌握某些经济管理实际技能,养成某些经济管理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当前,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已经成为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的基本目标与价值取向。

第6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1、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创新思维创新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诱发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外部的直接刺激,也可以是外界某一事件对其进行启发,或者是某种能使其触类旁通的联想。实践环节提供了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和丰富的外部刺激,为本科生思维能力和灵感的培养创造了机会。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单位运行机制、现行法规政策、民众呼声等都能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因而可以对各个层面产生刺激,激发各种创新思维,并进一步付诸创新活动。实践环节使本科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思维聚合发散的情境。

2、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信息储备实践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与加工、信息传输与存储的过程。实践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寻找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选择多元参照系去观察问题、扩展广度、挖掘深度,发现并获取被人忽略的、有创新价值的信息。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而言,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的种类是多样的。在寻找和发现大量的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创新成果,超越既定的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后实现质量上的增值。这种超越既定信息的水平越高,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得到的提高就会越大。公共管理本科生用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殊视角来观察接收到的各个方面和层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再将其与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现实的政治背景、社会状况、现行政策等相结合。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和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3、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行为的能力。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要彻底改变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由老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尽量将教学设计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繁多且抽象的理论一方面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一方面却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打破这种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操作技能的锻炼中将限制化解为优势。实践活动就是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一个锻炼操作技能的平台,使学生广泛深入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上述部门人员的劳动经验、工作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转移。

4、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和谐人际关系无论是基地实践、实践调查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完成。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接触,通过和他人的交往,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另外,个体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依赖于群体创新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在群体中通过群体成员间的合作才能实现。

5、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学多停留在课堂和书本,在学习和研究中很少经受挫折,面对挫折时容易气馁导致创新活动半途而废。而在实践活动中,离开摇篮似的校园,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各种挫折,例如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对现实国家制度政策理解的错位等。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正确地看待处理挫折是延续创新活动的关键之一。因此,公共管理本科生要培养勇敢地面对挫折及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就是提供大学生面对挫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培养其开阔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的场所。

二、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践的认识不够,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不高,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和传统“重智育,轻动手能力”的教育观念引导,实践环节在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学校对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相对于其他理工类学科,将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环节简单化,实践环节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制度和意识上都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认为实践环节是对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补充。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在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例如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均为14分,占其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的比例不到10%。现阶段,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持续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例如课题研究、暑期实践调查、毕业实习等持续时间多在3—8周,并且连续性差,无法达到创新所需要的经验积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学生偏重于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忽视实践环节的意义。正因为学校和学生等方面对实践环节均没有足够的重视,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实践环节都是任务导向型的被动实践。实践环节是强加于学生身上的,例如暑期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学生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目的,不以提高个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2、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实践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构性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部分。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开办较晚,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只有集中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仅仅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环节。如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仅有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两项。此外,实践内容针对性较差,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且多数实践内容没有可选择性,也不能发挥公共管理本科生的专业特长,创新技能得不到锻炼。大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习变成了“打杂、敲章、拍照”的简单组合。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该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实践基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之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外部支持。公共管理学科尚未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致使该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实习工作内容和该专业相去甚远。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共有本科学生28人,由于没有对口的实践基地,得以进入与专业相关的部门实践的人数仅有7人。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达到实习目标。

4、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表现的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践报告为标准,很难全方面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其次,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基本上不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5、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很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多是过去从事行政管理或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转型到公共管理专业,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大都缺乏公共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实践教学开展的瓶颈之一。

三、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公共管理专业最大的属性在于实践性。实践是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强化实践环节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1、提高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的认识

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践环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完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总体目标是整合课堂知识与实务工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角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精神与职业伦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将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整个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明确组织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机构,并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的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另一方面,要让公共管理本科生明白实践是其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要方式。使公共管理本科生不仅能通过课堂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

2、创新和丰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形式能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广阔的个性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公共事业部门,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实务环节,从而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

(1)基地实践。基地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安排到对口的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岗位工作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基地实践是公共管理本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

(2)实践调查。实践调查是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的实践活动。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思想和新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之上的。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公共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实践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专业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然后再指导学生撰写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实践调查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3)模拟管理。模拟管理是在参考现实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组成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生产、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模拟,以便快速实现部分现场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模拟管理作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模拟管理携带的信息量大。模拟管理以一个政府单位为例,全面介绍行政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部门,如业务、财务、人力资源、设备、采购等以及各部门的相关业务。按照每一个部门的业务逻辑流程展开模拟,可以同时在多个虚拟部门展开,所携带的信息量大。其次,模拟管理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很容易按照各个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进行操作,并能够学到各种管理业务中实际的处理方法。再次,时间紧凑效率高。整个实践过程均安排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这样既可以避免外出实践产生的时间损耗,还可以采取滚动形式的模拟实践,提高了实践的效率。

(4)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要完成的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是一条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首先,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设计可以提高分析总结、创新思维的能力。题目的选择可以反映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习前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毕业论文课题设计中,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调查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等。在基地实践、实践调查和模拟管理等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融入到论文的写作之中,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从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践基地。首要问题是实践基地的选择。选择实践基地要达到多种类、多层次、互相补充等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共管理本科生从事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为实习学生进行不同单位和岗位之间的流转打好基础。其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要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效应相结合的原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是相对稳定的,各个专业的实践环节也是呈现周期性的。所以,实践基地建设应该着眼于长远,应有相对固定的单位作为长期实践活动的基地。当然,针对某些特定的技能训练需要,各种短期的基地实践也是需要作为补充的。再次,基地实践要实行专人负责制。要真正发挥实践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就要求有专人负责与实践基地的长期联系,注重基地实践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早在2006年中山大学与广州市海珠区合作成立“海珠区—中山大学学生就业与实习基地”。近年来,在维持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他们又拓展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实践基地,大大地丰富了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的范围和内容。

4、健全实践环节的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

高校应针对实践环节制定相应的计划,把实践环节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严格的考核。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通过建立健全实践的考核机制,对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分析、考核、评价,促进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切实可行的奖惩规章制度,对参与实践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并积极向有关用人单位推荐;对没有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处分,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性,保障实践持续有效的开展。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既为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评价方式,也为那些擅长动手和富于创造的学生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第7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体系构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面对我国如此庞大的待就业人群,企业却面临找不到人的困扰。究其原因,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导致企业引进人才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局面。现如今,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却只注重理论教导,忽视实践教学,导致高校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尤其如此。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受到高校足够重视,以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1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局限在国内,形成了跨国竞争,导致企业对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始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纵观国内各大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重理论、轻实践”,这种做法与当初设立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初衷背道而驰。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这些理论专业课程的开设大大占用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导致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课时不够,有的甚至根本就开设不起来。其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理论功底非常扎实,但到了企业才发现,做起事来一片茫然,严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企业无不感叹招人容易,招到一个能胜任的人才却非常难。因此,针对以上我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可以分析出其中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1高校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是巩固和学习理论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联系了实际,才能学有所获。一方面,高校忽视了实践这一环节,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另一方面,近些年来,由于大多数企业都不太愿意去招实习生,因此,一到实践环节,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也只是随便找一个企业单位,通过社会关系盖个章就算实习完了。这样的实习完全流于形式,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严重不符。

1.2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

每一年的秋季就是招聘的高峰期,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非常难,而大多数企业同时也在感叹招不到合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两难境地。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今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与企业实践联系起来。目前高校的培养方案多是参考一些名校制订出来的,没有企业相关人士的参与讨论,校企进行合作的环节大大减少。

1.3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够,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就目前高校来说,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多数是由讲解专业课程的教师兼任,这些讲解理论的教师一般是在学校进行教学的专职教师,基本上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历,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实际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实际操作知识讲解较少,没有实用性。有时也只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一些案例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1.4缺乏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

就目前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系而言,普遍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缺乏一套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理论专业课明显多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使用书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生产运作与管理等都是使用一些名牌大学的教科书,这些书在理论方面讲解的非常详细,但是在实践教学上却没有多少实用性,在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出现了问题。

1.5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系统不健全

就我国高校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只是把实践教学环节当作一种辅助手段,从未受到重视,更不用说在实践教学上形成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具体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连续,且教学环节不多等;要么采取在学校实训的形式或者采取放养式,让学生自行找实习企业,这种方法也没有实效,缺乏一种考核评价体系与监督机制。

2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学科交叉性越来越强。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企业不断进行经营理念的更新,越来越注重对人才的引进,且对引进人才的综合性能力素质评价有了更加苛刻的要求,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因此,构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而实践能力尚缺,有待提高。毕业生进入到企业之后,发现很多现实问题与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内容有所偏差,总是感觉能力不够,不能满足企业工作的需要。高校缺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近年来虽然有部分高校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缺乏整体上的规划,在资源投入上有很大偏差,这一点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课时与实践环节课时所占比例就可以看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提出高校应该设置实践教学环节。2007年,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要重点加强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以上三点来看,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地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提高广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人才层次,还能填补企业对人才需要的空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3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国家相关文件为依据,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具体应满足以下四项原则。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对象,就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需要、企业需要,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及知识结构。

3.2系统化原则

一套完善的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应当满足系统性的原则,并不断进行优化。3.3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校企合作,在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前也应该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3.4全过程监督原则

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对教师、学生、企业都要进行监控,确保每一环节都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内容基于以上四项原则,从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建立一套有效地、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下四方面。

4.1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起引导作用。目标是: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磨练。

4.2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环节和各个环节之间的配置。其中教学环节应当包括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学术论文、毕业设计、模拟竞赛、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11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基地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配置方面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并分别从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运用四个层次,从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向综合的、多层次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变。

4.3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校内保障体系和校外保障体系。校内保障体系又可以分为3个方面。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构建方,同时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方,因此,对师资队伍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②课程设置,现有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因此有必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和课时,实现与企业的对接。③校内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建立开放式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外保障体系主要是企业,学校在制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多参考企业的意见,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向企业分配学生实习,提高校企合作强度。

4.4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理论教学是在课堂上进行,而实践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外,还会有实地教学,具有涉及面广,方式灵活多样、时间跨度长,因此,实践教学的管理难度相对理论教学来说比较大,而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需要构建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确保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括4个方面:①组织管理,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需要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为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和规范的运行规章;②运行管理,由于实践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不可控因素较多,因此需要进行运行管理,在实践教学时,对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进行实时反馈;③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能有序进行,方便学校、教师、企业的有序管理;④质量管理,实践教学的成果如何,有没有成效,这是学校需要衡量的,没有效果,说明整个实践环节出了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需要进行质量管理,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

5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论述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最后提出构建起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能对高校提供一定借鉴,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同时希望学校与企业之间能进行更多的合作,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荣耀,刁兆峰.企业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2]郭立,陶庆.从就业看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问题[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7(6).

[3]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4]丁洪生,蔡颖,项昌乐,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9.

第8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部分要靠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供给,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培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较大比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研究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类别。我国 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我国高校本科共设置 12 个一级学科,管理学是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 9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10 个专业。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应用型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单说就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到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前些年是专业理论课课时多,实践课时少;近几年实践课时虽然增加了,但是实践教学落实难,实践效果差,尤其是校外实习更是如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其实习一般都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在上世纪 80 年代,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但是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为提升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精简机构,压缩管理岗位的人员编制,企业管理部门诸如物流、财会、营销、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经理及业务人员都非常忙,其本身尚且自顾不暇,哪有闲情去接待学生,更不用说对学生亲手指导了。即便通过各种关系有企业出于情面接受学生实习,但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很多企业也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只是走一走,看一看,打打杂、跑跑腿,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特别是近几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由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遭到了企业的冷遇甚至是拒绝,许多地方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找门路实习,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其他专业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虽然通过在校内的理论教学,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专业技能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仅限于了解,要真正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必须通过企业实训过程的强化才能达到。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还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双师”型教师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采取的仍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生动的教学局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地方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就是教师除教学职务如教授、讲师外,还应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但目前这样“双师”型教师却极度缺乏。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必须对现行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要更新培养观念,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目前很多高校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

养方案时,常常在拓宽专业领域方面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尽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伤筋动骨,而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关注甚少。这种现状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并逐渐发生错位。现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目标高大上。突出表现在:第一,缺乏个性。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第二,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计划中应用型特点不突出。地方院校往往参照学术型院校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有管理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的学生即懂管理又懂经济,貌似基础牢,口径宽,实际学的不深不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实践教学问题多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主要沿袭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做法,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是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对照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师资条件、资源投入、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较薄弱,应用型师资匮乏,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只能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第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求很高。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还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工商企业的用人要求;第三,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地方高校在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教师为了评定职称和增加工资收入,在申请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承担更多的理论课时等方面投入了主要精力,而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学生由于实践能力考核环节的缺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第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背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基本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因此,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中,往往不能很好执行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第五,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落实难。很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实行校企的紧密合作,学生接触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较少,更没有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第六,综合实训少。现代企业决策往往是综合性的,只有采用模拟企业实际管理的综合实训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把握管理的各个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设计,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教学先进经验。

四、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模块体系

针对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需要构建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学理念。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四大教学模块来实施,即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

(三)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业可以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撰写课程论文、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五、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观念更新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其一是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其二是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其三是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其四是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五是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其具体方法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 的方法。“引进来”就是聘请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高级管理者,从事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请一些高级管理人士、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办讲座,从外校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来任教,丰富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加强学科建设;“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的方法,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实践,有利于他们强化实践能力,熟悉企业相关运作,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纳入专业建设的工作计划。第二是以项目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发挥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师的智力优势,鼓励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可

以让学生有的放矢,也为实践教学的安排提供了完整的内容框架,不会使学生的实习过程流于形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强化校企关系,带动实践基地建设。第四是实施弹性式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2)

[2]王卫.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

第9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论教学以讲授理论为主,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对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特殊意义。

(二)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应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攀升,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大增,学生就业成为政府关注的又一大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指出:以需求为导向,分层分类培养人才。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地方性高等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掌握技能的前提,真正的技能必须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到企业就业。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因而,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必须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在办学模式上主要沿袭学术型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没有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不符合社会对工商管理本科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在学时安排上,实践教学学时明显偏少,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普遍较低。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目前,虽然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本科生教育的单个实践教学环节有所改革,但是实践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和思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完全衔接。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实践课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课程较少,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鉴于社会和教育部对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的宣传和引导,各高校都已强化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基本建设等耗用的资金较大,人均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四)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国外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大多在任教的同时也兼职于企业做咨询顾问,对工商管理的现实环境与实际问题了解较多,也更加注重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但是,高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但由于没有从事过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必然缺乏进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

(五)实践教学基地匮乏

基于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规定,各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但大多数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靠关系建立和维持的,难以稳定。为增加就业的砝码,相当多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取得各种证书,对毕业实习不感兴趣。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开展实习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综合性改革。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校外实习、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和毕业论文五大模块,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一套“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认知能力。实验教学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基础课程实验是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构建的实践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综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各部分理论内容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思考、分析、判断事物,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校外实习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做好铺垫。专业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打下基础。毕业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三)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相关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知识与才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通过对家乡或某地区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调动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在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学科竞赛将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竞技性结合起来,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掌握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知识,剖析企业运营过程,提高创业与就业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所学全部理论,集中探讨某一层面的具体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实践实例分析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个本科专业,自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跨越校内专业模拟实验到学生第二课堂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再到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所有专业课程中,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种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果,无法准确分辨某项管理工作运用了什么知识。此外,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不能仅指望通过一门或几门实验课程的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北京物资学院提倡各门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采用案例教学等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方式。

(二)建立先进的教学实验室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主要利用实验室进行各种实践模拟。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力度,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可以利用的实验室包括:ERP沙盘实验室、SAP实验室、用友实验室、金蝶实验室、苹果实验室、汽车营销4S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另外,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平台建设,购置了SAP、微软、苹果、用友、金蝶等知名厂商的应用软件课程,帮助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丰富学生课余实践活动

北京物资学院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市场营销大赛等等。此外,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做实习生。

(四)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北京物资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比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简称“商道”)、全国商业模拟挑战赛(简称“尖峰时刻”)、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简称GMC)、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行动计划等。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的学生中有多人在全国及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

(五)培养双向型教师队伍

北京物资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另外,还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授,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学生授课或开设讲座。

(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北京物资学院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与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等几家单位签订了协议,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实践,聘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给学生做专题报告。根据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协商,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延长了校外实习的时间,专业认识实习延长至6周,专业实习延长至10周,毕业实习延长至12周。

总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2.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有关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7(1)